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的研究

最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的研究

最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的研究
最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的研究

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

制的研究

一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概念-------------------------------------------------------------------------------------- 3

1.1 产学研合作的概念------------------------------------------------------------------------------------ 3

1.2产学研的三个主体 ------------------------------------------------------------------------------------ 4

1.3产学研的形成雏形。 --------------------------------------------------------------------------------- 5

1.4涌动的科技 ------------------------------------------------------------------------------------------- 5

二、产学研合作模式--------------------------------------------------------------------------------------------- 8

2.1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 8

2.1.1 政府指令型结合模式。 -------------------------------------------------------------------- 9

在建国初期,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摸索中国家。对产学研合作还没有固定的模

式。那个时期生产力缺乏,生产水平低下,国防问题和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有

待解决。然而国家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只有国家稳定,国民的温饱得以解决

国家才能稳定发展,才有精力去解决国家存在的其他问题。因此我国在短期内

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国防事业的相关方案。如在国防上致

力于“两弹一星”的研究。所以产学研合作模式,合作范围在当时显得比较的

局限,或者说比较受限于政府。政府集中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的力量主

要在发展国防事业和粮食问题。在这过程中政府对产学研合作起到了决定性的

作用。或者说政府强制性的使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每一个合作都

是按照政府的指令去执行,在当时合作带有一定的政治元素。这样的合作模式

却我国在这三个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政府直接下令企业、高等院校和科

研院联合使得三者没有了选择权,即失去了研究方向的选择权,也失去了对合

作者的选择权。但在当时却也是时事所迫。 ----------------------------------------------- 9

2.1.2、政府推动主导型模式。------------------------------------------------------------------ 9

2.1.3、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 10

2.1.4、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 10

2.1.5、市场需求主导型模式。----------------------------------------------------------------- 11

2.1.6、共建型合作模式。 ----------------------------------------------------------------------- 12

2.2国外产学研的合作模式----------------------------------------------------------------------------- 13

2.2.1美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 13

2.2.2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 14

2.3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发达国家的比较及---------------------------------------------------- 15三产学研合作机制 ---------------------------------------------------------------------------------------------- 18

3.1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分类----------------------------------------------------------------------------- 18

3.1.1单元型合作机制----------------------------------------------------------------------------- 18

3.1.2 紧密型合作机制----------------------------------------------------------------------------- 18

3.1.3 股份型合作机制----------------------------------------------------------------------------- 19

3.1.4 跨越型合作机制----------------------------------------------------------------------------- 19

3.2 产学研合作机制内涵分类-------------------------------------------------------------------------- 20

3.2.1 合作动力机制-------------------------------------------------------------------------------- 20

3.2.2 盟友选择机制-------------------------------------------------------------------------------- 21

3.2.3资源投入机制-------------------------------------------------------------------------------- 21

3.2.4 利益分配机制-------------------------------------------------------------------------------- 22

3.2.5 盟友退出机制-------------------------------------------------------------------------------- 23

3.2.6 风险管理机制-------------------------------------------------------------------------------- 24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制约因素及解决办法--------------------------------------------------------------- 25

4.1制约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因素 ---------------------------------------------------------------- 25

4.1.1在体制和机制上缺乏制约因素,造成合作行为短期化和形式化----------------- 25

目前我国产学研结合仍然不够紧密,在体制和机制上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促

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有待完善;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行为短期

化、形式化,缺乏满足产业技术创新的持续性,缺乏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保障机

制。目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多采取与研究人员个人直接订立合作合同

的形式,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只负责盖章、管理课题经费,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各

种问题基本是由个人与企业进行协商解决,单位对研究者个人的合作行为几乎没

有约束力。由此引发的问题是:一些研究人员在与企业签订合同后不积极开展研

究工作,借助合作项目去申请更多相近的研究课题,目的是获取更多的经费和课

题数量,而对原来的合作项目草草应付了事;更有甚者,有些研究人员没有时间观

念,没有合同观念,无法按期完成合作项目,例如我国某名牌大学教师不能按合同

要求完成某企业的合作项目,该企业所属的上级主管部门将其列入了合作伙伴黑

名单,使得该教师所在学校丧失了与此企业所在行业系统未来的合作机会。 -- 25

4.1.2合作双方研究理念上各不相同,技术创新不能形成合力-------------------------- 25

4.1.3 在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 26

4.1.4大学评价机制僵化,则难以满足企业创新需求 -------------------------------------- 26

4.2 解决产学研的原因。-------------------------------------------------------------------------------- 27

4.2.1产学研合作机制要注意的几个点------------------------------------------------------- 27

4.2.2基于政府视角-------------------------------------------------------------------------------- 27

4.2.3基于企业视角-------------------------------------------------------------------------------- 28

4.2.4 基于高校视角-------------------------------------------------------------------------------- 30五感情纽带机制 ------------------------------------------------------------------------------------------------- 32

5.1感情纽带机制的流传。----------------------------------------------------------------------------- 32

5.2感情纽带机制的在实践中运用 ------------------------------------------------------------------- 33六我校实施的校企合作---------------------------------------------------------------------------------------- 33

6.1大学的职能的演变 ----------------------------------------------------------------------------------- 33

6.2其他大学对产学研的运用-------------------------------------------------------------------------- 34

6.3我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 34

6.3.1为了合作而做的准备 ---------------------------------------------------------------------- 34

6.3.2合作中遇到的问题-------------------------------------------------------------------------- 35

6.2.3 合作问题的解决----------------------------------------------------------------------------- 35

6.4我校与企业合作意义与前景----------------------------------------------------------------------- 36总结: -------------------------------------------------------------------------------------------------------------- 37(5)感情培养机制的普片性,以及感情培养对后续合作的重要性进行讲解。-39

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的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21世纪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经济速度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是科技上的快速发展,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个行业快速发展同时各行各业的制度和机制也随着改变,在高等院校、科研院

所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产、学、研三方愈来愈认识到加强合作不仅可以实现双赢,而且能实现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水平的提高,对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和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学研合作方式出现了很大改变,由一开始的政府直接组织合作演变出许多模式的新型合作。这些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适应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个个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尤其在电子行业和网络的发展更不用说了。科技的快速发张离不开科技。也离不开人才的陪养。那么快速发展的今天。学校。企业与研究是怎样的合作模式呢?

关键词:产学研研合作、合作模式、合作机制、

一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概念

1.1 产学研合作的概念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通常是企业需要技术人才和科技并将其转化生产成为商品。而高等学校和科研院则是培养人才将人才输往社会,创兴科研提高科研技术,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两者之间相互取长相互合作补其不足,是促进技术创新的有效组合。

产学研合作是由我国学者根据我国的国情来定的。这个概念并未统一。从字义上看表示的是生产业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这也他们之间的联系。因为这个定义没有统一,因此还出现了产学研一体化,产学研联盟等相关的名称。产学研合作内涵在不断的扩展和变化,它是随着时间推移而行成的一个动态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对产学研的合作形式和内容的实际总结和丰富。通过对产学研合作历史的追溯,有学者认为产学研合作最初的定义应该是企业为解决发展过程中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技术不配套等问题而与高校和研究院所进行的一种合作行为。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而进行的合作,他们主要是通过联合研究、委托开发、成果转换、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和科技实体等,促进科技要素向企业的转移,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中心,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参与,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1.2产学研的三个主体

在产学研合作中三个至关重要主体作用和功能是不可被取代的,且每一个主体在合作中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产”是指企业,企业是经济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企业根据行业有许多划分,总体来分有三大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每一个产业的蓬蓬发展使得社会稳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而产业的蓬蓬发展都需要有技术的创新,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则是使生产力得以施展的平台,它使社会物质得以满足、精神世界得以提升。

企业的演变是个漫长的过程,古代人们对企业并未定义,用各行各业的名称来命名。如纺织业、酒业、药业、等等。这些产业都是从事原始的工艺,它们都是单纯的技术型产业。它单调,且种类少。到今天产业变得复杂多样,行行色色不仅广度加宽,而且深度加深,在技术上要求也是更加的精益求精。可以说现在的企业不但宽度加宽,深度也是更深。企业从最初单纯的技术型生产企业不断向外延伸扩展,现在企业是指直接从事物质财富生产,还包括市场经济体系中一切从事与物质财富生产相关的与大学、公共研究机构之间有知识流产生的企业。

“学”是指高等院校,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机构。从前注重人们精神培养和文化底蕴或者说培养人们的写作能力。今天的高等院校主要从事两方面的培养一是技术型培养;二是教育型培养。这些人才的培养由当今各行各业的需要而设置。或者说培养出各个行业所需要的人才,真所谓是术业有专攻。高等

院校是根据社会需要从事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机构,不仅在某一单一的行业取得发展,同时使社会经济得以更快的发展。

我国对教育事业一直就很重视,自从我国提出“科教兴国”以来,我国对教与事业就更为重视,先后提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提高高等院校的招收率这一系列的改革革使得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增多,在提高全国教育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社会各行各业的需要提供了技术人员。高等院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学习和深造,这在科研这部分创造了许多的新科技。为社会物质经济提高了一个空间。“研”是指研究院所,科研院主要在某一特定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开发研究新型产品或者技术,科研院会更细致去剖析一个很小的问题,并且解决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在我国大多数新事物发现和制造都是科研院的成果。与高校相比,他们研究的领域学科领域相对较窄,但是研究程度要更深。目前我国比较出名的科研院是中科院。

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各有所长,企业资金充足但是缺乏专业人才和创新科技,学校有充足的人才资源,却缺少实践的平台。科研院有深入研究的能力,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填补相应的空缺三者有效的合作。即弥补其不足,又有效快速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1.3产学研的形成雏形。

产学研合作的最初形成合作的主要主体是官产学,日本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建立了官产学的技术创新体系合作。这样的合作来推动技术的创新,实现知识技术成果转换。这些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开发项目和研究计划开展合作;接受工业界的委托开展合同研究;以许可证形式向工业界转让自己的科研成果;工业界可以使用研究中心的实验室和设备,对其人才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

在总结了外国的经验,客服我国传统体制官产学严重的脱节。而采取的重要措施是尽快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创新体系培育技术创新主体,优化创新投入的规模和结构有效利用各种创新资源。多建立其他的合作,如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机构、企业与高等院校、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或者国内企业与国外研发机构的合作等慢慢的开始逐渐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

1.4涌动的科技

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又开逐步走向信息化,这导致全世界的科技也发生了改变。同以前相比,各国都一致觉得知识的发展过程是带动科技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国的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就是要将工业化与知识经济结合起来。尤其是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不但在知识文化上有一定的要求,还要求企业要有能力生产出来。所以适用的高科技术必须能有效的投入生产,这样才能有效的推动生产,解放生产力。高科技术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并且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高科技术使得第一产业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不断上升,第三产业也不断上升。我国经济就开始出现转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

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生产资料、新市场、新的组织方式以及新的高科技产业

迅速涌现出来,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变得极为密切,科技成果转化为有效

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技术创新己成为企业生命之源、发展的制胜

法宝,随着这种势态的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在不断的增强。根据

资料表明,在发达国家,20世纪初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0%,

到了20世纪中叶已经上升到了50%,80年代上升到了60%一80%,这种势态

产学研合作总结

产学研合作总结 产学研合作是实施技术创新的重要环节,对我们手牌这样一个处于发展期的企业,产学研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的发展更加说明只有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实行拿来消化,企业才能持续快速发展。 一、产学研合作概况 公司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展开了广泛的技术合作,现已与太原科技大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一体化,聘请资深教授、专家为公司技术顾问,参与公司科研技术项目的论证和景仰谋划,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另外,与美国IR 公司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 二、通过产学研合作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情况 产学研合作的关键是成果转化。公司在与高校技术合作上取得一定的成绩,2007年起共申报专利10件,已授权9件。 三、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建研发中心情况 公司与太原科技大学共建成立太原科大浙江手牌起重机械联合研究开发中心,由公司技术人员和太原科技大学机电学院教授、专家组成,工作中带内是新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中心每年参与技术项目4只以上。 四、通过产学研合作人才培训,培养情况 太原科技大学是国内机电名校,在起重机械领域具有权威地位,我们在合作中同样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每年组织有关学

术、技术交流。现在校委托培养起重机械专业人才1名。 总之,手牌在产学研合作中找准了方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手牌的自主创新加快了步伐,大大增强公司的技术实力,确保开发的新产品科技含量高、技术性能新颖,促进公司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浙江手牌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二ОО九年四月三十日

太原科技大学与浙江手牌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产学研合作协议 太原科技大学(以下简称甲方)与浙江手牌起重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乙方)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就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合作关系事宜达成的以下协议: 一、合作的原则和宗旨: 1、甲乙双方按照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共建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充分发挥企业、学校的积极性,实现人才优势互补、技术互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起重运输机械新技术研究开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 2、在人才培养方面,甲方要优先为乙方的职工进行培训和各种层次的继续教育提供优质优惠服务,乙方应优先优惠为甲方提供生产实习基地和场所,协助甲方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和考核,共同培养学生,同时优先考虑在甲方的起重机械专业中设立专项奖学金,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后到乙方服务。 3、在科技合作方面,甲乙双方要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合作组织科研、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甲方要优先考虑以优惠条件向乙方转让科技成果,乙方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向甲方提供合作项目。 4、加强在信息和学术交流方面的合作,在参加有关专业会议,开展国际学术、科技交流方面,甲乙双方要相互提供信息和优惠条件,甲方要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为乙方提供国内外科学技术信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校企合作,共建校企双赢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背景分析 1、国家政策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 之间的合作关系。它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与企业在 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科研活动等方面进行合作,利用 学校与企业不同的资源和环境,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高 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在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 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同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中则进一步强调了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培养人 才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 密切结合。 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 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2、地方经济 多年来,宁国工业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工业化程度达88%。一批骨干企业 跻身全国同行业前列,橡胶汽车零部件、建筑材料、电容器、耐磨球、林产品 加工四大主导行业扬帆奋进,涌现出“鼎湖”牌密封圈、“海螺”牌水泥、“凤形”牌耐磨球、“双津”牌铝塑复合包装材料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名牌产品,其

中,“海螺”、“凤形”、“鼎湖”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无疑会导致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二、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 1、校企合作的目的 校企合作的目的: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 和设备优势,把企业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企业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专 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习教学、教学评价、研究开发、招生就业和 学生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专业课程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二是通过 校企合作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员工与企业 的磨合期,从而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校企合作的意义 a、从宏观层面来看,开展校企合作顺应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是人才的培 养,是一批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职业教 育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桥梁,是造就劳动技术大军的重要阵地,也是与生产 劳动和社会实践关系最密切的教育。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 能型人才过程中,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朴素的理论知识,更要通 过实践活动,强调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体现了学 校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顺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b、从中观层面来看,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当前人才市场存在着供求矛盾: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选;毕业生找不到 合适的工作。企业理想的员工是熟悉工作流程,立即上岗,拥有解决生产中实 际问题能力,但是对于刚走出学校的学生来说,仅依靠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和 生产实习时获得的经验很难完成工作任务。这一矛盾反映了职业教育存在着工

加强产学研合作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工作的调研报告

加强产学研合作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工作的调研报告 整合资源,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工作的调研报告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创新发展的动力,是形成社会创新体系的基础。一般而言,创新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种,而原始创新能力需要扎扎实实的基础研究和理论功底,相对于我们的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重点是要抓住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两个方面,而这又离不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丰富资源,因此,我们要善于整合高校、科研单位的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作为基层县一级的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创新者的综合素质能力有限。多数中小企业的科技人员接受过高层次的正规教育相对较少,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创新的综合素质能力相对较低。 二是创新项目水平有限。基于拥有的设备、资金等条件,中小企业的创新项目多数是低水平的创新,往往只能利用自制的工具进行创新,同时,又由于研发经费的投入不足,决定了其创新项目的技术含量低。

三是创新项目市场空间有限。中小企业的创新往往只能用于解决创新者自身遇到的实际困难,而这样的困难不具有共性,也使得其创新项目的市场需求空间相对有限,将其创新成果推向市场十分困难。 高校、科研单位在创新活动中可以弥补中小企业的不足,为中小企业创新价值附加提供以下资源优势: 1、社会资源。大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有着紧密的联系,关注高校、科研单位的科研创新,能够及时地将高校科研单位的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大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这种紧密的联系能够为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将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导入高校、科研单位,借助高校、科研单位对社会强大的吸附力和辐射力,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将会更加可靠。 2、信息资源。高校、科研单位自身的职能使其能够掌握社会的稀缺信息,这种稀缺信息是创造市场的前提。一个能创造效益的创新要充分调研市场信息,将创**立在多数人需求的基础上,也就能保证创新产品有足够的市场空间。信息匮乏是多数中小企业创新没有市场的症结所在。因此,中小企业创新需要高等院校的信息资源,指导其创新方向,从而保证创新活动的有序循环。

国外科技计划是如何支持产学研合作的

国外科技计划是如何支持产学研合作的? 了解国外产学研合作的做法和经验,无疑对于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具有借鉴作用,对于我国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支持产学研合作的计划以专项计划为主 除基础研究计划之外,国外的科技计划一般都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支持产学研合作。国外支持产学研合作的计划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综合科技计划和专项科技计划。 1、综合科技计划 综合科技计划不是专门针对产学研合作进行支持的计划,它既支持产学研合作,又支持各自独立地开展研发活动。越来越多的综合科技计划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和承担项目。如美国的先进技术计划倾向于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结成的联合体,但也支持企业单独或联合申报的项目。1990-2001年,共有581个项目获得批准,其中一半以上有一所或多所大学参与,他们或作为合作研究者之一,或作为子课题的承担者。德国的主题研发计划以前多支持独立的研发活动,但目前越来越鼓励企业与公共科研机构的合作研发。 2、专项科技计划 专项科技计划是专门针对产学研合作进行支持的计划,单独一方开展的研发活动不予支持。如英国的联系合作研究计划、法拉第合作伙伴计划、德国的创新网络计划、瑞典的能力中心计划等。这些计划都强制规定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必须联合申报项目,否则不予支持。发达国家支持产学研合作的计划以专项科技计划为主,几乎每个国家都有这样的计划。在我们分析的20个支持产学研合作

二、国外支持产学研合作的计划呈现多元化的目标导向 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合作计划是为了适应竞争环境变化的需要和促进产学研的紧密联系而设立的,因此,计划设立的一个共同目标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互惠互利的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从而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但由于这些国家所处的环境、体制、发展阶段不同,计划设立的时期、背景、动机不同,它们致力于解决不同的问题,因而具有不同的目标导向。 1、以开发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计划 产学研合作计划要收到好的效果,必须同时满足产学研各方的兴趣和利益。大学和研究机构喜欢做基础研究,而企业一般不感兴趣;企业愿意做短期内能产业化的项目,而大学和研究机构一般不感兴趣。只有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才可能同时满足产学研各方的兴趣和利益。因此,开发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就成为大多数产学研合作计划的技术目标。例如,美国的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的宗旨是

产学研结合的7种主要模式

产学研结合的7种主要模式 产学研结合模式,从结合内容来划分,产学研结合模式主要包括:技术受让、技术开发、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创办经济实体、联合培养人才(包括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科技资源的共享(包括利用文献、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技术咨询或服务等;从结合推进的组织看,可分为大学或研究所推进型、企业推进型、政府推进型等模式;从结合功能藕合的强弱关系看,可分为政府推动、自愿组合、合同连接和共建实体等模式;从组织边界角度看,可分为内部化模式、外部化模式、半内部化模式;从结合的时间长短看,可分为临时性结合、契约型结合、一体化结合。 技术转让模式 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合同,企业受让高校、科研机构相对成熟的技术成果,包括高校、科研机构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的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权、技术秘密等。例如,上海某集团公司受让上海涂料研究所的涂料技术成果,使用其“上涂牌”及其丰富的研发人力资源和成套设备。 技术转让模式比较传统,也比较成熟,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只有约10%的企业采用了技术受让模式。其原因在于,不够成熟的技术成果,企业不会受让,而比较成熟、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成果,高校、研究院所倾向于自行实施转化,或成立关联公司进行转化。 如果企业受让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是普通实施许可,则可能存在市场竞争激烈、附加值低的风险。例如某医药公司以普通许可方式受让一项新药品成果,投人了几百万元申请药品许可证并组织生产,因市场上同类技术产品过多,难以打开市场局面,每年的销售收入只维持在100万元,无法收回成本,亏损比较严重。 另外,在调研中还发现约20%的企业采用了“技术咨询与服务”的合作模式,在技术创新中获得高校、科研机构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这种模式操作比较简单。 技术开发模式 技术开发包括合作开发、委托开发,是目前产学研结合的最主要形式。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联合攻关或委托高校、科研机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和实验设施,攻克技术难关。其特点:一是将高校、科研机构研究开发的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产品化优势有效结合,实现产学研各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

国内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肇立春 (沈阳师范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沈阳110036) 摘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经验与做法,研究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通过分析对比,发现差异,寻找途径,探索适合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比较研究 “校企合作”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办学的成功经验之一,这种办学模式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体现了学校和企业在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上的明确分工、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及相关资源共享的原则,其实质是通过产学、产教的合作,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高级技术人才。研究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发展高等教育的特点和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促进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大有稗益。 一、发达国家“校止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 l.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办学形式。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的典型代表。这种校企合作形式具有如下特色:一是培养目标十分明确,而且能够坚定不移地贯彻始终。二是无论是教师配备还是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都体现以企业为主的要求。三是办学经费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 2.学校主导、企业支持的办学形式。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和美国的“学工交替”教育属于这种形式。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的特点,一是在培养目标上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工作训练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学生进行的是有薪的工作,不同于过去学校派学生到企业实习那种只能旁观不能动手的方式。四是政府强化企业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作用。五是学校在给学生安排工作时主动适应企业的需要,尽可能考虑企业的要求,使企业接受学员工作成为其训练职工和选择新职工的人力资源事业的一部分。 3.企业与学校合股的办学形式。这是发达国家扩大学校自主权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果。这种形式有别于其他校企合作办学形式之处在于:一是学校不再隶属地方教育当局,而成为自主办学、独立经营的实体。二是校企合作成为内部事务,不再停留在提供实习场所,接受学生工作等层面上,而是深入到学校管理与发展的各个方面,真正建立起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荣辱与共的关系。三是学校实行董事会制,基本上按照企业运转模式来运作学校发展。 4.企业独立创办学校。这是一种完全由企业掌控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培养过程的方式。其特点:一是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创办与企业生产、经营基本一致的职业技术学校,主要培养企业需要的各类人才。二是学校是企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过程和学生参加工作的过程融为一体。三是学生进校时同时具有了学校学生和企业徒工的身份,毕业后在企业工作。例如举世闻名的奔驰公司在国内设有多所职业学校,所招学员毕业考试合格才能在企业当专业工人,不合格者可再学习一次。还不合格者则予辞退。 二.发达国家“校止合作”办学的重要经验 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笔者认为其主要经验在于: l.坚持立法保障,以法律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完成。美国1962年就制定了《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方向;法国1984年颁布《高教指导法案》,把高等教育更广泛地向企业开放视为

加强产学研合作 多方位促进技术交流 文

加强产学研合作多方位促进技术交流文/曹兆敏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 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于2001年4月,是首批获得国家批准的国家级技术转移基地之一,中心依托上海交通大学,是组织与整合学校高新技术资源面向市场,实施企业化运作的服务性机构;中心秉承学校科研服务于区域、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中心严格遵循着“立足上海市,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宗旨,坚持"公平、公正、互惠、互利"的服务理念;以优秀的人才、高新的科技成果、完善的管理,与国内外各机构、企业结成牢固的合作伙伴,开展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整合国际技术市场资源,将技术创新各阶段成果以多种方式向国内转移,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配合企业共同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申报国家、省、市、地区各类科研基金,促进高新技术发展。为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加深对技术转移理论、政策和方法的研究,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做贡献。 发展特色(一级标题) 通过几年的发展,中心的业务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中心组成了一支具有较强知识转移战斗力的技术经理人的队伍,目前拥有全职、兼职人员共四十八人,其中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研发人员占半数以上;通过几年在技术转移工作中的探索与发展中,特别在国际技术合作与转移中业绩显著,与各大跨国大公司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业务突飞猛进,培养出若干能够独立完成国外引进技术开发项目的梯队。主要发展特色有: (1)重点地方与企业合作的确定原则 重点地方与企业合作的确定原则是,a、对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各地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b、具有相当规模的民营高科技企业。c、与上海交通大学已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如建立联合研究机构)的企业。 d、近期与学校有较大合作前景的企业 (2)为已合作地方及企业提供服务的措施 根据现阶段已构建的校企合作大平台提供全方面的服务,包括技术服务,科技人才、经营人才输送与培养。 (3)坚持走国际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中心充分利用地处上海市的地域、区域优势与诸多国际知名跨国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通过几年来的紧密合作,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了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政府、各国政府、国际企业的充分认可,同时中心也积累了国际技术合作的丰富经验,并在国际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坚持技术合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努力为国内外企业输送培养了大量复合型高科技人才,跟踪国际发展动向,为我校大范围开展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技术、人才基础。 中心国际合作与交流主要以日本、德国企业等为主,与我中心合作的有日本欧姆龙、日本NTT、日本三菱电机、日本网屏、日本NEDO、日本能率、德国西门子等等。 技术转移的四种服务模式(一级标题) 近年来,技术转移在我国已由理论上的研讨,迅速转为政府政策层面的决策和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中介机构等广泛参与的行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也似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北京是国内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上

美国产学研合作经验及启示

美国产学研合作成功经验及启示 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自主创新。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如何就地转化成生产力、服务经济建设一直是困扰我们合作发展的难题。通过介绍美国产学研合作的成功范例,学习总结其成功经验,避免我们走不必要的弯路。 关键词:美国;产学研;成功经验;启示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实现各种要素最佳组合,培养创新人才,多出创新成果,促进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活动。产学研合作对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受到世界各国广泛重视。党的十七大已明确把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美国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经验,总结其成功做法,分析其成功原因,对于推动我国产学研合作积极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美国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作为产学研合作发源地的美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多种不同的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并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主要有科技工业园区模式、企业孵化器模式、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模式、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及工程研究中心模式。 1科技工业园区模式 “硅谷”、“Route 128”、“科研三角园”已成为世界高科技的代名词。回顾“硅谷”、“Route 128”、“科研三角园”的发展历史,他们无一不是与产学研的成功合作密切相关。波士顿的“Route 128”依托哈佛、麻省理工等大学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独领风骚,成为美国科技和工业创新的中心。北卡罗那州的“科研三角园”依靠杜克大学、北卡罗那州立大学、北卡罗那大学Chapel Hill分校的科技资源,使其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科研型工业园区。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南部的硅谷,地处圣克拉拉县境内。经过50年的发展,硅谷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硅谷的崛起与斯坦福研究园的兴建是密不可分的。斯坦福研究园的建立得益于特曼教授的倡议。他说服校方将校园中尚未开发的土地租给工业公司,以便在为大学增加经费收入的同时,将科研力量雄厚的大学和高新技术企业联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促使最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以斯坦福研究园为依托发展起来的硅谷,作为第—个科技工业园区,它为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初,沿波士顿128号公路两侧新建了上千家研究和开发机构,汇聚成著名的波士顿128号公路科学工业园区。麻省理工学院(MIT)作为128号公路创造发明的摇篮,它通过产学研合作,对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的建设起到了发明创造的摇篮作用。北卡三角研究园吸引了一批像IBM、爱立信、杜邦这样的大公司和美国环境与健康研究所等国家级的研究所,“三角研究园”同时带动了整个附近地区的经济发展。其成功的因素,用三角园区基金会总顾问的话来概括,即“以大学的研究力量为依托,以政府的支持为坚强后盾,剩下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力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这个地理上具体的三角形只是个简单的外在因素,在“三角研究园区”发展和成功的背后,还有一个抽象的三角关系,那就是“大学-企业-政府”之间相互关联、互动互补的三边关系。 2企业孵化器模式

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的基本结构范文

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的基本结构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了市场需求和共同利益, 以各自拥有的资源进行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市场开拓等一系列开发、经营活动。这也是企业界、学术界、技术开发领域为了共同实现创新目标而形成的合作交流活动。产学研合作是基于创新而进行的合作, 是技术创新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与融合。 基于产学研创新的分析,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是指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所采取的不同合作方式、合作类型的标识。显然这种标识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和功能的一个复杂系统, 也是产学研结合研究中的一种范式。 产学研结合的主体要素是直接参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动性因素, 即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直接参与者。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是产学研结合中不可或缺的3 类主体, 这3 类主体的角色各不相同:科研机构和高校是创新知识的源泉和人才的主要输出者, 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造者; 企业是科技的主要输入者, 是技术创新的的主体,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实现者。但由于以上3 类主体的目标存在着不一致, 因此需要政府出面充当推动、沟通、调和和监督的角色, 这样产学研结合的主体要素就包括:企业、科研单位、高校和政府。 产学研结合的环境要素是指构成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之环境系统中的诸要素。它包括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等。

产学研结合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就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言, 科技的进步, 教育的变革, 必然会带来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科学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就主体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而言,产学研联合是一个开放系统, 一方面, 主体要素与环境要素之间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另一方面, 主体要素结合的方式, 结合的紧密程度, 结合的持久性, 无时无刻不受到环境要素的影响。从产学研结合系统结构中, 能清晰看出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 , 如图1所示。 产学研结合的基本模式 虽然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理论研究有很多, 但目前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产学研创新模式的科学分类,按照不同视角, 对产学研创新模式进行区别和划分,确立产学研不同模式的组织建制与实施方略, 对于促进产学研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1 产学研合作的阶段划分 确定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模式, 对产学研合作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是必要的。按照产学研合作时间、方式、核心内容可将产学研合作划分为6 个

关于企业产学研结合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企业产学研结合情况的调研报告 9月中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xx、xx的带领下,对我市企业产学研结合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视察了肯达机械、朗越工程、昭田磁电等企业及xx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市科技局《关于我市企业产学研结合情况的通报》。与会企业负责人分别介绍了企业产学研结合情况。委员们在实地察看、听取通报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市企业产学研结合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企业产学研结合工作,积极采用成果转化、重金引智、战略联盟、挂牌共建、项目申报等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纵深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全市目前高企已达43家,其中有3家高企位于全省百强,蓝德、缸盖、天康、昭田为国家级重点高企。20xx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26.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6.8%。 1、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我市积极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每年科技节搭建产学研对接活动平台,开展“十校百企”产学研对接会。目前已拥有3家院士

工作站、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研究所、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2家地市级技术中心、9家地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科技型试点企业2家,xx市科技型企业12家。今年以来,专利申请量1223件,其中发明838件;专利授权量70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4件,拥有国家和省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各1家,地市级9家。先后荣获首批“省知识产权示范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培育市”称号。 2、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推进了院士工作站、联盟、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先后引进2个创新团队、3名院士、10名高校博士生导师、15名高级工程师及研究员等高层人才来xx指导工作或创办企业。我市企业与1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全市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达4500多人,其中初级职称以上1000多人,中高级职称近百人。 3、项目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每年安排财政研发经费预算近200万元,每年实施40多项科技项目,特别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优先和重点扶持。先后扶持蓝德、昭田磁电、开林化工等20多个产学研合作项目,成功转化了新型磁性材料、工业机器人、环保型水性涂料等30多项科技成果。创业服务中心积极与安徽大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人才的使命,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学生缺乏职业技能素质的训练,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熟练的技能和相关职业素质的获得,必须依赖于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实训教学不能离开企业的真实环境,教学容也必须和企业技术改革及产品更新实时联系在一起。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必由之路。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课题组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职校企合作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可谓“叫得响,落不实”,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企业缺乏合作的在动力,不能积极参与,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状况;合作只是停留在文件协议上,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不够,校企合作处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对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作用有限;合作程度不高,停留在表层,合作模式单一,缺乏长远规划和深度合作容。这些问题反映出在我国高职教育中,还没有建立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地区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长效合作,互利共赢,共育高技能人才,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教育部六项举措推动高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教育部六项举措推动高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2009-04-28 中国教育网 中国教育网讯在27日下午教育部举行的2009年第8次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武贵龙介绍,产学研合作是世界各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条成功经验。早在1992年,我国为了解决教育、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问题,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原国家经贸委启动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是政府推动产学研合作的一次有益尝试。近年来,教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宗旨,推动高等学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营造政策环境,引导高校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系下,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见》(1996年)、《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若干意见》(2001年)、《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2002年)、《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2006年)、《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2007年)、科技部、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的若干意见》(2008年)、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意见》(2009年)等,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人事制度改革、评估体系和奖励制度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为推动高等学校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教育部在与地方政府携手开展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共同制定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性政策,为高等学校积聚创新资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加强部门间协作,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06年底,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门,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作为小组成员单位之一,教育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和措施,研究和分析我国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和重大问题,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和模式,引导和鼓励高等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共建行业特色高校,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多方共赢。上世纪90年代末实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使原来隶属于行业部门的一批高校和若干个科研院所以单独或合并方式划转教育部或地方。教育部高度重视这批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建设,在专项经费投入、国家助学金发放、科研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与政策倾斜。为鼓励和支持这批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继续保持为行业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能力和渠道,教育部与有关行业部门、企业共建行业特色高校。从 1996年开始截至目前,与有关部门、行业、大企业集团共建的行业高校22所。 (四)创新校地合作模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全国有各类高校2200多所,普通高校1000多所,主要分布在全国的大中型城市,是本地区科技创新的最主要支撑力量。发挥高校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

产学研合作管理制度

产学研合作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增强公司研发部的研发创新能力,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力,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发挥产、学、研 的资源整合和互补效应,促使产学研合作项目规章化、制度 化,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协调各自的资本、人力和技术资源,通过合作,最大限度实现软硬资源优化配 置和高效利用,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第三条产学研合作的原则 (一)产学研合作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并依法或依照合同约定享受利益、承担风险。 (二)产学研合作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效益 为中心,以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重点,增 强研发部的科研实力,促进公司的技术进步。 (三)产学研合作以公司研发部为主体,大力推进公司研 发部、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实行自主开发 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相结合,从而促进研发部形 成良好的创新机制。 (四)公司研发部为产学研合作的职能部门,负责全公司 产学研合作的技术交流、组织管理、考核评价及协 调工作。

第四条产学研合作的主要目的 (一)研发部通过产学研合作,研发新产品,推广新成 果。 (二)研发部通过产学研合作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进行软件研发及相关技术创新。 (三)研发部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取信息和技术支持。 (四)研发部通过产学研合作,开辟新的研发领域,获 取信息和技术支持,加快项目的研发周期。 第二章产学研合作的责任与义务 第五条充分利用公司的优势和研发条件为高等院校提供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在不影响企业中心研发活动的情况下, 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方便。 第六条优先接纳与公司研发部开产学研合作活动的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到公司就业。 第七条接受高等院校的教师到研发部进行实践活动,为学校进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研发条件,合作完成科研任务。第八条针对学校的专业设备、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第九条根据公司研发部的具体情况和高等院校的要求,推荐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 第十条配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及专业设置等项目的市场调研,

产学研结合的7种主要模式

产学研结合的7种主要模式 发表日期:2010年5月17日共有4260 位读者 产学研结合模式,从结合内容来划分,产学研结合模式主要包括:技术受让、技术开发、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创办经济实体、联合培养人才(包括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科技资源的共享(包括利用文献、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技术咨询或服务等;从结合推进的组织看,可分为大学或研究所推进型、企业推进型、政府推进型等模式;从结合功能藕合的强弱关系看,可分为政府推动、自愿组合、合同连接和共建实体等模式;从组织边界角度看,可分为内部化模式、外部化模式、半内部化模式;从结合的时间长短看,可分为临时性结合、契约型结合、一体化结合。 (1)技术转让模式。 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合同,企业受让高校、科研机构相对成熟的技术成果,包括高校、科研机构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的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权、技术秘密等。例如,上海某集团公司受让上海涂料研究所的涂料技术成果,使用其“上涂牌”及其丰富的研发人力资源和成套设备。 技术转让模式比较传统,也比较成熟,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只有约10%的企业采用了技术受让模式。其原因在于,不够成熟的技术成果,企业不会受让,而比较成熟、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成果,高校、研究院所倾向于自行实施转化,或成立关联公司进行转化。 如果企业受让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是普通实施许可,则可能存在市场竞争激烈、附加值低的风险。例如某医药公司以普通许可方式受让一项新药品成果,投人了几百万元申请药品许可证并组织生产,因市场上同类技术产品过多,难以打开市场局面,每年的销售收入只维持在100万元,无法收回成本,亏损比较严重。 另外,在调研中还发现约20%的企业采用了“技术咨询与服务”的合作模式,在技术创新中获得高校、科研机构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这种模式操作比较简单。 (2)技术开发模式。 技术开发包括合作开发、委托开发,是目前产学研结合的最主要形式。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联合攻关或委托高校、科研机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和实验设施,攻克技术难关。其特点:一是将高校、科研机构研究开发的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产品化优势有效结合,实现产学研各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开发风险较高,且主要由企业承担;三是所取得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比较明晰,一般为双方共有或由研究方享有。在技术开发中,研究方在乎发表科研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而企业比较在乎技术成果转化及其价值的市场实现,各自追求的有所不同。 技术开发模式能否成功,还取决于:一是企业有较强的经济实力,高校、科研机构有较强的研究实力;二是知识产权归属明晰,利益分配合理,风险共同承担,产学研各方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有机结合;三是合作各方有较好的合作基础,相互信任且沟通有效。 根据对上海部分科技企业的调查结果,“合作开展科技攻关”是产学研

产学研合作项目_产学研合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产学研合作项目_产学研合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市委学习实践活动的统一部署,按照市科技局学习实践活动要求,紧紧围绕“建好恩来家乡,科技贡献什么”这一主题,扎扎实实把学习和调研活动落在行动上。近期,就全市产学研合作情况对部分企业和高校院所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我们认识到,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进产学研合作,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解决生产关键技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可靠科技支撑手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学研工作现状 为积极贯彻省关于“推进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江苏建设创新型省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的指示精神,市科技局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推动企业、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市科技在经费不充裕的情况下,拿出了100万元,作为推动产学研工作的专项经费,2019年共立项支持36项产学研促进计划项目。如今,全市已获确认省级高技术研究重点试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市级重点试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9个。2019年我市紧紧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437项,成功举办各类产学研合作专题活动40余场,开展企业与高校项目对接活动、技术培训讲座20余场。目

前,南京大学淮安高新技术研究院、淮安大学科技园、淮安软件园等高新产业园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 此次调查的126家企业中,有87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涌现出了贝莱尔电气公司、万邦香料工业公司等一批产学研合作投入研发资金大,年产值、利税稳步增长的高新技术企业。据不完全统计,87家企业与省内外72所高校院所开展了实质性产学研合作,双方完成或正在实施项目达280项,合作项目计划总投入180640万元,转化项目成果194个,产生自主知识产权347件。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加强企业生产技术与科研成果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衔接和转化,推动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发展。当前,我市产学研合作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企业发展需求科技意识增强。近年来,我市产学研合作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企业面临生存环境压力、产业升级转型、市场竞争激烈等诸多因素的挑战,对高层次人才、科技团队、高新技术的合作,期盼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合作,特别是通过高校院所参与,联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建技术研发中心,推动了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步伐,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了企业产品技术进步。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研发或科技成果转让,最终将使企业长期受益。 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意识不断加强,投入逐步加大,目前,我市部分企业已与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结盟,承担了一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江苏金湖瑞时特钢制品科技有限公司与院士

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启示

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启示 摘要通过对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和澳大利亚TAFE等模式的比较和分析,总结出这些国家在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方面的经验,为解决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1.纵观国外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办学发展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1 德国“双元制” 所谓“双元制”,就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教育 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职业学校,它的任务是实施文化和与专业理论知识的 教育;另一元是企业等实训场所,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岗位、职业技能 方面的培训。这种模式的特点:(1)学生是在企业和学校两个不同的场所接受职业 教育和培训,但以企业培训为主,在企业受训的时间是学校理论教学时间的3—4倍。(2)企业参与度高,针对性强。由企业和学校的代表组成专业委员会,双方共 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调整,共同完成教学任务。(3) 政府设立“产业合作委员会”,出面干预并使校企合作制度化,对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监控。同时,德国明确规定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可免交部分国税。 1.2 美国“合作职业教育”模式 美国的合作职业教育实施办法是: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普通教育课程,另一部分时间在工商企业界做实际工作。其主要特点:(1)办学以学校一方为主, 学校根据专业需要与企业签订合作合同,明确权利与义务。学校派教师指导、监 督学生的生活及工作,负责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工作。企业提供劳动岗位和报酬,安排工作人员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进行安全操作,评定学生的劳动态度、 工作质量等。(2)教学时间分配上,大致分为1:1,一半在校学习,一半在企业劳动。学校承认学生在工作中所得的学分。 1.3 澳大利亚“TAFE”模式 “TAFE”是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的缩写,即“技术与继续教育”。该模 式是政府主导,同企业行业密切合作,面向职业资格准入,具有统一教育和培训 标准,强调终身教育,充分体现“能力本位”为特点的职业教育模式。其主要特点:(1)生源广泛,学制灵活。“TAFE”学院的招生没有年龄上的限制,建立了“学习—— 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的终身教育模式。(2)注重实践教学。(3)行业 与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密切合作,全程参与。(4)拥有深厚专业背景的“双师型”师资 队伍。 1.4 “日本“产学合作”模式 日本的“产学合作”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中等教育阶段产学合作,一种 为高等教育阶段产学合作。中等教育阶段产学合作主要为:(1)双结合。定时制高 中同企业的职业训练机构合作,学生既是定时制高中的学生,又是职业训练机构 的受训生。 (2)三结合。定时制高中、函授制高中及职业训练机构三方合作,普通课在函授制高中里学,一部分专业课在定时制高中里学,其余的专业课和实习在 训练机构进行。(3)委托培养。新录用的初中毕业生到全日制高中脱产学习,组织 专门的班级,企业须提供设备和派出讲课教师。 (4)巡回指导。企业在职人员每周花一个白天,三个晚上到校学习,同时高中教师到生产现场巡回指导,确定学生 的实习学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