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治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的个人心得体会2篇

整治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的个人心得体会2篇

整治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的个人心得体会2篇

整治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的个人心得体会(1)

自建党以来,“小圈子”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叫法,比如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权力小圈子、拉帮结派、团团伙伙等等。

中国共产党历来反对在党内搞“小圈子”。毛泽东1937年9月7日在《反对自由主义》中指出:“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亲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结果是有害于团体,也有害于个人。”

1942年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延安整风使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夺取全国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建国之初,邓小平就强调了小圈子的危害性。1950年6月6日,他在《克服目前西南党内的不良倾向》讲话中指出,“试问:不把百分之八十的人团结好,能够做好工作吗?小圈子主义的危险性,难道还不明显吗?”

邓小平认为,与小圈子的斗争是经常性的。1956年9月16日,他在中共八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时指出,党必须经常注意进行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斗争,经常警戒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党内上下关系、人际关系、工作氛围都要突出团结和谐、纯洁健康、弘扬正气,不允许搞团团伙伙、帮帮派派,不允许搞利益集团、进行利益交换。”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沈友军认为,“圈子文化”具有依附性、投机性、帮派性、贪婪性的特点,是一种具有浓厚封建主义色彩的腐朽文化,完全与党的宗旨意识相悖,须用制度坚决破除。

官官勾结、权权交易,拉拉扯扯、搞小圈子,拉帮结派、山头主义……中央巡视组第二轮巡视反馈情况显示,这些团团伙伙的不良风气,在不少地方依然存在,问题不容小觑。(人民日报) “朋党之争”是唐朝末年,宪宗元和三年,制科考试时,牛僧孺、李宗闵在策论中批评时政,抨击宰相李吉甫,遭李吉甫排斥,久不叙用。此后,此起彼伏,两个小圈子之间从未中断,直至宣宗时牛僧孺病死,牛李党争才告结束,为此,唐文宗为此感慨:“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以史为鉴,笔者以为,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是为政大忌。

“小圈子”以权力、利益为核心,以关系网为纽带,利益与关系延伸之下,“小圈子”逐渐进化团团伙伙、帮帮派派和利益集团,他们对内抱团取暖,对外相互勾结扶持,最终导致权力变味,党纪国法失尊,党的纯洁性、先进性也被破坏贻尽。而“小圈子”也不是一个法外之地,进入其中短期之内可能名利双收,飞黄腾达,但一朝大树倾倒,就将集体沦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之下,也导致了许多腐败

窝案,如茂名腐败窝案,山西吕梁窝案,“周老虎”案,都是“小圈子”和党内帮派的牺牲品。习近平同志在今年年初讲话中提到,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

不能把党组织等同于领导干部个人,对党尽忠不是对领导干部个人尽忠,党内不能搞人身依附关系。而现实中,有的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分析某某是谁的人,某某是谁提拔的,该同谁搞搞关系、套套近乎,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当家长式的人物,希望别人都唯命是从,认为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就是好干部,而对别人、对群众怎么样可以不闻不问,弄得党内生活很不正常。因此,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是为政大忌。党内决不允许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利益输送,绝不允许自行其是、阳奉阴违。广大党员干部更应永远明白,真正的“护身符”,不是“哪条线”“某圈子”“谁的人”,而是心中那把遵纪守法的戒尺。

整治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的个人心得体会(2)

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印发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其中针对“四风”和腐败问题频发、选人用人失察、任用干部连续出现失误等突出问题上做了明确说明,强调日后要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

此条例一出,有一群人急眼了,因为他们顶着“好人主义”的帽子对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等损害党和人民事业的现象采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态度,他们假装不重视、不敏感、不察觉,就是为给自己打造一个声名远扬的的“好人”形象。这些人为铺平自己的为官之路,

丰满羽翼连党员干部应有的底线原则都丢弃了。这种“坏人风气”靠着掩盖真相,回避矛盾,放弃批评的思想掩护和纵容党内错误思想和言行,大大的削弱着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如同一把“软刀子”深深的刺入人心,不疼却已然血流不止。

从“为官不为”到“为官乱为”,很多党员干部难以逃脱人情世故的束缚,面对人情道德的捆绑,他们变得束手束脚,却终究因为自己的意志不坚定,党性立场动摇而被迫成为“老好人”。习总书记曾提到过:“领导干部要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对上对下讲真话、实话。”这也正是这些“好人”领导所缺的理想信念。

其实,这样的现象要根除就必须落实好问责制度,以“严”明党纪,靠“实”强党性,要让党员干部明白,严管就是厚爱,问责更是警醒,不放任、不轻视、不动摇才是一个党员干部应有的本色。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终是一纸文书,一种制度的约束,而真正能管制住自己的只有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不偏不倚的党性修养。每一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对照党章党规和党的先进性建设要求,认真自检自查,时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打破传统的“人情”观念,敢于较真碰硬,让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成为新常态。

“坏人风气”不可助长,“好人主义”也切莫发扬,立于根本才能坚定信念。只有清除“好人主义”才能让“坏人风气”无所遁形。

何谓好人主义?一言以蔽之,就是“不讲原则,不分是非”,当“好好先生”。表面上讲宽厚、与人为善,事实上损人利己、损公肥私。

贪官猛如虎,庸官害如狼。不廉洁、不奉公是不守纪律、不讲规矩,不勤政、不作为、当老好人也是不守纪律、不讲规矩。

好人主义的实质是个人主义,是把个人名利得失放在党性原则之上的价值选择。从庸俗关系学出发,以损害人民利益为代价,讨个人或少数人的好,打自己的“小九九”,“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批评自己怕失面子”。乐于“拍肩膀”,不敢“拍桌子”;该禁的不禁、该止的不止;遇到困难绕道走,碰到矛盾就闪人,出现问题就推责。这种风气只会使党内正气不彰、邪气上升,侵蚀党的肌体,动摇执政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好人主义盛行,有问题不指出,有过错不批评,这种庸俗作风盛行之处,往往就是党组织和领导上政治软弱、作风涣散的地方,就是党员干部中出问题多的地方。“好人主义”看似危害不大,实则容易引发一些党员干部滋长不负责任的态度和作风,贻害无穷。看起来是对人“好”,其实是对同志不负责任。比如,同事在工作中出现失误、错误或者危险苗头或不良倾向,有些人不提出、不指正、不拉一把,反而“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让其在危险边缘愈滑愈远。实质上,这是领导者没有担当起批评人、教育人的责任,可以说是一种严重失职。一些在政治信仰面前失守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