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参考)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参考)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参考)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参考)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目录

摘要 (3)

引言 (4)

第1章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 (5)

1.1稳定的政治环境 (5)

1.2良好的经济环境 (5)

1.2.1 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日趋成熟 (5)

1.2.2 加入WTO为我国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5)

1.2.3 国内资本市场不断完善 (5)

1.2.4 差异较大的地区投资环境 (6)

第2章新时期利用外资的新形势和新特点 (7)

2.1 新时期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新形势和新特点 (7)

2.1.1 投资来源地呈现多元化趋势 (7)

2.1.2 投资区域重点转移 (7)

2.1.3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8)

2.1.4 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 (8)

2.1.4.1 投资趋于系统化 (8)

2.1.4.2 跨国并购趋势日益明显 (9)

2.1.4.3 增资型投资增多 (9)

2.2 新时期我国国内企业跨省投资的新特点 (9)

2.2.1 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跨省投资迅速扩大 (9)

2.2.2 投资主体以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为主 (10)

2.2.3以拓展整个国内大市场为着眼点 (10)

第3章我国投资环境的不足之处 (10)

3.1 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不健全且与国际管理不完全相符 (10)

3.2 政府的行政效率不高,存在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10)

3.3 金融服务尚待改进,全融部门运行效率 (10)

3.4 劳动力素质分布不均,存在人才瓶颈 (11)

3.5 资源与环境的约束 (11)

第4章投资环境的对比 (11)

4.1 我国投资环境的国际比较 (12)

4.2 国内23个城市投资环境的比较 (12)

第5章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问题的对 (13)

5.1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14)

5.2 进一步完善与投资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司法体制建设 (14)

5.3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14)

5.4 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 (14)

5.5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5)

5.6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15)

5.7 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增强国内研究和开发力度 (15)

5.8 推动金融体制改革,改善金融服务水平 (15)

5.9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5)

第6章.小结 (17)

参考文献 (18)

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作者:xx

摘要:一般认为投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地域为投资这种经济活动所提供的一系列要素和生产条件及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吸引外来投资的必要条件。投资环境决定了投资是否能创造出更强的企业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增长。所以投资环境的改善对我国的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技能,推动金融体制改革,改善金融服务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投资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城市发展,任重而道远。并且实践证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作用是明显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继续搞好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资,仍然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字:投资环境改善经济对外贸易政府西部投资

【Abstract】: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is a particular economic region for investment to provide such a range of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production conditions and their interaction factor unity. A good investment environment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attracting foreign investment. Investment environment determine whether an investment will create a stronger competitiveness,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growth. Therefore, improvement of investment environment in China to promote domestic market integration, improve the level of opening up. Technology to improve workforce skills, promote financial reform, improve the level of financial services, has a pivotal role. But the current investment environment in China is still lagging behind compared to developed countries, improve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urban development, long way to go. And proven to create good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ttract foreign investment 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significant effects of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a economy,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ctively attracting foreign investment is still to promote an important mean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vestment Environment Improve Economy Foreign Trade Government Western Investment

引言

自l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进展。GDP 年均增建达94%,2009年GDP总量达2万多亿美元;外贸年均增长连选l6.7%,2009年迭2万多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三,截至2009年底,我国国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一万亿美元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国不断改善的良好投资环境..同时我国的投资环境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何完善我国的投资环境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1章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

1.1 稳定的政治环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和搞活政策,已触及到城乡社会的每个领域,触及到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深受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成为一股强大的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我国的经济建设在稳定中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持续提升。综合来看,我国将处于政治长期稳定的阶段,这也是良好投资环境的基书保障。

2.2 良好的经济环境

2.2.1 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日趋成熟

从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货膨胀,到采取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再到2005年年初实行的货币和财政“双稳健”政策采防止经济大起大落.确保平稳轻快增长.这些都表明了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的斯阶段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确保经济稳定增长,

2.2.2 加入WTO为我国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加入WTO后,我国经贸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性大为提高,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大幅降低进口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放宽服务业和投资的市场准入限制,建立了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并符合我国安际情况的经济贸易管理体制。根据WTO基本原则和有关规定,近年采,我国政府清理法规2300多件,其中废止830件,修订了325件: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19万多件已废止、停止执行或者修改;有关部门修订并颁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加大了对外商投资的开放程度;与发达国家广泛开展了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双边交流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2.2.3 国内资本市场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和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法制建设.依法治理,

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在加强中央银行监管的同时,继续推进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减少了行政手段对商业银行进行调控。目前,我国银行业已有包括建设银行在内的七家银行在境内外上市,另外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在内的五家银行也将在未来几年内选择上市。正如我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所说:“我国资蕾市场正迈向健康发展的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些制度性缺陷将逐步得到解决,一系列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措施正逐步出台。证监会将积极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使我国的金融体系更富有弹性,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3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市场潜力。市场规模和市场潜力是评价投资环境好坏的标准之一。市场规模由多种因素组成,与人口规模和国内生产总值密切相关。我国拥有世界l/5的人口,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以及人民购买愿望的爆发。由它所反映的我国市场潜力的巨大是勿庸置疑的。2003年开始,我国结束了从l993年到l997年连续五年的反通胀和从l998年到2002年连续五年的反通缩,进入新的经济增长期,2003年GDP为1.41亿美元.增长率达到9.3%,人均G13I)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达到l090美元。2004年GDP 为1.65亿美元。增长率为9 5%,人均GDP 为l270美元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速9.4%,我国经济增长内在的动力强劲,投资需求旺盛,消费需求也趋旺据预测,我国经济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完全有条件保持年均7%的增长速度,2020年GDP将迭4万亿美元以上。

2.2.4 差异较大的地区投资环境

由于历史原因和各个地区的自然禀赋不尽相同,我国目前各地区的投资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整体来看,东部和沿海地区的发展要快于中西部,并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东部的投资环境优于中西部,吸收外资的规模占绝对优势。截止2003年底。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比例平均分别为:东部地区为86.27%;中部地区平均为8.93%;西部地区平均为4.8%。由于金融环境和基础设施水平较差、进出国内市场的障碍多、税收负担较重、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不足,西部的投资环境要比沿海地区落后。中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但其金融运行效率明显偏低具体来看,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投资环境明显优于其他地区长江三角洲拥有我国最大的港口群和城市群,其基础设施较完备。

进出国内市场的障碍少.生产技能和技术水平较高,企业的非正式支出少。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与全球接轨最快的地区,其经济国际化和外向程度较高,外资进入则刺激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转让,帮助国内市场融入国际市场。环渤海湾地区国有企业比重失,外责进入量较少.与长三角乖珠三角相比.投资环境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章新时期利用外资的新形势和新特点

2.1 新时期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新形势和新特点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投资来源地呈现多元化趋势

80年代,在我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中,来自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占75%左右,尤其以来自港澳台地区的中小资本为主。如今,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日益繁荣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原来的投资格局已被打破,到我国进行直接投资的国家扩展至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来自港澳台地区的直接投资在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2.1.2 投资区域重点转移

80年代,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高度集中于东南沿海一带(广东、福建等地)。据统计,1984年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中,仅广东省就占73.42%。进入90年代,东南部沿海地区虽仍是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地区,但其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已开始呈不断下降的趋势。1999年我国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南部沿海地区(广东、福建、海南)所占的比重由1983年的73.3%下降到43.5%,减少了29.8个百分点;而东部沿海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所占的比

重却由1983年的3.8%提高到1999年的24.5%,增加了20.7个百分点。进入新世纪,外资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的趋势愈加明显, 2002年,东南沿海的广东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13.34亿美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虽仍居第1位,但其占全国的比重则从2001年的25.4%下降至21.5%,下降了3.9个百分点。同期,江苏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01.896亿美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排名升至第2位,占全国的比重也从2001年的14.75%提高至19.32%,提高了4.57个百分点。此外,在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新一轮高潮中,以北京、天津和山东为中心的环渤海湾经济圈也已成为外商投资的又一热点地区。2002年,北京市、天津市和山东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分别达17.25、15.8、47.34亿美元,占全国同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分别是3.27%、3.0%、8.98%,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的排名分别是第8位、第9位和第3位。

2.1.3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第二产业是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领域(见表2)。我国入世后,伴随着来自发达国家的知名大企业大公司的投资逐渐增多,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在产业分布上,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一是外商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投资开始增多,二是对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直接投资趋于上升。2002年1至7月,我国服务业共吸收外资合同金额77.7亿美元,同比增长26.5%,实际利用外资59.3亿美元,同比增长76.5%。

2.1.4 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

进入新世纪,欧美国家的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投资,掀起了我国利用外资的新一轮高潮。到2002年,已有400家世界500强公司在华投资,投资项目2000多个。2002年前11个月,经国务院或国家计委审批的大中型外商投资项目有38个,总投资逾120亿美元。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日趋活跃,并显现出新的动向: 2.1.4.1 投资趋于系统化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已不仅仅局限于对单个项目的投资,而是开始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化投资。在生产领域,既投资于最终产品生产的上游项目,又投资于基本原料和相关零部件供应的下游项目,从而操纵和影响了一大批协作配套生产厂家,使我国成为其全球性经营网络的生产基地和零部件采购中心,完成其投资的

纵向一体化。同时,也加大了对研究开发的投资,要将我国变成其全球化经营体系中的地区性研发中心或全球性研发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底,大型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独立研发机构已经超过110家。而在其他领域,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一些行业(如金融、商贸、物流)成为新的开放领域,跨国公司也因此加速了对为其生产配套服务的分销、金融保险、专业咨询、运输等行业的投资渗透,以实现其在华投资业务的横向一体化。

2.1.4.2 跨国并购趋势日益明显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跨国投资时大多数是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实现的,据联合国有关资料,2000年全球范围内跨国并购的金额达到11438亿美元,其中,在我国的跨国并购大约十几亿到二十几亿美元,约占我国每年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5%左右。进入21世纪,跨国公司加大了在华并购的力度,在2001、2002两年中出现了多起跨国公司并购我合资或中资企业的个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逐步取消外资并购的限制,而不少国企参与并购的愿望也日渐强烈,纷纷把外资并购视为促进其生产结构调整、盘活现有资产的重要途径。由此可预见,随着相关法规和政策的逐步完善,以参股、收购和股权置换等各种形式的跨国并购将成为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之一。

2.1.4.3 增资型投资增多

近几年,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不断增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是现有外资企业的增资型投资较多。据有关调查,2001年现有外商投资企业的增资型投资约占外商实际投资的30%—50%。当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外商投资企业增资额达10亿美元,相当于浦东当年吸收外资的一半左右;广州市外商投资企业的增资扩股项目达到408个,合同金额9亿美元,占新批合同利用外资金额的46%。

2.2 新时期我国国内企业跨省投资的新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企业自我积累的增加,以及资本逐利性质在国内得到广泛的认同,我国企业在国内跨省跨地区寻找有利投资场所的投资活动也日趋频繁和活跃,其主要特点是:

2.2.1 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跨省投资迅速扩大

仅浙江省温州市的企业家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就开办了4万多家公司,金额达

上千亿元。

2.2.2 投资主体以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为主

尤其是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服务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活动较为活跃。

2.2.3以拓展整个国内大市场为着眼点

国内企业的跨省跨地区投资在地域上大都选择在人口稠密、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市场辐射能力强的大中城市或中心城市进行投资。

第3章我国投资环境的不足之处

3.1 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不健全且与国际管理不完全相符

尽管加入WTO以来,我国各级政府修订了数千件法规、文件。我国的法律基础立法程序、运行机制等仍未完全转向市场经济,有关法律法规中存在与市场经济原则和市场经济相悖的条款,执行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运行的外商投资造成了最大阻碍。

3.2 政府的行政效率不高,存在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尽管我国政府已经简化了审批程序,但由于机构臃肿、职能交叉。各部门政策法规不统一、难以协调,造成政府效率较低的问题仍比较严重。另外,向主管官员提供“获得便利”的金钱和好处,已成为到一些地方投资的“例行公事”。

3.3 金融服务尚待改进,全融部门运行效率低

根据世界银行调查显示,大量的金融资源主要用于国有企业,并且经常得不到偿还,一些生产潜力大的企业、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不能及时从银行获得资金,不得不依靠其他非正式融资渠道;利率非市场化也阻碍了信贷资金向私

人部门和小企业的流动。目前,我国只有l2%的中小企业能够得到银行贷款。3.4 劳动力素质分布不均,存在人才瓶颈

从地域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了相当数量受过良好培训和教育的熟练劳动力与大学生,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限制难以得到足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人才。从人才构成来看,我国有着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厦每年新增超过1000万的需要就业的城市居民,拥有相当数量的技术操作人员和中低层管理人员,但具有企业管理、法律服务、财会等知识的高层次的复合专业人才还比较缺乏。

3.5 资源与环境的约束。

2004年我国的GDP仅占世界的4%。但消耗了世界钢材、煤炭、水泥的30%、31%和42%。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使得我国在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方面受到很大压力。

第4章投资环境的对比

投资环境决定了投资是否能创造出更强的企业竞争力,凈并实现可持续增长。凫世界银行报告将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预期归为三大类相互关联的组成要素:一是宏观经济、国家外贸外资政策以及政局的稳定;二是国家监管框架的效率,刘如劳动关系、税收的效率与透明度等;三是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的数量、质量,凲以及在熟练工人流动性不足与技术集约化条件下的技能和技术禀赋。凊2003年12月16日,刖世界银行在其网站公布了2003年中国投资环境调研报告,凝题为《改善中国投资环境,刨提高城市竞争力:中国23个城市排名》。刪这份报告是在2002年对中国5个城市(北京、成都、广州、上海、天津)进行投资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刡将调查范围扩大到全国23个城市,凹对投资环境调查

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刐该报告认为中国的投资环境在世界银行所调查的25个发展中国家中名列前茅。

4.1 我国投资环境的国际比较

在过去十几年里,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近期世界银行所作的一些研究也表明,我国在投资环境的许多方面都做得相当出色。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在某些方面仍落后于东亚及东南亚的一些邻国,投资环境有很大改善空间。

4.1.1 在基础设施方面,我国优于印度,但落后于泰国。印度的铺砌道路占56%,我国为88%,泰国为97%;印度每1000人有3部私人电脑,我国每1000人有12部,而泰国为23部;从每1000人拥有的电话数量看,印度为131部,我国为294部,泰国则为371部。

4.1.2在对174个国家的调查中,我国的政治稳定性高,在政府效率方面表现中等,政府管制造成的成本低于印度和巴基斯坦。

4.1.3 我国对外贸易的开放程度高于印度。

4.1.4 总体来看,我国与其他东亚国家的人力资源和技能水平基本相当。但我国的研究和开发力度要低于一些东亚邻国。如在泰国,销售额的

5.6%要用于研发,而我国只有2%。

4.1.5 国际上许多学者认为我国的地方保护主义十分明显。

4.1.6 我国金融部门的运行效率低,绝大部分贷款都贷给国有企业,并且经常得不到偿还,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少。

4.2 国内23个城市投资环境的比较

世界银行报告将投资环境的要素指标描述为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进出国内市场的障碍(domestic entry and exit barriers)、生产技能和技术禀赋(skills and technology endowment)、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labor market flexibility)、参与全球化程度(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私人部门参与程度(private sector participation)、非正式支出(informal payment)、税收负担(tax burdens)、法院工作效率(count efficiency)、金融环境(finance)等10个方面。我国投资环境的地区差异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东部和沿海地区的发展要快于中西部,并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东部的投资环境优于中西部,吸收外资的规模占绝对优势。2003年1 10月份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382亿美元,占全国的88%;中部实际使用外资40亿美元,占全国的9%;西部只有13.5亿美元,占全国的3%。世行的调查数据显示,由于各地港口便利、劳动力技能等自然禀赋不同,西部的投资环境要比沿海地区落后,尤其表现在金融环境和基础设施水平较差、进出国内市场的障碍多、税收负担较重、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不足等方面。中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但其金融运行效率明显偏低。东部地区私营企业的市场参与程度低于中西部,除温州为A+级外,其余11个城市均为B级或以下,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天津为C级。

(2)、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投资环境明显优于其他地区。

长江三角洲拥有我国最大的港口群和城市群,其基础设施较完备,进出国内市场的障碍少,生产技能和技术水平较高,企业的非正式支出少。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与全球接轨最快的地区,其经济国际化和外向程度较高,外资进入则刺激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转让,帮助国内市场融入国际市场。环渤海湾地区国有企业比重大,外资进入量较少,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投资环境有一定的差距。(3)、东北老工业基地投资环境的地区差异较大。

世行的调查涉及长春、大连、哈尔滨和本溪等4个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这4个城市的投资环境差别很大。长春和大连的投资环境评级介于东部沿海城市和中西部之间,而本溪和哈尔滨的评级则为第21和23名。本溪进出国内市场的障碍、生产技能和技术禀赋、税收负担和金融环境的评级均为C。

第5章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问题的对策

在对我国投资环境进行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各个城市在投资环境方面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比较优势,要抓住能给本地区带来最大效益的领域进行重点改

革。总体来看,为进一步改善我国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5.1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中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中西部地区和东部的差距,平衡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是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物质基础,特别是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供电设施系统.更是现代经济发展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外商投资的必要条件。国家要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地区也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创造市场配置资源的争件。努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5.2 进一步完善与投资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司法体制建设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政府应根据加入WTO的承诺和对外开放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吸收外商投资的法律体系.维护外商投资法规在全国的统一性、一致性,提高政策法规的稳定性和透明度,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依法行政,简化司法和仲裁的程序,降低行政部门对司法制度的干扰.特别是在地方的层次上,加强各级官员的法律教育.努力创造更加优良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

5.3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按照国际惯例采优化投资环境.建立能够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成分竞争的现代市场体系.对国内私营资本和外国资本、某些垄断性行业,尤其要强调提高市场开放度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必须要打破打业垄断和地区封锁,雏护公共竞争,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在保持市场的竞争性方面,一要打破垄断,二要尽可能减少、规范政府对市场活动的干预。保证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市场经济对个体的最大化利益的保护。

5.4 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

我国国内市场发展还不平衡,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报告建议适当简化或弱化政府在商业领域各个层面的职能和作用,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降低地方税赋差异,增加产品的市场流动性,协调区域发展;建立灵活的雇佣机制,并将各类企业都纳入到养老基金、医疗保险、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中,

促进高素质劳动力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高效流动。

5.5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外资的进入不仅带来了技术和资金,而且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效益在上海和广州等地区已充分显现。应借鉴广州和上海的经验,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鼓励更多的外国投资者进入我国,尤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以提高国内企业销售和投资的效率;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完善市场退出机制;提高法院效率,公平解决相关贸易纠纷;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深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5.6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缩减政府管制领域,减少政府审批范围,把更多的审批、管理事项让位于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厦与其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建立统一规范公开的外商投资准入制度,进一步简化外商投资的审批程序,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商业操作体制,减少政府部门的人为干预.提高投资“软环境”的质量。特别注重加强公务员为公众服务意识的培养,切实转变行政理念,确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提高职业道德水准,杜绝贪污舞弊的现象。

5.7 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增强国内研究和开发力度

政府要引导企业提高员工技能,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增加政府和民间对教育培训的投入,加大对中西部等地区教育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保证贫困地区与发展较快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当;鼓励民营学校或培训中心的建立,以厦职业技能培训的开展;提高企业研发力度.鼓励企业在努力掌握和发展核心枝术的同时,培育自己的研发体系,增加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

5.8 推动金融体制改革,改善金融服务水平

世行研究表明,我国金融部门效率不高,一些生产潜力大的企业不能厦时从银行获得资金.不得不依靠其他非正式融资渠道;利率非市场化也阻碍了信贷资金向私人部门和小企业的流动。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提高国有金融机构运行效率,合理配置资金资源;建立多元化的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新型企业荻取贷款或其他融资的成本。

5.9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的魄律法规体系。在全国大力推行节约能源、用水和原材料.节约和柴约利用土地.推进能源的综合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6章小结

毕业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毕业设计也接近了尾声,而现在设计终于完成了。在没有做毕业设计以前觉得毕业设计只是对这几年来所学知识单纯总结,但是真的做完了这次的毕业设计才发现自己的看法有点片面。毕业设计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通过这次毕业设计使我明白了自己原来知识还比较欠缺,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现在我才明白原来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应该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知识和综合素质。

也是因为这次报告使我们与老师和同学关系更进一步了,不懂的可以向老师请教,也可以是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有什么不懂的大家在一起商量,听听不同的看法以便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所以在这里非常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和我的同窗。

总之,一切是万事开头难,不知道如何入手。此外,还得出一个结论:知识必须通过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有些东西以为学会了,但真正到用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学会和运用是两回事,所以我认为只有学会应用的时候才是真的学会了。

在此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对我悉心的指导,感谢老师给我的帮助。在做报告过程中,我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经验和自学,并向老师请教等方式,使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同样巨大。在整个报告中我懂得了许多东西,也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虽然这个报告做的不算非常完整,但是在做报告的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毕业设计的最大收获和财富,使我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高婧;杨乃定;祝志明;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西部地区项目投资环境风险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年02期

[2]潘霞;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3]廖飞燕;仪器仪表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及本土企业策略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欧阳宏虹;跨国公司在川投资环境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金娜;IT产业区域投资环境对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7]陈乔之;试析新加坡的投资气候——兼论改善我国经济特区投资环境的问题[J];东南亚研究;1982年03期

[8]菲利普斯,张鹏;一个外国人看中国的投资环境[J];瞭望;1984年44期

[9]朱乃肖;外国企业家对投资环境的理解[J];外国经济与管理;1985年11期

[10]郭南征;对外开放应注重“无形的”投资环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1985年09期

[11]吴其昌; 美国在华投资简评[J];国际贸易;1985年02期

[12]朱笑冰;毛志泉;;浅议投资环境问题[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5年12期

[13]何忠妹;巴西的投资环境[J];国际商务研究;1985年Z1期

[14]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特区经济飞速发展[J];未来与发展;1985年01期

[15]陈肇斌;发展外向经济的要素——论经济特区的投资环境及有关的优惠待遇[J];广东社会科学;1986年02期

[16]周沂林;投资环境及其评价[J];世界经济;1986年05期

[17]洪玫.从国际视角看中国投资环境改善.成人高等学刊.2005(2)

[18]张晚强中国的投资环境和机遇.中国经贸导刊,2005(13)

[19]贸娜.扬飞.当前中国投资环境分析.商业研究。2003(13)

[20]王水林,徐立新,大卫·多扛尔。时安卿,中国投资环境的国际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3)

毕业论文规范要求

需存档的材料

(一)学生个人材料

(1)毕业论文

(2)毕业论文任务书

(3)开题报告

(4)中期检查表

(5)指导过程记录表

(6)指导教师评阅表

(7)评阅人评阅表

(8)答辩成绩表

(9)成绩评定表

以上9项材料按顺序装订成一本,与毕业实习材料一起,放入每生一袋的文件袋中。

(二)专业汇总材料

(1)按专业汇总的毕业论文任务安排情况表

(2)学院有关毕业论文的补充规定

(3)毕业论文组织安排(包括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名单及学生分组名单、答辩的时间安排表等)

(4)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汇总表

(5)本专业所有学生毕业论文正文的电子文档(光盘若干张)

(6)答辩记录表

以上6项材料由学院教务办负责收集、保管。

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职称:__________

系(教研室)主任(签名):

分管院长(签章):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般认为投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地域为投资这种经济活动所提供地一系列要素和生产条件及其相互作用地统一体.良好地投资环境是吸引外来投资地必要条件.投资环境决定了投资是否能创造出更强地企业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增长.所以投资环境地改善对我国地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劳动力地技术技能,推动金融体制改革,改善金融服务水平,具有举足轻重地作用.但是目前我国投资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城市发展,任重而道远.并且实践证明,营造良好地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作用是明显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地进一步发展,继续搞好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资,仍然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地重要手段之一. 自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进展. 年均增建达%,年总量达万多亿美元;外贸年均增长连选.%,年迭万多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三,截至年底,我国国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一万亿美元这些成绩地取得,得益于我国不断改善地良好投资环境..同时我国地投资环境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何完善我国地投资环境将对我国地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地影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我国投资环境地现状 稳定地政治环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地改革、开放和搞活政策,已触及到城乡社会地每个领域,触及到每个人地工作和生活,深受广大人民地拥护和支持,成为一股强大地不可逆转地历史潮流.我国地经济建设在稳定中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持续提升.综合来看,我国将处于政治长期稳定地阶段,这也是良好投资环境地基书保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良好地经济环境 () 我国政府地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日趋成熟 从采取适度从紧地财政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货膨胀,到采取积极地财政和货币政策来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再到年年初实行地货币和财政“双稳健”政策采防止经济大起大落.确保平稳轻快增长.这些都表明了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地斯阶段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积累了丰富地经验,能够确保经济稳定增长,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加入为我国投资环境地进一步改善提供了良好地契机 加入后,我国经贸政策地统一性和透明性大为提高,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大幅降低进口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放宽服务业和投资地市场准入限制,建立了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并符合我国安际情况地经济贸易管理体制.根据基本原则和有关规定,近年采,我国政府清理法规多件,其中废止件,修订了件: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万多件已废止、停止执行或者修改;有关部门修订并颁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加大了对外商投资地开放程度;与发达国家广泛开展了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地双边交流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国内资本市场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和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法制建设.依法治理,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在加强中央银行监管地同时,继续推进国有银行地商业化进程,减少了行政手段对商业银行进行调控.目前,我国银行业已有包括建设银行在内地七家银行在境内外上市,另外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在内地五家银行也将在未来几年内选择上市.年开始,我国结束了从年到年连续五年地反通胀和从年到年连续五年地反通缩,进入新地经济增长期,年为.亿美元.增长率达到.%,人均)首次突破美元大关,达到美元.年为.亿美元.增长率为%,人均为美元改革开放年来,我国年均增速%,我国经济增长内在地动力强劲,投资需求旺盛,消费需求也趋旺据预测,我国经济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完全有条件保持年均%地增长速度,年将迭万亿美元以上.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差异较大地地区投资环境 由于历史原因和各个地区地自然禀赋不尽相同,我国目前各地区地投资环境存在较大地差异.整体来看,东部和沿海地区地发展要快于中西部,并能吸引更多地投资者.东部地投资环境优于中西部,吸收外资地规模占绝对优势.截止年底.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比例平均分别为:东部地区为.%;中部地区平均为.%;西部地区平均为.%.由于金融环境和基础设施水平较差、进出国内市场地障碍多、税收负担较重、劳动力市场地灵活性不足,西部地投资环境要比沿海地区落后.中部地区地投资环境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但其金融运行效率明显偏低具体来看,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投资环境明显优于其他地区长江三角洲拥有我国最大地港口群和城市群,其基础设施较完备.进出国内市场地障碍少.生产技能和技术水平较高,企业地非正式支出少.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与全球接轨最快地地区,其经济国际化和外向程度较高,外资进入则刺激了技术和管理经验地转让,帮助国内市场融入国际市场.环渤海湾地区国有企业比重失,外责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 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DirectInvestment,ODI)是指我国国内企业在国外或港澳台地区以现金、实物或无形资产等形式投资,且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与国内投资相比,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货币利率、汇率波动复杂,对投资项目的影响因素也更多,从而使得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明显大于国内投资。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积极评价风险因素,分析风险产生的环节,制定有针对性措施,才能确保对外直接投资的顺利进行。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993年后,我国成为吸收外来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878亿美元,成为世界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之一。从2000年到2013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增加了60余倍。二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领域不断延伸。在初期,我国的

企业一般在零售批发、采矿等行业投资,而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领域已扩展到技术开发、商务服务、金融地产、生产制造等产业。三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位不断提高。截至2013年,我国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亿美元,居全球所有国家、地区的第13位,虽然与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尽管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总量上增长迅速,但在许多项目上出现了大量的亏损,给企业和国家造成了不小损失。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东道国要么以保护资源或维护国家安全为理由,要么因为政权更替等原因致使我国的海外投资和并购失败或者即使能够并购成功其后续经营也出现了很大问题甚至项目被迫中止。比如,在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过程中由于美国政府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进行干预而失败;2009年中铝在收购矿业公司力拓的过程中,由于澳大利亚政府的干预而失败;近年来则出现了我国两大通信企业中兴和华为在美国的投资因“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而受阻。东道国政局的变动也给我国的海外投资带来很大风险。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迫使中铁在利比亚总额为42亿美元的3个铁路工程搁浅。此外,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发达国家恶意设置的各种壁垒也使我

日本投资环境分析

浅析日本投资环境及评价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致力于海外事业的拓展。 日本,作为中国最大的投资国,两国的经济关系一直处于很热的状态,双边经贸合作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日本的服务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业、航运业、保险业以及商业服务业处于世界领导地位,首都东京不仅是全国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更是世界数一数二的金融、航运和服务中心。日本,一个地域狭小,却拥有高度发达的技术、丰富的人才和雄厚的资本积累的富裕岛国,无不吸引着各国的投资商纷至沓来。 据日本中文道报报道,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发布的最新调查表明,现在在日外资企业达4276家,雇用人数为102.3441人,占日本整体雇用人数的2.4%。其中,在日中国大陆企业为61家,居第九位。 然而,投资是一种风险,如同自然界的气候一样,“投资气候”也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幻莫测,令人难以捉摸,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因此,在进行对外投资活动时,投资者首先要发现、寻找各种因素变化的动向和规律性,根据投资环境的综合分析,合理选择投资的规模和方式,决定投资流向。 一、日本的外商投资环境及市场准入政策 (一)日本对外资的定义 日本将外国投资称为“对内直接投资”,包括下列投资行为: 1、收购日本国内上市企业股票,持股比率10%以上; 2、参股国内非上市企业;

3、投资者为“居民”身份时取得国内非上市企业股份,或投资者转为“非居民”后将持有的股份转让给外国投资者; 4、持有国内企业股份或保有企业注册资本三分之一以上时,同意企业对营业内容作实质性的变更; 5、“非居民”个人或外国法人在日本国内设立分公司、工厂等营业机构,或对其营业内容或业务种类进行实质性的变更; 6、对国内法人企业贷款期限超过1年以上,金额超过1亿日元(贷款期间超过5年以上的)或贷款金额超过2亿日元(贷款期限在5年以下的)中长期贷款; 7、取得国内法人发行的私募债券,金额超过1亿日元,偿还期限超过5年; 8、取得依特别法设立的法人企业的股份。 (二)日本的投资制度原则上对大部分行业实行投资自由化政策 日本对外国投资者的投资进行审批所依据的法律是《外汇及外贸管理法》。1992年以前,外汇法对外国的投资实行事前审批制度;1992年后,改为事后报告制度,原则上对外国的直接投资给与自由化。1997年,外汇法又作修改,对外资仍采取事后报告制度。但涉及国家安全,妨碍公共秩序、公众安全的行业,以及属于日本要保持自由化特征的行业,实行事前申报、审批制度。 尽管日本在制度上对外国投资者实行投资自由化政策,但在具体实践中个别行业的市场准入仍很困难。例如建筑业,由于日本尚未开放劳务市场,加之本国固有的承包、分包体系,外国企业很难进入日本建筑市场。又如海运业,在日本的现行港运体制中,外国船公司只能租用码头,而无法进入码头装卸等服务市场。 二、对日投资环境分析

中国外商投资环境仍具优势_以国际比较的视角分析中国当前的投资环境_冯维江

China Business Update / September 2010 24 投资环境的声浪逐渐升高。从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未果,到处理力拓商业贿赂事件引起的“非议”,到谷歌中国从内地迁往香港,再到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伊梅尔特(Jeffrey Immelt)抱怨在中国“遇到了25年来最艰难的商业环境”,一系列事件似乎表明外资对中国经营环境的适应和利用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也被一些人列为“中国投资环境恶化论”的依据。 不仅如此,世界银行近期公布了一项对87个国家4个方面的外资投资环境进行比较的研究。这份报告显示,与东亚、亚太乃至全球各国相比,中国对外资的股权限制更加严格,外资在华建立子公司所需时间相对较长。报告的主要撰稿人皮埃尔?吉斯兰(Pierre Guislain)更是直言:“跟87个国家相比,在具有限制性的政策法规所占的比例方面,中国的行业限制数量要比世界许多其它国家都多”。 直观的事件与“客观”的调研言之凿凿,似乎坐实了中国外商投资环境堪虞之状况。然而,也有一些人为此提出了针锋相对的反证。例如,代表了1600多家企业和个人会员的华南美国商会刚刚对外发布了《2010年中国营商环境“白皮书”》,报告称其九成会员企业对目前中国的经商环境较为满意,会员企业今年在中国的再投资预算增长44%,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亦有 人以客观数字为证,指出自2009年8月以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各月均呈同比增长态势,而2010年6月当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加39.6%,上半年累计使用外资同比增幅亦达到19.6%。如此大好形势,岂可谓外资环境恶化? 在我们看来,抱怨者的质疑固然有待商榷,辩护者的解释也并非无懈可击。商人以逐利为职,自然希望环境对自己越有利越佳,个别企业在经营中遇不如意事而有所表达实属平常。只是因为其中一些在华企业声名显赫,才特别引人关注且容易为人所利用罢了。以个案而论“环境恶化”殊不足道。伊梅尔特在私人餐会的抱怨被曝光之后,旋即在公开场合声称“中国是通用电气非常重要的市场,我们在中国发展得很好,并且必将长期发展下去。”至于世界银行的报告虽有其一定的“客观性”与严谨性,但因为调查主要考察的是各国对外国投资的相关法规,而这只是投资环境的一个方面,并且与经济规模大小、投资机会多寡、经济成本高低等相比,仅是相对次要的方面,因此在“全面性”或“代表性”上存在严重的缺陷,以此论证中国投资环境之优劣,其结论亦不可靠。 当然,以企业对中国经营环境的满意度调查来举证也存在问题,不仅样本选取及回答的主观性可能存在,更因为这样的调查缺乏国际比较的视角。至于用中国吸引外资的增长数字为据虽然颇为有力,但影响外资进出的除了投资环境,更有经济形势。外资增长的数字并不能完全排除是因为全球经济在危机之后的恢复阶段,因 中国外商投资环境仍具优势 ——以国际比较的视角分析中国当前的投资环境

民营风险投资环境分析

民营风险投资环境分析 风险投资(又称创业投资)在近两年内曾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特别是去年美国NASDAC指数高涨阶段,世界营造了一种高科技需要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必然创造高额利润的非理性投资热。而我国在对高科技日益重视的同时,也迅速形成了一波又一波风险投资研究热潮。研究热也引起了地方政府部门的关注,特别是在"科技兴国"的指导下,把科技创新与风险投资有机结合起来成了地方政府部门的一项主要任务,许多地方相继成立了风险投资公司。如上海创业投资公司,深圳创业投资公司,中关村创业投资公司。这些创业投资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主要出资方为政府部门,因此或多或少带有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色彩。因此从我国目前的风险投资来讲,还不能算是完全市场化的风险投资,而真正市场化的风险投资主要以民营资本为主。如美国风险投资起步时期政府资金占总风险投资的1/3左右,随着市场的推进,目前美国政府风险投资占总投资已不到1%。由此说明我国民营风险投资的资本金来源还没有正式启动,我国风险投资的环境还不十分完善。 为了剖析我国的风险投资环境,先对民营风险投资现状做深入分析。 总的来讲,民营风险投资还是在摸索过程中,但是民营资本有强烈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愿望与必要性。一旦外部环境完善,民营风险投资必将成为我国风险投资的主力军。其主要理由在于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民营企业大都起步于物资短缺时期(改革开放刚刚起步),那时资本的原始积累比较容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能获得比较可靠的回报和较高的利润。但是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物资短缺已有相当改善,大部分产品出现了相对过剩。企业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产品利润点越来越薄。因此,近几年民营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他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风险投资所带来的高科技、高技术项目不失为民营企业后续发展的新的机遇。 其次,民营企业发展的起步往往是依靠家庭或朋友支助,他们还部分带有家庭式管理模式。或者是创业者实行个人权威决策,这样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决策风险。特别是企业发展到相当规模后,从管理模式与决策程序上都不能适应现代科学管理的需要。如"巨龙"集团的衰落,"三株"口服液的沉沦及目前我国大多数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的困境都是在战略决策上,管理模式上遇到了挑战。而风险投资所带来的先进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能提高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能从战略高度指明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有效地实行科学管理,所以风险投资能促进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改变,促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 再者,民营企业发展大都起步于加工与贸易服务业,产品技术含量低,也没有后续产品的跟进。往往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完成,企业的寿命也就到头了。据报道,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五年,往往产品寿命终结。民营企业要么苦苦支撑,要么转行从事技术要求不高的服务业与低利润加工业,如餐饮、娱乐等。使企业在长期持续竞争力上没有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跟新越来越快,其寿命周期越来越短,这就需要企业有较强的技术补充能力。而风险投资的项目往往技术含量比较高,能弥补民营企业技术力量没有深厚功底的不足,也为企业长期技术储备与开发创造条件。因此风险投资可以促进民营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总之,民营企业与风险投资结合不仅可以促进走出无自主知识产权,无技术优势、无后续产品的苦境,又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那么,我国民营风险投资发展缓慢,究竟存在什么技术障碍呢?从整体分析来看,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从民营企业内部来分析,主要存在下面一些原因: 民营企业家往往只关注自己的行业,而对其他行业关注甚少,在其他行业的风险投资与

我国的投资环境分析

我国的投资环境分析 一.冷热国对比法分析 冷热国对比法是以“冷”、“热”因素来表述环境优劣的一种评价方法,即把各个因素和资料加以分析,得出“冷”、“热”差别的评价。该方法把一国投资环境归结为七大因素 1.政治稳定性,它是指东道国有一个由社会各阶层代表所组成的,为广大群众所拥护的政府。该政府能够鼓励和促进企业发展,创造出良好的适宜企业长期经营的环境。当一国政治稳定性高时,这一因素为“热”因素。总的来讲,中国政局稳定、政策基本连续。虽然中国投资的政治环境中存在许多不利的方面,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大量的有关经济及涉外经济方面的法律。对外商投资活动进行了系列规定,保障了外商投资经营的合法权益。所以,这一因素为“热”因素。 2.市场机会,当对外国投资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劳务在东道国市场的有效需求尚未满足时,表明东道国市场机会较大,为“热”因素。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消费大国,潜在的市场很大。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大有市场。从近几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就可以看出中国人民不再仅仅满足于国内消费,对国外产品的消费量也激增。所以,这一因素为“热”因素。 3.经济发展和成就,若东道国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运行良好,则此项为“热”因素。经济环境因素往往是对一国投资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中国经济目前既出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同时也正处在转型时期,是典型的过渡经济。这一发展阶段决定了中国投资环境经济因素的独特特点。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潜在机会。在人力资源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无疑对国际投资者构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但与此同时,我国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总体上劳动力素质较低,高素质人力资本相对较为贫乏,这又是我国人力资源方面的重要劣势。所以,这一因素为较“热”因素。 4.文化一体化,东道国国内各阶层民众的相互关系、处世哲学、人生观和奋斗目标都要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东道国文化一体化程度高为“热”因素。两国间文化传统越接近,越有利于双方相互间经济往来,而语言是社会文化中最为显著、稳定与典型的特征因素。汉语是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共同的文字将不同历史时期移民到世界各国的华人联系在一起。其次,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有着浓重的乡土情结,海外的华人在其居住国立足之后,往往倾向于回国进行投资与贸易,这一点形成了中国投资环境中独一无二的优势。所以,这一因素为“热”因素。 5、法令阻碍,东道国的法律繁杂,并有意或无意地限制和阻碍外国企业的经营,影响今后企业的投资环境。若法令阻碍大,为“冷”因素。总的来讲,中国政府尽量制定和完备有关法律、法规体系,为外商来华经营提供有利的安全的法律环境,保障了外商的基本权益。但是,中国的法律环境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比

赴埃及投资环境分析

赴埃及投资环境分析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中国赴埃及投资环境分析 核心提示: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走出去的政策措施,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埃及是我国在非洲投资的重要市场,但两国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走出去”的政策措施,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埃及是我国在非洲投资的重要市场,但两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加之自2011年初埃及爆发剧烈政局动荡以来,中企赴埃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剧。通过对埃及投资环境的有利与不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推动中埃货币互换和人民币双边结算;加强行业管理,鼓励企业“抱团”走出去;做好市场调查工作;推动本土化经营,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加强员工教育和培训等,为我国企业赴埃及投资提供参考。 一、中国企业赴埃及投资现状 随着埃及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中国企业和机构对埃及的投资兴趣日益浓厚。2005—2009年,中国对埃及的投资迅猛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30%。据统计,2008—2009年,中国在埃及的投资规模位居首位,2010年中国对埃及直接投资额万美元,2011年为8278万美元,其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6645万美元。截至2011年末,中国对埃及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亿美元,已成为埃及重要的投资来源国。 中国企业在埃及投资的领域主要集中于纺织、服装、箱包、文具和塑料制品加工等行业,以及一些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中国还在埃及的苏伊士运河专门建立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在这个区内有30多家中国企业进行海外集群式的投资和发展。 此外,中埃工程承包合作发展势头良好,合作领域不断拓宽,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10年中国企业在埃及新签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27份,合同金额亿美元,完成营业额亿美元;年末在埃及劳务人数2200余人。2011年中国公司在埃及完成承包工程营业额亿美元。2012年,多家中企在埃投资项目取得进展,

第3章 国际投资环境

第3章国际投资环境 第1节国际投资环境概述 一、国际投资环境的内涵 国际投资环境(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environment)是指影响国际投资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包括自然、经济、政治、法律、社会环境5个方面。其中,自然环境是自然或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与投资有关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环境是包括经济发展阶段、收入水平、基础结构、经济政策、贸易状况、国际收支状况、经济制度及市场状况等方面,在国际直接投资中是最直接、最基本的因素,也是国际投资决策中首先考虑的因素;政治环境指东道国的政治状况、政策和法规;法律环境是指东道国有关投资(特别是关于外国投资)的法律状况,是投资环境的“晴雨表”和“风向标”;社会环境是指对投资有重要影响的社会方面的关系。 案例:美国肯德基在中国香港市场的转败为胜——文化环境对国际投资活动的影响 二、国际投资环境的构成 1.自然环境:由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人口等因素组成。进行国际投资时,必须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如自然资源是否丰富、地理环境是否适中、气候是否适宜等。 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农林资源、旅游资源等,其直接影响国际投资行为决策,如:中东石油丰富,成为各大石油公司必争之地;纺织厂、造纸厂和化工厂耗水量大,一般需要建在靠近江河湖海的地方;风景秀丽、景色优美的地方通常是旅馆、饭店、游乐行业的优先选择。 地理位置:东道国与投资国距离的远近,会影响投资者对分支机构的布局;生产基地与原料产地或产品销售市场的远近,是投资者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交通是否便利也是投资决策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新加坡位于交通便利的马六甲海峡,这对其吸收国际投资起了很大促进作用;中国香港拥有优良的天然港口,靠近市场广阔的内陆,这是其能吸引许多外国公司的一个重要原因。 气候:气候的差异和变化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和运输条件,从不同侧面影响投资。如西伯利亚虽然资源丰富,但由于气候过于恶劣,因此吸收的投资也较少。 人口:人口因素主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疾病、人口增长率和人口密度。其对国际投资影响很大,人口不仅决定某一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其分布也决定需求的种类和层次,如年轻人比重大的国家对音乐、电影、服饰等时尚产品的需求较大。其次,人口对劳动力供给有很大影响。 2.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国际投资环境中最直接、最基本的因素,是国际投资决策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东道国的经济环境是外商投资动机和目的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国际直接投资的目的和动机一般是为了开拓市场,获得廉价的生产要素,提高经济效益,这些动机的实现直接受到东道国经济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经济环境也是东道国改善投资环境的主要方面。 经济体制是一个社会实现其经济目标和基本原则所借助的方法体系,广泛涉及国民经济的组织管理形式、国家与企业的关系、生产要素的配置形式,以及由此而形成特定的经济机制。其对外资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国与东道国经济体制的近似度,二是东道国经济体制的完善程度。一般说来,国与国之经济体制越相似,经济体制越完善,相互间的资本流动越容易进行。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地位不稳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经济体制存在基础性缺陷,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外资的流入,主要表现在政府过度干预甚至操纵经济,国有经济行政化,生产要素流动难以有效进行。因此,发展中国家改善投资环境的首要任务是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发展状况: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稳定程度三方面考察。 经济发展水平是一国经济所达到的程度,处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对投资需求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在生产方面,发达国家侧重于投资大而节省劳动力的生产设备(资本或技术密集型项目),而发展中国家侧重于多用劳动力而节省资金(劳动密集型)项目。在消费方面,发达国家强调产品款式、性能和特点,品质重于价格;而发展中国家强调功能及实用性,价格终于品质。在销售方面,发达国家习惯运用大量广告促销,而发展中国家在产品推广上常受到传播媒介少和文化水平低的限制。

中国投资环境分析

中国投资环境分析 投资环境决定了投资是否能创造出更强的企业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增长。世界银行报告将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预期归为三大类相互关联的组成要素:一是宏观经济、国家外贸外资政策以及政局的稳定;二是国家监管框架的效率,如劳动关系、税收的效率与透明度等;三是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的数量、质量,以及在熟练工人流动性不足与技术集约化条件下的技能和技术禀赋。2003年12月16日,世界银行在其网站公布了2003年中国投资环境调研报告,题为《改善中国投资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中国23个城市排名》。这份报告是在2002年对中国5个城市(北京、成都、广州、上海、天津)进行投资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将调查范围扩大到全国23个城市,对投资环境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该报告认为中国的投资环境在世界银行所调查的25个发展中国家中名列前茅。 一、我国投资环境的国际比较 在过去十几年里,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近期世界银行所作的一些研究也表明,我国在投资环境的许多方面都做得相当出色。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在某些方面仍落后于东亚及东南亚的一些邻国,投资环境有很大改善空间。 第一,在基础设施方面,我国优于印度,但落后于泰国。印度的铺砌道路占56%,我国为88%,泰国为97%;印度每1000人有3部私人电脑,我国每1000人有12部,而泰国为23部;从每1000人拥有的电话数量看,印度为131部,我国为294部,泰国则为371部。 第二,在对174个国家的调查中,我国的政治稳定性高,在政府效率方面表现中等,政府管制造成的成本低于印度和巴基斯

坦。 第三,我国对外贸易的开放程度高于印度。 第四,总体来看,我国与其他东亚国家的人力资源和技能水平基本相当。但我国的研究和开发力度要低于一些东亚邻国。如在泰国,销售额的5.6%要用于研发,而我国只有2%。 第五,国际上许多学者认为我国的地方保护主义十分明显。 第六,我国金融部门的运行效率低,绝大部分贷款都贷给国有企业,并且经常得不到偿还,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少。 二、国内23个城市投资环境的比较 世界银行报告将投资环境的要素指标描述为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进出国内市场的障碍(domestic entry and exit barriers)、生产技能和技术禀赋(skills and technology endowment)、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labor market flexibility)、参与全球化程度(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私人部门参与程度(private sector participation)、非正式支出(informal payment)、税收负担(tax burdens)、法院工作效率(count efficiency)、金融环境(finance)等10个方面。以这10项指标衡量并综合静态数据和动态潜力,世界银行得出我国国内23个城市投资环境的排名(详见附表)。我国投资环境的地区差异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东部和沿海地区的发展要快于中西部,并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东部的投资环境优于中西部,吸收外资的规模占绝对优势。2003年1-10月份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382亿美元,占全国的88%;中部实际使用外资40亿美元,占全国的9%;西部只有13.5亿美元,占全国的3%。世行的调查数据显示,由于各地港口便利、劳动力技能等自然禀赋不同,西部的投资环境要比沿海地区落后,尤其表现在金融环境和基础设施水平较差、进出国内市场的障碍多、税收负担较重、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不足等方面。中

中国投资环境分析评估

中国投资环境评估 導論 隨著中國大陸電子資訊産業與市場已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影響其產業、市場發展的國家競爭力、國民購買力亦成為重要研究課題。對3C廠商而言,不論是政治穩定度、產業政策走向等政治環境,人口數量、家庭結構、城鄉差距等社會環境,或是經濟成長、進出口貿易、所得水準、消費支出等經濟環境,皆是廠商投資設廠、搶佔市場時決策所需的資訊。 目錄 政治環境 社會環境 經濟環境 MIC觀點 圖目錄 圖一1953-2002年中國大陸居民家庭戶成長概況 圖二2000-2003年中國大陸各級畢業生成長概況 圖三1996-2003年中國大陸城市就業概況 圖四2002-2003年中國大陸各季度GDP的成長概況 圖五1992-2003年中國大陸固定資産投資規模 圖六1998-2003年中國大陸進出口貿易概況 圖七1996-2003年中國大陸外匯存底及對美元匯率 圖八1978-2003年中國大陸平均年收入和消費支出發展概況 圖九2002-2003年中國大陸城市家庭年平均收入狀況 圖十2003年中國大陸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結構概況 圖十一2004年6月中國大陸居民消費支出前10大城市概況 表目錄 表一中國大陸新舊憲法部分內容對比 表二2004年中國大陸新出口退稅率産品目錄 表三2004年中國大陸外商所得稅政策部分內容摘要 表四中國大陸信息產業部「5號」文件內容摘要 表五2002-2003年中國大陸人口結構 表六2000-2020年中國大陸三大城市聚落發展規劃概況

政治環境 保護私有財産入憲 中國大陸第十屆二次人民代表大會,透過憲法修正案,首次明確地將保護公民私有財産納入憲法,並提出政府徵用時將給予補償等條款,此項調整對於一個向來強調公民一切財産公有的社會主義國家而言,可謂是一個國家制度上根本的轉折。(如表一) WTO衝擊現有產業政策

欧盟和中国投资环境简介与分析

欧盟和中国投资环境简介与分析一、双边贸易投资概况 2010年,欧盟继续保持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同时也是中国的第四大外资来源地。据中国海关统计,2010年中国和欧盟双边贸易额达4797.2亿美元,同比增长31.8%。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3112.4亿美元,同比增长31.8%;自欧盟进口1684.8亿美元,同比增长31.9%;中国顺差1427.6美元。 中国近年来对欧投资呈现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增长速度快。2010年,中国对欧投资流量59.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01%。二是行业分布广。涉及制造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十几个行业大类。三是覆盖国家多。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涉及欧盟全部27个成员国。四是社会融合度高。中国对欧投资始终坚持互利共赢原则,不断扩大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共同点。 中欧关系目前呈现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发展态势。在中欧关系的各个领域中,经贸合作始终是推动双方关系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年度欧盟商会提出的最重要问题包括在市场准入方面遭到限制、政府决策透明度、政府审批效率以及知识产权问题。对此德古赫特表明他认为中欧经贸关系的四个问题:市场准入、知识产权、政府采购以及对国有企业的补贴。陈德铭说,双方重点讨论了投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问题。双方商定尽快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欢迎双方企业到对方扩大投资。 中国希望欧盟决策者着眼中欧关系发展大局,继续坚持开放、透明、友好的投资政策和体制,不断提高投资便利化水平,吸引更多中国企业来欧投资兴业。也希望看到更多的欧洲企业家与中国同行们精诚合作,帮助中国企业更好融入欧洲市场,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二、欧盟投资环境 欧盟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其稳定的经济环境、完备的基础设施、良好的教育体系和强大的研发实力,对中国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随着中欧关系的迅速发展,中国与欧盟的合作日趋频繁,企业已经把对欧盟投资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性发展战略,开拓欧盟市

中国投资环境分析

中国投资环境分析 影响投资目标实现的因素是纷繁复杂的,但总体来说,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一共有两部分组成 (一)对东道国一般投资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基本建设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 直接投资-更新改造投资 投资-流动资产投资信贷投资 信用投资- 间接投资-信托投资 证券投资-债券投资 股票投资 (二)对东道国某一地区投资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 这一指标体系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物质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地理因素等五大重要因素。 本篇对于中国投资环境分析的报告就将从中国当前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物质技术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地理因素这五大因素来分析。 中国吸引外资的历史和现状 引进外资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内容,外资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推动因素。 我国的外资引进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开创阶段,从1979年至1982年;1983年至1986年是调整与发展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1987年至1991年高速增长阶段;1992年以后我国的外资引进就进入了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第四阶段。虽说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比如利用外资项目的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外资的投向结构不合理等。但是,中国还是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在2001到2002年,中国吸引的FDI(外国直接投资)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11.5%和12.6%。2003年吸收的535.05亿美元的外资水平位居全球第一,2004年创出606亿美元的新高,约占世界总量的9.8%。2006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数据: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485家,同比下降5.76%;实际使用外资

金额694.68亿美元,同比下降4.06%。其中:全国金融领域(银行、保险、证券J新批设立中外合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12家,同比下降33.3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4.47亿美元,同比下降46.64%。2007年lO 月16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了(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采掘业与发展>。报告指出,2006年,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695亿美元,比2005年的724亿美元下降了4%,在全球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排名中由第三位下降至第五位。从该报告看来,我国在吸引外资的地位趋于下降。虽然有所下降,可是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形势并不是很乐观,而中国对于外来投资的政策越来越完善,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也在日趋增强。在2015年我国吸收外资的规模再创新高,当年全国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万6575家,同比增长11.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81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4%。不仅外资规模和金额有所增长,外资的质量也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比如,外商投资企业的平均投资强度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达到17.3%,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61%。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9.5%。钢铁、水泥、电解铝、造船、平板玻璃等国内市场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基本上没有批准新设外资企业。此外,自由贸易试验区引资聚集效应凸显。在这些增长的外资当中,全球500强跨国公司表现非常活跃,纷纷新设企业或者追加投资,德国奥迪、大众、戴姆勒、汉莎航空,意大利菲亚特,瑞典沃尔沃,韩国现代、起亚汽车、三星电子,日本电气硝子、普利司通、伊藤忠商事,美国英特尔、克莱斯勒等跨国公司,都有所投资或增资,单项金额都超过1亿美元。 中国投资环境分析 政治因素: 1.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是由共产党执政,以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根本利益的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中央政府对于外来投资的项目是十分支持的。 2.我国对外资给予了优惠和限制两种政策。首先在优惠政策方面,我国现行的税法制度对外资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所得税的税率降低至25%;二是对现有的外资企业给予过渡期的照顾;三是外资若进入我国鼓励发展的产业或区域,将享受到力度更大的政策优惠。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引资收益和国民经济的独立性,我国政府还在许多方面对外资给予限制,比如外商在合资企业中的股权比例要求,外汇要求或者直接限制外商在某产业领域进行投资等。在2015年我国新颁布了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目录,进一步开放了制造业,一些服务业甚至也缩短了限制的清单,这使得中国的投资环境对外更具优势。 3。中国对外来投资立法更加完善。中国采取了开放的、欢迎的、以鼓励为主的态度对待外商投资,以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积极作为来谋求经济学意义上的多赢局面。在加入了世贸后,中国突出注重以立法手段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表现在:首先,从单纯依靠惠政策优惠,转向主要依靠市场优化,即创造优越的投资环境来吸引外资;其次,在拓宽外商投资领域和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积极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益,把外商投资引导到我国急需发展的产业上来,促进外商投资结构的优化,使外商投资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好地衔接。 2012年我国对外资实行了较大力度的税收优惠政策: 一,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中国国际投资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班级: 091国贸(2)班 姓名: 李玄 学号: 2009220065

中国国际投资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是一个国家在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保持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程度不断深化,在此基础上,中国对外投资也在不断发展,投资总额不断上升,然而同比其他发达国家还有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分析了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问题,问题的原因,并针对中国具体国情,提出部分解决方法。 关键词中国;国际投资;发展战略 一、中国国际投资的现状 国际投资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大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多年保持连续增长,经济与贸易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在我国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国内企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经营能力、科学技术、管理理念都在不断提高,国内现有的投资环境已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国一批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正通过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1994—2009年这15年的时间里,中国国际投资量在不断增加,以2000年为分水岭,此前,对外直接投资基本呈缓慢增长并有波动的情况;2000年以后,则呈明显的单边上扬趋势,根据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407亿元,同比增长53.58%,截至2008年底,中国5,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1万家,共分布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约1,500亿美元。境外企业总资产达6,000多亿美元。这种趋势也反映了中国“走出去”政策体系的基本变化。不仅是总量的上升,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的排名也有有所上升。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以下简称流量)746.5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8.5%。截至2011年底,中国13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 1.8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以下简称存量)4247.8亿美元。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近2万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虽有上升,但是同比其他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改善中国投资状况任重而道远。 而对于间接投资而言,一般说来,偿债能力与吸收国际间接投资的数量成正

日本投资环境分析

【摘要】自上个世纪中后期以来,东亚地区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最为重要的两个国家,对世界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日两国由于历史原因有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如果说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那俄罗斯在远东占领了我们多少个台湾,那怎么就不是核心利益。所以小平说得好‘发展是硬道理’只要有利于发展,其它的都可以放一放。面对这样一个从废墟中走向经济大国又在金融海啸中萧条的邻国,我们应该准备的分析其投资环境. 【关键词】xxxx文化阻碍 自上个世界60年代以来,处于太平洋西岸的东亚地区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地区,其发展速度相当于拉丁美洲的3倍,非洲大陆的4倍。在过去的20年里,东亚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8%,大大超越了发展中国家年均4.3%和发达国家年均3%的经济发展速度水平。伴随着经济长期的高速增长,东亚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在过去的25年里翻了两番,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极为罕 见的。 而与我们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又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下面让我们用冷热分析法简单的看看日本当前的投资环境.一日本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放眼当今世界的社会制度格局,东方国家大都走社会主义道路,西方国家多走资本主义道路.然而,地处亚洲的日本,与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隔海相望的日本,却是一个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东方国家.它的发展离不开政治制度的支持.日本虽然是多党制国家,但近几十年来的实质是日本的党派一直以来就是自民党一党独大的局面,其他党派很难对其造成实质上的威胁.一家独大的局面可能会带来类似腐败等问题,但其在政策等稳定性方面无疑为日本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明 显的帮助. xx政治存在的问题 自民党结束一党独大后首相频繁更换.政局不稳.

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及对策 目录 摘要 ......................................... 1 一、我国投资环境现状 . (1) (一)投资环境的概念: (1) (二)我国投资环境现状 ............................. 2 二、我国投资环境的特点和不足之处 . (3) (一)我国投资环境的特点 (3) (二)我国投资环境的不足之处 ....................... 3 三、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问题的对策 . (4) 1、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4) 2、进一步完善与投资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司法体制建设 5 3.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5) 4.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 (5) 5.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5)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 5 6. 7.提高劳动力的技术能力,增强国内研究和开发力度 (5) 8.推动金融体制改革,改善金融服务水平 (6) 9.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6) 结束语 ................................................ 6 致 谢 ................................................. 6 参考文 献 (6) 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 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吸引外来投资的必要条件。投资环境决定了投资是否能创造出更强的企业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增长。所以投资环境的改善对我国的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技能,推动金融体制改革,改善金融服务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投资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城市发展,任重而道远。并且实践证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作用是明显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继续搞好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资,仍然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环境得到了不断改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因此,有必要分析投资者及其对投资环境的内在需要,以及对我国目前投资环境的现状不足提出改善现有环境的建议。从而,是我国的投资环境更加成熟,稳定。 关键词:我国投资环境现状投资者不足对策 一、我国投资环境现状 (一)投资环境的概念: 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投资环境是影响企业未来投入和预期收益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从国家层面来看,投资环境分为三个组成部分,首先是宏观政治和经济环境,要求政治局面稳定有序,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第二是制度环境,主要指有效的法律法规制度框架,从根本上对企业的产权和经营提供可靠保护;第三是基础设施环境,能够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要求。因此,投资环境有软环境、硬环境之分,软环境指法律、政策、人才、服务等,硬环境主要指公共基础设施状况。投资环境包括资源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5个子系统。投资环境的评估也主要在这5个子系统中调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