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习俗还是发生_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的毕生发展

习俗还是发生_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的毕生发展

习俗还是发生_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的毕生发展
习俗还是发生_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的毕生发展

第24卷第1期V ol.24,N o.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East China N 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2006年3月

Mar.2006习俗还是发生?

———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的毕生发展

包蕾萍 桑 标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上海 200020)(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 200062)

摘 要:生命历程研究最近在国外发展心理学理论界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介绍了生

命历程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概念,提出年龄、转变等时间概念不仅直接体现了生命历程理论的创新

之处,还是其研究范式的重要基础,其次侧重比较了生命历程与毕生发展观联系和区别,最后分

析了生命历程理论对国内发展心理学的启示,认为研究也可以从这方面做进一步的思考与拓展。

关键词:生命历程;毕生发展;习俗;生态观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60(2006)01-0049-07

人类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自发展心理学诞生之初就不断在讨论。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在“生态化运动”的影响下,当代发展心理学已经逐渐走出了狭隘的遗传与环境、天性与培养之争,把目光放到个体所生活的整个社会系统之中,强调从宏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微系统中去寻找影响个体发展的动力[1]。

但是,如何以实证的方式去分析这种发展动力一直困惑着研究者们,因为心理科学需要的并不是思辨和玄思,只有经过实践与检验的模型才属于科学的范畴。近年来,生命历程理论的异军突起带来了一种新的洞察,并很快成为一股引人注目的思潮。在美国第5版的四卷本《儿童心理学手册》[2]中,生命历程理论已经被列为人类发展的三大基本模型之一,与生态化理论、毕生发展理论一起被视为是当代发展心理学的最新贡献。

是什么使得生命历程理论如此受人推崇?这和其创始人,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G.H.

E lder教授的不懈努力有关。客观来说,E lder称得上是一位有野心的学者,他试图构筑的不仅仅是适用于某一学科的理论,而是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理论。作为一位儿童心理学和社会学双栖的学者,E lder的代表作《大萧条的孩子们》(Children In The G reat Depress)[3](p12)从贫困环境下儿童的抗逆力研究(Resilience)入手,分析了社会事件对个体生命轨迹的影响,可谓生命历程理论的扛鼎之作。随后出版的《生命历程动力学》、《时空中的孩子们》、《发展科学》、《生命历程研究方法》进一步扩大了生命历程理论的影响力,并吸引了一批追随者,如Ryder、Riley、Linton、Neugarten等等。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今天的生命历程不仅成为社会学、心理学界的主流,也被跨学科研究奉为基本研究范式,得到了人口学、教育学和社会政

收稿日期:2005-11

作者简介:包蕾萍(1973— ),女,浙江镇海人,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青少年心理。桑标:(1966— ),男,浙江余姚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导。主要研究领域:社会性认知与发展。

策研究领域的一致推崇。

一、生命历程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所谓生命历程,用E lder自己的话说是“个体在一生中会不断扮演的社会规定的角色和事件,这些角色或事件的顺序是按年龄层级排列的。”[4](p12)从这个定义中首先可以看出,生命历程理论与毕生发展观最大的相同处在于,从一生去看发展,而不仅仅限于童年这一变化最明显的阶段;最大的不同在于,毕生发展观关注的是个体的发展,生命历程极力寻找的却是个体与社会的结合点,它试图将生命的个体意义与社会意义相联系。从上述定义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生命历程理论的两个关键特点:一为“社会规定”性,即生命历程(事件和角色)是由社会建构的,这实际上强调的是习俗(Institution)力量的作用;一为“年龄层级(Age-G raded)”性,即同一事件是否发生在关键期对人的意义完全不同,这一特性实际上强调的是个人生物意义与社会意义的结合,也是其理论体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方面。

下面我们将简要地从生命历程理论的几个基本原理和概念来分析它是如何体现自己的观点的。

1、生命历程的四条基本原理

生命历程理论有4条基本的原理,这些原理同时也阐明了其哲学基础。

一是“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它侧重分析个体属于哪一个同龄群体、在哪一年出生(出生组效应),以及出生在什么地方(地理效应),认为生活在不同生命阶段、不同历史时期以及城乡差异等环境下的个体,生命历程是完全不一样的。过去国内的一些综述[5][6]曾将这一原理误解为简单的历史效应,这是对文本的错误解读。下文还将通过对年龄概念的剖析来进一步澄清这一原理。

二是“相互联系的生命”原理。它强调个体的行为不是脱离于社会背景之外的,而是嵌

,受社会影响的同时也在影响社会。如一份关于农场儿童成长的研究发现,农场的成长环境和城市完全不同,不仅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可以影响儿童,农场附近人们频繁的人际交往也会形成“密切社会网络”,他人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和约束远远大于城市。这种从联系出发去进行观察的视角,与用角色和身份来定义个体的生命周期理论(Life-Cycle)、世代论(G eneration)截然不同。

三是“生命的时间性”(T iming)原理。该原理有三层含义,1)首先时间性是一种以年龄层级概念来组织一生中社会角色和事件的方式;2)同时它也是一种以恰当的方式安排生命中各种变化的过程;3)另外,它还反映了个人生命历程和历史的位置[4](p13)。时间性原理强调了人与环境的匹配,认为某一生活事件发生的时间甚至比事件本身更具意义。它代表了一种社会需要与个体发展生命历程、发展轨迹结合的视角,表达了彼此联系的生命协调发展的需要。因此,这一原理也可以作为一种评价人与环境匹配度的标准,如Eccles等人[4](p13)的研究就曾从人与环境的匹配度来解释为什么跳级会带来更多的情绪问题—跳级会破坏原有的同伴情感联结。

四是个人能动性原理。生命历程论的先驱—生活史(Life History)研究就非常关注行动者和人类主动性的概念,近年来生命历程理论越来越注重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个人能动性,主张即使在有约束的环境下,个体仍具有主动性。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是E lder[3](pp435—436)对中国上海文革一代的研究,他发现即使在计划体制的严格控制下,个体的生命轨迹仍旧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回乡、留城、返城,各种不同的命运充分说明了个体主动性给社会秩序带

来的无序和变通。从此出发,E lder认为对个体差异的研究更能发现个人生命的积极方面,因为人总是能在一定社会建制之中有计划、有选择地推进自己的生命历程,他们在社会中所做出的选择除了受到社会情景的影响外,还受到个人经历和性格特征的深刻影响。

2、生命历程的时间观

时间性是近年来生命历程理论的4大原理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套概念体系,它以轨迹(T rajectory)、转变(T ransition)、持续(Duration)三个概念来对变迁社会中的个体发展进行描绘。

轨迹,指一生发展中的某一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心理或社会状态,如长期的抑郁,子女、父母、领导等某种延续很长时间的社会角色;转变则描述了各种状态的变化,如孩子从依赖发展到独立,或心情从忧郁转为开心等,这种转折点是轨迹方向改变的代表;持续是指轨迹上相邻转变之间的时间跨度,是一种介于转变之间的时间段。

转变和持续都是轨迹的元素。

转变往往以入学、毕业这样社会规定的事件为标志,并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每一次转变都嵌套在一定轨迹中,代表着一定角色的建立和丧失。所以,工作变动是职业生涯轨迹的核心,新生命诞生是抚育行为轨迹的标志。

持续则是轨迹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用系统观分析个体发展动力的最重要体现。过去在分析某一行为或倾向为什么持续时,研究者经常喜欢从社会层面上去寻找这种行为或倾向的原因,但这种解释往往不能自圆其说。如人们往往认为贫困对个体的影响是绝对的,出生在贫困家庭会使各种行为问题的风险增加,但事实上,研究表明大部分来自弱势家庭的孩子在条件得到改善之后,行为问题也很快得到了改善[7]。另外一个关于学生留级现象的调查更能说明问题[8]:入学初就留级的孩子在随后的学习中会表现得很糟糕,而高年级后才留级的孩子则很快能从中吸取教训,改善学习。所以,在作横断研究时,不能简单地将行为问题的原因归于社会或者上面例子中的留级事件,应该结合个人发展的历史和转变点所处的生命时间位置,来综合解释行为持续的原因。

简而言之,轨迹、转变和持续强调的是环境个体交互作用下个人发展的方向和路线,尤其是其中的“转变”,被生命历程理论视为联结社会背景与人类主动性的节点。在此基础上,生命历程理论发展出了自己一套关于个体发展的概念体系,提出个体生命中的转变效应和连接机制,并作了有关动力学的分析。可以说,轨迹、变化和持续概念为生命历程解释个体层面的行为、过程及其原因提供了概念基础,奠定了生命历程学派在心理学界的地位。

3、生命历程对年龄的独特定义

年龄概念在生命历程理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充分体现出了个体、社会和历史三种从微观到宏观,再到纵向的空间里对事件和角色等生命历程轨迹的建构,是个体生命、社会文化与历史背景的重要联结点。

生命历程理论突破了生物学意义上的年龄,以一种崭新的方式,从社会和心理的角度对年龄进行多元化的分析。简单地说,它从生命时间、社会时间以及历史时间三个角度对年龄重新进行了思考。

生命时间是指实际发展阶段,代表个体在自身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如儿童、成人、老年等。但如果仅仅按生命时间划分群组,就很难用社会或历史因素进行解释群组之间的差异,生命与时代变化的联系也很难发现。

社会时间,指扮演特定角色的恰当时间,代表个体在角色序列中的应有位置,如习俗认

可的学龄、婚龄等等。社会时间的概念充分反映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实时影响,与生命周期和生命阶段的概念有密切联系。

历史时间指出生年份,代表个体在历史所处中的位置。E lder的“出生组”(C ohort G roup)概念就是指在相同历史时间出生的一代人。大部分有关年龄的研究通常有将生命周期与年龄混同的趋向。如将青少年这样处于同一生命阶段的“群体”误以为是同一“出生组”。事实上,研究表明[9],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的国外青少年的生命历程很多水平上都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义务制公共教育逐渐普及,青少年求学的时间延长,与父母相处更久,更晚独立,建立自己家庭的时间缩短。在中国情况也是一样,文革期间的青少年和改革开放期间青少年的生命历程大相径庭。为了进一步区分生命时间与历史时间,生命历程理论特别强调以“出生组”来代替生命阶段或生命周期的说法,这样不仅可避免模糊性,还可以提供一种历史变化与个人生命的联结。

4、习俗力量与个人选择的平衡

生命历程理论中,与年龄相关的另外一些基本概念还包括Riley等人提出的“年龄层级模型”和Bernice Neugarten的“标准时间表”,它们都反映了习俗力量对有关事件发生的年龄期望。理论上,这种年龄期望说明了社会所规定的人生转变的适当时间,如入学、生育以及退休年龄,它们以序列的形式表达出整个社会文化对个体发展方向的一种规定。

长期以来,人们一度把这种期望视为习俗力量的代表,认为它对个体具有明显的约束性和独断性。如婚龄和选举年龄,国家和立法机构这一类习俗力量扮演了一种分类者的角色,对结婚和选举这种生命转折点进行了标准化,这种标准化实际上将个人的生命阶段变为社会公共事件的一部分,使之成为一种“公共生命历程”[4](p16)。另外,标准化还体现在经济、家庭、教育、职业等种种社会文化领域的限制上。如以色列在二战后实行的集体托儿体制(KI BBUTZI M集体农庄)为孩子的成长确定了一种特定的路线;再如大部分工业国家中,教育机构统一规划根据年龄安排的结构化时间表,留级、晚入学等等脱离了这一时间表的事件会对孩子未来的道路产生不良影响;职场情况也不例外,年龄级别与职位提升的关系密切,什么年龄能升到局级,什么年龄能升到厅级,不仅中国如此,西方企业中也有类似的“玻璃天花板”。

从微观到宏观,每一种水平都会存在“公共生命历程”的制定者和调控者。在个体水平,调控者可能是朋友、雇主、或者父母;在地区水平,可能是当地社区、学校;而宏观水平的调控者可能是国家或者政府。根据即定的时间表,人们可以知道各种行为是否适时,社会的发展也因而保证了稳定与持续。

但另一方面,从生命时间和历史时间的角度出发,生命历程理论也反对将习俗力量视为个人生命历程的唯一决定因素。研究者们认为,不仅历史时间和社会变化对于塑造个体生命历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个人对这种社会期望的解释也非常重要。用生态观的术语来说,即“近体过程”[10]才是最终决定个人生命历程的机制。事实上,生命历程研究显示,同龄群组的成员虽然可能经历相同的社会事件,其生命历程却并不完全协调同步。如Neugarten[4](p16)的研究发现,个体会出现种种对常规时间表的偏离;有关家庭变迁的研究也表明,从20世纪起就西方社会就很难为个体的婚育时间确定一个明确的时间表。所以,生命历程学派提出,在研究社会变迁的发展结果时,应该考虑到特定路线或个人路线的存在。

简而言之,生命历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始终围绕的是一个主题,如何在特定的时空中勾勒出特定的生命轨迹,如何从历史、社会、个体三个层面综合分析个体发展的动力。该

理论藉助时间观分析和年龄的独特定义来实现了不同层面之间的联结,把思辨化为可操作化的理论框架,不愧为当代人类发展思潮的一种创新,下面我们将着重从方法的角度对生命历程的具体研究步骤作简要的介绍。

二、生命历程的研究方法

生命历程理论的研究方法是其最为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因为它不仅运用年龄、轨迹等时间概念成功地将历史、社会以及个人三种水平结合在一起,还籍助结构方程建模(Structure Equation M odels)、生命表(Life T able Analysis)、存活率分析(Survival Analyses)、增长曲线模型(G rowth Curve M odels)、事件史(Event History)方法等各种多元统计分析工具对多重指标同时进行讨论,构筑起了一种对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层面同时进行分析的研究范式。

1、出生组分析与群组内分析

数据收集方面,生命历程学派常采用问卷、档案研究和访谈法。虽然生命历程理论在诞生之初受生命周期等理论的影响非常大,曾一度倾向于以一种静态的方式来研究某一时间点上生命历程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如早期的家庭周期研究[11]。但随着统计技术和自身理论的发展,当代生命历程理论越来越强调动态数据的建构和分析。而美国、欧洲等地的纵向调查数据库开发较为成熟,有大量的可靠资源可以进行数据的二次分析(Secondary Data Analy2 ses),也为研究者提供了动态跟踪的可能性。如E lder赖以成名的大萧条期间儿童发展的研究,就是建立在美国两份大型纵向跟踪数据库Berkley样本和Oakland样本的基础之上。这两份样本是美国儿童发展领域非常珍贵的动态数据,分别跟踪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和1910年左右出生的两代青少年从青春期早期到中年的人格持续与变化。

“出生组分析”(C ohort Analysis)和群组内分析是生命历程研究分析纵向数据最常采用的方法。出生组强调在历史情境中观察个人的行为,最理想的情况是比较不同出生组的经历。如大萧条情境中,Oakland出生组个体在青少年晚期才面临贫穷,艰苦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磨练,而Berkley出生组在大萧条中度过童年,教育的被剥夺给他们后来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

但有时候受限于样本,无法进行不同出生组之间的比较,在这种情况下,生命历程理论非常强调群组内分析(Sub-G roup)。只基于群体层面的理论思考,往往难以找到个体生命与时代变化的联系点,也无法用数据来解释为什么同样社会或历史条件下会出现个体发展差异。群组因此成为一个没有任何因果动力和联结信息的“黑箱”,只能以思辨代替科学解释。在缺乏纵向数据支持的时候,要突破这种局限,群组内分析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它能够帮助我们探讨同一历史阶段,社会事件对不同个体的影响。

2、多元统计方法的运用

在生命历程研究的领域中,有三种受到特别重视的统计模型:结构方程建模、事件史分析和增长曲线分析。其中结构方程建模是近年来整个心理学界都越来越重视的一种统计方法,它提供了理论框架下对多重变量之间的内部关系进行分析的可能,是对非实验数据的关系模式进行研究的非常好的一种工具。由于在自然情境下,缺乏控制手段,故实验室适用的分析技术并不适用于此。统计控制在这种情况下非常重要,而结构方程建模提供了很好的对纵向多变量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的技术理论。

事件史分析是人口学和工程学领域最为常用的一种技术,但近年来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生物学家也逐渐开始重视对这一技术手段的运用。所谓事件史分析是对个体身上发生的一

连串事件的记录。这种分析便于研究个体生命中的各种事件原因或根本改变。如对婚姻的研究发现结婚时间越长越不容易离婚,这和两人婚后共享的资源越来越多,分割越来越不容易有关。

第三种分析方法,增长曲线分析,强调的是生命历程理论中一个非常基本概念-转变的测量。这一方法近年来已经成为理解个人成长及个体差异之间的相关性的重要手段,但如何使其的解释更具合理性至今仍是统计学家们关注的一个论题。

客观地说,在经过众多学者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后,生命历程理论的研究方法日益丰富,使其在成为当代最具吸引力的跨学科理论的同时,也成为心理学家们越来越感兴趣的一种研究范式。

三、生命历程理论与毕生发展观的区别联系

从心理学的传统出发,心理学家对发生(Ontogenesis)-发展机制的兴趣历来要浓于影响-发展机制。这种倾向一方面使心理学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与其他领域之间存在清晰的边界,另一方面也使得生态观长期以来在心理学界只能停留于一种抽象的理念,无法落于实处[12]。

生命历程理论(Life-C ourse Approach)与毕生发展观(Life-S pan Approach),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不同分析传统的代表,毕生发展更注重从发生-发展的机制来解释发展,而生命历程注重的是影响-发展机制。

这两种不同的倾向性使它们在心理学领域的命运也各不相同。毕生发展观与生命历程理论几乎同期出现,1969年正式命名,它对成熟和发展的强调使其很快在心理学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越来越深入人心,在其影响下,当代学界已经普遍认可,发展不仅仅是儿童期的使命,也是贯穿一生的[13]。然而,连其代表人物Baltes也不得不承认,毕生理论之所以拥有今天的地位,和与之相似的生命历程理论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影响有关[14]。

生命历程理论的心理学之路却走得没有如此顺利。在诞生之初,心理学界对生命历程理论并不认可,一方面,生命历程的宏观架构曾被视为是非心理学的,另一方面,毕生发展在心理学界的影响颇深,人们无法区别它与生命历程理论的差异。

仔细地比较两种理论,确实我们能发现很多共通之处,如对毕生发展特别是成人和老年期的关注,对社会情景和历史变量的重视,对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强调等等。但类似并不等于相同,两种理论在出现以后,确实彼此影响和借鉴,但基本研究取向的不同还是决定了它们之间的本质性差异,也使得学术界一直将其视为完全不同的范式。以德国柏林著名的Max-Plank人类发展研究所为例(Max-Plank Institute F or Human Development),该所分别为毕生发展和生命历程设立了不同的研究组,而且这两个研究组如今都分别成为了各自领域内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前沿性学术中心。E lder自己本人也提到过,毕生发展更注重生物性的动力因素,虽然兼顾历史文化因素,这方面的论述却相对苍白;而毕生发展也为生命历程理论带来了新挑战,即如何更好地突出个体差异,如何在强调社会控制力量的同时更好地涵盖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应该说,近年来生命历程理论在迎接毕生发展的挑战方面是做得非常出色的。正是由于这些出色的贡献,近年来当代西方心理学界对生命历程范式越来越关注,并被不少系统生态观的主张者视为将其观念与研究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四、生命历程理论对发展心理学的启发

生命历程理论至少在以下三方面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带来了启示:

1、社会发展是由个人发展组成的,个人的变化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社会的变迁也受个体的变展影响。

虽然当代发展心理学强调遗传和环境双重因素对个体成长的影响,但在科学心理学的传统制约下,发展心理学对遗传、成熟等生物驱力的重视远远胜过环境和历史的分析,仅有的一些外部影响因素研究大多集中于家庭和学校,对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涉及很少。很多发展心理学家追求的都是一种跨时代跨社会的普适性发展准则,把个体独立于社会进行分析。然而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相同社会、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人生轨迹有着令人吃惊的共性,从美国的婴儿潮一代到中国的文革一代、80年代新生代,都不能突破这一共性。生命历程理论恰恰启示我们,发展心理学在研究个体差异的时候,不能忽略群体的发展共性,我们在描摹个体发展轨迹的时候,也应该注意群体的发展轨迹,这种视角无论对于决策层面、还是应用层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从个人路线和社会期望的角度去分析“关键期”。

过去发展心理学领域在探讨“关键期”概念时,更强调的是成熟的影响,重视如何在恰当的时间给个体恰当的刺激,以促成其发展。生命历程却从另一个方向为研究者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如果个体在关键期没有得到适宜的刺激会怎么样?或者个体在其他阶段得到了关键期应该得到的刺激会怎么样?更重要的是,生命历程理论认为,很多社会生活中的关键期实质上代表的是一种社会期望,如果个体的发展违背了这种社会期望,会对个体形成什么不利或有利的影响?这种视角与仅仅强调成熟这一生物驱力的视角相比,显然更复杂也更系统,能够综合考虑个人与社会的变量。

3、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方面的启发。传统的发展心理学重视实验和观察研究,纵向研究由于财力物力的限制,很难由个体研究者实施。生命历程学派的研究者非常注重对专业机构纵向数据库的开发,利用统计资料和已有数据库,进行二次数据开发工作。中国国内相比较而言,缺乏有关发展心理学的常规性社会调查,更没有大型的专业数据库,研究者所收集的数据仍旧处于一种零散的状态。专业发展心理学学会是否如何发挥组织优势,共同进行有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这也是未来发展心理领域值得思考的问题。另外,生命历程理论非常重视对最新统计思想和方法的借鉴,在他们的研究中已经融入了大量数学模型和高级多元统计的思想,发展心理学领域能否也借鉴统计技术的发展,将有关生态观和毕生观的理论操作化、实践化,这都是未来值得尝试的方面。

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毕生发展最重要的不足在于未能将习俗力量作为一个构造因素整合进个体发展的框架之中。另外,历史因素也被忽略。从此意义上讲,毕生发展是一种带有普适性、规律性的理论,大部分停留于个体水平,还没能综合体现历史、社会、个体三种水平对发展的影响因素。而生命历程理论吸收了毕生发展观的一些精华,但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色。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假设不仅启发研究者从三维的空间去观察个人,还为社会事件赋予了历史的纵深感[15]。对于当代中国发展心理学者来说,新的挑战不仅仅在于如何将西方的这种新思潮本土化,还在于如何从中国的经验研究中寻找进一步值得拓展的空间。

(下转至第62页)

(2)权威型教师:这位老师对工作非常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学生须无条件服从;他(她)所做的很多事情都令学生感到厌烦,但学生知道,老师这样做是为了自己更好地学习和更快地进步。

(3)冷漠型教师:这位老师工作马虎,不负责任,不常与学生谈话;偏爱个别学生,对大多数同学好象都不大喜欢;有时对学生不闻不问,有时又对学生提出种种要求;他经常发脾气,批评学生,大家都觉得他(她)是一个冷漠和难以捉摸的人。

附录2:本研究采用的管教情境及管教信息

情境一:上课随便讲话

诱导教诲:你不要说话了。上课应该专心听讲。

担忧困扰:你上课随便讲话,我担心你听不懂讲课内容。

伤心失望:你又讲话了!都提醒你好几次了。真让我失望。

愤怒批评:你怎么搞的?上课老讲话,你知道会影响多少人吗?

情境二:佩戴饰物

诱导教诲:你不要再戴饰物,学校早就有规定,学生不能佩戴饰物。

担忧困扰:你还是在校学生就戴饰物,这违反校规。做老师的真替你担心啊。

伤心失望:都说你好几次了,你怎么还戴饰物?真拿你没办法。

愤怒批评:你怎么总佩戴这些饰物,难道你不知道校规吗?

(上接第55页)

参考文献:

[1]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Dam on,W.(2002).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John W iley&S ons,Inc.

[3][美]G.H.埃尔德,田禾等译.大萧条的孩子们[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2. 4.

[4]E lder,G.H.(1998).The Life C ourse and Human Development,in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edited by Richard M.Lern2 er(V olume1:Theoretical M odels of Human Development).John W iley&S ons,Inc.

[5]李强等著.生命的历程:重大社会事件与中国人的生命轨迹[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6]董藩,邓建伟.生命历程理论视野中的移民问题[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7]M.J.Bane(1986).S lipping into and Out of P overty:The Dynam ics of S pells.Journal of Human Res ources,21,1-23.

[8]K.L.Alexander(1988).Achievement in the First T w o Y ears of School:Patterns and Process.M onographs of the S 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53(2,Serial N o.218).

[9]J.M odell(1976).S ocial Change and the T ransitions to Adulthood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Journal of Fam ily History,1(1), 7-32.

[10]U.Bron fenbrenner(1994).Nature-nurture Reconceptualized i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A Bioecological M odel.Psycho2 logical Review,101(4),568-586.

[11]J.Brooks-G unn etc.(1991).S tudying Lives Through T ime:Secondary Data Analyses i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Devel2 opmental Psychology,N ov.1,1991,(27),0012-1649.

[12]邓赐平,席居哲.中国发展心理学概况.http://w w https://www.doczj.com/doc/925137977.html,/library/wenxian.

[13]任真,桑标.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3(4).

[14]K.U.M ayer(2002),The S ociology of the Life C ourse and Life S pan Psychology-Diverging or C onverging Pathways?IN Ur2 sula M.S taudinger and Ulman Lindenberger(eds.),Understanding Human Development:Lifespan Psychology in Exchange with Other Dis2 ciplines.D ordrecht:K luwer Academ ic Publishers.

[15]包蕾萍.生命历程的时间观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5(4).

六下教案 生命的历程

1 生命的历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生物的由来。 2.通过对四个时期化石的比较,分析地球上生物的变化。 3.模拟辩论,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生物由来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结论依靠事实证据进行证明。 科学知识 1.知道化石是研究地球生物演变的重要证据。 2.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四个时期中的代表生物。 教学准备 有关说明地球上生物来源的科普书籍。(有条件的可以在网络教室上课,课前可制作专题网页)化石形成过程短片。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阅读思考: 学生阅读单元页中的诗,师提出问题:“通过阅读,你发现了哪些科学问题?” 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后,借助本课教材引入部分揭示要研究的问题: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仲,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板书课题) 二.交流讨论 1.教师讲述:在浩瀚的海洋里、广袤的陆地上、辽阔的天空中有众多的生命形式,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曾经有两种观点: “古时候人们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 你们认为呢?(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2.讨论 那么你们看待古时候人们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这一说法?还知道哪些有关神创造生物的神话故事?(约3分钟) 引导学生交流并认识到,人类自古就关注自己的来历,神话故事是古代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方式。 3.思考: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的,那么这样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可以凭空得出吗?(需要证据) 4.我们怎样查找? 5.学生查找资料,并分析提取证据 6.交流小结 三.布置作业 课后利用网络或其它资料继续查找生物进化的证据。

管理学的发展历史

管理学的发展史 关键字:管理理论泰勒法约尔工人个人战略管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历史,从19世纪到现在,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一些科学的管理理论。 自古以来,管理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始终。有例为证,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闻名于世,同样闻名于世的还有《汉穆拉比法典》,当时的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在法典中,针对各种职业﹑各种层面上的人员,从责﹑权﹑利等方面出发,制定了282条法律,作为管理国家的制度。内容涉及人民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这使得巴比伦成为当时管理最完善的帝国。而公元前5世纪的《孙子兵法》则因为探索战略的一般规律被认为是最早、最系统的战略管理学著作。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古代中国都创建出了管理体系管理制度,总结出管理智慧。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劳动代替手工劳动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伴随着组织运作所要求的连续性﹑规范性﹑精确性导致的管理难度逐渐加大,管理成本上升,管理不善导致企业倒闭的例子的增多,一些人开始真正重视管理理论的研究,但主要局限于工厂内部的运作问题,并没有全面推广,直到美国铁路的大兴修建,这种情况才发生变化。 19世纪40年代末,美国铁路企业因为铁路的建设的热潮而成长起来,为了满足庞大的资金需求,股份制的出现使企业规模突破了个人资本量的限制,企业规模日益扩张,内部结构日益复杂,现代职业经理阶层应运而生。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人泰勒开始思考如何使用秒表研究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法国人法约尔也在思考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独立的规律,这标志着传统管理学的诞生。在过去的这100年中,管理已经从一种虚幻的的非正式的活动,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目录,人们不仅认识到管理活动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人类组织和人类有组织的活动中,而且从各种可能的角度、采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对管理活动和问题进行规范分析和研究。由于管理科学知识被广泛地用于指导管理实践,从而管理效率被大幅度地提高,管理科学化进程不断被推进,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扩张发展。所以很多人说,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管理的世纪。经过整整一百年的发展,管理学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庞大知识体系和复杂分支的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和智慧宝库中占有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管理学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管理理论经历了从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早期管理阶段)、到行为科学阶段(传统管理阶段),再到管理理论阶段,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派,例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完善了庞大的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教师招聘/资格证考试考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一)、童年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但是如果幼儿主动行为结束后却受到了负面的反馈(如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page] 在这里,咱们来区分下上面的儿童早期和学龄初期。学龄早期是孩子做了这件事后获得的反馈,而,儿童早期呢是说,我还没做,家长就干预或者包办,所以我们用下面这个截图帮大家区分。 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品德发展的理论

品德发展的理论 (一)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应用于品德学习中。班杜拉等人采取实验的方法对品德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榜样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模仿是学生向社会学习,形成品德的重要途径。当榜样和说理教育一致时,品德教育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重视言传身带,这是成功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遵守的原则。 (二)柯尔伯格(L.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是在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柯尔伯格试图把皮亚杰的理论精炼、发展。他用所谓的“道德两难论法”(即让儿童对道德价值上相互冲突的两难情境故事作出判断)让被试做出道德判断,并解释作出这种判断的理由,然后确定被试道德认识发展的水平。 柯尔伯格把道德认识划分为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三个不同的发展水平。每一水平又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共有六个阶段。 第一个水平:前世俗水平。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是行为的后果。这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 1.服从与避免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时的学生服从父母、教师等权威人物,认为凡是不会受到惩罚的行为就是好的。他们说海因茨偷药合理,因为不偷药,妻子会病死,他要受到谴责的。也有的说海因茨不该偷药,因为被抓住会坐牢、受罚的。

2.朴素的利己主义道德定向阶段:这时的学生判断是否是以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依据的。能够满足需要的就是好的,不能满足需要的就是不好的。赞成偷药的行为者认为妻子过去替海因茨做饭,洗衣,现在病了,该去偷。也有的认为,药店老板发明药就是为了赚钱,所以老板是对的。 第二个水平:世俗水平。这个水平道德的判断及其标准是一般普通成人所具有的,因而称为世俗水平。它又分为两个阶段。 3.谋求允许的道德定向阶段:凡是得到别人允许的行为就是好的,而遭到别人反对的就是不好的。他们认为海因茨不该偷药。因为这种行为是违法的。这一阶段学生的道德判断是以本人的行为是否被允许为衡量标准,他们能理解别人,服从别人的规定。 4.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由于情、法、理三者,有时难以兼顾。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判断善恶常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对海因茨偷药的行为,从救治妻子疾病看,无可非议。但偷窃行为又为法律所禁止,因此偷药又是不应该的。这阶段的学生要求履行自己的义务,对权威表示尊敬,遵守不变的法则,并要求别人也去遵守。 第三个水平:后世俗水平。这一水平的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以普通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评价的基本原则。它也分为两个阶段。 5.履行准则与守法的道德定向阶段:他们认为自己对社会负有某种道义职责,对于社会上的其他成员也同样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在判断是非善恶时,认为只有兼顾他人权力与福利的行为才是道德的。他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李雪妮10108086003 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有两点转变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基础,也就是说在管理理论所研究的管理对象是什么样的人,一是文化,包括企业文化、民族文化、潮流文化等,尤其是民族文化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鉴于此,本文将西方管理理论对我们的启示分为两个大板块:人性假设的演变历史对我们的启示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启发的管理创新。 启示一:以人为本——西方管理理论中人性假设的演变及其启示人性假设是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基石和演化线索,我们可以从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人性假设的演变里获得一些启示。 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先后出现了六种主要的人性假设,即“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和“道德人”。 1.“工具人”假设。前泰勒时代,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管理范围往往只限于家庭或手工业作坊。与之相适应,这一时期形成了一种基于“工具人”假设至上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以主要用暴力取得绝对集权、组织结构简单、经验管理、以维护自身的权威与地位的稳定为管理的首要目标。 2.“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劳动分工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了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3.“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又称社交人,是人际关系学家埃尔顿·梅奥根据霍桑实验的结果于1933年在其发表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提出的。“社会人”假设理论认为人是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不仅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比满足人的经济物资需要更能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 4.“自我实现人”假设。这种人性假设是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该假设认为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满足。 5.“复杂人”假设。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新的管理环境下,原有的管理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八阶段分析

埃里克森人格终生发展论 这是一个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第一阶段这是婴儿期。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20世纪40―50年代,新精神分析学派兴起,代替并系统地修正了弗洛伊德的学说,其突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艾里克森(E. Erikson)。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由此,艾里克森将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以区别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性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出现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给个体带来紧张感。艾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他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属于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属于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分别是: (1)婴儿前期(0―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2―4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幼儿期(4―7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4)童年期(7―1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18―2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管理学的发展,可以简略分为三个阶段: 1)古典管理 2)现代管理 3)当代管理 1. 古典管理理论 1.1科学管理 弗莱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之父”,把管理看作科学并且强调管理者作用的第一人。 泰勒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力为目的,分析了工作任务,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了实验,从而开创了工业管理的新纪元。 科学管理理论不仅仅促进了传统工业的发展,并且为西方的组织结构设定了一个文化基础,同时也为组织行为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1.1任务管理法 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者首先要做的是分析工作任务,着重解决三个问题: 1)要做什么 2)怎样去做 3)何时以及用多长时间去做。 管理者的一切努力都是为解决这三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科学管理理论也被称为任务管理法。 1.1.2行为指导 泰勒把某一特定工作分成两个部分,被管理者要做的工作以及管理者要做的工作。为了找出管理某项工作的科学方法,泰勒需要事先调查以建立一个实施的样本,调查包含以下五个步骤: 1)找到适合完成这一特定工作的适量的工作者 2)仔细研究并分清每一个工作者的具体工作环节,以及他们完成相应环节所需使用的工具 3)用秒表记录下他们做每一个工作环节的具体时间,选择其中最快的方法 4)去掉那些错误的、节奏慢的、无用的步骤 5)最终整理出一套最快最好的工作流程和最适用的工具 泰勒的目的是让管理者努力把工作任务分成相对明确环节的同时,用可以量化的标准对各个 环节进行控制。管理工作就是监控所有的环节。 此外,泰勒注意到要了解工作者的期望值,并且要提供培训使他们适应并满足他们所做的工 作。科学管理理论的奖励机制与工作者完成的工作有关,因而工人也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 泰勒认为,在科学管理理论下,与培训教师合作融洽的员工有机会获得个人的发展,当所有的问题由他单独面对时,他会比在没有接受训练的情况下做得好”。科学管理理论在本质 上是重新协调员工能力的一种方式。 1.1.3工作定量系统

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社会发展理论 一、埃里克森理论简介 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3—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他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埃里克森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出现了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给个体带来紧张感。埃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危机是划分每个发展的特征。埃里克森使用危机一词就象医生使用它一样,也就是说,是为了表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而,作为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危机就同时兼有一个积极的解决办法和消极的解决办法。积极的解决办法有助于自我的加强,因而有助于形成较好的顺应能力。消极的解决办法削弱了自我,阻碍了顺应能力的形成。更进一步说,在某个阶段中积极的危机解决办法增加了使作为下个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的可能性。而在某个阶段中消极的危机解决办法降低了使作为下一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有效解决的可能性。 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他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调节作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属于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属于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来决定的,因而是不可变更的。这种由遗传决定的发展顺序被认为是遵循渐成原理的,这是埃里克森从生物学中借用来的术语。他对这一原理描述如下:无论何时我们要试图了解生长的含义,最好记住有机体的生长从子宫内就获得了的渐成原理。笼统说来,这个原理说明任何生物都有一个大体的生长方案。由于有了这个方案,机体的各部分才得到生长,每一部分都具有它特殊的优势,只有各个部分都能获得生长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 段理论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在我们的教师资格和教师招聘考试中,都会复习到这样一个知识点----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理论一般在考试中呢不全是大题考察的,多为细碎的小知识点的选择题考察。那么如何能够更容易地记住这方面的理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吧! (一)、童年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

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但是如果幼儿主动行为结束后却受到了负面的反馈(如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在这里,咱们来区分下上面的儿童早期和学龄初期。学龄早期是孩子做了这件事后获得的反馈,而,儿童早期呢是说,我还没做,家长就干预或者包办,所以我们用下面这个截图帮大家区分。 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如孩子在学习经常无法顺利完成任务

(完整版)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 了解+评价观点和核心思想 初次提出 战略管理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安索夫于1976年在其所著《从朕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的。 早期战略思想阶段——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 在此阶段,虽没有出现完整的战略理论体系,但已产生了很精彩的战略思想,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对此作了精辟的概括,。 主要观点/主要内容 波特的竞争战略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可以从五个方面理解:五力模型、三大战略、价值链、钻石体系、产业集群。 1、五力模型在其经典著作《竞争战略》中,他提出了行业结构分析模型,即所谓的“五力模型”,认为决定企业获利能力的首要因素是“产业吸引力”,企业在拟定竞争战略时,必须深入了解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法则。竞争法则可以用五种竞争力来具体分析: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这五大竞争驱动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指出公司战略的核心应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 2、三大战略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的利润将取决于五力模型共同作用的结果。波特总结出了三种具有卓越成效的通用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业务聚焦战略,并指出了三大战略与五种竞争力量的关系,为企业制定战略提供了线路。 3、价值链价值链就是一套分析优势来源的基本工具。它可将企业的各种活动以价值传递的方式分解开来,借以了解企业的成本特性,以及现有与潜在的差异化来源。企业的各种活动既是独立的,也是互相联结的。企业应该根据竞争优势的来源,并透过了解组织结构与价值链、价值链内部的联结,以及它与供应商或营销渠道间的联结关系,制定一套适当的协调方式,而根据价值链需要设计的组织结构,有助于形成企业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 4、钻石体系在企业竞争的成功上,国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波特将他的研究更延伸到了国家竞争力上。针对这个主题,波特提出“钻石体系”(又称菱形理论)的分析架构。他认为可能会加强本国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速度。包括:1、生产要素2、需求状况/3、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4、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表现。 钻石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它内部的每个因素都会相互拉推影响到其它因素的表现,同时,政府政策、文化因素和领导魅力等都会对各项因素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将能形成国家的竞争优势。 5、产业集群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和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因此,产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者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八阶段的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个体与不断扩大的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心理社会性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有阶段的发展过程。每一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危机有待解决,合理的解决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便会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危机的合理解决,有赖于社会环境的作用。他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如下所述的八个发展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从出生至1.5岁左右)。信任是婴儿要学习的对周围世界的基本态度,也是健康人格得以形成的基础。儿童出生后,首先是从母亲的形象中去信任世界,如果能够从母亲哪里得到生理需要上的满足,得到爱护和关怀,就会产生对世界或他人的怀疑或恐惧的心理,引起不信任感形成对人怀疑、惧怕、不信任的人格。信任或不信任是这一阶段婴儿所面临的危机。(2)自主对羞怯与疑虑(1.5岁至3岁)。形成自主感是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如果允许与鼓励儿童按自己的愿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儿童就会觉得自己有自控的能力或影响环境的能力,就会形成自信和自主感。反之,如果儿童的自主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对自己的自主能力感到疑虑,对自身或自己的行为抱有羞怯感,形成一种消极人格。(3)主动对内内疚(4-5岁)。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运动能力

的增强、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活动范围的扩大,对自由参加活动很感兴趣,并富有一定的想象力,能主动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如果儿童有更多的自由和机会进行能激励其主动精神的活动,如果成人对儿童提出的问题能耐心听取和细心回答,对儿童的建议能适当鼓励和妥善处置,儿童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加强;反之,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进而发展成一种拘谨压抑与被动而内疚的人格。(4)勤奋对自卑(6—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所追求的是学习或活动的成就及其成就所得到的认可与赞许,如果儿童能够完成任务,获得成功体验,得到赞许或奖励,就会促进乐观、进取与勤奋人格的形成。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感,形成自卑的人格。(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左右)。这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是建立自我同一性。他指出:它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具有自我同一性的青年,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会产生“内在相同和连续”之感,与外界社会之间也能取得协调一致,有可能去接受成年期的生活挑战;否则就会产生角色混乱,不能正确选择生活角色。(6)亲密对孤独(青年晚期、成年早期)。他认为,只有牢固地形成自我同一性的人,才乐于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并能意识到个人对社会的义务,从而会产生亲密感。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建立一种友爱关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1994)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自我心理学创始人。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1、婴儿期——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岁) 在出生后的第一年或或来的岁月中,新生儿完全处在周围人的慈爱中。婴儿是否得到了充满爱的照料。他们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他们的啼哭是否得到了注意,这都是他们人格发展中的第一个转折点。需要得到了满足的儿童,会产生基本信任感。对受到适当的爱和关注的儿童来说,世界是美好的,人们是充满爱意的,是可以接近的。然而,有一些婴儿从没有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关爱和照顾,这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基本的不信任感。这些儿童在一生中对他人都会是疏远和退缩的,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 2、学步期——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1~3岁) 大多数儿童在这个阶段产生了“自主性”的意识。他们感到有能力,是独立的,他们有强烈的个人操控感,有自主感的人自信能够在障碍之海顺利航行,能够应对生活中的挑战。然而,父母的过度保护会阻碍这个年龄儿童的自主性的发展。如果不允许儿童进行探索,不能获得个人控制感和对外界施加影响的认识,儿童就会产生一种羞怯和怀疑的感情。他们对自己感到不确定,变得依赖他人。 3、儿童早期——主动性对内疚(3~6岁) 随着儿童开始与其他儿童交往,他们面临着进入社会生活的挑战。儿童必须学会怎样与其他人一起玩,一起做事,怎样解决不可避免的冲突。儿童通过寻找游戏玩伴、学习怎样组织一个游戏以及参与其他的社会性活动,他们的主动性得到了发展。他们学习怎样设定一个目标,通过说服来处理挑战;他们发展了自己的企图和目的感。不能很好地发展主动性的儿童,在这个阶段会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这是一个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与 人类的管理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丰富的管理思想。西方管理思想是人类管理思想不断发展的结晶,在管理思想史上 具有重要的地位。考察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历程,有利于我们从中正确地吸收和消化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实现我国管理科学的 跨越式发展。 1传统管理阶段 人类最早的管理活动是从原始家庭组织开始的,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扩展,社会组织结构也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管理活动也随之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18世纪60年,以英国为 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人们开始把科学思想运 用到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卓有贡献的思想家、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进入了传统管理阶段,其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查尔 斯巴贝奇和罗伯特欧文等。 (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斯密在17 7 6年发表《国富论》,认为劳动分工能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提出了经济人观点,认为人们在经济行为中追求的完全是私人利益。 (2)查尔斯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巴贝奇183 2年发表《论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认为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须仔细研究工作方法,同时还提出了一种工资加利润的分配制度,为现代劳动工资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3)罗伯特欧文的人事管理。欧文提出要缩短工人的劳动 时间、提高工资、改善住房,并在自己的企业进行改革试验证明: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的地位可以使工厂获得更大利润。 在传统管理阶段,管理基本上处于积累经验阶段,为后来泰勒等人创立科学管理体系打下基础,开始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过渡。 2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该学派把管理分为三个主要职能———计划、组织、控制。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科学管理理论和古典组织理论。 2.1 科学管理理论 这个管理学派认为可以从“科学”的观点去分析所干的工作和对劳动进行监督,通过客观事实分析并利用从经验中得到的数据应能找到进行工作的最好办法。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1911年出版《科学管理原理》,奠定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石。其理论主要包括以下6 个方面:确定合理的工作标准;工作方法标准化;合理配备工人;差别计件工资制;实行职能工长制;例外管理。 (2)莉莲吉尔布雷思和弗兰克吉尔布雷思简化工作的原则。吉尔布雷思夫妇在动作研究和劳动简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总结出了劳动中许多特征不同的分动作,提高了劳动效率。 3) 甘特工作计划的原则。甘特的贡献主要有:甘特图表、任务 奖金制度、非金钱因素论。甘特还认为,提高效率的最重要源泉是管理人员的工作方法而不是劳动者。

心理健康与生命成长

心理健康与生命成长 中文摘要 随着文明社会的迅猛发展,随着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愈来愈重视教育质量问题,而这种质量要求只与学生的升学、考试成绩、分数是相关联的,致使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在为考大学做准备,而淡化了对人的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关注。这种“教育异化”结果,社会、学校、家庭都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在青少年学生中出了压抑、孤独、冷漠、残忍等人格变异和人性的扭曲现象。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必将承担起历史的使命,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难,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生命成长,也关系到一个家庭和整个社会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要从生命意义视角,关注生命成长,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和热爱生命,并实现对生命价值深层理解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生命存在的状态和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和特点,直面人的生命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分重视活动的形式,漠视生命存在;注重“心理和行为”的辅导,忽视对生命体验的培养,简单统一的指导方式和方法,压抑了生命的创造力。特别是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人生命异化和生命的扭曲。这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唤醒生命意识,珍视人的生命存在;让学生回到真实的生活之中,体验生活、体验生命,找回自我,真正实现生命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创造。

关键词:生命;生命成长;生命意义;心理健康教育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fast fierce development of the civilization society, educationmodernization level raises continuously, the people value to educate the quantity problem more and more, but this kind of quantity request is connected with the entering higher school、the examination result、score for students, which causes the students to do more and more preparation in order to enter the university from the childhood, even from the beginning of infant , but it weakens the person's concern of lif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is kind result of" the education alienation", the society, school, families all resulted in huge psychological stress for the students, appearing to suppress 、standing alone、inhospitality、the cruelty in teenager's students and so on, variation and the distortion phenomenon of the human natures. So, mental health the education faces these realistic problems and will undertake the historic mission, help the students to resolve the difficulty in growing. That is to say, the mental healthy educate not only will affect a person's life growth, but also relate to a family and whole society of development.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ant to be from the life meaning angle of view,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life growth, help the student to know the life and cherish the life and have a passion for the life, and carry out to be worth the deep comprehension to the life and make track for to the life meaning. The

西方行政学理论的发展历程

西方行政学理论的发展历程 美国学者W·威尔逊1887年发表的《行政学之研究》标志着西方公共行政学的诞生,西方行政学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这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西方行政学者针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与行政现象,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流派,行政学也发展成一门具有高度理论综合性和最具实践性的学科。一百多年来,行政学发展迅速,内容庞杂,流派众多,但在其发展中却始终贯穿着一条深层的主线——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趋向。西方行政学主要有三个基本阶段。 西方行政学发展的第一阶段。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尔逊、古德诺、韦伯、法约尔和怀特等人。这一时期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行政学的学科地位并使其理论化和系统化。这一时期的行政学家继承了早期行政学的基本信念,认为“真正的民主与真正的效率是统一的”,经济和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基本准则。将官僚制度及其组织和管理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力图通过对行政现象的科学分析,发现行政管理的原则和规律,并尝试着为行政学确立一个基本的理论模式和学科体系。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以及韦伯的官僚制理论、都在行政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威尔逊:行政学创始人,《行政学研究》,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建立一门独立的行政学科;? 古德诺:美行政学家,《政治与行政》,对政治与行政的分离理论作了进一步发挥;法约尔:法管理学者,〈一般管理原理〉,提出了一般管理的一些基本原理(十四管理原则) 韦伯,官僚制理论的奠基人,〈论官僚制〉;

怀特:撰写第一本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 古利克:从分工与整合、全体与部分关系入手提出了分工的局限性和工作协调的重要性,对公共行政作综合研究; 厄威尔:对行政管理的原则进行了归纳和概括,与古利克合着〈行政科学论文集〉;福莱特:创立了动态管理理论,为正统行政学向行为主义行政学的过渡架设了桥梁。 西方行政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西方的科学管理运动密切相关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才促成了西方行政学的形成和兴盛。可见,西方行政学在提出和创立阶段就具有科学化和合理化的因素。1912年泰勒出版了着名的《科学管理》一书,在书中他强调应当实施新的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向管理要效率”并进而提出了着名的科学管理理论。因此,我们说,在某种意义上,正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在西方行政学上的运用,“使其在一开始就具有了科学化和合理化的色彩”。然而,理论总是在发展变化的,迟早会与时代和生产力的发展显现出不相适合的地方。尽管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的一面,但是因其研究的是作业现场的操作效率问题,这就使其理论不可避免的缺乏“一般性”的特征。 继泰勒之后,法约尔受到科学管理原理思想的影响,同时又改进了泰勒看待管理问题的角度,进一步将管理定义为“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他还确定了14条管理原则和管理五要素说。其理论不仅是用于企业界,而且被政府管理机关所普遍采用,正因为法约尔理论具有的“一般性”,使他成为“直到本世纪上半叶为止,欧洲贡献给管理运动的最杰出的人物”。但是,他在“管人”的问题上,同泰勒一样主张以纪律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所以他的组织理论也没有摆脱“机械模式”。 20世纪三十年代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创立了官僚制的组织理论,这使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