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转帖)

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特征。具体表现为求实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独立精神和原理精神。

1. 求实精神。

科学认为世界是不依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存在,科学活动要求人们从事各种物质创造活动时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求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因此,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科学精神,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也即实事求是精神。“解放思想,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实质。科学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无穷尽的,因此,认识的任务也是无穷尽的。不断求知是科学精神的要求。科学要追求真理,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不把偶然性当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全体。

2.实证精神。

实证精神要求一切科学认识必须建立在充分可靠的经验基础上,以可检验的科学事实为出发点,运用公认为正确的研究方法完成科学理论的构建。实证精神是一种客观的态度,在思考和研究中尽力地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尽可能精确地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这种客观性又必须满足普遍性的要求,即,客观知识必须是能够重复检验的公共知识,而不是个体的体验。实证精神,就是尊重事实、诚实正直,并进行符合逻辑的思维,是科学的重要品质。

3.探索精神。

探索精神是由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研究对象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思想解放亦永无止境。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探索,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科学研究不仅是一种智慧的劳作,也是一种精神的探险,单靠聪明的大脑是不够的,还需要坚韧精神,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科学精神是顽强执著、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古往今来,任何一项科学发现和发明,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经历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完整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经历过不断探索真理、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坚持真理这样一个艰难过程。马克思曾指出:“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科学家们正是凭着锲而不舍、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以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科学的奥秘,在科学的各个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4.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对理智的崇尚,是科学认识主体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性的思维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理性精神把自然界视为人的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它坚信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可以凭借智慧和知识把握自然对象,甚至控制自然过程。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探索客观规律,并把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科学认识的过程和对象十分复杂,单凭直观、感觉是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人们必须仰仗理性思维才能超越此岸世界并最终达到彼岸世界。提倡科学的理性,就要反对盲从和迷信。崇尚理性思考,绝非简单拒绝或否认人们

的非理性的精神世界。人们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不仅追求理性和真,而且追求情感、信仰,追求美和善、意义和价值。但是,如果失却了健全理性的导引或调节,人们就容易迷失方向,就会陷入迷茫,就会产生思想和行动的盲目性、自发性。

5.创新精神。

如果说求实精神深刻反映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探索与尊重,那么创新精神则充分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并不是要人们墨守成规。科学精神倡导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鼓励人们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异”。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是开拓创新。科学领域之所以不断有新发明、新发现、新创意、新开拓,之所以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不断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创新。因此,科学的生命在于发展、创新和革命,在于不断深化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规律的理解。科学的突破和创新往往要受到旧思想的强烈反对,所以创新也包含着勇敢无畏精神。在科学研究中要敢于根据事实提出与以往不同的见解,科学史上重大的发现无不是一种创造思维的结果,比如,“场”的概念的建立,“黑洞”的发现等。实践证明,思维的转变、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往往会打开一条新的通道,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

6.怀疑精神。

怀疑精神是由求实精神引申而来,它要求人们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追问它“究竟有什么根据”,而决不轻易相信一切结论,不迷信权威。合理怀疑是科学理性的天性,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的历史就是通过

怀疑,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历史。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权威”。怀疑精神是破除轻信和迷信,冲破旧传统观念束缚的一把利剑。缺乏怀疑精神,容易导致盲目轻信。怀疑精神是批判精神的前导,批判精神是怀疑精神的延伸。没有合理的怀疑,就没有科学的批判;而没有科学的批判,就没有科学的建树。新思想是在对旧思想的否定中诞生的,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的。当然,科学的批判精神并不是形而上学的绝对否定,而是辩证的扬弃。科学精神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7.独立精神。

独立精神是对从事科学活动的主体必备的基本要求。科学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所以要受到社会舆论、社会道德、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而科学作为一种理性活动,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只能实事求是,不能屈服于任何外界的压力,所以,对于科学家而言,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对于社会而言,则必须具备民主精神。民主是科学发育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民主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随声附和,或为了迎合某种需要而随意编织自己的见解是与科学精神决不相容的。8.原理精神。

科学是发现规律,揭示事物最本质、最普遍的原理。科学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同时,普遍性是规律的基本特征,不具有普遍性的不是规律。科学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去处理事物的特殊性。最基本、最本质的,同时是最普遍、最共同的。在理性社会,人类的行为模式已经从“生产—技术—科学”转向“科学—技术—生产”,也就是先通过科学研究,弄清事物的原理,以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是理性社会的重要特性。在门捷列夫归纳出化学元素

周期表后,化学家就通过这种规律又发现了其他好几种元素,并对物质世界的组成做出充分的预期

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

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 摘要: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要学习科学、运用科学、发展科学。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关键字:什么是科学精神、怎样弘扬科学精神、弘扬科学精神的意义 什么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①自古以来,人们从未停止对科学精神的追求。“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② 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在人类文明进程当中逐步发展形成的。科学精神源于近代科学的求知求真精神和理性与实证传统,它随着科学实践的不断发展,内涵不断丰富。科学精神集中体现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科学精神倡导不懈追求真理的信念和捍卫真理的勇气。科学精神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学术自由,用继承与批判的态度不断丰富发展科学知识体系。科学精神鼓励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鼓励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尊重已有认识,崇尚理性质疑。科学精神不承认有任何亘古不变的教条,科学有永无止境的前沿。科学精神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求对任何人所作的研究、陈述、见解和论断进行实证和逻辑的检验。科学精神强调客观验证和逻辑论证相结合的严谨的方法,科学理论必须经受实验、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检验。 ①任鸿隽《科学精神论》1916年 ②摘自百度百科科学精神

论科学精神

论科学精神 摘要: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核心要素。本文旨在对科学精神的概念及其内涵进行探讨,认为科学精神是指科学研究者进行科学研究活动所需要的精神素质的总和,包括求真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宽容精神等。科学精神是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其基本内涵包括平等、合作、求实、理性、批判、创新。 关键词:科学;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内涵

谈到科学精神,首先想到的或许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的科学家应该遵循的四条基本行为规范,即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在此基础上人们不断地补充和发展,从历史、文化、结构、价值、哲学等不同角度对科学精神进行了阐述,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使之从更深层次上对科学精神加以认识和了解。 但人们很难对科学精神下一个标准性定义,因为科学精神从属于人们的精神世界,是以世界观、价值观的面貌出现,而不是以一种科学规范的面貌出现。因此,当人们怀有的动机、目的不同时,对科学精神的定义也就不尽相同。问题的关键不是泛泛地谈何为科学精神,而是应深入理解科学精神的精髓,使之上升到精神的层次,成为人们自觉的意识,使人们在碰到任何事情时都能以科学的方式加以解决,从而把人们的行为、思想纳入到科学的轨道上来[1]。 1.求真精神 科学活动的求真精神也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求真,获得真理,即获得对对象世界的正确认识,这是科学活动的本质。科学研究者的求真精神,是他所应具有的科学精神的核心、灵魂。没有了求真精神,就等于没有了科学精神。没有了求真精神,科学研究者就失去了本质上是“求真”的科学活动的精神动力。 科学活动的求真精神包括三个方面的信念。 (一)相信研究对象的客观存在。这是“求真精神”的最基本的信念。所谓“真”,就是承认研究的对象(包括现象、属性、规律等)不是自己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而是在自己的思想之外存在的。有真事物、真属性、真规律,才要科学研究者去求。如果研究的对象,它的属性、运动规律是自己头脑的产物,那还用得着科学研究者去求吗?而且否认了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否认了我们主观只是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我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能力就不会存在,就不会有科学活动的进行了。 (二)相信研究对象是能够为我们的思维正确把握的,“真”是能求到的,也就是相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只有相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相信对象的属性、运动规律能够被我们的理论正确把握,我们才有可能去求真。假如真事物本身是不能为我们的思维把握的,我们就不会去进行科学研究,去求“真”了。 (三)相信作为研究对象的事实本身是确定我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准绳、尺度。

科学精神与创新

科学精神与创新 科学技术在当代的威力以及对社会的巨大效用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在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经济活动中居主导地位,为人类提供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还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认知方式及思想观念,具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价值。 科学呼唤科学精神 英国哲人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被迄今为止300多年人类历史的进程所充分证实。培根所言的知识为今天的人们所诠释,无疑主要是指科学知识,即在观察、实验基础上按理性逻辑建立起来的,由概念、定理、定律、原理构成的理论知识体系。恰如美国后现代主义者大卫·格里芬(D.Griffin)所言:科学一词的含义是知识;“科学”所不予承认的东西在我们的文化中便不被认为是知识。科学等同于知识这一认识愈演愈烈,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广泛的共识。提起科学,似乎除了科学知识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技能、方法就别无它物。其实这是~个片面的认识,很容易产生认识与实践上的误导,包括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完整理解和贯彻。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固然重要,但千万不应忘记还有科学精神。贯穿于科学实践活动中的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精髓和灵魂,只有贯彻和弘扬科学精神,我们的科学、教育事业才会有真正的起色,我们的创新工程才能持续地发展。 科学,就本质而言是人类探求真理的一种精神活动。对科学家而言,科学的目的是探寻自然的本质关系与规律。怀特海(F.N.Whitehead)说:科学的进步在于注意到内在联系……弄清楚什么是特殊寓于其中的一般,瞬息寓于其中的永恒,这是科学研究的目的。本世纪不少著名的科学家如彭加勒(H.Poincarè)、爱因斯坦、霍金等,都认为宇宙中存在着秩序,科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和理解这种秩序。霍金说:基于这样的信念,即宇宙由秩序所制约,我们现在能部分地,而且在不太远的将来能完全地理解这种秩序。也许这种希望只不过是海市蜃楼;也许根本就没有终极理论,而且即便有我们也找不到。但是努力寻求完整的理解,总比对人类精神的绝望要好得多。显然,科学家们坚持不懈醉心于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就基于这种执着的信念,它体现了乐观的、充满进取心的、追索真理的科学精神。 科学家为科学而科学(几乎很少带功利目的)的追索真理的精神,是科学事业蓬勃发展的源头。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正是来自于这种执着的求真,伟大的科学理论的创建又导致了重大的技术革新与应用。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与技术开始联姻并且与机器大生产结合。此后,科技与生产活动日趋紧密地结合,科技的开发、应用其功利目的也日益明显,因而人们往往只看到科技的实际效用及带给社会的巨大变化,忘记或忽视了其背后科学理论的重大作用,以及纯粹求真等精神力量的影响。原子理论的创立导致了原子能的广泛开发和利用,量子理论诱发了超导与激光技术,电磁场理论使雷达技术成为现实,基因理论使生物技术崭露头角……所有这些重大成就无不说明了这一事实。 科学的发展不单纯是理论的演变、技术的更新、方法的探讨和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是通过所有这些进步体现与表达了人类难能可贵的科学文化精神。正是这种科学文化精神,才使科学活动与产品得以常变常新。人们从事科学史的研究,其宗旨不是仅仅罗列一系列的史实、事件,而是要揭示科学精神的发展,阐述与诠释人类对真理探索的历史——真理被逐步发现,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怎样从黑暗和偏见中摆脱禁烟渐渐获得解放与纠正的历史。科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历史。科学史家萨顿(Sarton)强调:历史学家不应只是描述转瞬即逝的发现,而应在科学中发现那些永恒的内容。发现只是昙花一现,因为它不久会被更好的发现所取代,而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则是永恒的。惟有创新的科学精神才会孕育出不尽的新理论、新方法。 在科学史上还有这样的情形,某些科学理论与创新,其潜在的具有重大深远意义的价值和作用,有时不仅为当时一般的科学工作者无法察觉,就是科学理论的创造者本身,也未必完全明了和予以足够的估量,因此这种理论的出现,突然中断了科学发展的连续性而使人们无法理解、无所适从。经过了相当的时日,人们才能回过头来认清其真正的内涵与价值。这表明,科学探索活动中往往潜隐着重要的创新功能,其内在的价值尤其是精神上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内涵丰富,择要而言有如下几方面。 穷根究底、换而不舍的求真精神 科学活动是人类追求真理本性的集中体现。人类面对自然界,不仅要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事物的

培养科学精神提升核心素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510015238.html, 培养科学精神提升核心素养 作者:黄福裕 来源:《新课程研究·上旬》2017年第06期 【摘要】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科学教学中 有机渗透科学精神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待自然、社会与人生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崇尚科学、弘扬科学精神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不畏权威的批判精神,渗透淡薄名利的奉献精神。教师要在引领学生进入科学殿堂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激励他们开拓进取,勇攀科学高峰,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提升核心素养,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未来人才。 【关键词】科学精神;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6-0027-02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探索科学真理的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是衡量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指标,更是构成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蔡德诚先生将其概括为:客观的依据,理性的 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以及宽容的激励等六方面。现实生活中急功近利、浮夸浮躁、重数量轻质量、不端行为等,都与科学精神缺失有关。从某个角度来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甚于探究技能与知识,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崇尚科学、弘扬科学精神的文化内涵,引领学生进入科学殿堂,激励他们勇攀科学高峰,塑造完美人格,培养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科学探究是学生基于假设通过实证获取证据的过程,是典型的用事实说话,是一个求真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品格,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科学课中,有些老师用学生喜欢的魔术来激趣,但如果不揭开魔术蕴含的科学道理,学生会误以为有一种超常的魔力在起作用,因此科学老师要慎用魔术。在《变色花》一课教学中,笔者给白色纸花喷上某 种液体,结果白花变成有绿叶衬托下的红花,学生感到非常惊奇,急于想知道真相,于是,下面的教学活动以揭开魔术的真相为主线。孩子们用紫甘蓝汁分别滴入小苏打和醋,发现紫甘蓝的颜色改变,自行揭开纸花变色的奥秘,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魔术”总是蕴含着科学原理,并非不合常理的魔力使然,只有善于分析和思考,才能揭开魔术的真相。 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是科学教育追求的核心价值。创新工场CEO李开复曾提到:一位实习生出乎意料地报告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结果,但是别人却无法重复。原来他只留下了那些合乎最佳结果的数据,而舍弃了那些“不太好”的数据。笔者以这则事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他们在交流中领悟了:科学结论要经得起重复验证,做事情要诚实守信,要用事实说话,不能虚构

二、科学精神

二、科学精神 1.科学精神及其内涵是什么 我国最早论及“科学精神”的学者是任鸿隽先生。1916年,他在“科学精神论”一文中明确指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著名物候学家竺可桢在1941年所撰“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提出了三种科学态度:一是不盲从,不附合,依理智为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毫不苟且。1996年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在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对科学精神的内涵又作了进一步的扩展:平等和民主,反对专断和垄断;既要创新,又要在继承中求发展;团队精神;求实和怀疑精神。2011年,杜祥琬院士在南开大学面向青年学生作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报告时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使命在于追求真理、造福人类,这也正是科学精神的真谛;由科学精神派生的科学的理性精神,要求科技工作者以有利于社会为原则约束自己的行为;由科学精神派生的科学的实证精神,要求科学研究必须以唯真求实为原则,经得起实践检验,由科学精神自然导出了一系列的科学道德行为准则。 在国外关于“科学精神”的研究中,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

顿(Robert Merton)的论述最为系统。1942年,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提出,科学的精神气质(ethos)是指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调的价值和规范综合体,科技共同体理想化的行为规范概括为普遍性、公有性、祛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性,通过被科学家内化形成科学良知。尽管科学的精神特质并没有被明文规定,但他可以从体现科学家的偏好、从无数讨论科学精神的著述和从他们对违反精神特质的义愤的道德共识中找到。8美国著名生物学家莱科维茨(Robert Lefkowitz)在“科学精神”一文中指出,真正的科学精神尤其体现在激情(enthusiasm)、创造性和诚信三个方面。9 概括起来,国内外学者较为认同的观点是,科学精神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贯穿于科研活动全过程的共同信念、价值、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科学精神案例-1华罗庚身上展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华罗庚,1910年出生在江苏金坛一个贫寒的家庭,一共只上过9年学,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家,后又不幸身患伤寒致使左腿残疾。他身残志坚,刻苦自学,在逆境中奋发努力。在剑桥大学求学期间,为节省时间,华罗庚始终没有办理正式入学手续,而只要求做一名访问学者。他说:“我是来剑桥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他不图名利、不急功近利,秉持报效祖国、服务社会、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成为我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和计算机事业的创始人与开拓者。 华罗庚曾说过: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 8 [美]R.K.默顿著.鲁旭东,林聚任译.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 Robert J. Lefkowitz,The Spirit of Science,J. Clin. Invest. Volume 82,August 1988,375-378.

谈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谈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摘要】科学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全面全方位去发展学生的个性的根本的途径。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创新发现 如今,创新精神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十分重要。我们知道,鱼离不开水,瓜离不开藤,人类离不开美丽的大自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的职责,让孩子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自然现象的探究员,做科技创新的小主人,使科学教学一举多得,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全面全方位去发展学生的个性的根本的途径。 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之中,我是这样做的: 1.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的目标 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都处于萌芽的状态,怎样才能在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领悟新的道理、发现新的问题,创造新的内容等一系列探究性的思维的培养,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根本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之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1 有趣去做。在教学之中,我努力去创设大自然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亲切与爱好之情,引导学生充分去发掘生活的资源,趁势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兴

趣研究身边显而易见的自然现象,从中受到启发。使学生做到能从身边的平常事物之中发现问题,并能积极地去研究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有了,其他的就都好做了。 1.2 敢于去做。创设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使学生被自然的魅力所吸引,孜孜不倦,探索不已。鼓励学生积极动手,不怕失败,多次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1.3 尝试去做。创设试验情景,启发学生试着用自然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从中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反复试验,相互交流,学会反思学习的过程,自觉去调控学习的思路及创造的激情。鼓励学生积极去尝试,积极去实践。 1.4 做中去悟。创设参与情境,尽量使一些陌生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操作、分析,而豁然去领悟。能说明,评价试验的结果,对于一些不懂的问题,积极进行思考,力争得到一些初步的结论。 1.5 悟中去疑。创设生疑情境,自然的秘密不是一眼就可以识破的,引导学生由直观感知事物的现象,发掘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敢于进行质疑,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要鼓励学生时时保持这样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2.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途径 2.1 抚育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去观察自然,萌发创新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全面践行新课改要求的过程中,对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而言,需要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借助这一科学启蒙课程教学的开展,促使小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在探究过程中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尊重证据、认真严谨、敢于批判质疑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基于此,本文针对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现对学生科学精神的有效培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以供参考。 一、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在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对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重要意义。 比如在执教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空气在哪里》一课时,我让学生将纸团塞入玻璃杯底部,然后把玻璃杯竖直放入水槽中,观察纸团是否被水浸湿。有位同学汇报说“一半湿了,一半没湿”。当时我没有即刻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让学生把自己实验的过程再一次演示出来,很多同学发现并指出这位同学把玻璃杯放入水槽时并不是竖直的。我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放入玻璃杯时必须竖直?”学生展开充分的思考、讨论,最终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虽然参加的是一个验证和讨论的过程,但他们所获得的又何止

是“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常识呢? 实验课堂是开放的,实验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有的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与已有的感知相矛盾;也有时候面对同一问题、现象,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看法。类似这些问题教师都要细心捕捉、善于挖掘,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 二、培养学生尊重证据、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求实、严谨是科学的显著标志,严谨表现为任何科学结论都需要以事实为依据,离开了事实的支撑,任何科学结论都无法存在。 如在执教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改变浮和沉》一课时,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时,我想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的做法与现象,详实地搜集与记录证据。泡沫板原来是浮在水面,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学生非常容易想到捆绑上一些诸如铁钉、铁块、螺栓等的重物,但对于绑定多少块重物泡沫就沉入水中,学生一般不会注意观察,更不会记录。让他们观察记录这些数据,并在进行实验成果的汇报时,用数据和证据说话,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尊重证据、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真正的核心素养是来自孩子们能够共同在一起,能够互相合作,懂得尊重别人,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能够养

表现科学精神的成语

表现科学精神的成语 导语:科学精神是研究所必备的,科学精神是专注以及专业的体现。下面是语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体现科学精神的成语,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形容科学精神的成语:奋发图强:图:谋求。振作精神,以求强盛。: 坚苦卓绝: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 艰苦卓绝: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 聚精会神:会:集中。原指君臣协力,集思广益。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全神贯注:贯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踔厉奋发:形容精神振奋,斗志昂扬。 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刻苦耐劳:刻苦:很能吃苦;耐:禁得起、受得住。工作勤奋,经得住繁重的劳累。:业精于勤:业:学业;精:精通;于:在于;勤:勤奋。学业精深是由勤奋得来的。: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勤学好问: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脚踏实地: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善始善终: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事必躬亲:躬亲:亲自。不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形容办事认真,毫不懈怠。: 一丝不苟: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业业兢兢:犹兢兢业业。小心谨慎、认真负责貌。 坚持不懈: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 艰苦奋斗:不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斗争。: 有始有终:有开头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 再接再历:用以指继续努力,坚持不懈。同“再接再砺”。: 再接再砺:接:交战;砺:磨砺。原谓鸡再磨嘴,然后再相斗。后用以指继续努力,坚持不懈。 长风破浪: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舍身求法:舍身:舍弃身体;求法:寻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推本溯源:探索根源,寻找原因。: 追本溯源:本:根本;溯:探求。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寻根源。: 谦虚谨慎:谦虚:虚心;谨慎:慎重小心。虙待人,小心办事。: 虚己受人: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 虚怀若谷:虚:谦虚;谷:山谷。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齐心协力: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形容科学精神的名言: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 2、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达尔文 3、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布鲁诺

改进科学教学 培养创新精神

改进科学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需要大批具有高科技素质的人才,随着人类劳动工具的智能化和素质教育的普及,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念,学生记”的科学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如何改进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科学教学领域中人们积极探索和急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经过多年的科学教学实践,我在改进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方面逐渐摸索到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不成熟的做法。我认为:改进科学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应认真抓好以下几个环节: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改进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成绩及创造力的发挥,一位有较高素质的教师能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时机,鼓励学生发挥进取心,同时多给学生创造性的机会,允许他们充分发表不同的意见等,这样就可以促成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和创造性发言的机会。如:在二年级的科技活动课上,教师可以用简单的方法在卡纸上画出图,让学生剪剪贴贴,做个飞碟模型,看看飞碟能不能飞?顿时,孩子们都认真地制作起模型来。看,飞碟飞起来了,孩子们高兴得手舞足蹈,接着让学生讨论,如果遇到飞碟怎么办?宇宙人来了怎么办?孩子们讨论得非常热烈,他们为参与

了飞碟探索而高兴。 掌握教学策略,跳出传统教学的框框是改进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例如:讲种子萌发的内容时,不直接告诉学生种子萌芽需要的条件,而是安排实验让他们动手去做,通过观察比较、记录、总结,自己得出种子萌芽所需要的温度、湿度、空气、阳光等各项条件,这样,不仅学得牢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一位教师在讲有关叶子的知识时,问道:“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同学们回答:“是绿色的”,老师又问道:“树叶是什么形状的?”不少同学回答说:“是椭圆形的。”教师胸有成竹,并不急于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结论,而是把他们带上山去,采集各种树叶标本。采集回来,大家把树叶放在桌上,老师让大家重新回答上面的两个问题。原来树叶不仅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树叶的形状也是千奇百怪,锯齿行的、针状形的、扇形等等,什么样的都有。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体会到了一种人生的哲理:世上的事情都不是象“树叶是绿的”那样简单,要认识它,就要到实践中去调查了解,不能人云亦云。 要掌握高超的教学策略,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本技能,还要善于捕捉教育新信息。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改进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要有益的补充。创造力是一种高级的能力,是一种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领会了课堂内容之后,需要这些知识去指导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关系 1、科学精神及其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是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教育凝聚的精华与最终作用于人的结果。 从结构来看,科学精神具有三个层次: 认识论层次,主要表现为科学认识的逻辑一致性和实践的可检验性等规范,它们直接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构成了全部科学精神的基础; 社会关系层次,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揭示的四条规范——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论,就是这一层次上科学精神的基本内容; 价值观层次,科学通过求真,可以达到求美、求善,科学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准则,这是科学精神的最高层次。科学精神是富有时代特色的精神, 它包含了科学所具有的优秀传统,即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勇于批判的怀疑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坚持精神。总之它在科学的整体架构中占据统帅地位,是科学的灵魂。 2、人文精神及其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人本思想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精神的内涵: 一是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性。 二是人文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 三是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 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四是人文精神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的一种本事。五是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

开展科学实验,培养科学精神

开展科学实验,培养科学精神 开展科学实验,培养科学精神 浏阳市沙市镇东门完小李湘强 【摘要】科学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科学精神的必要途径。要从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用正确的方法留心观察,多动手实践,改进创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论文关键词】科学实验科学精神创新 《国家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让学生积极参加科学实验,亲自感知科学实验中的设计、观察、对比、记录等过程,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以实验导入,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 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进行科学实验,首先要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对科学感兴趣。在科学课上,通过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我先精心准备了一个磁悬浮的实验,让学生感到十分惊奇。对于磁铁,学生都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孩子都玩过磁铁,知道两块磁铁靠近了了会自动吸到一起,有时会互相排斥,也知道磁铁能吸铁,但都没见过磁铁能浮在空中。在做实验时,用两块环形磁铁放在一个略大一点点的塑料筒中。先让学生看到两块磁铁都能轻放入筒底部,但将两

块磁铁同极相对放入筒中时,上面的一块磁铁浮在了空中,学生都非常感兴趣,想一控究竟。这时,我先让学生代表动手实验演示,再讲磁铁同极相斥、异极吸引的性质,同时讲解了磁悬浮列车运行的原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印象很深,效果很好。 二、实地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大自然也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大舞台,神奇的大自然蕴含着无穷的科学,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但如何挖掘大自然的无穷科学,除了经具有科学探索精神之外,还要有一双探索科学的慧眼,也就是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这就要老师经常引导、培养。我带领孩子们到校园观察樟树,先让孩子们自己看,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观察完了,让孩子们站在树下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同时让其他的孩子现场看看是不是这样,看树有多高、多粗,树干和粗枝、细枝、树叶的颜色、形状、光滑度、纹理,还有叶脉。有的同学还发现枝和叶折断后有一点点水份,还有小虫子……总有一些同学有独到的发现。老师对这些观察方法和结果进行指导总结,然后再让孩子们根据同学们的发言对樟树再进行细致认真的观察,并作好详细的记录,有的用文字、有的画图、有的拓印……比第一次的观察水平提高了许多。在教学种子的萌发时,只有一课时,但种子的萌发从浸种到生根、发芽、长叶,整个过程一般都要十多天。一般的老师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演示了一遍。虽然形象,但不太实在,学生没有实际接触,效果不好。正如诗句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在教学时,特地准备了五个盘子,五类种子,放在走廊的一角,让学生分组负责种子的发芽过程。除了仔细地观察并记录本组的种子变化过程之外,还要记录并比较另外四组的种子变化情况。每组一部旧手机,用于拍摄图片。到了最后,五组将自己的观察日记在班上交流,将图片在教室的多媒体

弘扬科学精神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落后的科学普及所放弃的发展空间,很快就会被伪科学所占领”近期发生的张悟本事件正印证了著名哲学家萨特的这句话,在张悟本事件中暴露出了我国当前科学普及工作的不足,致使伪科学有空可钻。在前不久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中显示,当前我国人民群众科学素养水平仅为世界发达国家80年代末的水平,我国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不容乐观,科学普及工作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这就要求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科技发展。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能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全民科学素养包括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的程度,这正是科学普及工作的工作重点,要提升科学素养就要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工作。科技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同时科技的发展更离不开对科学精神的弘扬,而这正是科学普及工作的题中要义。科学普及工作一方面在于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在于广泛弘扬科学精神,要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就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深入推动科学普及工作,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养。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深入开展科普工作,政府要发挥好“指挥棒”。政府掌握着丰富的公共资源,在弘扬科学精神的过程中要挥好“指挥棒”,发动并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开展科学普及工作,为科学普及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普及科学提高公民科学素

养非一朝一夕之功,还需做好科学普及工作的长期规划,让科学普及工作有序稳步的向前推进。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深入开展科普工作,新闻媒体要站好“主阵地”。新闻媒体具有受众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在科学普及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主阵地作用,以新闻媒体为依托,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普及活动,推动科学普及工作的深化。同时新闻媒体也要肩负起社会责任,针对社会事件,要科学分析、理性对待,杜绝“张悟本事件”“水变油”等伪科学炒作现象,理性引导群众。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深入开展科普工作,学术界要当好“排头兵”。学术界处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拥有者大量的专家学者,掌握着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科学精神的直接代表,但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学术界自身存在学风浮躁学术腐败,学术界与人民群众交流不够,缺乏对公众的科学理性引导。要弘扬好科学精神,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科学界首先要加强自身建设,当好“排头兵”,做好引领,同时要主动打破与人民群众的“壁垒”,加强学术界与人民群众的交流,将最新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普及给人民大众。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民族,才是真正有生机、有希望的民族”,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关于科学创新的名言

关于科学创新的名言 1、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成功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探索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2、科学研究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个是关键。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作者:袁隆平 3、我们的科学史,只写某人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的,发现此路不通的失败者统统不写,这是很不公平的。作者:爱因斯坦 4、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5、各种科学发现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奋和创新精神。作者:钱三强 6、科学研究基于同一法则,即一切事物的产生取决于自然规律,这也适用于人们的行动。作者:爱因斯坦 7、在科学研究中,是允许创造任何假说的,而且,如果它说明

了大量的、独立的各类事实,它就上升到富有根据的学说的等级。 8、生活的完善离不开发现与创新。除去前面提到的各色发明人、科学冢。所有的俄科技发明人都是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他们的创新思路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使生活更加充实而美好。纺织工人在工作买践中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爱迪生的电灯点亮了世界。汽车、电脑、手机无数的发明让生活更便捷,而正是不断地发现与创新造就了这一切。 9、科学研究工作,尤其富于创造性的意义,尤其是要依靠自力更生。当然,自力更生并不等于封锁自己。作者:李四光 10、有了精神的实验和观测作为研究的依据,想像力便成为自然科学理论的设计师。作者:廷德尔 11、作为一个科学家,不能迷信权威,迷信书本,也不能因为取得一丁点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作者:袁隆平 12、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作者:阿西莫夫 13、光看别人脸色行事,把自己束缚起来的人,就不能突飞猛进,尤其是不可能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里生存下去,就会掉队。作者:本田宗一郎 14、我们还要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要具有创造意识,效率意识,进取精神,科学精神,民主法制观念,劳动观念,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到那时,我们将真正成为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昂首向上的精神状态,

论科学精神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之影响

论科学精神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之影响近现代以来,科学精神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探讨话题,根本 原因是科学精神对科学事业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科学不仅包含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创新,也包含科学精神的弘扬。从认 识论和方法论上厘清科学精神的内涵与特征、要素与表现、结构与功能等问题以及与社会进步的内在关联,对于繁荣科学文化和发展科学 事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今时代,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 化深刻交融,科学已体现为一种社会建制体系,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科学精神贯穿于科学体系的全过程,它是科学的灵魂,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科学精神体现在科学 探索活动中,内化在科学主体的科学意识中,渗透在科学研究方法中, 凝结在科学思想体系中。在综合分析中外学者关于科学精神概念基础上,本文将科学精神的现代解释定义为: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认识和改 造世界过程中以理性精神追求真理所表现出的态度和规范,是质疑、 实证、创新、自由、平等、包容等科学态度和精神气质凝结在人的意识和行为层面的精神面貌。科学精神作为追求真理的思想源泉,本文 不仅在狭义上研究了科学系统的科学精神,还在广义上探讨了经济社 会发展和社会智能发展中的科学精神。科学的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科学精神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精神引领和 智力支撑作用。科学精神具有不断丰富发展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传统意义上的科学精神,是源自于科学探索活动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气质和 坚定信念,现代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认识层次的理性精神、功能层次

的创新精神和价值层次的人文精神,其实质是求真、求善、求美的和谐统一。所以,科学精神的社会功能包括为科学探索提供原动力、为人类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丰富发展人文精神与先进文化。本文认为科学精神与社会进步有着必然的内在关联。首先,科学精神直接影响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和发展观念;其次,科学精神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赋予了人类文化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实现了人类文化的科学 性和实践性;最后,科学精神通过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和智力素质,其目的和归宿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科学精神的培育与普及。对于中国,近现代科学和科学精神属于外发型的,因此,科学精神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影响具有特 殊性。首先,科学精神在中国逐步传播,引导了科学方法的启蒙和科学观念的革新。其次,随着西方科学的植入,科学精神推动了科学本土化的实践,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大科学体制下的科学成就和精神气质是难能可贵的,“科学救国”、“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思想,是符合中国社会实情的,是理性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正是如此,中国社会进步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特别是实事求是思想的建立、生产力标准的确立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证明了科学精神在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中发挥了进步引领作用。科学精神在中国传播与孕育已取得了基本成效,但在总体上是缺乏科学精神的,特别是科学研究中科学精神普遍失范,在公民素养、科学管理、学校教育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科学精神缺失现象。近现代中国,由于科学精神的缺失而阻碍社会进步的历史教

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精神.doc

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精 神, 关键字:不详 实习报告 辩题:(正方)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科学精神 (反方)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人文精神 正方四川大学 一辩:张博 新闻专业2000级 二辩:张 数学专业'98级 三辩:常怀颖 考古学专业'98级 四辩:孙甜甜 皮革专业2000级 领队:林红 教练:徐开来 反方重庆大学 一辩:薛宇 金融学2002级研究生 二辩:姜倩 广电新闻系'99级本科生 三辩:王韧 产业经济学2002级研究生 四辩:彭波 国际经济2000级 领队:居 教练:张邦辉 评委:孙东东北京大学法学教授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教授 赵林武汉大学哲学教授 朱清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兼点评) 余潇枫浙江大学文化学教授 李琦厦门大学法学教授 将昌健复旦大学政治学副教授 [一辩对垒] 正方一辩:主席、评委,大家好!要讨论今天的辩题首先就该明确两个基本概念,那就是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又是人文精神。:网我方认为科学精神不同于科学知识、科学主义。它是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被抽象出来并反过来知道科学探究与人生选择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理性态度。其核心内涵与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其中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而人文精神强调的则是对人生意义及其价值的关怀,它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来说,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都很重要。但是并行不悖并不意味着等量齐观、无所偏重。考虑到大学这一特殊教育机构的目标定位,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以及当今时代对于人才需求的客观要求,我方认为大学教育更应当侧重培养科学精神。 首先,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来看。由于人文精神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人文规范,因而它就必然要受到一个时代和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显得复杂而多元。那么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只有坚持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之下,本着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探求人文精神的真正内涵,才可能在纷繁芜杂的人文思潮中选择正确的方向,指引我们投身社会的建设。 其次,从大学的特殊性质和基本任务来看。当今世界各国主导的观念是把大学定位成一个研究型的教育机构,其主要任务就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而要完成好这样的任务就必然要求我们的大学教育把重点放在培养严谨规范的科学将身上。如果把人文精神作为大学教育的重点,那么不仅会混淆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本质区别,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教育资源去完成社会赋予大学教育的特殊使命。第三,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来看,为了

自然辩证法作业-关于科学精神的思考

四川大学研究生试卷 院(所)学号姓名记分 课程名称教师签名考试时间2014年4月18日 关于科学精神的思考 摘要:根据当前只重视科学带来的物质成就而忽视科学的精神价值的现状, 讨论了科学蕴涵的精神价值, 并且针对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缺失的现象,讨论了应该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科学精神;缺失;培养 一、引言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因此,科学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大的重视。但是不可否认, 当今社会,人们对科学的重视更多的是关注科学的物质成就及其发挥的社会作用,而对科学所能够蕴涵也应该蕴涵的精神意义却有所忽视[1] 长期过分地注重科学的物质成就而忽视科学的精神价值将不仅导致科学本身的危机,而且将导致整个人类的危机。因此, 必须关注科学的精神价值。 二、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规范和指导价值的特殊气质:它不仅是科学文化结构中最为稳定的要素,是科学的生命和灵魂,而且它还是构成个体科学素养的最为基本的要素[2]。 第一,科学精神首先是怀疑的精神。它要求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凡事都要问“为什么”,不轻信盲从苹果落地这件很平常的事引起牛顿的怀疑,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呢?在这个基础上,他不断的思考,经过长期的的艰苦探索,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第二,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科学的人文精神表现为科学的献身精神,研究中的团结、民主、合作精神。居里夫人长期从事核物理研究,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科学事业,并三次荣获诺贝尔奖,最后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而死于白血病。 第三,科学精神是求真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我们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在解决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医疗、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上,也要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解决民生问题,首先需要对百姓有感情,但也要有科学的办法和措施。唯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才能真正地而不是在口头上为群众分忧解难。 第四,科学精神是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在1998 年6 月1 日接见两院院士时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 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 勇于创新”。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21世纪相对论、量子论、基因论、信息论的形成,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思维的结果。 三、当代大学生该如何培养科学精神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既承担知识创新的重要职能,也担负用科学理性精神教育、培养人的使命。一些大学出于对市场利益过分的追求,而表现为对大学科学精神的漠视。当前,弄虚作假、顺从迎合、实用功利、等不良风气正不断侵蚀着这种精神品质,影响着大学文化的建设和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课题研究组自1992年起,曾多次对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进行测评,结果表明:我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2%(1996年),1.4%(2001年),1.98(2003年)。实践证明,只有在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中,大学科学精神才能得以发扬光大。我认为,培养大学科学精神主要应该鼓励创新意识和怀疑精神。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创造知识的地方。大学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