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能源发展模式

中国能源发展模式

中国能源发展模式
中国能源发展模式

中国能源发展模式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富含有很多种类的能源。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能源安全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十二五”期间,我国提出加快推进以绿色和低碳技术为标志的能源革命,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下面几种能源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模式或发展方向。

(一)太阳能

目前,我国在太阳能光热的利用面积达1.5亿平方米,已经占据全球第一的位置,大约折算每年可替代3000万吨标准煤,是风电的两倍。但太阳能光热利用远远不止于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热的应用从热水到制冷空调、采暖、热发电,这都是千亿量级的产业发展体量。未来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的发展,不仅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也需要更广泛的技术创新。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太阳能企业能否抓住机会开创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我认为能够被称为“创新”和适合中国国情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模式,一定要符合3个条件:第一,要老百姓得到好处,能够成为惠民工程;第二,能够包容性发展,也就是与传统产业是接轨的;第三,与市场接轨,也就是可以市场化生存。做到这3点也就把握住了产业转型的机会。太阳能企业的全产业链模式是最佳的风险控制方式,否则就会难御市场风险。早在2009年4月,我们就在洛阳建立了一个“太阳能光热全产业链工业园”,目前,工业园一期、二期工程已经告竣,这个中西部规模最大、生产技术最先进、产业链最完整的太阳能光热基地正式投入运营,成为整个中西部乃至中国太阳能产业的孵化器。而窑炉、毛坯管、真空管的全产业链投产,也使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光热部件毛坯管和真空管的生产制造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由于掌握了全产业链,我们能够有效地控制成本,保持竞争优势。另外,技术的不断进步将能解决太阳能产品应用受自然条件限制的一些障碍。国家出台的1000万套保障房应用太阳能光热技术,将是这个市场在城市产生爆发力的重要支点。此外,太阳能产品在农村市场需求巨大,国家应该在简化家电下乡补贴领取程序、太阳能产品代理商税收优惠等方面制定政策,扶持太阳能产品发展。对企业来说,太阳能产品发展还要注意城市市场的巨大空间和海外市场的需求。

(二)风能

能源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命脉。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经成为能源消耗第二大的国家。煤炭等常规能源的紧缺严重影响着电力和经济的发展,而因煤电导致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寻求新能源以优化电力结构已成当务之急,风力发电就是新能源利用中广为推荐的一种。与煤、石油等常规的化石能源不同,风能属于可再生能源,不存在枯竭的问题,而且它分布广泛、蕴含能量巨大;不但如此,利用风能发电还具有常规能源无可比拟的清洁性,所以在环境压力日益加剧的今天,风力发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青睐。风能是一种清洁又安全的能源,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生成并有规律地得到补充,所以风能资源的特点十明显,其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据调查,目前在世界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中,风力发电是除水力发电之外,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和有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技术。另外,全球范围内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日渐减少,再加上燃料发电所产生的温室效应,以及核能发电面临核废料的处理所带来的世界环境的日益恶化,许多国家都将目光转移到了可再生、清洁能源的研究、开发利用上。根据调查显示,清洁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中,风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风能发电在技术上日趋成熟,商业化运营水平不断提高,是近年来最具大规模开发利用前景的可再生资源。世界风力发电研究现状传统电力开发造成了大量的环境负担,如环境污染、酸雨、气候异常、放射性废物处理、石油泄露等等。而以风能为资源的电力是典型的清洁能源。作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虽然目前还存在着诸多发展上的困难,但是大力推广风电,增强风电在能

源结构中的战略地位,是一个不争的发展趋势。我国风力发电的的发展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风资源和风电场址的勘察,2 、扩大装机规模及推广风电应用,3 、提高风电技术。随着传统能源的日益消耗,全球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而对于我国的电力工业来说,具有耗资少、可再生和不污染环境三大优点的风力发电无疑是一条最好的出路。我国的风力发电产业化时机已成熟,从长远看,不论从工程投资还是发电成本,都会逐步接近火电成本,风力发电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只要从做大风电市场破题,打破电力市场的地区分割,解决风电在全国摊销的关键难题,同时辅以信贷、税收、消费等方面的鼓励政策从而引导更多的投资进入风电产业,以市场来推动风力发电设备制造、研发的国产化,这样就可以打破怪圈,积极促进我国风电产业化的形成,使风力发电成为我国新能源利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合理配置资源、改善电源结构、节能环保的作用。

(三)核能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与日俱增,供需缺口日益增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徐步朝,持续发展的步伐。以煤炭为主的高碳黑色能源造成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低碳发展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和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渴求。核能以其持久、经济、安全和清洁等优势被人们认为是当前最具开发价值和发展潜力的新型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绿色核能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我国核能发展现状及趋势核能以其持久、经济、安全和清洁等优势被人们认为是当前最具开发价值和发展潜力的新型能源,其持续发展不仅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还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到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站才开始并网成功发电。在经济快速、稳健发展的背景下,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扩大,核电以较快的速度在发展。核能呈现出由沿海密集区逐步向内陆发展的趋势雏形,雁阵模式显现出效果,以广东、浙江为龙头,以东部沿海为羽翼,并开始向以湖北、湖南的内陆地区生根开花。目前,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核电发展带已经具备南、江西为代表的长江流域延伸,今后还将在更广。由于我国核电设备技术还不够成熟,部分设备还靠国外引进,要进行研发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就我国目前核电站的运作模式来看,资金主要靠核电产业核电项目投资巨大,根据国际惯例,通常认为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造成了地区能源供给不均衡,家企业获准从事核能开发与利用。从企业服务对象和范围看,它们多为单一的核能发电企业,且主要服务的区域性有限。从产业链来看,我国的核能企业在战略上还是停留在基本的战略层面,一体化能力较弱,呈现多家经营、多方供应且相对独立的局面;同时,由于核电投入较大、建设周期较长(一般为6年)再加上规模小,因此成本居高不下。核内火电造价的2~3 倍,核电电价明显缺乏竞争力;而电站的造价远高于国外同类型核电站的造价,是国外的核电企业基本上都是从事多种混合能源电站企业,且从事跨区域经营,有自己独立的研发中心和设备制造供应,规模效益明显、成本较低,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当前正是我国核电发展的黄金时期,各地均在积极申请要求上核能项目。由于核能发展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系统工程,而不简单地归结为一个供电企业运营问题;再加上其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威胁的概率较大、危害较深、技术要求较高,需要以国家的身份进行统一协调和规划。由国家出面指定有实力、有能力的企业来专营,避免走“先开采、后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同时,要制订专门的核电开发、利用管理办法,从铀矿开采到核废料处置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控和管理,对退役铀矿山进行动态、适时监控和维护;为鼓励低碳能源的发展,对从事核能研究、开发、试验和生产的单位进行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保持核能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四)水能

水能是指人们利用河流流水下落所产生的能量.将水能转换为电能,则称为水电,它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据资料估计,世界水电可开发资源大约为22亿~24亿千瓦,其中小水

电(<10MW)可开发资源约为112亿~1144亿千瓦.关于小水电的定义,世界各国是不统一的,也是不断变化的。我国地域辽阔,河流众多(5000 余条) ,径流丰沛,落差巨大,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能资源。据统计,我国水能蕴藏量在10MW以上的河流有3019条.如以<25MW 为小水电计,我国可开发的小水电资源约为7万兆瓦,约占世界的一半左右,年发电量为2000 亿~2500 亿千瓦时。目前,我国小水电开发利用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绩,小水电站达7000余座,总装机容量达2000万千瓦左右,发电500 亿千瓦时.但我国己开发的小水电资源也仅占我国可开发资源的25%,发展潜力仍然很大。特别是我国小水电资源分布广泛,并主要集中在国家大电网以外的山区和边远地区,有利于农村和边远山区经济的发展。最具代表的例子就是山峡水电站,其将水能转化成电能。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将利用更多的水力发电来代替火力发电,进而做到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五)生物质能

生物质是由光合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有机体。生物质能是指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是一种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贮存的太阳能,更是一种可再生的碳源,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生物质能遍布全球,形式繁多,数量庞大,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于世界能量消费总量第四位的能源生物质是由光合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有机体.是不发达地区的主要能源生物质能资源主要有薪材,农作物秸杆,林作物及农林业加工的残余物,禽畜粪便,城镇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水生植物等. 我国生物质能资源十分丰富.初步估算,每年可利用的生物质能能源总量为5亿吨标准煤.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废弃物资源量巨大,其中农作物秸杆产量超过6亿吨,可作为能源的有3.5亿吨,折合1.5亿吨标准煤.其中约2.862亿吨直接用作农村炊事和取暖燃料,但能量转换效率只有10~20%。1998年,我国城镇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1350万吨,并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垃圾热值为4.18兆焦/kg左右.如何有效处理和利用好城镇生活垃圾也是生物质能发展的方向。我国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秸杆和薪材等生物质能源依然是农村的主要生活燃料,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对我国广大农村具有特殊意义生物质能的利用,一是通过高温干馏,热解,生物质液化等热化学转换方法,获得木炭,焦油和可燃气体等高品位能源产品;二是通过生物化学转换法,使生物质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下,生成沼气,酒精等能源产品;三是利用油料植物产生出生物油;四是把生物质(如农作物秸杆)压制成型状(块状,棒状)燃料,以便集中利用和提高热效率。我国生物质能的利用已取得可喜成绩尤其,是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沼气和沼气发电已走在世界前面.但我国生物质能总体利用技术与国外还有差距,有待于大力研究各种生物质能转换或利用技术和高效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

(六)海洋能

地球表面71%为海洋,整个海水容积多达1.37×10 km.一望无际的海洋,不仅为人类提供航运,水产和丰富的矿藏,还蕴藏着巨大的能源。海洋能是指依附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洋温差能,海洋盐差能和海流能等。全球海洋能的可再生量很大,理论可再生总量约为766亿千瓦,并且具有可观的能流密度。我国海洋线长,海洋能资源丰富.据估算,我国沿8海岸潮汐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 1.1×10千瓦;波浪能资源理论平均功率为1285.22万千瓦;海流能资源理论平均功率为13948.52万千瓦;海洋温差能理论蕴藏量为1.19~1.33×10 千焦,实际可开发利用潜力为13.21 亿~14.76亿千瓦装机容量;盐差能资源蕴藏量约为 3.9×10 千焦,理论功率为 1.25×10 千瓦。海洋能的利用,主要是利用各种海洋能发电,如建造波力电站,潮汐电站,海流电站,以及温差能和盐差能的发电装置等。据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潮汐电站的总装机容量为265兆瓦,我国已建成潮汐能电站10多座,总装机容量为5.64 兆瓦。我国海洋能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可喜进展,其中技术较为成熟和规模最大的是潮汐发电。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波浪能的主要研究开发国家之一,目前已拥有多座100千瓦岸式振荡水柱电站,摆式波力电站和漂浮式波力电站。此外,对海洋温差能,盐差能,海流能发电,也建立了各种试验

装置或试验电站.但与先进国家海洋能开发利用相比,我国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还比较低,差距比较大,还存在一些问题.面向海洋,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迅速把我国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和规模搞上去

当前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1、当前世界各国能源形势 2、影响和趋势 3、中国的现状和挑战 4、措施 当前世界各国能源发展战略的特点及影响 2010-02-08 09:11:25 中国改革论坛作者:杨敏英微博评论浏览次数:0 摘要: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有其不同的立足点。各国政府依据本国经济发展和能源状况,阶段性地调整发展战略目标以及自身的能源政策。综合分析,发达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代表了世界能源发展的新潮流;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存在着重视各自国情,积极跟踪世界潮流的共性。本文分析了当前世界各国能源发展战略的特点以及将产生的各种影响。 关键词:能源发展战略,世界,影响 作者简介:杨敏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能源技术经济。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有其不同的立足点。而且,各国政府都在依据本国经济发展和能源状况,阶段性地调整发展战略目标以及自身的能源政策。综合分析,发达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代表了世界能源发展的新潮流;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存在着重视各自国情,积极跟踪世界潮流的共性,也有我们可以借鉴之处,需要注意加强研究。 1、当前世界各国能源战略的主要特点 1.1 能源安全是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下,以及意识到不可再生资源总有一天会日渐耗竭的背景下,随着紧缺的石油资源问题突出,国际油价持续攀升、各国对能源资源安全关注程度也随之普遍上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保障能源安全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 发达国家人均能耗高,需要大量进口补充境内能源资源的短缺,因此,能源发展战略除了考虑本国的资源因素外,极为注重涉及到国外资源开发利用的国际因素影响,甚至关注其他国家能源需求变化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及对自身的影响程度。在历年的石油危机后,针对当前石油资源紧张的形势,发达国家以其较充沛的经济实力逐渐加大石油战略储备力度,建立和加强战略石油储备是发达国家保障能源安全的主要措施。而且,由于国家的经济实力强,对能源发展战略的考虑既重视近期的能源供应安全问题,又重视长远的能源可持续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多偏重于建立当前自身的能源安全供应体系。能源资源充裕的发展中国家已认识到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国家经济的重要性,逐步加大了国家对国外企业开采和资源输出的控制。菲律宾明确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的底线是“确保实现国家能源60%自给自足”。巴基斯坦战略目标明确,突出增加本土能源比重,减少对外进口依赖的重要性,并对落实目标,做出了详尽的项目规划。乌克兰在经历了能源供应危机后,能源战略更加强调节能降耗、提高能源自主供应能力的必要性。墨西哥强调能源立法,同时,要及时分析阻碍国家能源发展的主要障碍,进行能源战略调整。

中国能源发展分析

中国能源发展分析 我国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能源资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不断加大能源资源勘查力度,组织开展了多次资源评价。目前我国能源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能源资源品种丰富,人均占有量较少。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但是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能源建设不断加强,能源效率仍然较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能源生产和使用仍然粗放。 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能源结构需要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中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处于基础性地位。近五年来煤炭年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这一比重上升至76.7%;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与煤炭资源相反,石油在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逐年递减,而其消费量的比重五年来均超过20%;水能资源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目前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足10%,而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能源生产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压力明显。在需求快速增长的驱动下,中国能源生产增长很快,煤炭增长尤为迅速。此外,SO2、烟尘、粉尘、nox以及CO2排放量也有所攀升,给生态环境治理带来了难度。 资源赋存分布不均,地域性分布明显。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着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资源开发难度较大,经济成本消费过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能源需求继续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尤其是油气供求矛盾将进一步显现。 大力发展新能源,解决能源危机问题 为解决上述能源问题,必须改变现有能源格局,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是指与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相比而言,以新技术为基础,尚未大规模系统开发利用的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海洋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氢能、核聚变能等。新能源是传统能源的有效替代,可以大大缓解目前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并改善环境。新能源具有储量大、可再生性强、清洁环保等特点。新能源产业是指与开发利用新能源相关的各类产品和生产服务部门,是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对进口石油依存度过高,能源安全和环保问题日益严峻。本文通过对各种可再生性能源的利用状况进行比较,认为我国发展生物质资源产能潜力巨大,如麻风树、油桐等陆生植物制备的生物柴油在近期会有较大的发展,特别以微藻为主的水生植物制备生物柴油,将有可能成为最有竞争力的替代性能源,在我国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比重。 关键词:能源安全;温室气体;可再生性能源;微藻;生物柴油1. 中国能源构成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连续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统计数据表明2001~2006年间,我国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均在90%以上(见表1),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1)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近五年来煤炭年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这一比重上升至76.7%。(2)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与煤炭资源相反,石油在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逐年递减,2006年仅为11.9%,而其消费量的比重五年来均超过20%。(3)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目前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足10%,而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2. 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石油短缺与能源安全

我国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2%,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自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到2002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七大石油进口国。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见表2),1995之后的十年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也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全国48.2%的石油消耗量需从国外进口。而2008年4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蓝皮书预计,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4.07亿吨和5.63亿吨,分别比2006年提高17.42%和62.47%。BP世界能源统计(2008)的数据表明,全球石油探明储量约1.24万亿桶,以目前的开采速度仅够开采40多年。 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和中国对进口石油的过度依赖使我们不得不面 对能源安全问题,特别是全球已进入高油价时代,能源安全更成为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影响到中国整体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性问题。 2.2 煤炭消耗与环境恶化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全世界的37%。作为中国的主要能源,在1995~2006十年间,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均在65%以上,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仍将保持煤炭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大量煤炭的燃烧导致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粉尘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据美国EIA(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统计,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215.6亿吨,预计2010年将为277.2亿吨,2025年达到371.2亿吨,年均增长1.85%。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

我国能源状况浅析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中国崛起的动力。能源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刚性约束问题,如何正视我国能源消费现状,科学制定节能规划目标,构建起能支撑我国经济适度发展的能源保障体系,以实现能源、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我国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能源供应国际化所面临的地域政治控制威胁也在加剧。我国能源需求增长较快,一些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能源紧张局面。再加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建设的中期阶段,是世界第二位能源消费大国,能源供应的保障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必须加强对能源危机的认识和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一次能源的储量和生产量可以满足需要,但由于能源的生产分布并不均衡,能源价格正日益成为改变世界财富分配的重要因素,资源控制导致的能源危机是主要的表现形式。我国能源资源可利用总量比较丰富,结构以煤炭为主,一次能源的生产能力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了长足发展,基本满足和支持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不同的人类文明时期拥有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使用的主导能源也不相同。主导能源从化学(矿物)能源向物理能源转换,是当前世界能源发展的基本趋势。从全球时代背景和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我国现代化建设应确立由初级战略——传统能源发展战略和高级战略——新能源发展战略组成的复合型的能源发展战略。

近年来,资源的日益枯竭导致国际之间的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能源甚至成为发动现代战争的根本目的。而20世纪的两次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寻求和发展可以替代化石能源的其它能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长期使用煤炭等污染的能源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困扰,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能源短缺、油价飙升,已成为笼罩在人们心头的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解决能源短缺问题,要靠能源技术的改进,更要靠正确的能源理论来支撑。就是说,树立科学的能源观,努力把握能源演进的历史及其规律,是深入认识能源问题的实质、切实把握能源问题的发展趋势、探寻能源问题解决方案的关键。而全球性的能源短缺乃至危机,恰好发生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时期,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极其严重的瓶颈。 一、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 从能源总量来看,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主要靠国内供应,能源自给率为94% 。其中煤炭的消费已经占76% ,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同时石油和天然气所占能源的消费比例也开始慢慢上升,出现了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逐步加大。虽然我国的水利资源丰富,但水电也只占到6%,炭、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能源枯竭,势必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的运行。 二、我国能源结构出现的问题 我国供需出现很大的缺口,按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缺口将会越来越大。近几年,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大增,油价一直攀升,这即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的需要,但也从侧面反映我国的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煤炭是主导能源,但据预测,如果按现在的开采速度,我国的煤炭的供

中国清洁能源现状分析及发展中存在问题

1 清洁能源概念 传统意义上,清洁能源指的是对环境友好的能源,意思为环保,排放少,污染程度小。但是这个概念不够准确,容易让人们误以为是对能源的分类,认为能源有清洁与不清洁之分,从而误解清洁能源的本意。 清洁能源的准确定义应是:对能源清洁、高效、系统化应用的技术体系。含义有三点:第一清洁能源不是对能源的简单分类,而是指能源利用的技术体系;第二清洁能源不但强调清洁性同时也强调经济性;第三清洁能源的清洁性指的是符合一定的排放标准。 2 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现状 清洁能源在我国发展至今,主要有如下几种: 1.洁净煤技术 由于我国煤炭在能源中的重要地位,今后一段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主要的一次能源,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煤炭的清洁燃烧。目前比较成熟的的洁净煤技术主要包括:型煤、洗选煤、动力配煤、水煤浆、煤炭气化、煤炭液化、洁净燃烧和发电技术等。 2.核电 核能是清洁的能源。我国已经建有的核电站分别有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等,运行情况良好。目前是我国主要的发电来源之一,地位仅次于煤炭和水电。根据新浪网消息,我国政府近期规划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将积极发展核电,重点建设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远期规划是到2020年,每年核发电能力,从目前的8700兆瓦,增加到4万兆瓦,意味着2006~2020年的14年里,中国将增建30座核电厂。 3.太阳能 太阳能是清洁可再生的能源,目前已在我国得到较大范围的使用,主要体现为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使用。在山东等地,太阳能产业正得到快速发展,许多技术如太阳能电池等也日臻成熟。 4.生物质能 是指由生命物质排泄和代谢出的有机物质所蕴含的能量,我国生物质能储量丰富,70%的储量在广大的农村,应用也是主要在农村地区。目前已经有相当多的地区正在推广和示范农村沼气技术,技术简单成熟,正在逐步得到推广。我国在生物柴油研究方面也得到快速发展,在福建、四川等地已经建有小规模的生物柴油生产基地,但是目前并未形成产业化。 5.水能 水能在我国早已得到大规模的使用,主要用途是发电。较早期的有小浪底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等;规模较大的如三峡水电站等。这些水电站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能源保障作出了巨大贡献。 6.风能 我国风能资源较为丰富,风能在我国的利用也较为成熟。据中国风电发展报告指出,如果充分开发,中国有能力在2020年实现4000万千瓦的风电装机容量,风电将超过核电成为中国第三大主力发电电源。在我国甘肃等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有较大规模的应用。 7.地热能 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已发现温泉有3000多处。地热应用前景广阔,主要指的是有效利用地下蒸汽和地热水,用途可以发电、供暖等。受资源所限,地热发电站主要集中在西藏地区。在其他地区,地热也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山东省商河县已经建成的温泉别墅就是利用地热供暖,效果良好。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新能源的利用现状与趋势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枯竭供应紧、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性,特别是中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煤炭,在一次能源供给中一直保持在2/3以上的比例。而中国的石油进口量连续增长,2009年进口原油约2.04亿吨。据测算,中国石油消费进口依存度已达到50%的“警戒线”。同时随着2000年以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城镇燃气行业改革加速,燃气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对天然气的需求一直处于高速增长,这种状况将在未来将长时间存在,毕竟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耗只有的美国的1/11。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意味着人均能源消耗量将有十分巨大的增长,近几年来汽车保量的快速增加即是例证。 随着传统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矿、天然气等储存量不断减少,而同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新能源被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虽然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是仍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努力的方向,“到2020年单位国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新能源是一个有力的工具。 2 新能源的利用现状 2.1 新能源 新能源,是指新的能源利用方式,既包括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又包括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能源,如煤层气、煤制天然气等。新能源

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清洁程度高、潜在市场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优势,正在成为富有活力、最具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2 太阳能 太阳能利用主要有太阳能的热利用和发电两种途径。热利用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代表,主要集中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由于城市土地紧以及政策、规划和设计等因素,太阳能的热利用在城市属于个案,如位于市龙岗区的振业城是华南第一个大规模应用太阳能技术的社区,整个太阳能中央热水系统采用的是联集式全玻璃真空式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板和屋顶结合,与保温水箱分离,这种安装方式达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与建筑较为完美的结合,这些太阳能热水器还设置了电辅助加热设施,即使在阴雨天也可正常使用,能提供适宜身体的水温。而集中利用则较少。 另一种主要的途径就是太阳能光伏发电,虽然近些年来光伏发电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常规发电方式和核发电相比太贵了,经济性不强。 2.3 风能 中国的风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两个大带:一是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风能功率密度在200W/㎡~300W/㎡以上,有的可达500 W/㎡,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h以上,有的可达7000h以上。二是沿海及其岛屿地丰富带。年有效风能功率密度在200W/㎡以上,可利用小时数在7000h~8000h。这一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由海岸向陆是丘陵连绵,所以风能丰富地区仅在海岸50km之。 《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中国的风电产业和风电市场发展十分迅速,截

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能源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学号;作者: [ 摘要]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本文从中国能源现状的分析入手,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四大主要能源现状作了初步考察,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征途中对能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和对策分析。 [ 关键词] 能源;现状;挑战;发展前景;中国 一直以来, 能源问题都被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 因为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在过去的20 世纪中, 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四种, 就是原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而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 假使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 不加节制, 那么,地球上原油、天然气、煤炭三种能源供人类开采的年限, 分别只有40 年、60 年和220 年了。进入21 世纪, 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更是越来越突出, 确切地说, 能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 整个人类社会所要面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能源的现状 我国既是能源的消费大国, 也是能源的生产大国。虽然1990年以来能源生产总量已名列前茅, 但人均占有能源消费量只有发达国家的5%-10%; 但在另一方面, 每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方面则为世界各国之首, 为印度的2.2 倍, 为发达国家的4-6 倍; 使用能源的设备效率偏低, 又造成能源的浪费, 能源利用效率不高。[1]再者, 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及石油为主,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煤炭资源 中国是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然而, 煤炭利用严重污染环境, 据统计, 每燃烧1 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约26 公斤, 排放二氧化硫约24 公斤、排放氮氧化物约7 公斤。[2] 这不仅影响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还直接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二)石油资源 我国石油资源相对短缺。中国目前有待发现和探明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 但勘查难度比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预测, 到2020 年, 我国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 亿t, 届时石油的对外依赖度将有可能接近60%。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甚至称, 到2030 年中国进口石油占石油总需求的百分比将激增至80%以上。[3] (三)天然气资源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和使用方便的能源, 我国是开发利用天然气最早的国家, 天然气资源储藏量达380000 亿立方米, 目前已探明储量仅占5%, 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仅占2.1%,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目前, 国家已开始全国天然气管网的大规模建设,特别是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序幕性工程的"西气东输"工程, 为天然气的合理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电力资源 过去十多年, 中国电力工业高速发展, 2003 年发电量为1990年的3 倍。2003 年, 发电装机容量391 40GW。到2004 年5 月, 发电装机容量达400GW。2004 年9 月, 水电装机容量达100GW, 居世界首位。全国1GW以上电站共有107 个, 最大水电站是三峡水电站, 已装机5 9GW; 最大火电站是山东德州电站, 2 4GW; 最大核电站是广东岭澳核电站, 1 98GW。[4] 但是, 中国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出现大范围缺电。造成严重缺电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体制问题, 包括: 高耗电产业过度发展, 电力预测和规划失误, 以及电力改革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垄断经营格局等。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由于环境的改变,我国新能源的开发提到了日程上来,新能源的起色与国家的支持也是密不可分的。我国有一定的自然优势,中国新能源的发展也很迅速,但在一定程度上仍有一定的局限。文章将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现状以及新能源的发展方向、局限以及战略进行阐述。 标签: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战略思考 1 中国新能源产业现状的理解 中国目前的主要能源还是煤炭与石油,尽管我国现在这两种资源已日渐稀少并且正走向枯竭。2008年,我国的煤炭消费却仍在世界上占据第一名,石油消费在世界上排在第二名。所以,中国现在急需发展新能源,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与能源消耗非常不相符,只有发展新能源才会适应中国的发展。可怎么样根据中国的国情来发展新的能源呢,中国各个部门如今已经意识到发展新能源的作用以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必要影响。从微观中分析,一个企业最需要具备的是能动性,一个企业的积极性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新能源产业对一个国家来说等同于能动性对于企业,需要对新能源发展的方向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对于新能源这一新兴的产业,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表示对其很感兴趣。愿意投出时间与精力在新能源上,并且对新能源的发展很看好,有着很大的积极性。由此看来,我国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潜力。 2 中国风能、氢能的发展 风能是我国开发最快速,并且是如今运用最广泛的新能源,在我国,新疆可以说是风能最丰富的的地点。同时,新疆也是最早开发风能的地点,风能企业的运行相对于其他新能源企业来说,更早的进行了实施建设。新疆风能的开发潜力也是不可预估的,新疆特有的自然优势,使许多的企业愿意在这里发展,在这里投资。除了新疆,河北的风能资源也比较有优势,许多企业也愿意到河北搞建设,利用其自然优势,同时对风能进行合理的开发。在河北的投资中仅有一个县城就引来了十余家的企业希望在这里投资。江苏也是我国风能比较富裕的城市,目前也已有很多企业打算入驻江苏,在这里发展风能。 除了利用优越的自然优势,企业也要注重自身技能的发展,提升自己的技术,利用技术更新将风能更好的利用。中国除了在风能上有所发展,在氢能源上的发展也是十分的迅速,我国对氢能源的开发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现在已经可以在多方面提取氢能源,并且做到合理处理与利用氢能源,如果氢能得到开发后,影响最大的便是我国的汽车产业。风能与氢能源的发展,更是我国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3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局限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资源与环境学院自地1501 朱楷20152125041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分依赖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传统能源结构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为促进我国经济与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寻找和开发清洁高效的可再生新能源已是当务之急,是解决未来能源问题的主要出路。关键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现状;展望。引言:本篇文献综述是为了探讨中国在新的发展时期面对的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新能源的开发问题已早早引起中国和国际上的关注,关于此类主题的文献在国内外已有较多发表,在未来仍将呈现上升的趋势。 新能源(NE),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国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863 计划,973 计划和产业化计划等,使先进的技术和政策支持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热利用、氢能和燃料电池研发的产业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风电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不匹配,上游的生产能力和在世界上的研究和发展水平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下游的风电建设的发展速度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1] 主体部分 1 国际新能源发展现状 1.1 新能源的发展背景 20 世纪先后爆发了三次石油危机,油价不断上涨,人们开始意识到化石能源供应的不可持续性。同时,以伦敦雾事件为代表的环境公害事件频发,也引发了对化石能源产生的环境污染的担心。化石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加速全球变暖,由此促成了《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造成的双重压力凸显了新能源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终促成了世界新能源产业的兴起。[2] 1.2 国际新能源发展现状 1.2.1 日本 自身能源缺乏的日本是最早重视发展新能源的国家之一。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就实施“新能源技术开发计划” (也被称为“阳光计划” ), 其核心是大力推进太阳能的开发利用。1993年,日本政府将“新能源技术开发计划” (阳光计划)、“节能技术开发计划” (月光计划)和“环境保护技术开发计划”合并成规模庞大的“新阳光计划”,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合理平衡。 根据2008 年 3 月修订的《京都目标实现计划》,日本新能源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是:到2020 年, 可再生能源占比为7 %,水电之外的新能源占比为 4 .3%;到2030 年, 日本的可再 生能源占比大约为11%, 其中, 新能源为7 %, 大约为 3 200 万千升原油当量。[3] 1.2.2 欧美 美国、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最先开始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美国《2009年美国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中,明确要求到2020年所有电力公司的电力供应中要有15%来自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4] 欧盟于2007年通过“能源和气候变化一揽子计划”,承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20%,温室气体排放减少20%。[5] 到2010年,风电已经满足了欧盟 5.3%的电力消费,其中在丹麦,这一比例已经达到20%。[6] 2 国内新能源发展现状 2.1 国内新能源发展条件及方向 2.1.1 非常规油气资源 (1)油页岩资源丰富 我国油页岩资源丰富,探明资源量315 X 10 8 t ,预测资源量4520 X 10 8 t , 其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1、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能源就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动力,人们对更高生活水平得追求导致能源消费需求得增加。2005~2009年,中国得GDP年增长率都在10%上下,与此想对应得就是,能源需求平均增速为7、45%,远高于同期世界能源消费得平均增速为1、65%(见图1)。 图1 世界与中国能源消费增加速度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在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得同时,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相对不合理,主要体现为:新能源比例低,常规能源“多煤、缺油、少气”。 2005~2009年,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中,新能源比例低于3、1%,而世界得平均水平为12%;常规能源中,煤炭得比例占74%以上,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为主,煤炭比重略高于天然气(见图2、3)。 图2 2005~2009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图3 2005~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3、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 能源消费需求得快速增加,使常规能源面临枯竭得危机。如果以2009年得能源探明储量、生产量、消费量为基础,中国已探明储量得常规能源仅能开采、消费不足35年,而这一数字得全世界平均值也仅不足80年。在无重大能源发现或能源消费结构无重大变化得情况下,全世界常规能源在未来100年内消耗殆尽,而石油可能就是最先枯竭得能源(见图4、5)。

图4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产比 图5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消比储产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生产量;

储消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消费量。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2010年6月 常规能源得消费带来一系列得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酸雨。 常规能源得消费产生正在使全世界得温室气体浓度快速上升。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得《温室气体公报》,全球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得平均浓度比工业革命前(1750年前)分别增加了38%、158%与19%。温室气体增加带来得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贫乏等诸多环境灾难。 2010年中国监测得443个城市中,189个城市出现酸雨,8个城市(区)酸雨频率为100%,也就就是说逢雨必酸。 4、新能源繁荣与困境 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得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无疑就是不二选择,而目前技术最成熟得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与热利用成为各国最佳选择。 1)新能源得繁荣 今年年初得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十二五能源发展得主要目标就是: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29、2亿吨标煤,即2010~2015年得年均增速低于7、4%(前文提到,2005~2009这一数字为7、45%)。就目前瞧来,这一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达十二五末达11、4%,十三五末达15%。即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折合标煤约4、6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0、9

中国能源产业发展格局与战略走向

所长专栏 着眼于市场化、民营化 当前世界能源已经进入了石油天然气时代,但石油供应紧张和化石能源的污染使得世界能源正朝着一个多元化的能源时代演进。天然气时代正在来临,多种新的能源在各国得到迅速发展。而中国能源还处于以煤为主的煤炭时代,燃煤污染严重,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中国制造”带来的巨大能源需求,对中国能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旧模式的中国能源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方位能源需求。中国能源产业正在加快步伐,进入一个全新的能源时代。 在此背景下,围绕以煤气油为主的能源产业价值链活动,能源产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围绕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各种企业之间,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都在展开多方位的竞争与合作。能源结构趋向多元化,能源渠道趋于多样化;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经营日渐规范。在变革面前,能源企业的领导者、 1 / 62

政府的能源决策者,都需具备洞察先机的战略远见。 当前能源产业的某些领域之中,还实行着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落后机制,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石化、电力等行业还存在寡头垄断现象,市场化竞争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如油价定价机制的不合理,电力建设规划的不合理等,导致中国经济为此支付了大量额外的成本。走向市场化、民营化,将是能源产业重要的解决之道。 王德禄 2004年6月28日

目录 1.能源利用走向多元化 (1) 1.1 能源的石油天然气时代 (1) 1.2 世界和中国能源现状 (2) 1.3 能源走向“多元化时代” (7) 2.能源产业价值链分析 (12) 2.1 能源产业价值链基本特点 (12) 2.2 煤炭产业价值链 (14) 2.3 石油产业价值链 (16) 2.4 天然气产业价值链 (18) 2.5 煤气油产业下游价值链融合 (20) 2.6 其他能源的价值链 (23) 3.中国能源产业发展格局 (25) 3.1 煤炭战略地位凸显 (26) 1 / 62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精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Future Trend of Chinese New Energy 新能源发展趋势、前景 从新能源行业发展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新能源利用方式始于20世纪70年底,并在90年代开始普及应用,虽然部分技术趋向成熟,但无论从市场扩张速度还是成长前景看,新能源行业仍然处于生命发展周期中的成长期,并将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陆续进入成熟期。 由于技术的限制,短期内电力行业没有替代品,电力行业生命周期的问题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具体的电源类型,比较的是这些电源类型之间的替代和生命周期。新能源由于具有清洁、可持续的特性,因此新能源行业的成熟期持续时间将较长,即使到了行业的饱和衰退期,其衰退速度也将很慢。 具体来看,水电行业历史悠久,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可以看作是步入成熟期的行业;风电产业在20世纪70年代末起始西欧国家,风电设备行业克服了“能量不稳定”、“转换效率低”等弱点,在丹麦、德国、西班牙、荷兰、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得到广泛应用,风电设备产业在部分国家开始饱和,逐步向外技术输出。从这些特征可以确定,风电设备产业在先发国家已经进入了成熟期,但在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风电产业仍处于快速成长期;太阳能发电行业目前在技术研发、试点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已经脱离了幼稚期,但由于成本仍然过高,限制了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看作刚刚进入成长期的朝阳产业。 新能源行业目前投资成本仍然较高,尤其是大型风电基地、核电站的投资规模要求很高,行业存在一定风险,但短期来看,国家新能源发电优先上网的政策对新能源行业盈利水平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虽然风电设备、多晶硅等部分潜在产能过剩或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行业竞争趋向激烈,部分企业发展面临困难。但在2020年前,在国家节能减排及能源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新能源行业均将保持在景气区间,行业盈利水平有望持续提高。一、中国能源行业发展历史

中国煤炭行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简析

中国煤炭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简析 摘要 煤炭在我国的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均占主体地位,同时,我国煤炭生产 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煤炭行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更加成为关注的热点。从2012年开始,煤炭行业告别了10年的发展旺盛期,进入了萧条时代,尤其是15年煤炭行业彻底地进入了“寒冷的冬季”,目前仍没有回暖的迹象,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关键词:煤炭行业;现状分析;未来趋势 引言: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基础和工业原料,长期以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截止到2014年年底,我国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为1145亿吨,位居世界第三位,占全球储量的12.8%,而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仅占全球的1.1%和1.8%具 体情况如图表所示 2014年中国一次能源探明储量情况 能源单位2014年占全球比例(%)储采比世界平均储采 比(%) 石油10亿桶18.5 1.1 11.9 52.5 天然气万亿立方 米 3.5 1.8 25.7 5 4.1 煤炭亿吨1145 12.8 30 110 注:储采比:用任何一年年底剩余的储量除以该年度产量,所得的计算结果即表明如果产量继续保持在该年度的水平,这些剩余储量可供开采的年限。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煤炭储采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从资源保证年限角度分析,煤炭仍是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在中国能源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我国煤炭行业的现状 1.1 受到国家宏观制度的制约 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国家对其加强了安全整顿,无论是从设备上还是从安全防护措施上都加大了监管力度,这样就增加了吨煤成本。其次煤炭污染严重,导致近几年来雾霾现象十分严重,国务院于2013年9月发布《关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到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降至65%以下。不断强化的环境约束以及国家能源政策的变动对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带来了较大冲击,再有新能源的出现与提倡,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等产业的出现大大地挤压了煤炭的产量,占有了煤炭一定的利润空间。其中,可再生能源的增长是对煤炭的直接代替。 如表1所示 年份能源生产总量 (万吨标准煤) 构成(能源生产总量=100) 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电、 风电 2010 296916 76.6 9.8 4.2 9.4 2011 317987 77.8 9.1 4.3 8.8 2012 333300 76.6 8.9 4.4 10.1 2013 356536 75.9 8.4 4.5 11.2 2014 357079 73.8 8.5 4.8 12.9 资料来源:《煤炭工业统计提要》《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5》 1.2受到国际煤炭市场的制约 我国加入WTO成为世界经济组织的一员。在国际市场经济这个平台里,信息的流动性与资源的共享性发展迅速,国外的矿石、铁粉、煤炭以其品质好、价格低等优点打入我国煤炭市场。如下图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趋向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趋向 提纲 1. 中国能源发展趋势的分析 2. 中国能源状况和国际的比较 3. 未来中国能源需求发展展望和面临的挑战 4. 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框架 一、中国能源发展趋势的分析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和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之一。 能源安全已成为各国制定能源政策的基础。能源外交已成为各国外交活动的重要领域。 1、能源的分类 ?一次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核能:铀 可再生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二次能源 电力、热力、成品油、焦炭、氢能等 中国能源弹性系数的变化 2、中国能源发展趋势 ●第一阶段(1980-1996):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从6.03亿吨标煤增至13.89亿吨标煤。 轻工业产能扩张,推动能源需求增长,国家通过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各种措施大力推 进节能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缓解短缺矛盾,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53以 下,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长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第二阶段(1997-2000):中国的经济仍保持在8-9%的增长速度,中国能源消费

量基本持平。这种状况既有经济改革与调整对能源消费增长的抑制,又有统计数据不够准确的原因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在经济仍然保持平稳增长的情况下,能源消费增长却强 劲反弹,并且出现了能源供需紧张的局面 2002年来能源的发展趋势 能源消费快速增长 石油消费和进口的快速增长 近年来电力供应短缺 3.近年来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 ?一次能源消费 1990-2001 3.4% 2002-2005 14.5% ?石油消费 1990-2001 6.4% 2002-2005 6.6% ?电力消费 1990-2001 8.4% 2002-2005 14.7% 4.能源弹性系数的变化 ?GDP的增长率 1990-2001 9.7% 2002-2005 9.6% ?GDP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能源消费增长率/GDP增长率 1990-2001 0.35 2002-2005 1.51 ?GDP电力消费弹性系数: 电力消费增长率/GDP增长率 1990-2001 0.86 2002-2005 1.53 5.导致一次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因素 正经历重化工的发展过程 ?消费结构的变化 转移到汽车及住房 ?城市化

当前世界各国能源发展战略的特点及影响(一)

当前世界各国能源发展战略的特点及影响(一) 摘要: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有其不同的立足点。各国政府依据本国经济发展和能源状况,阶段性地调整发展战略目标以及自身的能源政策。综合分析,发达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代表了世界能源发展的新潮流;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存在着重视各自国情,积极跟踪世界潮流的共性。本文分析了当前世界各国能源发展战略的特点以及将产生的各种影响。 关键词:能源发展战略,世界,影响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有其不同的立足点。而且,各国政府都在依据本国经济发展和能源状况,阶段性地调整发展战略目标以及自身的能源政策。综合分析,发达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代表了世界能源发展的新潮流;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存在着重视各自国情,积极跟踪世界潮流的共性,也有我们可以借鉴之处,需要注意加强研究。 1、当前世界各国能源战略的主要特点 1.1能源安全是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下,以及意识到不可再生资源总有一天会日渐耗竭的背景下,随着紧缺的石油资源问题突出,国际油价持续攀升、各国对能源资源安全关注程度也随之普遍上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保障能源安全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

发达国家人均能耗高,需要大量进口补充境内能源资源的短缺,因此,能源发展战略除了考虑本国的资源因素外,极为注重涉及到国外资源开发利用的国际因素影响,甚至关注其他国家能源需求变化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及对自身的影响程度。在历年的石油危机后,针对当前石油资源紧张的形势,发达国家以其较充沛的经济实力逐渐加大石油战略储备力度,建立和加强战略石油储备是发达国家保障能源安全的主要措施。而且,由于国家的经济实力强,对能源发展战略的考虑既重视近期的能源供应安全问题,又重视长远的能源可持续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多偏重于建立当前自身的能源安全供应体系。能源资源充裕的发展中国家已认识到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国家经济的重要性,逐步加大了国家对国外企业开采和资源输出的控制。菲律宾明确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的底线是“确保实现国家能源60%自给自足”。巴基斯坦战略目标明确,突出增加本土能源比重,减少对外进口依赖的重要性,并对落实目标,做出了详尽的项目规划。乌克兰在经历了能源供应危机后,能源战略更加强调节能降耗、提高能源自主供应能力的必要性。墨西哥强调能源立法,同时,要及时分析阻碍国家能源发展的主要障碍,进行能源战略调整。 石油战略储备曾是以石油消费为主的发达国家应付石油危机的最重要手段,作为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的这一战略措施也逐渐为发展中国家所效仿。现在,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国家为减少供应风险,都开始着手石油战略储备。石油战略储备已超出一般商业周转库存的意义,更重

中英双语-中国能源战略白皮书

中英双语-中国能源战略白皮书 高斋翻译TransElegant整理的CATTI和MTI备考资料 中国能源战略的基本内容是: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依靠科技、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The basic themes of China's energy strategy are giving priority to thrift, relying on domestic resources,encouraging diverse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relying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 mutual benefit. It strives to build a stable, economical, clean and safe energy supply system, so as to support the sustaine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sustained energy development. 节约优先。中国把资源节约作为基本国策,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鼓励节能技术研发,普及节能产品,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不断提高能源效率。 Giving priority to thrift.China has made resource-conservation a basic state policy, and stresses both developing and saving, with priority given to saving. For this, it is actively changing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growth, adjus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ncourag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nergy-saving technologies, popularizing energy-saving products, improving energy management expertise, improving energy-saving legislation and standards, and enhancing energy efficiency. 立足国内。中国主要依靠国内增加能源供给,通过稳步提高国内安全供给能力,不断满足能源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Relying on domestic resources.China mainly relies on itself to increase the supply of energy, and tries to satisfy the rising market demand by way of steadily expanding the domestic supply of reliable energy resources. 多元发展。中国将通过有序发展煤炭,积极发展电力,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鼓励开发煤层气,大力发展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科学发展替代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实现多能互补,保证能源的稳定供应。 Encouraging diverse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China will continue to develop its coal resources in an orderly way, spur the power industry, speed up oil and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encourage coal bed gas tapping, boost hydroelectric power and other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actively promote nuclear power development, develop substitute energy resources in a scientific way, optimize its energy structure, realize supplementation between multiple energy resources, and guarantee a steady supply of energy.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