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供给理论

货币供给理论

货币供给理论
货币供给理论

第十章货币供给理论

本章重点问题

1、基础货币

2、货币乘数及其影响因素

3、货币供给内生论和外生论

第一节货币供给理论概述

货币供给理论,是研究货币供给量的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和调控机制的理论;它是货币政策理论中同货币需求理论相对应的另一个侧面。它所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货币的涵盖范围、货币的供给方式、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以及货币管理当局对货币供给的控制等。

一、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沿革

相对于历史悠久的货币需求理论来说,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有些滞后,但早在金属货币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关注货币供给。由于贵重金属开采量的限制,货币供给不足是经济中的主要问题,例如中国唐代中期曾经出现的“钱荒”和明清之际的“银荒”,都是货币供给不足的例证。而真正突破金属货币供给限制的,是现代信用体系的货币创造机制。因此一般认为,货币供给理论的思想渊源是18世纪的信用创造学说。信用创造说的基本观点是:银行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银行能够通过发放贷款创造存款。正是这一存款的派生机制,为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英国经济学界在19世纪初和19世纪40年代,爆发了著名的“金块争论”和“通货争论”,为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完善创造了条件。

货币供给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标志是C.A. 菲利普斯所著的《银行信用》一书出版。该书第一次使用了“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概念,为以后的货币供给理论提供了理论雏形。而从20世纪

30年代后到60年代初期,货币供给理论发展经历了一段消沉期。这一时期正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中,货币供给一直是作为一个由货币当局控制的外生变量而出现的,其大小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是典型的货币供给外生论者,因而无论是各国政府还是经济学家都普遍忽视了对货币供给的研究。

1952年,J.E.米德发表了《货币数量与银行体系》一文,米德在文中首次采用货币供给方程对货币供应量与银行体系做出系统性分析,标志着现代货币供给理论的初步形成。之后,众多经济学家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货币供给模型。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各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长时期采用凯恩斯的赤字财政政策,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滞胀”,凯恩斯理论彻底失灵,作为新经济自由主义阵营中的货币学派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投入到对货币供给理论的研究中。在这些研究中,有着较大影响的是,由格雷(J.G.Gurley)和肖(E.S.Shaw)提出经托宾等人发展而成的一种系统的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新论(New View)。

二、货币供给理论的新发展

凯恩斯及其追随者将货币供给看作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但随着经济“滞胀”的出现,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和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这一说法受到严重质疑和挑战,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承认,内生的货币供给理论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其中比较重要的是20世纪70年代后,后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20世纪70年代后的货币供给理论研究成果。

传统的外生货币供给理论没有考虑到银行贷款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这一点正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重点批评之处,他们强调银行贷款对货币供给有因果作用。在其内生货币供给理论中传统的存款创造贷款的观点被逆转过来,成为银行贷款创造存款。这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一致认同的观点。

早期的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将中央银行纳入到内生货币供给的研究范围, 但逐渐将重点放在了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方面,并出现了分歧。一种观点被

称为适应性内生供给。认为当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的储备不够充足时,中央

银行必须适应性地供给,否则金融结构将不稳定,甚至危及整个经济。持这种观点

的有卡尔多、温特劳布、摩尔等。另一种观点被称为结构性内生供给,它所强调

的是,当中央银行限制非借入储备的增长时,额外的储备通常是在金融机构本身

内产生的,通过创新的负债管理在联邦市场、欧洲美元市场和CDs 市场上借入资

金。主要代表人物有明斯基、罗西斯等。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

主要是围绕着这两种观点的争论展开的。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内生货币理论的拓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融入

了流动性偏好理论。明斯基提出了金融脆弱性周期变化模型,指出银行要综合考

虑盈利性和流动性来决定资产组合选择,并据此确定货币供应量,而银行可以将

其金融资源投入金融循环或产业循环中。因此,根据银行的选择,不仅货币供应

量会有相应变化,而且货币的可得性和总需求之间的联系也可能不同;二是引入

国际背景。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信贷不仅使供给内生化,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还

存在可得性约束。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心—周边理论的借贷款模型,该模型指出,

在发展中国家出口繁荣时,预期投资收益将上升,则以直接投资形式的资本流入

将增加;奇克提出的银行结构进化理论,主要根据银行体系创造贷款的范围、随

制度和经济环境变化过程和变化方面来分析银行体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奇克指

出,随着金融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国内外金融的接轨,货币的内生性变得更

强。

2、货币供给的几个主要研究方向。

货币供给理论大体沿着三条线索不断向前发展:

首先,在货币的定义方面,随着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

中央银行为控制货币供给做出的各种规定成为金融创新规避的对象,各种金融工

具的出现使传统的1M 、2M 、3M 定义日渐模糊,狭义货币说向广义货币说发展,

货币的外延日益扩大①。

其次,在货币供给的理论模型方面,不断借助更为复杂的数理方法对影响货

① 关于货币层次的划分以及这一理论的发展参见第一章的内容,这里不再重复。

币供给的诸多因素进行更为全面和准确的分析,进而讨论通过货币政策调控货币供给量的途径和效果。

最后,在货币供给的性质方面,关于货币供给到底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的争论并未停止,同时对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以及如何制定货币政策规则提出了不同的理论。

本章内容将以此为线索,全面介绍货币供给理论的内容及其发展。

第二节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1

货币供给理论的渊源始自信用创造说,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是整个货币供给体系的基础。商业银行作为唯一可以经营活期存款(支票存款)的金融中介机构,在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和进行相互结算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了信用创造的功能,即商业银行能以派生存款的方式创造或收缩货币,从而对货币供给造成强烈影响。

一、存款创造的条件

现代商业银行大多采取部分准备金制度和非现金结算制度,这构成了商业银行存款创造的前提条件。

(一)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

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保留的存款余额,称为存款准备金。它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组成。法定准备金是各国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最低数额的准备金,为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率与

1一般教科书将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的内容放在商业银行一章中,本是为了将货币供给作为一个统一内容体系,故将派生存款放在货币供应中一并叙述。

存款总额的乘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各国货币管理当局规定的存款缴存比例,它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法定准备率越高,则银行吸收的存款用于贷款的数额越少,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则越多。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准备金中超过法定的部分。

由于部分准备金制度的存在,银行在吸收进一笔现金或支票后,留存一部分准备,就可以将其余部分用于贷款,存款派生机制也才会存在。假若银行实行的是全额准备金制度,则商业银行除了将存款放入保险柜或存入中央银行外,再无其他活动,这样,存款也就不可能派生。银行在全额准备金制度下不能得到任何利益,储户也就不可能得到任何的存款利息。因此,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不但是存款派生的前提条件,更是银行体系存在的前提。对于一定数量的存款来说,准备金的比例越高,银行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就越少,存款派生的能力就越低;反之,准备金的比例越低,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就越强。如果银行实行零准备金制度,则商业银行可以将存款以贷款的形式全额放出,在没有现金漏出的条件下,这些贷款会重新回到商业银行成为存款,如此不断循环,从而在理论上可以无限制的扩大货币供应量。

(二)非现金结算制度

非现金结算制度能使人们通过支票的形式进行货币支付,银行之间的往来进行转账结算,无须使用现金。如果社会经济活动的所有交易都必须使用现金,那么借款人在得到任何一笔贷款后都会立刻以现金的形式取出,直到贷款归还以前这笔资金都在银行体系之外流通,而不被存入银行,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也无法创造存款。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用现金漏出率①来计算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货币数量。

因此,对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过程而言,部分准备金制度和非现金结算制度两者缺一不可。

二、多倍存款扩张的过程

①现金漏出率的概念见本节的第三部分内容。

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假定:(1)客户将从银行得到的贷款全部存人银行,而不提现金;(2)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为10%。假定A银行接受了客户存入的现金10000元。按规定从中提取现金准备1000元,以应付客户提现的需要。其余9000元可以用于贷款以取得收益。

A银行资产负债表单位:元

由于一国的商业银行有许多,当A银行将9000元贷给客户时,该客户可以将钱存入B银行。B银行再按10%提取900元作现金准备,其余再贷放出去。

B银行资产负债表单位:元

B银行贷出8100元,借款人又转存入C银行。C银行按10%提取准备金后,其余再贷放出去。

C银行资产负债表单位:元

如此类推,银行与客户之间不断地贷款、存款,就会产生以下结果。

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单位:元

原始存款为10000元,总存款为100000元。从存款一栏中看出,数额以910

的比例递减。若以R 表示原始存款,D 表示存款总额,r 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比

率,则存款货币创造的公式为:D R r =,其中,90000D R -=元,就是银行体

系创造出来的存款货币。因此,r 越高,创造的存款货币额越小;r 越低,则创

造的存款货币额越大。

三、派生存款乘数

存款乘数是指每1单位的原始存款或初始准备金1变动所引起的银行系统总

存款额的变动倍数,一般用字母k 来表示存款乘数。

我们沿用前面的例子,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和现金漏损率为零的前提

下,那么最初10000单位的原始存款,经过商业银行的贷款活动,最终形成的存

款级数如下:10000,9000,8100,7290 ……每一个数字都是前面数字的10%,这样一个数字序列就形成了一个收敛的等比级数,即派生存款模型。我们用d r 表

示存款准备金率;A 表示原始存款;现金漏损率C '为零,超额准备率为零,那

么,一笔原始存款A 在法定准备金率为d r 的条件下,可以派生如下存款: ()()()()212111111n n d d d d D A A r A r A r r --??=+-++-=+-++-??

10-1

当N →+∞,由于01d r <<

则上式就化为()11**11d d

D A A r r ==--

1 所谓原始存款或初始准备金,可以认为是商业银行吸收到公众手持的现金或中央银行最初贷给商业银行

的资金形成的。

那么,1d

r 就是派生存款乘数,即1d K r = 10-2 四、派生存款乘数的修正

首先,在前面的分析中假定在存款创造过程中没有现金C 从银行系统中漏

出。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必然会存在一部分存款以现金的形式被公众提取

出来,并持续的保留在公众手中。虽然支票存款的流动性接近于现金,但在一些

小额交易或秘密交易中,人们还是不会采用支票的形式。这一现象在信用体制不

发达的国家更为普遍,毕竟只有现金才是最具流动性的支付手段。由于这部分现

金从银行体系漏出,也就不可能参与存款的创造,其作用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

作用一致。如果用c '表示平均每一元活期存款中公众持有的现金比例,可以根据

上述的收敛的等比级数公式10-1推算出在考虑现金漏损率情况下的新的模型,

即存款派生乘数的表达式可以写作:

1'

d K r c =+ 10-3 其次,前面假定所有银行都不持有超额准备金G ,但为了保持流动性、避免

向中央银行借款,各个商业银行通常都持有一定的超额准备金,虽然这一比例比

较小。超额准备金的数额根据实际经济情况由银行自由掌握,但银行一旦持有了

超额准备金,那它对存款创造所起的作用和法定存款准备金完全相同。如果用g

表示平均每一元存款中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的百分比,那么存款可以根据上述

的收敛的等比级数公式10-1推算出在考虑现金漏损率和超额准备金率条件下的

新的模型,即存款派生乘数的表达式可以扩展为:

1'g

d K r c =++ 10-4 最后,我们还必须考虑到新增的活期(支票)存款向其他存款的转化。随着

活期存款的增加,其中一些将转变为非个人定期存款。由于法律规定银行对非个

人定期存款也需要持有一定比例的准备金,并且这一比率同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

金比率不同,因而这种转化会对存款派生比例产生影响。假定非个人定期存款的

比例为t ,非个人定期存款的准备金比率为t r ,那么每一元活期存款中就会有t

t r 作为法定准备金从存款派生体系中漏出,那么根据上述10-1式原理,从而派生

存款乘数进一步扩展为:

1'

d t K r c g t r =+++? 10-5

第三节 货币供应的理论模型

一、货币供给与银行体系的合并资产负债表

货币供给与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业务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流通中的现金

是中央银行对大众的负债;银行存款又是商业银行对存款部门的负债。通过分析

银行机构的资产负债的关系而揭示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一)银行体系合并资产负债表

一般来说,剔除个别特殊业务情况,可以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

表进行合并如下表10-1所示。

1a b c d a b c d A A A A L L L L M +++=++++ 10-6

()()1a b c d a b c d

M A A A A L L L L =+++-+++ 10-7 从式10-7可以看出,银行体系任何一项资产的增加都会引起1M 的增加;反

之,则减少;相反,除了1M 之外,银行体系的任何一项负债的增加都会引起1

M 的减少;若负债减少则会引起1M 增加。若负债总量不变,结构发生变化,如定

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减少,或者财政存款减少,则达到1M 增加的目的。

我们对上述的公式10-7根据一定的对应原则,作进一步的处理如下:

()()()1a a b b c d c d M A L A L A A L L =-+-++-- 10-8

根据公式10-8,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货币供应量受到如下因素影响:

1、信贷收支状况。a A 为银行体系对外贷款,a L 为银行体系的储蓄及定期存

款。a a A L -表示银行体系信贷收支的平衡程度,反映了银行与财政部门以外的经

济单位的债权债务关系净额。若贷款增加额大于储蓄存款及定期存款增加额,则

会引起1M 的增加。

2、财政收支状况。b A 为财政借款,b L 为财政存款。显然,如果存款不变,

那么,b A 的增加必然使货币增长。而政府增加贷款的做法一般认为是同财政赤

字有关,所以在财政收支不平衡的情况下,尤其是财政支出大于收入时向银行融

资的情况下,货币扩张是不可避免的。当然,我们在这里只是从借款的角度来分

析政府支出问题。当政府采取其他形式的融资时,如发行国债,而不允许中央银

行认购的情况下,则一般不会发生货币扩张的情形。

3、国际收支状况。一国国际收支的状况最终会体现在黄金外汇储备的变化

和银行体系在国际金融机构债权债务净额的变化上,即c A 、d A 和d L 这三个反应

一国国际收支的指标上来。显然在外汇和黄金占款(c A ,d A )的增加时,必然

造成本国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增加,从而增加一国货币供应量。

4、技术因素

结算中的票据实际是中央银行为结算而向存款机构提供的短期信贷。存款机

构将收到的支票送交中央银行进行清算,准备金增加;由于传递耽搁等原因,中

央银行不能立即借记出票存款机构的准备金账户。因此一方面收款机构已经贷记

了该支票;另一方面出票机构尚未进行登记,总的准备金就会暂时增加。当支票

最终清算时,准备金的暂增加也会消失。但对于整个银行系统来说,这种在途结

算中的票据始终存在,其数额除随经济活动总量增加而有增加的趋势外,还与资金结算技术有关。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卫星通讯等手段,可以大大缩短在途结算票据数额,减少基础货币。

按照此办法,同样可以找出

M的决定因素。

2

综合上述因素可以看出,一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实际上受到一国信贷收支、财政收支和国际收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二、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通过对合并的银行资产负债表分析货币供应量可以看出中央银行在一国货币供应中的基础性作用。首先引入几个相关概念。

(一)基础货币及其作用

1、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又称为“强力货币”或“货币基础”,是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准备金的总和。从基础货币的来源来看,它是指货币当局的负债,即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它只是整个货币供给量的一部分;基础货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二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即通常所谓的通货。

2、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以下11个:(1)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证券;(2)中央银行收购黄金、外汇;(3)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4)财政部发行通货;(5)中央银行的应收未收款项;(6)中央银行的其他资产;(7)政府持有的通货;(8)政府存款;(9)外国存款;(10)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11)中央银行的其他负债。在以上这11个因素中,前6个为增加基础货币的因素,后5个为减少基础货币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均集中地反映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见表10-2。

表10-2 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根据定义,基础货币(B )等于流通中的现金加银行存款准备金(12L L +)。

由“资产=负债”的会计恒等式,我们可以得到 12B L L =+

C R G =++

()()1234567345678A A A A A A A L L L L L L =++++++-+++++ 10-9

式中C ,R ,G 分别为流通中现金,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

它们又分别是存款总额的一个比例,所以,可以写成:

()****d t d t B D c D r D r t D g D c r r t g ''=+++=+++ 10-10

从10-9式中可以很容易的知道: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除商业银行

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之外,其他任何资产项目的净增加,都将导致基础货币的

增加;任何负债项目的净增加,都会导致基础货币的减少。

从以上11个因素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虽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上

包括黄金、外汇和其他国外资产。 ② 这里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的库存现金,库存现金是银行准备金的一部分。

购买或出售债券随时调整基础货币的供应,但基础货币仍然不是一个完全由中央

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因为中央银行不能单方面决定并准确预测商业银行向其进

行贴现贷款的数额。虽然贴现贷款的利息率由中央银行决定,但商业银行的决策

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把基础货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中央银

行可以完全控制的,我们称为“非借入基础货币”,在数量上它等于基础货币减

去存款机构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另一部分是不能由中央银行完全控制的基础货

币,这主要是指中央银行的贴现贷款创造的那部分基础货币。

3、基础货币对货币供应的影响。在货币乘数一定时,基础货币的规模决定

了整个货币供给量的规模。基础货币的变动,不仅引起整个货币供给量的同方向

变动,而且还将引起整个货币供给量的成倍变动。具体而言,若基础货币增加,

货币供给量将成倍地扩张;而若基础货币减少,则货币供给量将成倍地缩减。由

于基础货币能为货币当局所直接控制,因此,在货币乘数不变的条件下,货币当

局即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控制整个货币供给量。

(二)货币乘数

1、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是用以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之倍

数关系的一种系数。货币乘数是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又一个重要的、甚至是更为关

键的因素。但是,与基础货币不同,货币乘数并不是一个外生变量,因为决定货

币乘数的大部分因素都不是决定于货币当局的行为,而是决定于商业银行或社会

大众的行为。可以说,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主要地表现在货币乘数的内生性。也就

是说,货币供给之所以是一个内生变量,主要是因为货币当局不能对货币乘数实

施直接的或完全的控制。

货币乘数同前面提到的存款乘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存款乘数是说明商业

银行存款派生过程中,活期存款总额同基础货币之间的倍数关系。而货币乘数是

指货币供给总量同基础货币间的比例关系。由于货币供给按照流动性不同可以划

分为0M 、1M 、2M 等不同的统计口径,其总量会有所不同,因而对应的货币乘

数计算公式也会有很大差异,但存款乘数只是针对活期存款来说的。

2、货币乘数决定的一般理论模型

对狭义货币供给1M 来说,它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用公式表

示为:1M C D =+。其中C 表示公众手中持有的现金,它可以通过现金持有比率

c '(现金漏出率)计算,即C c D '=;而活期存款D 可以根据前面推导的存款乘

数表示。因此,狭义货币供给的计算公式为:

11*M m B = 10-11 那么,1M m B =

1d t C D c C R G r r t c g

'++=='+++++ 10-12 其中1+g

d t c r r t c '+'++就是狭义货币1M 的货币乘数,我们用1m 表示,则 11M m B =(B 表示基础货币)

对于广义货币2M ,其定义相当于在1M 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其他项目,如小额

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份额等,说法不同,但在计算

过程中可以统一处理:把这些附加项目合并在一起用H 代表,用h 表示这些项目

与活期存款的比率,从而这些附加项目作为2M 的一部分内容,那么2M 同基础

货币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21 d t c h M B r r t c g ??'++= ?'+++??

10-13 则 21

d t c h m r r t c g '++='+++ 10-14 显然,1

d t c h r r t c g '++'+++为广义货币2M 的货币乘数。它高于1m 。因为定期存款或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份额、货币市场存款账户、隔日回购协议等项目,大大增

加货币供应数量,即21M M >。

3、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

(1)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

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可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

存款准备金比率而直接地改变货币乘数,从而达到控制货币供给量的目的。法定

存款准备金比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在货币乘数的各个决定因素中,法定存款

准备金比率基本上是一个可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外生变量。当然,由于法定存

款准备金比率的变动将对一国经济带来较大的冲击,因此,它不宜比较频繁地变

动,中央银行实际上也并不经常地运用这一威力强大的武器。同时,商业银行和

社会大众的某些行为,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2)定期存款比率。定期存款比率是指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的

比率。这一比率的变动主要决定于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影响这种资产选择

行为,从而影响定期存款比率的因素主要有两个:①定期存款利率,定期存款利

率上升,将引导人们更多地以定期存款方式保留财富,t 趋于上升,反之则下降。

如果活期存款利率上升,同时隐含着定期存款利率相对下降,定期存款比例也会

下降。②收入或财富的变动,收入或财富增长将导致各项资产同时增加,但如果

生息资产的增长幅度高于支付工具的增长幅度,t 将上升。货币乘数部分是内生

的,主要受到收入的影响,即使中央银行保持货币政策不变,货币存量也会随收

入增加而增加,即它是顺周期变动的。

(3)通货比率(公众持有现金率)。通货比率是指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对

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这一比率的变动也主要决定于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

为。影响人们资产选择行为,从而影响通货比率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公众的流动

性偏好程度、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即持有通货的机会成本)、银行体系活期

存款的增减变化、收入或财富的变动以及其他如信用发达程度、心理预期、突发

事件、季节性因素等。通货比率的变动对货币乘数、从而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也

比较复杂。根据一般的货币乘数模型,无论定义1M 或2M ,通货比率均同时出现

于货币乘数公式的分子和分母中。可通过如下两种办法来对这种影响的方向做出

比较准确的判断:①根据基本原理进行分析。人们持有的通货是一种潜在的准备

金。如果将这种潜在的准备金转化为现实的准备金,即把持有的现金存入商业银

行,从而使通货比率下降,则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这部分现金即可通过商业银

行的贷款、贴现或投资行为而创造出成倍的派生存款,从而使货币乘数增大,并

使货币供给量增加。如果人们持有更多的通货,从而使通货比率上升,则这部分

通货因流出商业银行体系,从而不再成为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这就使货币乘数

缩小,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减少。可见,从基本原理而言,通货比率的变动将对货

币乘数、从而对货币供给量产生负的影响。②通过数学方法加以推导。可分别求

出货币乘数1m 和2m 对通货比率的一阶导数,然后根据其符号来判断通货比率的

变动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方向。

(4)超额准备金比率。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意味着用于信用创造的

资金相对减少,是存款扩张过程中的一种漏出。该比率取决于商业银行经营中成

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影响它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①利率,市场利率是持有

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市场利率上升,表明运用闲置资金可以取得更高收益,

商业银行会降低超额准备金比率,反之则会提高该比率。②贷款的投资机会,在

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时,资金需求增加,会促使银行降低超额准备金比率,增加贷

款,而经济衰退时则会提高该比率。③借入资金难易程度及成本大小,如果银行

能随时向中央银行或其他机构借入资金,且成本不会大幅波动,银行便不必保留

过多的超额准备金,反之,商业银行则会保持较高的超额准备金比率以应付突然

的资金需求。

4、货币乘数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根据现代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乘数是货币供给的又一个重要因素,而且甚至

是比基础货币更重要的一个因素。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与货币供

给成正比。也就是说,货币乘数越大,则一定的基础货币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也

就越多;货币乘数越小,则同样的基础货币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也就越少。决定

货币乘数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特别是其中有些因素显然不是由中央银行所能

决定和控制的。因此,货币乘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要比基础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更重要,也更复杂。因此,在货币供给理论的研究中,对货币乘数的研究要比对基础货币的研究更重要。从现代货币供给理论研究中所提出的各种模型可明显地看到,大多数货币供给决定模型实际上主要是货币乘数模型。

综上所述,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社会公众这三个经济主体

R、C这三个因的行为共同决定的。如果撇开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则B、

d

素基本上代表了中央银行的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G则代表了商业银行的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这就说明,在现代经济中,货币供给并不完全地由中央银行所决定和控制,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受到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行为的影响,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又要受到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的影响。由此可推论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在现代经济中,货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内生变量。三、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互动关系

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按照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增长决定的。在费雪(I.Fisher)提出的著名的交易方程式PT MV

=中,如果把货币流通速度V看作一个常数,货币数量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决定(M m B

=),则可以得出PT mBV

=。这表明经济增长对货币的需求可由基础货币的增长或货币乘数的上升来满足。基础货币增加得少则货币乘数上升得快;反之,货币乘数上升得慢则基础货币就增加多。在经济扩张期,如果基础货币受到央行控制不能迅速增加,各个商业银行会在利润动机的驱使下,通过降低超额准备金比率和增加向中央银行贷款的方式增大货币乘数,货币乘数的迅速上升就会促进货币供给的增加;在经济紧缩期,如果货币政策不能有效地调整基础货币,货币乘数的下降就会抑制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

从另一方面看,货币乘数变化率有规律的周期性波动几乎正好与基础货币增长率的周期性相反,因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抵消了后者剧烈波动的影响,这也反映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特点。因为每当经济紧缩时,中央银行往往扩大基础货币

的投放,刺激经济恢复繁荣。但此时由于对经济前景的普遍悲观,消费和投资都

处于较低的水平,银行也处于风险性和收益性的考虑,减少贷款的发放。资金供

求两方面原因都会导致银行业提高超额存款准备金比率,从而降低货币乘数。反

之,当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时,需要中央银行紧缩银根、减少基础货币的投

放;但货币乘数却因为商业银行减少超额储备和向中央银行大量借款而迅速提

高,削弱基础货币变化产生的影响。

第四节 货币供给理论

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研究为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代西方

经济学家对货币供给的论述都是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的,而

且各种学说中对基础货币的界定和认识比较一致。因此,现代货币供给的决定模

型也就是货币乘数的决定模型,对货币乘数研究的发展也大体代表了货币供给理

论的发展进程。

一、西方货币供给的几种理论模型

1、菲利普斯的货币乘数论

菲利普斯是最早对货币乘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经济学家。1921年,菲利

普斯出版了《银行信用》一书,最早使用了“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这对概

念。书中指出,原始存款是现金通货,或其他银行的支票和汇票等易兑换为现金

的等价物存入银行而形成的存款;派生存款则是接受银行放款和票据贴现的顾

客,将其资金存入银行所形成的存款。菲利普斯假设,银行不持有超额准备金,

公众也不持有现金和定期存款。于是,银行的存款总额要大于所增加的准备金若干倍,这个倍数即为货币乘数,表示为1m r =,r 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是最

为简单也最为经典的货币乘数理论,与第二节中的相关介绍是一致的。

此后,萨缪尔森依据现实情况发展了菲利普斯的简单乘数模型。在其模型中

加入了超额准备金比率和现金漏损率的因素,放宽了原先的假定前提,从而得出

较为符合实际的乘数模型: 1()m r e c =++ ,这里用e 代表超额准备金比率,

c表示现金漏损率。

2、弗里德曼—施瓦茨货币供应模型

弗里德曼与施瓦茨于1963年出版《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一书提出一种货币供给决定模型,分析了各种主客观因素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指出决定货币供给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基础货币(H)、存款准备金比率(D R)和存款通货比(D C),这三个因素分别取决于货币当局,银行体系和社会公众。

首先,货币存量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货币当局的负债,即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二是银行的负债,即银行存款,包括活期存款,也包括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如设M为货币存量,C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D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则:M C D

=+①。其次,在货币存量中只有一部分货币可为中央银行所能直接控制,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称之为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它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二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包括库存现金和存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所谓的高能货币,实际上就是基础货币。如以H表示高能货币,以R表示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则:H C R

=+。

由此,得

11

(1)

11

C D D D D D D D

C D C R R R C R R C R C

M

H C R D D D D

C R

C R R C R C R C

+

+++

+

=====

+

++++

(1)

D D

R C

m

D D

R C

+

=

+

,10-15

则M H m

=,其中m为货币乘数。

由上述货币供给模型可知,货币存量是由三个因素共同决定的:一是高能货币H;二是商业银行的存款与准备金的比率D R;三是商业银行的存款与社会公众持有的通货的比率D C。在这三个因素中,第二、第三个因素共同决定了货币乘数。在高能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这两个因素就决定了货币的存量。根据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分析,决定货币供给的经济主体有三个:一是货币当局,它决定①这里M表示的是广义货币2

M。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和凯恩斯主义主张的不同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和凯恩斯主义主张的不同: 弗里德曼探讨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采取了与凯恩斯不同的方法,他不再具体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而将货币作为构成财富资产的一种,通过影响人们选择资产的种类来保存财富的因素来研究货币需求的,实际上是资产需求理论在货币需求理论上的应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是债券,股票,商品的替代品,货币需求是个人拥有的财富及其他资产相对于货币预期回报率的函数。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把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列入了货币需求范围,因此,不仅商品交易规模与其价格水平影响货币需求,而且利率的变动也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根据以上思想,凯恩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策性理论:即政府可以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和产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为何凯恩斯与弗里德曼得到不同的政策主张 弗里德曼是典型的货币主义学派者,在货币政策上,弗里德曼提出居民的持久收入是影响其货币去求的主要因素,并认为居民持久收入是不变的,所以货币需求也是相对不变的,所以得出货币供给(即货币政策)也应该是稳定的,相对不变的。坚持市场经济具有内在自动稳定性的信条,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自然趋势,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干预的失误。相信由私人经济行为决定的资源配置与名义收入的短期变动无关。但凯恩斯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最大,而利率是时刻变动的,所以认为货币政策也应该采取“相机抉择”,随时变动。凯恩斯主义主要是强调政府的大规模干预。相信由私人经济行为 决定的资源配置与名义收入的短期变动无关。 弗里德曼对凯恩斯的挑战:在他的自传中,弗里德曼曾描述1941至43年为罗斯福新政工作时,“当时我是一个彻底的凯恩斯主义者”。随着时间过去,弗里德曼对于经济政策的看法也逐渐转变,他在芝大成立货币及银行研究小组,借着经济史论家安娜·施瓦茨(Anna Schwartz)的协助,发表影响深的《美国货币史》鸿文。他在书中挑战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抨击他们忽略货币供应、金融政策对经济周期及通胀的重要性。 弗里德曼196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中提倡将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让自由市场运作,以此维持政治和社会自由。他的政治哲学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并反对政府的干预。他的理论成了自由意志主义的主要经济根据之一,并且对1980年代开始美国的里根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有极大影响。同时书中进一步提出了自己严格而简单的货币政策规范:为防止通胀,美国货币当局应将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控制在3%~5%,使他与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相 一致,如果实行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只会引起经济更大的波动。 弗里德曼与凯恩斯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的赞赏者与批评者均指出,弗里德曼的世界观本质上颇为简单:坚定信仰个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

比较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比较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1.需求理论的前提假设: 相同点:凯氏与弗氏都作了以下的假设: 1)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用奇一的市场利率来 表达,不断变化着的市场利率是公众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2)无论在时段上还是在时点上,货币与实物资产是替代品。公众的投资发 生额越大,货币需求量便越少。 3)生产要素具有可分割性,各生产单位面临同一技术水平。 不同点: 凯氏:1)短期分析-价格不变。凯氏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问世的,因此理论上侧重于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即大量的生产 能力被迫闲置的问题。 2)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 弗氏:1)长期分析,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侧重于解决通货膨胀、“滞胀”问题。 2)货币量的层次为M2,即包括货币和准货币。 2.货币需求理论模型: 凯氏:1)凯氏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货币需求动机分为:交易动机、营业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其 中货币的交易需求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取决于人们的收入 水平,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正相关猪场;货币的投机需求,强调的是货 币的贮藏手段功能,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市场利率负相关。综上所述: 货币需求与收入正相关,与市场利率负相关。 2)“流动性陷阱”假说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大胆的假设,当利率已降至某 一不能再降的低水平值的时候,货币需求会变为无穷大,货币需求量 的增加一利率无关,此时的货币政策失效,能适用的是财政政策。 3)凯恩斯模型与“马歇尔的k” 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简单化-写成线形形式Md=aY-bi,联立 Md=kPY,得k=a-bi/Y.通过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算出来的货 币需求量,依然是收入的一部分,即Md=kY,不过此时的k不同 于“马歇尔的k”,而是一个变量,一个函数。 弗氏:1)弗里德曼的理论特色有:采纳了凯恩斯视货币为一种资产的核心思想,利用这一思想把货币数量说改造成货币需求函数;基本上可定 了货币数量说的长期结论,即长期中,货币量变化只影响物价、名 义利率、名义收入等,不能影响就业、实际收入、实际利率等。 2)弗里德曼用“消费者选择理论”对货币需求进行了逻辑推理,消费者在诸多商品之间进行选择时,一般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效用、 收入、机会成本。而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所以弗里德曼认 为,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主要受持有货币的成本跟持有货币的收益 (这与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有些相似)影响。 3)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可以表示为:Md=f(P,Y,Rb,Re,

比较分析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并分析其理论的政策含义

比较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德异同。 在背景和前提假设方面,不同的地方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期,所以他的理论侧重于解决那个时期的主要问题――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而弗里德曼德的货币需求理论旨在解决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滞涨”,所以他的理论前提就不再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在凯恩斯的理论中,他做的是短期分析,这意味着价格P是不变的,即在时间长度可观的短期内需求上升是不会导致价格上升的。相反,弗里德曼长期理论认为,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常数,而是一个变动的量,是对国民收入有影响的。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价格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在“滞涨”的条件下,价格P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中把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即此时的货币时没有任何收益的。而弗里德曼却扩大了货币涵盖的内容,将货币定义在广义货币的层次上,即M2层次。他认为货币定义应以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测定。所以根据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以及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分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这两个标准,他把货币定义为M2。 相同的地方有:凯恩斯和弗里德曼都认为货币是收到利率影响的一种资产。 在需求函数的建立方面,不同的地方有: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只与两个变量有关,即收入(Y)和利率(i)。具体分析来说,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的动机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交易动机,指个人或企业需要货币是为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按照凯恩斯的说法,出于交易动机的需求量主要决定与收入Y,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从而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大。所以货币的交易需求量是收入的增函数;第二,预防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这一货币需求大体上也与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第三,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由于有价证券的价格和利率是成反比的,有价证券的价格上升意味着利率的下降,反之则反是。所以当利率上升的时候人们会想要更多的货币来购买有价证券,此时对货币的需求就会上升,反之反之。所以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利率的渐函数。综上所述,凯恩斯得出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Md =f (Y, i ) 其中Y 为收入,和货币需求同方向变化,i 为利率,与货币需求反方向变化。 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需求量除了受收入和利率的影响以外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第一,持有货币的成本,该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种。直接成本分为预期损失和贮藏费用。间接成本就是机会成本。第二,持有货币的收益,也包括两个方面: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直接收益包括利息收益以及价格下降时货币的实际价值上升等。间接收益即持有货币带来的交易便利和享受的优惠。根据以上理论,弗里德曼得出了他得需求函数: M d/P=f (Yr, w, Rm, Rb, Re, gP, u) 其中;M d/P――实际货币需求,即持有得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 Yr――实际恒久收入,与货币需求量呈正相关。 W――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与货币需求量的关系也不确定。 Rm――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可以理解为定期存款的预期收益率,它与货币需求之间是正相关的。 Rb――债券的名义预期收益率,与货币需求量负相关。 Re――股票的名义预期收益率,与货币需求量负相关。 gP――预期价格变动率,与货币需求量负相关。 u――影响货币持有效用的其他随机因素,与货币需求量的关系不定。 由此说明,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不仅仅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数,而是上述全部因素的函数。 弗里德曼同样认为货币需求函数与利率有关,但是与凯恩斯不同的是,弗里德曼德i 不

货币金融学习题(第4-6章;第5讲)

第4-6章 一、选择题 ?如果利率为5%,下一年支付52.50美元、2年后支付110.25美元的证券的现值是A.162.50美元; B. 50美元; C.100美元; D.150美元。 ?5000美元的息票债券,息票利率为6%,每年支付 A.50美元; B.500美元; C.250美元; D.100美元; E.上述都不是。 ?如果某证券向你提供的收入明年为105美元,后年为110.25美元,它的销售价格为200美元,那么,到期收益率是 A.4%; B.5%; C.6%; D. 7%。 ?面值为2万美元,一年后到期、出售价格为1.5万美元的贴现债券,到期收益率为A.20%; B.25%; C.33 1/3%; D.66 2/3%。 ?下列面值为1000美元的证券,哪种到期收益率最低? A.出售价格为1000美元,息票利率为5%的息票债券; B.出售价格为1200美元,息票利率为5%的息票债券; C.出售价格为900美元,息票利率为5%的息票债券; D.出售价格为1000美元,息票利率为10%的息票债券; E.出售价格为900美元,息票利率为5%的息票债券; ?面值为1000美元的贴现债券,1年后到期,出售价格为4000美元,它的到期收益率为A.5%; B.10%; C. 25%; D. 50%。 ?拥有债券的人不愿意听到利率上升的消息,这是因为 A.他们得到的息票利息会减少;

B.他们的回报率会上升; C.债券的到期回报率会下跌; D.债券价格会下跌。 ?在下列哪种情况中,你更愿意借入资金? A.利率为20%,预期通货膨胀率为15%; B.利率为4%,预期通货膨胀率为1%; C.利率为13%,预期通货膨胀率为15%; D.利率为10%,预期通货膨胀率为15%; ?下列哪个公式说明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加上预期通货膨胀率? A.费雪方程式; B.凯恩斯方程式; C.马歇尔方程式; D.乘数公式。 ?当房地产市场的经纪人手续费从房屋售价的6%提高到7%时,债券的曲线会向位移。 A. 需求,右; B.需求,左; C.供给,左; D.供给,右。 ?当预期通货膨胀率下跌时,债券的需求曲线向位移,供给曲线想位移,利率。A.右,右,上升; B.右,左,下跌; C. 左,左,下跌; D.左,右,上升。 ?如果人们降低了对明年短期利率的预期,长期债券的需求曲线会向位移,它们的利率会。 A. 右,上升; B.右,下跌; C.左,下跌; D.左,上升。 ?正常情况下,在经济衰退时期,债券的需求曲线向位移,供给曲线向位移,利率。 A. 右,右,上升; B.右,左,下跌; C.左,左,下跌; D.左,右,上升。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问: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 产生的大背景不同 a)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问世的,因此理论侧重于解决 那个时代的当务之急———有效需求不足,即大量的生产能力被迫闲置。 b)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是在70年代,简单的通货膨胀变成了更为复杂的“滞胀” 的经济大前提下产生的。 , 前提假设不同 a)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前提假设: 1) 资本市场或者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以用齐一的市场利率表 达,不断变化的市场利率就成了公众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Md与 i之间成负相关系。 2) 无论在时点还时时段上,货币和实物资产时替代品,于是,在收入一定时,公 众的投资发生额越大,货币需求量就越少。 3) 生产要素在具有可分割性,各生产单位面临同一技术水平,,投资函数与利润 率无关。 4) 短期分析,价格不变。这主要与当时的现实紧密联系,当时的大萧条是在买方

市场条件下发生的。凯恩斯的分析说明,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机是有效需求,经济萧条的魁首也是有效需求。在有效需求刚刚松动时,若哪个厂商先提高价格, 他就会被市场淘汰。 5) 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M1 是现金与可开列支票的活期存款之和) b)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前提假设: 1) 长期分析,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 在长期中,价格变量是变动的,对国民收入是有影响的。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价格或多或少的会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在滞胀条件下,价格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2)货币量的层次为M2,即包括货币和准货币。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定义应以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测定: (1) 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 (2) 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 分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 , 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的差异: a)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函数: ,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从对货币需求的动机分析开始开始的,他将货币 1 需求的动机分为四类:交易动机,营业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前 两种动机使然的货币需求称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后两种动机使然的 货币需求称为“货币的投机需求”。

(完整word版)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区别与联系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1、流通中必须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M=P*Q/V 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因素。 2、执行流通与支付手段的流通中货币量 一定时期内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要量=(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的总额-相互抵消的总额)/同名货币流通次数 3、流通中全部的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 流通中的全部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 单位银行券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银行券流通总量 注意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强调商品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商品价格总额决定货币必要量,而货币数量对商品价格没有决定性影响。这个论断只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适用。 货币必要量公式提供了对货币需求进行理论分析的思路,但直接运用这个公式测算实际生活中的货币需求,还存在很多困难。 反映的是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即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需要量。 二、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 1. 费雪方程式 以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 MV=PT P=MV/T 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交易量T在短期内基本不变,可视为常数;所以公式中仅有P与M的关系是可变的。而且物价P的水平随货币量的变化而变化。

三、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剑桥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重视微观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剑桥学派认为,决定人们持有的货币多少的因素有:个人财富水平、利息率的变化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 M d =Kpy M d 为名义货币总需求;y代表总收入,即实际生产总量;p代表价格水平;K是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即名义所得与货币量的比例。 剑桥与费雪方程式的区别 (1)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费雪侧重于商品交易对货币的需求;剑桥侧重的是资产职能的货币需求。 (2)费雪方程式重视货币的流量分析,剑桥方程式则是从货币存量的角度研究货币的存量需求。 (3)两个方程式对货币需求的分析度和所强调的决定货币需求因素有所不同。费雪方程式是对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剑桥方程是对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剑桥方程式中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多于费雪方程式,特别是利率的作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四、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理论 (1)交易动机 (2)预防动机 (3)投机动机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消费性货币需求(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投机性需求 (1)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y的水平,与收入正相关。 (2)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息率有关,与利率负相关。 M= M 1+ M 2 = L 1 (y)+ L 2 (r)=L(y,r) 3、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将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列入货币需求范围五、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习题货币供给

第九章货币供给 第一部分填空题 1、货币的定义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货币(M1)包括商业银行 的 和。广义货币又可分为三个层次:M2是指M1加上商业银行的 和,M3是指M2加上,M4是指M3加上。 2、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接受狭义的货币定义M1,而把其他流动资产称为 。 3、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与内生性之争,实际上是人们对与 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认识。这种不同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 也有不同的认识。 4、与的倍数,就是通常所谓的存款乘数。 5、存款多倍收缩是由商业银行的减少所引起的,其减少的原因由两个:一是,二是。 6、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它由商业银行的和流通中的。 7、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共有五个,它们分别是、、 、及。 8、定期存款比率的变动主要决定于的资产选择行为。 9、货币供给量是由、及这三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共同决定的

10、商业银行的是现代信用货币经济中最主要的货币形式。 11、货币当局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以下三条:一是,二是,三是。 12、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倍数,是用于说明与 倍数关系。 13、根据现代货币供给理论,货币存量是与之积。 14、货币的流量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当中货币流通的总量,它实际上是与的乘积。 第二部分单项选择题 1、认为货币供给将完全由货币当局的行为所决定。 A、货币供给内生论者 B、货币供给外生论者 C、货币供给中性论者 D、都不是 2、定期存款比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的行为。 A、中央银行 B、社会公众 C、商业银行 D、非银行金融机构 3、通货比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的行为。 A、中央银行 B、非银行金融机构 C、商业银行 D、社会公众 4、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的行为。 A、中央银行 B、社会公众 C、商业银行 D、都不是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比较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一.不同点: 1 前提假设不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假设是:有效需求充足;金融市场完善,公众面 临齐一的收益率;货物与实物资产是替代品;生产要素具有可分割性;货 币定义在M1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他做短期分析,即假设商品市场P 不变,货币市场Ms不变。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假设是:做长期假设,价格在起作用,而且对 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即价格变量在长期是变动的,影响着国民收 入);货币量的层次是M2,包括货币和准货币。与凯恩斯不同,弗里德曼 扩大了货币的涵盖内容,将货币定义在更广泛的层次上。 2 个人想法不同:凯恩斯认为:A 货币的交易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越 高,货币的需求量就越大。 B 货币的投机需求量与市场利率成反向变化 因此,凯恩斯推出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函数为:Md=aY-bi 认为货币需求与 人们的收入水平成正方向变化,而与市场利率成反向变化。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主要受 持有货币的成本与持有货币的收益所影响。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函数比较复杂:Md/P=f (Yr, w, Rm Rb, Re, gP, u) 其中,与P,Y,成正方向变化,与gP, Rm, Re, Rb,成反向变化。简化为: Md/P=f (Yr, I ) 由此,凯恩斯与弗里德曼有了分歧点。MV=PY,V=Y/Md/P 凯恩斯认为V =Y/f(Y,I),认为V是频繁变动的,而弗里德曼认为V是恒稳定的,根据 是V=Y/f(Yr). 区别: 3 并由此提出了“流动性陷阱”假说。

弗里德曼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从而将货币理论纳入了资产组合选择理论的框 架,摈弃了古典学派视货币为纯交易工具的狭隘观念。在一般均衡的资产组合 中特别强调货币量在经济中的枢纽作用,纠正了凯恩斯学派忽视货币量的偏颇 。严格地将名义量与实际量加以区分。在货币需求函数中,首先设置了预期物 价变动率这一独立变量,确定了预期因素在货币理论中的学位。 二相同点: 1 两者都是在剑桥方程式和费雪方程式的基础上发展的,都一定程度上根据剑桥方程式 和费雪方程式加以研究,最后形成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函数; 2 都认为货币需求量与收入与利率相关。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在形式上反映了 凯恩斯的影响。 3两者的理论都有鲜明的特色,都是一种创新,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很大的贡献; 但两者也存在不足,受到挑战。

中国的货币需求函数的实证分析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公式

中国的货币需求函数的实证分析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公 式 文献综述对于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研究,很多国外学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年来我国的信贷需求对于利率的变动更加敏感,但从利率到真实经济的传导仍然十分薄弱。 很多国内学者针对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汪红驹( xx) 运用误差修正模型估计中国1979-2000 年间的货币需求函数,证明了实际货币余额与实际GDP和利率、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是M1和M2 货币需求的误差修正模型并不稳定,即使把1996 年作为分水岭,仍然不能可靠地得出货币需求具有稳定性的结论。易纲( xx) 则把通货膨胀率预期以及货币化因素纳入货币需求函数之中,证明了货币需求伴随着经济改革中的制度变迁而发生了变化。王少平和李子奈( xx)所作的协整向量的约束检验表明,准货币流通速度对于货币需求的长期稳定性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货币需求的长期稳定性对货币需求的短期增长和利率不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和调节作用,货币需求缺乏内在调节机制。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的

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主要有规模变量、机会成本变量和制度变量三大类。由于制度变量很难通过数据来表示, 本文选取的变量主要是规模变量和机会成本变量,主要变量如下: 狭义货币(M1) 由于M2包含数据很多,相当的复杂,无法做出统计进行估计。一般情况下,M1具有稳定的趋势,于是这里我们选取了M1作为函数估计的因变量。 国内生产总值(GDP) 根据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收入的增加会导致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增加,于是,国内生产总值与货币需求具有同向关系,GDP以亿元为单位。 利率(R) 利率的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是存在的, 对于投资者而言, 由于投资渠道的拓宽, 影响投资主要因素就是利率与收益率的比较, 所以, 利率的变化对于投资者是非常敏感的。

第九章货币供给

第九章货币供给 一、单选题 1.基础货币的提供是由()推动的。 A.中央银行资产业务 B.中央银行负债业务 C.商业银行资产业务 D.商业银行负债业务 2.()认为货币供给将完全由货币当局的行为所决定。 A.货币供给内生论者 B.货币供给外生论者 C.货币供给中性论者 D.都不是 3.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市乘数越大,则货币供应量()。 A.不确定 B.越少 C.不变 D.越多 4.一般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导致股票行市()。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5.一般情况下现金漏损率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的变动成()。 A.正向 B.反向 C.同比例变化 D.两者无关 6.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存款准备总额增加是来自于:()。 A.存款人 B.商业银行自身存款人 C.中央银行 D.其他金融机构 7.在基础货币中,中央银行控制力最强的是()。 A.流通中的通货 B.银行存款准备金 C.银行库存现金 D.公众手持的现金 二、多选题 1.从货币供给模型看,中央银行货币调控的对象是()()()()()()。 A.货币供应量 B.基础货币 C.利率 D.货币乘数 E.再贴现率 2. 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通常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货币收支平衡四 个方面。 B.在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只有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是正相关关系。除此之外,各 个目标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C.消费信用控制、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是中央银行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D.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特点是对货币供应量指标非常重视,认为货币 供应量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环节。 E.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相配合,适合于在经济比较繁荣而投资支出不足时 采用。 3.能够直接制约商业银行派生存款大小的因素主要有:()。 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提现率 C.超额准备率 D.通货膨胀率 E.资产负债率

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由弗里德曼教授提出的货币需求理论。 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l932年毕业于拉哲斯大学,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4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67年曾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由于他在“消费的分析和货币的历史与理论方面的成就,以及他论证了稳定经济政策的复杂性”1,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弗里德曼的主要著述有:《实证经济学论文选》(1953年)、《消费函数理论》(1957年)、《货币稳定方案》(1959年)、《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与A·斯瓦茨合著1963年)、《货币最优数量论文集》(1969年)、“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载《政治经济学杂志bl970年3—4月》和《自由选择》(1979年)等。 1956年,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文中,着重分析了货币需求问题。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首先是货币需求的理论。它不是产量或货币收入的理论,也不是物价水平的理论。关于这些变量的任何论述,需要把货币数量论向有关的货币供应条件及其他一些变量的详细说明结合在一起。”2按照弗里德曼的看法,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可以用一个多元函数来表示货币需求函数: M/P=f(y,w;r m ,r b ,r c ,1/p dp/dt,u) (5.4) 这—货币需求函数表明,实际货币需求(M/P)是实际收入〔y〕,由非人力财富获得的那一部分收入或财产收入,与恒久性收入的比例(w),预期的货币名义报酬率(r m),预期的债券名义报酬率(r b),预期的股票名义报酬率(r b),预期的价格变动率1/P,dp/dt和其他的非收入变量(u)的函数。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继承了传统的货币数量说中的“现金余额数量说”,同时又受到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的重要影响。但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也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从研究方法来看,在建立这一货币需求函数时,弗里德曼运用了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并在分析各种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时。运用了大量的实际统计资料;从理论上来说,这一货币需求函数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弗里德曼在《消费函数理论》一书中提出的恒久性收入的假说。可以说,强调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主导作用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的最显著的特点。 弗里德曼在分析消费与收入的关系时,将消费有的收入分为一时的收入和恒久性收入。一时的收入是指消费者在短时期内得到的,非连续的和带有偶然性的收入;恒久性收入是指消费者从自己所拥有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中,在长期内经常能得到的,带有长久性和规则性的收入流量。若以Y表示消费者在某—时期的实际收入,Y p表示恒久性收入,Y t表示一时收入;再以C表示消费存在同一时期的交际消费开支,C p表示与恒久性收入相应的恒久性消费,即具打经常性的消费开支,C t表示与一时收入相应的一时消费,即非经常性的消费升支;则可以写出下列一组概括恒久性收入假说的方程组: C p=k(i,w,u) Y p (5.5) Y=Y p + Y t (5.6) C= C p + C t (5.7) 从后两个公式中可以看出,一时消费与一时收入之间不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时收入的恒久性收入之间,—时消费与恒久性收入之间也不存在任何固定比例关系。但是,如第一个公式(5.5)所反映的,在恒久性消费和恒久性收入之间却存衣着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一比 1《荣获诺贝尔奖经济学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5页。 2M·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载《货币数量论的研究》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 第4页。

试题资源货币需求试卷(二) 本试卷适合知识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

试题资源 货币需求试卷(二) 本试卷适合知识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论、两者的区别。 一、解释概念(每题4分,共20分) 1.流动性偏好 2.流动性陷阱 3.交易动机 4.交易性货币需求 5.投机动机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按照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当市场利率相对稳定时,人们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是()。 A. 预防动机 B. 交易动机与投机动机之和 C. 交易动机 D. 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之和 2.在正常情况下,市场利率与货币需求成()。 A. 正相关 B. 负相关 C. 正负相关都可能 D. 不相关 3. 下列()是货币需求函数的规模变量。

A. 货币本身的收益 B. 收入 C. 债券的预期收益率 D. 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 4. 根据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当预期利率上升时,人们就会()。 A. 抛售债券而持有货币 B. 抛出货币而持有债券 C. 只持有货币 D. 只持有债券 5. 鲍莫尔的存货模型是对凯恩斯的()的货币需求理论的重大发展。 A. 交易动机 B. 预防动机 C. 投机动机 D. 谨慎动机 6. 以下()属于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说。 A. 利率是货币需求的重要决定因素。 B. 人们资产选择的原则是效用极大化。 C.“恒久性收入”概念是一个不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纯物质化的概念。 D. 货币数量说首先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其次才是产出、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 7.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的特点。 A.不稳定B.不确定 C.相对稳定D.相对不稳定 8. 根据货币需求的数量论,如果物价水平是1.2,实际收入是8万亿美元,货币的流通速度是2,那么货币的需求是() A.6.67万亿美元B.16万亿美元 C.4万亿美元D.4.8万亿美元 9. 根据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最终依赖于() A.永久性收入B.当期收入与永久性收入之间的比率C.永久性收入与债券回报率D.永久性收入与货币回报率 10. 按照弗里德曼的观点,经济紧缩是,收入水平的下跌会()永久性收入,这会导致流通速度() A.超过;上升B.不如;上升 C.超过;下跌D.不如;下跌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40分)。正确的用“T”表示,错误的用“F”表示。 1. 凯恩斯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2. 当人们预期利率下降时,货币需求会大量增加,甚至形成流动性陷阱。() 3. 根据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当预期利率上升时,人们就会抛出货币而持有债券。() 4. 凯恩斯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 5. 按照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当市场利率相对稳定时,投机动机是决定人们货币需求的因素。() 6. 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说认为“恒久性收入”概念是一个不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纯物质化的概念。() 7. 凯恩斯认为投机性货币需求对利率极为敏感,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8. 凯恩斯认为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栖所”。() 9. 弗里德曼的新货币数量说是在批判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基础上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继承和发展。() 10. 根据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对闲置的货币余额的需

第四讲-货币需求量

第四讲-货币需求量

第四讲:需要多少货币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本讲从理论上探索微观经济主体如家庭、企业、个人对于货币作用的认识与全社会对于货币作用认识的差别。通过本讲的学习,要求同学们加深对于货币本质的认识,加深对于社会客观货币需要量的认识,从理论上深刻认识到中央银行制定执行货币政策的难点,从理论上认识到中央银行调控社会货币必要量的先天不足的原因与后天努力的方向。 该讲基本内容: (一)个人与社会对货币的评价: 1,对个人而言:个人视货币为财富,货币越多越好,不存在货币数量的限制。因此,预测,研究,统计,调控货币不是个人的事,不是微观的事。2,对全社会而言: (1),假如上述观点成立,又不会发生通货膨胀,一个国家就只需要生产印钞机; (2),对全社会而言,货币只是一种符号,是社会资源,社会财富的价值表现,因为资源,财富是有限的,因此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需要多少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应该就是有限的,就是应该而且必须加以控制的。

(3),对全社会而言:货币过多——通货膨胀 货币过少——通货紧缩 都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财富的最优创造。 结合中国近年来的实践来分析:“通货膨胀”与“通 货紧缩”。(这是近年来争论的较多的同一问题的两个方 面)我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1),关于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指由于流通中货币供应不足,引起经济增长缓慢或负增长,社会物价水平持续全面下跌的一种经济现象。 A,近年来(1998年—2003年上半年),我国货币供应年均增长16%左右,经济保持8%--10%增长,只有物价曾经持续35个月的下跌。 B,对前几年国内物价下降过快、整体经济处于通货 紧缩状态的流行说法我是有所保留的。对咱们老百姓 的生活而言,近年来的实际状况是有些商品的价格确 实下降了,诸如轿车、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 处于竞争行业的商品。有些商品的价格大体稳定,例 如日用消费品、家用百货等。但同时也有些商品和服 务是在涨价,比如农副产品、水、电、燃气、铁路、 交通、教育、医疗、土地、建筑等行业的产品与服务, 这又使得每单位人民币的购买力在以上领域中在不 断降低。所以,有一些家庭特别是收入未增和增长较 少的家庭会感到生活的压力在加大。

浅析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理论与凯恩斯理论的异同

货币金融学学生论文 题目:浅析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 量理论与凯恩斯理论的异同 姓名:任瑞 学号:124080217 院、系:数学学院 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 指导教师: 李兴平 职称(学历): 教授

浅析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理论与凯恩斯理论的异同 摘要: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各种货币需求理论可谓不胜枚举。其中弗里德曼和凯恩斯理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二者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异同。 关键词:弗里德曼;凯恩斯;现代货币数量理论;异同 一.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理论与凯恩斯理论的不同点 1、背景和前提假设方面的不同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期,所以他的理论侧重于解决那个时期的主要问题――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而弗里德曼德的货币需求理论旨在解决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滞涨”,所以他的理论前提就不再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在凯恩斯的理论中,他做的是短期分析,这意味着价格P是不变的,即在时间长度可观的短期内需求上升是不会导致价格上升的。相反,弗里德曼长期理论认为,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常数,而是一个变动的量,是对国民收入有影响的。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价格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在“滞涨”的条件下,价格P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中把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即此时的货币时没有任何收益的。而弗里德曼却扩大了货币涵盖的内容,将货币定义在广义货币的层次上,即M2层次。他认为货币定义应以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测定。所以根据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以及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分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这两个标准,他把货币定义为M2。 2、需求函数的建立方面不同 弗氏: 1)弗里德曼的理论特色有:采纳了凯恩斯视货币为一种资产的核心思想,利用这一思想把货币数量说改造成货币需求函数;基本上可定了货币数量说的长期结论,即长期中,货币量变化只影响物价、名义利率、名义收入等,不能影响就业、实际收入、实际利率等。 2)弗里德曼用“消费者选择理论”对货币需求进行了逻辑推理,消费者在诸多商品之间进行选择时,一般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效用、收入、机会成本。而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所以弗里德曼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主要受持有货币的成本跟持有货币的收益(这与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有些相似)影响。 3)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可以表示为:Md=f(P,Y,Rb,Re,Rm,gP,w,u) 其中:Md表示名义货币需求,P表示价格指数,Y表示恒久收入,Rb表示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e表示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m表示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gP 预期价格变动率,w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u表示其它随机因素。此理论函数可以简化为:Md=k.Yr.P(类似与剑桥派的货币数量方程式) 或Md.V=P.Yr (类似于费雪方程式) 。不过弗里德曼的“新货币数量论”的持币率k或货币流通速

第四讲-货币需求量

第四讲:需要多少货币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本讲从理论上探索微观经济主体如家庭、企业、个人对于货币作用的认识与全社会对于货币作用认识的差别。通过本讲的学习,要求同学们加深对于货币本质的认识,加深对于社会客观货币需要量的认识,从理论上深刻认识到中央银行制定执行货币政策的难点,从理论上认识到中央银行调控社会货币必要量的先天不足的原因与后天努力的方向。 该讲基本内容: (一)个人与社会对货币的评价: 1,对个人而言:个人视货币为财富,货币越多越好,不存在货币数量的限制。因此,预测,研究,统计,调控货币不是个人的事,不是微观的事。2,对全社会而言: (1),假如上述观点成立,又不会发生通货膨胀,一个国家就只需要生产印钞机; (2),对全社会而言,货币只是一种符号,是社会资源,社会财富的价值表现,因为资源,财富是有限的,因此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需要多少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应该就是有限的,就是应该而且必须加以控制的。

(3),对全社会而言:货币过多——通货膨胀 货币过少——通货紧缩 都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财富的最优创造。 结合中国近年来的实践来分析:“通货膨胀”与“通 货紧缩”。(这是近年来争论的较多的同一问题的两个 方面)我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1),关于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指由于流通中货币供应不足,引起经济增长缓慢或负增长,社会物价水平持续全面下跌的一种经济现象。 A,近年来(1998年—2003年上半年),我国货币供应年均增长16%左右,经济保持8%--10%增长,只有物价曾经持续35个月的下跌。 B,对前几年国内物价下降过快、整体经济处于通货 紧缩状态的流行说法我是有所保留的。对咱们老百姓 的生活而言,近年来的实际状况是有些商品的价格确 实下降了,诸如轿车、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 处于竞争行业的商品。有些商品的价格大体稳定,例 如日用消费品、家用百货等。但同时也有些商品和服 务是在涨价,比如农副产品、水、电、燃气、铁路、 交通、教育、医疗、土地、建筑等行业的产品与服务, 这又使得每单位人民币的购买力在以上领域中在不

第九章金融学货币供给习题与解答.doc

1 第九章货币供给习题 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 1、原始存款 2、超额准备金 3、基础货币 4、货币乘数 5、M1 二、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 1.货币供应量一般是指() A.流通中的现金量B.流通中的存款量 C.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和D.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差 2.货币供给的根本来源是() A.银行贷款B.财政支出C.企业收入D.个人收入 3.主张“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的论点,其含义是() A.货币供给决定于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 B.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当局的政策 C.货币供给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 D.货币供给决定于财政政策的实施 4.如果物价上涨,名义货币供给成比例地随之增加,则实际货币供给() A.也成此比例地增加B.成比例地减小C.保持不变D.无方向性的振荡 5.如果实际货币需求增加而名义货币供给不变,则货币和物价的变化是()A.货币升值,物价下降B.货币升值,物价上涨 C.货币贬值,物价下降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6.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率,将导致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的() A.上升 B.下降C.不变D.不确定 7.基础货币是由( )提供的 A.投资基金 B.商业银行C.中央银行 D.财政部 8.派生存款是由()创造的 A.商业银行B.中央银行C.证券公司D.投资公司 9.下列资产负债项目中,属于中央银行负债的有() A.流通中的通货B.央行的外汇储备C.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D.财政借款 10.下列金融变量中,直接受制于商业银行行为的是() A.超额存款比率B.现金漏损率C.定期存款比率D.财政性存款比率 三、判断题(10题,每题1分) 1、当非银行公众向中央银行出售债券,并将所获支票在中央银行兑现时,则基础货币增加。 2、当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买卖外汇时,常导致基础货币的变动。 3、一般地说,央行降低再贴现利率,则货币供应量一定扩张。

分析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区别

简述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1、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第一类因数是预算约束,也就是说,个人所能够持有的货币以其总财富量为限。并以恒久收入作为总财富的代表。恒久收入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收入的平均数,即长期收入的平均数。弗里德曼注意到在总财富中有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人力财富是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非人力财富即物质财富。弗里德曼将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作为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变量。 2、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二类因数是货币及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包括货币的预期收益率、债券的预期收益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预期物价变动率。 3、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三类因数是财富持有者的偏好。 将货币视同各种资产中的一种,通过对影响货币需求7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货币需求函数公式。货币学派强调货币需求与恒久收入和各种非货币性资产的预期回报率等因素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他强调恒久性收入的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小得多,且货币流通速度也相对稳定,所以货币需求也比较稳定。 弗理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理由是: 1、影响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因素相互独立。 2、在函数式的变量中,有些自身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稳定的函数。 因此,货币对于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货币的供应方面。 分析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区别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两者间的货币需求理论在对影响持有货币数量的因素研究上有所不同。凯恩斯是从货币需求的动机开始分析的,可分为四类:(1)交易动机(2)营业动机(3)预防动机(4)投机动机。 而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甚至可以说是奢侈的商品,所以他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主要受两类因素的影响。第一,持有货币的成本。该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种。直接成本分为两方面:一是预期损失;二是贮藏费用。间接成本就是机会成本。由于受收入的影响,人们只能购买一部分商品,所以就存在机会成本。两个理论对此产生不同的理解是由于出发的角度有所不同而致的。 两个理论的函数也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相对与弗里德曼的来说,涉及的自变量较少。凯恩斯的只是关于收入和市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弗里德曼是价格指数、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预期价格变动率、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恒久收入、影响持有货币效用的其他随机因素。其次,弗里德曼的函数虽然更具体地说明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但是函数里面有因素还是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同,那就是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最后,他们对k的定义有所不同。凯恩斯的k=a-b*(i/Y),而弗里德曼的k=f(1/Y,w,Rm,Rb,Re,gP,u)。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