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化学平衡状态

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状态

[课标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3.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1.可逆反应“两特点”:

(1)正、逆两个反应是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的。

(2)可逆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共存,反应物转化率小于100%。

2.化学平衡“五特征”:逆、等、定、动、变。

3.平衡状态判断“两依据”:

(1)根本依据:v(正)=v(逆)。

(2)直接依据: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考点一可逆反应

1.可逆反应

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不可逆反应

有些反应因逆反应进行程度太小而可忽略,正反应几乎完全进行到底,一般认为这些反应不可逆。例如,H2的燃烧、酸碱中和等。

3.可逆反应的特点

(1)“三性”

(2)实例

将2 mol SO 2与1 mol O 2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 2(g)+O 2(g)2SO 3(g),充分反

应后,容器中存在的物质有:SO 2、SO 3、O 2。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可逆反应是指在同一条件下能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2)CO 2与水的反应是不可逆反应(×)

(3)NH 3和HCl 生成NH 4Cl 与NH 4Cl 分解生成NH 3和HCl 互为可逆反应(×) (4)可逆反应中反应物的转化率能达到100%(×) 2.下列各组两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的是( ) ①H 2+Cl 2=====点燃

2HCl 与2HCl=====△

H 2↑+Cl 2↑ ②H 2SO 4(浓)+2HBr===2H 2O +Br 2+SO 2↑与Br 2+SO 2+2H 2O===2HBr +H 2SO 4 ③2NO 2===N 2O 4与N 2O 4===2NO 2

④2SO2+O2催化剂

加热2SO3与2SO3催化剂

加热

2SO2+O2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选C可逆反应必须是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都能进行的反应。

③、④为可逆反应。

3.在密闭容器中于一定条件下进行下列反应:2SO2+O22SO3,当达到平衡时通入18O2,再次平衡时,18O存在于()

A.SO2、O2B.SO2、SO3

C.SO2、O2、SO3D.O2、SO3

解析:选C该反应是可逆反应,生成三氧化硫的同时,三氧化硫又分解生成二氧化硫和氧气,因此平衡后三种物质均存在18O。

考点二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

在一定条件下,当正、逆两个方向的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保持恒定的状态。

2.建立过程

图1图2

3.特点

[特别提醒]

(1)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反应并没有停止,而是反应在该条件下进行的最大限度。

(2)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并不是各组分的浓度相等。

1.在一定温度下的某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建立下列化学平衡:A(g)+3B(g)2C(g),能确定上述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B.3v正(B)=2v逆(C)

C.混合气体密度不再变化

D.消耗1 mol A的同时生成2 mol C

解析:选C A项,在一定温度下的某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时,压强始终不变,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不能表示已经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错误;B项,v正(B)∶v

逆(C)=3∶2,故2v正(B)=3v逆(C),表示正逆反应速率相等,错误;C项,该反应是一个气体体积变化的反应,而质量不变,故混合气体密度不再变化,能够表示已经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正确;D项,消耗1 mol A的同时,任何时间都生成2 mol C,不能表示已经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错误。

2.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

B.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C.反应体系中混合物的组成保持不变

D.正、逆反应速率都为零

解析:选D化学平衡状态的基本特征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不为零;反应体系

中的各物质的浓度不再改变,D项错误。

3.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2C(g)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A.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同时生成3n mol B

C.A、B、C三物质的浓度的变化量之比为1∶3∶2

D.平衡时A、B、C三物质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解析:选A A项,C的生成速率是正反应速率,C的分解速率是逆反应速率,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正确;B项,生成n mol A和生成3n mol B表示的都是逆反应速率,错误;C项,无论平衡与否,A、B、C三物质的浓度的变化量之比始终等于1∶3∶2,错误;D项,A、B、C三物质的分子数之比等于1∶3∶2,这是一种特殊情况,而不是平衡的标志,错误。

[方法技巧]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后习题:化学平衡状态(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状态 课后篇素养形成 必备知识基础练 1.下列各组两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的是() ①2H2+O22H2O与2H2O2H2↑+O2↑ ②H2SO4(浓)+2HBr2H2O+Br2+SO2↑与Br2+SO2+2H2O2HBr+H2SO4 ③2NO2N2O4与N2O42NO2 ④2SO2+O22SO3与2SO32SO2+O2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反应N2(g)+3H2(g)2NH3(g)ΔH<0,若在恒压绝热容器中发生,下列选项表明反应一定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容器内的温度不再变化 B.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 C.相同时间内,断开H—H的数目和生成N—H的数目相等 D.容器内气体的浓度c(N2)∶c(H2)∶c(NH3)=1∶3∶2 选项,温度不再变化,说明正反应放出的热量等于逆反应吸收的热量,即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可以表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所以正确;B选项,该容器为恒压容器,因此不论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压强均不发生变化,所以错误;C选项,断开H—H和生成N—H均表示的是正反应,因此不能表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所以错误;D选项,容器内气体的浓度c(N2)∶c(H2)∶c(NH3)=1∶3∶2,不表示各物质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因此不能表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所以错误。 3.对于某一可逆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平衡状态中,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是() ,只有选项A始终都满足v(正)=v(逆),即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4.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X2(g)+3Y2(g)2Z(g),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2 mol·L-1、0.6 mol·L-1、0.4 mol·L-1,当平衡时,下列数据肯定不正确的是() A.X2的物质的量为0.4 mol·L-1,Y2的物质的量为1.2 mol·L-1 B.Y2的物质的量为1.0 mol·L-1 C.X2的物质的量为0.3 mol·L-1,Z的物质的量为0.2 mol·L-1 D.Z的物质的量为0.6 mol·L-1 5.一定温度下,对可逆反应A(g)+2B(g)3C(g)的下列叙述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的是() A.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内消耗a mol A,同时生成3a mol C C.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 D.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a mol A,同时生成3a mol C,同为正反应方向,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该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故容器内的压强和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始终不变。 6.在恒温下的密闭容器中,有可逆反应2NO(g)+O2(g)2NO2(g)ΔH<0,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 状态的是() A.正反应生成NO2的速率和逆反应生成O2的速率相等 B.反应器中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C.混合气体颜色深浅保持不变 D.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项中正反应生成NO2的速率和逆反应生成O2的速率相等时,二者之比不符合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不能说明已达到平衡状态。 7.一定温度下在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X(g)Y(g)+Z(s),以下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B.反应容器中Y的质量分数不变 C.X的分解速率与Y的消耗速率相等 D.单位时间内生成1 mol Y的同时生成2 mol X 的分解速率与Y的消耗速率之比为2∶1时,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项中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 8.在一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s)+2B(g)C(g)+D(g),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能够表明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C.A的物质的量浓度

化学平衡

三、化学平衡 1.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的方向进行的反应。 SO2+O2 高温 ? 催化剂 2SO3 →正反应方向;v正;此时反应物SO2、O2。 ←逆反应方向;v逆;此时反应物SO3。 事实上,大部分化学反应都是可逆反应。只不过有的逆方向较弱,不太明显;而有的逆方向很强,表现为明显的可逆反应。因此,研究可逆反应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练习:下列为可逆反应的是 A 氢气与氧气点燃可化合成水,水电解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因此氢气与氧气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B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的同时,三氧化硫又有分解。 C 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在常温下生成碳酸钙,因此这二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 思考:可逆反应能进行彻底吗?即2mol SO2与1mol O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最终能得到2mol SO3吗? 2.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SO2+O2 高温 ? 催化剂 2SO3 ⑴开始时刻各物质浓度,正、逆反应速率如何? c(SO2) 、c(O2)最大,c(SO3)=0 v(正)最大,v(逆)=0 ⑵随着反应进行又有什么特征? c(SO2)↓c(O2)↓ c(SO3)↑;v(正)↓ (逆)↑ ⑶一段时间后有什么特征? v(正)=v(逆) c(SO2) 、c(O2) 、c(SO3)均不再变化 化学平衡状态 ⑴定义: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⑵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⑶平衡前提:c、P、T等条件一定,因为条件如果变化,平衡也就发生相应的移动。 ⑷平衡特征: 等: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0 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一定。 动:动态平衡(正逆反应仍在进行) 变:条件变化,化学平衡状态将被破坏,直到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例:能够说明N2 + 3H2? 2NH3反应在密闭容器中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①容器内N2、H2、NH3三者共存 ②容器内N2、H2、NH3三者浓度相等 ③容器内N2、H2、NH3的浓度比恰为1:3:2 ④t min内生成1molNH3同时消耗0.5molN2 ⑤t min内生成1molN2同时消耗3molH2 例:在一定的温度下,可逆反应: A(g)+ 3B(g) ? 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 一、可逆反应 1.定义:在条件下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用符号表示。 2.特征: (1)可逆反应正、逆反应的条件是。 (2)相同条件下,正反应和逆反应。 (3)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不可能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反应物和生成物。 (4)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则逆反应为。 例1:判断下列反应,属于可逆反应的是。 ①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②氮气和氢气的化合③水的电解④可燃物的燃烧⑤氨气溶于水 ⑥氯气溶于水⑦二氧化硫和水的反应⑧三氧化硫和水的反应⑨铁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 ⑩二次电池的充电和放电 例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X2(g)+Y2(g)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 mol·L-1、0.3 mol·L-1、0.2 mol·L-1,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A.Z为0.3 mol·L-1B.X2为0.2 mol·L-1 C.Y2为0.4 mol·L-1D.c(X2)+c(Y2)+c(Z)=0.55 mol·L-1 二、化学平衡状态 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在200 ℃时,将1 mol H2(g)和2 mol I2(g)充入到体积为V 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I2(g)+H2(g) 2HI(g) (1)反应刚开始时,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___最大,而__________最小(为零)。 (2)随着反应的进行,v正____________,而v逆____________。 (3)某一时刻,当反应进行到_______________时,此可逆反应就达到了平衡。 2.化学平衡状态 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和相等,反应物与 生成物时的状态。 例3:在一定条件下,某容器内充入N2和H2合成氨,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 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减小,最后降为零。 C、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最后相等。 D、在反应过程中,正反应速率的减小等于逆反应速率的增加。 3.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必须为反应。 :平衡时反应没有停止,是。 := ≠。 :不改变时,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保持不变。 :改变时,平衡就有可能被破坏,直至建立新的平衡。 4.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直接标志:①速率关系:①各物质的百分含量。 间接标志:。 例4:可逆反应N2+3H22NH3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

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时同步训练:2.3 化学平衡 第一课时 《化学平衡状态》【答案+解析】

人教版化学选修5: ——《化学平衡状态》课时跟踪训练 1.在一定条件下,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X(g)+2Y(g) 3Z(g)+2W(g),X、Y的初始浓度分别为2.5 mol·L-1和2.0 mol·L-1,达平衡后,下列各生成物的浓度数据中肯定错误的是( ) A.c(Z)=1.5 mol·L-1 B.c(Z)=2.4 mol·L-1 C.c(W)=1.6 mol·L-1 D.c(W)=2.0 mol·L-1 解析:选D 可逆反应中,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由于反应中X、Y按物质的量之比1∶1反应,所以X过量,若Y完全反应,则c(Z)=3.0 mol·L-1,c(W)=2.0 mol·L-1。但Y不可能完全反应,所以0 mol·L-1<c(Z)<3.0 mol·L-1,0 mol·L-1<c(W)<2.0 mol·L -1。故D项肯定错误。 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2N2O5(g)4NO2(g)+O2(g)中,NO2的物质的量浓度c(NO2)随时间变化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时间/min 0 5 10 15 20 25 c(NO2)/(mol·L-1) 0 0.02 0.03 2 0.03 8 0.04 0.04 根据表中数据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时c(NO2)为( ) A.0.020 mol·L-1B.0.032 mol·L-1 C.0.038 mol·L-1D.0.040 mol·L-1

解析:选D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反应进行到20 min时NO2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所以平衡时NO2的浓度是0.040 mol·L-1。 3.在恒温下的密闭容器中,有可逆反应2NO(g)+O2(g) 2NO 2(g) ΔH<0,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正反应生成NO2的速率和逆反应生成O2的速率相等 B.反应器中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C.混合气体颜色深浅保持不变 D.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解析:选A A中正反应生成NO2的速率和逆反应生成O2的速率相等时,不符合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A不能说明已达到平衡状态。 4.一个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N 2+3H22NH3,一定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①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形成;②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形成;③N2的体积分数不再改变;④容器的压强不再改变;⑤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③⑤D.②③④ 解析:选A 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形成,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N2的体积分数不再改变,反应达到平衡;容器的压强不再改变,说明反应物的量不再改变,反应达到平衡;容积固定,质量不变,无论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气体密度都不变。 5.下列叙述中可以说明反应2HI(g)H 2(g)+I2(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化学平衡状态

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状态 [课标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3.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1.可逆反应“两特点”: (1)正、逆两个反应是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的。 (2)可逆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共存,反应物转化率小于100%。 2.化学平衡“五特征”:逆、等、定、动、变。 3.平衡状态判断“两依据”: (1)根本依据:v(正)=v(逆)。 (2)直接依据: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考点一可逆反应 1.可逆反应 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不可逆反应 有些反应因逆反应进行程度太小而可忽略,正反应几乎完全进行到底,一般认为这些反应不可逆。例如,H2的燃烧、酸碱中和等。 3.可逆反应的特点 (1)“三性”

(2)实例 将2 mol SO 2与1 mol O 2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 2(g)+O 2(g)2SO 3(g),充分反 应后,容器中存在的物质有:SO 2、SO 3、O 2。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可逆反应是指在同一条件下能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2)CO 2与水的反应是不可逆反应(×) (3)NH 3和HCl 生成NH 4Cl 与NH 4Cl 分解生成NH 3和HCl 互为可逆反应(×) (4)可逆反应中反应物的转化率能达到100%(×) 2.下列各组两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的是( ) ①H 2+Cl 2=====点燃 2HCl 与2HCl=====△ H 2↑+Cl 2↑ ②H 2SO 4(浓)+2HBr===2H 2O +Br 2+SO 2↑与Br 2+SO 2+2H 2O===2HBr +H 2SO 4 ③2NO 2===N 2O 4与N 2O 4===2NO 2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

高一化学弱科辅导专题十一讲座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生化组王文博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具体表现为“一等六定”:一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六定:①物质的量一定,②平衡浓度一定,③百分含量保持一定,④反应的转化率一定,⑤产物的产率一定,⑥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一定。除了上述的“一等六定”外,还可考虑以下几点:①同一物质单位时间内的消耗量与生成量相等。②不同物质间消耗物质的量与生成物质的量之比符合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比。③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物的转化率最大,或产物的产率最大。④对于有颜色变化的可逆反应,颜色不再改变时。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变的可逆反应,还可考虑以下几点: ①反应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量不再改变。②反应混合物的密度不再改变。 ③反应混合物的压强不再改变。还可以从化学键的生成和断裂的关系去判断是否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1、等速标志:指反应体系中用同一种物质来表示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即 V(正)= V(逆) 2、各组分浓度不变标志:因为V(正)= V(逆)≠0,所以在同一瞬间、同一物质的生成量等于消耗量。总的结果是混合体系中各组成成分的物质的量、质量、物质的量浓度;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质量分数;转化率等不随时间变化而改变。 3.有气体参与的可逆反应:(1)从反应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考虑:M=m(总)/n(总) ①若各物质均为气体:当气体△n(g)≠0时,若M一定时,则标志达平衡。如2SO2(g)+O2(g) 2SO3(g)当气体△n(g)=0时,若M为恒值,无法判断是否平衡。如H2(g)+I2(g) 2HI(g) ②若有非气体参加:无论△n(g)≠0或△n(g)=0时,当若M一定时,则标志达平衡。如C(s)+O2(g) CO2(g)、CO2(g)+ C(s) 2CO(g) (2)从气体密度考虑:密度=质量/体积①若各物质均为气体:A.恒容:密度总为恒值,不能作为平衡标志。B.恒压:a. △n(g)=0时,密度总为恒值,不能作为平衡标志。b. △n(g)≠0时,密度为一定值,则可作为平衡的标志。 ②若有非气体参加:A.恒容:密度为一定值,则可作为平衡的标志。B.恒压:△n(g)=0时,密度为一定值,则可作为平衡的标志。 (3)从体系内部压强考虑:因为恒温、恒容条件下,n(g)越大,则压强就越大。若各成分均为气体时,只需考虑△n(g)。①△n(g)=0时,则压强为恒值,不能作为平衡标志。②△n(g)≠0时,当压强为一定值,可作为平衡的标志。 (4)从体系内部温度考虑:当化学平衡尚未建立或平衡发生移动时,反应总要放出或吸收热量。若为绝热体系,当体系温度一定时,则标志达到平衡。 化学平衡是高中学习中的重要理论,涉及知识面比较广,很多同学感觉头绪繁多,各种“陷阱”防不胜防,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第1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第二章第三节第1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一、单项选择题 1. 模型法是化学中把微观问题宏观化的最常见方法,对于2HBr(g) H 2(g)+Br 2(g)反 应。下列四个图中可以表示该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为可逆反应的是( ) 解析:选C 。C 项说明三种物质共存,是可逆反应。 2.298 K 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N 2(g)+3H 2(g) 2NH 3(g) ΔH =-92.4 kJ/mol ,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 2和3 mol H 2放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反应放出的热量为92.4 kJ B .有无催化剂该反应放出的热量都为92.4 kJ C .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92.4 kJ D .若再充入1 mol H 2,到达平衡时放出的热量应为92.4 kJ 解析:选C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正向不可能进行到底,所以1 mol N 2和3 mol H 2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92.4 kJ ,C 正确。 3. 对于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可逆反应N 2(g)+3H 2(g) 2NH 3(g) ΔH <0,能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为( ) A .断开一个N ≡N 键的同时有6个N —H 键生成 B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C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D .N 2、H 2、NH 3分子数比为1∶3∶2的状态 解析:选C 。断开N ≡N 键与生成N —H 键是同一个反应方向,A 不对;平均相对分子质 量M r =m n ,反应过程中m 始终不变,若M r 不变,则n 不变,说明反应已达平衡。密闭容器混合气体密度始终不变。 4.在2NO +O 22NO 2(正反应为吸热反应)的反应中,如图所示表明在30 ℃和100 ℃时的平衡体系中,NO 的百分含量与压强(p )或压强一定时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其中正确的是 ( )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及其计算;了解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方法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对于反应体系体积不变的化学反应,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值表示。 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 3.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规律 ①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间的关系: 同一时间内,用不同的物质表示的同一反应的反应速率数值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VA:VB:VC:VD=A:B:C:D;VA/A=VB/B. ②三步法:mA + nB=== pC + qD 初始量(mol/L): a b 0 0 变化量(mol/L):mx nx px qx ns末量(mol/L)a-mx b-nx px qx PS:只有变化量与计量数成正比! 4.化学反应速率的特点 ①反应速率不取负值,用任何一种物质的变化来表示反应速率都不取负值。 ②同一化学反应选用不同物质表示反应速率时,可能有不同的速率数值,但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③化学反应速率是指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不是瞬时速率 ④由于在反应中纯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是恒定不变的,因此对于有纯液体或纯固体参加的反应一般不用纯液体或纯固体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其化学反应速率与其表面积大小有关,而与其物质的量的多少无关。通常是通过增大该物质的表面积(如粉碎成细小颗粒、充分搅拌、振荡等)来加快反应速率。 ⑤对于同一化学反应,在相同的反应时间内,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其反应速率,其数值可能不同,但这些不同的数值表示的都是同一个反应的速率。因此,表示化学反应的速率时,必须指明是用反应体系中的哪种物质做标准。 5.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 (1)基本思路 化学反应速率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因为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体系中的化学物质(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所以与其中任何一种化学物质的浓度(或质量)相关的性质在测量反应速率时都可以加以利用。 (2)测定方法 ①直接可观察的性质,如释放出气体的体积和体系的压强。 ②依靠科学仪器才能测量的性质,如颜色的深浅、光的吸收、光的发射、导电能力等。 ③在溶液中,当反应物或产物本身有比较明显的颜色时,常常利用颜色深浅和显色物质浓度间的正比关系来跟踪反应的过程和测量反应速率。 物理方法:量气法、比色法、电导法等。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 直接判断法 间接判断法 3、从反应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 考虑 (I )若各物质均为气体 对于非等化学计量数的反应,M 一定时可做为达到平衡标志。 如: 2SO 2(g)+O 2(g) 2SO 3(g) 对于等化学计量数反应, M 一定时不能做为平衡标志。 如 :H 2(g)+I 2(g) 2HI(g) (II )若有非气体参与,无论等计量数或非等计量数反应,M 一定时可做为达到 平衡标志。 如:C(s)+O 2(g) CO 2(g) 、 CO 2(g)+C(s) 2CO(g) 4、从气体密度考虑 (I )当反应前后各成分均为气体时 恒容:ρ不变时,不能做为达到平衡的标志。 恒压: 等计量数的反应,ρ不变时,不能作为达到平衡的标志。 非等计量数的反应,ρ不变时,可做为达到平衡的标志。 (II )当有非气体物质参与时 恒容:ρ不变时,可作为达到平衡的标志。 恒压:ρ不变时,可作为达到平衡的标志。 5、从体系内部压强考虑: 因为在恒温、恒容条件下,气体的物质的量越大则压强p 就越大,所以只需考虑气体物质的量的变化量Δn(g)。 当Δn(g)=0,即等计量数的反应则p 为恒值,不能作平衡标志。 当Δn(g)≠0,即非等计量数的反应则当p 一定时,可做平衡标志。 6、反应体系中有颜色的物质,若体系颜色不变,则达到平衡。 注意: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即反应前后化学计量数相等的反应), 通常不能用物质的量、容器的压强、气体的密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等是否变化作为判断平衡状态的标志。 1、若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物质的量、质量,物质的量浓度或各成分的百分含量(体积分数、质量分数),转化率,等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若V 正=V 逆 (1)用同一种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该物质的生成速率与消耗速率相等。 即 单位时间内生成与消耗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相等,或单位时间内化学键断裂量等于化学键的形成量。 (2)用不同种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速率不一定相等但必须符合两方面 (i )表示两个不同的方向。 (ii )速率之比==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总n 总m M =v m = ρ

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知识点归纳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专题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掌握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1概念: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2表达式:t c v ∆∆=(A) (A);单位:mol/L ·min 或mol/L ·s; 3在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反应速率的数值之比等于它们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2.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了解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叫做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①“动” :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即:v 正=v 逆≠0 ②“等” :达到化学平衡时v 正=v 逆,即同一物质的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 ③“定” :外界条件不变时,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各物质的浓度、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④“变” :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影响平衡的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即被破坏,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状态 3.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涵义; 理解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会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4.学会应用建立等效平衡的思维方式解决化学平衡中的常见问题; 经典题型 一、化学反应速率 题型一:根据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反应速率 例1反应4NH 3g+5O 2g 4NOg+6H 2Og 在10L 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X v 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或产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C A .)mol/(L 0.010)(NH 3s v ⋅= B .)mol/(L 0.001)(O 2s v ⋅= C .)mol/(L 0.001(NO)s v ⋅= D .)mol/(L 0.045O)(H 2s v ⋅= 方法点拨 速率之比 化学计量数之比 题型二:以图象形式给出条件,计算反应速率 例2某温度时,在2L 容器中,X 、Y 、Z 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3X+Y_______2Z_______;反应开始至2min,用Z 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L ·min__________; 题型三:根据已知的浓度、温度等条件,比较反应速率的大小 例3把下列四种X 溶液分别加入四个盛有10mL 2mol/L 盐酸的烧杯中,均加水稀释到50mL,此时,X 和盐酸缓慢地进行反应,其中反应最快的是 B A .10℃20mL 3mol/L 的X 溶液 B .20℃30mL 2mol/L 的X 溶液 C .20℃10mL 4mol/L 的X 溶液 D .10℃10mL 2mol/L 的X 溶液 二、化学平衡 题型四:已知一个可逆反应、一种起始状态 例4把6 mol A 气体和5 mol B 气体混合放入4 L 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高二化学平衡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化学平衡知识点归纳总结 关于高二化学平衡知识点归纳总结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高二化学平衡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化学平衡知识点归纳总结1 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 (1)溶解平衡状态的建立:当溶液中固体溶质溶解和溶液中溶质分子聚集到固体表面的结晶过程的速率相等时,饱和溶液的浓度和固体溶质的质量都保持不变,达到溶解平衡。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小贴士: ①固体溶解过程中,固体的溶解和溶质分子回到固体溶质表面这两个过程一直存在,只不过二者速率不同,在宏观上表现为固体溶质的减少。当固体全部溶解后仍未达到饱和时,这两个过程都不存在了。 ②当溶液达到饱和后,溶液中的固体溶解和溶液中的溶质回到固体表面的结晶过程一直在进行,并且两个过程的速率相等,宏观上饱和溶液的浓度和固体溶质的质量都保持不变,达到溶解平衡状态。 (2)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①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前提:反应物和产物必须同时存在于同一反应体系中,而且在相同条件下,正、逆反应都能自动进行。 ②不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几乎只能向一定方向(向生成物方向)进行的反应。 (3)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化学平衡状态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

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前提是“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 ,“一定条件” 通常是指一定的温度和压强。 ②实质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由于速率受外界条件的影响,所以速率相等基于外界条件不变。 ③标志是“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浓度没有变化,并不是各种物质的浓度相同。对于一种物质来说,由于单位时间内的生成量与消耗量相等,就表现出物质的多少不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2、化学平衡移动 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是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浓度、温度、压强)建立起来的,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就会影响到化学反应速率,当正反应速率不再等于逆反应速率时,原平衡状态被破坏,并在新条件下建立起新的平衡。此过程可表示为: (1)化学平衡移动: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2)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反应条件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发生变化,并且正、逆反应速率的改变程度不同,导致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平衡受到破坏,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发生相应的变化。 ①若外界条件改变,引起υ正>ν逆时,正反应占优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各组分的含量发生变化; ②若外界条件改变,引起υ正<ν逆时,逆反应占优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各组分的含量发生变化; ③若外界条件改变,引起υ正和ν逆都发生变化,如果υ正和ν逆仍保持相等,化学平衡就没有发生移动,各组分的含量从保持一定到条件改变时含量没有变化。 (3)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高三化学: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的移动 复习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化学平衡的建立。2.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3.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4.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一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建立 1.可逆反应 (1)定义 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特点 ①二同:a.相同条件下;b.正、逆反应同时进行。 ②一小:反应物与生成物同时存在;任一组分的转化率都小于(填“大于”或“小于”)100%。 (3)表示 在方程式中用“”表示。 2.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 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建立 (3)平衡特点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两种方法 (1)动态标志:v 正=v 逆≠0 ①同种物质:同一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消耗速率。 ②不同物质:必须标明是“异向”的反应速率关系。如a A +b B c C +d D , v 正(A )v 逆(B )=a b 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静态标志:各种“量”不变 ①各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或浓度不变。 ②各物质的百分含量(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等)不变。 ③温度、压强(化学反应方程式两边气体体积不相等)或颜色(某组分有颜色)不变。 总之,若物理量由变量变成了不变量,则表明该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若物理量为“不变量”,则不能作为平衡标志。 (1)反应2NaHCO 3=====△ Na 2CO 3+CO 2↑+H 2O 、Na 2CO 3+CO 2+H 2O===2NaHCO 3互为可逆反应(×) 错因:可逆反应的反应条件必须相同。 (2)化学反应达到平衡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或百分含量相等(×) 错因:化学反应达到平衡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或百分含量应保持不变,不一定相等。 (3)在1 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g)+O 2(g)2NO 2(g),当容器中气体的颜色保持不 变时,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4)对于反应H 2(g)+I 2(g) 2HI(g),当压强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错因: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保持不变的可逆反应,反应过程中压强始终保持不变。 1.向含有2 mol SO 2的容器中通入过量O 2发生2SO 2(g)+O 2(g) 催化剂△ 2SO 3(g) ΔH =-Q kJ·mol -1 (Q >0),充分反应后生成SO 3的物质的量__________(填“<”“>”或“=”,下同)2 mol ,SO 2的物质的量______0 mol ,转化率______100%,反应放出的热量________ Q kJ 。 答案 < > < < 2.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①混合气体的压强;②混合气体的密度;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④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⑤混合气体的颜色;⑥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⑦某种气体的百分含量 (1)能说明2SO 2(g)+O 2(g)2SO 3(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能说明I 2(g)+H 2(g) 2HI(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化学平衡的原理

化学平衡的原理 化学平衡是指在化学反应达到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 浓度、压力或状态不再发生明显变化的状态。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中 的一种特殊情况,符合动态平衡的原理,反应速率的前后相互抵消。 化学平衡的原理涉及到以下几个重要概念: 1.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浓度会逐渐减少,生成物的浓度会逐渐增加,直到达到化学平衡。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相对 稳定,不再发生明显变化。这是因为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 的速率相等,正反两个方向的反应互相抵消。 2.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压力: 对于气体反应而言,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压力与浓度具有一定的关系。根据气体状态方程,PV = nRT(P为压力,V为体积,n为摩尔数,R 为气体常量,T为温度),在相同温度下,物质的摩尔数与体积成正比关系。因此,在平衡状态下,压力相对稳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压力 之间也达到平衡。 3. 平衡常数(K值): 化学平衡的强弱可以通过平衡常数K值来衡量。平衡常数是指在特 定温度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比例的平方根。平衡常数的大小决 定了反应在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浓度。大于1的K值表示生

成物浓度大于反应物浓度,反之小于1则表示反应物浓度大于生成物浓度。 4. 应用勒夏特列原理: 勒夏特列原理是化学平衡的基本原理之一,也称为平衡移位原理。该原理规定:在平衡状态下,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例如温度、浓度、压力等),化学平衡会发生移位以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意味着平衡反应会根据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向某一方向移动,以减少影响平衡的因素,从而恢复平衡。 综上所述,化学平衡的原理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压力以及平衡常数的平衡状态。化学平衡通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压力和勒夏特列原理来维持平衡状态。对于化学平衡的研究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把握化学反应中物质浓度和压力的变化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控制和调整反应条件,提高反应的效率与产率。因此,深入理解化学平衡的原理对于化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 化学平衡(共3课时)

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一课时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等基本概念。 (2)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形成的条件、适用范围、特征。 (3)常识性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用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从而提高判断平衡状态、非平衡状态的能力。 (2)通过从日常生活、基本化学反应事实中归纳化学状态等,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通过溶解平衡、化学平衡、可逆反应之间的联系,提高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 (3)利用化学平衡的动态特征,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难点是化学平衡状态判断。 教学过程: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正反应:_____________,逆反应:________________ 可逆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逆反应的特征:“两同”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判断水的分解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是否是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的重要特征是转化率永远不可能达到100%,也就是反应一旦开始,那么,就不可能只存在反应物,或只存在生成物。 二.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 平衡。 它的建立与反应途径无关,从正反应或逆反应开始都可以建立化学平 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前提:__________________ 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在密闭容器中充入SO 2和由O 18 原子组成的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开始反应, 在达到平衡前,O 18 存在于() A、只存在于氧气中 B、只存在于和SO 3 中 C、只存在于SO 2和SO 3 中D、SO 2 、SO 3 、O 2 中都有可能存在。 例题:在一定条件下,某容器内充入N 2和H 2 合成氨,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 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减小,最后降为零。 C、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最后相等。 D、在反应过程中,正反应速率的减小等于逆反应速率的增加。 三.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1.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化学反应的平衡

化学化学反应的平衡 化学反应的平衡 化学反应平衡是化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反应物和生 成物在达到一定条件下,其反应速率之间的平衡状态。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但是反应仍在进行。这种平衡状态 是由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动态平衡所维持的。 化学反应平衡的本质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相对浓度达到稳定 状态,即正反应和逆反应之间的速率相等。平衡常数(K)是描述反应 的平衡程度的量。K的值越大,反应的正向方向偏重,而越小则逆向 方向偏重。平衡常数的大小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之间的关系有密 切的联系。 在化学反应中,平衡常数(K)可以通过浓度的比率来表示。例如 对于通式为aA + bB ⇌ cC + dD的反应,其平衡常数K可表示为 K=[C]^c[D]^d/[A]^a[B]^b,其中方括号表示物质的浓度。平衡常数的值是由所研究的化学反应的化学特性决定的,并且对于不同的反应,其 K的数值也不同。 化学反应平衡的条件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速率相等,这个速 率称为反应速率。反应速率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 浓度和催化剂等。其中温度对于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最为显著。在一 定温度下,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速度可以达到平衡状态,但如果改 变温度的话,反应平衡将会改变。

在化学反应的平衡过程中,存在一种重要的现象,即Le Chatelier 原理。根据这个原理,当外界对反应体系施加压力时,反应会朝着减 小体系压力的方向进行。同样,当改变反应体系中的浓度或者温度时,反应也会调整以减小这些变化。这种机制使得反应能够保持平衡状态。 化学反应平衡在许多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化工 生产中,通过控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比例可以实现高效率的生产。在 环境科学中,了解化学反应平衡可以帮助研究人员预测化学物质如何 在大气中或水中分解。此外,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理解反应平衡有助 于优化合成方法和提高产量。 总结起来,化学反应的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浓度达到动 态平衡的状态。通过平衡常数的定义,可以描述反应的平衡程度。在 反应平衡过程中,Le Chatelier原理起到了调整反应的作用。理解和掌 握化学反应平衡的原理对于实际应用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 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 第二节化学电源 第三节电解池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归纳与整理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 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 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专题二 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2020届高三)

专题二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姓名: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方法 (1)“定”:直接判断: 某物质的百分含量(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浓度、物质的量、有色物质的颜色、温度、某一物质的转化率保持不变。 (2)“等”:“方向相反且成比例”: 断键与成键、分解与生成、反应与消耗 (3)“变”:变量不变 混合气体的总物质量、混合气体的密度、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混合气体的压强 【练习1】在一定温度下,在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可逆反应:N2(g)+3H23(g)。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 A.3v (H2,正)= 2v(NH3,逆) B.单位时间生成m mol N2的同时生成3 m mol H2 C.N2、H2、NH3各物质浓度不再随时间而变化D.容器内的总压强不再随时间而变化 E.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随时间变化F.单位时间内N-H键的形成和断开的数目相等G.N2、H2、NH3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H.2 c(N2)=c (NH3) 【练习2】下列方法中可以证明2+I2(g)已达平衡的是________________ A.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H2的同时生成nmolHI B.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C.分子组成HI%=I2% D.速率v(H2)=v(I2)=v(HI)/2 E.c(HI)∶c(H2) ∶c(I2)=2 ∶1 ∶1 F.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G.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质量不再发生变化 H.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I.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练习3】下列说法中能说明2NO2(g2O4(g)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 A.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B.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C.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D.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E.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练习4】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密闭容器中,下列叙述不是可逆反应:A(g) + 3B(g) 达到平衡的标志的是() ①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②单位时间内生成amolA,同时生成3amolB ③A、B、C的浓度不再变化④A、B、C的分压强不再变化 ⑤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⑥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⑦单位时间内消耗amolA,同时生成3amolB ⑧A、B、C、D的分子数之比为1:3:2:2 A .②⑧ B.②⑤⑧ C.①③④⑦ D.②⑤⑥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