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庄公为人及政治智慧

郑庄公为人及政治智慧

郑庄公为人及政治智慧
郑庄公为人及政治智慧

郑庄公为人及政治智慧

前言

在春秋初期的历史舞台上,郑庄公同时兼具是一个有才干的政治人物,又是一个雄鸷阴险、虚伪狠毒的统治者。冯李骅说是「春秋初年,郑庄公枭雄,为诸侯之冠。」在〈郑伯克段于鄢〉一事中,便可见一斑,他明知道其弟的计谋,却不加劝阻,反而故意放纵,让共叔段掉入其设好之陷阱,借机消灭其势力。但这却无法让我们忽略他在政治上的表现,其表现在人前的与内心的世界,常常是南猿北彻的,可说是一位极具争议性及值得讨论的人物。

郑庄公简介

郑庄公,名寤生,郑武公之子,是春秋初年的郑国国君,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他曾平定其弟共叔段的叛乱,继武公之后,为周平王的卿士。后来,周平王为了削弱郑的力量,分政于虢,任虢公忌父为右卿士,由郑庄公为左卿士,于是周、郑之间发生了矛盾,双方互派人质。不久,周平王死去,继之者周桓王打算让虢公单独执政,结果双方发生争执,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罢了郑庄公左卿士之职,郑庄公进行报复,不去朝见周王。于是桓王率领蔡、卫、陈三国之师伐郑,战于繻葛,被郑军打得大败。到了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居然召齐、卫、宋会盟于恶曹(今河南延津西南),几乎当上的春秋初年的霸主。

一《左传》中对〈郑伯克段于鄢〉的记载

首先是《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的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遂窴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郑伯克段于鄢〉描写了一场萁豆相煎、同室操戈的残酷斗争。这场斗争发生在郑庄公与其母武姜、其弟叔段之间。叔段的一切举动都是在其母武姜的策划和摆布下进行的,所以,作品实际上是集中描写武姜、庄公之间在不同的心理动机支配下的行为对抗。人物的心理动机并不是由历史家进行主观分析,而是由历史人物自身的行动来说明,通过外在行为,我们仍可清晰地透视出人物的心理动机,推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对武姜的描述

作品在首先介绍了武姜与庄公、叔段的母子关系后,立刻明白点出武姜对两个亲生儿子的截然相反的情感态度:「恶」郑庄公,而「爱」共叔段。这里作者并没有违背史学家的外观视点,因为武姜的「爱」、「恶」是一种不加掩饰的外露情感。在这种外露情感背后,隐藏着一种畸形的,变态的母性心理。武姜憎恶庄公,仅仅是因为生庄公时难产,使她受到惊吓和痛苦。这完全是由于生理原因造成的,作为新生婴儿的庄公不应该承担任何罪过。至亲骨肉,理应爱无差等,一视同亲。但是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意识,已使武姜的母性心理堕落到极端自私的程度。她根据极端的个人利害,来决定对一切人和事的看法与态度,甚至对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她仅因「庄公寤生」就对庄公恨之入骨,并给庄公取名叫「寤生」,以志不忘,而把整个心之所爱,投放到小儿子叔段身上。正是这种畸形的、变态的母性心理,种下了骨肉相残的祸根。

在这种自私的母爱支配下,武姜开始为小儿子争夺政治地位,并且步步为营,愈演愈烈。武公在位时,她多次请求废长立幼,试图让叔段取代庄公的继承权。庄公继位后,她又为叔段指名索取地势险要、便于攻守的军事重地制,企图使叔段有一个安身发展之所,等待时机,据险兴兵,用武力除去庄公。在遭到拒绝后,又为小儿子求得地富人广的京城,以便于继续发展她的政治阴谋。当叔段在京城准备好甲兵卒乘,「将袭郑」时,武姜又充当了小儿子的军事内应,「将启之」。

从武公在位时「亟请于武公」,到庄公即位后的「请制」「请京」,直至「将启之」,武姜在不正常的爱恨心理的支配下,一步一步发展成小儿子军事叛乱的同谋,大儿子政治统治的政敌,最终酿成了一场同室操戈的残酷斗争。

(二)对庄公的描述

相比之下,庄公的心理动机则隐藏得很深。但从他即位后对武姜「请制」、「请京」的不同态度,仍可透视出他的险恶用心。

从庄公出生的那一天起,武姜就憎恶他,而且时时刻刻想让叔段取代他的继承权。可以想见,这一切早已在他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在他继位之后,武姜和叔段更成了他君权的最大威胁。他对武姜和叔段早有戒心,不会放松一丝一毫的警惕。因此,他在即位之初,就识破了武姜之计,不肯封叔段于制。庄公并不怕母亲和弟弟联合作乱。他除掉弟弟、报复母

亲的恶毒愿望,绝不会比武姜的政治阴谋产生得更晚。如今,作为一国之君,更可置武姜、叔段于死地。但是他深知,此时武姜和叔段的阴谋还没有显露出来,过早地除掉他们,师出无名,就会失去人心,不利于自己的统治地位。如果「匿其机而使之狎,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之成」,让武姜和叔段的阴谋彻底暴露,庄公就有充分的理由,名正言顺地除掉他们。既解了心头之恨,又可以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且不至损伤自己的名声。他存心要陷叔段于可伐之地,但制邑太险难除,而京城则是虽广易克,特别是京城地广人众,正好「纵其欲」、「养其恶」。所以,庄公委婉地拒绝了武姜的制邑之请,却爽快地让叔段入居京城。此后,庄公便听任叔段在京城扩土聚众、秣马厉兵而不闻不问。但是当叔段忘乎所以,起兵袭郑时,庄公却突然兴师问罪,先发制人,一举把同胞兄弟赶出了郑国。「导之以逆而反诛其逆,教之以叛而反讨其叛,庄公之用心亦险矣,」

作品最后叙述了庄公母子的握手言合。这是一个极不自然却又极其自然的结局。它出乎读者的意料,令人难以置信,但却符合双方的思想性格和心理动机。所谓的「母子如初」是由于庄公之「悔」而引起的。为了发泄几十年的仇恨,庄公流放了自己的母亲,但是他「既而悔之」。庄公之「悔」与武姜的「爱」、「恶」一样,也是一种外露情感,而且更不加掩饰,急欲为人所知。庄公决不会为自己报复母亲的行为而感到后悔。这场骨肉之间的残酷斗争以庄公的胜利而告终,但庄公并不会因此而稍释其恨。从他流放母亲时发下的「不及黄泉,无相见」的恶毒誓言可知,既使亲手杀死母亲也难解其恨。他后悔,绝不是悔他报复母亲的手段过于残酷,而是悔这种手段过于「真诚」,未加掩饰,不仅违背了「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而且敲碎了罩在自己脸上的假面,露出了阴险残酷的真容,这样会使他失去人心。作为国君又难以违背誓言,收回成命。他故意露出的悔意,不过是为了蒙蔽国人的一种虚伪表示罢了。这时颖考叔出面为他想了一个自欺欺人的办见」的誓言。为了将自己打扮成善良的孝子,重圆业已敲碎的假面,庄公欣然采纳了颖考叔的妙计。武姜从分娩庄公那一刻起,就对庄公恨之入骨。现在经过一场生死搏斗,自己败下阵来,爱子也被赶出郑国,糊口四方。她对庄公的仇恨有增无减。但是武姜一切都是从极端的个人利害出发的。正是由于自私,她才痛恨自己的大儿子。现在为了维持自己安逸舒适的生活,为了将自己打扮成宽容的慈母,她也没有拒绝颖考叔的主意。于是,武姜和庄公,这对刚刚经过一场生死搏斗的母子兼仇敌,出于各自的目的,藏起几十年的大恨深仇,又以「慈母」和「孝子」的身份,在阴暗的「大遂」之中,彼此心照不宣地握手言「和」了。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左传》的作者始终是从旁观者这个固定的视点,客观地、外在地叙述整个历史事件。除了对人物不加掩饰的外露情感点到为止之外,对人物的心理动机绝不作判断式的直接说明,仅仅描述这种心理动机在历史事件中所完成的行为和举止。出于极端的自私的心理,武姜竟对难产的大儿子恨之入骨,而对小儿子溺爱无度。这种非正常的爱和恨,促使武姜最终充当了小儿子军事叛乱的同谋,大儿子政治统治的政敌。为了实现除掉弟弟、报复母亲的恶毒愿望,庄公纵容他的弟弟走向犯罪道路,陷之于可伐之地。时机成熟,便兴起重兵,赶走弟弟,流放母亲。同样出于各自的目的,武姜和庄公这对刚刚经过一场生死搏斗的母子兼仇敌,又怀着刻骨仇恨,装模作样地握手言和。人物的历史进程和心理进程紧密地统一在一起,所有的行动和语言都是其内在本性、思想、意志和情感的反映。历史的视点使人物的内在心理都隐没在外在行动之中,但它们却是外在行动的支架,就如同看不见的骨骼是人身体的支架一样。

二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看郑庄公为人

在《左传》,五霸争雄以前,郑庄公是一位极其引人瞩目的人物。正是他,于周室东迁之后,首先利用郑国在周王室作卿士的王臣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纵横一时,几于霸主。桓公五年的纟需葛一战,天子周桓王亲率联军讨伐郑国,郑庄公愤然出兵,抵抗「王师」,并且「射王中肩」亦悍然不顾,从此掀开了列国争雄的序幕。

但是,对于这位宗周旧秩序的叛逆郑庄公的认识,我们最初是从《左传》开头最详细的一篇记录——「郑伯克段于鄢」里面获得的。在这篇脍炙人口的叙事文字里,郑庄公是运用十分巧妙的手段镇压了由母亲姜氏和弟弟共叔段连手组织的反叛,最后共叔段被逐,姜氏遭禁。从当时郑国的政治形势来看,庄公此举的结果是既巩固了君权,也消弭了内乱,无论是揆之以常情,还是按之以法理,庄公的行为均无可厚非。但历史家自有他们的见识。对于这场出现在郑国王室内部的斗争,《左传》的作者是以解释经文意义的方式来加以评判:

书曰: 『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在此,兄弟阋墙于内,双方自然不得辞其咎,但责任的轻重却判然有别: 共叔段图谋不轨,其失在于对兄不悌; 而郑庄公逐赶胞弟,其罪则不惟在对弟失教,而更在他心存的「志」。所谓「志」,依《左传正义》里服虔的解释,即是「欲养成其恶而加诛,使不得生出」。此中的要害正在一「养」字。也就是说,共叔段最终走上为恶作乱的死境,全系郑庄公一手安排,此「欲擒故纵」之所由致也。很显然,这里批判的矛头已经直指郑庄公。到了《公羊传》,谨守经义的作者就专从一「克」字立论发挥,为郑庄公定罪: 「克之者何? 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克? 大郑伯大恶也。」此后,历代评注家对郑庄公就几乎众口一辞,声讨之声不绝。

平心而论,传统批评对庄公的批判确有其敏锐犀利之处,尤其于庄公的忍隐目的和诡谲心理的认识,可谓洞幽察微。但就传统批评本身的立论而言,其根本的出发点却始终不离道义的樊篱,因此,道德标准最终成为评价郑庄公的最重要尺度。

吾人以为,历史人物研究中的这种倾向一直妨碍着人们对郑庄公之类复杂人物的进一步认识。由这种价值取向所形成的传统阅读观念,其最大的弊端就是把历史人物视如一具可以任意抽象定性的标本,而全然漠视其丰富个性和有机血脉。笔者深深地感觉到,要全面而充分地认识郑庄公,我们必须挣脱上述传统的阅读惯性,大胆地确立阅读的新观念。在这种观念里,历史与文学的学科疆界可以破除,历史客观的角度可以植入文学生动的视觉,丰富的人性剖析也允许介入严峻的道德评判。这样,深受传统批评模式桎梏的历史人物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在〈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里,郑庄公最受传统评注家讥讽的地方就是他的伪」。事实上,从整个故事的文字来看,郑庄公的确表现得很「伪」。其「伪」之一,就是郑庄公一开始就已经为其弟共叔段设下了陷阱,但他表面对共叔段的扩张行径却显得万般无奈,无计可施。此中之「伪」,早已为人所言及。其「伪」之二,就是郑庄公与母亲姜氏在隧道相见的那场「戏」里,他身心投入,应付裕如,令人真假莫辨。这里的「伪」,历来却鲜有人窥破。

「伪」,从传统道德的层面看,其实际的涵义就是「假」和「诈」。从个人质量的属性来看,它不仅对立于「真」而且更有悖于做人的「诚」,因此,在传统价值体系,它归属于邪恶。但传统的道德评价却极少触及「伪」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出现的具体背景,因此,人们从传统道德的解释中亦无法充分认识「伪」的实质作用。实际上,我们从政治关系的层面来看,「伪」附着的另一层涵义就是谋略。通常,历史上手拥王权的政治人物使用「伪」术,往往是为了实现某种重大的政治目的。以郑庄公上述的第一次作「伪」而言,其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迷惑对方,铲除共叔段和姜氏的势力。然而,郑庄公赖以取胜的谋略由于借助了「非道德」的手段来实现,因而,它深为传统的道德所不容。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理解郑庄公的这种权谋和手段? 个人认为,一个正确的方法就是从郑庄公身处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认识。

在这场斗争中,由于郑庄公与对手之间十分特殊的关系,所以他实际上一开始就面对着异常严峻而复杂的局势。在此,手足之情,君臣之义,家国利益以及私仇恩怨可以说全都纠缠扭结于一起。

母亲姜氏自郑庄公出生时候起就对之抱以恶意,胞弟共叔段则在母亲的庇护下目无王法,肆无忌惮。而且,两人连手谋权篡位的企图早已萌发在心。郑武公在位时,姜氏即试图废长立幼,但未获成功。郑庄公即位以后,姜氏和共叔段在封邑问题上的选择更令其不轨之心昭然若揭。此时,共叔段的篡逆恶行虽然尚未完全暴露,但他的存在已对君权和国家的稳定构成恶重威胁。此时,庄公欲解除危机,势必除去叔段,舍此,别无他途。所以,当谋臣祭仲力劝其收拾共叔段时,郑庄公回答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于此,我们已见郑庄公意欲剪灭共叔段的决心是一早下定,而其中思谋之周详,规模之长远又自非常人所能望其项背。持抱儒家经义的论者据此讥病郑庄公「狠毒」,实为迂腐之论! 顾栋高说得好: 「春秋之世,篡弑相寻,往往宽假臣子,而苛责君父,于称人以弑,则曰君无道也,又曰君恶甚矣。于庄公之诛乱臣,则曰养成弟恶而杀之,使君父于凡桀骜悖逆之臣子,真有进退维谷之势。」这是真正拔出流俗的见识。

不过,郑庄公虽然勇悍雄桀,但他与政敌对峙,身在君位,又置于母子、兄弟的人伦关系之中,即要面对叔段篡位的有力挑战,又须承受伦常大义的无形压力,两面夹击之下如何处置作为敌手的母亲和弟弟,这委实是相当棘手的问题。因此,为了消弭危机,施用谋略和手段就成为了斗争之必须。

当然,从纯粹道义的角度看,郑庄公为保权固位,最后逐弟禁母,固属冷酷无情。但追本溯源,母子之情早断于姜氏「寤生」之日,手足之义已断于叔段篡逆之时,姜氏和叔段的败亡实在是咎由自取。反视郑庄公,他于存亡攸关的危局中,敢于决破传统道德的陈规旧套,运用灵活的手段,智取敌手,巩固了君权,维护了郑国的统一(前此,国「如二君」) ,避免了出现象晋国翼·曲沃那样的分裂,从这一点看,郑庄公的行为是符合郑国的根本利益,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在春秋之初「王纲解纽」,宗法制度开始松动的时候,他的勇锐进取毫无疑问具有革新的意义,也带着新生事物的特点。

作为一位精明的国君,郑庄公不仅勇于反叛传统,而且也善于凭借传统。内乱平息之后,作为惩罚,郑庄公囚禁了母亲姜氏,并对之发誓曰: 「不及黄泉,无相见!」但最后他又巧妙地利用了颖考叔的居中调停,与姜氏在「及泉」的遂道中相认。这是〈郑伯克段于鄢〉里极有意味的一个段落。历来论者论及于此,大多认为郑庄公此举是颖考叔纯孝的感化所致。《古文观止》的编选者吴楚材、吴调侯在评点此一公案时特别拈出左氏「君子」赞语中的一个「爱」

字加以阐发: 「亲之偏爱,足以召祸; 子之真爱,可以回天。」所以,如庄公母子间的宿仇积怨遇此亦一朝便解。但〈郑伯克段于鄢〉原文留下的一些问题,一般论者却似乎很少究及。

首先,庄公的悔誓,在时间上是出现在颖考叔出场之前。因此,考叔纯孝的感化作用不能渲染过份。庄公之悔是真是伪姑置不论,但其「悔誓」正好说明庄公对囚禁姜氏一事在认识上已发生了变化,至少,他已意识到眼下母子对立的紧张关系不能继续维持下去。虽然打破此一僵局的主动权掌握在庄公手中,但他必须找到体面下来的台阶,这样,颖考叔的出现就促成了庄公愿望的实现。

其次,庄公由发誓至悔誓,先后相距时间既短,转变也异常突兀,《左传》原文没有交代这一态度转变的任何原因和契机。吴楚材、吴调侯对庄公的「黄泉之誓」下的批语是: 「将前日恶已爱段之忿,一总发泄、忍哉!」吴氏评论庄公的否定态度是鲜明的,但此处对庄公彼时心性的概括却相当准确。笔者据此希望说明的是,既然庄公对母亲的怀忿之心是如此之深,姜氏对自己的爱恶之性又是如此之偏,他置身于毫无感情的母子关系之中,欲实现其感情上的根本转变,殊难令人置信。如果进一步联系起处理叔段内乱的手法和心态,笔者更加相信庄公的悔誓是姿态上的表示,而决不是发自内心的所谓「良心忽现」。所以,泉下相认一幕,是郑庄公在解决了政治危机之后经过深思熟虑所做出的明智举措。因为,庄公深深懂得,不论从治国的需要还是从伦常的要求来考虑,他都必须与姜氏维系哪怕是表面的母子关系。所以,在隧道中母子相认,庄公的心情大概是复杂的,但这决不意味着他对传统的就范。

《左传》解经,称:「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意思是:郑庄公不适当教育弟弟,纵容弟弟胡作非为而处心积虑除之,所以「春秋」责备而贬抑;爵位依序是「公侯伯子男」,却不称「郑庄公」只称「郑伯」;段也有不对,所以不称他是「庄公之弟」而直呼「段」;兄弟二人如两国之君相征伐,所以称「克」。同样解经的《谷梁传》,对〈郑伯克段于鄢〉六字,也有类似的评论。

三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看郑庄公政治智慧

中国人素来崇尚智慧,热衷谋略。所谓「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正是这一文化传统的形象写照。因此,历史上凡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的人物,其最大的特色必定是政治智慧超凡入圣,谋略运用炉火纯青,风风雨雨等闲而过,把握主动永不言败。春秋初年的郑庄公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之一。

郑庄公在历史上的最大作为,是通过各种手段使西周末期才立国的小小郑国,在春秋初年率先崛起,「小霸」天下。当然,在今天看来,这点儿事功也算不得惊天动地,可歌可泣。但若从郑庄公所作所为所体现的政治技巧来考察,就不能不让人对他表示佩服了。

(一)遇事能忍

郑庄公政治智慧的高明,表现之一为遇事能忍。苏轼〈留侯论〉有云:「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

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郑庄公就是这样的人。当他的母亲姜氏与胞弟姬段串通一气,给他多方制造麻烦的时候,他能做到隐忍不发。姬段想占好地方,他就把姬段分封到京地;姬段贪欲不足,大修城邑,图谋不轨,他也装出一副漫不经意的样子,忍下一时之气。其后,姬段的肆无忌惮、得寸进尺之举,让郑庄公的臣子们都感到「是可忍,孰不可忍」,力劝庄公早早应对,以免祸起萧墙,可郑庄公还是隐忍不发,以「不义,不昵,厚将崩」的理由婉言拒绝。郑庄公的遇事能忍,还反映在他处理与周王室的关系问题上。面对年少气盛的周桓王的作梗为难,他努力克制内心的恼怒,主动前去王都朝拜周桓王,希望藉此来缓解长期以来彼此间的对立情绪。谁知周桓王并不买账,给郑庄公吃了个闭门羹,让他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接着又任命虢公林父为右卿士,让他与身为左卿士的郑庄公分庭抗礼,并强行向郑庄公索取了邬、苏、刘、邘等四座郑国城邑,公开给郑庄公以大的羞辱。虽然使得郑庄公气不打一处来,但他最终还是按捺住了怒火。所以,遇事能忍,便成了他的性格特征。老谋深算,工于心计,这正是郑庄公战略意识高度成熟的显著标志。

(二)出手能狠

郑庄公政治智慧的高明,表现之二为出手能狠。郑庄公在胞弟逼宫问题上的隐忍,在周桓王打击面前的退让,说到底不是单纯的隐忍或退让,而属于韬光养晦,后发制人。他不曾马上实施反制,是他不愿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过早地和对手摊牌。所以,郑庄公在隐忍的同时,私底下一直在作充分的准备,以求一招制敌。可笑的是,他的对手却对此茫然无知,把郑庄公的克制隐忍、妥协退让误认为是软弱可欺,于是乎步步进逼:姬段动员军队企图偷袭郑国国都,周桓王大举起兵进犯郑国纵深之地。谁知他们忘乎所以的举动,恰好为郑庄公痛下决心全面反击提供了机会,在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他予对手以迎头痛击:「克段于鄢」,一举端掉国内动乱的祸根;战于葛,用新型的「鱼丽」阵法杀得周室联军人仰马翻,落花流水,连周桓王本人也中箭负伤。可见,不出手则罢,一旦出手,就又准又狠,雷霆万钧,摧枯拉朽,给对手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也是郑庄公战略意识高度成熟的显著标志。

(三)善后能稳

郑庄公政治智慧的高明,表现之三为善后能稳。孔子说「过犹不及」。真正高明的战略家对战略目标的设定都是非常理智的,决不会在胜利面前头脑发热,忘乎所以,而是能注意掌握分寸,适可而止,见好便收,用现代的话讲,就是能做到「有理,有利,有节」。郑庄公在这方面的作为,同样可圈可点。当挫败姬段的叛乱阴谋、迫使他逃窜共地后,郑庄公便不再追击,因为他知道,姬段此时已惶惶似丧家之犬,实在不值得继续花功夫去对付。另外,由于郑庄公母亲姜氏在这一叛乱事件中曾扮演过很不光彩的角色,让郑庄公内心既痛苦又愤恨,但为了社稷大局,他最终还是与姜氏和解了,「遂为母子如初」,赢得「孝」名,在政治上替自己捞足了分数。至于葛之战善后问题上的作法,更反映出郑庄公的机心深密。当郑军大获全胜,祝聃等将领建议乘胜追击以扩大战果之时,郑庄公头脑异常冷静地表示:「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凌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遂下令停止追击,放对手一马。不仅如此,他还在当天晚上派专人前往周军大营,慰问负伤的周桓王,从而给周桓王一个下

台阶的机会,使得双方的关系没有闹到彻底破裂的地步。既赢得了利益,显足了威风,又留有了余地,杜绝了后患,左右逢源,一石二鸟,这更是郑庄公战略意识高度成熟的显着标志。

四结论

我们可以说,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政治人物,他就必须要有异于常人的冷静思考的能力,然而一个有野心的政治人物为了要达到目的,常常会运用各种的手段,或者更会牺牲一些人,或许就我们看来郑庄公是个虚伪狡诈的人,或许这也是他为了在政治舞台上求生存所必须学得的求生技谋吧!

「歌台舞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意气风发的郑庄公的「小霸」事业,早已事过境迁,烟消云散。然而,郑庄公的政治智慧与战略意识却依旧让今之读史者叹服。的确,从更深的层次进行考察,我们不难发现,遇事要忍,出手要狠,善后要稳,又何尝不可以成为今天从事国际战略角逐的有益借鉴。

参考书目

一、专书部份

杜预(民55)。春秋左氏传杜氏集解,台北:中华书局。

冯李骅(民56)。左绣,台北:文海出版社。

吴闿生(民59)。左传微,台北:台湾中华书局。

顾栋高(民63)。春秋大事表,台北:鼎文书局。

陈新雄于大成主编(民65)。左传论文集,台北︰木铎出版社

阮元校勘(民68)。公羊传,台北:艺文印书馆。

阮元校勘(民68)。谷粱传,台北:艺文印书馆。

阮元校勘(民68)。左传,台北:艺文印书馆。

张高评(民71)。左传导读,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张高评(民71)。左传之文学价值,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张高评(民71)。左传文章义法撢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洪顺隆(民71)。左传论评选析新编,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

洪顺隆(民71)。左传论评选析新编,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

程发轫(民78)。春秋要领,台北:三民书局。

杨柏峻编注(民79)。春秋左传注,高雄:复文图书公司。

简宗梧(民84)。镕裁文史的经典──左传,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二、博硕士论文部份

李小平(民73)。左传五霸形象之研究,政治大学中文硕士论文

崔炳圭(民79),左传人物描写艺术,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陈凰珠(民81)。左传人物性格刻画举隅,逢甲大学中文硕士论文

三、期刊论文部份

张高评(民54)。左传描写文之价值。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14卷第7期。

张高评(民54)。左传之论说文价值。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14卷第1期。

李威熊(民66)。左传的文学价值。孔孟月刊,17卷5期。

依根着张端穗译(民71)。左传中的叙事文。东海中文学报,第3期。

郑君华(民73)。《左传》情节与人物描写的形象性特征。学习与思考,3期。

何新文(民73)。《左传》的写人艺术。华中师院学报,第6期

徐照华(民76)。左传颍考叔说郑庄公之诡奇妙笔。孔孟月刊,26卷4期

李运宁(民80)。《左传》人物形象塑造絮谈。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期

李隆献(民86)。中国叙事文学的不迁之祧-浅析左传的叙事技巧。钱穆先生纪馆馆刊,第5期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重点总结

第一章商代西周的政治思想(不重点看) (1)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各部落由氏族公社向国家形态转变。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家长制家庭与部落征服共同作用的结果。 特点:1.保留了部落的某些特征(国家是松散的联盟,对本部族成员和被征服者实行分治政策)2.土地公有3.君主制度 (2)西周的重要政治经济制度 1.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2.分封制:同姓子弟和古代帝王后裔。 3.井田制:土地公有。以家庭为单位平均占有土地,农户上缴十分之一的实物地租或九分之一的劳役地租。 (3)商代祖先崇拜和王权观念 1.占卜成为重要的事务,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统治者向成名宣示其权力神圣性和合理性) 2.从祖先崇拜到王权至上 (4)西周初期“敬天保民”思想 周公“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思想。他提出“天佑有德”“惟命不于常”“明德慎罚” 第二章:春秋时期的政治思想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1)“天下有道“的政治思想。“道”是作为判断社会政治良否的标准。符合道义的社会便是好社会。符合道义的社会特征包括:1.有着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一秩序。2.道德品行良好。 3.社会关系和谐 (2)“仁“与修身。”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仁“有三要点。爱人为仁、克己复礼为仁、

敦朴厚重为仁。仁是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是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前提。孔子认为诗人还要进行修养,包括养成“克己忍让”的美德、恪守“忠恕”之道、安贫乐道、安分守己 (3)“礼”的德政教化。恢复礼制是走出社会动乱的根本途径,主张用礼规范社会生活,重建社会政治秩序。礼是适用于社会各面的行为准则。礼是个人的行为规范,也是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君主做到礼的规范便是德政,而做到以德治国应该做到富民均平、举贤才、教化主张。孔子还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才。 二、老子的“无为而治”政治思想 (1)老子的“道”论。道是老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道先于物质世界并且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存在,道是物质世界的本原,并且决定着具体事物的属性。本质为无的道孕育了世界万物。,道是社会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法则。 (2)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老子设想的理想社会有以下几个特征:国家规模小,人口少、生活在原始状体下,人们长期实践形成的知识与技能失去了价值、人们没有知识欲望目的的生活、人们之间没有交往每一个小国相互隔离。 (3)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可以使民众保持淳朴善良的品质。无为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慎征伐。老子的无为而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在本质上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无为诗人回到原始蒙昧的状态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 一、孟子的“仁政”思想 (1)”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性善论),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也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所以可能的前提。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当代的价值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当代的价值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13政治班 学号:8 姓名:王佳楠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当代的价值谈起中国古代历史,政权变换,朝代更迭,从奴隶制社会的开始到封建制社会的结束,人们对政治的利用日趋成熟,利用其终结,利用其开始,从具有政治头脑的个人或群体中诞生并付诸于实践的,我认为就是政治制度,而政治制度则是王朝的灵魂,经济制度则是骨架,仅管传统的政治制度大都以集权,专政为核心,以服务于君主的家天下为首要任务,但用理性且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政治制度仍有许多可取之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基于马列主义思想结合中国特色,并吸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优秀经验及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精华所铸就而成的,其虽渺小但不容忽视,下面我将从宗法制、中央集权制、科举制来一一列举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当代的价值进行论述。 宗法制是为了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宗法制使社会各层成员按照宗法的原则组织起来,以自然血缘关系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用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它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统治阶级内部秩序,使得王在拥有极大政治权利的同时多了血缘关系的保障。由于人是社会化

较高的群居动物以农业社会为根基,以血缘关系形成纽带,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宗法制的出现与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家族亲情的重要性,嫡长子继承制作为宗法制的核心,既巩固了宗法制,有使家族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文明两千年来没有中断与宗法制中重视家族延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当代,宗法制同样影响我国的方方面面,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和谐”二字十分重要,“不和谐”的问题与事件屡见不鲜,且难以解决,这正需要大力宣传宗法制中有家才有国,家和万事兴的内容,和谐社会要从家做起,而宗法制也将广大中华儿女的心连接到一起,共同歌颂着龙的传人,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自豪感,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以上是从国家角度论述,而从个人角度来看,宗法制延续下来的孝道观念植根于中国人民心中,古人重孝道,这其推行的宗法政治制度有关,孝是宗法制度的必然产物;后来儒家伦理以孝悌为本,推崇父慈子孝。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养育,下一代对上一代的赡养。个人良好品德对社会起到了良好的反作用。 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与中央。自秦国统一六国以来,中央集权制由萌芽发展至明清达到顶峰,可以说中央集权制在封建社会中是极为先进,具有长久存在价值的政治制度,但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认为不能单一论证其在现今中国所起到的价值,因此我将中国划分为建国以来和改革开放以后两个发展阶段进行详细论述。

名人的做人智慧_该糊涂时就糊涂

假装糊涂是要你不糊涂装糊涂。在平常处世交往中有些事情收缩性大,变通性强,问题的真相也不甚明了,这时你就应该用装糊涂的办法缓解矛盾,摆脱被动局面。 假装糊涂的情况大体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闪烁其词,也叫闪避法;一个就是答非所问。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进行言辞交往时,经常会碰到一些自己不能回答或不便回答的问题。对此,又不好不予理睬,拒而不答。这时,只有想方设法地闪避一下,才是上策。一般说来,当你对别人的问题采取闪避回旋的策略后,别人就不会不知趣地穷追不舍了(真要有那种人,那就得采用另外的策略了)。 闪避是言语交际中从礼貌的角度出发的,它的要求是:对别人所问,应当回答,但要答得巧妙,迂回地达到躲闪、回避别人问话的目的。既要让别人不致难堪下不了台,又要维护自己不能答、不便答的原则。 阿根廷著名的足球运动员迪戈·马拉多纳在与英格兰球队相遇时,踢进的第一球是“颇有争议”的“问题球”。据说墨西哥一位记者曾拍下“用手拍球”的镜头。 当记者问马拉多纳,那个球是手球还是头球时,马拉多纳机敏地回答说:“手球一半是迪戈的,头球有一半是马拉多纳的。”马拉多纳的回答颇具心计,倘若他直言不讳地承认“确系如此”,那么对裁判的有效裁决无疑是“恩将仇报”。但如果不承认,又有失“世界最佳球员”的风度。而这妙不可言的“一半”与“一半”,等于既承认了球是手臂撞入的,颇有“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将气概,又在规则上肯定了裁判的权威,亦具有了善待权威的君子风度。 假装糊涂的妙处在于真则假之,假则真之,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先是迷惑对方,然后才能体面地从困窘中“拔”出来。 莎士比亚在其著作《第十二夜》中,让主人公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因为他很聪明,才能装出糊涂人来。彻底成为糊涂人,要有足够的智慧。”特殊场景中的假装糊涂其实是一种机智的应变,也是处世的一种技巧。 另外,与人交往中,往往由于对方提出的问题比较敏感,或者涉及某种“隐私”不好回答,而面对客人又不能不答,这时也需用假装糊涂来给以回答。不过这种假装糊涂与前面的假装糊涂有所不同,前面的假装糊涂是故意让对方知道自己在为对方掩盖错误,以便讨得对方的信任或增加友谊的一种主动行为。而这种假装糊涂是在对方首先提出问题、自己本不想答但又不得不答的情况下,或“移花接木”或“引入歧途”,从而使对方既不尴尬,自己又能反客为主的应变技巧。两者虽归于一类,但却有质的不同。下面这个例子颇能说明这种技巧: 一次,乾隆皇帝突然问刘墉一个怪问题:“京城共有多少人?”刘墉虽猝不及防却非常冷静,立刻回了一句:“只有两人。”乾隆问:“此话何意?”刘墉答曰:“人再多,其实只有男女两种,岂不是只有两人?”乾隆又问:“今年京城里有几人出生?有几人去世?”刘墉回答:“只有一人出生,却有十二人去世。”乾隆问:“此话怎讲?”刘墉妙答曰:“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个属相,岂不是只出生一人?今年去世的人则十二种属相皆有,岂不是死去十二人?”乾隆听了大笑,深以为然。 确实,刘墉的回答极妙。因为皇上发问,不回答不行;答吧,心中无数又不能乱侃,这才急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课程标准和省考要求 课程标准 学习要求 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秦朝的“三公”制度。 2、知道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3、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列举汉代“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 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 变。 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3、认识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的特点。 4、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 响。 3、感受人治的诸多弊端。认识到专制政治走向民主法制是历史的必然。 二 教材知识整合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1、夏商周政治制度概述 (1)夏朝(公元前2070年建立):①王位世袭制:禹将自己的位子传给儿子启。从此, 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②影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变为传子,“家天下” 制度由此开始。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 系。 (2)商朝: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②神权和王权 密切结合,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③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也通过这 一手段主宰国政。 (3)西周: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通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国,定都镐京,史 称西周。②周王采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方式,确立了一套比商朝更为严密的控制体系。 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王权强大的前提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 地,广建子国,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2)渊源:由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演变而来。 (3)原因:①西周疆域广阔,需要加强统治,巩固固政权;②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启迪青少年成长的故事)启迪青少年学习做人智慧的故事_无奈之中

温森特是加拿大广播公司里一个年轻的电视制作人,富有经验,想象力丰富。他头一年一直在激励专家查尔斯手下干活,而且准备签第二年的合同,但他却得到通知,说卡斯特罗——当时他正在古巴的梅斯特拉山派闹革命——愿意让他进行多方面的采访。加拿大广播公司对温森特说,他们愿为这些冒险付钱,用丰厚的报酬向他购买每一条新闻。但仍然存在着一个问题:人们迟迟不能证实卡斯特罗答应采访这件事,温森特在等待的过程中也不向查尔斯表态,这一点可以理解。而查尔斯自己也有麻烦:八月初得带着三个电视摄制人员上路,不然就无法进行下一个季节的电视节目。查尔斯同情温森特,对卡斯特罗的采访无疑会使他在加拿大广播公司内走红,但查尔斯也有他的最后期限。 拖延了好几天后,查尔斯给他提出了最后期限:到下个周末要他表态,不然就另雇人。当查尔斯把话说出来后,他坐立不安,犹豫不决。 周末时温森特来了,他抱歉地说请原谅他的延误和犹豫,接着他说他已决定与查尔斯签合同。 查尔斯隔着桌子望着他说道:“对不起,这份工作已经没了。” “你说什么?”他说,“难道最后期限不是在今天吗?” “是的,”查尔斯说。 “可是我想不通这是为什么。” “温森特,”查尔斯说,“你想同我一起工作仅仅是不想让工作丢掉,那么去采访卡斯特罗就泡汤了,我不让你那样做。如果你为我工作而取消了古巴之行,你会永远都会记得是这份工作毁了你的机遇,所以我才断然为你做出决定。你才27岁,你很不错,前途无量。如果采访卡斯特罗的事情告吹了,其他好事却不会告吹。试一试,大胆些。” 无奈之中的温森特开创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有许多人得到某个机遇时却退缩不前,因为这一机遇涉及到冒险,温森特就是其中一员。他有成功的潜力,但是如果他没有被迫这样做,他当时也许根本不会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着这样坚定的信心,去建立公司并走向成功之路。我们中有太多的人都像他这样。 感悟箴言 世界上有许多人没意识到自己的潜力。过分谨慎就是其中最大的原因。他们知道自己能干得更好,但他们从没有往前冲。他们看见机遇但不去抓住它们。在面对是否采取行动的问题上,特别是这种行动涉及到冒险时,我们常常会因为犹豫不决而坐失良机。

优课中国政治智慧测验答案

1.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或人性能善,所以,倡导()。 2. A. 法治 B. 无为而治 C. 德治 D. 法术势 满分:10.00 分 得分: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 2. 1.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与此同时,()2. A. 两人都认为,人通过努力可以成为圣人 B.

孟子认为,人通过努力可以成为圣人;荀子认为,人通过努力也成为不了圣人 C. 孟子认为,人通过努力也成为不了圣人;荀子认为,人通过努力可以成为圣人 D. 两人都认为,人即便通过努力,也成为不了圣人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 二、多选题(共10.00 分) 1. 儒家仁爱表现为() A. 己欲立而立人 B. 己欲达而达人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只有别人,没有自己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分 你的答案: CBA 正确答案: ABC 教师评语: -- 三、判断题(共50.00 分) 1. 儒家仁爱主张平等地、没有差别地爱一切人。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2. 墨家兼爱主张爱有差等。

正确 B. 错误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3. 化性起伪的伪是指人为。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有必要并有能力变恶为善。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 5.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也没有必要变恶为善,反而可以利用人性之恶来治理国家。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10.00 分 得分: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一、自我管理的大成:佛家文化中的“无我”与“舍法” 佛家文化以宇宙时空观来看待人类、看待人生,旨在使一个悲观的人类变成一个充满自信的人类,并教育人不断地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永远向着佛道迈进。人类为什么是悲观的呢?因为人一生下来最终的结果是死亡,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苦难,伟大的佛陀释迦牟尼就是想让人类在精神上摆脱这样的命运———他放弃了优裕的贵族生活,苦苦修行,最后以包含宇宙的胸襟创立了佛教,以无限的时空看待永恒的生命。 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生与死是一回事,那不过是物理形态上的变化,生命是永恒的。 后继的佛陀们沿着佛祖的足迹,继续探索宇宙的真谛。他们看到人不能光为理想而活着;还要为当下而活着,于是让人们追求无念、无住、无相、无我的境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以忘我的舍法之境界最大限度地普渡众生。后来毛泽东主席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抱着只求耕耘、不求收获的信念默默地发挥好自己的社会作用、为他人谋幸福,也体现了他博大、慈爱的胸怀。忘我就是忘掉我,我是什么? 我是由非我之因素构成的,比如财富、权势、美色、莫名的烦恼等等。如果一个人在工作、劳动的时候,大脑一直被一些无谓的东西占据,诸如名、利,还为一些纠纷而耿耿于怀,更有甚者,坐在飞机上,总担心飞机会掉下来———这些忧虑令人苦不堪言,哪能干好工作呢?如果从能量的角度分析,一有念头,能量即被占用,用公式表示即为: 能量剩余(现有能量)=能量来源-能量占用全心全意=身体状况-占用(财、色、权、烦等) =忘我 能量占用越多,剩余能量越少,做事情的状态就越差;如果剩余能量是负数,那就最好什么也不干,否则能量透支,身体一定会出问题。反之,能量占用越少,

党员干部要从中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党员干部要从中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08日 11 版)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进程的真实记录,是中国文明与发展的经验智慧的“百科全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强调要学好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中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营养,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智力支撑。 吸收灿烂的历史文化有助于提高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丰富完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这些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凝聚着智慧的力量,蕴藏着道德的精髓,形成了强大的生命力。 灿烂的历史文化是滋润我们文化素质的营养“母体”。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蕴含着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哲学思想和科学人文精神,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背景。它以经典文献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如《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左传》、《吕氏春秋》、《易经》、《资治通鉴》……人生之真谛、万物运行之玄妙、事物发展之必然蕴含其中,每读一本就是享受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它又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对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予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的智慧和思想就是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之中。从《毛泽东选集》中可以看到他引用过几十种典籍。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向毛泽东学习,继承祖先留下的极其丰厚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灿烂的历史文化是熏陶我们道德人格的精神家园。中国历史文化中积蓄着道德文明的力量,中华民族道德观融入中国人心灵深处,并成为民族延续的精神支撑。我们倡导遵守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个人品德等,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构成要素,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涵盖的内容。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一定的历史文化继承性,是对两千多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悌、忠信、智勇、礼让、和善等,都是历代传承的道德信条。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凸显出了超越时代的道德属性。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历史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汉使苏武饮雪吞毡、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忍辱而作《史记》等等,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刚强坚毅、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党员干部要从中华民族高尚的精神追求中获得启迪与激励,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 借鉴丰富的历史经验有助于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与水平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历史,包含着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多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这些经验与教训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印证了历史的成功与失败。借鉴历史经验就是要将它化作工作的智慧与动力,落实在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水平上。

辅助学习-什么是政治智慧

什么是政治智慧:高层管理者的核心职业智慧 高层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处理资源在各个人员及事务中的分配问题,其需要的核心职业智慧是政治智慧。那么,政治智慧是什么?政治智慧包含哪些与智商和情商不同的核心要素呢?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什么是政治智慧 1.什么是政治 政治智慧就是在政治性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因此,在分析什么是政治智慧之前,我们需要先界定清楚什么是政治。 下面,我们先看看国际上相关政治学的研究专家是怎样界定政治的: 莱夫特威奇在《什么是政治?政治活动及其研究》一书中提出“政治处于所有集体社会活动,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公共的还是私人的,存在于所有人类团体、机构和谁会中”。在这种意义上,政治发生在社会互动的所有层次,小到家庭和朋友性的小群体,大到民族及全球交往,都存在大量的政治现象。 哈罗德.拉斯韦尔所著《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认为,政治涉及社会生活过程中资源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它本质上是权力,即通过任何的手段达到所期望结果的能力。根据此观点,政治与差异性和冲突有关,但本质要素是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人们的需求和欲望是无穷的,而可满足他们的资源永远是有限的。政治由此可以被视为围绕资源稀缺的争斗,权利则是进行争斗的手段。 安德鲁.海伍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指出,政治是人们指定、维系和修正生活的一般规则的活动。它主要是一种社会活动,一方面,它与多样性和冲突的存在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又与合作和集体行为的意愿颇有关联。并非所有的冲突都会得到或者能够得到解决,因此,最好将政治视为寻求冲突解决的过程,而不是实现解决的目标。 综合上面几位专家的分析,可以就政治这样一种社会现象的相关特征描述如下: (1)政治的存在环境:政治存在于所有的集体性社会活动。即,只要是有集体性社会活动,无论是正式的、非正式的、公共的、私人的,都存在政治活动。 (2)政治的存在原因:政治存在的核心原因在于两个方面:(A)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之间始终存在矛盾,人们为了争夺资源,必然存在冲突和斗争,这种冲突和斗争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方法和形式加以解决;(B)针对如何解决人们在资源争夺中存在的冲突、矛盾和斗争,不同的人由于立场、角度、所代表利益的不同,必然存在差异。政治存在的原因就在于人们存在这些矛盾与差异,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加以解决,以达到既有

中国人的杰出政治智慧汇编

政治篇: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石勒。《资治通鉴》 夫经略大事,固非常情所及,智者了于胸中,不必待众言皆合也。——袁乔。《资治通鉴》 夫能顺天乘时济群生于艰难者,非上圣与英雄不能为也,自余则莫若度德量力。——蔡谟。《资治通鉴》非夫雄略冠时,英姿不世,天与神授,纬武经文者,孰能与于此乎?《资治通鉴》 非常之事,非常人所能为。——《资治通鉴》 “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 “胸有惊雷而面如明湖者,方可拜上将军。”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朱伺。 忍人所不能忍,方能为人所不能为。 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汉光武帝刘秀。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曹操。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陈蕃。

“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孙权。 “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苻坚。 “吾方收揽英雄以清四海,奈何杀之!且其始来,吾已推诚纳之矣;匹夫犹不弃言,况万乘乎!”——苻坚。 大丈夫在世,当如崇山峻岭,岂能甘为蝼蛄!——刘渊。 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桓温。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白发从无到美人。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可怜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揽古今之成败而审趋避之术。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乐毅。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卜以决疑,不疑何卜。 赵充国。“沈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 张宾。“博涉经史,不为章句,阔达有大节”。“机不虚发,算无遗策,成勒之基业,皆宾之勋也。” 王猛。“猛环姿俊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汇编.

2013高考历史抢分专项突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汇编 一、备考导航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 相互作用。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 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 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封建社会专制统治有利有弊, 展望今后命题, 很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民主化进程、反腐倡廉等热点相关联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题型。早期政治制度对社会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可联系全球华人祭拜黄帝陵和认祖归宗现象, 认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的意义。 二、专题知识归纳 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萌芽于战国 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 度。 (2建立于秦朝 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

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 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 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 与通判互相牵制。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 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 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 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

名人的做人智慧_不动声色,韬光养晦

深藏于心,事见于迹,心与迹同者败,心与迹异者胜。 处世的方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外露型的,一种是隐忍型的。 外露的处世者一般生性耿直,心直口快,有啥说啥,眼里装不进一粒沙子。这种人自然不失为热心肠,花花肠子少,不记仇,不整人,但缺少婉转回旋,尤其是在机智上稍逊风骚。隐忍的处世者有城府,不外露,显得深沉许多,心里装得住货,喜怒不形于色,比较圆通、能屈能伸。这种人通常不动声色,让人防不胜防,被人称做狡猾,也是通达世故。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谁标榜自己的个性是外露还是含蓄,也不可能随便给谁贴上标签。相反,大多数人却在追求“二合一”式的为人规范。给人留下直爽印象的人,骨子里可能隐藏着什么不便明言的小秘密,而那些让人老觉着阴险的人,则可能张口就称自己是个直肠子。其实,这就是一种深藏不露的处世哲学。 一个人如果想成就人生事业,必须懂得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的处世道理,为达目的而“忍辱负重,卧薪尝胆”。 民国骁将蔡锷将军,在与袁世凯斗智中,把韬光养晦这一谋略运用得十分娴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想拉蔡锷入伙。他以组阁为由,召其进京。蔡锷明知是调虎离山之计,却毅然离滇北上。袁仍不放心,每天都要派密探监视蔡锷的行踪。不久,袁氏称帝,蔡锷内心作痛却不动声色,晓谕部下拥戴帝制。蔡锷还整天与袁氏帮凶周旋,甚至帮助其筹备登基大典。袁氏疑虑稍减,拿出巨款收买蔡锷,蔡锷暗中把钱存下以做日后大举经费,表面上更是沉溺于酒色,甚至为口角闹到法庭要与夫人离婚。这下子,袁世凯放心了,把密探全部撤掉了。此时,蔡将军找了个合适的机会,悄然离京,赴天津,去日本,转道海上至云南。至云南独立,其他各省继起响应,人们方才领会其韬光养晦之计。 蔡锷将军之所以纵情声色,购置田产,与妻子离婚等等,都不过是故意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麻痹老奸巨猾的袁世凯,以为脱身反袁做掩护。对此,袁世凯竟毫无察觉,等蔡锷达到目的后,袁氏梦醒无奈,徒然懊悔。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监测目标 (一)学业基本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 2、了解西周政权的建立和灭亡。 3、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 4、了解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 5、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1、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比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获得关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认识。 2、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针对宗法制的影响进行讨论,学会收集历史证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二)学业成就水平分类 1 合格:记住分封制和宗法制内容。能够说出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 2 良好:能够利用教科书和所学知识,分析实施分封制的原因及与宗法制的关系。准确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及其内涵。 3 优秀:能利用历史地图及相关文字史料,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原因、内容、影响进行深度分析。能够用所掌握的历史材料,对分封制和宗法制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分析与评价,并做到论证充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二、监测内容 (二)重点难点诠释

(1)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在政治上关系是互为表里;是为了维护西周的统治,巩固西周的疆域而实施的。 (1)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2)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生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了解的很少,很难在结论上对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作出概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 1、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5、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 三、监测工具 形成性测试题 (一)基础题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2.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2006年连战先生参拜了连氏宗祠。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井田制 3.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A.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土 B.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一庶人 C.周王一卿大夫--诸侯一士 D.周王一诸侯一卿一大夫一士 4.《墨子·告子》载:“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种历史现象可能出现在 A.春秋后期 B.战国时期 C.西周初年 D.秦汉时期 5、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 6、.“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7、.在著名的福建土楼——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楹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 A.礼乐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8、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启迪青少年成长的故事)启迪青少年学习做人智慧的故事_散文三章

说残酷 朋友来串门,顺便带了几十只蛤蟆,美味当前本应心情舒畅,可我却着实有些犯愁。因为蛤蟆在烹调之前必须以开水浸烫,彼时水声滚滚,蛙声吱吱,其惨烈足以使任何仁人君子辍屠刀而远疱厨。且该友与吾妻都属女流之辈,平时见了大米虫都要一蹦八丈高,哪里还敢沾惹这种屠戮事宜?无奈,我只好咬紧牙关,立定脚跟,以百折不挠的准英雄气概将这些蛤蟆统统超度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待我青面獠牙状走出厨房,二女子非但不予钦敬,反而异口同声说我残酷,沉思良久,遂成此一篇说残酷之文。 人类的残酷由来已久,但据我的读书经验,在所有的残酷中应首推古代中国。有人说不然,君不见外国人之残酷乎?布鲁诺死于火刑,法国皇帝和革命党人命丧断头台,日本人用洋刀刺刀比赛杀人,希特勒以毒气室灭绝犹太种族,种种残酷罄竹难书,怎能说古代中国才是残酷之最呢?我说,上述残酷诚然残酷,但与古代中华之残酷传统相比,实在是小巫见了大巫,如果不信,我可以举几个《资治通鉴》所载的实例,管保让世间所有的残酷黯然失色。 汉末王莽抢班夺权后,因政见不同,某次在后宫险遭暗杀,当他由惊魂未定转为恼羞成怒时,全国最出色的屠夫和最资深的医生便在他血腥的旨意下联袂登场。屠夫用最精致的屠功切割刺客的肉体,尽量使其每个健康的器官都成为痛苦的源泉和极致;而那位救死扶伤的医生所要做的,就是使刺客在遭受屠宰时最大限度地感知痛楚,最大限度地延缓死亡。这种残酷意在报复和恫吓,似乎还稍近些人情,而另一则关于残酷的故事,却是从任何角度都无法可解的。 南北朝时期,齐国南阳王萧绎酷虐成性,杀人如麻。齐王接到举报,立即派人将其押解京师听候处理。谁知见面之际,两人臭味相投,眨眼间成了最好的玩伴。一天,齐王问萧绎在藩属有什么最好的游戏,萧绎说把人剥光衣服,扔入蝎子堆中,那场面是再妙不过的。齐王大喜,立即派人捉来两三斗蝎子,把人和蝎子一道掷入大浴缸,见缸里人翻滚呼号,齐王大乐。事罢,齐王突然勃然大怒,指着萧绎的鼻子气愤道:“这么好的游戏,你早应该派快马来报告我!” 在《资治通鉴》的其他篇章里,我们还可以第N次地读到“拉杀之”、“锯杀之”、“剐之”、“烹杀之”、“腰斩”等等字样,虽然未作详实细腻的现场报道,但通过想象,那种令人寒毛倒竖的残酷仍使我仿佛身临其境。 残酷本质上是一种嗜血的兽性,无论施之何人,都是对人性的一种蔑视和对生命的绝大凌辱。被残酷吓倒的只有懦夫,但残酷所激怒的却永远是良知和正义。 曾在报上读到武汉市警方以特种药物代替枪弹执行死刑(该药物可在最长不超过四十五秒的时间内致死刑犯死亡),心中不仅由衷欢欣;毕竟,即使对最令人厌憎唾弃的罪恶而言,死亡是对该罪恶最大的限度的惩罚了。 吃屎的症结 狗爱吃屎,是人所熟知的常识,然而《聊斋志异·三生》里的一段描写,却让我们大开了眼界:“(刘孝廉)至冥司……罚为犬……稍长,见便液亦知秽,然嗅之而香,但立念不食耳”。

【名师整理】2020届高三历史专题易错强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B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A 3.(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5,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4.(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6,4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答案】A 5.(2019年江苏卷,3,3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答案】D 6.有学者认为,西周通过“封建”与各地存留的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利、经济利益,通过怀柔政策实现与地缘的整合。这反映 A.宗法观念利于家国同构 B.血缘政治的时代特点 C.贵族特殊的政治地位 D.分封制加强了对全国控制 【答案】D 7.《汉书?外戚传》:“夫女宠之兴,由至微而体尊,穷富贵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祸福之宗也。序自汉兴,终于孝平,外戚后庭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对此材料合理的解释是汉代 A.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B.宰相权力受到明显压制 C.最高统治者大多昏庸无能 D.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态 【答案】D 8.在科举制下,无缘及第的落榜者退居乡村,栖身教馆,从事私塾教育,成为“渗透于基层的非官僚社会化组织力量,形成了国家官僚机构枝干下广泛而稳固的根基,从而把一个巨大的农业社会不可思议地有效组织起来了”。可见,科举制 A.选拔出为社会服务的人才 B.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C.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D.起到推动农业发展的作用 【答案】B 9.有学者指出,宋真宗时期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有“职”的头衔,“官只是说明他可以领取俸禄,而职才有实际的权力。不但宰相为临时的职务,天下无官不为临时职务”。这主要表明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用人权的中央化 C.官僚制度的工具化 D.吏治的皇权化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会考复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秦的统一;了解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知道汉朝州刺史的设置;知道唐朝三省六部制;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知道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分析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影响;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根据已学的历史知识和提取出来的有效信息,对某些观点的立场、态度、倾向作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的意义分析令学生明白祖国统一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明清专制主义的危害。 重点: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的主要史实。 难点:史论结合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导入:(投影标题及会考条目,解释标题) 师:“古代中国”是指:夏商周至1840年。“政治制度”有哪些? 生:分封制、宗法制、皇帝制度…… 这些制度可分为两类: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 一、中央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 师:秦朝确立了哪些中央政治制度? 生: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师:皇帝制度是由谁首先创立的? 生:秦始皇嬴政。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页学习思考第一段,说出皇帝制度的特点。 生(阅读后作答):皇权至高无上。 师:皇帝确立起天下独尊的地位,并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从而确立起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政体。这一政体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一直到辛亥革命才被推翻。 皇帝集中各种权力于一身以后,每日要处理的政事繁多,于是设丞相制度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秦朝的丞相权力极大,威胁皇权,那怎么办? 生:削弱相权。

老子的16个做人智慧

老子的16个做人智慧 老子的16个做人智慧,太厉害了,连读三遍不过瘾! 都哪16个呢?一起跟随哲学诗画感悟进入。 01 要与有的人绝交。 老子认为,只有先绝交一些人,才能交往到更好的人。不懂得绝交无法找到真正志同道合的人。 02 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就要明码标价。 老子说,一个人的价值可以量化。世上没有无价之宝,只有有价之人。明白自己的价格,才能把心态摆正,与人有价值地交往,获得有用的社交。

瑕疵才是美玉。 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美玉无瑕是骗人的,有瑕疵的玉更美。明白自己的不纯,才能纯洁自己,解脱自我。 04 不要费心留存不必要的东西。 老子说,圣人不积,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执迷于物质,为自己留存的财物越多,心灵就会越累。圣人、大地,都不会刻意为自己积蓄什么,因此才可以生生不息,用之不尽。 05 柔弱胜刚强。 有时,做一个弱者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不与强者较真,可以保存自身。强者不会太久,柔弱者有韧性,生长之势无穷。牙齿到最后不行了,而舌头还完好无损。

越热闹的地方越不去。 看似很热闹,其实背后很空虚。烟花好看,但都很短。即使有繁华景色,也要超然物外。少看些热闹,自己的人生才能真正充实,有意义。 07 失去的就让它失去。 既然已经失去,那就不必留恋。做人太过执着,反倒失去的更快。 08 不必在意别人的评价。 做人是活给自己的,不要在意别人怎么说,他人的话听听算了,不用当真,一旦认真,受苦的还是自己。用最没有技巧的方式活着,其实是一种大智慧。 09

人生以有情开始,以绝情而结束。 老人认为绝情尽管残酷,但比起陷入情感的漩涡不能自拔来讲,还是绝情更好,因为这样的可以使自己的心不乱,不困于情。人生以有情始,绝情终,就能解脱自己,成全他人。 10 远离那种要死要活的追求。 过分追求会把人搞死,把自己的生活搞的没有出口和退路。抓的太多,早晚要溢出来。怀里揣着匕首,早晚会伤到自己。 11 心理干净,自然博大。 老子说,如果你能做到心中没阴影,那世界对你来说,就是博大的,就是开放和包容的。烦心事、杂乱事、以及其他各种外界乱象,就会自动被你的心灵清除。 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