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

任远/邬民乐

原载《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第30卷)

内容摘要:通过文献综述,对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进行一些理论性的述评,并总结提出4方面的基本结论:第一,移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移民社会资本或社会网络的影响,社会资本影响着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活、发展和融合;第二,以户籍制度为依托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以及一系列与户口相关的社会福利制度对流动人口的限制与排斥,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有着根本性的影响;第三,教育、培训,以及工作经历,是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并促进其社会融合;第四,流动人口在劳动力市场的地位和处境,是他们社会融合状况的表现,也影响其社会融合的能力。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作者简介:任远,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邬民乐,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第一波“民工潮”到现在,乡城之间的人口流动进入新的阶段,表现出新的特征。农民工不再是暂时居住城市,而是倾向于长期居住;居住的时间在不断地延长,并且有举家迁移的倾向:“新生代的农民工”几乎没有务农经历,对城市的认同超过了对农村的认同(林彭,2004).然而,户籍制度及与之相关的教育、卫生、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制,将流动人口排斥在城市体系之外,流动人口不具有市民身份。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主观愿望与城市体系对这一群体客观的排斥,事实上形成了一道巨大的鸿沟。当前,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应当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并尽快着手解决的问题。因为无论是从不断破解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我国健康的人口城市化的角度出发,还是就其对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减轻农村人口压力,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而言,我们都应该让愿意在城市居住和发展的外来人口定居下来,并使其能最终融入城市社会。

1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界定

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作为外来人口的移民群体,进入城市后如何实现与城市生活相互融合,一直是城市研究的经典命题。早在19世纪90年代,以美国社会学家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就开始研究从欧洲来到美国的新移民如何进入和适应新的环境(例如,芝加哥城).西方对外来移民与主流社会关系问题的理论探讨,按其基本取向,可以梳理出“同化论”和“多元文化论”两大流派(李明欢,2000).“同化论”认为跨境移民在接受国一般要经历定

居、适应和同化3个阶段,对移民来说,学习、适应、接受所在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抛弃原有的社会文化传统和习惯,进而才能实现同化和融合。而“多元文化论”认为,移民将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经历和价值观念重新塑造其生活的地点,并有助于建构多元化的社会和经济秩序。

在当前的人口管理体制下,伴随着户籍变动的居住空间变动称为人口迁移。居住在城市,不论常住还是暂住,如果没有本地户籍,仍被界定为流动人口。这些流动人口从开始进入城市,到其中的部分人口逐步在城市沉淀下来,在城市定居、生活和发展,成为事实上的城市移民,是我们所界定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因此,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这一概念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突出问题和独特问题,反映了人口从城市的外来者到完成人口迁移进入城市体系的过程。

传统的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研究关注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从一个地区迁入另一个地区的过程。对这个群体进入城市后如何沉淀与融合的研究,并非非常系统和深入。近年来,流动人口如何融入城市社会,已经日益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重视。朱力(2002)认为融合与适应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同化,它比同化具有更加主动积极的意义。田凯(1995)提出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实际上是再社会化过程。必须具备3个方面的基本条件:首先,在城市找到相对稳定的职业;其次,这种职业带来的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能够形成一种与当地人接近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其具备与当地人发生社会交往,并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条件;最后,由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与当地社会的接触,使他可能接受并形成新的、与当地人相同的价值观。因此,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包括3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或文化层面。朱力(2002)认为这3个不同方面是依次递进的,经济层面的适应是立足城市的基础;社会层面是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反映的是融入城市生活的广度;心理层面的适应是属于精神上的,反映的是参与城市生活的深度,只有心理和文化的适应,才说明流动人口完全地融入于城市社会。

2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因素

近年来,众多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研究将主要通过文献综述,尝试对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因素和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进行一些理论性的述评。

2.1社会资本与社会融合

“社会资本”的概念最初是由经济学“资本”概念演变而来。社会资本是从嵌入于社会网络的资源中获得,它植根于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中。美国社会学家波特斯(1988)首先注意到社会资本概念在移民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移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诸如决定是否移民、向何处迁移,以及在迁居地定居下来如何适应当地生活等)都与移民的社会资本或社会网络密不可分。波特斯提出,社会资本是移民个人通过其在社会网络和更为广泛的社会结构中的成员身份而获得的调动稀缺资源的能力,移民可以利用这种成员身份来获取工作机会、廉价劳动力以及低息贷款等各种资源。此后,桑德斯与倪讨论了美国移民的家庭社会资

本对于他们获得“自雇”地位的作用;麦西等根据历史资料与统计数据,对墨西哥移民迁移美国的过程中社会资本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详尽分析(赵延东等,2002).这些研究都证明了社会资本对于移民的重要作用。

在“关系资源”极为丰富的华人社会,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对移民的意义表现得更加突出,这为研究华人社会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实证研究手段。周敏等(2004)的研究说明,纽约唐人街的早期移民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都比较薄弱,但社会资本带动和促进了移民与当地主流社会的融合。赵定东等(2004)在考察中哈移民后,发现移民最初进入接受国大多缺乏进入主流社会的渠道,而作为补充资源的社会关系能够促进或者加快移民在“异国”的适应进程。王春光(1999)在研究巴黎的“温州城”后指出,作为非精英移民和流动人口,温州人主要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乡土性社会关系资源,在流入地(或国家)最边缘的经济层面,确立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战略,以达到最有效的融入效果。所以,并非如同化理论所认为,乡土社会网络是非精英移民融入的障碍,相反却是一些非精英移民借以融入的优势性条件。项飚(2000)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对北京“浙江村”

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1990年代中期开始,社会资本概念被引入到对我国农民工的研究,从而为研究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彭庆恩(1996)对农民工中“包工头”的个案访谈,详细分析了这些人进城之后是如何有意识地构筑起一张张“关系网络”,并利用这些关系网络来获得并巩固自己“包工头”地位。他认为这些关系网络构成了个人所拥有的“关系资本”,其作用要超过人力资本等其他结构性因素。赵延东(2002)也提出在农民工经济地位获得过程中,社会资本所扮演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其作用可能比人力资本等因素更为显著,甚至连他们拥有的人力资本也可能要依靠其社会资本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可以认为,城市农民工是依赖社会关系“展开”自己的经济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嵌入”在社会关系中(渠敬东,2001).

李汉林(2002)分析了农民工群体以初级群体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具有“强关系”的特点,指出同质群体成员是构成农民工之间强关系纽带的基础;信任,尤其是非制度化信任是构造纽带关系强度的重要前提条件。渠敬东(2001)认为农民工的社会网络是围绕着血缘、地缘和业缘等同质关系构成,并影响农民工生活世界的建构过程。中国的乡土社会历来重视亲缘和地缘关系。这种对亲缘、地缘关系的重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成为一种“习性”,这种“习性”没有因生活地点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动或职业由农民到工人的变动而改变。大量的调查显示,在农民工生活和交往中,乡土社会网络起着重要作用。赵树凯1995年的调查显示,在537个有同村人在本地务工的被调查者中,63.3%的说他(她)和同村人经常见面,16.5%的人说“偶尔见面”,20.2%的说“很少见面”。农民进入城市带来职业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对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网络的边界,城市农民工社会关系结构中的基础仍然是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核心的初级关系(曹子玮,2003;李培林,1996).李培林(1996)进而提出,流动民工在社会位置变动中对血缘、地缘关系的依赖,可以降低交易费用,节约成本,相对与他们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来说,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行为选择。

但是,这种以初级群体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能使刚进城的农民工很快适应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其沦为城市化失败者,在另一方面却强化了农民工生存的亚社会生态环境,保护了农民工身上所具有的传统观念和小农意识,阻碍着其对城市的认同与归属(朱力,2002).换句话说,农民工要在城市中进一步发展,除了利用现有的同质关系外,必须扩展新的社会关系网,也就是与城市社会结成网络,来获得新的信息、机会和资源,以及必要的社会支持。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进行经常性互动而建立一整套新的关系体系,可以充分利用具有异质成分和制度因素的弱关系。赵延东等(2002)认为,相对与农民工进城前的原始社会资本,新型社会资本在农民工社会地位提高和城市融入中作用更大。曹子玮(2003)认为,农民工在城市再建构社会网的动力除了原有的、在农村存在的初级关系网络无法提供农民工预期的资源外,动力还来自市场失灵和组织低效,从而社会网成为农民工获取城市资源的主要途径。通过实证分析和个案访谈,曹子玮(2003)的定量研究表明,有无再建构社会网的农民工,其在城市的收益有明显差异。再建构社会网的农民工的收益大于无再建构社会网的农民工。同时,农民工再建构社会网的规模越大,网络内物质资源越倾向于流向网络中心的农民工。然而,社会制度尤其是户籍制度的影响、城市居民的冷漠、加上分割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居住格局,使得流动农民重新建构社会网络非常困难,以初级群体为主的社会网络格局也难以改变。

概括地说,规模小、紧密度高、趋同性强、异质性低是流动农民工社会网络的主要特点(王毅杰等,2004).郭星华等(2004)的研究表明外来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实际上是在逐渐增大。因此,构建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形成机制,改善农民社会资本匮乏和质量低下的状况,是促使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刘传江等,2004).

2.2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

社会排斥最初应用于对贫困问题的研究,现在也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城市农民工生存与发展。社会排斥某种意义上成为社会融合的反义词。

城市外来人口首先受到制度维度上的社会排斥,主要是政府制定的相关制度和政策。户籍制度和建立在户籍之上的城市各种制度构成了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制度性障碍(或制度排斥),学术界对此已基本形成共识。在城市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流动人口面对的是一系列有别于城市居民的制度,如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二元化的城市制度生存环境根源于城市的二元化户籍状况。城市相关制度被人为地贴上了“户口”的标签,使得原本应当与户籍无关的制度却与户籍的性质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户籍制度已经超越其本身单纯的人口登记和统计的功能,成为上述城市制度的“母体”,并成为制度性排斥的基础性制度。

户籍制度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屏蔽”(social closure )制度,即它将社会上一部分人屏蔽在分享城市的社会资源之外(李强,2002).户籍制度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城市农民工身份与职业、角色的背离。城市农民工通过职业非农化的过程

完成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角色转换,但从身份上看,他们依然是农民。也有学者认为把农民工身份定为“准市民”或“准农民”比较准确(朱力,2000;马广海,2003).

户籍对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户口的差异不仅增加农民工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成本,同时也因其所内含的不平等因素使得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难度加大。第一,户口及与之相应的用工制度、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政策使农民工某些权利缺失,使其很少能享受到城市的各种公共资源和福利,加大了他们进入城市的成本。他们虽与城市人从事相同工种、相同劳动强度的工作,但报酬则少于后者;他们在工厂中一般是临时工,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劳动权益缺乏必要的保护;他们的子女入学需要交纳较高的借读费用;他们没有参与当地选举和被选举等政治活动的权利;等等。有人曾经统计过,隐藏在户口本背后的农民与城里人的待遇差别竟达47项之多。第二,因为户口的差别,城市人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造成对流动人口的不平等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了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信心和努力。第三,户籍制度阻碍农民工群体社会地位的向上流动。在社会地位的上升流动的职业渠道、经济渠道、政治渠道、教育渠道、婚姻渠道等各种方式中,城市农民工的地位变迁都受到了户籍制度的障碍(李强,2002).王春光(2003)认为,我国是根据社会身份来安排再分配资源以及社会流动机会的;农村流动人口进城务工经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从一个边缘社会(农村实际上就是我国的边缘社会)进入另一个边缘社会(城市边缘),等于是水平流动。总之,户口以及与之相关的制度,容易导致农民工城市化进程的中断,把农民工重新推向土地。相当一部分农民认为居留城市并非长久之计,“回流”是农民工在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下的一种无奈而理性的行为。任远(2003)在上海的调查提出,大多数农民工对迁入或长期居住的城市持否定的态度,这并非是他们本意的表达,而是一种“自知之明”的理性决策,制度对他们的限制及就业中的不平等与不稳定,会使他们不得不成为城市的过客,并在过客心态上形成的就业、消费和生活方式。由于农民工不能在城市中取得正式身份,这样就将农村的家庭视为自己永久的家庭,因此这一“中断的城市化”与欧美国家人口流入城市后定居城市进而融入所在城市完成城市化,形成了不同的过程(李强,2000).

制度性排斥长期存在的原因固然与既得利益群体不愿意改变现有利益的格局有关,同时也与城市农民工群体缺乏参与制定规则的权利有关。强调权利平等和社会公正需要引入外来人口共同参与制定规则,并促使现有的规则趋于合理、公平。农民工对自我组织有着强烈的需求,因为只有组织起来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心声(王春光,2004).潘泽泉(2004)指出,目前,城市流动人口没有形成任何可依托的现代意义上的自治社团,没有代表他们的合法民意代表,缺乏充当利益表达的工具,各级人代会或政协都没有代表城市流动人口的代表或委员,城市流动人口若自行成立组织,往往未经成立即遭取缔。由于没有自己的组织,也没有联系政府决策部门的有效的制度化通道,堵塞了流动人口与城市体系融合和实现自我发展的路径。

外来流动人口还面临与城市居民文化上的排斥。国内学者大多从偏见和歧视的角度研究这一现象。李强(1995)通过对北京地区70多个农民工的访谈后发现,多数农民工觉得“被人家看不起”和“受歧视”是最难以忍受的,物质上的、生活上的艰苦倒在其次。朱力(2001)把市民对农民工的歧视行为概括为:语言

轻蔑、有意回避、职业排斥和人格侮辱。进城农民工日常生活及社会交往中所受到的歧视,直接伤害了他们的人格和自尊。零点调查公司持续3年对京沪汉等地外来人口的调查显示,有18%的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感觉到当地居民的强烈歧视,45%的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感觉有时会受到歧视或会受到来自某些城里人的歧视。李强(1995)认为,日常接触中的歧视主要发生在两类场所,即公众场合和居民家庭,前一种场合主要包括公共汽车上和商店里。不论在哪一种场合,城市人的歧视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农民工群体对城市人的反感和对城市的疏远,无形中化解了农民工对城市社会参与和融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分析城市居民为何对农民工抱有偏见和歧视的原因时,朱力(2001)认为,在城市体制没有根本改革的情况下,长期生活在城市“福利城堡”中的市民,在天然的而不是通过努力获得的社会资源与竞争方面占据着优势,形成“一等公民”的身份优势意识。“一等公民”心态实际上已内化为一种城市的市民性格,许多有偏见或歧视行为的市民,他们按照几十年来演化的“刻板印象”来判断事物,将农民工视作“外来人”,认为他们没有权利享受城市的优越条件,在心理上将“他群”视作异类,在认识上表现出偏见,在行为上表现出歧视。而李强(1995)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长期的城乡分割体制造成的影响,市民与农民缺少沟通和社会文化生活背景的差异。进一步思考文化排斥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外来群体可能在心理上拉开与城市的距离,从而逐渐远离主流社会,与主流社会断裂开来,造成社会分裂的问题。

从反对社会排斥出发,有学者从国民待遇角度探讨流动人口发展。王春光(2004)认为,国民待遇是使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最基本要求,国民待遇原则应体现对等原则和公平原则,农民工的社会排斥,本质上是我国农民工国民待遇的缺失。

2.3人力资本与社会融合

在国外有关移民经济地位获得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最早关注的问题多集中于移民的人力资本对其经济地位的决定性作用。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贝克尔提出,如果移民进入的是一个公开竞争的市场,则他们在迁入国的经济成就将主要取决于其人力资本水平。其后,切茨维克和博加斯也将“人力资本”概念引入移民研究,用移民的教育水平、工作经验和其他劳动技能来代表他们的人力资本(赵延东等,2002).切茨维克根据对美国外来移民的经验研究发现,移民在美国居留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积累相关的劳动经验、语言能力等人力资本,从而更有可能获得经济成功。切茨维克同时认为,移民在新环境中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是如何将在原住国获得的人力资本转化为移居国可用的人力资本。这实际上是一种重新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周敏等(2004)考察新华人移民社区后认为,具有雄厚的人力资本的新移民,能够更好地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多项研究已证明了农民工人力资本对移民的过程及对其经济收入的关系。姚先国等(2003)的一项调查表明,职业培训在统计上对外出劳动力成为生产工人或从事服务业具有显著影响。与没有受过职业培训的劳动力相比,职业培训对促进服务业就业的作用近6个百分点,而对在工业生产部门就业的促进作用高达

21个百分点。赵延东等(2002)的研究表明,职业培训对流动人口经济地位的影响与他们所接受正规教育的作用相差无几。对此的解释是,职业培训不仅可以获得新的人力资本,而且可以为流动者原有的人力资本提供一种有效的补充和转化方式。

人力资本对促进城市流动人口发展并非表现出一致的显著性。曾旭晖(2004)对成都市进城农民工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被假定为市场化程度很高的非正式劳动力市场中,进城农民工的教育回报并不十分明显,而且同其它研究结果相比(尤其是同城市居民教育收益率相比),回报率还明显偏低。出现这种现象并非必然否定人力资本对移民发展的影响,而正可说明贝克尔的观点,即劳动力市场被制度性地分割会很强地影响人力资本回报率的高低。要使人力资本得以合理地配置,就必须拆除体制上的障碍,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真正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研究者同时发现,城市生活本身具有人力资本再生产的意义,而务农经历可能导致相对消极的影响(曾旭晖,2004).因此,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本身是通过工作经历增加个人人力资本的过程,并对其向上流动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推进,人力资本对于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地位和发展将变得日益重要。

2.4劳动力市场状况与社会融合

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不是统一的,实际上存在多层次的劳动力市场,如人才市场、城市职工劳动力市场和城市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前两个市场是制度认同的合法的劳动力市场,合称为“第一劳动力市场”或“首属劳动力市场”;而后者则被称为“第二劳动力市场”或“次级劳动力市场”,这类市场在相当大程度上与诸如最低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保护和劳动监察、工会和基本福利等城市制度化管理体系相脱离。由于城市管理部门对流动人口就业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限制,使大部分流动人口被排斥到相对低端的次级劳动力市场上,成为城市社会的底层(李强,2000).

流动人口就业的主要特点是以体力劳动为主,收入状况低于总体工资水平。而且,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的付出与回报与城市职工是不成比例的。在上海的一项调查发现,外来工的劳动生产率比城里工通常高出50%以上,而本地劳动力与外来劳动力的用工成本约为5:1(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城市劳动力市场课题组,1998).在南京的有关调查则显示,合同工(正式工人)与临时工(主要是城市流动人口)用工成本之比为1.8:1(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城市劳动力市场课题组,1999).

多数流动人口在非正规部门就业,或者是正规企业的非正规就业形态,这种就业的非正规性使他们享受不到一般正规就业者享有的社会福利,甚至难以获得基本的劳动标准,比如工时、周薪、带薪假、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等。李强等在北京市调查中发现,2002年农民工遇到过失业问题的比例高达45.4%;大约每4个农民工中就有1个拿不到工资,或者被拖欠;有大约6成的

农民工每天劳动时间超过10小时,1/3超过12小时,16%在14小时及以上;2002年46.0%的人生过病,而93%的人单位未付分文医药费(李强,2002).流动人口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权益保护,也难以通过工作经历的积累而获得职业地位的上升。李强(1999)通过调查说明,农民工初次职业流动(也就是从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具有明显的地位上升,但是流动人口在城市再次职业流动基本属于水平流动,很少发生向上的社会流动。

同时,大量的调查和个案访谈表明,城市流动人口的职业流动、工作变动是十分频繁的。根据广东省1995年的调查,外来民工在一个地区的平均时间为2~3年。北京大学在广东东莞的调查结果是,66.1%的民工曾经在2个以上的单位就业。流动人口高比例的职业流动,恰恰反映了他们工作的不稳定性。李强(1999)认为,原因首先在于流动人口就业主要是临时性的,他们在企业里的身份被称为临时工,没有福利,工资级别也与本地职工是两个体系,造成与企业的联系脆弱,其次是家乡的父母、孩子以及农田的农活,也容易造成工作间隔,导致频繁更换工作。何道峰等(1997)通过对“农民工”跳槽现象的研究提出,“跳槽”是农民工不适应城市环境的表现,也是他们企图寻找更易适应的环境的表现。可以肯定,流动人口从事不稳定性或边缘性工作,对其融入社会具有不利的影响。曾群(2004)也提出,不稳定的就业状况会导致人们被社会排斥,排斥的可能性随着就业不稳定性的上升而增大。从事不稳定的工作或边缘工作的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失业或被排斥于劳动力市场之外,但可以说是遭受了劳动力市场的内部排斥,而这种排斥同样可以引发其他维度的社会排斥。

3研究结论及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思考

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综合影响。基于对有关研究的系统综述,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初步的结论,形成若干基本的研究假设。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是逐步破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根本对策,也是实现流动人口全面发展、及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道路。

第一,正如波特斯所提出,移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移民社会资本或社会网络的影响。社会资本不仅象城乡收入差别、就业机会差别一样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也影响着发生了流动的人口在城市的生活、发展和融合。流动人口的乡土社会网络和内在同质性,并非如同化理论所认为的构成融入的障碍,相反表现出是社会融入的优势条件,特别在移民进入城市的初期,这种以血缘、地缘为依托的社会资本作用更加重要。随着流动人口居留时间的延长,流动人口的生活空间逐步从集体工棚转向常态居住的社区,其互动的范围也逐步从初级群体扩大到更广泛范围,互动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流动人口能否增强自身的组织化、建立异质性较强的社会网络、加强和本地居民的社会交往和互动,对流动人口更深层次地融入社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制度上的限制和排斥,对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以户籍制度为依托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以及一系列与户口相关的社会福利制度对流动人口的排斥,限制了流动人口从“体制外”进入“体制内”的路径。流动人口在城市不是“一城两制”,而是客观上没有进入城市制度体系。在城乡二元结构下,

城市体系对农民工的制度安排丧失,或者说是极端薄弱。城市的公共物品提供体系、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劳动者的社会保护体系、劳动力市场的管理体系并不适应大量外来人口在城市务工、就业和生活的需求。农民工在城市体系的制度化生存问题不解决,流动人口就只能是城市的过客,难以融入所在的城市。同时,在这种集体排它的制度安排下,这些城市新移民无疑会强化自己对城市社会的不满情绪,流动人口不断增加会加剧社会分裂,增强城乡之间、流动人口和城市体系之间内在的紧张,特别是随着流动人口日益和农村土地等生产生活资料相分离,这种内在紧张对整体社会稳定协调发展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首先是加强制度融合,逐步将流动人口制度化地纳入城市管理体系,逐步将公共福利体系平等地向城市所有人口开放,保证所有群体的基本利益,才能实现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健康发展,为城市发展塑造良好健康的公平环境。

第三,教育、培训,以及工作经历,是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对流动人口在城市长期生存、生活和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人力资本越强,越有助于社会融合。这种人力资本的提升,除了正规化教育,职业培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职业培训不仅可以获得新的人力资本,同时为原有人力资本的转化开辟渠道,对农民工经济地位的上升具有重要作用。显而易见的政策导向是,我们需要鼓励城市的教育培训体系向流动人口开放,鼓励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实现再教育和继续教育,通过各类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提升,这有利于促进农民转化成为现代市民,并通过人力资本的改善,为其在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提升创造条件,并为其不断融入城市社会提供可能性。

第四,流动人口在劳动力市场的地位和处境,是他们社会融合状况的表现,也影响其社会融合的能力。与发展中国家城乡迁移表现出的规律类似,多数流动人口主要集聚于城市的非正规部门就业,这种就业市场的低端处境,和工作的不稳定性,不利于流动人口对城市生活产生稳定的预期。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化同时表现在,流动人口即使在正规部门就业,在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也非正规化了。稳定的就业、有保障的就业,和在劳动力市场中地位得到逐步提升,是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经济基础,一个健康的劳动力市场也是劳动权益保护和城市经济增长的共同需要。

推进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不仅仅是城市单方面的责任,农村的制度安排和生活状况也对流动人口对城市生活的安排产生影响。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在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也成为农民工联系农村的“脐带”,使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着巨大的退出成本。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受到城乡体系整体性的影响,受到制度安排、社会网络、劳动力市场、教育和培训、文化价值的综合的作用。在流动人口大量集聚和长期居留的背景下,需要通过系统性的制度改进促进流动人口更好地实现社会融合,为城市流动人口构筑和谐的社会环境,这对实现健康的人口城市化和不断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都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城市劳动力市场课题组。上海:城市职工与农村民工的分层与融合。改革,1998;4

2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城市劳动力市场课题组。南京:福利惯性下的劳动力市场与融合。改革,1999;4

3蔡。中国流动人口问题。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4曹子玮。农民工的再建构社会网与网内资源流向。社会学研究,2003;3

5何道峰,萧延中。异地就业:扶贫与人力资源开发。开放时代,1997;3

6郭星华,储卉娟。从乡村到都市:融入与隔离——关于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江海学刊,2004;3

7江立华。城市性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社会科学研究,2003;5

8李汉林。关系强度与虚拟社区——农民工研究的一种视角。载于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9李明欢。20世纪西方移民理论。厦门大学学报,2000;4

10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4

11李强。关于城市农民工的情绪倾向及社会冲突问题。社会学研究,1995;4

12李强。户籍分层和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

13李强。中国城市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研究。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0;7

14李强。中国大陆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社会学研究,1999;3

15李强,唐壮。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社会学研究,2002;6

16林彭。迈向“后生存时代”的青年农民工研究。中国农村研究网,2004-08-16

17刘传江,周玲。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社会融合。人口研究,2004;5

18刘林平。外来人群体中的关系运用:以深圳平江村为个案。中国社会科学,2001;5

19马广海。二元劳动力市场与对农民工的制度性歧视。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5

20马广海。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

21潘泽泉。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发展困境与社会风险:社会排斥与边缘化的生产和再生产。战略与管理,2004;1

22彭庆恩。关系资本与地位获得。社会学研究,1996;4

23渠敬东。生活世界中的关系强度——农村外来人口的生活轨迹。载柯兰君等。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4任远,戴星翼。外来人口长期居留的LOGIT 模型分析。南方人口,2003;4

25田凯。关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与思考。社会科学研究,1995;5

26王春光。流动中的社会网络:温州人在巴黎和北京的行动方式。社会学研究,2000;3

27王春光。农民工的国民待遇与社会公正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28王春光。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地位的变化。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4

29王春光。温州人在巴黎:一种独特的社会融入模式。中国社会科学,1999;6

30王春光。中国职业流动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3;2

31王毅杰,童星。流动农民社会支持网探析。社会学研究,2004;2

32项飚。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0

33肖小霞,德频。冲突与融合:城市生活方式的变迁。学术论坛,2003;3

34姚先国。城市农民工的职业分层及其人力资本约束。http :

//https://www.doczj.com/doc/9d13737874.html,/,2003

35曾群,魏雁滨。失业与社会排斥:一个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3

36曾旭晖。非正式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研究:以成都市进城农民工为个案。中国农村经济,2004;3

37赵定东,王奋宇。关系的魅力与移民的社会适应:中哈移民的一个考察。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4

38赵树凯。纵横城乡——农民流动的观察与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39赵延东等。城乡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获得及决定因素。中国人口科学,20024

40周敏,林闽钢。族裔资本与美国华人移民社区的转型。社会学研究,2004;3

41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江海学刊,2002;6

42朱力。群体性偏见与歧视:农民工与市民的摩擦性互动。江海学刊,2001;6

43朱力。准市民的身份定位。南京大学学报,2000;6

44朱力。中国民工潮。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45《人口研究》编辑部。农民工:一个跨越城乡的新兴群体。人口研究,2005;4

46《人口研究》编辑部。应不应该建立“人口准入制定”。人口研究,2005;6

47Portes,Alejandro Social Capital :The Originsand Application in ModernSoci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y,vol.24

城市社会学期末试题整理

城市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生态化:城市生态化以人和环境的协调为根本价值取向,以生态文明为标志,调控人口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在生产过程,推动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融合的复合型城市生态系统。就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货运中转理论:货运中转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一种假说,它强调交通运输在城市定位中的作用。所谓货运中转,是指商品在运输中不得不中断原来的运输方式,并转到另一种运输系统中去的情形。货运中转有两种情形:一是单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机械性中转,另一种是商业性中转或称贸易中转。 3 城市人口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4、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5、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个职业向另一个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它是社会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6、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 7、郊区化:是指在特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大城市出现的地域职能结构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包括具有向心倾向的商业、服务业,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多项市区地域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成为“郊区化” 8、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9、城市文化冲突: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的矛盾,既表现为不同城市文化系统(如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表现为同一城市文化系统内不同文化元素(如主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冲突。 10、城市文化融合: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和文化适应三个过程。 11、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又称城市问题。 12、城市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能够维持多大规模的人口得以生存的潜力。二: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1)城市发展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4)城市社会结构研究,(5)城市 化研究,(6)城市文化研究,(7)城市社会问题研究,(8)城市规划研究,(9)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1)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 1)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2)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 3)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 实践意义1)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 2)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3)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4)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 3、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龚维斌 2012-8-28 16:04:21 来源:学习时报 2012年08月21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并且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要求,其中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值得关注。由于各种原因,流动人口始终被视作外来人口,被当作外地人,难以在当地扎下根来,与本地人缺少正常的交往和交流,社会融合度较低,潜藏着不少矛盾和冲突。 我国流动人口中既有向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流动的农村人口,也有在城市间流动的城市人口。总体上看,我国流动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是农民工及其家属,他们以向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流动为主。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往往以地缘、血缘为纽带工作和生活在一起。有的以工厂为聚落,有的以城市边缘为落脚点,形成“浙江村”、“河南村”、“湖北村”、“安徽村”等。有的大城市万人以上的流动人口聚集区多达数十个甚至上百个。流动人口聚集的社区内部,社会结构、人员交往、社会活动、社会心理与当地社区存在很大差异。总体上看,流动人口工作和生活在与当地人相对隔离的世界中。 据调查推算,我国已有2.4亿农民工及其家属,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民工二代,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占到 60%以上。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和“90后”农民工,农民工二代是指出生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新生代农民和农民工二代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新的特点。一是文化程度较高。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 80%以上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相当一部分具有高中和大专文凭。二是绝大多数没有结婚成家。三是没有真正的农村生活体验。很多新生代农民工一直在学校上学,毕

业后就开始外出打工,并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缺少真正的农村生产和生活经历。四是接受外部信息多。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媒体化、数字化时代,他们和城市孩子一样使用手机、上互联网、看电视、看报纸,因此接受的信息与城市孩子差别不大,对新事物兴趣浓厚。五是对待工作表现出“三高一低”的特点。“三高”是指:第一,职业发展要求较高,不再满足于有工作,而是开始选择那些有利于自己长远发展的职业。第二,工资待遇要求较高,不再满足于比较低的工资报酬。第三,权益保护要求较高,希望能够受到平等对待,希望有尊严地工作,希望合法权利得到维护。“一低”是指吃苦耐劳的精神较低,他们中不少人不再愿意像其父辈那样从事苦累脏险的工作。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近年来,不少地区出现招工难和“民工荒”现象,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并存。 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走出以后,很少有人愿意再回到农村,过着他们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就业形势严峻的时候,大多数返乡农民工也只是回到家乡的城镇寻找工作和生活机会,而没有真正回到乡村从事农业生产。 农民工二代是指在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出生并成长的农民工子女。农民工二代大部分还处于在校学习阶段,也有少数已经进入成年。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说着流利的当地话,不会说老家话,对于老家没有多少概念,认为那是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家乡,似乎与自己关系不大。但是,他们也不认为自己是所在城市或地区的人,他们生活在与当地人没有多少往来的另一个世界中。他们有时为所在的城市感到自豪和骄傲,常常又有自卑感,有时又有不公平的感觉。他们渴望能够成为真正的当地人。 近年来,在城市中还出现了流动和漂泊的大学生。他们没有当地的城市户口,

流动人口年终工作总结

流动人口年终工作总结 流动人口年终工作总结4篇 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回头归纳,写一份总结了。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流动人口年终工作总结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xx年我区的计划生育工作在×××××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市计生委的关心指导下,根据年初制定的工作考核目标,狠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础管理工作,建立以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制,使我区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得以健康有序地顺利开展,具体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我区自属地管理以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流进人口呈逐年递增之势,对我区计划生育基础管理带来了一些新问题,管理区领导对此高度重视,要求对流动人口采取公平对待、加强管理、深入服务为原则,切实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并要求地方派出所、工商、城管、村建办、医院等部门互相配合,协同做好工作,确保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制顺利开展。

流动人口管理首先加强网络建设,流动人口具有流动性、隐蔽性,这就要求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计生网络队伍,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妇女主任队伍建设,对全区7个社区1个居委会的计生妇女主任及时进行了调整,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制定考核细则,对于不合格、没有责任心的计生干部坚决不用,调离岗位。同时通过培训此有关的计生政策法规、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等知识,提高计生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另一方面建立一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计生指导员队伍,使得计生网络得以健全,社区上下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例如今年7月份×××社区一男青年与湖南省怀化县的女青年同居后怀孕,因该户住房较偏僻,幸被社区指导员及时发现,上门做了工作后落实了补救措施,避免了一起早婚早育。 第二,全面推进村民自治与企业单位共同管理的管理模式。根据流动人口大部分工作在单位,居住在社区的特点,采用了企业单位与租住地共同管理的方法。对企业采用谁用工谁负责谁管理,并与单位法人代表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明确责任。今年我区××××针织厂就发生流进人员计划外怀孕,社区妇女主任与工厂共同做了工作后,才得以落实补救措施。对社区私房出租户由社区统筹管理,同时对流进人员做到每月见面一次,每季度清理一次,每半年查验一次的方法及时掌握孕情动态,发现问题及早处理。今年9月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1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1 茌平县商业城管委会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一、搞好流动人口的登记。对外来流动人口~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居住时间在一周以上者~要督促其带好身份证和其他证件到公安派出所和所在居,村,委会进行登记~办理临时居住手续。 二、落实治安责任制。出租房要与小区,村,签订治安责任状~外来流动人口应与房东签订治安保证书~每一个出租户都是责任人~要主动协助小区,村,管理好外来流动人口。 三、认真搞好协查。居,村,委会干部应主动与街办,镇,、派出所配合~与流动人口户口所在地和现在工作的单位,工地,主动联系~全面了解掌握情况。 四、积极协助管理重点人口。对流动人口中的重点人口。要积极协助片警建档~小区,村,要指定人员专门与房东经常保持联系~及时掌握了解情况~搞好管理工作。 五、加强法制教育。小区,村,要经常与街道、镇司法所、派出所联合开办“法制夜校”~轮流培训外来流动人口~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对出租户房东也要经常组织教育~指导他们主动协助搞好流动人口管理。 六、按照计生工作的有关规定认真抓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2009-10-14 22:56:35) 转载? 分类: 社区活动标签: 杂谈

1、流动人口户籍地、现居住地要严格执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规定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两地管理的责任”共同管理。 2、流动人口户籍地在成年流动人口外出前开展必要的、有效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做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审核工作,对已外出的应予补办。负责做好与现居住地的联系和信息沟通工作。 3、流动人口现居住地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查验工作,负责对流动人口日常管理工作。 4、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行为,,由现居住地或户籍地依照《条例》予以处理。 流动人口登记制度 1、常驻户口所在地或社区对流出育龄人口与现居住地或社区对流入育龄人口应当登记建立流出、流入育龄人口管理档案。 2、常驻户口所在地或社区对流出育龄人口进行登记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流出时间、婚姻状况、育龄妇女计划生育证明核发情况,计划生育合同签订情况和现居住地等。 3、现住地或社区对流入育龄人口登记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流入时间、婚姻状况、生育状况、育龄妇女计划生育证明查验情况、避孕节育措施落实情况、计划生育奖罚情况、常驻户口所在地等。 4、常驻户口所在地和现居住或社区应当就流动人口变动情况及时登记。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制度 1、为流动人口登记户卡,建立已婚育龄妇女档案。 2、为流动人口每季度查验一次《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3、向育龄流动人口宣传计划生育的有关法律法规。

城市社会学2017

城市社会学2017

一、多项选择题 1(5分) 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 ?A)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 门√ ?B)治理是一个过程√ ?C)治理是一整套规则 ?D)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 的互动√ ?E)治理是协调√ 治理的特征主要包括: ?A)治理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B)治理不是一种正是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 ?D)治理是自上而下的 ?E)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而是一个过程√2(5分)

制度的文化主要由哪些层面构成? ?A)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B)传统、习惯、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的 基本层面√ ?C)理性设计和建构的制度文化的高级层 面√ ?D)民风民俗 ?E)机构、组织和设备等的实施机制层面 √ 3(5分) 现代化的城市危机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 ?A)商业化 ?B)信息化√ ?C)全球化√ ?D)知识化 ?E)城市化√ 4(5分) 城市文化传播的过程包括 ?A)采纳阶段√ ?B)接触阶段√

?C)显现阶段√ ?D)融合阶段√ ?E)选择阶段√ 5(5分) 城市社会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 ?A)针对外来人口的社会福利体系 ?B)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体 系√ ?C)满足社会共同生活需要的服务体系 √ ?D)针对军人家属的设置福利体系 ?E)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 6(5分) 城市文化冲突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 ?A)经济型 ?B)时代性√ ?C)民族性√ ?D)社会性

?E)区域性√ 7(5分) 治理和统治的区别在于 ?A)权力的时限不同 ?B)行为主体不同√ ?C)权力运用的方式不同√ ?D)服务的对象不同 ?E)权力配置的形式不同√8(5分) 城市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包括 ?A)两面性√ ?B)紧迫性√ ?C)不确定性√ ?D)高风险性 ?E)社会性√ 9(5分) 城市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 ?A)娱乐休闲的功能√ ?B)社会规范的功能√

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 测量及影响因素3

第34卷第2期2010年3月人口研究  Popul a ti on Research Vol134,No12M arch201011 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 测量及影响因素3 任 远 乔 楠 【内容摘要】本文提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一个逐步同化和减少排斥的过程,是流动人口对城市的主观期望和城市的客观接纳相统一的过程,是本地人口和外来移民发生相互交往和构建相互关系的过程。本文通过模型分析,验证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的三个假设,即流动人口的个人和家庭状况影响社会融合;流动人口的社区参与和社会资本影响社会融合;城市的制度安排影响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任远,复旦大学教授,人口研究所副所长;乔楠,复旦大学管理学硕士,现为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卫生服务研究与政策博士研究生。 Soc i a l In tegra ti on for M i gran ts:Process, M ea surem en t and D eterm i n an ts Ren Y uan Q i a o Nan Abs tra ct:Socia l I n te g ra tion fo r m ig ra n ts is a com b ined p rocess of i ncre a s ing a ss i m il a tion a nd re duci ng exclus ion,a nd a p rocess of coo rd ina ting e xp ecta tion of m i g ra n ts a nd a ccep ta nce of u rba n secto r,a nd a p rocess of deve l op i ng coun te r re l a ti ons a nd bu ild ing socia l ne t w o rk am ong m i g ra n ts a nd l oca l p eop l e.T he p ap e r m e a su res soci a l in teg ra ti on deg re e of tem p o ra ry m i g ra ti on in fou r d i2 m ens i ons,i ncl ud i ng i de n tity recogn iti on,e xp e cta tion to city li fe,in te ra ction w ith l oca l re s iden ts a nd fe e ling of socia l a ttitude s from loca l citize ns.Re su lts show tha t va ri ous va ria b les ha ve d i ffe ren t i m p a ct on d i ffe re n t a sp e cts of socia l in te g ra tion.Ba se d on a reg ress i on m ode l,the p ap e r tes ts th re e hyp o th2 e s is on the fa cto rs a ssoci a ted w ith socia l in te g ra tion of m ig ra n ts:m i g ra n t ind ividua l a nd fam il y cha r2 a cte ri s ti cs a re s ign ifi ca n tl y a ssocia te d w ith soci a l i n teg ra ti on;com m un ity p a rti ci p a ti on a nd socia l cap2 ita l s i gn i fica n tly a ssocia ted w ith soci a l i n teg ra ti on;a nd i ns titu ti ona l a rra ngem e n ts s ign ifi ca n tly a ssoci2 a ted w ith soci a l i n teg ra ti on.I n i m p roving soci a l in te g ra tion of m i g ra n ts,the p ap e r a rgues fo r com2 p rehe ns ive p o li cies a dd ress ing the va ri e ty a nd com p lexity of the p rocess of socia l i n teg ra ti on,inclu2 d ing those tow a rds na tu ra l i n teg ra tion a nd i n te rven ti ona ry in teg ra ti on,a ctive in te g ra tion a nd i n te ra c2 tive in teg ra ti on,a nd p rom o ting a g ra dua l a nd m u ltid i m ens i ona l in te g ra tion p rocess. Ke y w o rd s:M i g ra n ts,Soci a l I n teg ra ti on,De te r m i na n ts Au tho rs:Ren Y ua n i s PhD a nd Professo r of Dem og rap hy a nd U rba n Stud i e s,Fuda n U n ive rs ity, Sha ngha i,Ch ina.E m a il:yre n@fuda https://www.doczj.com/doc/9d13737874.html,;Q i a o N a n is PhD ca nd i da te of Hea lth Se rvice Re2 sea rch a nd Po li cy Prog ram,U n i ve rs ity of Roches te r,US A.E m a il:na n_q ia o@u r m c.roches te https://www.doczj.com/doc/9d13737874.html, 3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城市流动人口长期居留与社会融合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本文同时得到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我国目前社会阶层状况研究”,以及复旦大学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国城市化发展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项目的支持。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制度样本

流动人□管理服务工作制度 一?县级管理服务制度 (-)综合管理工作制度 1、协调公安、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卫生、工商等部门,建立部门之间的联系、协查、配合、通报制度,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服务网络,共同做好流动人□管理服务工作。 2、把流动人□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协调相关部门解决流动人口在就业、就医.定居、子女入托入学等方⑥的实际困难,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其合法权益。 (-)流动人□计划生育经常性宣传与服务制度 1、把流动人□计划生育宣传服务纳入本地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总体规划,与户籍地人□同宣传、同服务。经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形式及社区、小区、计生办、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机构、人□学校等途径,向流动人□宣传有关流动人□计划生育的政策法规。

2、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将流动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范围,提供与户籍人□同等的免费服务。 3、向流动人□宣传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重要意义,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知识。增强流动人□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意识。做好流动人□计划生育办证程序的宣传,增强流动人□的法律意识,逐步规范流动人□依法管理意识。 4、尊重流动人□(农民工)主人翁地位,促逬其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利用重大节日和流出人□农忙返乡时期,组织实施流动人□计划生育”关怀关爱”项目工程,大力开展送政策.送宣传.送服务活动,提升流动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 5、发挥计生协组织网络和群众监督的优势,严肃查处侵犯流动人口、农民工计划生育权益的违法侵权行为,维护流动人口、农民工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 (三)流动人□的计划生育发证、验证和登记建档制度 1、做好本地人员外出前的宣传教育工作,规范外出人员的《流动人□婚育证明》办证工作,绝对不允许搭车收费,对已经外出的应予以补办,提高办证率。 2、认真负责地做好与流动人□现居住地的联系和信息沟通工作,方便服务群众,减轻群众负担,热忱为流动人□提供各项服务。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人口管理制度、就业机会、住房保障及社会安定问题等几个方面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现状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造成这一现状的具体原因,并就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2 引言 当前,我国城市流动人口主要呈现出人口规模大、以劳务流动人口为主、流动滞留时间长、主要聚集于经济发达地区等特点。新生代流动人口年龄进一步下降,且更青睐于大城市。他们急切希望从外来者转变为本地市民,融入城市的正常生活,这给人满为患的一线城市带来了一系列关于工作就业、居住条件、教育机会以及福利保障等方面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事关我国人口结构转型、城乡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安定的一个重大问题,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所以,如何在城市化大发展的背景下解决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对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 2003年,欧盟对社会融合做了如下解释:社会融合是要在参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享受正常的生活和居住条件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获得必要的机会和资源[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城市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还相当严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 我国在人口管理体制上一直实行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分立并行[2],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服务重点是本市的常住户籍人口。而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上,则主要采取强制性的治安管理手段,管理方式单一,没有真正将流动人口纳入整个城市的综合管理运行体系中。同时,由于户籍制度与各种福利政策直接挂钩,其导致的城乡福利差异高达几十种,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特殊群体福利等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上的差异明显,医疗、养老、工伤保险水平偏低,这些都是现行户籍制度管理给城市流动人口造成的待遇不公。 (二)城市流动人口就业与收入问题 就业与收入问题是导致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成为现今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融入中的突出矛盾。一方面,由于不少城市对流动人口仍存在许多不平等的就业政策,如本地市民优先,城镇户口优先等,这些都阻碍了流动人口的平等就业权利,同时在城市经济发展规划中,流动人口的就业也常常难以纳入政府的决策和计划中;另一方面,由于流动人口总体劳动力素质较低,在就业上多表现为就业面窄,工作属性单一,技术水平偏低等特点,所以在工作性质上以体力劳动为主,其中以制造业和建筑业最为常见。就业权利上的不公以及就业属性上的局限都阻碍了流动人口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城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这样的就业和收入现状给城市流动人口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困难。 (三)城市流动人口住房保障问题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主要住房来源是租住和用人单位提供的方式,其中租房是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的第一选择。从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报告2013》来看,中国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了30平米以上,且预计2020年达到35平方米[3]。但报告也指出目前中国有高达70%的城市流动人口住房困难,人均居住面积不到10平方米,且多数外来流动人口都聚居于城乡结合部地区,居住设施和卫生环境较差。 (四)城市流动人口引起的社会安定问题 随着城市中流动人口的快速涌入,导致城市社会犯罪行为大量增加,社会问题极为突出。流动人口自身特有的流动性、短期性,给公安机关造成了较大的管理障碍,这也促使了这类

2020年流动人口年终工作总结..doc

2014年流动人口年终工作总结 汇报人:xxx

各位领导、同志们: 2014年,我在社区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全体同志的支持下,按照总体工作部署和目标任务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执行上级部门的工作方针政策,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注重实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根据上级领导的安排和要求,就我这一年来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向各位简要汇报如下: 一、政治思想 古语说:“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要做好流动人口工作,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思想。我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特别是学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精神,用党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在思想上与社区保持一致,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做好流动人口工作的思想,做到无私奉献。在工作上我养有吃苦耐劳、善于钻研的敬业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紧密结合岗位实际,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业务能力 我是一个喜欢学习的人,总觉得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特别在当今发展迅速的时代,学习就更加重要,一个人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必定被时代所淘汰。我在工作上除了学

习党的理论知识和国家方针政策外,重点是学习流动人口知识,做到学深学透,掌握在脑海中,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自己做好流动人口经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我熟悉和掌握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流动人口知识与技能,能较好地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贯彻执行,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能完成较为复杂、繁琐的工作任务,取得良好成绩。 三、工作态度 实际工作中,我始终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具有很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奋发进取,一心扑在工作上;每件小事都会当成大事来做;当天事当天完成,不拖拉;不计名利和得失。来往接待有礼有节,平和待人。 四、工作业绩 一是做好流动人口普查 按照上级下发的《关于印流动人口》全面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工作。2014年,全社区共清理登记流入育龄妇女人,现孕人,当年出生人,其中无法判断人;流出育龄妇女人,现孕人,补登年月日至今出生人,免费发放避孕药盒、发放避孕套盒,免费提供生殖健康检查人,查出患病人,免费上环人,免费办证本。 二是摸清流动人口底数 为进一步摸清流动人口底数,确保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目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1、流动人口户籍地、现居住地要严格执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规定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两地管理的责任”共同管理。 2、流动人口户籍地在成年流动人口外出前开展必要的、有效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做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审核工作,对已外出的应予补办。负责做好与现居住地的联系和信息沟通工作。 3、流动人口现居住地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查验工作,负责对流动人口日常管理工作。 4、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行为,由现居住地或户籍地依照《条例》予以处理。

1、常驻户口所在地或社区对流出育龄人口与现居住地或社区对流入育龄人口应当登记建立流出、流入育龄人口管理档案。 2、常驻户口所在地或社区对流出育龄人口进行登记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流出时间、婚姻状况、育龄妇女计划生育证明核发情况,计划生育合同签订情况和现居住地等。 3、现住地或社区对流入育龄人口登记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流入时间、婚姻状况、生育状况、育龄妇女计划生育证明查验情况、避孕节育措施落实情况、计划生育奖罚情况、常驻户口所在地等。 4、常驻户口所在地和现居住或社区应当就流动人口变动情况及时登记。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制度 1、为流动人口登记户卡,建立已婚育龄妇女档案。 2、为流动人口每季度查验一次《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3、向育龄流动人口宣传计划生育的有关法律法规。 4、将流动人口本地区经常性管理和服务范围,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 5、免费为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提供避孕药具、搞好咨询。 6、建立与现居住地的经常性联系协调制度,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工作。

城市社会学重点(补充版)知识分享

城市社会学重点(补充 版)

城市社会学 题型:填空名词解释不定项选择题论述简答时间:6月3日晚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概述 1城市概念的关键理解: 1)人口聚集(城市和城市社会组织行成的基础) 2)非农生产(区别于农村,体现社会分工) 3)市场(城市运作的经济动力) 体的城市社区,而多元城市社区的结合构成了城市社会这一开放性社会系统。若从主体与客体角度看,是人与自然和文化的有机统一体;若从地狱共同体的角度,是多类社区的有机结合体;若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是古代、近代、现代城市更替的社会有机体。 4经典社会学的城市观点: ?滕尼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1)礼俗社会: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目标,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大家共同劳动,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起,有共同的善恶观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2)法理社会: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法律和理性支配一切,习俗和情感的作用减弱,人们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彼此冷漠,互不关心。 ?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⑴机械联结是指在共同信仰和习惯、共同仪式和标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联系,是乡村的特征; ⑵而有机联结是城市的特征,它是建立在相互差别基础上的依赖于复杂的劳动分工的社会联系,人们从事不同职业,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整体。 ★迪尔凯姆认为分工是城市的特征,是破坏传统社会整合性的力量和建立新型社会聚合力的基础。他认为城市内的社会差别和个性发展,是保持社会聚 ?齐美尔的城市精神生活 ⑴主要观点:城市生活环境复杂、生活节奏较快、社会组织严密、时间观念强、感官刺激强烈,个人应学会适应城市。在他看来,都市是完全不同于乡村的世界,都市的制度和过程改变了人的心理、性情和行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性的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个人必须适应都市。 ⑵齐美尔指出出现代生活最深刻的问题是个人面对都市中的各种力量、传统、文化和技术如何保持存在的自主性和个体性,个人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力量。 认为同农村人的偏狭、封闭相比,都市人在精神上是自由的,但是与这种自由相伴而生的是孤独和失落的情感。 ⑶齐美尔认为都市中的“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发展不平衡。在他看来,正是都市滋养和产生了现代两种形式的个人主义:第一都市将个人从各种压迫性的关系中解放出来,赋予每一个个人自由和独立性;第二,在19世纪浪漫主义的鼓舞下,另一种个人主义理想出现了。 ?韦伯的城市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 韦伯考察了西方和东方历史上的城市并加以比较,在1920年发表的《论城市》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的完全城市社区”。他认为这种完全城市社区应该具备贸易、军事、法律、社交和政治等方面的职能。它需要具备下列特征:①城市以贸易和商业为基础;②城市相对自治;③城市内存在一定的民间社团性组织和正式组织;④防卫力量。韦伯认为只有中世纪的城市才是完全城市社区。同时,他强调政治、经济因素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政治、经济的互动不同,产生的城市也就不同。 5城市社会学在我国的早期探索:20世纪初传入我国,最早资料可查是1917年清华大学教授狄特莫指导该校学生在北京西郊对195家居民的生活费用调查。 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 1人类社会生命网:竞争、冲突、适应、同化 2社会生态平衡:帕克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生态和文化两个层次组织起来的,竞争是共生层次的基础,而沟通及共识是文化层次的基础的,两个层次是整个社会的两面。 3帕克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总的来说,有三点:第一,帕克把城市看作一种分析单位。第二,帕克认识到日益以正规结构为其特征。第三,帕克强调城市生活的心理因素。

2020年流动人口上半年综合治理工作总结精选(最新版)

2020年流动人口上半年综合治理工作总结精选(最新版) The work summary can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ast work; it can clarify the direction and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 工作总结)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2020年流动人口上半年综合治理工作总 结精选(最新版) 上半年,在市综治委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指导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按照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规定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和民政部、公安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法规文件的规定,我们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流动人口中的流浪乞讨人员实施了有效救助。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认真做好政策宣传。为了让人们正确理解救助管理法

规的要点和精神,确保符合救助条件的求助人员得到及时救助,我们一如既往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一是定期在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地段(街道),向市民和求助人员发放救助管理法规政策宣传单及救助引导卡;二是对救助工作中的发生典型事例,邀请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宣传救助政策;三是充分发挥城区人口密集地段设置的救助引导牌和各社区宣传栏的作用,并对救助引导牌进行了一次全面巡查,清理污损,查缺补漏。四是保持与吉安广播电台的长期合作关系,开辟专栏,定期宣传国务院《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法规的精神,让全社会都了解并关心支持流动人口的救助管理工作。 (二)救助工作深入开展。为配合新形势下救助工作的新情况、新需要,我们不断拓展救助业务。一是积极主动上街开展救助。在节假日或大型活动时,配合公安、城管部门,在城区人口密集地段进行巡视,主动对符合救助条件,正在流浪乞讨的人员实施引导或护送其进站受助。二是认真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_2010级社工专业必修课_ 理论学时:__34_ 实践学时:___2__ 一、课程说明 1、开课的意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开课的意义 运用城市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城市发展,不仅是把握城市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是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认识和理解的一条必经途径。因此,学习城市社会学这门课程对于学生了解城市发展、关注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2)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的开课对象是社工专业学生,属于社会工作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将了解如何运用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去分析社城市发展,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实事求是地把握和体察当代中国的国情,运用城市社会学知识,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3)目的与任务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社会城市理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结构、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去。 2、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基本概念与经典理论;了解城市起源与发展、城市生活方式、城市规划、管理等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认识城市化、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与城市社会问题的关系,如何应用城市社会理论与方法解决城市社会发展问题。 3、课程简表: 二、大纲本文 (一)课程内容与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 1、学习目标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以及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使他们产生对城市社会学学科的初步认识。 2、课程内容 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课题

全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示范社区材料

全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示范社区汇报材料近年来,尚泽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在市、区街道计生部门的直接关怀、指导下,以“科学管理、优质服务”为主线,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已任,认真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突出服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社区社会化管理服务试点工作为契机,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教育、服务相结合的新路子,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区基本情况 无锡市新吴区旺庄街道尚泽社区位于新吴区最繁华的长江路西侧,由尚东雅园和润泽雅居两个商品房小区组合而成,总占地面积19.7万平方米,辖区住宅3894户,总人口1万余人,其中户籍人口3400余人。社区党支部成立于2014年,现有党员48名,其中在职党员31人(占比64.6%),退休党员12人(占比25%),全职在家党员5人(占比10.4%)。社区内居住人员复杂,外来务工、经商、购房居住人员的不断增加,流动人口较多。社区日益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集聚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处、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 二、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基础建设完善。在组织网络方面,社区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为组长,副主任及社区人员为成员的社区服务管理创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社区流动人口融合管理工作团队,同时成立了社区妇女联合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

会等专业队伍,在服务群体方面,社区晶过一系列前期调研从服务创新化角度申报了“北雁南飞——随迁老人”服务项目、“云莺计划——新手爸妈专业服务”。“亲子家庭——宝贝悦读计划”等诸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公益系列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社区逐渐挖掘出了一批批居民骨干、一支支特色团队。 (二)调查摸底。社区于今年4月开始进行社区服务管理创新试点工作,社区依托试点工作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融合服务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在街道领导的指导下,社区工作人员同辖区园区派出所民警、流动人口协管员一起深入小区内部开展调查走访工作,今年上半年社区分片包干入户走访辖区居民960户共计3000余人。全面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摸排普查,准确掌握了社区居民群众底数。同时,社区对辖区流动人口实行无差别管理,,对有变化的及时进行核对并录入PIP信息系统,使流动人口管理数据能不断更新。经入户摸底调查,截至2 017年6月1日,总人口11884人;其中,户籍人口3423、寄口1201、暂口72 60,住宅总数:3894户;其中,常住户1213户、人户分离户2509户、空置房1 231户,暂住户(租房户)640户1413人,其中:育龄妇女7141人,60岁以上老人929人,0—7岁儿童1562人,残疾人户籍7人,离退休人员人,党员4 5人,对以上人群社区全部进行了分类建档管理,为今后的各项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扩大宣传做好特色团队建设。一是社区开展各项有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权利保障、政策福利、健康教育等公益服务和宣传,全年共计发放《关于流动人口疾病防预手册》800余本,《便民服务手册》500册《婴幼儿早教指导中心》宣传页200余张,《流动人口结核病防预手册》350余册《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生育政策问答》系列手册300余份,《法律援助便民卡》及各类普法宣传教育折页800余份,为方便群众社区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平台,将涉及居民群众的服务项目和综合服务协管员的服务电话公示在平台上,让广大群众知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新城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总结 我社区领导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把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来抓,坚持统一领导,协调配合,落实管理与服务并举的原则,建立完善各类制度措施,强化管理工作,保护了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起流动人口在我社区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维护了社会稳定。 我社区以推进平安创建、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着眼于解决流动人口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以服务为基础,以引导合理有序流动、维护社会稳定为主线,不断强化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我社区坚持热情服务与依法管理相结合,善待弱势群体与保护公众合法权益相结合,使我社区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进一步法治化、社会化、规范化。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头绪多、任务重的工作,我社区以入户调查、安全检查、发放宣传手册等为手段,开展治安防范宣传教育,提高流动人口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防止不法侵害。从暂住人口选择的暂住处所看,租赁房屋居住是主要形式,因此,我社区以此为切入口,狠抓了对出租房屋的管理,与辖区内的120多个铺面签订了租赁房屋治安责任保证书做到了对出租房屋底数清、情况明;把辖区内的14个小区划分为7个网格,对每个网格内的流动人口以网格化的形式进行主动登记和上门随访;对辖区的奉青、东方丽都、格兰小镇三个建筑工地的流动人口进行了逐一登记。为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还应使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到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中,以增强归属感为主旨,增强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认同感、归属感,为其营造和谐氛围。 我社区十分重视对流动人口的宣传,不断提高对他们的服务和保障力度。切实做到保障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在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的平等,严厉查处侵害他们利益的行为,大力开展排查调处流动人口群体中的矛盾纠纷。我社区将继续深入开展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将其列为社区工作的重点内容。使我辖区稳定、健康和谐的发展。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