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汇率走势及原因分析

美国汇率走势及原因分析

美国汇率走势及原因分析
美国汇率走势及原因分析

国际经济学作业

美元汇率走势及原因分析

刘红珍2010096124

2011/12/3

美元汇率走势及原因分析

摘要:美元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关键词,正是以美元为世界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日益积累的矛盾最终引爆了这场危机。近期美元跌跌不休的走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方面是因为美元目前仍是世界货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往往更关注世界货币的贬值而非升值。

关键词:美元;美元汇率;走势;危机;风险;货币政策;预算

一、危机后美元汇率走势

(一)3月份成为美元由强转弱的分水岭

金融危机肆虐之时,美元受益于避险需求,持续上扬;当危机最坏的时期过去后,美元汇率转而掉头向下。今年3月份在时间上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分水岭,自那时起,市场对于经济转好的信心开始增强,避险需求下降,风险偏好上升,美元汇率开启跌势,由强转弱,美元指数自年初至10月中旬下跌8.3%,较3月高点更是大幅回落15.6%。

(二)不同货币兑美元变动情况对比

对比不同货币今年1-10月兑美元的升幅,巴西雷亚尔涨幅居前,达到近37%,较2月末低点的涨幅更是达到44%;澳元也斩获良多,涨幅接近32%,较3月低点的涨幅甚至高于巴西雷亚尔,达到47%,显示出商品货币在风险偏好上升时的典型受益走势;欧元兑美元虽然有7%的升幅,但仍低于美元指数的整体跌幅,因此可以说,欧元的涨幅尚在情理之中;日元兑美元仅有2%的微小升幅,显示出美元、日元两种货币今年以来在风险倾向上的同质性;人民币兑美元今年以来整体看几无变动,主要是因为危机时期人民币不降反升,因此现在修正需求较低。

日元兑美元升值幅度最高,因为危机爆发后,资金撤离高风险高收益资产、涌向低收益资产,而日元资产无疑是当时最低收益的资产。而当美元资产收益率随着联储降息、增加流动性等举措也走低至近似于0时,日元对美元的升势则迟滞了。以澳元为代表的商品货币升幅接近于10%,与商品价格走势紧密相联。欧元的升幅与美元指数的跌幅都接近5%,主要是因为欧元在美元指数的货币篮子中占据了接近60%的份额。新兴市场货币危机前后变化并不大,但除人民币外,在形态上多经历了大跌大涨。

(三)美元跌势仍相对有序

虽然美元3月以来的下跌走势十分明显,但是到目前为止,美元跌势仍相对有序,这一特征的主要表现:一是美元指数较2008年4月接近71的纪录低位仍高出7%以上,而美元兑欧元更是较2008年7月低点升逾8%。二是美元波动率也较低。路透数据显示,美元指数一个月实际波动率10月16日为8.8,较6月中旬所创高位要低41%;而欧元/美元波动率也有类似变化,三个月移动实际波动率于10月16日跌至十四个月低点。三是对汇市未来波动的预期也未出现快速上升,欧元/美元一个月期隐含波动率10月16日为9.9%,脱离6月高位16.0%,这意味着投资人预期,欧元/美元未来三十天波动有限。

二、当前影响美元汇率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美元汇率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且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度经常处于变化之中。我们试图在下文中就目前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并从中发现美元汇率未来的变动趋势。

(一)风险偏好或避险需求

在危机前的半年中,美元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一直为正相关,表明风险偏好上升时美元也上升;很明显,在危机爆发之后,从2008年9月末开始,这一相关性迅速逆转为负数,反映了风险偏好下降、避险需求上升、推升美元的一种走势特征,因为投资人将美元视为全球经济萎缩和动荡之际最安全的资产。这种负相关性从2009年3月开始加重,9月一

度达-56%,相应地,欧元/美元汇率和美股标准普尔500指数的连动性一度高达50%以上,也就是说有超过半数时间,投资人只要看美股走势就能预测美元和欧元的表现。从更长的时间序列来看,美股与美元负相关的时间更长。

近一个多月以来,该相关性已降至约40%,但我们判断在全球经济复苏站稳脚步、进入加息周期之前,还会在30-50%区间持续一段时间。

同时,美股只是一个计量风险偏好的简单指标,事实上,能影响全球经济信心的因素都会对风险偏好构成影响,如中国因素。以10月27日为例,伦敦汇市美元下跌,正是因为中国最新的工业增加值预测可能达到16%,使得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的乐观情绪再起。因此,从实质风险偏好的变化趋势看,仍处于上升通道中。

(二)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策略和时机

上述影响什么时候会发生逆转?风险偏好和利差交易的机理不会改变,可以改变的是美元资产收益率,因此这个问题变得相对简单——对美元来说,当市场预期美联储即将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美元市场利率上扬时,美元汇率将由弱转强。

我们此处所指的“退出”是指结束超低利率,如果仅仅是退出之前的某些量化宽松措施,很可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退出”,如日本央行10月30日的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将如期在今年年底停止公司债及商业票据购买方案,当同时宣布推出一项新的特别贷款安排,将在明年3月底之前以0.1%的利率提供三个月期贷款,旨在于当前财年结束前向市场注入足够多的流动性。类似的“退出”实质上是对宽松货币政策的不同选择,而非结束。

尽管近期紧缩的声音开始多了起来,但我们认为美国还不可能马上改变当前的货币政策立场。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被市场称为“伯南克对抗通货紧缩的圣战”,伯南克本人曾撰文指出,美国经济近几十年的稳健发展受益于好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家们最终学会了如何去引导经济发展,不再依靠神秘力量,而是靠经济科学。”在这些“经济科学”中,泰勒法则应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它是美联储决策的重要依据。泰勒法则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调整实际利率,使物价、经济增长和就业保持在合理水平上。可见,当前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是十分全面的,不仅包括了物价,还包括经济增长和就业,这与欧洲央行稳定物价的单一货币政策目标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意味着,决定因素再次回到了美国经济基本面分析上来。首先,从经济增长看,美国三季度GDP增速达到3.5%,表明整体经济形势继续好转,但去除汽车生产、销售、库存的影响,增速为1.9%;如果再去除首次购房优惠及其他政府刺激政策,估计剩下的增长率不足1%;这表明美国经济目前仍是“拄着拐棍”的复苏,政府刺激政策起着关键的作用,尚不能称作稳固的复苏,预计第四季度将放缓,明年增长2.2%,在较长时期中低于趋势增长率。第二,从就业形势看,美国9月份失业率攀升到9.8%,足足是去年初的两倍,也是1982年来首次如此接近两位数。以经济周期角度划分的美国就业组合数据中既包括了被称作滞后指标的失业率,也包括归入同步指标的非农就业人数,还包括属于领先指标的申领失业救济金人数。综合分析三个数据后发现,就业市场直线下滑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失业率仍未见顶,预计突破10%已无悬念,可能会在2010年二季度触及11%后缓慢回落。第三,从物价看,美联储3000亿美元的国债购买计划已经于10月底完成,通胀预期出现回落。但是,由于设备利用率已经开始回升,意味着美国的产出缺口在逐步缩小,未来通胀压力不容小视,因此美联储已开始与初级交易商就其退出策略工具进行协商,包括大规模逆回购协议在内;同时,也已开始削减部分刺激措施的规模。这是为了避免市场在经济复苏根基牢固之前产生升息预期。

综合以上对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分析,预计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将继续,目前市场所预期的美元加息时点中值在2010年二季度,我们所预期的加息时间较此晚一个季度,预计2010年8月10日会议上加息的可能性很大。但是,由于市场预期会提前释放,预计美元指

数将在2010年二季度即展开反弹。

三、其他影响因素

汇率是一种相对价格,归根结底取决于各国经济基本面情况的对比,同时也会受到汇率政策、预算赤字、投机、估值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一)其他地区特别是欧元区经济及货币政策对比

对于美元指数而言,由于欧元在其篮子货币中占有的权重接近60%,因此欧元区的经济状况和货币政策对其有着主导性的影响。

欧元区1975年以来每次复苏均落后于美国,但这次可能会受惠于贸易的回暖而与美国出现同步复苏。欧洲第二季经济较第一季萎缩0.1%,优于美国的-0.3%。欧盟11月3日最新的经济预测将2010年GDP增长率由-0.1%上调至0.7%,但将CPI的预期由1.2%下调至1.1%,仍将低于欧元区2%的通胀目标。

从目前各主要经济体CPI的对比看,欧元区CPI同比增长率虽高于美国和日本,但仍处于负值区间,且下跌趋势与美、日相似。因此,我们判断,虽然欧元区对通胀的警惕向来高于美国,但这并不一定导致其先于联储而加息,只是其在600亿担保债券和低利率提供流动性等政策的退出上因涉足未深而相对容易。一个重要的标志是,9月30日,欧洲央行标售的第二笔一年期特别资金中标额为752.41亿欧元,远低于1350亿欧元的预计。如此小规模的中标额和投标银行数量表明,银行对欧洲央行的融资依赖程度已经显著降低。事实上,体系中充裕的现金导致欧元区银行间拆借利率已跌至0.35%左右,远低于欧洲央行的指标利率1.0%,反衬出从欧洲央行的借款成本更加昂贵。据此推测,欧洲央行可能将很快结束量化宽松政策,但鉴于物价稳定的目标未受到严重威胁而在2010年上半年维持利率不变;由于欧美11月初再次就协调退出策略达成一致,估计欧洲央行三季度加息的可能性较大。

英国经济的整体情况仍相对疲弱。到今年第二季度,英国经济已经连续五个季度负增长。虽然近来的一些迹象表明英国经济可能已经见底,包括房价连续五个月上涨,但复苏步伐将是缓慢的。对于英国的货币政策前景,我们的预期是:一方面,在2010年三季度之前,英国央行仍将把指标利率维持在0.50%的低点;另一方面,从目前情况看,英国央行退出量化宽松的步伐将落后于欧元区和美国,而且是目前唯一仍存在扩大量化宽松政策可能的央行。

日本的经济刺激措施效应开始出现减弱迹象,预计日本经济复苏将很温和,2009年第三季GDP增长区间在0.7-0.9%,考验将在明年一季度到来,因为届时各种刺激措施将陆续落幕。从通缩情况看,日本8月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剔除生鲜食品价格,但包括油价)同比创纪录地下降2.4%,表明日本遇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通缩。日本央行已经预期,通缩将持续至2011年3月,因此预计日本央行将在2011年二季度前维持指标利率在0.1%不变。

综合分析上述情况,我们认为,经济基本面及货币政策倾向对比在明年将利多于美元汇率。

(二)汇率政策

目前,出口是拉动欧元区经济走出泥潭的重要力量,欧元区当然会乐见美元的适当强势。包括法国财长在内的多名官员多次指出,希望美元强势,认为弱势美元可能冲击初现的复苏曙光。与此同时,德国不顾欧洲贸易伙伴的利益,正寻求靠出口摆脱危机。其他国家也在采取各种措施抵制美元贬值,最典型的是,10月19日,巴西政府宣布,外资购买巴西股票、债券,将课征2%的税,以阻止雷亚尔升值。

日本在汇率政策上通常是“实干家”。鉴于日本终端需求疲弱特别是内需疲弱仍是通缩的主要原因,这会令我们联想到至少两个方面的汇率影响:一方面,对抗通缩的举措通常会导致货币贬值;另一方面,外需仍像“拐杖”一样重要,出口仍将是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驱

动因素,因此决策者和企业更希望看到日元贬值而非升值。在2003-2004年长达十五个月的干预行动中,日本当局动用了35兆日元(约合3900亿美元)的资金干预汇市。不过自2004年3月以来,日本就未曾干预过汇市。

正是因为如此,新任财相藤井裕久在刚刚发出支持强势日元的言论后即改口,“我从未说过关于听任强势日元的话。我的意思是,从历史上看来,任何国家持续以政策方式压低本币汇率是不对的……如果波动异常,为了国家利益,我们可能会采取必要措施”。日元兑美元从十三年前高点87.10价位回落至90上方,反映了日本汇率政策这一前一后的迅速变化。同时也说明,日本支持出口企业、稳定日元的汇率政策没有发生改变。

对于汇率政策,美联储又是如何考虑的?奥巴马政府多次强调,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利益,虽然市场对此不以为然。事实上,强势美元对美国的现实意义仍旧存在——美元疲弱不利于美国债市,而美国政府不愿看到美元疲势导致美国公债卖压涌现,令这些利率上升的压力提早浮现。但另一方面,奥巴马多次警告美国将有更多工作流失,敦促刺激出口来拉动增长。目前,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占GDP的比例已经从衰退前的7%左右下降至2.8%,进一步的下降需要一个非强势美元。由此看来,美国的汇率政策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当务之急更倾向于美元的适度贬值,而长远看则需要美元的稳定,甚至相对强势。

(三)预算赤字

美国创纪录的预算赤字令对美元的担忧放大。根据奥巴马政府公布的财政预算报告,在截至9月30日的财政年度里,美国预算赤字猛增到1.4万亿美元的纪录水准,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1%,这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所面对的最大财政缺口。

在这个方面,欧洲也不占优势,且内部各国差别很大。德国情况相对较好,但正致力于实施工业减税;而法国的公共财政仍在滑向危险边缘,法国总统萨科齐政府刚宣布的2010年预算中,赤字相当于GDP的比率达到了创纪录的8.5%,而且直到现在,法国还计划发行大额公共储蓄债券,用于支持高科技工业项目;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和爱尔兰的债务水平均出现令人惊恐的上升。欧盟执委会11月3日公布的欧元区16国以及欧盟27国预算预测显示,直到2011年,欧元区的预算赤字占比仍将高达6.5%。

欧洲央行敦促欧盟最晚在2011年开始收回财政刺激措施,但各国财长未做承诺。其中,部分国家赞成2011年退出的时间安排,但英国、法国、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目前并不想设定任何日期,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也表示,欧洲经济“走向暂时性复苏”,强调政策在今后一个时期“必须保持非常扩张”。可见,欧洲内部的分歧仍很大。

目前各国高企的预算赤字对汇率的影响尚不突出,但等到明年,随着财政刺激政策的退出和经济的复苏,其影响会越来越大,哪个国家更好地采取量入为出的举措,其货币就会受到更好的支撑。

四、综合分析

综合上述对关键影响因素和其他影响因素的分析,虽然市场对美元从现在即展开反弹的预测声音越来越高,笔者仍认为在明年一季度前,美元仍将主要面对贬值压力,长期仍多看空,中期展开阶段性反弹更可能发生在2010年二季度;欧元兑美元可能将重返1.50价位,但预计在2010年第二季度回落至1.48美元,第三季度继续回落至1.45美元;从现在起到明年,欧元/美元汇率的主要波动区间为[1.45,1.51],美元指数的主要震荡区间为[74,80]。

参考文献:

【1】关树《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2006 第5期

【2】朱人木赵鹏远《经济论坛》 2009 第8期

【3】刘庭赵新奎《对外经贸实务》 2008 第2期

【4】熊洁敏《对外经贸实务》 2007 第5期

欧元对美元汇率走势分析

一.欧盟简介 欧洲联盟(英文名称:European Union法文名称:Union européenne),简称欧盟(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其实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3年11月1日,欧盟正式诞生。 欧盟成员: 欧共体创始国为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至2009年1月止共有27个成员国,他们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瑞典、芬兰、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欧盟现有27个成员国,人口5亿,GDP16.106万亿美元。 欧元简介 欧元诞生1999年欧元开始启动,2002年欧元现金正式替代了欧元区内原有的国别货币。欧元汇率美元指数根本上来讲还是一系列汇率的一个加权指数,所以最终还是反映到美国与其主要贸易货币的自由兑换货币的强弱上。在美元指数构成的一揽子货币上,欧元是权重最重的一个货币,欧元的走势自然也成为与美元指数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欧元对美元汇率走势分析 自1999年1月欧元问世以来,欧元对美元的汇率总体走势呈U形波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以下分别从三阶段分析欧元兑美元汇率的波动原因。

第一阶段(1999.1-2001.6):1999年1月至2001年6月是持续贬值阶段。欧元在其诞生的前三年内持续震荡贬值,欧元兑美元汇率一度从1999年1月底的1.137贬至2001年6月底的0.849,贬值幅度高达25.33%。 主要原因: 基本经济因素 1、国际收支因素:资本项目对汇率波动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贸易项目的影响。事实上,美元对欧元的持续升值就是大批欧洲资本及亚洲资本流向美国的结果。美国资本市场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较理想的收益,从而吸引了大量资本流人。 2、利率因素:美国与欧元区国家之间的利率差距是推动资金流人美国的重要因素。美国和欧元区的利率差接近2个百分点。同时,美国经济的强劲带动美股走强,也使得美元资产更具吸引力。 3、经济增长率因素:欧元对美元汇率出现上述走势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二者经济增长的巨大差距。自1991年4月起,美国进人战后延续期最长的经济持续上升时期,到2000年I1月,美国经济已连续增长了114个月。与美国经济增长相对应,欧元区经济有所恢复,但增长动力似乎弱于前者。同时,美国的就业率高于欧元区的就业率。由于这些利好因素的推动,美元汇率一路高涨。 4、通货膨胀因素:2000年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保持在2%左右,高于1999年同期的1.2%。较高的石油价格和欧元的疲软同时推动欧元区的通货膨胀上升,使得欧元一路走低。 市场心理预期和政治等因素 1、欧元启动时与美元比价不合理:1999年1月4日,当欧元进人市场时,欧洲中央银行为其制定的兑美元参考汇率为1:1.1665,在欧元出售的第一天欧元在1.183的价位启动并曾升至1.19 的高位。由于人们对欧盟经济实力估计过于乐观,对美国经济估计不足,欧元经历短暂的上涨后便一路走低。其次,在未实行统一货币之前,欧洲国家对美元的比价过高,相反,美国经济过热,美元却过低,这势必造成欧元在最初定价时回高于其实际价值。

外汇市场中关于欧元兑美元的汇率情况分析

外汇市场中关于欧元兑美元的汇率情况分析 6月5日外汇市场中,欧元/美元汇率:开盘1.3069,日内最高1.3114,最低1.3052,收于1.3085;全日上涨16点,上下波幅62点。 欧洲时段公布的意大利、法国、德国、欧元区5月份服务业PMI指数终值均未出现利好,这与周一公布的制造业PMI终值普遍好于预期形成对比;时段内公布的欧元区第一季度GDP修正值、4月零售销售等数据也差于预期。数据显示欧元区4月零售销售年率下降1.1%,预期为下降0.8%,前值由-2.4%修正至-2.2%。月率为下降0.5%,预期为-0.1%,前值由-0.1%修正至-0.2%。欧元区第一季度GDP 修正值年率为下降1.1%,预期为下降1.0%,初值为-1.0%。 然而整个交易时段欧元整体表现较为强劲,其得益于市场普遍对于美国复苏的过高期望。尽管昨日公布的美国数据好坏掺半,整体来说依然维持温和复苏。美国5月ADP新增就业人数为13.5万,高于前值11.9万,但低于经济学家预期17万,就业市场温和改善。由于ADP就业和非农就业高度正相关,导致投资者对非农报告的乐观预期有所降温,美元遂承压走弱,ICE美元指数日内下跌 0.25%。5月ISM非制造业指数从53.1改善至53.7,服务业延续扩张势头,与制造业意外陷入萎缩形成鲜明对比。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参差不齐,非农报告公布之前投资者情绪可能维持谨慎。美联储并没有明确透露未来政策走向,但只要非农就业高于预期,市场就会继续猜测美联储终将减缓资产购买,美元有望重获上行动能,相反糟糕的非农报告对于美元多头来说将是重大利空。 从技术上看,日线昨日收取一小阳线,汇价目前进入窄幅整理区间,短期内汇价延续反弹。BOLL指标整体略微走高,MACD指标动能柱进入零轴上方运行,RSI指标走高至买入区域,目前汇价呈现震荡走高格局。

最新历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一览(1952—2019年)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评阅说明: 1.阅卷前务必认真研究试卷并讨论评阅说明,以减少评阅误差。 2.考生答卷时出现的错字、别字,每个扣0.5分,在所在题内扣,扣完该题分数为止(作文除外)。同一个错字、别字反复出现,不重复扣分。 一、积累与运用 1.不舍昼夜 2.千树万树梨花开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5. (1)C (2)评分要求:抄写要求准确、工整、规范。 评分等级可分为三等:书写具备三个条件,可为一等(1分);书写不足三个条件,可为二等(0.5分);书写出现错误,不得分。 (3)A (4)B 6.(1)①shù②jī(共1分,每空0.5分) (2)D (3)B 7. (1)不足:①画线词语意思相近;②词语堆砌、累赘;③意思重复;④不够简明。(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改正:①克服重重困难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无限绚烂的未来。

②克服重重困难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无比璀璨的未来。③画线部分保留其中一个。④将“无限绚烂的”删除。⑤将“无比璀璨的”删除。(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二、阅读(47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甲)8-12题(10分) 8.宋或北宋文学家或政治家或史学家(共1分,每空0.5分) 9.(1)意趣,情趣(2)茂盛(3)道路或路途(4)遮盖或遮蔽(共2分,每空0.5分) 10. (1)滁州周围群山环抱;环绕滁州的都是山;滁州四围多山;亦可答“滁州处于盆地中”或“滁州处于山地中央”。(共1分,意思对即可)(2)蔚然深秀(1分) 11.示例: ①从“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可见,这是一座“造型奇巧之亭”; ②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两句,可见这是一座“山水情趣之亭”; ③从“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可见,这是一座“太守之亭”; ④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可见,这是一座“醉翁之亭”;

欧元兑美元的汇率变动情况

欧元兑美元的汇率变动情况 ——美元和欧元汇率“跷跷板”效应作为史上第一个区域共同货币,欧元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多方关注。由于人们普遍认为欧元启动之后必然直接挑战美元的主要国际货币地位,以及美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和金融舞台的历史核心地位,所以欧元兑美元汇率也始终是国际金融学界和实务界的热门话题。更富戏剧性的是,自投入使用以来,欧元兑美元长期汇率走出了一个明显的“V”形。为什么会发生这一现象?两种主要国际货币的未来趋势又会怎样呢? 下面是欧元对美元汇率变动历程: 依1993年11月1日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欧元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1月4日正式交易。在纽约和伦敦外汇市场上,欧元对美元的收市价当天分别为1比1.1806和1比1.183。 2000年2月,欧元对美元比价首次跌破1比1。10月,欧元跌至历史最低点,1欧元仅兑换0.8226美元。 2002年1月1日,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进入流通市场,汇率短时小幅上扬,继而重返1欧元比0.9美元以下。3月,汇率呈强劲上升势头。7月15日,欧元对美元比价突破1比1,纽约和伦敦汇市收市价分别为1比1.0005和1比1.0036。 2004年1月6日,纽约汇市欧元对美元比价升至1比1.2810。同年12月27日,汇率为1比1.3620。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持续提高利率,欧元再度走软。 2005年11月14日,纽约汇市欧元对美元比价跌至1比1.1694。 2006年1月3日,纽约汇市欧元对美元比价为1比1.2027。同年11月24日,汇率升至1比1.3100。 2007年9月20日,受美联储为应对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而大幅度降低利率影响,纽约汇市欧元对美元比价突破1比1.40,升至1比1.4098。 2008年2月26日,欧元对美元比价在纽约汇市突破1比1.50,一度升至1比1.5047。 一直到今年21日,纽约汇市21日欧元对美元汇率突破1.36,创下两个月来新高,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也下跌。 因此从这几年的美元和欧元汇率来看,美元和欧元汇率“跷跷板”变动趋势明显,先是美元上涨、欧元下跌,最近又是欧元上涨,美元下跌,美元、欧元轮流走强。 货币的强弱是一个相比较的概念,除了自身的因素外,还要受对方国家货币强弱的影响。如欧元走软,则美元相对于欧元就走强,因此欧元区经济体经济状况和走势也决定了美元货币的走势,相反美元的强弱也会影响欧元币值的变化。也就是说,美元对欧元的汇率是美元币值对欧元币值之比,不仅由本国货币价值决定,也由对方国家的货币币值来决定。如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欧元持续走软,美元就升值。而最近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有所缓解,投资者风险情绪有所转变,同时美国经济又表现不佳,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复苏仍然乏力,导致美元下跌,欧元上涨。因此美元和欧元的“跷跷板”效应既反映两国经济状况的相对变化,也反映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投资者市场信心和预期的变化。 美元和欧元的“跷跷板”效应说明了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的不稳定性和步伐的不一致性,美元对欧元汇率波动幅度较大。美国经济复苏不稳定导致美元下滑,而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导致欧元波动幅度加大,这些问题都会通过汇率的变动表现出来。目前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前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经济处于摇摆地带,而欧元区还没有完全走出主权债务危机的阴影,因此美元对欧元汇率在“冷暖气流”对抗中前行。实际上,导致美元对欧元升值和贬值的因素同时存在,美元对欧元汇率会在这两股力量的对抗和势力变动中前行。随着美国经

欧元兑美元汇率波动因素分析

欧元兑美元汇率波动因素分析 自1999年1月欧元问世以来,欧元对美元的汇率总体走势呈U形波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以下分别从三阶段分析欧元兑美元汇率的波动原因。 第一阶段(1999.1-2000.10):1999年1月初,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以1:1.18高位起始,旋即一路下行,到2000年1O月26日跌至最低点1:0.82,跌幅超过30%。主要原因如下: 基本经济因素 1、国际收支因素:资本项目对汇率波动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贸易项目的影响。事实上,美元对欧元的持续升值就是大批欧洲资本及亚洲资本流向美国的结果。美国资本市场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较理想的收益,从而吸引了大量资本流人。 2、利率因素:美国与欧元区国家之间的利率差距是推动资金流人美国的重要因素。美国和欧元区的利率差接近2个百分点。同时,美国经济的强劲带动美股走强,也使得美元资产更具吸引力。 3、经济增长率因素:欧元对美元汇率出现上述走势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二者经济长的巨大差距。自1991年4月起,美国进人战后延续期最长的经济持续上升时期,到2000年I1月,美国经济已连续增长了114个月。与美国经济增长相对应,欧元区经济有所恢复,但增长动力似乎弱于前者。同时,美国的就业率高于欧元区的就业率。由于这些利好因素的推动,美元汇率一路高涨。 4、通货膨胀因素:2000年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保持在2%左右,高于1999年同期的1.2%。较高的石油价格和欧元的疲软同时推动欧元区的通货膨胀上升,使得欧元一路走低。 市场心理预期和政治等因素 1、欧元启动时与美元比价不合理:1999年1月4日,当欧元进人市场时,欧洲中央银行为其制定的兑美元参考汇率为1:1.1665,在欧元出售的第一天欧元在1.183的价位启动并曾升至1.19 的高位。由于人们对欧盟经济实力估计过于乐观,对美国经济估计不足,欧元经历短暂的上涨后便一路走低。其次,在未实行统一货币之前,欧洲国家对美元的比价过高,相反,美国经济过热,美元却过低,这势必造成欧元在最初定价时回高于其实际价值。 2、市场对欧元顺利运作的疑虑:首先,欧元启动后的前3年是过渡期,在这期间欧元仅是“账面货币”,其究竟是强币还是弱币需要市场定位,受市场考验。其次,欧盟成员国文化差异及民族性因素,以及1992-93年曾爆发欧洲汇率机制危机,在欧元落实前,国际间有不少人因怀疑主要成员难以相互协调而对计划抱观望态度。 3、欧洲统一的货币政策对欧元的扶持力度偏弱:欧洲利率政策未能配合经济发展需要及漠视汇率水平,欧元成员国与央行对利率有争议。为了维持经济体内部物价稳定,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倾向于紧缩性,调高了银行利率。这一政策导致结构性经济失衡,影响了长期经济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乏力。在利率上体现为利率的长期下降。 4、经济体制相对欠活,单一市场尚待完善:美、欧市场经济的导向不尽相同,作为欧元区主要成员的德国、法国及意大利等国家,较强调社会凝聚力,有较多保障劳工及公民的机制和措施。这些措施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经济结构的灵活程度。另外,早于1987年,作为欧盟前身的欧共体已同意于1993年实施单一市场计划。单一市场的建立意味著区内的经贸壁垒进一步消除,有助提高增长动力。单一市场计划正式实施时,成员国仍未充份采纳欧盟颁布的有关单一市场的指令。同时,有关指令的执行也出现障碍,令单一市场的效益未能发挥。 第二阶段(2000.10-2002.2):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在低状态中稍有回升,但始终在1:0.8到1:0.9之间做箱体整理。欧元兑美元处于盘整期,为欧元后市不断升值积蓄力量。在这一阶段主要有以下事件利好于欧元:

电大作业汇率调查人民币汇率变化分析人民币短期汇率走势及其影响

电大作业汇率调查人民币汇率变化分析人民币短期汇率走势及其影响

问题: 调查一月内人民币汇率变化,分析人民币短期汇率走势及其影响。学习者提交一份一月内汇率变化数据表(限任一自然月),并三言两语概括汇率走势。 答: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兑各币种中间价月平均汇率 2 4 6 8 10 12 9月7月5月3月1月

美元港元百日元欧元英镑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因此一国货币对其它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而人民币汇率就是人民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7月21日,人民银行突然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人民币汇率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改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变相升值2%,而且不再与美元挂钩。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人民币汇率一篮子机制就是综合考虑在中国对外贸易、外债(付息)、外商直接投资(分红)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并分别赋予其在篮子中相应的权重。具体来说,美元、欧元、日元、韩元等自然成为主要的篮子货币。另外,由于新加坡、英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澳大利亚、泰国、加拿大等国与中国的贸易比重也较大,它们的货币对人民币汇率也很重要。 从图表中我们看到总体相对稳定的汇率除了人民币汇率单方向升值和贬值的选择以外, 保持相对稳定,也是当前汇率变动的一种选择,很可能也是在当前动荡的国

2000年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及成因分析

2000年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及成因分析 1、近十年人民币汇率走势 中国经济进入2000年后保持了高速而且稳定的增长,这期间人民币汇率整体上呈现出了两个主要的走势,第一阶段从2000年至2005年呈基本固定的走势,实际上这是由于当时实行的是固定汇率政策,第二阶段从2005年至今,这期间人民币实行了两次汇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上升。第二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阶段,分别是从2005年6月中旬至2008年6月中旬,这阶段中由于2005年实行汇改,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所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上升。2008年6月中旬第一次汇改结束,从此至2010年6月中旬的两年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保持在1:6.8左右。2010年6月实行第二次汇改后,人民币汇率进一步下降,到2011年10月10日,也就是前天,已经跌破1:6.35,创历史新高。这种走势可以用下面的图表形象的表示出来: 2、人民币汇率变动成因分析 汇率变动的6大影响因素:经济增长,国际收支,货币供应量, 外汇储备,利差,通货膨胀

1)经济增长 进入2000年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年10%左右,国民总产值增长迅猛,同时国内通货膨胀率又较低,老百姓有很强的消费需求又有很强的购买力,使得人民币购买力增强。同时国外发达国家诸如美国、日本2000年后经济持续低迷或负增长,从而使得人民币的购买力变得更强。 近20年中国GDP增速 2)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及货币供应量 进入两千年后,中国对美国的外贸呈连年递增的顺差形势,这导致了中国对美国的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因此外汇储备也逐年剧增。国际收支顺差会导致美元的供应量的增加,从而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就会下降,导致人民币的升值。此外2011年,美国实行美元量化宽松政策,实际上就是增加美元供应量,实行贬值,这也是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近30年中国外汇储备 3)利差 所谓利差理论,拿中美两国来说就是,中国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差额近似等于中美两国的利率差额。进入两千年以后,中国国民总产值迅速增长拉动需求和投资增长,投资回报率较美国更高,中美两国利差达到3%左右,根据利差理论,人民币会因此升值。 4)通货膨胀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国货币汇率由二者的通货膨胀率决定,即如果中国通货膨胀率高于美国则人民币应该贬值,如果通胀率低于美国则人民币应该升值。但是这一理论并不

美元兑欧元汇率

Fusion Media网络: 期货 设为主页 | 收藏我们 欢迎来宾! 注册 | 登入 |行情网站十月 08, 2011 14:21 GMT 实时行情外汇券商目录外汇软件外汇教育香港 闭盘纽约 闭盘伦敦 闭盘 外汇图表技术分析基本分析新闻外汇货币工具央行最新活动外汇单一货币外汇主货币对汇率适时货币对汇率汇率表美元指数货币期货商品实时期货行情贵金属农业肉类煤电谷物利率国债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金融期货期货汇率股票市场美洲亚洲欧洲中东非洲受欢迎国家德国新加坡美国英国香港世界指数财经指数期货指数区域指数股指CFDs主页外汇货币 USD/EUR Historical Data USD/EUR 历史数据 欧元/美元的历史数据免费的 USD/EUR (美元欧元)历史数据。你会根据日期变化找到货币兑换的收盘价,开盘,高,低,变化和百分比。根据时间间隔为您提供查看每天,每周或每月的数据。通过选好的时间,您会在下面表格中找到货币对换数据. 地区 北美洲 中美洲 南美洲 亚洲 太平洋洲 欧洲 中东 非洲 加勒比海 外汇经纪商 USD/EUR 历史数据获取历史价格获取历史价格 请注意比较普遍常用的货币对 EUR/USD. 返回到单一货币添加投资组合 0.7471+0.0029(+0.39%) Oct 07 - 闭盘 (免责声明)买价 开盘0.7470 0.7442卖价 高0.7472 0.7483 低 0.7396 你的看法? 或 成员看法: 100% 0% 看多看空

综合图表技术看法 信息历史数据换算器 历史数据 日期范围: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开始日期不能高于结束日期! 时间范围: 每日提交 结果: 日期最新开盘高低涨跌 % 07/10/2011 0.7471 0.7447 0.7471 0.7446 0.322% 06/10/2011 0.7447 0.7493 0.7495 0.7447 -0.614% 05/10/2011 0.7493 0.7510 0.7510 0.7493 -0.226% 04/10/2011 0.7510 0.7582 0.7585 0.7510 -0.950% 03/10/2011 0.7582 0.7486 0.7582 0.7485 1.282% 02/10/2011 0.7486 0.7465 0.7486 0.7464 0.281% 30/09/2011 0.7469 0.7355 0.7469 0.7354 1.550% 29/09/2011 0.7355 0.7395 0.7395 0.7355 -0.541% 28/09/2011 0.7395 0.7360 0.7395 0.7360 0.476% 27/09/2011 0.7360 0.7408 0.7411 0.7360 -0.648% 26/09/2011 0.7408 0.7397 0.7408 0.7396 0.149% 25/09/2011 0.7397 0.7395 0.7397 0.7395 0.027% 23/09/2011 0.7403 0.7403 0.7405 0.7403 0.000% 22/09/2011 0.7403 0.7367 0.7403 0.7366 0.489% 21/09/2011 0.7367 0.7303 0.7367 0.7300 0.876% 20/09/2011 0.7303 0.7340 0.7345 0.7303 -0.504% 19/09/2011 0.7340 0.7309 0.7340 0.7309 0.424% 18/09/2011 0.7309 0.7249 0.7309 0.7249 0.828% 16/09/2011 0.7249 0.7205 0.7249 0.7204 0.611% 15/09/2011 0.7205 0.7275 0.7276 0.7205 -0.962% 14/09/2011 0.7275 0.7311 0.7312 0.7275 -0.492% 13/09/2011 0.7311 0.7331 0.7333 0.7311 -0.273% 12/09/2011 0.7331 0.7364 0.7365 0.7331 -0.448% 11/09/2011 0.7364 0.7320 0.7364 0.7320 0.601% 09/09/2011 0.7319 0.7198 0.7319 0.7184 1.681% 08/09/2011 0.7198 0.7102 0.7198 0.7101 1.352% 07/09/2011 0.7102 0.7139 0.7139 0.7102 -0.518% 06/09/2011 0.7139 0.7108 0.7139 0.7107 0.436% 05/09/2011 0.7108 0.7070 0.7108 0.7067 0.537% 04/09/2011 0.7070 0.7061 0.7070 0.7060 0.127% 02/09/2011 0.7039 0.7009 0.7039 0.7005 0.428% 01/09/2011 0.7009 0.6963 0.7009 0.6962 0.661% 31/08/2011 0.6963 0.6926 0.6963 0.6926 0.534% 30/08/2011 0.6926 0.6888 0.6926 0.6887 0.552% 29/08/2011 0.6888 0.6906 0.6906 0.6888 -0.261% 28/08/2011 0.6906 0.6898 0.6906 0.6898 0.116% 26/08/2011 0.6897 0.6951 0.6956 0.6897 -0.777% 25/08/2011 0.6951 0.6941 0.6951 0.6941 0.144%

美国的汇率制度与外汇制度

美国的汇率制度与外汇制度 一、美国的汇率制度 美国实行浮动的汇率制度,美元汇率由外汇市场供求决定。根据美国相关法律规定,必要时美国政府可以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二、美国的汇率管理 (一)汇率管理的决策和执行 自1978年美国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修订后的相关条款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来,美国对外汇市场上汇率的干预基本遵循“重塑有序的市场环境”(Countering disorderly market conditions)的原则。 1、法律依据 1934年的《黄金储备法》和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议法》授权美国财政部对外汇市场的干预;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授权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2、决策机构 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都有权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上述法律规定财政部不得用联储资金实施干预操作;也明确联储开展的任何外汇操作应该与美国财政部保持紧密的、持续的合作。 美国财政部20世纪30年代初设立了专门用于外汇市场操作的外汇稳定基金(Exchange Stabilization Fund, ESF)。该基金由财政部长在美国总统的授权下用于黄金和外汇的操作。美联储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则是通过由12家联储银行共同参与的一个系统账户(System account)进行的。该系统账户由公开市场委员会指导操作。具体的操作由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在系统公开市场账户经理的指导下进行。 3、执行机构 实际操作中,美国政府在外汇市场上的所有操作都是由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外汇交易室作为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的代表负责具体执行的。 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制定了以下三项指引以指导并监督纽联储外汇交易室的操作:(1)外汇操作授权(Authorization for Foreign Currency Operations),

影响人民币与美元欧元汇率变动的因素分析

影响人民币与美元欧元汇率变动的因素分析 一国汇率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货币现象,表示为两国货币之间的比价,而实质上汇率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经济现象。汇率水平的高低除了受政治因素影响外,在更大程度上是由诸多经济因素决定的。利率平价、购买力平价、国际收支学说等都是分析经济因素变动,进而决定汇率的汇率决定理论。本文根据汇率理论,实证研究人民币对美元及欧元汇率,并分析影响汇率走势的主要因素 (一)我国的经济状况 经济增长对于长期汇率水平的决定有着重要影响。国内经济状况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重要保证。汇率反映的是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经济实力是决定汇率的根本原因。近年来,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但整体缓步上扬,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相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实体经济层面推动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动力源泉。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GDP 与人民币汇率有很大的相关性 (二)人民币流通状况(购买力平价理论)。 卡塞尔认为,应该根据两国货币的相对购买力来确定它们之间的汇率。他的逻辑是:对一个国家的货币的需求,其实是对这种货币的购买力的需求,因此,货币的汇价应该由它们的相对购买力来决定。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之变化应该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除以外国的物价指数。如果用π* 和π来表示美国和中国t0 到t1 期的通货膨胀率,S0 和S1 表示t0 到t1 期的汇率,则相对购买力可以用公式表示为:(S1-S0)/S0=(π-π*)/(1+π*)。相对购买力平价的要旨是,汇率变动是由中美两国之间相对通货膨胀率决定的。如果中国通胀率大于美国通胀率,则人民币应该贬值,反之,人民币应该升值。从长远看,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者物价指数呈现出类似的通货膨胀率。以下采用2003-2009 年季度 的中美居民价格消费指数,通过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分别以2003 年第一三季度、2004 年第一三季度、2005 年第一三季度、2006 年第一季度为基期,计算出2003-2009 中、美CPI(2002 年同月=100)相应的通货膨胀率和汇率。 (三)利率差异(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说从资金流动的角度指出了汇率与汇率之间的密切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现实外汇市场上汇率的形成机制。在利率变动由市场决定时,使得频繁的资金流动在迅速变动的利率上及时的反映出来。同时,利率变动又可对利率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即如果一国的利率水平高于周边的国家,将吸引国际资本流入增加,使本币需求上升,这可能导致本币汇率上扬。利率平价表达式为:(F-S)/S=i-i*。其中,S 是将本币换成外币的汇率,F 是将外币换成本币的汇率。i 是本国利率,i* 是外国利率。上式反映了汇率与两国利差的相互关系。当本国利率相对外国利率上升时,两国利差增大,汇率下跌;反之,汇率上升,即 F 与i-i* 成正比。通过对表5 中F和利差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两者的相关性不高,相关系数为0.263457。分析结果显示,F 与i-i* 成反比,我国的汇率变动与中美之间的利差正相关。这与利率平价理论是矛盾的。究其原因,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利率水平

2018年美元汇率走势怎样

2018年美元汇率走势怎样? 谢谢邀请!作为一名有态度的专业金融人,个人认为2018年美元走势依然会延续疲软的走势,继续呈现下跌的 态势。根据华尔街见闻行情走势,如下图,近期走势也确实如此,进入2018年之后,美元指数继续延续了17年的下跌趋势,从17年1月初开始截止目前,美元指数已经下跌超 过了10%。针对于美元指数,我估计很多人会很纳闷,为什么美联储17年不断加息,而且还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为什么美元指数不涨反跌,其实是有原因的,针对这个问题,正好也说明经济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它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不能只看一面,尤其美元指数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用来衡量美元对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变化程度。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不能只看到美国方面对其的影响,更何况美元指数目前有6种货币的权重组成,其中欧元、日元权重排名前两位。所以我们需要重点分析欧元、日元方面对美元指数的影响。欧元权重57.6% 日元权重13.6 英镑权重11.9%加拿大元权重9.1% 瑞典克朗权重4.2% 瑞士法郎权重3.6%首先,随着全球主要经 济体和美国的利差缩小,美元的优势也在缩小。从经济数据上看,自11月以来,欧元区经济加速扩张,欧元区制 造业PMI创六年半新高,欧元区就业和通胀也升至多年高点。

欧元占的权重又是最大,所以美元指数尽管受到美国方面的利好,依然没能反应出来,欧元的强势是其很大的掣肘。随着日本、欧元区均上调经济预期,美国经济可能已不再遥遥领先于全球其他经济体。为维持全球经济稳定,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央行也在加快收紧货币政策,预计新兴市场货币兑美元汇率将上涨,美元或长期处于疲软状态。其次,投资者对于接下来美元加息预期降低,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利好美元指数也在去年被消化。要知道在17年,尽管美联储进行了加息,同时还执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美元指数依然呈现了明显的下跌态势,竟然17年存在利好,还下跌,那么进入18年,美元加息的预期明显更低,而且也不会继续出现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所以美元遭到投资者的抛售的可能性会更大。

近期欧元兑美元汇率变动情况及影响其变动的主要因素

近期欧元兑美元汇率变动情况及影响其变动的主要因素 刘婉 09120324 [论文关键词]欧元美元汇率走势债务危机 [论文摘要]近期的欧元兑美元汇率不仅仅受常规各国货币财政政策和市场风险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欧洲多国债务危机和突发灾害事件也对其产生影响,通过分析,可略窥近期欧元美元汇率走势 一.美元现状 自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的爆发,人们的避险情绪上升,投资意愿下降,资本寻找出路,因为美国是世界最稳定的经济体,又是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再考虑黄金的价格已经是到了顶端(所以风险资本就寻找美元作为避风港,导致美元需求上升,导致美元走强。 10年,据美元指数观察,2010年美元指数呈现“一波三折”走势。进入2010年,市场对希腊债务问题的担忧进一步加剧,市场对风险的厌恶情绪上升,使得美元指数在1月至6月初呈现稳步上升局势。6月随后的几周内,美联储的不断向市场释放可能要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措施的信号,美元指数掉头往下。6月初至11月4日期间,因对冲基金、央行和其他投资者抛售美元,美元指数下跌愈17%。 11年来,由于失业率较高的发达国家存在货币竞争性贬值风险,美元走势偏弱,且欧元区债务危机或将进一步扩散。今年美元总体上可能会呈现走软趋势,不过持续得不到解决的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和地区性政治风险可能导致美元出现阶

段性上升。 二,欧元现状 欧元区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美国经济政策和美元汇率影响。尽管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相对为欧元带来曙光,但仍难敌欧债危机的噩梦。2010年,欧元可谓历经风雨,在利好消息不断,利空因素仍存的情况下,2011新年开市后欧元再次走弱。 欧洲央行官员2月份对于通胀的强硬态度,使得市场预期欧洲央行将较美联储率先升息的预期升温;此外欧洲央行委员会强硬派首次提出加息建议,导致投资者猜测欧元区近期可能加息,从而对欧元提供强劲支持;同时,欧元区采购者经理指数再度超出市场预期,表明欧洲经济近期的表现仍将保持乐观。 在新旧交替之际,法国总统萨科奇明确表示,不会退出欧元区,这为欧元提供了一定的支撑,此外,爱莎尼亚的加入更是为欧元打了一剂强心针,但是,欧债债务危机扼住了欧元的咽喉,2011年欧元走势如何,全看欧债危机如何发展。

美国操纵汇率剖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514487388.html, 美国操纵汇率剖析 作者:李锋钟青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22期 一、美国通过三种主要手段操纵美元汇率 (一)大量发行货币促使美元贬值 大国货币币值稳定是汇率稳定的前提和基础,币值一旦波动,汇率也将随之波动,一国货币发行过多往往导致本国货币贬值。美国就是通过大量发行美元、增加美元供给促使美元贬值的。2000—2009年,美国货币发行量不断增加,导致美元兑欧元从2001年起一直处于贬值状态。对美元发行量与美元指数进行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检验显示,美元发行量与美元指数之间确实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并且美元发行量是美元指数变动的granger原因。取美元指数的对数为被解释变量、货币发行量的对数和国债净额的对数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美元汇率指数与美元发行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即美元发行量每增加1%会导致美元汇率指数下降0.04%(见公式1)。 E = 5.81 - 0.05D - 0.04M (公式1) (20.40)* (-2.86)*(-3.18)* 注:*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 R2=0.68 D-W值=2.03 E-美元汇率指数的对数,D-美国国债净额的对数,M-美元发行量的对数 (二)长期维持国债低利率推动美元贬值 美国长期采取低利率政策,以维持其低汇率。根据利率平价条件,若美国的利率高于其他国家的利率,则美元升值;若美国的利率低于其他国家的利率,则美元贬值。美国一年期国债利率是反映美国短期利率变动的重要指标,2000—2009年,美国实际利率总体上低于美元汇 率指数的主要权重国:欧盟、日本和加拿大。 美国的长期低利率政策导致美元汇率长期处于贬值状态。2000—2009年,美元兑欧元、 美元兑日元以及美元兑加元的汇率一路走低;其中,美元兑欧元累计贬值35%、美元兑日元累计贬值13%、美元兑加元累计贬值31%。 (三)大量发行国债确保美元贬值的长期性和隐蔽性

外汇市场中欧元美元的汇率分析

外汇市场中欧元/美元的汇率分析 上周外汇市场回顾:欧元/美元大幅收跌,收取一中阴线,外汇汇价于前期高位再度受阻回落,一波三折的经济数据,美国再度暗示退出QE打算,多家央行联手降息,G7会议上日本再度成功过关,风险事件层出不穷,引发汇率大幅波动。5月6日至5月10日,当周欧元/美元汇率:开盘1.3119,周内最高1.3194,最低1.2935,收盘于1.2992,周内下跌127点,上下波幅达259点。 周一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基重申考虑采取更多行动,对负利率政策持开放立场,这是他在降息之后第二次提到关于负利率的问题,周四的时候,欧央行魏德曼也在讲话中表示,“必须注意实际利率为负利率的风险”。种种迹象表明,如果经济基本面迟迟得不到改善,欧元区负利率时代将为期不远。而本周各主要欧元区国家将公布大量重磅数据,其中包括德国,欧洲第一季度GDP数据,CPI数据,德国经济景气指数等等,经济数据的公布将进一步指引汇率本周的走向;另一方面,美国就业数据持续改善,抵消了增长放缓担忧,提升美国经济前景预期,反观全球经济,增长依然萎靡不振,主要央行再度加码宽松政策,欧央行,澳储行,韩国央行等接连降息,再加上“货币战争”硝烟渐浓,纽储行直接干预汇市,瑞典央行放弃不干预政策进行口头威胁,这些因素都可能激励投资者抛售非美买进美元,中短期内美元或有望继续走强,非美则面临进一步下行的风险;上周美指大幅走强,与此前公布的强劲非农数据以及上周的初请失业金人数有直接关系,而事实上,美元的全线走强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美元/日元强势突破100所带动的,而强劲经济数据则为后期的走强提供直接支撑,总体上来说,目前的美强欧弱的局面已经奠定;美国国债日内遭遇抛售,10年期国债收益率周五大幅上涨8基点至1.89%,近期强劲的就业数据再度引发投资者对美联储提前撤出QE的猜测,在债券市场过去数年的牛市中,美联储三轮量化宽松可谓功不可没,此外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 (全球最大债券型基金) 掌门人格罗斯对债券牛市已经结束的评论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刺激投资者进一步卖出长期国债。 经济数据方面,上周公布的意大利3月工业生产年率∶-5.2%前值∶-3.8%预估值∶-3.9%;意大利3月工业生产月率∶-0.8%前值∶-0.8%预估值∶-0.2%;德国3月贸易帐(未季调)∶188亿欧元前值∶168亿欧元预估值∶175亿欧元;西班牙拍卖11.62亿欧元2026年到期国债,最大收益率4.354%,前值5.569%;西班牙拍卖15.49亿欧元2018年到期国债,最大收益率2.807%,前值3.286%;西班牙拍卖18.63亿欧元2016年到期国债,最大收益率2.268%,前值2.810%;德国3月工业生产年率∶-2.5%前值∶-1.8%预估值∶-3.8%。 欧元技术分析,欧元/美元继上周冲高回落之后,外汇汇价本周持续走低,目前有跌穿均线密集区域进一步下行的迹象,中短期内或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MACD 指标双线死叉持续走低,绿色能量柱徘徊于零轴附近;OSC指标双线徘徊于零轴附近运行,双线指标死叉走平;布林带开始走平,汇价由中轨走低至下轨运行。

2009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一)

2009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一) 摘要:2008年底,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回顾了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历史走势,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升降的利弊,阐述了人民币目前面临的各种压力,并做出2009年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总体基本稳定的预测。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开始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此人民币汇率开始了浮动的历程。在汇率改革进行的3年多的时间里,要说亮点,2008年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年。在这一年,持续了两年多的单边看涨年底终结;在这一年,贬值和升值的不同预期开始同时出现。这一切都让2009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充满了不可预期性。或许,这种双向预期的出现,才应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的“浮动”之义吧。 一、2008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简单回顾 2008年1月2号,2008年的首个交易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还只有7.2996。经过前3个月的快速走高之后,4月10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跌破7.00关口,其后的5月和6月,人民币继续高速升值。 转折出现在7月份中旬。8月份,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下降。到了10月份,甚至出现了单月走势略有贬值的情况。12月初,人民币汇率更是出现了罕见的连续四日“跌停”。 2008年12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金融促进经济发展9项措施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汇率列为继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之后,当前货币调控政策的三大手段之一。 截至2008年12月31日。人民币汇率在2008年的累计升值幅度为6.37%,但是在年中最高的时候,这一数据已经达到了7.41%,期间震荡幅度之大可见一斑。 二、人民币汇率升降的利弊分析 1.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 (1)从利的方面看 ①一国货币能够升值,一般说明该国经济状况良好。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只有经济健康稳定地增长,货币才有可能升值。这种由经济状况良好带来的币值的稳中有升,对外资的吸引力是极大的。 ②中国仍然有居高不下的外贸顺差和巨额的外汇储备,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最有看点的风景,因此货币升值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 (2)如果人民币升值,也会产生许多不利因素 ①人民币升值的经济效应就相当于全面提高了出口商品的价格。其后果当然是抑制了出口,这显然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②人民币快速升值会削减外国直接投资。如果人民币升值,那就意味着外国投资者就得多支付相应额度的美元,其后果就是外资减少。 ③将导致失业增加。在中国,出口约占GDP的30%。如果本币升值,出口企业必然亏损甚至倒闭,从而导致失业,进而增加社会不安定的隐患。 2.人民币贬值的利弊分析 现阶段最新的物价、进出口等数据都显示中国经济尚在恶化,且面对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大幅走高并不合适,应该通过适当贬值来刺激出口。 (1)从有利的方面上看 如果本币贬值,那么外币的购买力就强,这样一定量的外币就可以购买更多本国产品,意味着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可以增加出口;另一方面,本币贬值,外国商品价格就昂贵,这样本国进口必然减少。所以,人民币贬值的结果是扩大了出口,抑制了进口,增加了贸易顺差,促进了经济发展。 (2)如果人民币贬值,也会产生许多不利因素 ①本币贬值对外会引起贸易摩擦,对内会引发通货膨胀,极不利于国家经济的稳定。

欧元对美元汇率走势分析

欧元对美元汇率走势分析 金融1002班 1001981436 储娟 自1999年1月欧元问世以来,欧元对美元的汇率总体走势呈U形波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以下分别从三阶段分析欧元兑美元汇率的波动原因。 第一阶段(1999.1-2001.6):1999年1月至2001年6月是持续贬值阶段。欧元在其诞生的前三年内持续震荡贬值,欧元兑美元汇率一度从1999年1月底的1.137贬至2001年6月底的0.849,贬值幅度高达25.33%。 主要原因: 基本经济因素 1、国际收支因素:资本项目对汇率波动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贸易项目的影响。事实上,美元对欧元的持续升值就是大批欧洲资本及亚洲资本流向美国的结果。美国资本市场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较理想的收益,从而吸引了大量资本流人。 2、利率因素:美国与欧元区国家之间的利率差距是推动资金流人美国的重要因素。美国和欧元区的利率差接近2个百分点。同时,美国经济的强劲带动美股走强,也使得美元资产更具吸引力。 3、经济增长率因素:欧元对美元汇率出现上述走势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二者经济增长的巨大差距。自1991年4月起,美国进人战后延续期最长的经济持续上升时期,到2000年I1月,美国经济已连续增长了114个月。与美国经济增长相对应,欧元区经济有所恢复,但增长动力似乎弱于前者。同时,美国的就业率高于欧元区的就业率。由于这些利好因素的推动,美元汇率一路高涨。 4、通货膨胀因素:2000年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保持在2%左右,高于1999年同期的1.2%。较高的石油价格和欧元的疲软同时推动欧元区的通货膨胀上升,使得欧元一路走低。

市场心理预期和政治等因素 1、欧元启动时与美元比价不合理:1999年1月4日,当欧元进人市场时,欧洲中央银行为其制定的兑美元参考汇率为1:1.1665,在欧元出售的第一天欧元在1.183的价位启动并曾升至1.19 的高位。由于人们对欧盟经济实力估计过于乐观,对美国经济估计不足,欧元经历短暂的上涨后便一路走低。其次,在未实行统一货币之前,欧洲国家对美元的比价过高,相反,美国经济过热,美元却过低,这势必造成欧元在最初定价时回高于其实际价值。 2、市场对欧元顺利运作的疑虑:首先,欧元启动后的前3年是过渡期,在这期间欧元仅是“账面货币”,其究竟是强币还是弱币需要市场定位,受市场考验。其次,欧盟成员国文化差异及民族性因素,以及1992-93年曾爆发欧洲汇率机制危机,在欧元落实前,国际间有不少人因怀疑主要成员难以相互协调而对计划抱观望态度。 3、欧洲统一的货币政策对欧元的扶持力度偏弱:欧洲利率政策未能配合经济发展需要及漠视汇率水平,欧元成员国与央行对利率有争议。为了维持经济体内部物价稳定,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倾向于紧缩性,调高了银行利率。这一政策导致结构性经济失衡,影响了长期经济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乏力。在利率上体现为利率的长期下降。 4、经济体制相对欠活,单一市场尚待完善:美、欧市场经济的导向不尽相同,作为欧元区主要成员的德国、法国及意大利等国家,较强调社会凝聚力,有较多保障劳工及公民的机制和措施。这些措施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经济结构的灵活程度。另外,早于1987年,作为欧盟前身的欧共体已同意于1993年实施单一市场计划。单一市场的建立意味著区内的经贸壁垒进一步消除,有助提高增长动力。单一市场计划正式实施时,成员国仍未充份采纳欧盟颁布的有关单一市场的指令。同时,有关指令的执行也出现障碍,令单一市场的效益未能发挥。 第二阶段(2001.7-2008.6):2001年7月至2008年6月是大幅走高阶段。欧元持续贬值的走势彻底翻转,欧元兑美元汇率从2001年7月底的0.875一路震荡走高,并于2008年4月底攀升至1.602的历史峰值,其在8年间升值幅度高达83.09%。 主要原因: 基本经济因素 1、经济增长因素:进入21世纪之后,美国经济逐渐散发出增长乏力的状态,并逐步显示出经济危机。高科技产业泡沫破灭后的调整,使美国在20世纪90 年代连续8年的高经济增长因此止步。 2、国际收支因素:美国的财政赤字不断增加,至2004财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已上升到4130亿美元的创纪录水平。根据美国财政部2005年1月10日公布的报告显示,在从2004年10月1日开始的2005财政年度头两个月里,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继续增加,总共为115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1125亿美元增加了27亿美元。 3、财政赤字因素: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持续扩大,到2004年美国贸易支付差额赤字已达6650亿美元,占GDP的比例达到创纪录的5.7%。 从根本上说,美国“双赤字”(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的恶性膨胀必然使投资者对美元信心下降,进而导致美元贬值和全球货币汇率的调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