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酸化学简介剖析

多酸化学简介剖析

多酸化学简介剖析
多酸化学简介剖析

XX大学硕士研究生读书报告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年级: 2015级专业:无机化学

姓名:学号:

密封线

报告题目:多酸简介

一、文献信息:

二、评分要求

全书内容提要不能超过全文三分之一。报告内容语言流畅、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观点和论述要完全一致,行文简洁明了。心得真实,无抄袭与剽窃现象,如发现抄袭与剽窃现象,取消成绩。总分为100分。

三、教师评语

请根据写作内容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注1:本页由报告题目、书目信息有学生填写,其余由教师填写。提交试卷时含本页。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

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无“评语”视为不合规范。

注3:不符合规范试卷需修改规范后提交。

密封线

多酸的简介

多酸从一百多年前被科学家发现到现在,已经成为无机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研究历经数代人的努力。1826年科学家J.Berzerius合成了第一个杂多酸“12-钼磷酸按”。从此,多酸的研究为无机化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多酸(POM)是金属氧簇类化合物的简称(Metal-oxygen Clusters),全称为多金属氧酸盐(Polyoxometalates )。其结构多样,[M b O c]n-一或〔X n M b O c]n-.为其阴离子的通用化学式(其中M 为配原子,主要是Mo, W, V, Nb, Ta等处于氧化态的d区过渡金属元素;X为中心原子即杂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一般为p区或d区元素)。多酸通常由同种或不同种的无机含氧酸(如磷酸、钼酸、钨酸等)相互之间缩合形成:前者称为同多酸(Isopoly acid ),其酸根离子称为同多阴离子(例:[M o O4]2- →[M o6O19]2- );后者称为杂多酸(Heteropoly acid ),其酸根离子称为杂多阴离子(例:[WO4]2-+[PO4]3-→[P2W18O61]。多酸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其中的过渡金属原子通常处于最高价态,在保持结构稳定的同时能吸收多个电子而回到较低价态[1]。

多酸可由近70种元素构成,构型丰富。与同多酸相比,杂多酸的构造略有不同。常见的杂多酸由杂多阴离子与抗衡阳离子形成多核配酸,组成上为中心原子X和配位原子M通过氧原子桥连(图1)。子X和配位原子M通过氧原子桥连(图1)。

图(1)

杂多阴离子是杂多化合物的骨架结构,称为一级结构,显示杂多酸分子的组成、原子个数以及各组分元素之间的结合方式;杂多酸的二级结构则是杂多阴离子与反荷离子组合得到的多酸或其盐;杂多阴离子、反荷离子和结晶水形成的杂多酸含水结晶称为三级结构。

在一级结构中,过渡金属与氧原子配位形成MO n结构,n代表与金属元素M直接相连的氧原子的配位数,n=6占主要的结合方式。因此,整个多酸分子由数个八面体MO6单元构成,多面体之间共角、共边或共面(图 2 )。其实质是杂原子和配原子通过共用氧原子相互连接。

密封线

根据多酸分子中氧原子所处环境的差异,可将其分为:杂原子八面体中的氧原子O i,共边的八面体共有的桥氧O b,共角的八面体共有的角氧O c,一个八面体独有的端氧O t(图

3).

图(2)

图(3)

密封线

多酸一级结构中MO n。结构单元的数量和组合方式的多样造成了多酸结构丰富的差异,多酸化学沿用人名命名的方法对各种多酸化合物的构型进行归类与命名。主要分为以下六种构型,其中同多酸1种,杂多酸5种:

同多酸:

(1)Lindqvist构型

其结构通式可表示为[M6O19]n-。该结构由六个MO6八面体构成。[M6O19]2-、[Mo6O19]2-、[Nb6O19]8-和[Ta6O19]8-一是Lindqvist构型中常见的四种同多酸阴离子[2]。

杂多酸:

(2) Keggin构型

密封线

杂多酸。其结构通式可表示为[XM12O40]n- (X=P, Si, Ge, As等,M=Mo,W),为1: 12系列A构型。该构型具有α,β,γ,δ, ε5种异构体,其中a -Keggin结构最为常见。该构型由Keggin 在1934年在X-射线粉末衍射实验中对[H4SiW12O40·nH2O]的结构进行研究后确定。

(3) Dawson构型

其结构通式可表示为[X2M18O62]n-,为2: 18系列构型。(X=P, Si, Ge,As……, M=Mo, W )。从结构上可想象Dawson离子是由两个Keggin离子缩合衍生而来。该结构由Dawson于1953年发现,他所合成的就是杂多酸中常见的磷钨酸K6[P2W18O62] ·14H2O。X-射线衍射实验测试Dawson型多酸为三斜晶系,构成为两个A型α-XM9单元共角相连。Dawson构型有α,β,γ三种异构体。a -Dawson结构由两个三缺位a -Keggin单元结合形成,结构中的M原子根据所处坐标,划分为“极位”和“赤道位”两种,处在“极位”的有6个,处在“赤道位”的有12个。β-Dawson和γ -Dawson构型则是由a -Dawson构型中极位三金属

簇进行60°旋转所得到。

(4) Anderson构型

其结构通式可表示为[XM6O26]n-,为l: 6系列构型。常见的如[IMo6O26]5-该结构中杂原子为八面体配位。

(5) Waugh构型

其结构通式可表示为[XM9O32]n-,为l: 9系列构型。

(6) Silverton构型

其结构通式可表示为[XM12O42]n-,为l: 12系列B构型。这是一类高配位中心原子的多酸阴离子,是由两个MO6八面体共面连接M2O9形成[3]。

以上六种多酸结构中(图4) ,前四种占目前已知多酸化合物中的大多数,也是目前被研究最多的结构。

多酸结构稳定,其构型在普通环境中不易改变。但在一定的碱性条件下,多酸会发生降解。即多酸分子中的MO n。结构单元之间的M-O键将会断开,结构单元逐渐脱离多酸阴离子。但通过对溶液pH值的精确控制来降解饱和多酸阴离子,即形成MO n。单元部分脱离的多酸阴离子,能得到一种特殊结构的多酸,称为缺位型多酸或不饱和多酸。

MO n。单元脱离的个数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缺位型多酸,一般分为单缺位、双缺位、三缺位型。

密封线

参考文献

[1]王恩波,胡长文,许林.多酸化学导论时].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120-135.

[2] Jingquan Sha, Jun Peng, Yangguang Li, Pengpeng Zhang, Haijun Pang.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highest connected 3D Wells-Dawson hybrid[J]. Inorganic 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2008, 1 I:907-910.

[3] Xiao-Yuan Wu, Xiao-Fei Kuang, Zhen-Guo Zhao, Shan-Ci Chen, Yi-Ming Xie, Rong-Min Yu, Can-Zhong Lu. A series of POM-based hybrid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copper/aminotriazole motifs[J]. Inorganica ChimicaActa, 2010, 363: 1236-1242.

多酸制备

3.1.2.1Keggin型三缺位磷钨催化剂的制备 Na8HPW9O34·24H20的制备参考文献[11]的方法:首先在搅拌下将Na2WO4·2H2O溶解于37mL去离子水中,待溶解完全后加入0.75 mL 85%H3PO4,然后将5.5mL 冰醋酸滴入上述澄清溶液。随着搅拌的继续,数秒后反应液变混浊,稍后体系中出现白色沉淀,抽滤收集沉淀,无水乙醚洗涤,真空干燥,得到目标产物Na8HPW9O34·24H20。在印,C下,取2.5459(1mmol)上述制备的NasHPwgo、溶于100mL去离子水中,溶解完全后,缓慢加入1.857g(10mmof)的固体节基三甲基氯化钱,体系随即出现白色沉淀,陈化30min以上。抽滤收集沉淀,分别用适量的去离子水、无水乙醇、无水乙醚洗涤,得到产品[c:H7N(CH3)3]9pW9034(伽PWg)于红外灯下干燥。催化剂的氧化态仪7H7(C氏)3州9pW90,(02):(记为QgpWg(02)x)由以下方法制得:将0.5g(0.14mmol)的「伪pWg溶于含有1.om双10mmol)30%HZo:的乙腊溶液中,室温搅拌,待反应液澄清之后,在30℃下减压浓缩,得到淡黄色固体QgPwg(02):。 3.1.2.2Keggin型[C7H7(CH3)3]3PW12O40。的制备在100mL烧杯中,将8.069场PW12O4o溶解于50mL水中,在强烈的电磁搅拌下再加入10mL含节基三甲基氯化按(L55g)的水溶液,于60℃下搅拌反应Zh,冷却反应液,室温过滤,分别用水、无水乙醇、无水乙醚洗涤收集到的沉淀数次,真空干燥。 3.1.2.3Keggin型单缺位磷钨催化剂的制备 K7PW11O39·H2O的制备参照文献[12]:首先将5g H3PW12O40·nH2O溶解于10mL的去离子水中,室温搅拌待其完全溶解后,往上述溶液中加入19KO固体。然后在强烈搅拌下逐滴加入1mof几的KHC03水溶液以调节反应液的pH为5。数分钟后,采用滤膜过滤反应液,滤液浓缩后在4℃冰箱中放置过夜,烧杯底部出现白色块状晶体。抽滤收集晶体产物,用少量4℃的去离子水洗涤,红外干燥,得到产物玲PWllO39,nH20。称取2.59上述制备的玲PwllO39,nHZO于室温下溶解在20mL的去离子水中,然后将5mL含有1.59节基三甲基氯化按的水溶液逐滴加入到上述溶液中,刚滴加时形改性多金属氧酸盐的液相氧化体系的研究 成的白色沉淀很快又溶解了,片刻之后沉淀不再溶解,反应液中出现大量白色沉淀,于60℃下陈化0.5h后,冷却,抽滤收集沉淀,经去离子水、无水乙醇和无水乙醚洗涤干燥,得到白色产品【C,H7N(eH3)3]7Pwllo39(Q7PWI,),P乃N 二l八0.7。 3.2.2.4nawson型[C7H7N(CH3)3]6P2W18O62:的制备 参考文献[13]制备的方法如下:首先将209NaZwo4·ZHZo加入到35m去离子水中,加热至沸腾,待固体溶解完全后慢慢滴加15mL85%H3P认到上述沸腾溶液当中,得到黄绿色溶液,继续回流sh。随后冷却反应液,加入109Ka固体到应液中,出现淡绿色沉淀。收集沉淀,用适量的热水将其完全溶解,然后置于5℃下夜结晶,最后抽滤收集晶体,在so℃下真空干燥sh。取4.609K6p2w18仇2溶于25mL 热水中,在电磁搅拌下加入10mL含节基三甲氯化钱(1.ng)的水溶液,反应液中出现大量沉淀,于60℃下陈化Zh,随后冷却, 滤收集沉淀,分别用水、无水乙醇、无水乙醚洗涤数次,真空干燥,得到目标产[C7H7N(C玩万]6几Wls062。 3.1.2.5缺位nawson型[e;尹33N(cH3)3]lopZWI刃6;的制备 参考文献I‘41制备K10PZw;706,:在100mL的烧杯中,将13.59的凡PZwlso故溶30mL40℃的水中,在剧烈的电磁搅拌下慢慢滴加入50mL1mo呱的KHCO3水溶液在滴加碱液的过程中,反应体系中逐渐有白色沉淀生成。KHC仇水溶液

分析化学课程描述

分析化学课程描述 分析化学,是一门关于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是高等院校化学、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必修的四大专业基础课之一,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化学、化工、生物、医学、环境等生产、研究必需的重要技术之一。主要包括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两部分内容,现代分析化学还包括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等内容。与分析化学相关的相关课程有:色谱分析,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结构分析,有机分析、食品分析、分离与富集,工业分析、环境分析等。 本世纪初,由于物理化学溶液理论的发展,为分析化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建立了溶液中四大平衡理论,使分析化学从一门技术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经典分析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无论是对国防建设、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研究的进步,还是对化学学科本身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典分析法仍将是分析化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自四大平衡理论建立以来的几十年里,分析化学发生了极其巨大的变化。当今的分析化学已成为一门吸取了当代化学、物理、数学、电子学及计算机科学的新成就,具有自己的表征测量新方法、新技术,能够从分析数据中获得有用信息和知识来解决生产建设与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的现代分析科学。事实上,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及实验技术已不仅限于为从事分析化学的专业人员所需要,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临床医学以及地理地质等诸多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都离不了分析化学原理和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显然,分析化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又有严密、系统的理论,是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学科。学习分析化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技能并初步具备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分析化学课程建设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分析化学的主要内容分为五大部分: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吸光光度法、分离与富集方法。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基本问题,包括滴定曲线、滴定误差、滴定突跃和滴定可行性判据,掌握重量分析法及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了解常见的分离与富集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正确

多酸化学简介

报告题目: 多酸简介 一、文献信息: 二、评分要求 全书内容提要不能超过全文三分之一。报告内容语言流畅、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观点和 论述要完全一致,行文简洁明了。心得真实,无抄袭与剽窃现象,如发现抄袭与剽窃现象,取消成绩。总分为100分。 三、教师评语 请根据写作内容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注1:本页由报告题目、书目信息有学生填写,其余由教师填写。提交试卷时含本页。学生从第二页开始 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 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无“评语”视为不合规范。 注3:不符合规范试卷需修改规范后提交。 多酸的简介

多酸从一百多年前被科学家发现到现在,已经成为无机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研究历经数代人的努力。1826年科学家合成了第一个杂多酸“12-钼磷酸按”。从此,多酸的研究为无机化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多酸(POM)是金属氧簇类化合物的简称(Metal-oxygen Clusters),全称为多金属氧酸盐(Polyoxometalates )。其结构多样,[M b O c]n-一或〔X n M b O c]n-.为其阴离子的通用化学式(其中M为配原子,主要是Mo, W, V, Nb, Ta等处于氧化态的d区过渡金属元素;X为中心原子即杂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一般为p区或d区元素)。多酸通常由同种或不同种的无机含氧酸(如磷酸、钼酸、钨酸等)相互之间缩合形成:前者称为同多酸(Isopoly acid ),其酸根离子称为同多阴离子(例:[M o O4]2-→[M o6O19]2-);后者称为杂多酸(Heteropoly acid ),其酸根离子称为杂多阴离子(例:[WO4]2-+[PO4]3-→[P2W18O61]。多酸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其中的过渡金属原子通常处于最高价态,在保持结构稳定的同时能吸收多个电子而回到较低价态[1]。 多酸可由近70种元素构成,构型丰富。与同多酸相比,杂多酸的构造略有不同。常见的杂多酸由杂多阴离子与抗衡阳离子形成多核配酸,组成上为中心原子X和配位原子M通过氧原子桥连(图1)。子X和配位原子M通过氧原子桥连(图1)。 图(1) 杂多阴离子是杂多化合物的骨架结构,称为一级结构,显示杂多酸分子的组成、原子个数以及各组分元素之间的结合方式;杂多酸的二级结构则是杂多阴离子与反荷离子组合得到的多酸或其盐;杂多阴离子、反荷离子和结晶水形成的杂多酸含水结晶称为三级结构。 在一级结构中,过渡金属与氧原子配位形成MO n结构,n代表与金属元素M直接相连的氧原子的配位数,n=6占主要的结合方式。因此,整个多酸分子由数个八面体MO6单元构成,多面体之间共角、共边或共面(图2 )。其实质是杂原子和配原子通过共用氧原子相互连接。根据多酸分子中氧原子所处环境的差异,可将其分为:杂原子八面体中的氧原子O i,共边的八面体共有的桥氧O b,共角的八面体共有的角氧O c,一个八面体独有的端氧O t(图3). 图(2) 图(3)

高中化学教学大纲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于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化学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的联系,充分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学生发展所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 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 2.能力方法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能综合应用化学和其他科学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3.情感态度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育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关注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具有勤奋、坚毅、合作、崇尚科学等优良品德。 二、课程安排 高中化学的教学由必修课、选修课组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以及发展要求进行选择。 必修课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探究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重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选修课内容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适当拓宽、加深和提高,以适应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本大纲分两类课程提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化学Ⅰ只含有必修课内容,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化学Ⅱ含有必修课加选修课内容,适合对化学学科有兴趣的学生学习。高中一年级只安排必修课的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大纲

高中化学教学大纲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于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化学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的联系,充分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学生发展所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 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 2.能力方法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能综合应用化学和其他科学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3.情感态度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育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关注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具有勤奋、坚毅、合作、崇尚科学等优良品德。 二、课程安排 高中化学的教学由必修课、选修课组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以及发展要求进行选择。 必修课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探究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重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选修课内容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适当拓宽、加深和提高,以适应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本大纲分两类课程提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化学Ⅰ只含有必修课内容,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化学Ⅱ含有必修课加选修课内容,适合对化学学科有兴趣的学生学习。高中一年级只安排必修课的教学。

分析化学课程大纲

322.112.1分析化学A(Ⅰ) 学分2 学时2 总学时34 322.112.2 分析化学A(Ⅱ) Analytical Chemistry A 学分2 学时2 总学时34 课程性质:化学类各专业基础课程 预修课程: 普通化学、高等数学和普通物理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获取物质化学组成、含量、状态信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测量原理,建立起认识物质的严格的“量”的概念。 基本内容: 本课程包括经典的定量分析及仪器分析两部分,在选材上以无机物分析为主兼顾有机物分析,并以成份分析为重点。本课程由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及理论、化学分析法、电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光学光谱法等五部分组成。 基本要求:学生应按本大纲具体要求,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掌握各类分析仪器的测量原理;了解仪器的结构及各类分析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及局限性,初步具有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分析手段的能力。 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必要时可另安排适当学时讨论。课程共计36+36学时,按一学期完成或两学期完成两种安排。 考核方式: 以笔试方式考试为主,期终综合评分,并以课程(Ⅰ)(Ⅱ)分别记分。教学用书: 吴性良,朱万森,马林编, 《分析化学原理》 参考书: [1] 《定量分析》,陶增宁等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2] 《分析化学》(第三版),武汉大学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 《分析化学》邹明珠,许宏鼎,于桂荣编著,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4] 《化学分析原理》,张锡瑜等编著,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0 [5] 《定量分析化学简明教程》,彭崇慧等编,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 《仪器分析》,朱世盛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 [7] 《仪器分析原理》,方惠群,史坚,倪君蒂,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8] 《仪器分析》趙藻藩,周性尧,张悟铭,趙文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9] 《仪器分析教程》北京大学化学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0] 《仪器分析》(第三版),朱明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多酸化学简介

报告题目:多酸简介 分要求二、评全书内容提要不能超过全文三分之一。报告内容语言流畅、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观点和论述要完全一致,行文简洁明了。心得真实,无抄袭与剽窃现象,如发现抄袭与剽窃现象,取消成绩。总分为100分。 三、教师评语 请根据写作内容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注1:本页由报告题目、书目信息有学生填写,其余由教师填写。提交试卷时含本页。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 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无“评语”视为不合规范。

。交提范改需试规符:注3不合范卷修规后 多酸的简介 多酸从一百多年前被科学家发现到现在,已经成为无机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研究历经数代人的努力。1826年科学家合成了第一个杂多酸“12-钼磷酸按”。从此,多酸的研究为无机化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多酸(POM)是金属氧簇类化合物的简称(Metal-oxygen Clusters),全称为多金属氧酸盐n-n-中其用化学式(MO].为其阴离子的通,(Polyoxometalates )。其结构多样[MO]一或〔X cbbnc杂即为中心原子的d区过渡金属元素;X为M配原子,主要是Mo, W, V, Nb, Ta等处于氧化态如机含氧酸(常由同种或不同种的无素周期表中一般为p区或d区元素)。多酸通原子,在元为根离子称同为多酸(Isopoly acid ),其酸钼酸、钨酸等)相互之间缩合形成:前者称磷酸、2- - 2);后者称为杂多酸例:[MO](Heteropoly acid ),其酸根离→[MO]子称为阴同多离子(96o14o23--通子渡金属原的氧化性,其中的过例:[WO]+[PO]→[PWO]。多酸具有较强多杂阴离子(1846241]1[。而回到较低价态个持结构稳定的同时能吸收多电子态常处于最高价,在保多酸可由近70种元素构成,构型丰富。与同多酸相比,杂多酸的构造略有不同。常见的杂多酸由杂多阴离子与抗衡阳离子形成多核配酸,组成上为中心原子X和配位原子M通过氧原子桥连(图1)。子X和配位原子M通过氧原子桥连(图1)。图(1) 杂多阴离子是杂多化合物的骨架结构,称为一级结构,显示杂多酸分子的组成、原子个数以及各组分元素之间的结合方式;杂多酸的二级结构则是杂多阴离子与反荷离子组合得到的多酸或其盐;杂多阴离子、反荷离子和结晶水形成的杂多酸含水结晶称为三级结构。 在一级结构中,过渡金属与氧原子配位形成MO结构,n代表与金属元素M直接相连的氧n原子的配位数,n=6占主要的结合方式。因此,整个多酸分子由数个八面体MO单元构成,多6面体之间共角、共边或共面(图2 )。其实质是杂原子和配原子通过共用氧原子相互连接。根据多酸分子中氧原子所处环境的差异,可将其分为:杂原子八面体中的氧原子O,共边的八面i体共有的桥氧O,共角的八面体共有的角氧O,一个八面体独有的端氧O(图3).tcb图(2) )3(图 多酸一级结构中MO。结构单元的数量和组合方式的多样造成了多酸结构丰富的差异,多n酸化学沿用人名命名的方法对各种多酸化合物的构型进行归类与命名。主要分为以下六种构型,其中同多酸1种,杂多酸5种: 同多酸: (1)Lindqvist构型 O]、[MoO]构由六个MO八面体构成。[M。其结构通式可表示为[MO]该结9191966661]8-8-[2。阴n-2-2-、 离子的四种同多酸][NbO和[TaO]一是Lindqvist构型中常见911966酸:杂多型(2) Keggin构-n列1: 12系M=Mo,W),为杂多酸。其结构通式可表示为[XMO] (X=P, Si, Ge, As等,0241构见常。该有α,β,γ,δ, ε5种异构体,其中a -Keggin结构最为A构型。该构型具定。O]粉末衍射实验中对[HSiWO·nH的结构进行研究后确型由Keggin在1934年在X-射线220441构型(3) Dawson-n)。为[XMOW , M=Mo, 型。(X=P, Si, Ge,As……],为2: 18系列构其结构通式可表示 于。该结构由Keggin个离子缩合衍生而来从结构上可想象Dawson离子是由两试282611953Dawson 测衍射实验[PWO] ·14HO。 X-射线常年发现,他所合成的就是杂多酸中见的磷钨酸K2261682,,β有α共角相连。Dawson构型单酸Dawson型多为三斜晶系,构成为两个A型α-XM元9根原子成,结构中的M单三γ种异构体。a -Dawson结构由两个三缺位a -Keggin元结合形”,道位处在“赤

多酸

固体杂多酸种类及其在酯化反应中的催化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杂多化合物是一类含有氧桥的多核配合物,固体杂多酸( 盐) 催化剂以其强 酸性、高催化活性、高选择性和对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誉为新一代催化剂。本文对固 体杂多酸( 盐) 催化剂在酯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与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杂多酸( 盐) 催化剂酯化反应进展 杂多酸是由中心原子( 如P、Si、Fe、Co 等) 和配位原子( 如Mo、W、V、Nb、Ta等) 按一定的结构通过氧原子配位桥联组成的一类含氧多酸。作为一类新型的催化材料,杂多酸及其盐类化合物以其独特的酸性、“准液相”行为、多功能( 酸、氧化、光电催化) 等优点在催化研究领域中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重视。对于杂多酸( 盐) 催化剂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 1~ 11]。本文从实际应用出发,仅对杂多酸( 盐)作为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催化性质、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评述。 传统的酯化反应催化剂使用最为广泛的是浓硫酸,自从20 世纪70 年代日本成功地把杂多酸催化丙烯水合实现工业化以来,杂多酸( 盐)作为有机合成和石油化学工业中的催化剂已经受到化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固体酸一般指能使碱性指示剂变色的固体,严格讲,固体酸是指能给出质子( Bronsted 酸)或能够接受孤电子对( Lewis 酸)的固体。固体酸催化剂按其组成大致分为杂多酸型、无机酸盐、金属氧化物及其复合物、沸石分子筛和阳离子交换树脂等。固体杂多酸催化剂有纯杂多酸、杂多酸盐和负载型杂多酸( 盐)三种形式[12]。 1.纯杂多酸 杂多酸按其阴离子结构可分为Keggin、Dawson、Anderson、Waugh、Silvertong 5种类型。 目前用作催化剂的主要是12系列杂多酸,分子式为HnAB 12O 40 ·XH 2 O(具有Keggin结构的杂多 酸),常见的是十二磷钨酸( H 3PW 12 O 40 ·XH 2 O )、十二硅钨酸( H 4 SiW 12 O 40 ·XH 2 O )、十二磷 钼酸( H 3PMo 12 O 40 ·XH 2 O)、十二钨锗( H 4 GeW 12 O 40 ·xH 2 O) 等。 杂多酸传统的制备方法是多次酸化含杂原子和多原子的含氧酸盐的混合物,然后采用乙醚萃取或离子交换的方法分离得到。传统的制备方法一般收率和纯度都较低,Kulikova[ 13]等提出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备杂多酸的新方法, 使杂多酸的收率接近100%。 杂多酸最重要的性质在于其独特的酸性,杂多酸除可在水溶液中显示强酸性外,在有机溶剂中也可解离出质子,显示强酸性,还可通过改变组成元素、结构等而改变酸性,作为固 体酸催化剂,杂多酸还是酸强度较为均一的纯质子酸,且其酸性比SiO 2-Al 2 O 3 、分子筛等固 体酸催化剂强,杂多酸的“假液相”性[14],使反应不仅可以在催化剂表面进行,也可在催化剂体相内部进行,从而使杂多酸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 杂多酸溶于水、乙醇、丙酮等极性较强的小分子溶剂,但不溶于极性较弱的大分子和非极性溶剂,因而在不溶解杂多酸的反应物参与的反应中,杂多酸可作为固体酸催化剂使用。另外,在气相反应中,杂多酸也是固体酸催化剂。 目前对于纯杂多酸的酯化研究:张晋芬等[15]对磷钨、硅钨杂多酸催化合成己二酸双酯进行研究,其中磷钨杂多酸催化合成己二酸双丁酯,产品收率可达90%。吴茂祥等[16]在硅钨酸催化剂上进行了柠檬酸三丁酯的合成。张晋芬等[17]采用杂多酸催化剂用于对羟基苯甲酸和正丁醇催化合成尼泊金丁酯,催化活性高于硫酸,产品无须脱色,酯收率可达80%。余新武等[18]研究表 明,H 3PW 12 和H 4 SiW 12 对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OP)的合成具有良好的催化作用。 杂多酸不仅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同时它也是一种新型的阻聚剂。王雅珍、马立群[19]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鲁科版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送审稿) 国家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 2002.12 北京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四、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必修课程(A1、A2) 二、选修课程(B1~B6) 1.化学与生活(B1) 2.化学与技术(B2) 3.物质结构与性质(B3) 4.化学反应原理(B4) 5.有机化学基础(B5) 6.实验化学(B6)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化学课程,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进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现代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理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新的“平台”。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设计思路 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不同志趣和发展潜能学生的需要。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为了保证基础性,设置了两个必修课程模块,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 同时,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体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了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模块。在设置选修模块时充分体现现代化学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以物质、结构、反应为主线,重视反

高中化学实验专题 常用仪器

高中实验专题——1、高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1、反应容器 仪器图形与名称主要用途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试管用作少量试剂的溶解或 反应的仪器,也可收集 少量气体、装配小型气 体发生器 (1)可直接加热,加热时外壁要擦干,用试管夹夹住或用 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2)加热固体时,管口略向下倾斜, 固体平铺在管底;(3)加热液体时液体量不超过容积的1 /3,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成45°,切忌管口向着人。装 溶液时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烧杯配制、浓缩、稀释、盛 装、加热溶液,也可作 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 水浴加热器 加热时垫石棉网,外壁要擦干,加热液体时液体量不超过 容积的1/2,不可蒸干,反应时液体不超过2/3,溶解时要 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圆底烧瓶平底烧瓶用作加热或不加热条件 下较多液体参加的反应 容器 平底烧瓶一般不做加热仪器,圆底烧瓶加热要垫石棉网, 或水浴加热。液体量不超过容积的1/2。 蒸馏烧瓶作液体混合物的蒸馏或 分馏,也可装配气体发 生器 加热要垫石棉网,要加碎瓷片防止暴沸,分馏时温度计水 银球宜在支管口处。 启普发生器不溶性块状固体与液体 常温下制取不易溶于水 的气体 控制导气管活塞可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不能加热,不 能用于强烈放热或反应剧烈的气体制备,若产生的气体是 易燃易爆的,在收集或者在导管口点燃前,必须检验气体 的纯度。 锥形瓶滴定中的反应器,也可 收集液体,组装洗气瓶。 同圆底烧瓶。滴定时只振荡,因而液体不能太多,不搅拌。 2、盛放容器

集气瓶收集贮存少量气体,装配洗 气瓶,气体反应器、固体在 气体中燃烧的容器 不能加热,作固体在气体中燃烧的容器时,要在瓶底加少 量水或一层细沙。瓶口磨砂(与广口瓶瓶颈磨砂相区别), 用磨砂玻璃片封口。 试剂瓶(广口瓶、细口瓶)放置试剂用。可分广口瓶和 细口瓶,广口瓶用于盛放固 体药品(粉末或碎块状); 细口瓶用于盛放液体药品。 都是磨口并配有玻璃塞。有无色和棕色两种,见光分解需 避光保存的一般使用棕色瓶。盛放强碱固体和溶液时,不 能用玻璃塞,需用胶塞和软木塞。试剂瓶不能用于配制溶 液,也不能用作反应器,不能加热。瓶塞不可互换。 滴瓶盛放少量液体试剂的容器。 由胶头滴管和滴瓶组成,滴 管置于滴瓶内, 滴瓶口为磨口,不能盛放碱液。有无色和棕色两种,见光 分解需避光保存的(如硝酸银溶液)应盛放在棕色瓶内。 酸和其它能腐蚀橡胶制品的液体(如液溴)不宜长期盛放 在瓶内。滴管用毕应及时放回原瓶,切记!不可“串瓶”。 干燥器用于存放需要保持干燥的 物品的容器。干燥器隔板下 面放置干燥剂,需要干燥的 物品放在适合的容器内,再 将容器放于干燥器的隔板 上。 灼烧后的坩埚内药品需要干燥时,须待冷却后再将坩埚放 入干燥器中。干燥器盖子与磨口边缘处涂一层凡士林,防 止漏气。干燥剂要适时更换。开盖时,要一手扶住干燥器, 一手握住盖柄,稳稳平推。 贮气瓶用做实验中短期内贮备较 多量气体的专用仪器。 贮气瓶等所有容器类玻璃仪器均不能加热,使用时也 切记骤冷骤热。 贮气前要检查气密性。 3、测量仪器 托盘天平称量药品(固体)质量,精 度≥0.1g。 称前调零点,称量时左物右码,精确至0.1克,药品不能 直接放在托盘上( 两盘各放一大小相同的纸片),易潮解、 腐蚀性药品放在玻璃器皿中(如烧杯等)中称量, 温度计测定温度的量具,温度计有 水银的和酒精的两种。常用 的是水银温度计。 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其量程,注意水银球部位玻璃极薄 (传热快)不要碰着器壁,以防碎裂,水银球放置的位置 要合适。如测液体温度时,水银球应置于液体中;做石油 分馏实验时水银球应放在分馏烧瓶的支管处。

多酸化学简介

报告题目:多酸简介 一、文献信息: 二、评分要求 全书内容提要不能超过全文三分之一。报告内容语言流畅、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观点 和论述要完全一致,行文简洁明了。心得真实,无抄袭与剽窃现象,如发现抄袭与剽窃现象 , 取消成绩。总分为100分。 三、教师评语 请根据写作内容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注1:本页由报告题目、书目信息有学生填写,其余由教师填写。提交试卷时含本页。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 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无“评语”视为不合规范。 注3:不符合规范试卷需修改规范后提交。 多酸的简介 多酸从一百多年前被科学家发现到现在,已经成为无机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研

究历经数代人的努力。1826年科学家合成了第一个杂多酸“12-钼磷酸按”。从此,多酸的研究为无机化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多酸(POM)是金属氧簇类化合物的简称(Metal-oxygen Clusters),全称为多金属氧酸盐(Polyoxometalates )。其结构多样,[M b O c]n-一或〔X n M b O c]n-.为其阴离子的通用化学式(其中M 为配原子,主要是Mo, W, V, Nb, Ta等处于氧化态的d区过渡金属元素;X为中心原子即杂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一般为p区或d区元素)。多酸通常由同种或不同种的无机含氧酸(如磷酸、钼酸、钨酸等)相互之间缩合形成:前者称为同多酸(Isopoly acid ),其酸根离子称为同多阴离子(例:[M o O4]2-→[M o6O19]2- );后者称为杂多酸(Heteropoly acid ),其酸根离子称为杂多阴离子(例:[WO4]2-+[PO4]3-→[P2W18O61]。多酸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其中的过渡金属原子通常处于最高价态,在保持结构稳定的同时能吸收多个电子而回到较低价态[1]。 多酸可由近70种元素构成,构型丰富。与同多酸相比,杂多酸的构造略有不同。常见的杂多酸由杂多阴离子与抗衡阳离子形成多核配酸,组成上为中心原子X和配位原子M通过氧原子桥连(图1)。子X和配位原子M通过氧原子桥连(图1)。 图(1) 杂多阴离子是杂多化合物的骨架结构,称为一级结构,显示杂多酸分子的组成、原子个数以及各组分元素之间的结合方式;杂多酸的二级结构则是杂多阴离子与反荷离子组合得到的多酸或其盐;杂多阴离子、反荷离子和结晶水形成的杂多酸含水结晶称为三级结构。 在一级结构中,过渡金属与氧原子配位形成MO n结构,n代表与金属元素M直接相连的氧原子的配位数,n=6占主要的结合方式。因此,整个多酸分子由数个八面体MO6单元构成,多面体之间共角、共边或共面(图 2 )。其实质是杂原子和配原子通过共用氧原子相互连接。根据多酸分子中氧原子所处环境的差异,可将其分为:杂原子八面体中的氧原子O i,共边的八面体共有的桥氧O b,共角的八面体共有的角氧O c,一个八面体独有的端氧O t(图 3).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化学课程,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进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现代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理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新的“平台”。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设计思路 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不同志趣和发展潜能学生的需要。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为了保证基础性,设置了两个必修课程模块,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 同时,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体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了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模块。在设置选修模块时充分体现现代化学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以物质、结构、反应为主线,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二)课程结构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A、B两类。其中,A类包括两个必修模块(A1、A2);B类包括6个选修模块(B1、B2、B3、B4、B5、B6),是A类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36学时。 各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三)各课程模块的内容和目标简介 A1、A2: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内容主题包括“认

(完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目录各册大全,推荐文档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四节硫酸、硝酸和氨 归纳与整理 附录Ⅰ相对原子质量表 附录Ⅱ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20℃) 附录Ⅲ一些常见元素中英文名称对照表元素周期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化学键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归纳与整理 结束语 附录Ⅰ相对原子质量表 附录Ⅱ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20℃) 附录Ⅲ一些常见元素中英文名称对照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与生活选修1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第二节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第三节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 第一节合理选择饮食 第二节正确使用药物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探索生活材料 第一节合金 第二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第三节玻璃、陶瓷和水泥 第四节塑料、纤维和橡胶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保护生存环境 第一节改善大气质量 第二节爱护水资源 第三节垃圾资源化 归纳与整理 附录Ⅰ我国居民膳食中某些元素每日的适宜摄入量或推荐摄入量 附录Ⅱ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附录Ⅲ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无机及分析化学B 课程名称(英文):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课程编码:1103108 开课学期:第 1 学期 学时数、学分数:48学时,3.0学分 适用专业:农业科技类(中药学、生物科学)、动物科学、园艺、植保、旅游管理、木工、生物技术、梁希班 先修课程: 后续课程:有机化学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阐述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农科类、理科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及生物类等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程。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基础,同时训练学生掌握分析测量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以提高人才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密切联系现代科技前沿和农业科技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化学与工农业及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化学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某些重要生命元素的性质,了解某些现代测试手段;重点掌握平衡的原理、溶液中的各种化学平衡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使学生建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和掌握各种化学分析方法;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结构、分散体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会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释化学现象,会运用基本分析方法和测试手段进行一般的化学分析,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将化学知识与专业实际相结合。 (一)理论知识方面 Ⅰ.结构化学部分 一、微观粒子的运动特性

多酸化学论文

论杂多酸型催化剂 摘要:由于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人类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如果从源头上防止污染,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污染,实现零排放,提高“原子经济性”,这是绿色化学研究的首要目标。研究和开发环境友好催化剂已成为绿色化学的重要环节。 在酸催化工艺中,传统的催化剂主要有硫酸、磷酸、氢氟酸等,它们腐蚀性强、后处理复杂,环境污染严重。杂多酸是近年来开始引起催化研究工作者普遍重视的一类新型催化剂,具有高活性,用量少,不腐蚀设备,催化剂易回收,反应快,反应条件平和等优点。现在已有十来个以多酸为催化剂的反应实现了工业化[1]。下面对杂多酸的性能及催化工艺方面的应用作一叙述。 关键词:杂多酸、催化剂、酸催化、氧化还原催化 一、多酸型催化剂简介 杂多酸是由杂原子(如P,Si,Fe,Co等)和多原子(如Mo,W,V,Nb,Ta等)按一定的结构通过氧原子配位桥联组成的一类含氧多酸.作为一类新型的催化材料,杂多酸及其盐类化合物以其独特的酸性、“准液相”行为、多功能(酸、氧化、光电催化)等优点在催化研究领域中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重视[2]。在对近十年国内学术期刊发表多酸化学研究论文的统计中,发现50%以上是关于多酸在催化方面性能及应用的研究,足见科研人员对此方面的关注。 二、多酸催化机理

2.1酸催化机理 多酸作为强质子酸,在水溶液中,它的H+可完全解离;而在乙酸、丙酮等非水溶液中测得的质子解离常数也要远大于常见的盐酸、硫酸等。所以由它取代矿物酸所催化的酸催化反应如烯烃水合反应、有机酸醋化反应都具有更大的反应活性、更少的催化剂用量等特色,同时还兼有无污染、易回收等优点。 在固态时,多酸是一类中等强度的Bronsted超强酸,可催化烯烃的异构化及烷基化、烷烃的重排和醇的脱水等反应。与普通概念的超强酸不同,多酸在催化极性分子重排、脱水的反应时,反应底物可与多酸固体中的H2O发生交换而进人多酸体相中,在多酸内部完成反应,因而具有很大的反应比表面。这类反应的动力学与多酸表面积无关而与溶液中的动力学相似,这就是所谓的多酸催化中的假液相现象。但对于非极性或极性很小的分子,这类交换不再存在,反应活性与催化剂表面积大小有很大的依赖性,这时多酸只是一类普通的固体超强酸[3]。 2.2多酸催化的电子转移机理 这类机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Fe、Ru、h、Pd等第八族过渡金属取代多酸化合物为代表的多酸电催化还原NO2-、H2O2及氧化一些有机小分子的反应。在这类反应中,多酸中的取代过渡金属离子为电子传递中心在底物和电极表面交换电子,同时伴随着得失氧。 另一类是满位多酸为代表的多酸光催化氧化烷烃及醇或一些催化分子氧氧化烃类化合物的反应。在这类反应中通常会出现自由基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