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

刚开始,我对禅,中国禅、禅定,正定之间也是分不太清楚。后来为解除心中的烦闷不断探索佛法,看到了耕云先生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这篇讲话。分享给大家。

禅的特质

首先我要感謝方立天教授和邢博士的安排,使我有這麼寶貴的時機來就教於各位。

談到禪,的確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風」,你找不到一點縫隙可以鑽進去。禪是很難入的,入了禪就得大解脫。禪也的確像壁立萬仞,無徑可攀、無門可入。

一、禪超越了宗教

禪是宗教嗎?禪不是宗教,禪超越了宗教。因為丹霞天然禪師冬天烤火,把佛像劈了當柴火燒。有人問趙州禪師:「佛是什麼?」答:「佛是老臊胡--是洋鬼子。」有人問雲門:「佛剛生出來,周圍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什麼意思?」雲門說:「我若看見了,一棍子打死餵狗吃。」這哪裏像宗教呢?所以說禪超越了宗教。

禪不是宗教嗎?但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裏面的確記載著:「佛在靈山會上,手拈著一朵金色花朵,不言語〈不說話〉,百萬人天俱皆罔措。」大家都不知道「佛拿著花不講話」是什麼意思。只有金色頭陀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心領神會。然後在百子塔前,佛分一半的座位給迦葉坐,然後告訴他:「你以後傳承禪宗」,並且指定阿難副二--阿難尊者協助他辦理這件事。所以禪的特點就是「超」,既是宗教又超越了宗教,因此,禪是一種「不一般」的宗教。一般的宗教都不是這樣的。

禪的「不一般」,就是說它打破偶像、沒有崇拜,它說一切眾生與佛平等,大家都跟佛一樣。只要向佛學習、向佛看齊,不要向佛崇拜,不要向佛祈求什麼。既然如此,那麼「眾生與佛平等」,口號是如此,但是禪所表現的並不如此。怎麼「並不如此」呢?眾生,誰也沒有說誰要把誰打死餵狗吃,誰也沒有說把誰的像燒掉,但是對佛「特別優待」--燒他的像、要打死他餵狗。可以說對佛不但不崇拜,表面上看起來還有一點兒糟蹋佛,這就是禪宗的特色。

禪宗不唸一切經典,不規定的規定--不唸經。禪宗不但不唸經,而且誰若在禪堂唸了一聲阿彌陀佛,就罰他挑水三擔來洗禪堂。說你這一句佛號,把我的禪堂給唸髒了,所以要罰你挑水三擔把禪堂洗一下。大家都知道,禪實在是超宗教的。

禪對宇宙萬物的形成,不同意創造說,它說無造者,無造物。在邏輯上,禪也不同意這是神造的世界。因此禪是典型的無神論。

禪既然是無神論,為什麼又承認宗教?禪是既宗教而又超宗教;它既寫實而又昇華了問題;它的藝術既具象而又抽象;它既存在而又超越。所以禪就充分表達了「平等」的精神,宇宙平等,一切理、一切事平等。誠如剛才方立天教授所說的「禪是直覺」,六祖也說:「直心是道場。」但是禪的要求,直覺要經過訓練;不經過訓練,這個直覺往往沒有用。各位如果不笑話我,我坦白說,我現在跟各位說話都是靠直覺,我沒有分別心;我若有分別心,那我說的話一文不值,浪費各位的時間。方立天教授講的「直覺」,六祖開示過:「直心是道場」,反分別、不分別的心,就是直覺。所以方立天教授一說到:「禪是直覺」,我感到非常歡喜、非常高興,遇到知音了。禪是反分別心的,「不分別」你怎麼知道一切事物的真相?但是它靠「不分別」而能洞察表裏精粗,毫無遺漏,這是禪的特色之一。

二、宗教的種類

一般的宗教有很多種:

第一是理性的宗教:如佛陀時代的婆羅門研究吠陀經與奧義書;現在的哲學家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理……,這跟真正的禪沒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因為理性的宗教流於冷漠,它不是大眾化的,也不能在血肉的現實生活裏生根。

第二是感情的宗教:什麼是感情的宗教?「信」即得救,盼望人愛祂。把「信」看成是足夠和必須的條件。只要「信」就得救了。感情的宗教,它的好處,可以使人的心靈得到暫時的慰藉,它的缺點,盲目、固執、著相。過去的宗教戰爭都是感情的宗教引起的,如果沒有感情的執著,就沒有宗教的戰爭。

第三是肉體的宗教:專在肉體上下功夫,這種修煉方式很多,為了避免「瓜田李下」,不舉例了。肉體宗教的好處,可以鍛鍊人的意志力;它的缺點便是對肉體的執著,而「我執」便是解脫的最大障礙。佛法講「斷惑」,說對於一切存在、一切事實、所有的問題都不會有疑惑,如佛的名號「如來、應供、正遍知」,什麼都知道,沒有不知道的。你若修煉肉體,做不到這一點,而且有了問題就不灑脫、不自由,你就被拘束了。所以肉體的宗教,不是我們所需要的。

第四是拜物的宗教:河北有人拜五大家--胡、黃、灰、白、柳;原始民族拜蛇;印度人拜牛;日本有人拜生殖器……;這都太離譜了。像這些宗教,我們把它列在最後面。它連理智、感情宗教都望塵莫及。這是原始宗教、原始人的信仰,這反映出沒有文化、沒有自尊、沒有自我、自我否定,根本毫無價值。

因此,說「禪」不是宗教,那是肯定的。如果說禪是宗教,那它又是哪一種宗教呢?它是生活的宗教。何以見得禪是生活的宗教呢?龐蘊居士說:「神通並妙用」,這如何顯示呢?下一句說:「運水與搬柴」,挑水和搬柴就是神通,除此之外不找神通。

三、禪必須落實在生活裏

我們了解,中國禪宗的目標,原本是要在現實的生活裏紮根的,但是,禪的表現太奇特了,一直不能紮根,就變成了士大夫跟深山古剎高僧們的專利品,你、我大家沒份。為什麼呢?如果說有邏輯可尋的,那麼我們就會去推理。

比如說「什麼是佛?」「麻三斤」。麻三斤跟佛有什麼關連?

「什麼是佛?」「乾屎橛!」。乾屎橛跟佛有什麼關連?這是沒法理解的。那麼,各位若問我:「你理解不理解?」我若不理解的話,我不敢出來弘揚禪。那別人問我,我卻瞪眼又該怎麼辦?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是理解」,是從直觀、直覺而來。

中國的禪,它是個幽默的化身,種種的一切都講求幽默,如果幽默感不夠的話,就不行。比方我們大家都知道禪宗的兩位大德,一個是德山的「棒」,你問話,話還沒有說一半,他的棍子已經打到頭上去了〈當頭棒喝〉;第二個是臨濟的「喝」,臨濟的祖庭、發源地就是在我們河北,而且我們河北今天來講就是禪宗的故鄉,這句話怎麼講呢?因為現在的禪宗是「臨濟兒孫遍天下」,都是臨濟宗的,其他的如日本有曹洞宗,傳到台灣、傳到大陸的都很少,而且不太受禪宗的重視。

因為六祖與弟子都反對打坐的。六祖說:「生來坐不臥」--你活著的時候,固然可以打坐;「死去臥不坐」--你死了還是要躺著。「一具臭皮囊,給誰立功課」--人追求解脫,你執著非坐不可,那是不解脫更加不解脫--本來不解脫,再加根繩子,所以六祖不贊成打坐。

六祖的大弟子南嶽大師,他也反對打坐。南宗沒有打坐的,只有曹洞宗打坐,它的口號:「只管打坐」。打坐有什麼好處呢?打坐可以強身、可以使人心平氣和、可以打通氣脈等,有很多好處,但那不是禪!禪所追求的不是這個,而是追求人生的徹底解脫,所以禪宗反對打坐。

我們了解:禪是一種生活的宗教,它也不打坐,你昨天怎麼過,今天還是怎麼過;以濟公活佛作典型來看,就禪來講,你能吃的,我也能吃;你敢吃,我就敢吃。出家人為什麼還是吃素呢?那是「北傳宗教」留下來的。北傳宗教吃素的著眼點並不是說吃葷有什麼罪,但是他們口頭上說:「吃葷是有罪的,你吃豬,下輩子就變豬。」佛教研究院有個小和尚寫一篇文章說:「我下輩子還想做人,乾脆我吃人肉好了!」這雖然是個笑話,但給我們很多啟發。雖然我不是專攻佛教史考據的,但是我也略懂一二。因為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他說法三十年以後才開始說戒,原來沒有戒律。而佛陀本身也是百無禁忌,化緣化到什麼,就吃什麼。金剛經上不是講嗎?「爾時」--這個時候,「世尊食時」--到了吃飯的時候了;世尊是很講禮貌的,「著衣持缽」--在房內他也穿衣服,出去再穿外出服,拿著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一家、一家地要飯,一家都不漏;「乞已」--要飯要完了;「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由金剛經的這一段可知,佛不問你家有沒有葷的,你有沒有專程給我做素菜?或缽有沒有洗乾淨?佛陀不計較這些,修心不修口,所以吃什麼不頂重要。「吃什麼」,對於禪宗來說一向不頂重要。

四、禪宗的悟是無字天書

而禪宗的開悟有沒有呢?確實是有的。悟是什麼?有人打坐以後,很興奮地站起來說:「我悟了」,到處嚷嚷:「我悟了,你們大家來,我告訴你們」,然後發表一篇論文,這簡直荒謬絕倫。那個絕對不是禪宗的真悟!禪宗悟的是「無字天書」,有一個字就不叫悟,無一個字也不叫悟。因為法是圓滿的,是無欠無餘,既不缺少又不嫌多,恰到好處的。

禪這麼好,我為什麼不把過去的禪拿來弘揚,又提倡安祥禪呢?你要知道,過去的禪確實是沒有人懂的。譬如德山禪師,他很驕傲,專門研究金剛經,他是四川人。他聽說江西法席很盛,龍潭崇信禪師聲望很高,他不服氣。他說:「修行人千劫學佛的威儀,萬劫學佛的細行,都不能成佛,你這些南方魔子說什麼見性頓悟就能成佛?我不信。」於是挑著一擔金剛經的註解青龍疏鈔,由四川出劍閣到了湖南,他去找龍潭,盛氣凌人,信心十足。半路上肚子餓了,想買個點心,看到一個老太太賣點心。他說:「老太太,我買個點心。」老太太問:「你擔的是什麼東西?」他說:「是青龍疏鈔。」老太太說:「我有一問,你若是答對了,我就賣給你;你若答不對,你到別處去買。」老太太說:「金剛經上『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點哪個心?」這下子把德山問愣了!真的,「我點哪個心?」這老太太說:「你既然答不出來,你到別處去買。」這德山的氣焰就挫了一大半。你說這裏面有什麼道理?這老太太幽他一默、「將他一軍」,他就傻眼了。德山是不錯,他對佛教的義理、學問很有研究,但是幽默感不夠。

等德山到了龍潭,周圍轉了一下,說:「來到龍潭,潭也不見,龍也不現。」龍潭崇信禪師說:「你真正到了龍潭了。」他又不知道怎麼說。

德山到了龍潭以後,他就心服了,每天侍奉龍潭崇信禪師。

有一天侍奉崇信禪師到了深夜,崇信禪師說:「夜深了,你該回去休息了。」他說:「外面太黑。」崇信禪師就點了個紙捻子給他,他剛要去接的時候,就被崇信禪師吹滅了,德山當場大悟。他悟了什麼呢?你打死他,他也不說,你也不知道。

你要從這個地方找訊息,這個是大麻煩。這個除了直覺,沒有用。你想得愈多,離主題愈遠,你想用這種方法接引現代人,根本行不通。過去參話頭,參個十年、八年的大有人在。一個葛藤扯不完,皓首窮經,頭髮白了,一輩子研究經典沒有開悟的人大有人在。

五、禪可以變化氣質、轉凡成聖

現在是工業社會,西方人說:「時間就是金錢。」柏克萊說:「時間就是生命」,浪費了時間,就是浪費了生命。現在如果還是沿用以前的方法,能接引誰呢?所以,有一個老禪師說:「我若一向舉揚宗乘--我一向按規矩,把禪宗的法拿出來說;法堂前草深三尺--這表示人家不來了。」禪宗是這麼銅牆鐵壁,

高不可攀,高不可仰,而且高踞大雄峰頂,呵佛罵祖--坐在山巔上,佛也罵,祖也罵,只有我最大,這種人叫人怎麼能接近?在這個情況之下,實在很討人嫌。但是,你想變化氣質、轉凡成聖,非「禪」不可。離開禪,這幾幾乎是不可能的。

各位都知道:「這是有脈絡可循的,宋、明理學是從禪來的」,宋、明理學那時候的儒家正步上了僵化的末路,有了「禪」的新血注入,儒家的思想、學問復活了。所以,王陽明說:「我的良知猶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他不是誇讚自我,他是讚美禪。王陽明、朱熹、陸象山、程頤、程顥這些人都是一天到晚罵佛教、罵和尚,人家說他們:「披著袈裟罵和尚」,他們的罵其實是讚美。

禪宗是不是能變化氣質、轉凡成聖?那是很快的,的確是真實不虛的,而且可以證明的。能證明什麼呢?因為佛法有一句話說:「學佛難,難在『狂心難歇』呀!」你這狂妄的念頭、你這庸俗的念頭、你這無明的念頭很難停歇。什麼叫「無明」?你自己想什麼,自己都不知道!有的人散步,垂著頭想心事,回來後,你問他一路想什麼?他說:「我什麼都沒想」,這是說謊。人什麼都可停止、可以煞車,唯獨念頭不能停止,無法停止。如果念頭一停止,就是「佛」。所以,禪宗有一首詩說:

十方同聚會--四面八方來的人一同聚會。聚會幹什麼?

個個學無為--什麼叫「無為」?如果一天忙到晚,往床上一躺,說我今天沒做什麼,有這個感覺,這個就叫無為法。

此是選佛場--這個地方是用來選佛的。誰當選呢?

心空及第歸--「心空」與「不空」有多少差距呢?禪宗講沒有差距,「空」就是「不空」,它是「不二法門」。

你若不入「不二法門」,你就不能入禪,禪的門是「不二」的。比方說:「煩惱與菩提不二」,煩惱很難受,菩提是生命的覺醒,為什麼「不二」呢?因為當你煩惱的時候,證明你有覺性。如果你是泥人、是木人,你就沒有煩惱啦!所以煩惱與菩提不二。入了「不二法門」,一切都是「不二」。

六、直覺必須經過鍛鍊才有用

禪,這麼好,禪的境界這麼高,禪能改變一個人,而禪又沒人能懂,這就難了。自古以來,開悟的人寥寥可數,沒有多少人。所以我要使大家開悟,要使人人成佛、「心空」--「空」與「不空」不二,「空」是體,「空」也是用。心思能不能停止?是可以停止的。現在,各位找一找心裏有什麼念頭?你在想什麼?我敢保證,各位腦子空空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念頭,就是沒有念頭,這個就是成佛了,成佛就是這麼簡單。

你現在如果找出一個念頭來,我說你很厲害。你現在找不到念頭,「心空及第歸」,那你不就是「狀元及第了」嗎?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保持這個心。

這個心就是方先生講的「直覺」,你要保持它、鍛鍊它,好比學游泳,從一下水就沉,到趴在游泳池邊踢水,然後捏著鼻子練習潛水,然後可以狗爬式的游泳,然後再自由式、蛙式、蝶式……,要練習,直覺不經過鍛鍊,沒有用。這種心境,外在的事物不能干擾你。禪這麼好,可以擺脫煩惱。你們看!各位現在的心態──「沒有昨天,沒有明天,只有現在。」把現在這一秒,延伸到無限遠,有什麼煩惱可以打入你的內心呢?這不是很美好的事嗎?

「禪」這麼好,但是你在入門的時候,你很難接受啟發,因為它的語言,你不適應,你不習慣,於是我就把禪的內涵外舉出來。禪的內涵是什麼?就是一種「安祥」的心態,也就是達摩大師帶來一本楞伽經所講的「如來自覺聖智」。現在各位不都是「自覺」嗎?也沒有睡覺,自己覺自己,「我覺故我在」,這是真實的。「我思故我在」是第二次的產物。於是我把禪加以稀釋,把不適應時代的那一部分暫時封存。假如有些年紀大的老禪師不服氣,把封存的部份拿出來說:「你搞得清楚嗎?」我馬上答給他看,很清楚的。假如各位以現在的安祥感受為滿足,那你立刻受用,不需要參話頭,因為六祖也沒有參過話頭,五祖以前也沒有參過話頭,他們也都大徹大悟。過去參話頭,參得「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沒關係,他「不是山,不是水」,就「不是山,不是水」;你現在「見汽車不是汽車,見樓梯不是樓梯,見火車不是火車」,那很危險。現在生活條件改變了,生活方式改變了,人際關係改變了,社會結構改變了,你的法如果不改變,就不具備適應性。所以我們安祥禪的特點,就是以「安祥」為究竟。過去安祥是禪的內涵,現在我把內涵當成外舉,表裏如一。就禪來講,這樣做是有罪過的;有罪過的話,我願意承當。只要對人們、對大眾有福利,我願意下地獄。所以,我把禪的內涵外舉出來,就是「安祥」。你根據這個觀點去解公案,沒有一條解不開,就怕你被它吸住了,跟著它轉了,太著相,否則條條解得開。

七、禪的基本架構

安祥禪、祖師禪與如來禪的基本架構,就是「正見」加「正受」。「正受」有「自受用」跟「他受用」。一個人學禪,若沒有受用的境界,那豈不是太苦?人生本來就苦,你學了老半天的禪,沒有受用,那你學什麼呢?所以「正受」與「正見」就是「安祥」兩個字。

安祥為什麼不叫別的呢?因為「心安則祥」。如何心安呢?你做每件事都問心無愧。宗教有很多戒條,有兩三百條戒,人活得夠苦了,受了戒以後,有幾百條不能犯,動輒得咎,一邁步就犯法,那不解脫更加不解脫。所以安祥禪沒有這麼多戒,只有一條戒:「不可告人之事,你不要去做;不能做的事,你想都別想。」只有這麼一條。誰若能做到,他就是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做不到的話,他就是小人,也沒有什麼法條去處置他,只有國法能處置人,我們沒有權處分任何人的。用教規整人,那是犯法的,我們不幹這種事,我們一定要守法。安祥禪就是以安祥為究竟,以心安為人生的取向。我們整個的一生要求什麼?只要求心安無愧。安祥禪要求做生意的不逃漏稅;做公務員的不貪污舞弊;做法官的不要歪曲事實……。如果人人都這樣做的話,那天下太平,社會安定,人人團結,國家就有救了。

這兒,我插一句話。有人喜歡說「台灣經驗」,那是值得驕傲的。的確,我們五0年代到台灣,那時候很窮,小孩上學帶便當,一塊鹹魚,半盒的飯,放些青菜,沒有油;八百萬人糧食不夠,還靠進口。現在呢?二千多萬人,糧食吃不完。耕地面積也縮小了,因為蓋了房子、建了工廠了,沒有多少空地。為什麼糧食會過剩呢?高蛋白,因為便當裏頭放了牛排、豬排、雞腿、滷蛋,小孩子都抗議:吃都吃膩了。這跟禪有什麼關係?乍聽之下好像沒有關係,其實跟我們安祥禪有直接關係。台灣突飛猛進,就是一個「安」字。如果四十年前沒有戒嚴令,人人上街鬧事,個個去請願、罷工,外人不敢投資,也不敢來觀光,還玩什麼?這個「安」字最重要。台灣的經濟起飛,得力於社會安定。只有社會安定,才能有繁榮,才能有發展。

八、安祥禪的修行方法

說到安祥禪的修行,它既不燒香也不打坐,也不唸阿彌陀佛。從達摩祖師西來到現在,禪的修行都是靠自力。人們常常發牢騷說:「我這一生懷才不遇、被埋沒」,其實,是你自己埋沒自己,沒人埋沒你,是你被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所埋沒。你也根本認識不了你自己,你說:「我被埋沒」,那你說的「我自己」,你也搞不清楚是誰呀。所以學禪首先要琢磨、研究、認識自己,你連自己都不認識,說你認識法界,那是荒謬絕倫。要先認識自己,認識自己之後,就會大徹大悟。因為佛法是「不二法門」,你在宇宙當中,不是跟宇宙對立,你是宇宙的一部分、一個小細胞。所以,我們安祥禪要求人人安分守己、求心安無愧,不需要改變生活;人家能吃的,你都能吃;人家不敢吃的,你也別去嘗試;你昨天怎麼過,今天還是怎麼過;今天怎麼活,明天還是怎麼活;不必燒香、磕頭,不要增加生活負擔,現在的人夠忙了。

安祥禪修行的起點就是反省,反省幹什麼呢?藉著反省來認識真正的自己。我們人常常犯的錯誤,就是看到太太不順眼、孩子不順眼、朋友不順眼、領導不順眼、幹部不順眼,就是自個兒好。這煩惱就來了,你每天所看到的,都是你不願看到的。這就是佛法講的八苦之一--「怨憎會」,你討厭誰,他天天在面前給你看;你希望他死,他長得愈來愈壯;愈是仇人、愈是討厭的人,愈在你眼前晃,看你怎麼辦?這就是「怨憎會」。你愈是喜歡他,他愈跟你分開,這就是「愛別離」。

人由於沒有反省自己,所以不能認清自己。人若是認清自己的話,就知道自己有太多的缺點。人為什麼要反省自己?人如果不反省自己,不改掉自己的缺點、不改正自己的錯誤的話,就不叫修行。什麼叫修行呢?「修」是修正,「行」是想念行為,修行就是修正想念行為。你以為打坐、唸經就是修行,那就太離譜了,太脫離現實了。所以安祥禪就是要你修正自己的想念行為,反省過去。過去跟現在有什麼關係?有人說:「眼要往前看嘛!不必回顧過去」,這不然!如果你不徹底把自己清理一番、檢討一番,全面清理,你不能了解自己是誰,你究竟揹了多少債。你如果全面清理,把錯誤改掉了,你才有開悟的可能。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你不懂得「緣生」,就不懂得「空」。沒有「緣生」,佛法的「空」就不能成立。而「因、緣、果」是大自然的齊一律,也

就是因果律;在形式邏輯上,它是自然齊一律。既然是大自然的法律,它就是天律、天條,人沒有力量能推翻它。也許你說這是迷信,或許你只認為死人才會下地獄,活人不會;或者你只看到活人擔枷,沒有看到死人受罪;其實活人也感覺得到地獄之苦。我的看法是「錯誤與煩惱同在,毀滅與罪惡同步。」也就是說:「當你走向罪惡的時候,就是走向毀滅;當你活在錯誤裏的時候,你不可能開心,你一定活在煩惱裏」,再說得通俗一點,「錯誤永遠是煩惱的原因,毀滅永遠是罪惡的結果」,這就是因果。你看那些販毒的、販賣人口、搶劫的,他不毀滅才怪!人想「反因果」,不可能!如果我繼續講下去,全部介紹,太浪費各位的時間了。

九、安祥禪的特色

由此各位也可以知道,安祥禪是反迷信的,安祥禪是尊重人的,安祥禪是在血肉的現實裏生根的,安祥禪不是虛無主義,安祥禪不是拜神、不是迷信。安祥禪雖然重視因果,但主要的是要改變自己,使自己活得心安無愧。安祥禪是工業社會的禪,安祥禪是現在進行式的禪,不是過去式的禪,安祥禪沒有崇拜、沒有佛像,不燒香、不吃齋。中國人已經夠可憐了,再吃齋,國亡無日。你看漢、唐時代,中國的武器,中國人的體格,中國人「千金市骨」,以重金購買「千里馬」,為什麼那麼重視馬?因為要打仗,自己身體很重,兵器也很重,穿上鎧甲,沒有好馬就不行了。關公打敗仗,不是關公老了、沒用了,是赤兔馬老了,赤兔馬若不老的話,能夠跳過那個障礙,關公就不會打敗仗。所以我們安祥禪不贊成吃素,我們過正常的生活,我們也不贊成獨身,獨身的人很苦,能獨身當然很可貴,但是很苦。為什麼呢?第一,他不能克制本能,第二,不能克制他的機械慣性。過去的修行人「日中一食」,中午吃一餐,早上不吃,晚上不吃,保持半飢餓的狀態,他的本能就降低了;「樹下一宿」,在樹底下不倒單、打坐,他就沒有那麼多邪思妄想,但那個也是肉體的宗教,為我們所不取。我們做個正常的人,只是要做個好人,不敢做壞人,做一個愛國家、愛人民很正常的人,盡責任、盡義務,求心安地過日子就好了,在日常空閒的時間裏,使自己的心態安祥,這就是幸福、快樂的人生!

但是一種新的法門的推行,需要有人贊助、資助。而且新的必須來自於舊的,我們不說昨天的不好,因為沒有昨天,我們就沒有今天。如果沒有許多的昨天,我們就不能成長為今天這樣的人。對各位是這個樣子,對我來說就不是這樣子了,若沒有太多的昨天,我不是還很年輕嗎?我是這麼看。各位了解:「法不孤起」,一個新的法門的興起是需要很多條件的,需要有人發心,出錢出力,不怕苦,不怕難,大家一起努力,共同來宏法。為什麼?儘管佛法的精神和本質永恆不變,但是在佛法的表現和入門上,則必須因應時代的變遷而進步,才能契合當前社會、文化及人群的需要,而不致步上僵化的道路,方能給眾生最大的法益。這就是一個新的法門興起的必要性,也是我個人提倡安祥禪最主要的原因。

各位珍重!

宗教对人民和政治的影响

宗教对生活和政治的影响 摘要宗教是人类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人信仰的所在,精神的寄托。宗教指引着人们生活的方向,影响着国家政治的局势。美国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尤以基督教为最,基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宗教在美国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对美国政治产生巨大影响,以美国为例,更能形象地表述宗教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力,而中国自古以来以儒家为主流思想,偏采各家所长,历史悠久,深入人心,更能有力地诠释宗教对生活乃至心态的影响。 关键词宗教信仰影响生活政治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产物,源于真宗教现象,产生于原始宗教以前,可以说是现今卯知人类意识活动最早的形态之一。而同时,宗教的形式也由最初的多神教发展到如今的一神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便是当今社会一神教的重要代表。 宗教——文化的一种,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岁月的轮回,已经深入到人的骨髓与血液之中,渗入日常的行为,观念,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西方的近代文明和近代科学就是在基督教的神学背景和襁褓之中诞生的。而中国文化的发展虽然没有这么强有力的宗教背景,但以儒家为核心的宗法性宗教在中国历史乃至现在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西方人的口头禅“God bless you”和我们的哭爹喊娘,呼天唤地都是宗教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正如救世主“耶稣”是基督教的代表,欧洲人常说的“天堂”和“地狱”来源于伊斯兰教;而我们常谈的“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这些娓娓道来的话语都是宗教传播的结果。宗教带给我们的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和生活中的信仰外,更多的则是一种观念,自由、平等、仁爱、宽容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 纵观三大宗教的起源,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点便是三大宗教皆是在社会处于极度黑暗动荡之中产生的。显而易见,在人经历无数次失败,不幸之后,感到悲伤、沮丧、颓废、甚至失去一切希望之时,就是人最无助的时刻,只有坚强地度过这一阶段,才能真正获得成功,正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样。然而最关键的则是坚定不移地度过这一难熬的时期,并不中途放弃或退缩,这才是最困难的。

佛教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

摘要:公元前 5 世纪佛教诞生于四大文明古国印度,并在汉明帝时传人中国,传入中国的大多为大乘佛法,并在中国经历若干世纪的译经历史。之后逐渐由朝鲜传到日本。本文旨在研究佛教的诞生及其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以及对古代日本社会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使得我们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日本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取向。 关键词:佛教;日本文化;日本社会;影响。 一、佛教的诞生及本质。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 6 世纪的古印度(天竺),后来被分化为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因他是释迦族人,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佛教的教义是一个相当庞大、完善的思想体系。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据说这是释迦牟尼最初用来教化民众的思想。四谛即人世间的苦难;苦难所产生的原因,而要结束困难,就要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即去信教。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佛教的四大精髓。 佛教其实就是为了让人们逃避现实中的苦难,放弃反抗,转而在精神上寻求慰藉,追求极乐。四谛之中,人世间的困难与要摆脱这种苦难这两方面最为重要。人世间就是受苦受难,让人们消极厌世,以信教而追求极乐,这就是佛教思想的最主要思想,这是一种消极的,厌世主义。而这种消极的,适合统治阶层压迫下层人民的佛教义理,就得到了当时统治阶层的追捧。利用民众想脱离苦海,寻求极乐的这种心理,让人民不敢反抗当局的统治,仅仅是以逃避现实来寻找自己心灵的净土。 二、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在日本的早期传播的具体时间和方式,现在无从考证。主要有两种版本。一种是佛教是通过官方(即朝廷)传播而来的。相传在公元六世纪中叶,钦明天皇时期,百济的圣明王派使者将佛教和佛经传入日本国内。私传则是通过民间传入。佛教进入日本后的早期传播并非一帆风顺。它与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截然相反。神道教是日本传统的民族宗教,注重现世生活的享乐、属于泛灵多神信仰。而佛教所蕴含的内在实质在于它认为人世间就是受苦难。为了逃避受苦受难,就要追求灭谛,即消极厌世。一切皆空,让人们放弃现世的一切,以此来追求来生的幸福。这与日本本土的神道教相悖,刚开始很难得到日本民众的认可。但佛教的这种思想非常适合统治阶级统治人民大众,所以圣德太子积在推古时期积极的推行佛教的发展。他在推古十二年( 604)颁布了融合儒教和佛教思想的《宪法十七条》。他将佛教看做治国,教育民众之本,对佛教在日本的广泛传播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不过,在推古时期,还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对佛教有正确地理解并能接受佛教。佛教在当时的日本社会与其说是作为人民满足现状的工具,还不如说是被视为一种外来的,与本土的神道相悖的他神藩神。 综上所述,在日本,佛教经历了与本土宗教的相斥融合,在历经一系列的融合后,终于在镰仓时期,确立了大和民族特有的佛教文化。完成了佛教在日本的本土化。在这个漫长的融合过程中,佛教被统治阶级所利用,逐渐成为了日本社会的主流意识。所以它不仅与日本当局的统治阶级有密切联系,更对日本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佛教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 日本在公元 6 世纪左右,正式形成了国家。在国家形成的初期,主要是的从中国输入了大量文化,这一点在隋唐尤为显著。如文字、典籍、官僚制度、建筑技术等。从制度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唐朝的文化对日本有着绝对性的影响力。在整个日本文化与国家的形成过程当中,如果没有中国文化作为基础,那么日本这个国家也就不会成立,日本的特有的文化更是无从谈起。从这一点来说,日本从中国受到了莫大的恩惠。那么在众多的文化中,对日本人的精神形成有着巨大影响的是佛教与儒家思想。在此我们来佛教思想、文化是如何影响

汉语与佛教的关系

内容提要: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髓,这主要表现在词汇上。本文简要论述了古代汉语词语对佛教的吸收的三个主要途径,指出中国古代汉语言与佛教有着极深的渊源。 关键词:汉语词语佛教 我国古代有仓颉造字之说,见之于《吕氏春秋·君守》;《汉书古今·人物表》则说明仓颉是黄帝的史臣;民间传说更把仓颉神话,说他有四只眼睛;《说文解字》则说仓颉是受鸟兽足迹的启发而创造出了文字。由文字而构成词汇,再形成语言,便成为汉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延续至今。可以说汉语言是构筑灿烂中华文明的基石。 汉语的发展,也是不断吸收融合别的文化因素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汉语的表意功能越来越强,思想内涵越来越丰富、深刻。在汉语发展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的过程,一是近代由对日本文字的转译而吸收、接受西方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汉语的诞生;另一次就是本文主要论述的古代汉语词语对佛教文化的吸收融合。根据统计,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新的词语。而正如梁启超所言:“夫语言,所以代表观念也,增加三万五千语,即增加三万五千个观念也。由此观之,则自译业勃兴后,我国语实质之扩大,其程度为何如者。”自汉代译业初兴到宋代大规模译经活动结束,近一千年间经过像竺法护、昙无竭、道安、鸠摩罗什、慧远、菩提流支、玄奘等大师的先后努力,佛教文化被整体移植到中国。早期的翻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固有名词音译,抽象名词大多沿袭中国旧有词汇,尤其是借用老庄者为多,如道安法师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之说就是注重解决佛经翻译中的“当代化、地域化、大众化”的问题;但随着译经业的逐渐发达,为准确翻译佛经的义理,译者结合汉语特点及佛经义理,创造出了大量新词语;而且随着佛教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在日常交际与活动中,也出现了大量与佛教相关的词汇。到宋代赞宁便在《宋高僧传》里总结出了翻译“六例”,如方立天先生所说:“六例总结了汉译佛典的来源、语本、翻译方式和译文差异,区分了译本的语言类别,表现了中国佛教学者对翻译中语言问题的重视。”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古代汉语,对其整体面貌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 汉语词语对佛教的吸收主要有以下途径: 直接自佛教经典撷取 汉民族文化以儒家为代表,与古代印度以佛教为代表的文化相比较,汉民族偏重于现实人生的建设,对精神的超越需求不是很强烈,所以反映在语言上非常朴实,相对而言缺乏想象力。佛教经典的输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民族的思维想象空间。随着隋唐时代佛教在社会上影响的日渐深远,许多佛教经典中的词语输入进了汉语词语系统之中,尤其是几部普及较广、影响较大的经典,像《楞严经》、《法华经》、《维摩诘所说经》等等。 《楞严经》卷四中,佛陀让25位圣者各自讲述自己的悟道经验,以便使后来“行者”能够“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静。”这一句话中就有两个成语“一门深入”和“六根清净”进入汉语言词汇体系,当然其含义是随着在社会上的应用而逐渐“世俗化”的。该卷还有“爱河干枯,令汝解脱”的说法,“爱河”一词是佛经比喻极其丰富的表现,但中国人却不愿使之干枯,便创造出了“永浴爱河”之类的词语,用于表达对新人的祝福。该书卷八还有“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味同嚼蜡”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比喻,借用到汉语中就成了比喻内容枯燥乏味到极点的意思了。 《维摩诘所说经》第一品中赞扬各位菩萨功德时说:“众所知识,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狮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为大医王,善疗重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其中有多个成语进入汉语词体系:“名闻十方”、“不请之友”、“应病与药”还有“狮子吼”。本来“狮子吼”是说诸佛菩萨能够以妙法降伏一切外道邪说,后来苏东坡写了一首诗歌赠给朋友“龙邱”居士:“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吼”借用此处“狮子吼”的部分含义,说朋友妻子声音特大,对丈夫管教很严,后来便成

佛教对宇宙生命的来源及看法

圣严法师《佛教对宇宙生命的来源及看法》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圣严法师发布时间:2010-6-14 22:20:45繁體版 佛教既然不相信另有一个宇宙的创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怀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 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恒的,生命的因素也是永恒的,前者是物质不灭,后者是精神不灭。所谓永恒,就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本来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实际情况。 佛教相信:宇宙形态的变化,生命过程的流转,那是由于众生所造的“业力”的结果。 业力是指有情众生(动物)使每一桩或善或恶的行为,像各种的颜色一样,继续不断地熏染到生命的主体——识田中去,再从识田之中,等待外缘的诱导而萌芽生长,正像播种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气、水的诱导而萌芽生长,这在佛教称为业力的现行。业的造作是业力现行的因,业力的现行,是业所造作的果,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就是说明这个意思。 业,有个人单独造作的,也有与他人共同造作的;有的虽然单独造作,但也可以和他人相同,有的虽与他人共同造作,但也各有轻重不同。因此,业的种类,从大体上说,分有“共业”及“不共业”两大类。 由于共业,所以感得同样的果报;地球,便是由于地球世界的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的无数众生的共业所感,而有各类不同的共业,所以也感得各种不同的世界,太空之中,宇宙之间,有着无量无数的世界,它们的成因,都是由于各类不同的无数众生,所造各类不同的共业而成。所以,火星上如果真的有人,火星人的形体,未必也和地球人的形体一样。至于那些无人的星球,乃至那些没有生物存在的星球,虽不是众生活动的舞台,但却也是为了众生活动的舞台而存在;宇宙之间,万事万物,没有一种现象没有其存在的理由。比如,太阳上不可能有生物,但没有太阳的话,地球上的生物也将无法生存;虽然尚有许多的事物,无法用科学的观点证明其存在的理由,但在佛教的解释,一切都是由于众生的业力所感,那就是它们存在的理由。

论中国佛教与政治的关系

论中国佛教与政治的关系 论中国佛教与政治的关系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释迦牟尼是北印度人,他的故乡位于现在的尼泊尔境内。佛教的思想,吸收了婆罗门教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意为达到觉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养人的社会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协调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佛教认为世间充满了痛苦,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它宣扬自我牺牲的精神。提倡众生平等,认为任何人只要依照佛教教义修行就能获得解脱。 佛教发源于印度,正式传入中国是汉朝,非正式更早一些。有说法说,佛教正是传入实在后汉的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而最初的佛寺的名称是白马寺。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自汉代至今,佛教的传入已近2000年。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佛教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一起。中国佛教虽源于印度,但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 历史上,宗教与国家的政治经济一向息息相关,佛教也不例外。 佛教传入是在汉代,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人们把佛教看成是黄老之学的同类,禅学被看作是学道成仙的方术之一,佛教是在与道教方士思想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在这一段时期内,佛教主要是被统治者用来追求长生不老,成佛成仙,并期望以达到自己的统治的永恒,而其在社会上还未产生强大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著名大师有道安、慧远、鸠摩罗什和僧肇等。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此时期各族统治者大都以佛教为其加强统治的工具(例)。虽然如此,但这个时期也发生了运用政权毁灭佛教的事件。中古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四次大规模灭佛的前二次就发生在此时期的北朝。引起北朝二武灭佛的主要原因是佛教势力膨胀,影响政府的兵源、财税收入、土地和劳力。灭佛导致了佛教在短时期内出现极大萎缩。 唐代也很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唐高祖武德二年,就在京师聚集高僧,管理一般僧尼。太宗即位之后,重兴译经的事业,使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主持,又度僧三千人,并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佛像、佛经等,使汉地佛教深入藏地。贞观十九年,玄奘从印度求法回来,朝廷为他组织了大规模的译场。佛教的兴盛武则天利用佛教徒怀义等伪造《大云经》,她将夺取政权说成符合弥勒的授记,随后在全国各州建造了大云寺,又造了白司马坂的大铜佛像,并封沙门法朗等为县公,又授怀义为行军总管等,这使佛教和政治的关系益加密切。其后,玄宗时,虽曾一度沙汰僧尼,但由于善无畏、金刚智等传入密教,有助于巩固统治政权,得到帝王的信任,又促使密宗的形成。当时佛教发展达于极盛,寺院之数比较唐初几乎增加一半。佛教的广为传播,使百姓的生活有了精神的依靠,因而造就了唐代的盛世之景。同时,在文化上,佛教也丰富了唐代的人们的精神生活。文化的多元性,也造就了唐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不过不久之后,安史之乱起,禅家的南宗由于神会的努力,渐在北方取得地位。神会又帮助政府征收度僧税钱,以为军费的补助,

简述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及其兴盛原因

简述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及其兴盛原因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整个东亚、东南亚地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诞生于古印度。在我国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之间,佛教辗转传入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达到兴盛,隋唐时期是佛教繁荣时期,此后,佛教便随着中国历史发展而进步。佛学的思想、文化、艺术在中华文化的长流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舶来文化,它逐步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逐渐被更多的中国人接受和推崇,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性格、世界观的整体塑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宗教对文化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佛教,作为一个外来宗教。它是如何深入到中国百姓生活的?又是什么原因让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高度发展繁荣?这是我们主要谈的问题。 佛教的传入,至今流传着许多传说。 一说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此为佛教传入汉地之始。这件事记载于鱼豢的《魏略·西戎传》中。 还有一种说法,汉明帝夜梦神人飞行于殿前,不解,问于群臣。通人傅毅回答道:“此即天竺得道者,号之曰‘佛’。”汉明帝遂派蔡愔等十二人去往西域,求取佛法。永平十年,蔡愔等人用白马将取回真经佛像驮到洛阳。明帝下令敕造精舍,是为白马寺。传说《四十二章经》即在此译出。 传入之事,众说纷纭,或玄幻,或写实,或光怪陆离。但不管怎样述说,从中我们可以得知的是,佛教传入的年代大致在西汉末年东

汉初年。其作为宗教,在传入时,利用了当时人们神异玄幻的思想观念。佛教传入最初期,信奉者大多是王室贵族,如桓帝宫中立祠,楚王斋戒祭祀。但由于当时人们对于佛教理解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本土黄老之学的无为之道、省欲去奢思想与佛教教义有相似之处,所以出现了以黄老之学解释佛教教义,佛与老子同祭的现象。 与此期间,不少印度西域僧人相继抵达中原,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开始大量译著佛教经典,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小乘佛教经法,有的外来僧侣还进行佛法的宣讲。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安息国太子安世高和月氏国支迷迦谶。西域人士的译著工作,对于中国深入了解和理解佛经义理有一定推动作用。而成书于三国孙吴时期的《牟子理惑论》更加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于佛教的认识。牟子认为,佛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神仙、真人等有相似之处。《牟子理惑论》的诞生,说明了佛教在中国有其独特的信仰特征,而不像儒学作为一种道德的实践规范。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使汉王朝土崩瓦解,历史推进到我国自秦统一以来第一次分裂时期——三国时期。黄巾起义是以道教的另一派别“五斗米道”作为思想依托的农民起义。因此,进入三国后,曹魏政权对于道教采取打压的政策。而因早期佛教以道家黄老学说解释教义,所以佛教在此期也受到了禁止。而佛教由于其自身外来特性,加之当时其势力影响还是有限,一定程度上对其自身起到了保护作用,所以后期打击力度有所减弱。所以当道教失去了公开活动的机会时,却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空间,并出现了汉人受戒后的“中国第一僧人”朱士行,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汉僧。

谈王维和佛教禅宗的关系

谈王维和佛教禅宗的关系 王维生活的盛唐时朝,正处在封建社会上升的高潮期。这个时代激发了知识阶层的情感,引导他们寻求完美的人生。他们当中有的鄙弃狭小的书斋,企图摆脱读书、科举、仕宦的传统人生模式和劳碌逢迎、无所作为的官场生涯,渴望投身于金戈铁马的战斗,以建立永垂青史的功业。有的厌倦和鄙视纷争不息、倾轧机诈、屈从强者意志的政治舞台,渴望寻求一处能够自由呼吸的精神乐园。朝气蓬勃的时代气氛既促成了他们对传统人生模式的不满,而国威的远扬、边塞战争的胜利和社会的安定、交通的通达、物质生活的丰足,又给他们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于是,有人投身于边塞,走向大漠;有人拥抱自然,皈依“仙境”。总之众多知识分子都在努力摆脱平凡的、更高境界的人生。 王维早年,也曾有过高昂的政治热情。只是,几次重大变故的打击,逐渐消磨掉了他身上的锐气。王维是一个禀性极高的诗人,才华横溢,仕途亦较顺畅,后来因伶人舞黄狮子被贬,中年时期又接连丧妻丧母,特别是开元二十四年恩相张九龄被黜,李林甫执政,王维的政治理想破灭了,内心的苦闷可以想见。于是他将精力投到了对佛教的信仰和研究上,希望由此获得精神自由。 禅宗弘忍以后,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惠能为代表,北派以神秀为代表,时称南能北秀。王维正是生活在这个时期,他受母亲影响,一直与北宗禅师有着广泛的联系,并潜心研究和接受北宗的佛教思想和禅文化。到了晚年,才转而信奉南宗。 然而与一般的信徒不同,王维对佛教的接受表现出他自身的特点: 1.他对佛教的接受是多宗派,他并不恪守某一家的宗旨,他兼收并蓄,并且还与儒道思想相结合。 王维是博学兼收的佛教学者,他不仅不局限于禅宗南北之界,还广泛吸收儒道思想。如:《能禅师碑》文中,广引儒道二家经典,以描述弘忍对慧能的传法:“皆日升堂入室(《论语》),测海窥天。谓得黄帝之珠(《庄子》),堪受法王之印。大师心知独得,谦而不鸣。天何言哉(《论语》)圣与仁岂敢。子日赐也,吾与汝弗如(《论语》)。”以黄帝与象罔、孔子与其生徒的关系及事迹,比附弘忍与慧能,义过于通,但我们能感受到的是,王维所具有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修养,在对外来文化和新的思想接受过程中那种顽强的表现。与此同时,我们也能领略到异质文化思想的冲击与融合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给王维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涂上了浓重的底色。王维的佛学思想是从这一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我们探究王维的佛学思想、亦要透过这层浓重的底色。 儒家思想,主张在成就功名的过程中体现其主体的价值。实质乃是主体的人生价值消融于客体对象世界之中,主体价值由客体而得以实现的过程恰恰也是其主体性失落的过程;而道家则是以“无为”之态的消极出世态度应对世事。王维由儒而道,最终到佛,是封建士大夫命运的一个典型,从一定程度看,王维是在追求一种高士风范但是最终的结果是走向虚空境地的随缘。于是形成一个矛盾而又和谐的统一,这实质上亦是儒道佛的相互激荡而爆发的。儒道佛被王维很自然的化为一炉,在山水田园诗中流溢出来而不露痕迹。 2,他的接受是多层次的。他奉行佛教戒律,他树立佛教信仰,而他最热心的是佛教思维方式; 王维非常尊祟禅家的生活方式。据《旧唐书》载: “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有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数十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约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王维的高妙之处在于,他将佛教的清静生活和中国文人的高雅情调结合起来,日子过的有

佛教与政治的微妙关系

读《在公共权威边缘—明代国家与佛教》 《在公共权威边缘——明代国家与佛教》一文本是著名历史学家卜正民发表于胡志德、王国斌、余宝琳主编的《中国历史的文化与国家:习俗、冲突与适应》中一篇文章,稍作修改后编入其本人所著的《明代的社会与国家》(陈时龙译,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版)一书。该书从“空间”、“田野”、“书籍”、“寺院”,也就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四个角度分析了皇帝、官僚政府和地方士绅之间的权力关系,进一步探讨了国家和社会的互动以及二者的内在联系。笔者将就其中关于探讨佛教的一篇文章试加探讨。 《在公共权威边缘》一文主要讲述了佛教与国家的关系在洪武年间、15世纪以及晚明时期的三次变化,进而借三次变化探讨了“明代历史之中社会组织与公共权威之间的关系。更为特殊的是,寺院佛教对于国家原则变化所作出的反应,还能帮助我们探讨明初和明末公共权威在法令上的变更”①。 作者首先阐述了文章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公共权威,主张用“公共权威”的概念来构建讨论的框架,而不是相对狭义的“国家控制”,因为作者认为“国家控制”这一概念习惯于假定国家具有绝对的霸权。而“公共权威”的概念一方面能够体现变化的观点,另一方面“还表达着具体领域对国家权威的接受”。 朱元璋在位31年,在其统治期间对佛教的政策前后有着明显的不同,卜正民认为在1380年后朱元璋对佛教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明初十年间,“洪武皇帝像六朝皇帝那样保护佛教,使佛教得以依附于以国家为中心的公共权威结构,几乎成了一种官方宗教”。但在1380年后,朝廷却出台了一系列苛刻的政策与法令限制佛教,如建立管理佛教僧人和寺院的官僚机构、将佛教宗派划分为“禅、讲、教”三派、1391年颁布合并佛寺的百日谕令和1394年颁布的对僧人进行监管的《趋避条例》等。僧官的创立使得在没有学校、书院的地方,僧官制度成为国家统治的补充,僧官“代表国家来管理佛教,而不是代表佛教管理佛教,并且在国家权威相对较弱的地方还具体表现为公共权威”。对佛教进行学派分类,可以在佛教内部强制地推行组织化,并使佛法传授为国家所用。但是14世纪后10年的两条严厉的政策却使佛教变为一种被统治的对象,换言之,“佛教被弃置在公共权威的边缘”。 15世纪明代国家对佛教的态度与洪武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永乐皇帝在宗教方面关注的既不是国家安全也不是意识形态,而是国家赋役的获取,即财政问题。从15世纪乃至16世纪佛教的发展来看,明代国家对于管制佛教不再有兴趣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对于土地 ①本文引文若无特殊说明,皆引自该文,下同,不赘述。

茶禅与佛教文化

茶禅与佛教文化 茶禅与佛教文化_茶媒网 宗教信仰在每个国家都有很多,我国信佛教的居多。佛教中的禅文化是很多人难以参透的,佛教文化中和生活中很多其他文化也是互惠互通的。 茶文化、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自产生伊始便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茶道与佛教文化的大兴,几乎是同时。在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朝代唐代,繁荣的经济、强盛的国力、开放的眼界为各种文化提供了发展的机遇,而佛、茶之道更是在此时得到滋养,并相互交融。茶道借佛教赋予茶事过程庄重肃穆的仪式感,这使得之前做为解渴除腻之饮料的茶饮提升了形而上意义的层面。清心寡欲而又博学多才的僧人,也是茶道文化生存发展的最好土壤,从僧院推广开来的茶道得到当时皇家的认可。 对于僧人来说,茶也是必不可少的。寺院里仪规严苛的“吃茶”、“煎点”仪式,也为僧人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严谨、专注的气息。在清苦而漫长的修行历程中,茶可以清神思,可以解困乏,在冷寂的冬夜,一碗清香温暖的热茶,不仅滋养了禅者的瑟身,对于人心,也是一种慰藉。 总之,茶道中,不可不说佛道,茶亦不离佛道。在茶文化的成形、推广过程中,僧人这个群体功不可没。年代久远,大部分茶僧的生平已做传奇说,但其中亦有弥足珍贵的历史痕迹,让我们一一结识它们。 形归露井灵光灿,手植仙茶瑞叶芬 蒙顶甘露,是当今茶市颇寻得到的一种茶叶。其味芬芳馥郁,饮者很难想象到,这种茶,正是中国人工种植茶的始祖,而它的家乡,四川雅安,供奉着西汉时期种茶之祖??吴理真。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吴理真并非真正的茶僧,他跟佛教的渊源有二,一是宋代宋孝宗在淳熙十三年(1186年)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并把他手植七株仙茶的地方封为御茶园;此外,在蒙顶山最大的寺庙??天盖寺,供奉着吴理真“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的法象,所以后人称吴理真为“甘露大师”。虽非僧,但吴理真有着菩萨拔苦与乐、普济众生的精神。 公元前53年,普通山民吴理真在拾柴时偶然发现野生茶叶清神解毒的功能,于是在蒙顶山上首辟茶园,种下七株茶树。清代《名山县志》记载,这七株茶树“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四川通志》卷四十记:“汉时名山县十五里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 据五代时《茶谱》记载:“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昔有僧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尝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病;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是僧因之中顶,筑室以候,及期获一两余。服未竟而病瘥。时至城市,人具容貌,常若年三十余,眉发绿色,其后入青城访道,不知所终。”从这段记载来看,虽然茶的功能被异化、神化了,但五代时人已能知茶除宿疾、明眼目的功能了。所 以我们说茶祖吴理真,不是说佛,不是说茶,而是一颗以茶解众疾、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普世之心。 一苇渡江去,春风化雨来 关于茶的原生,是起始于中国还是印度,各国学者考证不一,立论不一。根据世理,中国说是中国,印度说是印度。有一个传说大概可以化解两国关于茶源一事的恩怨,那就是达摩祖师坐禅化茶的故事。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摘要:佛教,作为宗教的一种,源远流长,它自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并不是单一、孤立着发展的,而是与我们所特有的传统文化相互吸收、相互斗争。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佛教也逐步成为了中国式的宗教,并且尽情地在中国的文学领域里绽放异彩.。佛教教义借助文学的形式得到广泛传播,在中国生了根,而中国文学也受其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而呈现出了佛教融入文学之中的一种发展态势。 关键词:佛教;文学作品;文人思想 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学里面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自东晋以后,佛经在中国的翻译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从而使中国文学的内在思维和表现形式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佛经中很多富有深刻智慧和人生哲理的故事也都大大地开阔了中国文人之士的眼界,使他们的思想境界得以提高。而与之相伴着的,则是文学体裁在某种程度上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比如明清白话小说的形成。 在我国古代留下的许多与佛教有关的文学作品中,尤其被人们所熟悉的就是《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它的结构宏阔精美,语言也诙谐幽默,充满了各种神奇丰富的想象,在中国小说史上可谓是独树一帜。《西游记》还蕴涵了丰富的宗教思想,它的故事情节、主要角色等都包含着大量的宗教信息,客观地反映了佛教与道教之间既合作交融又暗争正统的微妙关系.因而,从宗教发展和融合的角度研究《西游记》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解读其现实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对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的影响。从另一方面来说,佛家讲求的是因果报应以及六道轮回等思想,而这种思想也正是《西游记》的主旨之一,这是佛教对名著本身内在影响的又一体现。而具体说来,比如书中最主要的角色孙悟空,他本乃天地之生灵,却因大闹天宫而犯下弥天大错,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本以为从此结下厄运,但之后又因护送师傅西天取经有功而最终修成正果;再比如唐僧,只因一次没有认真听取佛祖讲法而被罚轮回转世,但最后却也成了东土大唐的玄奘大师得以去西天求取真经。另外还有猪八戒、沙僧,他们的前世皆为天神,只因犯了天条而被罚下界,又因他们心中还是有善念的存在所以佛祖又给了他们一次机会让他们帮助唐僧西天取经。如此种种,即是佛教中所谓的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则得恶果。 不仅仅是《西游记》,再比如《红楼梦》最后人亡家败的结局,以空梦一场来譬喻人生一世;《三国演义》开篇即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为题词;元曲中的《西厢记》也更是以一场惊梦为终结,这些都是佛教中“人生无常”观念的体现。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中国目前有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其中以佛教为首.佛教无论从历史影响力,还是于中国文化,中国国民地关系上,都远非其他教派可与之比拟地.可以说佛家文化已经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地长河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地一部分.本篇文章通过回顾佛教在中国地发展历程,探讨宗教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对佛教这一东方大教有一个更深跟全面认识地目地. ,佛法东传,白马西来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到六世纪,起源地在今尼泊尔,创始人释迦牟尼.大约在公元前后在中国流传,所谓佛法东传,白马西来.关于中国佛教起源地说法有多种,其中比较古老而最富盛名者,当推汉明帝地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书地记录:初,明帝遇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笔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象焉.此一说法被视为中国佛教地起源.汉明帝十年,有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经书到达洛阳,在明帝地首肯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而当时兴建地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寺地雏形.其实,佛教传入中国应该是一个渐进地过程,可能早在秦始皇时代,借着往来于西域地商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了一些佛教地事物,至于中国人开始信仰佛教,应该是从后汉时代开始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时间进入到三国时期,在此期间内,佛教取得了进一步地发展,尤其是北方地魏国和南方地吴国.由于曹魏建都于洛阳,所以说魏国佛教是汉代佛教地延续.在这个时期,仍有不少印度和西域地僧人来华,从事佛经地翻译工作.这些带着信仰,不远万里来华弘法地僧人大都收到了当时统治者地欢迎与支持.上层对佛教事业地肯,定必然会带动民间佛教地发展.在魏朝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本土僧人——朱士行,他也是第一个到西域取经地汉人,作为求佛地先行者,他比玄奘大师早了约四百年,只可惜后来客死西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汉末到三国这段时期,从中国佛教地发展来看,尚属启蒙阶段,佛教活动主要围绕译经展开,中国还没有形成自己地佛教体系.但是,经过这数十年地发展,佛教典籍大量涌入中国内地,佛教地主旨经意也开始逐渐扩散传播,为以后佛事活动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个宗教在一个地区地发展总需要一定地社会基础.佛教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一定地气候首先得益于统治者地欢迎与扶持,东汉某年,政治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不满情绪加深.这使统治者有了危机意识,希望能通过某种手段巩固自己地统治.而佛教恰在此时出现了,佛家教义讲究忍受现世,强调因果轮回,一个忍字深深打动了统治者,他们希望自己地百姓都能忍现世之苦,以此减少反抗因素.于是,一场宗教与政治地合作开始了.再者,佛教能在当时打入社会内部,还要得益于中国思想地半真空,当时一度被扶为正统地儒家思想已极为没落,道德沦丧,风纪败坏莫此为甚.由于在乱世生活太痛苦,人们兴起出世地愿望,因此,佛教能“趁虚而入”.在这时,佛学起到地是思想工具,思想寄托地作用,因为当时佛学地不成熟,在民众地心目中其还没有上升到宗教信仰地高度.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严格意义上讲,此时地佛教仍是天竺西域地佛教,而非中国自己地佛教.佛教在中国地本土化之路,仍前路漫漫.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神通类”高僧——佛图澄 西晋时地佛教活动仍以已经为主,其中最杰出地译经师是竺法护.他长居敦煌,并随师周游西域,通晓三十六种西域语言,他共译出一百五十多部三百多部经典.对佛教地贡献极大,因此被尊称为敦煌菩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东晋时期中国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方为东晋所统治,北方则有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建立地十六国统辖.这些北方地统治者,多数来自西域,同时他们也想用佛教来巩固他们地政权.并与以儒道为主流思想地汉族相抗衡.因此,他们往往大力支持佛教地发展.其中后赵地石勒

浅谈中国佛教的发展与影响

浅谈中国佛教发展及其影响 姓名 学号 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电话

浅谈中国佛教的发展及其影响 【文摘】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在吸收域外文化的同时,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结合和发展,逐渐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同时有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国佛教经过曲折的发展,最终成为我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中国佛教佛教发展佛教文化儒佛道关系 佛语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教文化对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但却在中国得到了发展,从而兴盛起来,影响了很多人。佛教文化听起来很高雅,但其实它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佛教在经过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后,在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在同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佛教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佛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宗教、哲学乃至科学、文学和艺术以及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佛教,现如今已成为中国的一种特色宗教,在我们的身边也经常可以接触到。但是关于佛教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例如,北大高材生出家是好是坏,是否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又如一些出家人频频上镜是否符合佛家原则等等,都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下面我将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对中国以及后世的影响进行一些阐述。 佛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佛教历史从汉代开始到清代总共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但是佛教在这段时间的发展是可分为不同阶段的。 一、汉代时期,佛教初传,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它只是被当作黄老神仙方术的一种而在皇室及贵族上层中间流传,一般百姓很少接触,少量的佛寺主要是为了满足来华的西域僧人居住和过宗教生活的需要。到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社会上有进一步的流传。随着西域来华僧人的增多,译经事业日趋兴盛,大小乘佛教都于此时传到中国。东汉时的佛事活动以译经为主,而在汉代佛经的翻译中,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迎合特别表现在对儒、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的借用上,儒学化和老庄化的倾向十分明显,这直接影响到了百姓对佛教的理解和接受度。汉代译出的佛经还在许多方面为适应以儒家名教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而做出了调整。汉代译经出现的迎合中国儒家伦理的倾向在以后的译经中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乃至在唐代出现了中国人编的《父母恩重经》等专讲孝道的佛经,特别迎合了中国人重视家庭伦理的生活习俗要求。 二、三国时期,佛教徒提出了儒佛道三教一致论,这在成书于汉末或三国时的牟子《理惑论》中就有清楚的记载。自此以后,这种观点一直在中国佛教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佛教在中土的发展开拓着道路,并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由于佛教毕竟是外来宗教,在与儒、道相调和的同时,佛教与儒、道的冲突和争论也一直没有间断过。早在初传之时,佛教就遭到了儒家的批评与反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势力日盛,儒家更从社会经济、王道政治、伦理纲常等多方面来排斥佛教。在理论上,儒家则展开了对佛教神不灭论与因果报应论的批判。面对儒家的种种攻击,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精编版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刚开始,我对禅,中国禅、禅定,正定之间也是分不太清楚。后来为解除心中的烦闷不断探索佛法,看到了耕云先生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这篇讲话。分享给大家。禅的特质 首先我要感谢方立天教授和邢博士的安排,使我有这麽宝贵的时机来就教於各位。 谈到禅,的确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风」,你找不到一点缝隙可以钻进去。禅是很难入的,入了禅就得大解脱。禅也的确像壁立万仞,无径可攀、无门可入。 一、禅超越了宗教 禅是宗教吗禅不是宗教,禅超越了宗教。因为丹霞天然禅师冬天烤火,把佛像劈了当柴火烧。有人问赵州禅师:「佛是什麽」答:「佛是老臊胡--是洋鬼子。」有人问云门:「佛刚生出来,周围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什麽意思」云门说:「我若看见了,一棍子打死喂狗吃。」这哪里像宗教呢所以说禅超越了宗教。禅不是宗教吗但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面的确记载着:「佛在灵山会上,手拈着一朵金色花朵,不言语〈不说话〉,百万

人天俱皆罔措。」大家都不知道「佛拿着花不讲话」是什麽意思。只有金色头陀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心领神会。然後在百子塔前,佛分一半的座位给迦叶坐,然後告诉他:「你以後传承禅宗」,并且指定阿难副二--阿难尊者协助他办理这件事。所以禅的特点就是「超」,既是宗教又超越了宗教,因此,禅是一种「不一般」的宗教。一般的宗教都不是这样的。禅的「不一般」,就是说它打破偶像、没有崇拜,它说一切众生与佛平等,大家都跟佛一样。只要向佛学习、向佛看齐,不要向佛崇拜,不要向佛祈求什麽。既然如此,那麽「众生与佛平等」,口号是如此,但是禅所表现的并不如此。怎麽「并不如此」呢众生,谁也没有说谁要把谁打死喂狗吃,谁也没有说把谁的像烧掉,但是对佛「特别优待」--烧他的像、要打死他喂狗。可以说对佛不但不崇拜,表面上看起来还有一点儿糟蹋佛,这就是禅宗的特色。禅宗不念一切经典,不规定的规定--不念经。禅宗不但不念经,而且谁若在禅堂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就罚他挑水三担来洗禅堂。说你这一句佛号,把我的禅堂给念脏了,所以要罚你挑水三担把禅堂洗一下。大家都知道,禅实在是超宗教的。禅对宇宙万物的形成,不同意创造说,它说无造者,无造物。在逻辑上,禅也不同意这是神造的世界。因此禅是典型的无神论。禅既然是无神论,为什麽又承认宗教禅是既宗教而又超宗教;它既写实而又昇华了问题;它的艺术既具象而又抽象;它既存在而又超越。所以禅就充分表达了「平等」的精神,宇宙平等,一切理、一切事平等。诚如刚才方立天教授所说的「禅是直觉」,六祖也说:「直心是道场。」但是禅的要求,直觉要经过训练;不经过训练,这个直觉往往

佛教对中国民众思想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民众思想的影响 【内容摘要】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在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此后,随着我国与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愈加频繁,佛教在我国发展迅速,经书佛道等翻译作品也由官方逐步流传到民间各地,并为阡陌百姓所接受。 自传入我国以来,佛教伴随着中国历史历经兴衰,不断成长,最终发展成为与中国传统儒家、道教同等举足轻重的一大宗教。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佛教不断与中国本土儒家、道家融洽接纳,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处世方式,对中国文化和思想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字:佛教儒家道教文化影响 前言 要撑起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除了经济、教育、科技等力量之外,还需要先进、强有力的文化力量。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在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经书佛道等翻译作品也由官方逐步流传到民间各地,并为阡陌百姓所接受。 印度佛教禅学传入中土以后,以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在诸多层面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着关系。佛教伴随着中国历史历经兴衰,不断成长,最终发展成为与中国传统儒家、道教同等举足轻重的一大宗教。而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佛教也对中国文化和思想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本土儒家、道家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佛教传入后,许多道教经典是在佛经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佛教对儒家的影响,则突出表现于对新儒学——宋明理学的渗透之后,诗歌、书法、绘画带上了佛教的明显印痕。然而佛教对中国最突出的影响,则是其本身思想对传统中国百姓生活和思想带来的变化。 一、佛家与道家、儒家 作为中国三大宗教,佛教、道教、儒家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扮演者不同角色。道家文化对生命寄予无限的关怀,尊重生命,注重养生,追求健康长寿,在很多时候担任着医师的角色,固有十道九医之说。 儒家关注苍生社稷,追求仁义礼智信,在儒家看来,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

佛教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1、分析佛教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中国的宗教很多,土生土长的只有道教,其它都是外来宗教。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外来宗教中,没有一个像佛教那样为民众所广泛接受,无论是高层的统治者还是下层的穷苦百姓都虔诚的皈依佛门;并且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一、政治方面 唐代是佛教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对唐代社会不同阶层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唐代前期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受佛教的影响很大,他们的崇佛行为非常普遍,他们崇佛的原因不是单纯的,是很复杂的。他们最看重佛教在政治上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地利用佛教来稳定封建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教化民众,甚至改朝换代的有利思想武器;他们也利用佛教进行敛财,追求权势等等;当然,他们对佛教也有着纯粹的精神需求,为自己修功德、为亲人祈福、为亡者表达哀思等等,通过佛教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唐玄宗限制佛教,而在唐朝后期,唐肃宗、唐代宗又再次推崇佛教,导致了相当势力的寺院经济出现,同时又有僧侣干预政事;其后唐宣宗唐懿宗崇佛。加之唐时禁忌少,科学文化政策开明,总体上看,唐朝统治者大多崇尚佛教,这才是佛教在唐能兴盛的根本历史原因,因为宗教与政治息息相关,宗教必须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之下才能得到兴盛。 二.经济方面 唐朝佛教的进步和发展对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得唐朝经济更加全面、稳定地发展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佛教作为佛教本身作为一种经济实体,尤其是寺院经济的发展,对封建经济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大量的农田都是在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开垦出来的,寺院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传统农业分散、孤立的小农经营格局,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对社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②佛教特殊的消费形式和消费手段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因为唐朝的佛教活动需要用到各种特定的物品,即宗教商品,承载了佛教的发展,也推动了相关商品的消费;而且唐朝宗教生活较为自由,许多人笃信佛教,并不吝钱财投入到施舍建寺、修经造像等佛教信仰消费当中。③佛教观念和佛教道德,如业报轮回说,佛性平等及农禅思想等也都通过影响人们的观念和意识而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产生影响,最终促进并加快了唐朝经济的发展。 三.文化方面 佛教文化对唐代艺术的发展及影响:佛教的本土化渐趋成熟,各宗派及佛学理论发展成熟,各宗派及佛学理论发展成熟,佛寺、石窟、塔等佛家建筑的大规模兴建,佛教绘画、造像、壁画等特点显异,雕刻制作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雕刻艺术家们侧重于表现人物造型丰满圆润的肌体,优美健硕的身姿,具有浓厚的写实意味。 在佛教禅理的影响下,使唐诗达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充满佛理的诗歌主要是对佛教和佛教徒的咏颂,或是对佛教禅理的直接传达。唐诗中除了表现寺庙建筑、佛教壁画、佛教音乐和梵宇静境等诗作外,受盛行的佛教影响,还出现了许多文士与诗僧交往的唱和之作,《全唐诗》中共收录此类诗篇2273首。 唐代的天文学与数学亦受天竺学术之影响。不少此类书籍皆随著佛教而输入中国,唐代曾屡次更定历法,如开元时僧大行作大衍历,最称精密。医学也随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