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艾滋病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

艾滋病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

艾滋病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
艾滋病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

艾滋病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定义: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QC)、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 QA)和质量改进(quality improvement, QI)。强调对实验室质量不仅仅限于检验结果本身,从管理内容来讲要包括影响分析结果的全过程和全方面。也就是说不能只考虑检测过程,还应包括检测前(分析前)过程和检测后(分析后)过程。质量管理不只是质量管理人员或质量管理部门的事,而是实验室全体人员的事。

质量管理层次

自上而下共有五个层次:

?全面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

?质量体系

?质量保证

?质量控制

一、质量控制

定义: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

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十个要素:

◆设施和环境

◆检验方法、仪器及外部供应品

◆操作手册

◆建立和确认方法的性能规格

◆仪器和检验系统的维护和功能检查

◆校准和校准验证

◆室内质量控制

◆室间质量评价

◆纠正和纠正措施

◆质控记录

(一)、设施与环境

实验室应确保其环境条件不会使结果无效,或对所要求的测量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防止交叉污染

?实验区的准入制度

?实验室良好的内务

(二)、检验方法、仪器及外部供应品

实验室必须使用能保证准确和可靠的检验结果的检验方法、器材、仪器、试剂、质控品和供应品。

?检验方法:ELISA、化学发光法、快速法等

?仪器与器材:酶标仪、洗板机、水浴箱、冰箱、移液器、离心机、生物安全柜等

?试剂盒:必须有国家规定的生产许可证,注册登记证,不能使用过期试剂。除非有生产厂家的说明,不同批号试剂盒中成分不能相互交换。试剂盒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好。(三)、操作手册

实验室所有使用的检验方法都应该有操作手册。

1、标本收集和处理的要求,以及标本拒收的标准;

2、方法的每个操作步骤,包括检验的计算和结果的解释。

3、试剂、质控品的制备;

4、标本的保存;

5、参考范围

及时更新操作手册。

(四)、方法性能规格的建立和确认

在检测标本前,必须对使用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检验结果的报告范围(线性范围)、参考值进行确认。

(五)、仪器和检验系统的维护和功能检查

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维护,并将所进行的维护记录并写成文件。

?移液器:ELISA加样量小(5-100ul),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实验结果,利用称重法自检; ?水浴箱:经常检查水浴箱温度计所示的温度和水中(或温箱内)实测温度是否一致,允许有±1℃的误差;

?洗板机: 每个厂家设置洗板后的残留液有各自的规定,一般不超过2ul ,人工扣板时,垫纸不湿,定期检查管孔是否堵塞;

?酶标仪: 经常维护其光学部分,防止滤光片霉变,定期检测校正,使其保持良好的工作性能;

?冰箱: 必须每天检查温度,并做好记录。

(六)、校准和校准验证

?校准是一个测试和调整仪器,试剂盒或者检测系统以提供检验反应和所测物质之间的已知关系的过程。

?校准验证是按检验标本方式对校准品进行分析来检查并证实仪器,试剂盒或者检测系统的检验结果,在规定的报告范围内保持稳定。

(七)、室内质量控制(IQC)

定义:在日常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同时测定质控品,确定质控标准,来评价检验结果的稳定性。

(八)、室间质量评价(EQA)

定义:利用实验室间的比对来确定实验室能力的活动,它是指为确保实验室维持较高的检测水平而对其能力进行考核、监督和确认的一种验证活动。

作用与目的:

?评价实验室是否具有胜任其所从事检测工作的能力。

?作为实验室的外部措施,来补充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程序,发现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

?是对权威机构进行的实验室现场检查的补充。

?增加患者和临床对实验室能力的信任度。

(九)、纠正和纠正措施

实验室必须建立纠正措施的政策,以维护实验室有准确和可靠的检验结果。

“纠正”是指对不合格工作所进行的处置。

“纠正措施”包括调查确定问题的根本原因而采取的最大限度消除问题根本原因,从而防止问题再发生的措施。

两者最大区别是前者不涉及消除产生不合格的根本原因而有可能导致再犯,而后者必须调查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可以防止问题的再发生。

1、实验室的仪器或检测系统没有达到所规定的操作性能要求。

2、质控结果超出实验室确立的控制限,此时应对不能接受的那次操作的检验结果进行评估,以决定检验报告是否受到不利影响,是否可以发出。

3、如发出的检验结果有错误,实验室必须:

◆立即通知申请者或者使用此错误报告的人员;

◆立即对申请者或者使用此错误报告的人员发出纠正过的报告;

◆保存原来以及纠正报告的副本至少1年。

(十)、质控记录

◆实验室应该把规定要求记录的项目进行记录,并形成文件。

◆所有记录应清晰明了,并以便于存取的方式存放和保存在具有损坏、变质、丢失等适宜环境的设施中。应规定各种记录的保存期。所有记录应予安全保护和保密。

◆实验室有些以电子形式存储的记录进行保护和备份,并应防止未经授权的查看或修改。

◆当记录中出现错误时,每一错误应划改,不可擦掉或涂掉,并将正确值填写在其旁边,对记录的所有改动应有改动人的签名。

二、质量保证

定义: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

分为分析前阶段的、分析阶段和分析后阶段的质量保证。

(一)、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

分析前阶段是指从医师选择检测项目提出检测申请单直至将检测标本送至实验室这一阶段。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先决条件。

这一环节是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十分关键的环节之一,如这一环节得不到保障,即使有最好的仪器,最好的方法,检测结果最“准确”,但它并不能真实地、客观地反映患者的情况,甚至还可能起误导作用。

?实验室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技术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

?实验室必须保证从标本收集到检测完成并报告结果期间标本的完整和惟一标识。

?患者的准备,对HIV抗体的检测影响不大,最好空腹采血,抗凝剂的选择,离心,溶血,乳糜血。

?标本的保存和输送,防止反复冻融。

特点:

?影响要素的非可控性

?质量缺陷的隐蔽性

?责任的难确定性

(二)、分析后阶段的质量保证

分析后阶段指的是病人标本分析后检测结果的发出直至临床应用这一阶段。主要有这几个方面:检测结果的正确发出以及咨询服务,即检测结果合理解释及其为临床医师应用的过程。

1、检测结果的发出

?要求:完整、正确、有效、及时

?判断检测结果是否可靠,可否发出;

?有严格的报告单签发、审核制度。

2、咨询服务

?假阳性和假阴性

?临界值

?窗口期

室内质量控制

实验室通常将质控品与患者标本同时测定,并将质控结果标在质控图上,然后观察质控结果是否超过质控限来判断该批分析是否失控。

最常用的是Levey-Jennings质控图

试剂盒内部对照

试剂盒内部对照质控品即为试剂盒内提供的阳性和阴性对照血清。试剂盒内部对照用于判断每次实验的有效性,但不能作为室内质控品使用。每一次检测临床样品时,必须有试剂盒内部对照,而且只能在同批号的试剂盒中使用。内部对照结果无效,必须重新试验。室内质控品

为非试剂盒组份的外部质控品,是为了监控检测的重复性而设置的,包括强阳性、弱阳性和阴性质控血清。也可以只设置一个弱阳性质控,以该试剂盒临界值(Cut-off)的2~3倍为宜。外部质控品的作用是,判断该批临床样品检测的有效性,因此,每次实验必须包含室内质控品,其结果无效,必须重新试验。室内质控品可以是商品或实验室自行制备。(一)、数据采集和处理

在日常测定中,连续测定同一批号的质控品20天以上或一个月,求出均值及标准差,再确定质控上限及质控下限。质控上限值为X+3s,质控下限值为X-3s。也就是以X±3s 为行动界限,若超出此线,极可能为误差,应采取积极的行动,以求改善。另将X±2s订为上下警告线,若超出此线,则有误差之可能。虽不必采取行动,但需要密切注意今后的趋势与变化。

注:使用累积数据可提高均值和标准差的可靠性。

?算术平均值(X):代表一组S/CO值的平均值。X=∑X/n

?标准差(S):是描述样品与均数之间离散程度的一个指标。S= ∑(X–X)2/(n-1)

?质控限:由实验室根据对质控物检测结果的平均值和标准差来确定。一般定在X±2s或X ±3s的范围内。

(二)、质控图的制作

Y轴为质控品的测定值,X轴为测定时间或次数。在Levey-Jennings质控图上,Y轴刻度上一般提供X±4s的浓度范围,X轴刻度通常为一个月。各水平线相应为均值和质控限。(三)、常用的质控规则

?质控规则是解释质控数据和判断质控状态的标准。以符号A L表示,其中A是超过质控限(L)的质控测定值的个数,L是质控界限。

?当质控测定值不能满足其规则要求时,应判该批分析违背此规则。

常用质控规则的符号和定义

?12s:1个质控测定值超过X±2s。此规则是警告限,不是失控,但应予注意。

?13s:1个质控测定值超过X±3s。此规则多提示随机误差。

?22s:2个连续的质控测定值同时超过X+2s或X-2s质控限。此规则主要对系统误差敏感。

?R4s:在同一批内最高质控测定值与最低质控测定值之间的差值超过4s。此规则主要对随机误差敏感。

?41s:4个连续的质控测定值同时超过X+1s或X-1s。此规则主要对系统误差敏感。

?10X:10次连续的质控测定值落在均值(X)的同一侧。此规则主要对系统误差敏感。Westgard多规则质控方法

Westgard等人在Levey-Jennings质控图的基础上,建立了同时使用多个规则来进行质控的方法,即通常所称的“Westgard多规则质控方法”。

主要特点:

?是在Levey-Jennings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容易和常用的Levey-Jennings质控图

进行比较并涵括后者的结果。

?通过单值质控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显示

?具有低的假失控或假报警概率

?当失控时,能确定产生失控的分析误差的类型,由此可帮助确定失控的原因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常用的Westgard多规则质控方法是13S/22S/R4S/41S/10X

以12S规则作为警告规则启动13S/22S/R4S/41S/10X系列质控规则的逻辑示意图。如果没有质控数据超过X±2s质控限,则判该批分析在控,可以报告该批标本的检测结果。如果一个质控测定值超过X±2s,则由13S、22S、R4S、41S和10X质控规则来进一步检验质控数据。如果没有违背这些规则,则该批分析为在控。如果违背其中任何规则,则判该批为失控。违背了特定规则可提示发生分析误差的类型。一般13S或R4S规则常检出随机误差,而22S、41S、10X质控规则检出系统误差。当系统误差非常大时,也可由13S质控规则检出。

提示:准备更换新批号的质控品时,应在“旧”批号质控品用完之前,将新批号质控品与“旧”批号质控品同时进行测定,建立新的质控图均值和标准差。

失控情况处理及原因分析

处理:如发现质控数据违背了控制规则,操作者应填写失控记录或失控报告单,上交实验室负责人,由负责人作出是否发出与失控质控品相关的那批标本检验报告的决定。

失控情况处理及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

◆立即重测同一质控品此步主要是用以查明是否为人为误差或偶然误差,如是偶然误差,则重测的结果应在允许范围内(在控)。如果重测结果仍不在允许范围,应进行下一步操作。

◆打开一瓶新质控品,重测失控项目如果新开的质控品结果正常,那么原来的质控品可能过期或者室温放置时间太长而变质,或者被污染。如果结果不在允许范围,则进行下一步。

◆检查仪器状态查明光源是否需要更换,比色杯是否需要清洗或更换,进行仪器维护,重测失控项目。如果结果不在允许范围,则进行下一步。

失控情况处理及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

◆检查试剂此时可更换试剂以查明原因,如不是试剂问题,进行下一步。

◆用新的校准液重新校准仪器重测失控项目,排除校准的问题。

◆请专家或公司工程师帮忙如果前五步都未能得到在控结果,可能是仪器出现了较大故障,应与仪器厂家联系请求他们的技术支援。

室内质控数据的管理

?每月室内质控数据的统计处理

?每月室内质控数据的保存

?室内质控数据的周期性评价

绘制和分析质控图的要点

(1)分析数据时,超出2s或3s的数据不应删除。

(2)由专人负责建立质控图,每月定期召开质控分析会,讨论本月的质量控制情况。(3)建议长期和稳定地使用一种质量好的试剂,更换不同厂家的试剂后,须重新绘制质控图。改用新批号试剂如外部质控品测定出现较大变化也应重新制作质控图。使用新批号或不同厂家的试剂,必须在质控图上注明使用日期。

(4)发现质控结果失控,应填写报告单,上交质量负责人,分析原因并决定是否发出检测报告。

(5)使用新批次的外部质控品时,如测定值出现较大变化,须重新绘制质控图。变异系数

(cv)小于20%,表示外部质控品处于稳定状态。

室间质量评价

室间质量评价是多家实验室分析同一标本并由外部独立机构收集和反馈实验室上报结果评价实验室操作的过程。也称为能力验证。它是为确定某个实验室进行某项特定检测能力以及监控其持续能力而进行的一种实验室间比对。

(一)、室间质量评价参加者的工作流程

?接受质控品;

?检查破损和申报;

?按规定日期进行检测;

?反馈结果;

?收到评价报告;

?分析评价报告;

?决定是否采取纠正措施;

?评估采取措施的效果。

(二)、EQA样本的检测

?EQA样本必须按实验室常规工作,由进行常规工作的人员使用常规检测方法测试。

?实验室在检测EQA样本的次数上必须与常规检测患者样本的次数一样。

?实验室规定回报EQA结果给组织者截止日期之前,实验室之间一定不能进行关于EQA样本结果之间的交流。

?实验室一定不能将EQA样品送到另一实验室进行分析。

?实验室必须把进行EQA样品检测的所有记录保存至少2年。

(三)、EQA计划的成绩要求

?未参加EQA活动定为不满意的EQA成绩,该次得分为0。

?在规定的回报时间内实验室未能将EQA的结果回报给EQA组织者,该次活动的得分为0。

?连续两次EQA或连续三次EQA中的两次未能达到满意的成绩则称为不成功的EQA成绩,必须暂停该实验室的工作。

(四)、对考评成绩较差实验室的整顿措施

?考评不及格和成绩较差的实验室,经艾滋病实验室审评和技术指导专家组实地核查质量确有问题的,暂停检测资格,限期3个月整改。整改期间由专家组进行现场指导,考核合格后恢复其检测资格;3个月后仍不合格者有考评实验室上报组织单位,并转报卫生部行政主管部门,由卫生部行政主管部门发出通知,撤销其实验室资格。

?确认资格被暂停的实验室,1年内若不申请再次考评者,撤销其实验室资格。

?被撤销确认实验室资格的实验室须重新培训,并再次提出申请,批准后方可再次获得确认资格。

(五)、导致EQA失败的几个原因

?检测仪器未经校准及有效维护

?未作室内质控或室内质控失效

?试剂质量不稳定

?实验人员的能力不能满足实验要求

?上报的检测结果计算或抄写错误

?EQA的样品处理不当

?EQA样品本质存在质量问题

(工作规范)湖北省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管理及资质认定工作规范

1 目的 为规范我省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明确资质认定的范围和形式;保证资质认定工作规范及评审结果客观、公正和准确,提高省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管理工作质量,特制定本规程。 2 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湖北省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可供全省各级验收工作组相关工作人员和评审员使用。也可供各类艾滋病检测实验室在申请资质认定准备工作和日常管理中参考。 3引用文件及技术资料 1)《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 2)《湖北省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实施办法》 3)《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年版) 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 5)《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6)《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2:2006/ISO 15189:2007)》 7)《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下发<湖北省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相关操 作规程及检测工作记录(试行)>的通知》 4 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类型:分为艾滋病检测确证实验室和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两类,后者包括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和艾滋病检测点三种。

5 组织管理 5.1湖北省卫生厅是全省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管理资质认定的主管部门,负责全省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监督管理和发证工作。 5.2各级验收工作组 5.2.1省艾滋病检测实验室验收工作组(以下简称“省验收工作组”)设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质量技术管理办公室,负责受理全省艾滋病确证实验室、市州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筛查中心实验室的申请、资料审核和安排初审,对已完成初审的初筛实验室安排现场评审。 5.2.2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应成立市级艾滋病检测实验室验收工作组(以下简称“市级验收工作组”)负责受理本辖区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的申请、资料审核和安排初审,对已完成初审的艾滋病检测点安排现场评审。 5.2.3 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应成立县级艾滋病检测实验室验收工作组(以下简称“县级验收工作组”),负责受理辖区内艾滋病检测点的申请、资料审核和安排初审。 5.3 评审组 5.3.1 评审员管理 5.3.1 评审员的基本条件:从事艾滋病相关管理人员;从事与艾滋病检测相关的技术人员;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热爱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管理工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经培训考核合格者。 5.3.2 评审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5.3.2.1 熟悉《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省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实施办法》、《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年版)、《实验室生物安

临床免疫实验室生物安全危害评估及控制

临床免疫实验室检验过程中涉及传染或潜在传染性生物因子时,存在实验室生物安全危害风险,事先对检验过程中的生物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以做好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一、实验分析前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 1、分离标本。 1)离心机的使用 ⑴使用前应保证离心机各零部件无松弛现象,用蒸馏水平管平衡待离心标本,小心放入离心机内,盖上防护板,打开电源,缓慢地将速度提升到所需的离心速度。⑵在离心机未完全停止之前,严禁打开防护板。⑶离心机使用后,将速度旋钮转到零速度档,将标本管取出待分析,并将平衡管取出,放回原位。 2)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风险控制:离心管(含标本及平衡管) (1)离心机运行时发生离心管破裂时,应及时关闭电源,密闭防护板30min 以上使气溶胶沉降。 (2)戴橡胶手套、一次性口罩及帽子。 (3)使用镊子清理离心管碎片,用镊子夹着的棉花清理外溢液体。碎片及棉花分别按损伤性和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4)离心桶、转轴和转子都应放在2000mg/L优氯净消毒液内浸泡30分钟以上,之后用75%乙醇去除有效氯残余,清水洗净,晾干。 (5)离心机腔用2000mg/L优氯净消毒液擦拭,30分钟后再用75%乙醇去除有效氯残余,湿布擦拭,风干。 (6)用可移动紫外灯消毒离心机腔及其它部件30分钟以上,紫外灯管置于被消毒物上方约80cm,灯管与台面平行。

以上情况发生后,应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及科室生物安全员报告,并做事故处理登记。 2、标本(真空采血管)开盖: 1)装有标本的真空采血管离心后需静置30分钟,旋转开启密封盖。 2)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风险控制:开盖过程中产生气溶胶。 离心管开盖前须静置并在生物安全柜内用旋转方法开启密封盖。 二﹑实验分析中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 实验操作过程中,应做好工作防护措施并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如因操作失误,标本血清、反应试剂均可能污染皮肤粘膜、防护服、操作台面及使用的仪器设备(如安全柜、酶标仪、洗板机、水浴箱等),将对实验者造成严重危害,相关风险控制如下: 1、血清污染操作台面时,应用纸巾盖住污染位置,用金星消毒液由外向中心喷洒作用消毒30分钟后用纸巾擦拭干净: 2、血清及反应试剂污染使用的仪器设备,应立即用纸巾吸收污染的液体,因消毒液具有腐蚀性,改用75%酒精棉球消毒污染部位。 3、血清及反应试剂污染工作服后应及时更换并做好浸泡消毒处理。 4、血清及反应试剂污染皮肤时,应立即用流动水清洗污染皮肤;粘膜或破损皮肤受污染时,应及时采用无菌水冲洗,必要时采用消毒液进行消毒。粘膜或破损皮肤污染血液时,应填写职业暴露报告卡上报,对源头血液及暴露者进行相关检查,并进行追踪观察随访,如源头血液为艾滋病病毒感染时,按艾滋病职业防护程序进行。 所有实验过程中的废弃物及风险控制中的污染物品必须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分类处理、 三﹑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的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 当发生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等)或设施出现故障,如生物安全柜等关键设备出现故障或实验室内压力﹑气流发生逆转等事件时,有可能使血液等感染性材料外溢而对操作者﹑环境和后续的抢救清理人员的健康造成威胁。风险控制按相

艾滋病检测点各项管理制度

1、实验室检测工作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进行。 2、质量方针:公正、科学、准确、有效。 3、技术负责人负责制定实验室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批新技术、新项目的推广应用等工作。 4、质量负责人负责检查实验室业务活动的开展情况,组织实验室内部质量审核等工作。 5、实验室检测结果不受行政及任何外来因素影响。 6、所有实验室人员必须经过上岗前业务培训后持证上岗。

一、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性病管理办法》、《艾滋病管理条例》。 二、对按规定和要求检测的对象进行登记和HIV抗体初筛检测。 三、做好初筛标本的收集和检测工作,及时按要求将检测出的阳性标本送上级有关实验室复检。 四、检测出的阴性标本血清存留1年,不得擅自处理。 五、实验室实行保密制度,未经许可不得向无关人员及单位提供任何检测情况。

1、实验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2、非实验室工作员工不得进入实验室。 3、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上岗,掌握各项安全防护知识。 4、检测人员皮肤受损、患病,不得进行操作。 5、检测人员进入实验室不得佩戴首饰。 6、检测人员进入实验室必须穿隔离衣、戴手套及其它防护用具。 7、检测人员离开实验室前必须脱去隔离衣并洗手。 8、严禁在实验室内进食、饮水、吸烟和化妆。 9、对所有带入实验室的物品应事先进行安全检查。 1 0、污染或可能造成污染的物品在带进实验室前必须进行消毒。 1 1、H I V测试样品转送其它实验室时应防止对人和环境的污染。 1 2、实验室的空气、物表、器具应定期进行消毒。 1 3、发生意外事故时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办法。

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基本标准

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基本标准

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基本标准 (一)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及艾滋病筛查实验室。 1、人员条件 至少由3名医技人员组成,其中具有中级卫生技术职称人员至少1名。负责筛查试验的技术人员需具有2年以上从事病毒性疾病血清学检测工作经验,接受过省级以上艾滋病检测技术培训,并获得培训证书。 2、建筑条件:实验室或检测区域应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应符合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要求。 3、仪器设备条件 配备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试验所需设备,至少包括酶标读数仪、洗板机、普通冰箱、水浴箱(或温箱)、离心机、加样器(仪)、消毒与污物处理设备、实验室恒温设备、安全防护用品和生物安全柜。 (二)艾滋病检测点。 1、人员条件:至少由2名经过艾滋病检测技术培训并获得培训证书的专业人员组成。 2、建筑条件:需有艾滋病检测区域或专用实验台,能开展简便、快速检测。 3、设备条件:需配备快速试验所必须的物品,包括普通冰箱、消毒与污物处理设备、一次性消耗品、安全防护用品。

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职能 包括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和艾滋病检测点。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设在市(地)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和艾滋病检测点可设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等。 1、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职能。 (1)负责职责范围内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试验,根据需要可开展其他艾滋病检测工作。 (2)负责将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呈阳性反应的样品送艾滋病检测确证实验室。 (3)定期汇总艾滋病检测资料,并上报艾滋病检测确证实验室。配合艾滋病检测确证实验室做好个案调查、登记等随访工作。 (4)负责对职责范围内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的技术指导;协助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和艾滋病检测点开展自愿咨询检测工作,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 2、艾滋病筛查实验室职能。 (1)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的筛查试验,根据需要可开展其他艾滋病检测工作。 (2)负责将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呈阳性反应的样品送当地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或艾滋病检测确证实验室。 (3)定期汇总艾滋病检测资料,并上报当地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或艾滋病检测确证实验室。 (4)对自愿咨询检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3、艾滋病检测点职能。 (1)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的筛查试验。 (2)负责将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呈阳性反应的样品送当地艾滋病筛查实验室或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 (3)定期汇总艾滋病检测资料,并上报当地艾滋病筛查实验室或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 (4)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

危害评估

危害评估 一、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类逆转录病毒中已经造成最大的社会和医学影响的是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该病毒在1984年被认定是造成严重免疫缺陷广泛流行的原因,这种疾病被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它是HIV相关条件范围内最严重的表现。未经治疗的感染者在感染后的最初几年中发展成AIDS的危险性估计每年1%~2%,此后为每年5%左右,最初10年的累计危险性为50%,几乎所有未经治疗的HIV感染者最终都会发展为AIDS。 HIV的传染需与含有感染细胞或血浆的体液接触。HIV可存在于含血浆或淋巴细胞的液体或渗出液中,尤其是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母乳,唾液或伤口渗出液中。通过咳嗽或喷嚏产生的唾液或飞沫的传播极其罕见,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在工作场所,学校或家里的偶然或密切的非性接触不会传播HIV。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共用注射器或性关系,以及怀孕、分娩和母乳喂养等体液的直接交流而传播的。 HIV主要感染T淋巴细胞中的一个主要亚群——T辅助/诱导细胞(TH细胞)。HIV也可感染非淋巴细胞,如巨噬细胞,小神经胶质细胞,各种内皮和上皮细胞。HIV可粘附在淋巴结中的树突状细胞表面但不能侵入细胞。感染的结果是造成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均受到影响。但不论除CD4+淋巴

细胞以外的其他细胞功能是否异常,AIDS中的许多免疫功能异常似乎均可用CD4+淋巴细胞的辅助功能丧失而得到解释,也就是细胞介导免疫功能出现了危机。 二.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HBV)简称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完整的乙肝病毒成颗粒状,也会被称为丹娜颗粒(Dane)。 我国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为四级。乙肝病毒(HBV)属于二级水平,是指能够安全操作,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动物致病性低的,对环境有轻微危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水平。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科。病毒的外衣壳,相当于一般病毒的包膜,HBV的表面抗原(HBsAg)即镶嵌于包膜的脂质双层中,内部了为一电子密度较大的核心结构,其表面即为病毒的内衣壳,内衣壳蛋白也具有抗原性,为HBV的核心抗原(HbcAg)(1)病毒致机体免疫应答低下(2)病毒发生变异HBV的PreC基因变异使不能翻译出HbeAg,病毒可逃逸机体原已形成的HBsAg的抗体与细胞免疫。(3)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害(4)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伤(5)自身免疫反应所引起的病理损害。特异性抗体:受乙肝病毒感染后,机体可产生三种抗体,抗HBs、抗HBc及抗HBe。抗HBs一般在感染HBV后4周出现,对乙肝有保护作用。 (1)乙肝病毒感染时可出现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

【hiv初筛实验室培训】HIV初筛实验室管理制度

【hiv初筛实验室培训】HIV初筛实验室管理制度 HiV初筛实验室管理制度 HiV初筛实验室管理制度 1.目的为加强本实验室艾滋病初筛检测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检测工作,根据《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特指定本实验室的管理制度。 2.范围适用于HiV初筛实验室。 3.人员组成:本实验室由三名参加过省疾病控制中心HiV初筛检测技术培训,并获得培训证书,人员均具有2年以上从事病毒性疾病血清学检测工作经验。人员承担负责人为一名具有中级卫生技术职称人员并获得了省疾病控制中心HiV初筛检测技术培训的资格证书的人员担任。 4.HiV初筛实验室为省卫生厅、省疾控中心省批的二级生物实验室。 5.管理制度 5.1,热爱本职工作,遵守卫生人员服务守则与工作原则; 5.2,坚持不歧视原则,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关系,关心他人; 5.3,做好合格和规范的预防艾滋病传播的宣传工作; 5.4,严格执行《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遵照本实验室的相关SoP文件工作;

5.5,严格执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工作人员要熟悉生物安全操作知识,和消毒技术; 5.6,不得在实验室内喝饮料,抽烟,吃食物和化装等,不得在实验室会客; 5.7,实验室用品(包括工作服)不得用作其他用途;不可将私人用品和无关用品带入实验室; 5.8,工作时,要戴手套,穿工作服,操作时手套破损应立即丢弃,洗手并戴上新手套; 5.9,不要用戴手套的手触摸暴露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 5.10,尽量避免使用尖锐物品和器具;宜用不易破碎材料制品;禁止用口吸任何物品; 5.11,工作认真负责。严格执行本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控制程序规则;做好室间质评和室内质控工作;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无误,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5.12,工作结束后,要对工作台面消毒,如用消毒液清洁后要干燥20分钟以上;操作时要有标本,检测试剂外溅时,应及时消毒;平时要保持环境整洁; 5.13,工作完毕,脱去手套后洗手,再脱去工作服,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5.14,遇到以外事故,应立即处理并报告上级,妥善即使处。 6.相关文件 6.1,样本的采集,接收登记和处理

HIV危害评估报告

一、艾滋病病毒的传播与致病 人类逆转录病毒中已经造成最大的社会和医学影响的是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该病毒在1984年被认定是造成严重免疫缺陷广泛流行的原因,这种疾病被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它是HIV相关条件范围内最严重的表现。未经治疗的感染者在感染后的最初几年中发展成AIDS的危险性估计每年1%~2%,此后为每年5%左右,最初10年的累计危险性为50%,几乎所有未经治疗的HIV感染者最终都会发展为AIDS。 HIV的传染需与含有感染细胞或血浆的体液接触。HIV可存在于含血浆或淋巴细胞的液体或渗出液中,尤其是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母乳,唾液或伤口渗出液中。通过咳嗽或喷嚏产生的唾液或飞沫的传播极其罕见,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在工作场所,学校或家里的偶然或密切的非性接触不会传播HIV。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共用注射器或性关系,以及怀孕、分娩和母乳喂养等体液的直接交流而传播的。 HIV主要感染T淋巴细胞中的一个主要亚群——T辅助/诱导细胞(TH细胞)。HIV也可感染非淋巴细胞,如巨噬细胞,小神经胶质细胞,各种内皮和上皮细胞。HIV可粘附在淋巴结中的树突状细胞表面但不能侵入细胞。感染的结果是造成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均受到影响。但不论除CD4+ 淋巴细胞以外的其他细胞功能是否异常,AIDS中的许多免疫功能异常似乎均可用CD4+ 淋巴细胞的辅助功能丧失而得到解释,也就是细胞介导免疫功能出现了危机。 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病有一个完整的自然过程,临床上将这个过程分为四期:急性感染期、潜伏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不是每个感染者都会完整的出现四期表现,但每个疾病阶段的患者在临床上都可以见到。四个时期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个渐进的和连贯的病程发展过程。 1、急性感染期窗口期也在这个时间。HIV侵袭人体后对机体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病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还会发生乏力、出汗、恶心、呕吐、腹泻、咽炎等。有的还出现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表现为头痛、神经性症状和脑膜刺激症。末梢血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加。急性感染期时,症状常较轻微,容易被忽略。在被感染2-6周后,血清HIV抗体可呈现阳性反应。此后,临床上出现一个长短不等的、相对健

艾滋病检测点制度(参考Word)

三十六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1、在安排工作人员的进入实验室区域时,要根据其工作种类和所涉及的生物试剂,对实验室环境做好安全检查。 2、进入HIV或其他生物实验室应穿隔离衣、戴手套,必要时带防护眼镜,以防污染暴露的皮肤和衣物。不用带手套的手触摸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 3、实验人员正在进行实验操作时,禁止非实验人员进入实验室。 4、实验人员在进行实验操作时,禁止做与操作无关的事。 5、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处理感染性材料之后,脱去手套洗手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6、实验室内不许进食、喝水、抽烟、擦拭眼睛、化妆和储藏食物。 7、如接触物传人性危险大,可戴双层手套(两副)以增加保护。操作时手套破损,应立即丢弃、洗手并戴上新手套。 8、实验室的柜厨或冰箱内不允许储藏食物。 9、严禁用嘴吸加样或取样,必须使用移液器来操作实验室的所有液体。 10、利器处理需严格按照利器处理规范进行。

11、实验操作中,有感染性物质溅出后,对工作面必须及时消毒。对大量溅出的浓度高的传染物在清洁之前应用1%次氯酸钠溶液浸泡,然后戴上手套擦净。 12、对用于病原体消毒的消毒剂需要有标记。 13、感染性废弃物在移出实验室(或一次性处理)之前,必须高压灭菌消毒(121℃,15磅,30分钟)。 14、每次检测工作完毕,要对工作台面进行消毒。工作台面应当用0.1%~0.2%次氯酸或含氯消毒溶液消毒。用消毒液消毒后要干燥20min以上。 15、需要在实验室以外消毒的材料必须放在坚固的、不渗透的密闭容器进行转运。做好实验室内部的防鼠防虫工作。 三十七 HIV实验室安全防护 (一)、个人防护及保健 1、防护服 (1)艾滋病实验室应为每个工作人员配备足够的防护服,包括白大衣、隔离衣或一次性工作服。平时应将清洁的防护服置于实验室清洁区内专用存放处。 (2)离开实验室是,应脱去防护服。每次穿过的污染的防护服应及时放入污衣袋中,待消毒后方可洗涤或废弃。 (3)当含有HIV的液体(样品或病毒培养液)及有可能溅到工作人员时,应使用防渗透(如塑料)围裙。

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安全防护措施和要求(一)

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安全防护措施和要求(一) 艾滋病检测实验室人员安全防护工作对预防及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提供意外事故发生时的处理方法,明确制定“艾滋病实验室安全防护和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1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安全操作和防护措施除做好对临床实验室10条要求外,还应做到以下8点: 1.1具有高度的实验室全安防护意识: 1.1.1实验室审评专家验收考核时,应对设备和实验室安全时行评估,对提出的意见和指出的隐患要及时改进。 1.1.2建立本实验室的安全-标准操作程序,这些程序适用于现有实验条件,并与其他规则和操作过程相一致。 1.1.3无论是否有意外发生和新的危险出现,每年均要对安全-标准操作程序及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1.2接受严格的培训和复训: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经过培训,并要接受实验管理人员的监督, 所有工作人员均有责任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工作安全。 1.3注意个人保健: 1.3.1注意个人保健对于减少感染的危险性很重要。皮肤受损、患病都会增加感染的危险性。很小的伤口和擦伤都应以防水的敷料覆盖。 1.3.2进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长的、带刺的手指甲,以免刺破手套。 1.3.3进入实验室应穿隔离衣、戴手套,必要时戴两层手套和防护眼镜。 1.3.4切忌用嘴吸液,避免用锐利的器材和玻璃器皿,以减少刺伤机会。 1.3.5在脱去隔离衣,离开实验室前必须洗手。 1.4人员: 1.4.1实验室工作人员只限于被批准的、按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培训合格的人员。实验室工 作人员要有安全防护意识,熟悉生物安全知识和消毒技术。 1.4.2在安排工作人员的实验室区域时,要根据其工作的各类和所涉及的生物试剂,对实验室环境做好安全检查。 1.4.3严格执行实验室工作人员年度采血检测HIV抗体和备案制度。 1.5血清及其他体液样品:所有的样品均应严格按要求妥善保存,HIV抗体阳性样品应做好标记单独保存。 1.6带入及带出实验室的物品: 1.6.1所有带入实验室的包裹都应经过检查。 1.6.2装有样品、细菌或病毒株及有毒物的包裹应在安全柜或其他适当的消毒装置内打开。 1.6.3在将HIV/AIDS样品转到其他实验室时,实验室负责人和指定人员应确定样品送达哪个实验室。 1.6.4向实验室运送样品时,应防止对工作人员、患者或环境造成污染。 1.6.5应将样品放入可靠、安全防漏的容器中运输。所有样品应装入密封塑料管内,样品管外面套上塑料袋,一并装入有缓冲垫的冷藏瓶内,做好标记。 1.6.6护送者应了解接受者,并保证这些材料被转入安全位置,得到安全的处理。

艾滋病危害评估

艾滋病毒危害评估报告 1.危害程度分类 1.1分类等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毒(HIV)属于乙类传染病。在卫生部2006年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艾滋病毒(Ⅰ型和Ⅱ型)列为危害程度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运输包装仅病毒培养物为A类,UN编号为UN2814。 1.2不同实验室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 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要求:艾滋病血清学检测属于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应在符合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要求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中进行。 2.背景资料 2.1一般生物学特性 HIV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90 nm~130nm。病毒的核心呈中空锥形,由两条相同的单链RNA链、逆转录酶和蛋白质组成其RNA中含有gag、env 和pol基因以及6种调控基因〔tat, vif, vpr, vpx (vpu), nef, rev〕。gag基因编码病毒的核心蛋白;pol基因编码病毒复制所需要的酶类(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env基因所编码的病毒包膜蛋白,是HIV免疫学诊断的主要检测抗原。调控基因编码的辅助蛋白,是调节病毒蛋白合成和复制; 核心之外为病毒衣壳,呈20 面体立体对称,含有核衣壳蛋白质。最外层为包膜,包膜上的糖蛋白有刺突状结构,是HIV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位点和主要的中和位点。 HIV是一种嗜T细胞和嗜神经细胞的病毒,侵入人体后选择性攻击T辅助细胞、脑组织细胞、脊髓细胞和周围神经细胞。当HIV在TH内大量生长繁殖,是TH大量破坏时,则发生细胞免疫缺陷,自身稳定和免疫监测功能丧失,不仅可发生一系列原虫、蠕虫、细菌、真菌和病毒等条件病原体感染,还可发生少见的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现有两型HIV:HIV-1和HIV-2,它们主要区别在于包膜糖蛋白上。HIV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不同的毒株之间差异很大,甚至同一毒株在同一感染者体内仅数月就可以改变,使抗原中和抗体失去中和效能,这给HIV疫苗的研制造成很大困难。目前在全球流行的HIV-1毒株已出现三个组,即M、O和N 组,其中M组又可分为 A到J 10个亚型,而且亚型间的重组体已有发现。HIV-2现有A~F 6个亚型。目前也有学者根据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对HIV-1进行分群,如根据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所利用的辅助受体的不同(CCR5、CXCR4),分为R5和X4毒株;或根据宿主范围及复制特性不同,分为非合胞体诱导株(NSI)和合胞体诱导株(SI);有毒力株和无毒力株;快/高型和低/慢型等。 2.2对外界环境的稳定性 HIV对外界抵抗力较弱,远较乙型肝炎病毒(HBV)对外界的抵抗力低得多,病毒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可存活数小时至数天,对热、乾燥敏感,不耐酸。60℃以上就可被灭活。因此,注射器具、医疗用具通过高温消毒、煮沸或蒸汽消毒完全可以达到消毒目的。HIV对化学品也十分敏感,常用的消毒剂如70%酒精、10%漂白粉、2%戊二醛、4%福尔马林等均能灭活病毒。 2.3致病性 HIV 具有嗜细胞特性,主要感染T 辅助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它所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十分复杂,以CD4+T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和免疫缺陷为特征,常伴有实质器官(脑、淋巴结和肺等)的炎性疾病、神经障碍和恶性肿瘤。感染HIV后的2-4周为急性期,突发病毒血症,30%-70%的感染者可能伴有流感样或单核细胞增生样症状。此后由于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病毒血症和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进入平均8-10年的无症期(或称潜伏期),此时病毒仍在复制,并不断减少和免疫功能逐渐下降。免疫系统

{工作规范制度}某某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管理及资质认定工作规范

{工作规范制度}某某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管理及资质认定工作规范

1) 2) 3) 4) 5) 6) 7) 5组织管理 5.1湖北省卫生厅是全省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管理资质认定的主管部门,负责全省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监督管理和发证工作。 5.2各级验收工作组 5.2.1省艾滋病检测实验室验收工作组(以下简称“省验收工作组”)设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质量技术管理办公室,负责受理全省艾滋病确证实验室、市州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筛查中心实验室的申请、资料审核和安排初审,对已完成初审的初筛实验室安排现场评审。

5.2.2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应成立市级艾滋病检测实验室验收工作组(以下简称“市级验收工作组”)负责受理本辖区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的申请、资料审核和安排初审,对已完成初审的艾滋病检测点安排现场评审。 5.2.3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应成立县级艾滋病检测实验室验收工作组(以下简称“县级验收工作组”),负责受理辖区内艾滋病检测点的申请、资料审核和安排初审。 5.3评审组 5.3.1评审员管理 5.3.1评审员的基本条件:从事艾滋病相关管理人员;从事与艾滋病检测相关的技术人员;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热爱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管理工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经培训考核合格者。 5.3.2评审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5.3.2.1熟悉《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省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实施办法》、《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年版)、《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2:2006/ISO15189:2003)》; 5.3.2.2掌握《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标准》; 5.3.2.3有较强的责任心,坚持原则,保证评审的客观、公正; 5.3.2.4有合作精神,有口头交流和沟通协调能力; 5.3.2.5有时间参加评审工作。 5.3.3评审组长的要求:评审组长除满足评审员的基本条件和素质要求

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基本标准

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基本标准 (一)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及艾滋病筛查实验室。 1、人员条件 至少由3名医技人员组成,其中具有中级卫生技术职称人员至少1名。负责筛查试验的技术人员需具有2年以上从事病毒性疾病血清学检测工作经验,接受过省级以上艾滋病检测技术培训,并获得培训证书。 2、建筑条件:实验室或检测区域应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应符合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要求。 3、仪器设备条件 配备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试验所需设备,至少包括酶标读数仪、洗板机、普通冰箱、水浴箱(或温箱)、离心机、加样器(仪)、消毒与污物处理设备、实验室恒温设备、安全防护用品和生物安全柜。 (二)艾滋病检测点。 1、人员条件:至少由2名经过艾滋病检测技术培训并获得培训证书的专业人员组成。 2、建筑条件:需有艾滋病检测区域或专用实验台,能开展简便、快速检测。 3、设备条件:需配备快速试验所必须的物品,包括普通冰箱、消毒与污物处理设备、一次性消耗品、安全防护用品。

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职能 包括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和艾滋病检测点。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设在市(地)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和艾滋病检测点可设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等。 1、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职能。 (1)负责职责范围内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试验,根据需要可开展其他艾滋病检测工作。 (2)负责将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呈阳性反应的样品送艾滋病检测确证实验室。 (3)定期汇总艾滋病检测资料,并上报艾滋病检测确证实验室。配合艾滋病检测确证实验室做好个案调查、登记等随访工作。 (4)负责对职责范围内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的技术指导;协助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和艾滋病检测点开展自愿咨询检测工作,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 2、艾滋病筛查实验室职能。 (1)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的筛查试验,根据需要可开展其他艾滋病检测工作。 (2)负责将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呈阳性反应的样品送当地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或艾滋病检测确证实验室。 (3)定期汇总艾滋病检测资料,并上报当地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或艾滋病检测确证实验室。 (4)对自愿咨询检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3、艾滋病检测点职能。 (1)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的筛查试验。 (2)负责将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呈阳性反应的样品送当地艾滋病筛查实验室或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 (3)定期汇总艾滋病检测资料,并上报当地艾滋病筛查实验室或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 (4)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

HIV危害性评估报告

艾滋病毒危害性评估报告 1 危害程度分类 1.1分类等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毒(HIV)属于乙类传染病。在卫生部2006年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艾滋病毒(Ⅰ型和Ⅱ型)列为危害程度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运输包装仅病毒培养物为A类,UN编号为UN2814。 1.2不同实验室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 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要求:艾滋病血清学检测属于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应在符合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要求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中进行。 2 背景资料 2.1一般生物学特性 HIV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90 nm~130nm。病毒的核心呈中空锥形,由两条相同的单链RNA链、逆转录酶和蛋白质组成其RNA中含有gag、env 和pol 基因以及6种调控基因〔tat, vif, vpr, vpx (vpu), nef, rev〕。gag基因编码病毒的核心蛋白;pol基因编码病毒复制所需要的酶类(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env基因所编码的病毒包膜蛋白,是HIV免疫学诊断的主要检测抗原。调控基因编码的辅助蛋白,是调节病毒蛋白合成和复制; 核心之外为病毒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含有核衣壳蛋白质。最外层为包膜,包膜上的糖蛋白有刺突状结构,是HIV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位点和主要的中和位点。 HIV是一种嗜T细胞和嗜神经细胞的病毒,侵入人体后选择性攻击T辅助细胞、脑组织细胞、脊髓细胞和周围神经细胞。当HIV在TH内大量生长繁殖,是TH大量破坏时,则发生细胞免疫缺陷,自身稳定和免疫监测功能丧失,不仅可发生一系列原虫、蠕虫、细菌、真菌和病毒等条件病原体感染,还可发生少见的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现有两型HIV:HIV-1和HIV-2,它们主要区别在于包膜糖蛋白上。HIV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不同的毒株之间差异很大,甚至同一毒株在同一感染者体内仅数月就可以改变,使抗原中和抗体失去中和效能,这给HIV疫苗的研制造成

艾滋病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

艾滋病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定义: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QC)、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 QA)和质量改进(quality improvement, QI)。强调对实验室质量不仅仅限于检验结果本身,从管理内容来讲要包括影响分析结果的全过程和全方面。也就是说不能只考虑检测过程,还应包括检测前(分析前)过程和检测后(分析后)过程。质量管理不只是质量管理人员或质量管理部门的事,而是实验室全体人员的事。 质量管理层次 自上而下共有五个层次: 全面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 质量体系 质量保证 质量控制 一、质量控制 定义: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 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十个要素: ◆设施和环境 ◆检验方法、仪器及外部供应品 ◆操作手册 ◆建立和确认方法的性能规格 ◆仪器和检验系统的维护和功能检查 ◆校准和校准验证 ◆室内质量控制 ◆室间质量评价 ◆纠正和纠正措施 ◆质控记录 (一)、设施与环境 实验室应确保其环境条件不会使结果无效,或对所要求的测量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防止交叉污染 ?实验区的准入制度 ?实验室良好的内务 (二)、检验方法、仪器及外部供应品 实验室必须使用能保证准确和可靠的检验结果的检验方法、器材、仪器、试剂、质控品和供应品。 检验方法:ELISA、化学发光法、快速法等 仪器与器材:酶标仪、洗板机、水浴箱、冰箱、移液器、离心机、生物安全柜等 试剂盒:必须有国家规定的生产许可证,注册登记证,不能使用过期试剂。除非有生产厂家的说明,不同批号试剂盒中成分不能相互交换。试剂盒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好。(三)、操作手册 实验室所有使用的检验方法都应该有操作手册。

艾滋病的实验室检查

艾滋病的实验室检查 一、概述 艾滋病一词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英文名词缩写的音译,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该病毒主要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尤其是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TH或T4),使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低下,失去对外界感染的抵抗力,容易发生各种顽固感染和恶性肿瘤,艾滋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死亡率高,预后很差。艾滋病已成为当今世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烈性传染病。本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生殖器皮肤粘膜有破损的受染机会大大增加;其次通过血液、血液制品、组织器官的移植而传播,输入含艾滋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静脉吸毒者共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针头上带有的微量血液足以使人染上艾滋病毒;再次为母婴传播,受艾滋病毒感染的孕妇可通过胎盘的脐带血将病毒传染至胎儿,也可在分娩时及产后传染给婴儿。国外研究报道,大约1/4的HIV 感染儿童在生后一年发展为艾滋病,HIV感染儿童5年存活率为70%。 二、实验室检查 1.HIV病原学检查从患者体液或组织中分离HIV是确定HIV感染最可靠的证据,分离HIV的技术要求高,仅在少数有特殊装备的实验中才能作。常用的有抗体检测法,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蛋白印迹法等。也可作抗原检测,如检测HIV P24抗原等。 2.免疫学检查做末梢淋巴细胞计数显示淋巴细胞数量呈进行性下降,做亚形计数主要是CD4细胞(辅助性T细胞,TH)及CD8细胞(抑制性T细胞,Ts)。在急性期TH计数是正常的,早期TH计数在400/mm3以上,中期降至200~400/mm3以下,晚期降至200/mm3以下,且TH/Ts比值小于1。 3.机会性感染的病原学检查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及原虫等的检测。 早期HIV感染的诊断主要靠检出HIV抗体。对一些高危人群如发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表现应常规作HIV抗体检测。 (三)诊断标准我国于1990年8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艾滋病属乙类传染病,并提出试验诊断标准。1996年又组织专家作了修订,其主要内容如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艾滋病毒生物危害评估

艾滋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 一、危害程度分类 (一)分类等级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属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二)不同实验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 1 、HIV抗体检测(包括筛查和确证实验)、抗原检测和相关的免疫学检测应在符合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要求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中进行。 2、HIV分离培养、浓缩、中和试验、细胞培养及研究工作及其它需要应用活病毒的研究工作,应在Ⅲ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3)中进行。 3、HIV核酸提取和检测均应在符合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要求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中进行。 4 、HIV病毒株应保存在符合Ⅲ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3)要求的艾滋病实验室;HIV阳性样品,包括全血、血清、血桨和其他组织(液)、核酸提取物应保存在符合BSL-2要求的艾滋病实验室。 二、HIV背景资料 (一)、形态结构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直径约120纳米,大致呈球形。病毒外膜是磷脂双分子层,来自宿主细胞,并嵌有病毒的蛋白gp120与gp41。向内是由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质(Matrix),以及蛋白p24形成的半锥形衣壳(Capsid),衣壳在电镜下呈高电子密度。衣壳内含有病毒的RNA基因组、酶以及其他来自宿主细胞的成分。 (二)、培养特性 将病人自身外周或骨髓中淋巴细胞经PHA刺激48~72小时作体外培养(培养液中加IL2)1~2周后,病毒增殖可释放至细胞外,并使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最后细胞破溃死亡。亦可用传代淋巴细胞系如HT-H9、Molt-4细胞作分离及传代。 对黑猩猩或长臂猿予以HIV感染后,连续8个月在血液和淋巴液中可持续分离到HIV。(三)、在外界环境的稳定性 HIV对热敏感。56℃30分失去活性,但在室温保存7天,仍保持活性。不加稳定剂病毒-70℃冰冻失去活性,而35%山梨醇或50%胎牛血清中-70℃冰冻3个月仍保持活性。对消毒剂和去污剂亦敏感,0.2%次氯酸钠0.1%漂白粉,70%乙醇,35%异丙醇、50%乙醚、0.3%H2O20.5%来苏尔处理5′能灭活病毒,1%NP-40和0.5%triton-X-100能灭活病毒而保留抗原性。对紫外线、γ射线有较强抵抗力。 (四)、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HIV感染者是传染源,曾从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眼泪、乳汁等分离得HIV。传播途径有: 1.性传播:通过男性同性恋之间及异性间的性接触感染。单次暴露的传染概率为0.67%。生一次没有保护的性交,在男性同性恋中的传染HIV的概率约为0.5-3%。而在异性性接触中,男性传给女性的概率是0.1-0.2%,女性传给男性的概率是0.03-0.1% 2.血液传播:接受血液或血制品:主要是指接受污染有HIV的血液或血制品,单次暴露的传染概率介于90-100%。通过输血、血液制品或没有消毒好的注射器传播,静脉嗜毒者共用不经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造成严重感染,据我国云南边境静脉嗜毒者感染率达60%。不慎被污染HIV的器具如针头刺伤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到含有HIV的体液,单次暴露的传染概率为0.3%-0.5%。

HIV实验室安全防护程序

HIV实验室安全防护程序 1.目的:为HIV实验室各技术人员规范实验安全操作程序, 保证检测技术人员人身生物安全,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适用于HIV实验室技术人员。 规范性引用文件:《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年版),《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4年5月31日颁布,2004年6月1日起实施。《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2004年10月1日起实施。《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 233-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2002-12-03发布,2003-08-01实施。 4 实验室安全防护 4.1 个人防护及保健 艾滋病实验室所用的个人防护装备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 4.1.1 防护服 4.1.1.1 艾滋病实验室应为每个工作人员配备足够的防护服,包括白大衣、隔离衣或一次性工作服。平时应将清洁的防护服置于实验室清洁区内专用存放处。 4.1.1.2 离开实验室时,应脱去防护服。每次穿过的污染

的防护服应及时放入污衣袋中,待消毒后方可洗涤或废弃。 4.1.1.3 当含有HIV的液体(样品或病毒培养液)及有可能溅到工作人员时,应使用防渗透性的(如塑料)隔离衣。 4.1.1.4 当发现防护服已被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4.1.2 艾滋病实验室应配备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口罩、安全防护眼镜及冲洗眼睛的装置。 4.1.3 艾滋病实验室应配备实验室专用的工作鞋,鞋面覆盖足背,鞋底防滑。 4.1.4 个人保健 4.1.4.1 高标准的个人保健对于减少感染的危险性很重要。皮肤受损、患病都会增加感染的危险。皮肤的任何伤口和擦伤都应以防水敷料覆盖。 4.1.4.2 进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长的带刺的指甲,以免刺破手套。 4.1.4.3 进入实验室应穿隔离衣,戴手套。如果接触物传染危险性大,则应戴双层手套和防护眼镜。 4.1.4.4 离开实验室前必须脱去隔离衣,并洗手。 4.1.4.5 严禁在艾滋病实验室内进食、饮水、吸烟和化妆。 4.2 实验室管理要求 4.2.1 建立安全制度 4.2.1.1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建筑和设施的安全性应符合

实验室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生物危害评估报 告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实验室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评估日期: 参与评估人: 1、生物因子种类: 本实验室从事的是一般临床免疫生化检验工作,所涉及的样本来自健康体检人群和病人,样本类型包括血清、全血、尿液、胸腔积液等,在实验室工作中所涉及的生物因子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 2、来源: 本科室所涉及的生物因子来源主要是送检样本本身所存在的细菌、真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 3、传染性: 本科室可能接触到的传染性病原体包括: 1)甲类传染:鼠疫杆菌、霍乱弧菌。可分别引起鼠疫、霍乱等。 2)乙类传染:艾滋病、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痢疾杆菌、结核分支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百日咳、淋球菌、梅毒钩端螺旋体、疟疾等。可分别引起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

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等 4、致病性: 本科室仅为临床免疫生化检验实验室,不从事有关细菌、病毒、真菌的培养增殖实验,因此本科所涉及的病原体检测实验均属于BSL-2级生物安全。 5、传播途径: 本科室生物因子可能致病的传播途径包括气溶胶、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等途径。 6、预防及治疗: 对于本科室所有从事临床试验的人员,均配备了工作服、手套、口罩等基本防护设备。在实验室配备了冲淋及洗眼装置。同时成立了生物安全委员会,对所有员工均进行了相应的生物安全培训,并定期演练,所有员工均能按要求进行操作。 7、结论: 本科的生物危害在可控范围内。 评估人员签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