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管重建技术

血管重建技术

血管重建技术
血管重建技术

血管重建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 ABG)。在我国,PCI发展很快,2007年全国完成PCI总数达到了144 6 73例,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中,北京、上海、广东等10个省市P CI数量就占了总量的70%,其他20个省市仅占32%,说明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很不均衡。相比之下CABG发展缓慢。2006年全国CABG只有7000例。这并不是因为所有患者都适合做PCI,而不适合做CABG。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CABG技术没有普及,二是临床医生对PCI和CABG适应证掌握不恰当。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几乎所有的医院都存在一种倾向,即轻预防重治疗;轻视药物治疗,重视有创的血管重建技术。概括起来说,我国冠心病防治工作存在三个失衡,即地域发展失衡、内外科手段应用失衡、对预防和治疗投入的失衡。因此就不可避免存在如下两种情况:血运重建的过度应用和应用不足。在我国尽管血运重建技术并未充分普及,但同样存在血运重建技术的过度应用,特别是PCI的过度应用。

我国PCI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特殊问题

第一,为减少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药物涂层支架应用日益增多。我国2007年PCI统计数字显示药物涂层支架占97.8%。药物涂层支架存在着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迟发、极晚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金属裸支架更高,同时支架术后长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增加出血危

险,尤其高危患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显然,并不是所有的病例都需要PCI,也并不是所有的PCI病例都需要药物洗脱支架。

第二,左主干病变选择PCI还是CABG?虽然近两年来也相继发表了几项研究支持心功能正常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或孤立左主干病变选择PCI治疗。但是,汇总近年的循证证据以及ACC/AHA 指南显示,对左主干病变进行择期干预,无论有无糖尿病,无论心功能是否正常,无论是否为单支左主干病变还是左主干合并其他血管病变,选择CABG治疗获益远大于PCI。左主干病变支架植入有两个风险:一是再狭窄风险,二是急性血栓形成风险。DES的应用使急性血栓形成的风险持续存在。急性血栓形成可导致患者立刻死亡,没有抢救机会。

第三,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选择PCI还是CABG还是药物治疗?对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INSPIRE研究、MASS研究、SYNTAX研究结果支持CABG优于PCI;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COURAGE研究、MASS 研究支持药物治疗优于手术治疗。目前我国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选择P CI治疗不只在少数,每例患者冠脉内植入支架的数目多在3个以上。多个支架植入使支架再狭窄和血栓形成风险均增加。此时对患者的治疗决策需要患者、心内科和心外科医生共同讨论制定。

解决方法

临床医生在冠心病的防治工作中进一步认清两个问题:哪些患者需要血运重建,哪些患者选择药物治疗会更有利;对于需要血管重建的患者,选择PCI还是CABG,对于需要PCI的患者,如何选择DES 和BMS。2009年1月5日美国六大学会联合发布的《血管重建技术适当应用标准》(以下简称《适宜标准》)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参照。制定《适宜标准》的目的是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血运重建技术,推动技术使用的规范化,避免技术应用不足和过度使

用。

二、如何理解和应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适宜标准》

ACC/AHA/ESC已经根据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据制定了冠心病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关指南,并且每隔3-4年更新一次。《适宜标准》与指南同样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但指南比较全面和原则,而《适宜标准》针对临床医生经常遇到的临床情景,更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

性。

《适宜标准》是编写组专家根据临床上评价患者最常应用的5种元素(症状,心绞痛分级,药物治疗程度,无创检查危险分层和冠脉解剖

情况)有针对性提出治疗建议,比指南更详细具体,二者之间总体上不矛盾。《适宜标准》应作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的指导性文件,是已公布指南的必要补充,使评估系统更具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适宜标准》中提到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方法包括PCI和CABG,其中一章提供了对高危复杂病变PCI和CABG治疗的选择建议。本文件不包括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宜标准。文件中的治疗建议是假定医生已了解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解剖情况,假定患者已接受充分的抗缺血药物治疗和已接受指南中建议的充分的二级预防药物治疗。

三、《适宜标准》的相关定义

1)CCS心绞痛分级

I级日常体力活动不受限,强体力活动诱发胸痛λ

II级日常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大于2个街区或爬2层楼以上出

现胸痛λ

III级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1-2个街区或爬1层楼出现胸痛λ

IV级任何体力活动或静息状态都可诱发心绞痛

2)最佳抗缺血治疗:至少2种抗缺血药物

3)无创检查危险分层

高危:心血管死亡危险3%/年λ

静息LVEF<35%或运动时LVEF<35%

运动平板评分提示高危(≤-11分)

SPECT显示

负荷诱发左室壁大的灌注缺损(尤其前壁)或

大而固定的灌注缺损伴左室扩张或肺吸收TI-201增加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实验提示小剂量药物(≤10mg/kg/min)或心率<120次/分时出现大于两个心肌节段的室壁运动异常

负荷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肌缺血延展

中危:心血管死亡危险1%-3%/年λ

静息LVEF 35%-49%

运动平板评分提示中危(-11-5)

SPECT提示负荷诱发中等灌注缺损不伴左室扩张或肺吸收TI201增加

负荷超声心动图提示高剂量多巴酚丁胺诱发≤2个心肌节段的室壁运

动异常和有限的心肌缺血

低危:心血管死亡危险1%/年λ

运动平板评分低危(≥5)

SPECT静息或负荷时正常或小的心肌灌注缺损

负荷超声心动图室壁运动正常或无变化或负荷中轻微室壁运动异常4)UA/NSTEMI近期有发生死亡或非致死MI危险的高危特征

下列至少1项

48小时内心肌缺血症状逐渐加重λ

静息胸痛时间λ>20分钟

体征λ

肺水肿

新发或加重的二间瓣返流

S3或新发/加重罗音

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

年龄>75岁

心电图

静息心绞痛伴短暂ST段改变0.5mm

新发或推测为新发的束支传导阻滞

持续室性心动过速

5)冠状动脉病变定义:

临界狭窄:血管狭窄50%-60%

有临床意义的狭窄:

左主干:血管狭窄≥50%

非左主干:血管狭窄≥70%

四、《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适宜标准》不同临床情况的治疗建议

《适宜标准》中的治疗建议分为A:适合,U: 不确定,I: 不适合三

种情况。

(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PCI/CABG)治疗建议

适应证: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STEMI或UA/NSTEMI)患者急诊血运重建大部分

情况都是适合证,非适应证:

STEMI超过12小时,且临床情况稳定、无心肌缺血症状,不适

合再血管化治疗λ

罪犯血管PCI或溶栓后,住院期间没有再发或诱发心肌缺血,且临床情况稳定、LVEF正常,对非罪犯血管进行再血管化治疗λ(二)稳定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PCI/CABG)治疗建议

1、在未接受最佳抗缺血治疗的基础上:

冠状动脉2支病变(未累及LAD近端)或单支CTO病变,无创检查低危或中危,如果没有心绞痛症状,不适合进行血管重建;冠状动脉2支病变(未累及LAD近端)或单支CTO病变,无创检查低危或中危,心绞痛CCS分级1-2级,血管重建未证明远期获益,心绞痛CCS 分级3级以上需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重建。

累及前降支近端的单支或双支病变,或未累及左主干的三支血管病变,无创检查低危或中危,如果心绞痛CCS分级2级以下,血管重建未证明远期获益;如果心绞痛CCS分级3级以上需进行冠状动脉血

管重建。

2、在接受最佳抗缺血治疗的基础上:

冠状动脉2支病变(未累及LAD近端)或单支CTO病变,或累及前降支近段的单支或双支病变,或未累及左主干的三支血管病变,无创检查低危或中危,在接受最佳抗缺血治疗的基础上,仍发生心绞痛,无论心绞痛分级,需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重建。

3、单支或双支累及前降支近段病变或未累及左主干的三支病变,只要无创检查高危,无论有无心绞痛,需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重建。左主干病变无论有无心绞痛,需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重建。

4、临界狭窄病变(50%-60%),FFR>0.75或IVUS未发现有意义狭窄,不适合血管重建。FFR<0.75和/或IVUS发现有意义狭窄,临床无心绞痛症状不适合血管重建,心绞痛CCS分级1-2级进行血管重建未证明获益,心绞痛CCS分级3级以上需血管重建。

具体建议:

1)无论有无糖尿病或有无LVEF下降合并下列情况之一建议选择

CABG治疗:

二支冠脉病变,累及前降支近段λ

三支冠脉病变(PCI远期疗效不肯定)λ

左主干狭窄合并其他冠脉病变λ

孤立左主干病变λ

2)无论有无糖尿病或LVEF下降合并下列情况既可选择PCI也可

选择CABG:

二支冠脉病变,累及前降支近段λ

3)无论有无糖尿病或LVEF下降合并下列情况不适合选择PCI治疗:

左主干狭窄合并其他冠脉病变λ

孤立左主干病变λ

(四)DES和裸支架(BMS)的选择:

以下情况推荐首先考虑选用BMS:

1)患者有出血高危险:胃溃疡病史,消化道出血病史,老年,肾功能不全,凝血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

2)急诊STEMI患者血管病变适合CABG,梗死相关血管支架植入

3)近期计划行非心脏手术患者

4)患者不能坚持至少一年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五、制定《适宜标准》的必要性

从《适宜标准》可以看出血管重建技术更加适用于临床有严重心绞痛、无创检查中高危,且接受最佳抗缺血治疗却仍有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尤其前降支近段有严重狭窄和左主干狭窄;或者急性心肌梗死12小时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冠状

动脉造影阳性,血管狭窄70%以上甚至闭塞,但是没有明显临床症状,无创检查低危,心功能正常,或者患者虽然有明确的心绞痛,但是并非前降支近段病变,无创检查低或中危,没有接受最佳的抗缺血治疗,应首选药物治疗。很多临床医生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血管狭窄70%以上无论有无症状都很应该进行血管重建,常首先考虑PCI治疗,目的是为了避免血管急性闭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把支架看成了一种降低心血管事件的手段。如果单从造影结果显示处理后的冠状动脉通畅,血管腔恢复到“正常”,似乎避免了心肌缺血,但是实际上介入技术对血管壁造成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创伤,对稳定的斑块来说就是一种不良刺激,导致斑块增长加速和血栓形成的危险。而且近年来的循证证据,并没有任何一项研究提示PCI是降低稳定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手段,支架的作用是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对于没有症状的患者,对狭窄的冠状动脉进行PCI治疗没有任何临床意

义。

间接血管重建术治疗烟雾病的效果分析

间接血管重建术治疗烟雾病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04-14T16:27:29.84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9期供稿作者:翁必武 [导读] 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间接血管重建术治疗烟雾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目的:探讨间接血管重建术治疗烟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1例于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烟雾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1例患者均予以脑硬脑膜-动脉-肌肉-血管融合敷贴术(EDAMS)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脑出血或脑缺血症状,16例术前存在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患者均于手术后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时对患者进行复查,17例患者病情明显改善,颅底异常血管明显减少,且伴有侧支血管形成,治疗有效率为80.95%,4例患者复查MRA,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无效概率为19.05%。21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间接血管重建术治疗烟雾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间接;血管重建术;烟雾病;脑硬脑膜-动脉-肌肉-血管融合敷贴术 烟雾病具有反复发生、预后较差等特点,所以一旦发病,应及时进行诊治。我院对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21例烟雾病患者进行脑硬脑膜-动脉-肌肉-血管融合敷贴术(EDAMS)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相关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数资料 取21例于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烟雾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1例患者均予以脑硬脑膜-动脉-肌肉-血管融合敷贴术(EDAMS)[1]进行治疗。2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 14:7;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29岁,平均年龄(16.5±2.3)岁;12例患者以脑出血为首发症状(57.14%),9例患者以脑缺血发作为首发症状(42.86%)。12例脑出血患者中,2例为脑内血肿(16.67%),10例为脑室系统出血(83.33%)。9例脑缺血发作患者中,1例出现脑梗死(11.11%),TLA和RINA各1例。21例患者中16例术前存在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其中5例癫痫,4例一侧患肢偏瘫,3例同侧肢体麻木,4例存在语言障碍。另外5例无神经系统障碍。 21例患者均经病理和影像学诊断为烟雾病,符合1997年日本厚生省Moyamoya病研究委员会推荐的烟雾病放射学诊断标准[2]。本次研究为21例患者家属详细讲解治疗方法和原理,获得其同意与配合,并签署手术治疗知情同意书。 1.2诊治方法 诊断:采用头颅CT、MRI对患者脑部进行检查。 手术方法:取颞浅动脉后支,游离颞浅动脉,并在颞浅动脉两侧分别留下4-5mm的颞肌筋膜,与颞浅动脉一并游离出来,在分离的过程中注意避开颞浅动脉主干,如果出现分支,可结扎切断。游离的颞浅动脉长度保持在8-9cm,严禁切断颞浅动脉远端,以免导致栓塞进而影响长期疗效。将附有筋膜的颞浅动脉用布带牵拉至一侧,切开颞肌作一小骨窗,注意避开脑膜中动脉,并沿脑膜中动脉将硬膜以锯齿状切开,挑开蛛网膜,将游离的颞浅动脉在无张力状态下敷贴在皮质上,然后将颞肌缝合在翻转的硬脑膜上,小古瓣复位后逐层缝合切口[3]。 1.3观察指标 对21例患者进行为期8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并行影像学检测确定治疗效果。 1.4数据处理 研究结束后,将21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录入到SPSS18.0软件中,治疗有效率等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卡方检验比较。2结果 21例患者中7例作了双侧手术(33.33%),第2次手术距第1次手术时间为4-5个月。另外14例患者作了单侧手术(66.67%)。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脑出血或脑缺血症状,16例术前存在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患者均于手术后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时对患者进行复查,17例患者病情明显改善,颅底异常血管明显减少,且伴有侧支血管形成,治疗有效率为80.95%,4例患者复查MRA,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无效概率为19.05%。21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3讨论 烟雾病是一组以颈内动脉虹吸部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脑底出现异常的小血管网为特点的脑血管病。因脑血管造影时呈现许多密集成堆的小血管影,似吸烟时吐出的烟雾,故称为烟雾病。该疾病的病因与先天因素有关,但目前临床、病理免疫以及实验室研究显示[4],烟雾病是一组后天发生的闭塞性脑血管病,可能与变态反应性脑血管炎有关。其临床表现主要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型、梗塞型、癫痫型、出血型等,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出现供血障碍或颅内出血症状,进而导致脑损害,临床上多以脑缺血症状为首发症状,且患者在发病时可伴有头痛、头晕、呕吐、惊厥等不适反应。该病的预后与治疗是否及时、治疗方法是否恰当有密切关系,因此,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极为重要。间接血管重建术是目前治疗烟雾病的常用方法,可以有效防止脑出血或脑缺血反复发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文主要采用脑硬脑膜-动脉-肌肉-血管融合敷贴术对21例烟雾病患者进行治疗,该方法操作较为简单,对手术医生的要求不高,在治疗时注意保护颞浅动脉、脑膜中动脉、供血血管以及脑表皮的血管[5],并严格按照手术流程操作,一般可顺利完成手术。目前临床上行该手术时均在显微镜下完成,所以手术风险较小。 本文21例患者中17例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改善率为80.95%,且16例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患者均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说明该间接血管重建术治疗烟雾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升学,刘宏毅,邹元杰等.直接联合间接血管重建术治疗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30(12):1228-1231. [2]王新军,李晓辉,吴建珩等.直接及间接颅内外血管重建术治疗缺血型烟雾病预后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9(11):

血管的三维重建(一等奖)

血管的三维重建 摘要 本文以血管的三维重建为研究对象,对100张平行切片图像进行分析,利用这些宽、高均为512象素的切片,计算管道的半径和确定中轴线方程,并在此基础上画出重建后的血管三维图像,主要内容如下: 对于问题一,计算管道的半径,由于血管表面是由球心沿着某一曲线(称为中轴线)的球滚动包络而成,可以得出结论:切片中包含的最大圆的半径即血管半径,所以问题转化为求每一切片上的最大内切圆的半径。为了便于计算,运用M atlab imread 函数,将B M P 格式文件转化为0-1矩阵,然后运用edge bwmorph 、函数确定轮廓和骨架的位置,并求解骨架上每一点到边缘的最短距离。这些最短距离中的最大值即为最大内切圆半径也就是血管半径。最后对所有的半径取平均值,得出结果: 100 () 1 =29.41666 100 k k R R == ∑ 对于问题二,根据问题一中求出的100个圆心坐标及半径求解中轴线方程,运用M a t l a b 软件对圆心所形成的曲线进行n 阶多项式拟合。为使中轴线较为光滑,在M atlab 拟合工具箱多次试验后,取最高阶次=7n 。由于z 轴值是逐层单调递增的,为简化方程的计算,取t 为参变量,分别对其投影在YZ 、ZX 平面上进行多项式拟合,最后得到中轴线在平面投影上拟合的曲线方程如下: ()()()-107-76-55432 -107-86-55-343 2-3.2310 1.16910-1.628100.00108-0.035260.5706-3.105+5.243=3.06110-9.62310+1.3610-0.640610+0.01912-0.298+1.89-1.63.3=y t t t t t t t t f x t t t t t t t t z t t ?=?+??+?+??=??????? ?? 最后根据方程画出中轴线图形,YZ YX Z X 、、平面的投影在拟合工具箱中可以直接得到。 对于问题三,根据问题一、二求出的中轴线的参数方程和100张切片的最大内切圆的半径,运用M atlab 软件画出血管的三维立体图。 关键词:血管半径 中轴线 M atlab 图像处理 三维重建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适宜标准》

近50年来,全球冠心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冠心病介入治疗、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手段得到飞速发展。冠心病致残致死率很高,同时可防可控。2007年美国卫生统计报告显示,美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下降23%-47%与治疗相关,44%-76%归功于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1984年到1999年北京市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医药治疗避免的642例心血管死亡事件中,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贡献率只有2%,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再灌注治疗贡献率41%,其余为危险因素的控制。半个世纪以来,临床基础研究和流行病学数据均一致显示,冠心病的治疗是以预防为主线,药物治疗为基础,非药物治疗手段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近年来医生和患者对冠心病的手术治疗都存在一种盲目依赖和期望过高。从近年来全球冠状动脉血管重建的患者人数不断增加就可以看出,这种技术已获得了广泛地接受和认可。与此同时,因手术适应证(是否需要血管重建)和血管重建方式的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还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选择不当导致的医疗风险在不断增长,也浪费了医疗资源。 我国冠心病血管重建现状 血管重建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在我国,PCI发展很快,2007年全国完成PCI总数达到了144 673例,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中,北京、上海、广东等10个省市PCI 数量就占了总量的70%,其他20个省市仅占32%,说明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很不均衡。相比之下CABG发展缓慢。2006年全国CABG只有7000例。这并不是因为所有患者都适合做PCI,而不适合做CABG。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CABG技术没有普及,二是临床医生对PCI和CABG适应证掌握不恰当。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几乎所有的医院都存在一种倾向,即轻预防重治疗;轻视药物治疗,重视有创的血管重建技术。概括起来说,我国冠心病防治工作存在三个失衡,即地域发展失衡、内外科手段应用失衡、对预防和治疗投入的失衡。因此就不可避免存在如下两种情况:血运重建的过度应用和应用不足。在我国尽管血运重建技术并未充分普及,但同样存在血运重建技术的过度应用,特别是PCI的过度应用。 我国PCI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特殊问题 第一,为减少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药物涂层支架应用日益增多。我国2007年PCI统计数字显示药物涂层支架占97.8%。药物涂层支架存在着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迟发、极晚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金属裸支架更高,同时支架术后长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增加出血危险,尤其高危患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显然,并不是所有的病例都需要PCI,也并不是所有的PCI病例都需要药物洗脱支架。 第二,左主干病变选择PCI还是CABG?虽然近两年来也相继发表了几项研究支持心功能正常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或孤立左主干病变选择PCI治疗。但是,汇总近年的循证证据以及ACC/AHA 指南显示,对左主干病变进行择期干预,无论有无糖尿病,无论心功能是否正常,无论是否为单支左主干病变还是左主干合并其他血管病变,选择CABG治疗获益远大于PCI。左主干病变支架植入有两个风险:一是再狭窄风险,二是急性血栓形成风险。DES的应用使急性血栓形成的风险持续存在。急性血栓形成可导致患者立刻死亡,没有抢救机会。 第三,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选择PCI还是CABG还是药物治疗?对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INSPIRE研究、MASS研究、SYNTAX研究结果支持CABG优于PCI;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COURAGE研究、MASS研究支持药物治疗优于手术治疗。目前我国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选择PCI治疗不只在少数,每例患者冠脉内植入支架的数目多在3个以上。多个支架植入使支架再狭窄和血栓形成风险均增加。此时对患者的治疗决策需要患者、心内科和心外科医生共同讨论制定。 解决方法 临床医生在冠心病的防治工作中进一步认清两个问题:哪些患者需要血运重建,哪些患者选择药物治疗会更有利;对于需要血管重建的患者,选择PCI还是CABG,对于需要PCI的患者,如何选择DES和BMS。2009年1月5日美国六大学会联合发布的《血管重建技术适当应用标准》(以下简称《适宜标准》)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参照。制定《适宜标准》的目的是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血运重建技术,推动技术使用的规范化,避免技术应用不足和过度使用。 二、如何理解和应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适宜标准》

基于Snake 模型的血管树骨架三维重建技术

基于Snake模型的血管树骨架三维重建技术 曹治国,彭博*,桑农,张天序 华中科技大学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从两幅不同角度的造影图像实现血管树的三维骨架重建,传统重建方法常常需要较多的人工干预,才能为每一点找到准确的对应点。文中研究了一种基于Snake模型的重建方法。它在采用多尺度Gabor滤波提取造影血管中轴线的基础上,选取血管树分叉点,优化几何变换矩阵,提高用以初始化snake的对应点的准确性;然后,针对血管的特性,文中采用GVF(Gradient Vector Flow)流量场作为三维Snake的外部能量场,并给出最小化血管snake模型能量函数的表达式,使Snake保持自身平滑连续的同时在空间中发生形变以逼近真实轮廓。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传统的重建方法相比,不但减少了人工干预,而且有效地提高了重建精度。 关键词: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snake模型; GVF(Gradient Vector Flow) 1.引言 血管造影图像(DSA)是临床诊治冠心病的主要依据。血管的三维重建技术不仅能为医生提供形象、直观的三维血管形状图像,而且可以辅助测量血管的有关参数(如直径大小、血管长度和截面积等),从而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因此根据血管造影图像重建血管的三维骨架具有很好的临床意义和很高的应用价值。 在传统的双平面造影图像重建方法中,大部分都是采用自底向上的重建方法,这种方法是基于图象的特征提取并通过找到每一对对应点进行重建[1][2]。这类方法最大的问题是,找到全部完全准确的对应点很困难,从而使得重建结果不精确。一些研究人员在寻找对应点方面做了大量的改进[3][4],这些方法虽然提高了寻找的对应点的精确度,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计算的复杂性和计算量。 文献[5]提出了采用Snake模型[6]重建血管造影图像的自顶向下的方法,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它只需选用少量可以描述血管轮廓的点作为对应点即可,并且Snake的自动性较好,它通过同时结合两幅图像上的特征,使Snake在空间中不断发生形变,从而逼近真实轮廓,获得较高的重建精度。Radeva和Toledo等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义了Snake的外部能量场,并给出了基于三维Snake模型重建任意角度的造影图象的一般方法[7]。上述这些工作都只给出单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3CB716105) 作者联系方式:彭博Email: pbo820722@https://www.doczj.com/doc/9e14646488.html, 通讯地址:华中科技大学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4

多支血管病完全血运重建和非完全血运重建的策略_朱国英

总之,高血压急症需要尽快的降压,以防止靶器官的进一步损害,在监护室监测血压,用静脉降压药物,依据每个病人具体情况,同时根据临床表现用药,禁用硝苯地平、肼苯哒嗪。 2006-09-08收稿 本文编辑:郑春雨 作者单位: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湖北武汉430022E-m a i l :z g s y n k @s o h u .c o m 【文章编号】1005-2194(2006)19-1479-03 多支血管病完全血运重建和 非完全血运重建的策略 朱国英,彭 剑 【中图分类号】R 5 【文献标识码】A 冠心病血运重建的完全与否是针对“多支血管病”而言,也就是说多支血管病的血运重建方式可分为完全血运重建和非完全(或称“部分”)血运重建两种。1 完全或不完全血运重建的概念 1.1 完全血运重建 完全血运重建的概念来源于早期心外科搭桥术(C A B G ),是指对>50%狭窄的所有直径>1.5m m 的病变血管均进行旁路移植,可以达到完全缓解心绞痛发作、提高生活质量和提高远期无事件存活率、延长寿命的双重治疗目的。其远期效果又受病变远端血管情况(如血管细小或有弥漫病变)、血管桥(内乳动脉桥和大隐静脉桥)质量以及术者技术水平的影响。自1977年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诞生以来,尤其是介入治疗技术的提高及新器械、新技术的不断问世和广泛应用,使多支血管病血运重建的治疗格局有了根本改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技术(P C I )已成为多支血管病的主要治疗策略之一,并与C A B G 相媲美,又因其创伤小、安全有效及简便易行、可重复性好等优点而迅速发展并超过了冠脉搭桥术。冠脉内支架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对各种复杂病变P C I 技术的提高,使P C I 治疗多支血管病的完全血运重建成为可能。药物涂层支架降低术后再狭窄率又明显改变了P C I 治疗多支血管病的远期疗效而可能成为C A B G 的替代治疗。1.2 不完全血运重建 不完全血运重建又称为“部分”血运重建,是相对“完全性”而言,亦即指仅对引起临床心绞痛症状发作的“罪犯”病变(c u l p r i t )或供血大范围心肌的严重病变进行血运重建手术,达到缓解心绞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但手术的前提是必须找准“罪犯”病变并确保手术成功。不完全血运重建主要是指 P C I 技术。 1.2.1 不完全血运重建的适应证 (1)某些病变的解剖特征难以进行介入治疗:①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 T O ),因导丝无法通过而失败。②弥漫病变,难以处理全部病变或费用过高。③血管严重扭曲,使支架无法到达病变处。④狭窄伴临近血管瘤样扩张等。(2)某些病变可不考虑介入治疗:①临界病变且临床无相关区域心肌缺血指征。②非优势型右冠脉病变。③较小分支或远端的分支或节段的病变。④只供血极少量存活心肌或无存活心肌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这些病变都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或进行二级预防。(3)急性心肌梗死(A M I )急诊P C I 时只扩张梗塞相关血管而达到部分血运重建,打开梗死血管以挽救濒死心肌,其他冠脉病变进行择期介入治疗或择期C A B G 。(4)姑息性介入治疗:对一些高龄患者,合并肿瘤,严重肺、肾脏疾病及功能不全患者,尤其是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进行只扩张“罪犯”病变,达到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或使患者能继续进行其他伴随疾病的治疗时,可考虑部分血运重建。 1.2.2 “罪犯”病变的判断 术前必须正确判断“罪犯”病变并行有效成功的介入治疗是不完全血运重建方案的决定性因素。“罪犯”病变判断依据:(1)心电图:①静息心电图;②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③运动或药物负荷心电图;④动态心电图(H o l t e r )。可根据心电图S T-T 异常的导联,特别是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的改变来确定“罪犯”病变及其缺血的严重程度。(2)核素负荷心肌灌注扫描(S P E C T )和超声负荷心肌显像。(3)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溃疡病变、自发撕裂、含血栓病变、高度狭窄及完全或濒临闭塞病变、供血面积最大的严重病变、

案例6 血管的三维重建

案例6 血管的三维重建 一、问题的提出 序列图象的计算机三维重建是应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与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1]; 是医学和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它帮助人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生物体的内部性质与变化, 理解其空间结构和形态. 生物体的外部形态多种多样, 但借助一定的辅助工具, 人们凭肉眼一般都能观察清楚; 而其内部的复杂结构, 却不是一目了然, 只有剖开来才能看个究竟. 剖的方法很多, 其中一种是做成切片. 所谓切片就是用一组等间距的平行平面将生物体中需要研究的部位切成簿簿的一片片, 每一片就是生物体某一横断面的图象. 断面可用于了解生物组织、器官等的形态. 例如,将样本染色后切成厚约1微米(μm)的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该横断面的组织形态结构. 如果用切片机连续不断地将样本切成数十、成百的平行切片,可依次逐片观察. 按顺序排列起来就形成切片图象序列, 或称序列图象. 切片的制作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分解的过程, 即将一个空间中的生物体的有关部分, 分解为一系列的平面图象. 但是,根据拍照并采样得到的平行切片数字图象,运用计算机重建组织、器官等准确的三维形态,则是序列图像的三维重建问题. [1] 假设某些血管可视为一类特殊的管道,该管道的表面是由球心沿着某一曲线(称为中轴线)的球滚动包络而成. 例如圆柱就是这样一种管道,其中轴线为直线,由半径固定的球滚动包络形成. 现有某血管的相继100张平行切片图象[2],记录了血管道与切片的交. 图象文件名依次为0.bmp、1.bmp、…、 99.bmp,图像文件均为BMP格式,宽、高均为512个象素(pixel). 为简化起见,假设: 管道中轴线与每张切片有且只有一个交点;球半径固定;切片间距以及图象象素的尺寸均为1. 取坐标系的Z轴垂直于切片,第1张切片为平面Z=0,第100张切片为平面Z=99. Z=z时切片图象中象素的坐标为(-256,-256,z),(-256,-255,z),…(-256,255,z), (-255,-256,z),(-255,-255,z),…(-255,255,z), …… ( 255,-256,z),( 255,-255,z),…(255,255,z). 以下图像是100张平行切片图象中的6张,全部图象请从网上(https://www.doczj.com/doc/9e14646488.html,)下载. Z=0, Z=1 166

脑血管重建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

脑血管重建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 王明盛 林建英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新乡453000)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重建术;搭桥术〔中图分类号〕R65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2)11-2407-02;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1.102 第一作者:王明盛(1974-),男,主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基 础与临床研究。 脑血管重建术是指采用手术方法重新建立脑的侧支循环通路,包括颅内-颅外动脉搭桥术等直接血管吻合技术,或头皮动脉-硬脑膜动脉-颞肌-脑皮质血管粘连成形术等间接建立脑血流等方法。颅内-外动脉搭桥术作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已被证实。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共进行颅内-外动脉搭桥术46例,对比贴敷术44例,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1临床资料1.1 患者资料 入选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符合全 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 。男62例,女 38例,年龄25 69岁,平均年龄(42?2.6)岁。临床表现符合:①急性或频发性脑缺血症状;②经内科系统治疗后疗效不佳,且不适合动脉内膜切除术;③影像学检查有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患者。其中短暂性脑缺血(TIA )75例,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 能障碍(RIND )16例;不典型脑缺血9例。46例采用颅内-外动脉搭桥术,44例采用颞浅动脉贴敷术。1.2 影像学资料 患者经CT 检查38例,MRI 检查62例,无 大面积梗死。基底节区域空隙性脑梗死23例,皮质小面积脑梗死18例,其他无异常。单、双侧颈内动脉狭窄15例,闭塞3例,大脑中动脉(MCA )闭塞11例。1.3 手术方法 颅内-外动脉重建术:脑缺血区选取同侧颞浅 动脉(STA )前支,作马蹄形皮瓣,切开皮肤,皮下至帽状腱膜,在翻开的腱膜内侧找选取的动脉,约8cm 长结扎,切断动脉远端。钻孔开颅, STA 与MCA 的皮支相吻合。行单支吻合34例,双支吻合12例。颞浅动脉贴敷术:颞浅动脉分离时不切断与皮肤的连接,将游离部分缝合,剥离下方蛛网膜。1.4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后评价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 量表(NIHSS )评分〔2〕 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 指数(BI )评 分 〔3〕 。患者均与入院24h 内和术后进行CT ,心电图,胸部X 片,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检查。术后随访神经影像指标评价患者脑血流动力改善情况 。

肾脏血管重建技术管理规范(2018年版)—动脉搭桥、血管成型术或自体肾脏移植术

肾脏血管重建技术管理规范(2018年版) 为加强医疗机构肾脏血管重建手术临床应用的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肾脏血管重建手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肾脏血管重建手术是指通过外科手术的手段(动脉搭桥、血管成型术或自体肾脏移植术)解决肾血管狭窄、肾段动脉疾病、肾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肾动脉瘤及肾血管内介入治疗未成功的病例,以改善肾脏血运和功能。本规范不包括异体肾脏移植手术(此类技术按照三类技术管理)、单纯放射介入治疗所进行的肾脏血管重建和其它原因导致肾脏血管损伤所致的各种紧急意外情况。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肾脏血管重建手术应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外科专业、泌尿外科、内科肾病学专业、心血管内科医学影像科、重症医学科等诊疗科目。 (三)具备开展肾脏血管重建手术所必需的设施、设备。 (四)泌尿外科或血管外科 1.开展泌尿外科或血管外科临床工作不少于10年,泌尿外科床位不少于40张或血管外科床位不少于10张。

2.至少有2名具备血管重建或肾脏移植手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 (五)医学影像科 1.开展影像诊断工作不少于10年。 2.具备磁共振(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诊断设备及影像网络传输系统。 3.至少有2名具备配合肾血管重建相关检查能力的医师。 (六)手术室 与医疗机构级别相适应,并符合相关标准。具备开展肾血管重建手术的能力。 (七)重症医学科 设置标准与其医院级别相适应。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手术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 2.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泌尿外科或血管外科临床工作不少于10年。 (二)其他相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经过肾脏血管重建手术相关知识培训。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遵循相关诊疗、护理规范和技术操作常规。根据

三维血管的重建

血管的三维重建 摘要 对于血管的三维重建,本文研究了血管这一类特殊管道的中轴线及其半径的算法,绘制中轴线在XY 、YZ 、ZX 平面的投影图这些问题,问题分为三部分。 针对第一部分,先将100张切片图片在MATLAB 中导出生成0-1矩阵数据,在计算100张切片的最大内切圆半径及对应圆心坐标,为减小误差求100张切片最大内切圆的平均半径41666.29 d 。中轴线的曲线方程可在MATLAB 中拟合得到。 针对第二部分,得到中轴线曲线方程在MATLAB 中绘制出中轴线方程的空间曲线,之后将其投影在XY 、YZ 、ZX 平面上。 针对第三部分,对100张切片进行叠加重合,得到血管的三维立体图,再通过MATLAB 对血管的三维立体图进行优化完成血管的三维重建。 关键词:MATLAB 软件 管道半径中轴线曲线方程

一、问题重述 1.1基本情况 断面可用于了解生物组织、器官等的形态。如果用切片机连续不断地将样本切成数十、成百的平行切片,可依次逐片观察。根据拍照并采样得到的平行切片数字图象,运用计算机可重建组织、器官等准确的三维形态。 1.2相关信息 假设某些血管可视为一类特殊的管道,该管道的表面是由球心沿着某一曲线(称为中轴线)的球滚动包络而成。 现有某管道的相继100张平行切片图象,记录了管道与切片的交。图象文件名依次为0.bmp、1.bmp、…、99.bmp,格式均为BMP,宽、高均为512个象素(pixel)。 取坐标系的Z轴垂直于切片,第1张切片为平面Z=0,第100张切片为平面Z=99。Z=z切片图象中象素的坐标依它们在文件中出现的前后次序为(-256,-256,z),(-256,-255,z),…(-256,255,z), (-255,-256,z),(-255,-255,z),…(-255,255,z), …… (255,-256,z),(255,-255,z),…(255,255,z)。 1.3提出的问题 问题一:计算出管道的中轴线与半径,给出具体的算法。 问题二:绘制中轴线在XY、YZ、ZX平面的投影图。 问题三:绘制血管的三维重建立体图。

血管重建技术

血管重建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 ABG)。在我国,PCI发展很快,2007年全国完成PCI总数达到了144 6 73例,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中,北京、上海、广东等10个省市P CI数量就占了总量的70%,其他20个省市仅占32%,说明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很不均衡。相比之下CABG发展缓慢。2006年全国CABG只有7000例。这并不是因为所有患者都适合做PCI,而不适合做CABG。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CABG技术没有普及,二是临床医生对PCI和CABG适应证掌握不恰当。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几乎所有的医院都存在一种倾向,即轻预防重治疗;轻视药物治疗,重视有创的血管重建技术。概括起来说,我国冠心病防治工作存在三个失衡,即地域发展失衡、内外科手段应用失衡、对预防和治疗投入的失衡。因此就不可避免存在如下两种情况:血运重建的过度应用和应用不足。在我国尽管血运重建技术并未充分普及,但同样存在血运重建技术的过度应用,特别是PCI的过度应用。 我国PCI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特殊问题 第一,为减少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药物涂层支架应用日益增多。我国2007年PCI统计数字显示药物涂层支架占97.8%。药物涂层支架存在着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迟发、极晚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金属裸支架更高,同时支架术后长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增加出血危

险,尤其高危患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显然,并不是所有的病例都需要PCI,也并不是所有的PCI病例都需要药物洗脱支架。 第二,左主干病变选择PCI还是CABG?虽然近两年来也相继发表了几项研究支持心功能正常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或孤立左主干病变选择PCI治疗。但是,汇总近年的循证证据以及ACC/AHA 指南显示,对左主干病变进行择期干预,无论有无糖尿病,无论心功能是否正常,无论是否为单支左主干病变还是左主干合并其他血管病变,选择CABG治疗获益远大于PCI。左主干病变支架植入有两个风险:一是再狭窄风险,二是急性血栓形成风险。DES的应用使急性血栓形成的风险持续存在。急性血栓形成可导致患者立刻死亡,没有抢救机会。 第三,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选择PCI还是CABG还是药物治疗?对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INSPIRE研究、MASS研究、SYNTAX研究结果支持CABG优于PCI;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COURAGE研究、MASS 研究支持药物治疗优于手术治疗。目前我国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选择P CI治疗不只在少数,每例患者冠脉内植入支架的数目多在3个以上。多个支架植入使支架再狭窄和血栓形成风险均增加。此时对患者的治疗决策需要患者、心内科和心外科医生共同讨论制定。

血管的三维重建

血管的三维重建 1 摘要 序列图像的三维重建在各学科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讨论的是血管的三维重建。首先,假设该管道是由球心沿着某一曲面的球滚动包络而成,故本次的主要目的是求出中轴线坐标及半径。 现有100张平行切片图像,本次建立的模型可分为四步;第一步,采集图形边界点数据。由于每张图片都是512*512的矩阵,故此数据很大,采用imread()函数将其读入矩阵A中。 第二步,最大内切圆寻找及半径的确定。提出两种方案,分别是切线法和最大覆盖法; 从上述两种方法分析及考虑到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 可以得出方法二更加直观, 计算机实现更容易, 计算复杂度更低, 所以我们采用后者。根据以上算法, 我们抽取了所有的切片图进行半径的提取, 然后再求其平均值, 求其均值得到球的半径为29.6345。 第三步,轨迹的搜索。在第二步中求出了血管的半径,轨迹的搜索就可以建立在半径确定的基础上, 当然我们也可以求出每一个切面图形的最大内切圆, 然后得到每个圆心的坐标, 即中轴线坐标, 但这样做计算机的运算量会很大, 同时由于最大内切圆搜索法的稳定性不高, 从而会造成搜索的不精确, 所以采用定半径搜索。本文提出了三种方法, 分别为网格法、蒙特卡罗法和非线性规划法;本次采用非线性规划来实现。 第四步,绘制中轴线空间曲线图和在XOY、YOZ、XOZ 三个平面的投影图。由定理1: 切片上血管截面图的头部顶点在XOY 平面上的投影点一定会落在 中 轴线在XOY 平面上的投影曲线上(在论文中以证明),并得出推论:切片上血管截面中中位线与中轴线在XOY 面上的投影重合。 最后可由中轴线和血管半径在作图软件中达到血管的三维重建,本次的模型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其假设为管道中轴线与每个切面有且只有一个交点,事实上还存在有多个交点的情况,但为了简化模型在此做了一定的假设,故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关键词:三维重建内切圆半径轨迹(中轴线) 注:求边界时采用了老师的思想和程序。

血管外科缝合技术与血管重建术

讲座与综述 血管外科缝合技术与血管重建术 黄 英 张培华 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 (200011) 1889年,Jassinowsky 首先修复损伤的动脉获得成功。 20世纪初,Alexis Carrel 确立血管缝合原则,是将包括内膜 在内的管壁作全层缝合。以后经过不断改进,血管缝合技术在临床先后用于动脉-动脉、静脉-静脉和动-静脉吻合。随着新的缝合和血管材料的问世,血管外科取得巨大进展。 1 血管缝合[1,2] 目前均采用无损伤缝针和不吸收缝线。缝线一般为合成纤维制成,对血管壁损伤极小,常用者有三种,即单纤材料如聚丙烯、编织材料外层包裹聚酯、PTFE (聚四氟乙烯)缝线。缝合时须切除缝合处过多的外膜组织,以免嵌入管腔内促使血栓形成。 111 缝合技术 包括连续缝合和间断缝合两种。每种又分为褥式和贯穿缝合方法。每针间的间距和与缝合边缘之间的距离均分别为1mm 。缝合大血管、厚壁或病变血管时,其间距可增为2mm 。中、小血管可采用间断缝合;大血管作连续缝合,从吻合口最深部位开始缝合,避免吻合口“收口袋”样作用造成狭窄。血管位置较固定、活动度不大者,如较大血管的分叉部位,可用双针单线缝合,双针从吻合口后壁中点开始,由腔内向腔外出针,再从外向内进针,缝完后壁后再缝合至前壁。切除主动脉瘤置入人造血管,可用嵌入缝合方法,即纵形切开瘤体前壁,颈部的后壁不完全游离,将移植物后部中点与瘤颈后壁作双针水平褥式缝合数针,每针均贯穿移植物和瘤颈后壁全层,缝完后壁拉紧缝线后,完成前壁连续缝合。吻合口部位显露不佳时,可用“降落伞”缝合法,即在吻合口两侧缘双针连续缝合数针,然后拉紧缝线使血管整齐对合。缝合粥样硬化或钙化动脉时,缝针应从腔内向腔外出针,然后从外向内进针,穿过病变的斑块组织。内膜有部分游离时,可作Kunlin 缝合法,即从腔外向腔内经过内膜剥脱部分向腔内进针,再穿过粥样斑块由内向外出针,最后在腔外打结。缝合管壁脆弱的血管时,可在外壁包绕dacron (涤纶)补片,也可用小动脉或小块肌肉支撑缝合,称为Buttressing 缝合法。 112 缝合方法 11211 端-端吻合 可作连续褥式或贯穿缝合。常用二定 点连续缝合,在两对端作水平褥式外翻缝合并打结,然后分别向中点连续贯穿缝合,完成前壁缝合打结后,将血管翻转 180°用同样方法完成后壁缝合。血管断端不易移动时,则于 腔内缝合后壁后,再行前壁腔外缝合(图1)。也可采用Car 2 rel 三点法,第一点定位于吻合口后壁中央或最深部位,另两 点分别于吻合缘两侧,将其周长分为相等的三部分,在此三点之间,分别作外翻褥式或单纯缝合。如血管管径大小不一致,可将其斜行修剪成喇叭口状,或者作两对端斜形吻合口吻合,避免因小血管垂直端-端吻合而引起狭窄。 图1 血管端-端吻合 11212 端-侧吻合 临床广泛应用于旁路转流术。供体为中等血管时,可在受体血管作椭圆形切口;小口径者作纵行切开,其长度至少是供体管径的2倍。供体吻合口可修剪成药匙状,与受体血管之间的夹角呈30~45°或更小,以降低湍流。缝合从吻合口的“足跟部”开始,作二定点褥式缝合,连续贯穿缝合至另一端打结,然后翻转移植物,显露另一侧作同法缝合(图2)。也可从两端向中间缝合,在中点打结。血管无法翻转时,可先在吻合口后壁作腔内缝合,然后前壁作腔外缝合。 图2 血管端-侧吻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