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希

望有所帮助!

1、春节

“春节”又叫“阴历年、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大年”。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即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

元朔、元旦”等,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岁首。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而传统意

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期间,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吃元宵、赏花灯、舞龙狮、猜灯谜等是元宵节重要习俗。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清代,又增加了舞龙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

3、天穿节

“天穿节”又叫“补天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传说正月二十,女娲从昆仑山炼出五色石补天。天穿’日即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谓天穿’。是人们非常陌生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风俗形成于汉代,从宋代以后就逐渐流失。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甜饭扎针。

4、填仓节

“填仓节”是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相传很早以前连年旱灾,颗粒无收,皇帝照样强征皇粮,以致饿殍遍野。给皇帝看粮的仓官于心不忍,于正月二十五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他知道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一把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为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用筛过的炊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粮仓,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现在这些习俗已经消失,但填仓佳话却世代流传,提醒人们清仓扫囤,晾晒种子,整修农具,准备春耕。还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这一天要吃香喷喷的小米饭,细丝滑韧的杂面汤,庆贺节日。填仓节民俗讲究喜进厌出,这一天,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以便求得一年顺当富足。至今,一些上年纪市民,仍习惯在填仓日购米买面。

5、正月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正月的晦日受到先民格外的重视,被当做一个节日来过,称为“正

月晦”。唐代,正月晦日还曾与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并称“三令节”,成为一个盛大的节日。三令节时,

士女泛舟游乐,在水滨举行盛大饮宴,皇帝也赏赐群臣、与百官同乐。

6、中和节

“中和节”又称“龙抬头、龙头节、春龙节、青龙节”,是传说中黄帝诞辰的日子,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是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制定的,本来在二月初一,后将土地神生日纳入其中,故改为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不动针线,是为了避免伤龙眼。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

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7、花朝节

“花朝节”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挑菜节”。农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在全国盛行,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宋代以前,花朝节的高雅习俗只限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北宋开始,增加了种花、载树、挑菜(摘野菜)祭神等,逐渐扩大到各阶层。

8、春分节

“春分”又称“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交节,农历日

期不固定。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此俗历代相传。“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

擅祀。”“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古诗就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之句。在火热的农忙季节,用我们的双手去绿化我们的生存环境。

坐落在北京市朝阳区日坛北路的日坛,又叫朝日坛,明嘉靖九年圈建,是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建于明嘉靖九年,如今已告别了祭日敬神的时代,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园。

每年春分那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

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9、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割股为他充饥。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吃冷食,如:凉粉、凉面、凉糕等,称为寒食节。初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山西介休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每年举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

10、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正是春游的好时候。清明既是二十

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始于周代,直到今天,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

河两岸的人物景象。

11、上巳节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农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节有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之说,用兰汤以驱除邪气。兰草被用作灵物,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进行斋戒,其中包括当时最好的洗浴方式“兰汤沐浴”。

13、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端五节、重午节,是我国民间一个十分盛行而隆重的传统节

日,早在周朝就有“五月初五,蓄兰而沐”的习俗。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这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屈原投汨罗江后,百姓们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此后逐渐发展成龙舟竞赛。百姓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纷纷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是为了避邪。

宜昌秭归是屈原的故乡,城东门外矗立的牌坊“屈原故里”系郭沫若手书。旁边还有两块石碑,分刻“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汉昭君王嫱故里”。屈原被流放前,他的姐姐特地赶来宽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

至深。为表示对这位贤惠姐姐的敬意,将县名改为“姊归”,逐演变为“秭归”。秭归有一奇值得一提:这

里的耕牛不穿绳,却能听从指挥。相传屈原从楚都回家,快到家门口时,侍者挑书简的绳子断了,一老农当即把牛鼻绳解下来给他,此后,这里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绳了

14、夏至节

“夏至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间传统节日,吃凉面(过水面)的习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夏至

跟冬至一样自古流传着很多“九九歌”,北京流行的夏九九歌:“一九和二九,扇子拿出篓;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顶晒个透;五九四十五,乘凉莫入屋;六九五十四,早晚凉丝丝;七九六十三,夹被替被单;八九七十二,盖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准备过冬衣。”

15、雨节

“雨节”又称下雨节、竹醉日,农历五月十三为雨节,传说是黄帝诞辰。又说是关公单刀赴会之日,关公磨刀斩小妖,赴会前要磨刀。这一天一般都有雷声,是关老爷的霍霍磨刀声,磨刀要用水,所以要下雨。

17、天贶节

“天贶节”是道家的称呼,起源于宋代,真宗赵恒于某年的六月初六,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定为天贶节,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翻经节”。相传唐玄奘从西天取佛经回国,不慎将经书丢落到海中,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此日变成吉利的日子。皇宫于此日为皇帝晒龙袍,以后传向民间,家家户户于此日曝晒衣服,以后此举成俗。民间又称“姑姑节”,每逢六月初六,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16、分龙节

“分龙节”是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节日,此际多雨,传说是五龙分开去自己的辖区行云布雨的日子。有趣的是,这个节日的内容与日期都不太统一,多在农历五月二十三。人们或祈雨、或傩舞、或唱戏拜龙王、或龙舟赛、或演习防火,但是,都与雨水有关。分龙节忌挑大小便和簸箕出门,以免旱灾。

18、观莲节

“观莲节”是中华民族最优美浪漫的节日之一,宋代已有此节,民间以农历六月廿四为荷诞,是赏荷观莲的盛大民俗节日,泛舟赏荷,笙歌如沸,遍染荷香,流传数代。凡有池塘种荷花的人,用纸作灯,内放蜡烛,点亮后放在水面,任其飘去,表示庆祝。

19、火把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0、七夕节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姑娘们最重视的日子。农历七月初七,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让牛郎和织女相会。这个美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此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称为“乞巧节”、“少女节”、“女儿节”。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

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现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21、中元节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起于北魏,又称"鬼节"、"盂兰盆会"。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

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祭祖的四大节日。民间则多在此节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22、地藏节

“地藏节”是一个宗教节日。地藏是在释迦既灭以后,弥勒佛未生以前,世间众生赖以救苦的一尊菩萨,地藏王曾经发誓:他要在普渡众生以后始愿成佛,因此常常现身于人间、天堂、地狱之中,救助苦难。各地均有供奉地藏王的庙宇,每年七月三十,善男信女必往敬拜。相传南京的清凉山为地藏菩萨修炼之所。

23、天医节

“天医节”始于宋代,八月初一祭黄帝、岐伯。相传黄帝咨于岐伯,人间始有医书。早在南北朝时期,民间即有收集露水做眼明囊和天灸的风俗。在黎明前到田野里采取草尖上的露水,中午时分用上好墨研磨成汁,用筷子沾墨点于儿童的心窝及四周,谓之“点百病”。传说八月朔采豆棵上的露水储存起来,据说这是龙的汗水,用来做饭可医治百病。天医节忌雨喜晴,农谚说:“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意思是此日下雨,来年必定春旱。

24、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故称中秋节。中秋之夜,赏月、祭月、

吃月饼,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5、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老人们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

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26、祭祖节

“祭祖节”是谓之“十月朝”的农历十月初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故人们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十月初一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在祭祀时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故称“烧衣节”。后来烧寒衣的习俗有了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把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中,写

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及相应称呼,这叫“包袱”。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27、下元节

“下元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水官的诞生日为农历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

28、腊八节

“腊八节”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腊月初八称作腊八。这一天喝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

相传喝腊八粥是为了教育后辈勤俭持家,早先有户农家,老俩口守着一个儿子。老头是个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归,精耕细作,调理的几亩农田年年五谷丰登。老婆是个勤俭人,院子里修整得瓜棚遮天,园菜铺地,一日三餐,精打细算,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俩口心地善良,碰上谁家揭不开锅,常拿些米粮接济人家,度过难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八了,长的五大三粗,身强力壮,可是懒得出奇。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惯坏了,长大了还是胡吃闷睡,什么活也不干。不久,老俩口给儿子娶了媳妇。原想儿子成了家,小俩口该合计怎么过日子了。哪知媳妇跟儿子一样,好吃懒做,横草不拿,日

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动针线,不进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又过了几年,老俩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俩口叫到床前,嘱咐再三:“要想日子过的富,鸡

叫三遍离床铺。男当勤耕作,女应多织布...”话没说完,老俩口一起去世了。小俩口托乡亲埋葬了两位老人,看看囤里粮缸里米、柜里棉花箱里衣。早把老人的遗嘱忘到脑后了。日子一年年过去了,田地成了荒草园。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一天少似一天。小俩口还不着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懒的动手。

又是花开花落,秋去冬来。地里颗粒无收,家里吃穿已尽。小俩口断顿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东家给块馍,西家端碗汤。小俩口还在想:“讨饭也能度时光。”到了初八这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小俩口屋里没火,身上衣单,肚里没食,蜷缩在凉炕席上“筛糠”。突然发现炕缝里有几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来;又发现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东

捡西凑的弄了一把,放进锅里。把炕上的铺草塞进灶膛,熬了一锅杂七烩八的粥。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了。这时两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诲,后悔没有早听进去,现在已经晚了。正在小俩口悲切之时,一阵大风刮来,由于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被风一吹,“呼啦”一声,房倒屋塌,小俩口被压在底下。等邻居挖出来时,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半碗杂豆粥。从此以后,乡亲们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家家熬一锅杂米粥让孩子们吃,给孩子讲这杂米粥的故事。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代。形成了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

29、冬至节

“冬至节”是我国一个很隆重的民俗传统节日。至今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

30、尾牙节

“尾牙节”对于北方老百姓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主要流行于东南沿海,尤其是闽台地区,但它的的确确是土生土长的华夏传统节日。一年有24个“牙期”,尤以“尾牙”为隆重。

传说,周朝有位家仆张福德,因主人赴远地当官思念幼女,由他伴随主人的爱女千里寻父,途中遇到暴风雪,张福德为救其女免受冻死而牺牲自己生命。主人感念其忠诚而建庙祭祀。周武王时加赠封号“后土”,后来人们视其能造福乡里、福泽万民而尊称“福德正神”。

每月的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是东南沿海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腊月十六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

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一天,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各商家行号要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

尾牙节发展到今天,最流行的风俗是各公司企业举行聚餐晚会和员工联谊活动,称作尾牙宴,还有尾牙聚会、尾牙烧烤、尾牙晚会甚至尾牙舞会等,是企业宴请员工进行年末聚餐和联谊,以感谢和表彰员工的辛勤工作。

我们希望:传统的尾牙节被更多的企业重视起来,把它作为一个企业和员工的联谊日和企业的感恩日,在全国推行。

31、祭灶日

“祭灶日”又称“小年”,是民间传统的祭灶日,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这天要在锅台附近墙壁上供

奉灶王爷、灶王奶奶,两侧还要贴一副对联,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

横额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把灶王爷奉为一家之主。

相传腊月二十三夜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买回专制的“祭灶糖”,于晚上敬献祭灶,意为糊灶王爷嘴,免得上天瞎汇报,同时燃鞭放炮送灶神。祭灶日为春节的前奏,从这一天开始就要为过大年做准备了,流传口诀是: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灰刺(打扫卫生);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

割下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糊灯笼;三十,包饺子。

32、除夕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夜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下来就是全家人通宵不眠到凌晨,叫守岁。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大全 【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时间:农历三月初八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习

俗:赏月。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相传尧舜

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 导读:本文是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大全,希望能帮助到您!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收集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现如今中国的传统节日内容非常的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节日,无疑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农历正月 1、正月初一:春节,鸡日,道教中元始天尊诞辰,佛教中弥勒佛诞辰,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二:犬日。 3、正月初三:猪日,小年期。 4、正月初四:羊日,孙天医(孙思邈)诞辰。 5、正月初五:牛日,破五日,开市,神话中五路财神诞辰。 6、正月初六:马日,送穷日。 7、正月初七:人日,又称人胜节,送火神。 8、正月初八:谷日,道教中阎王爷诞辰,八仙日。 9、正月初九:天日,道教中玉皇大帝诞辰。 10、正月初十:地日,石头生日(祭石头)。 11、正月十二:火日,民俗中老鼠娶媳妇日,炒黄豆(老鼠眼),点百火,丢百病。

12、正月十三:上(试)灯日,关公升天日。 13、正月十五:元宵节,正灯日,道教上元节,是天官尧的诞辰。 14、正月十八:落灯日。 15、正月二十: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小天仓”,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这一节日又与“雨水”节气相关。立春后的节气是“雨水”。古人认为,是日“天一生水”,应节则下雨、故谓之“天穿”。神话与节令像融合,就形成了天穿节这一民俗节日传统。天穿节的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乱饭扎针。 16、正月二十五:天仓节(填仓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农历二月 1、二月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 2、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佛教中济公菩萨生日。 3、二月初三:神话中文昌帝君诞辰。 4、二月十二:花朝节(一说二月十五),又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花期)。 5、二月十五:道教中九天玄女娘娘诞辰,道教中太上老君、精忠岳王诞辰。 6、二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诞辰。 7、二月二十一:佛教中普贤菩萨诞辰。 8、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见清明)。 9、清明,24节气之一:农历日期不固定,通常在二月后半月至三月上半月之内。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 1、元旦(春节) 亦称元日、元正、正旦、朔旦、朔日等。在农历的正月初一日。因其日为岁之元(第一天)、时(季)之元、月之元,故又称“三元”。相传自尧、舜时,已为节日。古时,岁首时间不同,夏朝岁首与今相同,商朝在农历十二月,周朝改在农历十一月,秦及汉初在农历十月。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此后沿用二千多年,元旦乃成为汉族人民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这一天标志着新的一年及春季的开始。 自称秦起,朝廷于此日有朝贺之礼,群臣朝见皇帝,称觞祝寿,称为“贺正”,皇帝受贺,则有赐宴作乐等仪节。此外,民间普遍有祭祖先、饮椒柏酒、屠苏酒、食五辛盘、爆竹于庭、钉桃符、贴画鸡、放鸠、浴五木汤、挂钟馗、食胶牙饧、贴春联、为亲友尊长拜年等庆贺娱乐活动。辛亥革命后,正月初改称春节,公历1月1日称新年。解放初,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然农历的正月初一,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在春节里,人们探望亲友,休息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除汉族外,古代及近代,也有部分少数民族以农历元旦为年节,用自己的习俗庆贺节日。《渊鉴类函.岁时部.元正》引《汉杂事》:“正旦朝贺,三公奉璧上殿,向御座北面,太常使赞曰:‘皇帝为君兴’,三公伏,皇帝坐,乃前进璧。”又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朔,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弥。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坎如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凡饮酒次第,从小起。” 宋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新年。一岁节序,此地之首...... 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袜、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此伉城风俗,畴昔侈靡之习,至今不改也。”清叶调元《汉口竹枝词.时令》:“新年春酒竞相邀,轿子何嫌索价高。提盒天天来送礼,汤圆春饼与年糕。” 元旦民俗 桃符: 亦名“桃板”。古代神话传说谓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二神,名神荼、郁垒、能食百鬼。故农历元旦,民间习以桃木板画二神于其上,悬于门户,以驱鬼辟邪。此俗起于汉代,至五代以后,渐代之以用纸书写的春联及刻印门神像。汉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或听镂五彩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宋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陈元靓《皇朝岁时杂记》卷五:“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元方回《乙未岁除》诗:“诸公富贵新桃版,我是春前旧土牛。”版,同板。 年糕: 江南地区,用糯米或粘性较大的米,加水磨成粉,蒸制而成的糕。因是过农历年的食品,故称。又称“水磨年糕”。各地式样不一,以江浙一带最为重视。冬腊水制成,可存贮数月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年守岁 【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时间: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文化的国家,其中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重要传统。每逢节日,中国人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通过这些传统习俗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忱以及对亲情、友情的珍视。以下是中国传统的主要节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1. 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年末和正月初一之间庆祝。春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会回家与亲人共度佳节。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包括赏花灯、放鞭炮、拜年、包饺子、舞龙舞狮等,节日气氛热烈而喜庆。 2. 元宵节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正月节日,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这一天,人们会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元宵节是一个象征团圆和美好未来的节日,同时也是祈求瑞雪兆丰年的时刻。 3.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每年公历4月4日前后举行。这一天,人们会到坟地祭奠逝去的亲人,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平安。清明节还是春游的好时机,人们会到郊外踏青、野餐,享受春天的美好。 4.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盛夏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端午节最著名的习俗之一就是赛龙舟,这是纪念中国民间英雄屈原的传统活动。此外,人们还会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以避邪驱瘟,庆祝端午节。 5. 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中国的情人节,传统上在农历七月初七,通常在公历8月中旬。这是一个浪漫的节日,人们会向自己心仪的人表达爱意。习俗上,人们会写信、送花、赏月,以及在织女星和牛郎星两侧点亮彩灯来希望获得爱情的祝福。 6. 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位于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一起赏月、品尝月饼、赏月兔,并祈求好运和团圆。中秋节还有独特的民间传说和相传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的传说。 7. 国庆节 国庆节是中国的国家节日,每年的十月一日举行。这一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国庆节通常会有盛大的庆祝活动,如升国旗、游行、焰火表演等,以增强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凝聚力。 以上所列的仅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重要节日,在中国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习俗和庆祝方式。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独特风情与习惯。无论是在

中国的节日大全 传统节日

中国的节日大全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又称民俗节日、公众日子,是古代一种民间节日,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人民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的一次,而庆祝活动则是以庆祝丰收为目的的民间活动。为了纪念重大活动,以祈福来驱邪。从而达到了一种社会活动的高潮。这一天通常都是由祭天活动和庆祝活动组成。节日活动可以分为三大类:祭祀节日、庆祝节日和纪念节日。其中一些节日与重要的节日还是有一些共同特征。#节日#(中国)农历节日】传统节日时间:元旦(农历):春节(农历)10月1日-5日(农历);清明节:扫墓祭祖;端午节(公历5月21日):端午又称“端阳节”“小年节”“七夕”“中秋”;端午节(端午):端午节有吃粽子等风俗;中秋节:又称上八月节(中秋节):农历八月初八八日中秋节(俗称上元节);重阳节(又叫阴佳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重阳节(公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端阳节):中秋节(农历9月15日)是传统佳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午11点“(公历)北京时间上午10点“”;初四为中午11点“午时三为午时”;中午12点“午时三为午时“”下午14时30分“(即:农历五月初五午时为下午2点钟)。“二十四”(阴历)这天是公历9月23日凌晨1点钟。农历八月初三是农历八月初八,这一天就是我们过的传统节日。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国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呢! 一、中国传统节日时间:农历元旦 元旦是古代帝王过的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天子要到各地去巡视,向人民和军队发布新年“元旦”命令,开始辞旧迎新的一年。元旦又称“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一般在农历大年初一开始,又叫“元正”“春节”或“元夕”,春节前数日。正月初一称为“元”一开头就开始放假。元初指一年中的第一天,“元旦”指农历腊月第一个星期日。农历正月初一日和正月初九。元日也叫春节、元夕、元夕等,指农历1月1日为元旦。元旦俗称“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不仅象征着一年中岁首,且象征着吉祥、幸福等美好愿望。 1、元旦在古代是帝王的节日,历代帝王都要在这一天巡视全国各地,发布新年“诏令”,以示庆贺和重视,并向人民发布新年的命令,开始辞旧迎新的一年。 元旦的早晨,家家起床,走出家门,相互拜年。民间有“元旦走百病”之说,即“元旦出门走百病,以祈福来年少病”。民间也有“元旦拜年”的习俗。元旦在古代是帝王的节日,历代帝王都要在这一天巡视全国各地,发布新年“诏令”,以示庆贺和重视,并向人民发布新年的命令,开始辞旧迎新的一年。 2、从汉唐时期开始,元旦就是帝王过的节日。 元旦时,皇帝要巡幸藩镇。每巡幸一次,各节令就奏事一次,称为“巡幸藩镇”;各节令又奏事二次,称为“巡幸诸镇”;最后再奏事三次,称为“巡幸诸镇”。在各藩镇巡幸期间,有向中央的皇帝奏事一次,称为“巡幸上所”。唐代始有“巡幸之初”的说法。 3、新年除了庆祝传统节日外,我国还很重视春节,春节的风俗非常之多。 如过春节,俗称“过小年”,家家户户贴春联、门神、福字等,也叫“贴年””。除夕夜,家家户户贴对联,“对联”也叫“门神”,据说可辟邪禳灾,祈求幸福美满。除夕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其主要习俗有守岁、祭灶、迎财神、贴门神、舞龙舞狮。我国的春节大约始于周代,至汉代发展成为全国性传统节日“春节”。此后传统节日形式逐渐丰富起来。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春节习俗历经兴衰更迭,发展演变为丰富多彩的百态民俗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模式,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愿望的真实写照。 二、传统节日 春节(公历):元旦: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节日大多在春节期间举行。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也最有意义之时。春节除了祭祖、拜师等传统习俗外,还有许多别具一格的纪念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一、传统节日 ◇1.泼水节 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2.三月街 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 ◇3.火把节 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到了火把节之夜,村

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4.踩花山 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行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们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 5.目脑纵歌节 是景颇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译意为“大伙跳舞”,盛大的目脑纵歌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以后的几天,选双日为吉,并有相对固定的广场举行活动。典礼开始,鼓乐齐鸣,景颇族和其他民族同胞互赠鸡蛋、米酒等礼物,向来宾敬献用芭蕉叶包的紫糯包,接着由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头戴美丽的孔雀羽帽领舞,各族同胞也跟着一起翩翩起舞,人们兴高彩烈,喜气洋洋,队伍中不时发出“哦啦!”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 一、传统节日 ◇1.泼水节 傣族得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 一般为3—4天。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得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与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2.三月街 就是大理白族最盛大得传统节日,也就是云南省与全国少有得规模最大得物资交流盛会.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最初带有浓厚得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得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与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 ◇3。火把节 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得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与白族得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

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得大火把,各家得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得火把,绕住房与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得歌声得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火把节期间得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与比赛。 4.踩花山 苗族盛大得传统佳节,一般就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得苗族人民身着鲜艳得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得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行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得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与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们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 5。目脑纵歌节 就是景颇族盛大得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译意为“大伙跳舞",盛大得目脑纵歌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以后得几天,选双日为吉,并有相对固定得广场举行活动。典礼开始,鼓乐齐鸣,景颇族与其她民族同胞互赠鸡蛋、米酒等礼物,向来宾敬献用芭蕉叶包得紫糯包,接着由两位德高望重得老人头戴美丽得孔雀羽帽领舞,各族同胞也跟着一起翩翩起舞,人们兴高彩烈,喜气洋洋,队伍中不时发出“哦啦!”“哦啦!"得欢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 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元日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间,皆以为大节日。宋《野客丛书》云: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大节日,七日假。 春节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从农历腊月最后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初五。除夕晚餐最为丰盛,煮猪头猪尾(寓做事有头有尾)、公鸡、鱼(寓年年有余),吃葱(寓聪明)、蒜(有算计)、大杂菜(寓团结和睦),米中掺谷(得“谷子多”的吉利话),以熟食祭天地、灶君、祖宗,举家欢聚,尽情吃喝。晚上,人人将脚洗干净(寓可有好运气),年长者给年幼者“压岁钱”,数角至数十百元不等。年轻人守岁到深夜,零点钟声敲过,竞相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大年初一,早起抢头水,在井边燃香一柱,寓有好兆头。赶早贴春联(或头天贴好),放鞭炮,穿新衣。起床时不催喊,在堂中撒零钱,任由孩子们早起而拾。不动菜刀(认为一年四季可平安),不扫地(认为会把财气扫走),开大门时要念“财门大打开,金银财宝滚进来”。早点吃蒸糕、米花,中饭吃汤圆(俗称圆宵)或饺子,饭后皆出门玩耍。不少村寨耍龙耍狮子、唱花灯。 苗族春节期间,初一至初五“踩花山”(青苗语称“奥道”),举行隆重文娱活动,称主办人为“尤厚道”。有的过年时用糯米饭喂牛,牛角上贴红纸,拉到井边给牛“照镜子”。正月初二、初四、初六这三天要杀猪祭“门主”,或称祭“火龙猪”,祭时外人和妇女不得参加,汉族人不得偷看。认为祭过“门主”才能得到祖先庇佑,来年才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外,正月或二、三月全村寨在山坡上祭“火星”(即“火神”),以祈求寨内不发生火灾。 路神生日 元月初五,“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元宵节

我国主要传统节日习俗

我国主要传统节日习俗 【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年守岁 【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时间: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完整版)中国传统节庆与习俗一览表

(完整版)中国传统节庆与习俗一览表中国传统节庆与俗一览表 春节 -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 - 简介: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新年,通常 在公历1月或2月庆祝。人们举行庆祝活动,包括贴春联、放鞭炮、赏花灯、包饺子等。 端午节 -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 简介: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人们 传统上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很多地方还会举行划龙舟比赛。 中秋节 -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 简介: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也被称为“月圆节”。人们 会欣赏月亮、吃月饼、赏花灯、赏中秋卷等。

重阳节 -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 简介:重阳节是一个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有登高赏菊的俗。 人们会登高远眺,欣赏秋景,并且佩戴茱萸叶。 元宵节 -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 简介: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中国传统 的节日之一。人们会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清明节 - 时间:公历4月4日前后 - 简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被称为扫墓节。人 们会扫墓、祭拜先人、踏青等。 端阳节 -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 简介:端阳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等。

七夕节 -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 简介: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也被称为“牛郎织女节”。人们会以浪漫的方式庆祝,如放天灯、写信传情、赏星等。 除夕 - 时间: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 - 简介: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春节的前夜。人们会 进行年夜饭、守岁、放鞭炮等。 农历正月初一 -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 简介: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传统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人们会 进行拜年、赏红包、贴春联等。 重阳节 -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 简介: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有登高赏菊的俗。 人们喜欢在这一天登高远眺,赏秋景,佩戴茱萸叶。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希 望有所帮助! 1、春节 “春节”又叫“阴历年、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大年”。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即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 元朔、元旦”等,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岁首。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而传统意 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期间,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吃元宵、赏花灯、舞龙狮、猜灯谜等是元宵节重要习俗。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清代,又增加了舞龙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 3、天穿节 “天穿节”又叫“补天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传说正月二十,女娲从昆仑山炼出五色石补天。天穿’日即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谓天穿’。是人们非常陌生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风俗形成于汉代,从宋代以后就逐渐流失。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甜饭扎针。 4、填仓节 “填仓节”是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相传很早以前连年旱灾,颗粒无收,皇帝照样强征皇粮,以致饿殍遍野。给皇帝看粮的仓官于心不忍,于正月二十五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他知道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一把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为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用筛过的炊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粮仓,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现在这些习俗已经消失,但填仓佳话却世代流传,提醒人们清仓扫囤,晾晒种子,整修农具,准备春耕。还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这一天要吃香喷喷的小米饭,细丝滑韧的杂面汤,庆贺节日。填仓节民俗讲究喜进厌出,这一天,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以便求得一年顺当富足。至今,一些上年纪市民,仍习惯在填仓日购米买面。 5、正月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正月的晦日受到先民格外的重视,被当做一个节日来过,称为“正 月晦”。唐代,正月晦日还曾与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并称“三令节”,成为一个盛大的节日。三令节时, 士女泛舟游乐,在水滨举行盛大饮宴,皇帝也赏赐群臣、与百官同乐。 6、中和节 “中和节”又称“龙抬头、龙头节、春龙节、青龙节”,是传说中黄帝诞辰的日子,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是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制定的,本来在二月初一,后将土地神生日纳入其中,故改为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不动针线,是为了避免伤龙眼。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

xx传统节日大全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 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元日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间,皆以为大节日。宋《野客丛书》云: 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大节日,七日假。 春节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从农历腊月最后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初五。除夕晚餐最为丰盛,煮猪头猪尾(寓做事有头有尾)、公鸡、鱼(寓年年有余),吃葱(寓聪明)、蒜(有算计)、大杂菜(寓团结和睦),米中掺谷(得“谷子多”的吉利话),以熟食祭天地、灶君、祖宗,举家欢聚,尽情吃喝。晚上,人人将脚洗干净(寓可有好运气),年长者给年幼者“压岁钱”,数角至数十百元不等。年轻人守岁到深夜,零点钟声敲过,竞相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大年初一,早起抢头水,在井边燃香一柱,寓有好兆头。赶早贴春联(或头天贴好),放鞭炮,穿新衣。起床时不催喊,在堂中撒零钱,任由孩子们早起而拾。不动菜刀(认为一年四季可平安),不扫地(认为会把财气扫走),开大门时要念“财门大打开,金银财宝滚进来”。 早点吃蒸糕、米花,中饭吃汤圆(俗称圆宵)或饺子,饭后皆出门玩耍。不少村寨耍龙耍狮子、唱花灯。 苗族春节期间,初一至初五“踩花山”(青苗语称“奥道”),举行隆重文娱活动,称主办人为“尤厚道”。有的过年时用糯米饭喂牛,牛角上贴红纸,拉到井边给牛“照镜子”。正月初二、初四、初六这三天要杀猪祭“门主”,或称祭“火龙猪”,祭时外人和妇女不得参加,汉族人不得偷看。认为祭过“门主”才能得到祖先庇佑,来年才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外,正月或二、三月全村寨在山坡上祭“火星”(即“火神”),以祈求寨内不发生火灾。 路神生日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 目前我国的传统的节日具体内容十分的丰富多彩多种多样,是咱们中华文化久远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构成部分。在我国的传统的节日,毫无疑问并不是从远古传说发展趋势来的,从这种广为流传迄今的节日风俗习惯里,还能够清楚地看见古时候人民社会的精彩镜头。 农历正月 1、正月初一:春节,鸡日,道家中原始天尊华诞,佛家中大肚弥勒佛华诞,古时候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多样名字。 2、正月初二:犬日。 3、正月初三:猪日,小年限。 4、正月初四:羊日,孙天医(药王孙思邈)华诞。 5、正月初五:牛日,破五日,股市开市,神话传说中五路财神华诞。 6、正月初六:马日,送穷日。 7、正月初七:人日,又被称为人胜节,送火神。 8、正月初八:谷日,道家中阎罗王华诞,八仙日。 9、正月初九:天日,道家中玉帝华诞。 10、正月初十:地日,石块生日(祭石头)。 11、正月十二:火日,民俗文化中老鼠娶媳妇日,炒黄豆(老鼠眼),点百火,丢万病。 12、正月十三:上(试)灯日,关二爷得道成仙日。 13、正月十五:元宵节,正灯日,道家上元节,是天官尧的华诞。 14、正月十八:落灯日。 15、正月二十: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小天仓,来源于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故事。这一节日又与降水节令有关。春分后的时节是降水。古代人觉得,是日天一生水,应节则雨天、故此谓天穿。神话传说与节气像结合,就建立了天穿节这一民俗文化节日传统式。天穿节的具体风俗习惯:煎饼果子补天穿、天穿射、乱饭打针。 16、正月二十五:天仓节(填仓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资源或祭磨神。所说填仓,意思是铺满粮仓。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 本文是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大全,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收集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现如今中国的传统节日内容非常的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节日,无疑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农历正月 1、正月初一:春节,鸡日,道教中元始天尊诞辰,佛教中弥勒佛诞辰,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二:犬日。 3、正月初三:猪日,小年期。 4、正月初四:羊日,孙天医(孙思邈)诞辰。 5、正月初五:牛日,破五日,开市,神话中五路财神诞辰。 6、正月初六:马日,送穷日。 7、正月初七:人日,又称人胜节,送火神。 8、正月初八:谷日,道教中阎王爷诞辰,八仙日。 9、正月初九:天日,道教中玉皇大帝诞辰。 10、正月初十:地日,石头生日(祭石头)。 11、正月十二:火日,民俗中老鼠娶媳妇日,炒黄豆(老鼠眼),点百火,丢百病。 12、正月十三:上(试)灯日,关公升天日。 13、正月十五:元宵节,正灯日,道教上元节,是天官尧的诞辰。 14、正月十八:落灯日。 15、正月二十: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小天仓”,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这一节日又与“雨水”节气相关。立春后的节气是“雨水”。古人认为,是日“天一生水”,应节则下雨、故谓之“天穿”。神话与节令像融合,就

形成了天穿节这一民俗节日传统。天穿节的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乱饭扎针。 16、正月二十五:天仓节(填仓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农历二月 1、二月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 2、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佛教中济公菩萨生日。 3、二月初三:神话中文昌帝君诞辰。 4、二月十二:花朝节(一说二月十五),又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花期)。 5、二月十五:道教中九天玄女娘娘诞辰,道教中太上老君、精忠岳王诞辰。 6、二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诞辰。 7、二月二十一:佛教中普贤菩萨诞辰。 8、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见清明)。 9、清明,24节气之一:农历日期不固定,通常在二月后半月至三月上半月之内。 农历三月 1、三月初三:上巳节,姑娘回娘家,黄帝的诞辰,道教中真武大帝诞辰,神话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2、三月十五:神话中赵公元帅诞辰,道教中泰山老母诞辰。 农历四月 1、四月初一:祭雹神。 2、四月初四:佛教中文殊菩萨诞辰。 4、四月初八:浴佛节,(龙华会),佛教中释迦牟尼诞辰。 5、四月十二:道教中蛇王诞辰。 6、四月十四:道教中神仙生日(吕洞宾诞辰)。 7、四月十八:神医华佗诞辰。 8、四月二十八:药王(神农)诞辰。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有丰富多样的节日,其中包括了许多民俗传统节日。这些节日 不仅富有特色,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将为您介绍中国 的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一、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这一天,人们备齐年货,辞旧迎新,守岁迎福,贴春联、贴窗花,放鞭炮喜迎新年。此外,人们还会进行家庭团聚,共享美食,观赏舞 龙舞狮等活动。 二、元宵节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间最具浪漫气息 的节日之一。这一天,人们会点亮彩灯,观赏花灯,一起猜灯谜和吃 元宵。一些地区还会举办烟火表演和舞狮龙活动,热闹非凡。 三、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 设立的。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系五彩丝线和草药,以驱 邪避疫。端午节还有一项重要活动,那就是赛龙舟比赛,各地比赛队 伍精神饱满,奋力划桨,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四、七夕节

七夕节被认为是中国最浪漫的节日之一,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这一天,人们流传着一个古老神话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女孩们 会向牛郎织女祈求智慧和巧手,同时也希望自己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另 一半。 五、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的“月亮节”。这一天,人 们会赏月,祭拜月亮,吃月饼,并且与家人共度团圆时光。中秋节也 是一种民族认同的象征,代表着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六、重阳节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被称为“老人节”。这一天,人们会 进行登高、赏菊、插茱萸和喝菊花酒等活动,以祈求健康和长寿。此外,还会赠送寿桃,祝福老人们长寿康健。 七、情人节 情人节是西方节日在中国的传播,也被中国人广泛接受和庆祝。这 一天,人们会赠送鲜花、巧克力,或者一起享受浪漫的晚餐。情人节 也成为了表达爱意和情感的日子。 八、儿童节 儿童节是为了庆祝儿童的节日。这一天,人们会举办各种儿童活动,如游园会、游乐园、社区活动等。此外,人们还会给孩子们送礼物, 表达对他们的关爱和祝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