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教育学笔记(靳玉乐)期末考试

现代教育学笔记(靳玉乐)期末考试

现代教育学笔记(靳玉乐)期末考试
现代教育学笔记(靳玉乐)期末考试

师范大学现代教育学笔记整理

教育学导论

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一)前教育学阶段

基本特征:

第一,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一时期,出现了论述教育问题的现象,如东方的孔子、墨子、孟子、朱熹等;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

第二,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中国:《学记》《大学》《论语》《孟子》;西方:《理想国》;《论演说家的教育》。《学记》的主要内容:1.论述了教育的重要;2.提出了以下教育原则:教学相长;豫时逊摩;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广交朋友。孔子的主要教学思想:及时巩固原则;启发诱导原则;学思结合原则;有教无类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二)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

1.教育学雏形时期。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英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英国)洛克:《教育漫话》;(法国)卢梭:《爱弥儿——论教育》;(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2.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

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问世。首先,赫尔巴特明确表示教育学要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就必须形成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独立的教育思想。其次,赫尔巴特以心理学、伦理学为基础,应用一系列概念,建构了相对完整、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形成了赫尔巴特独有的教育学话语体系和研究典范。

(三)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学》。

主要观点:

第一,反对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它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

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第三,把教育实验分为:问题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及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

第四,差别教育实验和心理实验,认为教育实验是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中进行。第五,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的发展,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2.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和《经验与教育》。

主要观点:

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某种生活做准备。第二,“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自己的经验,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第三,教育是生活,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学生的学校学习就是一

个社会成长的过程。

第四,打破学科中心的课程体系,学校课程要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第五,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

第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的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讨、发现。

(四)现代教育学的形成。

“现代的教育学”与“现代教育之学”。

首先,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现代化,即以现代的多学科理论为基础来建构教育学。

其次,教育学理论系统化和多元化,教育学学科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教育科学群落”。最后,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即出现了“元教育学理论”——对教育学本身的反思与研究的理论。

二、教育学的理论结构

(一)现代教育学的对象

关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教育问题和教育规律等认识。

首先,“教育现象”中只有被关注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部分才是研究对象,而不是笼统认为教育现象都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其次,“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研究的目的,而不是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再次,“教育事实”也不是教育学的研对象,即只有哪些被认为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事实才作为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中国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第一种是以美国的教育理论为蓝本,对美国教育理论的吸纳,主要表现在对美国的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教育学理论原著的翻译、介绍或者是套用这些理论模式建立类似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其中,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桑代克、盖茨的《教育之基本原理》及桑代克的《桑代克教育学》影响最大。第二种是以德国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作为建构模式,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1946年出版的《教育学概论》。第三种是以苏联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作为建构模式,这种模式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可见,我们需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三)教育学学科群落

教育学科衍生的线索。一是教育交叉学科、二是教育学子学科、三是教育学亚学科。根据不同角度分出众多群落体系:①按照教育场域可分为:家庭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学校教育学等学科;②按照教育时空可分为:面授教育学、函授教育学、网络教育学等学科;③按照教育对象可分为:早期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初等教育学、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等学科;④按照学科视角可分为:教育哲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文化学、教育伦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管理学等学科。

问题思考:

1.前教育学阶段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教育学形成阶段的特征有哪些?

3.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4.实用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第一章教育的本质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教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阶段性的重要特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和主要思想主张;

正确理解“教育”的概念及其含义;

认识教育的本质与价值问题的多种学说;

认识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起源的认识

观点1: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跟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东方:中国盘古开天创世、女娲补天救世传说。

西方:上帝创世、诺亚方舟济人的神话故事。

评价:在人类之初,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认识有限,知识总体水平比较低,因而这种教育起源的观点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观点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利托尔诺(法):母鸭带雏鸭,母熊教幼熊,雌象教幼象以及老兔教小兔。

沛西?能(英):生物的本能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评价: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之间的相似性,否定了教育的神话起源说,其开创性值得肯定。但是,它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行为之间的差别。

观点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这种观点把模仿作为教育的途径之一,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把全部教育都归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从而把有意识的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这就走向极端了。

观点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恩格斯: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评价:这种观点认识到了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它克服了教育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在教育社会属性上的认识缺陷,承认“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的观点,看到了社会性是教育起源的关键问题。

观点5: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杜威:教育是促进儿童通过主动活动去经验一切并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所以,教育自然是在生活中提出的。

评价:教育的生活起源论看到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了教育源于生活,要求教育与生活融合,强调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真切性,重视教育实践的作用,赋予了教育以生活的活力。

但是,就教育本身的历史起源而言,教育的起源跟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教育生活起源论却未将二者加以区分,当然也无法正确回答教育的起源问题。

(二)教育起源的研究

叶澜: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

论证:“起源”不同于“产生”、“出现”。人类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探讨“起源”则要找到“原型”;同时,既要明白起源结果物与“原型”之间的联系,更要区别二者间的差异,切不可把起源结果物等同于“原型”本身。

二、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第一,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

第二,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

第三,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第一,出现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并存;其中学校教育目标比较狭窄,多为学为仕官、学为僧侣。

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性质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第三,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比较封闭。

第四,教育方法比较呆板、机械,主要是单纯知识传授,强迫性的道德灌输;允许教育中的体罚手段。

第五,积累了丰富教育经验,获得了逐步的科学教育认识。

古代社会的教育思想:

东方有:孔子的教学思想、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荀子的教师思想、墨子的教育内容思想、朱熹的学习方法、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西方有: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亚里士多德的“三育理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福绿贝尔的儿童教育思想、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等等。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第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第二,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第三,教育与宗教分离,教育走向世俗化。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

(四)现代社会的教育

1、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

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

第三,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

第五,提倡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

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

2、资本主义教育的个性特征

第一,出于各阶层利益的冲突与协调,要求在教育目的上兼顾各个阶层的需要。

第二,建立了体系比较完备的现代学校制度,学校教育管理比较成熟。

第三,基于民主、平等的社会理念,不断推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3、社会主义教育的个性特征

第一,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第二,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方法论观,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一,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趋紧密;

第二,现代教育的普及性与专门性日趋结合;

第三,现代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

第四,现代教育具有商品性;

第五,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第六,现代教育具有发展性;

第七,现代教育具有民主性;

第八,现代教育具有主体性;

第九,民族性与国际性日益结合;

第十,现代教育的生态意识在增强。

二、现代教育的本质

(一)现代教育本质的纷争

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复合现象说、社会实践说、特殊范畴说、教育的社会化说、教育文化说、类本质说等等

“上层建筑说”

“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通过生产关系为中介的。历史性与阶级性是其根本的社会属性。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一种社会的上层建筑。

“生产力说”

“生产力说”认为,教育就是生产力。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教学内容、手段、形式都将受到生产力制约。教育有受生产关系决定的因素,但一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归根结底都由生产力决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又是科学技术传播的主要途径。教育还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

“多重属性说”

“多重属性说”认为,不能单单从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方面考察教育。他们不反对教育已经具有的双重属性,但是认为教育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教育的本质是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实践性等多种属性的融合。

“双重属性说”

“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既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完全归之于上层建筑,它同时具有双重属性。

“社会实践说”

“社会实践说”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

“特殊范畴说”

“特殊范畴说”是通过揭示教育内在的矛盾特征来说明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是独特而非一般的社会现象,是特殊的社会范畴。

“复合现象说”

“复合现象说”认为,教育本质上具有“多质性”,有上层建筑性质,有生产力性质,有为阶级斗争服务、为发展经济服务、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等功能。

“教育的社会化说”

“教育的社会化说”主张,教育者以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主体转化,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促使和限定个体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这一学说揭示了教育的内部矛盾——社会要求和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

“教育文化说”

“教育文化说”认为,教育是文化现象,是文化继承、传递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主要方式,教育的本质就是主体间的文化传承。该学说主张,人类靠生育传递生命,靠教育来传递文化。“教育本质演变说”

“教育本质演变说”认为,随着不同社会形态的社会历史演进,教育的本质处在不断地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之中,即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有不同的本质。

(二)现代教育本质的理解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基于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盾,通过“育人”这种活动方式而展开的,教育正是首先通过此矛盾的解决,培养自然性与社会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然后再作用于社会的。

教育的特征:教育的根本的特征在“育人”,其“育人”的支撑点是教育者的主观要求与受教者的客观水平的矛盾、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盾。

分析:

首先,教育的对象是“人”,即受教者具有人的主体性,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客体。

其次,教育的过程是“育”,即通过教育者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营造受教者自动的环境,使受教者受到生理的、心理的影响,以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简单机械的“工厂式”的敲打挤压。

再次,教育的结果是“化”,即外在的人类文化内化为受教者内在的素质,表现为受教者在知识技能水平方面的提高,在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积极变化,而不是生产出具体的、有形态结构的物。

理解教育的本质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扩大教育本质研究的视角,多学科地进行教育本质问题研究。

第二,重视教育的人学思想。

第三,探索教育的本体价值。

三、现代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属性的认识

讨论教育属性的意义

现代教育属性是在教育本质基础上对“什么是教育”的进一步认识,是对教育本质是什么的进一步阐述。

第一,教育的永恒性

人类教育随人类出现而产生,只要人类存在,人类的教育就得以存在。

第二,教育的生产性

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它是关于人类智能与人类文化的再生产活动。第三,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的历史性是指每一具体历史时期的教育有跟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表现,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第四,教育的继承性

教育总是在继承过去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得以推陈出新,不断发展。

第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方面教育自身要受当时特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和法律道德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体现出教育自身的规律性,特别是在关于客观事物的教育内容、教育的方法手段、教学过程的认识规律等方面,教育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第六,教育的长期性

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

较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同时,教育的长期性还具有其超前性、迟效性。

第七,教育的民族性

教育的民族性即指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制度上,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特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

(二)教育属性的认识方法

第一,认识教育属性的多样性

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属性,既不能因为其中一个方面的属性而无视其他属性的存在,也不能因为属性的诸多而迷失对教育属性的把握,特别是对教育基本属性的认识。

第二,认识教育属性的发展性

要认识到教育属性的内涵是不断变化的。上述教育属性的表述是对教育活动历史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的普遍抽象的认识结果,其属性的具体内容是变化发展的。

四、教育学的价值

(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习俗的形式——日常教育经验;

科学的形式——教育理论或学说

日常教育经验自身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直接性、表面性、矛盾性、歧义性。

(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1.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逻辑起点和对象的;

2.使用专门的语言、概念或符号;

3.对教育问题的解释有其理论视角、根据或预设,因而是一种理性解释;

4.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释是为了通过理性的竞争,发现最恰当的解释,不会导致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

(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教育打下基础。

问题思考:

1.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有哪些说法?

2.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有哪些?

4.区别“什么是教育”与“教育是什么”?

5.教育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6.你对教育学的价值的认识?

第二节教育的本质与属性

一、教育的含义

(一)“教育”的理解

1.“教育”的东方理解在古汉语中,教育一词最早出现自《孟子·尽心篇》。“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负于天,俯不诈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教也者,上所施,下所效也。”“养子使做善谓

第一,教育重视教师教育中的主导甚至支配作用。当然,在其他民族的传统教育之中,注重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的支配作用也是一种占主流的思想。

第二,重视系统的书本知识学习,甚至偏于书本理论掌握。这一现象,一直到现在还浓厚地存在于东方教育之中,使得东方教育特别是中国教育中的学生在基本的知识技能方面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

第三,重视施教者的权威性与教育过程的严肃性,甚至是强制性。当然西方教育中也一些强制性的问题,但就其严格的程度而言,远远不及东方教育。

2.“教育”的西方理解

第一,强调热爱儿童、尊重学生,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支配作用较少,此反映了西方教育中教师引导作用之特点。

第二,学生自然才是教育中的真正主体,在西方教育中,自然主义教育思潮、学生中心论盛行之故也就在于此,此反映了西方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之特点。

第三,教学的全部过程不能缺少学生的自动参与,包括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与方式等,教师只为学习环境的制造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自动者,教育中少有教师强制、严格纪律约束等现象,此反映西方教育中自动性之特点。

想一想:

比较东方与西方对“教育”的不同认识,并以此为根基去解释中外教育现象及其对国民素质的影响。

(二)教育的概念

⒈“教育”概念的界定视角

(1)“描述—操作”视角界定法

夸美纽斯:“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卢梭:“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

康德:“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社会—个体”视角界定法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特狭义教育:思想教育活动。

总结:一般所说的教育,即指学校教育。

2.“教育”概念的界定

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

特点:

第一,抓住教育活动的社会性质,凸现教育的目的性;

第二,抓住教育活动的主要矛盾;展现了教育的双向过程;

第三,揭示了教育活动的诸多属性;

第四,涵括广义与狭义教育的多个层次。

构成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内容。

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

1.理解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全面

发展教育等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目的的内容与功能、依

据与类型、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

3.能够联系实际认识我国教育目的

及素质教育的问题。

第一节现代教育目的内涵与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概念: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特点

第一,宏观性

它是国家指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总的要求,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依据,它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第二,预期性

它是指社会或个人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所展现的是一种预期的状态。

第三,强制性

它在内容上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政府的主张和政党的利益。

第四,时代性

任何一个教育目的都具有时代的气息,那种绝对普适性的超越时空的教育目的是不存在的。此外,教育目的是客观性的主观表达,兼具主观与客观的特征。

(三)现代教育目的的结构

第一层次: 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它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个体在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规定和对教育培养的个体在从事社会职业时的各种基本素质的规定。

第二层次:学校培养目标。由于各类型学校的性质及各个教育层次中的需求和任务是不同的,学校教育要因校制宜。

第三层次:课程目标。这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具体化的培养目标,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通过上述多个层次的、逐层向下的结构,把总方向的教育方针、总体的教育目的贯彻到学校,贯彻到课程、教材,贯彻到课堂,从而在具体措施上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第一,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蕴含着观念价值与期望,形成了一种吸引力,促进教育为达到理想目的而努力工作,直至成为现实。

第二,指导功能

能指导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调节教育实践活动。

第三,评价功能

为教育活动指明方向,是检验、评价、衡量全部教育活动最终结果的依据和标准。

第二节现代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分类

一、现代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一)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 生产力的影响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教育目的的提出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而且一定的生产力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要求。

2.生产关系的影响

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教育目的必定由一定条件下的物质生活需要或物质经济利益所决定。

3.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约

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如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发展速度的不均匀性和个别差异性)和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不同环境、不同时代下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动机)。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教育目的的确定也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不同时期和背景下,人们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不同,因此产生不同的观点和取舍。

A.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

卢梭提出教育的目标“不是别的,它就是自然的目标”,即培养“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有独立的价值,其人格特点是:自爱、自主、自立、自制。

B.新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取向旨在弘扬更加纯正的古希腊文化,发扬古希腊文化的自由精神,其核心理念集中体现为后来长期流行的口号:“一切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

C.完满生活的教育目的观

斯宾塞提出带有功利色彩的所谓“个人完满生活准备”说的教育目的论,其出发点为“个人生活”,只是在个人生活中注入社会内容。

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涂尔干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到某种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小结:可见,不个人或社会具有不同的反映教育价值追求的教育目的观。

当然,后现代主义就教育目的又进一步提出:谁对谁的教育目的。

二、现代教育目的的分类

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首先,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完善和最理想的发展;其次,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首先,个人的一切发展依赖于社会;其次,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再次,以对社会功能的好坏来作为教育结果的评价标准。

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把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或提出教育要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准备生活说”,或以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提出“教育适应生活说”。

小结: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社会本位忽视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重人伦观念,强调师道

尊严;重“入世(仕)”,强调学以致用,一味强调个人的内省。

第三节我国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

(一)解放前的教育方针

清末,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以“中体西用”为指导,中学以忠孝为本、以经史之学为基;西学以西方科学和艺能为主,以培养所需实用人才。

民国初,教育部决定以“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为宗旨。

(二)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第一阶段:解放初至1956年。在改造旧的教育基础上,国家多次提出有关教育目的,但还没有形成指导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统一的教育目的。

第二阶段:1957-1966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第三阶段:“文革”期间。虽仍用毛你妹在1957年的提法,但实际工作中已背离了这一要求。第四阶段:1978年以来,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至此,国家关于教育目的的规定正式成为法律,成为法定文本,并沿用至今。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3.“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质量标准。

4.注重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三、全面发展的教育

(一)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

1.德育

2.智育

3.体育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德育

概念: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德育任务: 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发展上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它反映了教育目的在道德领域方面的要求。

德育内容:对受教育者的社会政治观、世界观以及道德标准的规定和要求,我国所说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纪律教育等众多内涵,此有别于西方仅仅规定为道德教育的德育。

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榜样示范、自我教育等多种方法。

智育

概念: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它是各育的知性基础。智育任务: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

智育内容:具体体现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各门学科中,义务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任务各不相同。

体育

概念: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健身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体育内容: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武术、游泳等。

体育任务:指导学生身体锻炼,促进发育、增强体质;掌握锻炼的知识和方法;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美育

概念: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美育内容:包括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三大类,具体讲一般包含音乐、美术、文学、舞蹈、电视、电影、戏剧等。

美育任务: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劳动技术教育

概念:向学生传授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它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内容:有工业、农业、手工业生产的知识和技能;服务性、公益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

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的技能。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

1.正确认识五育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五育”之间不能替代,因为各育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有区别的,各育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内涵、任务和功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另一方面,“五育”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

所以,应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防止重此轻彼的现象。

2.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

五育中的各育都包含对学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还包含着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要求。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考虑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性和整体性,要把各育结合起来,使它们在全面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危害:束缚了教育视野、局限了思维;弱化了学生能力、导致片面发展;影响了教育公平,加重教师与学生的教学。

四、教育目的的实现—素质教育

(一)审视应试教育

1.应试教育的理解

概念: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它以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质量标准,突出教育的筛选功能,是“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的教育。

2.应试教育的基础

首先,应试教育受到中国传统考试制度的影响,有文化传统的影响;

其次,应试教育也是当前生产力的不发达、就业岗位有限的产物;

再次,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机会竞争的激烈是其重要原因;

最后,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偏差的产物。

这就是“应试教育”批而不亡的原因。

(二)倡导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理解

概念: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

理解: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以个体素质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人的现代化,即在发展个性的基础上,促进人的现代化,以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改造社会的创造能力。

性质:它是现代教育;它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特别关注个别差异;它充分发展每个人的潜能。

进一步理解:

教育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

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而不是别人提供的教育的被动接受者(哪怕这种教育是无可挑剔的);

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教育应尊重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分等划类的考试等量化评价方式不是教育评价的惟一形式或最好形式,质性评价更能体现人的发展的特殊性;

个性健全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特点:以人为本、突出主体精神、面向全体、关注终身发展。

素质教育具有:全民性、整体性、主体性、合作性、活动性。

2.素质教育的存在基础

首先,现实中,人的异化与片面化向人的完善、全面发展的转变。

其次,是对当前应试教育消极后果的积极纠偏。

最后,它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主体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要求。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辨析

第一,教育价值观不同。

应试教育深受传统教育的继承性价值观影响;

素质教育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取向,是教育的外部价值和内部价值的辨证统一体。第二,教育内容不同。

应试教育的内容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

素质教育则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

第三,教育方法不同。

应试教育是“授之以鱼”方法,重视灌输,以注入式讲授为主;

素质教育主张“授之以渔”,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教育评价不同。

应试教育以考分为尺度来评价学生,以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老师;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区别

传统教育素质教育

教育目的升学,应试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培养目标知识型的人创新型的人

教育内容知识“五育”

教学方法“三死”:“三发展”:

死扣书本,全面发展,

死记硬背,全体发展,

死追分数个性发展

理论依据教育的基本教育的基本

功能是选拔功能是发展

学生观面向少数尖子学生面向全体学生

---------------------------------------------------------------

(四)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更新观念:

确立正确的人才观;

建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建立促进个性发展、提高素质的新教学观;

确立鼓励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学生观。

应坚持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主体的观点、活动的观点、辩证的观点

个性的观点、全面的观点、质量的观点

构建素质教育体系:

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理想;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促使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化;

要有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和教育家气魄的校长队伍;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材教法,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门学科、每一项活动之中;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问题思考:

1.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有哪些?

2.简述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

3.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4.当代教育的目的观发生怎样的转变?

5.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6.应试教育的存在基础是什么?

7.谈谈你所理解的“素质教育”?

第三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学要求:

能够辩证地认识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实践等与人发展的关系;

掌握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理解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一、人的发展

发展,是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的,也有质的。

身体发展:各种组织系统的正常发育、体质的增强;

心理发展:认识能力的发展、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

发展特点:一维性;均衡性;活动性。

几种主要的人的发展观:

单因素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决定论

二因素论:遗传、教育

三因素论:遗传、环境、教育

多因素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实践活动

本书的观点: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二、遗传与人的发展

(一)遗传影响人的发展

首先,生理结构与机能是由其父母的遗传物质(DNA)决定的。

其次,遗传素质是非获得性素质,是一种基因的本能遗传现象。

最后,遗传成熟机制制约着个体发展的顺序、速率。

(二)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

一方面,如上所述,遗传影响着人的发展;

另一方面,遗传的影响仅仅是潜在的,而非现实的。即遗传因素是后代发展的生理基础,规定着后代发展的可能性方向,但非现实的影响。

“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是错误的。

后天环境和教育等影响对人的发展具有现实性的影响,表现在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方面。

三、环境与人的发展

(一)环境影响人的发展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方面。

1.自然环境与人的发展

包括人的出生地的自然条件、所处的地理位置等,人的人类学特征多为自然环境所规定的。

2.社会环境与人的发展

包括各种社会因素及其构成的复杂关系,以及其变迁带来的教育影响与对人发展的影响等。

3.家庭环境与人的发展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特殊单位,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同时又是教育单位。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血缘性、亲子性、陶冶性等多种特点;家庭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

家庭中的许多因素影响家庭教育的结果,如父母的学历和职业,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家庭的气氛、物质条件等等都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

(二)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一是环境影响具有自发性。人自从来到人世就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环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

二是环境影响具有偶然性,即环境影响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个体接触到它时才可能受其影响。

三是人对环境影响具有选择性,即个体对环境影响存在适应与对抗等多种选择。

因此,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一定的社会为了培养人才都需要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安排、实施都是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规律的;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是经过专门培训的教育工作者。

(一)教育与生理发展

首先,个体的生理发展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特别是个体的成熟度为教育提供了物质可能。其次,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受“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的支配,通过教育,特别是个体的学习活动,可以对个体的生理成熟发生影响。

(二)教育与心理发展

1.教育影响着个体心理发展的性质和水平

从人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来理解

从人脑的反映机能的发展来理解

2.教育受制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

第一,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他们的心理需要是不同的,而且能够满足心理需要的心理水平也不同。

第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受心理本身的发展规律所制约。

第三,教育不仅要受一般儿童年龄阶段的特点所制约,还要受个体特殊的心理特点所制约。小结:教育跟人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体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为教育提供必要的基础与可能,而教育又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变为现实,从而促进个体的不断发展。

(三)教育促进发展的机理

1.对教育在心理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教育不仅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影响,还是一个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及社会经验组成的系统,其中包括学生主动的接受过程,即个体自己的心理活动。

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是在教师教学中通过他们过去的学习而形成的;新的需要又是在教育的要求下,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

2.掌握和类化是教育到发展的必经过程

教学之所以能引起学生心理的发展,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领会和掌握是必经环节;

但是从知识、技能的领会和掌握到个体心理的发展不是立刻实现的,只有掌握和领会了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的应用,达到系统化和概括化的水平(经验类化),才能促进个体心理发展,即经验的类化是教学到发展的第二中介环节。

掌握和类化不可分割地构成了教育到发展的必经过程。

五、个体实践与人的发展

人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

生命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

心理活动使人们获得了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

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和源泉。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化,人的身心发展水平也就不断提高。

个体实践是影响人发展的最后决定性因素。

第二节现代教育与人的个性发展

(一)个性发展的含义

心理学认为,个性具有一定的意识倾向性和鲜明的个体差异性。

另一种观点认为,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

马克思主义人学观认为:个性是指自为的社会特质,是个体区别于他人他物的特殊性质、结构和功能。

个性发展:在人的共同性基础上,充分地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二)个性发展的条件

首先,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它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是人的个性发展的现实基础;其次,社会结构和人与人联系的方式,社会的精神文明状况、意识形态等,构成人的个性发展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前提;

最后,人作为生物个体的遗传因素、主体的身心发育程度和活动的方式与状态,是人的个性发展的内在条件。

二、现代教育与人的个性发展

(一)现代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1.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现代教育对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通过对人的道德、智力、能力的培养而提高人对自我的认识,提高人的主体性。

对于个体而言,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是激发并弘扬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的过程。

2.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主要通过不同的教育内容和不同的教育形式来实现。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会产生兴趣、爱好的分野,由此又造成个人在专业领域或技能领域的分野,人的个体特征也因此表现为专业或职业特征。

人的个体特征还表现在情感、性格、气质等方面,而人这些特征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3.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个体人生的价值是通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作用的大小来衡量的。

人能否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与他的道德水准和智力、能力水平的高低有关,人愈有道德、知识、才能,便愈能展现生命的价值并创造生命的辉煌。

教育则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并努力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教育赋予人创造生命价值的信心与力量。

(二)现代教育如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在教育工作中心理内化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环节。

所谓内化,就是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主体的东西。

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中,主要有三种心理内化形式。

道德内化——就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人品德;

知识内化——就是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

智力内化——所谓智力内化,就是把实际操作转化为智力操作。

教育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依赖于教育提出的社会行为要求为学生所领会——学生一般只有在具有良好态度下,才会接受所领会的教育要求。

其次,这些领会了的要求为学生所接受——只有当这些行为要求在活动中得到概括化和系统化以后,它们才能成为学生的个性特性,学生才能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问题思考:

1.遗传对人发展的影响是怎样的?

2.环境能决定人的发展吗?为什么?

3.为什么说教育能主导人的发展?

4.教育如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第四章现代教育与社会发展

本章教学要求

1. 认识经济、政治对教育的制约性影响;

2. 认识教育对政治、经济等社会要素的影响;

第一节现代教育与经济

教育与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教育发展又进一步影响经济,从而使两者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一、经济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1.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内容选择与传递

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未来的信息时代,不同的经济水平要求传递相应的教育内容。如当前的第三产业的兴起、信息产业的勃兴要求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教育内容的传承涉及教师、学生、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因素。其中,经济因素对教学手段影响最为明显。

2.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

所谓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的比例和构成,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区域结构。

所谓教育结构就是指构成教育体系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这里的教育结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结构。

一方面,教育结构要跟经济结构相适应,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规格都要适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需求,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否则就会出现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现象。

另一方面,经济结构必须对教育结构进行引导和制约,以保证教育结构健康发展运行。如,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以工业为主要产业的不同社会里,教育的层次结构、内容结构则与其有相应的简单对应关系。又如,在当前信息产业勃兴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产业结构制约着教育专业结构和类别结构。

其二,劳动技术结构制约着教育类别结构和教育程度。

其三,地区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布局。

在改革和调整教育结构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既要从目前国民经济结构的需要出发,又要考虑到今后国民经济结构变化的趋势。其二,把整体需要同局部需要结合起来。

其三,注重整体规划。

3.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发展速度

教育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由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

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经济发展速度较慢,那么它对教育的投资相对较少,这必然影响教育的发展。如新中国前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就反映经济水平的影响。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适度优先发展教育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因此,提出了教育先行的建议。

4. 经济发展影响教育改革进程

首先,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教育观念的更新。

其次,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改革的落实。

5. 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公平落实

教育公平的核心理念是每个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教育公平首先是政治上的公平,然后是经济上的公平。在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教育资源的相对希缺使得教育中各种机会呈现多样性的不均等、不公平。

二、现代教育对经济的影响

1.现代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

首先,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劳动者的质量。

劳动生产率随着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呈现出提高的趋势。

其次,要看劳动过程中的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的性能和质量。

现代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是通过将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世代传递下去,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把隐藏在劳动者内在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

2. 现代教育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教育担负着培养劳动力的任务,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因而也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社会再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再生产而实现,而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因素是教育和训练。

3.现代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开始加速发展。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每一个国家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现代教育通过对内提升国民素质、培养科技人才、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来应对全球化浪潮。

第二节现代教育与政治

民主的政治能为教育创造良好的政策、制度和文化环境,为现代教育发展提供充裕的物质基础,还能对教育中的不良现象进行限制和打击,促进教育健康地运行;

而文明的现代教育,能为现代政治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数量众多的优秀人才、先进的思想和理念,还能通过教育的批判功能,对政治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专制化倾向进行批判,帮助政治克服消极因素,促进政治的健康运行。

一、政治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1.政治制度制约着现代教育目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什么质量、何种规格的人,由一定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教育具有工具理性意蕴。

2.政治制约着现代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统治阶级利用手中的权力,控制着教育内容的选择、实施,只有那些符合本阶级利益的知识,才能作为教育内容,进入教育领域。

3.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掌握着国家的政权,并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对教育进行控制、渗透。

4.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权利在特定社会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谁受教育,受什么样的教育,不是由个人所决定的,而是由特定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

二、现代教育对政治的影响

1.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通过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是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一个突出表现。社会统治阶级总是要通过教育造就公民,使其具有政府或执政党所需求的政治理想与信念,而教育则可以使公民的民主意识、民主观念得以养成。

所以,教育的发展及其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实现社会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2.教育有助于政治信息的加工与传播

国家的政治主张、见解等政治信息要为广大民众所熟悉、掌握,并得到支持,必须加强政治信息的广泛传播。

在现代社会中,只有对公民进行教育,使公民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才能使公民对一些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感情、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等政治信息进一步地传承。

3. 教育有助于世界政治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当代全球政治出现了多极化局面,全球政治冲突发生在不同文化族群、不同利益集团之间,文明与经济冲突将影响全球政治。文明冲突背后又隐藏着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趋势。

教育作为传播文明的重要手段,在讲究资源共享,强调通过国际沟通与合作,加强全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理解,以及相互尊重、认可或保留彼此的文化意识等方面,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 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某一种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

综观世界各国社会流动的发展,现代教育在社会成员的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同一阶级中,教育具有“提升机”的作用,它使同一阶级中不同社会成员的地位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在不同阶级中,教育具有“筛子”的作用,通过教育筛选出较低阶层的社会成员进入上层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问题思考:

1.教育对经济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2.政治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3.教育先行”的内涵及其根据是什么?

4.“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与理论根据是什么?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现代教师

一、现代教师的内涵

(一)现代教师的职业性质

1、概念:教师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思想品德向青年一代传播人类知识财富和思想意识,并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专业人员。

2、产生与发展

古代教师:能者为师、长者为师

现代教师:多功能性、专门性、高素质性、发展性

(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作用

1、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2、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

是指教师职业在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表现为教师的政治身份的获得、自治组织的建立、政治参与度、政治影响力等。

3、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

教师的劳动是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因此教师的经济待遇水平应与其劳动的性质和形式相称即应相当于社会复杂劳动者所享有的经济待遇水平。

4、教师职业的权利

一是作为一般社会成员的权利(公民权):生存权,言论权;

二是作为特殊社会成员的权利(教育自由权):制定课程计划,选择教学内容与教材,选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教育评价,专业发展权,参与管理权等。

5、教师的权威

(1)对学生的教育权威

社会赋予的教育责任、教育权利、社会地位自然构成了教师的外在权威;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评价手段、师生关系构成教师的内在权威。

(2)对社会的知识权威

教师是知识与真理的化身。

中国的传统神龛:天、地、君、亲、师。

6、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

从业标准是教师职业专业地位高低的指示器。

2020年婴儿心理发展教案现代教育学靳玉乐教案3

婴儿心理发展教案现代教育学靳玉乐教案 3 婴儿心理发展教案现代教育学靳玉乐教案3,埃里克森首先根据自己的临床跨文化观察,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而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结果和一个消极结果,所谓积极结果就是指由于特定心理危机得到恰当地解决而使这个危机所对应的发展阶段对人的人格所产生的积极的影响,同样,消极结果是指某个发展阶段对人格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关于八个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对人格的影响见下表(表2-1)。 埃里克森也认为,上述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重要影响人物(significantrelations),也就是存在着人际关系的焦点。具体地说就是:第一阶段母亲;第二阶段父亲;第三阶段家庭;第四阶段一一邻居和学校师生;第五阶段一一同伙和小团体;第六阶段一一友人;第七阶段一一一起工作和分担家务的人;第八阶段一一整个人类。 正如其他儿童发展阶段论者(如皮亚杰)一样,埃里克森没有把各阶段看成完全相互的。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因此每一阶段都要受前一阶段所发生情况的影响,并对下一阶段的发展也产生影响。例如,个体能够发展起稳定的同一性,这可能得益于其早期在成就和方向性中获得的快乐(主动性),而非得益于对目标和成就感到的罪疚

(内疚感),并且建立了这种稳定的同一性的个体更能继续形成稳定而亲密的人际关系。再如,在第一阶段尤其是生命的头几个月,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是否可靠。由于这个阶段的危机是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所以,如果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母亲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就将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这也将有利于下一个阶段自主性的顺利发展。相反,如果儿童在第一阶段对周围世界产生怀疑和悲观,则更可能导致下一阶段产生消极的结果。事实上,在埃里克森看来,所谓健康人格就是以八个阶段各种危机的积极解决所形成的相应品质为特征。但是,任一危机解决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后面的发展阶段有其自身的相关问题,可以为新的发展和可能结果提供改变的机会,所以,在某一阶段未获得积极结果的人,还可以通过以后的发展阶段逐渐得到补偿;同样,曾经获得积极结果的人,也有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失掉。 第一,埃里克森走出了弗洛伊德等人的人格发展生物决的观念,强调人格发展的心理基础,注重社会文化对个理的影响。这就为心理的"性" 进行了。因为,显而易见,如果个体的人格发展是完全由生物或先天因素控制和决定的话,任何后天的努力对人格的完善都是徒劳的,而心理恰恰就是这种努力的其中一种。 第二,人格发展阶段论从不同阶段个体心理的内在冲突中,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个人的内在心理的成长,这对于发展性模式具有深

现代教育学答案(完整版!!)

《现代教育学》复习重点内容 扈中平主编的《现代教育学》(第3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校教育、教育学等含义 1.教育:广义的教育,即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2个基本立足点:①立足于更准确地揭示教育的质的规定 ②立足于赋予教育以正面价值。 2.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专门性、制度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即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合理要求,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平等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促进受教者健全发展的活动。 4个基本立足点:①立足于揭示学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②立足于教育学的学科立场 ③立足于学校教育应有的价值立场 ④立足于学校教育的实践立场 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阐释教育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三、《学记》、《理想国》、《论语》、《雄辩术原理》等教育著作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1.《学记》,是我国及世界上最早的一篇集中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 柏拉图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西方哲学史客观唯心主义的最大代表任务,他的《理想国》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他最早提出了完整地教育体系,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奠基人。 3.《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和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教育的正统。 4. 《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穆勒评价:他的著作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四、夸美纽斯、卢梭、洛克、赫尔巴特和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1.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教育学之父” 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

《现代教育学》课程简介

《教育学》 课程简介 1、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是师范院校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师范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本课程是研究探索学校教育的各种现象与问题,揭示教育普遍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它对小学教育专业师范学生基本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初步教育技能的掌握起着奠基作用。 本课程着重教给学生理论、原则和培养思维能力,强调理论性和基础性;也教给学生一定的规范、技巧和具体操作方法,但其实用性和操作性有一定的局限。它主要通过对教育实践的现实反思获得对教育规律的理解与认识。 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素质教育的思想,培养其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并使学生初步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 2、课程结构: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教师和学生);如何进行教育(课程与教学、德育);怎样保障教育顺利进行(教育管理、制度和评价、研究)等。 3、考核方式: 实行百分制,其中:课堂笔记、课堂表现、平时作业(2-3次)、学科结业论文(1次)和出勤作为平时成绩占30%;闭卷考试成绩占70%。 作业要求认真、及时、独立完成。不交作业者以不及格论处。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采用多种不同的题型,考核学生对小学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着重评价学生分析和解决小学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方法: 自学、讲授、研讨相结合。以讲授为主,自学安排在课外,研讨除安排1次专题外,其他在讲授中穿插进行。 5、教学内容、要点及学时安排: 总学时数:36学时其分配是:讲授32学时,(习题)研讨2学时,复习2学时 本课程所用教材:靳玉乐、李森主编:《现代教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共12章。 绪论教育学的发展2学时 第一章现代教育本质4学时 第一节社会与教育(2学时) 第二节人的发展与教育(2学时) 第二章教育现代化2学时 第一节教育现代化的涵义和特征 第二节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发展战略 第三节教育现代化模式 第三章现代教育目的2学时 第一节教育目的及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二节“个人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 第四章现代教育主体-教师与学生2学时 第一节教师 第二节学生 第三节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教育学试卷一 一、单向选择题(在每小题得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得序号填在题干得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得直接与首要目标就是( A ) A、影响人得身心发展 B、促进社会发展 C、提高人得素质 D、促进人类与谐 2、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得著作( D ) A、《教育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大教学论》 3、教育得出发点就是( D )。 A、社会 B、学校 C、家庭 D、人 4、在一定得前提下,对个体得发展中起着相对得主导作用得就是( A )。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影响 D、自学 5、“按教育规律办事”得前提就是( A )。 A、认识教育规律 B、认识客观事物 C、利用教育规律 D、发挥主观能动性 6、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得人得问题就是关于( D)问题。 A、教育政策 B、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得 7、为实现一定时期得教育目得而规定得教育工作得总方向就是( A )。 A、教育方针 B、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得 8、雅典教育中“缪司”就是指( C )。 A、体育 B、德育 C、智育与美育 D、教育场所 9、教育改革与发展得强大动力就是( B )。 A、教育需要 B、教育理论得创新 C、学校发展 D、教育政策 10、学校教育职能得主要实施者就是(B )。 A、领导 B、教师 C、学生 D、校长 11、标志我国师范教育得开始得文件就是( D )。 A、《关于教师地位得建议》 B、《国家为21世纪得教师作准备》 C、《中华人民共与国教师法》 D、《钦定学堂章程》 12、教育活动得核心就是( B )。 A、教师 B、课程 C、学生 D、教材 13、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得就是( A )。 A、教学 B、领导 C、实践活动 D、党团活动 14、教师中心说得理论体系得构建者就是( B )。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昆体良 15、教学过程结构得实质就是( C)。 A、空间结构 B、三维结构 C、时间结构 D、立体结构 16、教学方法概念得基点就是( A)。 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教学原则 D、教学过程 17、下列以引导探究为主得教学方法就是( C )。 A、谈话法 B、讨论法 C、发现法 D、将受法 18、现代德育得核心应该就是( A ) A、道德价值培养 B、青春期教育 C、心理健康教育 D、兴趣培养 19、马卡连柯教育思想得核心就是( A ) A.集体教育 B.个体教育 C.正面教育 D.反面教育

现代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教育学试卷一 一、单向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的直接和首要目标是( A ) 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 促进社会发展 C. 提高人的素质 D. 促进人类和谐 2. 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D) A. 《教育学》 B. 《民主主义与教育》 C. 《普通教育学》 D.《大教学论》 3.教育的出发点是( D )。 A. 社会 B. 学校 C. 家庭 D. 人 4.在一定的前提下,对个体的发展中起着相对的主导作用的是( A )。 A. 学校教育 B. 家庭教育 C. 社会影响 D. 自学 5.“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前提是( A )。 A. 认识教育规律 B.认识客观事物 C.利用教育规律 D.发挥主观能动性 6.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关于(D)问题。 A.教育政策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7.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 A )。 A.教育方针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8.雅典教育中“缪司”是指(C )。 A.体育 B. 德育 C.智育和美育 D. 教育场所 9.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 B )。 A. 教育需要 B. 教育理论的创新 C. 学校发展 D. 教育政策 10.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B)。 A. 领导 B. 教师 C. 学生 D. 校长 11.标志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的文件是(D)。 A. 《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 《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 《钦定学堂章程》 12.教育活动的核心是(B)。 A.教师 B.课程 C.学生 D.教材 13.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 A )。 A.教学 B.领导 C.实践活动 D.党团活动 14.教师中心说的理论体系的构建者是( B )。 A.杜威 B. 赫尔巴特 C. 布鲁纳 D. 昆体良 15.教学过程结构的实质是(C)。 A.空间结构 B.三维结构 C. 时间结构 D.立体结构 16. 教学方法概念的基点是(A)。 A. 教学目标 B. 教学内容 C. 教学原则 D.教学过程 17.下列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C )。 A. 谈话法 B.讨论法 C. 发现法 D.将受法 18.现代德育的核心应该是( A ) A.道德价值培养 B.青春期教育 C.心理健康教育 D.兴趣培养

教育学基础综合(666)267分考研经验

西大教育学基础综合(666)267分考研经验 考研总分:390教育学基础综合(666):267分 一路走过,辛酸与欢乐,只有自己体会。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只要你选择了一个方向,并为之坚持,相信期待的结果即将出现在你的眼前。所以,加油。本人15年参西大教育学的考试,初试专业得分:267分。下面就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复习策略详细记述下来,为即将参加教育学学基础综合(666)的同学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此为个人思路,请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使用。如果有关于教育学基础综合(666)的相关问题,也可咨询QQ:512333594 公共课: 西南大学今年的政治、英语是走国家线。44分,感觉其实很低。但是要注意,在参加复试中仅有1人英语为44分(专业:254分),所以不要抱着踩线的心理,那样比较要冒险(一年一次,谨慎)。据笔者统计分析,参加西大复试的人中,英语政治普遍在125—145分之间。其实差距也还是蛮大的。不能让这两科拉你的后腿,争取在初试中把政治英语分数考好一点,尽量往中间线靠。(130分),这样就不存在多大的差距。从而保证在复试中的优势地位。 政治:(复习策略) 政治,其实是考试中相对容易的一个科目,暑假之后再开始复习都行,不过前期一定要把历年真题过一遍,至少知道考试的题型。如果报了辅导班、跟着辅导班的节奏就行。其中每个阶段的重心不一样,这个在以后会具体阐述。现在的重点的英语和专业课的教材(暑假之前至少过一遍吧)。 9月份的左右,可以开始政治的复习了,先把政治的整体框架熟悉、对其中的重要知识点有一些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报了辅导班的,跟着辅导班的资料,多看几遍就行。 10月份,这时候有一套很火的书《风中劲草》【笔记+章节习题+习题详解】,建议大家可以买一下,资料的编排体系不错,全是知识重点,用不同的方式标注出来,方便记忆,也助于快速理清思路。其中有一本章节习题(选自考研真题库),这样你做的次数多了,自然明白真题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提升复习效率。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就看那本习题详解,相信其中的解释会让你找到答案。不过题型各位,不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题目上较真,毕竟我们不是出题的老师,难免理解的不一样。

4《现代教育学》历年考试真题(试卷四 附答案)课程代码00442-扈中平主编

《现代教育学》历年考试真题(试卷四) 课程代码00442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择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我国的( )。 A.《论语·学而》B.《苟子·修身》 C.《孟子·尽心上》D.《诗经·小雅》 2.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活动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用以指导实际教育工作的基本准则是( )。 A.教育内容B.教育方法 C.教育规律D.教育原则 3.在教育史上,被誉为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是( )。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 C.《爱弥儿》D.《教育漫画》 4.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 A.德育B.管理 C.教学D.社会实践活动 5.(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 A.备课B.上课 C.课外辅导D.批改作业 6.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排列以便学生能够掌握系统的知识的课程是( )。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 C.经验课程D.隐性课程 7.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是社会化大生产 B.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C.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8.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本,强调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是( )。 A.儿童本位论B.知识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隐性课程的形式是间接的、内隐的 B.它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中 C.它包括物质环境、文化情境和人际情境等 D.它的活动都是无意识和无计划的 10.借助语言或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的德育方法是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总结(靳玉乐主编)

0.1教育学学科形成标志,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论述教育目的以实践哲学为理论基础,论述教育途径方法途径以心理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课堂课本,杜威教育思想:生活活动学生三中心)《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绅士洛克《教育漫话》。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范式”,库恩《必要的张力》。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专著。培根《论科学价值和发展》教育的艺术独立领域。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开端。 0.2教育学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已经意识到的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教育学的价值: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配置坚定的教育信念;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能力;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教育学历史发展三阶段:前教育学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教育学多样化发展。前教育学的基本特征: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学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0.3实验教育学反对以赫尔巴特强调的概念思辨,认为其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再进行实验、将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认为教育实验和心理实验的区别在与心理实验在心理实验室进行,教育实验则在真正的学校环境中和教学实践中进行;主张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它强调的定景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0.4实用教育学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 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它抓住了教育的基本矛盾(特殊范畴说);凸现了教育的目的;展现了教育的过程;解释了教育活动的诸多属性;涵括广义与狭义教育的多个层次。教育自觉是指自觉地把握学生的精神状态,并采取适当的方法促使其健康成长。教育态度是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教育的基本属性:教育的永恒性;生产性;历史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一方面教育自身要受当时特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和法律道德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体现出教育自身的规律性,特别是在关于客观事物的教育内容、教育的方法手段、教学过程的认识规律等方面,教育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此外,独立性还表现在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起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长期性;民族性。教育功能:作用对象(个体、社会)呈现方式(显性隐性)作用方向(正负)。教育的个体功能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称教育的本体性功能。教育的基本功能,影响人的发展;扩展功能,影响社会发展。 1.4教育的发展:原始教育(无阶级性)、古代~(教育和生产劳动完全分离)、现代~。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古代社会:出现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目标比较狭窄,学为仕官、学为僧侣;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性质具有明显的阶级性;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比较封闭;教育方法比较呆板、机械,主要是单纯知识传授,强迫性的道德灌输,允许教育中的体罚手段,东方孔子“启发式教学”、马融的小先生教学制、苏格拉底问答术(产婆术);积累了丰富教育经验,获得了逐步的科学教育认识。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重,现代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为普及教育的程度;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科教兴国;在以人为本思想下,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提倡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重视教育的交 求,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智育(授予科学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它是各育的知性基础);体育(传授体育运动和健身知识与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体质);美育(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传授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它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正确认识五育之间的关系:“五育”之间不能替代,各育之间是相对独立的,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内涵、任务和功能,对学生发展起不同作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应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防止重此轻彼的现象。马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3素质教育的理解: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造就适合于学生的教育。目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以个体素质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人的现代化,即在发展个性的基础上,促进人的现代化,以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改造社会的创造能力。性质:它是现代教育;它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特别关注个别差异;它充分发展每个人的潜能。特点:以人为本、突出主体精神、面向全体、关注终身发展(教育是一声不断重复的概念体现终身教育);具有:全民性、整体性、主体性、合作性、活动性。素质与应试:教育价值观不同;教育内容不同;教育方法不同;教育评价不同。 2.4应试教育的存在基础:应试教育受到中国传统考试制度影响,有文化传统影响;应试教育是当前生产力不发达、就业岗位有限的产物;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机会竞争的激烈是其重要原因;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偏差的产物。因此批而不亡。 3.1发展特点:一维性;均衡性;活动性。人的发展,身出的社会行为要求为学生所领会——学生一般只有在具 有良好态度下,才会接受所领会的教育要求;这些领会了 的要求为学生所接受——只有当这些行为要求在活动中 得到概括化和系统化以后,它们才能成为学生的个性特 性,学生才能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现代教育在 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 展;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现代教育促进人 的个体价值的实现。个性发展的条件:高度发展的社会生 产力和他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是人的个性发展的现实基 础;社会结构和人与人联系的方式,社会的精神文明状况、 意识形态等,构成人的个性发展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前提; 人作为生物个体的遗传因素、主体的身心发育程度和活动 的方式与状态,是人的个性发展的内在条件。 3.3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最近发展区前苏联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 4.1教育结构就是指构成教育体系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 关系及其结合方式。这里的教育结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结 构。教育公平的核心理念是每个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机 会,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某一种 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教育先行的内涵及依 据:经济允许的范围内适度优先发展教育是有必要的,也 是有可能的。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4.2教育与经济是相互联系影响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着教育发展,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发展又进一 步影响经济,从而使两者关系更加错综复杂。经济对教育: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内容选择与传递;经济结构制约教 育结构;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发展速度;经济发展影响教育 改革进程;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公平落实。现代教育对经济 的影响:现代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教育能为 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现代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 化。经济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产业结构制约教育专业 结构和类别结构;劳动技术结构制约教育类别结构和教育 程度;地区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的布局。政治对教育:政治 5.4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 的一种身份并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时代性和普遍性)。教师角色定位:由教书匠转变为教 育研究者;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 为课程发展的主体;由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 的促进者。角色转换的必要性:终身教育的要求;网络消 解教师权威;知识观的变迁;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5.5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及现实途径:现存问题(理 论层面,当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大 多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及个体专业发展就是将优秀和骨 干教师带有经验性、典型性的“特征”传递给师范生或新 任教师的过程。这种假设暗含着两个前提,及优秀教师的 成功做法具有普遍性,同时属于教师专业领域内的职能素 质信念与能力系统都是可以言传、外显的。而实际的情况 是,一部分专业素质是缄默的、隐性的,属于个人化的。 机制层面,由于受当前学术研究中部分人浮躁,投机与急 功近利心态的影响,一些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教育者在教 师的专业发展计划中表现出很强的“目标——动力”导向, 过于强调发展计划对教师晋级、评优等方面的价值和影 响,或依靠硬性指标、外部利益驱使教师参与各种专业进 修和培训,忽视从专业本身引导教师内在的自觉意识。观 念层面,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漠,对职业规范、 周期及专业发展规律、价值等认识不清,影响了长远的专 业发展。物质层面,由于我国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 加之有些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很多理论上可行的 计划在实施时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 专业发展行为流于形式。)。教师专业发展现实途径:完善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法国,世界各国教师教育 大致分为定向型、开放型);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求;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我国奖惩性教师评价、英国 表现管理、美国教学档案袋评价);教育行动研究是有效 途径(美国勒温、英国斯腾豪斯)。 5.6学生:广义泛指一切受教育的人;狭义各种教育机关 受教育的人;特狭义学校中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属性: 学生是三种属性的统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社会 6.3全人发展,强调国际意识培养,孔子“复礼”、英国斯 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回 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 的有机统一。 6.4新课改中,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7.1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学是社会延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 件;教学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各 项工作的中心。教学工作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 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7.2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和手段 7.3教学过程的规律:双边性规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既对立又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的。教是为了学并决定着学,而学依据着教并影响着教。 因此,教学须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间接性是指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是以间接经验为主的; 发展性教学过程要处理好知识掌握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 系,实现知识掌握与发展智力的统一;教育性在教学过程 中,既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 教育。 7.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动机,引起欲望(方法: 讲故事;演示直观材料;复习旧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 系;指出新知识的重要性;提出问题);感知教材构成表 象(演示、试验、观察);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方法: 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推理);复习教 材,巩固知识(数字记忆;串联记忆;联想记忆;谐音 记忆);运用知识,培养技能;检查知识,获得反馈。 7.5教学原则的体系: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 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不愤不 启,道而弗牵);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 法,要求:做好实验前的准备;要使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 要求与做法;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做好实验小结)练 习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通过反复地完成一定的 操作或从事某些活动,以进一步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形 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要求:要使学生明确 练习的目的,掌握练习的基本知识;要保持练习的效用性; 要严格要求;要使学生知道每次练习的结果) 7.8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优有严格的 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以课为单位进 行教学比较科学;能够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 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缺对全体 学生采用统一教材,要求用同一种方法授课,不能充分照 顾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不利 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等);道尔顿式;分组教学制;特 朗普制;复式教学(我国贫困地区) 7.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考虑教法);上课(目的明确;内容科学;方法恰当;组 织的好;积极性高;语言生动;板书工整;布置好课外作 业);课后辅导;学业检查;成绩评定 10.1教育制度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其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 和定型化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模式。现代教育制度诞生于 19世纪欧洲,以国家教育制度的出现为标志。现代教育 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重视学前教育;加强基础教育,逐 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与结 合;高等教育多样化与综合化;成人继续教育的迅速发展; 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双轨 制,英法,下延型为升大学;单轨制,美国;分支型,苏 联、中国(由单轨转变来)。我国现行学制在1995年颁布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得到了确认。1986年《中 ~国义务教育法》我国义务教育(强迫性、普及型、免费 性)制度的确立。新中国现行学制:幼儿教育、初等、中 等、高等。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趋势是由相互独立的普通

现代教育学及答案

《现代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一、单向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狭义的教育是指( B )。 A. 家庭教育 B. 学校教育 C. 个人教育 D.社会教育 2.《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C )。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洛克 3.社会环境的本质是( C )。 A. 制度 B. 风俗 C. 文化 D. 人际关系 4.在个人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C )。 A. 社会环境 B. 自然环境 C.学校教育 D. 家庭教育 5.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形成( A )。 A.教育风格 B.教育质量 C.教育方法 D.教育思想 6.教育理论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是( C )。 A.教育内容 B. 教育规律 C. 教育目的 D. 教育制度 7.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是( A )。 A.教学工作 B. 教育管理 C. 教育目的 D. 教育内容 8.首次把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作明确区分的是( C )。 A.杜威 B. 卢梭 C.洛克 D. 裴斯泰洛齐 9.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是( A )。 A.舒尔茨 B. 贝克尔 C. 丹尼森 D. 闵塞 10. 发展教育、办好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力量是( C )。 A.行政部门 B. 领导 C.教师 D. 校长 11.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是( A )。 A.“癸卯学制” B. “壬寅学制” C. “六三三学制” D. “新学制” 12. 教学改革的核心是( A )。 A. 课程 B. 教师 C.学生 D.教材 13.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 B )。 A. 信念 B. 性格 C. 理想 D.动机 14.“产婆术”的发明者是( A )。 A. 苏格拉底 B. 昆体良 C. 赫尔巴特 D. 布鲁纳 15.学、思、行的学习过程理论的提出者是( B )。 A.孟子 B. 孔子 C. 老子 D. 荀子 16.衡量学生会不会学的重要标志是( A )。 A. 学习策略 B.学习目标 C. 学习内容 D.学习过程 17. 教授策略的实质是以( D )为主体的策略。

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及答案

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使教师从单纯地讲授知识转变为主要 _____,学生从单纯地接收知识转变为主要依靠自学。 2.现代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_____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3.表征教育信息的符号可分为语言符号和_____两大类。 4._____主要利用模型、图像等,它比实物直观和语言直观更为优越。 5.学习资源包括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条件、_____、_____及学校卫生条件等等。 6.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边缘学科,其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及传播 7.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是综合性和_____。 8.在使用投影仪时,如果影幕上的图象模糊,应调节投影仪的 ____________。 9.有一只镜头焦距为50mm的照相机,标有如下光圈值2.8、4.5、5.6、8、11、16,如果拍照时选用的光圈值8,则此时相机镜头的进光孔直径为_____mm。 10.盒式录音机主要由_____、音频放大电路、超音频振荡电路、走带机构和喇叭等组成。 11.录像电视教材从表现形式上有讲授型、图解型、_____和表演型等四种。 12.录像机录像过程是通过磁头将电信号转换成磁信息记录在磁带上

的_____过程。 13.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中的教师是负责_____和_____工作。 14.有时在播放录像带时,电视机图像画面出现白色水平横条干扰并伴有噪声,这时可以尝试调节录像机上_____旋钮来消除此干扰。15.教学设计以_____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信息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_____作为研究对象。 16.PC机的硬件系统主要由主机、内存储器、外存储器、_____和_____组成。 17.当代学习理论的三大学派分别是_____、_____和联结-认知学派。 18.课的划分依据一般为: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两课之间的间隔时间和_____。 二、判断题: 1.上每一课程时,应该把自己的所做的课件、教案、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所有文档、视频、音频等资料拷贝到计算机的E盘分区。()2.在上课时,我们老师可以将自己与该课程相关的软件装在计算机的任何磁盘分区中。() 3.在将U盘插入计算机后,应该及时将自己的U盘加锁。()4.我校的多媒体教室由网络信息中心独家管理。()5.Prowerpiont是一种专用于制作演示用的多媒体投影片/幻灯片的工具,它是以页为单位制作演示文稿.()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2018年教育学考研参考书自之主命题院校

2018年教育学考研参考书自之主命题院校

2018年教育学考研参考书自之主命题院 校 本内容凯程崔老师有重要贡献 这里不是研途观景,而是实打实的战斗!站在路的前端,凯程考研愿意成为莘莘学子求学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你前进的道路。这里是精英的孵化地!科学的时间规划、金牌的师资团队和并肩作战的研友,见证着我们为梦想而拼搏的日子。 北京师范大学(740)学术教育学综合考试参考书目 《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育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774)教育学基础综合参考书目首都师范大学学术型教育学考研从2013年开始退出了统考,实行自主命题。考试科目代码为:774教育学基础综合。考试范围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774教育学基础综合没有大纲,也没有指定参考书,然而教材是备考过程中的最为根本的资料,为帮助同学们备考首师大教育学考研,跨考教育专业老师给大家推荐以下参考书: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基础》(第2版)教育科学出版社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道俊、郭文安; 教育心理学:

《当代教育心理学》北师大出版社陈琦、刘儒德;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孙培青; 《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吴式颖;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裴娣娜; 《教育研究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宁虹主编

南开大学(747)学术教育学综合参考书目《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西南大学学术教育学综合考试参考书目

现代教育技术自测题与答案

现代教育技术自测题及答案 (黑体为正确答案,判断题加粗为对) 第一章 1.在现代教学过程的四个要素中,除了教师、学生和教学容以外,还包括()。 a. 教学软件 b. 教育技术 c. 教学方法 d. 教学媒体 2.我国教育技术起步于( )。 a. 20世纪40年代 b. 20世纪20年代 c. 20世纪30年代 d. 20世纪70年代 3.1993年我国正式确定将()专业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 a. 教学技术 b. 计算机辅助教育 c. 信息技术教育 d. 电化教育 4.根据AECT'1994定义,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 a. 教学设备和教学模式 b.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c. 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 d. 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5.从学科归属来看,教育技术学属于()的二级学科。 a. 教育学 b. 计算机科学 c. 管理学 d. 信息科学 6.以下关于教育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b. 知识管理包括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 c. 教育技术包括物化形态和智能形态的技术 d. 教育技术的研究目标是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 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 a. 充实和拓展课程的学习容 b. 提高师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c.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d.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8.在发达国家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中,20世纪初到30年代对应( )。 a. 教育技术阶段 b. 视听传播阶段 c. 视觉教育阶段 d. 视听教育阶段 9.在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中,被作为视听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a. 传播学理论 b. 直观教学论 c. 经验之塔理论 d. 系统理论 10.目前我国的教育技术人员中不包括()。 a. 来自各级教育技术/电教中心的相关人员 b. 来自各级学校息技术教师和技术人员 c. 来自高校中的教育技术研究和教学人员 d. 来自各级学校中的学科教师和管理人员 11.与1994定义相比,ACET'2005教育技术定义的主要特点包括()。多选: a. 研究围扩展到企业绩效领域 b. 研究畴更改为"创建、使用和管理” c. 明确提出教育技术实践应符合道德要求 d. 研究对象更改为"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 12.一般来说,信息素养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多选:

各大高校教育学考研参考书及代码

各大高校教育学考研参考书及代码 本内容凯程崔老师有重要贡献 18的考生们,当你们踏上考研这条路时,你们经常会想到这些问题:要考哪个学校?什么是311,什么又是333?740又是什么鬼?这些学校要看哪些书?。。。今天,凯程老师就来和你们说一说,大伙拿起小板凳,开始划重点~ 教育学学术型考研分为统考(311)和非统考(ps教育学学术型考试的代码是311,专业型代码是333)。现在有许多地区和学校已经不参与统考,实行自主命题,相应的就有不同的代号。接下来我们来罗列下部分高校的代码和参考书目: 全都不考311教育学统考的地区(自主命题): 北京、江苏、吉林、黑龙江、福建、湖南、四川、河北 ps:有些学校虽退出了统考的阵营,但其参考书目和统考的依旧相同。 统考代码311 参考书目: 1、教育学原理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重点推荐) 2、教育史 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重点推荐)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重点推荐)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重点推荐)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4、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荐)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校: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 北京师范大学代码:740 参考书目:

现代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现代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 现代教育学试题 一、单选题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A) A.《学记》B.《论语》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 2.教育的本体功能之一是(D) A.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B.促进生产发展,服务经济建设 C.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作用D.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的提出是在党的(B ) 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 4.7.我国现在实行的义务教育的年限是(D ) A.6年B.5年C.8年D.9年 5.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B)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D.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6.50年代末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为代表提出来的课程理论是(B )A.学科课程理论B.结构主义课程论C.实用主义课程论D.综合课程论7.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A ) A.课程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 8.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A )

A.认识活动B.智育活动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9.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B ) 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社区教育D.社会教育 10.“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B ) A.《学记》B.《师说》C.《论语》D.《春秋》 11.教师职业开始出现始于(B) A.原始社会末期B.奴隶社会初期C.封建社会初期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12.“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D ) A.杜威B.夸美纽斯C.华生D.赫尔巴特 1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A ) A,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B.认知结构理C.教学与发展理论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14.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B ) A.四书五经B.六艺C.自然科学D.生产技能 15.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B) A.孔子B.孟子C.许慎D.朱熹 二、多选题 1.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有(ABC )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内容D.教育环境E.教育形式 2.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BD) A.模仿性B.意识性C.规律性D.社会性E.复杂性 3.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ADE)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