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流动人口治安管理

浅析流动人口治安管理

浅析流动人口治安管理

浅谈贵阳火车站周边的治安问题

浅谈贵阳火车站周边的治安问题 行政管理本科3班张胤 【摘要】 社会治安问题关系到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直接影响到政治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由于贵州的不断发展改革与建设,近年来贵阳市经济发展较快,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即囊及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治安也成了大家极度关注的问题。随着外来人口的进入和发展以及旅游改革的深入,导致贵阳火车站人流量大量巨增导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多,当前治安形势和各种矛盾引发的刑事犯罪问题不可忽视。为了解决这一情形,本人进行了一调查。本文首先简述了贵阳市火车站周边治安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详细分析了某些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字】 治安、安防。 【现状】 贵阳火车站是西南地区连接湘黔、川黔、贵昆、黔桂四大干线的客运一等站,是西南地区铁路重要交通枢纽。近年来由于汽车站的搬迁改造,贵阳火车站人流量突然大增,每天有数万名旅客在此经过。密集的人流、物流、商流,使这里成为利益纷争的蛋糕。同时广场流动人口多、情况复杂,也是各类违规违法行为容易集中的地方。尤其在暑期开学期间、春运期间,火车站的治安问题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的确,火车站地区存在的问题让市民苦恼不堪。因此各种治安问题也开始频繁发生,很多市民都曾不止一次反映过火车站附近的治安问题。在对该区域进一步解调查研究了解发现,也希望能从中找出些问题和解决的方案。为了推动发展“和谐共存”创建爽爽的贵阳,净化贵阳火车站周边治安秩序,展示贵州省、提高贵阳市文明窗口形象做出贡献。经过调查了解,该地区近两年来治安状况一直良好。还有一些小问题虽然硬件略有不足,但由于领导重视,防范严密,群众对安全状况比较满意。但在防范工作中还有些经验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近年来,贵阳火车站周边喊客拉客、围站叫卖等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现象突出。这一群体堵塞旅客出站通道,既有为周边小饭店、小旅社招揽生意,职业乞讨的、也有“喊人”乘坐客运车、长途车甚至非法营运“黑车”的,还有以“喊客”为名倒卖车票、发票、假证的。在喊拉客和叫卖过程中,往往伴随强拉硬扯、强买强卖、欺蒙坑骗等现象,甚至演化为敲诈、诈骗、抢夺、抢劫等犯罪行为,严重侵害群众合法权益,损害贵州形象,旅客群众反响十分强烈。治安状况一直良好。还有一些小区虽然硬件略有不足,但由于领导重视,防范严密,群众对安全状况比较满意。一些新建成的小区基础条件较好,但在防范工作中还有些经验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存在的问题】 1、拉客接客行为恶劣、假票贩票屡禁不止。 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在火车站出站口、公交车站台附近搭高桥上都有成

—《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法制宣传讲稿

—《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法制宣传讲稿—《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法制宣传讲稿 同学们: 很高兴今天能够给大家讲一些法律知识,以便同学们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有所作用。也许有的同学会问:你不是来讲法律吗?怎么讲起《条例》了?是什么《条例》啊?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件真实的案例。 某中学的刘强在一天晚自习后,躲在一个三岔路口,拦住了三个放学的同学,刘强掏出随身携带的弹簧刀,威逼他们交出身上的钱,还威胁不准报告,其他人见刘强一副凶相,又有刀,只得把随身的十几块零钱交给了刘强,这才得以脱身。在回家的路上,一位同学拨打了110,民警将正在肯德基饱餐的刘强逮个正着,并依法进行了处理。那么,刘强的行为触犯了什行法律?有的同学会说,不就是要了这点钱吗?值得民警处理吗?其实啊,刘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的两项规定:一是第二十条“非法携带管制刀具”二是第二十三条“敲诈勒索私有财产”,所以应当受到法律的惩处。 在我们同学当中,有不少像这样的行为,虽然够不上犯罪,但依然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了一定危害,

应当受到治安处罚,年依据的法律就是《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这部条例总共四十五条,详细规定了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应当受到什么样的处罚条等。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遵守治安秩序提供了行为准则,同学们要熟悉了解它,一方面用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也就有了同违法行为做斗争的武器,能够更好地运用法律、法规保护自己。 下面先介绍一下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是要受到处罚的,《治 安管理处罚条例》列举的违法行为有14大类近百种,我这 里重点说的是七种: 一、是扰乱公共秩序。比如有的同学在公共场所辱骂他人,大声起哄,甚至打架斗殴,引起围观,造成堵塞,影响极坏,严重扰乱了公共秩序;再比如乘坐飞机,不听工作人员的劝告,使用手机发短信息,这也是违法的,制造混乱;如果在国家工作人员检查食品卫生,进行城市管理或者其他执法过程中,拒绝检查,阻挠执法,妨碍公务,也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 二、是妨害公共安全。像上面提到的非法携带管制刀具就属于这类。什么是管制刀具呢?它是指国家主管部门依法对生产、销售、使用实行强制管理的部分刀具,包括匕首、刮刀、弹簧刀、单刀、尖刀等。因为这些刀具容易成为坏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因此要实行管制。那什行是非法携带呢?

关于公安机关深入推进治安管理创新

浅谈治安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1002区队严梓豪1005010212 伴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湖南省“两型”社会的创建,推进治安管理的创新和改革迫在眉睫。是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着力提升公安机关维护稳定能力,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公安机关要深刻认识推进治安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切实找准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着力点;着力破解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有效提升治安管理创新的效能;积极改革治安管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完善治安管理创新长效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治安管理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一、深刻认识推进治安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治安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治安管理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公安机关推进治安管理创新,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突破口,应该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把转变思想理念作为治安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治安管理上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下连社会秩序、社会稳定,早抓早主动,晚抓晚主动,不抓就被动。当前,湖南省“两型”社会的创建,经济社会发展正步入快车道,特别是“长株潭”城市一体化,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将全面提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治安管理上已经存在的热点、难点。因此,推动公安机关治安管理创新,一定要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学会用新视角审视新事物,用新思维研究新问题,用新理念应对新情况,努力做到以思想理念创新带动治安管理创新。(二)把提升维护稳定能力作为治安管理创新的本质和内涵 公安机关治安管理创新的目的,一方面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管理服务;另一方面是通过服务管理提高公安机关对社会的控制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大量存在,并呈现出境内因素与境外因素、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相互交织的特点,同时集中反映出公安机关在治安管理方面,尤其是在人、地、事、物等社会治安要素的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因此,要真正掌握公安工作的主动权,就必须把治安管理创新作为提升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能力水平的重要抓手,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治安管理创新的手段和关键 信息化带来了一场新的警务革命。近年来湖南省公安工作的实践,特别是信息化应用的实践充分表明,公安工作发展进步离不开信息化,公安机关治安管理创新的载体和平台更离不开信息化。公安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公安机关治安管理能力的强弱。因此,各级公安机关必须紧紧抓住当前信息化警务革命的历史机遇,以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为引领,坚持用信息科技手段推进治安管理创新,坚持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不断提升公安机关治安管理效能和水平。

新经济背景下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新经济背景下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摘要:伴随着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升级换代,在生产方式进行改变的同时,为我们城市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城市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存状态急需得到关注,以往通过查暂住证和危急式应急管理的方式需要改变,城市管理者需要转变管理理念,贯彻以人为本,通过明确城市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主体,创新工作方式,从而实现高效、公平正义的流动人口综合管理。 关键词:新经济;流动人口;以人为本;管理 城市流动人口一般泛指农民工,其为我们的城市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以往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反应式和防范式的管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产方式也在升级换代,流动人口在城市里的生活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及时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 1 城市流动人口的含义及相关特点 我国的人口流动管理的政策应该上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1958年开始实施严格的户籍政策其目的就是限制人口流动,但78年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城市发展节奏明显快于农村,城市城镇化建设促使建筑业出现大量的劳动力缺口,而农业生产伴随着机械化的推广,农业生产效率日渐提升,农村出现大量的富余生产力,

一边是生产人口的富裕,一边是建设工地对劳动力的急缺,另外地方政府在城市周边和城乡结合部设立劳动力市场使得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相对沉淀下来,成为城乡结合部的常住人口,这部分准常住人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要求正在和城市居民的要求开始趋于同质化,致使城市人口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城市流动人口呈现出的相关特点: 就业成分以农民工居多。在城乡差距正在逐渐加大的背景下,目前在城市停留的流动人口多为参加城市建设的农民工居多,农村生产力的提升和农业科技的逐渐普及,贫困地区劳动力富余和致富的愿望等诸多原因。但农民工多没有专业技能,进城之后多从事建筑行业和基本的加工生产劳动,组成了农民工生产大军。 年龄结构以青壮年为主。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年龄段分布为15-50岁,主要集中在25-40岁之间,年龄比较年轻,主要以青壮年为主成为我国流动人口组成的主要特征,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就是伴随着长三角和珠三角来料加工业的逐渐西移,第一代打工者逐渐退出,而第二代农民工即第一代打工者的子女开始出现在打工者的舞台之上,这些人的年龄多在15岁-25岁之间,这对于研究我国的社会公平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社会生活无保障社会地位低。在目前的体制之下,我国的流动人口由于在城市居无定所导致其社会保障水平比较低,城市人口所享受的养老、工伤、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障,流动人口很难享受到,甚至是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这类基本的生活保障流动人口都由于没有城市

乡镇20XX年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计划

乡镇20XX年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计划 我镇是劳务输出大镇,每年有三千多人在全国各地务工经商,同时也有相当部分外来务工人员,这些流动人口给当地创造财富和家庭带来丰厚收入的同时,也给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塑造良好的xx形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我镇20XX 年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计划: 一、加强领导、建立组织。 成立由分管书记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派出所、司法所、党政办、财政所、综治办、共青团、妇联、计生办、计生服务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领导组,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专门负责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 二、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动态管理。 我镇每月开展一次流动人口清理,逐村逐组逐户摸底排查,将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流出时间、流入地址、联系方式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并逐月进行变更,实行动态管理。 三、加强防范、落实措施。 1、在流动人口离开户籍地前,由村委会与他们每人签订一份《遵纪守法责任书》,发一份《致流动人口的一封信》,办理一份《婚育证明》,并在家庭留守成年人员中落实一名

责任人,定期取得通讯联络,及时发现问题。 2、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及学校的作用,发动留守人员给外出的父母、子女、哥哥、姐姐定期寄一封《牵挂信》,告诉他们自己的身体状况、生活状况、学习状况和对他们的思念,使外出人员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和对亲人的牵挂,珍惜家庭的平安和幸福。 3、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到流出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开展服务,调查了解他们的思想、生活、工作状况,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教育他们要遵纪守法,按章办事,经常与家人联系,了解家庭现状,早日与家人团聚。并确定若干名联系人或信息员,经常与村委会通报流动人口遵纪守法情况。 4、利用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平台,加强流入、流出地的信息沟通。 5、加强对流入人口的治安管理,对流入人口进行摸底登记造册,再流入人口较多的单位、企业落实一名责任人、上法制课,开展法制宣传。 6、加强对出租房屋的管理:摸清出租房屋的底数和暂住人口的分布情况,逐一建档立卡,完善管理制度。要拆除违章搭建的房屋、窝棚,取缔非法废品收购、非法行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窝点,收容遣送“三无人员”,清走不符合暂住条件的外地人,派出所要对出租房屋进行认真审核,符合出租条件的发给《租赁房完全合格证》,村委会要与房

浅谈汽车站地区治安管理

浅谈汽车站地区治安管理 摘要:汽车站地区的治安问题已经越来越复杂,影响了整个城市建设发展的进程和形象。文章以扬州市汽车站为例,分析了汽车站地区治安问题及特点,并对如何抓好该地区的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治安特点公安工作汽车站地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的加剧,城际一体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汽车站不再仅仅是窗口服务行业的地位。由于其特殊的行业性质以及复杂的环境以及周边地区治安环境的日趋复杂化,汽车站治安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由于汽车站地区治安管理起步较晚,管理缺乏配套的机制,地区管理不能完全独立,管辖不清使得汽车站地区治安形势显得十分复杂。本文以扬州市汽车站为例,分析该地区的治安问题,提出管理对策。 一、汽车站地区的概况 (一)汽车站基本情况。

汽车站一般处于城郊结合部,是城市边缘地带,也是城际交通连接交叉口。它具有丰富的交通运输资源,承担着一个城市的交通运输任务。城市汽车站日发送旅客量一般在5000至30000人。以扬州汽车站为例,扬州汽车站日发送班车1100班,发送旅客15000至24000人次,营运范围东抵启东,西至宜昌,南及深圳,北到北京,辐射全国19个省和直辖市。 (二)汽车站周边地区行业复杂。 汽车站作为人群聚集地,使得各种行业也依托汽车站生存。在扬州汽车站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拥有旅馆26家、休闲沐浴中心8家、美容美发场所16家、银行3家、大型商品卖场2家,此外还有棋牌室26家、音像店5家、废品回收站6家,并且在车站周边,每月都有楼房、商店、休闲场所、旅馆竣工开张,商贾林立。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刺激了公路客运企业的快速增长,汽车站的地位也日趋重要,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但由于地域管辖等限制,车站地区管理处于四分五裂状况,成立的相关部门相对较晚,管理相对松散,管理上显得不规范和不完善。管辖区域交叉接壤处多,界限不清,存在交叉重复管理或都不管的现象。 二、汽车站地区的治安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治安管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私财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依照本条例处罚。 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发生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适用本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发生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也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轻微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 第二章处罚的种类和运用 第六条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罚分为下列三种: (一)警告。 (二)罚款:一元以上,二百元以下。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三)拘留:一日以上,十五日以下。 第七条违反治安管理所得的财物和查获的违禁品,依照规定退回原主或者没收,违反治安管理使用的本人所有的工具,可以依照规定没收。具体办法由公安部另行规定。

第八条违反治安管理造成的损失或者伤害,由违反治安管理的人赔偿损失或者负担医疗费用;如果违反治安管理的人是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本人无力赔偿或者负担的,由其监护人依法负责赔偿或者负担。 第九条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八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处罚;不满十四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免予处罚,但是可以予以训诫,并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第十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辩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应予处罚。 第十一条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由于生理缺陷的原因而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 第十二条醉酒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应予处罚。醉酒的人在醉酒状态中,对本人有危险或者对他人的安全有威胁的,应当将其约束到酒醒。 第十三条一人有两种以上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分别裁决,合并执行。 第十四条二人以上共同违反治安管理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处罚。教唆或者胁迫、诱骗他人违反治安管理的,按照其所教唆、胁迫、诱骗的行为处罚。 第十五条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违反治安管理的,处罚直接责任人员;单位主管人员指使的,同时处罚该主管人员。 第十六条违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免予处罚:(一)情节特别轻微的; (二)主动承认错误及时改正的;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从控制到服务: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分析与展望 [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规模渐趋庞大。一方面,流动人口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引发各类城市管理问题开始凸显。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对流动人口的 研究主要停留于人口流动的状况、过程、流向及结构特征等的一般理论与方法,对于流动人口现象 背后的政策性因素探讨不多。本文旨在通过回答流动管理政策是什么;这些政策对流动人口产生了 什么影响,有何不足之处;改革建议与如何服务好流动人口等问题,系统地对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进行归纳评析;分析了现行管理政策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及其症结所在;立足城市化,以服务视角提出政策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城市流动人口城市化管理政策 一、绪论 1.1论文研究背景 1.1.1快速城市化推动人口流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迅速发展,城市化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的化速度两倍多。[1]2006年末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43.9%,而到2011年,这一比例已经超过50%,[2]标志着我国城市化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城市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人口流动。[3]以我国2011年人口数据估算,城市化每提高1%就要有1314多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人口的17%。[4]目前我国流动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为主要特征。这是由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区域不均衡发展决定的。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在全国23000万流动人口中,从城镇流出人口约6210万人,占27%,从乡村流出人口占73%。流入城镇的17112万人,占74.4%,流入乡村的占25.6%。

如何做好流动人口管理

如何做好流动人口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以来,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镇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多,管理任务日益繁重,如何强化流动人口的管理,进而提高公安机关在动态环境下对人口的管理能力,是基层公安机关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为此,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现就当前如何强化流动人口管理谈几点个人认识:由于经济发展使城市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许多派出所辖区,街道委员会等,常住人口,暂住人口等,成了典型的城乡结合体。作为社区民警,长期走街串户,每天与外来人员接触,多年的社区工作经历,使他们充分感受和认识到了人口管理的重要性,并大胆进一步的全面了解暂住人员户,确保人口无一漏管和失控。严防在人口管理中发现有网上逃犯或不法分子的存在.进一步夯实片区警务工作,有效的实现了辖区和谐稳定。 人口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省,市县区及镇和乡村的主要工作。人口管理更是公安派出所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派出所工作基础的基础。“人”是社会治安的参与者,是社会治安管理诸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人口管理又是治安管理的核心,是加强治安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违法犯罪分子产生于群众,又藏身于群众,必须牢固树立“只有管好人口,才能管好治安”的思想,只要把人控制住,社会治安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人口管理工作中,重点和难点就是流动人口(暂、寄住人口)的管理。作为人口管理主力军的公安基层派出所,我们在积极推进和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进程中,积极探索和逐步取消束缚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制结构”,在流动人口和房屋出租户治安管理工作中建立因地制宜、管理严密、服务全面,富有成效的管理体系,把户口政策交给人民群众,实施阳光作业,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让广大人民群众和公安机关一起共同管理好流动人口,共同构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安定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部城市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人口大流动已成为客观的必然的社会现象。在现有的户籍管理法规和政策条件下,如何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公安派出所应着重从宣传教育、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协同配合、灵通信息、热情服务等方面入手,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 一,加强对流动人口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流动人口遵纪守法意识。强化教育管理工作措施提高流动人口法制观念提高城市流动人的思二,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已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趋势,大量流动人口的纷纷涌入,在为街道发展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诸如治安案件增多、计划外生育、非法行医、违章搭建等负面影响,为此,流动人口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是新形势下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新课题。按照新形势下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求,不断加强法制宣传工作力度,规范日常管理工作程序,强化管理工作措施,使流动人口教育管理工作达到一定的社会效果,适应新形势采取新思路,努力开创流动人口工作新局面 城市的发展,外来人员迅速的膨胀,在城市的天空是一个不可勿视的群体,虽然他们在地区的发展中并不居于核心地位,但是,毋庸置疑,抓好流动人口工作对于社区的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全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经验在会议上通过各地的经验表明,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有利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市场繁荣、方便群众,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净化城市治安环境,也有利于依法维护流动人员合法权益。同时也表明,流动人口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密切协作配合,强化综合管理。建设部门在流动人口管理中也担负着重要责任。几年来,党中央综治委的要求和部署,公安、劳动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在出租房屋管理、建筑劳务市场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治安管理条例试题

治安管理条例试题 一、单选题 1.治安管理处罚作为一项重要的()权力,是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管理社会治安的一种重要手段。 A、经济 B、行政 C、刑事 D、民事 2.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最基本的特征是()。 A、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B、具有违法性 C、尚不够刑事处罚 D、应受治安管理处罚 3.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为依据。 A、事实 B、性质 C、情节 D、社会危害程度 4.公安机关及其职能部门对不属于自己管辖的行政案件或者其他治安案件,应当在()内经本机关或者本部门负责人批准,移送有管辖权的机关或者部门处理。 A、三日 B、二日 C、二十四小时 D、十二小时 5.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A、行为人 B、监护人 C、其所在的单位 D、行为人或者监护人 6、以下哪种情形,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 A、在台湾地区发生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B、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发生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C、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违反治安管理的 D、全国人大代表违反治安管理的 7. 根据《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治安管理办法》第6条规定: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参加人数在( )以上的,由地(市)级公安机关许可。 A、一千人 B、两千人 C、三千人 D、五千人 8.下列属于治安管理处罚中,应当收缴的选项是()。 A、赌博行为人在实施赌博行为的过程中偶然使用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 B、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借来的工具 C、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偷来的工具 D、注射毒品的用具 9.()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

A、不满十四周岁的人 B、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 C、精神病人 D、怀孕的妇女 10. 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音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 A、警告 B、二百元以下罚款 C、五百元以下罚款 D、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11.明知自己患有梅毒、淋病等严重性病卖淫、嫖娼的,()。 A、以卖淫、嫖娼行为从重处罚 B、以传播性病罪追究刑事责任 C、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并收容教育 D、劳动教养 12.煽动、策划非法集会、游行、示威行为的处罚对象是()。 A、积极参加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的人员 B、煽动、策划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的组织者或者发起人 C、所有参加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的人员 D、围观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不听公安机关劝阻离去的人员 13.对决定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人,在处罚前已经采取强制措施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 A、不予折抵 B、可以折抵 C、应当折抵。限制人身自由一日,折抵行政拘留一日 D、应当折抵。限制人身自由一日,折抵行政拘留二日 14.共同违反治安管理的,根据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分别处罚。 A、年龄大小 B、在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中所起的作用 C、是否亲自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D、在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中所使用的手段 15.房屋出租人将房屋出租给无身份证件的人居住的,处()罚款。 A、二百元以下 B、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 C、五百元以下 D、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 16.违反治安管理()内曾受过治安管理处罚的,从重处罚。 A、六个月 B、九个月 C、一年 D、二年 17.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下列()情形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A、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 B、七十五周岁以上的 C、哺乳不满一周岁婴儿的 D、怀孕的 18.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电话以及其他通讯工具传播淫秽信息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新形势下治安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思考

新形势下治安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思考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城乡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的开放性、流动性大大增强,人流、物流快速流动,人、地、物、事等社会治安基本要素相互交织,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给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公安机关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应对所面临的复杂问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一、勇于实践,开拓创新,不断破解制约治安管理工作的体制、机制问题 当前,与形势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相比,治安管理工作在体制、运行机制、队伍素质等方面还存在着不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还有差距。一是要解放思想,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我们的许多思想观念、习惯做法和体制机制形成于计划经济年代、看起来习以为常、运用起来得心应手、但已明显不合时宜。所以要努力从各种不符合现实需要的思想观念、习惯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用科学的理念、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着力研究解决那些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改革的思维、发展的办法、创新的思想,着力研究破解那些制约治安管理工作的体制性机制性难题。二是要不断地创新体制机制创。要围绕影响公安

工作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大力推进治安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以更好地应对新形势、新任务对公安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要大力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积极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向科技要素质、要警力、要战斗力,把公安工作信息化打造成提升治安管理的核心战斗力的重要支柱,以信息化带动基层基础工作,推动治安管理机制创新,全面提升公安机关的整体效能。要狠抓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执法制度,细化各类执法标准,加强执法监督。坚持以公开促公正,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工作透明度,努力使公平正义以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得以实现。要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适应党的根本宗旨对公安工作的本质要求,确保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稳定工作。建立业务工作、勤务行为和装备保障等方面的规范,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三是切实提高治安民警队伍的整体素质。人员素质决定着治安管理荼的整体水平和能力,要以贯彻执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为契机,从实战出发,突出警务技能和实战训练,从难、从严要求,通过开展全员培训,不断提高治安民警要分析复杂形势、准确把握情报信息、合理运用法律法规、善于预见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及时处置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实际工作水平和能力,随时注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 二、大胆探索,主动作为,不断破解困扰治安管理的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研究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研究 杜丽红 【摘要】:21世纪将是一个城市化的世纪。根据世界城市化规律,我国正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口城市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国大量的流动人口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而产生。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流动人口的主体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城市流动人口。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流动人口最多的国家,城市流动人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展开,并将持续增长且维持在较高水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可估量。城市流动人口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对人口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累积所造成的管理上的困难和难点,传统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无法适应新阶段新形势的需要,而新型的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需要顺应历史的潮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创新研究,消除管理上的制度障碍,实现合理有序管理。做好城市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不仅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对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研究,无论对实际工作还是对理论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本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服务和管理为基本思路,创新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以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为重点,服务和管理并重,努力提高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文共分7章。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导论→基础理论→历史回顾→特征和效应分析→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策研究;对策部分包括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 式创新、管理机制的创新以及管理制度和管理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第1章,总论。介绍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明确界定核心概念,提纲挚领的介绍了全文的框架结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论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第2章,综述了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研究的相关理论。对流动人口研究的经典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从流动人口理论的产生发展到目前新兴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包括马克思主义流动人口理论、发展经济学的模型和学说到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以及新兴的移民网络说、连锁因果说等。第3章,对中外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进行了回顾和比较研究。首先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宏观和微观管理政策和措施,对其客观的评判,进行了纵向的比较,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接着,对发达国家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具有代表性的做法进行分析,总结了当代发达国家在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方面的共同点,对比我国的现实进行横向的比较分析,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第4章,我国城市流动人口问题管理的现状研究。首先对城市流动人口的整体状况进行了描述,解析了城市流动人口构成状况。在进行归类分析的基础上,从自然结构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和空间结构特征三个大的方面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特征进行了详尽完整的梳理。并对城市流动人口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出规模庞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对国家经济发展尤其是 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同时对目前的城市管理体制形成了冲击。在此认识基础上对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入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模式陈旧、管理体制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城市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未得到完全保护、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法律体系尚未形成、全国一体化的流动人口管理网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深度剖析。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进行创新研究,寻求能够统筹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新型管理方式。第5章,建立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并提出优化整合目标。首次对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相对归类,建立了五个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包括适应型、属地化管理模式;服务型、社区化管理模式;多元型、社会化管理模式;协作型、区域化管理模式等。每一种管理模式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每一种模式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并且与我国不同区域、不同层面的现实情况相结合。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模式的优化整合目标:以信息为导向,以市场运作为取向,以管理与服务并重或“管理即服务”为根本宗旨,以教育为重要环节,以法治化管理为根本手段,以街道社区管理为基础,以自我管理为落脚点。第6章,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机制与创新。指出城市流动人口的传统管理机制已经带来诸多问题,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及管理实践不相适应,需要进行管理机

济南市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办法

济南市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办法 1

【发布单位】81504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6-09-27 【生效日期】1997-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济南市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办法 (1996年9月27日济南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经过) 第一条第一条为维护公共场所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对外营业或开放的下列公共场所: (一)影剧院、俱乐部、录像放映点、音乐厅、卡拉OK厅、曲艺厅、舞厅(场)、夜总会、游艺室、游乐场、电子游戏室; (二)文化宫(馆、站)、青(少)年宫、群众艺术馆; (三)体育场(馆)、游泳池(馆)、水上娱乐场、赛车场、跑马

场、溜冰场、健身房、台球场(室)、武术馆、网球场、保龄球场、高尔夫球场(馆)、营业性射击场(室); (四)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图书馆、纪念馆; (五)公园、广场、风景游览区、公墓、烈士陵园; (六)饭店、酒馆(吧)、氧吧、冷饮店、茶馆(楼)、咖啡馆(厅)、理发店、美容厅、浴室; (七)车站、码头、渡口、民用飞机场; (八)各类市场及商场(店); (九)用于举办订货会、展览(销)会、物资交流会、灯会、庙会、山会、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等涉及公共安全活动的临时场所; (十)市公安局确定应列入本办法管理的其它公共场所。 第三条第三条市公安局是本市公共场所治安管理的主管机关,县(市、区)公安机关负责对所辖行政区域内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园林、旅游等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公安机关做好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工作。 第四条第四条公安机关在公共场所治安管理中,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督促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组织、指导治安责任人和治安保卫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浅析城市社会治安管理

浅析城市社会治安管理 ——城市社区治安管理

浅析城市社会治安管理 ——城市社区治安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人口逐渐增多,尤其是外来人口的增多,社会成分复杂,人际关系淡化,邻居间互帮互助、团结一家的特点减弱,使得城市社会治安问题日益凸显。其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最基本的城市单位——社区,它的治安管理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要了解城市社区治安管理,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大概念——城市社会治安管理。城市社会治安管理是指城市政府社会治安管理机构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城市社会公共秩序进行维护,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打击和处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而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安全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所以,城市社区治安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什么是城市社会治安管理呢?社区治安管理也可以称为社区治安,它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对社会治安问题进行治理,是社区治安管理主体依靠社区群众、协同公安、司法机关、对涉及社区的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依法进行治理,促进社区秩序安定有序的过程。社区治安管理是维护社区正常社会生活秩序、保障社会安定团结的日常社会管理活动。良好的社区治安是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是社区发展的前提条件。目前,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城市社区治安现象构成要素分为:城市刑事犯罪、城市社区治安违法和城市治安事故三大类。

简单了解了什么是城市社区治安管理,我们就要问:为什么城市社区治安管理如此重要呢?为什么我们要重视社区治安的管理呢?这是因为,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危机不断出现,城市的安全管理已经成为城市管理的重点。而在对一个城市进行发展和管理的过程中,城市社区的安全保障功能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城市社区治安管理才引起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和关注。正如之前提到的,社区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管理和功能完善的主要载体。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经过城市发展的实践证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社区安全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社区安全保障不仅是城市发展和稳定的前提,而且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反映着城市发展的现代化程度和整个社会的和谐文明程度。所以,我们要重视社区治安管理,建设和谐稳定的社区,使人们安居乐业,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那么,城市社区治安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社区基础设施不完善,法制不健全,限制社区的治安管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时至今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大大增大,同时,人们对其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人口生活在社区,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离不开社区这个城市的基本单位。因而,社区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可是,正如我们亲身体验到的,我国目前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完善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另外,社区的基本规范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缺失或不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标准版本

文件编号:RHD-QB-K6589 (管理制度范本系列) 编辑:XXXXXX 查核:XXXXXX 时间:XXXXXX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 标准版本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标准版本操作指导:该管理制度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为了贯彻实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规范本单位员工以及外来施工人员、车辆的安全管理,特制定本规定。 一、本公司员工进入生产厂区一律穿工作服,戴安全帽。不准穿拖鞋、赤背上岗。若发现不按规定穿戴者,每一项罚款50元。 二、进入厂区的所有人员必须服从公司领导或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外来参观人员进入生产厂区,需存放下手机、戴安全帽方可进入车间。对不服从管理者,经批评教育拒不改正,处以50元罚款。 三、对有“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

劳动纪律)现象之一者,未造成事故,责任者最低处以50元罚款,并写出书面检查。因“三违”造成事故,处责任者最低处以200元罚款,或根据事故大小给予相应处罚。情节严重者将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凡本公司员工在上、下班途中骑摩托车、电动车者,必须戴头盔,如发现不戴头盔者,罚款50元。 五、严禁在公司门卫室及厂区内吸烟,严禁在生产厂区内使用手机。若发现在生产厂区携带烟火者,罚款500元;私带手机者,罚款200元;发现在生产厂区接打手机者,罚款500元;发现在生产厂区吸烟者,罚款2000元(包括在煤场西厕所内);发现在休息室、门卫室及更衣室内吸烟者,罚款200元。 六、进入厂区的所有人员需文明礼貌,如有打架

关于推进大型活动公共安全管理社会化的几点思考_秦立强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型活动公共安全社会化管理研究”(项目编号:05A Z Z 005)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秦立强( 1966—),男,安徽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董亭(1984—),男,江苏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9年第2期N o .22009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e s e P e o p l e s P u b l i c S e c u r i t y 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总第138期S u m 138 关于推进大型活动 公共安全管理社会化的几点思考 秦立强,董 亭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型活动日益增多,公安机关“大包大揽”式的管理难以全面保障大型活动的公共安全。应当树立大型活动公共安全管理社会化的基本理念,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建立政府监管、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主体多元合作的大型活动公共安全管理社会化发展模 式,完善大型活动公共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专业队伍和专业公司建设和发展,规范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完善大型活动公共安全管理强制保险制度,健全政府和公安机关监管机制,不断提高大型活动公共安全管理水平。 【关键词】 大型活动;公共安全;社会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D 035.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40(2009)02-0020-0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型活动日益增多。大型活动的公共安全管理涉及社会公共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我国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工作主要由公安机关负责。每一次大型活动的举办,当地公安机关需动用大量警力,安全保卫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近年来,在恐怖活动异常活跃、社会治安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工作压力巨大,公共安全保障需求与公安机关安全管理资源不足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单靠公安机关“大包大揽”、“单打独斗”式地开展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工作,不仅公安机关不堪重负,而且也难以全面保障大型活动的公共安全。2007年10月我国颁布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05号)明确规定,大型群众性活动的承办者对其承办活动的安全负责,这是我国大型活动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大改革和创新。从国内外实践看,大力推进大型活动 公共安全管理社会化势在必行。 一、大型活动公共安全管理 社会化的基本理念 大型活动公共安全管理社会化,是指政府和公安机关将大型活动公共安全管理的部分职能通过向社会转移或委托代理等方式剥离出来,引入市场机制达到公共安全资源的有效配置,为大型活动提供公共安全保障。 (一)大型活动公共安全管理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按萨缪尔森的定义,大型活动公共安全管理应是一种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的物品或服务。非排他性指公共产一旦存在,人人都能享用,即公众对于公共产品的享用不存在支 · 20·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