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极地区教学设计

两极地区教学设计

两极地区教学设计
两极地区教学设计

区域地理——两极地区单元教学设计

一、内容及解析

1.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知识结构图如下:

位置:纬度位置:南极圈以内Array海陆位置: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围

半球位置:全部位于南半球,跨东西半球。

位置重要性:从未来南半球各大洲间横越南极的空中交通看,南极洲是唯一的中间基地。

地形:海拔最高,高原为主,冰雪覆盖,中高周低。“高原大陆”、“冰雪大陆”。

气候:酷寒、干燥、烈风

(1)纬度高

酷寒原因(2)为陆地

(最低温达(3)海拔高

﹣80°C (4)冰雪地面:

左右)(5)西风漂流

(6)空气干燥

干燥原因:(1)严寒,蒸发少,水汽少(2)寒流(西风漂流)减湿作用。

烈风原因:(1)高压中心,强烈下沉;(2)地形中间高四周低。

资源:矿产:煤、铁(维多利亚地---煤;文森峰---铁)、锰、石油等。

淡水资源:大量的固体冰川。

生物资源:磷虾、企鹅、海豹、鲸等。

科学考察:

1)时间:11月----次年3月(极昼期、暖季)

2)科考站:长城站(60°W,60°N);中山站、昆仑站(都在80°E上)。昆仑站海拔最高,为内陆冰盖最高点。

3)科考价值:资源(资源宝库)、环境(保存着原始的自然环境,是天然实验室)

4)南极条约:和平目的;禁止军事活动;禁止放射性废物处理和任何核爆炸。

范围:北冰洋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三大洲陆地和岛屿。

气候:气温:极昼期0°----6°C;极夜期﹣40°——﹣20°。

降水量:100----250mm。

资源:矿产----煤、石油、天然气、铁、有色金属

生物----北极熊、北极狐、海象、海豹、雪兔

北极科考:时间----4月至10月(极昼期,暖季)

科考站----黄河站(2004年建)

◆中国在北极科考原因:(1)中国大陆直接受北极地区气候影响;(2)北极地区的资源

主要内容:

1.两极地区包括南极和北极的位置、范围,在科研和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

2.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科考站

3.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南极和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内容解析

本章主要介绍两极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科考价值。

南极地区的位置、范围,为了使学生能从大陆轮廓、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定位。并且了解南极州所濒临的大洲和大洋在南极俯视图中的判定。

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从地形、气候、资源方面重点掌握。从地形类型、地形区分布、地势特征方面来描述地性特征;气候类型以及气候的特征和成因,是本部分的重点内容,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地形、大气环流方面来分析气候的成因。

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从地形、气候、资源方面重点掌握。

二、目标及解析

1.单元目标及解析

单元目标:

(1)认识南极地区,阐述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科考站的位置。

(2)认识北极的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特征。

(3)两极地区的战略重要性

单元目标解析:

两极地区包括南极和北极地区,和其他区域一样,我们要认识这个区域的位置,能够定位。掌握其自然环境特征的成因,及其它在世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2.课时目标及解析

第一课时目标

(1)通过南极地区明确南极洲的位置和范围,描述南极洲的位置、范围。

(2)通过南极地区的地形图、气候类型图分析其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及成因。

(1)掌握南极地区中国的四个科考站,识记其所在位置。

(2)学会利用南极俯视图判断科考站之间的方位判读。

目标解析

区域的位置、范围是认识区域的基础,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是重点。南极地区大部分考察的内容是南极俯视图中的定位。

第二课时目标:

认识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描述出北极的位置,范围和科考站。

目标解析

学习区域,先认识地理位置和范围,再分析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能够分析自然环境特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但是初中主要是注重现象,而高中复习区域地理,主要注重知识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而且初中知识,学生基本遗忘了。高中区域地理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通过读相关示意图学会描述区域地理位置、范围、地形特征、气候类型及分布、河湖分布。从特征分析成因,加强学生分析和探索问题的能力,难度加大,内容比较多。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问题一:判断南极洲俯视图中的大洲、大洋名称?

设计意图:点明本节课的主要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师生活动:

问题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标注N或S,以及地球的自转方向。

(2)说出环绕南极洲的大洲和大洋名称。

南极俯视图中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顺时针,自西向东。

在南极俯视图中大洲、大洋名称:南极尖端对着南美洲,

顺时针方向依次是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问题2:读上图描述南极洲位置及重要性、范围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

(1)经纬度位置:360个经度,南极圈以南,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地球上位置最南的大洲。

(2)海陆位置:位于地球最南端,几乎全在南极圈内。四周被太平洋(20°E-146°E)、印度洋(146°E -67°

W )、大西洋(67°W-20°E)包围

2、范围:

南极大陆及附近岛屿。

3、位置重要性

未来南半球各大洲间横越南极空中交通的唯一中间基地。

问题3:读下图分析南极洲的地形特征?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1)特征:

有冰雪高原之称,平均海拔最高,平均海拔

2350m以上;

冰层最厚——平均厚度2000m以上

(2)地形区分布

主要山脉是横贯南极山脉;主要高原是南极

高原。

问题①:读下图说出南极冰盖的表面形态以及南极

海拔高的原因。

冰盖表面形态:中间高,四周低,呈盾型,顶部较平坦

海拔高:大陆上覆盖了冰川,仅冰川的平均厚度约为2000米

问题4:南极洲的气候类型,有何特征及成因?

2、气候

(1)气候类型

冰原气候,全年分寒暖两季,4-10月为寒极,11月次年3月为暖季,为极昼时间。(2)特征及成因

特征:酷寒、干燥、烈风

成因:

问题②:中山站和文森峰上的五星红旗终年飘向什么方向?

因为南极洲位于60°S-90°S之间的极地东风带,常年吹东南风,因此五星红旗的飘向与风的来向刚好相反,为西北风。

问题二:南极洲的资源以及科考站?

设计意图:点明本节课重点,引发学生思考。

师生活动:

问题1:读图说出南极地区主要的资源有哪些?

二、自然环境特征

3、资源宝库

(1)淡水资源:固体淡水——冰川,全球90%的冰雪储存

在这,占整个地球表面淡水储量的72%,南极的冰山是可

供人类使用的巨大淡水资源;

(2)海洋生物:企鹅(南极的主人),磷虾(世界未来的

食品库),鲸鱼、海豹。

(3)矿产资源

煤(维多利亚地)、铁(印度洋沿岸)储量最丰富石

油、天然气

南极地区原始的自然环境使之成为天然实验室。

问题2:南极科考的最佳季节,考察价值和保护?

最佳季节:暖季,极昼期间

科考价值:资源(资源宝库)、环境,全球变暖

问题①:目前南极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什么?怎样产生的?带来什么危害?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环境问题:臭氧层空洞;

原因:大量使用制冷设备,排放出大量氯氟烃破坏臭氧所造成;

危害: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措施:倡导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森林,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

开发新型能源;加强国际合作

问题②:关于南极保护:南极条约的主要内容?

利用只限于和平目的;禁止一切军事活动;禁止放射性废物处理和任何核爆炸。

(4)中国建立的南极科考站:按时间先后顺序

长城站:1985年2月20日建成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

学考察站,(62°13′S,58°58′W);

中山站:1989年2月26日建成,(69°22′S,76°22′E)

昆仑站:2009年1月27日建成,(80°25′S,77°06′E)

泰山站:2014年1月3日建成,(73°51′S,76°58′E)

罗斯海新站:2018年2月7日,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

预计2022年建成。

问题③:思考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什么方向?

西北方向,方法有两种,法一运用俯视图和地球的自转方向以及劣弧法判定;法二运用经纬度来判定。

第二课时

问题三:分析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设计意图:点明本节课主要内容。

师生活动:

问题1:如何描述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师生活动: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地球最北端;

2、范围:包括北冰洋、欧洲北部、亚洲北部、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岛屿。主体部分是北冰洋,占北极地区的6O%。

3、位置重要性

联系亚洲北部、欧洲北部和北美北部最短航

线的必经之地。

问题2:在北极俯视图中说出三个大洲?

A亚洲;

C欧洲;

D白令海峡,以东为北美洲

二、自然环境特征

1、地貌:

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体,多数地区冰雪覆盖,浮冰广布。

问题3:北极地区气候有何特点?

2、气候:

主要是极地苔原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促,气候严寒,干燥。有极昼、极夜和极光现象。寒暖季刚好与南极地区相反。

问题4:北极地区的生物资源主要有哪些?

主要代表性动物有北极熊、北极狐、驯鹿等。北极熊素有“冰海霸王”之称,是北冰洋的象征。

问题5:北极地区的资源主要有哪些?

矿产----煤、石油、天然气、铁、有色金属,锰结核

三、社会经济特征

1.两种主要居民及其文化

当地土著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和拉普人:

①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居民,文化内涵具有许多共同点,被称为“白色文化”或“冷文化”。阿拉斯加地区的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以打猎、捕鱼为生。

②拉普人:驯鹿文明

北欧民族。主要分布在挪威、瑞典、芬兰和俄罗斯的北极地区。饲养驯鹿是他们的主要谋生手段。2.中国的北极科考站

2004年7月28日,我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78°55′N,11°56′E)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

3.拓展: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寒冷的原因

南极和北极地区地理特征小结

五、教学评价设计

单元目标检测设计

如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地球上某种资源的分布;箭头表示洋流。根据图中信息,回答1~2题。

1.若人类不合理利用分布于图示阴影区的资源,将可能会出现( C )

A.能源供应紧张

B.酸雨现象更加严重

C.喜马拉雅山的雪线上升

D.臭氧层空洞

2.下列关于图中洋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西风漂流,向西流,暖流

B.西风漂流,向东流,寒流

C.秘鲁寒流,向东流,寒流

D.西风漂流,向东流,暖流

【解析】1.C 2.B第1题,图中阴影区为世界上主要的热带雨林分布区,若对热带雨林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会加剧温室效应,从而使得冰川大量融化,山地雪线上升。第2题,图中洋流位于中纬度地区,其流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且横贯三大洋,故应为南半球的西风漂流,自西向东流,受南极大陆(冷源)的影响,其性质为寒流。

2011年1月8日,世界最高水平的天文科考支撑平台在中国南极昆仑站成功投入运行。读图,回答3~4题。

3.从图中判断,昆仑站分别位于长城站、中山站的( C )

A.东南方、东北方

B.东北方、东南方

C.东南方、东南方

D.东北方、西南方

4.在昆仑站进行天文观测的优势是( C )

A.海拔较高,气温较低

B.暴风雪频繁,纬度较高

C.极夜时间长,空气洁净度好

D.视野开阔,观测范围广

【解析】3.C 4.C 第3题,利用经纬线判断方向,昆仑站位于南极圈以内,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外,昆仑站在长城站以南;以两者之间劣弧判断东西,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昆仑站在长城站以东,因此,昆仑站在长城站东南方,同理可以判断昆仑站在中山站东南方。第4题,本题考查南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知识,属于中等难度题。海拔高,气温低,对天文观测不利;暴风雪会加大观测的难度,并不是优势;极夜时间长,可以进行较长时间的观测,空气稀薄,可以比较清晰地进行天文观测,这些是其优势;在南极不能进行全方位的观测,因此观测范围并不能算广。

上海的王明和李华均是极地科考爱好者,他们准备申请参加2010年7月至9月的我国第四次北极科考,如图为他们的规划科考路线图(图中的短虚线表示部分设计航线)。读图,回答5~7题。

5.当他们到达A地进行考察时,若全球刚好处于同一天,则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可能是( B )

A.120°E,20°N

B.0°,11.5°N

C.0°,23°26'N

D.180°,15°N

6.我国第四次北极科考队员在极地考察期间,下列说法最有可能的是( D )

A.北半球各地昼长先变长后变短

B.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炎热多雨时期

C.在极地沿岸能看到鲸鱼和众多的企鹅

D.我国华北地区盐碱地作物根部土壤中盐分减少

7.第四次北极科考队员在考察期间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C )

A.光照时间长

B.昼夜温差大

C.强劲的东北风

D.高寒、缺氧

【解析】5.B 6.D 7.C 第5题,当他们到达A地进行考察时大约是7~8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北纬10°左右,全球刚好处于同一天,180°经线上时间为24时,太阳直射点位于0°经线上。第6题,科考人员在北极考察期间主要在7、8月份,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各地昼变短,夜变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降水较少;华北地区降水较多,淋盐,作物根部土壤中盐分减少。企鹅分布在南半球。第7题,科考队员在北极活动主要在海区作业,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受极地东风的影响,其风向为东北风。

读“南极半岛附近海陆分布图”,回答7~8题。

8.图中M地常年盛行的风向是( A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9.M地日出时间为北京时间13时30分,则M地昼长为( B )

A.19小时

B.21小时

C.22小时

D.24小时

【解析】7.A 8.B 第7题,图中M点位于60°S~90°S的极地东风带内,故盛行东南风,A正确。第8题,M 地经度为60°W,当北京时间13时30分时,M地地方时为1时30分日出,故该日M地昼长为21小时。

下图示意极点俯视图局部,此时OM为昏线,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读图完成10~12题。

10.若不考虑天气状况,此时下列四地太阳方位的判断正确的是( A )

A.甲——东北

B.乙——西南

C.丙——正南

D.丁——西北

11.该月,甲、乙、丙、丁四地中( B )

A.月降水量最丰富的是甲地

B.最容易出现暴雨的是乙地

C.月平均湿度最小的是丙地

D.月日照时数最短的是丁地

12.若不考虑地形的影响,此时下列四地中相同物体日影最短的

是( B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10题:根据海陆轮廓判断,图示为北极。此时OM为昏线,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所以判断北极圈是极昼现象。此时北半球是夏季,日出东北方向,日落西北方向。图中180°经线是正午12点,若不考虑天气状况,此时甲地正值日出时间,太阳位于东北方向,A对。乙地是上午时间,太阳位于东南天空,B错。丙地位于0°经线上,时间是0点,太阳位于正北方向,C错。丁地是下午时间,太阳位于西南天空,D错。11题:该月北半球是夏季,读图,根据甲、乙、丙、丁四地在图中分布位置判断,甲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少,A错。乙地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容易出现暴雨,B对。丙地四面临海洋,受西风带影响,月平均湿度大,C错。丁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月日照时数较长,D错。

12题:若不考虑地形的影响,此时图中四地中相同物体距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读图,该日北极圈是极昼现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四地中距北回归线最近的是乙地,所以日影最短的是乙,B对。

13.下列关于南极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矿产资源贫乏

B.终年盛行西风

C.淡水资源丰富

D.平均海拔低于亚洲

【解析】C

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昆仑站(80°25′S,77°06′E)位于南极内陆

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下图是“我国三座南极科考站分布图”。

读图完成14~16题。

14.在昆仑站进行天文观测的优势是( C )

A.纬度高,气温低 B.全天候,观测广

C.极夜期长,空气稀薄 D.人烟稀少,观测广

15.结合上述图文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昆仑站在长城站的西南方向 B.昆仑站在中山站的南方

C.1月科考队员在昆仑站落成典礼上看到了美丽极光

D.三个科考站所在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相同

【解析】:14本题考查影响天文观测的因素,熟悉南极大陆的地理环境特征是解题的关键。昆仑站地区纬度高,极夜时间长,而且晴天时间高达90℅以上,且空气稀薄,尘埃少,大气透明度高,利于观测,C对,D 错;气温低不是观测优势,A错;观测角度广,但不是全天候,B错。故选C。

15.本题主要考查经纬网和南极地区。根据经纬网可知,昆仑站比长城站更靠近南极点,所以位于南方,根据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昆仑站位于长城站西方,所以昆仑站在长城站的东南方向,A对;昆仑位于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内,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为东南风,B错误;东半球的范围是20°W向东到160°E,西半球的范围是20°W向西到160°E,中山站的经度约为77°E,属于东半球,C错误;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北地区,没有极昼极夜现象,D错误。故选A。

二、综合题

16. 北极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资源丰富。近年来,我国多次组织科学考察队在北极地区开展多领域的考察研究。2004年7月28日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在北极地区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继南极长城站(约62°13'S,58°58'W)、中山站之后我国第三座极地科学考察站。

(1)下列关于北极地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双选题)( )

A.海岸线曲折,建港条件好

B.北冰洋连接三大洲两大洋,位置重要

C.是世界上淡水储量最丰富的地区

D.摩尔曼斯克是北极圈内著名的不冻港

(2)在北极地区的夜空,经常出现色彩绚丽的光弧,被称为,它主要是由来自太阳外部层的带电粒子流与地球高空大气分子碰撞而产生的。

(3)一年中,黄河站极夜持续时间大约为( )

A.1天

B.3个月

C.6个月

D.9个月

(4)我国建立北极黄河站的主要目的是(多选题)( )

A.研究企鹅、海豹的生活习性

B.了解北极环境变化对全球的影响

C.获得参与北极地区事务的权利

D.创建科研平台,解开众多科学谜团

解析:本题组结合极地考察,综合考查北极黄河站的基本情况、建站目的以及北极地区的相关知识。北极地区大部分时间结冰,建港条件差。世界上淡水储量最丰富的地区是南极洲。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两大洋,亚、欧和北美三大洲,交通位置和地理位置都很重要。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结冰。太阳大气由内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日冕层温度最高,受太阳束缚最小,有时向外发射高能带电粒子流,我们称它为太阳风。高能带电粒子流与地球两极磁场作用形成极光。一年中极点的极夜时间为6个月,极圈的极夜为1天,黄河站所在纬线圈大致位于北极圈和北极点的中间位置,故黄河站极夜持续大约

3个月。答案:(1)BD(2)极光日冕(3)B(4)BCD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雪龙”号是我国第三代极地考察破冰船,先后多次赴极地执行考察任务。北京时间2010年8月6日4时29分,执行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航行到(85°25'N,178°33'W),打破了中国航海史上到达的最高纬度记录——85°25'N。

材料二2010年11月11日,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深圳盐田港起航,于2010年12月5日顺利抵达南极中山站(69°22'24″S,76°22'40″E),各项南极科学考察工作全面展开。材料三下图为南极洲局部区域示意图。(图中曲线为等高线,单位:米)

(1)2010年,“雪龙”号两次进行极地科考,其航行的最北位置位于中山站的方向。当其航行到最北位置时,全球处于新旧两天的范围之比约是(取整数比)。

(2)科考队员在B点进行科考时常会遭受雪崩威胁,主要是因为该处地形为。A点与C点的相对高度约为米。

(3)为什么对中国来说,北极比南极重要得多?

(4)南、北两极地区相比,为什么南极地区气温更低?

(5)为避免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威胁,人类选择在极地地区建立农作物种子库,其选址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1)东北17∶31

(2)山谷 4 000

(3)有众多国际重要航道在北极地区通过;北极对于我国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军事价值;北极温度比南极相对高一些,更适宜人类居住;北极的资源开采难度比南极小一些。

(4)南极地区以大陆为主,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南极地区海拔高于北极地区;南极地区有寒流环绕,北极地区周边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大;南极地区极夜天数多于北极地区。

(5)纬度高,气温低,有利于种子的保存;远离人类社会主体的活动区域,人类活动对其影响小。

课堂检测

第一课时

读下图,并结合P地气候资料判断题。

1.一月由P地乘船经甲海域驶向Q地:

A.航向为西北

B.航向为东北

C.航向为西南

D.航向为东南

2.近几十年,乙半岛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主要由于

A. 填海造陆

B. 地震频繁发生

C. 冰架崩裂及消融

D. 飓风与风暴潮侵袭

【解析】1题: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南极上空俯视图,自转方向为顺时针,一月由P地乘船经甲海域驶向Q地航向为东南;2题近几十年,乙半岛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主要是因为全球变暖,冰架崩裂及消融造成的。【答案】D,C

读南极半岛附近区域图,完成3~4题。

3.关于南极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高原大陆”之称

B.平均气温比北冰洋要高

C.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D.矿产资源贫乏

4.图中四个箭头,能够正确表示P地主导

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一考察船从长城站出发,顺西风漂流环绕南极大陆航行一周,依次经过的大洋是

A.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B.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D.太平洋、印度洋、大西

【解析】3.本题主要考查南极洲的地理环境特征。南极洲纬度高、海拔高,被冰雪覆盖,受极地高

压和极地东风影响,且周围有极地环流(寒流)影响气候干冷,故A项错误;南极有丰富的铁矿、煤炭

石油,矿产资源丰富,故B项错误;南极洲以大陆为主,冰雪广布,平均气温比北冰洋要低的多,被称为

地球上的寒极,故C项正确;极地考察的最佳季节是当地暖季,每年11月一次年3月南极发生极昼,白

昼时间长且为暖季,是科学考察的最佳时期,故D项错误D;4.本题主要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根据以南极为中心,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可知,①为东北风,②为西北风,③为西南风,④为东南风P地位于南半球极地东风带,盛行风向为东南风,故D项正确。5.该图为南极俯视图,长城站位于南极半岛顶端的乔治岛上,是大西洋与太平洋的界限,往东依次是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答案】C,D,A

第二课时

1.

2.

【解析】1.图中昆仑站纬度高于长城站,则自转线速度比长城站慢;昆仑站位于黄河站的东南方向;昆仑站位于80°S附近、泰山站位于73°S附近,经度相差不大,纬度大约相差7°,可判断距离大约相差700km。

2.D两极地区盛行偏东风,纬度高而气温低,受极地高压控制而降水少。北极地区极昼比极夜大概多8天,南极地区相反。北极地区无企鹅。大洋环流南极环流为自东向西,呈顺时针,在北冰洋表层环流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两支海流:一支是大西洋洋流的支流一一西斯匹次卑尔根海流,这支高盐度的暖流从格陵兰以东进入北冰洋,沿陆架边缘做逆时针运动;另一支是从楚科奇海进入,流经北极点后又从格陵兰海流出,并注入大西洋的越极洋流(东格陵兰底层冷水流)。

3

4

【解析】3.B由于地球呈球体形状,纬线圈的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地航线长度要短于较低纬度的航线长度,故北极东北航道开通后,会缩短大连和鹿特丹之间的航程;4.A由图可知,北极东北航道从我国上海出发,向东北航行,首先经过堪察加半岛以东的洋面,可以遥望堪察加半岛的山峰;挪威沿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为森林;本次航行沿俄罗斯北岸,穿越北冰洋时是在夏季,极地地区昼长夜短,感受到的是漫长的白昼,并且在鄂毕河口看到的是苔原景观

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

A组

1.下列关于两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白色沙漠”和“风库”之称的是北极 B.北极地区的降水量普遍比南极地区高得多

C.南极地区生活着大量的海豹、海狮和北极熊等动物 D.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一样,都有永久性居民【解析】A、有“白色沙漠”和“风库”之称的是南极地区,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B、北极地区的降水量普遍比南极地区的降水量多,叙述正确,符合题意;C、北极熊是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不生活在南极地区,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D、南极地区无永久性居民,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B.

2.有关南极洲的叙述,错误的是()

A、无“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大洲

B、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C、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D、降水稀少的大洲

【解析】A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土地几乎在南极圈内,该洲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叙述错误,符合题意;B、南极洲因为巨厚的冰层覆盖南极大陆,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C、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叙述正确,不符

合题意;D、南极地区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常年受极地高气压

带控制,降水稀6,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3.中国南极第四个考察站——泰山站于2014年1月建立。读

“我国南极考察站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A.中山站常年吹东北风

B.昆仑站气压最高

C.泰山站光照时间最长

D.长城站降雪量最大

【解析】D项,长城站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区,多极锋活动,降雪量大,故D项正确。A 项,中山站位于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常年吹东南风,故A项错误。B项,据图可知昆仑站海拔高,海拔升高气压降低,昆仑站气压较低,故B项错误。C项,纬度相近的情况下,地势越高光照时间越长,昆仑站地势最高,光照时间最长,故C项错误。

B组

4.极地地区为科学研究和考察的天然场所.自1984年以来,我国先后对南极进行了25次科学考察,对北极进行了3次科学考察,北京时间2009年2月2日12时25分,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也是我国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正式开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写出大洋名称:A______;B______;C______.

(2)中山站在长城站的______方向.

(3)我国四个极地科学考察站中,位于西半球的是______,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常年盛行东北风的是______.

(4)我国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的时间都是在2月份,建立北极科考站的时间最佳应是几月份?原因是什么?

【解析】(1)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和南极半岛的位置判断,A位于大西洋;B位于印度洋;C位于太平洋。(2)中山站离南极点更近,故从南北方向上看,中山站位于长城站的南面;从东西方向上看,从中山站看长城站与自转方向一致,为向东。北京位于116°E,故结合图示长城站和中山站的经度位置可判断,中山站离北京更近。(3)西半球的范围为160°E向东到20°W,故长城站位于西半球;地球自转线速度规律: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故长城站的纬度最低,故自转线速度最大。(4)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位于南极地区,2月为当地的夏季,气温高,出现极昼现象利于建站,而黄河站位于北极地区。故应在北半球的夏季利于建站。

故答案为:

(1)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2)东南.

(3)长城站;长城站;黄河站.

(4)8月份(7、8、9);此季节北极地区大部分是极昼、暖季,利于建站和科学考察.

C组

恩克斯堡岛(图3)是考察南极冰盖雪

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2017

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

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

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2月7号,当恩克斯堡岛正午时,北京时间约为

A. 2月7日9时

B. 2月7日15时

C. 2月7日17时

D. 2月8日7时

6. 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迎风飘扬。推测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是

A. 东北方向

B. 西南方向

C. 东南方向

D. 西北方向

3. 对于极地科学考察而言,恩克斯堡岛所在区域的优势在于

A. 生物类型多样

B. 对全球变暖敏感

C. 大气质量优良

D. 人类活动影响少

【答案】5. A 6. D 7. B

【解析】本题组以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的建站为载体,考查时间计算、气压带风带分布和南极的科考价值,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恩斯克堡岛正午地方时为12时,结合图示为南极,按照顺时针方向自西向东,可知恩斯克堡岛的经度约为170°E.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两者相差50°,时差:50°×4=200分钟=3:20,因此北京时间大约为12:00-3:20=8:40,接近2月7日9时。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2、恩斯克堡岛位于纬度70°S和80°S之间,属于极低东风带,其具体风向为东南风,五星红旗应飘向西北方向。故D项正确,A、B、C错误;3. 根据材料所述,恩克斯堡岛是考察冰盖和冰被、陆缘冰、海冰的理想场所,这些地理事物受全球变暖影响明显。所以,该区域的优势是对全球变暖极其敏感,故B项正确。南极地区,气候严寒,不适合生物生存,生物种类较少,A项错误;整个南极地区人口都比较少、大气质量都比较好,所以人类活动影响小和大气质量优良不是恩斯克堡岛的独特优势,C、D项错误。

第二课时

A组

环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地区,表2示意环北极部分国家北极地区土地、人口、GDP占全国的比重。完成l3~14题。

表2(人口为2006年数据;GDP为2005年数据)

1.环北极国家中,北极地区对本国经济发展作用最大的是.

A.加拿大B.丹麦C.俄罗斯D.美国

2.近年来,环北极国家日益重视北极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

A.地理位置重要B.陆地面积扩大 C.人口快速增加 D.全球气候变暖

【解析】本题考查资料分析能力。

1.根据表格信息,四国在北极地区的土地面积、人口比重及GDP比重,都是俄罗斯最高,可见北极地区对俄罗斯的最用最大;

2.限制北极地区经济发展最大的限制因素即纬度高,气候寒冷,故随着全球变暖,热量条件有所改善,则北极地区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将加大,故选D项。

B组

近年来,北极地区成为各国争夺的“新战场”,北极问题的焦点是北极航道权益的竞争。北极航道是连接太平洋北部和大西洋北部的重要通道,包括绕过西伯利亚北部的东北航道和绕过加拿大北部的西北部航道。据此完成下列2题。

3.近年来,北极地区成为各国争夺的“新战场”主要得益于()

A.北极地区是连接太平洋北部和大西洋北部的必经之地

B.全球变暖,冰川消融,使北极航道成为现实

C.北极航道的开通能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 D.北极航道能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4.北极航线的西北部航道的开通以后,受影响最大的航道是()

A.苏伊士运河 B.马六甲海峡 C.巴拿马运河 D.台湾海峡

【解析】1.直接根据材料:北极问题的焦点是北极航道权益的竞争,北极航道是连接太平洋北部和大西洋北部的重要通道。而随着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北极航道的开通将成为现实。故选B。 2.北极航道是连接太平洋北部和大西洋北部的重要通道,包括绕过西伯利亚北部的东北航道和绕过加拿大北部的西北部航道。故可能使部分经过巴拿马运河的运输可改为线路更短的北极航线。故选C

C组

5.阅读下列资料,并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北极地区的战略位置重要,资源丰富。近年来,我国多次组织科学考察队在北极地区开展多领域的考察研究。2004年7月28日中国北极黄河站(约790N,120E)在北极地区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继南极长城站(约620S,590W)、中山站(约690S,760E)之后我国第三座极地科学考察站。

(1)下列关于北极地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多项选择)

A.海岸线曲折,建港条件好

B.北冰洋连接三大洲两大洋,位置重要

C.世界上淡水储量最丰富的地区

D.摩尔曼斯克是北极圈内最著名的不冻港

(2)在北极地区的夜空,经常出现色彩绚丽的光弧,被称为________,它主要是由来自太阳外部________

层的带电粒子流与地球高空大气摩擦而产生的。

(3)我国三个极地科学考察站中,位于西半球的是________站,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站,常年盛行东北风的是________站。

(4)一年中,黄河站极夜持续时间大约为________ (单项选择)

A.1天

B.3个月

C.6个月

D.9个月

(5)我国建立北极黄河站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 (多项选择)

A.研究企鹅、海豹的生活习性

B.了解北极环境变化对全球的影响

C.获得参与北极地区事务的权利

D.创建科研平台,解开众多学科谜团

【解析】北极地区大部分时间结冰,筑港条件差;世界上淡水储量最丰富的地区是南极洲;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和亚、欧和北、美三大洲,交通位置和地理位置都很重要;因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结冰。

(2)太阳大气由内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日冕层温度最高,受太阳束缚最小,有时向外发射高能带电粒子流,我们称它为太阳风.高能带电粒子流与地球两极磁场作用形成极光。

(3)根据三个站点的经纬度可以判断,位于西半球的是长城站,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长城站,常年受东北风(极地东风)影响的是黄河站。

(4)一年中极点的极夜时间为6个月。【解析】极圈的极夜为1天,黄河站所在纬线圈大致位于北极圈和北极点的中间位置,故黄河站极夜持续大约3个月。

(5)我国建北极黄河站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北极环境变化对全球的影响、获得参与北极地区事务的权利、创建科研平台,解开众多学科谜团。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1)BD;(2)极光;日冕;(3)长城;长城;黄河;(4)B;(5)BCD.

2021幼儿乐高教学设计教案

幼儿乐高教学设计教案 乐高教育以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的身上有着自然的爱好和本能,而发挥其本能的学习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布满趣味性、刺激性、挑战性的活动中,主动往探究知识的奥秘。以下是 ___精心的幼儿乐高教学设计教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班乐高活动:灵活的小车 执教者朱翔 活动目标: 1、掌握方向盘、操纵杆的概念,拼搭能灵活转弯的小车,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2、通过设计、改造小车,发展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及创造力。 活动准备: 乐高一盒,搭建好的小车,马路路线图一张,视频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入场 (放音乐《小汽车》)(幼儿在教师带领下,开小汽车形式入场,开到指定位置)“到站啦!我们找个位置站站好” “刚刚我们玩了开小车的游戏,正好前两天,我们也用乐高玩具也搭建了一辆小汽车呢,看,我们面前有一条宽宽的马路。让我们拿起小车,来玩一玩吧” (放音乐《小汽车》)(事先交代不同方向的小朋友往哪个方向开)(玩的过程中会发生碰撞) “把小车放在这里,请回到你们的位置上去吧”(幼儿在垫子上做好) 刚在我们玩得真开心,不过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有没有遇到问题啊?---撞车了,太挤了 很多小朋友的车挤在了一起,你们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当我们发现两车要相撞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某某小朋友你来试一试”(请小朋友来试一试,能不能避让开,提出要求,车轮不能离开地面。) “小车只能往前走,不能拐弯”“你们能想办法让我们的小车拐弯吗?” 二、出示小车,引入方向盘和操纵杆的概念 “我这有一辆车,你们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可以转动 “在这个小车里面藏着一个小小的秘密哦,想不想知道?”---想 “我们来看一看”(视频) “看明白没有?你们说说看”----方向盘转动,带动操纵杆车轮转动 “方向盘和车轮之间是什么连接的”---轴“这根轴就是操纵杆。” “这就是小车能够拐弯的秘密,老师的小车就是有了方向盘、操纵杆。当我转动方向盘的时候,车轮就跟着。。。” 三、展示PPT分解图

《第十章 极地地区》教案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

件等。 【教学过程】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º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º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3、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4、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5、引导: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

第24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有趣)

第24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对峙局面形成成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2)发式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和谐、平等交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定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外交背后是实力和利益的较量。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教学方式: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辩论、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工具:制作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 学生课前准备: 1、建立历史学习小组,依据学案提前预习。 2、发动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图书馆或到网上查阅有关两极格局的资料。 3、询问司法人员,有关法庭的审判程序。 板书设计:表格式

课堂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顺口溜导入,并配以美国世界警察形象的漫画) 多媒体展示: 脚踏欧亚大陆,头顶巍巍青天。 老子天下第一,谁敢把我来管。 肩扛原子弹,兜里装美元, 我乃世界警察,大小事物全管。 听话者给美元,不听话者一拳把他打翻。 苏联有点不老实,我想请他吃颗原子弹。 提问:顺口溜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总结后,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展示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先让各学习小组把在课下预习中不会填写的知识框架和没有反映上来探究思考题,师生共同解决。 学案上的知识框架略,探究思考题如下: 1、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二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表现为两种形式,在欧洲是“冷战”,在亚洲是“热战”。什么是冷战,在欧洲,美 苏之间怎样冷战的?“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发展有何影响? 3、在亚洲,它为什么采取“热战”方式?有何表现?结果如何?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科学考察”和“极地保护在行动”三个标题,文中贯穿始末的主线是寒冷。寒冷是由于两极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正是由于极度严寒,使得两极都成了冰雪覆盖的地区,也因而造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等。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而这些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两极地区开展考察活动,而开展考察活动的前提是要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 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因此,在进行《极地地区》的教学中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因此,本节是对“人地和谐关系”主题的突出和升华,更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看,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依赖到自主的过渡期,理性思维不断增强,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和整合地图信息的能力,并且已经掌

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如:图表、文字材料……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区域地理的知识,探寻出极地地区的区位因素。 从学习热情看,学生比较关注与这部分知识相关的地理现象,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差异和资源状况等基础知识;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通过读图识图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以合作探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难点:

乐高教学设计

教会小朋友认识建筑房子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城南实验小学林水祺 活动目标: 1、发挥想象力进行搭建,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2、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使用材料:常规积木、造型积木、ppt。 活动准备:幼儿积累建构经验。 活动过程: 一、联系 1、出示小朋友,以参观他家的位置为由,导入教学活动。 师:我叫小明,今天我带你们去我家那附近看一看,有很多漂亮的建筑在哪,准备好了吗? 2、音乐游戏《钻山洞》,让幼儿一个个通过钻过拱门,出示小明家附近的建筑ppt。 师:我家到了,请大家跟我一起走一走,去看一看吧,看小朋友们认不认识这些新奇有趣的建筑。 1)请幼儿观察图片,你们发现有哪些建筑呢? 提问:大家看看,我家附近有哪些有趣的建筑呢? 2)和幼儿一起分享不同建筑物的外形特征。 提问:谁能说说这些建筑像什么呢?由哪些图形组合在一起构成的? 二、建构 1、让幼儿搭建自己喜欢的建筑。 师:现在请小朋友用乐高积木来搭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起建筑。

2、出示操作材料。 3、老师提出操作要求,让幼儿按操作要求进行活动,孩子自由选择积木搭建,老师观察指导。 三、反思 1、请幼儿介绍自己搭建的是什么起建筑。 师:现在请小朋友跟同伴交流一下,你搭建的是什么起建筑? 师:有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搭建的建筑?请个别搭建比较特别的幼儿出来示范讲解) 2、你搭的建筑物有什么特别之处,用来干什么的? 四、延续 1、分组合作,给小动物建一个动物园。 提问:我们搭建了这么多的建筑,把他们放在哪里好呢?幼儿回答。现在你们分成两组每组6人,每组搭建一个小区,把你们的建筑物放进小区里。 2、展示作品。 师:好了,现在你们的小区都搭建好了,可以把你们搭好的建筑物搬进去啦。

两极地区教案(第一课时)

9.5 极地地区---冰封雪裹的世界(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并能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读两极地区图,或使用地球仪和多媒体课件,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来认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对极地地区的认识,形成从现象出发探求本质的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教学难点】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图片导入: 利用两极地区的不同图片,让学生去猜想在哪儿能拍到这样的照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性趣。 头脑风暴:同学们想一下,在这些地区还有哪些生物? 教师:我们生活的这颗星球,孕育万物,即使在极地那么恶劣的环境中,仍然生活着丰富的物种也给人类保留着丰富的资源和原始的

自然环境,让人如此向往却又难以靠近。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神奇的地区。 ◆冰雪覆盖的地区: 一、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的范围: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主学习,阅读P49的文字内容及P50的第一段文字内容,结合图9.41、图9.46,解决以下问题: (1)观察两副地图,并描绘南、北极圈,说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所属纬度位置(高、中、低纬)。 (2)指图说出北极地区周围的大洲,环绕南极地区的大洋。 (3)北冰洋和南极洲是否就是我们所说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2、小组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点。 利用多媒体检测学习效果。 过渡:对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的检测,看来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很好,那么在这地球的两端的自然环境是什么状况?有什么特殊性呢?我们大家一起再来学习一下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二、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1、阅读P50---P52的内容读图9.42---图9.45,学习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解决以下问题: (1)试着概括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2)根据图片说出极地动物名称,并尝试再说出几种。 (3)北极地区有人居住,为什么南极地区没有常住人口? 2、小组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点。 ◆课堂小结: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挑战第一次》教学设计

《1.挑战第一次》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验尝试新事物,有耐心多试几次。 2.学会帮助朋友挑战第一次。 3.和朋友们一起挑战,在挑战中培养顽强意志。 重点 1.体验尝试新事物,有耐心多试几次。 难点和朋友们一起挑战第一次,在挑战中培养顽强意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体验活动 (1)师出示一道题,请学生尝试做一做 要求:先独立完成,统计完成率;如果不会做,与同桌讨论。 (2)师再出示同上类似的一道题,请学生再尝试做一做。 要求:先独立完成;统计完成率 (3)师小结:看,经过再次尝试,能独立完成的同学多了很多。 2.揭示课题 师:今天继续开始我们的挑战第一次【板书:挑战第一次】 讲授新课 1.我们一起来挑战 (1)【PPT出示P4的几幅图】师:小玲想学游泳,可是来到泳池,想到冰凉的水开始打退堂鼓了。如果是你,你想怎么帮她?小希老是控制不住看电视,他请教你们想想好办法?小冰想上台表演唱歌,可不好意思,你有什么好建议给他? 【小组学习要求】1.小组长组织好交流;2.每个同学说一个;3.按组员号顺序依次说自己的想法; 4.小组长安排好全班交流发言。 (2)学生小组交流 (3)课堂展示(请一个组的小朋友轮流说一说自己的第一次。)我们大声来汇报,我们端坐认真听。 请给我们评分:xxx同学,他(她)的声音洪亮,他的建议说得清楚,如果他(她)xxxx就更好了。 2.和朋友们一起挑战 (1)【PPT出示女同学下腰的图片】师:有一个小朋友学过舞蹈,经常练习下腰,已经非常熟练了,有几个同学也想学一学,你们说应该怎么做? 【PPT出示跳集体长绳的图片】师:还有两个月学校就要举行运动会了,班长说:“同学们,快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2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2篇 Teaching plan of Geography in polar regions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2篇 前言: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2、篇章2: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篇章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活动,学会以极点为中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能根据资料比较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注重读图,以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课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难点:运用地图在极地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 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四个问题: 1、在南极地区,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被放到户外后,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光亮如新,为什么? 2、在南极地区,一块钢板从空中坠落能摔得粉碎,为什么? 3、在南极地区,各国科学考察站都把防火当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为什么?

乐高教学设计

乐高教学设计 ----《程序与程序设计》之旋转木马

马,调试程序,不断优 化。 学生分组活动和电机结构;常用测量工具准备。 Contemplate (引导学生评价和反思实践活动的成果) 思考与分析 通过让学生上台来讲解和演示所设计的机器人旋转木马,让学生自己反思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去寻求解决的方案,使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程序控制结构的理解;通过采取老师和同学提问,小组成员答辩的方式,培养学生善于反思和总结的科学精神,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资源及 环境师:同学们,布置给大家的任务都完成 了没有? 老师展示ppt 师:同学们,接下来请各个小组按照ppt 上面所列的问题,准备5分钟的发言, 待会儿依次上台来,讲解你们所设计的 系统,并演示旋转木马。 在学生讲解完后,老师给予掌声鼓励。 在学生演示完后,针对演示过程中,出 现的一些问题,老师进行提问。 在所有的小组完成了讲解和演示之后, 老师要进行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的任务,大家都完成 得非常出色! 生:都完成了! 学生分小组,依次上台 讲解,并演示旋转木马。 在学生讲解完后,其他 小组同学给予掌声鼓 励。 演示小组的同学共同回 答老师的疑问。 其他小组同学提问 演示小组的同学共同答 疑 学生鼓掌 通过设置小组 成员上台讲解 和演示的活动, 让学生进行充 分的反思和总 结。 通过设置老师 提问和学生提 问的环节,让师 生之间、生生之 间进行思维的 碰撞,进一步促 进学生的反思。 老师通过在课 堂上肯定学生 的表现,进一步 激发学生课后 自主开展学习 的热情。 学生通过填写 课堂评价表,完 成对自己,以及 组员的评价,对 整堂课的表现 进行量化评价。 制作好 ppt课 件 演示的 同学和 其他小 组同学 都围在 旋转木 马两 旁,营 造一个 良好的 互动氛 围。 提前设 计好学 生的量 化评价 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活动,学会以极点为中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能根据资料比较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注重读图,以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课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难点:运用地图在极地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 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四个问题: 1、在南极地区,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被放到户外后,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光亮如新,为什么? 2、在南极地区,一块钢板从空中坠落能摔得粉碎,为什么? 3、在南极地区,各国科学考察站都把防火当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为什么? 4、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 出示北极的地图,认识周边的海洋和陆地。出示南极图,学生不但要认识到南极大陆的轮

廓象大象,而且要会辨认周边的海域。(顺口溜:脚太平洋,头顶大西洋,背靠印度洋),经度的分布(正十字位置),还有周围的陆地分布。 北极是陆包洋,南极是洋包陆。https://www.doczj.com/doc/9b13639204.html, 结合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1、阅读材料p94页《南极地区的大风》,学生得出南极地区风库的特点。 2、阅读课件极地气候资料:得出南极地区降水少的特点,称为白色荒漠。 3、阅读课件中七大洲海拔高度图,知道南极大陆是平均海拔最高的洲,称为冰雪高原大陆 4、课本活动p95:读图10.5,比较南北极气温,可知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称为地球的寒极。 教师引导并小结:南极地区是世界最冷的地方。进一步扩展解释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1)下垫面不一样,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2)南极海拔高。(3)南极被冰雪覆盖,对太阳光有很强的反射作用。(4)风大 情景对话:由学生和老师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对话,由学生分析对话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教师在课间上相应指出四个科学考察站的地理位置和时间,特别要向学生提醒长城站在南极圈以外。分析建站时间和地理位置。从南极三个站的选址,也看出我国科学考察的技术越来越先进。补充我国2013年2月在南极建立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的相关资料。 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科学考察站?供学生思考,带入下一节课的内容。 学生对这四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讨论,但老师要求学生不用急着马上回答,带着问题去听课 根据老师出示的课件图片,学生认识两极周围的陆地和海洋,认识到两极独特的地理位置 观看温度计上的几组数字,比较南北极的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得出南极比北极寒冷很多的结论,小组交流并回答南极比北极寒冷的原因 学生参与企鹅妈妈和企鹅宝宝的情景对话 阅读课本p96资料,并在地图上圈出科学考察站的位置并比较不同(经纬度)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磁铁的两极教案

湛江市2016年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比赛 《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版本:教科版) 单位:南三区中心小学任教老师:何真祥 《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版本:教科版) 任教老师:南三中心小学何真祥 【教材说明】《磁铁的两极》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课。对于磁铁,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前概念,对磁铁的探究也比较感兴趣。《磁铁的两极》让学生在前两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知道磁铁上有两极,以及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执教过程中,对教材作了一些改动,针对三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了以“玩”为线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得出问题,对问题作出自己的假设等。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对实验数据的收集,以解决探究过程中疑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做出假设性的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支架、大条磁铁、未标识条形磁铁、回形针、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支架、全套磁铁、钢珠、铁条、回形针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是什么(出示条形磁铁) 2、这是一根条形磁铁,当然,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谁能用一个实验证明它是磁铁(请生演示)表扬 3、实验证明,这是一条真正的磁铁。这位同学很厉害,懂得利用磁铁的磁力来证明。老师也很厉害,下面老师要做一个小魔术,把这根磁铁的磁力消除掉。想不想看 (魔术:铁球接触磁铁中间部分,吸不住。) 4、这是怎么回事呢 2、学生交流。(磁铁各处的磁力不一样) (教学意图:证明磁铁是复习前面内容,并在其中贯彻“科学论断要用事实证明”这一科学态度。利用魔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即假设。小朋友对磁铁已经

初中地理_极地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两极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相关图片和资料说出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并加以比较。 3、举例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性,读图说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通过认识极地地区,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情分析】通过一个学期世界区域地理的学习,初一学生掌握了学习区域的一般方法,知道了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认识一个区域。但更多的是掌握了有常住人口的国家和地区,对于地理位置特别、自然环境特殊、人烟稀少的两极地区却少有了解,一方面相距甚远,了解相关知识少,另一方面平时讲授的较少,学生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一般学习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这个年龄的学生好奇心强,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同时,地理学习已有近一年的时间,对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基本能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综合分析区域地理问题。 【教材分析】本节知识是鲁教版教材第十章《两极地区》,这是世界地理分区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也是世界地理最后一章。本册书的前几部分已经对世界地理不同分区的地理概况有了较详细的论述,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也已经掌握了分析某一地区地理环境的方法,可以说这一部分内容,是对前一部分内容学习方法的总结,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地理自主学习打下基础。教材重点以南极地区为例,以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进行对比学习,结合图示、图片、阅读材料、课堂活动等方面,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环境保护四个方面展开学习,启发学生思考南北两极地区的异同,探索原因。教材这样安排符合知识点的层次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重点难点】冰雪覆盖的地区

两极地区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两极地区 教学目标: 1.两极地区的范围,在交通中的重要地位。2.两极地区的气候、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3.能够在地图上指出两极地区主要的陆地和海洋。 4.能够在南极、北极地图上辨别方向。5.能够分析南极、北极地区气候特点的形成原因及两极气候差别的原因。6.理解对南极、北极地区科学考察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主探究、回顾知识 学生阅读补充资料两极地区部分完成以下内容: 1.读南极洲简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分别是: A 洲, B 洲, C 大陆, D 洋, E 海峡, F 洋, G 洋,H 站, J 站,K 站。 2)从H站飞往J站最近距离的方向 是。 3)在图中绘出西风漂流 及极地东风带 2.读北极地区图,完成要求: 1)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分别是: ①大陆, ②岛, ③大陆, ④海峡, ⑤海峡。 2)⑥附近岛屿上建有我国科考 站。 ⑦是暖流,⑧是 寒流。 3)全球气候变暖对北冰洋地区的自然 环境将产生哪些影响? 二、合作探究、突破重点 读“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回答1—4题。 1.仅从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看,①等温线的数值可 能为(单位:℃)(c )

A.–15℃,–25℃B.–15℃,–35℃ C.–35℃,–25℃D.–35℃,–45℃ 2.南极洲的等温线大致呈同心圆状分布的主要影 响因素是( c ) A.地形 B.洋流C.太阳辐射D.大气环流 3.②地与③地之间的温差范围(T)为(d ) A.30 < T < 50 B.50 < T < 70 C.50 < T < 60 D.40 < T < 60 4.试解释南极大陆酷寒、烈风、干燥的气候特征的成因? 5.你认为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有些哪些? 三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读我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 所在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A、1000㎞ B、1200㎞ C、1400㎞ D、1600㎞ 2.距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最近的大陆地区是: A、北美大陆 B、亚洲大陆 C、欧 洲大陆 D、非洲大陆 3.关于北极黄河站、南极中山站 (69°22′S,76°23′E)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黄河站盛行东南风,中山站盛行东北风 B一年中,黄河站的极昼极夜时间短于中山站的极昼极夜时间 C.黄河站的区时比中山站的区时晚约4小时18分 D.黄河站位于中山站的西北方向 4.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海岸线曲折破碎,其主要成因是: A.海浪作用 B.流水作用 C.风力作用 D.冰川作用 5.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虽然地处高纬,但其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其最主要的

挑战第一次教学设计

《挑战第一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试着挑战新鲜事物,在挑战中获得成长。 2.挑战第一次必须树立信心,有恒心。 3.知道哪些事儿可以尝试挑战,哪些事儿不能试,哪些事儿在大人的帮助下可以尝试做做。 重点学习试着挑战新鲜事物,在挑战中获得成长。 难点知道哪些事儿可以尝试挑战,哪些事儿不能试,哪些事儿在大人的帮助下可以尝试做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 师:想听故事吗?(播放故事《小马过河》) 师:小马第一次过河这个故事给你什么样的启发呢? 学生回答后,师小结:小马第一次独立过河磨麦子,遇到了困难,在妈妈的鼓励下接受了挑战,勇敢去尝试,最后获得成功。 2.揭示课题 师:这个寒假,你们有没有尝试挑战第一次?【板书:挑战第一次】 学生回答预设:小马能帮妈妈做事儿;小马遇到事情会动脑筋;小马虽然是第一次做事儿,但是很勇敢;做什么事情都有第一次,不只是听别人说,要亲自试试……利用教材中的绘本故事帮助孩子们理解“第一次”,启发孩子们勇敢挑战第一次。 讲授新课 1.说自己的第一次 (1)师:我们就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挑战的第一次。 请小组长做好组织,4个人按照编号轮流说,要说出简单的过程和你的感想。(2)学生小组说 (3)课堂展示(请一个组的小朋友轮流说一说自己的第一次。)我们大声来汇报,我们端坐认真听。 请给我们评分:xxx同学,他(她)的声音洪亮,第一次的过程说得清楚,如果他(她)xxxx就更好了。 2.分享第一次的困难 (1)师:寒假有一个小朋友做饭,结果做糊了,可是奶奶却笑着说:“没关系,下次记得火要小一点,就不会糊了。”还有一个小朋友想学轮滑,想体验飞起来的感觉,可是他很紧张,妈妈鼓励他说:“多玩儿几次就好了。”我想你们在挑战第一次的时候也有同学和他们一样吧,谁愿意来分享一下你当时遇到的困难和获得的鼓励、帮助? (2)指名一个小朋友说一说他在第一次遇到的困难和获得的鼓励、帮助。(3)师小结:每个人的第一次不都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的成长有时也需要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但是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恒心,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就一定能做得越来越好。 4.学会选择尝试新鲜事物 (1)师:每个人都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你还想挑战哪些事儿呢?看图,选择,在四人小组内说说理由。【PPT出示一些活动,如:蹦极、过山车、走夜路、骑

九下13第13课挑战“两极”

课 题:第13课挑战“两极” 教学目标: 1?了解欧盟的形成过程,分析“联合”对于欧洲崛起的重大意义。 2 ?简述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及主要表现,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增强“以史为鉴”的意识。 3 ?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意识,理解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作用。 欧盟的形成过程,日本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措施以及日本崛起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新的力量中心的形成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自学指导法、讨论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小组抢答、教师点评。)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是 ______________ ,他援助西欧的计划是 _____________ ,目的 二、 展示目标 1. 了解欧共体和欧盟的建立 2 ?掌握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和谋求政治大国的主要表现 三、 自主探究 根据提纲自主学习、组内交流、教师提问,学生展示本组学习成果 一、欧洲的联合:目的、过程、作用、 、日本的崛起:时间、原因、地位、表现 日本、西欧的发展影响:使日本、西欧与美国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 局面。 西欧经济和日本经济的崛起有哪些相同的因素?我们能够从中得到哪些启 示? 四、 归纳总结: 试一试,你能设计出本课知识结构吗? '☆西欧——联合——欧盟〔政治经济文化的 〕 另一中心) 比日丰一发展——经济大国并谋求政治犬国 座 中国——发展——政治大国 其他发展中国家 发展 ---- 壮大 * 五、 巩固检测 1、 李磊同学暑假旅行到某地区,发现那里不同的国家的人都拥有统一的护照,使用统 一的货币是在:( ) A 、欧洲 B 、北美洲 C 、南美洲 D 、大洋洲 2、 下列是当今世界一些国际性组织的徽标图案,属于“欧洲联盟”的是( )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各 方 力 吊 曲极格局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十三课挑战“两极”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十三课挑战“两极” 一、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知道欧洲联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要求,明确课本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欧盟形成的过程,分析“联合”对于欧洲崛起的重大意义。 2、知道欧盟的地理范围,提高试图能力。 3、简述日本在二战后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了解日本经济实力,增强以后在政治上的要求及表现。 4、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增强学习“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欧洲联盟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在自主阅读教材、掌握史实的基础上,探究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联营、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以及欧洲联盟的出现与发展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抗衡霸权等方面加以分析和归纳)。 2、采用对比学习法,用表格的形式将美国的经济发展与日本相比较,分析日本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战后日本政府实行经济民主化改革;利用美国的援助;在朝鲜、越南战争中成为美国的军事物资供应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重视教育事业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重要性。 2、知道发展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之一,我们国家只有不断的发展,才能顺应世界潮流。 3、理解全球化经济。 二、教材分析 稳定、开放、联合、协作及科技进步是发展的动力所在。 本课主要讲述了在二战中日本和西欧诸国的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的

背景下,日本和西欧诸国通过不同的发展道路在美苏两极格局下迅速崛起,成为当代世界“一超多极”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两个重要“极点”的史实。 三、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是在已掌握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美苏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来学习这部分内容的,那么对于挑战两极的“欧盟”和“日本”的形成发展过程想必会有一定的兴趣;而对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及其异同,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求学生深入理解的。 四、教学理念及设计思路 1、要采用“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讨论解决问题”的 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领作用。 2、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要做注意把握,尽可能从知识层面,进行 拓展 教学流程 导入语: 近代以来,西欧一直处于世界的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大国崛起,并进行了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沦为二三流国家的西欧诸国意识到,只有联合成一个整体,才能发展,维护自己的安全,并在世界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 具体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用课件展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局面形成、发展以及欧盟与日本的简要情况。 第二环节——分组自学:将学生分成A(欧盟)和B(日本)两个组让他们分别作为西欧和日本的“当权者”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以教材和教师提供的资料为依据,分别去讨论、思考、决策,制定出能促使该地区或国家发展的政策。与此同时,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第三环节——基础询问:通过小组互问的方式,检查、落实对本课

初一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 目标 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要求 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3.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结构分析 本章内容共一节,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三个问题一步步地深入,会使学生从知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极地地区有全面的了解。 内容点析 1.关于极地地区特殊的位置。教材将读图的过程和对极地地区位置的理解渗透到了活动当中,首先通过这两幅图可以了解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围,这是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础;第二,让学生明确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和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南极能够同时被三个大洋环绕,这是由其特殊位置决定的,同时海洋与陆地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极地地区尤其是极点,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会出现较为特殊的现象,问题3的安排即是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体会。由于是经线的交汇处,在极地地区还会出现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位置,而这些恰恰是前面学习“地球和地图”时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另外,还需要使学生明确北极和南极是两个点,而极区的范围则大致在极圈以内,这与平时的说法有出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下面是出guo为大家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guo教案栏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活动,学会以极点为中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能根据资料比较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注重读图,以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课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难点:运用地图在极地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 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四个问题: 1、在南极地区,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被放到户外后,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光亮如新,为什么? 2、在南极地区,一块钢板从空中坠落能摔得粉碎,为什么?

3、在南极地区,各国科学考察站都把防火当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为什么? 4、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 出示北极的地图,认识周边的海洋和陆地。出示南极图,学生不但要认识到南极大陆的轮廓象大象,而且要会辨认周边的海域。(顺口溜:脚太平洋,头顶大西洋,背靠印度洋),经度的分布(正十字位置),还有周围的陆地分布。 北极是“陆包洋”,南极是“洋包陆”。. 结合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1、阅读材料p94页《南极地区的大风》,学生得出南极地区“风库”的特点。 2、阅读课件“极地气候资料”:得出南极地区降水少的特点,称为“白色荒漠”。 3、阅读课件中“七大洲海拔高度图”,知道南极大陆是平均海拔最高的洲,称为“冰雪高原”大陆 4、课本活动p95:读图10.5,比较南北极气温,可知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称为地球的“寒极”。 教师引导并小结:南极地区是世界最冷的地方。进一步扩展解释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1)下垫面不一样,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 (2)南极海拔高。(3)南极被冰雪覆盖,对太阳光有很强的反射作用。 (4)风大

(完整版)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磁铁的两极》为三年级下册第三课。对于磁铁,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概念,对磁铁的探究也比较感兴趣。《磁铁的两极》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知道磁铁有两级,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在执教过程中,教室引导学生自己操作实验,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去发现问题、提出对问题的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科学课特别是实验课比较感兴趣。对于磁铁,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他们善于思考、善于想象、善于探究、善于合作,如能科学的引导,他们定能在科学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称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设计理念: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营造课堂探究学习的氛围。本课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做出猜测、设计实验、动手验证、获得知识。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师适时指导,把握好实验的细节和注意点,让学生的探究更有效,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重视学习的过程,加强探究中收集、整理、归纳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敢说,敢想,敢做,促进思维发展。 五、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对不同的实验方法做出比较和评价,体会同一问题

乐高教学设计案例

中小学乐高教育教学设计(小学案例) 基本信息 姓名林志仁 电子邮件 所教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名称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学校地址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东街二郎巷68号 邮政编码362000 联系电话 是否同意本教案用于乐高教育教学是√否 活动 设计概览 教学主题EV3小车的初步控制 涉及学科(领域)科学、数学、信息技术授课年级小学四年级 前需技能(学生在开本节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对EV3编程软件中的移动槽和移动转 始此单元前必须掌握的向模块有所了解,有基本的电脑操作能力。 知识或技能) 课程概述(概括地描知识目标:认识LEGO MINDSTORMS Education EV3软件;编程 述使用乐高教具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架构,约500字) 关键词控制EV3 机器人; 技能目标:自主搭建EV3机器人 情感目标:学会团队沟通与合作 在前一节课,学生们学习了EV3套装,并会让小车实现行走功能,这节课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通过移动槽和移动转向模块,实现小车按预定路线精确行驶,来体验移动槽和移动转向模块的具体运用。 课堂将通过“EV3小车的初步控制”这一主题活动,以分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利用乐高教育器材EV3套装中的主控和大型马达搭建小车,通过编写程序让电动机的转速随着行走路线的需要来改变,体验电动机的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移动槽和移动转向模块的实际运用,能根据实际需要编写相应程序。并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大胆地想象,大胆地尝试,不断地探究;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进行试验。科学EV3小车编程移动槽移动转向小组合作 教学或学习过程 乐高EV345544 Connect联系(联系学科内容和现实世界引入活动任务) 活动时 长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工具与资源通过视频和PPT展示工作任 务的由来和要求。学生的任务是 搭建好小车模型,然后编写程序观看视频 8分钟教学PPT 解决问题,并能根据实际需要,接受任务 灵活运用移动槽和移动转向模 块。 Construct建构(指导学生进行搭建作品、程序设计) 活动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工具与资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