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港城案例研究

国内外港城案例研究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方案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方案 1 项目目标 1.1辅导企业在合同约定的周期内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或验收); 1.2辅导企业策划2020-2025年两化融合新型能力和中长期规划; 1.3辅导企业规范两化融合项目的策划、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技术实现、匹配与规范、运行维护、数据开发利用、监督和控制等过程; 1.4辅导企业建立、实施、保持、改进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1.5辅导企业建立、实施、保持、改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活动融合项目的绩效考核机制。 2 建设内容 2.1项目前期准备和项目启动阶段:营造氛围、凝聚共识; 2.2两化融合现状调研诊断、评估阶段:认识自我两化融合水平,清楚定位和阶段性目标; 2.3两化融合策划阶段:以企业战略和中长期规划为出发点,辅导企业根据国家政策、企业现状、内外部环境、技术发展趋势,市场态势等方面,采用SWOT 分析、平衡计分卡、波特五力模型、价值链分析等分析方法,对企业两化融合发展进行分析和新型能力策划;识别持续竞争优势需求、识别新型能力需求、确定两化融合方针、确定两化融合目标、识别/确定两化融合过程、提供所需的资源等; 2.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阶段:辅导企业建立两化融合体系文件并发布; 2.5两化融合中长期规划:辅导企业建立公司两化融合中长期规划和两化融合实施方案; 2.6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优化:辅导企业针对公司现状和需求,进行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优化; 2.7两化融合体系试运行; 2.8根据体系试运行暴露出来的问题,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匹配、优化、修订;

2.9内审员培训、考核; 2.10实施内审和管理评审; 2.11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符合性审核; 2.12第三方的评定审核; 2.13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保持和持续改进。 3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策划 两化融合难点在两化融合的前期调研、策划,重点在体系文件编制和实施、优化、改进。人天分布如下:

经济制度与生产关系研究(一)

经济制度与生产关系研究(一) 论文关键词: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交易费用 论文摘要:本文拟从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各自的概念入手,通过马克思主义和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对二者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最终得出结论:经济制度对于生产关系的形成、运行和变革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生产关系也对经济制度起着巨大反作用,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一、制度、经济制度、生产关系 “制度”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含义:一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西方制度经济学者所认同的制度含义与前者相似。 凡勃伦提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康芒斯认为,所谓制度无非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动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或规则(1934)。舒尔茨说:“我将一种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诺思则认为制度是“规范个人行为的规则”。其它一些制度经济学家对制度的定义也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可见,在制度学派看来,制度无非是约束和规范个人行为的各种规则和约束。那么所谓经济制度,就是在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约束和规范个人行为的规则。 通过更深人探讨,笔者认为制度实为一种具有执行力,即有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协调机制,它在交易中发挥着对权利分配和义务分摊的指导作用。换言之,虽然制度类型众多,种类繁复,但究其本质都是交易中具有执行力的指导交易主体间利益分配和交易费用分摊的协调保障机制,其差别只在于协调对象、作用方式和保障手段的不同。 然而,我国学者所理解的经济制度却是第二种含义的制度,即_种对制度体系的描述。且这样的论述被广泛接受: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显然,我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普遍倾向于将经济制度与生产关系相等同,这不仅与西方制度经济学者所谈的制度不是同等意义的概念,事实上,在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论述中也找不到相应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认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诚然,马克思的确阐述了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总和,相对于人们政治、思想的社会关系而言,是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后者是上层建筑。但是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并没有找到关于经济制度就是生产关系总和的论述,那么显然,这一观点是我国学者对马克思理论的发展,至于发展的准确与否,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关键词“生产关系”人手,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所谓生产关系,“即人们在他们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在他们社会生活的生产中所处的各种关系。具有独特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人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研究生产关系,一般不仅要考察生产,还要考察其本质差别,在生产关系总体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说,“如果说在任何所有制形式都不存在的地方,就谈不到任何生产,因此也就谈不到任何社会……”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决定着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制约着人们的消费关系。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所谓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的制度,它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相互关系的性质和产品分配、交换的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可见,所有制首先是一种制度,其次它的调整对象属于物质资料生产领域。显然,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一种。所有制的性质,及以其为核心的经济制度系统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及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处理与协调方式。另一方面,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在社会生产

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作者:张玮1杨哲2 (1.江苏伟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29;2.河南高速公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商丘分公司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本文从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出发,具体探讨了,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新进展,以及项目管理在我国国情下的具体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并根据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目前我国项目管理工作应该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工程项目 管理发展的步伐,把我国的建筑市场培育发展得更加完善。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对策 1.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 工程项目管理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的系统管理活动。从内容上看,它是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管理,即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设计、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管理。从性质上看,项目管理是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微观基础、其性质属投资管理范畴。工程项目建设是利用投资完成具有一定生产能力或使用功能的建筑产品的过程,是国

民经济发展计划的具体化,是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一种具体形式。它通过项目的建成投产使垫付出去的资金回收并获得增值。 2.工程管理现状 2.1理论与实践新进展作为传统的实行项目管理的工程建设领域,近几年来在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上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建立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实行项目管理资格认证制度; 项目管理组织模式的创新:Partnering模式、动态联盟模式、伙伴关系模式。 项目管理技术的发展:项目风险管理技术、项目集成化和结构化管理技术、项目管理可视化技术、项目过程测评技术、项目回顾和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思想与方法、大型项目管理和多项目管理方法。 2.2现阶段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十多年来我国的项目管理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目前质量事故,工期拖延,费用超支等问题仍然不少,特别是近两年来出现的多起重大工程质量事故,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事故无一例外的都是与项目管理有关,都是由于

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所有人口问题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因此长期以来倍受学者的关注。早在几百年前,中国著名人口思想家洪亮吉、汪士铎等人便根据当时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现状,从不同角度上探讨了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以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为代表学者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角度比较系统地论证了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并以此为主要依据提出控制人口的现实必要性,这是建国以后学术界最早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遗憾地是,由于受当时左倾思想的影响和干扰,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学术研究便就此中断了20余年。 随着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确定、发展和完善,中国人口科学研究也随着走向恢复、不断发展和繁荣的新阶段。在过去的20年中,国内外学术界结合中国的国情,对人口与经济关系运行的机理、方式、途径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深入剖析与探讨,在许多关键的人口经济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并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综观过去20多年的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研究过程,学术界在不同阶段中对问题研究的内容、手段、视野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的特征。因此,我们将其主要研究成果划分为改革初期、深化改革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三个阶段进行文献的回顾和综述,并对未来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的重点作一展望。 一、改革初期的研究成果回顾与评述(1979~1986年) 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各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客观上急需社会科学研究作为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因此带动了当时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学者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李竞能1999),1978年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人口经济研究得以恢复的催化剂,这突出反映在三件事上:一是从思想上把原有的禁锢逐步打破,提倡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人口增长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人口压力沉重,突出表现在失业问题极其严重,物质供应非常紧张,住房短缺,建设资金不足,使人们再也无法否认社会主义社会也会存在人口问题。三是在纠正以往政策偏差和冤假错案的过程中,出现了为马寅初、陈达和吴景超等人口学者平反的举措,引发了对社会主义人口问题的研究。①由于中国人口科学研究的恢复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家正全面致力经济建设,其工作的重心放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上,因此,改革初期阶段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研究则更多地关注社会主义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它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中国人口经济运行中的重要矛盾有哪些,控制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又是什么,等等?在这一阶段,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关注的内容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两种生产理论 7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已明确提出控制人口的战略,但当时实行计划生育却缺少必要的理论作为指导。改革开放以后,探讨社会主义国家控制人口的理论基础便成为人口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人口学界突破过去的理论禁区,对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研究的重大成果是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思想的核心,这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

工业过程控制系统发展与趋势交大理工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课程(论文) 题目工业过程控制系统发展与趋势 分院:电信分院 专业: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 班级:12电牵1班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李杰 起讫日期:2015.11-2015.12

摘要 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工业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和技术发展方向。本文主要介绍了工业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及其对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推动作用。 关键词:工业自动化技术;技术进步;产业结构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main method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at present. Key words: industri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dustrial structure

两化融合项目申请报告

两化融合项目申请 报告 1

安徽省财政专项资金项目 ( 信息化专项—两化融合项目) 资金申请报告 项目名称: 两化融合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申请单位: 安徽中亚食品有限公司 地址: 阜阳市太和县经济开发区A区联系人: 张海燕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电话: 申报日期: 4月15日 1

第1章项目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项目单位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信息化发展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第2章项目的需求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项目建议的背景和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项目建议的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2.1.2项目建议的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采用信息系统实现业务需要的需求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业务流程分析以及功能、安全、设备、软件等方面需求分析错误!未定 义书签。 2.3.1业务流程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2.3.2功能需求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2.3.3数据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2.3.4安全需求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2.3.5设备需求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2

2.3.6软件需求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第3章项目建设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建设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总体架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应用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3.4 网络及软硬件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3.4.1网络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3.4.2硬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3.4.3软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3.5 信息安全保障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 3.6 采用的标准及其它辅助设施和设备等错误!未定义书签。 3.6.1采用的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 3.6.2其它辅助设施和设备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项目实施进度和组织安排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项目建设周期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实施进度计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责任人和组织保障错误!未定义书签。第5章投资计划和资金来源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探析_以张家港市为例_马志宇

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探析*—— —以张家港市为例 马志宇 【摘要】本文在界定城乡一体化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阐明了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及通过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最后以张家港市为例,介绍张家港市城乡一体化的探索。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张家港 1城乡一体化的概念与内涵 随着2008年《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城乡一体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愿景,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城乡一体化是指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城乡通过社会、经济和空间的互动联系以及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相互交融,逐步形成产业呼应、优势互补,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2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意义 城乡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它更多强调的是城乡发展上的公平与和谐。只有首先在理论上界定清楚了城乡一体化不但是目标也是内容和过程,才能理解现阶段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的必要性。 我国大部分地区城市化滞后、现代化受阻以及农村贫困化,其根源是长期存在的传统农业、农村与现代工业、城市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无法解决。而城乡一体化建设,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3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 3.1城乡人口一体化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而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存在城市聚集着拥挤的工业人口,农村居住着大量农业人口的不平衡现象。城乡人口一体化就是要把城乡人口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指导思想,统筹城乡人口发展政策和发展规划,注重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质量、人口结构的要求,优化人口空间分布,加强城乡人口的综合管理,促进城乡人口和谐共荣。 3.2城乡经济一体化 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支持,农村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带动。城乡经济持续协调、共同发展,就是要彻底打破城乡经济循环的壁垒,构建城乡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形成多种形式的融合经济,促进工业集中发展,倡导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在城市和农村平等的经济政策下,通过城乡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3.3城乡空间一体化 城市和乡村是两种典型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城乡一体化不仅涉及到城乡经济转型、产业分工和资源流动等,而且还涉及到城市和乡村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城乡空间一体化就是要研究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分区,构建完善通达、快捷的交通和通讯网络,把城市和乡村有机联系起来。 *本文获2010江苏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竞赛三等奖

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太原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研究课题 太原市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课题承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撰稿人:高海燕、孙秀玲、文歆 核稿人:李拥权 审稿人:李拥权 二O一三年四月十五日 太原市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使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历年人口数据分析城乡居民人口特征,以居民收入和GDP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太原市城乡收入差距现状,然后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视角对太原市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居民收入、经济增长、政策建议 2000年以来,太原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对太原市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使城乡居民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太原市城乡居民人口特征 (一)人口再生产方式实现“三高”到“三低”的根本转变 建国60多年来,太原市的人口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人口再生产方式经历了由高出生、高死亡、高自然增长的“三高”传统型转变为高出生、低死亡、较高自然增长的过渡型,然后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三低”现代型转变的过程(图 1)。 图1 太原市人口再生产方式转变 ‰ 表1 1965-2010年太原市人口增长情况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96532.477.1225.35 197026.13 6.2719.86 197517.76 5.3012.46 198012.75 4.648.11 198515.83 4.4811.35 199017.09 5.0412.05 199512.68 4.188.50 200012.77 3.099.68 20058.71 4.44 4.27 20109.12 3.47 5.65

过程控制综述报告

过程控制系统及工程综述报告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过程控制的发展史,回顾了计算机过程控制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对过程控制和现代控制理论做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 过程控制、控制理论、控制工程、鲁棒控制等 1.过程控制的发展史 1.1 前沿 过程控制是工业自动化的重要分支。几十年来,工业过程控制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无论是在大规模的结构复杂的工业生产过程中,还是在传统工业过程改造中,过程控制技术对于提高产品质量以及节省能源等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发展过程 在现代工业控制中, 过程控制技术是一历史较为久远的分支。在本世纪30 年代就已有应用。过程控制技术发展至今天, 在控制方式上经历了从人工控制到自动控制两个发展时期。在自动控制时期内,过程控制系统又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它们是:分散控制阶段, 集中控制阶段和集散控制阶段。 从过程控制采用的理论与技术手段来看,可以粗略地把它划为三个阶段:开始到70 年代为第一阶段,70 年代至90 年代初为第二阶段,90 年代初为第三阶段开始。其中70 年代既是古典控制应用发展的鼎盛时期,又是现代控制应用发展的初期,90 年代初既是现代控制应用发展的繁荣时期,又是高级控制发展的初期。第一阶段是初级阶段,包括人工控制,以古典控制理论为主要基础,采用常规气动、液动和电动仪表,对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流量、压力和液位进行控制,在诸多控制系统中,以单回路结构、PID 策略为主,同时针对不同的对象与要求,创造了一些专门的控制系统,如:使物料按比例配制的比值控制,克服大滞后的Smith 预估器,克服干扰的前馈控制和串级控制等等,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稳定系统,实现定值控制。这与当时生产水平是相适应的。 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以现代控制理论为主要基础,以微型计算机和高档仪表为工具,对较复杂的工业过程进行控制。这阶段的建模理论、在线辨识和实时控制已突破前期的形式,继而涌现了大量的先进控制系统和高级控制策略,如克服对象特性时变和环境干扰等不确定影响的自适应控制,消除因模型失配而产生不良影响的预测控制等。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克服干扰和模型变化,满足复杂的工艺要求,提高控制质量。1975 年,世界上第一台分散控制系统在美国Honeywell 公司问世,从而揭开了过程控制崭新的一页。分散控制系统也叫集散控制系统,它综合了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显示技术,采用多层分级的结构形式,按总体分散、管理集中的原则,完成对工业过程的操作、监视、控制。由于采用了分散的结构和冗余等技术,使系统的可靠性极高,再加上硬件方面的开放式框架和软件方面的模块化形式,使得它组态、扩展极为方便,还有众多的控制算法(几十至上百种) 、较好的人—机界面和故障检测报告功能。经过20 多年的发展,它已日臻完善,在众多的控制系统中,显示出出类拔萃的风范,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分散控制系统是过程控制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第三阶段是高级阶段,目前正在来到。 1.3 过程控制策略与算法进度 几十年来,过程控制策略与算法出现了三种类型:简单控制、复杂控制与先进控制。 通常将单回路PID控制称为简单控制。它一直是过程控制的主要手段。PID控制以经典控制理论为基础,主要用频域方法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综合。目前,PID控制仍然得到

两化融合贯标项目实施方案

两化融合贯标项目实施方案 为了确保通过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并确保贯标不走形式,落到实处,实质性支撑两化融合创新工作的成效,需要确保本次贯标工作实现以下目标: 第一:推广并提升对两化深度融合的认识:认识到XXX企业战略及对未来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要,认识到信息化、互联网+环境下XXX企业所需要的新型能力;借助贯标机会,对主要创新部门、自动化部门开展两化融合相关培训,提升各环节的认识水平;积极争取两化融合及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各项专项资金的支持; 第二:建立有效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在XXX企业 范围内,策划并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明确XXX企业两化融合的范围与边界、两化融合的方针与目标,策划并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编写并协助审核通过两化融合管理手册,重点针对移动互联的两化融合的优秀做法及其他遴选出来的两化融合先进做法,协助相关业务环节形成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作业文件等相关文档资料。 第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推进:根据XXX公司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目标要求,制订与之匹配的技术方案、进度安排、实施方案等,确保企业战略落地及实施。 第四:完成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试运行:在遴选出来的相关领域挖掘出XXX 企

业的新型能力,并划定贯标边界与范围推进管理体系的实施,完成体系试运行、内部审核、管理审核,根据审核结果,提出改进措施。 第五:对新型能力的打造成果进行监测与考评:根据贯标要求及贯标过程中明确的两化融合方针与目标,对相关的新型能力(如MES支撑下的数字化生产 管控能力)的打造效果进行测评和考核,确保达到贯标形成的短期的两化融合目标考核要求; 第六:确保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评定;通过与咨询机构、评定结构的沟通与协作,确保本次贯标结果通过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 根据工信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及相关的评定规范,为确保贯标效果,本次贯标将建立以XXX公司总经理为最高管理者的两化融合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该组织在公司内部需要以正式文件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职责。 1、两化融合领导小组 主要包括: 1)总经理,担任最高管理者 2)负责两化融合工作的副总经理,担任管理者代表,领导小组组长 3 )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根据确定的贯标范围,邀请相关部门的主管领导 担任本次贯标领导小组的副组长 2、两化融合工作小组 两化融合工作小组向两化融合领导小组汇报,主要成员包括: 1 )信息自动化运营部主任,工作小组组长,贯标项目总监,负责贯标项目

河口港城市港城关系建设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2期 双月刊2009年3月出版 收稿日期:2008-10-26 作者简介:杨伟(1971-),男,安徽明光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宗跃光(1952-),男,北京人,南京 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2007AA12Z23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1058) 港口城市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港口的传统运输功能使其成为城市的“窗口”,现代深水大港的临港产业和现代物流功能更是极大提升了城市竞争力;城市也为港口提供了建设空间、公共设施、科技服务和腹地支持。港口和城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并以发达的港口经济、和谐的港城关系,促进了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兴起。然而,因利益主体、功能发挥、价值取向的不同,以及对资源和空间的竞争性利用,港口与城市在相互促进的同时也相互制约,港、城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对立、冲突和发展上的脱离。河口港城市是港口城市的特殊类型,其港城发展演变具有独特的规律,港城关系建设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影响并决定着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港城关系的内涵与机理 以高兹(E.A.Kautz )1934年发表的《海港区位论》为标志,近代港口系统研究始于西方。国外港城关系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港口与腹地相互关系”、“港口城市模型”、“港区工业化”及“城市滨水区再开发”等方面[1-5]。国内关于港口与城市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港城关系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港口城市体系、港口城市布局”、“港城系统、港航经济系统”等方面[6-10] 。 港城关系内涵丰富、含义较广,泛指港口与所在城市间的各种关系,可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加以理解。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港口和城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 河口港城市港城关系建设 ———以长三角港城南通为例 杨 伟,宗跃光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河口港城市是港口城市的特殊类型,其港城发展演变具有独特的规律,港城关系建设具有更为 丰富的内涵,影响并决定着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当前港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规模布局、港口产业、港口吞吐、港城用地及管理体制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海港建设对港城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强港口职能,提升港城整体地位”、“发展临海工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港城分离发展,弱化城市中心职能”,以及“建设临港新城,改变地区城镇格局”等方面。 关键词:河口港城市;港城关系;长三角;南通中图分类号:F299.2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59(2009)02-0016-06 16

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618258503.html, 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 作者:葛雨松 来源:《现代营销·理论》2020年第08期 摘要:我国近些年来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市场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首先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其次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多个发展的渠道。本文就金融市場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希望能够找到促进我国经济良好发展的金融市场条件。 关键词:金融市场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金融市场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城市,金融市场对于风险的控制和稳定状况对于经济的稳定增长都有着关键的影响。目前我国一直在走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这就造成了国际之间金融交流的现象越来越常见,增大了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对于其他的发达国家而言,他们对于金融市场是十分重视的,都有着十分发达的金融市场,以此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概述 1.1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的概念 金融市场之中包含着金融总量的增加,而金融总量的增加是由金融资产和金融机构的发展带动起来的,其中还包括着金融结构的不断优化改善。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探索出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建立有效的金融市场来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通过合理的利用金融资源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指的是国家中实体经济的增长,包括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和国家生产技术的进步等等,实现经济的发展是经济学中研究金融市场的意义所在。 1.2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研究的产生 人们对于金融在经济发展之间作用的思考是从银行产生开始的。在银行的产生初期,一些经济学家通过银行对金融问题进行研究,当时的金融是被当作为资本的积累。再后来,市场的地位逐渐升高,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学的研究逐渐把目光放在了金融市场上。最后,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中心,外国的经济学家们分别发表著作,对于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研究从此开始。 二、我国目前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研究现状

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目录 中英文摘要————————————————————2 关键词——————————————————————2 一、研究居民消费问题的意义———————————2 1消费问题——————————————————2 2消费与经济增长———————————————3 二、全国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3 1、消费需求的现状、特点和结构—————————3 2 、消费模型—————————————————4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8 1、消费贡献率与投资贡献率———————————8 2、贡献率分析————————————————10 四、中国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10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12 六、结束语————————————————————13 参考文献—————————————————————13

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摘要:近两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消费内需不足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本文对我国目前的消费特征作出分析,通过年度统计数据以及消费模型,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中消费需求不足的因素,并针对如何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Abstract:The past two years, a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rate slowing down, the problem of inadequate domestic consumption cause for concern.Stimulating consumer spending drove economic growth to become an effective means of. This paper on China's current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 analysis, through the annual statistical data and consumer model to study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 consumer demand shortage of factors, and aimed at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to further promot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关键词:居民消费经济增长恩格尔系数消费模型

机械自动控制技术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梁晓莹

机械自动控制技术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梁晓莹 发表时间:2019-06-10T10:59:48.047Z 来源:《电力设备》2019年第3期作者:梁晓莹 [导读] 摘要:机械自动控制技术和工业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产业扩展的根基,也是最基础的设备,各个国家在发展通讯产业、生物、航天、基建等高端工业,都普遍利用机械自动控制技术来增强制造效率和层次,增强在市场上的适配程度以及竞争能力。 (身份证号码:44128319870222xxxx) 摘要:机械自动控制技术和工业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产业扩展的根基,也是最基础的设备,各个国家在发展通讯产业、生物、航天、基建等高端工业,都普遍利用机械自动控制技术来增强制造效率和层次,增强在市场上的适配程度以及竞争能力。本文首先对机械自动控制技术加以概述,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机械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械自动控制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机械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有着其自身的优势,在这一技术的应用下,能大大降低劳动的强度,从整体上提高工作效率以及节约能源等。机械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从理论层面对机械自动控制技术研究分析,就能对其理论进行丰富。 1机械自动控制技术应用现状 依照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我国重点建设工程的实际要求,建造研究“高、精、尖”的重大机械自动控制系统装备,突破外国的技术封锁和限制,自主掌握相关的关键技术,打造出中国机械自动控制系统机床领军品牌,提升市场份额,是整体增强我国机械自动控制技术行业竞争力的重点问题。同时机械自动控制技术也是目前在制造业领域最关键的技术之一。 我国在机械自动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进行的相对较晚,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往的传统制造业早已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也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机械自动控制技术作为一项集高新技术于一身的技术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当今的机械自动控制技术逐渐朝着通用型的趋势发展,例如系统逐渐变小、变得轻便,能够在工作的时候自动修正参数。在网络技术逐渐成熟的当前,未来能够通过机床联网的方式来将中央集中控制展开加工操作变为可能。 2 机械自动控制的关键技术 2.1 PCC技术 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技术(PCC)是一种基于 PLC 和 IPC 结合形成的全新机械自动控制技术,从其实际应用表现出来的性能来看,PCC 集合了PLC 和IPC 二者的优点,表现出较高的可靠性、扩展性以及计算处理能力。相较于以往传统的 PLC 而言,在计算处理能力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在实时性和开放性上有更大的提升。现代机械设备在运转的过程中常常存在多个不同的项目部分,而且这些不同的项目部分在功能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实现对不同项目部分的统一性管理,可将 PCC 技术应用于其中。通过 PCC技术为不同项目部分设置对应的模块,通过对模块单独编程,以保证机械设备运行满足实际功能需要。同时在运行的过程中各模块之间会产生出大量的运行数据,这些数据统一传输到 PCC 的 cpu中,经过计算处理后实现整体的协调控制,从而保证机械设备不同项目部分能够高效并行运转,满足实际运行所需。 2.2 运动控制卡技术 运动控制卡技术在具体的功能上主要包括:脉冲输出、数字输入/输入等。该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会根据设置的编程程度发出连续的脉冲串,而在控制上主要通过改变发出脉冲的频率和数量来实现,通过控制脉冲频率可实现对电机运转速度的调节,通过控制脉冲发出的数量可实现对电机位置的调节,再加上脉冲计数功能,可以准确的反馈机器所在的位置,然后对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做出调整,使其在控制上保持较高的精度。该项技术在运用上表现出较高的开放性,也因此适用于许多类型的机械设备,从目前应用现状来看,国外对该项技术应用更为普遍,而国内在这方面发展较晚,所生产制造的产品性能与国外还存在加到的差距。 2.3 直线电机驱动技术 在以往的机床进给系统中,主要采用的是旋转电动机传动方式,在这种传动方式中存在着较多的中间传动环节,也因此在控制上影响到响应速度、控制精度等。而在直线电机驱动技术中,将原来传动过程中的中间环节省去,将传动链长度缩短为零,也因此该项技术被称之为“零传动”技术。从直线电机驱动技术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其主要表现出以下一些优势:高响应性、高灵敏性、高精度、传动刚度高、行程长度不受限制、效率高、噪音低。在实际发展中也正因为该项技术表现出较多的优势,在国外机床行业发展中得到非常高的关注。 3 机械自动控制技术的具体应用 3.1 装载机中的机械自动控制技术 一般情况下,装载机的自动控制技术是由电源、微电子控制器、传感器和电磁比例阀组成。这样一整套系统使得装载机的配置达到了最佳状态,能够很好地按照规定程序完成作业,操作简单,机动性强。时装载机中的位置传感器就会介入,在工作人员对机械进行操作时,传感器就会根据工作人员的指令自动停止在设定的位置,自动选择和切换指令下达的位置,最终完成指令要求,安全、可靠、精准。 3.2 起重机中的机械自动控制技术 起重机的自动控制可以由很多种办法来实现,例如在起重机上配备自动控制变速箱、装备反力传感系统等都可以实现起重机的自动控制。其中装有电子微速控制器的起重机能够完成高精度的起重作业。起重机的电子监控系统由显示器、中央演算器和其他多种传感器组成,在工作过程中,吊装物的重量、臂展的长度、起重臂的斜度、吊钩升起的高度等等都可以以数字的方式显示在显示器上,方便工作人员了解起重器的状态,便于操作。 4 机械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4.1 数字化 机械自动控制技术会向着数字化的趋势发展,这是通过将计算机技术以及制造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进行综合应用的发展方向。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就需要有先进技术作为支持,生产中的各种图形以及数据等信息,都是数字形式呈现,通过网络技术的传递才能提高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数字化的发展目标实现,就能从整体上提高机械自动控制的程度,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的发展效果。 4.2 虚拟化 机械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会逐渐向着虚拟化方向迈进,虚拟技术的应用是未来技术应用的重点,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不断成熟,在对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下,能实现模拟操作大量工作,并借助网络技术将信息数据实施传递,这样就能实现虚拟的操

两化融合贯标项目实施方案

两化融合贯标项目实施方案 (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两化融合贯标项目实施方案 1.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项目目标 为了确保通过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并确保贯标不走形式,落到实处,实质性支撑两化融合创新工作的成效,需要确保本次贯标工作实现以下目标: 第一:推广并提升对两化深度融合的认识:认识到XXX企业战略及对未来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要,认识到信息化、互联网+环境下XXX企业所需要的新型能力;借助贯标机会,对主要创新部门、自动化部门开展两化融合相关培训,提升各环节的认识水平;积极争取两化融合及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各项专项资金的支持; 第二:建立有效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在XXX企业范围内,策划并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明确XXX企业两化融合的范围与边界、两化融合的方针与目标,策划并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编写并协助审核通过两化融合管理手册,重点针对移动互联的两化融合的优秀做法及其他遴选出来的两化融合先进做法,协助相关业务环节形成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作业文件等相关文档资料。 第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推进:根据XXX公司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目标要求,制订与之匹配的技术方案、进度安排、实施方案等,确保企业战略落地及实施。 第四:完成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试运行:在遴选出来的相关领域挖掘出XXX企业的新型能力,并划定贯标边界与范围推进管理体系的实施,完成体系试运行、内部审核、管理审核,根据审核结果,提出改进措施。 第五:对新型能力的打造成果进行监测与考评:根据贯标要求及贯标过程中明确的两化融合方针与目标,对相关的新型能力(如MES支撑下的数字化生产管控能力)的打造效果进行测评和考核,确保达到贯标形成的短期的两化融合目标考核要求; 第六:确保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评定;通过与咨询机构、评定结构的沟通与协作,确保本次贯标结果通过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 2.公司两化融合贯标组织及主要参与部门 根据工信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及相关的评定规范,为确保贯标效果,本次贯标将建立以XXX公司总经理为最高管理者的两化融合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该组织在公司内部需要以正式文件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职责。 1、两化融合领导小组 主要包括:

国内外十大超高层建筑

国内外十大超高层建筑 1. 哈利法塔(BurjKhalifa T ower) 工程名称哈利法塔(BurjKhalifa Tower) 地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 建设方EMAAR Properties 设计美国SOM设计所 建造商Samsung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 BESIX 开工时间2004年9月21日 竣工时间2010年1月4日 工程类别高层建筑 结构形式混凝土结构 建筑面积454249㎡ 占地面积104210㎡ 高度828m 层数160层 钢筋用量39000吨 结构钢用量4000吨 工程简介 哈利法塔(BurjKhalifa Tower)原名迪拜塔(Burj Dubai),又称迪拜大厦或比斯迪拜塔,是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的一栋已经建成的摩天大楼,有160层,总高828米。迪拜塔由韩国三星公司负责营造,2004年9月21日开始动工,2010年1月4日竣工启用,同时正式更名哈利法塔。塔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为Y形,采用成束筒结构,中部为六边形钢筋混凝土核芯,侧翼也设置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形成一扶壁式结构。混凝土采用特殊配方的高性能混凝土。尖塔可伸缩,总长200m,采用钢结构,用液压千斤顶顶升。基础采用桩筏基,筏板厚度3.7米,采用直径1.5米钻孔灌注桩,桩长43米。 2.台北101大楼 工程名称台北101大楼 地点中国台北 建设方台北金融大楼公司 设计建筑:台湾李祖原王重平建筑事务所结构:台湾永俊工程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建造商KTRT Joint Venture(熊谷组、华熊营造、荣民工程、大友为营造) 建设情况建成 开工时间1998年1月 竣工时间2003年10月17日 工程类别高层建筑 结构形式钢结构 建筑面积412500㎡ 占地面积3027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