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

浅析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

浅析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
浅析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

浅析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

摘要: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化工企业如何能够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保持平稳且具有活力是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当前,转型升级已成为国内企业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重点分析新安集团实施立体转型升级战略,并针对金融危机下的我国化工企业的实际情况,指出了化工企业实施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大型化工转型升级路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发展呈日新月异的态势。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和蔓延下,化工企业经受成本和市场的双重压力,暴露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生产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本结构不合理,综合成本高,科技创新基础薄弱,在环保方面欠帐较多,并且企业对产品市场认识的观念亟待转变。面对严酷的市场环境和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的趋势,如何认清形势,明确任务,调整发展战略,全力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化工企业必须交出的答卷。

作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新安集团却能从这片“红海”中开拓出一片“蓝海”,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销售收入保持持续增长,在不停产、不限产情况下,实现动态的产销平衡,他们所走的路也许可以成为化工行业走转型升级之路的样本。

一、实施产业链延伸战略

新安坚持以前瞻性的思维,立足未来的竞争态势来推进产业布局调整,明确了产业链纵向拉长、上下延伸的发展思路。

1.推进产业布局优化。近年来,围绕价值链潜能挖掘,加快并购重组和市场整合步伐,实施市场并购和对外合作,全线打通了草甘膦和有机硅两大主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成功化解了横亘在两大主业之间的瓶颈,并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2.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做大做强主业,大力发展下游制剂产品。成为品种最为丰富的草甘膦制剂企业;积极培育包括杀虫剂、杀菌剂在内的其他农用化学品,增加产品多样性。有机硅产业重心则由单体合成逐渐转向下游加工与单体合成并重,成为国内首家拥有全产业链优势的有机硅企业。

二、实施终端化发展战略

产品的终端、市场的终端才是价值链的高端。他们将产业链向下延伸的目标在于使自身从同质化竞争中突围出来,大幅提升产品盈利能力和价值空间。

1.推进市场终端化。在终端市场,渠道建设、网络布局、销售策略、服务能力等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针对这些要素,新安大力推动“三个转变”:一是从卖原料、卖中间体向卖终端产品转变;二是从单纯的产品供应商向优质的服务提供商转变;三是从做销售向做市场转变。

2.推进管理终端化。终端化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方式必须变革。随着规模的扩大,为促进管理的有效延伸。将管理重心由集团层面下移至事业部层面,进一步完善事业部运行体制,加快决策和响应市场的速度,真正实现商业模式的重构。

三、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

进入“十一五”后,新安加速了国际化进程,一方面加强与国际大公司的合作,与美国阿波罗集团合作成立新安迈图公司等。另一方面,外贸上力求在自有品牌

转型升级路径座谈会发言

加强资源整合加快科技创新 为XX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支撑 20XX年X月X日 实施经济转型升级战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之策。经济转型升级无论是宏观层面上经济发展方式与发展动力的转变、中观层面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微观层面上企业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都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大力推动下,我市经济和产业结构已得到很大改变,海工设备、电子信息、复合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市委XX届X 次全会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争创全省转型升级先行市”的奋斗目标,这是科学研判,抢抓机遇,迎接挑战,顺应潮流而作出的正确决策,是努力打造“创新XX”、建设“幸福XX”、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但客观地讲,全市原有经济基础和传统产业的特点决定了我市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任重道远: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

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育和引导,相关部门需要更大力度做好支持和服务工作。具体而言,我市目前转型升级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制约因素: 一是传统产业层次低附加值低的制约。如我市发展多年的机械加工产业,虽然具有一定规模,但并未能完全走出产品档次低、行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激烈的困扰,多数企业因为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一旦遭遇金融危机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就难以从容应对,致使整个行业受到巨大冲击。这种矛盾不会以投资规模或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改变,实现传统产业改变并提升只能依靠科技创新。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性矛盾的制约。全市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0.6%;2013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企业28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数比例为19.8%;全市新标准实施以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共有13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数仅8.4%。可见,虽然大企业占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权重较大,但高新技术企业数仍然偏少,覆盖面不够广,未能形成铺天盖地之势。 三是新兴产业链条短粗脱节的制约。“新兴产业”在我市具有一定基础,是我市着力发展的优势产业,但“四新产业”中,有些产业规模偏小,产业特色不够鲜明,整体市场竞争优势不突出;有些产业产品分布广且集中在中低端节点,尚未形成技术上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有些产业产品生产上下游和

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c8271645.html, 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作者:叶茂林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08期 摘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以苏州、无锡两市为例,基 于区位熵计算分析两市制造业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即制造业转型过程;根据近几年两市R&D 投入、科研人员及制造业新兴行业发展状况,探究两市制造业升级过程。最后总结苏锡两市转型升级的理论路径。 关键词: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苏锡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https://www.doczj.com/doc/9c8271645.html,ki.1672-3198.2017.08.001 1 引言 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迅猛发展,极大程度地拉动了中国GDP的增长。近年来,随着GDP增速的减缓,中国经济发展已经逐渐进入新常态,我国的经济正在由追求速度的粗犷增长转向追求质量的集约增长,正在向分工更加复杂化,结构更加合理化不断演进。原有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制造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众多的外商投资,一批批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但是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劳动密集型企业优势逐渐消失。此外,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品牌较少,在国际上缺乏核心竞争力,例如,我国生产的汽车大多是外国品牌,对于大型客机,医疗器械等高精尖的产品,我国目前还不能生产。 笔者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包括制造业转型和制造业升级。制造业转型可以是制造业服务化,或者是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是产业内结构的调整。制造业升级主是指制造业行业内部实现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 2 苏州,无锡制造业发展历程和现状概述 苏州,无锡两市均是工业强市,都拥有着强大的制造业基础。2000年至2016年,苏锡两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不断上升,其中2004至2011年两市工业发展较为迅猛,近几年增速减慢。2015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0249.25亿万元,无锡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也达到14549.87亿元,分别位于全省第一第二,位居全国前列。

东莞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对策

GUANG DONG ECONOMY 02/2011 50 东莞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城市,也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和特色的城市。东莞企业在过去三十年中创造了神奇的“东莞模式”,造就了“世界工厂”的财富神话。那么,在新一个三十年里,东莞企业还能再造辉煌吗?“莞商”还能保持持久的成长性和发展动力吗?在“十二五”已经起步的第一年,本文特就东莞企业转型升级的背景、问题、路径和对策进行探讨。 转型升级的五大背景 虽然企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世界企业史表明,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每隔一个时期,企业就要进行一次大的变革和转型升级。然而,纵观全国和广东各地的企业生存状态来看,东莞企业的转型升级运动似乎比其他地方都来得更迅猛。因为东莞企业整体赖以生存的大背景以及其发展模式得以存在的条件正发生根本性变化。 进一步说,东莞经过20多年年均20%以上的高速发展之后,工业化进程已经完全进入到后期,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已经达到“成长极限”,依托港澳资本进行原始积累的过程已经结束,“先发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而土地、能源、劳动力、环境、市场等要素供给均“难以为继”,从而使东莞企业转型升级面临五大背景的变化:一是工业化后期的工业产能的大规模过剩;二是全面买方市场条件下的激烈国内市场竞争;三是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国际市场紧缩;四是扩大内需战略实施导致的渠道重构;五是珠三角区域内正在构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社会。 显然,这些背景并不是国内每个区域的企业都必须面临的,尤其是对于一些新兴成长性区域而言,其企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并不艰巨。相反,东莞企业70%以上属于处于产业成熟和衰退期的轻工制造行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是整个产业链都需要重组和再造,因此,面临的转型升级的任务自然就紧迫和艰巨得多。甚至可以说,对于近半数的企业来说,不转型升级,是“早死”或“晚死”的问题。对此,“莞商”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莞商”转型升级存在的三大问题 实际上,自2006年在东莞提出“双转型”战略以来,东莞经济社会和企业大规模的转型升级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五年了。从目前的转型升级实践来看,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对企业转型升级的认识和观念滞后。存在着三大误区:一是认为转型升级是一种随意性的应急处理方案,而不认为是一项企业成长的常规过程;二是认为金融危机一旦过去,市场又会好起来,转型升级是别人的事,与已无关,企业挺一挺就行了,无须转型;三是认为企业转型升级只与加工贸易企业有关,而与其他企业关系不大。 其次,对转型升级的形式和路径选择比较盲目。东莞此次的企业转型升级与产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具有“共震效应”,具有推进产业变革的意义。在任何一场产业变革中,产业要素的溢出和流入的路径和形式丰富多样,转移与退出、进入与整合、淘汰与升级、转型与定 东莞企业转型升级的 路径和对策 王先庆

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及路径

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及路径 原创2017-01-20宏观院国宏高端智库 改变以往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与路径,着力突破能够有效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和价值链层级的研发设计、营销网络、品牌培育、供应链管理等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全力推动产业发展从规模扩张为主向质量提升为主转变,进一步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全面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着重大突破。世界各国纷纷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竞争异常激烈。伴随着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和新兴经济体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们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构成倒逼机制。加快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面对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贸易环境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的新形势,我们必须改变以往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与路径,从单纯凭借传统比较优势转向依靠体制创新和自主创新参与国际分工,从单纯依靠价格竞争转向更多地依靠质量、品牌和服务等非价格竞争,大力提升要素禀赋,着力突破能够有效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和价值链层级的研发设计、营销网络、品牌培育、供应链管理等制约,全力推动产业发展从规模扩张为主向质量提升为主转变,由加工制造向创新创造转变,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加快促进产业向高端化、信息化、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国际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全面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高端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大都处在价值链的低端,特别是研发、设计、核心技术、软件、关键零部件、关键设备和模具、供应链管理、营销和品牌等关键环节薄弱,多数依赖进口或受制于人。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由低端环节向高端产品、高端要素、高端服务、高端平台等高端环节深化延伸,通过抢占高端环节,站上价值链高端,实现产业高端化。 围绕价值传递和价值创造的重组,加快产业价值链升级 着力推进基于信息技术的价值链重构和价值创造环节的再造,推动传统产业以价值重构为核心的升级模式,加快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研发、设计、标准、精密加工、供应链管理、品牌培育、营销等关键环节,促进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实现价值链跨越提升。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创新链支撑产业链

转型升级方案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中心环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推动园区工业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上中高端水平,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园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强县战略,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技术改造、培育骨干企业、推进两化融合,园区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工业“转调创”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力支撑了园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十三五”末与全县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产业结构渐趋优化。把技术改造作为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植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步推进,园区形成了以轻工、建材、机械制造、化工、电动车制造等传统产业为支柱,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为先导的产业体系。成为工业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增长的重要动力。 (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2017年度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有2家,分别为河北青竹画材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技术中心和河北奥冠电源有限公司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三)企业活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壮主体活力不断激发。“十二五”以来实际引进人才中级人才34名、海外留学博士1名、硕士2名有效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 二、发展重点及方向 今后一个时期,园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为:培植发展3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3大高端产业基地,改造提升传统优势行业。 (一)培植三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新一代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3个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新兴产业,以攻克关键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膨胀产业规模为主攻方向,加快形成园区工业增长新引擎。 (二)打造三大高端产业基地 以现有产业园区为载体,充分发挥优势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加快产业集聚、攻克关键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抢占价值链高端,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改善公共

创新举措推动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举措推动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4月26日至27日,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深入贵阳市、黔南州重点磷化工企业调研。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认真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紧紧抓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举措、创新的技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磷化工产业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发展。省委常委、副省长慕德贵参加调研。 如何加快推进磷化工产品创新、做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是孙志刚此行调研的重点。金正大诺泰尔化学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生产水溶肥、硝基肥、缓释肥等新型肥料,产品远销东北、两广等地,孙志刚勉励企业负责人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产品研发,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并要求地方加强新型肥料推广应用,提高全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来到瓮福集团、开磷集团,在听取企业发展历史、矿产开采、产品研发、生产经营等情况汇报后,孙志刚要求企业坚持做长“长板”、补齐“短板”,在做强做优磷复肥等传统产品的基础上,走精细化工发展之路,加快工业级、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磷酸等产品研发生产,尽快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

提质增效。 在瓮福集团生产总控制室和开磷矿山远程控制中心,孙志刚强调,要结合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依托“工业云”推进生产管理方式创新,找准生产、流通中的关键环节,切实降低成本。要加强大数据在企业新产品研发、目标市场分析等方面应用,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孙志刚深入开磷集团马路坪矿井,实地考察磷矿开采工艺,详细了解装备运行、充填采矿技术等情况,对企业通过先进技术装备实现全自动化开采给予充分肯定,叮嘱企业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生产安全。来到贵州天福化工有限公司,孙志刚对企业自主创新“煤焦掺烧”技术,建设年产30万吨合成氨、15万吨二甲醚装置,促进磷煤化工结合表示赞赏,他希望企业主动研究行业国际最先进技术,积极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实际加快推广。 孙志刚十分关心磷化工产业绿色循环发展问题。近年来,开磷集团、贵州泰福石膏有限公司积极创新利用磷石膏废渣生产建筑装饰材料,取得明显成效。孙志刚走进企业生产车间,详细询问产品性能、市场销售等情况,鼓励企业负责人瞄准市场需求,丰富产品门类,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磷石膏“变废为宝”。来到贵州芭田生态工程有限公司,得知企 业不但生产中实现了全程无废渣排放,还将硝酸磷肥、硝酸

郴州市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概论

概论郴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 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国际和国内环境,通过特定的产业、财政、金融政策,对其现有产业结构的各方面进行调整。直面全球金融危机与我国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双重冲击,郴州产业展现特有的韧性和引人注目的新趋势,透析郴州产业结构演进过程,辨证看待机遇与挑战,郴州产业转型升级乃形势所迫、竞争所逼、发展所需。 一、郴州市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和基本特征 经济增长伴随着结构变迁,结构变迁推动着经济增长,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产业结构是产业间形成的经济技术关系和数量比例关系,产业结构演进则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其结构和内容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两方面的提高。“转型”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升级”包括产业之间、产业内的升级。 (一)演进过程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郴州市委、市政府实施一系列助推产业发展的有力举措,郴州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126.8亿元、594.4亿元和360.6亿元,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005年的2.7倍、3.6倍,第三产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2.2倍。特别是近两年规模工业增加值保持20%以上的增速,2010年规模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

工业利润分别突破1000亿、100亿元大关,全市工业化水平达到46.2%,比“十五”末提高3.5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0年以来,郴州立足于资源型经济实际,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①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0年26.21:32.15:41.64转变为2010年的11.7:54.9:33.4,其中第一、三产业占比呈降低之势,第二产业占比呈逐年高位盘整之势。②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2000—2010年一产业贡献率由11.6%下降到3.6%,在三次产业中贡献率为最低;二产业贡献率由38.4%上升到67.2%,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三产业贡献率由50.0%降低到29.2%。综合看,三次产业整体结构逐步由当初的“三、二、一”演变为现在的“二、三、一”结构,符合现阶段经济发展特征。 产业集聚度不断提升。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分析,各产业基本形成相应的支柱产业。其中一产业内部,以粮食、烤烟为主的种植业增加值比重达59.4%;二产业内部,有色、能源、建材、医药食品、电子信息、机械化工六大行业主导地位不断凸显,2010年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71.0%,占GDP的31.5%;第三产业内部,以金融商贸、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信息传输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8.7%。同时,产业不断向园区、非公有制经济、优势行业集聚。2010年,全市园区工业实现增加值15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研究 杨思东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9) [摘要]基于企业自身能力,可将现有的中小型企业分为谋生型、成长型和创新型。通过对三种类型企业的内在特 征和外部环境研究表明:依次选择工艺升级、功能升级或链条升级,产品升级或链条升级。中小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无论选择哪一条路径,都应充分考虑升级时机的选择、升级成本的控制、信息平台的支持等因素。 [关键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2-10-24 [作者简介]杨思东(1976-),江苏如皋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一、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HumPhrey和schmit(2000)认为有四种升级方式,即制 程升级(processupgrading)、产品升级(productupgrading)、功能升级(functionalupgrading)、跨产业升级(inter-sectorsup- grading);Riggs认为(1998)从OEM初级生产到OEM深化 生产,以工艺和产品创新方式来提升附加值是一条最切实可行的企业升级路径。林汉川(2002)提出中小企业转型的路径包括:(1)发展核心专长;(2)重视管理创新;(3)加入国际网络;(4)形成产品群聚效果;(5)推动企业再造工程; (6)鼓励内部创新;(7)强化产品与工艺创新;(8)有效率地投 入研究与开发;(9)发展信息科技产业;(10)培育企业家人才;李烨(2004)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转型的四种主流路径:重组式转型、再造式转型、革新式转型、再生式转型;王吉发(2006)结合企业外生成长理论和内生成长理论,提出了企业内生型转型(管理模式转型、产品与市场转型、业务过程转型)和企业外生型转型(行业转型);单东(2009)分析了企业重组、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内部管理体制等三条路径;贺俊(2011)指出企业转型有多重路径选择:行业转型、区位转型、市场转型、技术转型、管理转型和治理转型。 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选择 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路径选择既受到企业自身能力的限制,也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因此在选择路径时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寻找一条比较容易达成既定目标的路径。本文基于企业自身能力将现有的中小型企业分为:谋生型中小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 1.谋生型中小企业 其特征为:企业经营状况一般;适应环境和整合资源的能力一般;没有进行创新的动力。该类型企业在中小型企业中占较大比例。企业的经营者基于自身经验或特定机会进入到某个产业领域,对该产业比较熟悉但没有推 进产业升级的愿望。限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无法与大型企业进行竞争,因而依附于大企业进行配套生产和服务。 转型升级路径:选择工艺升级路径 既然企业已经成功的切入一条全球价值链,主导该价值链的跨国公司出于提升链条整体效能的考虑一定会积极的推动该企业进行工艺能力的提升,而且还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这种支持既包括技术支持也包括管理支持。在如此强有力的推动下,创新能力和愿望都不强烈的谋生型企业可以很容易实现工艺升级。 2.成长型中小企业 其特征为:企业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适应环境和整合资源的能力较强;有进行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创新的动力。该类型企业在中小型企业中占有一定比例。企业通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改善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会,在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企业经营者有能力也有愿望进行各方面的创新以谋求进一步的发展。企业通常利用自身的竞争优势与大型企业进行合作。 转型升级路径:应选择功能升级或链条升级路径成长型中小企业由于发展势头良好,自身具有竞争优势,所以所切入的全球价值链可能采取的治理模式只能是市场型或均衡型,主导企业不会限制成长型企业升级的路径和方向。因此可以选择的路径比较多,参考“微笑曲线”理论结论,身处薄利制造环节的企业应该选择向利润丰厚的上游设计环节或是下游市场和品牌环节进行转型升级,这样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分成和投资回报。这种升级路径就是通常所讲的 “功能升级”。由于双方是合作关系,成长型企业也可以选择通过参与更高增加值的链条来实现链条升级。 3.创新型中小企业 其特征是:企业处于快速发展中;通过科技手段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应用为企业发展的 第2012年第11期(总第409期) 商业经济 SHANGYEJINGJI No.11,2012 TotalNo.409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11-0093-0293--

石化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综述

石化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 2015.8 石化行业何时会达到峰值?未来20年这一行业发展空间有多大?将来之路要如何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将以深入的洞见为读者一一剖析。 石油化工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石油化工产业体系,产业规模跻身世界石化大国行列。 2014年,我国石化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3.02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炼油能力达7.5亿吨/年、约占全球总能力的15.6%;乙烯能力2056万吨/年、约占全球的13.4%,均居全球第二位;PX产能1402万吨/年,占世界PX能力的30.8%,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产能7593万吨/年,合成橡胶(顺丁胶、丁苯胶、丁基胶、乙丙胶、异戊胶)产能551万吨/年,合成纤维(涤纶、腈纶)产能4586万吨/年,三大合成材料产能合计占世界生产能力的35%,多数产品居世界前三位。 在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的同时,我国石化行业的集中度有了很大提高,石化工业技术在明显提高,节能环保也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在看到我国石化工业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行业中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炼化布局相对分散,平均规模小。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炼油厂数量约241家,分布在26个省市,炼油能力为7.55亿吨/年,炼厂平均规模约313万吨/年,远低于世界炼厂平均规模(747万吨/年);乙烯生产企业27家,企业平均规模66万吨/年,分散于16个省市。布局分散,规模较小,既难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也难以对资源进行综合优化利用,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局部地区无序发展。山东等局部地区炼油过度发展,生产的成品油严重过剩,存在“原油北上、成品油南下”的逆流状况。近年来,山东等地区建设了一批低效、低水平的非规模化炼油产能,使总产能严重过剩,成品油过剩量超过1000万吨。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和财政收入,盲目无序地建设一批炼化项目,导致石化工业的布局缺少科学引导。分税制导致

山东省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山东省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2015.4 煤化工是我省传统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促进我省煤化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着力打造新优势,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已经形成比较坚实的煤化工产业基础,围绕“焦、肥、醇、炔、苯、油”六条特色发展主线,以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为支撑,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装备,发展质量明显改善,核心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了煤焦化、煤气化(合成氨、尿素、甲醇和醋酸等)产业链及相关产品系列。 (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我省焦化、化肥产业在全国占据重要位置,尿素产能居全国第1位,焦炭产能居全国第3位,焦化产业综合效益连续六年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煤气化产品链条逐步延长,合成氨、甲醇、醋酸、煤焦油深加工等产品初具规模。2013年全省合成氨产量783万吨、尿素(不折纯)1063万吨、焦炭4317万吨、煤焦油167万吨、粗精苯60万吨、甲醇476.7万吨、焦炉净煤气64亿立方、液化天然气(LNG)307万吨。 表1 2013年山东省部分煤化工产品产能表 表2 2013年山东省甲醇骨干生产企业产能一览表

表3 2013年全国尿素产量前十名一览表

表4 2013年山东省焦炭骨干生产企业产能一览表 (二)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焦化行业全部采用国内最先进的5.5米及以上和先进的4.3米捣固式焦炉,目前炭化室高5.5米及以上的大中型焦炉产能已达3320万吨,占全省总产能55%,高于全国45%水平。煤气化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取得突破,日处理煤2000吨级以上煤气化装置、大型空分装置、低温甲醇洗装置、百万吨级煤间接制油反应器先后实现自主研制和投入生产。 (三)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5年来,我省累计淘汰落后合成氨产能191万吨、尿素产能169万吨、碳铵产能228万吨、焦炭产能869万吨,在全国率先完成对4.3米以下的捣固焦炉及工艺的淘汰任务。2011至2014年,通过淘汰落后产能等折算节约标准煤近500万吨。煤焦化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煤焦、煤气、煤焦油、粗苯、甲醇等系列产品,正在向煤焦油深加工、粗苯加氢精制、焦炉煤气制甲醇制LNG、精细化工发展。煤气化产业向高附加值、低污染精细化和清洁能源转型,百万吨甲醇制烯烃一期项目等一批新型煤化工项目建成投产。煤炭伴生的油页岩资源形成循环产业链,山东能源龙矿集团页岩油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其中龙口市形成年处理油页岩120万吨、产油12万吨的能力。

当前我国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当前我国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工业园区作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一直被视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关键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而工业园区内生增长动力不足、产业集群程度不深、资源利用率不高、环境破坏、产城融合步伐缓慢以及管理体制缺乏创新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园区经济未来的发展。因此,我国工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必须以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集聚、产城融合、体制机制创新、生态园区建设为导向加快园区转型升级步伐。 [关键词]工业园区;转型升级;路径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05-0068-06 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工业园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得以创立和不断发展。自1984年我国提出建设经济开发区以来,目前已经发展形成不同种类、级别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生态经济区等工业园区。商务部数据显示,2013年国家级开发区在所在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占比已超过13%,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其对

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集聚升级的承载作用不断凸显。但随着工业园区的政策优势不断弱化,土地集约利用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传统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必须做出调整和反思。 一、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工业园区作为城市众多产业的空间物质载体,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它的发展经历了数量上的快速增长至膨胀和质量上的起步到整合升级等不同发展阶段。近年来,全国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各类园区,目前已有478个国家级的经开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有省级各类开发区1170个,全国各类工业园区约22000多个。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数量不断增加。 开发区数量不断扩张的同时,各类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也反映出我国工业园区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日益提高。以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2014上半年,全国215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部分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表1所示,开发区经济发展指标增速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二、相关概念和研究综述 “转型”与“升级”的内涵 “转型”最早源于生物学和化学领域,它通过调整事物结构达到增加或减少事物功能的效果。后来“转型”被逐渐应用到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进而开始与政府、市场、企业等相

新常态背景下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新常态背景下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导读: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工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全球产业格局面临重构,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方兴未艾,锁定在全球产业链低端的中国工业也站在了一个转折点上,“转型升级”便成为了中国工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传统支柱产业作为中国工业经济的“中流砥柱”也必将寻求自己发展之路。现实中,各地纷纷报道了传统支柱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但综合各区域传统支柱产业发展的现实,中国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过程并不顺利,其中各类资源纷纷从实体经济中逃离,表明产业发展缺乏新的投资机会和利润增长点,而个别成功的案例并不能形成中国整体工业转型的主力支出。为了适应常态的发展形势,中国传统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已然成为一项重点工程。当前,中国的传统支柱产业的支撑力明显弱化,支撑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亮点明显缺乏。为此,中国传统支柱产业需要向创新化、集群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当前学界并没有非常严格地对产业转型升级进行完整定义,通常认为,所谓产业转型升级就是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低污染低能耗产业升级,从粗放型产业向集约型产业升级。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关键是技术进步。不仅仅是引进先进技术,而且需要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对其进行改进,并实施技术创新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 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两个概念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产业转型更多地强调的是“转”,包括由低附加值产业转向高附加值产业,由投资驱动型产业转向创新驱动型产业,由粗放型产业转向集约型产业,由资源消耗型产业转向资源节约型产业,由环境污染型产业转向环境友好型产业;产业升级更多地强调的是“升”,包括产业链条升级、产品升级、工艺升级、功能升级。产业转型实际上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类似,而产业升级其实质就是提升产业在价值链上的地位。当然,转型与升级不可分割,相辅相成,以转推升,以升促转。 ★工艺升级: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提升生产效率; ★产品升级:推出新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功能升级:向上下游价值链延伸,主要是由加工环节向研发、设计和营销、品牌等环节延伸,提升产业附加值;

XX化工有限公司转型升级工作实施(一企一策)方案

XXX化工有限公司 转型升级工作实施方案 为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省、市"三深化、三提升"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公司转型升级工作实施方案。 一、公司发展现状 1.发展基础 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前身世佳水处理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专业从事水处理设备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安装和维护一条龙的公司,公司拥有1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十余名技术研发人员,销售人员及专业售后服务工程师人数达40余名 公司主营水处理设备产品有:纯化水设备、矿泉水设备、软化水设备、超纯水设备等。为了方便广大水处理设备用户,公司还研发生产专业的膜清洗设备。海德水处理长期稳定合作各大水厂、食品加饮料生产加工企业、工业生产企业,从方案设计,设备定制生产,到技术培训及售后服务一条龙。 市场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将秉承以质量为本,诚信至上,真诚为客户服务的宗旨,不断开拓进取,挑战未来为广大人类健康饮水和企业生产用水提供合格的水处理设备和真诚的服务。 2.特色优势 ①地理优势:厂区东侧为道路、南侧为机械加工厂,西

侧农田,北侧为空地。周围无国家、省、市县重点保护文物单位、自然保护区,珍稀动、植物等环境敏感点,区位优势明显。 ②环评优势。公司环评手续齐全,不存在违规违建等情况,现现有2套环评文件,批复及验收情况如下: ③品牌优势。自公司建立至今,已经历50多年的历史,在水处理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有化验室,化验设备齐全,可以做各种水质及原材料的质量检测。公司已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这些年来公司一直把质量工作放在首位。公司有自己的注册商标“XXX”。 3.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症结 企业发展到当前阶段,需要的是发展资金的支撑、高新技术的掌控和内控管理的深度提升。根据公司的现状分析,目前有以下几点: ①发展资金问题。 ②人力资源问题。具体讲:由于公司产品规模的快速增长、生产产能的飞速增加,对一线生产人员要求也越来越高,没有技术基础的人员流动快、不稳定,严重影响产品产量,造成由订单无法完成,无法承接大规模工程项目;高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虽然我们一直努力希望引进引进了一些专业技术人才,但现有人员仍不系统、不全面、不足以支撑企业的快速发展。

浅析精细化工产业对深圳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

透视珠三角 摘要:建设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原本是深圳市改善产业结构过于轻型化,增强深圳经济抗风险能力的重要着力点。然而精细化工对于深圳的重要作用远非如此,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型产业的培育都需要在精细化工的依托和配合下顺利进行。 关键词:精细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新材料;医药;新能源;环保 Abstract:To improve the industry structure and en-hance the city ability to struggle against the economic crisis,Shenzhen concentrat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henzhen Fine Chemical Industry Park.However,fine chemical industry is far more important to Shenzhen than it is expected.Only under the supporting and co-operation of fine chemical industry,can industry up-grade and cultivation of new industry be carried out smoothly. Keywords:fine chemical industry;industry upgrade; new materials;medicine;new energy;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精细化工是当今化学工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领域之一,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已成为世界各国调整化学工业结构、提升化学工业产业能级和扩大经济效益的战略重点。在《深圳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主体框架》一文中,深圳明确提出大力培育的高新技术产业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平板显示技术,新型高能储能锂电池,环保节能等等,细细分析起来,其实这些产业都是和精细化工技术密不可分的,甚至是以精细化工产业为依托和基础的,各类高科技领域的发展都需要精细化工来优化和配套。精细化代表了现代化工产业领域技术尖端化和集约化的最高水平。时代发展至今,新型结构和功能材料,化学和生物制药已经是精细化工的重要领域,而新能源,环保节能产业也都需要在精细化工产业的配合下进行优化升级。 以新材料的为例,新材料1995年以来就一直是深圳重点发展并大力扶持的产业方向,而改性高分子材料、新型工程塑料及塑料合金、功能高分子材料、特种橡胶及密封阻尼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及制品、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有机涂料和粘合剂、有机硅及氟系材料、液晶材料等是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品。其中齐身国内外先进领域的主要有生物降解塑料,如意可曼公司的PHA,深圳市光华伟业实业有限公司的PLA和PCL,都拥有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并且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实现产业化生产的企业之一;改性高分子材料,如深圳沃特集团的PPO无卤线材、导电材料居国内领先地位,成为亚洲最大的导电工程塑料企业,被认定为广东省改性工程塑料技术中心。深圳泰塑塑化材料科技公司的环保阻燃和高强度、耐高温尼龙系列产品,已成为西门子、TCL 国际电工、霍尼韦尔朗能、欧普、雷士等著名企业的合作伙伴;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如长园新材和沃尔核材的热缩材料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西甫的高分子阻燃材料及合金、惠程电气的硅橡胶电气绝缘制品、蓝天的防水材料等在国内都有较高的知名度。深圳星源材质的锂离子电池隔膜,是世界上唯一同时拥有干法(熔融拉伸法)和湿法(热致相分离法)以及多层复合膜产品技术的企业。 目前深圳的新材料行业的企业已经达到170余家,绝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但许多不利的影响正在制约的企业的进一步壮大发展,如企业地域分散,缺乏有效的上下游配套体系,一些拥有的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的企业基于对深圳的感情往往将研发部门留在深圳,而将生产基地选在外地,这种情况不得不让人担忧。如意可曼的工厂建在山东,光华伟业的产地建在湖北等等,其原因:一方面,深圳用地紧张,缺乏拓展空间。另一方面,深圳的石油化工一直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精细化工产业基础非常薄弱,加工新型材料的大量化工产品依赖于进口,因此带来原材料供应不稳定等因素,上下游产业链严重脱节,缺乏资源共享和研发平台等等。鉴于深圳目前的产业发展条件,应加强规划和引导,积极促进规模化生产向郊区县的转移。进一步加强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完善新材料发展的产业链。在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专业化基地的建设,以便更有针对性的提供基地软硬件支撑服务条件,并同基地企业之间形成更好的聚集与互动效应。 深圳精细化工园区的建设不仅能为深圳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起始原料及中间体,其本身也可以开发成为新型有机合成材料基地,是新材料产业理想的聚集地。深圳精细化工园区的产业规划是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重点开发中下游产品,包括各种精细有机化学品、聚合物材料的单体、含大π键的共轭体系大环芳烃化合物,它们是合成光致变色、电致发光、分子探针、化学传感器、平板显示器(OLED)等等功能材料的重要起始原料。园区还将开发石油化工产业链末端的终产品,其最典型的就是新型的高分子材料,包括新型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特种橡胶及其制品、 浅析精细化工产业对深圳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 □沈威 (深圳市精细化工产业园区筹建办公室,广东深圳518000) 45 2010年9月Special Zone Economy特区经济

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六条路径和成功案例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六条路径及其成功案例 2009-04-01 09:44:10 新浪财经【大】【中】【小】评论:[0] 条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产业结构矛盾显现、经济周期性调整的三重挑战,转型与升级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本文介绍了六种转型升级的途径及其成功案例。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产业结构矛盾显现、经济周期性调整的三重挑战,转型与升级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93%的企业CEO认为,面对当前形势,企业必须做出转型升级的选择,这既是企业为了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的举措,也是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在调查中发现,业绩出众(年均毛利率≥20%)的企业表现更为积极,他们更加积极思考转型、升级的路径、挖掘市场机会、寻找新的增长点。 从一些从容应对危机、有效解决问题的企业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这样六种转型升级路径,可能对其他中国企业应对危机更具有借鉴意义,他们分别是:从外销向内销转型;从代工向自主品牌转型;从低端向高端升级;从制造向服务转型;整合产业链资源;从粗放经营向精细管理升级。

1. 从外销到内销 “增加内销困难很大,但为了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我们必须增加内销”。 ——某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外需减少的情况下,以外销为主的企业正在开拓国内市场,向内销外销市场并举的方式转型。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选择转型的CEO人数比不倾向转型的CEO多近一倍。而所有的外销企业中32%的CEO已经开始主导企业向内销转型,实行内销外销并举的策略。服装、鞋帽、玩具、家具、机电等行业中的外销企业向内销转型更加明显。 CEO们已经意识到,外销企业在经营模式上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出口加工制造和贸易企业是在国外客户要求的规定标准下提供产品,利润率低,可是销量很大,严重依赖海外分销商的销售渠道。过度依赖海外单一市场,对于企业会产生巨大的经营风险,但是转向内销又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企业需要从新的品牌、渠道、市场、售后等领域从头做起,但大多CEO的共识是,“做,不一定不行;不做,一定不行”。 成功案例:某机械公司在坚持外销同时,向内销转型 某机械有限公司是国内生产、出口紧固件产品排名第一的企业,产品销往9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客户。过去一直只做出口业务,但由于汇率和反倾销的风险、压力越来越大,开始增加内销。 该机械有限公司在向内销转型时遇到了三个问题: 1、产品品种不一样。国内是紧固件生产基地,产品种类很丰富,所以主打国内市场时产品种类的选择要有所区别。 2、客户群不一样。外销面对的是批发商,内销由于国内是紧固件集中生产地,所以做批发价格没有竞争力,因此要尽可能做终端客户。但批发商相对要求低,而越接近终端,客户的需求越高、越个性化。

我国石化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战略研究_袁晴棠

我国石化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袁晴棠1,戴宝华2 (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北京 100728; 2.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29) 摘要:通过对世界石化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梳理,分析了其对我国石化工业发展产生 的影响。针对我国石化工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石化工业转型升级创新 发展的战略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措施建议。 关键词:石化工业 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石化工业已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规模跻身于世界石化大国行列,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油品和石化产品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并有力支持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十二五”以来,我国石化工业内外部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迫切需要进行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增强竞争能力,实现由大向强的转变。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为我国石化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在此背景下,中国工程院开展了“我国石化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以“创新驱动、‘两化’融合、结构优化、质量为先、绿色发展”为方针,通过对世界石化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梳理,分析对我国石化工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并针对我国石化工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石化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措施建议。 1 世界石化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是在产品需求增长的推动下,世界石化工业规模将不断扩大。预计2015–2025年间,世界炼油能力将从48.41亿吨/年增至54.3亿吨/年左右,乙烯能力将从1.60亿吨/年增至2.30亿吨/年左右。世界石化产品供需趋势见表1。 收稿日期:2016–04–15。 作者简介:袁晴棠,196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中国 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总工程师, 现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委资深委员。2016 年 第 24 卷 第 5 期PETROLEUM & PETROCHEMICAL TODAY权威观点 0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