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为治疗方法系列之四:代币制疗法

行为治疗方法系列之四:代币制疗法

行为治疗方法系列之四:代币制疗法
行为治疗方法系列之四:代币制疗法

行为治疗方法系列之四:代币制疗法

这是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特别是条件强化原理的基础上形成并完善起来的一种行为疗法。它通过某种奖励系统,在病人做出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马上就能获得奖励,即可得到强化,从而使患者所表现的良好行为得以形成和巩固,同时使其不良行为得以消退。

代币作为阳性强化物,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如用记分卡、筹码和证卷等象征性的方式。代币应该具有现实生活中“钱币”那样的功能,即可换取多种多样的奖励物品或患者所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获得价值。用代币作为强化物的优点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起来极为便利,还可进行连续的强化;只要患者出现预期的行为,强化马上就能实现;用代币去换取不同的实物,从而可满足受奖者的某种偏好,可避免对实物本身作为强化物的那种满足感,而不致于降低追求强化(奖励)的动机。并且在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还可扣回代币,使阳性强化和阴性强化同时起作用而造成双重强化的效果。

代币制疗法不仅可用于个体,而且可在集体行为矫治中实施。可以在医院,也可以在学校中广泛使用,甚至可在精神病院、在特殊教育的班级中以及在工读学校、管教所和监狱中使用。临床实践表明,在多动症儿童、药瘾者和酒癖者等的矫治中,在衰退的精神病人的康复中代币制疗法都有良好的效果。

案例:

培养和改造习惯的妙法----“代币”疗法“代币”疗法的宗旨是为了强化孩子的某种行为,即针对纠正某种缺点的好行为。是家庭治疗中引用行为医学的理论,通过条件化、系统化来改变孩子行为的一种方法。

原理:建立一套代币制度,针对孩子存在的需要解决的行为问题,强化改变这些问题的良好行为。孩子如果完成了指定任务,就能挣到代币,再用这些代币兑换孩子喜欢的奖励或特别待遇。利用孩子想得到奖励的心理,持续强化良好行为,改变不良习惯。

应用“代币”疗法的程序:

一、和孩子进行沟通,并一起讨论,问他最想得到什么东西和奖励,如大到外出旅游,小到看电视。力争列出10—15项特别待遇,其中1/3为短期,1/3为中期,1/3为长期的。

二、根据孩子的问题,自己先粗算,普通一天下来,孩子能够挣得的分数。建议:要保证每天挣的分数中有2/3当天能花完,剩下的1/3可以攒下来,用于中、长期的特别待遇。

三、试行一周,之后做适当调整。且在第一周里,给奖励分要很大方。如果孩子手里没有代币或奖励分,得不到特别待遇,本方法就会立刻失败。

四、执行代币和奖励分方案的几点建议

1、应将改变孩子顽固习惯的分值提高。

2、此阶段只用于激励孩子的好行为,不要因为不良行为罚掉代币或奖励分。

3、在您不得不重复指令和孩子没有完成任务时,都不要给孩子任何代币或奖励分。

4、孩子完成任务后,立刻要微笑着发给代币或奖励分,不要事后奖励。

5、可以把定好的任务分成几个部分,写成小指示牌,贴在孩子完成此项工作的地方。

6、一直要提醒孩子注意他的长期目标,鼓励他尽快得到。

7、别让孩子拿到还没有挣到的代币。大孩子每周用以兑换成为现金的奖励分要有限度。

8、允许4—7岁的孩子从“银行”里取出代币,交给家长,然后兑换成奖励。这最好要成为一种制度,可以增强对孩子的鼓励作用。

9、家长要发挥创造性,不断调整特别待遇表,增加新的奖励项目。

10、父母双方一定要共同使用这个方案。

五、结果:

1、一大半孩子会使行为问题消失。这时家长可告诉孩子,要进行试验。前提是:相信他已经长大,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是:不记载奖励,但依然保持特别待遇。表现好,就无限延长试验期;有反复时,恢复代币制。

2、一小部分孩子在2—3周以后,会松懈,甚至反抗。这时则要辅以“惩罚”手段。

3、家长经过一段时间后,容易放松,一定要坚持到底。

六、罚款:

对于行为问题严重的孩子,进行一段时间后,如果松懈或抵制,就要进行“罚款”。但在罚款前,要弄清楚孩子发生抵制的原因,并做好受到孩子反抗和抵制的心理准备,及掌握各种情况出现时的应对方法。

如果孩子未完成应该做的,或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要以奖励同等的分值倒扣。第二次重犯,加扣10%。此处要提醒罚款总数不能超过奖励总数的1/4—1/3。

七、关禁闭:

如果孩子在罚款两次后,仍然有继续犯错误的倾向,就要施以“关禁闭”的惩罚。“关禁闭”的原则是“罚款两次,再关禁闭”。先针对孩子经常出现的一、两种问题使用禁闭法。

实施:选一把直背椅子,放在视野之内的地方,不靠墙,孤立,放至少两周。→当孩子

不按家长的指令做时,家长倒计时数“5……1”后,仍没有行动,家长要拉他坐到椅子上,开始关禁闭(时间以2分钟/每岁)。注意,不要和孩子争论。→到时间后,孩子服从了,用严肃的话语肯定,但不奖励,也不道歉;若到时间,孩子不服,就再关禁闭。

开始关禁闭后,孩子可能会用破坏所有的规矩来进行反抗。家长就要同时把孩子经常违反的家规写出贴起,警告孩子,只要违反一条,就要关禁闭。

八、如何对待孩子的反抗

1、不坐椅子。罚款50%,并停止一天的各种活动。如果孩子后来坐了,可以玩各种活动,但依然要罚款。

2、不安静,吵闹。一倍一倍地延长时间。

3、从椅子上离开。每离开一次,延长5分钟。

4、诉说“难受”、“肚子饿”、“要拉尿”。不予理睬。

5、坐完禁闭后,不离开。继续关禁闭。

九、家长一定要坚持,用坚定的态度实施。要让孩子看到您们要改变他们的决心。

巧用代币奖励法(1)

巧用代币奖励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姓名范娟娟 工作单位隆德二中 邮编756300 联系电话 巧用代币奖励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所谓代币奖励法就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基础之上, 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去增进某些适应性行为而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性行为的方法。具体到教育领域,就是指把给学生的奖励结果用虚拟货币表示,当完成规定的任务后,学生可以按照实现商定好的协议,获取相应的代币,学生可以拿他所获得的代币换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其实质是一种刻意安排的激励系统,以“代币”的形式强化或者矫正儿童在校内外的行为习惯,促进儿童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兴趣代币制行为习惯评价发展 兴趣是人们力求知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个体活动的内在动机,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从大的方面,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某种活动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某种活动不感兴趣,但对该活动带来的结果产生的兴趣。 兴趣对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习中,如果学生都对学习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兴趣,他们的学习活动就相对容易维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总会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既没有直接兴趣,也没有间接兴趣。这种情况下,要维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困难重重。为了能够更好的维持学习活动,我们就需要培养好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我们该怎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维持学习活动呢?这是教育工作者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解决这个难题方法之一就是代币奖励法。 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学派特别注重奖励的运用,奖励在行为的强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谓强化通俗来讲就是用行为的结果去影响和塑造人的行为。奖励包

括尹老师提倡的表扬本这一类形式(属于精神奖励),也包括物质奖励。其中行为疗法中的代币法是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 代币法就是运用代币并编制一套相应的激励系统来对符合要求的目标行为 的表现进行肯定和奖励。代币起着表征的作用,只是一个符号,在家里可以用小红花,小星星等等为代表,也可以是记分卡、点数等等,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所谓代币奖励法就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基础之上, 系统地应用 强化手段去增进某些适应性行为而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性行为的方法。具体 到教育领域,就是指把给学生的奖励结果用虚拟货币表示,当完成规定的任务后,学生可以按照实现商定好的协议,获取相应的代币,学生可以拿他所获得 的代币换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为了培养学习兴趣,可以事先与学生商订一个 协议,明确告知学生,当达到某个目标给他奖励相应数量的代币,学生可用获 得的代币换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这与间接兴趣最大的差异是结果的多样性。 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能最大限度的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对一个喜欢旅游但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你可以 与他商议,当其中考试达到某一标准,可以获取10个代币,有了10个代币,可以和朋友旅游一天。这样对一个没有学习兴趣好玩的学生来说,为了满足他的 旅行的需要,他会通过努力地学习获取10个代币进而实现旅行的愿望。这样,学生对学习就产生间接的兴趣,从而为了实现自己的需要主动地完成事先协商 好的学习任务。 我们将学生的行为习惯分为课堂与课外两类进行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每位任课老师可以在学期开始对学生的综合成绩评比项目增加了“课堂纪律”一栏,各科老师会对所任教班级课堂纪律做评价,档次可以分为以下四种,非常好,好,中间和差。每周每位同学都可获得50枚代币,这样一节课下来,对于表现非常好的同学,给予两枚代币,表现好的给加一枚,中间的不加,表现差的当然只能减掉了一枚代币。这样持续一周下来算每位同学的代币总数,并把结果公布到教室里面。对于一周下来都表现不错的同学可以用代币换得一套表“豪华大礼包”,比如说一套好看的学习用具。表现好的同学可用代币换得一本精美的笔记本等等,而表现中间的同学则可给予口头鼓励,争取表现好,对于表现差的同学不做

行为治疗方法系列之三:行为塑造法

行为治疗方法系列之三:行为塑造法(shaping) 这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设计出来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即奖励)而造成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一般采用逐步进级的作业,并在完成作业时按情况给予奖励(即强化),以促使增加出现期望获得的良好行为的次数。有人认为最有效的强化因子(即奖励方法)之一是行为记录表,即要求患者把自己每小时所取得的进展正确记录下来,并画成图表。这样做本身就是对行为改善的一种强大推动力。根据图表所示的进展,治疗者还可应用其它强化因子,当作业成绩超过一定的指标时即给予表扬或奖励。此外,还可采用让患者得到喜爱的食物或娱乐等办法,通过这种方式来塑造新的行为,以取代旧的、异常的行为。为了使治疗效果得以保持和巩固,在应用这一治疗方法时,需要特别注意如何帮助患者把在特定治疗情境中学会的行为转换到家庭或工作的日常生活现实环境中来。此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孤独症儿童说话,改善或消除恐怖症、神经性厌食症、肥胖症及其他神经症的行为;也可以用来改善或促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社交和工作的行为;在社会教育中,可用于对低能者的训练以及用于治疗某些性功能障碍等。 案例: 对教养方式不良引发孩子行为偏差的矫正——家庭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本文对心理咨询的一个案例进行了详细报告。来访者的主要问题为母亲管教方法太随意和期望值太高,造成孩子不良行为。报告的内容主要为来访者的一般资料、主诉和他人陈述、检查所见以及对该案例的诊断与评估、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的制定、咨询的过程与效果评估等。在该案例的咨询过程中,作者主要使用了认知理论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解释,让来访者家长明白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改变管教态度及方法;运用家庭治疗和行为治疗的理论,通过儿童学习能力训练和使用“代币制”的方法进行儿童行为矫正,重塑孩子正确行为;并在此基础上,使她的性格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教养方式行为偏差矫正 一、背景资料 一般人口学资料:田某,女,7岁5个月,小学二年级。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1.阿伦?贝克的认知疗法。 贝克(A.T.)生于l921年,l946年在耶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53年获美国神经和精神病学会颁发的精神病学证书。此后,贝克从事精神分析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并于l958年在美国精神分析学院毕业。目前任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和认知治疗中心主任,《认知治疗与研究》主编。其主要著作有《抑郁症:原因与治疗》、《认知治疗与情绪困扰》等。 贝克是认知疗法的重要代表人之一,在他的理论中有几个重要概念:共同感受( ),自动化思维( )及规则()。 所谓共同感受就是指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它常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包括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等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如果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使上述过程产生局限,造成认知歪曲,从而导致错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 但是,人们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因不加注意而忽略了上述认知过程。因此,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是模糊、跳跃

的,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这就是贝克理论中“自动化思维”的含义。这样,思维过程中一些错误观念也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而被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这就需要咨询师运用细致的分析技术,帮助求助者分辨并改正这种错误的、习惯化的认知过程。 贝克还认为个体在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它们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个体依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并用它们来指导现在的行为。但是贝克进一步指出,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也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从而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 综上所述,贝克认为如果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内省,或是过分按规则行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问题。 贝克指出求助者的“自动想法”是一些个人化的观念,它们由一个特定刺激引发并可导致情绪反应。贝克坚信有情绪困难的人倾向于犯一种特有的“逻辑错误”,即将客观现实向自我贬低的方

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第四讲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流派重要人物 Karl Whitaker (卡尔●惠特克) 出生在奶牛牧场 害羞、有人情味,不受社会传统的约束 着重情感和自我 Virginia Satir Virginia Satir (维吉尼亚●萨提亚) Conjoint Family Therapy (联合家庭治疗) 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萨提亚的家族治疗模式) The Satir Appproach to Communication (跟萨提亚学沟通) Peoplemaking (家庭如何塑造人) Self-Esteem (尊重自己) Making Contact (与人接触) Changing with Families (与家庭一起改变) Maria Gomori Maria Gomori (玛莉亚●葛莫利) Passion for Freedom (爱与自由) 做了很多的工作坊(workshop) John Banmen John Banmen 加拿大 还有蔡敏莉、赖启丰 2.总体介绍 家庭治疗的一个流派 又名沟通流派

又名经验派家庭治疗,强调情感经验 “爱”——深层情感 强调即时的、此时此地经验的作用 是反理论的,要尽可能快地成为自己 存在主义-人文主义传统的一个产物 对家庭全方位的一个治疗 3.理论概念 建立在人性基本上是善良的 把个人看成一个完整的人,相信人们的目的是自我完善 跟结构派家庭相对应得是不把家庭看成一个结构,而是强调灵活性和自由。 功能良好的家庭有足够的力量支持和鼓励各种经验,而功能不良的家庭害怕面临那种场面 低自我价值高自我价值 我想要被爱我被自己与他人所爱 应对姿态:不一致: 我会做每一件事情(讨好)我要让你感到愧疚(指责)我与现实疏离(超理智)我否则现实(打岔)应对姿态:一致:我做适合的事 我尊重我们的差异我将你和我函括进来我接纳情境 顽固的,批判的确认的,有能力的,有自信的即时反应的回应的 被家庭规条与“应该”引发动 机 对选择与负责的觉察 外在地界定防御压抑感受 留在熟悉里接纳自己与他人:信任与他人接纳感受、统整与人性 愿意为不熟悉作出冒险 以过去为焦点想维持现状以现在为焦点愿意改变 4.行为障碍的发展 否认冲动和压制感受是家庭问题的根源 一般来说,人们的抱怨太多(是寻求安全感,并不是不满足),从而掩盖了情感和愿望。 低自尊,掩饰自己的感受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依恋受伤:不安全的依恋,体会不到被爱感和价值感,以愤怒来反应。 治疗 强调人性中感性的一面—创造性、自发性和娱乐能力 给予来访者各种鼓励和温暖的支持,帮助来访者敢于承担这些风险

行为治疗主要有哪些种类

行为治疗是整个心理治疗系统中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了许多规范的和成套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如下七种。 (1)系统脱敏法)。这一方法于本世纪50年代由精神病学家沃尔帕所创。它是整个行为疗法中最早被系统应用的方法之一。最初,沃尔帕是在动物实验中应用此法的。他把一只猫置于笼子里,每当食物出现引起猫的进食反应时,即施以强烈电击。多次重复后,猫即产生强烈的恐惧反应,拒绝进食。最后发展到对笼子和实验室内的整个环境都产生恐惧反应。即形成了所谓“实验性恐怖症”。然后,沃尔帕用系统脱敏法对猫进行矫治,逐渐使猫消除恐惧反应,只要不再有电击,最终回到笼中就食也不再产生恐惧。此后,沃尔帕便把系统脱敏疗法广泛运用于人类的临床实践。实施这种疗法时,首先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异常行为表现(如焦虑和恐惧)是由什么样的刺激情境引起的,把所有焦虑反应由弱到强按次序排列成“焦虑阶层”。然后教会患者一种与焦虑、恐惧相抗衡的反应方式,即松弛反应,使患者感到轻松而解除焦虑;进而把松弛反应技术逐步地、有系统地和那些由弱到强的焦虑阶层同时配对出现,形成交互抑制情境(即逐步地使松弛反应去抑制那些较弱的焦虑反应,然后抑制那些较强的焦虑反应)。这样循序渐进地,有系统地把那些由于不良条件反射(即学习)而形成的、强弱不同的焦虑反应,由弱到强一个一个地予以消除,最后把最强烈的焦虑反应(即我们所要治疗的靶行为)也予以消除(即脱敏)。异常行为被克服了,患者也重新建立了一种习惯于接触有害刺激而不再敏感的正常行为,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它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恐怖症、强迫性神经症以及某些适应不良性行为。 (2)厌恶疗法。是一种帮助人们(包括患者)将所要戒除的靶行为(或症状)同某种使人厌恶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从而达到戒除或减少靶行为出现的目的。这一疗法也是行为治疗中最早和最广泛地被应用的方法之一。在临床上多用于戒

心理咨询的常用疗法

心理咨询的常用疗法 (一)行为疗法: 1.“系统脱敏疗法”又称“条件强化法”、“交互抑制法”。 2.“厌恶疗法”又叫“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 3.“暴露疗法”又叫“满灌”、“冲击”或“快速脱敏”疗法。 4.“强化疗法”又称“操作条件疗法”。 5.“代币制奖罚疗法”又称“标记奖励法”。 6.“自我警惩疗法”。 7.“放松疗法”又称“松弛反应训练疗法”。 8.“生物反馈疗法” 又称“生物回授疗法”或“植物神经学习法”。 9.“发泄疗法”。 10.“逆转意图疗法”又称“矛盾意向疗法”。 11.“模仿学习疗法”又称“示范性疗法”。 12.“思维阻断疗法”又称“思考停止疗法”或“思维控制疗法”。 13.“作业疗法”。 14.“刺激控制疗法”。 15.“自我主张训练法”。 16.“行为塑造疗法”又称“连续逼近法”。

17.“体育疗法”(也属于“娱乐疗法”,下同)。 18.“书画疗法”。 19.“阅读疗法”。 20.“舞蹈疗法”。 21.“情动心像法”(提示一些影像的印象等)。 (二)精神分析法: 1.“自由联想法”。 2.“梦境分析法”。 3.“直接分析疗法”又称“直接解释疗法”、“交流分析疗法”。 4.“精神支持疗法”又称“支持性心理疗法”、“一般性心理治疗法”、“非分析性治疗”。 5.“疏泄疗法”。 6.“认识领悟疗法”又称“中国式心理分析”、“钟氏领悟疗法”、“谈话疗法”、“疏导疗法”。 7.”心理动力学疗法”又称“谈话疗法”。 8.“催眠”与“暗示”现象及疗法在“其它一些疗法”中介绍。(三)人本主义疗法 1.“求助者中心疗法”又称“咨客中心疗法”或“经验疗法”。 2.“患者中心疗法”(大体同“咨客中心”)。 3.“存在(主义)分析疗法”又称“存在意识疗法”、“逻各疗法”。

代币制疗法

代币制疗法 代币制又称标记奖酬法,是用象征钱币、奖状、奖品等标记物为奖励手段来强化良好行为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它是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特别是条件强化原理的基础上形成并完善起来的一种行为疗法。它通过某种奖励系统,在病人做出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马上就能获得奖励,即可得到强化,从而使患者所表现的良好行为得以形成和巩固,同时使其不良行为得以消退。 代币作为阳性强化物,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如用记分卡、筹码和证卷等象征性的方式。代币应该具有现实生活中“钱币”那样的功能,即可换取多种多样的奖励物品或患者所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获得价值。用代币作为强化物的优点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起来极为便利,还可进行连续的强化;只要患者出现预期的行为,强化马上就能实现;用代币去换取不同的实物,从而可满足受奖者的某种偏好,可避免对实物本身作为强化物的那种满足感,而不致于降低追求强化的动机。并且在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还可扣回代币,使阳性强化和阴性强化同时起作用而造成双重强化的效果。 代币其实是一种中介物,在行为改变的过程中,用一种本来不具有增强作用的物体为表征(如筹码、铜币、纸币等),让它与具有增强作用的其他刺激物(如食品、玩具等)相联结,让这一种表征物变成具有增强力量的东西。这一种经由制约历程而获取增强力量的表征物,通常称为制约增强物。能够累积并可兑换其他增强物的制约增强物,则称为代币。针对一组人实施一套专门运用代币来作为增强目标行为的有组织的方案,就称为代币制。任何可以累积的东西,都可以在代币制中充当中介物,以资换取后援增强物,如食物、日常用品等。代币制的成效,完全取决于后援增强物的种类多寡以及增强力量的大小,所以行为改变方案务必慎重选择后援增强物。 代币制实际是一种取代及时强化物的方式。由于现实的限制,我们有时不能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给予及时的强化和奖励;由于孩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在方方面面,我们不可能进行全面地关注和强化,可以暂时搁置,但强化并没有因此而延误。 代币制应注意的事项: (1)注意对孩子的各种行为表现给予适当的分值,并获取相应的代币。 (2)一定的代币需要进行的相应增强物的选择。 (3)代币制属于变化增强,要注意引导孩子行为表现的社会和心理意义。 代币制疗法不仅可用于个体,而且可在集体行为矫治中实施。可以在医院,也可以在学校中广泛使用,甚至可在精神病院、在特殊教

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作者:窦斌, 陈青萍, DOU Bin, Chen Qing-ping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710062 刊名: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EUROSCIENCE AND MENTAL HEALTH 年,卷(期):2010,10(1) 参考文献(19条) 1.王娜娜;汪建新Bowen家庭治疗模式评析[期刊论文]-医学与哲学 2005(08) 2.Irene Goldenberg;Herbert Goldenberg家庭治疗概论 2005 3.汪建新关系的探究与调整:西方家庭治疗的新视角[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4.杨明娟萨提亚治疗模式简介 2008(01) 5.Michael P Nichols;Richard C Schwartz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2005 6.祝菡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及其应用评析 2007(3/4) 7.Ingrid D;Bloos;Thomas St;James O'Connor Ancient and Medieval Labyrinth and Contemporary Narrative Therapy:How Do They Fit 2002(04) 8.胡赤怡;李维榕;王爱玲试论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期刊论文]-医学与哲学 2005(08) 9.Lisa C;Tuttle Experiential Family Therapy: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the Resolution of Family Conflict in Genetic Counseling 1998(02) 10.Helen(Yuen)Ko Minuchin's Structural Therapy for Vietnamese Chinese Families:A Systems Perspective 1986(01) 11.易春丽;钱铭怡;章晓云Bowen系统家庭的理论及治疗要点简介[期刊论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01) 12.William C;Nichols Integrative Family Therapy 2001(03) 13.李道林;刘谷珩;陈振华伴躯体症状抑郁症的综合式家庭治疗疗效观察 1996(03) 14.胡雄;王玉玲;付慧鹏抑郁症综合式家庭治疗:76例单盲随机对照[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39) 15.汪新建;吕小康整合:西方家庭治疗领域的新趋势[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16.赵芳家庭治疗:一种分析人类行为的新框架[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17.Susan Saltzburg Narrative Therapy Pathways for Re-authoring with Parents of Adolescents Coming-out as Lesbian,Gay,and Bisexual 2007(1/2) 18.汪新建;吕小康叙事家庭疗法:以治疗解构文化[期刊论文]-社会科学战线 2005(05) 19.王琪;扬帆萨提尔家庭治疗模式评析 2008(08)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9815945239.html,/Periodical_sjjbyjsws201001035.aspx

第七章 行为疗法

第七章行为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从理论基础来看,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源于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主要以经典条件作用原理、操作条件作用原理和模仿学习原理为基点。 一、经典条件作用原理 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学说的建立最早可追溯到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I. M. Sechenov)。他在1863年出版了《脑的反射》一书,认为一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活动就其发生机制来说都是反射。巴甫洛夫(I. P. Pavlov)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他在实验室中研究狗的消化过程时,无意中发现狗不仅仅是在食物出现时才分泌唾液,当与食物出现相关的其他刺激物单独出现时狗也会有相同的反应。巴甫洛夫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他在给狗喂食的同时,对狗进行一个节拍器的声音刺激(中性刺激,也称无关刺激)。这样结合多次以后,狗只要听到节拍器的声音(但没有食物),就会有唾液流出(反射行为)。巴甫洛夫将这种后天习得的对一个中性刺激的反射行为就称为条件反射,这个中性刺激就是条件刺激。巴甫洛夫进一步又发现,几乎任何的先天性反应(如眨眼等)都可以与任何刺激(如颜色、声音等)建立起一种条件反射(conditioning reflex,简称CR);反过来讲,条件反射的建立必须依赖于一种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ing reflex,简称UR),否则无法形成。如没有食物结合的单纯的节拍器声音是绝对不会使狗产生唾液分泌反应的。若条件刺激多次出现,但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这个条件反射就会削弱或消退。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J. B. Watson),则明确的将条件反射的研究纳入了心理学范畴。华生行为主义又称为“刺激—反应心理学”,即S—R 心理学。华生认为,行为是有机体应付环境的全部活动,刺激是指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和内部的变化,而反应则是指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从S—R这个立场出发,华生(1924)认为人的行为除少数简单的反射外,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塑造的。他甚至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用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任何一个,不问他的才

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的新进展

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的新进展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76 更新时间:2011-5-31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CBT)这个术语,表示治疗者综合运用了行为治疗(通过调节行为本身来直接减少失调情绪和行为)和认知治疗(通过改变个人的评价和思考模式来减少失调情绪和行为)两种方法。这两类治疗干预方法都基于同样的一种假设,即先前学习导致了当前的适应不良。治疗的目的是要通过消除这种学习来减少不适当行为或提供新的、更具有适应性的学习经验。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认知—行为治疗的实践者们大多相信,症状的改变是伴随著认知的改变而发生的,这种认知变化是由于各种治疗干预的后果。这些干预包括了对新行为的尝试、对不适当思维模式的分析以及帮助个人学会一些更为适当的自我谈话。虽然各种治疗干预(包括药物治疗)都可以附带地引起认知改变,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在行为治疗以及在认知—行为治疗中的每一步疗效改进都与认知的改变密切相关。所取得的效果在后来的维持也经常与认知评价水平有关。[1][2]尽管认知改变与认知—行为治疗具有如此高的一致性,但是对于认知—行为治疗的实际作用机制的认识依然很有限,并且对于当事人经过治疗到底学到了什么以及其改变的发生机理仍然存在很大分歧。 一、传统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的局限 对一些心理症状的认识上,持续了比较长时间的争论,如在学习使用言语媒介时出现的相关焦虑障碍问题。传统上,行为主义者认为,这种障碍是由于学习造成了对一种恐惧刺激和一种回避反应之间建立了暂时联系的后果,并且这种条件性恐惧是不受个体意识中的信念影响的。[3]尽管看起来,焦虑障碍患者意识中的信念和愿望经常会在表面上表现出与其总的恐惧和强迫性回避经验无关。但大量的观察,尤其是对恐惧症及强迫症患者的观察,证明许多恐惧障碍的不合理性和治疗上的无效都与简单说服过程有关。[4] 在70年代的时候,西方绝大多数行为治疗者由于仅仅看到了这种强迫症状方面,从而导致他们拒绝推荐患者接受进一步通过对意识中思想的改变来影响其对行为体验的认知治疗。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的认知治疗者们也只是刚刚开始感受到这一问题,比较泛泛地强调对患者一般的不满意状况进行关注,而在对这些恐惧情境作出觉察、解释以及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来进行治疗方面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尽管当时的许多经验性研究已经证明了意识中的信念确实时常会影响

代币制案例分析

代币制案例分析

代币制案例分析 一、.目标行为的确立 1.能按时完成作业,字迹清楚认真。 2.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 3.不妨碍其他同学的学习,不招惹同学,与同学和睦相处 4.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端正。 5.上课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6.克服自卑心理,有信心面对同学和学习。 7.尊爱师长,关心父母和爷爷奶奶。 二、代币治疗步骤 1.代币的确定 图形不同的印章两枚,小五角星和大五角星,以独特的花纹为底案。小五角星代表一个奖励值,大五角星代币五个奖励值。 2.强化物的选择 根据对张华的了解,强化物可以小到给他买零食,玩具和文具和书籍等大到带他去游乐园或者去监狱看望父母或学骑自行车。 3.拟定代币交换系统 确定目标和强化物之后,就要设计一个桥梁使两者联系起来。 表一为张华的行为价值表

1个小五角星为1个点数,5个小五角星等于一个大五角星表二为代币兑换表

3.代币制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主要目标是改正张华在校班级期间的不良行为习惯,目标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不招惹同学,能够与同学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第二阶段的目标是规范张华的作业情况。字迹要认真,质量要好。第三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张华课后在家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爷爷奶奶做家务减轻爷爷奶奶的负担。 其中,第一阶段所需时间为2—3个星期,第一阶段的目标和第二阶段的目标所需时间不存在冲突,可以同时进行。所以第一二阶段共花时间四到五周左右。第三阶段所需时间较长,大概需要三到四周。总计九周左右。两三个星期左右可以检查张华行为是否有所改善,如有则继续进行,如否,则调整代币系统,检查强化物是否是张华所需要的。五个星期左右再次进行一次检查。 4.监督系统:老师,同学,爷爷奶奶

代币制案例

代币制纠正了小明吃饭的不良习惯 在一个多月以前,小明吃饭的态度问题一直令父母不快。他总是磨磨蹭蹭的,或者集中不了注意力。为此,父母教训过他,哄过他,诓过他,也威胁引诱过他,却一直得不到长效。下决心买来关于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的书籍看看,终于有了新思路。 后来爸爸妈妈看到一种叫做代币制的管理办法,就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诱导他为了是想自己的愿望而服从管理。分析小明喜欢旅游。那就从这里入手吧。设计用小红花来奖励他每一顿吃饭的效果,规定如果能在爸爸妈妈任何一个人之前吃完饭我们就奖励他一朵小红花(为了激励他,我们会故意放慢速度,同时也奖励他不同的小红花)。当他挣到的小红花数量达到我们约定的数目时,就带他去约定的地方玩。为了鼓励和他,还专门绘制了成绩单贴在醒目的地方。 这种方法还真灵,小明第一次给我们约定挣20朵小红花后去古镇玩。当他尽力地得到奖励的时候,在后面的生活中他更来劲了。他逐步改变了吃饭的不良习惯。 辅导过程; 制定矫正目标:养成好的吃饭习惯 矫正准备 1.代币:用各种颜色的卡纸剪成小花的形状。 2. 3.拟定交换系统 给小明制定逐步达成矫正目标的子目标,根据其完成情况,发给代币,如图: 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 1.明确实验目的,父母与小明签订双方必须严格遵守的协议 2.取得亲人,邻居的支持,记录小明的表现 3.认知辅导。使小明认识到不按时吃好饭的危害,产生纠正动机 4.以上按表的规章进行 5.在矫正期间,父母和小明都要记录小明每天得到,用去多少代币 第二阶段(第二、三周) 在第一阶段中提高要求,每天吃饭可以主动,吃饱饭。 第三阶段(第四、五周)

巩固前三个阶段成果,鼓励小明帮助爸爸妈妈布置碗筷,收拾桌子 经过辅导后,小明可以主动,吃饱饭,并帮助爸爸妈妈布置,收拾,分担家务,做一个小主人 我的看法:

结构派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案例分析)

第三讲结构派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案例一:洗手的康康 十六岁,男,每天洗手三四十次,双手发白,皮肤浮肿。被诊断为强迫症。 急坏了父母。尤其是母亲,整个心都在儿子身上。 每次洗手必向母亲报告。母子之间的对话全围绕洗手或不洗手的话题。 太空人家庭 一家三口来到咨询室 4.主要内容 核心概念\结构\亚系统\界限 行为障碍的发展 僵硬界限-脱离\模糊界限-缠结 5.核心概念-结构 结构(structure):人际交往的循环模式,用来界定和稳定人际关系的形态。 家庭结构(family structure) 家庭的功能组织,它决定家庭成员怎样进行交互作用 等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 家庭的功能组织,建立在清晰的代际界线基础之上,父母保持控制和权威的地位 家庭成员互动的组织模式 在家庭成员之间反复互动的过程中形成 常见的家庭互动方式 妻子罗嗦丈夫逃避妻子更罗嗦丈夫更逃避…… 母亲严格,子女松散;母亲干净,子女邋遢;母亲紧张,孩子放松 一旦形成,反过来影响互动 互动模式规则强化结构 如何发现家庭的结构? 通过观察家庭成员的互动,结构才会凸现出来 不断变化:随家庭的发展,也需要形成新的结构 如,第一个孩子出生后 6.核心概念-亚系统 亚系统(subsystem) 靠辈分、性别或功能等划分而成的家庭中的一些小单元 由辈分、性别、兴趣或功能组成 夫妻亚系统: 亲子亚系统:父子亚系统、母子亚系统 兄弟姐妹亚系统 个体本身也是一个亚系统 家庭系统借由亚系统来分化与执行功能 保证亚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孩子的需求常常让父母忘记了夫妻亚系统 亚系统的功能 保证个体自我分化,练习不同层次的人际技巧 每一个人隶属于不同的亚系统 有不同的角色\学习不同的技能\拥有不同的权力

行为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要点

一、行为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方法:系统脱敏、厌恶疗法、放松训练、行为塑造、代币法、满贯疗法、生物反馈法 2、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是: (1)异常行为是后天习得的 (2)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后天所习得的异常行为。 (3)无论是正常还是异常行为,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它们所带来的结果所维持的。(4)各个异常行为是分别习得的。 (5)认知的改变也可以导致行为的改变。 3、行为治疗的特征 (1)行为治疗更强调来访者当前的问题,而不过分追究其过去的经验。 (2)行为治疗的技术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通常都有明确系统的操作步骤和测量方法。(3)行为治疗以行为原理为理论基础,以行为为导向,治疗的目的是改变行为,这种行为可以使外显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4)行为治疗强调来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行为治疗的治疗过程 (1)问题行为的分析和评估 (2)治疗目标的确定 (3)治疗关系的建立 (4)治疗计划的选择和实施 (5)治疗效果的保持和巩固 5、行为治疗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1)放松训练:常用的放松训练方法有渐进性肌肉放松发、自发训练法、呼吸放松法、冥想放松、引导意向性放松、催眠,生物反馈放松等。不论什么放松技术都要有安静的环境、舒适的姿势、心情平静、肌肉放松等条件。 (2)系统脱敏,幼教对抗条件疗法,交互抑制法或缓慢暴露法,是根据沃尔普提出的交互抑制原理,用松弛对抗紧张。在系统的程序下,在松弛的条件下,按照轻重强度顺序将诱发反应的境遇呈现给来访者,让他逐步适应和习惯这种刺激,已消除敏感状态。从轻而重的,逐渐消除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该法主要用于治疗恐怖症,除此之外,也适用于其他以焦虑为主导症状的行为障碍,如口吃、性功能障碍、强迫症等。 系统脱敏法包括三个程序:放松训练、建立焦虑(或恐怖)等级表、系统脱敏。(3)厌恶疗法又称对抗性条件反射治疗,即将厌恶刺激与不良强化物多次重复配对,以减少不良行为。是用引起痛苦反应的非条件刺激与形成不良行为的条件刺激结合,使来访者在发生反应的同事感到痛苦,从而对不良行为感到厌恶而减少并最终放弃行为。 (4)行为塑造法:又叫操作条件治疗法(operant conditioning therapy),也称强化的方法(reinforcement methods),这一疗法是以“操作条件作用”原理为依据的。一个行为发生后,由紧随其出现的直接结果来决定加强或减弱该行为再发生的可能性。如果结果得到的是奖励等正性强化,该行为就可能在将来再次出现;若结果得到的是惩罚等负性强化,则会减弱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大量研究表明,操作条件治疗法对于建立良性行为或消除不适应行为有着很好的效果。常用的有塑造法、代币法、差别强化法等。这些方法不仅被用来矫正那些明显的适应不良行为,也普遍适用于儿童的行为塑造和人类行为规范的建设。 在介绍具体方法之前,首先要对强化和惩罚的不同类型作一说明,因为那些具体方法就是建立在这些基本原理之上的。(一)强化和惩罚的类型(1)正强化:给予一个好刺激。

行为主义疗法

行为主义疗法 系统脱敏法,亦称为缓慢暴露法,是行为治疗的一项基本技术。由沃尔帕创立。 治疗原理基于对抗条件反射。沃尔帕曾对此作了简明的概括:“如在引起焦虑的刺激存在时,造成一个与焦虑不相容的反应,则能引起焦虑的全部或部分抑制,削弱刺激与焦虑之间的联系。亦即使用放松方法以减弱患者对引起焦虑刺激的敏感性,鼓励患者逐渐地接近他所恐惧的事物,最后不再恐惧。 具体方法是治疗者和患者共同设计出一个能引起恐惧感的由轻到重的恐惧事物分级表,然后要患者在放松的状态下逐级训练,想象恐怖事物同时放松,等到恐惧感接近消失时,再升级想象更恐惧的内容。按恐怖事物分级表逐级想象完成后,再过渡到真实事物的逐级训练。 实施系统脱敏法注意事项: 1、系统脱敏法对焦虑症、恐惧症有明显的效果,如果结合认知疗法等其 他疗法,效果会更明显。 2、在进行逐级放松训练时,要循序渐进,在前一个等级的焦虑完全消除 后,才能进行下一个等级的放松训练,不可操之过急。

厌恶疗法,或称厌恶性条件法,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治疗技术。其内容为: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或症状)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而达到戒除或至少是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厌恶疗法既可用于消除单个行为,如咬指甲、拔毛癖或吸烟等,也可用于强迫思想或强迫行为;还可用于酒精滥用、药物瘾癖、同性恋及各种性欲倒错者;对于婴儿孤独症或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自伤行为同样可采用厌恶疗法。 初期,心理学家把注射阿朴吗啡用作厌恶性的刺激;随后采用了痛性电击作为厌恶性刺激,还可以采用巨声、恶臭、烟熏或呼吸窒息药等;近年来一般采用随身携带的袖珍电刺激盒,或套在就诊者手腕上,随时可自弹致痛的橡皮圈。 实施厌恶疗法注意事项: 1、能够应用正强化时,尽量不用厌恶疗法。即使采用厌恶刺激,这些刺激应该是没有严重副作用的。 2、应用厌恶疗法时,一定要掌握厌恶刺激的量的大小。不能因为太小,不起什么作用;也不能因为量过大,对患者产生身心伤害。 暴露疗法是指让患者在各种不同的刺激性情境之中,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的一类治疗方法,又称满灌疗法。此疗法强调快速地、长时间地暴露于病人感到恐惧的刺激物,此时常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但患者又不能逃脱,从而使这种情绪反应在短期内有高度紧张而渐趋消退,因此短期内使障碍消除。

第四讲_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第四讲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1.Satir流派重要人物 Karl Whitaker (卡尔●惠特克) 出生在奶牛牧场 害羞、有人情味,不受社会传统的约束 着重情感和自我 Virginia Satir Virginia Satir (维吉尼亚●萨提亚) Conjoint Family Therapy (联合家庭治疗) 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萨提亚的家族治疗模式) The Satir Appproach to Communication (跟萨提亚学沟通) Peoplemaking (家庭如何塑造人) Self-Esteem (尊重自己) Making Contact (与人接触) Changing with Families (与家庭一起改变) Maria Gomori Maria Gomori (玛莉亚●葛莫利) Passion for Freedom (爱与自由) 做了很多的工作坊(workshop) John Banmen John Banmen 加拿大 还有蔡敏莉、赖启丰 2.总体介绍 家庭治疗的一个流派 又名沟通流派 又名经验派家庭治疗,强调情感经验 “爱”——深层情感

强调即时的、此时此地经验的作用 是反理论的,要尽可能快地成为自己 存在主义-人文主义传统的一个产物 对家庭全方位的一个治疗 3.理论概念 建立在人性基本上是善良的 把个人看成一个完整的人,相信人们的目的是自我完善 跟结构派家庭相对应得是不把家庭看成一个结构,而是强调灵活性和自由。 功能良好的家庭有足够的力量支持和鼓励各种经验,而功能不良的家庭害怕面临那种场面 4.行为障碍的发展 否认冲动和压制感受是家庭问题的根源 一般来说,人们的抱怨太多(是寻求安全感,并不是不满足),从而掩盖了情感和愿望。 低自尊,掩饰自己的感受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依恋受伤:不安全的依恋,体会不到被爱感和价值感,以愤怒来反应。 治疗 强调人性中感性的一面—创造性、自发性和娱乐能力 给予来访者各种鼓励和温暖的支持,帮助来访者敢于承担这些风险 挖掘来访者内心的力量 咨询师要开放和真诚 善于运用触觉

代币疗法

第六部分其他行为矫正方法 第二十三章习惯扭转疗法 以前一些减少问题行为的措施,如消退法、前提控制法以及惩罚法等,通常是由其他人负责实施,如父母、教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这些措施被用于减少社会不良行为(如寻衅、破坏、自伤以及执拗行为),即对患者的社会生活有负面影响的行为。 本章的疗法将由患者自己实施,用于减少不良的习惯性行为出现的频率。这种疗法称为“习惯扭转疗法”。 一、习惯性行为的界定 习惯性行为是一些非功能性的重复行为。患者经常无意识地表现出来,因此,患者经常不能分辩行为出现的情况。 习惯性行为通常不会显著地影响患者的生活,但给本人或他人的生活增添一些不便。然而,如果习惯性行为出现频率过高或强度过大以致影响了正常生活,就需要寻求治疗。我们把这类习惯性行为看作是习惯性障碍。 二、习惯性行为的类型 习惯性行为,或者说习惯性障碍有三种类型:神经性习惯、肌肉抽动和口吃。 1.神经性习惯 当个体感觉高度紧张时出现的重复性行为,称为神经性习惯。如咬指甲、捻头发、敲铅笔、叼钢笔、弹响指、吮吸拇指、摆弄纸片或小东西、折叠或撕纸等。这些行为没有典型的社会功能,通常情况下,这些行为也不会引起任何问题,相反,我们认为这些行为可以减少个体体验到的精神紧张,个别时候也有自我刺激作用。但如果强度过大或过强,比如咬指甲咬到流血、捻头发到了成缕的揪下来,这时常常需要寻求帮助以消除这种行为习惯。 2.肌肉抽动 肌肉抽动是身体上特殊肌群重复性的抽动动作。比如耸肩;手臂外旋;斜眼;眨眼;扬眉;咧嘴;头部朝前、朝后或朝两侧的抽动;颈部来回运动等。一般认为肌肉抽动与高度紧张有关,有时抽动的发展与受伤或特殊事件有关。比如感冒时不停地清嗓子,感冒治愈后这种行为仍会持续一段时间。 3.口吃 口吃是一种功能性的语言障碍,患者常重复几个单字或音节,并延长它们的发音(在说一句话时有一小段不发音的时间间隔)。现在认为,口吃与肌肉的紧张度有关,特别是负责发音功能的喉部肌肉。口吃大多出现在幼儿开始学说话时,然而随着成长,大多数孩子都不会出现问题。如果常时间不能消除或严重到影响说话时,就需要引起重视并寻求治疗。 三、习惯扭转疗法的构成 1.识别训练 首先让患者认识到这些习惯性行为,然后,学习确认这些不良习惯出现的时间。 2.对抗反应训练 对抗性反应是一种与习惯性行为相反的行为,这种行为要求不引人注意,且时

代币法的理论与运用

代币法的理论与运用 摘要:代币法是自我奖赏法中的一种方法,用奖励强化所期望的行为,或使某种行为减少或消退。本文主要叙述了代币法的背景及其理论基础,既而就针对在实际中运用代币法的经验,将该方法运用到具体案例当中,在使用代币法中,也有几点要引起注意,切合来访者实际情况,加强自我奖赏和鼓励,适当运用别人的监督和鼓励,逐步提高来访者的目标行为,最终过渡到自然情境中去。关键字:代币法自我奖赏强化 一、代币法的概述 1、代币法的背景 代币法是心理咨询中常见的一种行为疗法。20世纪初,有些心理学家不满意当时的心理学对心理现象的主观推测,他们就试图使心理学跟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把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一个不承认自己是心理学家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很多人将他的经典条件反射作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开端。巴甫洛夫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而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建立了操作条件反射,更推进了行为主义的发展。而行为疗法就是依据行为主义的条件反射与行为学习的原理,消除和纠正异常行为并建立一种新的条件反射和行为的治疗方法。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整个心理治疗领域中,行为治疗被称为第二种势力,是心理治疗发展史中的第二个里程碑。 2、代币法的理论基础与作用原理 代币法是行为疗法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也称表征性奖励制。用奖励强化所期望的行为,用惩罚消除不良行为而达到目的。代币法就是运用代币并

编制一套相应的激励系统来对符合要求的目标行为的表现进行肯定和奖励。代币起着表征的作用,只是一个符号,在小学里尤其是以小红花,五角星等等为代表,也可以是记分卡、点数等等,可以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其主要原理是: 1)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建立,就是条件刺激取代无条件刺激,形成特定的“刺激—反应”关系的获得过程。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里,控制变量是实验者所设定和控制的实验变量,即第三变量。在斯金纳操作箱里,只要老鼠“压杠杆”(第三变量),就能取得“食物”,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将这第三变量与我们的目标行为联系在一起。 2)强化:这里主要是指阳性强化,也就是鼓励法。强化是使一个人积极寻求目标行为或活动的原因。每次完成所指定的行为或没有发生规定禁止的行为,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 3)行为自控:人的行为可以自己调控自己,不一定被外界左右。一个人的认知会有相应的行为反映。因此心理学家认为,个体既然可以通过社会学习形成那些不良或不适应行为,也可以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这些行为,反之亦然。人的主观能动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4)消退训练:根据条件反射的原理,当某种行为不得到强化或不被引起重视时,行为就会消退。这种强化是指没有过多的受到重视和批评。如小孩子在班级里调皮捣蛋若不受到老师的过多批评和注意,行为可能就会消退。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代币法是结合奖励法、行为塑造法、行为契约法、自我调控于一体的方法。其主要目标是目标行为的出现或某种不良行为的减少或消退,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于提高一个人的持之以恒的能力和对某方面的兴趣产生很大的帮助。在共同协商下,制定了行为契约,只有严格按照契约上的规定来执行,在案主的自我调控下,才能塑造新的行为,从而得到奖励,这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