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素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素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素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素材

创设情境,培养言语交际能力

——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

【摘要】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教师和学生普遍感觉困难,文言文教学有时太过于纠缠字、词、句等文言语法、句法方面的内容,而疏于文本本身所传达的思想、文学等艺术魅力。本文我将结合自己讲授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来谈谈如何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学习邹忌的说话艺术,培养他们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创设情境言语交际

【正文】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大部分老师往往拘泥于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等文言语法、句法上,逐字逐句去翻译,仿佛教师不疏通文意,不讲解文言虚词、实词就不放心。这样一节课下来,主要都是以教师精讲为主,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不过五六分钟。流传千古的名篇就这样一篇篇被瓦解得支离破碎,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也只是些孤零零的词语,试想这样的文言文课堂如何能让学生走进课文,感悟文本的艺术魅力?

在我校前段时间进行的初中语文教研活动中,我选取了九年级下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作为公开课内容,力争在教学设计中实现创造情境,培养学生言语交际能力这一学习目标。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是我国古代历史散文中的名篇。本文篇幅短小,结构整齐,文字浅显易懂,人物形象生动具体,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尤其在语言艺术上有极高的成就,为后人在人际交往中提供了很多的启示。邹忌作为齐国的谋士、齐相,以敢于进谏和善于雄辩著称,他的语言艺术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齐威王好隐语,邹忌讽谏齐威王,却能让齐威王欣然接受,并使齐威王勇敢的采取了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而促成了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局面。

不动一兵一卒,却能够实现“战胜于朝廷”这样的宏伟目标,这大概是战国时期谋士的最高境界。倘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够学习邹忌讽谏的语言技巧,并

把它运用在日常的人际交往当中,那么我相信这对于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一定是个不小的提升,一定能够让同学们受益一生。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讲授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的教学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释。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部分教学案例

公开课之前,我已经在第一课时要求学生通过课下注释以及查找工具书的方式扫除字词障碍,疏通了文意,同时通过“六个三”这种三叠法的篇章结构的点拨使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进而在公开课时把重点放在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品鉴上,鉴赏文章写作技巧之妙以及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准确把握文题中的“讽”字,并从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入手思考并学习,在日常的人际交往当中,我们需要掌握什么样的言语交际技巧。

教学过程部分实录:

PPT回顾邹忌讽谏的过程(三思→三比),重点在于“三比”。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一直为人称道的一点就是邹忌高超的讽谏艺术,问题一:

那么邹忌的讽谏艺术高超在哪里?请你结合原文,谈一谈你的体会。

生一: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时候,齐国的政治应该是比较腐败的,所以才会有后面“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的景象,而此时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的苦苦劝谏,甚至痛哭流涕或者是破口大骂,以死谏君,那么效果不一定好。这里邹忌讲究了劝谏的艺术,入朝拜见齐威王以后并没有单刀直入、直奔主题,而是从“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引出自己身居高位,听真话不易的感触,使齐王也同理得证“王之弊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在这里,邹忌一开始不暴露游说目的,为对方做打算,所以更容易让人接受。

生二:虽然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作为臣子向君王进谏,受着身份地位的限制,因此劝谏的方式就要比较慎重,否则触怒龙颜,后果将不堪设想。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齐威王。这种委婉的劝说方式,使得忠言顺耳更利于行。

生三:邹忌揣摩齐威王应该也是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求的环境之中,因此必定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家政治担忧,又知晓

齐威王有这样修明内政以兴邦的远大志向,因此他在这里设喻使齐威王欣然接受劝告,既赢得了齐国的威望,又成就了自己明君的美名。

问题二:邹忌劝谏成功,仅仅是因为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论技巧,也许跟邹忌不相上下,但是为什么他们的劝谏都失败了呢?

PPT展示历史上进谏的名臣

比干→商纣王→挖心

屈原→楚怀王→投江自尽

司马迁→汉武帝→宫刑

魏征→唐太宗→贞观之治

学生讨论、明确:唐代魏征没有劝谏艺术,但是每每都能获得成功,原因更在于劝谏能否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劝谏的对象——王。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齐威王的英明。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你认为对我们当今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问题三:

(请你从邹忌、妻妾客、齐威王三个角度任选其一)

学生讨论、明确:

邹忌:身居高位时,也应该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要有自知之明,与别人交流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说话要谦和有礼、条理清晰。

妻妾客:人生在世总会有些言不由衷的苦衷,但是还是应该坚持说真话,因为谎言总有一天会被揭穿。

齐威王: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大脑,不偏听偏信,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通过情景模拟来加深理论内容

这里我创设了两个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情境,请同学们使用类比的方法对以下两种情境展开讨论,并且对不同的对象发表你的观点和看法,小组合作,集思广益,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

情景现场1:你乘车时,有一个空座,只见一位老人赶紧让自己的小孙子坐下,自己背着孙子的书包,手握扶手,摇摇晃晃,很难站稳,还满脸幸福地望着孙子;

而孙子却心安理得地坐在座位上。请你们用类比的方法告诉老人,他这样溺爱孩子是不好的。

情景现场2:你的好朋友小美同学非常爱美,每天都要化妆,而且自我感觉非常漂亮。你如何告诉她:自然纯朴才是最美的。

请男生对情景一发表议论,女生对情景二发表议论。

教师点拨,回答时需把握的几个要点:(一)说话的对象,情景现场1应该是奶奶和孙子,情景现场2应该是好朋友小美;(二)说话的内容,要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坚持正确的导向;(三)说话的方式方法,讲究语言的技巧。

师:面对这两个情景,同学们可能一时间没有什么思路。现在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情景一,你们看到了窗外的那些树吗?那颗永远躲在大树脚下的小树,会有生机和活力吗?它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吗?情景二,人们都说女孩是一枝花,那些美丽的红花绿叶,有过涂脂抹粉吗?你能不能将小美和花儿进行一个类比呢?有一句广告语怎么说来的?“你本来就很美!”

(学生凝神创作)我想大家都成竹在胸了。请大家踊跃展示。

学生精彩展示

L生展示1:

老人家,您看到了窗外的那些树吗?这些树大都高大茂盛,它们之所以能够挺拔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因为它们有阳光雨露的滋润,更因为它们承受着风雨雷电的打击。而它身旁的那棵矮小丑陋的树,的确,虽然有大树为它遮风挡雨,但是同时也抢夺了小树成长所必须的养分与磨砺,这样对它的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您看,那些个小树都非常矮小、弱不禁风。人和树一样,过度的呵护与宠爱是有害无益的,我想您一定会希望您的孙子长成参天大树吧。

教师简评:非常好,掌声送给男生组!他的回答条理清晰,巧妙地运用了类比手法,成功的将大树与躲在大树脚下的小树,和老人与孙子的关系进行了类比。假如我是那位老人,我已经非常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好,男生组的回答都很棒,我们来听听女生组的展示,我们相信,她们也会用她们的智慧让我折服的!有请!

M生展示2:

小美,你看到了吗?我们的公园里那些娇嫩的鲜花多美呀,那些色彩或浓或淡的绿叶多美呀,它们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从不涂脂抹粉,却展现出一种纯真自然之美。小美,你很漂亮,就像这些花儿一样,你要是能把真实的外表与自信一起展现出来,那才叫美呢!

教师简评:掌声!相当的精彩,让我们又一次的领略了类比的艺术魅力!这位同学将小美与大自然中的花做类比,十分恰当、贴切。

在谈话中一定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谈话氛围,否则只能是两败俱伤,首先要抓住对方的心理,针对事物矛盾的关键点展开讨论,注意谈话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由语文课的内容而创设日常交际情境,学生会感觉很亲切,亲自参与可锻炼胆量,也可训练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身临其境还能激发他们语言表达的欲望和语言交际的热情。学生也可自己创设情境,说一说身边有那些需要劝阻的不文明的现象,尝试着进行一些训练。

三、采用演讲、朗读、口头作文等方式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采用演讲、朗读、口头作文、课堂辩论、交流发言等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方式来进行。课堂上根据特定内容教师应转变角色。以学生的语言表达为主。这些形式有的可改善语音、语速;有的可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严密性、连贯性;有的可克服胆怯、羞涩、紧张的心理。通过一些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勇于说、善于说、乐意说。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与外界开展交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掌握一定的言语交际技巧,这样在与他人沟通交流时才能够使人愿意听,听得进。这就要求我们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立足于实际,跟随形势,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注重他们的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仅能够驰骋于题海,更能够融入社会,与其他人和谐共处,在社会的海洋中自由徜徉。不仅能妙笔生花,也能巧舌如簧。因此,情景教学法就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部编版初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编排在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文教学的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利用课文注释,小组内自行疏通文意,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3)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能力目标 (1)能准确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力求读出人物语气和故事特定情境; (2)帮助学生体味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3)培养爱思考的习惯,学会从小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见微知著。 3、情感目标 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肯听臣民意见,认真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多形式朗读进而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细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的作用。 安排1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的思考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朗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教学中讲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2)提问法为达到在课堂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若干个问题在教学中适时抛出,以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越及时越好。所以我在教学的最后环节中设置了课堂练习以反馈教学效果。 2、说学法根据学生的情况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课前预习,试着去解决老师出示的思考题。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3)通过表演和抢答的游戏方式使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设计合理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用“三人成虎”的故事导入新课 故事讲完后,我接着补充这个故事本来是讽刺魏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申这个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也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在春秋战国时期,君王择友谋士,像庞葱、魏征等,他们主要是为君王出谋划策,但君王是否听劝,得看劝术如何以及君王是否是明主。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季讽齐王纳谏》(板书课题看邹忌是如何劝说齐王,而齐王又是否听了他的建议。(故事内容战国时代,各国相互功伐,为了使大家都真正遵守信约,国家与国家之间通常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人来说街市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说“我不信”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县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_译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 ①、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邹忌:《史记》作邹忌,齐人。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修:长。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②、形貌昳丽:容貌光艳美丽。昳:通“佚”,美丽。③、朝:早晨。服:动词,穿戴。④、窥镜:照镜子。⑤、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孰,疑问代词,谁,哪一个。徐公,人名。⑥、君美甚:你美极了。⑦、及:赶上,比得上。⑧、不自信:不相信自己(美)。⑨、复:又。⑩、旦日:明日。⑾、与坐:与之坐,陪客人坐。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⑿、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同“熟”(shú),仔细。之,指城北徐公。⒀、弗如远甚:远不如徐公美。⒁、暮寝而思之:夜晚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情。暮,夜晚。寝,躺,卧。之,代词,指妻、妾、客“美我”一事。(15)之:助词。美我:赞美我。美,用作动词。(16)私:动词,偏爱。(17)诚:确实,实在。(18)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以”“我”。(19)方千里:方圆千里之内。(20)宫妇左右:指宫内的妇人、姬妾以及左右侍从的人。莫:没有谁。(21)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22)王之蔽甚矣:大王受蒙蔽很厉害。甚:厉害。(2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24)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谤:指责;讥,讽刺。市朝,指人众会集的地方。(市朝:公共场合) (25)闻寡人之耳者:被我亲耳听到。(26)门庭若市:宫门和庭院里人挤得象集市一样。(27)时时:有时,不时地。间:间或,偶然。进:进谏。(28)期(jī)年:满一年。期,满。(29)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3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 刘向 原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魁梧,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邹忌)问客人说:“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不如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有事情想要求于我。”? 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庭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注释 (1)本文选自西汉后加的。《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原作者不详,西汉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试题练习题(部编版)

一、词语解释:①邹忌修.八尺有余()②王之蔽.甚矣( )③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④今齐地方 ..千里()⑤邹忌讽齐王纳谏()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⑦朝服.衣冠()⑧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⑨时 时而间.进()⑩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⑾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⑿能 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⒀皆以.美于徐公()⒁.期年 ..之后()⒂皆朝.于齐()二、翻译句子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由此观之,王之敝甚矣。 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⑦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⑧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三、选择题1、下面两组句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吾孰与徐公美B. 吾妻之美我者 C. 君美甚D. 皆以美于徐公 2、下面两组句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 私我也 B. 公而忘私 C.曹操绕寨私行 D. 不宜偏私 3、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A.徐公来,孰视之.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吾妻之.美我者D.暮寝而思之. 5、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6、停顿有误的是()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7、下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今齐地方 ..千里(地域,表处所)B.朝服衣冠,窥.镜(察看)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8、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A.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B.暮寝而思之.C.臣之.妾畏臣 D.何陋之.有 四、文章内容理解1、邹忌以己身之事设喻类比国家大事,讽劝齐威王纳谏,写出三组类比的句子。 ①臣之妻私臣— ②臣之妾畏臣— ③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2、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2分) 3、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4分)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2分) 5、文中说“王曰:‘善。’”这里的“善”表明了齐威王什么态度? 6、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及其结果。 7、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8、从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 9、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10、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11、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用现代汉语回答) 12、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13、讽谏的结果如何? 14、邹忌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15、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素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 教师寄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3.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 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 33 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 们的言论和行动《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 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 “画蛇添足” “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 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解题 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 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5 一词多义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二、段落划分提示 第一部分( ) ,写 ------------------ ,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3、读准字音 昳丽 朝服 4. ① ④ ⑤ ⑦ 3. 实词: 邹忌修八尺有余( 面刺 寡人之过者( 时时而间 进(间: 期年之后 (期: ) 虚词: 修: 刺: 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王之蔽甚矣(蔽: ) ⑧ 能谤讥于市朝(谤: 私: [③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 ,) “于 ① ③ 4. ① 欲有求于我也(于: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于 词类活用: 名动:朝服 衣冠(服: ② 皆以美于徐公(于 [④皆朝于齐(于 ② 名状:朝服衣冠(朝: 暮寝而思之(暮: 能面刺 寡人之过者(面: ) ③ 使动:闻寡人之耳者 闻: [④意动:吾妻之美我者(美: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来,孰视之( 6. 翻译句子 1) 3) ②能讥谤于市朝( ) 皆朝于齐( )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翻译及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翻译及赏析 【基础知识】学习考试网编辑:焯杰2016-07-16本文已影响 670人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欣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谤讥一作:谤议)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翻译: 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

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十九课,选自《战国策》,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编写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等古典散文的名篇。这些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正体现这一新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古代文化中的讽谏艺术,对增强自身文化素养大有益处。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三)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讲究说话艺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三、教学重难点 鉴于本课是一篇较容易理解的文言文,本课文言实词虚词都比较容易掌握。我将教学重难点做出如下设置。 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题(附答案)

1、邹忌以己身之事设喻类比国家大事,讽劝齐威王纳谏,写出三组类比的句子。 ①臣之妻私臣—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②臣之妾畏臣—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③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3、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 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①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 ②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5、文中说“王曰:‘善。’”这里的“善”表明了齐威王什么态度? 表明了齐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或“赞同”)(或表明了齐王接受邹忌劝谏的态度)。 6、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7、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答: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8、从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 答: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敢于采纳群臣的意见。 9、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10、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说起作文素材

“邹忌讽齐王”说起 《战国策》有记载:邹忌形貌昳丽,谓妻、谓妾、谓客:“我孰与徐公美?”皆说美于徐公,于是自鸣得意。然旦日见徐公,自以为“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终于悟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讽齐王纳谏,终于使齐称霸一方,战胜于庙堂。 无论是妻、是妾、是客,都是邹忌最亲密的人。然而事实常常是这样,越是亲密的人,越容易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甚至导致错误的判断。 “羊跪乳,鸦反哺。”动物尚且如此,人类更是这样。亲子、夫妻、密友,感情越亲,越容易欣赏对方的优点,进而“爱屋及乌”,一并包容热爱其缺点,最终却影响了认知的正确。 如果说这份私情缘于人性的本能,那么还有一份“亲密的感情”,它们像冰川下的火神,像戴着面具的恶魔,暗中涌动,煞是可怕。这份亲密之情,是杨国忠匿于君臣之情下的欲望,最终开元盛世败落,人民颠沛;这份亲密之情,是朱棣隐藏在亲情之下的野心,最终发动政变,夺得亲侄的天下;这份亲密之情,更是袁世凯隐藏于友情下的邪念,一句“杀荣禄如杀一狗”,却害得光绪帝被囚瀛台,七君子血溅菜市口…… 然而疏者却不然。感情疏远者,常常独处事外,以“旁观者清”的眼神洞察事态变幻,然后得出明智的判断。如果这位疏者再具有大智慧、大胸襟、大气魄,更足以拯救国家,推动历史。疏者,古如钟离春,不凭美貌单凭一颗救国救民之心,面谏素不相识的齐王,使齐王大有所悟,兴国兴邦;近代,如康有为,虽与帝王毫无近交,却三番力谏上书,掀起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推动历史的车轮辘辘轧过;现代,又有抗战时的李鼎铭,一介文人,却在危亡之时,向素不相识的毛泽东提出“精兵简政”的大胆设想,推进了抗战的步伐。 诚然,感情亲者并不总会影响认知,而疏者并不总能推动历史的前进。夫妻之亲,如长孙皇后,忠言直谏,保唐太宗明贤;君臣之亲如王安石,屡次上书神宗,推行变法……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道:亲贤臣,远小人。同样,我们不能仅以感情的亲疏来决定自我对事物的认识,重要的是从周围的真实人生出发,从事情的实际出发,自己去探索,去认知,去判断。 解剖:本文从“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起,但作者并未简单地把这一典故作为例证,而是由此引发出深层次的思考。由亲密的人对认知事物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亲密的感情”问题,再反过来思考感情疏远者在认知上的特殊的优势。文章至此,已经颇为深入。但作者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继续思考感情亲疏能否决定认知,得出“不能仅以感情的亲疏来决定自我对事物的认知,重要的是从周围人的真实人生出发……自己去探索,去认知,去判断”的深刻结论。文章从一个典故出发,推出了颇为精辟的观点,正得力于对典故蕴含的深度开掘。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 翻译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邹忌讽齐王纳谏 刘向 原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魁梧,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邹忌)问客人说:“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不如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有事情想要求于我。”? 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 齐威王说:“ 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奖赏。” 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庭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升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水平。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准确地理解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升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水平。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

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另外,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不宜忽略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新】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读准字音,结合注释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义。(重点) 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深入理解课文。(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若想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作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预习展示 1.了解相关文常。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后期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由于《战国策》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重点实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 见。) 能谤讥 于市朝(谤讥: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 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书: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2)词类活用: 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服,名词作动词,穿) ①朝服 ..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3.把握句式。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②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③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④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⑥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三、合作探究 (一)初步感知文意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1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高一语文课的经典之一。 邹忌身高八尺开外,风流倜傥。有一天,他问自己的老婆:”夫人,我和城北的徐公谁漂亮?”老婆说:”老公,您比他漂亮 00倍,徐公怎么敢跟你比啊!” 邹忌又问他的小妾:”亲爱的,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更有魅力?”小妾颤颤巍巍地说:”夫君,徐公当然不如你有吸引力了。” 这时家里来了一个客人,”嗨,老王,你倒是说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更英俊潇洒一点呢?”“徐公啊!他给你拎鞋都不配。” 第二天,徐公突然到家里来了。那身板,那脸蛋,快赶上了潘安。邹忌这才明白,原来妻、妾和客人是言不由衷啊! 妻子说假话,是因为她爱自己;妾说假话呢,是怕自己;而客人说假话,则是有求于自己。 这样一想,坏了:”我听信了假话倒没什么,可是大王听信了假话,对国家和社稷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损失。” 于是,邹忌赶紧上朝拜见齐王:”您的爱妃们爱您,大臣们怕您,其他诸侯国有求于您,光给您灌迷魂汤,这样您

受到的蒙蔽就太多了。” 此时的齐王是齐威王,姓田,刚刚代替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不久,非常能听得进去意见。他大腿一拍,”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赶紧号召大臣、百姓们给自己提意见,当面提意见的大赏;书信提意见的中赏;背后议论,被他听见的小赏。一时间门庭若市,大家纷纷献言献策,在这些好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齐国国力渐渐强盛。 邹忌在历史上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一方面他因为敢于革新而使国家富强;另一方面,随着孙膑等人的崛起,他又有些嫉贤妒能,但在向齐王纳谏这一件事情上,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值得肯定。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则故事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国家要富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开拓思维,积极献言献策。国家也应该鼓励我们广开言路,知无不言,言者无罪,不扣帽子,不打板子。 衷心祝愿祖国的明天越来越美好!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2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篇很好的文章,其中运用了很多对比手法,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也给了我们一个很深的生活道理:“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解析这篇文章的经典,事实就是如此。 比如文中有,邹忌问妻子说:“吾熟与城北徐公美”?而妻子回答说:“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又去问小妾:“吾熟与徐公美”?小妾回答说:“徐公何能及君也?与

初中语文说课稿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初中语文说课稿范例《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写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等古典散文的名篇。这些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持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 ①掌据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①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方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②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 方法目标 学习叙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艺术手法,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除敝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特殊名式现象。把握文字详略处理,讽喻说理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https://www.doczj.com/doc/9c9876261.html,/ (二、讨论点拨法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1.邹忌讽齐王纳谏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1.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材分析◇ 本文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诫齐王纳谏,由己及君,以小见大, 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点拨过程中注意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 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谏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另外,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 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把握文章讽喻说理、类比推理的写作手法。 4.认识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解,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如朗读比赛、分组讲述等)理解文意,培养其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方位提高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古代谏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精神,理解古代明君虚心纳谏的博大胸怀,培养 学生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2.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以互相尊重为前提,用委婉劝说、易于他人接受的方式给别人提意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的意义,逐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1)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2)领会臣、君的智慧与胸怀,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必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 二要看谏者进谏的说话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 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他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预习检测 1.学生介绍《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的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 是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对照翻译素材 苏教版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 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 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谁漂亮? 他的妻子说: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你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 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 么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 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 “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又)过了一天,徐公来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 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 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 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 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的确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

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 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 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 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 王之蔽甚矣!” 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 齐威王说:“好。”就下达命令:“大大小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 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 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 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 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 门前庭院内人多得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 欲言,无可进者。 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来到齐 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国朝见(齐威王)。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