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项篮球体育理论课讲稿

专项篮球体育理论课讲稿

专项篮球体育理论课讲稿
专项篮球体育理论课讲稿

理论课讲稿

内容:1。篮球运动的起源、发展、演变,现代篮球运动的特点以及演变趋势2.篮球运动的健身价值

3.中国篮球的发展以及现状

一、篮球的起源和发展

篮球是189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旧译春田)市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创造的。发明篮球的起因是,当时没有室内体育馆,在冬天大家得不到足够的锻炼。他受启发于当地人摘桃子时扔桃入筐的活动性游戏,将两只桃篮别钉在键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篮上沿距离地面3.04米,用足球作比赛工具,向篮投掷。投球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每次投球进篮后,要爬梯子将球取出再重新开始比赛。以后逐步将竹篮改为活底的铁篮,再改为铁圈下面挂网。(奈史密斯博士于1939年去世,终年78岁。)

1892年3月11日,在青年会训练学校里举行了第一场正式比赛,是奈史密斯等7名教师与培训班的几名学生比赛,这是篮球史上最早的正式比赛。比赛分上、下两半时,每半时15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比赛结束时教师队以1:5负于学生队。教师队唯一的一个球是由美式足球创始人史达科投中的。

最初的篮球比赛规则很简单,对于场地大小、参加人数多少、比赛时间长短均无统一规定。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第一部13条的原始规则,目的是使篮球游戏在公平对等的条件下进行,同时不允许粗野动作的发生。1915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竞赛规则,并翻译成多种文字,向全世界发行。1932年,刚诞生的国际篮联以美国大学使用的篮球规则为基础,制定了第一份世界统一的竞赛规则。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场地设备得到改进和完善,规则也不断地增删和变化,现行规则计有61条和57个手势图。

二、现代篮球运动的演进

现代篮球运动演进大体经过了五个时期。

(一)初创试行时期(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1、规则:

19世纪90年代,篮球运动无明确的竞赛规则,场地大小,活动人数不限,仅在室内一块狭长的空地两端各悬挂一只桃框。竞赛时把参加者分为人数平均的两队,分别以横排站在场地两端界限外,当竞赛主持者在边线中心点把近似现代足球大小的求向场地中心区抛起后,两队就集体向落球地点奔抢球,随即展开攻防对战,球进框得一分,累计得分多者为胜。而每进一球后都需要按开始时的程序开始比赛。

最初的篮球比赛规则很简单,对于场地大小、参加人数多少、比赛时间长短均无统一规定。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第一部13条的原始规则,目的是使篮球游戏在公平对等的条件下进行,同时不允许粗野动作的发生。

十三条最初的规则:

(1)可以用一手或双手向任何方向投掷球。

(2)可以用一手或双手向任何方向打球(不得用拳)。

(3)队员不得带球跑。队员必须在接球地点将球掷出,队员在高速奔跑中接球如果他试图停止但是又停不下来的时候例外。

(4)球必须持在两手之间,不得用胳膊或身体持球。

(5)不准扛、拉、推、绊或打对方队员,任何队员第一次违犯此规则应算做一次犯规,第二次违犯时应取消比赛资格,直到下一次投篮命中时为止。如果是明显的伤人,则取消其参加整场比赛的资格,并不得替补。

(6)用拳击球、违反规则3和规则4以及规则5中叙述的,是犯规。

(7)如果任何一方连续犯规3此,应算对方队员投中一球。(连续犯规的意思是对方队员在此期间内未发生犯规)

(8)当球从地面上掷入或拍入球篮并停留其中,而且未被防守队员触及或干扰,为投篮命中。如果球停留在球篮的边沿上和对方队员移动球篮,应算投中一球。

(9)当球出界时,应由第一个触及球的队员掷球入场。假如有争议,副裁判员将球一直地掷入场地。须在5秒钟内将球掷入界内,如果持球超过此时间,应将球判给对方队员。如果任何一方坚持拖延比赛,副裁判员应判该方一次犯规。

(10)副裁判员应该评判队员,并记录犯规次数;当发生了3次连续犯规是,通知主裁判员。他有权按照规则5取消队员的比赛规则。

(11)主裁判员应该评判球,并决定球何时在界内进入比赛和球属于何方,以及计算时间。他应决定投篮是否有效,并计算得分以及通常由主裁判员完成的任何其他责任。

(12)每半时15分钟,两半时之间休息5分钟。

(13)比赛时间内进球多的一方,应被宣告为胜队。如果比赛成平局,经双方队长同意比赛可以继续进行,一直到另一投篮命中时为止

2、场地器材:

场地开始由不分区域的场地,逐步增划了各种区域的限制线,如中圈以及罚球线,不久又增加了中场线。篮圈也由铁圈替代了各种制式不同的篮框,篮圈后部的档网也换成木质的规则的挡板,并与铁圈相连,接近于现代使用的篮圈装置。并且于1904年第三届奥运会由美国队举行了国际上第一次表演赛,还引入了“灯泡式”限制区和罚球时队员的分列站立线3、技战术水平:

开始在中圈跳球开始比赛,队中也开始有了锋卫的位置分工。前锋,中锋在前场进攻,后卫负责守卫本篮和把球传给中场和前场的锋线队员。此时攻守技术简单,仅限双手做几个运传投的基本动作,竞赛中以单兵作战为主要攻守形式,战术配合还在朦胧期。

1891-1920年,由于篮球比赛的趣味性较强,篮球运动迅速在美国教会学校迅速得到推广;同时随着美国文化和宗教先后传到美洲、欧洲、亚洲、澳洲及非洲。

按照时间顺序:

1983法国,1895中国,1896巴西,1900加拿大,1901伊朗,1903韩国,1905俄国,1907意大利,1920香港、新加坡,1921 西班牙

(二)完善推广时期(20世纪30—40年代)

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篮球运动迅速向更多的国家推广发展,为了适应并推动世界各国篮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1932年6月18日在瑞士的日内瓦由葡萄牙、罗马尼亚、瑞士、意大利、希腊、拉脱维亚、捷克斯洛伐克、阿根廷8国的代表酝酿组织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

1、规则:

在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的成立大会上以美国大学生篮球竞赛规则为基础,初步确定了国际统一的竞赛规则。如上场人数为5人;场地增加进攻限制区(即将灯泡罚球区扩大为直线罚球区上网3秒限制区);进攻投篮时,若对手犯规,则投中加罚1次,未投中罚2次;竞赛时间由女子8分钟、男子10分钟一节比赛,共四节,改为20分钟的上下半场;进攻队在后场得球后必须10秒过中线,不得再回到后场等。1936年第11届奥运会上,篮球被列为男子正式竞赛项目,现代篮球运动正式登上国际舞台。

2、场地器材:

20世纪40年代,随着篮球技术、战术的不断演变发展,特别是运动水平的提高,高大队员开始涌现,篮球规则进行了充实、修改。例如:严格了侵人犯规罚则和违例罚则。

场地中间为跳圈和禁圈两个圈(两个跳球队员在跳圈里,其余队员在禁圈外)。球场罚球区的两侧至端线分别设置了争抢篮板球的队员的分区站位线等;篮板有了规范的长方形和扇形两种。

3、技战术水平

到20世纪40年代末,进攻中的快攻、掩护、策应战术;防守中的人盯人防守、区域联防等战术阵型和配合,已被各国篮球队所运用,篮球运动在国际间进入完善、推广的新时期(三)普及、发展时期

1、规则:

在这个时期,篮球运动遇到了一个很大的困难。篮球竞赛规则,总是落后于篮球运动的发展。因此,为了跟上和适应篮球运动发展的需要,篮球竞赛规则总是在不断的修改、不断地增加新的内容。

在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的篮球决赛中,美国队对苏联队的最后比分是30:25,美国队获胜。为什么比分这样低呢?原因是在比赛中,比分暂时领先的球队,采取了消极的控制球不进攻战术。因此,在厂上无限制地用传球、接球、运球地方式消耗有限地比赛时间,达到最后取胜的目的。这种战术,影响到许多国家。

1953年,欧洲男子篮球锦标赛,这种控制球不进攻的战术运用的更为广泛。苏联队和匈牙利队的比赛,苏联队在比分领先时,就开始控制球而不进攻。由于防守技术差,防守战术落后,防守犯规又多,并且达不到得球得目的,因此匈牙利队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就坐在本方篮下,等待苏联队进攻。据统计,在40分钟的比赛中,苏联队控制球不进攻的时间长达18分钟。

1954年,在亚洲篮球比赛中,菲律宾队对中国台湾队的一场比赛,菲律宾队在比分领先的情况下,也采用控制球而不进攻的战术,他们在场内围成一个圆圈,进行无限制的传、接球和运球,运用这种战术最后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控制球不进攻的战术出现,使篮球比赛不激烈、不精彩、不吸引观众,枯燥无味。鉴于上述情况,国际篮联技术委员会经过研究和商讨,到1956年,在规则中增添了30秒钟规则。即某队在场内控制活球时,必须在30秒钟内投篮出手,如果不投篮出手,为违例,由对方在违例就近的边线外掷界外球。

30秒钟规则的出现,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攻守的转换速度,而且又出现了新的30秒钟的战术配合,从而提高了篮球比赛中的速度,增加了篮球比赛的吸引力。

2、场地器材:

在早期地篮球运动中,场地不仅不规则,而且场地内没有什么限制区。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高大运动员的出现,给篮球运动带来了新的问题:在比赛中,高大运动员在篮下毫无限制地进攻得分。一个球队,只要篮下有一个高大队员,就能取得比赛的最后胜利。一度曾出现了队员的身高左右篮球比赛胜负的现象。因此,各个球队都在寻找高大运动员,只追求队员的高度,而忽视了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战术的发展,致使篮球比赛形成了只靠高大运动员在篮下挤、抗、靠的单调打法,影响和阻碍了篮球运动的发展。为了扭转和改变篮球运动中这种不良倾向,重视运动员身体、技术、战术的全面训练,就在场地内增画了限制区和罚球区,并且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限制区和罚球区的形状和面积不断扩大,与此同时,规则中出现了3秒钟规则。

3、技战术水平:

进入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篮球运动开始形成以美国队为代表的高度、速度、技巧结合的美洲打法;以前苏联为代表的高度、力量和速度结合的欧洲打法;以韩国、中国为代表

的快、灵、准相结合的亚洲打法,篮球运动跨入普及、发展的新时期。

(四)全面提高时期(20世纪70—80年代)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2米以上的高大队员大量涌现。篮球竞赛空间争夺越发激烈,高度与速度的矛盾更加尖锐,高空技术的发展和占有高空优势就显示着实力,篮球竞赛名副其实的成为了巨人们的“空间运动”

规则:

1973—1978年间竞赛规则又多次对犯规提出了次数的调整和比赛时间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并设立了远投区,增加了3分线。这一改变极大的丰富了篮球的战术。

2、场地器材:

随着高大队员的增多,国际篮联和nba进一步扩大三秒限制区,变为梯形。并且改建了篮板,由木质篮板变为了有机玻璃板,在玻璃板的下部和侧面还包上了橡胶,以免运动员受伤。

3、技战术水平:

为了给高大队员增加压力,调动防守和身高处于下风的队伍的积极性,一种攻击性防守—全场及半场范围内的区域紧逼人盯人防守和混合型防守战术,展现出新的制高威力。传统的的单一型的进攻性战术、机械的战术配合和相对固定的阵型打法,被全面化、整体型、综合性频繁移动中穿插掩护的运动中打法所取代;防守更具破坏性和威胁性,个人远距离斜步或者弓箭步站位干扰式防守和单一型的防守战术,被近身平步站立,积极抢位的个人防守和集约型防守战术所取代。篮球运动水平全面提高。

(五)创新攀登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进入90年代,国际奥委会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篮球赛后,给世界篮球运动开创了新的发展渠道和方向。1992年的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以美国梦之队中的超级巨星乔丹,约翰逊等人为代表的现代篮球技巧表演,把这项运动技艺表现的更加充实完善,简单实用。规则:随着篮球技术的不断改善,加入了一些新的篮球规则。现在还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中。场地器材:对球架以及地板有了更高的要求,一般都是弹性较好的木质地板以及带有缓冲保护的球架。

技战术特点:进入90年代,篮球进入了创新,攀登,并融竞技化,智谋化,记忆化于一体的新时期,标志着现代篮球的运动整体结构、优秀运动队伍综合智能结构,以及运动员的体能、智能与掌握、运用篮球技术、战术的能力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向高,大,全发展。

三、现代篮球运动的特点

(一)空间对抗性特点

1、高空行

2、瞬时性

(二)内容多元化特点

(三)多变、综合性特点

(四)健身、增殖性的特点

(五)启示、教育性特点

(六)职业、商业性特点

四、现代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世界篮球职业队伍参加奥运会,推动世界篮球运动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创新发展,达到技艺化的新阶段。以1992年巴塞罗那第25届奥运会篮球赛中美国"梦之队"的绝妙表现,显示着篮球运动整体内容结构和优秀运动队伍综合智能、技能、能力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今后的发展新趋势在继续向着"高"、"快"、"全"、"准"、"变"、的含义将更富有新意,相互间将融为一体。从而使人感受篮球竞赛的球场越来越小;竞赛的时间

越来越短,篮架越来越低;篮圈越觉越大;球场变化越来越快;攻守队员身体接触越来越近;比分越来越高;女子与男子的对抗形式越来越难分的新趋势。

一、"高"的新意

篮球运动的"高",时代已赋予其新意,"高"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新变化。第一,世界强队普遍重视队伍的整体身体平均高度的增长。美国等世界优秀队伍中的高大队员在第25届奥运会上均能将惊人的弹跳力、敏捷的奔跑移动以及无以伦比的技术和技巧融于一身,展现绝妙的表演,已成为当代世界篮球运动中高大队员的典范。第二,随着高大运动员大量涌现,高空争夺更为突出,能否占制空有优势,已成为衡量队伍水平的重要标志,于是创新的各种立体型的战术配合方法,为世界篮球运动增添了许多新内容。

二、"快"的延伸

篮球竞赛规则进攻有时间限制,一次进攻必须在30s内结束。世界篮球运动强化了"快"的意识,掀起了全面"快"的浪潮。今后的趋势有可能还要将进攻时间限的更短些,这便给篮球运动提出了更快的速度要求,进一步形成各种快的技、战术方法。

第一,继续加快进攻速度,主动争取时间,增加攻击次数;第二,继续强调提高攻守转换速度;第三,继续提高运用技术和战术间衔接的速率,加快转换战术变化的节奏,都将给现代篮球运动向更高层次延伸。

三、"准"的发展

现在篮球竞赛积分的高比分的特点是:第一,以3分球为重点的投篮准确性继续提高;第二,掌握攻守技术、运用攻守技术与变化准确性提高。第三,战术配合的时间与空间、地面的接和的准确性提高。

四、"全的演进”

现代篮球运动对"全"的要求是:

第一,运动员素质全面。

第二,重视全面综合素质水平,陶冶自己成为既全面又有特长的队员。

第三,对教练员来说,必须高度重视并善于科学地使运动员具有以上诸多因素的开发与全面利用的才能,同时反映出教练员的全面才华和综合水平。

可见,未来要想成为世界性强队必须具有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全面整体成员中高大队员的数量和质量。

第二,特殊高大中锋队员的数量和质量,能给对方构成威胁力和实战攻击力。

第三,具有全面型明星队员以核心的组织才能、掌握绝招。

第四,全队个人和整体做战的速度,和节奏。应运用战术的简练性,应变意识、才智与能力的综和水平。

第五,具有独特的个人与全队整体防守的意识作风和看家本领。

第六,教练员智能结构的高层次和科学化训练,管理相结合的高水平。

五、篮球运动的健身价值

1篮球源于游戏的健身功能。

据研究篮球运动的发明者发明篮球之前就具有明确的;那就是要发明一项学生们喜欢的新的室内运动项目,让更多地参与活动,通过身体锻炼,使青年人的身体、心理和精神达到最佳的水平。着一目标所体现的实质是使参与篮球运动的学生们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得到健康的发展。

为篮球运动的诞生提供借鉴的是各种球类游戏,在篮球运动产生就有多种球类游戏出现,如棒球、冰球、曲棍球、足球、水球等。正是这些球类游戏以及更早的马雅人的球类游戏为奈史密斯提供了发明篮球运动的形象思维。

实际上球类游戏是通过一定形式的身体活动达到健身强体的目的,其健身功能是在游戏中体

现出来的。在人类的原始时期,游戏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大多是顺应教育后代的需要,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这种游戏仅仅是简单的身体活动,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游戏中不仅需要进行身体运动同时要满足精神和心理方面的追求。篮球运动的发明者最初提出的身体、心理和精神达到最佳水平的目标。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篮球运动健身功能的价值认识。从生理层面上看,从事篮球运动能够发展体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比较而言,篮球运动在发

展体能方面的优势在于能够全面的发展人的身体素质,同时改善人的感受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从事篮球运动可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作为集体的运动项目篮球运动无疑为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提供了理想平台,在运动过程中的到愉悦身心。

2篮球运动的发展体能。

篮球运动属非周期性运动项目与周期性运动项目重复某一种动作比较,篮球运动的技术动作复杂。多变能够全面发展人的走、跑、跳等基本能力使人体的素质得以平衡地发展。篮球运动还能够提高人体感受器官的功能,提高分配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及时间、空间的感受能力和定向能力提高中枢神经的灵活性以及协调、支配各器官的能力。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诸如电脑操作、车辆驾驶等对人们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上述能力的发展日显重要。

发展体能的目的是通过对人体施加一定的运动负荷来实现的,作为健身运动必定要有较大的适应面就要求篮球运动的负荷具有可调空性。采用不同的运动形式可以对运动的负荷进行调节。“如一对一的斗牛、半场3对3比赛、全场5对5的比赛,运动者可以根据自己自身的需要进行运动。”篮球比赛中双方都有一定的主动权:以对比赛的节奏进行控制、调节运动负荷。篮球比赛的特点是在若干强度的比赛片段之后均有短暂的休息时间人体可以得到相应的恢复。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认为:篮球比赛的中人体的供能形式为有氧供能这表明在篮球比赛中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并不是多见的运动负荷的特点使得篮球运动可能成为具有广泛的健身的运动项目。

3篮球运动的愉悦身心功能。

从事篮球运动的过程与人们日常的待人接物。工作状态等有所不同,篮球运动过程提供了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尽情发挥个人智慧而不与人们公认的道德标准相悖的机会如:虚实结合、相互制约等等,篮球运动中运动者表现出富有创造性的,机智灵活的运动行为被认为是运动智慧。从本质上看每个人智慧的自我实现的欲望,这种欲望在日常状态下往往难以实现。从事篮球运动可以满足人的这方面的心理需要。

结果的不确定性是运动者全身心地投入到篮球运动之中。篮球比赛的过程受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比赛的进程和结果都具有不确定性。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了偶然性的存在促进了竞争性的发展,是运动过程具有文学性,情节性。篮球运动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创新的过程在多次比赛中不会出现运动行为和结果的简单重复。运动者在篮球运动中可以不断体验创新的乐趣。

篮球运动发明之初就明确提出该运动是一项文明的运动规则的改变。如对身体接触程度的界定,即是在不断规范着人们在运动行为以符合文明运动的需要。通过规则的界定和在长期运动实践中所建立的公认的行为准则篮球运动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体现了公平、合理原则。从事篮球运动可以陶冶情操实现崇高的心理追求。智慧、创新、文明为篮球运动的参与者提供了良好的心理体验。

六、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以及现状

(一)、旧中国的篮球运动

篮球运动于1895年由美国国际基督教协会派往中国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任职的第一任总于事来会理先生(DavidWillardLyon,见图1-2)介绍传人我国的天津市。1896年在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举行了最早的表演赛,以后逐步由天津向华北地区的北京、保定等地和华东地区的上海、南京等地以及华南地区的广州、香港等地区传播。1910年在南京举行的旧中国第

一届运动会上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14年篮球被列为第二届全国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同年,女子篮球列为表演项目并在1930年的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上成为正式的比赛项目。

篮球运动在旧中国虽然有50多年的发展史,但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其开展并不广泛,只在一些大中城市和一些院校及军队中开展,且大多作为体育课和文化娱乐的一种手段,发展比较缓慢。

(二)、新中国的篮球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篮球运动也得到了蓬勃发展。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我国就组成了大学生篮球队参加了国际比赛。以后,国家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1950年12月邀请世界劲旅苏联队前来访问比赛并借此组织学习研讨等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篮球运动在我国的普及和提高。至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的篮球运动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在十年动荡的“文化大革命”冲击下,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出现了停滞和倒退,拉大了与世界强队之间的差距。1971年我国开始重新组织训练青少年运动员,1972年举办了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逐步建立了自己的联赛体制,1973年后恢复国际间的交往,1974年开始参加世界性比赛。我国的男女篮球队分别在1975年和1976年获得了亚洲冠军,确立了亚洲强队的地位并走向了世界,1977年我国女篮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第5名;1978年男篮参加第八届世界锦标赛获得第11名;1983年女篮在第九届世界锦标赛中荣获第3名,取得了历史性突破;1986年,男篮获得第十届世锦赛第9名。1994年底,我国开始篮球赛制改革,尝试将以前联赛的“赛会制”改为主客场制,并在1995年初试办了八强主客场赛,结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于是从1995年底开始,中国篮球联赛的赛制改为了跨年度的主客场联赛,简称CBA联赛。这一改革举措促使中国的篮球运动又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1年底,中国女篮也开始效仿男篮,举办了主客场联赛,简称WCBA联赛。2002年,在我国的江苏省又成功举办了世界最高水平的女子篮球比赛——第十四届世界女篮锦标赛。这是国际篮球协会对我国女子篮球运动发展所取得成绩的肯定。

截至2003年5月,中国篮球在世界大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是:男篮在1994年第十二届世界锦标赛和1996年奥运会上两次闯入世界前8名;中国女篮则在1992年奥运会和994年世锦赛上两次荣登亚军领奖台。

七、现阶段发展中国篮球运动的主要任务

1、扩大篮球运动的普及面。增加篮球爱好者的数量和质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篮球场上来,使之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和发现、选拔高水平篮球竞技人才的途径。

2、转变观念,转化职能,调整理念,狠抓科学训练工作,科学制订奋斗目标,争取在世界大赛中取得新的突破。

3、完善职业俱乐部的管理和竞赛法规等的建设,提高职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办好职业联赛,早日走向世界。

4、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发展篮球产业,开发和完善篮球运动的竞赛市场、培训市场、健身娱乐市场、标志产品市场和电视转播市场等。积极扶持和培养有经验、有能力的篮球经营人才。

青少年篮球训练课时学习教案史祥彬高长泉.docx

青少年篮球训练教学课 教 案 任课教练:史祥彬高长泉篮球训练课时教案1 训练任务1、理论知识:篮球比赛主要规则部分介绍 2、投篮(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 3、技术动作规范训练与纠正 时间内容与手段组织教法与要求时强 间度 开始51、集队整队要求:快、齐、静5高部分2、宣布本课内容 3、师生相互问好

准备部分 基础部分基础部分 一、 15一、热身、准备活动 1、 2、热身跑(慢跑) 3、 4、徒手操 5、 6、全身韧带拉伸 二、 三、步法练习 1、 2、加速跑变后退 3、 4、低重心碎步变加速跑 3、横滑步 4、“之”字后退防守步 5、后退防守步向前抢步 60一、运球 1、左右手单球原地运球 2、原地双手同时运球 3、原地体前、胯下、背后变向运 球 4、“老鹰捉小鸡”运球小游戏 5、“之”字形半场行进间运球包括 体前、胯下、背后、转身等变 向过人动作 二、上篮 1、半场三步上篮练习 2、半场垫步上篮练习 组织:由教练口令指挥 要求:充分的准备活动是训练 的必要前提 要求:对重心的控制的要求提 高 要求:强化运球基本功,通过 游戏提高学习兴趣 组织:突破上篮为三人一组,一 人传球,其余两人一攻一防,进 攻人摆脱防守后突破上篮 要求:摆脱动作决定了能否上 篮,通过所学步法摆脱,为进 攻创造机会 7 8 20 15 3、摆脱后突破上篮

基础部分 强化实战部分 结束部分 三、单手肩上投篮技术: 1、肩上投篮技术动作讲解、示范 2、练习 3、定点练习、技术动作纠正 4、不同点位投篮练习 一、 30二、全场“之”字型运球变向上 篮 三、 四、全场五对五教学比赛 1、 102、放松练习 3、 4、整队集合 3、点名及课后小结 要求:基本掌握单手肩上投篮 的技术动作(重点) 要求:强化行进间运球与上篮 结合的能力 要求: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与场 上视野,训练与实战相结合 要求:放松跑和训练同样重要 整队集合同样要求快齐静 25 10 20 10篮球训练课时教案2 训练任务1、强化投篮练习 2、连续性、多点式投篮练习 3、综合性、组合式投篮练习 时间内容与手段组织教法与要求时强 间度

篮球理论课教案设计

课题名称篮球裁判基本手势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篮球规则。 2、使学生能够按规则要求掌握篮球技、战术。 教学目标 3、通过学习后能使学生真正体会篮球运动的乐趣和对篮 球运动的欣赏。 教学重点篮球规则违例部分和犯规部分。 教学难点违例和犯规手势的分别。 教具黑板、笔、 PPT 教学过程 部 授课内容板书设计分 提问导入 T: 我们同学都很喜欢篮球,篮球比赛当中裁 判员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看的篮球赛,裁判员吹最多 的哨子是什么性质的呢?有没有注意到裁判员的 手势? 举例:打手阻挡等(教师示范) 学生回答:????? . T:好,那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篮球规则的。 一、篮球裁判手势在篮球比赛中的意义 准 1. 在篮球比赛过程中,裁判员通常用的主要交流语 备言是裁判员手势,而不是言语。 2. 裁判手势不但是比赛时传递信息的工具,又是篮 部 球规则在比赛中的表现形式。 二、篮球裁判手势的种类 分 根据手势的示意,可将手势分成五类。 1、得分手势 2、计时手势 3、管理手势 4、违例手势 5、犯规手势 得分手势:得 1、 2、 3 分手势,取消得分手势。1.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跟做 2.教学目标、要求:1、通过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初步掌握手势动作。 3、了解动作意义

1、得一分——单手食指伸出(与地面垂直),与眼睛同一高度。停留 1~2 秒(以便让记录台、球队、观众清楚是多少分),接着手的腕部带动食指向下弯曲。 2、得二分——单手食指与中指伸出,与眼同高,停 留1~2 秒,接着接着手的腕部带动食指与中指向下 弯曲。 3、三分试投(不是得分,是投篮队员正在三分投篮 区域做三分的投篮尝试)——单手过头顶伸直手臂 举向空中,拇指、食指、中指展开。 4、三分投篮成功——两个手全高举过头顶(伸直 手臂),每个手伸出拇指、食指、中指表示。 5、取消得分或取消比赛——双手(手掌)在胸前 作交叉状交叉一次。 基 计时手势 1、违例停表手势:一手上举,四指并拢,一手平伸 在下。 2、犯规停表手势:一手握拳在上,一手平伸在下。本 3、计时开始手势:一手上举,四指并拢,手向下 劈下。 4、24(30)秒复位手势:一手举起,伸出食指,手 转一圈 部 管理手势(简单讲解) 1、招呼入场手势:单臂提前屈肘1.重点、难点:违例和犯规的手势。 2.违例与犯规的区别:违例是不违反规则和 道德,违例不受 处罚 4.犯规是违反规则,严重时违反了体育 道德,犯规要收到处 罚 分2、替换手势:双手提前交叉 3、暂停手势:一手张开,一手食指接触掌心。 违例手势 1、带球走:犯规鸣笛后,双手握拳,前后滚动 3 至5次。 2、非法运球(两次球):双手上下拍打 3、携带球:翻腕 4、3 秒违例 : 三只手指指向队员。 5、5 秒违例 : 五只手指指向队员。 6、8 秒违例:伸出双手 7、24 秒违例一:手举起,手腕弯下,点击肩膀。 8、球回场违例:一手左右摆动 9、故意踢球违例:一手指向脚 10、出界违例:一手上举,四指并拢,一手平伸在下。 11、跳球:双手同时伸出拇指 12、干扰球违例:进球手势 犯规动作类手势 1、非法用手:打手犯规鸣笛后,左手成90 度,右手拍打左手一下。 2、阻挡:犯规鸣笛后,双手叉腰,这样来回几次。 3、过分挥手:单手向后挥肘

大学体育理论作业备课讲稿

简述体育锻炼有哪些方法? 一、重复锻炼法 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用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从而增加负荷的锻炼方法叫重复锻炼法。此方法的关键是一次练习后,间歇时间应当充分,这样可以有效提高锻炼者的无氧、有氧混合代谢能力,提高各种技术应用的熟练性与机体的耐久性。重复次数的多少不同,对身体的作用就不同,重负次数越多,身体对运动反应的负荷量就越大。如果重复次数不断持续增加,可能使身体承受的负荷超过极点,乃至破坏身体的正常状态而造成损害。 运用重复锻炼法的关键是掌握好负荷的有效价值(最有锻炼价值负荷量下的心率),并据此调节重复的次数。通常认为,普通大学生的负荷心率在130~170次/分的范围内较为适宜。 二、间歇锻炼法 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对多次锻炼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锻炼的方法叫做间歇锻炼法。该方法的关键是间歇时间严格控制,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要求每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长、负荷强度适中。此方法可使锻炼者的心脏功能明显增强,通过调节负荷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锻炼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提高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增强体质。 同重复锻炼方法一样,间歇的时间也要依据负荷的有效价值去调节。一般说来,当负荷反应(心率)指标地低于有效价值标准时应缩短间歇时间,而高于有效价值标准时可延长间歇时间。实践中,一般心率在130次/分左右时,就应再次开始锻炼。间歇时不要静止休息,而应边活动边休息,如慢速走步、放松手脚、伸伸腰或做深而慢的呼吸等。 三、连续锻炼法 在锻炼的过程中,为了保持有价值的负荷量而不间断地连续进行运动的方法叫连续锻炼法。此方法要求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运动。从增强体质出发,需要间歇就停一会儿,需要连续就接二连三地进行下去,所以不能仅讲究间歇,还要讲究连续。连续、间歇、重复都是在整个锻炼过程中实现的。连续、间歇、重复等各因素各有其独特的作用,连续的作用在于持续保持负荷量不下降,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使身体充分地受到运动的作用。 连续锻炼时间的长短,同样要根据负荷价值有效范围而确定,通常认为在140次/分左右的心率下连续锻炼20~30分钟可使机体的各个部位都长时间地获得充分的血液和氧的供应,因而能有效地发展有氧代谢能力,发展耐力素质。 四、循环锻炼法 循环锻炼法是练习前,设立几个不同的练习点(或称作业站),练习者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个练习点的练习任务。即一个点上的练习一经完成,练习者就迅速转移到下一个点,下一个练习者依次跟上。练习者完成了各个点上的练习,就算完成了一次循环。这种练习方法就叫循环锻炼法。其结构因素有:每点的练习内容、每点的运动负荷、练习点的安排顺序、练习点之间的间歇、每遍循环之间的间歇、练习的点数与循

初中体育理论课说课稿

初中体育理论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次课是初中二年级投掷单元教学计划的第一节课,是一节引导课,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自由想象与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并总结出投掷羽毛球的完整练习过程,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通过各种投掷练习,激发学生对投掷的兴趣,发展投掷能力,提高投掷技能。 (2)知识目标: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体验、总结并掌握投掷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握持、助跑、发力、维持平衡,为进一步学习投掷实心球打下基础。 (3)情感目标:通过游戏练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体验运动乐趣,增强自尊和自信。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出投掷的四个部分 难点:调动全身力量,使上下肢协调用力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课)是--(学段)--(学科)--(版本)第--册第--章第--节的内容。

2.前面已经安排了哪些知识,作为该内容的基础;本课包含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内容联系;该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有什么关系等。(承上启下;为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三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本人对《历史课程标准》以及本节课结构与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小学、初中: 知识与能力: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过程与方法: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高中: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难点是---(或者说:这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一、说教材:

大学篮球理论课教案

大学篮球理论课教案 第二周第1次课备课日期09月01日 教学内容:篮球运动概论 重点:篮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篮球运动的本质与特点 难点: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一、教学任务 了解篮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篮球运动的本质与特点、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概况。 二、教学内容 (一)现代篮球运动的本质及其演进 第一个时期:即初创试行时期 第二个时期:即完善传播时期 第三个时期:即普及发展时期 第四个时期:即全面提高时期 第五个时期:即创新、攀登时期 (二)现代篮球运动的特点与特征 1、篮球运动的特征 2、篮球运动的特点 第一、集体性特点 第二、对抗性特点

第三、转换性特点 第四、时空性特点 第五、增智性特点 第六、综合性特点 第七、智艺性特点 第八、职业性特点 第九、商业性特点 (三)新世纪世界篮球运动发展的总趋势 1、大众篮球运动在全球普及,比赛的人文氛围全面提高。3、职业篮球运动在全球扩展,商业化气息加强,观赏性加浓第一、贵在“理念” 第二、智在“聪颖” 第三、高在“制空” 第四、快在“节奏” 第五、悍在“凶狠” 第六、准在“高分” 第七、全在“综合” 第八、变在“瞬时” 第九、星在“奇特” 第十、技在“升华” 第十一、阵在“机动” 第十二、帅在“智谋” 第十三、男、女“并趋”

(四)中国的篮球运动 1、现代篮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1)1895-1948年为第一时期 第一个阶段为1895--1918年的初始传播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1919--1936年的缓慢推广阶段; 第三个阶段为1937-1948年的局部普及阶段; 2)1949-1995年为第二时期 第一个阶段为1949--1965年的普及、发展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1966--1978年的徘徊、困惑阶段; 第三个阶段为1979-1995年的复苏、提高阶段; 3)1996年至今为第三时期 第一时期(1895-1948年) 第二时期(1949----1996) 2、我国篮球运动普及、提高的基础 3、新世纪中国篮球运动面临的任务 (五)思考题 1、试述篮球运动产生的社会基础及其演进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概况。 2、针对现代篮球运动的基本特点与功能,你有哪些新认识? 3、阐述现代篮球当代化的特征与特点。

体育与健康演讲稿

体育与健康演讲稿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通过新课程教学改革专题培训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1、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学习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来到学校,在课堂上,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的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意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 2、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3、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4、改革评价体系,改变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5、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学生喜欢、符合本地区、本校、教师本人特点的教学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的集体行为,即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进行的,不是教师个人行为。 6、课程是经验。课程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经验。课程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得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交往中建构生成的。 7、教材是范例。以往我们总把教材看作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这种教材观的实质是“教材即知识”,因此,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必须是定论、共识或某一领域公认的原理、法则、定理,排除有争议的问题,不给学生发挥空间和讨论的余地。这种远离生活情境的“学科中心”或“学术中心”的教材观,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论相去甚远,随着新课程的发展,对教材的观念转向“示范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新生入学后,从介绍教师希望达到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最后确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对

篮球专项理论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篮球专项理论课教案 第一讲 课的内容: 一、篮球运动的起源及我国篮球运动发展概况 二、篮球运动的特点及健身意义 三、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四、篮球运动常见的运动损伤及其预防处理 课的任务: 一、通过本讲使学生一般了解篮球运动的起源,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概况,篮球运动的特点及健身意义。 二、使学生充分认识篮球运动常见运动损伤的重要性、预防的必要性、掌握出现运动损伤后简单的处理方法。 一、篮球运动的起源及我国篮球运动发展概况 1、篮球运动的起源 篮球运动在1891年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春田市)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由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他看见学生、儿童经常用球向桃筐内做投准练习的游戏而受到启发。于是,他就设计将两只桃筐分别钉在健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筐上沿距离地面3.05M,用足球作比赛工具,向篮内投搓,球进入篮筐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员。以后逐步将竹篮筐改为活底的铁质球篮并挂上线网。1892年奈·史密斯博士制订了13条规则,比赛人数从开始的10人、9人、7人,最后定为5人,时间为上、下半场各15分钟。1893年,这种掷准游戏因为是使用桃篮和球,史密斯博士把它取名为“篮球”比赛的器材也发展近似现代的篮球、篮板、篮圈和篮网。 2、我国篮球运动发展概况 篮球运动于1894年传入我国天津,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篮球运动在我国开展较为普及(三大球之最),特别是在学校、机关、工厂 (1)我国篮球运动水平在世界上先进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美国、俄罗斯、克罗地亚、立陶宛、南联盟等国家篮球运动水平较高,而众所周知的美国NBA职业联赛代表看世界最高水平,一年一度的总决赛全球都要进行现场直播。 (2)在亚洲我国篮球水平属一流,男、女篮的主要对手来自韩国、日本。中国男、女篮多次在亚锦赛亚运会上获男、女冠军。去年,在日本举行的亚锦赛上中国男篮再次蝉联冠军,并获得了进军悉尼奥运会入场券。女篮则败于韩国,失去进军奥运会资格。 (3)国内有每年一度的职业俱乐部联赛(CBA)已举行了5年,八一队水平最高,已连续5年蝉联冠军,女篮目前尚没有职业俱乐部联赛(只有每年甲、乙级比赛)。 (4)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举办的(CUBA)联赛,在全国各高校反响强烈,分为南、北区进行,参赛运动员,必须是注册在籍的大学生,今年武汉地区高校参加比赛队有:武汉汽工大男队、中南政法女队,今年3月在中南政法学院举行了南方区女篮决赛,场面极为热烈,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 二、篮球运动特点及健身意义 1、篮球运动具有严格的规则限制(十章六十一条),每四年修改一次。是以球为工具,争夺球权为手段,把球投进对方篮圈为而进行的一项运动。 2、篮球运动是集体项目,要求同队队员齐心协力、密切配合,集体的力量去战胜对方,具有较强的集体性和战术纪律性。 3、篮球比赛中技、战术的运用具有复杂性,紧张激烈的对抗性,可以培养顽强的拼搏精

武术理论课讲稿

理论课讲稿 武术概述 1、武术是以威力负人的方法。或者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2、武术的套路运动: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注重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协调配合,遵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的徒手和器械的演练套路。、 3、格斗运动:是在时间、场地、体重等较相同的条件下,真对进攻的有效部位,击打效应的得分多少等一系列规则要求,双方进行斗智较技的搏击对抗。 一、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武术具有古老的历史传统。追溯其源,是与人们的生产斗争、战争格斗以及生活的不断发展和演变紧密相联的。首先是人们生产斗争的劳动实践。劳动就包括徒手的和制造生产与生活工具。早在五、六十万年前的原始旧石器时代初期,已经制造和使用了砍砸器,如石锤、燧石尖嘴凿等粗制石器,以及用石器刮削过的棍棒。这些极原始的工具,即是打猎和捕鱼等生产用的工具,又是生存的武器。他们使用这些武器去与凶恶、庞大的猛兽作斗争并猎取他们以满足人们生存与生活的需要。在此过程中人们逐步的获得了徒手搏斗和捕杀的技能,以及使用武器进行捕猎和格斗的技能,这些在原始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技能虽然是非常低级的,然而,它却是武术搏击与格斗技术的萌芽。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的石器普遍采用了磨制方法。如出现的石斧、石铲、石刀、石镰、鱼骨叉等。这些有刃、尖的工具或武器就更加锋利。在此时代的末期还出现了极少量的铜斧、铜刀、铜戈等工具,使生产效用进一步得到了发展。这些原始生产工具的进步,尤其是实际效用的提高,为后来武术的劈、刺、砍、扎等技术的逐步形成奠基了客观的物质基础。如有了尖状石器的发明及使用,人们才获得了“刺”的概念;有了鱼骨叉等的发明及使用;人们

篮球专项理论课教案

篮球专项理论课教案 第一讲 课的内容: 一、篮球运动的起源及我国篮球运动发展概况 二、篮球运动的特点及健身意义 三、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四、篮球运动常见的运动损伤及其预防处理 课的任务: 一、通过本讲使学生一般了解篮球运动的起源,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概况,篮球运动的特点及健身意义。 二、使学生充分认识篮球运动常见运动损伤的重要性、预防的必要性、掌握出现运动损伤后简单的处理方法。 一、篮球运动的起源及我国篮球运动发展概况 1、篮球运动的起源 篮球运动在1891年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春田市)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由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他看见学生、儿童经常用球向桃筐内做投准练习的游戏而受到启发。于是,他就设计将两只桃筐分别钉在健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筐上沿距离地面 3.05M,用足球作比赛工具,向篮内投搓,球进入篮筐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员。以后逐步将竹篮筐改为活底的铁质球篮并挂上线网。1892年奈·史密斯博士制订了13条规则,比赛人数从开始的10人、9人、7人,最后定为5人,时间为上、下半场各15分钟。1893年,这种掷准游戏因为是使用桃篮和球,史密斯博士把它取名为“篮球”比赛的器材也发展近似现代的篮球、篮板、篮圈和篮网。 2、我国篮球运动发展概况 篮球运动于1894年传入我国天津,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篮球运动在我国开展较为普及(三大球之最),特别是在学校、机关、工厂 (1)我国篮球运动水平在世界上先进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美国、俄罗斯、克罗地亚、立陶宛、南联盟等国家篮球运动水平较高,而众所周知的美国NBA职业联赛代表看世界最高水平,一年一度的总决赛全球都要进行现场直播。 (2)在亚洲我国篮球水平属一流,男、女篮的主要对手来自韩国、日本。中国男、女篮多次在亚锦赛亚运会上获男、女冠军。去年,在日本举行的亚锦赛上中国男篮再次蝉联冠军,并获得了进军悉尼奥运会入场券。女篮则败于韩国,失去进军奥运会资格。 (3)国内有每年一度的职业俱乐部联赛(CBA)已举行了5年,八一队水平最高,已连续5年蝉联冠军,女篮目前尚没有职业俱乐部联赛(只有每年甲、乙级比赛)。 (4)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举办的(CUBA)联赛,在全国各高校反响强烈,分为南、北区进行,参赛运动员,必须是注册在籍的大学生,今年武汉地区高校参加比赛队有:武汉汽工大男队、中南政法女队,今年3月在中南政法学院举行了南方区女篮决赛,场面极为热烈,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 二、篮球运动特点及健身意义 1、篮球运动具有严格的规则限制(十章六十一条),每四年修改一次。是以球为工具,争夺球权为手段,把球投进对方篮圈为而进行的一项运动。 2、篮球运动是集体项目,要求同队队员齐心协力、密切配合,集体的力量去战胜对方,具有较强的集体性和战术纪律性。 3、篮球比赛中技、战术的运用具有复杂性,紧张激烈的对抗性,可以培养顽强的拼搏精神和意志品质。 4、篮球运动是由各种各样的跑、跳、投基本技能组成,经常参加能促进力量、速度、耐力、弹跳、灵敏等水平素质的提高,改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

篮球室内课教案精选版

篮球室内课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第十三周第1次课 主备人:朱俊审核:马影 教学内容 1、体育常识:篮球(理论知识) 2、游戏:拷贝不走样 教学目标 1、了解篮球运动的起源及相关知识,知道篮球比赛的简单规则方法,对学 习篮球知识感兴趣,能认真学习,积极参与讨论。2、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持之以恒,勇于拼搏的优良品质教学重难点篮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篮球比赛的简单规则方法。教具 、篮球 一、师生问好! 1、迷语引入:圆圆像个瓜,人们爱玩它, 没到手抢它,抢到手丢它。(篮球) 2、师出示篮球,问:你知道我国哪些篮球明星 学生回答 3、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他们的精彩表演。(视频课件) 并让他们思考一些问题。 学生看完自由讨论回答 4、引出本课题:篮球 二、新授: 1、了解篮球的起源。 视频展示,思考问题:篮球谁发明的,刚开始是用什么做篮球和球圈和网的 2、讲解一些篮球发展史和我国一些篮球运动情况。

3、我国知名篮球运动员概况。(学生们可以先说一说) 4、了解篮球场的一些数据和设备 先欣赏一个现代的篮球场。提问:你们对篮球场知道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5、出示课件,讲解一些篮球场的基本数据和知识。 6、讲解我们比赛中裁判一些常用的手势,引导学生们看懂比赛。 7、学生上台表演一些犯规动作和手势。 三、巩固与练习 1、填空题:篮球是()年,()人,()发明的。篮球场长()米, 宽()米等。 2、抢答题。(略) 四、游戏: 拷贝不走样 1、方法:老师事先准备好几张纸,纸上写好篮球犯规的名称,由每小组最后一名学生上来抽出,然后回到座位后把这犯规的动作用手势做给前面一人, 依 次类推,最前面一位学生快速到黑板上写出犯规动作,并做出相应的手势。 2、比赛 五、课堂小结。 课后小节:

体育理论课讲稿

体育理论课讲稿第一篇体育概论篇 第一章体育概论 体育自产生以来,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人们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方式,在对健康、对和谐与美的追求中,期待自身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了解体育的产生和发展,认识体育的概念和组成,探索体育的本质和功能,领悟体育的真谛,以求不断提高对体育的认识,达到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享受体育的力与美,从而对体育有着更深入的认识。 第一节体育的概念与组成 一、体育的概念 1、什么是体育: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过程和社会文化活动。 2、体育包括的内容: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身体锻炼三方面的内容。 3、体育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体育既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和制约,也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 二、体育的组成:体育是由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三个方面组成。 (一)学校体育: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民教育的基础;它作为教育和体育的交叉点和结合部,又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学校体育教育重要是通过体育课程、课余体育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基本组织形式,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核心,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的各项任务。 (二)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又叫竞技运动,它是在体育实践中派生出来的。那么什么是竞技体育呢? 竞技体育是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挖掘身心潜能,以夺取优异运动成绩为目标而进行的科学训练和竞赛活动。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目标就是“更高、更快、更强”; 奥林匹克的原则是“公平竞赛”、“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三)社会体育 社会体育亦称大众体育,是指以健身、娱乐、休闲、医疗和康复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它的活动内容最广、表现形式多样、适应性较强、参加人数最多的一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它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又是现代体育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二节体育的功能(简要介绍内容) 体育的功能有: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军事功能、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 一、体育的健身功能 “强身健体”是体育的本质功能。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形式,通过科学组合的身体锻炼给予各器官、系统以一定量和强度的刺激,促进身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和趋优变化,从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一)体育对增强体质的作用 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骨骼、肌肉的生长,促使身体形态与内脏器官正常发育,而且还能提高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改善血液循环、呼吸、消化等系统的机能状况,使人的“防卫体力”得到提高。另外,系统进行体育锻炼对发展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有十分明显的功效。 (二)体育对增进健康的作用 过去人们认为,健康就是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但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新的定义,认为“健康应是在精神上、身体上以及社会上保持健全的状态”。由于这种观点的提出,标志着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伤害,而是需要身体、精神都能迅速、完全地适应社会环境,亦即包括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两个方面内容。 1、身体健康是指正常的生长发育、良好的生理机能、平衡的心理、充沛的精力及承担负荷后的适应反应。实践证明,科学地锻炼身体,对中枢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能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对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延缓有机体适应能力的降低,推迟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功能发生退化性变化都有明显的效果。 2、精神健康实质是指维持身体健康的一种能力。在健康诊断中,应包括由社会环境引起的心理活动因素,并把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讲究精神卫生作为判断精神健康的基础。当然,影响建立这种“基础”的因素很多,但体育锻炼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通过各种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意志品质,培养集体观念,加强组织纪律,协调人际关系,调节心理能力,排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使个体在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中获得欢快、轻松活泼,最终达到精神健康的目的。 二、体育的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体育最基本的社会功能,人们高度重视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体育在学校中的教育作用 体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在学校教育作用的主要使命是在利用身心共同参与其过程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将来担任社会角色所必备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要达到此目的,学校体育教育过程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意志品质、道德情操和发展身体的教育,使他们获得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体育在社会中的教育作用

[体育概论课讲稿]1

体育理论课讲稿 第一篇体育概论篇 第一章体育概论 体育自产生以来,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人们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方式,在对健康、对和谐与美的追求中,期待自身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了解体育的产生和发展,认识体育的概念和组成,探索体育的本质和功能,领悟体育的真谛,以求不断提高对体育的认识,达到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享受体育的力与美,从而对体育有着更深入的认识。 第一节体育的概念与组成 一、体育的概念 1、什么是体育: 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基本 特征的教育过程和社会文化活动。 2、体育包括的内容: 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身体锻炼三方面的内容。 3、体育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关系: 体育既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和制约,也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 二、体育的组成 体育是由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三个方面组成。 (一)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民教育的基础;它作为教育和体育的交叉点和结合部,又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学校体育教育重要是通过体育课程、课余体育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基本组织形式,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核心,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的各项任务。 (二)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又叫竞技运动,它是在体育实践中派生出来的。那么什么是竞技体育呢? 竞技体育是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挖掘身心潜能,以夺取优异运动成绩为目标而进行的科学训练和竞赛活动。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目标就是“更高、更快、更强”; 奥林匹克的原则是“公平竞赛”、“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三)社会体育 社会体育亦称大众体育,是指以健身、娱乐、休闲、医疗和康复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它的活动内容最广、表现形式多样、适应性较强、参加人数最多的一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它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又是现代体育发展的重要标志。

五年级篮球课教案

篮球课教案——五年级适用一、说明 本教材结合我校“体育专项课”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根据我校学生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和遵照有关规定,充分考虑本课程的特点而制定的。 (一)本教材适用对象为本校中学各年级学生。本课程为拓展型课,属考查课程,总学时18学时,共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 (二)本教材为试行,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加以补充、修订、完善。 二、教学任务 (一)贯彻教育方针,严格执行我校教学计划的规定,认真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结合篮球游戏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猛顽强的优良品质和思想作风。 (二)掌握篮球游戏的基本理论知识。 (三)发展学生身体及智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篮球游戏方法。 (四)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编篮球游戏和组织进行教学的能力;具有指导进行身体缎练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分配 (一)教学时数

本课程的教学总时数为18学时。 (二)各类教学内容的时数与比重 篮球教学内容与教法建议 第一节传接球 双手胸前传接球──传球抢球 双手胸前传接球是篮球运动中应用最广泛的传接球方式,是各种传接球技术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传球抢球等游戏进行教学,避免学生感到枯燥和厌烦。在注意传球手法的同时,注意传球落点的控制。特别是比赛和游戏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扩大学生的视野。 1.双手胸前传接球

传球抢球游戏方法: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个队,限定一个区域。游戏开始时,攻方用一个球在同伴之间传递,守方断球、抢球。要求进攻方不得运球、带球走、使球出界和被守方触摸到球,否则攻守交换。以一方一次进攻中累积传球次数多者为胜。 2.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要领: 传球要点:持球正确,蹬(地)、伸(臂)、翻(腕)、抖(腕)、拨(指)、拨指动作协调连贯,双手用力均匀。 接球要点:手型正确,触球时收臂缓冲动作柔和,连贯。 游戏要点:持球者开阔视野,找无人防守同伴传球,不持球进攻者摆脱防守。 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1)接球方法不正确;用手掌握球,指端没贴住球;肩、腕关节紧张、传球时两肘外展;伸臂和翻腕动作脱节形成挤球;两臂用力不均匀;全身动作配合不协调。(2)接球手型不对,易手指向前。 纠正方法:(1)学生做好持球准备姿势后,由教师的两手上下握球。让学生做传球时腕翻转和指拨球的动作,使学生从中体会动作方法;并多做徒手模仿动作。(2)讲清错误原因,练习时语言提示,监督练习。 4.教法建议 (1)在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教学中要注意与传接球游戏结合的问题,在考虑教学步骤时,可在示范讲解和简单的练习后就进行传接球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动作要点。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什么时候应该传直线球什么时候传弧线球等。结合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要求后,再让学生做传接球练习。可反复进行。学一段、用一段,学用结合,不断提高要求,从技术的掌握逐渐向技术的运用过渡。 (2)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不同难度的传球游戏。比如二传一抢、三传二抢、三传三抢,或相同的多人传抢。根据不同的游戏提出不同难度的要求,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并能运用双手胸前传球。 (3)教学中要教与学并重,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可预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和解决。如:比赛中球应该向哪儿传传给固定站立同伴时,球的落点控制在什么位置传给移动的同伴时,球的落点怎么控制引导学生自己学习,使学生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 (4)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负责任的学习态度,要鼓励学生表现自己,不能做好做坏无所谓。比如传球的同学要为接球的人着想,怎么传才能使接球的同伴更便于进攻,怎么传才能使自己的动作显得比较精彩。 (5)传球教学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视野,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配合思路。不能只掌握传球方法,而在比赛时不知传给谁、不知怎么传,造成大量失误。可以多做一些三传二抢,三打二等以多打少的游戏,培养学生传球给无人防守同伴的能力。 课后反思: 第二节运球 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运球抢球

体育理论课教案修订稿

体育理论课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理论课第一课 《体育锻炼重在参与》教案 执教年级:七年级执教人:重庆市綦江中学王源 一、教材内容:体育锻炼重在参与 二、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七-九年级教科书第二章<<积极自觉地参与身体锻炼>>,这章节共3学时,本课是第1学时,这一章节内容与其它章节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因为运动参与是促进学生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同时它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故本课又是本章节学习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本课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学情分析: 他们的生理特点是比较易兴奋,又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对于说教过多,抽象性强的知识因其理性思维还不完善而不易接受,也不感兴趣,初中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价值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的不全面。本课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和直观性动画进行启发学生,通过小团队相互间的合作讨论、探究,使学生由易到难,从浅入深地掌握全课内容。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 2、能力目标:树立自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了解自己参与体育活动的状 况; 3、情感目标: 根据实际自觉积极地参加课内外体育活动。 五、教学手段:引导、演示、启发、讲授法、讨论法、自我评价法等 六、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参与体育的意识,学会科学地参加体育活动。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各位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一节体育课,首先我们一起重温一下“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4分钟)插入视频图象。。。。。。为什么要大力提倡参与体育运动,体育锻炼对我们有哪些好处呢,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今天的课堂------体育锻炼重在参与 (二)讲授新课

篮球课教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

篮球行进间运球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 一、指导思想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体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不完善的教育是培养不出合格人才的。体育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之一,它的育人价值是任何一个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总结。体育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展现了人类的力量、智慧、自身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总结了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证明在春秋以前已经有了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教育。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以健身为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强健了民族的体魄,铸就了民族的灵魂,塑造了民族的性格。 二、教学内容 1.篮球行进间运球。 2. 在体育课中让学生要贯穿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诚信友善的良好学习氛 围。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建立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动作概念,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2、技能目标:初步掌握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与支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协调等身体素质。 3. 情感目标:通过篮球项目规则及运动特征了解多文化功能在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不同民族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培育热爱祖国、公平竞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团结协作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作用。 四教材分析 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是篮球单元的第四课时。运球是水平四篮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篮球运动的基础,其内容简单、趣味、实用,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本课着重要解决行进间变向-侧身探肩快、加速突然的技能,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步突破上下肢协调和控制支配球这一技术难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技能,在比赛与练习中体验到篮球运动的乐趣。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五、学情分析

课程思政版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初级)教案13-14

大学体育实践课教案 课程名称:篮球(初级) 开课学院:体育学院 开课专业:全校非体育专业 学时数: 32(理论4+实践28)授课教师: 20 -20 学年第学期

课程授课计划表

教学内容1.行进间快速运球低手投篮练习;2.原地(跳起)投篮练习;3.教学比赛。 课 次 13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加强学生对行进间快速运球低手投篮、原地(跳起)投篮动作的理解。 技能目标:通过练习,学生熟练掌握行进间运球低手投篮技术和原地(跳起)投篮技术。在教学比赛中能较熟练地运用所学技术动作。 身体目标:通过身体素质和动作技术练习,锻炼学生的心肺功能,发展学生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 思政目标1.强化学生体能及运动健康意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引领健康生活方式形成。 2.培养学生坚定顽强的毅力和勤奋务实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行进间快速运球低手投篮;原地投篮难点:快速移动中控制投篮稳定性 课的部分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教学组织 时 间 开始部分5’一.集合整队 二.宣布上课,师生问好 三.点名考勤 四.宣布本课内容与教学要求 五.安排见习生 教师:鸣哨集合、口令整队; 宣布上课、师生问好;点名 考勤;宣布本课内容,提出 教学要求;安排见习生。 学生:整队快静齐;师生问 好;点名答到;认真听讲。 要求:精神饱满。 组织:横队密集队形 5 准备部分30’一.慢跑热身 绕大场地慢跑4圈 二.徒手操(关节活动与拉伸) 1.头颈运动 2.扩胸运动 3.体转运动 4.俯背运动 5.弓步压腿 6.侧压腿 7.膝绕环 8.踝腕绕环 三.专项身体素质练习※ 1.前踢腿跑20M×1组 2.后踢腿跑20M×1组 3.内摆腿跑20M×1组 4.外摆腿跑20M×1组 (以上练习组间间隔30秒) 5.高抬腿跑20M×2组 6.加速跑20M×2组 (以上练习组间间隔60秒) 7.后退跑20M×1组 教师:提出纪律要求;口令 指挥;跟跑;语言提示呼吸 节奏;观察与指导 学生:听口令指挥;保持队 形;保持安静;调整呼吸 教师:示范讲解动作方法; 口令指挥(4×8拍);镜面 示范领做 学生:理解动作方法;听口 令跟做;充分拉伸 教师:示范讲解动作方法; 提出练习要求;组织练习; 口令指挥;观察指导 学生:理解动作方法;听讲 练习要求;听口令完成练 习;观察或提问,改进与提 高动作质量 组织:两路纵队绕场 组织:横队体操队形 组织:纵队往返 (20米) 注:做练习20米,两侧返 回途中放松调整 6 6 18 ※思政点※ 内容:强化学生体能及运动健康意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 实施:通过身体素质练习内容的学练,切实强化学生的体能,并在学练过程中灌输运动健康理 念,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引领健康生活方式形成。

【体育理论课】_游泳理论课讲稿

游泳理论课讲稿 ?第16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于2015年7月24日在俄罗斯喀山开幕。中 国代表队夺得14金10银10铜,位居奖牌榜第一位。 ?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由国际泳联主办,创办于1973年,每两年举办一届。 比赛项目包括游泳、跳水、花样游泳、水球、公开水域五个大项。国际泳联成员有180个,仅次于国际足联,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 1986年,在瑞士洛桑奥林匹克运动总部,来自世界各国的体育记者对“21世纪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进行投票表决,结果是游泳名列榜首,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体育设施日益完善,喜爱游泳运动的人越来越多,自1999年我校建成游泳馆以来,游泳列入体育必修课程,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很多从来没有接触过游泳的同学,学会了游泳,掌握了一种新的健身技能,这在高等院校中是不多见的。 本课内容: 一.游泳运动概述 二.游泳教学常规 三.游泳的健身功能 四.学习蛙泳 五.教学录像 一、游泳运动概述 (一)游泳运动概况 游泳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技能,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这种要的作用。游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公之于世,是在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当时游泳比赛只设男子100米、500米、1200米自由泳3个单项,以后的奥林匹克又增加了仰泳、蛙泳和自由泳接力等竞赛内容。1908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第4届奥运会时,成立了国际业余游泳联合会,审定了各项游泳世界纪录,并制定国际游泳比赛规则。191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5届奥运会上,开始将女子列为比赛项目。1952年第十五届奥运会后把蛙泳和蝶泳分为两个单项,从此,竞技游泳开始了4种姿势的正式比赛。 在旧中国,由于社会落后和人民贫穷,游泳运动不可能得到广泛开展,技术水平很低,截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全国各项游泳纪录只相当于现在二级运动员的水平。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游泳事业蓬勃发展,运动成绩迅速提高。1953年在罗马尼亚首都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