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及评析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及评析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及评析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及评析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及评析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及评析

一、什么是案例?

简明概括地讲,教育案例就是叙述一个教育故事。它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案例的结构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案题、案情、案析。

案例,是实践和理论相互融合的产物,它既要有理论的高度,又要有实践的深度。

幼儿园开展教学案例活动的意义?

1、教学案例分析是教学理论提升的重要方法

2、教学案例分析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之一。

3、教学案例分析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4、教学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随着教改的深入,教学案例分析备受教师的关注,(优势)它贴近教师工作实际,教师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教学案例分析是教学理论提升的重要方法,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佳手段。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实践证明,教师的教育观念、所接受的各种理论与学说,只有在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中,特别是在实践的反思中,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这需要活动案例,它是我们从教育行为的剖析评价和反思中提升理论认识的载体,成功的案例我们通过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育规律,失败的案例中我们运用正确的教育理论去分析问题的症结、找出偏差。这就是案例的评析,通过评析得来的经验和教训(评析)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又用与指导教育实践、调整教育行为。所以这个过程既是调整完善教育行为的过程,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三、教学活动案例及评析

1、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论的支撑,设计组织教学活动需要正确

的教育观念的引领,评课也一样。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发展观。新纲要颁布以来我们在教育观念上有了一个根本的转变: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孩子是课堂的主体。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十分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这显然与新课程所要求的课堂教学价值观不相符合。既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幼儿的发展,教师的教应该为幼儿的学服务,教师教的效果要体现为幼儿学的效果,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就该看孩子有无进步或发展,从“以教论学”到“以学论教”。总之教学活动要体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2、要掌握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路和内容。

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活动内容、目标,准备、过程、效果,

教学活动评价的主要内容:

关注幼儿: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除了关注他们的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以外,还应关注他们在活动中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孩子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幼儿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等等幼儿的行为表现,是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

关注教师: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幼儿的学习,如教师如何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教师如何组织并促使幼儿思考、讨论、引导孩子去操作、探究、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幼儿的学习、等,以此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

(1)看教学方法和手段

评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评课的又一重要内容。所谓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它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

(2)、看师生关系

1、看能否充分确立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看能否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与幼儿的融洽。(3)、看教师教学基本功

1)看教态:教师活动中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幼儿,师生情感融洽。

2)看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确简炼,生动形象,提问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3)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多媒体操作熟练程度(弹唱)。

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这既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也是是我们评析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我们评课的基本的思路和内容。

下面我们针对以上几个环节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分别进行评析。

一. 关于教学活动的内容。内容也就是选材

1、选材内容科学生动,联系幼儿生活

2、具有科学性,教育性,与实际社会生活相联系。

3能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幼儿情感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选材是否符合幼儿生活经验水平、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

2)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是否准确。(处理是指:对教材进行合

理的调整充实,重新组织、科学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好合理

的教学方法。)

二、关于教学活动的目标

活动的目标决定着活动的方向、影响到活动的范围、涉及到活动的难易程度。是教学、教育活动所追求的价值所在。

新《刚要》提出的三大教育目标是: 认知,情感,能力的目标,对于过去习惯了按照文本写教学目标的幼儿园教师来说,既要完成教育目标又要考虑儿童的发展;既要考虑情感、态度的发展、形成又要注意知识、技能的学习;既要思考各领域的各自特点又要考虑综合性、全面性即各领域之间的渗透……

(一).目标的表述方式可以是教育性的也可以是发展性的,要体现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情感和个性、社会性品质等方面的要求。如:案例1:小班教育活动“小鸟飞”(韵律活动)的活动目标一为:“熟悉乐曲的旋律和ABA的结构,听辨鸟飞(A段轻柔、连贯)、鸟吃食(B段轻巧、跳跃)的音乐。学习走小碎步,知道走时应将前脚掌踞起轻轻移动,并能用鸟飞、鸟吃食的动作表现出两段音乐的不同。”

二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探索手臂在不同方位上的摆动动作,以表现鸟飞,并体验创造的乐趣。”

三为:“初步学习找空地方做动作,做鸟飞的动作时尽量不让别人碰到自己,自己也不碰到别人。”

上述三条目标清楚的表明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将要做什么和应做到何种程度。同时,也间接地暗示了教师在活动中应怎样要求幼儿以及怎样帮助幼儿达到要求。

该活动在提出音乐教育活动目标时,突出了以下三方面的要求:1.音乐知识、技能的获得与音乐感的发展;2.学习技能、策略的获得与学习能力的发展;3.情感与积极的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在撰写教育活动目标时,除了要求按照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情感和个性、社会性品质这一顺序撰写以外,在具体陈述时,还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统一行为发出的主体(幼儿或教师),在表述目标时应尽量从一个角度出发进行陈述,追求目标的一致性,克服思维的混乱。陈述时主语可以不出现。

如前述例子“小鸟飞”中的三条目标均是以幼儿作为行为发生的主体的,其中“听辨”、“体验”“表现”、“探索”、“学习”等行为都是幼儿发出的。尽管作为主语的“幼儿”两字在文中并未出现,但三条目标所用的主语是统一的,意思是清楚的。

第二:必须陈述可见的行为,必须时刻补充该行为是属于哪一类发展目标。如前述例子中的目标陈述清楚地表明:幼儿听辨、体验、表现的是乐曲“小鸟飞”中两个段落在性质上的差异;幼儿学习的是基本舞步“小碎步”和做动作时不与他人挤在一起货相互碰撞;幼儿探索的是怎样通过手臂的方位变化里表现不同形式的鸟飞的动作。

第三:必要时可补充说明该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和行为反应水平的限定语。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初步”、“尽量”等,表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很可能是缺乏自信心、独立性和熟练性的,教师要

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给于孩子以指导和帮助,同时,允许他们尝试和发生错误。

自贯彻《规程》、《纲要》后,幼教一线工作者,往往采用着发展目标的表述方式,但常常又混淆不清。

例三:小班音乐活动《北风爷爷别神气》的目标与分析:

(1)学唱歌曲,能有力、自豪地演唱歌曲……,(这是发展目标)

(2)通过故事帮幼儿理解歌曲内容……………,(这是教育目标)

(3)初步探索创编歌词,提高幼儿演唱兴趣…,(前半段是发展目标,后半段是教育目标)

(二).目标的指向应突出重点、兼顾多项

对于儿童来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能获得的发展是多方面的,诸如:情感、态度、认知经验、技能以及观察力、想象创造等。但是作为一个具体活动来说,由于时间的短少,涉及领域的不同,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原有水平和本次活动的重点,筛选出主要目标。这样才能使每次活动具有本身的特质,才能为儿童的发展构造一个一个不断前行的阶梯。

例四:目标(1)学习儿歌,感受小主人公(李苗苗)爱动脑筋的形象特点;

目标(2)乐意向小问号学习,并初步能提出自己的问题。

例五:目标(1)学习用绘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问题;

目标(2)能大胆地构图,比较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例六:目标(1)初步学会唱歌《为什么》,会用提问的语气唱;

目标(2)能唱准附点音符和休止符;

目标(3)对探索周围现象有较浓的兴趣。

析:从目标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感知,虽然都是围绕小问号、提问题等活动开展的活动,但却是三个不同领域的活动。例四是语言活动,例五是美术活动,例六是音乐活动。因为每个案例表述的目标都清楚地提出了相关领域的目标,当然又同时分别涉及到兴趣、能力、社会等其他方面的目标。

即使是综合活动,其目标也不是面面俱到的大杂烩,而应该重点突出。(三)目标的文字叙述应精确、具体、有可操作性

作为任何一次教学活动,教师都应增强目标意识,每个活动的目标越清晰越具有教育价值,越能促进幼儿发展。

例:中班综合活动《会变的脸》的目标:

(1)感知并能用表情表现高兴、伤心、害怕、生气、愤怒等情绪变化

(2)能大胆想象并用绘画或泥塑的方法表现某种情绪,注意眼睛、眉毛、嘴巴等细节的变化

(3)体验表现成功的喜悦

析:本目标一目了然地表达了本次教学活动孩子们在社会(情绪变化)、艺术(表现技能)等领域的发展程度。

例:小班绘画《美丽的鲜花》目标:

(1)通过学画各种形状的小花,提高幼儿对花的认识与理解;

(2)培养幼儿耐心细微的良好品质,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

修改:

如果以教育目标呈现,可以这样表述:

(1)引导幼儿感知花园中多种颜色、形状的花,感受花的美丽(2)鼓励幼儿大胆地选用手指或棉签点画出自己喜爱的花。

如果以发展目标呈现,可以这样表述:

(1)能感知花园中多种颜色、形状的花,感受花的美丽

(2)能大胆地选用手指或棉签点画出自己喜爱的花。(四).目标应兼顾儿童的不同发展水平

另外,在目标表述时亦应尽量改变过去那种喜欢把活动途径、方法写进目标的现象。诸如“通过活动”、“通过看看、说说、讲讲……”“在采集、分类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学习儿歌,使幼儿进一步了解交通安全的知识……”“引导幼儿欣赏和写生花瓶,提高幼儿对美的鉴赏能力……”“在老师的帮助下……”。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用、为达成目标服务的,但它们自身不是目标,因而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在目标中呈述。

二.关于教学活动的准备

幼儿园的教学过程是幼儿在与教师、同伴、材料互动中得以主动发展的过程,因而任何一次教学,教师都必须根据课题目标、课题内容作认真的准备。

(一)教学准备应重视儿童的经验准备。

教学准备应该包括物质准备和经验准备两部分。经验准备是教师在备课时对儿童已有基础的分析。教师要树立过程意识,即幼儿的学习、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地、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教师在组织任何教学时都要反复“思前”、“顾后”,使每一次教学成为幼儿一步步成长的阶梯、一个个发展的平台,实现教育的联系性和发展性的结合。

例二:小班科学活动《黄豆爷爷找宝宝》

准备:黄豆、各种豆制品、磨豆浆机、餐盘和勺子等

(二).物质准备要考虑周到、适宜

物质准备是对于每次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教具、学具、操作材料、场地等的思考和准备,物质准备充分可以保证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物质准备还要努力从便于儿童的活动、便于教师的组织,利于儿童的整体发展等多方面考虑。许多活动,如科学、音乐、体育等还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物质材料、设备的摆放位置和调整……,教师细致

的考虑和合理安排可以减少儿童的等待、减少组织环节的混乱、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机率。

例四:中班科学活动《妈妈的小帮手》,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供剪刀、锤子、餐刀、磁铁等工具和青菜、黄瓜、小玩具、沙子等物品,还要仔细考虑每组的物品怎样摆放、垃圾放哪…….如果应该准备的、必要的物品没有准备充分,也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如帮妈妈摘青菜小组,既要有放着没有摘的青菜的筐子,还要准备放剪了根、摘好了的青菜的筐子以及放青菜根的物件,特别是放菜根的东西如果没有准备,孩子们就会乱丢,又怎样自然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三)努力让准备的过程成为儿童主动发展的过程

新的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学习过程是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的环境中自内而外的不断“生长”。所以教师在思考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尽量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动者,让孩子在参与准备(包括物质准备和经验准备)的过程中学习、思考、提问、积累、尝试解决问题、与别人交流等等。

例六:大班科学活动《动物怎样过冬》

准备:1、日常生活中与幼儿共同谈论关于动物过冬的话题。

2、与幼儿共同收集有关动物过冬的图片、书籍、音像等资料。

3、物质准备……(本文略)。

析:这是一次互相启发、经验分享、共同提高的集体学习活动,在准备过程中教师不仅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共同谈论关于动物过冬的话题”以了解儿童的已有经验、兴趣点、问题,还“与幼儿共同

收集有关动物过冬的图片、书籍、音像资料”,儿童可以在幼儿园收集,也可以在家庭、社区中收集,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可以增强探索动物过冬方式的积极性,而且在与同伴、成人不同程度地自主获得相应的知识。事前有准备,教学过程中儿童才能积极思维、大胆参与讨论、尝试归纳动物过冬的方式,从而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科学、语言、社会、情感、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四).教师自身作充分的准备,以应对临时的需要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幼儿情感、引导幼儿思考、支持幼儿实践、提升幼儿认知和能力、促进幼儿诸多发展的师幼互动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幼儿的声音,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创造,…….因而教师必须为教学认真做好自身的经验准备和充分的物质准备,使教学更加有效。

做好自身的经验准备就是要努力扩展自己的知识经验,力求了解儿童文化,尽量缩短成人和儿童的心理距离,实现教师和儿童的有效沟通。先人告诫我们:“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缸水”,在信息社会儿童有多渠道自主获得沟、川、江、河、湖、海“水”的机会,因而教师必须拥有“纳百川而成河海”的浩瀚之水。

例九:大班主题活动《卡通俱乐部》为了进行好这个主题,教师不仅拥有原有的《西游记》、《猫和老鼠》、《唐老鸭和米老鼠》、《葫芦娃》、《蓝猫》等故事,还要主动关注当前的动画片、儿童读物,如:《百变小樱》、《大耳朵图图》、《喜洋洋和灰太狼》等,这样在讨论“我喜爱的动画片”“ 我喜爱的……(动画片中的人物)”

时,才能实现与儿童的有效对话,才能走进童心,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与他们共欢乐、同思索。

三、把握教学过程体现集体教学效益

(一)教学过程应尊循一般的教学规律,体现活动顺序的层次性。

1、看教学思路、脉络、主线是否清晰。

教学思路就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度,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操作练习等。

另外看教学的层次要主次分明,重点难点突出;脉络清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2、设计思路与实际教学操作是否符合

有时,教师在设计教学思路时对活动预设不够,对孩子的了解不够,或者教学思路不清楚,导致在活动中遇到情况无法很好的处理。

3、看教学的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环节是否流畅紧凑。

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要看有没有“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要看指导与练习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看幼儿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集体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集体活动过多,关注个体的时间过少的现象。

4、发现幼儿需求,体现因人施教

5、关注活动生成,灵活处置计划。

例一:《“盒、碗、碟、杯”在歌唱》(音乐)

简要过程:1、出示盆、碗、碟、杯。

引导幼儿观察认识,知道其名称、各自的特征。

2、请幼儿自由敲打盆、碗、碟、杯,倾听其不同的音色。

3、欣赏歌曲《盆、碗、碟、杯在唱歌》

4、学习敲打节奏XX XX ︳XX X ︳。

5、引导幼儿边听音乐边敲打。

要求节奏敲打正确、整齐。

6、引导每个幼儿在教室里除玩具乐器外再找一件生活用品,进行拍打、敲击、摇晃。

7、鼓励幼儿将各种生活用品创编进歌曲,同时为它创编新的节奏。

评析:

例二:《自己画脸谱》(大班综合)的简要过程:

1、分享关于京剧脸谱的经验。

(1)介绍自己制作的脸谱。

(2)概括京剧脸谱的特点。

师生共同小结:脸谱是我国戏剧独有的艺术,用夸张的色彩、线条和对称的方法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和特点。

2、戏剧老师示范画脸谱。(外请人员)

(1)戏剧老师介绍材料、工具。

(2)戏剧老师给自己化妆。

边画边介绍化妆过程和注意事项,重点:小笔勾线、大笔涂色,从上往下画,每种颜色用固定的笔。

3、幼儿自己画戏妆。

(1)幼儿选择自己想化妆的角色。

(2)幼儿自己涂画脸谱(轻放背景戏曲)

教师和戏曲老师共同观察幼儿的操作,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在自己脸上画油彩,给予个别幼儿一些必要的帮助。

4、自由表演

幼儿边听戏曲边自主表演。

评析:

(二)、教学过程应该突显重点提高主要目标达成度

好的教学过程应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应突出重点,分析可能出现的难点,使目标在循序渐进的环节中自然达成。

例四:数豌豆(中班、数学)简要过程:

1、感知豌豆夹中豌豆的数量。

看看豌豆夹的外型特征,数数豌豆夹中豌豆粒。

2、剥剥、数数、记记。

每人二个豌豆夹,剥后数一数并用自己的方法作记录。

3、分析记录单:

重点:怎样记录看得清楚?

豌豆夹里的豌豆粒一样多吗?

4、再次操作:

用清楚的方法记录3—5个豌豆夹中的豌豆粒。

5、交流并小结

讨论:豌豆夹里的豆宝宝一样多吗?最多的几粒?最少的几粒?

析:豌豆夹中豌豆粒的差异,可以引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积极性,过程紧紧围绕剥豌豆、数豌豆展开:一个豌豆夹里有几个豆宝宝?多的有几粒?少的有几粒?“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为幼儿展现自己的数概念和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又在同伴交流互动的学习情景中,感受记录的不同方法,同时又在分析过程中逐渐把握“怎样才能把几次操作的结果表述清楚”,…….这是一种自我学习能力的锻炼。最后一个环节让幼儿比较最多的和最少的几粒,不仅进行了数学能力培养,更埋下了到生活中继续探索研究的积极性:豌豆夹中比较多的是几粒?豌豆夹的多样性可以引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探索的丰富性。活动过程应该努力围绕主要目标、重点突出的进行。(三)、选取合适的方法、途径,讲究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手段是连结教师和儿童以及教师、儿童和学习内容的媒介,在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时,幼儿教师们注意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活动性、但有时产生为生动而生动,为多样而多样的追求形式的问题。

例五:散文诗欣赏《白云》(中班语言)简要过程:

1、出示一朵白云(图片)

谈谈白云的家住那?

2、欣赏散文诗“白云“(配乐)

3、大班幼儿表演(真实情景)

4、学习散文诗并理解词汇(幻灯)

5、幼儿练习朗诵(动画片)

6、自主选择头饰边念边表演(头饰)

析:散文诗欣赏与学习是提高幼儿对文学艺术的感受、理解力。散文诗充满了想像和美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力图要多种手段让幼儿经历回忆经验—欣赏—学习—理解—表现的过程,但是这几点应该反思:

1、整个过程进度过快

2、教学形式太多。

3、应充分让幼儿感受和体验散文诗的优美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防止追求形式变化而把简单的事变复杂了,我们尽量不要做高投入而低收获的事。应该根据幼儿的理解水平、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法、教具,防止为直观而直观,为生动(丰富)而生动(丰富)等现象,应该讲究教学的实效性。

例六:彩色的雨滴(小班美术)简要过程:

1、进入“下雨情景”

玩音乐游戏:“下雨了”和“大雨和小雨”

2、教师示范点彩画

欣赏画有天空、草地的大背景图(三张铅画纸拼成)

?教师选不同颜色用手指点画雨滴

让幼儿感受雨滴是从上往下落下的;

?强调:换颜色时要先把手指上的颜色擦干净。

(2)幼儿跟随老师用手指书空练习:一点、一点

3、幼儿作画(配“下雨”乐曲)

?提醒幼儿自己选择颜料,找一处合适的位置操作。

?观察幼儿如何点画雨滴,给予个别幼儿以必须的提示。

鼓励幼儿可以多画几种不同颜色的雨滴。

4、欣赏:

感受自己和同伴共同彩色雨滴的美景

5、幼儿听着音乐的“雨声“、“撑着小伞”离开活动场地。

析:这是一个以美术为主的教学活动,从观察范画到自己练习保证了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开场选用音乐游戏,调动了每个幼儿的

已有经验和身临其境的情绪,在“雨声”音乐伴奏下作画,可以使幼儿

在“下雨”氛围中尽情地表现对下雨的感受,幼儿作画时选用了大副背

景图拓展了幼儿的想像空间,创造了既源于真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

的艺术氛围,当孩子“撑者小伞”(想像情境)在雨中漫步时该是何

等的满足。这样的自然综合在相互关联的情境中,可以使幼儿如身临

其境,既得了点画雨滴的新经验,又同时巩固并丰富了科学、音乐,

身体动作、自我保护等多方面的经验与表达技巧。

(五)、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提问是教师与幼儿互动、不断激发幼儿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提高幼儿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提问的误区

主要表现为:

1、无效问题多,启发性问题少

很多时候,教师往往没有仔细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就随意发问,形成了无效问题。

2、封闭性问题多,开放性问题少

封闭性问题有明确而固定的答案,只需幼儿对事实或其他事项作回忆性的重述,或通过认知、记忆和选择性回想进行再认识,就可以知道问题的答案,如“这种动物叫什么”“兔子是几条腿”“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等,封闭性问题在教师的提问中占很大的比重。开放性问题则往往有不同的答案,需要幼儿比较和分析信息,建立一种关系,进行概括和解释,如“你知道动物都有哪些防御自己的本领吗”“人们为什么喜欢花呢”等。着类问题才能真正对幼儿的高水平思维形成挑战。

3、提问面对少数幼儿,多数幼儿冷场

提高提问有效性的建议

……教师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应事先设计问题

2、以开放性问题为主

3、给予幼儿充分的思考时间

4、提问要尽量使多数幼儿参与思考

除了延长提问后等待回答的时间,教师还要处理好两种策略的使用比例——充分应用海门(Hyma n,1979)所强调的高原式策略,而避免过多使用尖峰式策略。

所谓尖峰式策略,即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并指名回答后,连续提出较深入的问题由同一人回答,直到某一阶段后才用另一人回答另一系列问题。高原式策略则是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并由多人回答后,再提出深入一层的问题。

如:T :教师 C:幼儿

尖峰式策略

T:小朋友,请说出自行车有哪些零件?

C:轮子

T:轮子有什么功能?

C:省力,行走方便。

T:自行车一定要有轮子吗?

C:一定需要轮子。

T:好!还有哪些零件?

C:链子。

T:链子的功能是什么?

C:带动轮子。

T:通过什么带动轮子?

……

高原式策略

T :小朋友,请说出自行车有哪些零件?

C1:轮子、车把、坐垫……

C2:链子、刹车。

T :还有吗?

C3:踏板、后架。

C4:车条、反光灯。

T :共有9项零件了,它们各有什么用处呢?

C2:轮子可以转动,方便行走而省力。

C1:轮子还可以……后架……

多运用高原式策略,有助于更多幼儿参与到思考问题中来,调动更多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5、给予幼儿平等的机会回答问题

教师往往会将回答问题的机会给予那些个性主动、知道答案的幼儿,结果,这部分幼儿的机会越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案例

一、大班音乐教案:粗心的小画家 目标: 1.尝试用自然音进行唱歌,掌握附点音符的唱法 2.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 准备:图片,磁带,录音,铃鼓,附点节奏图示 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 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谁来和大家一起做游戏了?(出示丁丁) 这个小朋友的名字叫丁丁,你们知道他最喜欢做什么吗? 丁丁今天还带来几张图画,请小朋友帮忙看一下,画得怎么样? 二、通过图片理解歌词: 1、幼儿观察后集体讲述“请你们看一下,画了些什么?画得怎么样?(引导幼儿用歌中的句子来回答。) 2、幼儿回答后,教师说:“我们把丁丁的故事编成几句话来说一说吧!”(引导幼儿按歌曲节奏来学说歌词。) 三、学唱歌曲: 1、练声: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丁丁,现在我们一起来相互问候一下吧,我是中二班的魏老师。(小朋友们好,你好你好,魏老师你好你2.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 准备: 图片,磁带,录音,铃鼓,附点节奏图示 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 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谁来和大家一起做游戏了?(出示丁丁) 这个小朋友的名字叫丁丁,你们知道他最喜欢做什么吗? 丁丁今天还带来几张图画,请小朋友帮忙看一下,画得怎么样? 二、通过图片理解歌词: 1、幼儿观察后集体讲述“请你们看一下,画了些什么?画得怎么样?(引导幼儿用歌中的句子来回答。) 2、幼儿回答后,教师说:“我们把丁丁的故事编成几句话来说一说吧!”(引导幼儿按歌曲节奏来学说歌词。) 三、学唱歌曲: 1、练声: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丁丁,现在我们一起来相互问候一下吧,我是中二班的魏老师。(小朋友们好,你好你好,魏老师你好你好)

2、欣赏歌曲(教师范唱一遍) 现在我们就把丁丁这个故事,配上音乐一起来听听,感觉怎么样? 3、幼儿学唱歌曲: 现在我们一起来跟着唱一唱,唱的时候注意音乐中的符点。

幼儿园教育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育案例分析:贴画风波 [案例产生的背景] 瑞吉欧教育体系认为,教师是幼儿活动材料的提供者,儿童活动的参与者和协作者,儿童行为的记录者和研究者。这些角色集中体现在一点上,那就是教师要机智而灵活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纲要中指出,探索型主题活动就是追求幼儿与教师保持一种自然和谐的互动关系。强调幼儿的自主性,追求活动的过程性。在活动中,幼儿的行动是自由的,思维是活跃的,而教师则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倾听者、欣赏者、支持者和合作者。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个性化逐步凸现出来,幼儿的自我意识也愈来愈强。幼儿会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经常引导幼儿分析事物,逐步学会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推理其因果关系,推理出因为某件事情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案例实录] 一天中午,我打扫完卫生,站在英语擂台前看我班小朋友的贴画的情况,无意间发现我班雨雨小朋友的贴画很特别,一张大大的贴画被撕成了“四张小贴画”贴在上面,于是我把这一发现悄悄地告诉了班里的赵老师和王老师。我们三个商量,暂且不声张,看下午雨雨上完英语课怎么说,(为了调动幼儿学英语的积极性,在这一学期开始,我们开设了“英语大擂台”,规定每得10个小贴画可换一面小红旗,5面小红旗换一个奖品,雨雨加上“一撕为四”的贴画数正好是9张)。果不出我们所料,雨雨英语一下课,就拿着新发的小贴画,非常兴奋得说:“老师,我的贴画已经10个了,该换小红旗了。”这时王老师走过来说:“好,我来看看。”还没等王老师说完,站在我跟前的苏琪娟小朋友大声喊:“马老师,雨雨把一张大贴画撕成了四半,当四张贴画用。”琪娟的话立刻引来了一些围观的小朋友,大家一起把目光投向了雨雨,再看雨雨“哇”的一声哭了,大家开始议论纷纷: 明明:“老师,雨雨这样做不算数。” 哲哲:“是呀,她这样是骗人的。” 美美:“老师,应该把雨雨的贴画撕了。” 牛牛:“对,老师怎么办?” 于是,孩子们把目光又投向了我,我看看雨琛不知所措的样子,再看看这边孩子们期待的目光,我顺势把问题抛向了孩子们,说:“雨琛这件事该怎么处理?如果你们愿意讨论的话,咱们可以来讨论讨论。”随即我们组成了一个临时“讨论小组”,开始讨论: 师:“雨雨为什么要把贴画一分为四?” 明明:“她想得小红旗。” 好好:“她想得奖品。” 羽羽:“她想得很多贴画,但这样做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 晨曦:“她这是骗人的,不是真实的。” 兴兴:“雨雨不应该把贴画撕成四半,因为撕成了四半那三张就不是她努力得来的。”

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与反思

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与反思 令狐采学 1、案例分析:没有朋友的孩子 案例描述:波波活泼聪明,反应灵敏,可一些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玩积木的时候要挑选自己喜欢的,站队的时候自己要当第一,游戏时要别人听他的指挥,要不他就在别人游戏时横冲直撞去捣乱,经常有小朋友来告他的状。有一次进行语言活动《说说我的好朋友》,他站起来很得意的说:“心元是我的好朋友,帅帅是我的好朋友,翔翔是我的好朋友……都是我的好朋友!”没想到翔翔立即站起来反对:“不是,我不做他的好朋友。”理由是波波经常在喝水的时候朝翔翔和其他小朋友身上吐水。接着又有几个孩子也声明自己不做波波的好朋友,有的说他抢积木,有的说他抢玩具,有的说他打小朋友……让他很尴尬。案例分析:1、通过案例中波波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在同伴交往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现在的幼儿中,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很少关心他人。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出现一些不友好的甚至有攻击性的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等等。波波在同伴交往中不能够正确的运用交往的手段。比如与小朋友交流时音量往往太高太急,还有喜欢在与小朋友经常出现的一些带有

粗鲁,冲撞行为的动作中取得游戏的快乐,而引起误会,但是他自己却浑然不觉。表现得较独断、任性、无礼。有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及时矫正这些行为,幼儿会逐渐形成无礼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2、波波在家庭中形成唯我独尊心理。除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宠爱之外,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爷爷溺爱着他。虽然家长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孩子入园前就会讲故事、背儿歌、数数,背三字经等,但是全家老少五口就这么一个小孩,不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娇惯,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任性霸道的性格。而家长对此也不是特别在意,觉得只要孩子聪明伶俐,健康活泼就好,更加纵然了波波的一些不良行为。教育策略与措施: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对人的健康心理和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求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体、智、德、美诸多方面和谐发展,打破只重知识、而轻能力等观念。幼儿期是人的一生各种非智力因素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期形成的各种行为习惯会影响她一生的发展。因此,波波这些事情虽很小,但是反映的是自私、霸道、任性、唯我独尊的表现,而这种表现比较普存在在幼儿当中,只是个别幼儿较为突出而已。现在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疼爱和老人的溺爱更加加剧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因素,对此,我制定了以下措施,在对波波进行重点引导的同时,也对其他幼儿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首先,教师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指导幼儿学习正确的交往方法,为幼儿创设与他人合作、分享的机会。把交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让幼儿互动让环境说话—— 主题探究活动《十二生肖》有关案例分析

一、教学活动背景: 此阶段的主题探究活动是《十二生肖》。整个活动室里呈现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活动场面,氛围是那么的宽松、愉悦,我走在他们中间,或参与他们的讨论,或解答他们的疑问、或和他们一起寻找答案,徜徉在这探讨研究的氛围中,自己好像也回到了童年,很快融入这个大火炉,成为他们探究活动中的一员。 二、案例描述: 突然,我被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吸引了,这个声音来自语言区的程宗宵:“小老鼠,吱吱吱,个子不高排第一,牛第二,虎第三,兔子第四跑的欢,龙第五,蛇第六,马第七,羊第八,猴第九,公鸡是十跟着走,狗排十一汪汪叫,最后老猪来报道。”听到这首活泼易懂的儿歌,我马上想到,在后面教师预设的学科课程里,有关于认识十二生肖的容,而十二生肖的顺序正是这一活动的难点,这首活泼易懂的儿歌不正生动地描述了十二生肖的顺序吗? 于是,我快步走到语言区,用鼓励和赞赏的语气对他说:“你可真能干,朗诵的那么清楚、熟练,这首儿歌很好听,说了十二生肖的事,小朋友都很感兴趣,你来做个小老师,把这首儿歌教给你们团队的小朋友,让大家和你一起学习,怎么样?”没想到,一向向、不善言辞的程宗宵竟然高兴地点了点头,一字一句的教起小朋友来,大家兴致勃勃地学着,神情是那样的专注,声音是那么的整齐、洪亮。大家的学习热情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涨,在“小老师”的带领下,竟然也朗诵的有声有色。很显然,程宗宵这个“小老师”的魅力发挥得

淋漓尽致,大超过了我平时的教学效果。 下午,我找出了有关十二生肖的图片,按顺序把它贴在幼儿每天经过次数最多的盥洗室门口,让每个经过这里的幼儿,在有意、无意间看到这些图片,以便及时加深对十二生肖的印象。而几乎每一个经过这里的幼儿,都会停下脚步,指着十二生肖的图片说出了那首活泼易懂的儿歌。就这样,对于十二生肖的有关容,没有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未再运用任何专门的教具学具,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经过短短两天时间,因为有幼儿间的互动和环境的潜移默化,班里的每一个幼儿都能熟练、生动地朗诵出这首儿歌,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十二生肖的顺序。我下面预设学科课程里有关十二生肖的教学容,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孩子们所理解和接受了。 三、活动分析: 很显然,这是主题探究活动中一次成功的、恰到好处的教育教学活动。它的发生具有偶然性,教师却及时地抓住了这次难得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了恰当、巧妙的指导,体现了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正确的教育决策和恰当及时的教育措施。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的善于观察、果断决策,针对幼儿的表现,尊重幼儿的活动兴趣,结合整个主题探究活动中幼儿应知应会的教师预设学科课程,巧妙地运用人力资源和活动室的环境资源,让 幼儿在积极互动的活动氛围中进行主题探究活动,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主题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教学反思:

幼儿园教育案例及反思

幼儿园教育案例及反思观察过程: 于越是从别的幼儿园转到我班的新生,第一次与幼儿见面时,我记得她就躲在妈妈的背后用胆怯地眼光偷偷地看着我,当我看着她时,她又迅速转移了目光,她妈妈忙解释道:“这孩子就是这样,特别胆小。”我笑着对于越说:“没关系,过一阵子我们熟悉就好了,对吗?”于越依旧一声不响地躲在妈妈身后,可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情况还是没什么好转。 实录一: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都兴高采烈地玩着“贴人”地游戏,只有于越一个人站在一旁看,有几个小朋友都跑去邀请了,有的说:“于越。你也来一起玩,很好玩地这个游戏。”有的说:“于越是不是你以前没玩过现在不会玩呀,没关系,我们和你一起玩好了。”小朋友你一句我一句的,课于越依旧时不理不睬的站在一边。 实录二:午餐时其他小朋友分到饭菜就开始吃了,可于越一定要老师连叫几次:“于越于越你在干什么,为什么不下去吃饭,快下去吃饭。”她这才勉强搬椅子下去吃饭,而且也很挑食,她喜欢吃豆制品和肉娄,其余蔬菜一律不吃,我们让她吃点她不爱吃的菜,她却索性不吃了。 实录三:一次离园时,她在画画,眼看快完成一副作品了,她却把它撕成了碎片,奶奶来接时,它就喊道:“你这么那么晚来接,你快把地上的东西盖我捡起来,不然我就不走了。”小朋友听了都围了上来指责她说:“你这么能这样,自己的事要自己做才对。”“不用你们来管我。”于越生气地嚷道。措施、分析: 我们针对幼儿的状况选择了每次利用离园时间与家长沟通,通过交谈对从小的家庭环境有了些了解。于越从小一个人玩,缺少与同伴交往的环境,使得幼儿入园不知如何跟其他小朋友交流、玩耍。以前的老师、同伴也缺少对她的关心。而且从小又奶奶带大,父母都在外地工作,长辈过渡溺爱,处处包办代替,使她的自我服务、动手能力方面不如同年龄幼儿,幼儿个性好强,在于越成长过程中,父母由于工作忙,基本没参与孩子的教育,孩子成长缺乏父母的参与,使得孩子变得幼稚和依赖,不利于孩子独立性格和平衡的家庭情感形成。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要每天入园、离园,总要微笑地和她打招呼,鼓励她与老师问好,善于发现她地点滴进步,及时表扬,每天尽量与她交谈,使她有一种被接纳的心理感受,缩短与老师。同伴间的距离。在活动中,为了让她多说话,我经常让她回答问题,鼓励她教育其他幼儿耐心等待,并用鼓励的方式表扬她的进步,经常让她为小朋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尽量创造机会让她与同伴交流。针对幼儿的进步,及时反馈与家长,并要求家长多放手让于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多与幼儿交流,请一些小伙伴双休日去于越家玩,平时,让家长把孩子在家中表现与老师交流,使家园共育达到一致。到现在为止,在大家齐心协力之下,于越变开朗,话开始多了,也不会排斥同伴与身边人了。

幼儿园教育案例范文(15篇)

幼儿园教育案例范文(15篇) 幼儿园教育案例范文第1篇: 幼儿分享的行为的培养 案例描述: 案例一:紫豪带来一辆遥控汽车,并告诉说:“刘教师,这辆遥控汽车是带来和小朋友一齐分享的”。自由活动时,紫豪很兴奋地拿出自的遥控汽车,但他只愿意让小朋友看,不准小朋友摸他的车,更别提玩了。说:“紫豪今日真乖,把这么好的玩具带来和小朋友分享,你让别的小朋友玩一下好吗?”紫豪不一样意。过了一会,东树带来一辆遥控飞机。飞机很大,吸引了紫豪的注意。紫豪主动和东树套近乎,想和他交换玩。东树同意了。紫豪很细心地把玩具递给东树,并和他商量好彼此的玩具不给别的小朋友玩。 案例二:可儿手上拿着两个苹果,金教师逗她说:“可儿,把苹果分给一个好吗?”她很爽快地给了金教师,然后一向注意金教师接下来怎样做。过一会儿,她见金教师仍没把苹果还给她,就说:“给!”金教师说:“你刚才不是已经答应送给了吗?为什么此刻又不给吃了?”可儿始终是两个字的回答:“给!”可儿的奶奶告诉教师,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每次都是以哭闹来解决问题。 案例分析与反思: 经过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们发现,大部分幼儿已经萌发了分享的意识,但其认知和行为严重脱节,幼儿在行为中还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分享。如何把小班幼儿尚处

朦胧状态的分享认识转变成内化的自觉行为,以下是的归纳和今后的做法: 1、发挥不一样区角的功能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 语言角:投放一些关于分享的故事,供幼儿欣赏、讲述。 分享角:能够设置一个分享角让幼儿在家中带一些自喜欢的玩具和其他幼儿交换玩。 表演角:在表演角里让幼儿表演一些关于分享的故事,如:孔融让梨等。 2、为孩子供给分享的机会(分享日) 能够再一星期中定个半天为玩具分享日。 3、榜样示范 教师和同伴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激发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4、言语指导 教师能够帮忙幼儿一齐协商分享中出现的问题,渐渐地让幼儿学会自协商学会分享。 5、巩固幼儿的分享行为 幼儿早期的分享行为,主要来自于家长、教师等人的提示和鼓励。在一段时期内,孩子尚不能把它变为自的自发行为。所以们必须要经常的提示孩子,让他能时刻想到自应当怎样做。如:玩沙时,小桶和铲子等工具总是不够用,有的幼儿就会喜欢独占,于是们教师就应当提醒他“想一想别人是不是也需要它?如果你和别人分享,别人会十分高兴的。”另一方面们成人也要言行一致。很多人都鼓励孩子与别人分

最新2020年幼儿园中班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示例

【篇一】 活动背景: 我们中班年级组有两位老教师,其它都是6年以下教龄的年轻教师和一名新近教师,且三个班有三位实习生在实践,我们的教育经验不丰富,应对教育教学中突如其来的现象的能力较弱,所以针对这些情况我选择了案例分析作为切入口,来提高教师的随机处理能力,从理论入手指导实践前行。每位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肯定会遇到一些教育困惑,今天我们坐在一起,运用集体的智慧探讨、交流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提高老师们的教育机智。 活动准备: 策划者:准备一个案例、写好策划案、一张备课记录表 学习者:准备一个教学案例进行交流 学具准备:笔,会议记录本。 活动过程: 一、案例分享:《谁的主意好》 案例描述:王老师组织了一次小班文学活动“谁的主意好”,布置了场景:小兔的家。活动中,通过听、看、表演,幼儿很投入地体验了“小羊使劲捶”、“小猫用力踢”、“小鸭大声喊”、“小鸡轻轻敲”等不同的叫门方式。最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谁的主意好?幼儿异口同声回答:“小鸭的主意好。”显然,大家没能说出“正确”答案,王老师又换了一个问题让幼儿选择:“小鸭和小鸡的主意,哪个更好?”终于,有几名幼儿想起文中小兔说的“我想听到有礼貌的敲门声”,说出了“小鸡轻轻敲门的主意好”。尽管很多幼儿提出异议,可王老师还是在幼儿“正确结论”后,结束了活动。 活动后,有老师指出,讨论这一环节,王老师应该让幼儿充分讨论,未必小鸭的主意不比小鸡的好!王老师提出:如果这样的话,如何体现“有礼貌地敲门这一教育目标呢?您认为,王老师该如何处理这个环节呢?二、针对这个案例各位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 1、评价王老师的教学策略 2、如果是我,我会怎样处理 三、中心发言人小结: 《纲要》指出:“教师应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主。”所以首先王老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走出目标的束缚,真正引领孩子提出问题,激发思考、讨论,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处理事情的能力。在体现目标和幼儿“答案”时,我们可以这么做: (一)、尊重幼儿,不要将成人的思想强加于孩子

幼儿园教学活动案例

幼儿园教学活动案例2 [案例描述] 案例一:孩子们你们今天早上吃了什么?(我吃了包子)几个包子?(2个包子)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点,你今天早上吃了什么?(我吃了2个面包)说得很完整。那么唐老师也来说说我今天早上吃了什么,你们要认真地听好哦。我今天早上吃了一头牛,两只羊……(故事还没有讲完,就有小朋友说:老师你这是在吹牛)吹牛?什么叫做吹牛,你们什么吗?(就是骗人)还没有不一样的答案(就是让人开心的)对呀,吹牛就像在说笑话,是唐老师逗小朋友玩的。唐老师吹了牛,你们觉得开心吗?(真开心、真好笑) 案例二:后来哪个小朋友又来了(依果尔),那依果尔来了,他说了什么?他这是在吹牛还是在干嘛?(他说他自己把冰激凌吃了还说是妹妹吃的,妹妹都哭了)那他这是在吹牛吗?(不是)那这是什么呢?(他骗人、他撒谎了)。那唐老师要问你们了吹牛和撒谎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吹牛是好的,撒谎是不好的)那为什么吹牛是好的,撒谎是不好的?(吹牛就是为了开心的,撒谎是骗人是不好的)对呀,吹牛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就像编故事、讲笑话一样有趣。而撒谎却会伤害人。小朋友之间可以吹牛但一定不能撒谎。 [评价分析] 第一个细节为导入环节,我以谈话为导入,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吃

早饭只能吃一点点,而老师吃了这么多,从而让孩子们知道吹牛是一件搞笑的事情。本来还想自己说出自己在吹牛,可是没想到孩子们在我还没有讲完我的早饭经历时,就知道我在吹牛,我顺势就问孩子“你们知道什么是吹牛?为什么你们说我在吹牛呢?”以这样的形式让孩子们知道吹牛概念。 在第二个细节中,让孩子们知道吹牛与撒谎之间的区别,它们两个是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就像孩子们说的一个是好的就是褒义词、一个是不好的贬义词一个道理。还好孩子们都能正确地认识到两个的区别。 [所思所悟] 通过本次语言活动《吹牛大王》,能让孩子们区别吹牛与说谎,并感受吹牛带来的搞笑;并能大胆发挥想象,能进行续编故事。在整个活动中笑声一直陪伴着孩子们,可以看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过得非常地开心。这就是本次活动最大的成就。 幼儿园《纲要》中要求幼儿能够通过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通过研究讨论获得。

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案_范文

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案 本文是关于范文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案,感谢您的阅读! 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案(一) 一、产生背景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对象 四、礼仪教育主要内容 五、操作要点与主要措施 六、预期成果(展示) 一、产生的背景 什么是礼仪?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礼仪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志,也是个体思想觉悟、道德素质、文化教养的外在表现。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中国作为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礼仪之帮”,讲文明、用礼仪,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否定传统弊端的同时,也丢掉了一些传统的美德。新世纪儿童,作为祖国未来的支柱,具备了会思考、会学习、接受信息快等素质,却也滋长了一些作为独生子女而引发的不良习气,例如不懂尊重父母、长辈,与人交往不懂谦让、不讲礼貌,公共场所不守秩序等,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品性。幼儿对文明礼仪知识知之甚少,礼仪认知与行为相脱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中不文明行为的熏染,另一方面接受是礼仪教育不够。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在个体的发展中,某些行为的习得都有一个关健期,那么,幼儿时期就是一个关健期。学前期的幼儿,可塑性强,容易接受信息,因而也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要求的理想时期,更是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亚里士多德说过“幼年时形成的习惯可以改变一生”,因此,对幼儿进行礼仪启蒙教育,促进幼儿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对幼儿今后的学习乃至整个人生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研究目标 1、让幼儿了解基本的礼节常识,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幼儿园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与爱相随师德案例(四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教教学案例:与爱相随师德案例(四篇)目录: 幼教教学案例:与爱相随师德案例一 幼教教学案例:体育活动案例二 幼教教学案例:大班成功案例三 幼教教学案例:大班角色数学整合案例四 - 1 -

案例:与爱相随——师德案例 其实,回顾整个案例,我更深一步地理解了陈鹤琴老先生“做”的内涵,它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因为孩子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经验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孩子能做的,作为教师的我则一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鼓励和引导,让他们自己去做吧! 背景: 我和孩子们每天无论户外运动还是做操都要经过沙坑,每次经过这个地方都让我头疼。因为幼儿的注意力都被沙坑吸引了,只见队伍没有了,孩子们东一个西一个,有的忍不住俯下身子去摸一摸。我就好象唱“独角戏”一样,拼命喊:“小火车开起来!一个跟着一个走。”直到远离沙坑,孩子们的心才平静下来。 实录: 今天我和孩子们去操场玩皮球,走到沙坑旁,他们又停下了脚步,忽然我看见明明抓起一把沙,高高举起……说是迟那时快,我立即冲过去把明明旁边的幼儿抱走。这是我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与其让孩子们好奇与期待,不如满足让他们好好满足一下。我决定把今天的户外活动内容改成玩沙。 我为他们提供了各种工具,大小不一的罐子,当然也少不了安全教育,通过讲故事《小熊的眼睛进沙子了》,叮嘱他们不能扬沙。“宝宝,找一件你喜欢的工具去玩吧!”话音刚落,孩子迫不及待的去选工具了。孩子们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有的孩子用箩筐挖沙,开始挖不起来,尝试了几次以后他们改用大勺子,他们欢喜的跳了起来。看着他们专注的神情,我不由想到了陈鹤琴说的:“让孩子自己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去取得直接的经验,去获取新的知识。” 分析: “没有一个儿童不好动的,也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自己做的。” 2

幼儿园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篇一:幼儿园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作业 幼儿园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作业 语言领域 案例1:大班诗歌《风藏在哪里》教学目标: (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问答式的结构特点;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区别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读法; 分析:对于该目标很好的体现了语言领域的学科特点,语言领域的核心价值在于倾听、感受、理解、表达。 建议改为:(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韵律感;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区别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读法; 案例4:中班阅读活动“我喜欢的书”活动目标: 1.在看看、讲讲的交流活动中,丰富与阅读有关的经验; 分析:该目标表述过于笼统,其中“有关经验”也表述不明,而且目标也不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要求过于浅显和简单。活动的主题为“我喜欢的书”,但是在目标中并没有任何体现。建议改为:(1)在图书角的区域阅读活动中,选择一本最喜欢的图书; (2)在集体阅读的氛围中,主动表达自己的阅读内容和感受; 科学领域 案例5:小班科学活动《水果里的种子》教学活动目标: (1)品尝苹果、桂圆、橘子等水果,知道水果里的籽就是种子,种子种在泥土里能长出苗苗;(2)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建议改为:(1)品尝苹果、桂圆、橘子等水果,通过教师讲解知道水果里的籽就是种子,种子种在泥土里能长出苗苗; (2)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案例10:小班音乐活动《北风爷爷别神气》的目标与分析: (1)学唱歌曲,能有力、自豪地演唱歌曲??,(这是发展目标) (2)通过故事帮幼儿理解歌曲内容?????,(这是教育目标) (3)初步探索创编歌词,提高幼儿演唱兴趣?,(前半段是发展目标,后半段是教育目标) 分析:从统一的角度表述目标来看,教师安排此次小班音乐活动是混乱的,一会儿从教师的教这一角度出发确定活动目标,一会儿又从幼儿的学的角度出发,整个教学活动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因而在表述目标时应尽量从一个角度出发进行陈述,克服思维的混乱。 建议改为:(1)通过故事教学,激发幼儿对于歌曲的兴趣; (2)教幼儿有感情的学唱歌曲; (3)引导幼儿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进行歌曲创编 社会领域 案例11:小班活动“我的名字”活动目标: 1.喜欢自己的名字,鼓励幼儿大胆地应答教师的呼唤; 建议改为:(1)喜欢自己的名字,听到名字能大声地应答;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和评析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及评析 一、什么是案例? 简明概括地讲,教育案例就是叙述一个教育故事。它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案例的结构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案题、案情、案析。 案例,是实践和理论相互融合的产物,它既要有理论的高度,又要有实践的深度。 幼儿园开展教学案例活动的意义? 1、教学案例分析是教学理论提升的重要方法 2、教学案例分析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之一。 3、教学案例分析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4、教学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随着教改的深入,教学案例分析备受教师的关注,(优势)它贴近教师工作实际,教师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教学案例分析是教学理论提升的重要方法,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佳手段。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二经验+反思。 实践证明,教师的教育观念、所接受的各种理论与学说,只有在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中,特别是在实践的反思中,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

教育行为。这需要活动案例,它是我们从教育行为的剖析评价和反思中提升理论认识的载体,成功的案例我们通过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育规律,失败的案例中我们运用正确的教育理论去分析问题的症结、找出偏差。这就是案例的评析,通过评析得来的经验和教训 (评析)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又用与指导教育实践、调整教育行为。所以这个过程既是调整完善教育行为的过程,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三、教学活动案例及评析 1、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论的支撑,设计组织教学活动需要正确的教育观 念的引领,评课也一样。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发展观。新纲要颁布以来我们在教育观念上有了一个根本的转变: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孩子是课堂的主体。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十分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这显然与新课程所要求的课堂教学价值观不相符合。既然教育的根本 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幼儿的发展,教师的教应该为幼儿的学服务,教师教的效果要体现为幼儿学的效果,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就该看孩子有无进步或发展,从“以教论学”到“以学论教”。总之教学活动要体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2、要掌握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路和内容。 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活动内容、目标,准备、过程、效果, 教学活动评价的主要内容: 关注幼儿: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除了关注他们的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以外,还应关注他们在活动中师生互动、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doc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教案前: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 高邮市城北实验小学幼儿园王丽 设计意图: 京剧并非是我们南方孩子生活中经常遇到和熟悉的事物,但从教育角度来说,是有意义的,通过这方面内容的系列活动,让孩子初步接触京剧,了解中国这一特有的戏曲形式,从而从另…个侧面来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激发起孩子喜爱京剧、热爱祖国的情感。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为了能够让他们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去更直观的感受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活动前,请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搜集有关京剧的知识,在活动中,给孩子观看京剧片段,通过这些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另外,幼儿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同时?还需兼顾领域与学科性的知识、技能,于是设计京剧脸谱成了我们的一个教学点,从中不仅让孩子对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有所了解,也能对“对称”、“夸张”等的美术表现方式有所了解与尝试。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 2.初步了解京剧文化,知道京剧是中国特有的艺术。 二、活动准备: 油画棒、垫板、空白脸谱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1.欣赏京剧片段: (1)请幼儿欣赏京剧唱段,引起活动的兴趣。 (2)请幼儿说一说在片段里,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这是一段京剧唱段,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京剧演员脸上都涂着鲜艳漂亮的油彩,不同的脸谱代表不同的人物。 2.讨论京剧脸谱的装饰方法:

(1)教师与幼儿观察脸谱,讨论:脸谱是由哪些颜色画成的?它的图案都是什么样的?从哪儿开始装饰呢? (2)归纳大家的发现:京剧脸谱由许多鲜艳的颜色组成,它的图案是对称的,并以鼻子为中心进行装饰。 3.介绍各种工具和材料: (1)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油画棒、空白脸谱 (2)提醒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注意的问题:涂色均匀、对称。 4.创作京剧脸谱: 幼儿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 5.展示幼儿作品: 请幼儿谈谈自己最喜欢哪幅图,说说原因。 活动后的反思: 整个活动上下来,大部分孩子们对图案的对称是掌握了,并能均匀地涂色,但是单凭一节课,就让孩子们了解京剧文化是远远不够的。从目标来看,目标一中的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在活动中只体现了用对称的方法来设计脸谱,色彩鲜艳和夸张在活动中基本没有体现。目标二制定的比较宽泛,如果既要了解中国的京剧文化,又要掌握夸张、色彩鲜艳、对称地画脸谱,可以把活动分为2个活动时间,第一个活动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孩子们欣赏京剧和脸谱,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文化和欣赏脸谱的艺术美(为幼儿创作脸谱做铺垫)。第二个活动就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幼儿自己创作脸谱上了。从过程上来看,活动中孩子的自主性学习体现的不够,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带动孩子大胆想象,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整个活动开展下来,发现操作材料过于简单,难度不大,孩子们只是选择颜色图画,如果给一张空白脸谱让幼儿自己创作更符合现阶段的孩子的能力。 通过这一活动,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了解孩子是实施教育行为的依据。我们不仅要了解孩子们的认知背景,还需要了解孩子们的社会性发展和个性特性。 2.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怎样的语言能给孩子起到一个提升的作用,正确引导孩子操

五一劳动节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五一劳动节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 篇一:中班五一劳动节主题活动方案 20XX年中班“五一劳动节”主题活动方案 一、活动意图 为迎接“五一劳动节”的到来,让幼儿对“五一劳动节”有了深刻的认识,引导幼儿认识周围的劳动人民,萌发幼儿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懂得珍惜劳动人民的成果。我们中班在节日前夕开展了“劳动最光荣”的主题活动。希望通过此活动,教育孩子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好好学习,练好本领,长大了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更多的神奇,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为社会服务。 二、活动时间 4月28日--5月9日 三、活动主题 劳动最光荣! 四、活动目标 1.尊重生活周围劳动人民,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能尝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积极参与活动。 3.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懂得劳动最光荣的道理。 五、活动准备 1.结合活动谈话:让幼儿懂得劳动的辛苦,尊重他人的劳动。 2.读报和收集关于社会新闻,关心身边的事。 六、活动过程 (一)我为“劳动”献唱——了解“劳动节” 1.介绍“五一”国际劳动节,了解五一劳动节的由来,初步理解五一劳动节的含义。 2.各班搜集各种有关劳动的图片在主题墙上张贴,进行宣 传。 3.各班搜集适合本班幼儿的关于劳动为主题的儿歌、故事、歌曲,在活动中让幼儿念一念、听一听、讲一讲、唱一唱。 4.各班在家园栏里进行有关劳动内容的宣传,达到家园共育的教育目的。 (二)小鬼当家——劳动实践篇 开展“我会自己洗手”、“我会自己穿衣服”、“我会自己吃饭”等系列活动,让幼儿在日常的劳动中学会生活的自理,逐步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

1.各班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围绕“我会自己穿衣服”、“我会自己洗手”、“我会自己吃饭”等内容设计活动方案并开展活动。 2.各班利用晨间谈话,给孩子讲解几种劳动技能。(擦桌子、扫地、叠被子、分勺子、穿脱衣服) 3.各班每天选出班级小值日,帮助老师、阿姨做好班级各项日常工作。(擦桌子、扫地、叠被子、分餐点、分饭菜、收发本子等) 4.每个人选自己认为做得好的一种劳动,参加班级组织的比赛,各班根据比赛结果,评选各种“劳动之星”。 (三)我能行——活动展示篇 1.绘画“各行各业劳动人民”美术作品。介绍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初步了解不同劳动者对社会的不同奉献,能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 2.谈话:说说“我的爸爸妈妈”,相互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的工 作,知道他们工作的辛苦,并请家长朋友来园介绍自己的工作。 3.组织幼儿义务劳动,如:擦桌子,椅子、洗抹布等。 4.手工:制作“美丽的花”。组织幼儿将自制花朵送给幼儿园各行业的劳动者,并说一声祝福的话。 篇二:五一劳动节幼儿园活动方案两篇

幼儿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幼儿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学前教育10届15班(F班)钱虹学号:E1005353934 主题:幼儿园大班主题:我要上小学 主题关注: 1、行为习惯方面 (1)、入学的适应能力,如理解并听从指挥、用好课间十分钟休息时间、自己整理并保管好物品、会制定简单的学习计划等。 (2)、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爱护和正确地使用学习用品、遵守集体规则、学会独立和及时地完成作品等。 2、情感与态度方面 (1)、知道上小学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成长过程,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 (2)、明白上小学读书是件快乐和有趣的事,能认识更多的朋友,学更多的本领。 (3)、懂得如果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应该坚持到底去克服困难。 3、认知方面 (1)、丰富有关小学的经验,如小学校园的环境、小学生一天生活的安排。 (2)、比较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如环境、作息时间和学习形式等。主题价值的分析:每年五六月,家长和孩子们谈论和关心的热点是孩子的入学问题,而孩子们想了解小学,了解小学生生活的愿望也十分强烈。于是,我们便自然地进入了大班的最后一个主题“我要上小学”。该主题活动对幼儿从情感上、能力上、习惯上做好入学准备有着积极

的作用。在《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特别指出“幼儿园在课程开发和事实上应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密切合作以及与相邻的教育衔接”。因此,丰富幼儿有关小学和小学生生活的经验,根据小学生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和独立能力,为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和物质准备,是大班幼儿开展幼小衔接教育的主要内容。 主题活动(一)活动名称:书包里的朋友 活动背景和设计理念:大班的幼儿每天会带自己的小书包上幼儿园,但是这个小书包毕竟不同于小学生背的书包。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了解小学生的书包里应该放哪些物品,这些物品与小学生活的关系以及如何摆放和整理小书包等。本次集体活动意在解决这几个问题。教师要注重激发幼儿了解小学生活的愿望,感受即将成为小学生的高兴。 活动目标: 1、看看、比比、说说,小学生的书包应带上哪些学习用品。 2、能根据课程表,学习整理书包。 活动准备:一只由小学生整理的书包,幼儿每人自备一只书包。 活动过程: 1、书包里有哪些朋友 重点提问:小学生的书包里放了哪些东西?哪些是小学生读书必须带的物品?(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表述,将书包中的物品分类并作简要记录。) 小结:书包、铅笔、橡皮、铅笔盒、垫板等是小学生读书必备的学习用品;餐巾纸、水壶是小学生的生活用品;棋类、毽子等文娱用品可

幼儿园语言优秀教学案例

幼儿园语言优秀教学案例《如果我能飞》 一、活动目标: 1、体验大胆想象“如果我能飞“的乐趣。 2、理解诗歌内容,尝试进行仿编。 3、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4、激发幼儿创新思维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根据“如果我能飞”来进行思维想象、创新,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 1、诗歌《如果我能飞》挂图。 2、美丽的翅膀若干;太阳、月亮、小船等卡片。 3、背景音乐《隐形的翅膀》。 四、活动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主题 1、师:小朋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发现了有什么会飞呀?(鼓励幼儿说一说:小鸟、飞机、蜻蜓、蝴蝶……)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能飞行吗?(引导幼儿说一说)如果你有一双翅膀也能飞翔,你最想做什么? 2、请幼儿闭上眼睛想象飞行的乐趣。(教师引导:“飞呀飞,我们飞到哪里了?”) 3、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首诗歌《如果我能飞》,请小朋友跟老师朗诵一遍课题《如果我能飞》 (二)教幼儿学习朗诵散文诗 1、师:下面,请小朋友听老师把这首诗歌朗诵一遍好吗? 2、幼儿看挂图,完整地欣赏老师朗诵的诗歌《如果我能飞》。 3、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4、教师教幼儿朗诵诗歌,教师读一句,幼儿读一句。(教师领读2遍) 一、引导幼儿拓展想象 1、师:“我”都飞到了哪里?变成了什么?(引导幼儿一边看图一边说一说。) 2、师:小朋友,如果你能飞,也飞到了蓝天上,你最想变成什么?(引导幼儿说一说,教师顺势贴出卡片太阳、月亮、云朵……) 3、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想象:如果自己也飞到大海上,飞到森林里,最想变成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顺势贴出小船、海鸥、灯塔等) 4、小结:哦,原来想象是这么神奇,我们想飞到哪里,就能飞到哪里,想变成什么就能变成什么。 四:引导幼儿发散思维,启发想象,学习仿编诗歌 1、师:小朋友,老师有一双美丽的翅膀。(教师一边做飞的动作,一边说:哦,会飞的感觉真美呀!如果我能飞,我要飞到上海世博园里,变成可爱的海宝,为游人导游;如果我能飞,我要飞到首都北京,变成美丽的百灵鸟,祝福祖国妈妈;如果我能飞,我要飞到美丽的草原上,变成喜洋洋,战胜灰太狼……)

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教学案例《好朋友》

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教学案例《好朋友握握手》 一、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交往能力,也有与人交往欲望。然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孩子们为丁点小事的争吵、为玩玩具而争抢甚或相互间的打斗现象,引发了我的深思。于是,《好朋友握握手》这个活动应运而生。我试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游戏"猜朋友"等环节设计,引导幼儿初步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处理朋友间的矛盾。 二、活动过程: 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我组织了本次活动。 (一)活动目标1.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让幼儿感受有朋友的快乐。 2.培养幼儿的语言、交往、合作及协调能力。 3.幼儿初步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处理朋友间的矛盾。 (二)活动准备1. 知识准备:熟悉并会表演《拉拉勾》。 2. 场地准备:布置一个表演舞台。 3. 物质准备:电脑、投影仪、课件《小猴找朋友》、《找朋友》音乐各一。 (三)活动过程 1.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教师组织幼儿玩音乐游戏《找朋友》,体验交朋友的快乐。 (在熟悉的音乐背景下,幼儿与老师轻松游戏,消除了幼儿交往的胆怯心理,胆子大的幼儿带动胆子小的幼儿,有些比较内向的幼儿如黄佳玲、旭、刘曜都被热闹的气氛带动了起来,参与到游戏中,体验到了与朋友游戏的快乐。)2.播放课件,让幼儿感受有朋友的快乐。 教师结合课件,通过学习故事《小猴找朋友》,让幼儿知道怎样才能找到好朋友。 (1)讲述后提问:小猴子为什么前三次没有找到朋友?妈妈是怎么对小猴说的?第四次小猴子为什么很快找到了朋友? (2)组织幼儿讨论:怎样才能找到更多的朋友? (幼儿通过看自己感兴趣的课件,边看边思考,在参与小猴子找朋友的过程,明白了要想交到朋友,首先要有礼貌、会分享、懂谦让、守规则。通过幼儿间的讨论,让幼儿回忆、讲述自己的找朋友过程,从而使幼儿们获得更多的交友经验。)3.游戏《猜朋友》,在合作中增进彼此友谊。

幼儿教学设计案例

篇一:幼儿园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二: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案例 幼儿园中班教案案例[数学] 认识正方体 目标: 1、让幼儿初步感知正方体,知道其名称和最显著的形状特征。 2、复习几何图形,并练习按特征分类。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内容:认识正方体 准备:磁性教具:几何拼图——太空城堡。图形标记、数不清字、大小标记。 正方体大纸卡一张,大正方体一个,积木拼图。(插正方体用)、胶带、绳子、小棒。过程: 一、准备部分:复习几何图形。 1、辨认几何图形。 师:这座太空城堡由哪些图形组成? 2、练习按图形特征进行分类。 师:请小朋友把相同的图形归在一起。 二、出尝试问题 1、告诉幼儿今天来认识正方体。(出示正方体盒子) 2、展开正方体盒子平面纸卡,要求幼儿看一看,(什么图形)数一数(有几个)、比一比(大小如何),感知其特征。 师:小朋友都有这样一张卡片和记录纸,请你看一看,它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然后数一数,有几个图形?再比一比,这些图形的大小怎么样?请你在记录纸上写上来? 3、提示记录方法。 三、幼儿操作活动,教师巡回了解活动情况 四、幼儿表达活动情况 师:(指折成的正方体)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们一样大的?五、教师讲解 通过演示、讲解,让幼儿知道正方体的名称及最显著的形状特征。 1、数一数:有六个图形。 2、看一看:每个图形是正方形。 3、比一比:每个正方形一样大。 4、小结: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 (1)幼儿讲述以上特征。 (2)分辨一下正方形和正方体。 六、幼儿操作活动 建构正方体,幼儿进一步感知正方体的特征。用塑料学具,拼装成一个正方体。师:请小朋友每人做一个正方体的玩具,送给太空成的朋友。 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做好后,提示他们检查一下,做的玩具是不是正方体的,有没有六个面,每个面是不是一样大的正方形。 七、集体游戏“拼图”,辨认正方体 大班数学活动量沙 设计思路: 沙是幼儿最喜欢的“玩具”之一,它的可塑性、流动性常常会使孩子激动不已:他们会用沙堆高山、做蛋糕等;会把沙当成米、糖等做游戏;会在沙里种上一棵小树或小草;会在沙坑

幼儿园教育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育案例分析:贴画“风波” 幼儿园教育案例分析:贴画“风波” [案例产生的背景] 瑞吉欧教育体系认为,教师是幼儿活动材料的提供者,儿童活动的参与者和协作者,儿童行为的记录者和研究者。这些角色集中体现在一点上,那就是教师要机智而灵活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纲要中指出,探索型主题活动就是追求幼儿与教师保持一种自然和谐的互动关系。强调幼儿的自主性,追求活动的过程性。在活动中,幼儿的行动是自由的,思维是活跃的,而教师则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倾听者、欣赏者、支持者和合作者。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个性化逐步凸现出来,幼儿的自我意识也愈来愈强。幼儿会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经常引导幼儿分析事物,逐步学会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推理其因果关系,推理出因为某件事情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案例实录] 一天中午,我打扫完卫生,站在英语擂台前看我班小朋友的贴画的情况,无意间发现我班张雨琛小朋友的贴画很特别,一张大大的贴画被撕成了“四张小贴画”贴在上面,于是我把这一发现悄悄地告诉了班里的赵老师和王老师。我们三个商量,暂且不声张,看下午雨琛上完英语课怎么说,(为了调动幼儿学英语的积极性,在这一学期开始,我们开设了“英语大擂台”,规定每得10个小贴画可换一面小红旗,5面小红旗换一个奖品,雨琛加上“一撕为四”的贴画数正好是9张)。果不出我们所料,雨琛英语一下课,就拿着新发的小贴画,非常兴奋得说:“老师,我的贴画已经10个了,该换小红旗了。”这时王老师走过来说:“好,我来看看。”还没等王老师说完,站在我跟前的苏琪娟小朋友大声喊:“马老师,张雨琛把一张大贴画撕成了四半,当四张贴画用。”苏琪娟的话立刻引来了一些围观的小朋友,大家一起把目光投向了雨琛,再看雨琛“哇”的一声哭了,大家开始议论纷纷: 苏明睿:“老师,张雨琛这样做不算数。” 宇哲:“是呀,她这样是骗人的。” 孙滋惠:“老师,应该把张雨琛的贴画撕了。” 牛牛:“对,老师怎么办?” 于是,孩子们把目光又投向了我,我看看雨琛不知所措的样子,再看看这边孩子们期待的目光,我顺势把问题抛向了孩子们,说:“雨琛这件事该怎么处理?如果你们愿意讨论的话,咱们可以来讨论讨论。”随即我们组成了一个临时“讨论小组”,开始讨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