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推拉理论”看产业转移

从“推拉理论”看产业转移

从“推拉理论”看产业转移
从“推拉理论”看产业转移

从“推拉理论”看产业转移

摘要: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推―拉”理论是研究人口流动的基础理论,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本文从“推拉理论”视角出发,立足我国,主要分析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我国主要“拉力”及新经济形势下,我国东部地区面临产业升级时,推动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推力”。同时,对推拉理论进行拓展,进一步分析拉力机制,丰富产业转移理论。

关键词:推拉理论产业转移经济发展

1.理论背景介绍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推―拉”理论认为,人们的迁移活动是由迁出地的推力因素和迁入地的拉力因素共同发生作用,当事人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比较后做出抉择的结果。

产业转移有来自发达区域的“推力”和发展中区域的“拉力”,因此,本文从“推拉理论”视角出发,分析我国产业转移的推力和拉力,并对推拉理论进行拓展,进一步分析拉力机制,丰富产业转移理论,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2.从“推拉理论”看我国产业转移

2.1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国“拉力”突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和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进行着新一轮的大调整。在发达国家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增强与中国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增大的两方面共同作用下,国际产业向中国的转移明显加速,中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其中,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拉力”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1改革开放政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持之以恒地深化改革开放政策,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国利用外资连续10多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比如,家用电器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靠外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信息产业增加值和出口中,外资企业销售收入不断增加。随着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中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引进外资的规模日益增加,国际产业通过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等途径向中国的转移明显加速,中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成为

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

2.1.2劳动力成本低。

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类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其衡量标准是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劳动力价格低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经营成本也相对较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成本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成为我国吸引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竞争力。

2.1.3市场广阔。

跨国公司看中中国巨大且成长性好的市场,中国高成长性的大市场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空前提高。我国在2001年底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市场更开放及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国际产业的吸引力促使我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之一。

2.1.4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恰好满足了世界产业结构新一轮大调整、大转移的要求。中国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一直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向前推进的。良好的制度基础和优越的要素禀赋,使中国赶上了国际产业转移,并成为国际产业转移受益最大的国家,维持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4.3产业转移 导学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一)

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3节产业转移 1.运用资料,结合实例,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 2.结合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对产业转出区和承接区的经济、环境、社会影响,辩证认识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分析产业转移对产业转出区和承接区的经济、环境、社会影响。 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产业转移概况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经济现象,通常是由相对发达的区域向区域转移。 (2)分类:产业转移和产业转移。 (3)目的:降低、获得更多的。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等。 二、东亚、东南亚的产业转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工业,推动经济发展。 2. ,日本将纺织等工业转移到、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20世纪70年代,为了应对世界的冲击和世界性的,日本进一步将、化工和等产业转移至东亚、东南亚的上述国家和地区。

3. 开始,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区都致力于发展密集型产业,将家电、服装、汽车、电子等产业转移到地区以及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 4.21世纪以来,中国地区,以及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成为服装、制鞋、家电等产业转移的新的承接地。 5.随着科技的发展,转移的产业除了传统的型产业外,还包括汽车、电子等在内的已经实现技术标准化的型和部分型产业。 三、东亚、东南亚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调整。 2.促进区域产业。 3.改变的空间分布。 近年来,美国多家高新技术的特效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地移入中国北京等地,与此同时美国多家领先的特效企业宣告破产。一方欣欣向荣与一方难以为继的背后预示的是一次从美国到中国的3D产业大迁徙。回答1~2题。 1.美国3D产业难以为继而中国欣欣向荣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劳动力 B.人才技术 C.政策 D.市场 2.美国多家特效企业迁入,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是( ) ①提高娱乐服务业的集聚程度②有效缓解“民工荒”问题③填补3D产业空白④促进现代服务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论文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从产业转移的概念、理论模式、战略与对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四个方面对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的现状作了简要概括,并指出随着产业转移规模的扩大及转移方式的多样化,产业转移理论顺应实践需要所产生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方向,预示着产业转移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产业转移;区域;产业结构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of the concept, theoretical model, strategic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four aspects to industrial transfer theor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are briefly summarized, and points out that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transfer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theory to practice need generated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direction, and indicates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theory. keywords: industrial transfer; area; industrial structure 产业转移既是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它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把产业的这种空间移动或空间迁移现象。在广义上的产

产业转移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转移 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产业链各个环节转移、外包、区域性集聚、跨国公司控制能力更强等新发展趋势。对此,我国产业发展要有新的思路:如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节能低碳为核心,积极发展新型重化工业;推进产业转移的双向移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国际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需要我们顺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握紧国际化发展新机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产业转移发展方向 正如孙中山先生的那句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美国产业向我国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我国承接美国产业转移的重点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转向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加工业,加工贸易增势迅猛,软件等新兴国际项目外包业务也取得了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成为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 1.全球化的潮流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

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本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持续高涨。主要表现为,首先,是国际贸易继续增长,2007年全球贸易额达到135700亿美元,是1994年的3.3倍;其次,是国际直接投资持续增长,2006年全球FDI流入量达到13060亿美元,增长38%,其中流入发展中国家占30%,FDI流出量达到12158亿美元,增长45%,其中发达国家流出占84.1%;再次,三是国际并购活动持续上升,2006年全球国际并购达到8800亿美元,增长23%;最后,是国际化生产进一步增长,2006年全球78000家跨国公司和其780000家海外子公司的增加值和出口,分别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0%和出口额的1/31。 上图为美、日、中、印四国1980年以来的GDP走势图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

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 与辐射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区域经济学家克鲁默、海特等人,在赫克曼、威廉姆斯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和美国哈佛大学弗农等人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在创立至今的40多年中,经历了静态梯度推移理论、动态推移理论、反梯度推移理论和广义梯度推移理论等四个发展阶段,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引入不平衡发展理论的思想,进而沿用梯度理论指导整体经济的区域划分及区域经济各自的发展方向,在进入21世纪,梯度推移理论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广义梯度推移理论和辐射理论共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设想并不断完善自身,本章希望通过对梯度理论及辐射理论的分类介绍及相互比较,探索未来区域经济理论发展的潜在方向。 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基础之上,随着各国区域经济的动态发展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自身,广义梯度理论即是梯度理论发展至今拥有的第四个阶段。 一、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 (一)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提出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为了判断一个产业部门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今后的发展前景,英国经济地理学家埃斯塔尔根据美国1947—1967年21年间各产业部门职工人数的增长率,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与工业部门在国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的升降状况,为各个工业部门进行评分。凡得分在7~10分之间的部门均归入兴旺部门,得分在3.5~6.9分之间的为停滞部门,得分在3.4分以下者为衰退部门,如表3-1所示。

梯度推移理论

1、发展背景 现有梯度推移理论最早产生于西方。早在1862 年, 西方产业布局理论的先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 H . Tunen ) 就开始注意到了经济生活中的梯度现象, 提出了农业圈理论。该理论阐述了农业经济集约化水平由中心城市向四周农牧区逐步下降、经历多个梯度最终达到荒野的梯度分布。后来, 阿尔弗雷德?韦伯(A. Weber ,1909又从资源和能源的角度探讨了各种类型工厂的生产成本在区域间的变化梯度, 并据此得出了工厂的最优区位, 初步揭示了产业的空间集聚机制, 从而使梯度理论进一步丰富。马歇尔(Marshell,1 961 ) 在上述理论特别是韦伯产业集聚理论的影响下提出的外部规模经济思想(external scale economies则为现有梯度推移理论奠定了雏形, 为产业空间布局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梯度推移理论最终成形于美国哈弗大学教授拉坦弗农(Ruttan Ve r n o n )等人提出的工业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梯度转移理论被引入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区域经济研究中,中国“七五”计划首次正式提出将中国经济发

展区域按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重点突出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先发展。在东部发展起来后,国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计划,而后又实行中部崛起战略。这正体现了梯度推移的战略思想。梯度推移理论的前提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存在着梯度。实行梯度推移的目的是随着梯度的推移、经济的发展,逐步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传统的梯度 推移理论(狭义梯度推移理论)存在静态性、反对跨越发展和不全面的局限性,已不能充分适应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一些学者又提出了广义梯度推移理论。2、内涵及具体内容 1)狭义梯度推移理论还可以细分为静态梯度推移理论和动态梯度推移理论。 (1)静态梯度推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其主导产业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专业部门所构成,则说明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因此将该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该理论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与梯度转移理论相类似的是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雁行模式,他将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列为不同的发展梯度,并冠之以第一、二、三、四批大雁等。雁行形态论在生产按比较优势在国际间

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

(下转第46页) 5 《华商》 【摘要】就目前的研究理论而言,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产业转移的概念及类型、产业转移的理论学习和借鉴、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产业转移的效应等方面,对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总体来说少,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分析框架。本文主要是对国内外产业转移模式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认为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强对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很有必要。 【关键词】产业转移;模式;综述 一、国外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 1. “雁形模式”理论“雁形模式””(Flying Geese Paradigm)或译“雁阵范式”,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最早在其《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原理》中提出的。后来,山泽逸平和小岛清先生先后对该理论进行了的扩展和完善。 在这一理论模式中,赤松要认为,日本产业通常经历了“进 口新产品”、“进口替代”、“产品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并周期循环。其图形成倒“V”字形。如图(1): 图(1)资料来源:胡俊文:《“雁行模式”理论与日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雁行模式”走向衰落的再思考》第24页 日本学者山泽逸平先生将赤松要先生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理论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引进 进口替代 出口成长 成熟逆进口五个阶段。该理论更清晰的说明了后进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以及最后超越的整个过程。 图(2)资料来源:(日)山泽逸平:《日本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第74页 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角度提出了适合日本国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比较优势论”, 从而将“雁行模式”理论进一步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2. 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二、国内产业转移的模式的研究 目前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仅仅是作为产业转移的一个很小的 方面去考虑,除了梯度和逆梯度转移模式理论性较强外,其他的转移模式还没有较为系统的阐述。初步归纳起来,现有研究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提出产业转移模式。 1. 基于产业转移规模视角的模式集群式产业转移是规模最大的产业转移模式。“集群式”的产业转移(郑胜利,2002)即一些有着产业联系的上下游生产企业相继由某一地区转移至另一地区。这种集群转移模式强调的是转移的整体性和网络关系的复制性。 整体转移模式包括整体迁移模式(曹荣庆,2001;蒋文军等,2001)、整价值链转移模式,包括完整价值链垂直型转移、完整价值链水平型转移(赵张耀、汪斌,2005)。 部分迁移模式有要素嫁接式(曹庆荣,2001)、存量激活(蒋文军,2001)、扩张性资本输出、产业关联、部分产业链的转移等模式。 2. 基于产业级差视角的转移模式梯度转移模式(夏禹农、冯文浚,1982)、中心辐射模式(马海霞,2001)逆梯度转移模式(郭凡生,1985)、边际渗透转移模式(陈建军、叶炜宇,2002)、垂直型产业转移模式和水平型产业转移模式(韩文民、王婷,2005)、垂直顺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垂直逆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水平工序型转移模式(赵张耀、汪斌,2005)。 3. 基于产业转移的具体形式视角的转移模式从该角度提出的主要模式有:横向兼并或横向一体化、区际直接投资转移模式(陈刚,2001;陈建军,2002b)、设厂(对外建立生产加工点)和设立研发机构转移模式、收购兼并转移模式、委托生产或生产外包转移模式(陈建军,2002b;刘菁、任曙明,2005)、OEM转移模式和对外建立销售网点等(陈建军,2002b)、企业新建投资、并购和非股权方式参与等形式(严双建,2007)。 三、结论 1. 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关理论有待 进一步的深化。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 朱兰春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我国加工贸易国内梯度转移问题分析

我国加工贸易国内梯度转移问题分析 摘要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要实现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就要针对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基础及区位等方面的问题,且中西部地区具有人力、资源等方面优势。为此我国应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加工业,改善加工贸易投资环境,加强引进和培养加工贸易人才,做好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承接工作。 [关键词] 加工贸易中西部梯度转移

Abstract Currently,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processing trade was unbalanced in China,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east of China. In order to transfer the processing trade to the center and western regions, it’s necessary for industrial base of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and other issues, what’s most important,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have the manpower, resources and other advantages. Therefore our country should give play to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develop the special processing trade, improve the processing trade and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nd strengthen the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personnel processing trade. Do a good job for processing trade i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undertaking work. [Key words] processing trade central and western gradient transfer

区域经济学试卷

1、(D)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 A、扩张效应 B、回程效应 C、涓滴效应 D、极化效应 2、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C) A、生产力水平高低 B、资源丰富程度 C、产业结构优劣 D、区域经济政策导向 3、经济结构的核心部分是(A) A、产业结构 B、收入分配结构 C、技术结构 D、职业结构 4、衡量区域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最终标准是(A ) A、结构性效益 B、资源利用程度 C、关联度 D、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 5、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包括(A) A、广东 B、江苏 C、上海 D、浙江 6、从辐射机制来说,(D)是最简单的一种辐射理论。 A、面辐射 B、片辐射 C、线辐射 D、点辐射 7、(C )揭示了导致产品比较成本区域差异的关键原因在于要素比例的不同。 A、绝对优势原理 B、比较优势原理 C、要素禀赋论 D、地域分工理论 8、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开而形成的辐射称为( B) A、点辐射 B、线辐射 C、面辐射 D、跳跃式辐射 9、 判断 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在经济发展初期,回波效应往往大于扩散效应。(对) 2、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基础,以梯度来表示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对) 3、、创新活动总是发源于低梯度地区,然后逐步向高梯度地区转移。(错) 4、、创新活动总是发源于低梯度地区,然后逐步向高梯度地区转移。(错)

5、振兴东北与 名词解释 1、经济区位: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的场所。 2、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二重结构:就是在一国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额领域同为现代化的领域并存,且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断层。 4、扩散效应:是指发达区域和核心区域为了保持自身的发展,不断从不发达区域和边缘区域采购原材料、燃料和产品,向它们输出资本技术和设备,帮助它们发展经济, 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5、可持续发展 简答题:

关于承接产业梯度转移途径思考

关于承接产业梯度转移途径思考 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受土地资源紧缺、经营成本攀升、环境压力增大等因素妨碍,部分产业急需向外找求新的进展空间,并逐渐呈现出大规模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充分依托本地优势资源,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进展的有效途径。 一、依托矿产资源,对接梯度转移。**县矿产资源蕴藏量比较丰富,境内 二、依托林业林地资源,对接梯度转移。**县土地总面积376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59万亩,占69%,是湖南省70个重点林区县之一。依照"两型社会"建设的各项要求,广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整合林地资源,打造林业优势,将成为推动县域经济进展的强大动力。一是深化改革强林业。要制定详细方案,加快国有森工企业单位改制步伐,把"死"资产盘"活",变"别动"资产为"可用"资源,使现有林木、林地资源得以有效利用。二是用脚政策显活力。抓住国家实行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机遇,吃透文件精神,采取有效手段,鼓舞各种社会主体经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等形式参与林木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规范流转市场秩序,充分发挥经营者的积极性和林地的整体效能。三是哺育品牌创效益。着重思考资源承载能力和加工原料来源,提高准入门槛,逐步淘汰生产规模小、资源白费大、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低的加工厂点,哺育一批市场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林木加工企业,创品牌、做特色、出效益,力争3-5年内引进几个大企业,实现税收3000万元以上。 三、依托低成本的环境资源,对接梯度转移。承接产业转移,优势资源是基础,环境资源是保障,低成本的环境资源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一是融资低成本。引导银信部门强化进展意识,优化信息流程,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水平。落低贷款门槛,开发信贷支持"绿色通道",让想创业的人有款贷,让贷到款的人有进展,让会放贷的人别吃亏,全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二是行政审批低成本。要克服"山大王"思想,力戒"本位至上"观念,创新服务方式,切实提高政府部门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各类项目审批力争做到外地别能办的**能够办,外地别敢办的**大胆办,外地很难办的**容易办。三是使用土地、劳动力、水、电、交通等资源低成本。东部沿海地区急需转移产业对承接地的经营成本比较看重,这也是他们挑选转移的内在动力。**的土地、劳动力、水电价格较低,随着"3211"大交通框架的逐步形成,交通优势也日趋明显。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制造性地引凤入巢,大力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进展。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文献号】1-351 【原文出处】浙江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杭州 【原刊期号】200306 【原刊页号】45,49 【分类号】F11 【分类名】理论经济学 【复印期号】200404 【标题】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作者】汪斌/赵张耀 【作者简介】汪斌,男,1951年生,浙江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杭州 310027) 赵张耀,男,1972年生,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杭州 310027)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赋于国际产业转移新的活力,从而对国际产业转移 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挑战。本文就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从概念界定、经济动因、客体演化、在当代的新特点 和发展趋势、效应、转移模式等六个方面进行回顾和述评,并就该理论研究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摘要题】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国际分工 【正文】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国内外学界对这一经济现象的研究,已著述颇 多。进入80年代中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 段,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及趋向。相应地,对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在继承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已有所突破。 为了对这一经济现象作深入研究,笔者试图对前人的理论作一回顾和述评,并指出其研究的发展趋向。 国际产业转移很早就引起学界的关注,但在对其概念的界定上,迄今尚无统一的定义。目前,比较认同的是 认为,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70 年代,特别是80、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产业结构自身的演化,以及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 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即:(1)当前的国际 产业转移已不局限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已成为另两种需关 注的渠道。不仅如此,国际产业转移已深入到跨国公司之间和跨国公司内部,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和 公司内分工的一种实现机制。(2)产业转移已不单纯是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调控下进行,国家、跨国公司成为影 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另两股重要力量。(3)突破了原先的把整个产业抛向他国的模式。随着产

中国光电产业将从沿海向内地梯度转移

中国光电产业将从沿海向内地梯度转移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直属研究机构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光电产业地图白皮书(2011年)》显示,以平板显示和LED产业为代表的中国光电产业已初步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未来,中国光电产业空间演变将呈现“从沿海到内地梯度转移”的趋势。 形成四大区域和“一东一中”产业带 2010年10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光电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新型显示器件、LED等在内的细分产业都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明确提到。 通过对2010年中国光电产业的产值分析,平板显示产业已经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四大产业聚集区;而LED产业主要聚集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三大区域。

其中,环渤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以北京、天津、大连、济南等城市为核心的光电产业聚集区,这一区域拥有国内领先的科研环境,为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提供了智力保障。 长三角地区目前拥有全国最大的光电产业集群,在研发、制造、应用等各个产业链环节都走在全国的前列。全国最大的液晶模组产业基地分布在苏州、上海、南京等地。在LED领域,长三角是中国较早发展LED的区域之一,拥有上海、扬州两个国家级的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 珠三角地区是国内重要的电子整机生产基地,特别是在LED领域,珠三角是全国最大的LED封装基地,目前,广东LED封装产量约占全国的70%,约占全世界的50%,产业规模全国领先。 同时,中西部地区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南昌、合肥、武汉、成都等产业基础好、发展较快的城市具备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产业转移的天然优势,光电产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机构分析认为,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资源的日趋紧张,以及国家政策的导向,光电产业在国内的空间转移也持续加快,目前基本形成了“一东一中”两带的产业布局,即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产业转移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产业转移 一、单选题 读全球某产业转移路径及趋势图,完成1~2题。 1.该图反映的产业最有可能是( ) A.煤炭产业B.汽车生产研发业 C.宇航业D.服装加工业 2.我国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成为第四次产业转移的选择地,主要原因是( ) A.科技发达B.劳动力成本低 C.原料丰富、资金充足D.市场广阔,投资环境好 解析:第1题,由图中产业转移的方向和地区可知,该产业区应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第2题,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国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劳动力成本低,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答案:1.D 2.B 1994年,我国M公司(服装企业)在浙江温州成立,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3~4题。 3.1996年,M公司关闭自有生产厂,主要是为了( ) A.提高附加值 B.降低人工成本 C.缩小规模D.加强合作

4.M公司依次将研发中心和总部迁入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 ) A.基础设施好 B.交通便利 C.销售市场大 D.信息通达 解析:第3题,根据上图,1994年M公司在浙江温州设厂,1995年有多家生产厂加盟并开设第一家专卖店,1996年该公司关闭了自有生产厂,整个过程在不断减少生产厂直至全部关闭,说明M公司将重心放到了自主设计方面,这种做法能够提高产品附加值,故A项正确。加工服装的人工成本低于设计服装,B项错误;关闭自有生产厂,只是改变了经营重心,规模不一定会减小,C项错误;企业发展主要是为了提高利润,加强合作是过程,不是目的,D项错误。第4题,研发中心和总部需要及时获取市场信息,与温州相比,上海经济发达,信息通达,便于企业掌握市场信息,故D项正确。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对总部的布局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A、B项错误;M公司的销售市场在国内,不只是上海,C项错误。 答案:3.A 4.D 中国处在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带,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需严格限制高碳产业。据此完成5~7题。 5.下列关于产业转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发达地区大多是落后产业的迁出地 B.发达地区大多是落后产业的承接地 C.向发达地区转移的大多是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D.不发达地区承接的大多是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6.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带,其根本原因是( ) A.企业为利用我国丰富的原材料 B.企业为开发我国庞大的市场 C.发达国家为转嫁污染 D.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最大利润 7.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部门该如何“过滤”国外产业转移的迁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取消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②提高项目的投资金额③要警惕高耗能、

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 (1)

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工程论文 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 来臣军LAI Chen-jun;王磊WANG Lei;卢恩平LU En-ping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邢台054035) (Xingtai Polytechnic College,Xingtai 054035,China) 摘要: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是来自各种生产要素在外力作用下通过重新整合而形成的一种动力机理,这种动力机理可由内部要素相互作用产生,也可来自外在作用力的推动。研究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对邢台如何利用自身的区位和产业优势顺利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完成产业转型升级、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is formed by all kinds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under the action of external force by a new integration.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can be produc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ternal factors,and also can be a result of the push from outside forces.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which i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Xingtai to use the regional and industrial advantages to undertake the transfer of the Beijing-Tianjin industries,complet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integrate in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关键词: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动力机制 Key words:industrial upgrading;industrial transfer;dynamic

梯度推移和辐射理论案例

梯度推移理论 案例一:经济发展必须遵循梯度理论 对于江苏的划分,大多数中国人都是以长江为界的,江南即苏南,江北即苏北,这和人们对中国的划分也基本一致。虽然严格从地理和气候上说秦岭、淮河一线才是大致划分中国南北的分界线,但在一般人概念里,长江就是划分中国南北的分界线,江南是南方,江北是北方。江苏省人民政府把江苏从理论上划成三块:苏南为江南五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苏中为江北沿江三市(扬州、泰州、南通);苏北为江北其余五市(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 苏南苏北的发展战略长期以来是以梯度理论为指导的,这在改革开放早期具有必然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和我国市场经济机制日臻完善,梯度发展理论的局限性逐步显现,甚至成为阻碍苏北经济发展的羁绊。实践中,国际间的产业梯度转移多是优势产业的转移,其目的一是规避关税,二是降低劳动力成本,三是占领市场。但从国内产业转移的实践看,与上述目的相去甚远,多是一些没有优势的落后产业向落后地区的转移,其后果往往是若干年后拿出更多的资金去解决后遗问题。例如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为了构筑国际大都市,抓住时机进行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主动实施“壮士断腕”式的传统产业大转移,后果都不理想,包括从苏南和苏北的实践看,几乎没有一个企业“活”到现在。江苏省发改委主任钱志新说,欠发达地区在现阶段的战略选择上,不能再沿袭“梯度理论”的思路,被动地接受产业的转移,而应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利用经济全球化、新型工业化的契机,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 案例二:近代的苏州与上海、亚洲“四小龙”等 开埠前(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开埠),上海只是苏州的一个外港。当时经海路运抵上海港的南北货物,还需再运至苏州后集散到长三角各地。如果按照梯度发展理论,上海似乎应当永远以苏州为“大树”。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随着上海港内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与城市经济的发展,上海就取代了苏州,成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而亚洲“四小龙”的崛起证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机遇期,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做得到的。结论:梯度理论在实践中存在严重缺陷,欠发达地区应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 案例三:纺织产业的梯度转移 纺织产业最早兴起于工业革命之后的欧美国家,随后逐渐转移到“亚洲四小龙”,接着又转移到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这是一个典型的梯度转移过程。我国实施沿海地区优先开放战略,让沿海地区率先引进和掌握先进技术发展起来,然后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推移,这也是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案例四:富士康在我国的梯度转移 1988年,富士康从海外挥师大陆,并迅速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代工厂。富士康最早从台湾转移到深圳,看中的就是深圳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以及大陆廉价而又丰富的劳动力。进入21世纪后,由于外部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富士康开始布局深圳以外的地区,从最初的沿海城市逐渐向中部、西部地区扩展,目前已经在大陆拥有近20座大型工业园区,员工总数超过80万人之多。此次富士康的大规模内迁,富士康在深圳只留下10万人左右的代工“苹果”的生产线,大部分业务将转移至内地。对于富士康来说,则意味着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能够得以延续;对于河南、重庆等内陆地区来说,无疑是一次绝好的加快农业向工业转变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改造的机会;对于深圳而言,则是喜忧参半,喜得是富士康这种低水平的代工模式终于离开了深圳,正符合了产业升级、低附加值项目向内陆转移的目标。但短期来看,面对突然大规模的企业搬迁,也许“千军万马下广东”的场景将不再重现,本地的财政税收以及房地产、餐饮、娱乐等行业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较大的冲击。 辐射理论 案例一:受中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河北小城镇分布概况小城镇环中心城市密集分布。受中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河北省小城镇大多分布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周围。其中,环京津的镇79个;环石家庄市30公里范围内有41个小城镇,环唐山

中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探讨

中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探讨 摘要: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顺应国内、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使加工贸易在地区分布上进行科学合理地调整,形成地区协调梯级发展的态势,是目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中部地区 加工贸易在我国已经走过20 多年的发展历程。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繁荣,推动了外资的利用,增加了出口创汇,而且在社会就业的创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顺应国内、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使加工贸易在地区分布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形成有利于地区协调的梯级发展态势,是目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必要性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加工贸易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长。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加工贸易总量逐年上升,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666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5 75051亿美元,增长了约34517倍。相应于此,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

也从1980年的44%提高到2006年的472%,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并成为外贸进出口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我国的加工贸易基本集中在沿海区域,2005年加工贸易出口排名前十位的省市多位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地区,这些区域的加工贸易量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量的978%,其中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的加工贸易出口均超过500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分别为42%、197%、125%。由此可见,我国的加工贸易在地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非均衡特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得对外开放之先,抓住了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和跨国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依靠自身较好的经济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一些特殊措施,加工贸易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中、西部地区无论从规模还是发展速度看,都与东部存在较大差距。 从地理位置来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国际市场交往便利,既是我国内陆地区与国际市场的结合部,又是我国的商品、资金、技术、信息等与世界市场双向流动的通道。因此,我国东部沿海沿边地区发展加工贸易,具有广大中、西部地区无法比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头阵地、加工贸易发展的先行地区,东部沿海沿边地区也已经积累了人才、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然而,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兴起和发展主要是基于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际比较优势。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也逐步提高,这意味着东部沿海地区在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失去。 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不仅在加工贸易上,而且在经济总

2020届人教高考地理一轮巩固练习题: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附答案)

2020届人教高考地理一轮巩固练习题: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附答案) 一、选择题 (一)[2019·湖北七校联盟模拟] 为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我国不断拓展能源进口渠道,2017年5月16日,我国第四条能源进口通道(“中缅油气管道示意图”)正式开始输油。据此回答1--3题。 1、2017年下半年,我国北方实行的煤改气,导致了我国大面积的“气荒”。下列说法中能最快缓解天然气“气荒”的是() A.多渠道增加天然气供应 B.建立和完善天然气储备机制 C.部分地区暂缓施行煤改气 D.关停部分高耗气产业 2、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中可能遇到的最大自然障碍是() A.山高谷深,气候湿热B.植被茂密,虫蛇出没 C.荒漠广布,水源不足D.经济落后,维护困难 3、中缅油气管道的铺设对我国有哪些重要意义() ①促进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②缓解北方地区能源供应紧张③缓解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④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⑤推动管道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⑤D.③④⑤ 解析:第1题,材料显示:因“煤改气”导致“气荒”,则最有效的措施是暂缓实施煤改气。注意高耗气产业有些是影响很大的产业,不能随意关停。A、B两项所述内容实行起来所需时间较长,不能最快缓解天然气“气荒”。第2题,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中,需要穿过横断山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不利于管道铺设;该地纬度低而气温高、降水多而湿度大,不利于施工;故A正确、C错误。植被茂密,虫蛇出没的影响要小于地形、气候因素,则B错误;经济落后,维护困难不是自然障碍,则D错误。第3题,管道以输油气为主,对促进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作用不大,则①错误;图示油气输送到云南,则②错误;作为第四条能源进口通道,作用主要体现在能源供应路线数量及安全性上,则③④正确;管道建设能推动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则⑤正确。 答案:1—3、C A D (二)发达国家在经历了20多年金融自由化后,金融危机重创了其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了再工业化的政策,掀起了再工业化的浪潮。如图示意再工业化的动力机制。据此完成1~2题。 1.再工业化使发达国家() A.新兴产业比例下降B.资源环境问题加大 C.传统工业部门复兴D.实体经济地位上升 2.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影响是() A.延缓制造业升级换代进程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23233412.html,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作者:梁云刘银国闻帅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32期 [摘要]本文从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综述入手,归纳了产业转移现象在20世纪中叶出现以来,国内有关外产业转移研究的情状,总结了目前针对产业转移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今后国内研究具体地域产业转移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模式龙型模式 产业转移现象由来已久,20世纪下半叶开始就成为比较典型的国际经济现象之一,对产 业转移问题的研究也随之成为经久不衰的课题。 一、国外产业转移研究概况 迄今为止,国外理论界有关产业转移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产业转移的原因、效应和模式方面对产业转移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考察。其中,形成了著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中心-外围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梯度转移理论、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和雁行发展模式。第二,建立模型,引入空间因素,用产业扩散来描述产业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的现象。一些学者用“模拟动态”的方法分析了以两个国家为研究对象的模型(如Paul Krugman 和Anthony Venables,1995;Diego Puga 和Anthony Venables1996);另一些学者则提出了更为一般性的多国多产业的产业扩散模型(如 Masahisa Fujita、Paul Krugman 和Anthony J.Venables,2001)。 二、国内有关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产业转移模式方面的研究: 1.产业转移模式 贝毅、曲连刚认为大多数跨国公司在进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时,总是把与知识相关的核心技术部分留在本国,而把硬件和非核心技术转移到其他地方进行生产,形成了“大脑—手脚”的梯度转移模式(贝毅,曲连刚,1998)。谭介辉认为顺梯度型产业转移模式,由于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固有级差的存在,落入“替代—落后—再替代—再落后”或“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陷阱之中,发展中国家永远处于落后状态(谭介辉,1998)。后发国家要真正想实现“赶超战略”打破产业转移中作为发达国家相对落后技术被动接受者的状态,采取适当的发展方式发展以“逆梯度”型为主的对外直接投资,主动获取高新技术,使国内产业获得发展。张洪增认为移植型模式既有后发优势,又存在后发劣势。该模式存在四大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