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识课程设置说明

通识课程设置说明

通识课程设置说明
通识课程设置说明

通识课程设置说明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分3.0,总学时48,理论48,实验0,开课单位:人文学院)

在第一学期开设的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园艺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化学与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艺术学院。

在第二学期开设的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动漫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合作社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园林与林学院。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及实践教学)(理论教学部分学分

3.0,总学时48,理论48,实验0;实践教学部分学分1.0。开课单位:人文学院)

在第三学期开设的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园林与林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园艺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化学与药学院。

在第四学期开设的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合作社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动漫与传媒学院。

备注:课程论文放在实践环节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开设的学期一致。

3.大学语文(学分2.0,总学时32,理论32,实验0,开课单位:人文学院)

在第二学期开设的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秘书学专业除外)、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动漫与传媒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合作社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在第三学期开设的学院:园林与林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园艺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化学与药学院。

4.军事理论教育(及实践教学)(理论教学部分学分1.0,总学时16,理论16,实验0;实践教学部分学分1.0。开课单位:学工部)

在第一学期开设的学院:动物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化学与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合作社学院。

在第二学期开设的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动漫与传媒学院、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园艺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园林与林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备注:课程论文放在实践环节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开设的学期一致。

5.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Ⅰ(及实践教学)(理论教学部分学分0.5,总学时8,理论8,实验0;实践教学部分学分0.5。开课单位:招生就业处)在第二学期开设的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社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园林与林学院、园艺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化学与药学院。

在第三学期开设的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动漫与传媒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院、人文社科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大学生就业指导Ⅱ(及实践教学)(理论教学部分学分0.5,总学时8,理论8,实验0;实践教学部分学分0.5。开课单位:招生就业处)在第六学期开设的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社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除了建筑学专业的所有本科专业)、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园林与林学院、园艺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化学与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在第七学期开设的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动漫与传媒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院、、艺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学院的其他本科专业)、外国语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

备注:课程论文放在实践环节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开设的学期一致。

6.创业基础(及实践教学)(理论教学部分学分1.0,总学时16,理论16,实验0;实践教学部分学分1.0。开课单位:招生就业处)

在第二学期开设的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动漫与传媒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院、人文社科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在第三学期开设的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社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园林与林学院、园艺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化学与药学院。

备注:课程论文放在实践环节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开设的学期一致。

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实践教学)(开课单位:学工部)

理论课程,学分1.5,学时24,所有学院均在第二学期开设。

实践教学部分:学分0.5

在第二学期开设的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合作社学院、农学与植保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在第三学期开设的学院:动漫与传媒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园林与林学院,园艺学院,外国语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化学与药学院。

8. 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Ⅰ-Ⅵ,分别列在第1-4学期,每学期2.5,3,3,3.5学分,分别为40、48、48、56学时,共计12学分。所有学院开课时间相同。开课部门:外语学院

9. 体育

体育Ⅰ-Ⅱ,分别列在第1-2学期,每学期1学分,32学时。所有学院开课时间相同。开课部门:体育部。

实践教学部分,俱乐部制体育,分别列在第3-4学期,每学期1学分,32学时。所有学院开课时间相同。开课部门:体育部。

10. 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实验,第一学期开设,分别为1.5学分,24学时,所有学院开课时间相同。开课部门:理信学院

1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一学期开设,2.0学分,32学时,所有学院开课时间相同。开课部门:人文学院

1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学期开设,2.0学分,32学时,所有学院开课时间相同。开课部门:人文学院

13.形式与政策

培养方案中列在第六学期,1.0学分,16学时,所有学院开课时间相同。开课部门:宣传部

上课说明:上课时间分别在3-6学期,每学期3个专题。共计1学分16学时。成绩提交在第六学期。

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及建议

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及建议 摘要:本文立足于思考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主要论析: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前提限定性、结构合理性及应遵循的原则等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 不可否认,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多类型和多层次的,但无论何种类型和层次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如何设置或设置什么样的课程,都无一例外地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因为,课程设置绝不是简单地排列或组拼课程,简要地讲是指在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之前,依据教育培养目标所规划或安排的课程方案,它内在地设定着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和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规定着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达成教育培养目标的质量和效益。本文立足于思考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主要论析: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前提限定性问题 思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首先应关注如下两个方面的前提限定性问题:(1)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及价值取向;(2)当前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的特征限定及其学习活动的特点。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及价值取向 不同的教育活动,都有着自身的属性特质,确证着与其他教育活动的相异及区别。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除具有师范性、成人性、在职性等一般特点外,其属性特质主要体现在:(1)面向所有具有教师资格的在职中小学教师,而不是单纯地指向个别、少数或部分;(2)已经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学历达标或资格确认性的培训,而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政治、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知识更新或补充性的、层次提升性的;(3)是多类型和多层性的,其目标指向不是单一的或统一标准性的,而是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上述属性特质,不仅内在地要求课程设置必须充分体现这些属性特质,而且也内在地规定着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以及功能定位,这是教育活动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内在逻辑,因此,思考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首先要在观念上清晰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 虽然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着不同类型和层次,而且其目标指向也具有

中小学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说明.

中小学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说明 一、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全市中小学全部实行5天授课制。小学每天6课时,上午4节,下午2节,周学科课时数为30节,除此之外每天下午第二节后可增加一节活动课。每周5节活动课可安排班队(团)活动1节,科技文体活动4节。班队(团)活动一般安排在周一或周五,各班可组织班会或团、队活动,科技文体活动可以搞科技、文艺、体育等课外活动,或学校传统活动。小学安排语文课表时,可考虑周三到周五的下午连续安排两节语文课,用于作文教学,课表中标志"语文",也可标志"作文",需要进行作文教学时,进行作文教学,不上作文时,可进行语文其他教学。为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写字教学,可适当专门开设写字课。 初中每天7课时,上午4节,下午3节,周学科课时数为35节。除开足开全国家课程外,每周保证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各开2节,富余课时适当安排班、团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等。初中各年级在安排语文课表时,可在下午的一节语文课后安排一节机动课时(作文课一般安排在周3以后),便于作文教学,课表中可标志作文,也可在上一节标志语文,下一节自习。 二、部分课程设置说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必开设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四种。3--9年级加强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要加强指导,每学期至少一个课题。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学校很据实际,机动安排,保证每学期一周,不在课表显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每周可安排一至二节。书法是国家课程,3—6年级为必修课,每周一节,初中阶段是选修课。地方课程是指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民族教育等省教育厅要求开设的课程,学校课程是指学校根据地域风土人情、文化特色、优良传统、物产资源等特色教育资源,形成学校的学校课程资源。1-6年级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各一节(3—4年级有富余课时可多安排一节地方课程),初中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各安排2节。 三、中小学各年级课程设置及具体课时安排 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3节,语文8节,数学4节,科学1节,体育5节,音乐2节,美术2节,地方课程1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2节,科学2节,语文7节,数学4节,外语2节,体育3节,音乐2节,美术2节,信息技术1节,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各1节。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2节,语文7节,数学4节,科学2节,外语2节,体育3节,音乐2节,美术2节,信息技术1节,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各1节。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

我国中小学当前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摘要:伴随着21世纪中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在发展,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也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然而,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中都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成绩的提高,忽视学生发展过程中创造力的培养;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培养个体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 关键词: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从课程标准、设置到教学大纲、教材甚至是各年级的教学进度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这对保证学校基本教学质量具有根本的意义,但是,统一的过多过死,就会缺乏灵活性。这严重的脱离了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极度不平衡的实际,也不利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的发展。而且课程结构配比不合理,重理轻文,重外语轻母语,重文化课轻素质拓展课;课程内容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反映科学思想的较少,忽视了学生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课本要求与考试要求不一致;学科内容量多难度大;课程之间的相互独立,缺少横向渗透。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中小学课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改革单一的课程模式,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课程设置要考虑到经济文化发 展的不同需求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不同的志愿和能力,并据此提供多种类 型的课程,改变千校一面,万人一书的状况。应把统一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以适应经济文化发展不同的的确的不同需要。 2、注重课程人格化,全面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已从重 视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到“学会美心”,舞步关注儿童,青少年发展的需 要和人性的开发。因此,课程改革应该按照儿童、青少年发展的需求来进行, 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 3、教材编写多方参与,实行专职编辑,教师和专家相结合。目前我国的课程改 革,既要立足于本国课程发展的实际,又要从多角度考察和借鉴世界各国的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一) (2009-06-03 19:48:20) 转载 标签:分类:教师试题 杂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X”。(每小题2分,共24分)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 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 观。()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 用。( )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 合。( )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 段。 ()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二、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6分)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课程,自小学_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课时。( A . 必修B。必修 C . 选修D 。 选修 3. 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A . 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 .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 . 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 ?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 . 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 .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 . 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 ?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 念 5. 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 A . 活动课程 B .学科课程 C ?必修课程 D .综合课程6. 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 . 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 . 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D . 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7. “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 教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关于印发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的通知 新教基…2011?7号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教育局,各地、州、市教育局: (新教基…2007?《义务教育“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方案(试行)》 50号)实施以来,对加强双语教育管理、规范双语教育行为、提高双语教育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根据各地和学校在试行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要求,我厅对《义务教育“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方案(试行)》进行了完善,形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已经2011年自治区双语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双语教育、进行双语教育评估的基本依据,各地和学校要认真执行。 二、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选择实施双语教育的模式,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执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做好模式选择工作。 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的课程,教师应当主要使用汉语讲授;个别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地方,可以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解释。 四、《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自印发之日起执行,《义务教育“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方案(试行)》(新教基…2007?50号)同时废止。 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

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汉语和母语水平;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民汉兼通”的一代新人。 二、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 模式1:小学汉语、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初中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其它课程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 模式1课程设置方案见附件1。 模式2:全部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开设民族语文课程。不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体育、音乐、美术课程可以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 模式2课程设置方案见附件2。 三、课程设置说明 (一)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 文章以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前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汽车专业为例,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寻找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就业为导向分别从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规范课程设置程序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有效对策。 标签: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职业发展 一、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严重脱节。汽车行业日新月异,而很多学校却存在因人设课和闭门设课的情况,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学习内容。使用过去的课件和教材教学,导致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与未来的就业情况不相符,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实现零距离上岗,出现实际培养情况与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的情况。 (2)课程设置中课程结构不合理。在高职院校中,课程的结构即课程体系当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经过科学的调查和分析得知,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过多,忽略了基础课程的编排,同时选修课程所占比例较低。学校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其他的综合能力则被忽视,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对专业人文精神没有进行足够的塑造,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3)课程设置程序不规范。饱受诟病的课程设置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并不是因为高职院校没有解决问题的意愿和行动,而是以往的各项改革举措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制度缺失这一根本问题。由于制度缺失,致使课程设置有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二、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对策 (1)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需要进行竞争,并从中获得优势地位,企业之间的经济竞争也是人才之间的竞争。相较于过去的人才需求,现如今企业更加倾向于专业型人才,因此,建议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建议学校定期组织召开汽车专业建设指导会议,邀请社会中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参与专业建设,根据汽车行业的升级转型情况进行分析,不断结合市场发展的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在落实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的时候应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从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出发,特别是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专业方向,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工作。 (2)以学生为本,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在传统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一直都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保证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可以直接应用在实践

综合素养学部通识必修课程介绍

综合素养学部通识必修课程开设方案 一、课程设置 通识必修课程分为人文社科模块和自然科学模块两大模块。每一模块下设不同具体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在每一模块中自由选修至少一门课程,即1个学分,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必须修满两大模块的4门不同的课程,即修满4个学分,学生可采用以下三种模式进行通识必修课程的修读:第一种,选修人文社科模块下设的1门具体课程(1学分),选修自然科学模块下设的3门不同的具体课程(3学分);第二种,选修人文社科模块下设的3门不同的具体课程(3学分),选修自然科学模块下的1门具体课程(1学分);第三种,选修人文社科模块下设的2门不同的具体课程(2学分),选修自然科学模块下设的2门不同的具体课程(2学分)。选定课程原则上不予退选。 二、课程安排 1.本学年开设模块——人文社科模块和自然科学模块 针对2019级新生,我部计划在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开设人文社科模块和自然科学模块的课程。人文社科模块目前下设2门课程:“中外政治与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审美观念”;自然科学模块目前下设1门课程:“科学技术发展史”。 2.“人文科学模块”课程和“自然科学模块”课程开设具体安排 每一个模块下设的1门具体课程为1个学分、18学时,学生可选修第6-11周的教学班,3节连上,共计上课6周;可选修第12-18周的教学班,4节连上,共计上课5周(第13周和14周为军训停课,第18周为2节连上);也可选修第14-18周的教学班,4节连上,共计上课5周(第18周为2节连上)。人文社科模块课程计划开设26个班,每班118人。自然科学模块计划开设6个班,每班118人。 三、学生选课需知 2019级各院系的学生在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选修人文社科模块下设课程和自然科学模块下设课程。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通识教育课程(以下简称通识课程)是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加强通识课程管理,提升课程教学水平,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通识课程建设经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北京大学通识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德性养成为主要目标。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家国天下、认识宇宙自然,养成文明意识与历史观念,培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提升思考批判、交流合作与开拓创新的能力。通识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以下简称通识核心课)更加注重经典阅读、深度学习、问题探究和能力养成。 第三条通识课程重在启迪思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成为养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通识课程应更多地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力避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第四条通识课程分为以下四个系列: I.人类文明及其传统。这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充分理解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理解人类在思考永恒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传统,从而拓展跨文化的全球视野,提升文明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并面向未

来思考人类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方向。 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这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从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等角度深入思考我们置身其中的现代社会,了解不同学科认识现代社会的方法,批判性地反思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建构美好的未来社会。 III.艺术与人文。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今中外人文艺术的感知,提升审美情趣、想象力和鉴赏力,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该系列课程属于美育教育课程,重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境界和人文情怀。 IV.数学、自然与技术。这类课程目的是向学生打开自然世界,以科学思维和方法展现大自然内在的法则,使学生理解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中某些问题的认识过程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观察、思考、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第二章组织结构 第五条学校设立通识教育专家委员会 (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为学校通识教育提供咨询建议并推动通识课程建设。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务部。 第六条专家委员会根据工作情况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其职责为:

双语教育规划2015-2020

赛力乡中心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5—2020学年) 赛力乡中心小学 2015年3月

赛力乡中心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 (2015—2020学年) 为科学、稳妥、有效地推进我校双语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快我校“双语”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促进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新政发[2011]3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校双语教学现状 我校有双语班12个,占总班级数的43%,双语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6%以上。结合我校学生具体情况,目前双语班主要采用模式二教学法。双语班开设初期,全校仅有几名双语教师,通过各级培训培养和招考等方式如今已有双语教师六十几名,基本保证了双语教学的开展。近年来,我校双语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培养了一批“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基础性人才。但是,我校双语教育教学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部分科目师资力量不足。汉语文双语教师数量缺乏,且整体汉语水平和教学水平偏低,影响并制约着双语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第二,生源汉语基础参差不齐。从以往的双语教育实践发现,由于农牧区缺少汉语言环境,学生的汉语基础普遍较差,个别学生甚至不会用汉语正确书写自己的,而县城区学生的汉语基础普遍较好,很多学生能用汉语言自如地交流,从而造成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平衡。第三、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不尽合理。多年来,我校一直沿用模式一与模式二相结合的方式,培养的汉语文双语教师很少,而且没有这些学科的教学经验。双语教育使用的教材是汉语学校教材,容难度较大,不适应少数民族双语学生特点和接受能力,适合学生应试的教辅用书也相对

通识教育心得体会

通识教育心得体会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通识教育心得 通识教育,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从字面意思的解说,即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或通才教育等。我认为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是为了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实施是结合我国大学的具体情况,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通过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等途径来进行。在大学提出通识教育,就是要纠正大学里普遍存在的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的弊病,这是十分必要的。 在中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西方文化中通识教育思想同样是也很古老的。而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 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

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通识教育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确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其一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必不可少、强有力的支撑。其二心智训练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最后是共同要求与个人选择的关系。 通识教育课程在我国大学的关注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弊端逐渐显露,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较低,因此提出要进行“通才教育、文理渗透”。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目标不完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明显的知识化,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且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在我国大学通识教师队伍建设薄弱。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没有发挥出专业课程的通识教育机能。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忽视非正式通识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这些都是我国大学里普遍的通病。 我们认为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思考可以通过对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具体化;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合理化。调整通识教育课程内容;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方式多样化;加强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注意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充分发挥出专业课程的通识教育机能等方面开始;并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 在大学所实施的通识教育课程也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大类型:其一,

(完整word版)中学课程设置方案

关岭自治县关索中学义务教育 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点工作的通知》和《贵州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点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改革新要求,创新育人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教务处在向各教研组长征集校本课程设置意见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以下课程设置方案。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组织机构 为保证我校义务教育设置试点方案的实施,我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领导班子成员为组员的课程设置领导小组,成员如下:组长:夏凯 副组长:龙政翰柴其军 组员:杜虎吴波汐何英红熊智肖平王智

(二)加强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建设 学科实践活动以学科内容为主。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体现其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的特征。我校具体设计如下: 1.语文和英语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语言应用为主,利用晚自习前30分钟安排学生阅读,利用课堂的前5分钟安排学生朗诵、辩论、戏剧表演等活动。 2.数学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为主,主要利用课堂时间学生安排模拟商店、数学小游戏、制作教具等。 3.思想品德、历史和地理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道德、法制和情感的真实体验为主,校内安排道德讲坛和模拟法庭、校内定向测定等活动。 4.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分组实验、小制作为主,校内可开放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小发明和制作的展示,

浅谈小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小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21世纪中国的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课程设置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培养个体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成绩的提高,忽视学生发展过程中创造力的培养;课程结构配比不合理,学科内容量多难度大;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少,缺少横向渗透。 关键词: 课程设置;全面发展;课堂教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在各个地区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享受到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我国在教育事业上的一大进步和飞跃。与此同时,国际交流的频繁化和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对于我们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指导理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课程设置作为小学教育的中流砥柱,也伴随着课程改革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作为制度化的机构,学校被赋予了特殊的责任和权利,他们必须教授那些在社会或授权机构看来是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学校被认为拥有明确的目标和标准,并以此来评判学生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课程设置是制度化的,它必须遵循着某些特定的规律、颁布的标准以及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有用的东西来发展,这也就决定了课程设置必须是要达到既定的目标。而在我国这个目标就是用成绩来衡量的,期中考试成绩、期末成绩、中考成绩和高考成绩,尤其是高考成绩,被人们戏称为“一考定终身”,在这样的教育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做试卷的高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几乎为零,至于创造力和想象力,更是早早的被忽视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中小学生可以在国际竞赛中屡屡获奖,而至今没有一个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究其原因,这与我国的中小学课程设置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一、小学课程设置的现状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从课程标准、设置到教学大纲、教材甚至是各年级的教学进度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这对保证学校基本教学质量具有根本的意义,但是,统一的过多过死,就会缺乏灵活性。这严重的脱离了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极度不平衡的实际,也不利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的发展。而且课程结构

双语教育模式1-2课程设置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新教基〔2011〕7号 《义务教育“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方案(试行)》(新教基〔2007〕50号)实施以来,对加强双语教育管理、规范双语教育行为、提高双语教育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根据各地和学校在试行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要求,我厅对《义务教育“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方案(试行)》进行了完善,形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已经2011年自治区双语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双语教育、进行双语教育评估的基本依据,各地和学校要认真执行。 二、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选择实施双语教育的模式,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执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做好模式选择工作。 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的课程,教师应当主要使用汉语讲授;个别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地方,可以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解释。 四、《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自印发之日起执行,《义务教育“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方案(试行)》(新教基〔2007〕50号)同时废止。 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

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汉语和母语水平;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民汉兼通”的一代新人。 二、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 模式1:小学汉语、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初中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其它课程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 模式1课程设置方案见附件1。 模式2:全部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开设民族语文课程。不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体育、音乐、美术课程可以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 模式2课程设置方案见附件2。 三、课程设置说明 (一)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13周。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 一、 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通识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一、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 的和要求通识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 一、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以下简称“通识课程”)设置目的在于向学生介绍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让学生剖析不同学术领域和文化的研究层面、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从而为资质、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所必须的方法和眼界。 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通识课程,要求课程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又能追求对知识理解的深度。课程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并注重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结合。 通识课程要求打破专业局限,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文化通感和科学精神,要求教师能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有深入系统的把握,对研究前沿动态有敏锐的眼光,并善于深入浅出地讲解,保证课程既有深度又有新意,同时对不同学科学生有广泛吸引力和思维启发性。 通识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培养,而通识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重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能力的训练,发展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促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发展,使其全面发展,塑造完整人格。 通识课程也不同于素质课程,素质教育更多地强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调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通识课程的特点在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

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融合。 通识课程内容具有如下基本特性: 1.基本性:课程内容涉及人类文明中最根本、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素质; 2.主体性:课程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建立人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能以本身为主体去看待知识,通过讨论、思辩、批判与比较,去了解自己,以及与自己相关的自然世界、社会环境及时代与文化; 3.多元性:课程内容应该拓宽学生视野,养成尊重多元差异的人格与精神; 4.整合性:课程内容整合不同领域之知识,以启发学生的心智,拓展专业知识之直观与创意,并赋予新的诠释和内涵; 1 5.趣味性:课程内容探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问题的设定,不以学生修读系统性专业知识为前提,而讲授方式深入浅出,借由问题的探讨深化思维方法的训练。 二、通识课程教学要求 通识课程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强调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相结合,注重考核方式多样化。通识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符合如下要求: 1.教学内容重在启发思想、掌握方法,而非灌输知识的细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细节或事情的详细经过应当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去掌握。 2.教学环节应包括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和课堂讨论等几个部分。应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目录,并对学生提出必要的课外阅读量要求。还应通过讨论和撰写读书报告等办法,检测学生读书的质和量。

关于“大学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的报告

思政课实践报告 关于“大学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的报告 学院名称:环境与资源学院 班级:10级四班 姓名: 学号: 成绩: 2012 年 9 月 22 日 随着人们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并没有直接找工作,而是选择了继

续读研,读博,我们不排除有人仅仅是想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内涵,但是大部分都是为了以后能找一份相对较好的工作,有大部分人甚至是为了逃避本科生激烈的就业形势,那么,为什么本科生就如此不好就业呢?不管是校园招聘,还是工作面试,甚至是参加电视求职节目,本科生没有企业需要的技能成了很多大公司拒绝求职者的重要理由。作为一名大学本科生,看到这样的形势,确实会让人心寒,因为那些公司可能更会招一些低学历但是有经验的人,所以,我们虽然付出了比一般人多得多的成本,但回报却并不和付出成正比。究其原因,这和大学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的设置是有莫大关系的。 为了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认识和探讨,这个暑假我做了关于这方面的社会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全部是在校大学生,主要分布在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贵州大学,长安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等12间大学,分布在6个省。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收回有用问卷78份。 从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有大约55%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大约76%的人觉得工作不好找或者要通过关系才能找到一份工作,而有55%的同学认为大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和社会需求脱节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大学课程的设置并没有考虑到课程是否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快速的变化,生产方式更是几乎年年更新,那么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和专业性技术人才也在变化,而且现在企业越来越注重操作实践能力,但是大学似乎并没有理会这些变化,还是按照原来陈旧的专业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刚毕业就会被社会淘汰,他们会觉得在大学里学的东西根本用不到工作实践当中,同时,由于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过分注重理论的知识,导致了毕业生操作能力远不能达到企业要求,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社会现状。实际上,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不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部分大学生专业理论与实际运用脱节,不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眼高手低,这也是造成他们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大学开设的课程,很多课程根本和专业知识扯不上关系,但是因为是必修课,学生是必须要学的,不然就拿不到学分,我们也是怕拿不到学分,怕不能毕业才不得不学的,实际上学习的太多太杂会让我们失去方向,不知道哪方面才是重点,结果是各方面都只学到了皮毛,看似什么都懂一些,但实际上什么都不懂。而且,很多专业课老师上课的时候也不会提醒你哪些方面是要重点把握的,哪些是可以随便了解一下的,如果我们问哪些是重点的话,老师肯定会以为我们只不过是想要考试的重点而已,呵呵。”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傅其杰同学这样说道。 实际上我很能理解傅其杰同学的说法,就像我们专业吧,城乡规划,但是我们要学习环境化学,而且学的是是一些微观的知识,我们搞规划的怎么还要研究物质分子原子吗?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调查,我还采访了贵州省某建筑设计公司的杨总,他说:“现在的大学生出来是不能和有经验的高中生比的,因为他们虽然没有高的学历,但是他们的经验都是和企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当然这不能怪大学生们,这可能和大学的专业设置老化有关。” 同时,我还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戴教授,他告诉我:“学习知识到达一定程度可以拿到某某证,这是中国当代教育现状。有了某某证才能在某单位上班,这是中国当代企事业单位用人的现状。所以中国无数创新人才逼迫放弃实践和创新,去死记硬背书本知识来应试,所以中国也就出现了无数应试天才却无实际工作能力的书呆子,大学已经失去了原有大学的意义,她不再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地方,而是成为了一种商业化的场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已经成为一种商品,要想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那么,既然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又该怎样改善这种尴尬的局面呢? 湖北大学教务处长邵士权说:“大学应改正“因师设课”的局面,把中心放到学生上。

(完整版)通识教育心得体会

通识教育心得 通识教育,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从字面意思的解说,即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或通才教育等。我认为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是为了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实施是结合我国大学的具体情况,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通过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等途径来进行。在大学提出通识教育,就是要纠正大学里普遍存在的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的弊病,这是十分必要的。 在中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西方文化中通识教育思想同样是也很古老的。而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 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通识教育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确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其一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必不可少、强有力的支撑。其二心智训练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最后是共同要求与个人选择的关系。 通识教育课程在我国大学的关注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弊端逐渐显露,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较低,因此提出要进行“通才教育、文理渗透”。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目标不完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明显的知识化,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且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在我国大学通识教师队伍建设薄弱。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没有发挥出专业课程的通识教育机能。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忽视非正式通识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这些都是我国大学里普遍的通病。 我们认为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思考可以通过对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具体化;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合理化。调整通识教育课程内容;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方式多样化;加强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注意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充分发挥出专业课程的通识教育机能等方面开始;并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 在大学所实施的通识教育课程也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大类型:其一,国家的历史与问题的知识。其二,哲学、文学、艺术的修养。其三,介绍科学发展、方法、精神的课程。而这三种类型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实施上要遵循如下三个原则:一是少而精原则。二是独立原则。三是渗透原则。 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首先要建构适合本校实际的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第二,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学分制,使双学位制、主辅修制、跨系选修制等各显其能。第三,营造实施通识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第四,改革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建立起科学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 不过,在实行通识教育的同时,应该注意处理好它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红皮书》中写道:“通识教育不仅应该为专业选择提供足够的基础,而且应该成为使专业潜力充分发展的沃土。……专业教育告诉学生可以做什么和怎样做;通识教育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

幼儿英语教学三大课程设置

幼儿英语教学三大课程设置 双语教学在学龄前儿童教育中不断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被包围在双语的教学氛围中,国内双语教学领导机构的伊顿国际双语幼儿园,在幼儿双语教育方面积累了十多年的教育经验,展现国际化的教育水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而伊顿国际双语幼儿园精心创设的英语教学三大课程,以语音课程为基础,成为众多中国儿童英语学习的首要课程选择。 语音教学课程 语音学习是幼儿英语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伊顿国际双语幼儿园采用自然拼读法帮助幼儿建立最初的语音概念,从而为培养日后独立的拼读学习奠定基础,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课堂以外无教师陪同的实际生活中。而非母语儿童如果能过顺利地走过英语单词发音阶段,那么对他接下来的阅读、拼写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幼儿在英语学习上的自信心也日益剧增。 伊顿幼儿园的《Early Readers》是由专业的学前教育开发团队自主研发的一套语音教程,该教程被用在伊顿国际双语幼儿园的教学中,整套教材包括10本课本以及配套的DVD视频,让幼儿在有趣的图画和动画故事中学习阅读和标准的发音。教材中的故事贴近幼儿的生活,同时还包含旋律轻快的歌曲,因此孩子们学习的内容可以在日常活动中练习和使用,从而加以巩固。 讲故事课程 讲故事是幼儿英语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讲故事,可以训练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孩子尽情发挥想象力,学习单词、词句的使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刺激大脑中枢神经,建立起英语语感。 伊顿国际双语幼儿园的外籍英语教学专家,通过使用包含引导性问题以及表达性语言手势的故事讲述技巧,将这些故事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孩子面前。通常,讲故事的部分会先于艺术/手工和戏剧表演活动,这两种活动都基于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的词汇,课程,以及小组阅读的叙述。 下午浸泡式学习课程 伊顿独创的下午浸泡式学习为孩子们开设各种主题课堂,让孩子们浸泡在全英文的环境中,全身心的投入到英语学习的氛围中。下午浸泡式学习课程的主题核心课堂包括艺术、厨艺、瑜伽、科学、戏剧表演等。这些独具特色的课堂,将为孩子们提供愉悦的英语学习体验。 除上述提到的英语课程外,伊顿国际双语幼儿园还设计很多丰富多样的教学课程,结合音乐、绘画、品格等艺术教育课程,让英语课程不仅仅是学习英语,而是让幼儿的德、智、体与语言同步发展,在伊顿国际双语幼儿园构建的幼儿教育城堡中,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