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林毅夫

新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林毅夫

新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林毅夫
新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林毅夫

发展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比较新的分支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开始建设自己的国家。适应这个需要,发展经济学成为现代经济学中颇具活力的一个分支领域。

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发展经济学的第一波思潮为结构主义,主张发展中经济体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由ZF直接动员资源、配置资源来克服市场失灵,以迅速建立起现代化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然而,发展中经济体推行结构主义的结果普遍是在一段时间的投资拉动的快速增长后,经济发生停滞,危机不断,虽然建立起了一些现代化的产业,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发展经济学的第二波思潮——新自由主义兴起,主张发展中经济体实行“休克疗法”,推行包括“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的“华盛顿共识”,以克服政府失灵,提高经济效率。但推行的结果是相关经济体在上世纪80和90年代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于推行结构主义的60和70年代,危机发生的频率则更高,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继续扩大。

二战后仅有少数几个经济体,包括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实现了追赶发达国家的愿望。这几个成功经济体共同的特色是采取了违反结构主义的“出口导向战略”。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越南、柬埔寨等少数几个在转型过程中实现了稳定和快速发展的经济体,推行的则是违反华盛顿共识的渐进式、双轨制改革。这些成功的经济体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或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同时政府都发挥了积极有为的作用,而不是像结构主义那样片面强调ZF而忽视市场的作用,或是像新自由主义那样片面强调市场而忽视ZF 的作用。

作为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我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是希望建立一个新的理论体系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个新的理论体系致力于回答成功的经济体为何都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为何都同时拥有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

新结构经济学释义

经济快速发展实际上是18世纪以后才出现的现象。据经济史学家麦迪逊的研究,西欧国家人均收入在18世纪以前的年均增长率只有0.05%,需要1400年人均收入才能翻一番;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人均收入年均增长速度是1%,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时间缩短为70年;19世纪中叶到现在,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到2%,翻一番的时间缩短为35年。发生这种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主要是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加速,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水平得以快速提高。

也就是说,现代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一个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随着生产规模、资金需求和市场范围扩大,电力、交通等硬的基础设施和金融、法律、产权安排等软的基础设施随之不断完善,降低了交易费用。因此,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是技术、产业以及软、硬基础设施等结构不断变迁的过程。

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以每一时点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为出发点,认为一个经济体在一

个时点的经济结构是由当时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所决定的。经济学上的要素禀赋指的是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时点所拥有的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数量。发展中经济体通常资本比较稀缺,劳动力与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发达经济体一般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短缺。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要素禀赋在一个时点是给定的,但它可以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任何经济体在一个时点的要素禀赋实际上是这个经济体在那个时点的总预算,而要素禀赋的结构决定了要素的相对价格:相对多的要素,价格就相对便宜;相对少的要素,价格就相对贵。

不同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要素的相对价格,也就决定了该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在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短缺的经济体,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其产业根据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来发展,这个经济体一定是出口导向型的,其产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能够占领最大的市场份额,创造最多的剩余,进行最快速的资本积累,要素禀赋结构就会逐渐变为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相对短缺,产业也就要相应升级到资本相对密集的、新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如何才能使企业自发地根据一个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和产业?其前提是各种要素的相对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其相对稀缺性,而这样的价格信号只有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才能得到。所以,有效的市场是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的制度前提。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资本积累很快,原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不再具有比较优势,需要先行企业率先升级到新的资本更为密集的产业。同时,相应的软、硬基础设施也要随之完善,以降低交易费用,使产业、技术升级顺利进行。先行企业比后随企业要承担更多的风险,因此,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激励;软、硬基础设施的完善也需要政府进行协调或直接提供。所以,一个按照比较优势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必然有一个能够因势利导的有为政府。

结构主义之所以失败,就在于它试图在资本极度短缺的发展中国家建立违背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导致要优先发展的产业及其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缺乏自生能力,只能靠ZF通过干预和扭曲市场来保护、补贴才能生存,结果造成资源配置错误、寻租腐败盛行、经济效率低下。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之所以失败,则在于忽视了原先的扭曲是为了保护缺乏自生能力的产业,“休克疗法”的结果必然是大量企业倒闭,失业问题严重,社会、政治动荡。双轨制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则在于,给予原先优先发展部门中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必要的转型期保护,维持了经济、社会的稳定;放开原先受到抑制的符合比较优势部门的准入和因势利导,使经济实现了动态的、可持续的增长。双轨制改革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完成则有赖于各种转型期保护、补贴的最终消除。

新结构经济学的应用

政府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挥积极有为的作用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新结构经济学主张,政府应发挥因势利导作用,促进产业的潜在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所谓潜在比较优势,是指这个产业的要素生产成本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优势,这种成本优势是由要素禀赋结构也即比较优势决定的。但是,由于软、硬基础设施尚未完善,这个产业的交易成本过高,在国内、国际市场尚无竞争力。政府的作用就在于鼓励先行企业进入潜在比较优势产业,并帮助其降低交易费用,使潜在比较优势变为现实竞争优势。对此,新结构经济学提出了一个“增长甄别和因势利导”的六步骤框架。

第一,对过去二三十年经济发展较快而且人均收入比自己高1—2倍的其他经济体的各种可贸易产品和服务作出甄别。选取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需求,而自己生产成本较低,因而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

第二,分析本地民营企业在上述产业中的哪些产业比较活跃,它们查找可能阻碍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交易费用的障碍,以及阻碍企业进入的基础设施或制度环境障碍。政府可以采取政策措施消除这些障碍,以帮助产业做大做强。

第三,对本地企业尚未进入的新产业,政府可以到上述第一步确认的经济体中招商引资,鼓励外地或国外企业前来投资,并消除这些新产业发展的软、硬障碍,培育新的增长点。

第四,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禀赋或全球范围内的技术突破带来的机遇,密切关注本地民营企业展现出获利能力的新产业,帮助这些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

第五,在基础设施落后、企业经营环境不佳的地方,政府可以设立经济特区或产业园区,改善基础设施和经营环境,鼓励企业前来投资于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建立产业园区或特区还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提高产业竞争力。

第六,给予目标产业的先行企业一定时限的税收优惠或信贷担保,以补偿其风险。根据这样的步骤甄选出来的目标产业符合当地比较优势,企业具有自生能力,给予先行企业的激励只需有限的财务成本和时间。

此前两波发展经济学思潮有一个共同的致命缺点,即都以发达经济体为参照系。而新结构经济学则以发展中经济体自身为参照系,考察发展中国家自身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ZF的作用则是帮助企业把它们自己能做好的产业做大做强,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积小胜为大胜,逐步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新结构经济学期末测试练习题9

1、哪一项关于宏观经济理论流派的论述不正确()。 A.新结构宏观经济学的视角不仅仅考虑市场和政府在充分就业(资源充分配置)上的局限与作用,更需要考虑结构变迁以及不同发展阶段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B.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秉持理性预期观点认为政府干预起不到预期效果 C.古典经济学秉持萨伊定律认为不会出现自愿失业 D.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认为市场会失效需要政府干预才能抑制经济衰退 正确答案:C 2、工业革命之后的康德拉季耶夫长波反映了哪类要素禀赋支配下的外生冲击()。 A.物质资本 B.自然资源 C.人力资本 D.劳动力 正确答案:A 3、哪一项对20世纪下半期美国的经济增长出现稳定化趋势的解释不符合结构变迁的视角()。 A.相比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巨大冲击,美国之后由于产业转型升级以及节能技术进步使得石油冲击不再那么重要 B.美国就业结构变得越来越稳定,白领工人占比越来越多,蓝领工人占比越来越少 C.美国相对波动较大的制造业比例显著下降,相对波动较小的服务业比重显著上升 D.吸取了大萧条的教训,美国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大幅提升,驾驭经济周期能力提高 正确答案:D

4、就战后至今世界各个经济体的整体趋势而言,经济波动随发展阶段的变化趋势是()。 A.经济波动与发展阶段无关 B.经济发展阶段越低,经济波动越大 C.经济波动随经济发展阶段呈现倒U型变迁趋势 D.经济发展阶段越高,经济波动越大 正确答案:B 5、哪一项对发展中经济体整体上相对而言经济波动比发达经济体更大的论述不符合新结构宏观经济学的视角()。 A.波动性更大的产业在发展中国家中所占比重更大 B.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抗击风险能力较低 C.越是违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更容易遭遇更大的经济不稳定 D.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能力远差于发达国家,所以波动更大 正确答案:D 6、哪一项关于“潮涌现象”的相关论述不符合新结构宏观经济学的视角()。 A.具备信息优势的政府可以发挥因势利导作用规避过度的“潮涌现象” B.发达国家相对而言处于世界产业链的最前沿,永远都不会出现“潮涌现象” C.发展中国家相对而言处于世界产业链的前沿内部,对有前景的产业有共识 D.协调问题和信息问题以及市场的“羊群行为”都会加剧“潮涌现象” 正确答案:B 7、哪一项关于货币中性的论述不正确()。

新结构经济学读后感

读《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有感这个学期学习发展经济学了相关知识,期间拜读了林毅夫先生的著作《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对经济发展理论有了一个新的拓展。将以往对经济发展的模糊零碎的知识模块化,整合在了一起,受益颇深。 新结构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主要立足于三个角度:一、经济体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二、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的产业和基础设置;三、市场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新结构经济学的经济发展理论倾向于要素禀赋发展论。林认为,一个经济体的禀赋及其结构(定义为自然资源、劳动力、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相对丰裕程度)在每一个特定的发展水平是给定的,并随发展水平不同而不同,因而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也会随发展水平不同而不同,不同的产业结构不仅意味着不同的产业资本密集度,还意味着不同的最优企业规模、生产规模、市场范围、交易复杂程度以及不同的风险种类。 一个经济体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除了要素禀赋发展理论,还有学者认为经济体可以选择市场需求来作为自己经济启动的道路选择。选择市场需求理论发展无疑是看到了市场的需求,想借助市场需求打开经济局面。事实上,这种选择对于一个经济尚未启动的经济体来说其风险性是大于要素禀赋理论的。虽然响应市场需求生产出的产品不怕没有销路,但生产过程中付出的成本就太大了。对于一个经济尚未启动或者刚刚启动的经济体来说,从自身的要素禀赋出发显然成本风险会小很多。如果一个经济体只有一种要素禀赋占优那么就没办法了,但是如果经济体有多种要素可供选择,这个时候必须借助市场需求理论,结合市场进行生产,不能盲目根据最优要素进行生产,这样可以减小生产之后的再生产风险。 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体,由于要素禀赋结构不同,相应的会有不同的经济结构。处于初级发展水平的国家,其要素禀赋结构一般会呈现出劳动力或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同时资本相对稀缺的特点,因而生产也多集中于劳动力或资源密集型产业。在非熟练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相对充裕但物质和人力资本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劳动力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才会在开放的竞争性市场中具有比较优势。位于发展水平谱线另一端的高收入国家,则呈现出一幅完全不同的禀赋结构图景。由于已完成工业化,这些国家相对丰裕的要素不是劳动力也不是自然资源,而是资本;因而在有规模经济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具备比较优势。 就这样,从要素禀赋结构出发,进而决定经济结构。而经济结构,则刺激出了产业结构和基础设置不同。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价值和运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价值和运用 目录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科学研究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 五、经济学方法论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 社会科学,简言之,是一种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严格地讲,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一定的区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制定的《教育分类国际标准》中,“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等12个门类,而哲学、史学和文学等则被划入“人文科学”。但实际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难以分开。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在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不可能做出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因为显而易见,社会现象取决于人的一切特征,其中包括心理生理过程。……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人们接受这样的观点,即‘人性’还带有从属于特定社会的要求,以致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不再在所谓社会科学与所谓‘人文’科学之间作任何区分了。”所以,往往以“人文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予以统称之。在现代社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方法论需要哲学思维,但不仅有哲学的方法论,也有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以人文社会问题作为对象性基础,研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特殊性问题,提升人们的方法论自觉,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选用方法,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社会研究是为了发现和解答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解释的过程。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使人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分析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解释预测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 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现象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波普尔所说的世界一,还要研究世界二、世界三;不仅要说明,而且要诠释;诠释就是理解和评价;而理解和评价就是活动和改造。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中的人和人们的社会行为,研究对象比较复杂、异质性较大、不确定因素更多,其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同时社会科学研究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更多。因此,社会科学的成果具有或然性一面,其预测常常会出现“测不准”的现象。但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的功能和价值是确定无疑的,社会历史领域规律性、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的和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科学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统计学意义,是或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所以,在社会规律呈现多样性、非规则性和不可重复性的前提下,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就必须更加灵活。

《西方经济学》讲义教案完整版

《西方经济学》讲义完整版 第一章导言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掌握:稀缺性的含义;选择的含义;机会成本的含义;微观经济学的含义;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区别 一般掌握: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实证分析方法 一般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征;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稀缺性 (一)定义: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二)注意问题: 1、稀缺性是相对的: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 2、稀缺性的存在是绝对的:各个时期:原始社会…当今社会 一切社会:贫穷或富裕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机会成本和选择 (一)选择:有限的资源满足什么欲望

(二)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另一种东西。 注意:机会成本是一种观念上的损失,并不是实际的支出。 (三)生产可能性曲线 1、定义:资源既定条件下两种物品最大产量的组合。也称生产转换线。 2、假设。 (1)、固定的资源:在一定时间上,可供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2)、充分就业:在现有生产过程中,所有的生产要素均得到了充分使用,不存在着资源闲置。 (3)、生产技术:在考虑问题的时间范围之内,生产技术,即由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 (4)、两种产品:为了简化问题起见,通常假定某一经济仅生产两种产品。 3、图形分析: 从图象上看出,生产力可能性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且凹向原点的曲线,其经济含义是什么? 第一,生产可能性曲线揭示了稀缺法则。任何经济不可能无限量地生产。 第二,任何一个经济必须做出选择。但不可能有同时选择二个不同的点。同时,决定了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某一点进行生产就意味着决定了资源的配置。 它是在给定的假设条件下,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的轨迹,它一般凹向原点,隐含着成本递增法则成立。该曲线上的任意一点均代表着有产率的产量组合,曲线之外的任意一点表明在

第五章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汇总

第五章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了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和理论特点; ?掌握新凯恩斯主义有关价格粘性和货币非中性论的主要观点; ?正确认识新凯恩斯主义的利率效应理论; ?掌握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理论的主要观点; ?能够辨析新凯恩斯主义在经济政策上与凯恩斯、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的异同。 主要内容 1.一、新凯恩期主义经济学派概述 1.(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 与特点 2.(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政策取向2.二、货币的非中性 1.(一)工资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 1.1、工资粘性 2.2、工资粘性下的货币非中性 2.(二)价格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 1.1、价格粘性 2.2、价格粘性下的货币非中性

1.三、利率作用与信贷配给 1.(一)利率的激励效应与选择效应 1.1、利率的激励效应 2.2、利率的选择效应 2.(二)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与信贷配 1.1、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原则 2.2、信贷配给 2.四、经济滞胀理论 1.(一)效率工资论 1.1、效率工资的决定 2.2、效率工资与非自愿失业 1.(二)失业滞后论 1.1、对经济滞胀的解释 2.2、效率工资与非自愿失业 2.五、货币政策理论 1.(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指标 2.(二)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 3.(三)信贷政策主张

一、新凯恩期主义经济学派概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凯恩斯主义者们(主要代表是前面章节学习过的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同时,着重将凯恩斯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的经济政策之中,并不断分析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帮助政府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得到了西方各国政府的重视。在1948——1973年间,西方各国的工业生产增长了三倍多,经济基本上是稳定的和繁荣的,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曾把这段岁月称为“凯恩斯时代”,可惜好景不长,连年推行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也带来了种种恶果。其中最严重的就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通货膨胀与生产衰退、失业并存的“滞胀”局面。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凯恩主义倍受责难,随着时势变迁和政局更替,现代凯恩斯学派从官方经济学的宝座上跌落下来,在西方各国的地位和影响已大大削弱。 在凯恩斯主义是日渐衰落的同时,经济自由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处于红火时期,经济自由之风吹遍西方,进而影响到世界各国,占据了影响和决定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主流学派地位。但在现实中经济自由主义取得的效果却令人失望,各国推行新经济自由主义的结果,是以巨大的代价换取了短暂的成功。

浅析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

浅析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 作者李雷 学院投资工程管理学院 专业国民经济学(投资经济)年级2016 学号2016100046

摘要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而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所主要关注的问题。因此经济学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要发展经济学就必须完善经济学方法论。在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先是完全排除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到重新开始认识和学习并接受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到现在我们逐渐与西方经济学理论接轨并展开对话。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经济学方法论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当前的基础上,我们应继续努力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理论,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方法论理论框架,更好地指导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发展 I

目录 1.经济学与方法论 (1) 1.1经济学简介 (1) 1.2经济学方法论 (1) 1.3中国经济及经济学方法论发展现状 (2) 2.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 (3) 2.1经济学方法论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3) 2.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是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 (3) 3.对中国经济学方法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4) 3.1加强经济学理论学习的意识 (4) 3.2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在中国经济学的指导地位 (4) 3.3客观合理地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 (5) 4.中国经济学方法论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意义 (5) 4.1理论意义 (5) 4.2现实意义 (5) 5.总结 (6) 主要参考文献 (6)

浅析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 1.经济学与方法论 1.1经济学简介 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学主要指的是西方经济学。这是因为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由西方国家学者推动,是现代经济学的各主要流派的奠基者。西方经济学主要包括:企事业的经营管理办法和经验;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等。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上产生过: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等诸多流派。其在发展过程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资本主义国家人民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第二,总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为资本主义制度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提供政策建议。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上或整体倾向性上对它持否定态度,而在具体的内容上我们应该看到它的有用之处,当然还要考虑到国情的差别。我国在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经济波动及与此相联系的就业与失业问题、价格水平及与此相联系的通货膨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问题上可以运用。 1.2经济学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即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①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方法论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中经常提到方法论这个概念。 经济学方法论从学者们对经济学的研究中产生,是对其方法的系统概况,同

《西方经济学(精要本,第二版)》思考与练习解答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版)》思考与练习解答 导论 一、简答论述题 1.西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案要点: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体行为。具体而言,微观教学研究单个的居民户如何做出消费和劳动供给决策,研究单个的厂商如何做出产品供给和要素需求决策。与此相对应,宏观经济学研究一个经济体的总体消费、总的就业、总的供给。在上述基础上,微观经济学研究某一类商品的供求均衡与价格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学则是研究一个经济体所有商品与服务的总供求、总产量和一般物价。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是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学的结论是通过微观分析得出来的。 2.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要点: 西方经济学研究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 3.西方经济学一般方法论与具体研究方法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要点: 一般方法论包括演绎推理、方法论个人主义、理性原理假设和求解均衡,这些属于根本性的方法,是基础层面的,是目前所谓主流经

济学都要遵循的一种研究范式,是一种原理。而具体研究方法则是用来实现上述研究方式的工具,研究者会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和目的而从各种研究工具中选择合适的工具。一个理论有没有采用上述一般方法论决定了这个理论是不是经济学,而上述各种具体研究方法则不具有这个性质。 4.什么是方法论个人主义?它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是怎样体现的?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答案要点: 方法论个人主义是经济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思路,不是鼓励个人主义行为。方法论个人主义相信,不管是哪个层面的总体经济结果,都是由经济体中每一个参与者的决策带来的。简单来说,它认为总体是个体的加总。因此,不管是研究一个市场或是一个行业,还是研究总体经济,都需要从分析单个经济决策者如居民户和厂商等的选择行为着手展开研究,由此推断他们的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后果。 例如,西方经济学研究商品的需求时,它会讨论一个代表性的消费者是如何在价格与收入约束下选择各个商品的消费需求,然后由此推知所有的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是什么。如果要研究的是一个经济体的总需求,那还是按照上述思路研究,然后把所有人对各个商品的需求加总起来。 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局限性在于,总体往往并不是个体的简单加总。例如,当每个人都采取对自己有利的行动时,他们的互动会带来

经济学研究方法

关于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综述 一、引言 消费需求,特别是作为最终需求的居民生活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消费问题历来就是中外经济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消费经济理论在西方经过了200 年的研究,已经逐步走向成熟。我国对消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消费产品自给性强,其消费行为和心理明显不同于城镇居民。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西方经济学消费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经典的消费理论强调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凯恩斯(1936)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是由收入唯一决定的,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可以用线性函数形式表示为:Ct=a+b+Yt,式中C为总消费,Y 为总收入,下标t为时期;a、b为参数。参数b为边际消费倾向,b的取值范围介于0与1之间。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函数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绝对收入消费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观点:(1)实际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这里所指的收入是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现期”是指本期的收入,不考虑过去的收入以及未来的收入;“绝对”是指收入的绝对水平,而不是收入的相对水平;“实际”是指按照货币购买力计算的实际收入。在该理论中,凯恩斯强调的是绝对收入水平。(2)边际消费倾向是大于0且小于1的正数。也就是说增加的收入中消费也是增加的,但是小于增加的收入。(3)边际消费倾向本身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这就是凯恩斯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4)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即MPC

归纳主义方法论和演绎主义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体现

归纳主义方法论和演绎主义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体 现 摘要:归纳主义是归纳推理的思想方法在认识论中的系统化反映。它在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比如16~17世纪的重商主义学派、古典学派的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19世纪后期的德国历史学派,20世纪的经济计量学,宏观经济学等。演绎主义强调演绎方法是获取知识、建立理论的基本方法。许多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派在研究方法、理论内容等方面都体现出归纳主义方法论的基本主张,比如,重商主义学派,古典学派的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19世纪后期的德国历史学派,20世纪的经济计量学,宏观经济学等。 关键词:归纳主义重商主义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德国历史学派演绎主义重农主义李嘉图西尼尔奥地利学派 一.归纳主义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表现 归纳主义认为,科学始于观察,观察是建立理论陈述的基础。它是归纳推理的思想方法在认识论中的系统化反映,它强调观察和系统地经验总结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归纳主义主张把知识的获得、科学理论的形成等都惟一地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认为只有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得到的知识才是可靠的。它要求在观察时摒除头脑中一切先入为主的见解,反对在进行观察、实验之前对观察对象的性质做出任何预先的判断。[1] 归纳主义方法论对经济学家们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起到重要的影响。许多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派在研究方法、理论内容等方面都体现出归纳主义方法论的基本主张,比如,重商主义学派,古典学派的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19世纪后期的德国历史学派,20世纪的经济计量学,宏观经济学等。 重商主义是16~17世纪封建主义解体之后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重商主义抛弃了西欧封建社会经院哲学的教义和伦理规范,开始用世俗的眼光,依据商业资本家的经验去观察和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重商主义理论和归纳主义出现在同样要求摆脱几千年来宗教圣典对人们的思想束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它使科学面向生活,使重商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带上归纳主义色彩。早期的重商主义,主要通过经验总结来提出自身的理论见解和政策主张。通过总结商业资本的经营实践,来反映在获取商业利益和国家利益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客观规律,把人们对经济活动规律认识的来源定位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之中,开始了以实践经验为基本来源建立经济理论的时代。 威廉·配第是最早使用归纳方法的英国经济学家,他第一次系统地讨论了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并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经济现象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方法论方面,他认为社会发展有其客观的自然规律,他力图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不仅把研究的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把劳动和土地看作是财富的本源,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而且通过对大量统计资料的分析,探讨了资产阶级社会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在商品的价值、价格、货币以及工资、地租、利息和低价等问题上提出了独创性的见解。[2]他的经济学著作在论述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主要经济问题时,力求探索经济现象产生的自然基础。他以培根所创始的经验科学的方法(即依据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等方法)为根据,提出“对于人口、土地、资本、产业的真实情况的认识方法”,用计量作比较,用数字作语言,阐明社会经济现象的一般规律,写出《政治算术》这本名著。配第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则是要说明经济现象的一般规律,他要解决的问题比重商主义更深一步。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亚当·斯密继承配第的方法论传统,建立了古典经济学,他的方法表现出二元特征,即科学抽象法和现象描述法并存。斯密研究方法的二重性是同他的二重的研究任务相联系的。“一方面,他试图深入资产阶级社会的内部生理学,另一方面,他试图既要部分地第一次描写这个社会外部表现出来的联系,又要部分地为这些现象寻找术语和相应的理性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0.2 Research Methodologies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Induction Constructing general theories on the basis of specific observation. Deduction Using a theory to draw conclusions about specific circumstances. Positive statement A value-free statement which can be tested by an appeal to the facts. Normative statement A value judgment. 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Cross sectional Longitudinal Experiment Survey Case study Grounded theory Ethnography Action research Sampling Secondary data Observation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s Research philosophy Research approaches Research strategies Time horizon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The research process ‘onion ’ Mark Saunders, Philip Lewis and Adrian Thornhill 2003 Research onion process Positivism Realism Interpretivism Deductive Inductive

(完整word版)《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书笔记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书笔记 这篇文献是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1953年的出版的《经济学论文集》中的一篇,文章给我的总体感受是很好的,深入浅出,意味深长。开篇从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入题,在经济学的发展中,实证科学、规范科学及方法技巧这三者的混淆是很普遍的,并成为众多错误的根本原因,对这三者的讨论对确认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特的实证科学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主要讨论在创建凯恩斯意义上的‘独特的实证科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方法问题。”严格的说就是研究怎么样判定一个假说或理论是否应该纳入到实证科学的范畴,即‘是什么’的系统体系。这种普遍的混淆极大的妨碍了经济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的发展进程。 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关系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规范经济学的混淆是难以避免的,理论是研究者们的成果,其关注的问题也和他们自身有关,他们的研究来源就是经验之内和力所能及的那么一个圈子了。经济学的争论也是源于此,夹带着自身的主观和不那么完美的客观,那些自诩为专家的意见分歧相当大,很难保证他们的结论是不偏不倚的。这里所说的绝不是完全意见一致就就是好事,从天文学的发展就能看出了,地心说到日心说就是很好的例证。从文章的观点来看,在‘实证分析’中,研究者很倾向于调整相应的实证结论已支持自己先入为主的成见,同事拒绝那些有悖于自身的规范分析的结论。实证经济学是独立与任何伦理立场及规范判断的,重点在于是什么,既一种客观的科学,与资源科学并无二致。 但是作者认为哪并不是根本差异。 规范经济学及相关经济学方法不能独立于实证经济学,任何结论都会有基于某种行动产生的预测,这种预测或多或少是根治与实证经济学。另一方面,政策结论与实证结论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文章提到了关于最低工资立法的问题,各方的争论都有其现实意义,就算是普遍接受的最低工资问题上也存在迷糊的差异,我从文中发现,那些争论者过于关注政策所导致的新问题,再加上政治和社会影响,要达成完美一致是几乎不可能的,最终立法成功,必会有新问题的产生,我的看法是,只要政策的效果是使立法前的微观个体的状况变好,并没有使某些个体的状况变差,这项立法就是值得的。 西方政策上的分歧大抵都是上述的情况,各自都明白好的坏的哪些方面,尽管不全面,这种争论似乎可以看成是一种实证的过程。所谓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其特点为: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分析问题具有客观性;得出的结论可以通过经验事实进行验证。但是一种政策是有时效,可能还存在一种机会成本,即在立法的时间选择问题,今早的立法可能可以解决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瞻前顾后的结果是现状的更加严重性,理论能经受实证的考验,即通过事实进行验证。 综上所述,有关正确的经济政策的一致意见将不是取决于规范经济学的发展,而是实证经济学的发展,之所以要建立有别于规范经济学是我实证经济学,正是在于促进政策问题上的一致性。 二、实证经济学 实证的终极目标是提出一种“理论”和“假说”,对尚未发生的现象做出合理的有意义的预测。这种理论一部分是有组织的系统的推理方法,其二是具体的假说内容,及从现实中抽象出事物的关键特征。作者在文中提到,理论是没有实质内容的,仅仅是一系列的套套逻辑,对于这点,我表示怀疑,或者说是我不懂,那些列的逻辑不就是某种描述性的、概括性等的内容么?理论的功能则是在于为组织和整理经验材料提供分类依据,从逻辑出发可以揭示理论预言是否完备和前后一致,即从语言的角度看该命题是否是“正确的”。事实证据则可以说明“分类编排系统”即理论的逻辑是否具有有意义的经验对应物。作者引用了供给和需求的案例,这种二分法分别列举了一系列的影响供给和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西方经济学是关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它用一套独特的方法、工具和概念,建立了反映市场经济中经济规律的理论,是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要专业基础课。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所开设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主要内容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所组成。 本课程的设置在于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和提高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西方经济学》是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一门核心课程和主要专业基础课,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其他经济学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以至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的质量有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课程教学采用尹伯成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同时参考国内外最新优秀经济学教材,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还能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以及学会运用理论分析身边的经济学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学习关于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越来越重要。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家关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1、使学生掌握好“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准确理解记忆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了解课程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经济研究方法论讲义

《经济研究方法论》讲义 第一部分一般概述 一.为何学习本课程? 硕士论文、研究选题、研究过程、怎么做、实践的先导 通过对研究过程的正规学习,可以增进研究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应结合对研究过程的完整讨论,结合对“研究”所作的定义,而给一个格式定义。要明确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既不是经济学方法论或科学哲学,也不是研究的工具和技术。 二.学习方法论的理由: 方法论是指处理问题和从事活动的方式,它构成了我们完成一项任务的一段途径或路线,而不是告诉我们如何完成任务的具体细节。 具体做法是方法和步骤,而不是方法论。 学习方法论的主要理由是,它为形成新的可靠的认识提供了一种已经受过时间检验并已被证实的手段,而这些被积累起来的不断扩大的具有可靠性的认识便构成了科学。 学习是“知”,了解方法是“行”的前提。 很多人从事职业经济学研究,但并不知道如何从事研究,这仅仅能从发表文章看出。 学习本课程旨在提高人的从事经济研究的熟练性和有效性。 三.读者的规则: 假定掌握了经济学(宏观、微观、资源、农业经济学等) 假定掌握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 假如有从事经济问题研究的动机 假定已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 开始学习研究方法论,还应具备一些品质: 一是批判性的思考:提问、审视 二是不可走向极端:鸡与蛋的故事 结合能力是经济研究的非常重要的特征,它包括从众多概念、事实和前人所作的研究中进行挑捡、选择的能力,以及对与一个特定的问题有关的众多要素进行选择和结合的能力、创造力。 三是心理和感情的成熟:经历、阅历、热爱 四.本门课程的教学安排 怎样学,讲解方法:理论教学+范例示意+自学+开放式交流 组织讨论,分头指导。 五.关于研究、研究方法、研究方法论的一般概念 研究:《韦伯斯特大学生词典》1997年定义:

现实主义、制度主义与中国经济学发展(一)知识讲解

现实主义、制度主义与中国经济学发展(一) 本文试图对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现实主义运动进行考察,尤其关注了该运动中较有影响的制度主义思潮,并对这场运动所体现出的各流派的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进行着力刻画。在这种背景下,以现实主义理念为线索,以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为切入点,回顾中国经济学20年发展所取得的理论成就和不足,并揭示中国经济学在探索和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两大现实问题方面所体现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经济学本土化的努力,从而试图对中国经济学在21世纪的发展作出前瞻性的思考。关键词现实主义制度主义经济学本土化作者张建伟,1971年生,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生。在国外最近几年的有关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中,"经济学与现实"、"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经济学帝国主义"等问题的讨论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这实际上反映了经济学界对经济学理论自身解释力的反躬自省,也透露出世纪之交的经济学正面临着一个"范式转换"的前夜。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在世界性的经济学现实主义潮流的背景下,讨论中国经济学在关注现实问题方面的本土化努力也就提上了日程。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来看,经济学的现实主义运动作为一种学术思潮自"李嘉图恶习"在经济学界存在和产生影响以来一直沉沉浮浮、曲曲折折地发展着(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旧制度学派的出现曾使经济学现实主义运动出现过短暂的高涨)。在当代,现实主义运动随着二战后经济学形式主义化的日益加重,也在60年代初出现回潮。以科斯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为标志,制度主义作为现实主义运动的一面旗帜,正引导着现代经济学去探索更加纷繁复杂的"真实经济世界"。当今现实主义运动潮流中的制度主义、演进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一起作为与主流学术秩序相对抗的异端派别,倍受国际学术界瞩目。这支在主流学术体系的周遭生长出来的现实主义的学术思潮的纵深发展,正在规范的意义上对各种理想主义、空想主义、抽象模式所蕴含的"市场神话"、"国家神话(政府神话)"、"私有产权神话"等理念产生强有力的冲击,从而使主流经济学家们不得不放宽假设,修改前提条件,引进新的分析工具、拓宽研究领域。从这种意义上说,现实主义思潮的勃兴也许暗示了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向,值得关注。在现实主义运动中,这些相互交叉的学派的学说包括:不确定性经济学、非线性经济学(混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法律经济学、实验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组织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新经济史学、演进经济学、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等。它们的名称各异,但在对现实的关注方面却表现出相似的理论倾向,即,将经济学重新拉回到"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状态。一、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现实主义运动(一)"为经济学而经济学"的形式主义:当代主流经济学的窘境20世纪50年代,弗里德曼(中译本,1991)倡导实证经济学分析方法,他认为,经济理论的全部意义在于,能否对尚未观察到的经济现象作出合理的预测;与理论假设有关的问题并非是它们在描述方面是否现实(因为它们从来就不现实),而是分析逻辑本身;某一理论越是杰出,它的假设就越超脱现实。他的这一看法对当代经济学的形式主义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当代经济学已经害了"形式主义病"。美国学者艾克纳(中译本,1990)指出,当代主流经济学除了建立在一系列形而上学的、从而非科学的公理基础上的一系列演绎推理而外,几乎一无所有。它只是在大学的象牙塔中构思出来的"逻辑精品"。一些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形式主义的泛滥深表忧虑。1991年由12位著名经济学家组成的"经济学研究生教育委员会"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大学的研究院正在费劲地培养一代技术高超、但对现实经济问题一无所知的"低能特才"者

经济学方法论

DUFE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探讨 学号: 专业: 姓名: 教师评阅意见: 论文成绩□95 □90 □85 □80 □75 □70 □65 □60 □60以下

摘要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经济学方法论的问题,通过介绍经济学方法论的内容以及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得出经济学方法论的意义以及方法论对经济学未来的影响。 本文共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经济学方法论; 第二部分介绍了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应用这两种分析方法; 第三部分是介绍经济学方法论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本文主要是从哲学、历史学和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为出发点; 最后一部分是介绍经济学方法论意义以及方法论与经济学的未来,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对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经济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规范方法社会学科

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探讨 方法论是一个博大的领域,充满着激烈的竞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时俱进。它包容着批判主义精神,从事方法论研究,自然要富有批判态度,所有问题都可以争鸣,这一点也是所有科学活动的共同特征。 一、什么是经济学方法论 方法论涉及的是经济学中的基础性问题,是经济学原理的“平台”。它提供了一个范式,我们可以运用这个范式探讨现代经济学中的一系列重要论题,诸如,经济学何去何从,经济学的局限性,经济学阐释的可能性,经济学是否呈现多样性,经济学是否正朝着结构主义的方向演变,等等。 二、经济学方法论的内容 经济学本质上属于社会科学,是经济学家面对经济理论难以消解的现实,视图提出自己的尝试性解释,也是作者的主观认识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认识和把握。经济学方法论在发展过程中深受西方科学哲学的影响。经济学方法论属于哲学的认识论范畴,主要探讨经济学知识的性质、认识论地位以及获得途径等问题。严格意义上讲,方法论属于哲学的范畴,经济学方法论为经济理论构建提供了方法上的哲学观,即方法论哲学。张五常认为,“经济学方法论”应该叫“科学的方法”,“因为科学方法论在经济方面与其他科学是相同的,所以要笼统的说一说,不应该分门别类”,“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因而适用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均适用于经济学研究。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除了仍然用演绎方法和归纳方法外,经济学家还把经济学的研究区分为实证的研究和规范的研究,相应地经济学的方法可以区分为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 实证方法是在既定的评价标准的前提下,考察经济活动中的一定的因果关系。它所解决的,是“这是什么”或“这不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以经济增长为

经济学考研:西方经济学复习最全策略

经济学考研:西方经济学复习最全策略 宏观经济学流派众多,各种经济学观点不同,需要同学们掌握很多经济学流派的观点,同时联系经济现象作出分析、给出对策。 一、宏观经济学特点: 1.考不同学派的观点并进行比较 与微观经济学不一样,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宏观经济学派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些甚至差异很大。考察不同学派的观点是经济学专业考研试题的一个趋势,希望同学们予以重视。 要学好宏观经济学,一定要对宏观经济思想史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在理解各宏观经济学派理论时会感觉到很大的难度。 因此,建议在复习的时候,适当地看相关的教材,如推荐的方福前教授所著的《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2.考宏观经济热点问题 一些高校,最后一道论述题一般为宏观经济热点问题,要求考生利用所学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宏观经济现实问题,并要求考生就某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主张等。 所谓经济热点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方面含义是指当年经济社会发生的事件,比如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地方债等; 第二方面含义是指经济学术热点讨论,比如人民币升值、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等。 这两方面有可能重叠,但是侧重点不一样。前者类似于时事,知识性强,后者类似评论,学术性强。这两点在考试中都有体现。 一般的解题思路包括:①分析理论;②解读当前经济形势;③对当前经济政策进行评论和政策建议。虽然常考经济热点,但不是简单的考察经济事件的内容,而是以“热点与重点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命题。 仅仅看考研指定参考书目,复习一些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花费时间总结一些专题热点,将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多看一些经典的经济类期刊杂志,一些不错的期刊论文可打印下来,予以归纳总结,对应付最后一道大题很管用。 3.重视各章内容的综合关系

西经答案 第二十一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二十一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简述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 解答:(1)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第一,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二,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第三,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第四,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2)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可概括为如下三点:其一,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其二,反对“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其三,力主“单一政策规则”,即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影响。 2.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 解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主要有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后果。微观经济学表明,理解个体行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假设个体追求其最大利益。所以,要使宏观经济学具有坚实的微观基础,应将个体利益最大化作为基本假设。 所谓理性预期是经济当事人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用通俗的话说,理性预期假设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市场出清的假设是说,无论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使相应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或趋向于相等。 自然率假说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等,而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 3.推导卢卡斯总供给曲线。 解答:一个典型企业i的供给函数由下式给出 yi=h(Pi-P)+y eq \o\al(*,i) 其中,yi为企业的产量,Pi为其产品的价格,P为价格总水平,y eq \o\al(*,i)为企业的潜在产量,h表示企业对其产品价格与价格总水平偏离的一种反应,h>0。 用Pe表示企业对价格总水平P的估计,从而有 yi=h(Pi-Pe)+y eq \o\al(*,i)(1) 进一步地,企业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假定按下式进行 Pe eq \o(P,\s\up6(^))+b(Pi eq \o(P,\s\up6(^)))(2) 式(2)表示,企业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该社会的有关机构预测并公eq \o(P,\s\up6(^))eq \o(P,\s\up6(^))的调整,参数b为调整系数。 将式(2)代入式(1)并整理,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