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法 第八章 条约法

国际法 第八章 条约法

国际法 第八章 条约法
第一节 概述
1、 国际法上的条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际法主体依据国际法缔结的关于其相互权利和义务关系或它们的行为规则的书面协议。简而言之,条约是国际法主体间国际法为准而缔结的确立其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国际书面协议。

2、国际条约的特征:
1)条约是国际法主体间签订的协议。
2)条约为缔结主体创设国际权利和义务。
3)条约必须以国际法为准。(有译“受国际法支配”)
4)条约以书面形式为主。

3、条约因其内容不同而名称多样,但名称的不同并不影响它们的法律性质。国际实践中条约的名称包括条约、公约、协定、换文、宪章、盟约、规约、议定书、宣言和联合声明等等。


第二节 条约的缔结
1、 条约能力是指国际法上可以合法缔结条约的能力资格。有缔结能力的行为者即条约主体。

2、 缔约权,即缔约条约的权利。国家缔约权的行使有每个国家自由地在在本国宪法中作出安排,具体的规定国家的哪个机关有权代表国家对外缔结条约。

3、 条约缔结的一般程序:
在国际法上,对于条约的缔结程序没有统一的的规则。但在外交实践中,国家之间的缔约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谈判和约文的起草及议定;
2) 签署;
3) 批准;
4) 交换或交存批准书;
5) 登记和公布。

4、 条约各方在条约生效后应将条约送请联合国秘书处登记并由他公布,但未登记并不影响条约的法律效力,只是不能在联合国机构上引用。凡在联合国秘书处den及的条约均公布在《联合国条约集》中。

5、 条约的加入是指没有在条约上签字国家表示同意接受条约约束的一种正式的法律行为。国家既可加入已经生效的条约,也可加入尚未生效的条约。

6、 条约保留的概念与范围:
条约保留是指一国在签署、批准、接受、赞同或加入条约时所作的单方面声明,不管其采用怎样的措辞或名称,其目的是排除或更改跳跃的某些规定对该国适用时的法律效果。
条约的保留有三个特征:
1) 保留应在一国表示接受条约约束时作出。
2) 保留可以采用任何措辞或名称,如“保留”、“声明”、“谅解”、“解释性声明”和“解释性说明”等,但其性质属于单方面的声明,即声明国是为了维护其在有关条约中的特殊利益而单方面提出的,
3) 保留的目的在于排除或更改条约中某些条款对提出保留国的当事国的拘束力。

7、《维也纳同样法公约》第19条,三种情况不得保留;
1)条约本身禁止保留。
2)条约仅准许特定保留而有关的保留不在其内。
3)保留不符合条约的目的与宗旨。


第三节 条约的效力
1、 条约生效的方式和日期亿条约的规定或谈判国之间达成的协议。
双边条约的生效通常有三种情况:
1) 条约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2) 条约自批准之日生效;
3) 条约自交换批准书之日起或后某个日起生效;
多变条约的生效方式也有三种情况:
1) 在一定数目国家交存批准书或加入书之日或其后某个日期起生效;
2) 包含特定国家在内的一定数目的国家提交提交批准书后生效;
3) 条约自全体缔约国表明承受其约束之日起生效。

2、 条约的必须遵守原则是指反应有效的条约对其各当事方均有约束力,必须有各当事方善意覆性。

3、 条约必遵守原则是国际法一项最基本的原则。


4、 条约必遵守原则的核心内容是条约必须得到善意覆性。

5、 对于国际上已生效的条约,缔约国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在其领土内得到实施,这为条约必须遵守原则所要求。

6、 条约的适用是指有效成立的条约实施。条约的适用涉及条约适用的时间范围、空间范围以及同一事项先后所订条约的适用等问题。
1) 条约的适用的时间范围。条约一般自生效之日开始适用,不朔及既往,除非条约另有规定。
2) 条约适用的空间范围。条约适用的空间范围是指条约适用于当事国的地域范围。

7、 条约的冲突(抵触)是指一国就同一事项先后参加的条约的内容发生冲突时,适用于那个条约的问题。
条约冲突一般有三种解决方法:
1) 条约本身有明文规定同其他国际条约之间的关系的,遵从条约的规定。
2) 如果前后所订立的两个当事国相同,一般适用“后法优于前法”原则,以后的的条约代替前条约,即使用后条约。
3) 当先后所订条约的当事国不完全相同时,在同为先后两个条约的当事国之间,适用后订条约;在同为两条约的当事国与仅为其中一个条约的当事国之间,适用两国均为当事国的条约。

8、 条约对第三方的效力问题 (论述)
第一, 条约为第三国规定义务。其一,条约当事国有为第三国规定该义务的意图;其二,第三国以书面形式明示接受该项义务。
第二, 条约为第三国规定权利。根据《公约》第36条规定。如果某一条约对第三国规定权利。应得到第三国的同意;若第三国无相反的表示,应推定其同意,但条约另有规定不早此限。
第三, 第三国义务或权利的取消和变更。除非另有协议,否则,要取消或变更第三国的担负的义务,须经条约各当事国与该第三国的同意,而要取消或变更第三国的的权利,则需视具体情况而定。
第四, 条约所载规则由于国际习惯法而对第三国有拘束力。无论是条

约的规定嗣后发展为国际习惯法规则,还是条约的规定是对国际习惯法规的确认,条约的规定作为公认的国际习惯法规则对第三国有拘束力。



第四节 条约的解释和修订
1、 条约的解释是指条约的正确含义进行揭示和说明的行为,它包括对条约的整体、对条约的某一具体条款、对具体条款的术语或此举、适用条件等的正确含义所作出的揭示和说明。条约的解释者可以是当事国、国际组织、国际仲裁机关或司法机关等有权解释 主体。

2、 条约揭示的规则 (解答、论述)
第一、条约揭示的一般规则。
1)善意的解释条约;
2)根据约文的通常意义解释条约。
3)联系上下文解释条约。
4)条约的解释应符合其目的与宗旨。
第二、条约解释的补充资料。作为条约解释的一种补充手段,需要参考条约的起草时的准备资料来解释条约。
第三、多种文字解释条约。一项条约有时是力两种以上的文字写成;
1)除规定鱼油解释分歧时亿某种文字为准,每种文字的条约应同样作准;
2)作准文字以外的其他文字的译文解释时只供参考;
3)应推定条约用语在各种作准约文内意义相同。
4)解释分歧按上述方法不能奏效时,应采用在考虑条约的目的与宗旨下最能调整和各种文本的意义。

3 条约的修正与修改统称为“条约的修订”条约的修正是指全体当事国对条约的规定的更改,而条约的修改则是若干个当事国之间对条约规定的更改。通常所说的条约修改或修正,实际上包括严格以上的条约修正和修改的两种情况。条约的修正须按条约规定的程序进行,一般要求多数缔约方表决并经多数缔约方批准后,修正才能生效。


第五节 条约的无效、终止和暂停施行
1、 条约的无效是指条约应不符合其成立的实质要件而不具有法律效力。

2、条约无效的几种理由或情况
1)违反国内法有关与缔约权限的规定。这种情况指的是缔约者五缔约能力。
2)错误。错误是指条约中有不属于当事国本身造成的重大失误。
3)诈欺和贿赂。在条约法上,诈欺是指一国故意以虚构的陈述或其他不实的行为欺骗对方,是对方陷于错误而同意与它缔结条约。贿赂指的是一国对另一国的缔约谈判代表进行贿赂,是对方陷于错误而同意与它缔结条约。
4)强迫。强迫包括对一国的代的强迫和对国家的强迫。
5)与国际强行法相抵触。条约在缔结是与一般国际法强制规范(即国籍强行法)相抵触的无效。

3、条约的终止是指一个有效的条约由于法定的原因而在法律上终止存在,不再具有约束力。
条约的终止意味

着条约法律效力的终结,条约的个当事方不再覆行该条约规定的的义务。

4、条约的终止与条约暂停实施(停止实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条约的终止是指整个条约对当事方永久地失去效力;而条约的暂停实施是指一个或数个当事方于一定期限内暂停实施条约的一部分或全部,但条约本身并不因此而终止,必要时,依一定程序可以恢复条约的实施。

5、条约的终止可能的原因:条约期满、条约覆行完毕、条约解除条件成立、单方废约或退约、新约取代旧约、条约不能覆行、当事方共同同意终止、情况的基本改变、一方重违约、断绝外交关系或领事关系、发生敌对行为、与新强行法冲突等等。

6、条约暂停实施的的原因包括:条约本身的规定、全体当事国同意暂停实施条约、一方违约、情势变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