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66-2015 19852

10.3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10.4 建筑电气

10.5 智能化系统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8]102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技术,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原《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66-91进行了修订。

本规范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选址与总平面、基本规定、建筑设计分类规定、藏品保存环境、防火、采光与照明、声学、结构与设备。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扩大规范的使用范围,使之适用于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陈列馆等,并相应补充了各类博物馆建筑设计的技术内容;2.在适用、安全、防火、卫生、藏品保护、照明和声学等方面,有较大的补充和修改;增加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内容;3.对照现行有关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并根据近年博物馆建设的经验和发展要求,修改和补充了相关规定;4.重新编写章节纲目和术语。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编制组(地址:上海市汉口路151号;邮政编码:200002)。

本规范主编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博物馆

中国美术馆

上海科技馆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

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陈梦驹翁皓江璐韩光宗周建龙冯旭东马伟骏邵民杰王小安沈朝晖胡建中俞明钱之广闫贤良董岳华华焦宝王庠王炯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刘景樑顾均何玉如崔愷沈迪王洪礼赵擎夏江刚赵世明杜毅威廖坚卫段勇李元潮

1总则

1.0.1 为使博物馆建筑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制定本规范。▼ 展开条文说明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博物馆建筑设计。

▼ 展开条文说明

1.0.3 按博物馆的藏品和基本陈列内容分类,博物馆可划分为历史类博物馆、艺术类博物馆、科学与技术类博物馆、综合类博物馆等四种类型。

▼ 展开条文说明

1.0.4 博物馆建筑可按建筑规模划分为特大型馆、大型馆、大中型馆、中型馆、小型馆等五类,且建筑规模分类应符合表1.0.4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1.0.5 博物馆建筑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在完整的工艺设计基础上进行,满足博物馆功能及其适度调整的要求,并适应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 保障公众和工作人员的使用环境符合国家现行卫生标准的规定;

3 保障使用者安全,应满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障人士、婴幼儿监护人等使用和安全的要求,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的要求;

4 保护藏品、展品安全,避免人为破坏和自然破坏;

5 因地制宜,与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相结合,满足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6 在建设全过程中对展陈、环境、装修、标识、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防范工程等进行协调设计。

▼ 展开条文说明

1.0.6 博物馆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2术语

2.0.1 博物馆建筑museum building

为满足博物馆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开展教育、研究和欣赏活动,以及为社会服务等功能需要而修建的公共建筑。

▼ 展开条文说明

2.0.2 历史类博物馆museum of history

以历史的观点来展示藏品,主要按编年次序为重要的历史事件提供实证和文献资料的博物馆。

2.0.3 艺术类博物馆museum of art

主要展示其藏品的艺术与美学价值的博物馆。

2.0.4 科学与技术类博物馆museu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以分类、发展或生态的方法展示自然界,以立体的方法从宏观或微观方面展示科学成果的博物馆。

2.0.5 综合类博物馆comprehensive museum

综合展示自然、历史、艺术方面藏品的博物馆,通常为地区性的地志博物馆。

2.0.6 纪念馆memorial museum

为纪念某一历史事件、人物而设立的博物馆,属历史类博物馆的一种。

2.0.7 美术馆art museum

为教育、研究和欣赏的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美术藏品的艺术博物馆。

2.0.8 科技馆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为目的,开展科普展览、科技培训等活动的科学与技术类博物馆。

2.0.9 陈列馆exhibition hall

小型的或专题性的博物馆。

2.0.10 自然博物馆museum of nature history

以分类、生态和历史的观点了解自然和人类环境,展示其进化过程的科学与技术类博物馆。

2.0.11 技术博物馆museum of technology

收集、保存、展示和研究产业、专业或是专项工程技术成果的科学与技术类博物馆。

2.0.12 工艺设计process design

经过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建筑设计任务书编制等建设前期工作确定的博物馆建设纲要和技术内容。

2.0.13 藏品collection

博物馆库藏或在展的具有收藏、展示、传播、研究价值的文物、标本、艺术品、科技展品、工程技术产品、音像制品、模型等的总称。

2.0.14 展品exhibits

向观众展示的藏品及其辅助资料、科技展品、互动或声像演示装置、模型、图文板等的总称。

2.0.15 展厅exhibition hall

为向观众展示展品而设置的专用房间。

2.0.16 基本陈列厅fundamental display hall

为展示博物馆的主要收藏和基本内容而设置的展厅。

▼ 展开条文说明

2.0.17 临时展厅temporarily exhibition hall

为短期展示、适时更替的展品而设置的展厅。

▼ 展开条文说明

2.0.18 儿童展厅children′s exhibition hall

为展示适于学龄前儿童的展品而设置的展厅。

2.0.19 特殊展厅special exhibition hall

生态陈列、全景画、天象厅、声像演示、装置艺术等有特殊工艺要求的展厅的统称。

2.0.20 综合大厅comprehensive hall

对观众开放,兼具展品展示和交通枢纽功能的建筑空间。

2.0.21 展厅净面积net area of gallery

展厅的使用面积,包括展品、展具、展览设备及其安全保护范围的占地面积和观众使用的观展活动、通行面积。

2.0.22 展品占地率area ratio of exhibits

展厅内展品、展具、展览设备及其安全保护范围的占地面积与展厅净面积之比,以百分比表示。

▼ 展开条文说明

2.0.23 展厅观众合理密度reasonable density of attendance

在一定的展览方式条件下,展厅内观展环境、展品和观众安全能得到充分保证,且空气质量维持良好时,展厅净面积每平方米能容纳的最大观众人数。简称合理密度。

2.0.24 展厅观众高峰密度peak density of attendance

在一定的展览方式条件下,展厅内观展环境、展品和观众安全不能得到充分保证,空气质量下降趋向允许限值而需限制厅外观众进入时,展厅净面积每平方米能容纳的最大观众人数。简称高峰密度。

2.0.25 展厅观众合理限值reasonable limiting value of at-tendance

在一定的展览方式条件下,展厅内达到合理密度时的观众人数。简称合理限值。

2.0.26 展厅观众高峰限值peak limiting value of attendance

在一定的展览方式条件下,展厅内达到高峰密度时的观众人数。简称高峰限值。

2.0.27 藏品保存场所spaces for collection

藏品库区、展厅和藏品技术区等有藏品的建筑空间的总称。

2.0.28 藏品库区collection storage area

为藏品收藏及管理而专设的房间、通道等建筑空间的总称,由库前区和库房区组成。

2.0.29 库前区collection management area

藏品库区内接收、管理藏品的工作区域。

2.0.30 库房区collection storage rooms

藏品库区内收藏藏品的区域,包括藏品库房及其走道。

2.0.31 库房区总门gate of storage rooms

库前区进入库房区的门。

2.0.32 拆箱间collection unpacking room

对进入库前区的藏品箱、包进行开箱、拆包、清点工作的房间。

▼ 展开条文说明

2.0.33 鉴选室Identification room

对开箱、拆包后的藏品进行初步鉴定、甄别的房间。

2.0.34 暂存库temporary storage room

库前区内为暂时存放尚未清理、消毒的藏品而专设的房间。

2.0.35 周转库revolution storage room

为暂时存放已提陈出库待使用、外展,或是已使用、外展待入库的藏品而专设的房间。

2.0.36 缓冲间buffer room

为对温湿度敏感的藏品入库前或出库后适应温湿度变化而专设的房间。

2.0.37 鉴赏室appreciation room

库前区内供专业人员鉴赏、研究藏品的房间。

2.0.38 展具exhibits container

展品展示中使用的橱柜、台座、支架、隔板、镜框、瓶罐等。

2.0.39 藏具collection container

藏品保管中使用的橱柜、台座、支架、箱盒、囊匣、镜框、瓶罐等。

▼ 展开条文说明

2.0.40 消毒室disinfection room

用熏蒸、冷冻、低氧等化学或物理方法对藏品进行杀虫、灭菌的专用房间。

2.0.41 熏蒸室fumigation room

用气化化学药品对藏品进行杀虫、灭菌的消毒室。

2.0.42 信息中心information center

对博物馆的藏品、展览、管理等信息进行采集、制作、处理、储存和传播等功能用房的总称。

3选址与总平面

3.1 选址

3.1.1 博物馆建筑基地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符合城市规划和文化设施布局的要求;

2 基地的自然条件、街区环境、人文环境应与博物馆的类型及其收藏、教育、研究的功能特征相适应;

3 基地面积应满足博物馆的功能要求,并宜有适当发展余地;

4 应交通便利,公用配套设施比较完备;

5 应场地干燥、排水通畅、通风良好;

6 与易燃易爆场所、噪声源、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安全、卫生、环境保护标准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3.1.2 博物馆建筑基地不应选择在下列地段:

1 易因自然或人为原因引起沉降、地震、滑坡或洪涝的地段;

2 空气或土地已被或可能被严重污染的地段;

3 有吸引啮齿动物、昆虫或其他有害动物的场所或建筑附近。

3.1.3 博物馆建筑宜独立建造。当与其他类型建筑合建时,博物馆建筑应自成一区。

3.1.4 在历史建筑、保护建筑、历史遗址上或其近旁新建、扩建或改建博物馆建筑,应遵守文物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的有关法律和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3.2 总平面

3.2.1 博物馆建筑的总体布局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应便利观众使用、确保藏品安全、利于运营管理;

2 室外场地与建筑布局应统筹安排,并应分区合理、明确、互不干扰、联系方便;

3 应全面规划,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相结合。

▼ 展开条文说明

3.2.2 博物馆建筑的总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新建博物馆建筑的建筑密度不应超过40%。

2 基地出入口的数量应根据建筑规模和使用需要确定,且观众出入口应与藏品、展品进出口分开设置。

3 人流、车流、物流组织应合理;藏品、展品的运输线路和装卸场地应安全、隐蔽,且不应受观众活动的干扰。

4 观众出入口广场应设有供观众集散的空地,空地面积应按高峰时段建筑内向该出入口疏散的观众量的1.2倍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0.4m2/人。

5 特大型馆、大型馆建筑的观众主入口到城市道路出入口的距离不宜小于20m,主入口广场宜设置供观众避雨遮阴的设施。

6 建筑与相邻基地之间应按防火、安全要求留出空地和道路,藏品保存场所的建筑物宜设环形消防车道。

7 对噪声不敏感的建筑、建筑部位或附属用房等宜布置在靠近噪声源的一侧。

▼ 展开条文说明

3.2.3 博物馆建筑的露天展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与室内公共空间和流线组织统筹安排;

2 应满足展品运输、安装、展览、维修、更换等要求;

3 大型展场宜设置问询、厕所、休息廊等服务设施。

3.2.4 博物馆建筑基地内设置的停车位数量,应按其总建筑面积的规模计算确定,且不

宜小于表3.2.4的规定:

注:1 计算停车位时,总建筑面积不包含车库建筑面积。

2 停车位数量不足1时,应按1个停车位设置。

▼ 展开条文说明

4基本规定

4.1 一般规定

4.1.1 博物馆建筑的功能空间应划分为公众区域、业务区域和行政区域,且各区域的功

能区和主要用房的组成宜符合表4.1.1的规定,并应满足工艺设计要求。

▼ 展开条文说明

注:1 当综合类博物馆、科技馆等设有自然部或存有自然类藏品时,可按自然博物馆的要求设置相关用房;当技术博物馆、科技馆等存有科技类文物时,可按历史类博物馆的要求设置相关用房。

2 当艺术类博物馆的藏品以古代艺术品为主时,其藏品库区的用房组成可与历史类博物馆相同。

4.1.2 博物馆建筑设计应根据工艺设计的要求确定各功能空间的面积分配。陈列展览区、藏品库区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可按表4.1.2的规定,并应通过工艺设计确定。

注:科技馆通常将展览用房与教育用房合称为展览教育区,因此面积比例按展览教育区列出。

▼ 展开条文说明

4.1.3 博物馆建筑的藏(展)品出入口、观众出入口、员工出入口应分开设置。公众区域与行政区域、业务区域之间的通道应能关闭。

▼ 展开条文说明

4.1.4 博物馆建筑内的观众流线与藏(展)品流线应各自独立,不应交叉;食品、垃圾运送路线不应与藏(展)品流线交叉。

▼ 展开条文说明

4.1.5 博物馆建筑的藏品保存场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饮水点、厕所、用水的机房等存在积水隐患的房间,不应布置在藏品保存场所的上层或同层贴邻位置。

2 当用水消防的房间需设置在藏品库房、展厅的上层或同层贴邻位置时,应有防水构造措施和排除积水的设施。

3 藏品保存场所的室内不应有与其无关的管线穿越。

▼ 展开条文说明

4.1.6 公众区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有地下层时,地下层地面与出入口地坪的高差不宜大于10m;

2 除工艺设计要求外,展厅与教育用房不宜穿插布置;

3 贵宾接待室应与陈列展览区联系方便,且其布置宜避免贵宾与观众相互干扰;

4 当综合大厅、报告厅、影视厅或临时展厅等兼具庆典、礼仪活动、新闻发布会或社会化商业活动等功能时,其空间尺寸、设施和设备容量、疏散安全等应满足使用要求,并宜有独立对外的出入口;

5 为学龄前儿童专设的活动区、展厅等,应设置在首层、二层或三层,并应为独立区域,且宜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设于高层建筑内应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

▼ 展开条文说明

4.1.7 通向室外的藏品库区或展厅的货运出入口,应设置装卸平台或装卸间;装卸平台或装卸间应满足工艺设计要求,且应有防止污物、灰尘和水进入藏品库区或展厅的设施,并应有安全防范及监控设施。

▼ 展开条文说明

4.1.8 博物馆建筑内藏品、展品的运送通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道应短捷、方便。

2 通道内不应设置台阶、门槛;当通道为坡道时,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20。

3 当藏品、展品需要垂直运送时应设专用货梯,专用货梯不应与观众、员工电梯或其他工作货梯合用,且应设置可关闭的候梯间。

4 通道、门、洞、货梯轿厢及轿厢门等,其高度、宽度或深度尺寸、荷载等应满足藏品、展品及其运载工具通行和藏具、展具运送的要求。

5 对温湿度敏感的藏品、展品的运送通道,不应为露天。

6 应设置防止无关人员进入通道的技术防范和实体防护设施。

▼ 展开条文说明

4.1.9 公众区域的厕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陈列展览区的使用人数应按展厅净面积0.2人/m2计算;教育区使用人数应按教育用房设计容量的80%计算。陈列展览区与教育区厕所卫生设施数量应符合表4.1.9的规定,并应按使用人数计算确定,且使用人数的男女比例均应按1:1计。

2 茶座、餐厅、商店等的厕所应符合相关建筑设计标准的规定。

3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的规定,并宜配置婴童搁板和喂养母乳座椅;特大型馆、大型馆应设无障碍厕所和无性别厕所。

4 为儿童展厅服务的厕所的卫生设施宜有50%适于儿童使用。

▼ 展开条文说明

4.1.10 业务区域和行政区域的饮水点和厕所距最远工作点的距离不应大于50m;卫生设施的数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 14的规定,并应按工艺设计确定的工作人员数量计算确定。

4.1.11 应在博物馆建筑内的适当的位置设清洁用水池、清洁工具储藏室、清洁工人休息间、垃圾间。

4.1.12 锅炉房、冷冻机房、变电所、汽车库、冷却塔、餐厅、厨房、食品小卖部、垃圾间等可能危及藏品安全的建筑、用房或设施应远离藏品保存场所布置。

▼ 展开条文说明

4.1.13 当职工餐厅与观众餐厅合用时,应设置避免非工作人员进入业务区域或行政区域的安全设施。

4.2 陈列展览区

4.2.1 陈列展览区的平面组合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满足陈列内容的系统性、顺序性和观众选择性参观的需要;

2 观众流线的组织应避免重复、交叉、缺漏,其顺序宜按顺时针方向;

3 除小型馆外,临时展厅应能独立开放、布展、撤展;当个别展厅封闭维护或布展调整时,其他展厅应能正常开放。

▼ 展开条文说明

4.2.2 展厅的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分间及面积应满足陈列内容(或展项)完整性、展品布置及展线长度的要求,并应满足展陈设计适度调整的需要;

2 应满足观众观展、通行、休息和抄录、临摹的需要;

3 展厅单跨时的跨度不宜小于8m,多跨时的柱距不宜小于7m。

▼ 展开条文说明

4.2.3 展厅净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展厅净高可按下式确定:

式中:h——净高(m);

a——灯具的轨道及吊挂空间,宜取0.4m;

b——厅内空气流通需要的空间,宜取0.7m~0.8m;

c——展厅内隔板或展品带高度,取值不宜小于2.4m。

2 应满足展品展示、安装的要求,顶部灯光对展品入射角的要求,以及安全监控设备覆盖面的要求;顶部空调送风口边缘距藏品顶部直线距离不应少于1.0m。

▼ 展开条文说明

4.2.4 特殊展厅的空间尺寸、设备、设施及附属设备间等应根据工艺要求设计。

4.2.5 展厅容纳的观众人数,不宜大于其合理限值(M1),且不应大于其高峰限值(M2),M1、M2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M1——合理限值(人);

M2——高峰限值(人);

e1——展厅观众合理密度(人/m2),可在表4.2.5中选取;

e2——展厅观众高峰密度(人/m2),可在表4.2.5中选取;

S——展厅净面积(m2)。

注:1 本表不适于展品占地率大于40%的展厅。

2 计算综合大厅高峰限值M2时,展厅净面积S应按综合大厅中的展示区域面积计算。

▼ 展开条文说明

4.2.6 陈列展览区的合理观众人数应为其全部展厅合理限值之和,高峰时段最大容纳观众人数应为其全部展厅高峰限值之和。

▼ 展开条文说明

4.3 教育区与服务设施

4.3.1 教育区的教室、实验室,每间使用面积宜为50m2~60m2,并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 50099的有关规定。

4.3.2 应在博物馆建筑的观众主入口处,设置售票室、门廊、门厅等,并应在其中或近旁合理安排售票、验票、安检、雨具存放、衣帽寄存、问询、语音导览及资料索取、轮椅及儿童车租用等为观众服务的功能空间。

▼ 展开条文说明

4.3.3 餐厅、茶座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 64的要求,且产生的油烟、蒸汽、气味等不应污染藏品保存场所的环境,并应配置食品储藏间、垃圾间和通往室外的卸货区。

4.4 藏品库区、藏品技术区

4.4.1 藏品库区应由库前区和库房区组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面积应满足现有藏品保管的需要,并应满足工艺确定的藏品增长预期的要求,或预留扩建的余地;

2 当设置多层库房时,库前区宜设于地面层;体积较大或重量大于500kg的藏品库房宜设于地面层;

3 开间或柱网尺寸不宜小于6m;

4 当收藏对温湿度敏感的藏品时,应在库房区总门附近设置缓冲间。

▼ 展开条文说明

4.4.2 采用藏品柜(架)存放藏品的库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库房内主通道净宽应满足藏品运送的要求,并不应小于1.20m;

2 两行藏品柜间通道净宽应满足藏品存取、运送的要求,并不应小于0.80m;

3 藏品柜端部与墙面净距不宜小于0.60m;

4 藏品柜背与墙面的净距不宜小于0.15m。

▼展开条文说明

4.4.3 藏品技术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类用房的面积、层高、平面布置、墙地面构造、水池、工作台、排气柜、空调参数、水质、电源、防腐蚀、防辐射等应根据工艺要求进行设计;

2 建筑空间与设备容量应适应工艺变化和设备更新的需要;

3 使用有害气体、辐射仪器、化学品或产生灰尘、废气、污水、废液的用房,应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的规定;使用易燃易爆品的用房应符合防火要求;危险品库,应独立布置;

4 藏品技术区的实验室每间面积宜为20m2~30m2。

4.5 业务与研究用房

4.5.1 摄影用房可包括摄影室、编辑室、冲放室、配药室、器材库等,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摄影用房宜靠近藏品库区设置,有工艺要求的大型馆、特大型馆可在库前区设置专用摄影室;

2 摄影室面积、层高、门宽度和高度尺寸,以及灯光、吊轨等设施应满足摄影工艺要求;

3 冲放室应严密避光,室内墙裙、地面和管道应采取防腐蚀材料,并应设置满足工艺要求的水质、水压、水温和水量,废液应按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要求进行处置。

▼ 展开条文说明

4.5.2 研究室、展陈设计室朝向宜为北向,并应有良好的自然采光、照明。

4.5.3 需要从藏品库区提取藏品进行工作的研究室,应与库区连接方便,并宜设藏品存放室或保险柜。

4.5.4 信息中心可由服务器机房、计算机房、电子信息接收室、电子文件采集室、数字化用房等组成,且服务器机房和计算机房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的规定,并不应与藏品库及易燃易爆物存放场所毗邻。

4.5.5 美工室、展品展具制作与维修用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与展厅联系方便,且应靠近货运电梯设置,并应避免干扰公众区域和有安静环境要求的区域。

2 净高不宜小于4.5m。

3 通往展厅的垂直和水平通道,应满足展品、展具运输的要求。

4 应采取隔声、吸声处理措施满足声学设计要求。

5 应按工艺要求配置水、电等设备;使用油漆和易产生粉尘的工作区应设置排气、除尘等设施;当设有电焊等明火设施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4.6 行政管理区

4.6.1 行政管理区的办公用房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 67的有关规定。

4.6.2 安全保卫用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安全保卫用房应根据博物馆防护级别的要求设置,并可包括安防监控中心或报警值班室、保卫人员办公室、宿舍(营房)、自卫器具储藏室、卫生间等。大型馆、特大型馆宜在重要部位设分区报警值班室。

2 安防监控中心、报警值班室宜设在首层。

3 安防监控中心不应与建筑设备监控室或计算机网络机房合用;当与消防控制室合用时,应同时满足消防与安全防范的要求。

4 报警值班室、安防监控中心、自卫器具储藏室应安装防盗门窗。

5 特大型馆、大型馆的安防监控中心出入口宜设置两道防盗门,门间通道长度不应小于3.0m;门、窗应满足防盗、防弹要求。

6 保卫人员办公室、宿舍(营房)的使用面积应按定员数量确定;宿舍(营房)应有自然通风和采光,并应配备卫生间、自卫器具储藏室。

▼ 展开条文说明

5建筑设计分类规定

5.1 历史类、艺术类、综合类博物馆

5.1.1 展厅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展示艺术品的单跨展厅,其跨度不宜小于艺术品高度或宽度最大尺寸的1.5倍~

2.0倍。

2 展示一般历史文物或古代艺术品的展厅,净高不宜小于3.5m;展示一般现代艺

术品的展厅,净高不宜小于4.0m。

3 临时展厅的分间面积不宜小于200m2,净高不宜小于4.5m。

5.1.2 库前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保管员工作室可包含测量、摄影、编目、藏品检索、影像库及库前更衣间、风淋

间等功能空间或用房;

2 清洁区与不洁区应分区明确。

▼ 展开条文说明

5.1.3 库房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藏品应按材质类别分间储藏。每间应单独设门,且不应设套间。

2 每间库房的面积不宜小于50m2;文物类、现代艺术类藏品库房宜为80m2~

150m2;自然类藏品库房宜为200m2~400m2。

3 文物类藏品库房净高宜为2.8m~3.0m;现代艺术类藏品、标本类藏品库房净高

宜为3.5m~4.0m;特大体量藏品库房净高应根据工艺要求确定。

4 重点保护的一级文物、标本等珍贵藏品应独立设置库房。

▼ 展开条文说明

5.1.4 藏品技术区的用房可包括清洁间、晾置间、干燥间、消毒(熏蒸、冷冻、低氧)室、

书画装裱及修复用房、油画修复室、实物修复用房、实验室等,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清洁间应配置沉淀池;晾置间(或晾置场地)不应有直接日晒,并应通风良好。

2 熏蒸室(釜)应密闭,并应设滤毒装置和独立机械通风系统;墙面、顶棚及楼地面

应易于清洁。

3 书画装裱及修复用房可包括修复室、装裱间、裱件暂存库、打浆室;修复室、装

裱间不应有直接日晒,应采光充足、均匀,应有供吊挂、装裱书画的较大墙面,并宜设置空调设备。

4 油画修复室的平面尺寸、净高、电源、通风系统和专业照明等应根据设备和工艺

要求设计。

5 实物修复用房可包括金石器、漆木器、陶瓷等修复用房及材料工具库。金石器修

复用房可包括翻模翻砂浇铸室、烘烤间、操作室等;漆木器修复用房可包括家具、漆器修复室、阴干间等;陶瓷修复用房可包括陶瓷烧造室、操作室等。实物修复用房应符合下列规定:

剧院设计建筑说明_secret

一规划背景 二项目概况 3、工程规模:xxx大剧院规划用地面积1.35公顷,总建筑面积29512平方米(含地下室面积)。建筑主体地面四层,地下一层,建筑高度33米。地面停车位62辆,其中包括大巴车位6辆,地下停车位108辆,考虑机械停车可达172辆。 4、设计依据 1)《xxx大剧院规划、建筑设计项目招标文件》2005年10月2)《xxx大剧院规划、建筑设计项目招标文件答疑及补充说明》2005年11月 3)Xxx市规划局提供的用地红线图及现状地形图。 4)《剧场建筑设计规范》JGJ57-2000 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1年版)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 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8)《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9)《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 10)《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 11)《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库(场)设计置标准》DBJ08-7-96 12)《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

JGJ50-88 13)《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96 14)《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15)国家及省市有关环保、卫生、消防、交通、市政、绿化等部 门的法规及规范。 三总体规划篇 1、指导思想:我们的设计强调城市形态与建筑功能的高度统一。 我们希望大剧院不仅具有完美的声学效果、愉悦的观演气氛与理性的功能逻辑;更希望大剧院能够和谐的融入到城市空间中去,与行政中心、博物馆与城市规划展示馆、体育会展中心共同塑造出统一的城市意象,并在和谐中保持一份鲜明的个性。 2、城市意象:理想的建筑,应与城市融洽的从属共生。我们追求对称与纯净的城市几何形态,以行政中心为核心,将大剧院与“两馆”设计在同一个环形当中。环形创造出一种共享、参与的氛围,清晰的界定出城市公共空间的范围,营造出市民广场的围合感。 3、退让道路红线:建筑东侧退让黄山路50米,退让北侧广场大道20米。根据《常州大剧院规划、建筑设计项目招标文件答疑及补充说明》2005年11月15日,“……建筑基地原则上在红线范围内设计,如设计确有困难的,可适当在南、西两侧突破红线……”,方案适当对南侧红线有所突破,其目的在于考虑与博物馆及规划展示馆的对称围合布局。

博物馆设计说明

盘锦市博物馆扩大初步设计说明 第一章设计总说明 一、工程设计主要依据 扩初设计根据以下文件: 1. 盘锦市新区总体规划 2. 甲方提供的现状地形图 3. 盘锦市博物馆建筑设计任务书(辽宁省盘锦市文化局2002. 4.8) 4.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完成的盘锦市新区核心区总平面调整意向 5.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完成的“盘锦市博物馆”设计方案及调整方案 6. 2002年5月9日甲方提供的盘锦市博物馆设计相关资料 7. 2002年7月甲方提供的“盘锦市博物馆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8. 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及法规(建筑部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91) ·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J50-88)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 二、工程所在地情况 1. 气象条件 本工程位于辽宁省盘锦市。盘锦全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宜人。

·多年平均气温8.4度 ·多年平均降雨量630毫米 ·月最大降雨量474毫米 2. 工程地质条件 ·辽河水位,平时水位:闸上3米,闸下1.5米;峰值水位海拔7米;设计水位海拔8.47米 ·馆址海拔地平面约3.5米 ·地下冻层1.2米 ·地下水位2米左右 其余内容详见结构说明部分 3. 配套设施情况 ·给水:进口位于泰山路 ·排水:出口位于泰山路 ·供电:电力进口位于科技大街 ·供热:供热进口位于科技大街 ·通讯:通讯线网进口位于泰山路 三、工程概况 1. 设计过程 盘锦市博物馆工程的设计经历了下列过程: ·2002年4月下旬,盘锦市文化局委托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进行盘锦市博物馆方案设计。 ·2002年5月下旬,在与甲方共同讨论的基础上,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做了两个建筑方案,经初步的汇报及讨论审查,最终确定方案—为实施方案。 ·2002年6月上旬,对方案—进行了调整及深化,再次进行方案的汇报,获得正式批准。 ·2002年6月中旬,在确定的方案及其深化的基础上,进行扩大初步设计。 2. 设计规模及设计范围 盘锦市博物馆作为一个综合性博物馆,属省辖市中型博物馆,占地26.5

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

第一章总说明 1.工程设计依据 1.1.国家有关规范、标准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66-91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5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公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 其它相关国家、地方法规规范 1.2.赣州自然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招标文件及招标答疑 1.3.赣州市章江新区规划与城市设计文件 1.4.共青团赣州市委2009年6月2日补充函 1.5.2009年8月11日及9月7日赣州市规划委员会专家意见书 1.6.赣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赣州市自然博物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赣发改投资[228] 号 1.7.赣州市建设规划局关于《赣州市自然博物馆》的方案批复赣建规审[2009]148号 1.8.建设单位与我院签订的设计合同 2.工程项目的概况 2.1.城市概况 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东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临广东省梅州市、河源市和韶关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抚州两地区,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赣州市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下辖1区2市15县,总面积3.94万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章贡区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40.28平方千米。总人口845.69万人,其中市辖区56.91万人。 2.2. 建筑性质 赣州自然博物馆工程选址于章江新区城市中轴F14地块,紧邻赣州中央生态公园南侧,项目总用地面积约4公顷。它是自然主题馆(即博物馆中心楼)、室内植物园、生态休闲园等三部分功能组成的综合性自然博物馆。该项目的建设有益于确立赣州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将改变江西乃至华南地区没有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现状。 建设项目总规模为27500平方米,建筑层数4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小于24米。 2.3. 地质、气候条件 (1)本市地处南岭、武夷、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地区,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本市处于中亚热带南缘,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2)气象条件 (3)地质情况 工程地质条件根据(编写单位)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工程场地类别为类,地基土分类,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kpa,地下水侵蚀性。 2.4. 项目特征 防火类别:多层 耐火等级:一级(局部大跨度钢结构为:二级) 赣州市博物馆及规划展馆初步设计- 1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博物馆设计说明书

博物馆设计说明书!!!!!!!!!!!!!!!!!!!! 1、基本原则、 根据博物馆展出内容的特点,合理组织参光流线。1).根据博物馆展出内容的特点,合理组织参光流线。参光流线要明尽量避免迂回、重复、堵塞、交叉。确,尽量避免迂回、重复、堵塞、交叉。根据博物馆规模不同,尤其是大、中型博物馆,2 ). 根据博物馆规模不同,尤其是大、中型博物馆,展出要有灵活可全部展出,也可局部展出。性。可全部展出,也可局部展出。对于非系统性和非顺序性展出的大、3 ). 对于非系统性和非顺序性展出的大、中型博物馆参观路线要有选择性。可全部参观,也可灵活参观,并方便中途退场。选择性。可全部参观,也可灵活参观,并方便中途退场。适当安排有间隔的休息场所,使观众视觉得到停顿,4).适当安排有间隔的休息场所,使观众视觉得到停顿,体力得到恢不至于过度疲劳。复,不至于过度疲劳。除上述基本原则外,除上述基本原则外,基本陈列室应布置在陈列区中最醒目便捷的位临时展厅适合采用灵活的大空间,宜相对独立,置,临时展厅适合采用灵活的大空间,宜相对独立,可安排在便于单独开放的位置上。报告厅可接近陈列室布置,单独开放的位置上。报告厅可接近陈列室布置,其位置也宜相对独便于单独对外开放。立,便于单独对外开放。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展出内容的博物馆都有各自的特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展出内容的博物馆都有各自的特点,设计师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计师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2、陈列室的入口与人流组织 如陈列室进深较大, 3 ). 自由线路:如陈列室进深较大, 或大厅中采用立体陈列或单元陈列方式, 则人流线路不是单一的明确线路, 单元陈列方式, 则人流线路不是单一的明确线路, 人流流向会产生“渗流” 现象. 陈列室的出入口反映的是总的前进趋势, 产生“ 渗流” 现象. 陈列室的出入口反映的是总的前进趋势, 观众在前进过程中,可以自由选择参观对象。观众在前进过程中,可以自由选择参观对象。 3、几种展厅形状的比较 长方形:能获得摊位布置的最大值;走道通畅、便捷, 1 ) . 长方形:能获得摊位布置的最大值;走道通畅、便捷,占用面积少正方形:摊位容易布置,排列整齐,走道便捷,2).正方形:摊位容易布置,排列整齐,走道便捷,参观路线明确,灯光布置有利于组成天棚图案,渲染展览气氛,线明确,灯光布置有利于组成天棚图案,渲染展览气氛,展览形式丰富。展览形式丰富。摊位布置富有变化,3).圆形:摊位布置富有变化,走道布置适当时方便参展厅一般照明须与走道方向取得呼应;观; 展厅一般照明须与走道方向取得呼应;展览形式设计灵活性差。较难,灵活性差。多边形:摊位布置受限制;4).多边形:摊位布置受限制;走道方向应方便而且不影响观众视线;展厅一般照明注意整体;观众视线;展厅一般照明注意整体;展览形式设计应利于边角落。边角落。 空间设计

泉州市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说明

泉州市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说明 一、工程概况: 泉州市博物馆位于泉州市总体规划中的北峰、丰州组团。北靠清源山、后厝山,南临西湖公园和305省道,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总用地约34.6273公顷,实际用地约为27.4554公顷。 泉州市博物馆规划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博物馆区35000m2,文娱服务区5000m2,辅助设施区10000m2及城市广场区,共四部分。其中博物馆区将分期建设,一期征地80余亩,一期主馆建筑控制面积1.5万m2左右。 二、设计依据: 1、《泉州市博物馆区规划设计方案国内招标设计竞赛文件》(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泉州市文化局,2001.5)。 2、《泉州市博物馆新馆设计任务书》。 3、《泉州市博物馆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建设》。 4、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批准的用地红线及地形图电子文件。 5、《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91)。 6、博物馆方案评审会议意见。 三、总平面规划设计: 1、设计宗旨: (1)寓教于乐:力求将博物馆规划为以博物馆为主体的文化区及市民广场休闲区。 (2)绿色环保:充分利用其珍贵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基地及周 边环境的内部联系,突显生态主题,将馆区与清源山风景区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3)承前启后:注重从当地深厚的人文史沉淀中提炼出其精华,将文化、自然的魅力融入到功能的建筑环境中,创造一个再现历史的新的人文景观。 2、设计构思:辉煌的历史与飞腾发展的现代 泉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博物馆的建筑定位是泉州城市丰厚文化形象的窗口。本方案所创构泉州博物馆,要体现出泉州绚丽悠厚的“泉州文化”,即“泉州性”,或“泉州特色”。 现代“泉州文化”的历史背景及现代背景。一是她有着辉煌的东、西方交流溶合的历史。二是她在当今改革开放,极具强旺的经济发展活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正在开创现代,更新更高的辉煌未来。 “泉博”的文化组构: (1)泉州文化的底蕴: 在工艺上有举世惊赞的石雕技艺;在戏曲方面有我国南戏艺术瑰宝——泉州木偶戏、歌仔戏等戏派;在商贸方面唐、宋、元时代,泉州就是世界著名的商贸海航巨港,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还有泉州地区宗教文化、茶文化及大量文化胜迹。 (2)建筑文化轴——地理空间关系: 在地理环境的空间关系上,有着一条天然形成的建筑文化轴,这就是: 清源山——泉博——西湖——开元寺双塔,这几个不同的空间形态,由 南北天然地联结成空间文化轴,可谓天成神构。 在总体布局上,“泉博”主馆正座此“神轴”上,并在广场南边设一牌楼与轴南天水一方的开元寺双塔,牵引神联以强化这天成的天宇一线的城市区域空间文化轴。 3、场地概况: (1)环境优越:馆区位于文化名城泉州市西北部,北峰-丰州组团的东南向,东北面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清源山,毗邻西湖公园,距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约2公里。(2)交通便利:用地南侧为50米宽省道305,西侧为18米宽新华北路延伸段,北靠北

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书

博物馆建筑设计任务书 一、任务描述 在我国中南地段某地级市拟建一座两层、总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博物馆。 二场地条件 用地范围见总平面图,该用地地势平坦、用地西侧为城市主干道,南侧为城市次干道,东侧和北侧为城市公园,用地内有湖面及预留扩建用地,建筑控制线范围为105M*72M。 三、总平面要求 1,在建筑控制线内布置博物馆建筑 2,在城市次干道上设置车辆出入口,主干道上设置人行出入口,在用地范围内布置社会小汽车车位20个,大客车位4个,自行车停车场200平方米,布置内部与贵宾小汽车停车位12个,内部自行车停车场50平方米,在用地内合理组织交通流线; 3,布置绿化与景观,沿城市主干道布置15米宽绿化隔离带。 二、建筑设计要求 1,博物馆布局应分区明确,交通组织合理,避免观众与内部业务流线交叉,其主要功能关系图如下:

2,博物馆由陈列区、报告厅、观众服务区、藏品库区、技术与办公区五部分组成,各房间及要求如下表 3,陈列区每层设三间陈列室,其中至少两间天然采光,陈列室每间能独立使用、互不干扰,陈列室跨度不小于12米。陈列区与贵宾共用门厅,贵宾参观珍品可经接待室,贵宾可经厅廊参观陈列室; 4,报告厅应能独立使用; 5,观众服务区门厅应能欣赏到湖面景观; 6,藏品库区接受技术用房的藏品,先经缓冲空间(含值班室、专用货梯)进入藏品库,藏品库四周应巡视走廊,藏品出库至陈列室、珍品欣赏应经缓冲间,通过专用的藏品通道送达(详见功能关系图)。藏品库区出入口需设门禁。缓冲间、藏品通道、藏品库不需要天然采光; 7,技术与办公用房应独立布置且应有独立的门厅及出入口,并与公共区域相通。技术用房包括藏品前处理和技术修复两部分,与其他区域进出须经门禁。库房不需天然采光; 8,应适当布置电梯与自动扶梯; 9,根据主要功能关系图布置主要出入口及必要的疏散出口; 10、预留扩建用地主要考虑今后陈列区及藏品库区扩建使用;

电影博物馆(二-三层设计说明)

中国电影博物馆 ——将“雕刻时光”空间化的艺术设计 电影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综合体现形式,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风风雨雨的路程,电影丛林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不仅有无数影片纪录并反映出的人类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善于思考的卓绝智慧;电影的发展也在物质层面上展示着科学技术随着时光的脚步不断前进的步伐,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电影是反映人类对外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断追寻、探索的特殊媒介和载体。由于电影是通过光影和声音对时间进行纪录,所以有人诗意地把电影称作是“雕刻时光”的艺术,而电影博物馆是将电影作为人类智慧的载体在一定的空间展示,因此可以说电影博物馆应该是把“雕刻时光”空间化的艺术。它要向观众展示它各个层面的容,让观众通过参观电影博物馆认识、了解电影,掀开电影不为多数人所见的神秘面纱,将银幕上上下下、前前后后的不同侧面都展示给观众,让电影文化通过博物馆展示在人们的认知中从专业变成知识,进而变成人们的常识,这样,人们对电影——人类智慧结晶的一块瑰宝,就会有更多的了解、更多的热爱、更多的支持甚至更多的参与。 博物馆既是一个大的舞台,可以让丰富多彩的容舞蹈起来;又是一个具有相对限定性的空间,不可能做到事无巨细、毫发毕现。因此,博物馆的展示应该具有全面性、权威性,但要通过概括性的整体构思和精微巧妙的局部设计来有选择性地将代表性的容展示出来。也就是说,整个展馆的设计在思路清晰、定位明确、个性突出、设计巧妙的前提下容纳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因此,根据博物馆的设计特性和电影的本体特征,我们对中国电影博物馆的整体设计构思及定位是: ●合理地划分空间。只有将一个大的空间化划分成小的空间,才能在设计 上体现空间设计的层次感、丰富性、个性化,这一方面有利于设计细节 的展开和多元设计理念的呈现,另一方面空间的丰富层次也可以从视觉 和心理上给观众造成空间的延展和悬念感。 ●体现清晰的思路。划分空间有很多优势,但是如果思路不清楚,又会造 成空间破碎的凌乱感,因此,既要把空间打碎,又必须将空间有机整合。

博物馆陈列与设计说明

博物馆列与设计 一、列艺术概述 1. 基本概念: 博物馆列:是在一定的空间,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一定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和传播信息的展品群体。 列设计是列工作的主体。 列是一种以视觉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人们通过看和听的感受来得到知识。 2.历史沿革 “三位一体”式列: 指列室的使用除了接待参观外,同时还是文物、标本的收藏室和专家学者的研究室。 “标准化运动”:1917年前后,英国的部分博物馆工作者,率先从改造老式列设备入手来改造旧式列。他们设计了一套造型简洁、线条单纯、没有任何多余装饰、尺度、结构标准化的列柜。这一改革由于以采用标准化设计的列柜为特点,在博物馆界就称之为“标准化运动”。 3.列艺术设计的特征。 1)双重思维的特征 列艺术设计需要运用形象思维与抽象的逻辑思维。设计创作的形象思维必须要善用逻辑的理性思考的辅助,并在它的作用下促使设计方案走向完美,达到成熟。 2)设计多维性的特征 现代列艺术设计的技术与物质构成因素是十分复杂的,这就决定了列艺术设计容的多维性。 列艺术设计的核心容是列的组合设计及与其相辅的列表现手法的探求。以这一核心展开的还有列的视觉环境设计、列设备设计、音响效果设计及高科技设计等等。涉及传播学、建筑学、人体工程学、工艺学与材料学等等。 3)综合艺术的表现特征 列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空间艺术。列艺术设计几乎囊括了所有造型艺术的手段,融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于一身。此外,属于时间艺术的音乐,也融进了现代列艺术,利用音响效果,创造特定的列意境。现代影像艺术融入列,丰富了表现手段、拓展了知识信息的输出量与文物、标本组合列,动、静结合,演示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传统的静止的文物、标本组合列不能演示的容得到了形象的表现,但又不多占列的空间与时间。因此,列艺术不仅是综合性的空间艺术,还有时间艺术的双重表象。 4.列艺术设计的任务 硬件设计容:列室室设计、光环境设计、列设备设计 软件设计容:列组合设计、辅助展品设计、现代和音像效果设计 介于硬、软件之间的中性设计容 辅助展品:辅助展品指的是辅佐实物原件展出用的图片(照片)、灯箱、图表、图解、地图以及沙盘、模型等,也包括文字材料、布景箱和场景复原及美术品绘画、雕塑等。 5.博物馆列的基本类型 社会历史、自然历史、科学技术、造型艺术 复原列和原状列 复原列:指历史上曾存在过,现今已不存在的事物或虽然有遗存但破碎不完整的事物,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加以复原再现。复原列强调科学性艺术性并重的原则,强调艺术性,目的还是为了提高科学的真实性、可信性。复原列必须做得非常谨慎,凡复原中的一草一木,一针一线,都必须言之有据,切忌臆想推测。 原状列:用实物原件按原状布置的列,它不允许现代人工制品进入原状列。凡进入原状列的一切物品,不论其是单件还是群体,其布置必须按原来的位置放,不可随意挪动改变位置,更不允许任意增删。

博物馆设计说明

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 项目名称:江南博物馆建筑设计 建筑地点:中国江南某历史文化名城 项目背景:江南某历史文化名城在近些年来经考古工作出土数量众多文物,原有博物馆规模和设施都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经政府研究决定,易地另建博物馆新馆。 项目概况: 江南博物馆地处该市规划的文化中心区中心广场东侧,东面为高层建筑,南面为城市绿化带,北面为新华书店。该地段用地方正,地势平坦。建筑集文物展览、文物保护与储藏以及办公等功能为一体。 本项目用地面积约17000平方米,项目规划总面积约12000平方米。该建筑为一级防火建筑,各层及地下车库均设自动喷淋系统,每个防火分区均满足防火规范要求,疏散楼梯按防火规范设置。 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4)《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规范》JBJ50-2001 (5)《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66-91) (7)《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8)《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9)博物馆建筑设计任务书 1、总体布局及设计理念 “江南院落”的总体布局——造型以江南传统的院落为母题,由展览区、办公区、报告厅围合而成,既与江南的设计理念吻合,又与方形的基地相协调。 强调市民参与和市民使用的设计理念——摒弃建筑传统的南北轴向关系,由城市出发强调建筑的东西向轴线,将面向城市主干道的西南向作为设计的主方向。主入口设计成为视觉通廊,将市民由中心广场直接引进并穿过到达内部庭院。庭院在闭馆后仍然向市民开放,充分强调市民的实用性和参与性。馆前留出一片城市广场,形成开敞的视野。 建筑既是城市空间构成的元素,又是城市空间的延展。博物馆的平面布局受到苏州博物馆的启发,采用延续城市街道空间并将城市空间引入建筑内部的方式,营造市民所用的“城市客厅。” 引入内部庭院,凸显生态绿色的设计理念,同时为参观人员提供了休息空间以及宜人的景观。建筑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凸显文化馆的特质。 2.空间及功能构成 建筑由北面的展览区、东南面的办公区、西南的报告厅以及地下文物储藏保护区组成,不同使用功能分区明确,互不干扰。

中华玉文化博物馆设计说明书稿)

“中华玉文化博物馆” 装修规划设计说明书 2010年4月

前言 首先非常感谢镇平县政府、石佛寺镇政府的各级领导的信任,让我们参与“中华玉文化博物馆”项目的设计工作。我代表河南国基设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表示崇高的敬仰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接到参与该项目的竞标设计通知后,深感这个项目的重要性、社会影响性、历史责任性,立马组织设计团队,对该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研究了丰富的玉文化知识和玉产业发展等;并联合北京大东设计策划团队,参与设计;并组织了考察团,对新疆和田玉博物馆、天津玉文化博物馆、北京历史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馆进行了实地考察;拜会了河南博物馆馆长张文军教授;并邀请了河南大学历史系郑慧生教授、北京大学阎步克教授参与了该项目的设计指导工作;还得到了“中华玉文化博物馆”原建筑设计师,被国际上誉为中国八大杰出建筑设计师之一赵冰博士,在博物馆外观装修设计方面的指导。 下面,我将我们这次的设计成果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做个汇报,敬请各位指导。

目录 前言02 第一章重大的历史使命感04 第二章博物馆设计构思框架05 第三章博物馆外观设计07 第四章博物馆的空间组织09 第五章博物馆公共大厅设计010 第六章博物馆展示区设计012 第七章博物馆其它功能区设计015 第八章博物馆的消防安全设计016

第一章重大的历史使命感做有责任的人,做有责任的公司------这一直是我们河南国基设计装饰工程公司做人做事的座佑铭。 当5.12地震发生时,我公司以最快的速度决定,捐款10万元。事隔三个月,国基又向省政府请缨,义务参与江油市的医院、学校的设计工作。我们认为,当国家和民族需要我们的时候,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吧! 设计博物馆的装修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使命。我们的设计团队也深感重大的历史使命感。 一个博物馆,其实就是挖掘地方文化,打造地方品牌,树立一个地区金色名片的平台。它能够推动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腾飞. 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腾飞,国内很多地方都在建设着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旨在强化地方文化,强调地方特色,宣扬地方品牌。在这一点上,博物馆的比较竞争也非常激烈。 我们规划装修改造后的博物馆应该也是“百年大计”,要有一定的高度,有极强的前瞻性。首先要确定博物馆的定位,是镇平的玉博物馆,还是中国的玉博物馆,还是世界的玉文化博物馆呢?装修使用后,若干年后,当博物馆需要宣传时、当后人需要炫耀时、当网上需要传播时、当外宾、当首长需要参观时、当学者们寻找研究方向时,我们的“中华玉文化博物馆”号称“中国玉雕第一馆”建筑面积是多少?有多少个展馆组成?有多少个故事?有哪些之最?参观后能否为之震感、为之自豪、为之向往呢? 所以,规划设计如何能够真正成为“中国玉雕第一馆”?如何能够在兄弟馆中脱颖而出?如何能够真正成为科技的、文化的、创新的、震撼的博物馆?是我们感到重大历史使命感。

景观设计说明书

鄂州市三国吴都风光带四期工程 概念性规划设计 、背景篇 1、项目概况 1.1地理区位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东部,濒临长江中游南岸,,西接“九省通衢”的武汉,东连“矿冶之城”黄石,北与革命老区黄冈隔江相望,南同咸宁濒湖毗邻。是鄂东水陆交通枢纽。 规划范围位于鄂州市中心城区,西靠西山风景区,东面城市中心区,北接三国吴都博物馆至长江南岸,南临鄂州汽车客运站,基地呈带状分布,东西长约4430米 1.2自然环境 鄂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中纬度地区,季风气候明显,冬冷夏热, 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 鄂州自然环境优越,市域内湖泊星罗密布,有百湖之市的美誉。 1.3历史人文 鄂州历史悠久,自春秋战国以来,始为东楚首府,继为鄂邑、鄂郡、鄂县,其间两度为帝王都城。三国时期,东吴立国60年,鄂州作为其国都和陪都,其先后达45年之久,与建邺(今南京市)并称“东都”和“西都”。 鄂州人文荟萃,英俊辈出。楚国熊渠、东吴孙权、东晋陶侃等历代王侯 重臣,或承封袭爵,或建都驻跸,都曾在这片土地上金戈铁马,纵横驰骋, 鄂王城、吴王城、点将台等故址遗迹,都记载着他们在鄂州的文治武功

鄂州民俗文化异常活跃,鄂州雕花剪纸于2010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葛店虾灯、泽林旱龙舟等民俗文化艺术呈欣欣向荣之势。 1.4社会经济 鄂州是长江中游南岸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是鄂东“冶金走廊”、“服 装走廊”、“建材走廊”的重要支撑,形成了以冶金、服装、建材、医药、化工、机械、电子、轻工为主体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是湖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鄂东的商品集散中心。 2、现状资源 2.1现状土地利用 现状用地 基地现状以待开发建设用地为主,局部有码头及堆场等用地。 基地竖向 现状地块最低处竖向标高为12.59米,最高处36.77米。基地坡度自南向北跌落。本片区100年一遇洪水位线为25.62、低水位9.27 (黄海高程)。现状防洪提以北均在100年一遇洪水位线内。 2.2现状道路交通 主要依托现有沿江大道,以及粑铺大堤,东至鄂州港,西至西山,交通便利,地块展示性良好,利于突出城市形象

泉州市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说明

xx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说明 一、工程概况: 泉州市博物馆位于泉州市总体规划中的北峰、丰州组团。北靠清源山、后厝山,南临西湖公园和305省道,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总用地约34.6273公顷,实际用地约为27.4554公顷。 泉州市博物馆规划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博物馆区35000m2,文娱服务区5000m2,辅助设施区10000m2及城市广场区,共四部分。其中博物馆区将分期建设,一期征地80余亩,一期主馆建筑控制面积1.5万m2左右。 二、设计依据: 1、《泉州市博物馆区规划设计方案国内招标设计竞赛文件》(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泉州市文化局,2001.5)。 2、《xx博物馆新馆设计任务书》。 3、《泉州市博物馆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建设》。 4、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批准的用地红线及地形图电子文件。 5、《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91)。 6、博物馆方案评审会议意见。 三、总平面规划设计: 1、设计宗旨: (1)寓教于乐:力求将博物馆规划为以博物馆为主体的文化区及市民广场休闲区。 (2)绿色环保:充分利用其珍贵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基地及周 边环境的内部联系,突显生态主题,将馆区与清源山风景区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

(3)承前启后:注重从当地深厚的人文史沉淀中提炼出其精华,将文化、自然的魅力融入到功能的建筑环境中,创造一个再现历史的新的人文景观。 2、设计构思:辉煌的历史与飞腾发展的现代 泉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博物馆的建筑定位是泉州城市丰厚文化形象的窗口。本方案所创构泉州博物馆,要体现出泉州绚丽悠厚的“泉州文化”,即“泉州性”,或“泉州特色”。 现代“泉州文化”的历史背景及现代背景。一是她有着辉煌的东、西方交流溶合的历史。二是她在当今改革开放,极具强旺的经济发展活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正在开创现代,更新更高的辉煌未来。 “xx”的文化组构: (1)xx文化的底蕴: 在工艺上有举世惊赞的石雕技艺;在戏曲方面有我国南戏艺术瑰宝——泉州木偶戏、歌仔戏等戏派;在商贸方面唐、宋、元时代,泉州就是世界著名的商贸海航巨港,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还有泉州地区宗教文化、茶文化及大量文化胜迹。 (2)建筑文化轴——地理空间关系: 在地理环境的空间关系上,有着一条天然形成的建筑文化轴,这就是: 清源山——泉博——西湖——开元寺双塔,这几个不同的空间形态,由 南北天然地联结成空间文化轴,可谓天成神构。 在总体布局上,“泉博”主馆正座此“神轴”上,并在广场南边设一牌楼与轴南天水一方的开元寺双塔,牵引神联以强化这天成的天宇一线的城市区域空间文化轴。 3、场地概况:

中华玉文化博物馆设计说明书稿)

“中华玉文化博物馆” 装修规划设计说明书2010 年4 月前言首先非常感谢镇平县政府、石佛寺镇政府的各级领导的信任,让我们参与“中华玉文化博物馆”项目的设计工作。我代表河南国基设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表示崇高的敬仰和衷心的感谢!我们接到参与该项目的竞标设计通知后,深感这个项目的重要性、社会影响性、历史责任性,立马组织设计团队,对该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研究了丰富的玉文化知识和玉产业发展等;并联合北京大东设计策划团队,参与设计;并组织了考察团,对新疆和田玉博物馆、天津玉文化博物馆、北京历史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馆进行了实地考察;拜会了河南博物馆馆长张文军教授;并邀请了河南大学历史系郑慧生教授、北京大学阎步克教授参与了该项目的设计指导工作;还得到了“中华玉文化博物馆”原建筑设计师,被国际上誉为中国八大杰出建筑设计师之一赵冰博士,在博物馆外观装修设计方面的指导。下面,我将我们这次的设计成果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做个汇报,敬请各位指导。目录前言02第一章重大的历史使命感04第二章博物馆设计构思框架05第三章博物馆外观设计07第四章博物馆的空间组织09第五章博物馆公共大厅设计010第六章博物馆展示区设计012第七章博物馆其它功能区设计015第八章博物馆的消防安全设计016 第一章重大的历史使命感做有责任的人,做有责任的公司------这一直是我们河南国基设计装饰工程公司做人做事的座佑铭。当5.12 地震发生时,我公司以最快的速度决定,捐款10 万元。事隔三个月,国基又向省政府请缨,义务参与江油市的医院、学校的设计工作。我们认为,当国家和民族需要我们的时候,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吧!设计博物馆的装修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使命。我们的设计团队也深感重大的历史使命感。一个博物馆,其实就是挖掘地方文化,打造地方品牌,树立一个地区金色名片的平台。它能够推动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腾飞. 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腾飞,国内很多地方都在建设着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旨在强化地方文化,强调地方特色,宣扬地方品牌。在这一点上,博物馆的比较竞争也非常激烈。我们规划装修改造后的博物馆应该也是“百年大计”,要有一定的高度,有极强的前瞻性。首先要确定博物馆的定位,是镇平的玉博物馆,还是中国的玉博物馆,还是世界的玉文化博物馆呢?装修使用后,若干年后,当博物馆需要宣传时、当后人需要炫耀时、当网上需要传播时、当外宾、当首长需要参观时、当学者们寻找研究方向时,我们的“中华玉文化博物馆”号称“中国玉雕第一馆”建筑面积是多少?有多少个展馆组成?有多少个故事?有哪些之最?参观后能否为之震感、为之自豪、为之向往呢?所以,规划设计如何能够真正成为“中国玉雕第一馆”?如何能够在兄弟馆中脱颖而出?如何能够真正成为科技的、文化的、创新的、震撼的博物馆?是我们感到重大历史使命感。第二章博物馆设计构思框架一、博物馆外围环境改变建筑虽是环境的主体,但建筑也只是环境的一部分,再优秀的建筑主体,如果没有有秩序的环境来衬托,这个建筑的形象顿然失色;再有文化主题的建筑主体,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环境,这个建筑难显其文化魅力;再伟大的建筑主体,如果没有理想的、有血统的建筑群来衬托,这个建筑难成其大。局部与整体的观念并非始自今日,而自古有之。古人曾把这种整体环境理解为多个单体建筑的相互关照,从而形成群体建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设计案例解析与启示

《建筑设计原理2》课程作业 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班级:14建筑1班 姓名:邓前骋 学号:1410151108 指导老师:邹涵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设计案例解析与启示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全称为所罗门·R ·古根海姆博物馆,是古根海姆美术馆群的总部。该建筑是纽约著名的地标建筑,由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 ① 基地环境布局与文脉分析 建筑基地坐落在纽约市一条街道的拐角处,与其他 任何建筑物都迥然不同,其圆形体块与对街湖岸相 呼应。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1943年,美国冶炼业巨富 所罗门?R ?古根海为保存和陈列自己的美术藏品, 委托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最终于1959年建 造完成并开幕。赖特作为美国建筑大师,对现代建 筑影响巨大。但他的建筑思想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 路,与当时欧洲大陆的主流——现代主义设计崇尚 “功能”至上的思想不同。赖特的“有机建筑”打破了方盒子框架,利用建筑的空间、材料、结构诠 释着建筑理念。他的作品生动而富有诗意,但也不乏过份执迷于“信仰”的争议之作。古根海姆博物馆便是其中之一,它大胆的形式就像一个巨大的白色“漩涡”融合着赖特的时间与空间。 ② 建筑功能与流线分析 作为博物馆建筑,参观线路和内部环境营造十分重 要。博物馆的基本参观功能也决定建筑内部需要流动 性强、采光优良的空间。此外,就空间分布而言,博 物馆应具备藏品储物的空间、办公空间、接待间、休 息室、交通等辅助空间。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分为两 个大的功能区:办公区和展览区。 从大厅入口进入,向左是进入办公区,向右是展览 区,而且整个展览区呈螺旋状,交通流线一目了然,所以其交通流线很明确,即一分为二。 ③ 建筑空间组合分析 建筑的外观只是内部功能空间的必然体现,内部空间才是建筑物的主体。平面布局对空间划分至关重要。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平面根据功能划分成动态的不对称布局。以入口轴线为界,左右分别布局一大一小两建筑主体。这样的平面布局使观众参观路线、工作人员路线互不干扰,二层平面又再次通过平台将两馆连接。这样对比又协调的平面既区分主次又相互联系。交通流线上,过于复杂会影响参观效率和质量。因此古根海姆采用了交通流线明确,空间开阔的设计。古根海姆的建筑空间可以简单地视为由三大部分:入口空间、主展空间、辅助空间。 入口空间:赖特注重入口空间的设计,这或许是受日本和中国园林的影响。博物馆的入口设计相对低矮、隐蔽、朴实无华,其上部支撑二楼平台。入口上部半封闭,下开放为通道,连接两展厅。穿过低矮的入口,向右即转入主展厅。展厅中庭空间顶部采光、开阔明亮、贯穿建筑六层,给人豁然开朗的印象。 总平面图 交通流线图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66-2015 19852

10.3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10.4 建筑电气 10.5 智能化系统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8]102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技术,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原《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66-91进行了修订。 本规范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选址与总平面、基本规定、建筑设计分类规定、藏品保存环境、防火、采光与照明、声学、结构与设备。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扩大规范的使用范围,使之适用于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陈列馆等,并相应补充了各类博物馆建筑设计的技术内容;2.在适用、安全、防火、卫生、藏品保护、照明和声学等方面,有较大的补充和修改;增加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内容;3.对照现行有关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并根据近年博物馆建设的经验和发展要求,修改和补充了相关规定;4.重新编写章节纲目和术语。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编制组(地址:上海市汉口路151号;邮政编码:200002)。 本规范主编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博物馆 中国美术馆 上海科技馆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 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陈梦驹翁皓江璐韩光宗周建龙冯旭东马伟骏邵民杰王小安沈朝晖胡建中俞明钱之广闫贤良董岳华华焦宝王庠王炯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刘景樑顾均何玉如崔愷沈迪王洪礼赵擎夏江刚赵世明杜毅威廖坚卫段勇李元潮 1总则

黑龙江省博物馆新馆建筑方案设计说明

黑龙江省博物馆新馆建筑方案设计说明 1.序 膴膴周原一望收,尘沙苍莽走骅骝。荒城日落寒鸦迥,古戍风高白雁秋。 就如诗中所述一样,黑龙江省具有独特的北方苍茫辽阔的风貌特点!而哈尔滨市享有“天鹅项下的明珠”的东方小巴黎之美誉。这座充满异国情调的国际化城市历经百年的沉淀,与金源文化、黑土文化、红色文化相结合,透出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城市风貌。 2.项目背景和概况 建筑,是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它们是百年来哈尔滨的建筑精粹。在这座美轮美奂的都市中,各式各样不同风格样式的建筑和谐的融为一体。 黑龙江省博物馆新馆南邻10大地标建筑的黑龙江科技馆,它的出现将成为文化,教育的重要窗口,与科技馆一并成为重点城市形象工程。 3.项目区位及周边环境 黑龙江省博物馆新馆位于哈尔滨市松北太阳岛风景区月亮湾,东邻太阳岛风景区核心景区、哈尔滨基地馆及黑龙江电视台月亮湾电视城;西为绿地,在冬季则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与哈黑公路相望;南邻黑龙江科技馆;北为规划的游览场馆。周边还有二环路、松花江公路大桥和拟建的过江隧道等配套设施。 太阳岛风景名胜区坐落在哈尔滨市松花江北岸,与繁华的市区隔水相望。面积38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规划控制面积88平方公里,是江漫滩湿地草原型风景名胜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4.城市设计概念 在公共绿地的地块里,与科技馆共同构成了文化主轴!并在与科技馆相邻的前区留出广场与之对应,空间界面延续而完整。 5.总体设计构思 博物馆位于太阳岛风景名胜区,松花江河川平原的河漫滩内。此处地基承载力较差,如何在这样的场地中创建出代表黑龙江金源文化、黑土文化、红色文化融合的博物馆建筑,成为我们主要考虑的出发点。 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合、山性使人离。黑龙江的环境中三面大山大江环绕,一面茫茫草原横亘,形成了集权向心的文化心理。我们溯本求源,挖掘代表黑龙江文化的载体,充分考虑黑龙江地域文化与人文性格在建筑中的有机结合。我们一方面以圆形作为建筑的凝聚中心组织三个体量,建立起三江汇流的地域文化的特征隐喻。另一方面,在顺应地形条件的限制下,我们通过覆土建筑及种植屋面的形式,体现黑龙江人民的刚毅敦厚的人文性格特征。 6.规划总平面布局 一.创建与周边地块共享的绿化景观。 博物馆建在与科技馆遥相隔望,一起成为太阳岛风景名胜区的科教文化轴线上。因此在布局上,在前区退让出一个绿化广场与科教馆共享。文化主轴把景观分成了两大地界。在靠近国道一侧,以草地自由云树作为覆土建筑的自然背景,而在东侧则为硬质广场,像素化的渐变树阵以文化之林鼎立在建筑之东方。东南方向以文化广场阐述着历史的变迁。 二.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博物馆广场 建筑三面相环,留出一面广场与道路相对应。广场以黑龙江的历史文化作为主题,层层向下,在活跃的气氛中将观众引入博物馆。各具特色的广场不但服务于博物馆,提供人流聚集,还

(整理)博物馆设计规范.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本文作者:建设部文化部 文章出处:未知 文章性质:原创 阅读次数:5388 发布日期:2009-02-23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66-91主编单位:华东建筑设计院 批准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施行日期:1991年8月1日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1〕32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文化厅(局),文物局(文管局),计划单列市建委、文化局,国务院有关部、委:根据建设部(85)城科字第239号文和建设部、文化部(86)城设字第96号文的要求,由华东建筑设计院主编的《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JGJ66-91,自1991年8月1日起施行。本标准由建设部建筑设计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中国建筑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归口管理,由华东建筑设计院负责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1991年5月16日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适应博物馆建设的需要,保证博物馆建筑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等基本要求,特制定本规范。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社会历史类和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的新建和扩建设计。改建设计及其它类别博物馆设计可参照本规范有关条文执行。 第1.0.3条博物馆分为大、中、小型。大型馆(建筑规模大于10000㎡)一般适用于中央各部委直属博物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中型馆(建筑规模为4000~10000㎡)一般适用于各系统省厅(局)直属博物馆和省辖市(地)博物馆;小型馆(建筑规模小于4000㎡)一般适用于各系统市(地)、县(县级市)局直属博物馆和县(县级市)博物馆。注:建筑规模仅指博物馆的业务及辅助用房面积之和,不包括职工生活用房面积。第1.0.4条藏品库区和陈列区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大、中型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