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化进程中近代中国的选择

全球化进程中近代中国的选择

全球化进程中近代中国的选择
全球化进程中近代中国的选择

全球化进程中近代中国的选择

全球化从产生之日起,就对世界历史及各个国家民族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随着全球化发展程度的深化和规模的扩大,它对世界各国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中国来说,从一开始默然置身于全球化之外,到后来被强行纳入全球化体系中并任人宰割,到后来在全球化中抖落屈辱傲然崛起,可以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受全球化影响越来越大并逐渐主动融入全球化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球化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全球化发端于资本主义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由于开辟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可见,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全球性的意义,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才有了世界历史的开始,才有了世界各国的紧密联系。但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在全球化发展中的必然转变。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时,就时刻关注资本主义的这种全球化发展,他们始终强调,落后国家与资本主义处于同一时代,这是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极为重要而又必不可少的国际条件。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创了世界历史,并通过资本的国际化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将落后国家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之中,这样落后国家被迫为国际资本主义的生存做贡献,同时在落后国家内部产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同时,资本主义向相对落后国家的扩张和掠夺,也遏制了落后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可能性。

当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的大机器隆隆作响的时候,当时闭关自守的清王朝仍沉迷在康乾盛世的辉煌中,鸦片战争打破了腐朽的清王朝死水般的沉寂,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积贫积弱的中国被迫加入资本主义全球化体系,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转变也揭开了寻求民族新生自强的中国革命的序幕。应当说,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在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帝国主义的入侵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中国必然要走向社会主义,我认为原因有三:其一,中国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的必然条件。一方面,虽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冲击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并造就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但这一阶级既受到封建主义的压制,又受到帝国主义的排挤,始终没有得到充分正常的发育,因而导致了他们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他们不能领导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维新运动的失败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斗争的失败,说明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法担当起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入侵虽然带来一定客观进步因素,但是这种客观进步因素是有历史限度的,帝国主义不会允许他们的殖民地有充分发展资本主义的自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不是要是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大起来,而是要中国成为他们的殖民地,永远服从他们的利益需要,因而帝国主义是顽固阻挠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的。

其二,中国具备走向社会主义的国内国际条件。“五四”运动后,中国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十月革命也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

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基础。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组织下,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中国革命不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其三,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逐步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总而言之,只有选择社会主义制度,才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要求,因为只有它,才能尽快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最终拜托帝国主义国家的围剿和压迫,使中国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

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安全的衍进与重构

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安全的衍进与重构 【摘要】: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安全问题也出现了新的形势和特点,“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强调当代国家安全问题具有综合性,非传统安全因素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的影响力上升,人们开始关注当前除军事以外的诸如文化安全、经济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其中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安全理论关注的焦点。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安全环境也发生很大变化,世界大战和外国直接军事入侵的威胁基本消除,但文化安全问题变得突出。党的第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始终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把“文化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说明“文化安全”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也为我们研究和制定国家文化安全理论和政策指明了方向。据此,本论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讨和阐析。(一)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是文化实践的平台,文化是全球化的一个维度,两者是相互联动的关系。全球化对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全球化导致了文化的商品化、促使了文化的大众化、冲击了民族认同,同时全球化也冲击了文化的封闭性,促使不同区域文化的相互交融与碰撞增强。同样,文化也对全球化至关重要。(二)全球化与文化安全。全球化加速了国家安全由传统安全向非传统安全演变,国家文化安全亦浮出水面。全球化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影响突出

表现在对文化主权的挑战方面。面对西方强国的文化霸权战略,不仅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即使西方发达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都不得不强调自己的文化主权,把文化主权的维护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三)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安全观的变迁。全球化促使了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增生和文化安全观的演变。全球化在中国的历史进程分为四个阶段,全球化与每一阶段的中国文化安全问题具有同构性。鸦片战争后,中国全球化进程艰难启动,中国文化安全危机开始凸现,文化民族主义是近代中国文化安全的主题;五四运动揭开了现代中国文化安全的序幕,启蒙与救亡构成国家文化安全的双重构建;冷战时期,文化安全分为两大阵营,中国采用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文化安全模式,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全部内容;“冷战”结束后,文化安全观开始由传统文化安全观向非传统文化安全观嬗变。(四)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安全问题。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总体态势不容乐观,文化安全问题日趋复杂多样。中国文化安全问题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压力。在内部文化安全问题上存在着意识形态淡化、社会思潮多样化、社会认同危机等问题。在外部文化安全问题上存在着西方“话语霸权”的威胁、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蚀、西方文化产业的挑战等问题。(五)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文化安全战略选择。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威胁,谋划国家文化安全战略、作出科学的战略选择是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的当务之急。论文提出了和谐文化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根本战略以及文化创新战略、文化崛起战略和“软实力”战略。全球化不仅是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背景,而

全球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随着当代全球化浪潮的逐步推进,视全球化为美国化或帝国主义化,主张对其全面拒斥的观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冷落。但不少人思想的钟摆又偏向了另一个极端,简单地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全球化自然会到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是全球化的自然结果。陷入这一认识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对全球化进程给予科学的定位分析,未能明晰全球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以及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使命。对此,本文试做初步分析。 一、“世界历史”与初级阶段全球化 盛行于当代的全球化,自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便拉开了序幕。对于全球化的发端,马克思在思想史上首次以“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论断给予了阐述,马克思认为,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自身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必然引起广泛的社会分工,这种分工又会扩大商品交换,商品交换扩展到世界范围又形成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则使各个国家、民族连为一体,形成“世界历史”即全球化。所以,全球化是一种历史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但是,全球化也并不是一个完全自发的历史过程。全球化既是其主体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的进程,又是其主体满足自身的需要、利益,实现其价值选择的过程。全球化进程常常受到其主体主观因素的作用与影响,由此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启全球化进程至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处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因此,当代全球化深深地打上了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的烙印。基于此,当代全球化可称为初级阶段的全球化。 初级阶段的全球化,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双重效应:其一,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推动经济市场化,发展高科技,倡导民主与法治观念等,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二,全球化也加速了资本主义文明的畸形发展,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以享受为特征的腐朽、颓废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了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不平衡发展问题、移民难民问题、跨国犯罪问题和地区冲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 具体而言,当代全球化进程中的资本主义文明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在物质文明方面,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直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市场化、自由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国际金融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 同时,在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中,又充满了矛盾和斗争。这是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资本的本性是尽快地增值,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二战”以后,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核心确立了旨在保护其利益、非公正的经济体系,使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进程中最大的受益者。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管理方法、市场机制和运作手段方面的优势,直接表现为强大的经济优势,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劣势地位,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局面,进一步加剧了两极分化。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和众多贫困人口的存在,也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现象,是资本积累规律起作用的必然结果。 第二,在制度文明方面,作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反动,资产阶级对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社会制度体系中的社会体制是最活跃的部分,既为基本制度服务,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凝聚着人类制度建设的共同智慧和经验,是全人类共同贡献、共同分享的文明成果。随着全球化的拓展,市场经济体制正在超越其欧洲的起源,席卷整个世界;民主与法治日益成为各国共同的政治追求,对人的尊重,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已经成为普遍的政治价值,而专制政治越来越不得人心。 然而,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体系中的基本制度实行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生

经济全球化的论文: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经济全球化的论文: 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经济步入高速发展轨道,世界各国各地区在资源、资金、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互补性进一步增强,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于是世界经济日益发展成为一个整体。这种趋势我们称之为“经济全球化”。 探寻经济全球化的源头,可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14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城市国家出现了存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早期资本家、冒险家渴望得到欧洲之外的特产(如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将欧洲的商品销售到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以图发财致富;同时又要绕开控制了东西方商路的奥斯曼土耳其,所以以葡萄牙、西班牙为首开始了探索到达东方的新航路的历程。经过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探索,到达东方及环球航行的新航路开辟出来。新航路的开辟,彻底宣告世界各地隔绝状态的终结,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也是殖民国家对殖民地征服掠夺的过程。美洲大片的庄园被开辟出来,导致了“三角贸易”的兴起与繁荣;欧洲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往非洲,但交换的是近亿的黑奴;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等整船整船地运往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8世纪,英国逐步征服了印度,大肆掠夺印度的棉花等原材料,并把棉布等商品倾销到印度。由此可见,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繁荣与非洲、美洲、亚洲有着密切的联系,欧洲不再是独立地发展经济。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科学技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劲的动力。1765年,英国织布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了。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用于纺织部门,将人类推进到蒸汽时代。随后,交通运输等部门使用蒸汽动力,火车、汽船相继发明问世,生产效率获得飞速提高。此后,法国、美国等国也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销往国外,亚非拉地区成为其工业原料供应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但东方从属于西方。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汽车、电报、电话、飞机等相继问世,并投入使用,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促使垄断组织形成、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1869年埃及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并被英法控制,1914年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并被美国控制,这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航程,便利了列强攫取世界范围内的利益,把世界经济活动从时间、空间上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形成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经济,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便捷、快速。这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优势互补、互相依存,日益紧密地形成一个整体,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不断发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东西方两大集团剑拔弩张局面消失,世界呈现“一超多强”格局。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力量在不断增长,成为有效扼制美国霸权主义的重要力量;世界局势得到缓和,各国都制定了适合本国发展的政策,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便利条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竞争中取胜。 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是国际金融的发展,同时金融机构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更加现代化,国际资金流通速度随之加快,国际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强。

新中国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及其基本经验

新中国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及其基本经验(中国改革报 11月23日)新中国对于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探索,是人类历史上的全新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全面、科学地看待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需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新中国的工业化发展,从工业化的积累、形成阶段与发展阶段的结合来看待发展路径,将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三十年”结合起来,全面地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创新与发展。新中国工业化道路取得的划时代成就工业化是中华民族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必经之路。从历史上看,现代化一般都是发端于工业化,以工业化作为其主要的推动力。早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毛泽东就深刻指出:“中国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工业化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前提。立足于中国广大的自有资源与市场基础,迅速地发展工业化,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保证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巩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新中国60年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取得了划时代的巨大成就。工业化使我国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规模空前增长。从历史的视角看,新中国60年的经济增长,超过了中国以往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有学者根据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和安格斯·麦迪森提供的数据及历史资料进行推算后指出,新中国建国以前的500年间(公元1500年至194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增长不到1%,甚至是负增长,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更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导致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下降到4.4%。而建国后的60年,我国国

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5%,远远高于世界平均3%的水平,使我国经济总量重新跃居世界第3位。这一成绩的取得,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分不开的。据统计,建国初期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仅占12.6%,农业手工业占80%多,而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2007年工业占GDP比重已达到43%。工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国改变生产力落后面貌起到了重要作用。工业化使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始,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原材料工业和能源工业、交通设备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当时的中国几乎都是空白。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我国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如粗钢、煤、水泥等),主要产品产量位次不断前移,仅机电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位的就有近40种,出口值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上升到2014年度细分行业报告汇集制造行业报告互联网行业报告农林牧渔行业报告95%。我国还自主开发了大型船用曲轴、大型钢铁企业成套设备、高性能数控机床、程控交换机、大型计算机、载人航天、J10飞机等高新技术产品,提升了我国工业产品的竞争力。工业化进程使我国实现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工业国的转变。建国60年的历史,是我国从主要的农业国向工业农业国转变的历史。我国的农村人口从建国初期占有人口的90%以上,下降到现在的55%。从劳动力就业情况看,建国初期,工业劳动力仅占6.7%,农业劳动力占93.7%,而目前7.6亿劳动力人口中则有4亿多在城镇,包括乡村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

浅议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浅议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全球化是目前必然的趋势,首先让我们先简单对全球化做一个定义,那就是“全球化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全球化是指随着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入和细密化,商品、资本、服务、技术及信息等越出国界而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趋势。”根据这个含义,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更是大势所趋。因此,全面了解才能让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动发展状态。 全球化的特点又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在我看来主要是体现在三大方面上,一是政治,二是经济,三是文化。“全球化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全球化是指随着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入和细密化,商品、资本、服务、技术及信息等越出国界而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趋势。”根据这个含义,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更是大势所趋。 当今中国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这是众所周知政治性问题,然而我们不一定透彻的理解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全球化为中国参与世界经济进程,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最终赶上发达国家提供了良机;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的主权、经济安全以及民族工业受到挑战。例如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中国更是世界的机遇,也是中国挑战如何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中国文明的时机,在批判和反思中探索应该是我们的选择。 全球化的特点表现在各个方面,特点离不开经济政治文化这三大方面,“全球化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全球化是指随着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入和细密化,商品、资本、服务、技术及信息等越出国界而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趋势。”根据这个含义,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更是大势所趋。因此,全面了解才能让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动发展状态。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经济全球化为我国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我国的资金短缺问题。 2、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方伟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利益的扩大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和挑战并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机遇利弊挑战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述是:“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合组织认为:“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技术和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民族性或地方性在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每天发生的无数有关技术选择、市场结构、通信形式的决定都在推动着全球化发展。”中国“入世”谈判团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方面的全球化。三者之间,生产发展决定金融科技发展,同时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又对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似乎这样评论全球化再合适不过了,当然,我也自然也以这样一句话来开始我这篇关于全球化的文章。 双刃剑,自然有其利有其弊,自然经济全球化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那么我先从利说起,也就是从机遇开始说起。 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充分利用国际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并且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当然,机遇和挑战也随之而来。对此,我们国家似乎很得益于全球化。在美国,几乎各大超市卖场都充斥着中国制造的商品,美国人没有了中国商品似乎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那我们中国应该从中得益良多吧!可是事实上,我们并未从中获益多少。

世界历史全球化

1:“世界历史”与“全球化” 今天的全球化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在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马克思就曾把他所处的时代概括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所开创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时代的产物和理论表征,它从一开始就具有打破狭隘地域性限制的“世界性”或“国际性”特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③他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这样,马克思就提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著名命题。《共产党宣言》形象地描绘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整个世界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的生动画面:“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 马克思还揭示了资本主义开创世界历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的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这样,尽管马克思没有使用“全球化”这个概念,却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具有的全球扩展的本性及其所包含的内在矛盾。 在当代,马克思当年所描绘的“世界历史”进程大大加快了,以至全球化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而强烈的关注。许多人认为,由于国际贸易地域的扩大,相互作用关系日益频繁,金融市场的全球网络化,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持续革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危机等全球问题所要求的联合行动,跨国行动主体(如洲际非政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等)的出现,在世界范围内全面贯彻人权的要求,文化产业的全球流动和跨国文化冲突等因素,全球性的生成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经验事实,全球化的趋势正在加强。这一切,正如德国著名社会

发展的陷阱第三世界工业化进程曲折性的再探讨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第三世界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问题,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东亚地区发展中国家引人注目的高速发展嘎然而止,东亚奇迹转入危机。人们为危机所震撼,危机促使人们思考。从发展经济学角度看,东亚的金融、经济危机所提出的问题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能否最终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进而跨入发达国家行列。东南亚的危机促使人们重新探讨,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规律问题。 一、发展的“钟形曲线” 战后第三世界的工业化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既有辉煌的成绩,也有痛苦的失败。根据战后第三世界工业化发展的实绩,大致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为工业化的起步阶段,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为高速发展阶段,70年代后期以来为停滞——衰退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发展留下了一条“增长——衰退”的钟型曲线。这条钟型曲线集中反映了战后第三世界工业化发展的基本状况,是我们研究与认识第三世界工业化发展规律时必须首先承认和尊重的基本前提。 第三世界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在1956—1960年为4.9%,1961—1965年为5.1%,1966—1970年为5.6%,1971—1975年间为6.6%,1976—1980年为4.5%,1980—1990年为2.6%,1990—1994年竟为0.11%。第三世界国家在60年代和70年代前半期经历了高速发展的15年,这是奇迹般的15年。

但是从70年代后期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陷入了停滞和衰退。80年代对于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是“失去的十年”,对98个第三世界国家的统计表明:80年代中有10个发展中国家平均GDP出现了负增长,占总数的10.2%。90年代对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更加严峻。在被统计的102个第三世界国家中有35个在1990至1994年间平均GDP出现了负增长,占总数的34.3%。(WorldBank,1996)最近,巴西全国经济开发银行公布的研究报告《80年代的巴西经济》(1999)中指出:从1990年至1999年的10年间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1.7%,比“失去的十年”的80年代的年增长率2.9%又进一步下降了。90年代对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将意味着又一个“失去的十年”。 从“奇迹的15年”到“失去的20年”,一条钟型曲线,赫然展现了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曲折与艰难,它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认真回答的问题——为什么第三世界的工业化走过的是一条先增长,后衰退的道路?其中的规律性是什么? 二、第三世界工业化发展条件的转化 第三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三世界工业化的发展受到了经济全球化及世界经济体系的制约。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杨方伟摘要: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利益的扩大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和挑战并存。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机遇利弊挑战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述是: “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合组织认为: “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技术和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民族性或地方性在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每天发生的无数有关技术选择、市场结构、通信形式的决定都在推动着全球化发展。”中国“入世”谈判团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指出: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方面的全球化。三者之间,生产发展决定金融科技发展,同时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又对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似乎这样评论全球化再合适不过了,当然,我也自然也以这样一句话来开始我这篇关于全球化的文章。 双刃剑,自然有其利有其弊,自然经济全球化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那么我先从利说起,也就是从机遇开始说起。 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并且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当然,机遇和挑战也随之而来。对此,我们国家似乎很得益于全球化。在

中国工业化进程

中国工业化进程 ?19世纪60-90年代,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 ?1898年,戊戌变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清末状元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1、总体比较落后 ?2、以轻工业为主,几乎没有重工业。 ?3、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大城市。 ?4、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1、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自古以来,重农业而轻工商。 ?2、长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3、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经濒于崩溃。 ?2、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我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 ?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 ?1、工业:鞍钢、沈阳机械、长春一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东北工业基地形成等。 2、交通运输: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修建。 2、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3、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全球化进程中近代中国的选择

全球化进程中近代中国的选择 近代全球化以资本扩张为其主要的表现形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军事力量在近代全球化的进程中居主导地位,亚非拉不发达国家则处于被掠夺、被奴役、受压迫的悲惨境地。18世纪开始,资本主义兴起并急剧扩张。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1793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这次访问是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东方最庞大的封建国家中国与全球化进程的先行者、西方最强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之间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在这次交锋中,满清君臣所表现出的对于世界形势和发展潮流的愚昧无知暴露了这个貌似强大的帝国落后和虚弱的本质。英国使团与清政府的贸易谈判虽无功而返,但此时英国已找到了平衡对我国贸易逆差的武器——鸦片。清政府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严禁鸦片,英国则决心以武力征服,一场鸦片战争不可避免。而兵戎相见的结果是清帝国一败涂地,这是迟暮的封建主义对青春的资本主义的失败。马克思对此评论说,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先进的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意识到了中国正经历着千古未有的变局,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面临着的深重危机,他们主张通过改革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从此,先进的中国人强国富民、洗雪国耻的追求与推动中国融入世界的努力紧密地结合起来。 19世纪60—90年代,由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开明人士发起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推动了戊戌新政,然而仅仅持续103天。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制度,但并没有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也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20世纪初,世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这两个重大事件不仅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对中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剥削压榨其他民族尤其是欠发达民族的本质。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一战与十月革命引发了中国人民对中国命运新的思考与新的抉择;而经过激励的斗争,马克思主义战胜了其他思潮,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同时由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也随之成长壮大。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显示了自身的力量。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于是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阶段,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那么,我国照搬“俄式”的道路能否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呢?历史已经做出了否定的回答。走“俄式”道路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战略问题、方向问题,即要通过武力夺取政权,取得革命的胜利。但采取什么样的具体道路,要“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也就是说要立足于我们的国情,采取恰当的策略。正是对国情的正确把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并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了革命的胜利。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将我国纳入了全球化进程之中。从“经世派”睁眼看世界后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自强求富”的物质层面变革,再到维新派的全面改良,最后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他们不断抛掉沉重的历史包袱,以新的眼光看待自身和周边的世界。俄国在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链条上首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给正在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中国带来了一线曙光。这样,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中苏工业化进程比较

作业论文 中苏工业化进程初期的大饥荒 研究生姓名徐鸿 指导教师姓名陈国林 学院社会科学学院 学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题目当代社会思潮专题研究学号2010232058 日期2010年12 月20 日

摘要 中苏两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两国建国初期都采取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在短期内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由于两国在都过于偏重于重工业的发展,而忽略了轻工业、农业等的发展,从而造成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甚至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祸根。在这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中,两国所遭遇的规模巨大的饥荒由于其所带有的相当程度的“人祸”性质,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中苏、工业化、饥荒 在中苏两国的工业化进程初期,两国都采取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都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苏联完成了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向强大的工业国的转变,中国也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相对独立的重工业体系。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过于偏重重工业的发展造成其他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同时两国都发生了由于政策失误而带有“人祸”性质的严重的饥荒。 苏联 1932-1933年饥荒(主要在乌克兰)归结起来,造成饥荒的主要原因有:天灾:1931—1932年的粮食歉收。在1931、1932两年粮食产量有较大下降,发生旱灾是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数字证实,1932—1933年,在乌克兰旱灾导致的粮食歉收比1931年严重得多,1932年乌克兰谷物收获量仅是1930年的35.8 % 强。也就是说,1932—1933年乌克兰发生饥荒,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天灾。“人祸”之一:集体化中的冒进招致农民反抗,富农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苏联在20年代末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在集体化过程中,剥夺富农财产,“消灭富农”,对富农进行强制搬迁,引起富农的不满,一些中农也不愿意将私有财产交到集体农庄中。于是,以富农为代表的农民开始宰杀牲畜,藏匿粮食。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彻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在集体化的头几个月中,他们(农民)屠宰的牝牛和牡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000万只,猪700万只、马400万匹。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最早屠宰牲畜的是富农,……为了不让集体化工作人员把他们的牲口赶到公共的牲口圈中,他们宰杀了牲畜,把自己的仓房装满肉,以便饿死自己的敌人。”为阻止富农“糟蹋”粮食,苏联政府加快了集体化的步伐,1930年春开始实行全盘集体化,同时对富农进行惩罚。一些富农被枪决,多数被举家流放。被流放的富农成了“特殊移民”,他们有的死在流放的路上,有的因不适应流放地的气候而客死他乡。“特殊移民”的死亡成为苏联1932—1933年饥荒死亡者的一部分。而那些被强迫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也没有完全顺从,在放弃单干的同时,为给新建立的集体农庄以打击,他们“无度地挥霍”自己的财产,大量宰杀牲畜,藏匿粮食,“消极怠工”,用这些方式同苏维埃政权展开“无声的较量”。农民与政府对抗的结果,是农民面临“……长期可怕的饥饿:集体农庄没有马匹,没有种子。乌克兰和俄国欧洲部分的集体农庄庄

全球化的影响(中文版)

. 山东农业大学 课程论文 题目______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___ ___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10级生物科学2班 课程名英语时文选读 学生姓名丁同浩 学号20103086 指导老师李银玲 二O一三年六月二十八日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uthor: Ding Tonghao Abstract: Globaliz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trends,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nothing less, involving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other aspects. The world has been strongly felt the shock wave of globalization, globalization is changing the world. Highly concerned about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actively meet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while avoiding disadvantages, is the only correct choice. Keywords: Globalization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e Impact 全球化的影响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最重要趋势,全球化的影响无所不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世人已强烈地感受到全球化浪潮的震撼,全球化正改变着世界。高度关注全球化的影响,积极主动地迎接全球化的挑战,趋利避害,是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 关键词:全球化;经济;政治;文化;影响 一、全球化的影响无所不及 什么是全球化? 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至今虽然尚无统一准确的界定,但人们已从现实生活中强烈地感受到全球化浪潮的震撼。全球化正改变着整个世界。多数人认为:全球化指的是在货物、资本、生产、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加速发展的条件下,全球市场经济进一步形成,国家和其他政治力量出现整合和重组,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大大加强的全方位的客观的社会历史进程。 全球化思想最早的提出者当属马克思,他在150年前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形成世界市场等思想。全球化思想被真正从现代意义上提出并被予以全面论述是近几十年的事。真正具有全球意义的全球化及其理论研究应该至少始于20世纪中后期,其标志性事件是新技术革命的来临、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的确立、全球性问题的形成与扩展、全球共同意识的崛起与强化等,这不仅在实践上大大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增强了全球化的影响力,而且在理论上也深化了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学者们纷纷从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角度来考察与研究全球化议题,并不断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在对全球化影响的研究中,充满着各种对立的观点,有人把全球化当作福音,有人则认为它是灾难;有人把它视为人类的出路,有人则将它看作是我们的陷阱。对其利弊,和谐论与冲突论,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进行着激烈的争论。和谐论看到了全球化给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的积极变化,而忽视了全球化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带来的新冲突与新竞争,表现出过分乐观。而新冲突,新竞争论的观点,他们关注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文明之间以及民族主义引起的冲突,南北经济差距扩大带来的关系恶化、国家在科技与经济竞争中的主导作用等问题,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构成的新挑战,这些观察也无疑具有其合理的因素,由于新冲突、新竞争的观点有过分夸大冲突的倾向同样有其片面性。 从客观现实的角度看,全球化过程本质上的确是一个内在充满矛盾的过程,它是一个合理的悖论:它包含有一体化的趋势,同时又含有分裂化的倾向;既有单一化,又有多样化,既有集中化,又是分散化,既是国际化,又是本地化[1]。两种趋势在矛盾纠结中长期共存,共同推动着全球化进程。而且这两种趋势都在加强,所以对全球化影响的争论,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常常势均力敌。在对全球化影响的争论中所产生的各种观点,都有一定建设性同时又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缺陷。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观点均不能够解释全球化影响的全部方面,唯有坚持辩证

全球化对中国的文化地影响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Key words..........................................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1) 二、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 (一)全球化的内涵与特征 (1) 1、全球化的内涵 (1) 2、全球化的特征 (2) (二)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3)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4) 3、西方文化的特点 (4) 三、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二重性 (4) (一)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积极作用 (4) 1、全球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4) 2、全球化促进了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传播 (5) 3、全球化促进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改造 (5) (二)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消极作用 (6) 1、全球化促使了文化的大众化 (6) 2、全球化深刻影响青年的文化消费 (6) 四、在全球化进程中传承、弘扬、发展中国文化 (7) (一)寻找不同文化的相同之处 (7) (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8) (三)创新传统文化 (8) 五、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10)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立与国际潮流密切相连的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使中国与外部世界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和必然发展趋势,不仅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变化,而且极大影响并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文化习俗及社会心理等。全球化对我国的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全球化,学习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大力发扬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文化;影响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Chinese culture Abstract: 20th century,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China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to establish a market economy, globalization process will enable China and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life become more closely linked. Global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it is not only experiencing a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olitical globalizatio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will eventually be realize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s an objective fact an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not only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to ou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greatly influence and impact on people's lifestyle, thought patterns, cultural practices and social psychology. Globaliz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ur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