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考研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一六书造字法

六书造字法:,指事字,,,汉字的四大造字法

简介:古代中国人将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它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六书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还有不够完善周密的地方;但它仍然不失为了解汉字的最好的纲要;可以说“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

象形文字

是人类社会最初产生的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是构字方式的一种文字;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概述会意字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 ,武信是

也;”类指事类,谊同义,同挥,指犹言导向;他这八字的界说比较含混,大致是说,比拼代表某些事物的文,并合其义而成新义,而对这个新义的理解需要依

简介假借字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 ,可

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

汉字是由、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和来表现 ,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 ,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

假借字有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假借字;如“北”,甲骨文作“”,像二人相背;北方的“北”无形可像 ,就借语音相同的“”来表示北方的意思;在用字当中既然本有其字,为什么还要另外写一个假借字呢,其中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写书者仓促间写为一个音同的字,历代传抄因其旧而不改;另一种原因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经常习惯以某字代某字用,后世传写也就一仍其旧;

1本无其字的假借

本无其字的假借: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就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例如: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意思的无定代词,原先没有为它专门造字,就借用与之同音的莫”本义为昏暮字来记录它;这样,“莫”也就成了记录否定性无定代词的专用字;为了区别,人们后来又造了“暮”来表示日暮的意思;“莫”和“暮”的关系,属于古今字的关系;再如借用本义为“燃烧”的“然”,来记录表示“如此,这样”意思的指示代词;借用本义为“畚箕”的“其”,来记录和;借用本义为“呼叫”的“乎”来记录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借用本义为“捣臼的棒槌”的“午”,来记录的第七位,等等;都属于这类情况;

2本有其字的通假

本有其字的通假: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是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例如:

早晚的“早”写成“蚤”;

屈伸的“伸”写成“信”;

飞翔的“飞”写成“蜚”;

屎尿的“屎”写成“矢”,“尿”写成“溺”;

背叛的“叛”写成“畔”;

抗拒的“拒”写成“距”;

修养的“修”写成“修”;等;

形声字形声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其中的一个文或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而另一个文或字主要是起标声作用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所谓以事为名,即依事类而定其名字;

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所谓以事为名,即依事类而定其名字;是说在经某个事物定名而造字时,先确定它在万事万物中的属类,属类确定后就用表示这属类的文或字来作新造字的主义部分;

左形右声,如钱、材、消、熔等;

右形左声,如放、鸭、刎颈等;

上形下声,如茅、简、空、室等;

下形上声,如柴、酱、盆、瓮等;

内形外声,如闻、问、闽等;

外形内声,如辟匪、匐、固等;

有的形符与声符处在一个角落,

如颖,从禾顷声修,从肉攸声;赖,从贝刺声;听,从听壬声;

有的形符被声符隔离,

如衷,从衣中声街,从行圭声哀,从口衣声衡,从行声;对这样的形声字在分析形体时一定要注意;

简介指事字说文解字释字 9353个 ,除了在对“上”、

“下”二字诠释时 ,明确其为指事外 ,其他即便是后世公认的指事字 ,均以象形、会意例释之 ,再加上其叙中关于指事字之界说 ,言辞简约

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例如「上」、「下」、「凶」……等等;「上」、「下」两个字是用横线「一」为界,在横线上用一点或较短的短线指出上方的位置,写成「二」,也就是「上」字;而在横线下面画符号为「」,则是「下」字;「凶」字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ㄩ」代表深坑,中间的「×」符号就是象征掉下坑的那种惊吓的感觉和危险的情形;

如段玉裁说文解字·叙注云 :“指事之别与象形者 ,形谓一物 ,事

众物 ,专博斯分;故一举日、月 ,一举上、下 ,上、下所之物多 ,日、月只一物也;学者知此 ,可以得象形指事之分矣……指事不可以会意淆 ,合两文为会意 ,独体为指事;”不难看出 ,段氏认为的指事字 ,就是那些独体的抽象符号字;

指事字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的造字法,用指事法造出的字是指事字;指事字分两种:一种是纯象征性符号构成的,例如:一、二、三、四、上、下等,这类指事字很少;另一类是

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提示性符号构成的,如“刃”在“刀”加一点,表示刀口;“甘”在口内加一点,表示口中含有甘美的食物;

转注字是一种完全同义词,从语言的角度上来说,它增加了人们的负担;如今天就只用“老”字而不用“考”字了,“考”的意义用法已

经转移;转注字虽然没有产生新的造字方法,但是造出了新字,而且新字往往是形声字;它反映了语音的发展变化或方音的差异;同时它也反映了一种语言文字现象:即文字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形体以适应发

展变化了的语言的需要的,它是一种动态的文字现象;

转注属于“用字法”;各说文家解释不同;大致有“形转”“音转”“义转”三说;江声认为所谓“建类一首”是指部首,“考”和

“老”同属老部;戴震认为转注就是互训,“考”字下说“老也”,“老”字下说“考也”,“转相为注,互相为训”的例子;

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

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

是孔;这些字有着相同的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所谓“建类一首”,就是指同一个部首;“同意相受”就是指几个部首相同的同意字可以互相解释;例如“老”字和“考”字,就是一对

转注字,它们都属“老部”所谓建类一首许慎对“老”字的解释是“老、考也”,“考、老也”所谓同意相受

转注字有三个条件:两字同一部首、二字声音相近、可以互相解释;转注字必须是一对或一组,不能是一个;

二、被动语态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

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操何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在安同上

子何恃而往侍何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

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固定句式

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

见……于相当于被动句

以……为……相当于“把……当作……”

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与其……宁……相当于“与其……宁可……”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疑问句

疑问词

常见的疑问词有“何”、“安”、“乌”、“为”、“哉”、“奚”、“乎”、“耶”等

例句

“又安干毒耶”又怎么干去怨恨呢

“尔亦知射乎”你也懂射箭吗

“为何人哉”是什么人

“夫子奚不时来观乎”您为什么不时常来参观呢

“然则何时而乐耶”但是什么时候才能欢乐呢

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

用疑问代词的,例如:

谁为哀者张溥五人墓碑记

独五人之激檄,何也同上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同上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

用疑问语气词的,例如:

壮士,能复饮乎司马迁鸿门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沟六国论

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三、文言文词类活用

四、普通话

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品为语法规范的中华民族共同的通用语言和交际工具;

推普,是推广的简称;推广普通话宣传提纲和宣传口号,由全国领导小组办公室2005年修订;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以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

语言是最重要的和信息载体;在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的发展,社会对普及普通话的需求日益迫切;推广普及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培育统一的大市场;

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水平是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之一;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是提高水平的先决条件;推广普及普通话和推行有利于推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总之,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服务的具体行动;

2. 推广普通话的法律依据

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第二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第三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第四条规定:“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第五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第十一条规定:“汉语文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第十二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第十三条规定:“提倡以普通话为服务用语;”第十四条规定:“广播、电影、电视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第十八条规

古代汉语考研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考研复习要点 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成书年代(清代康熙五十五年),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刘淇),收字(470多)个,按(四声)分卷,依(韵)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王引之),收字(160 )个,全书分(十)卷,按(古声母)排列。 6.《词诠》作者是(近人杨树达),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 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出来的六种体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什么是“亦声”? 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 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现代的意义是“丝绸”;“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如:…… 2.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有:(问题:从词义范围看,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哪些?) (1)词义的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的睡觉。 (2)词义的缩小,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陶制品,现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 (3)词义的转移,如“暂”,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袭击,今义指时间短暂;再如“汤”,本义指热水,现在指菜汤、米汤之类。 3.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有哪些? 答:(1)古代是褒义,现在是贬义的:如“复辟”,古代是“恢复君位”,现在是说“开历史倒车”;再如:“爪牙”,古代指“勇猛的得力助手”义,现在是“走狗”。

最全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期末必备,考研必背)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礼、气气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后、适适、征征、余馀。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其词性,在句中充当其它词类。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古代汉语考研王力古代汉语笔记(通论复习重点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笔记,根据王力的书整理的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重点

1.汉字的源头:一是刻划记号,二是原始绘画。 2.汉字的两个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 3.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汉字。 4.金文是指古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汉字。 5.许慎《说文解字》所列“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6.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7.古今字指在不同时代里用来表示同一意义的不同的一对字或一组字。其中产生在前的叫古字,产生在后的叫今字。 8.通假字指在古书中本有其字而不用,却临时借用音词同音近字来代替用字的现象。 9.假借特点:本无其字,永久借用。通假特点:本有其字,临时借用。 10.古汉语词汇特点:一单音词占多数。二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三一词多义。 11.联绵词的特点:1一个语素。2词形多样。3相同相近的读音 12.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大多具有双声(声母相同)如“荒忽,参差,踟蹰,匍匐,伶例,邂逅,枇杷,唐突”等。叠韵(韵母相同)如“窈窕,徘徊,潺湲,婆汝,荒唐,仓皇,玫瑰,依稀”等。双声叠韵如“缤纷,辗转,优游,燕婉” 13.合成复音词分为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变义复词 14.偏义复词指由两个近义,反义或意义相关的语素组成的复合词,但在具有语境中,其中一个语素有意义,并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记录一个音节的陪衬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园圃偏义园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得失偏义失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异同偏义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作息偏义作 15.变义复词 “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春”“秋"本为季节名,连用产生新义“年纪”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社“”稷" 本为单音词。前者指土地神,后者指五谷神。连用指国家 16.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是否组成新词 a.“其后,马孙竟与汉结婚”“结”指“结 合”“婚”指婚姻“”婚姻“则是指结为 婚姻,结为亲家的意思。 b.云鬓半偏新睡觉,衣冠不整下堂来。 睡指”睡眠“觉”是醒来“的意 思两词连用指睡醒。 c.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地“是土地”方“是见方,与今天地方差异明显 d,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响“指回声”应指回应相应,两词连用是像回声一样应和 一、《包牺氏之王于天下》《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 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 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上古时候的人在洞穴中居住而生活于野外,后世 的圣人改用宫室,宫室上有栋梁,下有檐宇,以防 御风雪,这大概取象于《大壮》卦。古时丧葬,只用薪草厚厚裹覆(死尸),埋葬于荒野之中,不聚土做坟墓,不植树为标记,丧期也没有定数,后世 圣人改用棺橔下葬,这大概取象于《大过》卦。 上古用结绳记事以治理天下,后世圣人,改以契 刻文字,百有所治理,万民有所稽察,这大概取象 于《夬》卦。 一、《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 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 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 姑且等着瞧吧。 四、《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①:厚敛以雕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③,杀之,置诸 畚(4),使妇人载以过朝⑤。赵盾、士季见其手(6),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 入(7),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8),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9)。’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10)”。又曰:‘衮职有 阙,惟仲山甫补之(11)。,能补过也。君能补过, 衮不废矣(12)。”犹不改。宣子骤谏(13),公患 之,使鉏麑贼之(14)。晨往,寝门辟矣(15), 盛服将朝(16)。尚早,坐而假寐(17)。麑退,叹 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18)。贼民之主, 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 晋灵公不遵守做国君的规则,大量征收赋税来 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 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 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官女们用头顶着 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 便询问厨师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 忧虑。他们打算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 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 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士 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 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 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 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 更大的好事了。《诗·大雅,荡》说:‘事情容 易有好开端,但很难有个好结局。’如果这样, 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始终坚持 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 有了依*。《诗·大雅·烝民》又说:‘天子有 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 补救过失。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 去了。”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35)。宣子未出山而复。 大史书曰(36):“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 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反不讨贼(37),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38)! 《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39)。’其我 之谓矣。”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 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 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杀了他的国 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 “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 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 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啊!《诗》中说:‘我 心里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留下忧伤。’这话大 概说的是我吧。” (三)小国寡民 【原文】 小国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 死④而不远徙⑤;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 甲兵⑦,无所陈之⑧。使人复结绳⑨而用之。至 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⑩,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 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 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 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 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 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 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 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 往来。 (三)季氏将伐颛臾《季氏》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 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 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 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 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 (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 (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 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 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 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 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 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 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 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也。”[1]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 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 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 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 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 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 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 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 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 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 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 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 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五、《邵公谏厉王弭谤》《国语·周语上》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 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8),为民者宣之 使言(9)。故天子听政(10),使公卿至于列士 献诗(11),瞽献曲(12),史献书(13),师箴 (14),瞍赋(15),曚诵(16),百工谏(17), 庶人传语(18),近臣尽规,亲戚补察(19),瞽、 史教诲,耆、艾修之(20),而后王斟酌焉,是 以事行而不悖(2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 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22), 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3)。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4)。夫 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25),成而行之,胡可 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6)?” 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 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 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 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 导而让人说话。所以君王在处理政事上,让三公 九卿及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 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 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 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能纷纷进谏,平民则自己的 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子尽规劝之责,君王 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 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 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 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 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 全靠它出产;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 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以用 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便能表露出来。 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去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 去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 断增加。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 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 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十、《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 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 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 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 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 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 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 行不行呢?”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一,“三字”(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问题(尤其是讲过的课文里出现过的)、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注意常用词部分)、辞赋的基本知识。以上这些将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古注要重点掌握,将会出一道大的分析题。 二,上古音、中古音、诗律是重点。上古音主要掌握三十韵部及三十三声纽、弄清旁转、对转、准双声、旁纽等概念的含义。中古音主要掌握中古音声母、声调向现代音转化的规律。诗律会出一道大的分析题,分析律诗的平仄格式及拗救。 三,标点翻译(有可能从我们上过的课文中出,也有可能从课外读物中出)及文段的语法分析(词类活用、宾语前置、被动句、判断句等)。 第一题、客观题一、古今字 (子路曾)鼓瑟希:希(希疏)—稀莫春者:莫(暮的本字)—暮(子路)使子路反见之:反—返(古今异义词:丈人古义老人今义岳父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下去的一天(氓)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今义:达到某种高度。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泣涕,古义:低声哭泣落泪;今义:眼泪和鼻涕。贿,古义:财物;今义:用财物贿赂。)(逍遥游)其翼若垂天之云垂:本义为象草木花叶下垂的样子引申远边之义此为本义垂—陲 志怪者也志—识“鹏之徙与南冥冥—溟而后乃今将图南图— 小知不及大知知—智 (秋水)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古今字:虚(河水流进)与墟(许行)古今字:禽兽偪人。偪与畐、则贾相若贾与价圣人有忧之有与又(天伦)臧与藏臧本义奴隶。申出“收藏”之义此为引申夭与妖(在“妖怪”这一义上)、北与背、臧与藏(后起区别文)、队与坠(历山)古今字:畝与 (登大雷)古今字:景与影、泻为写、与派(静女)释”、“怿”

也是古今字的关系。二、通假字 (秋水)舟车之所通卒,通萃,聚集 卒”本义为在官府中服务的杂役所穿的衣服,后代指杂役。“萃”本义为草的样子,草茂为众草聚集,可引申为“聚集”义(天伦)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常通尝通假字:党与倘、常与尝、睹与(登大雷)通假字:澱与淀、陇与拢(情采)通假字:谟与模 静女)“归”通“馈 (氓)匪:通“非”,不是。“匪”本义为“古代筐类竹器名”。说通脱。“说”的本义为“高兴”, (湘夫人)鄣与障通假字妬”与“妒”两者之间的通假关系。絓与挂鼂,通朝,早晨之义(前赤壁赋)冯与凭 三、异体字 (逍遥游)三飡而反飡,同餐,异体字 (秋水)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鼃,同蛙。异体字(许行)异体字:汜滥于天下汜与泛异体字、许子以釜甑(zèng)爨(cuàn)、以铁耕乎?釜与鬴异体字 从许子之道从,甲文作,本义跟从,此为“遵循”之义子比而同之比(第四声):本义摆在一起此为并列之义(历山)异体字:甽与畎 (登大雷)异体字:踰与逾、燕与鷰、屆与届(情采)异体字:与疏、汎与泛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注意常用词部分 (子路曾)因之以饥馑:饥:本义谷不熟,引申义肚子饿,此用本义馑:本义菜不熟,引申义饥饿,此用本义 比及三年:比:本义相近,引申为比较,此用本义及:本义赶上引申义:到,此用引申义 (季氏)求!无乃尔是过与过:本义是超过引申为过失之义,这里是“责备”的意思。不能者止止:本义脚趾引申义:止步此用引申义 则将焉用彼相矣“相”的本义是以目视木,引申为搀扶、辅佐、

古代汉语复习知识点

古代汉语复习手册 一,古书的注解 传、注、疏、笺涵义: 传: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和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为经,给经作注的书为传。传指阐明经义。如:《诗》为经,毛亨为之作注,称为《毛诗诂训传》。多指解释经文著作。侧重于对思想的引发,也解释字句。 注:除对思想内容解释外,侧重文字解释,以扫除读史的文字障碍。 笺:对原注加以补充订正。如: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作注,称郑笺。疏:也叫“正义”,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毛诗正义》:包括《诗经》的注和疏两种注解。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重要的注疏作者 《十三经注疏》:唐人在总结前人注解工作的基础上,由孔颖达等纂集成《五经正义》,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又有贾公彦的《周礼疏》和《仪礼书》,徐彦的《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的《春秋谷梁传疏》,总共九种。到了宋代,又有邢昺为《论语》《孝经》和《尔雅》作疏,孙奭为《孟子》作疏。为了便于查阅,后人把这些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这就是现在同行的《十三经注疏》。 东汉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注》 魏代王弼《老子注》晋代郭象《庄子注》;吴国韦昭为《国语》作注 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 颜师古《汉书集注》李善《文选注》 注解术语: 读为、读约、读若、读如——用来注明音读的。P682 “读为”和“读曰”一般(必然)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读若”和“读如”的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可以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也就是所谓“声训”。鬼之言归也。(作业回顾一下) ·了解一下——《说文解字》作者东汉许慎, 《经籍纂诂》清阮元在浙江督学时请几十位文士集体编写的一部字书。 二,古书的标点问题 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有一个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三,骈体文的构成 概念:骈体文是受了汉代辞赋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文体,魏晋时期开始行成,南北朝时期成了文章的正宗。唐代一般把它叫做“时文”,用来和“古文”相对。因为通篇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从晚唐时期又被称作“四六”或“四六文”,明代以前一直沿用这个名称,直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骈偶文。中唐以后,骈体文的正统地位逐渐被“古文”所代替。 语言特点: 语句:骈偶,四六;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相对,直到篇末。(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

古代汉语_郭锡良版本_复习要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臵、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 ................本知识、 .... 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 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成书年代(清代康熙55年),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刘淇),收字( 470 )个,按(四声)分卷,依(韵)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王引之),收字( 160 )个,全书分( 10)卷,按(古声母)排列。 6.《词诠》作者是(杨树达),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什么是“亦声”? 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 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现代的意义是“丝绸”;“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如:…… 2.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有:(问题:从词义范围看,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哪些?) (1)词义的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的睡觉。 (2)词义的缩小,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陶制品,现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 (3)词义的转移,如“暂”,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袭击,今义指时间短暂;再如“汤”,本义指热水,现在指菜汤、米汤之类。 3.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有哪些? 答:(1)古代是褒义,现在是贬义的:如“复辟”,古代是“恢复君位”,现在是说“开历史倒车”;再如:“爪牙”,古代指“勇猛的得力助手”义,现在是“走狗”。 (2)古代是贬义,现在是褒义的:如“锻炼”,古代是玩弄法律诬陷别人的意思,现在指“练习、磨炼”,是褒义。

最全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期末必备,考研必背)

最全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期末必备,考研必 背)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XXX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XXX的《说文解字》以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心、形声、转注、假借。只需象形、指事、会心、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分解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经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

《古代汉语》考研笔记

中山大学汉语史与古文字专业03及04年博士生入学古汉语试题(部分) 古汉语试题(汉语史、古文字专业通用) 03年 翻译《汉书-师丹传》 04年 一、据《左传》一段文字,分析“于”、“以”用法。 二、标点并翻译《左传》中一段文字。 三、简述下列出土材料的大意及语言学价值。(碑刻) 四、失记。 前两个题是《国语》中的材料,一段是曹刿问何以战,第二段是标点并翻译”庄公观社“。第三题是段墓志材料。问题一:隶定并标点。问题二:概述大意,并指出汉语史研究的价值。 清华大学2001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古代汉语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简牍2、汗青3、帙4、付梓5、句读6、衍文7、文、字8、《马氏文通》9、押韵10、破读二、请简答并举例(每题4分,共20分。)1、连绵字2、三十六字母3、反切4、今体诗及其特点5、十三经注疏三、填空。每空0.5分,共30分1`中国古代研究语言的学问称作(),包括()、()、()三个部门。2、汉字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其形体演变大致经历了()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3、迄今发现最早的系统汉字是()年前的(),是()世纪末在()出土的。4、说文解字是()时期的()撰写的中国第一部字典。书中把所受的万余字分成()部首,以()为正体,兼收()、()。5、“六书”始见于(),一般指()()()()()()。6、汉字记录汉语的基本特点是()。汉字基本上属于()文字,严格讲现代汉字是()文字。7、清正确读出下面的地名、人名:龟兹月氏吐番镐京涪陵米芾女娲皋陶单于?食其8、请分析下面汉字的音节结构 |声|韵|调|9、填补空缺书名作者成书年代价值———————————————————————————————————广雅疏证说文解字注中原音韵——————————————————————————————————— 四、请回答。每字0.5分,共10分,第二题酬情加5—10分 1、指出下面词语的本义写、书、题、临、陵、天、鄙、即、既、因 2、请为下列几组汉字正确标音,并试解释形声字声符变读的原因。 帝谪虹豇贡扛坻邸馥愎 五、分析句子结构。共10个单句,每句1分。共10分 1、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2、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大哉尧之为君! 4、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5、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7、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8、老臣窃以为媼之爱燕后贤于长君。 六、请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现象。每题1分。共5分 1、疆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4、人不能以死免其君我谬之不详赦之以劝事君者 5、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七、标点并翻译。15分 1、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匿且擢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2、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者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媼尊长安君之位而日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媼为长安君计短也固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3、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4、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 (2)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 一、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 ),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 》,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一) 第一章工具书 一、字典辞书的基本方式 (一)编排方式:1、部首和笔画;2、音序;3、号码。 (二)注音方式:1、直音;2、反切;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 (三)释义方式:1、直训;2、描写;3、义界;4、譬况。 二、常用工具书 (一)应用类工具书:1、《康熙字典》;2、《中华大字典》;3、《辞源》; 4、《辞海》; 5、《新华字典》; 6、《现代汉语词典》; 7、《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8、《汉语大字典》; 9、《汉语大词典》。 (二)专业类工具书:1、《说文解字》;2、《经籍纂诂》;3、《经传释词》; 4、《词诠》; 5、《诗词曲语辞汇释》; 6、《尔雅》; 7、《方言》; 8、《释名》; 9、《广雅》;10、《广韵》;11、《助字辨略》。 第二章文字 一、汉字的性质与特点 (一)性质。 (二)特点。 二、汉字的源流 (一)起源:假说,图画与契刻。 (二)流变:1、形体演变;2、载体演变。 (三)汉字衍变的趋势:1、简化;2、标音化。 三、汉字的结构 (一)“六书”的形成过程:1、名称的出现;2、细目的出现;3、说解的出现。 (二)“六书”的说解:(以许慎《说文》为主) 1、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2、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3、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4、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转注:建类一首,同义相受,考老是也; 6、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三)形声字形符与声符的位置及特殊情况 1、位置: 2、特殊位置: 3、省形与省声: 四、汉字的应用 (一)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时代用不同的字表示。 (二)异体字: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

6古代汉语考研辅导++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 附答案

古代汉语考研辅导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 班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 省形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析形声字是使用的术语。指形声字省略形符某一部分的现象。 省声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析形声字是使用的术语。指形声字的声符有所省略的现象。如《说文》:“融,……从鬲,蟲省声。” 异文异文指不同的书或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在记载同一事物时使用不同的字词。如《春 秋?隐公十二年》“公会郑伯于时来”,《公羊传》“时来”写作“祁黎”。又如“伏羲氏”在古书中也写作“庖牺氏”“包羲氏”等。这样的异文对於研究上古汉语的声母和韵母系统都非常有价值。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这部书是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也是第一部 系统完备的字典,共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另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分析小篆字形,说明了汉字的结构和发展情况。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都对我们查检《说文解字》提供了帮助。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四大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转注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转注:说法不一。 四体二用对于“六书”是否都是造字方法,后代学者的看法与汉朝学者不完全相同。 后代多数学者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可以造出新字,而转注和假借不能造出新字,所以“六书”不能认为都是造字方法。於是有学者提出“四体二用”说,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是造字的方法,而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的方法。

考研古代汉语必记知识点

几本重要著作 1、尔雅 《尔雅》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说法,书名之意是以雅正之言解释方言词语和古词语,使之近于规范。它是我国第一部解释词义的训诂著作,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编纂的词典。全书按意义分类,共19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是解释一般词语的,后十六篇是解释各种名物的。 《尔雅》汇集并保存了大量的上古汉语的词汇,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同时也是阅读先秦古籍的工具书;《尔雅》首创的按意义分类编排和释词方法,对后世的辞书和类书的编纂有很大影响。当然,《尔雅》也有不少缺点,分类不够科学,所收词语义项不够完整,释义过于简略,意义不够明确等。 晋代郭璞的《尔雅注》是现存最早的注本,宋代邢昺著有《尔雅疏》。清代著名的有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尔雅正义》引证多种古籍,并广泛采集古注来补充郭注的疏漏,材料丰富,解释简明扼要。《尔雅义疏》是所有注本中最为详尽和通行的一种,这部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根据实际观察来描述草木虫鱼鸟兽,详细确切,胜过以往各家注解,并纠正了历代相传的一些错误说法。他在注解中还很重视以声音通训诂,但由于对古音学比较生疏,错误较多,古音通假也用得过于泛滥,后来王念孙做《尔雅郝疏刊误》有所补正。) 2、方言 《方言》,全称《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輶轩是指周秦之际帝王使臣乘坐的一种轻便车,輶轩使者指的是周秦时代往各地采集诗歌民谣异语方言的使者,绝代语是指历代传承下来的词语,即当时的通用词,别国方言是指一些在先秦时时诸侯国地区的方言。),作者扬雄。《方言》共15卷,今存13卷,12和13卷只有细目没有方言。全书的编排体例仿《尔雅》,这十一卷的释词方法基本一致,一般是先列一些不同的方言中的同义词,然后用一个通行地区广泛的词加以解释,以下还大都说明某词属于哪一地区方言。 《方言》是我国第一部记载全国性实际方言情况的方言词典,书中收集并保存了相当丰富的汉代口语词汇,为我们了解汉代通用词语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我们研究古今语义语音变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方言》在词的分类上缺乏严格界限,编排体例不够科学,是其缺点。 戴震《方言疏证》对原书做了细致的文字校订,并逐条疏证。钱绎的《方言笺疏》广征博引,材料比较丰富,而且能从声音上解释词义,成就较高。 3、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东许慎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音读的著作。它既是一本文字学著作,又是一部训诂学著作。全书共15卷,前14卷是对文字的解说,最后一卷是叙目。共收字9353,另有重文1163个。所收字按照形体分为540,每部中的字主要根据意义来排列,即“以类相从”。《说文》的体例是先义后形,即先说解字义,然后分析字形,有的还说明读若某。 《说文》是研究上古汉语词汇和语义的重要资料,也是阅读整理先秦两汉古籍必备工具书。《说文》完整的保存了小篆和部分古文籀文,也是辨识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桥梁。其所创的部首编排的体例对后世字典的编纂也有很大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