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观破碎化与生态学模型 文献综述

景观破碎化与生态学模型 文献综述

景观破碎化与生态学模型 文献综述
景观破碎化与生态学模型 文献综述

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

摘要:通过对湿地景观的调查,进行生态学模型及景观破碎化的研究,将其联系发展,得到生态学模型在湿地景观破碎化中的应用。景观破碎化就是在自然过程或人为活动影响下,连续的整体景观转变为分割和破碎的景观镶嵌体的过程。生态学模型是依据生态学原理,运用数学方法描述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数量变化过程的模型。常用的生态学模型有描述生物种群数量变动关系的模型,考虑到生物种群年龄结构的列维斯一列斯里矩阵模型以及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变换和能量转化的分室模型等。湿地景观就是介于陆地与水域之间的,为水体暂时或永久覆盖的景观,包括沼泽、河滩、湖泊、河口和水深小于6 m的海域。

关键词:湿地景观;景观破碎化;生态学模型;种群

生态学模型与湿地景观破碎化的研究应用

1,生态学模型及湿地景观破碎化定义

1.1,湿地景观

国际湿地公约采用广义的湿地定义,这一定义包含狭义湿地的区域,有利于将狭义湿地及附近的水体、陆地形成一个整体,便于保护和管理。湿地的研究活动则往往采用狭义定义。美国鱼类和野生生物保护机构于1979年在“美国的湿地深水栖息地的分类”一文中,重新给湿地作定义为:“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至少有一至几个以下特征:(1)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植物优势种(2)底层土主要是湿土(3)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底层有时被水淹没。”定义还指湖泊与湿地以低水位时水深2米处为界,按照这个湿地定义,世界湿地可以分成二十多个类型,这个定义目前被许多国家的湿地研究者接受。

1.2,景观破碎化

景观的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文因素的干扰所导致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实质上包括了穿孔、分割、破碎化、缩小、消失五种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1]。

破碎化是指自然分割及人为切割的程度,即生态格局由连续结构向斑块嵌块体变化过程的一种度量。景观环境破碎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通过对破碎化的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景观稳定性和人类干扰程度,为景观管理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2]。

根据空间处理方式的不同,异质种群模型可分为三大类,可不同程度地用于描述破碎化景观动态。

(1)空间不确定异质种群模型,假定所有局域种群间均等互联,模型中不包含空间信息,仅能用于景观斑块动态描述;

(2)空间确定异质种群模型,假设局域种群在二维空间上以规则格子形式排列,是一种准现实的空间处理方式,可用于景观动态的简单描述;

(3)空间现实异质种群模型,包含了破碎化景观中局域种群的几何特征,可直接用于真实景观动态的模拟研究。

空间现实的和基于个体的异质种群模型不但是未来异质种群模型发展的主流,也将成为未来破碎化景观动态研究的重要工具。为了更加准确完整地描述破碎化景观动态,不但应该综合运用已有的各种异质种群模型方法,更要引进新模型来刻画多物种、多变量、高维度、复杂连接的破碎化景观格局与过程。

利用景观格局指标进行景观环境研究是目前湿地景观究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随着遥感与GIS技术的推广应用,人们能较容易地对一幅或多幅景观类型图进行处理,获得大量格局指标数据。通过选取多个景观格局指数来反映湿地环境的个体形态特征及整体多样性特征,进而反映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及湿地环境的破碎化程度[2]。

景观破碎化导致物种以异质种群方式存活,使得基于异质种群动态模拟破碎化景观动态成为可能。异质种群动态模型的发展为景观动态模拟奠定了良好基础。

1.3,生态学模型建立方法

建立生态学模型的方法简单来说,包括四个部分:建立概念模型,建立定量模型,模型检验,模型应用。建立生态数学模型的方法一般认为至少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分室方法,用以研究生态系统中各分室的物质与能量的流动,并给出定量的表示。一种是实验组成成分法,主要用于复杂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如捕食,竞争等)的分析。

总之,并不是所有建模过程都要经过这些步骤,有时各步骤之间的界限也不那么分明.建模时不应拘泥于形式上的按部就班,在实际建模过程中可以灵活采取。

1,景观生态学模型及景观破碎化的研究应用

2.1,景观生态学在研究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景观空间格局对生态过程影响的新兴学科。它除关注以往传统生态学中的自然因素外,更注重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及其演化过程的影响[3]。

目前,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是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Risser等认为景观生态学研究具体包括: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动态;异质性景观的相互作用和变化;空间异质性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空间异质性的管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发展突出体现其对异质性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相互作用的研究[5]。

景观破碎化指数指景观中某一生境类型在给定时间内和给定性质上的破碎化程度。其取值为0~1, 0代表无生境破碎化现象, 1代表已完全破碎化。破碎化指数为

F1= (Np-1) /Nc

F2=MS(Nf-1) /Nc

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

式中:F1为整个区域的景观破碎化指数;F2为斑块数破碎化指数;Nc为研究区总面积与最小斑块面积之比;MS为景观中各类型斑块的平均斑块面积与最小斑块面积之比;Np为景观的斑块总数;Nf为景观中给定生境类型的斑块数[4]。

目前,有许多学者将景观生态学和3S技术应用到景观规划中去。李新通以GIS技术为支撑,根据景观生态学格局与过程的原理,在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景观尺度上的农业土地景观生态分类与景观单元空间格局的优化配置,对生产性景观单元进行了土地利用模式设计,以形成高效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式。王芳等运用GIS技术强大的信息管理、空间数据处理分析功能,采用松散蜗合式GIS建模方式,实现了对二龙山水库流域退化生态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

GIS的发展与应用为景观生态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与数据来源,并在景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空间格局描述与变化模拟、生态监测与研究、生态设计与规划,以及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2,生态学模型在研究中的应用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预测模型方法,该类方法首先通过选择参考点,建立理想情况下样点的环境特征及相应生物组成的经验模型,之后,比较观测点生物组成的实际值与模型推导的该点预期值,以两者的比值河流健康进行评价[8]。

开展基于遥感、GIS、GPS新技术的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必将成为河流管理的主要目标,所以很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通过3S技术手段可方便快捷地建立一套适用于我国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及评价体系,对主要河流进行健康评价,为河流及流域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以期实现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9]。

参考文献

[1]王宪礼,布仁仓,胡远满等.辽河三角洲湿地的景观破碎化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1996,7:299-304.

[2]成遣,王铁良.辽河三角洲湿地环境破碎化与恢复对策研究[J] .人民黄河,2010,3:11-13.

[3]饶裕平,方陆明,李东.GIS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 .人民黄河,2009,2:9-10.

[4]王瑞玲,黄锦辉,韩艳丽等。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J]。人民黄河,2008,10:14-17。

[5] 肖笃宁,布仁仓,李秀珍.生态空间理论与景观异质性[J].生态学报, 1997,17,5: 453-456

[6] 李新通.可持续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0, 19,3: 5-9.

[7] 王芳,夏丽华.基于GIS的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以二龙山水库流域景观生态系统为例[J].东北测绘, 2002, 25,3: 12-14.

[8] 唐涛,蔡庆华,刘健康.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9:1 191-1 194.

[9] Kemper N P.RVI:Riparian Vegetation Index[R].Draft Report to the Water Research Commission, WRC,1999.

[10] 庞治国,王世岩,胡明罡.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展望[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2:151-155.

[11] 田家怡.王秀凤,蔡学军,等.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M].青岛:中国海洋

大学出版社, 2005.

[12] 刘红玉,吕宪国,刘振乾.环渤海三角洲湿地资源研究[J].自然资源报,2001,16,2:101-106.

颐和园景观设计手法

颐和园景观设计手法

北京农学院实习报告 报告题目: 实习一 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课程名称: 园林艺术理论 任课教师: 郑强 学生姓名 乔丹 学 号 201420521212 系 别 园林学院 专 业 风景园林 成绩:

实习报告提交时间:2016 年 3 月30 日 实习一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实习目的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重要类型园林的参观、实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1.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类型的园林布局及造景手法 2.了解并掌握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平视景观,仰视景观,俯视景观的不同视觉效果 3.了解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特点 4.了解皇家园林前宫后苑这一园林形式 5.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诗情画意,典故传说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6.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北方皇家园林 一、颐和园背景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

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东西向1600米,南北向1900米,湖面占总面积四分之三。 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 宫庭画师郎元宁画颐和园设计初稿。 二、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1。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4。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2020年景观类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本

2020年景观类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本 1、课题背景介绍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素有“山东南大门”之称,下辖3区9县,面积1。72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是山东省面积、人口最多 的行政区。临沂城水资源丰富,纵贯南北的沂河、柳青河、青龙河和 横穿东西的祊河、涑河等5条河流在中心城区交汇,位于临沂城区段 的沂河橡胶坝长1248米,为世界之最,已被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上 游形成的沂蒙湖水面130万平方米,湖水碧波荡漾,面积相当于两个 杭州西湖,2001年被国家水利部评定为水利风景区。 过去因为只注重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工作被 忽略,市区滨河地段杂草丛生,1片荒芜;挖沙船到处挖沙,使河边变 得坑坑洼洼,脏乱不堪;1些不法单位拉来建筑垃圾倾倒在沂河及涑河 沿岸的堤坝上,很多工厂将废水也排放到河里,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污染严重,无法饮用。很多居民也将生活垃圾倾倒在这里,使河边变 成了垃圾场,1到夏天,熏人的气味扑面而来,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形象。 为了适合经济的发展,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合理利用充足的水资源,同时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临沂市政府决定投入 巨沂资规划建设临市区内的滨河区域。 2、课题拟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实验方案 在上述情况的影响下,我这次所报的毕业设计课题为“临沂市沂 河沿岸(局部)景观设计”,所以滨水空间的规划、绿化和景观设计是 这次课题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因素,自古以来就被赋予多种属性,被 当作理想人格的的1种象征,使得其在性、情、景、意交融中充满了 生命的灵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水逐渐成为1种根源性的隐喻,是代 表自然与城市“合1”的模型。能够说水是古代除了封建礼制以外,对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景观生态学是本世纪7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肖笃宁等,1997)。自8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现在普遍的看法是,这门新兴学科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相互结合的产物。要想能够对其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了解,这就必然要涉及以上两门学科中的一些相关思想的发展。地理学中,由于其学科跨度很大,并不是每一分支都与现代景观生态学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对景观生态学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的仅是其中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其中与景观学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 1 景观学的发展历史地理学中的景观学产生于德国,19世纪末叶,由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将景观的概念引入地理学中,他认为景观的地理学含义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作为一门研究景观形成、演变和特征学科的景观学产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德国地理学家Seigfried Passarge 于1919―1920年出版了三卷本《景观学基础》之后,又于1921―1930年出版了四卷本的《比较景观学》。在这两部著作中,他认为景观是相关要素的复合体,并系统地提出了全球范围内景观分类、分级的原理;并认为划分景观的最好标志是植被,同时,他还提出了城市景观的概念。作为景观学说的提出者之一的德国人文地理学家Otto Schluter 于本世纪初发表了《人类地理学的目的》一书,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文化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主题的观点。在1952-1958年间先后完成的三卷本《早期中欧聚落区域》一书中,他提出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区别,并最早把人类创造景观的活动提到了方法论原理上来。其实有关人文景观的思想,早在1925年即在美国人文地理学家Carl Sauer的《景观的形态》一书中得到了反映,在该书中,Sauer 提出应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认为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1990)。自本世纪3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个景观学研究的中心,这就是前苏联的景观学研究。其代表人物为贝尔格。他于1913年即提出,景观是地形形态的一定的、有规律地重复的综合体或群体这一概念。1931年,贝尔格的巨著《苏联景观地理地带》一书出版,该书是苏联系统阐述景观学原理的第一次尝试。在该书中他进一步明确和补充了1913年所下的景观定义,提出了景观的例子,研究了景观与其组成成份之间的相互作用,谈到了景观的发展与起源问题。由于贝尔格等最初的景观研究者们,没有赋于景观任何分级的意义,而把它看成是任何的地理单元,即把它用作是“地理综合体”的同义词,因此,在以后的研究当中,出现了一些自相矛盾或不好理解的东西,为此,许多后继的研究者们,针对这些缺陷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以致于形成了苏联景观研究的两大学派:类型学派和区域学派。类型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M.A.别尔乌辛等,而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拉孟斯基、C.D.卡列斯尼克、H.A.宋采夫、伊萨钦科等,而尤以区域学派的影响为甚。H.A.宋采夫1947年在全苏第二次地理学代表大会上关于景观问题的报告,被认为是继拉孟斯基、卡列斯尼克、苏卡乔夫等人之后,对景观学说的第一个巨大贡献。在这一报告及其以后的著作中他给了景观一个新的、更为确切的定义:景观是具有同类地质基础和相同的一般气候的、发生上一致的地域,这是由几个或许多部分―限区―组成,后者在景观范围内形成有规律的结合。之后,又有许多地理学家在相当多的著作中对景观学说进行阐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波雷诺夫和彼列尔曼的工作。他们奠定了景观地球化学的基础,他们主要研究景观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形成了苏联又一个景观学研究方向―景观地球化学研究方向(伊萨钦科等,1962;贝尔格等,1964)。现代景观学研究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强调分析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分析研究通过对景观各个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去解释景观的特征,综合研究则强调研究景观的整体特征,这一方向的景观学相当于综合自然地理;另一个方向是研究景观内部的土地结构,探讨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景观。这一研究在苏联发展为景观形态学,在我国则称为土地类型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

景观生态学综述

课程论文 城市景观生态学的特征及规划方法的应用 课程名称景观生态学 姓名葛婧 学院草叶与环境科学学院 学号320152120 一级学科生态学 学科方向生态科学 指导教师周建勤 论文评分

摘要:城市景观生态学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领域之一,主要研究城市的景观生忘过程与空间格局、城市生态环境及其与各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等内容。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中景观生态学的应用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推动其应用与发展,促进我国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进步与完善。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景观生态学规划方法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是以景观为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物种流在地球表层的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内部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简言之,景观生态学就是表示支配一个区域不同地域单元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关分析。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系统管理、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景观建筑规划设计、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等领域。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 城市景观生态学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它是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城市(以人为中心)区域的结构、功能、动态过程和变化效应,以利于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一些现代化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它不仅研究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环境,而且还要研究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涉及的部门和学科较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城市资源开发、园林和自然景观、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物保护和开发、交通道路等,而城市景观生态学是以上学科的集大成者,也可以说各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由于本学科力量不能解决问题,必然要走向城市景观生态学的一条必由之路[1]。 1 城市景观生态学 城市景观生态学隶属于城市生态学的研究范围,是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交叉。主要涉及景观建筑学、美学、园艺学、植物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目前研究的中心目的主要是协调“人一地”矛盾,试图将自然组分重新引入城市。对改变城市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城市与自然共存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在城市景观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前人主要从区域整体的角度,对其结构模式、与外界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过探讨,而对其内部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综述_赵晓昱

收稿日期:2010-06-13 作者简介:女,1974年生,助理工程师,下花园区自来水公司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综述 赵晓昱 下花园区自来水公司 摘 要 从城市景观入手,分析了城市广场景观及其功能定位和文化性表达,对城市广场景观 设计的要点进行了有重点的探析和综述. 关键词 城市广场;广场景观;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 TU 2 0 前 言城市景观是城市空间中由地形、植物、建筑物、绿化、小品等所组成的各种物理形态的表现,是通过人的感觉及思维后所获得的感知空间.因而城市的景观设计,也可以说是城市美学在具体时空中的体现.它是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进而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城市景观设计常与空间设计联系在一起,空间是城市景观中第一位的重要因素.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城市特色、改善城市景观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广场设计是最典型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广场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它作为城市的客厅,集中体现了城市的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设计优秀的城市广场并具有增强城市本身的内聚力和对外吸引力,形成城市公共空间同时构筑城市防灾空间,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等多重作用.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1 城市广场景观作为现代城市景观规划的一项基本内容,广场设计应该立足于现代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三大要素,即意义、使用与环境.“意义”指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的问题,“使用”指作为开放空间的领域性问题,而“环境”指城市居民的户外活动场所,需要广场具有良好的生态效果与绿化作用,这一点在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如果说古代的苑囿设计内容都浓缩于古典园林设计之中的话,那么,可以说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最基本的东西都浓缩在广场设计之中.广场不是一种简单的形态游戏,它是一种生活,是一段历史,或者说是一种制度的产物.在古代,东方几乎没有广场,而现代城市广场,其意义已走向多元化,它既要满足多层次人群的精神要求,又要体现当时当地城市居民多层次的价值观念.因此,一个设计成功的城市广场,不仅能反映一个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城市面貌,还要折射出这个地区的社会历史及文化沉淀,也就是要与该地区的“文脉”相融合.广场规划设计已经开始成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热点.广场成为市民集散和扩大城市绿地的重要手段. 2 城市广场景观的风格定位及其文化性表达 城市广场具有人流密度高、聚集性较强、空间较开放等特点,对于高密度开放空间的广场规划设计而言,广场设计所营造的一个“场”,是一个空间领域,我们不仅要在其形态、功能、环境上下功夫,还要将其融入周围区域的文化中去.一个好的广场设计,应该能激发人们文化生活,创造引人入胜的交流氛围,从而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风格. 广场的景观设计一方面具有共性,无论是规则的,还是不规则的,都应该具有客观的比例、尺度、重第28卷第3期2010年9月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 OUR NAL OF HEBEI INSTITUTE OF AR C HITEC TU RE A ND C IVIL EN GINEERING Vol .28No .3Sep .2010

潮间带生态学调查研究的概述和展望【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水产养殖 潮间带生态学调查研究的概述和展望 摘要:潮间带生态学是研究潮间带出现的生物种类、分布范围、群落结构、主要优势种或经济种的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调查前确定调查的站点以及内容对于生态调查的正确度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本文介绍了潮间带调查的研究的概述以及对未来的一些展望。 关键词:潮间带;生态调查;优势种 潮间带是界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地带,通常也称为海涂。根据潮汐活动的规律,潮间带又分为3个区:(1)高潮区(上区):它位于潮间带的最上部,上界为大潮高潮线,下界是小潮高潮线。它被海水淹没的时间很短,只有在大潮时才被海水淹没。(2)中潮区(中区):它占潮间带的大部分,上界为小潮高潮线,下界是小潮低潮线,是典型的潮间带地区。(3)低潮区(下区):上界为小潮低潮线,下界是大潮低潮线。大部分时间浸在水里,只有在大潮落潮的短时间内露出水面。潮间带的环境时而干燥时而潮湿、温度时高时低、盐度也是时时变化,可以说微环境的变化非常大,潮间带的生物必须具有忍受每日温差和含氧量剧烈变化的能力。而人们也充分的利用潮间带的现象,发展出了潮间带地区的有益生物的养殖,潮汐能发电等有利于人类的项目。 1潮间带生态学调查研究的意义 潮间带生态学的研究对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有计划地滩涂围垦和发展有益生物的养殖,对有害生物的防除以及对分类学[20]、古生态学、地史学[11]和环境调查[7]的研究将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也是发展海洋科学的方法。 2潮间带生态学调查研究的方法 2.1 确定调查的采样的站点 海岛潮间带设立几个合理的断面,而断面的中站点的多少根据生物的变化和地质的变化而确定。潮区划分参照《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规范》[18],高潮区分2个亚区,中潮区分3个亚区,低潮区分1个亚区。[15]在站点确定后,要做一个明显的标记,使以后采样能够在同一个位置,从而保证数据的有效。 2.2 定性采样 在各采样站点以及站点附近进行定性采样,可以对定量采样提供参考。 采样的时间有按各个月或者季度采样,一般调查都是由落潮时由高潮区向低潮区采样,这样采集样品的时间和种类都能多点,不会太过于匆忙。在站点要采集样品的次数不少于两次。在采集样品时要把身体柔软的种类比如说多毛类,寡毛类等和身体坚硬的种类如贝类,甲壳类分开在不同的

毕业设计别墅庭院设计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别墅庭院设计文献综述 篇一:庭院植物景观设计文献综述 1.1、写作目的 城市化表现为人口密度的增加以及工商业的发展。它是一个生态学变更的全球动因,是除了南极洲以外的每个大洲所面临的问题,并贯穿了整个生态系统[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的生活环境却每况愈下——森林植被遭严重破坏,土地荒漠化等问题频频出现,而同时却又有报道:波兰的华沙市有大小花园56处,人均占有绿地面积78平方米,成为占有绿地最多的花园城市;而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各住宅之间都有200米宽的空地作为绿化区。凡私人建 房者必留有1/3的空地作为草地或种花种树[2]。由此可见,在环境遭到破坏的同时,亦有很多人有意识地去维系它。 而庭园绿化是构成整个城市绿化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重视庭园植物景观设计亦是提高人民生态意识的一种方式,从而达到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目的。 1.2、有关概念 庭园(courtyard garden):建筑物前后左右或被建筑物包围的场地通称为庭或庭院。在庭院中经过适当区划后种植树木、花卉、果树、蔬菜,或相应地添置设备和营造有观赏价值的小品、建筑物等以美化环境,供游览、休息之用的,

称为庭园。简单的说,就是房屋建筑的外围院落。你可以在立面设置人工山水,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以供人们娱乐、观赏和休憩。住宅庭园,又可称为家庭庭园或私人庭园。是生活空间中扩大家居生活的一部分,其意义为利用住宅空地,加以有计划的布置,栽种各种观赏性植物及其他装饰、休闲、娱乐设施。对家庭成员助益颇大,其重要性如下:由于庭园的美化布置,使它可作为社交活动的场所;其次,可作为家庭生活的环境;再次,可作为特定用途的场所;最后,可作为个人嗜好所需的环境[3]。 植物景观设计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艺术原理,充分利用植物素材在园林中创造出各种不同空间、不同艺术效果和适宜人居室外环境的活动[4]。 1.3、综述范围 本文针对庭园植物景观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的庭院植物规划设计的资料查阅,结合目前庭园植物景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国内外的研究和探索,比较分析各种不同观点,进行归纳和整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1.4、有关主题或争论的焦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相应地得到提高。随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私人别墅,庭院文化再度受到关注。因此,庭院景观的设计研究也就自然而然地提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及前景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及前景 作者: 指导老师: 专业: 年月日

摘要 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中一门年轻的分支学科,它的理论与方法和传统生态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注重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与过程的影响。最近几年,园林生态学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是一项全新的生态学内容。它不但分析体系本身的发展和变化特征,分析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景观生态学为综合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因而近年来受到高度重视。从景现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一般原理、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焦点问题是景观结构、景观动态与景观功能。综述了景观格局、景观动态、景观异质性、景观尺度与景观功能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最新应用领域,展望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应用;发展趋势

Abstract Landscape ecology is a young discipline, its theory and method and the traditional ecology are essentially different, 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landscape pattern and process. In recent years, landscape ecology concern. It is a new ecology. It not only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system itself,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Landscape ecology provides a new theory and method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attention.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theory,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research method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re a research focus in 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structure, landscape and landscape function.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scape pattern, landscape dynamics, landscape diversity, landscape scale and landscape function were reviewed, and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the new application field, the prospect of the landscape ecology.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trend

土壤生态学研究现状

土壤生态学研究现状分析 土壤生态学(soil ecology)是研究土壤环境与生物间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功能、平衡与演变规律的学科。是土壤学、生态学、地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相互交叉的一门具有广泛研究领域的新兴科学,以土壤生物为中心,研究土壤生物之间、土壤生物与土壤非生命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人类活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过程。过去 20 年, 土壤生态学得到国际生态学界的广泛关注[1~6], 土壤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组织中心[4,7], 并被 Science 期刊认为是最后的学术前沿[8].在此背景下, 土壤生物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功能成为研究热点[9]. 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认识, 代表了过去 20 年土壤生态学领域最重要的进步[6].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土壤生物多样性包括在土壤和凋落物层中生活的生物类群多样性[4], 以及它们的遗传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土壤-生物自组织系统的多样性[10,11]. 最近还有学者提出, 土壤中的活性酶也是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有机组成部分[12]. 目前, 科学界已经认识到土壤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境之一[5]. 例如,在局域尺度上, 1 g 土壤可能含有高达 50000 种细菌[13,14]; 在堪萨斯大草原 , 一小块草地上就发现了159 种螨类[15]; 在哥斯达黎加(Costa Rica)的一个低地雨林, 根据 18S rRNA 序列分析推测, 仅在 4 个 40 m× 40 m 样方中, 可能就有 502 种线虫[16]; 同样根据18S rRNA 序列分析, 在极地苔原的几个采样点就发现 2010 个 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存在[17].此外, 在全球尺度上, 土壤生物多样性也远远高于植物和大型动物[18~20]. 现已描述过的土壤真菌就有72000 种, 据估计全球总数可能高达 150 万种[21,22];已 知的土壤线虫有 25000 种(可能仅占全球所有种类的 6%)[20]; 已记录的土壤跳虫有 8000 种(约占全球所有种类的 15%)[20]; 而已知的螨类有 45231 种(可能仅占全球所有种类的 4%左右)[19]; 对于大型土壤动物,已描述的蚯蚓有3500 种(约占全球所有种类的 1/2)[20],至于研究较多的蚂蚁和白蚁, 分别有14000 种和2700 种, 也仅占全球种类总数的 50%和 70%[20]; 已经记载的马 陆多达 11000 种, 但也仅占全球种类的15%[20]. 这些统计数据足以表明, 不

公园规划设计文献综述上课讲义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文献综述 1、城市公园产生背景 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休息地,是市民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日常生活和身心再生所必需的“平常景观”,是居民日常工作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公园设计在地块划分时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绿色块,而是弥漫于整个城市用地中的绿色液体[1]。 随着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环境的恶化,以及人们对于休闲游憩的需求与日俱增,城市的生态园林环境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是城市生态园林环境的重要体现。所以,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城市公园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2、城市公园的发展 2.1西方园林的发展 纵观世界造园的发展,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而服务于大众的公园出现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公园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城市的发展以及更重要的是,随着民主思想意识的诞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3]。 早在19 世纪末,西方城市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开始建造公共绿地等城市景观系统。1880 年,著名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德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便成为了世界公园景观设计和建设的蓝本。之后,公园景观又逐渐开始结合灯光、建筑艺术、休闲设施等等元素[4]。 2.2我国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建造的历史始于何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但从园林建筑的使用性质来分析,园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的要求而兴建,而使用者则必须占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和劳动力,才有可能建造供他们游憩享乐的园林。故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园林大多数为皇家园林或权贵大臣的府邸园林,同时寺庙园林也是我国古代一笔财富。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出将广州的越秀山辟为公园(现为越秀公园),当时的一批民主人士也极力宣传西方当时诞生不久的“田园城市”的思想,积极响应倡导筹建公园。于是在一些城市相继出现了一批公园,并已经初步具备了动植物展示、儿童活动、运动、展览等设施功能,但1949年前我国的公园数量还是很少,容量也很有限。 跨进21世纪,我国城市公园的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建设生态城市和发展旅游事业直接刺激和促进了城市公园的发展,使城市公园的数量猛增,投入规模加大[3]。 3、城市公园的设计要素 景观规划设计涉及范围已远远超出我们常说的“景观”的概念和范畴,不仅仅包含了绿化种植设计,公共小品设计,还要考虑到满足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等综合因素的设计,已经逐渐成为人类塑造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 现代城市公园的艺术景观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中,已由普通的城市广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方法综述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目录 摘要

摘要 景观格局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问题,其目标是通过确定景观格局来分析生态过程。本文主要对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分析方法进行综述,分别从景观格局分析概述、景观空间格局指数结合景观分析的统计学方法进行阐述,并通过山林地区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宁远县为例;干旱区绿洲城市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石河子市为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分析——以白鹭湾湿地公园为例,对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在不同类型的景观中的运用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GIS;景观格局;特征指数;景观类型 引言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 作用的综合性学科[1]。它以生态系统的空间关系为研究重点关注尺度的重要性 与时空的异质性。随着景观生态学的逐步发展其研究范围和内容都进一步扩大 突破了原先只是从类型或区域角度对自然综合体进行研究将地理过程与生态过 程也列为研究重心并且从单纯的地理过程研究发展到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研 究。在研究理论和方法方面等级理论、分形理论、渗透理论、尺度观点以及一 系列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动态模拟途径在景观生态学中也被广泛提出和应用为 其增添了新内容和新特点[2 -3]。 1 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分析方法 景观格局分析概述 景观生态学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空间异质性、生态学过程和尺度的关 系这一特点也已成为景观生态学与其他生态学科的主要区别之一。研究景观的 结构(即组成单元的特征及其空间格局)是研究景观功能和动态的基础。空间格 局分析方法是指用来研究景观结构组成特征和空间配置关系的分析方法既包括 一些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同时也包括一些专门用于解决空间问题的格局分析方 法。笼统地讲这些方法可分为两大类:格局指数方法和空间统计学方法。前者 主要用于空间上非连续的类型变量数据(categorical data)而后者主要用于空间上 连续的数值数据(guantitative data)[4-5]。 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颐和园景观设计手法

北京农学院实习报告 报告题目:实习一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课程名称:园林艺术理论 任课教师:郑强 学生姓名乔丹 学号 1212 系别园林学院专业风景园林

实习报告提交时间:2016 年 3 月30 日 实习一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实习目的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重要类型园林的参观、实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1. 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类型的园林布局及造景手法 2. 了解并掌握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平视景观,仰视景观,俯视景观的不同视觉效果 3. 了解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特点 4. 了解皇家园林前宫后苑这一园林形式 5. 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诗情画意,典故传说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6. 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北方皇家园林 一、颐和园背景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东西向1600 米,南北向1900 米,湖面占总面积四分之三。 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金朝贞元元年(1153 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 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

宫庭画师郎元宁画颐和园设计初稿 、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 三山五园包括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畅春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其中清漪园于光绪变法时改为颐和园。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 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 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万寿后山三部分。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贝規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 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气魄宏大,充分利用了天然山水风景的自然美。西堤分开大水面,使水面更有层次感。 建成后的颐和园与杭州西湖相比极其相似,昆明湖水面的划分同杭州西湖一样都有一条湖堤把水面分成几块;万寿山和昆明湖的位置关系与孤山和西湖相同都呈现北山南水的态势大致成南北走向,苏堤在西湖中也成南北走向;还有就是颐和园和杭州西湖都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中 “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但是颐和 园之摹拟杭州西湖,并不是简单的抄袭,用乾隆的话来说乃是“略师其意,就其自然之势,不舍己之所长”贵在神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的艺术的再创造,能够结合本身的环境、地貌特点和皇家宫苑的要求,发扬“己之所长”,作出了卓越的创新,可以说有“本于西湖,高于西湖”的园林艺术效果。譬如,杭州西湖景观之精华在于环湖一周的建筑点染而形成的犹如长卷展开大幅度烟水迷离的风景画面,颐和园的前湖的规划亦“略师其意”,着重在环湖景点的布局:从湖中的南湖岛起始,过十七孔长桥经东堤北段,折而西经万寿山前山,在转南循西堤而结束于湖南端的绣

生态学专题文献综述

景观生态规划文献综述 一前言 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思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然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未来工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环境恶化的结果是导致景观结构的改变、生态功能的失调,而设计合理的景观结构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景观生态规划是建立合理景观结构的基础,它在自然保护区设计、土地持续利用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景现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0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 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二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和原理 2.1 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 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利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问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设汁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喈相处m。那么,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宅间的生态设计,生态原理是景现设计学(1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汁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没计,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一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 不同学科和领域对生态规划有着不同理解.公认的生态规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我们这里谈到的是广义的生态规划.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去指导其他一些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规划(景观建筑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园林规划等),使其成为贯穿生态学原理的规划。生态规划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地理学家G.P.马什(G.P.Marsh,1864)、地质学家J.W.鲍威尔(J.W.Powell,1879)、英国生物学家派特里克·盖迪斯(Patrick Geddes,1915)为代表的土地生态恢复、生态评价、生态勘测、综合规划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文献综述 浅析如何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性

浅析如何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性 摘要:景观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土地、人对城市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景观作为人生活中的栖息地,是体验的空间,人在空间中的定位和对场所的认同,使景观与人一体。景观作为符号,是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与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因而,景观是紧紧依存于场地的。它在放飞设计师的思想自由驰骋之前,要求设计师提出妥善合理的解决场地问题的途径。在各种设计思想中,批判的地域主义因其独特的批判精神而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以场地为本,挖掘场地的地域性,不仅能让设计个性鲜明,而且更能协调人与自然。 关键词:景观设计;场地;地域性;批判的地域主义;人与自然 1.引言 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的风景园林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近十年来的发展尤其迅猛。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景观愈加重视。各类城市的景观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景观建设也逐渐覆盖城市公共空间的方方面面。各种城市绿地的的确确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为城市注入了新鲜活力,但不能忽视的是这些绿地的设计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场地的设计照搬照套,生硬复制,造成的结果是有些绿地给人的感觉是“千人一面”,或者说由于过于雷同、毫无特点只能使人觉得“面目模糊”。 正如哲学所言:“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块场地都是与众不同的。身处客观物质性的世界中,每块场地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历史上都有自己的沉淀积累,也就是说它们的场地条件是不同的,或者说每块场地的条件都是唯一的。而设计应属于地块,脱离了场地的设计犹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只是头脑中的空想。设计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从开始到结束,每一个环节都与实践密不可分,一开始需要进行实地勘测、调查、分析,中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对场地的现实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最终成果是将图纸上的蓝图变为现实,因此设计自然而然地必须考虑场地的条件,因地制宜。 将场地的条件深深地融入到每一步设计之中,这样的设计就一定会有独特的个性,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而这种个性并不是凭空捏造的扭曲怪诞、异想天开的标新立异,它应能反映出场地的特征,能与场地很好地结合,能让人置身其间时充分感受到这块场地的特色,于点点滴滴处触摸这块场地在时光雕凿下的面庞。 探索如何在设计中体现场地的地域性,对于避免千篇一律的景观复制,对于挖掘一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解读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景观生态学是本世纪7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肖笃宁等,1997)。自8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现在普遍的看法是,这门新兴学科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相互结合的产物。要想能够对其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了解,这就必然要涉及以上两门学科中的一些相关思想的发展。地理学中,由于其学科跨度很大,并不是每一分支都与现代景观生态学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对景观生态学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的仅是其中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其中与景观学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 1、发展历史 地理学中的景观学产生于德国,19世纪末叶,由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将景观的概念引入地理学中,他认为景观的地理学含义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作为一门研究景观形成、演变和特征学科的景观学产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德国地理学家Seigfried Passarge 于1919―1920年出版了三卷本《景观学基础》之后,又于1921―1930年出版了四卷本的《比较景观学》。在这两部著作中,他认为景观是相关要素的复合体,并系统地提出了全球范围内景观分类、分级的原理;并认为划分景观的最好标志是植被,同时,他还提出了城市景观的概念。作为景观学说的提出者之一的德国人文地理学家Otto Schluter 于本世纪初发表了《人类地理学的目的》一书,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文化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主题的观点。在1952-1958年间先后完成的三卷本《早期中欧聚落区域》一书中,他提出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区别,并最早把人类创造景观的活动提到了方法论原理上来。其实有关人文景观的思想,早在1925年即在美国人文地理学家Carl Sauer的《景观的形态》一书中得到了反映,在该书中,Sauer 提出应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认为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1990)。自本世纪3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个景观学研究的中心,这就是前苏联的景观学研究。其代表人物为贝尔格。他于1913年即提出,景观是地形形态的一定的、有规律地重复的综合体或群体这一概念。1931年,贝尔格的巨著《苏联景观地理地带》一书出版,该书是苏联系统阐述景观学原理的第一次尝试。在该书中他进一步明确和补充了1913年所下的景观定义,提出了景观的例子,研究了景观与其组成成份之间的相互作用,谈到了景观的发展与起源问题。由于贝尔格等最初的景观研究者们,没有赋于景观任何分级的意义,而把它看成是任何的地理单元,即把它用作是“地理综合体”的同义词,因此,在以后的研究当中,出现了一些自相矛盾或不好理解的东西,为此,许多后继的研究者们,针对这些缺陷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以致于形成了苏联景观研究的两大学派:类型学派和区域学派。类型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M.A.别尔乌辛等,而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拉孟斯

大学校园景观中景观生态学应用

大学校园景观中景观生态学应用 摘要:校园规划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一项重要的课题。文中针对景观生态学在校园景观规划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景观生态学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论述。由于高等学校相对而言,功能性较为复杂,综合性较强,因此本文的重点以介绍高等院校的景观设计为主,并以江南大学蠡湖校区为例系统的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当代校园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校园环境;景观生态学;校园景观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活环境已经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环境破坏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类面临的头号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恢复生态学和生态恢复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段、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思想贯穿于景观环境设计—建造—管理的始终。 1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的学科,它的主体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一级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理论的直接来源是生态学与地理学,同时从现在科学的诸多相关理论中也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为开放系统的自然等级有序理论,以及综合性和组织性理论;它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系统之间生物控制共生理论是以控制论为基础的。因果反馈耦合关系建立不仅与系统论、控制论有关,还涉及到信息论的有关问题。景观生态学的自组织理论及稳定性概念又和耗散结构理论有关。 2 校园景观设计综述 校园景观设计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校园景观,这三种景观都是属于校园景观范畴内,因此具有相同的特点。三者都强调为教学服务的宗旨,营造具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符合师生学习工作的需要等特点。但是由于他们所服务的人群有很大差异,同时校园的功能性、综合性、复杂性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三者还有很大差异。但是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2.1 以人为本的原则,校园的景观设计是以人的需求为基础的,因此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应本着“以人为本”,即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考虑人的尺度和心理要求,将人的活动性和舒适性作为景观规划的出发点。 2.2 可持续发展原则,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从长远发展考虑。景观设计要与学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定位相结合,必须要有符合自身风格特色的大学校园环境,规划和设计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2.3 生态性和因地制宜原则,对于学校来说,必须从大环境着眼,从小环境入手,尽可能利用那些天然的地形和植被,为生态环境的合理化创造条件,应避免为追求气派而过分强调草坪的作用,忽视乔、灌、草、地被植物群落式立体配置的重要性,设计手段应是“花最少的力气去适应生态环境”。 2.4 功能性、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大学校园必须是学习与生活同在、学科与学科交融、校园与社会对话、人文与生态共享的集合共存体,能同时满足教、学、研及生活的各种不同需求。 3 基于生态学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