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教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

历史: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教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表解知识点

1.伟大的历史转折

2.改革开放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剖析重难点

1.“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文革”结束后,全国人民要求纠正“左”的错误,根除不良影响,但是一些领导人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持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实质上仍是“左”倾错误的表现,反对彻底纠正“文革”的错误。

为了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认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1)从党的指导思想看,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改变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思想路线。

(2)从党的工作重心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3)从经济体制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4)从发展动力上看,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目的的改革开放取代闭门式的发展模式。

3.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的主要体现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一项适合于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愿望的重大改革。建国初期,中国农民在劳动和分配上都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这种吃“大锅饭”的结果是饭越吃越少,人越过越穷,无法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一批农民率先把村里的土地承包到自己家里去种,搞起了“包产到户”,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得到推广。这种体制实际上就是由集中经营、平均分配到分散经营、按劳分配的重大调整。

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建国初期,所形成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新形势下城市经济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取代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并改变原有的分配方式,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逐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对外开放的含义是什么?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对外开放?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对这一新格局该怎样理解?

(1)含义:①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②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门户开放”有本质区别。即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基础上的,而旧中国的“开放”是建立在不平等条约基础的。

(2)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条件,是强国之路。

(3)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①首先建立经济特区:在广东、福建两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实行优惠政策。②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③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1991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

(4)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理解:全方位是指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物质文明坚持开放,在精神文明方面也坚持开放。多层次是指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沿边城市以及内地等多种开放形式,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

5.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它开始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在这个阶段中,一方面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还很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逐步摆脱贫困、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深化改革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6.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包括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基本任务、完成任务的方法、奋斗目标等内容。两个基本点之间的辩证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即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为四项基本原则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反过来推动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学法指导

1.字头浓缩记忆法

如对5个经济特区的记忆,可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提取浓缩为:“深珠汕,厦海”。

2.列表记忆法

如建国以来党的重要会议表。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简述题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会全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答:(1)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 (2)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法律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及意义?(20世纪80年代,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其表现有哪些?)你知道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吗?那一天我们一般举行哪些活动? 答:(1)成就: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2)意义:这些法律的颁布与实施,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3)法制宣传日是每年的12月4日,那一天政法部门会在街头设点接受市民有关法律问题的咨询,媒体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等。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请你回答出有关以发展生产力为主要任务而召开的两次重要会议是什么?并说出这两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和历史意义?答:(1)这两次会议分别是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中共八大:1956年,内容:大会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意义: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内容: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哪几次主动纠正错误路线的事件? 答:(1)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叛变革命,由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大革命失败。1927年8月7日,在党的八七会议上,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这次会议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的兴起的转折点. (2)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建立了以毛泽东为

8 年级历史部编版下 教案《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 【单元介绍】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现在,我国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新课导入】 经典回顾 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生 戊戌变法——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启示: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当时的中国走不通

【目录教学目标重难点】 目录: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五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掘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三大邓小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指导思想的确立。 2.掌握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的重要谈话;中共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中

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理解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中共十八大会议内容以及领导人重要思想和奋斗目标。【教学过程】 模块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视频:中共十二大、十三大 2.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共十三大——邓小平理论基本形成 时间:1987年 内容:①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②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③作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四项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 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知识拓展“三步走”战略部署 中共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第一步,到1990年底,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历史: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教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表解知识点 1.伟大的历史转折

2.改革开放

。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剖析重难点 1.“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文革”结束后,全国人民要求纠正“左”的错误,根除不良影响,但是一些领导人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持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实质上仍是“左”倾错误的表现,反对彻底纠正“文革”的错误。 为了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认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1)从党的指导思想看,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改变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思想路线。 (2)从党的工作重心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3)从经济体制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4)从发展动力上看,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目的的改革开放取代闭门式的发展模式。 3.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的主要体现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一项适合于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愿望的重大改革。建国初期,中国农民在劳动和分配上都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这种吃“大锅饭”的结果是饭越吃越少,人越过越穷,无法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一批农民率先把村里的土地承包到自己家里去种,搞起了“包产到户”,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得到推广。这种体制实际上就是由集中经营、平均分配到分散经营、按劳分配的重大调整。 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建国初期,所形成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新形势下城市经济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取代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并改变原有的分配方式,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逐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对外开放的含义是什么?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对外开放?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对这一新格局该怎样理解? (1)含义:①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②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门户开放”有本质区别。即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基础上的,而旧中国的“开放”是建立在不平等条约基础的。 (2)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条件,是强国之路。 (3)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①首先建立经济特区:在广东、福建两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实行优惠政策。②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历史备课资料: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知识点1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提出改革开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就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又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阶段 (1)中共十二大的召开 ①时间:1982年。 ②主要内容: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①时间:1987年。 ②主要内容:邓小平为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邓小平“南方谈话” ①时间:1992年初。

②主要内容: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社 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③意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 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4.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的地位及贡献: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 (2)主要内容:这一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5.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2)2019年,在中共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2019-2020学年度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图版习题精选

2019-2020学年度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图版 习题精选 第1题【单选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民主集中 B、改革开放 C、实事求是 D、解放思想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A、学习外国先进的经验和管理办法 B、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发展外向型经济 D、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邓小平说:“在经济政策上……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下列举措体现了这一理念的是( ) ①设立经济特区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③实行“包产到户” 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如图是小明同学整理的读书笔记,该记录反映的重要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1979年,小岗村农民兴奋地说:“大呼隆干了20年,越干越穷,……就是治不好我们的穷病,包干到户一年就治好了。”带来上述变化的农村改革措施是( ) 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C、给农民生产自主权 D、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学习历史,需要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邓小平于1992年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讲话 C、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开放涌春潮九州明媚,改革掀热浪四海辉煌”这副对联与哪一事件有关( )

华东师大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优质课教学设计_1

华东师大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优质课教学设计_1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目标】 1.识记: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措施; 2.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 3.理解:只要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推动农业的大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的部分。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 2.使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理解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国企改革的实质和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与挑战。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对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考:什么是经济体制(概念),我国经济体制的演变状况如何?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原因)、改革的前提、改革的根本目的、内容、改革的目标、改革的实质? 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注: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其意义在于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深化改革。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 1.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的活力 3.国企改革实质: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管得过死,企业严重缺乏活力的情况。 4.国企改革的过程: 第一阶段:1978年,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和探索) 第二阶段:1984年,实行经营责任制(自主权进一步扩大) 第三阶段: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终极目标) (适合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5.作用:国有企业的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也使国有企业更适合现代化生产的需求,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深化?拓展】:如何理解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改革的目的是促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改革防碍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

江苏省徐州市第二十二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2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识记与理解] 1、记住谁在中共十二大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了解十三大制定党在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3、记住十五大召开的时间和大会主题 4、了解南方谈话和他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能力与方法]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培养阅读、理解和归纳知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明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引和理论的创新。 2、对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产生认同感,让学生缅怀的丰功伟 绩。 [重点] 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难点]1、南方谈话 2、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 [教具] 教材插图 [教法] 讲述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提问学生:这首歌曲歌颂的是哪位老人?他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充当过怎样的角色? [讲授新课] (板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读书,找出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召开时间、主要内容,在书上标记 (板书)二、南方谈话 看图《在某某观看某某发展模型》,1992年视察某某、某某等地,在视察时发表了重要谈话。

读书,找出谈话的主要内容。说说谈话的意义。 (板书)三、高举理论的伟大旗帜 1、找出十四大召开的时间、内容 2、的逝世,举国同悲。看插图《首都人民深情送别》 3、找出十五大召开的时间、主题、内容 (板书)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性盛会1、找出十六大召开的时间、内容 [巩固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党的、、、、 等重大会议的召开,学习了理论即理论的形成过程。 [布置作业] 做《探究》第12课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的重要贡献; 2、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调查,收集和整理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让学生培养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激发学生对邓小平的敬爱之情,并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难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在中国的新发展; 四、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 2、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 1、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 2、收集邓小平的事迹;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启发引导,课堂讨论活动。 学生学法:小组合作,学会收集,整理和研习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特色”就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8课《历史转折与改革开放的起步》教案华东师大版

《历史转折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教材分析 本课是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的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召开、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 2.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在农村带来活力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阶段: 导入新课: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1.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2.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恢复民主集中制原则; 4.审查和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开展“拨乱反正”。 为什么是伟大转折? 1.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大会开始的。 2.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 4.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使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发展起来和逐步形成的。 体验阶段: 二、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性,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业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材料: 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经营管理体制。它过于集中,搞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长期停滞徘徊,到1978年底,全国还有上亿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 这段材料告诉我们,是什么原因造成当时农村经济的落后? 人民公社体制(农村改革的根本原因) 1978年的安徽发生了什么自然灾害? 1978年安徽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

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课教案

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课教案金岭镇邵家初中孙佳君

想基础。 图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_____上来,实行 _____________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从此中国历史进入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导航二:改革开放 出示材料 材料一: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材料二:农民高兴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思考:(1)材料二中的农民如此高兴跟国家实行的哪一政策有关?(2)该政策最早是从哪里发起的?(3)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出示图片,复习对外开放 知识巩固 一、对内改革 农村:1.改革首先从________开始;安徽________ 实行分田包产,自负盈亏。 2.农村改革措施:①实行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②大力发展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1.城市改革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国有企业改革内容的三方面 2.十四大提出要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对外开放 ①五个特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最北面的是 _______,最南面的是_______,山东有_______和________。 ③ ___________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④对外开放格局__________________。 过关斩将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 A .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B .扩大对外经济贸易 C .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技术 D .适应新形势下国际竞争 2.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相同点是( ) 作,巩固知识 练习之后查漏补缺 小组合作设计知识框架,然后到黑板、白板上加以展示 通过材料的解读导入本课的复习,加强学生的理解,锻炼解读材料的能力 学生解说,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能加强对知识的巩固效果 在讲解出错率较高的题目时,应该更充分的发挥白板的注解功能,效果更鲜明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经济体制改革导学案北师大版

第11课经济体制改革 学习目标: 1.知道家庭理财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2.掌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3.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 学习重点: 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学习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学法提示:实践法、观察法,问题分析法。 一、导入示标 你见过品种繁多的购物票据吗?你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和过去相比有多大变化吗?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社会,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质疑 (一)预习检测: 一、农村的改革。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取得突破性进展。2.1978年初,、两省率先开始对农村政策进行大胆调整,强调准中生产队的自主权,允许和支持农民经营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采取包产到组的形式经营土地。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文件,肯定了各地建立的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中央的肯定下,以、为主要形式的在农村迅速推广,农村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出现巨大变化。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加快以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中心环节:增强。 3各地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在坚持地位的前提下,发展度龙井经济成分,实行以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 2.决定: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 》,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起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转化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 3.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促进,多大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质疑问难: 三、探究交流: 1978年12月18日,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一页。这一天,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了鲜红的手指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 探究一:农村的改革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1.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2.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探究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展示:

(完整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思维导图和知识检测》(含答案)

部编版:八下历史《第三单元思维导图》 【单元思维导图】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阶段特征】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考点解读1】 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温馨提示】 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的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考点解读2】改革开放 1.对内改革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方法技巧】

比较土地改革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土地所有制的归属:土地改革后,土地属于农民所有,农民是土地的主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土地仍属集体所有,农民只是承包土地,对土地享有生产自主权,两者有本质区别。 (2)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 2.对外开放 【方法技巧】 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中,有三个城市属于广东:深圳、珠海、汕头;一个城市属于福建:厦门。【考点解读3】 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考点解读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2.过程 【温馨提示】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知识检测】 1.陕西农民侯永禄在日记中写道:7月9日,路一大队第五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会,讨论本队实行哪一种生产责任制。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只有公寿妈和我说是“应该包产到户”……该日记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2.报纸的头条新闻作为报纸之魂、历史之窗,体现着时代的变迁。下列报纸的头条新闻反映了我国改革进入新阶段的是( ) 3.2014年伊始,老师让同学们用一个词来概括对新一年的期待。小海同学选了“深化改革”。使小海做出这一选择的主要依据是( ) A.“嫦娥三号”探测器实现月面软着陆 B.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 C.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 D.我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 【方法指导】 对内改革为便于掌握,可将其分阶段记忆。以1992年为界,之前属于改革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为目标,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之后,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如大中型企业股份制等。 【知识整合】 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课标要求+单元概述+单元试题)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内部精品(课标要求+单元概述+单元试题)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课标要求】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3.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设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4.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5.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6.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单元概述】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建国后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从沿海经济特区建立,到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以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步推进,党和人民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这一切构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知识结构】

【单元知识网络】 【典例分析】 1.(2008年河南省中考试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陆续设置了一些“特区”。从最初设置

这些“特区”的示意图来看,下面的四个选项中与其三项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理解能力。考察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通过右下角图标所示A是特别行政区澳门,BCD分别是经济特区深圳、汕头、厦门。 参考答案:A 2.(2008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试题)“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所颂扬的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伟大领袖分别是() A.毛泽东、邓小平 B.毛泽东、江泽民 C.邓小平、江泽民 D.毛泽东、周恩来 解析:此题以学生熟悉的歌词引入,从“站起来”可以知道是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富起来”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站起来”和“富起来”把两位伟人联系在一起。贴近学生的生活,问题引出的自然贴切,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参考答案:A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选出正确答案填在题后括号内。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最根本的一点是() A.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C.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使我国逐步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其重要的事件是() A.平反冤假错案 B.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C.展开法制宣传推广工作 D.恢复律师辩护制 3. 1978年,安徽省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在天遇大旱的情况下,18户农民苦干一年,结果粮食获得大丰收。小岗村的其他农户受灾减产。造成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是() A.旱情不一样 B.生产的积极性不一样 C.使用的生产工具有很大的区别 D.劳动的时间不一样 4.“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与这幅农家春联中的两次“分田”直接相关的是()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道路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一位工人兴奋的说“今天厂里开会了,以后不吃大锅饭了。只要大家努力干,厂子干好了,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是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的重点。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建国后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从沿海经济特区建立,到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以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步推进,党和人民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这一切构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课程标准: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次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揭开了新篇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内容标准通过“民法”“刑法”等重要法律的颁布使学生了解这一历史过程。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历史意义; 3、了解全面展开的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 4、了解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情况;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收集、收看、调查走访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比较辨证分析历史事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国家在统一大业、统战、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三、课前准备 1、教师: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 (1)课前预习,收集相关资料、图片(2)调查、访问经历过“文革”的人,了解文革前后的变化(3)结合政治课内容,谈谈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展 3、教具:电脑多媒体课件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案】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目标】 1.掌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相关史实、历史意义及两者的内在联系; 2.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3.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认识拨乱反正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18年新年贺词,指出,“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你知道这一历史巨变是从哪里起航的吗?一个什么样的事件,使历史出现了重大转折呢?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思想基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背景 ①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②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公开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它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2)时间:1978年。 (3)性质: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4)结果: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召开时间和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3.主要内容

4.历史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三、拨乱反正 1.概况 (1)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①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为他恢复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②到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基本结束。 (2)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2.意义:有效调动了各阶层人士的积极性,使他们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 四、重点归纳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1)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它打破了长期以来束缚中国人民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因此,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做了思想准备。 2.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1935年的遵义会议的相似之处 (1)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遭受重大挫折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召开的;而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初期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召开的。 (2)都纠正了组织上“左”的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而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地点、内容——见课本。 (2)第一届政协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了的作用。(3)第一届政协会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原因:①《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日。 ②以这首歌曲为国歌,能够时刻激励中国人民居安思危,继承传统,奋发图强。 2、开国大典:(时间、主要仪式)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丨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1)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丨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结束。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丨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争取斗争胜利的信心。 4、西丨藏和平解放:(1)时间:1951年。(2)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5、抗美援朝: (1)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①美国侵略朝鲜,

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丨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丨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③朝鲜民丨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2)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②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③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斗。 (3)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丨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的时代过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4)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①英雄们的主要事迹(见课本。)②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6、土地改革: (1)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影响:①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