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策略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策略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策略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策略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策略

[摘要]目前,我国人为导致的生态系统退化尚未得到根本性控制,对生态环境造成持续压力。尽管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已在局部地区得到遏制,但在一些重点生态系统退化省区和经济落后地区仍在加速扩展,生态系统恢复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为化解我国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出现的主要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多项策略。

[关键词]生态系统运行机制恢复

1完善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政策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政策要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修订补充或制定新的政策。例如,保护土地退化治理者合法权益的政策(如允许继承等)、生态退化严重地区生态移民政策、生态退化地区扶贫开发政策、户包治理小流域优惠政策、贫困户承包“四荒”治理优惠政策等。山区农民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防治生态退化的内容纳入乡规村约,以规范生态退化地区的生产建设活动。要积极推动土地产权的市场配置,利用产权价格机制遏制资源的流失和资源生产力的下降。选择优化的制度变迁路径,力求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在不改变土地产权性质的前提下,明晰土地产权,构筑适应市场经济的土地产权制度框架,体现产权的排他性和对资源的保护性。界定各产权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在保证农民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分配合理基础上,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建立政府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注重市场经济与政府宏观协调管理相结合,建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运行机制。针对不同类型区,有所侧重地采取不同的生态恢复措施。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采取生态移民的措施,以减缓环境压力;对生态承载能力较低的地区,进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对生态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进行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在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投资过程中,要综合权衡,统筹安排。应稳定增加投入来源,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将生态恢复的外部效果内在化,推动其市场化进程。有条件的山区要争取利用外资和世界银行贷款,开展经济效益明显的生态恢复项目。对于列入国家计划的重点生态恢复工程建设项目,按照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执行。

3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生态恢复项目必须充分考虑农户的经济效益和获益分配公平性。生态退化地区应建立一套规范的资源有偿使用与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对大幅度改善生态环境的资源利用者进行奖励,例如奖励其一定面积的荒地,并在数年内免收缴土地使用税;使退耕户享有生态恢复成果的处置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资源者则实施严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些理论问题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些理论问题3 彭少麟 任 海 33 张倩媚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广州 =摘要> 湿地是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 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湿地是野生生物的栖息地 可调控区域内的水分循环和≤! 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其生物生产力可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商品 还能过滤和分解所吸纳的污染物 由于湿地的功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全世界的湿地因大量围垦和干扰而丧失或退化 在退化湿地的恢复过程中 可用自我设计和设计理论!演替理论!入侵理论!河流理论!洪水脉冲理论!边缘效应理论和中度干扰假说等理论作指导 湿地恢复的方法包括 尽可能采用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恢复湿地的供水连接 利用水文过程加快恢复 控制污染物的流入 修饰湿地的地形或景观 改良湿地土壤 在最佳位置重建湿地的生物群落 减少人类干扰 提高湿地的自我维持能力 建立缓冲带以保护自然的和恢复的湿地 建立湿地稳定性和持续性的评价体系并予以监控 关键词 湿地恢复 自我设计和设计理论 恢复技术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Τηεοριεσανδτεχηνιθυεσοφδεγραδεδωετλανδεχοσψστεμρεστορατιον.°∞ ≥ ∞ ± 2 ≥ ∏ ≤ ∏ ≤ ≥ ∏ ∏ 2≤ ∞ ., ,14 ? ? ∏ × √ ∏ 2√ ∏ × ∏ 2 ∏ ∏ ∏ ≥ ∏ 2 √ ∏ ∏ √ ∏ ∏ ∏ × ∏ ∏ ∏ 2 ∏ √ ∏ ∏ ∏ ∏ Κεψωορδσ ? ≥ 2 √ ∏ ∏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科学院生 物特支费 ≥× 2 2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创新小组和广东省基金 团队资助项目 33通讯联系人 收稿 接受 1 引 言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 全球约有 ? 的湿地 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积的 其中约 的湿地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区域 此前 于 估计全球湿地有 ? 两者数据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两人对湿地的划分范围不同 当前人们沿用较多的仍是较大的数据 ≈ 湿地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 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湿地的重要功能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全球约 的湿地资源丧失或退化 严重影响了湿地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自 世纪 年代开始 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展了有关研究和实践 以保护自然湿地并恢复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 我国虽然起步晚一些 但发展很快 尤其是红树林湿地恢复和湿地综合利用方面 本文拟探讨湿地退化的原因!湿地恢复的有关理论及方法 2 湿地的功能及其退化原因 湿地是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 其水位常常较浅或接近陆地表面 主要分布在海岸带和部分内陆区域 美国一般可将湿地分为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和内陆湿地生态系统 其中前者又可细分为潮汐盐沼!潮汐淡水沼泽和红树林湿地三类 后者可细分为内陆淡水沼泽!北方泥炭湿地!南方深水沼泽和河岸湿地四大类≈ 中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 沼泽型组 森林沼泽!灌丛沼泽!草丛沼泽!藓类沼泽 浅水植物湿地型组 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 红树林湿地型组 盐沼型组 灌丛盐沼!草丛盐沼 海草湿地型组≈ 湿地作为一种生态系统 其主要的功能体现在 调控区域内的水分循环 调节区域乃至全球≤! 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具有生物生产力 分解进入湿地的各种物质 作为生物的栖息地≈ 对人类来说 这些功能体现的价值包括 生物多样性的生境 调控洪水!暴雨的影响 过滤和分解污染物 改善水质 防止土壤侵蚀 提供食物和商品 旅游地点等≈ 应用生态学报 年 月 第 卷 第 期 ≤ ∞≥∞ ? °° ∞?∞≤ ≠ √ 14 Β ?

草地退化主要原因及治理对策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贵德县草地退化主要原因及治理对策 毕业生:王玉林 指导教师:陆老师 班级:植保01(03)班 专业:植物保护 所在系部:农材科学系 2010年6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证书或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表示谢意。 毕业生签名:时间:年月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留、汇编论文。同意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毕业生签名:时间:年月日

目录 论文摘要 (1) 关键词 (1) 1、自然概况 (1) 2、贵德县草地与土壤类型 (2) 3、贵德县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2) 3.1鼠虫害猖獗 (2) 3.2过度放牧 (2) 3.3乱垦滥挖 (2) 3.4其他因素 (3) 4、理方法与对策 (3) 4.1划区轮放 (3) 4.2保护草地有益动物繁衍 (3) 4.3以草定畜,科学合理利用资源 (3) 4.4实施“退牧还草”项目,恢复和保护草地植被 (4) 4.5 建全体制,强化意识 (4) 4.6提高认识、加强管理、依法治草地 (4) 参考文献 (5) 致谢 (6)

湿地恢复建设标准-final

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 (送审稿) 2007 北京

编制说明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林业局发展计划与资金管理司的要求,依据国家有关湿地保护与恢复和基本建设的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编制,并经多次征求有关方面的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后而形成的。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但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湿地丧失和退化严重,严重影响了湿地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湿地周边地区大多人口稠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类对湿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人为的不合理开发活动是导致湿地退化或丧失的主要原因。目前已颁布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和正在实施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和《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都将湿地保护与恢复分别列为优先行动计划和重点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大。自2002年以来,国家林业局先后启动了湖北洪湖、河北衡水湖、黑龙江安邦河湿地、宁夏银川湿地等湿地恢复示范工程。但由于湿地类型不同、规模不一、面临的威胁不同,湿地恢复工程的建设内容复杂。为了因地制宜地确定湿地恢复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统一湿地恢复工程项目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使湿地恢复工程更为科学、合理和实用,以满足全国湿地保护工程以及相关部门对湿地的恢复、评价和科学管理的需要,国家林业局发展计划与资金管理司组织编制了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在总结我国以往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外先进的湿地恢复理念,编制完成了本建设标准。 本标准共分为5章28条。第一章总则,主要说明了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第二章湿地类型与规模,主要给出了不同湿地类型与规模的划分标准;第三章工程项目构成,主要给出了湿地恢复工程建设的项目构成;第四章工程项目建设布局,分别按类型和规模提出了湿地恢复工程项目的建设布局;第五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别按类型和规模给出了湿地恢复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条文说明》是对《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的依据以及执行中要注意的事项的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计划与资金管理司提出。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组织制订工作。 编写组 2007年8月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案确定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案确定 1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 1.1 地域性原则 我国湿地分布广,涵盖了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各种类型的湿地。因此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湿地类型、功能要求、经济基础等因素,制定适当的湿地生态恢复策略、指标体系和技术途径。 1.2 生态学原则 生态学原则主要包括生态演替规律、生物多样性原则、生态位原则等。生态学原则要求根据生态系统自身的演替规律分步骤分阶段进行恢复,并根据生态位和生物多样性原理构建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群落,使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处于最大利用和最优循环状态,达到水文、土壤、植被、生物同步和谐演进。 1.3 最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退化湿地系统的生态恢复是一项技术复杂、时间漫长、耗资巨大的工作。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某些环境要素的突变性,加之人们对生态过程及其内部运行机制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往往不可能对生态恢复的后果以及最终生态演替方向进行准确的估计和把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就要求对被恢复对象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论证,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同时,还应尽力做到在最小风险、最小投资的情况下获得最大效益。在考虑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应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2 湿地生态恢复的目标 湿地生态恢复的总体目标是采用适当的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逐步恢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终达到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持续状态。但对于不同的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其侧重点和要求也会有所不同。总体而言,湿地生态恢复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如下: (1)实现生态系统地表基底的稳定性。地表基底是生态系统发育和存在的载体,基底不稳定就不可能保证生态系统的演替与发展。这一点应引起足够重视,因为中国湿地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大都属于改变系统基底类型的,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湿地的不可逆演替。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_白降丽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5,22(4):464~468 Journal of Zhe jiang Forestry C ollege 文章编号:1000-5692(2005)04-464-05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 白降丽1,彭道黎1,庾晓红2 (1.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2.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摘要:如何保护好现有的健康生态系统,并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已成为生态系统研 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介绍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恢复与重建等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退化生态 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基本原则、方法以及程序,并进一步阐述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退 化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废矿地、退化海岛生态系统、退化水生生态系统等恢 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指出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趋势,主要包括生态系统退化 的预测预报机制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和机理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 关键技术体系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技术和评价指标 体系研究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参47 关键词:恢复生态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识码:A 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伴随着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长期的工业污染,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以及将大范围的自然生境逐渐转变成农业和工业景观,形成了以生物多样性低、功能下降为特征的各式各样的退化生态系统(degraded ec osystem)。这些变化都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以及重建可持续的人工生态系统,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几个相关概念 1.1 退化生态系统 陈灵芝等[1]认为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章家恩等[2]认为退化生态系统是一类病态的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或者在二者的共同干扰下,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整体发生的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的量变和质变,其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displacement),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固有功能的破坏或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稳定性和抗逆能力减弱,系统生产力下降。这类系统也被称之为“受害或受损生态系统(damaged ecosystem)”。 不同的学者对退化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是不同的。余作岳等[3]将退化生态系统分为裸地、森林采伐迹地、弃耕地、沙漠化地、采矿废弃地和垃圾堆放场等类型。章家恩等[2]认为退化生态系统应分为 收稿日期:2004-09-09;修回日期:2005-03-28 基金项目:“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1BA510B) 作者简介:白降丽,博士研究生,从事森林生态学研究。E-mail:bjl wtx@s https://www.doczj.com/doc/9e3953634.html,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 ——兼论自然力在北京西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蒋高明陈圣宾李永庚刘美珍于顺利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100093) 摘要:目前,中国各种生态系统的退化现象非常严重,已经很难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造成的,因为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进而引起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当地居民摆脱贫困。因此,资金应该用在人的身上,而不仅仅是栽树种草。因为栽树种草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但在稳定土壤方面的收效却很小。如果人口和动物的压力减轻了,自然恢复的力量就会加强,已经退化的土地会逐步恢复,从而建立真正的保护区。我们应该鼓励新型土地使用模式,比如生态旅游等,因为这种使用方式会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减少到最低。为此,我们提出了用一小块土地支持一大片退化土地的恢复,并用自然的方法修复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相处而不是对立的,这种理念对于目前中国的生态系统修复仍然有指导意义。然而,如果我们要使所谓的生态工程达到预期目的的话,首先就要通过建立既符合生态标准又有经济效益的生态城镇来实现对人口的管理。 京西的生态修复已经成为北京市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新的城市建设规划,门头沟区和其他几个区已经被列为京西生态涵养发展区,将成为北京的生态屏障。北京市政府最近决定为实现这个目标投入大量资金。本篇论文讨论了如何在京西地区,特别是门头沟区,对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关键词:生态系统退化,修复,自然过程,生态城镇,京西地区 生态系统退化是由于人为或者自然因素,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的下降、结构的简单化以及功能的丧失。由于人口和技术能力增加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增无减,尤其在经济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包括热带雨林、萨王那群落、亚热带森林、温带森林、温带草原、水生生态系统,以至于高寒荒漠。在我国的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着低效益、高破坏性的社区发展模式如陡坡开垦、过度放牧、围湖围海造田、竭泽而渔等,加重了生态系统的退化。生态系统退化不仅带来了本身的生态问题,还诱发了其它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大河断流、洪水泛滥、荒漠化扩大、沙尘暴频次加大、水土流失、病虫害爆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干旱化加重等等。为此,国家被迫在很多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自然保护区工程等。为了使工程 *蒋高明,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长期从事恢复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与生理生态学研究。EMAIL: jgm@https://www.doczj.com/doc/9e3953634.html,。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统。按拉姆萨尔(Ramsar)公约,湿地的定义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泥炭、海盐等)、交通和旅游等资源,是地球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组成部分交互作用,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 我国湿地面积约2.5×107平方米,仅次于加拿大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人口膨胀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了来自人类社会的巨大压力。主要表现为城市污染物的排放(废水、垃圾)、农业面源污染、湿地盲目开垦、滥捕滥捞、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其结果造成河流断流、泥沙淤积、湖泊萎缩、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己经成为全球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湿地进行生态修复迫在眉睫。 湿地生态系统属于水域生态系统。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研究是揭示湿地功能机理的关键。当前,国内外湿地生态过程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化学过程侧重研究各类湿地C、N、S、P等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Hg等重金属循环,沉积物、枯落物的积累和降解及微生物在养分循环中的作用。②生物过程研究更加注意长期定位和模拟实验研究。同时开展了物种迁移与基因流动过程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③物理过程仍是侧重湿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将系统热力学、信息论及控制论等新兴理论应用于湿地能量流动研究。通过对湿地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相应研究,揭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 湿地生态系统特点:一是脆弱性。水是建立和维持湿地及其过程特有类型的最重要决定因子,水文流动是营养物质进入湿地的主要渠道,是湿地初级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因此,湿地对水资源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由于水文状况易受自然及人为活动干扰,所以湿地生态系统也极易受到破坏,且受破坏后难以恢复,表现出很强的脆弱性。二是过渡性。湿地同时具有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特点,表现出水陆相兼的过渡性分布规律。三是结构和功能的独特性。湿地一般由湿生、沼生和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阳光、水分、土壤等非生物因子构成。湿地水陆交界的边缘效应使湿地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特征,为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提供了适宜的生境,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多样的生物多样性。四是较强的自净和自我恢复能力。湿地通过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以及化学、生物过程,吸收、固定、转化土壤和水中的营养物质的含量,降解有毒和污染的物质,净化水体。因此,湿地具有较强的自净和自我恢复能力。 湿地恢复 ,一方面指受损湿地生态系统通过保护使之自然恢复的过程 ,另一方面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 ,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 ,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 ,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包括提高地下水位来养护沼泽 ,改善水由栖息地 ;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湖容 ,增强调蓄功能; 迁移湖泊、河流中的富营养沉积物以及有毒物质以净化水质 ; 恢复泛溢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 ,提供野生生物栖息

恢复生态学教案(选修课)

贵州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了解恢复生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国内外发展历程,明确恢复生态学要解决的问题。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恢复生态学产生的背景。难点为恢复生态学的内涵及目的。 教案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国内外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了解恢复生态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明确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自身的理论体系。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难点为自我设计理论的核心。 教案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恢复生态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了解退化生态系统和健康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和过程,了解我国脆弱生态系统的分布和特征。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和特征。难点是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和过程。 教案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了解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原则和程序。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生态恢复的原则和程序,难点是生态恢复的方法问题。 教案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程序。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掌握生态恢复的基本方法和评价标准。了解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成因和过程,掌握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重要理论。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成因和过程。难点是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重要理论。 教案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生态系统恢复成功的评价标准。 课程名称:农业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了解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生理生态学问题,农田土壤退化的类型和现状。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生态学原理。难点是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生理生态学问题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土壤生态学作业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土壤退化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恶化导致肥力下降的总称,因此可分为土壤物理退化、土壤化学退化、土壤生物退化,土壤荒漠化是土壤退化的终极形式。土壤退化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些完全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所引起的,大部分是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以土壤侵蚀的形式致使土壤退化。 ①土壤物理退化:土壤物理退化主要有土层变薄、土壤沙化或砾石化、土壤板结紧实等,前三者主要是由土壤侵蚀引起的,而土壤板结紧实主要是耕作栽培措施不当所致,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提高,机械作业导致土壤压板也越来越严重。 土壤侵蚀也称水土流失,是指表层土壤或成土母质在水、风、重力等力量的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现象。可见土壤侵蚀包括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类型。 水力侵蚀是指由于地表水的径流,导致土壤随水流走的现象,是最普遍、最广泛、最严重的一种土壤侵蚀,所以一般将土壤侵蚀视为水土流失。 风力侵蚀是指风将表层土壤吹走的现象,一般当风速>4~5米/秒时,就会产生风力侵蚀的现象,当风速达8米/秒时,风力侵蚀就很严重。风力侵蚀的结果往往导致表层土壤沙化或砾石化,最终成为沙漠。 ②土壤化学退化:土壤化学退化包括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降低、养分不平衡、可溶性盐份含量过高、土壤酸化碱化等。长期单一的耕作种植制度,不仅过度消耗某些养分,造成土壤养分不平衡;而且有害有毒的物质增加,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 主要是由于土壤氮磷不平衡,因此,九十年代前后施用磷肥的效果格外显著,但不久又出现大面积缺钾,钾肥效果越来越好,特别是高产农田,钾肥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肥料,微量元素肥料也有很好的效果。

生态危机的成因及其解决方法

生态危机的成因及其 解决方法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邮编:

摘要 20 世纪后期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指导我们自身行为的思想观念,从理论的层面上寻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良策。本文首先介绍了一下生态危机的定义及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的生态危机问题;接着阐述了生态危机的的根源;最后介绍了几种解决当今生态危机的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生态危机人与自然代内平等代际平等

人类进入 20 世纪以来,高度发展的社会文明显示了科学技术强大的社会功能,它带来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社会的极大进步,明显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它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人类现代文明的组成要素和内在原动力。然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并不意味着幸福、享乐和希望,它的进一步发展加剧了对外在自然的严重破坏,导致了生态问题的出现。那么何谓生态危机?关于生态危机的本质,学术界有过争论,主要是由于学科研究对象的不一致而有不同的界定。比如,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危机的实质是生态系统的一种失衡状态,这是一个狭义的自然科学问题。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在哲学视角中,所谓生态危机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 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空气污染严重。 (2)水体污染和淡水危机。 (3)森林和植被减少。 (4)土壤侵蚀和沙漠化。 (5)物种灭绝。 (6)能源和其它资源短缺。 (7)气候变暖、臭氧层变薄。 (8)生活垃圾日益严重。 从根本上说,生态危机的产生是人类的生存之“道”没有遵循生物演化的唯物主义学说。也就是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作用远远大于生态系统本身的容纳量和容纳度,从而改变了生态系统的原有结构和功能,破坏了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和平衡。人类是生物圈的一员,生物圈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赖以支撑的最重要的环境。生物圈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从这个简单的模式,可以清楚地看出,人类一方面以生物圈作为生存的家园和发展的资源,一方面又用人类创造的文化技术来适应、改造和干扰生物圈。人类社会的这种生物性的新陈代谢和技术性的新陈代谢,对生物圈的影响是巨大的。人口压力对于日益减少的地球资源的影响,地球表面四处蔓延的沙漠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以及当今地球上所有的生态危机和生态破坏,都是人类社会对生物圈影响的结果。 生态经济学家用下述方程式表示人类社会对生物圈的影响: =?? I P A T 式中: I——影响; P——人口; A——富裕程度(即消费); T——对环境不利的技术。 人与生态环境关系有三个事实:一是生态学所揭示的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的

恢复生态学复习资料22

第一章 生态恢复学:研究生态系统退化机理、恢复机制和管理过程的科学(董世魁,2009)。 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和丧失、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能力下降。 生态恢复的广义概念(选择) 1.修复(Rehabilitation)除去干扰,恢复到原来状态,但不一定是健康状态 2.重建(reconstruction):人工建设改良,恢复部分结构功能 3.再植(Revegetation):通过栽植、播种植被、恢复植被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修补(Remedy):修补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其良性发展。 5. 改良(Reclamation):改善立地条件,以便使生物更好的生存或生长。 6.更新(Renewal):人工维育或改造,促进生态系统更新和发展 7.更替(replacement):提供相同立地条件或构建类似生态系统,以代替受损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退化类型(填空) 根据尺度大小,分局部生态系统退化、区域生态系统退化和全球生态系统退化。 根据生态系统类型,分陆地系统退化、水生系统退化、大气系统退化和人类-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退化。 依据成因类型,分为6种类型 1.裸地 2.森林采伐迹地 3.弃耕地 4.沙漠 5.废弃地(a、工业废弃地b、采矿废弃地c 、垃圾堆放场) 6.受损水域生态退化的原因与过程(填空、选择) 1.自然干扰(大气干扰、地质干扰和生物干扰) 物理干扰:火灾、冰雹、风暴、雪灾、霜冻、酸雨、泥石流、滑坡、洪水、潮汐、降水等; 生物干扰:捕食、放牧、伤害、取代其它有机体的非捕食性行为、系统中大型捕食动物的消失等 2.人为干扰:指的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引起的干扰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施加的各种影响。属社会性压力。如污染、森林砍伐、露天开采、采集、狩猎、捕捞、旅游、探险等 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详见课本第九页(简答题、选择题-刀耕火种属于哪一类退化) 突变过程:在受到特别强烈的干扰时,生态系统表现出的退化过程。 特点:干扰力>抵抗力,时间短,速度快,恢复慢。如火山、采矿 跃变过程:在受到持续干扰的作用下,生态系统最初并未表现出十分明显的退化或并未退化,但干扰的持续、破坏性进一步累积到一定程度后,生态系统突然剧烈退化的过程。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退化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生态系统退化 生态系统: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体)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 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具有保持系统各组分成分稳定,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自我调节并恢复到稳定状态的能力。 生态平衡是相对的动态平衡。当生态系统与外界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时,都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外界干扰在系统的耐受范围内时,由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并恢复的能力,既有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也有可能达到新的平衡。当外界干扰强度过大或干扰时间过长时,生态系统内部的生物种类及数量将发生明显下降,使得生态系统的演替处于退化状态,简称生态退化。 自然因素造成的生态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 引起生态系统改变的重要因素: (1)间接驱动力: 1、人口的急剧增长,增加资源和环境的总消耗量; 2、人均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总体提高,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人均索取量; 3、妇女地位的提高、民主决策的加强、多方环境协议的制定等,使社会政治驱 动力作为影响决策的力量,向着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 4、人们的价值观、信仰和准则,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和环境认知价值,间接驱 动着生态系统的变化; 5、科学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系统产生正反两方 面的效应。技术进步,使大部分农产品的单位产量得到提高,也使砍伐森林的能力提高,海洋捕鱼的广度与深度加大,导致森林系统与海洋系统的破坏比以往更为广泛与迅速。 (2)直接驱动力:1、栖息地的被改变;2、过度开发;3、全球气候变暖。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系统共性:1、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2、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3、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1、太阳辐射(直射和散射);2、无机物质;3、有机物质;4、土壤。 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1、生产者;2、消费者;3、分解者(又叫还原者)。 食物链:生物之间存在的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 食物网: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的复杂的捕食关系。某个环节(物种)缺失时,其他相应环节能起补偿作用

3.1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地原因

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0 18 年 4 月10 日第七周星期二总第22 课时 【课标导航】 一、课标要求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3.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二、课标解读 1.了解生物物种减少的现状,掌握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 2.了解森林资源破坏的现状,掌握森林资源减少的原因。 3.了解湿地的概念及其生态功能。 4.了解湿地的破坏现状,掌握湿地减少的原因。 5.了解生态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特点。 6.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教材梳理】 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生物物种减少 (1)现状:目前,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海洋和淡水生物严重退化,岛屿上鸟类和哺乳动物很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2)原因: ①人们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生态环境改变。 ②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过度捕猎、开发和走私,可导致物种数量减少。 ③大量引入的外来物种同土生物种竞争栖息地和食物,有的甚至以土生生物为食,或者带来某些土生物种无法抵御的疾病,也使土生物种濒临灭绝。 2.森林资源破坏 (1)现状:对全球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的热带雨林损失尤其严重。

(2)原因:树木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染是造成森林减少的原因。 3.湿地减少 (1)概念:湿地指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半咸或咸的水域地带,静止或或流动、淡的、半咸或咸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功能: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因而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3)现状: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湿地的面积急剧缩减,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巴西中南部的塔尔泛滥平原也在不断退化。在我国,长江中游河湖的快速淤积与天然湿地的过度开垦,使湿地面积大为减少,为调蓄防洪带来很大的隐患。 (4)原因: ①土壤侵蚀导致进入河流的泥沙增加,减少了湿地的面积; ②大量引水灌溉和河道截流改向,以致湖泊沼泽水量减少,面积急剧缩小,甚至完全干涸; ③人类的围湖、围海造田,使湖泊、和海滨滩涂湿地面积减少; ④环境污染使湖泊、沿海富营养化现象时有发生,湿地的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湖泊、海岸生态系统退化。 二、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等。 【知识探究】 探究点1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角度 (1)分布区域 每种生态环境问题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都是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形成的。因而首先要明确分布的区域。 (2)形成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说,自然原因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基础(如生物多样性、森林资源、湿地等问题都会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沙漠化往

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理论及技术_孙毅.pdf

第33卷第3期内蒙古林业科技Vol.33No.32007 年 9月JournalofInnerMongoliaForestryScience&Technology Sept.2007 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理论及技术 孙毅1,郭建斌1,党普兴2,刘艳辉1 (1.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北京100083;2.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陕西西安710048) 摘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生态恢复为主题,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分析湿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重点 分析了主导生态因子水文特征的变化、形成原因及其生态影响。从湿地生境、湿地生物、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 功能方面,系统地分析了湿地生态恢复的具体途径,同时为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稳定发展,提出了经济、生态协调 发展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修复 中图分类号:P931.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066(2007)03-33-03 ResearchonEvergladeWetlandRemediation SUNYi1, GUOJian-bin1, DANGPu-xing2, LIUYan-hui1 (1.College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 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 Beijing100083, China;2.InventoryandPlanningInstitute, StateForestryAdministration, Xian710048, China) Abstract:Evergladeisoneofthemostproductivitybiogeocenose, whichhasitsownenvironmentalfunctionand wetlandbenefit.Forthereasonitisoneoftheobjectsemphasizedlyprotectedbyhuman.Thispaperresearchesthe evergladebiogeocenosemodifiedwithwetlandremediationandguidedbybionomics, analysesthemainquestionsa-boutwetlandandenvironment.Theapproachofevergladewetlandremediationisanalyzed, andthemanagemode ofthebalanceabouteconomyandwetlandisbroughtforward. Keywords:everglade;wetland;ecosystem;remediation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05BA517A05)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 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 统。按拉姆萨尔(Ramsar)公约,湿地的定义为:“天 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 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 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湿地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水资源、生物资 源、能源(泥炭、海盐等)、交通和旅游等资源,是 地球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的物 理、化学和生物组成部分交互作用,在调节气 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净化水质、保护生物 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环境功能 和生态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 我国湿地面积约 2.5×107hm2,仅次于加拿大 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人口膨胀以及工 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湿地生态系统遭 受了来自人类社会的巨大压力。主要表现为城市 ①收稿日期:2007-07-13

厦门海湾生态系统退化的影响因素及生态修复意义_余兴光

厦门海湾生态系统退化的影响因素及生态修复意义* 余兴光1,2  郑森林2,3  卢昌义 1** (1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厦门361005;2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361005; 3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016) 摘 要 以厦门海湾生态服务功能逆向演变的历史过程为例,对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主要影 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适当的围堤填海,过度的海洋资源开发,污染防治工程措施滞后于快速发展的区域开发,是造成海湾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受损生态系统在长期的生态恢复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证明生态系统资源的经济价值,进一步认识到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关键词 海湾,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功能价值,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 X8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06)08-0974-04 Affecting factors of ecosystem degradation in Xiamen Bay and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remediation .Y U Xing guang 1,2,ZHENG Senlin 2,3,LU Changyi 1(1 Environmental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Xiamen Univer -sity ,Xiamen 361005,China ;2 T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 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X iamen 361005,China ;3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Chines 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10016,China ).Chines e Journal of Ecology ,2006,25(8):974~977. T his paper analy zed the degradation in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 n of Xiamen Bay ,and illustrated the key af -fecting factors ,including unreasonable sea reclamation and sea -bank construction ,unsuitable coastal resources ex ploitatio n ,and lagg ed pollution treatment wo rks in intensively exploited coastal area .T he great ex penditure and difficulty of damaged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restoration suggested the great ecological function v alue of undamaged ecosystem ,and the great economic value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with environ -ment protection . Key words bay ,ecosy stem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ecological function v alue ,ecological remediation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337010和20277041)。**通讯作者收稿日期:2005-01-21 接受日期:2006-05-10 1 引 言 生态系统在完成维持人类生存“任务”的生态服务过程中,通过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粮食、药物和工业原料以及人类生存的空间)形式提供直接生态服务,还通过系统本身固有的功能属性提供生态服务。如污染物的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维持、养育多样性文化生活等。随着人类社会的高度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着挑战。在海洋区域范围内,人类对海洋的过度或不适当开发,使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被打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恶化,这已成为全球性生态问题及制约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研究表明,近40年来,全球累计丧失的滨海滩涂湿地面积相当于沿海湿地总面积的50%(约2.19×106 hm 2 ),已构成对区域生态安全的潜在威胁[7] 。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或消失,取决于自然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内在矛盾。根据国家海洋局2005年1月9日发布的《中国2004年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由于陆源污 染物排海,围填海侵占海洋生态环境,生物资源过度开发,莱州湾、黄河口、长江口、杭州湾及珠江口生态系统均处于不健康状态 [5] 。环渤海地区26座城市 的污水直接排入渤海湾,过度捕捞渔业资源,盲目围海造田和河口建闸,以及100余个海上石油平台和9万多条船只的生产活动,致使渤海污染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渔业资源渐趋枯竭[17]。渤海某些局部海域正趋于“荒漠化”,如锦州湾五里河口近7km 2 河口海域已无任何生物 [2] 。渤海海区服 务功能急剧衰退,国务院批准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仅“十五”期间计划投入296.7亿元,3个行动时期计划至2015年[10]。可见,生态系统遭到损毁后,修复生态服务功能的代价巨大,时间漫长。由于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高度发达的产物,人类复杂的生产生活活动是影响城市景观结构和格局的最重要的驱动因素[6]。了解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产生 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6,25(8):974~977 DOI :10.13292/j .1000-4890.2006.0185

怎样恢复我国退化的生态系统

【摘要】我国是全球陆地生态最多的国家,基本囊括了全部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这些生态系统是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的生态系统都在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之中,形势不容乐观。退化生态系统的治理必须认清造成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和存在的关键问题,其中西部是重点。生态治理应当从基础的科学问题入手,减少人为压力,释放自然恢复潜力。国外成功的经验是利用自然力,国内外一些大型的生态工程之所以不能成功,正是因为违背了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为此,我们建议对于我国的退化生态系统治理应当“以人为本”,将退化生态系统治理与正在发展的城镇化集合起来考虑,实施人口城市化、生态自然化;先易后难,分类治理;保障经费使用的有效性,并形成生态治理产业,促进我国各类退化生态系统的全面治理。 全球共有十大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我国占其中九类,分别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带针叶林、红树林、草原、高寒草甸、荒漠、苔原。我国唯一缺乏典型的非洲萨王那群落(稀树疏林草地生态系统),但是中国的四大沙地(浑善达克、科尔沁、毛乌素、呼伦贝尔)在健康状态下其结构与功能恰恰是“萨王那”类型的。这样,我国不仅是全球生态系统类型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囊括全部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后,非常不幸的是,我们这些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中(刘国华等, 2000)。除了众所周知的森林锐减、荒漠化扩大外,那些过去较少受到破坏或轻度破坏的高寒草甸、温带草原也出现了严重退化。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的现实异常严峻,如果控制不住,将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国家安全。由生态系统退化的诱发各种生态灾难,业已使国家蒙受了重大损失,如1998年仅长江和松嫩流域特大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2000亿人民币!(温家宝, 1998)。生态破坏还加剧贫困,影响社会安定。在我国一些沙化严重的地区,当地农民被迫远走他乡,成为生态灾民。因此,我国退化生态系统的治理应当列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能力建设的头等大事情来抓。 一、国内外的经验与教训 二、要认清生态治理存在的关键问题 针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系统退化,国家相应启动了许多以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工程(国家林业局, 2002), 但是问题依然存在,一些治理效果相对于巨额投资来讲却不尽人意。造成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是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下述关键问题的存在:第一,在西部经济发展方面,忽视了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薄弱的社会基础这些基本事实。毛泽东(1956)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有关于少数汉族与民族关系的精辟论述:“我国少数民族人数少,占的地方大。论人口,汉族占百分之九十四,是压倒优势”;“而土地谁多呢?土地是少数民族多,占百分之五十到六十。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至少地下资源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物博’”。确切地说,黑河-腾冲线是我国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产业类型的综合分异线:东部以汉族为主, 占全国的94.3%,面积为42.9%;西部少数民族集中分布,人口虽只有5.7%,然其面积却达57.1% (张善余,1999)。目前,中国的东部经济发展很快,西部被迫追赶,但由于人才、交通与基础条件的限制,西部不可能赶上东部。中国1000个著名制造业的89%在东部,而西部仅占11%;仅一个江苏省(13.7%)就超过了西部十几个省的总和。因此,西部无论怎样追赶,经济的不平衡这条鸿沟是很难逾越的。而在盲目追求gdp中造成的西部生态退化所需的高额治理费用,却不得不由国家来“买单”,如2002年国家“六大林业工程”的256亿元主要用在了西部。 西部脆弱的环境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土壤沙化、盐渍化、气候干旱化、水资源短缺等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应当成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00 000 km2,其中约有80%发生在西部,全国每年新增的荒漠化土地也大都分布在西部地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西部孕育着巨大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库,如云南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野生稻、茶、香蕉的近缘种都在这里分布;新疆干旱区、青藏高原地区分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