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靶向治疗乳腺癌药物有哪些

靶向治疗乳腺癌药物有哪些

靶向治疗乳腺癌药物有哪些

乳腺癌是近些年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近年来发病呈逐步上升趋势。生活中大家应该提高警惕,做好防范工作。对于患上乳腺癌的病人也要积极治疗,临床上治疗乳腺癌的方法也是比较多的,如近些年比较典型的靶向治疗,大家都想了解一下靶向治疗的药物有哪些,下面详细的看一下。

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常规的手术,放化疗大家都应该比较熟悉,但是大家都知道,中晚期乳腺癌癌细胞已经扩散到邻近的组织,或是远处转移,手术效果较差,而放化疗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长期效果较差,因此对于靶向治疗患者寄予厚望。

靶向治疗是指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意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靶向治疗的药物主要有舒尼替尼、帕唑帕尼、索拉非尼、贝伐单抗、替西罗莫司、依维莫司和阿西替尼等,但是患者也要知道,虽然不少靶向药物确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靶向药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且容易出现耐药,半年或者一年以后会出现抗药性,患者体内肿瘤细胞重新找到切口转移生长。此时如果再继续靶向治疗也是徒劳,建议还是根据情况使用。

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中医药也是中晚期常见的治疗方案,不同于西医治疗,中医药具有较强的整体观念,往往能从患者全身的特点加以考虑,抓住病机的要害,增强患者的自身的抵抗力、免疫力,瘤体虽然不能看见有明显的缩小,但是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却有着西医难以企及的效果。

通过一则真实的案例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治疗乳腺癌的效果

王淑梅,女,55岁,左乳侵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

2010年,王淑梅被确诊为乳腺癌,而且已属中晚期。确诊后,王淑梅按照医生要求做了手术切除以及一个月的放疗。2012年4月,王淑梅被确诊为甲状腺癌,再次接受手术。两年间的两个大手术让原本身体很好的王淑梅越来越虚弱,走路的力气都没有。

2012年7月13日,王淑梅慕名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袁希福院长的中医治疗。初次来诊时,王淑梅精神很差,浑身乏力,睡眠、饮食都非常差,甚至有医生说她活不到过年。以袁希福“三联平衡疗法”进行中医治疗后,王淑梅高兴地说:“身体一天比一天好,一天比一天有劲儿”。看到治疗效果的她自此开始坚持服用中药。

自从服用中药后,头两年王淑梅从没有断过一付药,此后也坚持定期巩固用药。如今,王淑梅复查结果显示一切正常,而且她的身体非常好,现在又开始跑保险业务,而且还带着一个很大的团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

在临床上,像以上这样的患者还有很多,通过中医药的长期调理,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命得以延长,甚至有些患者实现长期带瘤生存。如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中医三联平衡疗法。

该疗法是出身于中医世家,袁氏中医家族的第八代传人的袁希福教授经过30余年的潜心研究,在祖辈“阴阳平衡疗法”的基础上,摸索出治疗癌症的新路子,针对不同癌症病人进行辩证施治,为很多癌症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寿命,使相当一部分被判死刑的晚期患者仍获得了较长的生存期。

靶向治疗乳腺癌药物有哪些?通过上述介绍大家应该对靶向治疗的药物有了更多的了解了,对于患者来说,选择靶向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建议及时配合中药能减轻副作用,提高疗效。同时对于不适合靶向治疗的,也可单独采用中药,能起到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现状与展望_徐璐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1172535) 作者单位: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辽宁沈阳110001;2辽宁省人民医院肿瘤内科,辽宁沈阳110016;3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河南郑州450003;4辽宁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辽宁沈阳110042 通信作者:滕月娥,E-mail:tengyuee0517@https://www.doczj.com/doc/9c3577440.html, 文献综述 文章编号:1005-2208(2015)07-0790-04DOI: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7.27 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徐 璐1,曾雪1,张志强2,李鹏3,金美子4,滕月娥1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 【关键词】乳腺癌;靶向治疗;曲妥珠单抗;血管新生;mTOR 通路 Keywords breast cancer;targeted therapy;trastuzumab;angiogenesis;mTOR pathway 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死率已位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尽管乳腺癌治疗方法众多,靶向治疗仍然是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通常按照作用机制不同,靶向药物可被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靶向肿瘤细胞的药物,如: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靶向药物、PI3K/AKT/mTOR 抑制剂、CDK4/6抑制剂和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 )抑制剂等;另一类是靶向肿瘤微环境的药物,如抗血管新生的靶向药物等。大量临床数据已经证实,靶点不同,靶向药物的临床疗效、临床应用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策略也各不相同。而靶向药物的临床疗效主要与其在细胞内的作用机制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将乳腺癌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策略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1抗HER2靶向治疗 自1984年美国学者首次发现乳腺癌的HER2基因,HER2通路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阻断HER2信号通路成为靶向治疗研究的主要策略。按照分子机制,靶向HER2的药物主要分3大类:第1类是单克隆抗体,包括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它们分别与HER2受体胞外Ⅳ或Ⅱ区域特异性结合,抑制HER2受体活化;第2类是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代表药物为拉帕替尼,其可逆地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和HER2受体酪氨酸激酶区的三磷酸腺苷(ATP )位点结合,抑制其酪氨酸激酶活性;第3类药物为单克隆抗体和化疗药的偶联体,代表药物为抗体偶联药物曲妥珠单抗-emtansine(TDM1),是 曲妥珠单抗与抗微管蛋白化疗药物通过二硫键有机结合,既具有靶向作用,又具有化疗效果,可以选择性将化疗药物带入癌细胞中,增强癌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在抗HER2的靶向药物中,曲妥珠单抗是最早被批准上市的靶向治疗药物。既往在晚期乳腺癌,H0648G 和M77001两项关键性研究证明:曲妥珠单抗联合紫杉类药物一线治疗给病人带来生存获益[1-2]。其后,在早期乳腺癌,几项大型临床研究已经证明: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能降低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病人的疾病复发和死亡风险,显著改善病人预后。因此,指南推荐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是HER2阳性乳腺癌病人晚期一线以及辅助治疗的标准方案。 自从1998年曲妥珠单抗被批准在临床应用,HER2阳性乳腺癌的预后显著改善。但是,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证实曲妥珠单抗疗效仍然有限,于是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靶向HER2的药物被研发,并应用于临床。新的治疗策略也被广泛探讨,例如不同作用机制的靶向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研究。CLEOPATRA 临床研究比较了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联合多西他赛一线治疗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疗效,结果显示:相对于曲妥珠单抗联合多西他赛组,双靶向治疗组无进展生存期(PFS )延长了6.3个月(18.7个月vs.12.4个月,HR:0.68,P <0.001),中位总生存期(OS )延长了 15.7个月(56.5个月vs.40.8个月,P =0.0002)[3] ,因此,曲妥 珠单抗+帕妥珠单抗联合多西他赛治疗已经取代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成为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一线优选治疗方案。在新辅助治疗中应用双靶向联合化疗也能显著提高病理完全缓解(pCR )率。NeoSphere 研究显示: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联合多西紫杉醇(THP )较单靶向曲妥珠单抗联合多西紫杉醇(TH )显著提高pCR 率(45.8%vs. 29.0%)[4]。NeoALTTO 研究也证实:拉帕替尼+曲妥珠单抗 联合紫杉醇(LHP )较曲妥珠单抗单靶向联合紫杉醇(HP ) 进一步提高PCR 率(51.3%vs.29.5%)[5]。但是,在辅助治

2019年HER2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HER2 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肿瘤相关性死亡原因之一, 全世界每年约有135 万妇女发生乳腺癌,约33万妇女死于乳腺癌[1],近年来我国城市乳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上升明显。约20%-25%的乳腺癌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HER2+乳腺癌患者预后差,术后复发风险高、生存期短[2-3]。HER2 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EGFR/HER1,HER2,HER3,HER4)中4成员之一,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通过激活下游PI3K/Akt 和Ras/Raf/Mek/MAPK信号通路,参与细胞的生长、活化和增殖过程。针对乳腺癌以HER2为靶点的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出现的有效的治疗途径,本文予以综述如下。 1 单克隆抗体 曲妥珠单抗 曲妥珠单克隆抗体(Trastuzumab)是人源化的重组抗HER-2单克隆抗体,95% 来自人和5% 来自鼠的IgG抗体。曲妥珠单克隆抗体能够选择性作用于HER-2的细胞外受体,通过降低细胞膜HER-2蛋白浓度、阻断HER-2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加速HER-2受体蛋白降解、参与抗血管生成作用而导致细胞生长受抑制和诱导细胞凋亡,以及通过ADCC诱

导机体杀死肿瘤细胞。曲妥珠单克隆抗体是作为针对HER-2靶点设计的首个分子靶向药物,明显提高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新时代由此展开。目前曲妥珠单抗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以及晚期解救治疗[4]。 对于HER2阳性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曲妥珠单抗从单药治疗到联合化疗均显示良好疗效。单一药物曲妥珠单抗对HER-2过度表达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安全有效,其作为一线药物的有效率为26%,HER-2(3+)患者有效率为35%[4];作为二、三线药物总有效率为15%,其中HER-2(3+)患者有效率为18%,且曲妥珠单抗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5]。曲妥珠单抗联合应用化疗药物治疗HER-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也可明显提高疗效,体外实验显示曲妥珠单抗与多种化疗药有相加或协同作用。曲妥珠单抗与长春瑞滨、吉西他滨、卡培他滨、脂质体阿霉素联用的有效率为24%~86%[6]。紫杉类中加入曲妥珠单抗能够显著提高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有效率 和生存期[7],相关实验证实联合治疗与单药化疗相比,有效率明显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患者的总生存期得以延长。临床常将曲妥珠单抗与一种化疗药联用,有关两种化疗药联合曲妥珠单抗的疗效的实验表明含曲妥珠单抗的三药联合较两 药联合方案略有优势[6]。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也可以

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进展与展望

作者简介:常卫华(1984-),男,硕士,主要从事肿瘤综合治疗的研究。 E 2mail:lansingasking@yahoo https://www.doczj.com/doc/9c3577440.html, 通讯作者:王留兴(1952-),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肿瘤基础 与临床研究。E 2mail:wlx2246@yahoo https://www.doczj.com/doc/9c3577440.html, 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进展与展望 常卫华 综述,王留兴,樊锐太 审校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河南郑州450052) 关键词:乳腺癌;分子靶向;进展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412(2009)03-0270-0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 年约有120万妇女罹患乳腺癌,占所有女性肿瘤的18%。乳腺癌5年生存率约50%~60%,近50%患者治疗后复发转移。晚期乳腺癌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仅18~30个月。分子靶向治疗已经成为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三大传统模式之后一种全新的生物治疗模式,也是当前乳腺癌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就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 ithelia gr owth fact or recep 2 t or,EGFR )表达于除造血细胞外的各种组织,属于Ⅰ 型酪氨酸激酶(tyr osine kinase,TK )受体[1] ,家族有4个成员,分别为HER 21(也称EGFR )、HER 22(也称Erb B2)、Erb B3和ErbB4,在乳腺癌中均有表达。EG 2FR 由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三个部分组成。配体与 受体胞外区结合,引发两个相同或不同EGFR 形成同型或异型二聚体,刺激受体胞内区酪氨酸激酶活性,触发酪氨酸残端的自动磷酸化,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 it ogen activated p r otein kinase,MAPK )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hatidylinosit ol32kinase,P I 3K )等信号传导途径,最终导致细胞的分裂、迁移、定植、分化等。 拉帕替尼(lapatinib )是一种口服的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同时作用于HER 21与 HER 22[2]。拉帕替尼双通道抑制酪氨酸激酶[3] 可减少EGFR 异型二聚体,而单一受体的抑制可能提高其他 受体活性的发生率。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表面会出现胞外 配体结合域缺失的Erb B2,称为P95ErbB2 ,其酪氨酸激酶活性比野生型更强,可能是曲妥珠单抗耐药的原因之一,并可作为乳腺癌无病生存时间、复发率、死亡率及淋巴结转移等病情判断的独立不良因素,而拉帕替 尼可结合胞内区,抑制BT474乳腺肿瘤细胞的P95 ErbB2 磷酸化[4] 。乳腺癌患者脑转移的几率为10%~16%,但近年来研究提示,HER 22过度表达时脑转移的几率明显升高(34%),其中约50%的患者死于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新近一项随机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就拉帕替尼治疗乳腺癌脑转移进行了初步研究,在先前接受过赫赛汀及颅内放射治疗的HER 22阳性颅内转移患者,应用拉帕替尼可以缩小脑转移灶体积,给乳腺 癌脑转移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5] 。 赫赛汀(trastuzumab,hercep tin )是针对癌细胞HER 22基因靶点的第一个分子靶向药物,给乳腺癌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可单独用于二线、三线治疗或与紫杉醇联合用于一线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第二个用于HER 22依赖性肿瘤治疗的抗体是帕妥珠单抗(pertuzu mab,omnitarg ),可与HER 22受体胞外结构域Ⅱ区结合,阻止了配基诱导的HER 22二聚化。已经进 入第二、三阶段临床试验[6]。Portera 等[7] 研究显示,赫赛汀加帕妥珠单抗对于先前接受过赫赛汀治疗的患者有治疗效果(客观应答率18%),但可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毒副反应,整体风险和患者获益有待进一步评估。新近,帕妥珠单抗和卡培他滨联合应用一期临床试验显示在所有规定的剂量水平 都有很好的耐受性,可以进入二期临床试验[8] 。国内报道帕妥株单抗和厄洛替尼对移植到小鼠的人乳腺癌 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两药合用时效果更好[9] 。2 多药耐受分子的分子靶向治疗 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 )指肿瘤细 胞不仅对原药耐药,而对结构和作用机制不同的其他药物产生耐受的特性。针对耐药产生机制的靶向治疗能有效逆转MDR 效应,提高化疗效果。热休克蛋白90(heat 2shock p r otein 90,HSP90)是热休克蛋白家族的一员,作为分子伴侣,影响在乳腺癌疾病进程和耐药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蛋白的稳定性和功能,影响雌激素受体(estr ogen recep t or,ER )的量和结合激素的能力。 Plescia 等[10] 报道了一种新的HSP90抑制剂,细胞可渗透性模拟肽(shepherdin ),一种选择性的不会引起正 ?072?JOURNAL OF BASI C AND CL I N I CAL ONCOLOGY Vol 122No 13Jun 12009

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进展与展望

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进展与展望 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专业:临床七年制年级班级:2010级4班 姓名:盛萍学号:2010172121 上周六我有幸听讲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三科张清媛老师《乳腺癌的内科治疗进展》的讲座,我受益匪浅。目前乳腺癌是世界第二死亡率的癌症。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妇女罹患乳腺癌,占所有女性肿瘤的18%。乳腺癌5年生存率约50%一60%,近50%患者治疗后复发转移。晚期乳腺癌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仅18—30个月。乳腺癌的发生受多个因素影响:年龄、遗传基因、过多的内外分泌激素、不生育、不哺乳、过度X 射线照射、过度肥胖以及情绪影响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乳腺癌的诊断方式也随之增加。比如:常规的体检、乳腺钼靶X片、乳腺彩超、MRI、病理活检等。对于乳腺癌的治疗也有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方式,外科治疗、化学治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治疗等。分子靶向治疗已经成为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三个传统模式之后一种全新的生物治疗模式,也是当前乳腺癌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 l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表达于除造血细胞外的各种组织,属于I型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 ,TK)受体,家族有4个成员,分别为HER-1(也称EGFR)、HER一2(也称ErbB2)、ErbB3和ErbB4,在乳腺癌中均有表

达。EGFR由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三个部分组成。配体与受体胞外区结合,引发两个相同或不同EGFR形成同型或异型二聚体,刺激受体胞内区酪氨酸激酶活性,触发酪氨酸残端的自动磷酸化,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hatidylinositol3一kinase,P13K)等信号传导途径,最终导致细胞的分裂、迁移、定植、分化等。拉帕替尼(iapatinib)是一种口服的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同时作用于HER-l与HER-2旧1。 拉帕替尼双通道抑制酪氨酸激酶可减少EGFR异型二聚体,而单一受体的抑制可能提高其他受体活性的发生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表面会出现胞外配体结合域缺失的ErbB2,称为P95Erb2,其酪氨酸激酶活性比野生型更强,可能是曲妥珠单抗耐药的原因之一,并可作为乳腺癌无病生存时间、复发率、死亡率及淋巴结转移等病情判断的独立不良因素,而拉帕替尼可结合胞内区,抑制BT474乳腺肿瘤细胞的P95Erb2。乳腺癌患者脑转移的几率为10%一16%。但近年来研究提示,HER-2过度表达时脑转移的几率明显升高(34%),其中约50%的患者死于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新近一项随机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就拉帕替尼治疗乳腺癌脑转移进行了初步研究,在先前接受过赫赛汀及颅内放射治疗的HER-2阳性颅内转移患者,应用拉帕替尼可以缩小脑转移灶体积,给乳腺癌脑转移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赫赛汀(trastuzumab,herceptin)是针对癌细胞HER-2基因靶点的第

乳腺癌治疗靶点及靶向治疗研究新进展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5,102(4):1211-1216. 7 陈萍,杜浩宇,宋愿智等.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进展[J ].医学导报,2005,11(24):1033-1034.8 Pietrzik C ,Behl C.Concept s for t he treat ment of Alzheimer’s dis 2ease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J ].Int J Exp Pat hol ,2005,86(3):173-185.9 曾秘,顾克敏,蒋英兰.阿尔茨海默病及治疗药物研究概况[J ].中国药业,2006,15(6):59-60.10王书臣,李洁.防治与调养[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27-128. 11邓钰蕾,陈生弟.阿尔茨海默病防治药物研究进展[J ].内科理论与实践,2007,2(2):125-127.12Perry KW ,Nisenbaum L K ,George CA ,et al ,The musearinie ago 2nist xanomeline increases monoamine release and immediate early gene expression in t he rat prefrontal cortex [J ].Biol Psychiatry ,2001,49(8):716-725. 13王文维,陈克敏,关永源.盐酸小粱碱对毒草碱性受体的作用[J ]. 药学学报,1999,34(4):260-263. 14吴海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 2004,7(13):583-586.15邹冈.基础神经病理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66-373.16Williams M ,Shiosaki K ,Puttfarcken P ,Amyloid peptide in Alzhei 2 mer ’s disease pat hology :towards a rational basis for drug discovery [J ].Exp Opin Ivest Drugs ,1995,4(4):263. 17郎丰山,马玉奎,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治疗新进展[J ].中国社区医师 (综合版),2007,168(9):16-18. 18Podlisny MB ,Walsh DM ,Amarante P ,et al ,Oligomerization of endogenous and synt hetic amyloid beta 2protein at nanomolar level in cell culture and stabilization of monomer by Congo red[J ].Biochem 2ist ry ,1998,37(11):3602-3605. 19苏红丽.老年痴呆病的药物治疗进展[J ].河南医药信息,2000,8 (6):64-65.20张新卿.阿尔茨海默氏病的药物治疗[J ].中国新药杂志,1999,8 (3):153-156.21王斌.老年期痴呆动物模型及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理学通报,1998,14(6):502-503.22Zandi PP ,Ant hony J C.AchE County Study Group ,Reduced risk of Alzheimer disease in users of anti 2oxidant vitamin supplement s [J ].Arch Neuro ,2004,61(1):82-88. 23朱杰,张学景,邹永.阿尔茨海默氏病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 ]. 广州化学,2004,2(29):37-44.24Szekely CA ,Thorne J E ,Zandi PP ,et al.Non 2steroidal anti 2in 2flammatory drugs for t he prevention of Alzheimer ’s disease :a sys 2tematic review [J ].Neuroepidemiology ,2004,23(4):159-169.25Pietrzik C ,Behl C.Concept s for t he treat ment of Alzheimer ’s dis 2ease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J ].Int J Exp Pat hol ,2005,86(3):173-185. 26Nicoll J A ,Wilkinson D ,Holmes C ,et al.Neuropat hology of hu 2 man Alzheimer disease after immunization wit h amyloid 2 βpeptide :a case report [J ].Nat Med ,2003,9(4):448-452. (收稿日期:2008212212) 乳腺癌治疗靶点及靶向治疗研究新进展 陈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 200011)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of breast cancer Chen Bin (No.Nineth Hospit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11) 摘 要 乳腺癌靶向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把乳腺癌的治疗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信号转导干预治疗是针对信号转导通路中发生异常的环节来干预这种不正常的信号转导,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主要治疗药物有曲妥珠 单抗、拉帕替尼、蛋白激酶C (P KC )2α抑制剂、环氧化酶2(COX 22)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靶向治疗的主要药物有吉非 替尼和西妥昔单抗,其它的靶点和药物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GF )的靶向治疗(贝伐单抗)、血管生成抑制(阿瓦斯丁)、细胞凋亡(G3139和组蛋白脱乙酰基转移酶抑制剂)和热点靶蛋白(Mr70000)。本文主要讲述了乳腺癌治疗的靶点及靶向治疗研究新进展。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优势很多,但还不能替代传统的手术切除和化疗,靶向治疗只是术后辅助治疗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关键词:靶向治疗;乳腺癌;靶点;药物作者简介:陈斌,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住院医师。 Email :kuailedeyinian @https://www.doczj.com/doc/9c3577440.html, 1 什么是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恶性肿瘤的发病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基因致癌的机理慢慢清晰起来,针对致癌基因的高端生物技术不断被应用于医学临床,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逐渐兴起,这就是分子靶向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Moleculartargetedtherapy )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所谓分子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 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以后只会特异性地选择与这些致癌位点相结合并发生作用,导致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殃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是指针对乳腺癌发生、发展有关的癌基因及其相关表达产物进行治疗。分子靶向药物通过阻断肿瘤细胞或相关细胞的信号转导,来控制细胞基因表达的改变,从而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A ]。乳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是继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后的又一种有效的内科治疗手段。分子靶向治疗的使用是有严格条件的,它所针对的是特定的靶子,就像导弹发射前需要雷达和卫星帮助寻找并锁定目标一样,它也需

《乳腺癌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不良反应管理共识》(2020)重点

《乳腺癌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不良反应管理共 识》(2020)重点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20%~30%的乳腺癌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呈过表达,HER-2阳性患者预后较差,有效的HER-2靶向治疗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抗HER-2治疗药物可分为抗体类大分子药物(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和恩美曲妥珠单抗等)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目前,国内批准上市的TKI药物有拉帕替尼、吡咯替尼和奈拉替尼。随着TKI药物的广泛应用,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腹泻、药物性肝损伤、恶心、呕吐、皮肤毒性、心脏毒性和口腔黏膜炎等(表1)。积极有效地管理药物不良反应有助于减少因不良反应导致的减量停药等情况,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疗效。 一、TKI相关性腹泻及其处理 (一)TKI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及特点 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家族为靶点的TKI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腹泻,且≥3级的腹泻发生率为6.0%~40.0%。 TKI相关性腹泻均发生在用药早期,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腹泻发生率逐渐

减低。奈拉替尼和吡咯替尼导致腹泻的发生率高于拉帕替尼。 (二)TKI相关性腹泻的临床诊断和评估 腹泻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大便性状改变和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表现为稀便、水样便、黏脓便或脓血便。诊断时,应排除其他原因(如高渗性药物或消化不良等)导致的腹泻,肿瘤患者还需警惕肠道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的腹泻。TKI相关性腹泻临床治疗前,应对TKI相关性腹泻进行综合评估。 (三)TKI相关性腹泻的预防和治疗 1. 预防性止泻:TKI药物腹泻发生率不同,对腹泻的预防也有所差别。 2. 患者宣教:在治疗开始前应对患者进行宣教,告知患者TKI相关腹泻通常为1~2级,可通过调整饮食和应用止泻药物控制腹泻。尽早发现腹泻症状并及时就医,避免因腹泻症状加重导致停药进而影响疗效。 3. 支持治疗:患者出现腹泻时,应注意补液支持,预防脱水;出现≥3级腹泻时,可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建议患者每天维持约2L的液体摄入。

治疗乳腺癌的靶向药物

治疗乳腺癌的靶向药物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治疗乳腺癌的靶向药物》的内容,具体内容:乳腺癌是女性的一大杀手,而且发病率一直都是比较高的,而且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一大疾病,那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1、曲妥珠单抗(即... 乳腺癌是女性的一大杀手,而且发病率一直都是比较高的,而且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一大疾病,那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1、曲妥珠单抗(即赫赛汀) NCCTG 9831研究:入组3133例I~III期侵袭性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对于体质较弱者至少提前补充四周的人参皂苷Rh2,每天至少81mg)随机给予多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紫杉醇(ACT)、ACT后序贯52周H(ACTH)或AC 后同时序贯T+52周H(ACT+HH)三组治疗。结果示:与ACT组相比,ACTH 组的疾病复发风险降低了33%,且ACT+HH组较ACTH的疾病复发风险进一步降低了25%。结论: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接受52周H治疗有长期获益,且ACT+HH获益更大。 BCIRG 006研究:入组3222例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随机接受AC 多西他赛(T)、ACTH和T+CBP+H(TCH)治疗(H治疗均为1年)。结果示:与ACT组相比,ACTH组复发风险降低了36%、死亡风险降低了37%;TCH组复发风险降低了25%、死亡风险降低了23%。结论:H与含蒽环类联合方案更

有效,但与非蒽环类联合方案的心脏安全性更好。 2、拉帕替尼 一项中国研究观察PIK3CA基因突变与拉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的疗效关系。入组38例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其中PIK3CA基因突变的11例(29%)。PIK3CA突变型和野生型患者接受拉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的临床获益(CBR)和PFS均无显著差异。 CHERLOB(II期研究):评价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前接受以蒽环类为基础化疗方案联合拉帕替尼、H或同时H+拉帕替尼的疗效和安全性,初步结果示:66%的患者接受了保乳手术,37.5%的患者获PCR,且心脏毒性作用可耐受。 另一项研究:探讨了30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接受拉帕替尼联合Nab-紫杉醇(白蛋白包裹紫杉醇)及人参皂苷Rh2新辅助治疗的疗效。结果示:24例(88%)患者获得客观缓解(ORR,CR+PR),5例获PCR,且毒性可以耐受。 3、Neratinib(来那替尼/诺拉替尼) 一项I/II期试验:第一部分实体瘤研究中,确定了240mg/d Neratinib+80 mg/d紫杉醇(T)治疗剂量。第二部分研究中,99例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接受此剂量治疗,68例获ORR,其中一线治疗的33例患者的ORR为70%。雌激素受体阳性、既往接受内分泌治疗和多西他 赛治疗患者的ORR分别为84%、80%和76%。28%的患者出现3/4级不良反应,主要为腹泻。一项II期临床研究:评价240mg/d Neratinib治疗进展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安全性。结果示:腹泻一般在治疗第3天开始,随时间的延长有所缓解。37%的患者因腹泻减小用药剂量,但PFS

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效果分析

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8-08-20T13:46:13.51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4期作者:孟祥玉 [导读] 目的探讨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效果分析 黑龙江大庆市第五医院心胸外科 163714 摘要:目的探讨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手术患者60例为对象,并以数字随机分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化疗治疗,研究组行赫赛汀联合化疗治疗。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性(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乳腺癌患者实施分子靶向治疗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治疗安全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应用价值。 关键词: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效果; 乳腺癌为临床较常见疾病,属于严重恶性肿瘤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等均造成较严重影响。目前临床治疗乳腺癌为以采取手术治疗、抗癌药物治疗等综合性治疗为主[1]。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讨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效果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手术患者60例为对象,并以数字随机分方法分为2组。研究组:年龄:32岁至69岁,平均年龄为(43.85±3.50)岁;TNM分期:TNMⅠ期有22例,TNMⅡ期有8例;手术类型:有19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有8例乳腺癌根治术,有3例单侧乳腺癌切除术。对照组:年龄:33岁至68岁,平均年龄为(43.65±3.75)岁;TNM分期:TNMⅠ期有21例,TNMⅡ期有9例;手术类型:有1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有10例乳腺癌根治术,有2例单侧乳腺癌切除术。两组乳腺癌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差异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化疗治疗,研究组行赫赛汀联合化疗治疗。(1)化疗前准备。给予患者常规静脉置管,以降低血管受化疗刺激;每次进行化疗治疗前30分钟均给予两组患者甲磺酸托烷司琼静脉注射,以降低其胃肠道不适反应;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水化[2]。(2)化疗治疗。化疗治疗具体操作如下:给予环磷酰胺(600mg/ m2)+盐酸表柔比星(60mg/ m2),一个周期为21日,持续治疗3个周期;第4个周期开始,给予序贯多西他赛(90mg/ m2),一个周期为21日,持续治疗3个周期[3]。(3)赫赛汀治疗。赫赛汀具体用法用量为:首次给予患者静脉输注赫赛汀4mg/kg,随后调整为静脉输注赫赛汀2mg/kg,每隔21日给予患者静脉输注1次[4]。 1.3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乳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处理分析两组数据,经比较,P<0.05为差异有临床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差异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2.3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5.65±11.65)分、(74.30±11.85)分;组间比较,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t值=3.9236,P值=0.0002。 3讨论 乳腺癌即乳腺腺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且以女性为主要发病人群(约占99.00%),对妇女的身体健康、生命

乳腺癌靶向治疗研究获突破

乳腺癌靶向治疗研究获突破 发表时间:2017-02-06T13:49:02.6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02期作者: [导读] 目前,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虽然大大改善,但耐药和复发转移现象日益严重。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徐岭植博士及其团队在乳腺癌干细胞特性及靶向治疗领域取得新成果,首次阐述了p62/SQSTM1-let-7a/b-MYC信号通路对乳腺癌肿瘤干细胞特性的关键调控效应,提示信号枢纽蛋白p62/SQSTM1可以作为干预的有效靶点,为攻克乳腺癌的复发转移和耐药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癌基因》上。 目前,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虽然大大改善,但耐药和复发转移现象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干细胞与肿瘤治疗过程中的药物抵抗、疾病复发和转移高度相关。但由于肿瘤干细胞的动态演进及高度异质性,针对肿瘤干细胞的治疗仍然缺乏有效的靶点和干预机制。 p62/SQSTM1蛋白作为细胞内的“信号枢纽”,通过自身一系列功能结构域,与多种信号分子相互结合,参与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以乳腺癌为例,通过体外细胞系实验及裸鼠体内动物实验,首次揭示信号蛋白p62/SQSTM1在肿瘤干细胞富集群体中高表达,并且对肿瘤干细胞的“干性”特征起正向调节作用,干预该基因的表达可显著降低肿瘤干细胞的“干性”能力。研究团队还发现,信号蛋白p62/SQSTM1可通过下调一种微小RNA—let-7a/b的表达,促进致癌基因MYC转录后的mRNA稳定性,从而介导维持肿瘤干细胞的“干性”表型。后续的临床样本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信号蛋白p62/SQSTM1的高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PFS和OS呈负相关。 大连医科大学肿瘤中心主任刘强教授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乳腺肿瘤研究团队赵作伟教授为该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

乳腺癌术后靶向治疗病程记录

病案记录 姓名:***住院号:*** 2020-02-05 15:03 首次病程记录 病例特点: 1、中年女性。 2、左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行保乳术后3个月,拟行靶向治疗。 3、查体:T:36.3℃ P:92次/分 R:18次/分 Bp:125/81mmHg。一般状况可, 心肺听诊未闻及明显异常,双侧乳房基本对称,双侧乳头无内陷,无溢血、溢 液。左乳保乳术后状态,左乳乳晕上缘弧形切口,长约5cm,腋窝下皱襞沿皮纹 方向切口,长约6cm,愈合良好;右乳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腋窝及锁骨上未触及 明显肿大淋巴结。 入院诊断:1、左侧乳腺癌术后靶向治疗(T2N1M0) 诊断依据: 1、左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行保乳术后3个月,拟行靶向治疗。 2、查体:双侧乳房基本对称,双侧乳头无内陷,无溢血、溢液。左乳保乳术后 状态,左乳乳晕上缘弧形切口,长约5cm,腋窝下皱襞沿皮纹方向切口,长约 6cm,愈合良好;右乳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腋窝及锁骨上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 结。 鉴别诊断:患者病史明确,无鉴别。 诊疗计划:向上级医师***主任医师汇报。 1.普通外科护理常规,III级护理,普通饮食。 2.进一步完善常规辅助检查、化验,如心电图、胸片、血常规、肝肾功等 检查。

病案记录 姓名:***住院号:*** 3.排除靶向治疗禁忌,行靶向治疗,方案:“曲妥珠单抗”,注意靶向治 疗的副作用,靶向治疗做为乳腺癌的辅助治疗,并非绝对有效,需在治疗后长 期随访过程中进一步明确。 *** 2020-02-06 08:45:56 ***主任医师首次查房记录 患者病史明确,因“左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行保乳术后3个月,拟行靶向 治疗”入院,查体:双侧乳房基本对称,双侧乳头无内陷,无溢血、溢液。左 乳保乳术后状态,左乳乳晕上缘弧形切口,长约5cm,腋窝下皱襞沿皮纹方向切口,长约6cm,愈合良好;右乳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腋窝及锁骨上未触及明显肿 大淋巴结。患者既往行TCbH方案新辅助化疗6周期,此后行“左侧乳腺癌局部扩 大切除、左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左侧乳腺浸润性癌新辅助化 疗后”:(左乳区段)乳腺实质内见一残留瘤床,镜下见小灶非特殊类型浸润 性癌残存,癌灶最大径2.2mm,周围伴中级别导管内癌成分(筛状型+实体 型);瘤床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伴玻璃样变性及钙化;瘤细胞显著减少,间质内 见泡沫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形态符合重度治疗后改变(Miller and Payne 分级:4级),未见脉管内癌栓及神经侵犯;各切缘及乳头乳晕复合体未查见癌; 淋巴结未查见转移性癌0/35;免疫组化:(蜡块3)ER(3+,90%),PR (-),Her-2(3+),Ki-67(+, 8%-10%)。***主任医师查房,患者病史无补 充,查体同前,结合现有临床资料分析诊断明确:左乳浸润性癌保乳术后 (ypT1aN0M0 ⅠA期)。行靶向治疗前准备,行相关检查检验,排除治疗禁忌, 予以靶向治疗。 *** 2020-02-07 15:47:18 ***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乳腺癌患者的护理体会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乳腺癌患者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8-09-05T12:16:12.23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1期作者:李婷1 万丽君2 [导读] 实验组分子靶向药物副作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模式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乳腺癌护理中的干预结果确切。 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头颈外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2新疆哈密市中心医院新疆哈密 839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乳腺癌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90例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乳腺癌患者为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服务,实验组应用优质护理模式。比较效果。结果:实验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乳腺癌患者满意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对分子靶向药物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的认知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实验组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量表FACT-B分数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分子靶向药物副作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模式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乳腺癌护理中的干预结果确切。 关键词:分子靶向药物;乳腺癌患者;护理体会 分子靶向药物是一种治疗乳腺癌的有效药物,可有效抑制新血管的形成。分子靶向药物可有效识别VEGF受体,阻断肿瘤组织的营养和氧供应,有利于稳定肿瘤,对肿瘤生长进行抑制,用于乳腺癌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但同时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1-3]。本研究分析了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乳腺癌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90例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乳腺癌患者为对象进行随机分组,按照信封法分组,实验组年龄31-68岁,平均(50.24±2.13)岁。对照组年龄31-69岁,平均(50.21±2.47)岁。两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服务,实验组应用优质护理模式。第一,服药前护理。告知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患者关于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机制、副作用等,消除患者心理鼓励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第二,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评估用药的毒副作用,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介绍药物相关知识,使其更好配合治疗,有效规避不良反应的发生。第三,药物储存。一般分子靶向药物需要在2至8°C条件冷藏,避免摇动。第四,用药护理。首次输液需要注意控制速度缓慢,患者可良好耐受。第二次输入时间维持在1小时左右,第三次开始每次输入时间半小时左右,输入之后导管可用100ml生理盐水冲洗。第五,不良反应护理。对于高血压不良反应,需要在服药前对血压进行监测,维持血压稳定,发生高血压后需要遵医嘱给予降血压药物[4-5]。嘱咐患者遵医嘱用药,重视主诉,若有皮疹、恶心、发热和寒战等症状,需要减慢输液的速度,或者暂时停止药物的使用,遵医给予吸氧、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和抗组胺药物等进行治疗。对于出现胸闷、心慌和心力衰竭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监测生命体征,及时汇报医生不良反应并采取急救治疗。用药期间给予清淡易消化、无油、少渣食物,对排便进行观察,便后温水清洗,维持皮肤清洁干燥。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乳腺癌患者满意比例;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对分子靶向药物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的认知程度(100分最高分,越高越好);护理前后患者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量表FACT-B分数(最高144分,最低0分,越低越好);分子靶向药物副作用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SPSS22.0软件统计计量以及计数数据,并分别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显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乳腺癌患者满意比例相比较 实验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乳腺癌患者满意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两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乳腺癌患者满意比例相比较[例数(%)]

乳腺癌靶向治疗方法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乳腺癌靶向治疗方法有哪些 导语:乳腺癌对于女性的伤害是比较大的,一定要尽早的治疗,治疗乳腺癌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来治疗,也可以通过放疗化疗的方法来治疗,其治 乳腺癌对于女性的伤害是比较大的,一定要尽早的治疗,治疗乳腺癌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来治疗,也可以通过放疗化疗的方法来治疗,其治疗的效果都是比较的显著的,关键是要根据患者的症状来治疗疾病,那么乳腺癌靶向治疗方法有哪些呢?我们来了解下吧。 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治疗理念的转变与更新,乳腺癌的治疗进入了综合治疗时代,形成了乳腺癌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并重的治疗模式。医生会根据肿瘤的分期和患者的身体状况,酌情采用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靶向治疗及中医药辅助治疗等多种手段。外科手术在乳腺癌的诊断、分期和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放疗是利用放射线破坏癌细胞的生长、繁殖,达到控制和消灭癌细胞的作用。 手术、放疗均属于局部治疗。化学治疗是一种应用抗癌药物抑制癌细胞分裂,破坏癌细胞的治疗方法,简称化疗。内分泌治疗是采用药物或去除内分泌腺体的方法来调节机体内分泌功能,减少内分泌激素的分泌量,从而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与化疗药物相比,是具有多环节作用机制的新型抗肿瘤治疗药。 中医治疗肿瘤强调调节与平衡的原则,恢复和增强机体内部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治疗肿瘤的目的。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及中医药治疗,均属于全身治疗。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兼顾病人的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对早、中期乳腺癌患者争取治愈,对晚期患者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乳腺癌是否应该做靶向治疗

乳腺癌是否应该做靶向治疗 发表时间:2019-09-23T15:40:50.080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5月10期作者:魏小玲 [导读]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它的后果往往是比较严重的,如果不及时有效的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魏小玲 (眉山市彭山区人民医院(内一科);四川眉山620860)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它的后果往往是比较严重的,如果不及时有效的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要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疗效,科学的诊疗方法尤为重。在进行当前乳腺癌的治疗中,靶向治疗是一项重要的方式,那么哪些人群适合这种治疗方式呢?在进行靶向治疗的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什么是靶向治疗 人体中的正常细胞和与之共存的肿瘤细胞在遗传学上存在不同的表现方式,而这些具有明显差异的地方就能够作为靶点。通过分子靶向药物阻断肿瘤细胞生长或阻止其他相关细胞之间的信号转导,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目的,就被称为靶向治疗。 在实际医疗治疗中,找到有效治疗癌症疾病和阻止肿瘤细胞生长的靶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目前针对乳腺癌的靶向治疗已经发现了一个名叫“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理想靶点,在医学上又叫它HER2,临床中医生通过靶向药物对其抑制,从而有效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 乳腺癌的具体分期 癌症阶段的划分是按肿瘤大小以及是否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的状况为依据的。乳腺癌的分期则有不同的分法,一般是按照第0阶段到第4阶段。在第0阶段时,癌细胞仅局限于导管内,没有侵犯身体当中的其他组织;在第1阶段时,肿瘤的程度已经达到两厘米宽,但没有影响任何淋巴结的健康;在第2阶段时肿瘤的细胞已经开始扩散到附近的组织中,直径也约为两至五厘米;第3阶段,则肿瘤细胞已经扩散到一些淋巴结组织上,对身体的伤害已经逐步显现,此时的肿瘤长度已经高达5厘米;在第4阶段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较为遥远的器官,如肝、脑、肺等等部位。医生在为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时,会根据患者的阶段分期不同进行合理规划,比如分期较早的患者可直接行手术治疗,如果患者的分期较晚,不能直接手术切除,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以先行化疗或(和)靶向治疗后再行手术,术后配合靶向治疗、化放疗等;若患者的病情发现时已经转移到了其他脏器,符合条件的患者也可以通过靶向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选择靶向治疗的好处 作为全身治疗的方式,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传统化疗相比,靶向治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能最大程度的保护患者自身细胞不受伤害,保护自身免疫力。针对HER2阳性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以往的经验是单纯化疗效果差,HER2靶向药物上市后改变了这类患者的命运,即使错过了最佳手术等治疗时间,选择分子靶向治疗也能有效缓解疾病,显著减轻患者身体的不适症状,达到长期带瘤生存的治疗目的 靶向治疗的毒副作用 上面说到靶向治疗的神奇疗效,那么它有没有毒副作用呢?“是药三分毒”,在使用靶向治疗的药物时,我们同样应该注意其毒副作用,该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心脏毒性,因为我们的心肌细胞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HER2蛋白,所以我们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监测心脏功能,一旦出现心脏功能的损坏需要立即将药物减量,甚至停药。 如何确定是否适合靶向治疗 治疗乳腺癌的治疗方式需要结合多方面的情况确定,但是HER2是否为阳性是患者能否使用靶向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指标。因此,患者确立治疗方案前,首先要进行HER2的基因检测。但是在整个患者人群中,基因为阳性的概率较低,大约是25~30%。只有确定基因为阳性后,患者才可使用相关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从而阻断癌细胞的扩散,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检测结果为阴性并不代表患者不能进行治疗,采取手术、化疗、放疗、中医治疗等治疗方式都能帮助患者减轻病痛,因此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检测的最终结果进行综合判断,才能设计较好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在目前的乳腺癌的治疗中,对于中晚期的癌症患者,特别是一般情况差,合并基础疾病多的患者来说,更应选择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式,这样的治疗方式不但能够有效抑制癌细胞的扩散,同时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一般来说,患者通过手术结合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手段进行医治时,在晚期复发乳腺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单用靶向治疗的方法进行缓解。 乳腺癌早期状况 为了使患者能够及时接受治疗乳腺癌,患者就要根据乳腺癌早期症状到医院进行及时排查,以便医生为自己制定早期乳腺癌疾病的治疗方案,在最佳时机进行治疗。 一、乳腺疼痛 一般情况下,乳腺癌患者会在胸部出现肿块,而且在用手触摸时会发现肿块十分坚硬并且肿块生长速度较快。如果女性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会感受到乳腺的疼痛感,并且用手触摸过程中会感觉疼痛感增强,那么多半是由于乳腺出现了炎症,另外在月经期间乳腺出现疼痛感加剧,那么就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这很有可能是乳腺癌的早期现象。 二、乳头变化 在乳腺癌的早期症状中,还会出现女性朋友乳头位置出现瘙痒或湿疹的情况,同时这种情况只在一侧乳房上发生,如果出现这样情况,女性朋友就需及时到医院就诊,排查疾病,确保自己身体健康。 三、出现液体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女性朋友发现乳头出现液体并像水珠或乳汁一样,那么很有可能是乳房出现良性病变而产生的,但如果乳房位置出现液体并在其中还伴有肿块的疼痛感时,就需要警惕是恶性肿瘤的情况,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检查。 四、皮肤出现小坑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只是单纯的乳腺疾病或者急性的乳腺炎,皮肤状况是不会发生任何改变,严重情况下只会出现皮肤红肿的情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