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

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

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
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

抚宁县第一中学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导师:谢立亮

小组成员:李允天祖述豪王心雨

张慧欣张竹苒呼冠彤

赵喜超马志向张琳琳

二零一二年一月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出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军事变革,空军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而太空战的思想又更进一步推动各国发展航天技术。航天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军事实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

各个国家都不愿在某一个方面落后于他国,更何况是关乎国家安危的军事科技呢!美国在搞航天技术,俄罗斯在搞航天技术,日本、印度也在搞航天技术......当然中国也在搞,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也想搞,只不过没有能力搞罢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谁要是在这场航天竞技比赛中输了,那么就可能在未来的战争中被打。

理所当然,中国也不愿输掉这场比赛。

中国在积极发展航天技术,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应该是国人为之骄傲的。但是,与俄罗斯、美国等航天大国比起来,我们还相差甚远,所以发展航天技术是我们必走之路。那么,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对我国军事影响又是如何呢?对,我们研究性课题小组进行深入了调查。

神八与天宫一号的对接

“神舟八号”飞船为改进型载人飞船,它全长9米,最大直径2。8米,起飞质量8082公斤,具备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功能,发射升空后将与正在轨稳定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交会对接,实施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长征二号F”遥八运载火箭全长58。3米,起飞质量497吨,运载能力为8130公斤,其在“长征二号F”火箭基础上进行多项改进,具有运载能力更高、入轨精度更高、可靠性更高等特点。

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后的两天内,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两个重达8吨的“庞然大物”在距离地球350公里外的太空中实现完美对接。预计交会对接的时间是2日深夜至3日凌晨,届时飞船和天宫一号正飞行在我国甘肃、陕西上空。第一次成功交会对接后,由“天宫”和“神八”组成的“小家庭”将飞行12天左右,择机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

先是对接机构解锁,两个飞行器分离,神舟八号飞船撤离至距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140米处停泊,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再次构成组合体。

组合体继续飞行两天后,它们将不得不面临“分手”,两个飞行器再次分离,神舟八号飞船撤离至距天宫一号5公里外的安全距离,交会对接试验结束。

在中国的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中,中国最终要建设的是一个基本型空间站,它的规模不会超过现有的“和平号”或国际空间站。

基本型空间站大致包括一个核心舱、一架货运飞船、一架载人飞船和两个用于实验等功能的其他舱,总重量在100吨以下。其中的核心舱需长期有人驻守,能与各种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对接。具备了20吨以上运载能力的火箭,才有资格发射核心舱。为此,我国在海南文昌新建继酒泉、太原、西昌之后的第四个航天发射场,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同时,我国还在天津新建总装场。

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对我国军事的影响

一.航天技术与战略威慑力.

进入21世纪,虽然说世界的大环境是和平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会一直和平,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这应该成为一种国防常识。想要世界和平,就必须阻止战争的发生,阻止战争发生,让国家处于战争门外,那么,首先就要有

较强的军事实力,具有一定的威慑力,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这里我说到了威慑力,也就是战略威慑力。那么,航天技术与战略威慑力到底有何关系呢?也许有的人会说战略威慑力应该与核武器有关,对了,这确实与核武器有关。一个国家要有威慑力,是需要有核武器,但是,如果仅仅只是拥有核武器,那么对你的敌人根本起不到威慑作用,反而可能是一种自危(危害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二:

a.只有把核武器投到敌人境内才可能对敌人造成杀伤

b.如果自己发射的核武器在自己领土内爆炸,那就是危害自己。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核武器又具有威慑作用,关键是要能到达敌人领土,而这一点就与航天技术有着直接联系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发展航天技术一个关键项目就是发展火箭技术,而核武器的投

送靠的就是火箭技术。

●有了火箭技术,只需要将其改变一下就可以运用在核武器的投

送了。

●世界警察(这里指美国军方)不是一直不让朝鲜搞核武器吗?

同时他也为朝鲜发展航天技术而感到害怕,那是因为如果朝鲜

掌握了火箭技术,朝鲜的核武器就真正有可能打到美国去,这

样的后果美国人怎么会让它实现呢!如果一个国家发展了航天

技术,拥有了火箭技术,那么在拥有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后,

就可以达到战略上威慑敌人的效果了。

二、航天技术与军事信息获取

今天的战争,已经不完全是传统的机械化战争了,信息化成为了新军事变革的主题。今天的战争是信息化战争,顾名思义,信息化战争需要大量的信息,在现代战场上,军事信息的获取主要靠的是各类侦察卫星,据了解美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军事信息是靠卫星获取的。而这又与航天技术有关了。

发射和使用卫星作为航天技术的一部分,在军事上应用十分广泛,它是获取军事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也往往决定着战争胜负。

“知己知彼”这应该是取得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知己就不用

说了,而知彼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了,那就是侦察卫星。发展了航天

技术,拥有很好的卫星侦察系统,就有了获取敌方军事情报的能力,有

了足够的敌方情报,包括敌方的军事部署、机动和调空、导弹基地、雷

达基地、战场地形等,拥有了这些情报,就更加了解敌人,在战争中就

可以拥有主动权,也就有了更大的机会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这当中,通过电子侦察卫星可以侦察到敌方的雷达位置、使用的频率以及敌方电台位置,还有可能截获敌方情报,当然也可以侦察到其

他的通信设备。有了这些侦察到的信息,就可以对敌方实施精确的目标

打击。可见,卫星在这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战争的胜利向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所以掌握好天气的动态也是至关重要的。当掌握了航天技术中的卫星技术后,就可以利用气象卫星获取

最新的天气情况,以更好地利用天时。

现代化战争需要尽可能多的信息,通过航天技术发射卫星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最有效的手段,可以使本国在战争中拥有天时和地利。

三、航天技术与军事通讯

在文章的前部分中我们已经提到了军事信息对战争胜负的重要性,那么,下面我将要主要说一说卫星在信息传递中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战场上,信息是一个永远的主题,无论是士兵与士兵之间的联系,还是士兵与指挥部的联系,都需要特定的通讯工具,而军用

通讯卫星就是这一通讯工具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卫星之所以能够成为

主要的通讯工具,是因为它有着与其他通讯工具比起来更大的优势。

首先,卫星通讯传输量大,传输质量好,其次是便于控制,保密性好。

在美国这样军事大国中,卫星通讯已成为其主要的通讯手段,据报道美国百分之七十的军用通信是靠军用卫星完成的,这足以证明军

用通讯卫星在现代化战争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见,拥有先进的通信卫星对战争胜负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发展

航天技术,发展卫星技术与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有着不可分割的

联系。

四、航天技术与精确制导

在现代的大规模战争中,精确定位对战术的运用很关键,因为不论是导弹的运用还是各类飞机的作战,制导和定位始终是关键。如果

一架F22战机在战场上失去了定位,结果飞到了敌方的领空,那才是

真正的笑话。因此,纵观各国都很重视导航系统的研制。

再一个就是导弹的制导。在导弹的衡量指标中,精度始终是最重要的指标,只有很高的精度才能达到精确打击的目的。

在今天所应用的导航系统中,无一不是用多颗卫星组成的,美国的GPS、中国的“北斗”都是这样。而要建立这样的导航系统,一是

要能制造出卫星,二是要能够把卫星发射到太空中。其中,发射又与

航天技术中的火箭技术有关了。发展航天技术,建立优秀的导航系统,

这关乎到战争胜负,国家的安危,无论你哪个国家都应该注意到这一

点,中国也应意识到这点,努力完善导航系统,而且刻不容缓,这不

仅关乎军事,也关乎经济。

五、航天技术与未来战争

人类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们不能只仅仅局限于昨天和今天,今天世界虽然相对和平,可是又有谁能说未来不会有战争,那么我们就

有必要为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做准备。很显然,与今天的战争相比起

未来的战争将会有很大的变化,其中,太空战场的开辟就会是一个巨

大的改变。所谓的太空战场就是把战争一部分引到太空,在太空进行

作战。在太空作战也和在其他战场作战一样,需要基地,那么,要建

立这样的军事基地所要靠的就是航天技术。

说到军事基地,那就应该拥有一定的规模,要在太空中建立有一定规模的空军基地谈何容易,如果没有掌握先进的航天技术那是根本

不可能实现的。

把战场引到太空中,那就意味着所有的武器都要在太空中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各种武器都必须被运到太空中,而这又是一个航天技术

的问题。各种太空武器要在太空中发挥作用,这也是一个需要我们现

在去解决的一大航天问题。

在太空中作战,最主要的是让各种武器自如地运动,所以就必须掌握变轨技术,这些都是很大的航天难题。因此我们现在就十分有必

要发展航天技术,只有把航天技术搞好了,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太空战

中有参与的可能,不然,就可能在其他战场中被打败。

在打击地面目标时,有的时候也需要涉及太空战场。比如通过使用洲际导弹打击敌方目标时,洲际导弹就要经过太空,所以,要发展

洲际导弹也必须掌握火箭技术,这样才有可能制造出洲际导弹。

总结

联系历史、现在和未来,发展航天技术是时代发展和军事变革的明智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只有搞好了航天技术,才能跟上军事变革的步伐,提高军事实力,增强国防力量。航天技术关乎军事领域的各个环节,虽说是航天技术,但是最终这些技术都会被用在陆军和海军上。

现代化战争离不开信息,离不开导航,离不开卫星,最终就是离不开航天技术,发展航天技术关系到军队建设,关系到未来战争的格局,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中国应该抓住机会,努力发展航天技术,让其成为增强国防实力的一个手段,并拉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天宫一号”之后,神舟八号飞赴太空,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意味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航天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因此,天宫与神八这次太空中的亲密接触,不仅奠定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在世界上的一席之地,可谓“一吻定江山”,也使中国未来空间站的组装和建造成为可能,使空间站物资和人的运输成为可能,而在其他潜在应用领域,如载人登月和深空探测任务等方面,其意义同样不可估量。

神八

神八”诱变育种猜想 时间:2011年11月02日 08时31分来源: 作者: 上海世博会上小朋友在太空家园馆太空育种厅内观看太空“花”开。背景为太空育种培育出来的“鲜花”。新华社记者何俊昌摄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太空育种,是指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和地面模拟空间环境装置,通过空间环境对植物发生诱变作用,致使种子产生变异,再通过严格的地面选育过程,获得优良的农作物品种。 今年,中国航天育种正迎来一个高潮。随着天宫一号升空,神舟八号携带的育种诱变装置将与其交会对接,由此开启我国空间诱变育种实验平台建设的序幕。 11月1日黎明,执行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八号飞船顺利升空。“神八”此次对接的,是我国首个太空育种平台——天宫一号。 农作物种子,作为我国探索太空的神秘访客之一,均出现在历次神舟系列飞船的搭载任务中。

在传统育种遗传资源尚显不足且育种方法相对单一的情况下,航天育种已然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 航天育种的诱变机理是什么?地面模拟因何无法取代?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在哪些方面无法企及?迄今为止,科学家对空间诱变机理尚不完全清楚。 “神八”发射升空后,将搭载诱变装置对接天宫一号,验证科学家们的种种猜想。 空间诱变玄机几重 一种杨树树种经搭载诱变,返回后又经地面培育,显现出优良的抗盐碱性能。由此科学家们猜想,其诱变机理有可能是太空环境对该树种的细胞膜蛋白通道产生了影响,致其不再吸收钠离子。 这是空间诱变育种的一个典型例子——“意外”获得某种需要的性状,也不排除相反性状的出现。然而令科学家感到困惑的是,无论结果好与坏,这种诱变机理依然充满神秘。 以往,通过航天器搭载升空的作物种子,经地面培育后,会显现出不同的性状:有的变大,有的变小,有的甚至变化为“零”。 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育种专家庞欣博士看来,“诱变率一般为百分之几甚至千分之几,其中有益的基因变异仅为千分之三左右”。 在空间诱变机理研究方面,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有专家认为,空间环境可引起生物基因组DNA碱基变异,造成DNA 断裂和重组,因此诱发变异。 在前不久举行的“2011年航天工程育种论坛”上,中俄航天搭载项目中方首席科学家刘敏则强调,导致种子诱变的原因可能与植物基因组中的转座子有关。转座子是一种可移动的遗传因子。 “空间环境中什么因素可激活转座子,哪些部位的转座子易被激活,这些问题还有待探索。”刘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虽然空间诱变存在诸多未解之谜,但其在育种方面的独特优势仍无法被取代。

神舟八号天宫一号对接过程详解

神舟八号天宫一号对接过程详解 118个传感器、5个操纵器、上千个齿轮轴承、18个电机和电磁拖动机构、数以万计的零件和紧固件呈如今记者眼前的两台银灰色圆柱状的周密复杂仪器,算是与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机构一模一样的试验鉴定件。 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即将执行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之际,新华社记者来到对接机构的研制单位--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05所,探访这两个航天器怎么进行太空之吻? 对接结构在地面已进行1101次试验 在太空将两个航天器对接起来形成一具组合航天器的对接技术,是人类载人航天活动的一项关键技术。目前,世界载人航天领域使用的对接机构有两大类:一类是美国航天飞机的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另一类是俄罗斯和欧空局atv飞船上的锥-杆式对接机构。 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对接机构采纳了导向板内翻式的异体同构周边式构型,对接机构所有的仪器设备都安装在周边,中间留了直径800毫米的人孔通道,宇航员和物资算是从那个通道运送。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交会对接大型地面试验系统原负责人陶建中介绍说。 陶建中说,对接机构在我国是一项全新技术,许多咨询题基本上往常从未遇到的,其中最要紧的技术难点有四个方面:一是怎么保证两个飞翔器相撞时别撞坏、别弹开,软硬适度;二是怎么保证不少相互矛盾的动作(如推-拉、合-分等)组合在一起具有高可靠度;三是许多复杂的产品要协调安装于周边,中间留出人孔通道,怎么实现系统集成;四是怎么在地面充分试验、模拟天上微重力事情下的对接分离过程。 上天之前,差不多在地面上进行1101次对接试验、647次分离试验。 对接分为8个步骤约需十分钟时刻 两个航天器在太空的交会和对接是两个别同过程。 陶建中介绍,当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在同一时间以同样的速度到达同一具地方顺利交会,两个飞翔器的速度、位置、姿态、偏差等11个参数满脚对接的初始条件后,飞翔器就将停止操纵,让它们依照惯性进行碰撞,整个对接过程一共大约需要十分钟时刻。 对接过程分为8个步骤: 第一步是相撞。在惯性作用下,8吨重的神舟八号与8.6吨重的天宫一号以每秒0.2米左右的速度进行相撞,当神舟八号上的主动对接机构碰撞上天宫一号上的被动对接机构,对接过程正式开始。 第二步是捕获。当神舟八号主动对接机构上的对接环,接到失衡传感器发出对接指令信号后,6根滚珠丝杆就会向外推出200多毫米,对接环上安装的3对捕获锁,撞到天宫一号被动对接机构相对应的卡板器,就会被牢牢卡住。 第三步是缓冲。神舟八号对接环受到撞击后,将会经过一套传动机构,联向对接机构上的摩擦自动器和电磁阻尼器,分别汲取纵向和横向的撞击能量,进行缓冲。碰撞、捕获、缓冲三个步骤共需要大约60秒时刻。 第四步是校正。当神舟八号成功捕获天宫一号并实施缓冲后,神舟八号对接环的6根滚珠丝杆往外推至300毫米,并且对两个航天器的姿态、位置和偏差等进行强行校准,校准时刻约需80秒。 第五步是拉近。校准后,神舟八号对接环的6根滚珠丝杆徐徐收缩,将两个飞翔器拉近,这一过程约需240秒。 第七步是密封。两个飞翔器拉紧后,对接机构上的驱动电机将带动钢丝绳系统,将两个连接器面上的密封圈压缩,保持密封。

天宫一号材料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载人航天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高10.4米、重8.5吨,分为实验舱和资源舱,舱体的最大直径达3.35米。 天宫一号的电源分系统的所有设备(太阳能电池翼)都在资源舱内,并包括了为飞行器提供能量的燃料。天宫一号的导航与制导系统中6个控制力矩陀螺也在资源舱内。导航与制导系统的用途是在天宫一号与追踪飞行器进行对接之际负责寻找目标,而控制力矩陀螺则会对天宫一号进行精确的姿态控制。 电源,太阳能“翅膀”采用新工艺:碳纤维框架加玻璃纤维网格的半刚性结构形式。锗基化合物太阳电池因其高效率、高电压和高特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空间卫星。 天宫一号的飞行姿势靠资源舱,它采用了铝锂合金作为原材料,成功为舱段减重10%。资源舱推进分系统先进复合材料承力锥台是天宫一号的重要结构件。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资源舱包括发动机和电源装置等,用于提供轨道与姿态控制、电力能源供应、热控环控,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但是资源舱推进分系统主承力结构件外形尺寸大,可分配的结构空间和结构重量小,载荷条件苛刻,我国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承力锥台结构方案,用蜂窝夹层结构与复合材料十字梁组合结构作为主承力结构件,该设计方案优于金属面板方案,解决了推进分系统结构空间小、有效载荷难以布局的难题。在产品设计、研制过程中,科研人员破解了大型复合材料结构的有限元设计方法及其在复杂载荷作用下的承载能力、主承力蜂窝夹层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等问题,攻克了产品模具设计技术、十字梁整体成型工艺、主承力高精度要求的蜂窝板成型工艺、大型复杂结构的装配工艺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满足了天宫一号承力锥台工艺制造需求。 作为重要承力结构件的相机支架,设计要求五“高”:尺寸精度及形位精度要求高;线膨胀系数要求高;结构弹性模量要求高,变形要微米数量级;产品基频高,达100Hz以上;应用系统空间光学相机结构传动轴的安装支座也是主要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由碳纤维主轴、副轴轴盖、底座以及钛合金轴套等零部件组成。 碳纤维主要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种特种纤维,其含碳量随种类不在90%以上。碳纤维具有一般碳素材料的特性,如耐高温、耐摩擦、导电、导热及耐腐蚀等,但与一般碳素材料不同的是,其外形有显著的各向异性、柔软、可加工成各种织物,沿纤维轴方向表现出很高的强度。碳纤维比重小,因此有很高的比强度。 碳纤维是由含碳量较高,在热处理过程中不熔融的人造化学纤维,经热稳定氧化处理、碳化处理及石墨化等工艺制成的。 碳纤维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它的比重不到钢的1/4,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抗拉强度一般都在3500Mpa以上,是钢的7~9倍,抗拉弹性模量为23000~43000Mpa亦高于钢。因此CFRP的比强度即材料的强度与其密度之比可达到2000Mpa/(g/cm3)以上,而A3钢的比强度仅为59Mpa/(g/cm3)左右,其比模量也比钢高。 实验舱是全密封的环境,对接完成后航天员进舱进行工作、训练,一些必要的生活活动、睡眠等也都在这里进行。内设睡眠区(包括航天员睡眠所用的睡袋)以及使航天员保持骨骼强健的健身区。

神八天宫对接训练

神八天宫对接科技创新给力 ◇背景材料 【热点一】神八天宫成功发射开创航天新纪元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人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升空。 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顺利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按照计划,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热点二】国家科技奖励大会铺就科技创新大道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2年2月1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等领导人出席大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为他们颁奖。 中国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83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8人。其中,“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热点三】科技投入给力创新成果丰硕 2011年1月14日,温家宝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十一五”期间,科技事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涌现出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神舟系列飞船捷报频传,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开发成功,载人潜水器海上试验顺利完成,高速铁路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集成电路装备、第三代移动通信、超级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等一批重大技术取得突破。同时,我国科学家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中国实验快堆、铁基超导、量子通信等基础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我国科技领域的一系列重大成就,显著增强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社会热点---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社会热点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 事件回顾: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07秒,中国“长征二号F”遥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随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在北京飞控中心宣布,“神舟八号”飞船已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圆满成功。升空后的神舟八号在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9月29日升空的天宫一号完成第一次对接。组合飞行12天之后,2011年11月14日20时,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进行了第二次交会对接。这次对接进一步考核检验了交会对接测量设备和对接机构的功能与性能,获取了相关数据,达到了预期目的。2011年11月18日9时32分,“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降落于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这标志着“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 国际评价: 据德国《世界报》11月19日报道,在中国“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在太空成功对接并顺利返回后,与中国首次合作的德国宇航中心(DLR)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中国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3日凌晨成功实现交会对接,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奥斯曼女士等国际人士、一些外国专家和媒体纷纷对此给予积极评价。 丹麦第谷布拉赫天文馆天体物理学家迈克尔·林登-沃恩勒对新华社记者说:“我看了电视直播。我觉得中国非常了不起。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的成功交会对接具有开创性意义,标志着中国迈向空间站时代,不久的将来中国也将向月球和火星迈进。” …… 事件分析: (一)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角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事件之所以为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其中一个最主要原因是:现在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不仅仅是军事力量或经济了,科学技术占着越来越大的比重。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掌握核心科技,量产航天飞船“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后第三个完全独立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而且拥有了建设简易空间实验室,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神舟八号”已达到“天地往返运输器技术”状态,可为建造空间站提供天地往返运输工具,此后飞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新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史 2012年6月18日14时,经历了40多个小时的太空生活,“神舟九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迎来了相拥天宫的一刻。“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了自动交会对接。 2012年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 这一成绩让世界瞩目,这一成绩让国人为之沸腾。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发展航天科技,培养了大量航天科技人才,不断掌握先进的航天科技技术,让中国航天科技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钱学森、赵九章也在1958年1月成立了“五八一小组”。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自此,新中国开始了自主研发人造卫星的历程。多年的辛苦努力,航天科学家夜以继日的付出终于取得了回报。 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其后,新中国又依次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1971年),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1975年),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1984年),“风云一号”试验性气象卫星(1988年)…… 与此同时,中国载人航天科技也不断发展,不断成熟。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搭载首位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前往太空,成功围绕地球十四圈。这是新中国首次载人飞行。 2008年09月25日,“神舟七号”搭载三名宇航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进入太空,翟志刚完成首次出舱行走(又称太空行走)。 2011年11月01日,“神舟八号”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我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 再到2012年,“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完成了对接。 这些成就,无一不说明了新中国航天科技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无一不验证了新中国在航天科技方面的巨大投入以及航天科技人才的辛苦付出。这些付出,现在已经得到了回报;这些努力,现在正在取得着回报。 此时的新中国的航天科技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此时的中国航天科技正在不断发展,相信它会绽放出更大的光华。

天宫一号简介 1000字

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的名称,天宫一号分别和神州八号、神州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对接。从而建立了第一个中国空间实验室。 天宫一号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中国四大名著中《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此外,资料显示,天宫是中华名族对未知太空的通俗叫法。因此,天宫一号为目标飞行器命名,是会很好地得到中国所有人民的共鸣。这就是天宫一号名字的由来。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的升空,让我们非常振奋。在神州七号实现了人在太空上行走后,中国的空间站是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总共有两个舱,分别是实验舱和资源舱。空间交会对接奇数难度很大,因为空间实验室体积都比较大,发射空间实验室的时候是不装人的,人是后来通过航天飞机或者飞船送上去的。对接难度很大,如果计算不准,出现了一点点的偏差,那么就可能发生飞船相撞事故。 现在人类目前载人航天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中,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试验,从而为人类造福。太空生命科学试验不仅可以进行一些植物培育,发明一些新的药品,而且对于观测天空等方面的好处更是不一而足。所以,以神舟七号为起点的空间站建设,将为科学研究带来更大的舞台和利益。 此外,“天宫一号”可以被改造为一个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共分“三步走”。第一步载人飞船阶段,通过神舟五号和六号已圆满完成,把中国航天员送上天,完成了多人多天飞行,而且能准确回到预定地点;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这一阶段要攻破四项技术关键,为第三步的空间站建设做技术准备。空间实验室阶段是目前正在进行的阶段。它的第一项技术关键是出舱活动,神舟七号完成了这个任务;第二个技术关键是交会对接,通过“天宫一号”在太空飞行2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完成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的太空对接,突破并基本掌握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第三个技术关键是补加,为飞行器补给推进剂、空气、水、食品等;第四个关键则是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 2009年2月27日,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中首次出现了中国“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实体画面,此前“天宫一号”仅有电脑效果图和模型对外公开了。2011年6月29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通过出厂评审,转运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任务实施前最后阶段的测试工作。2011年7月23日,用于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23日上午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至此,执行天宫一号飞行任务的各大系统参试人员和飞行产品,已集结载人航天发射场。 看到这些消息后,我们希望天宫一号能够顺利完成对接,让我们中国的航天技术又有新的突破。 如果您满意这份文档,请点击下载表示对作者的支持,谢谢!

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

抚宁县第一中学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导师:谢立亮 小组成员:李允天祖述豪王心雨 张慧欣张竹苒呼冠彤 赵喜超马志向张琳琳 二零一二年一月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出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军事变革,空军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而太空战的思想又更进一步推动各国发展航天技术。航天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军事实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 各个国家都不愿在某一个方面落后于他国,更何况是关乎国家安危的军事科技呢!美国在搞航天技术,俄罗斯在搞航天技术,日本、印度也在搞航天技术......当然中国也在搞,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也想搞,只不过没有能力搞罢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谁要是在这场航天竞技比赛中输了,那么就可能在未来的战争中被打。 理所当然,中国也不愿输掉这场比赛。 中国在积极发展航天技术,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应该是国人为之骄傲的。但是,与俄罗斯、美国等航天大国比起来,我们还相差甚远,所以发展航天技术是我们必走之路。那么,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对我国军事影响又是如何呢?对,我们研究性课题小组进行深入了调查。

神八与天宫一号的对接 “神舟八号”飞船为改进型载人飞船,它全长9米,最大直径2。8米,起飞质量8082公斤,具备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功能,发射升空后将与正在轨稳定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交会对接,实施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长征二号F”遥八运载火箭全长58。3米,起飞质量497吨,运载能力为8130公斤,其在“长征二号F”火箭基础上进行多项改进,具有运载能力更高、入轨精度更高、可靠性更高等特点。 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后的两天内,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两个重达8吨的“庞然大物”在距离地球350公里外的太空中实现完美对接。预计交会对接的时间是2日深夜至3日凌晨,届时飞船和天宫一号正飞行在我国甘肃、陕西上空。第一次成功交会对接后,由“天宫”和“神八”组成的“小家庭”将飞行12天左右,择机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 先是对接机构解锁,两个飞行器分离,神舟八号飞船撤离至距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140米处停泊,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再次构成组合体。 组合体继续飞行两天后,它们将不得不面临“分手”,两个飞行器再次分离,神舟八号飞船撤离至距天宫一号5公里外的安全距离,交会对接试验结束。 在中国的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中,中国最终要建设的是一个基本型空间站,它的规模不会超过现有的“和平号”或国际空间站。 基本型空间站大致包括一个核心舱、一架货运飞船、一架载人飞船和两个用于实验等功能的其他舱,总重量在100吨以下。其中的核心舱需长期有人驻守,能与各种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对接。具备了20吨以上运载能力的火箭,才有资格发射核心舱。为此,我国在海南文昌新建继酒泉、太原、西昌之后的第四个航天发射场,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同时,我国还在天津新建总装场。 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对我国军事的影响 一.航天技术与战略威慑力. 进入21世纪,虽然说世界的大环境是和平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会一直和平,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这应该成为一种国防常识。想要世界和平,就必须阻止战争的发生,阻止战争发生,让国家处于战争门外,那么,首先就要有

神舟九号于天宫一号的对接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白瑞雪、田兆运、赵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4日实现新突破,神舟九号航天员成功驾驶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这一操作是由在地面进行了1500多次模拟训练的43岁航天员刘旺实施的。12时38分,他开始手动控制飞船的姿态、速度和方向,使神舟九号从140米外向天宫一号缓缓接近。 对接是在阳照区进行的。北京飞控中心的实时画面中,神舟九号散发着金属色光芒,以倒飞姿态靠拢天宫。 在距地球343千米处实施这个类似“倒车入库”的动作,相当于“太空穿针”,要求航天员具备极好的眼手协调性、操作精细性和心理稳定性。 记者从回传到北京飞控中心的视频上看到,返回舱中间座椅上的刘旺握住分别位于身体两侧的平移和姿态手柄,包裹在白色手套里的指头上下左右灵活拨动,从容而自信地操纵神舟九号缓缓靠近天宫一号。景海鹏、刘洋全神贯注监视面前的仪表参数和对接靶标。 12时48分,对接机构成功接触。12时55分,一个多小时前刚刚分开的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刚性连接,再次形成组合体,中国首次手控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成功。 至此,在美国、俄罗斯成功进行空间交会对接试验40多年之后,中国完整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了以不同对接方式向在轨航天器进行人员输送和物资补给的能力。

作为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在2011年11月与神舟八号的第一次对接,突破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神舟九号升空40多个小时后与天宫一号首次对接,再次验证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 “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是交会对接的两种手段,互为备份,缺一不可。”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20年以来,先后完整掌握了天地往返、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三大基本技术,拥有了建设空间站的基本能力。 3位航天员手拉手高举过头顶,向地面致意。他们将再次进入天宫一号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根据计划,4天后的飞船撤离同样以航天员手控方式进行。到29日返回时,景海鹏、刘旺、刘洋在完成神舟九号飞行使命的同时,还将创造中国载人航天史上飞行时间最长的纪录。 神舟九号飞船是中国航天计划中的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神九是中国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921-2计划的组成部分,天宫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将为中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中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届时将成为世界唯一的空间站。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约11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

自我鉴定 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对接_神舟八号天宫一号对接过程详解

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对接_神舟八号天宫一 号对接过程详解 神舟八号天宫一号对接过程详解118个传感器、5个控制器、上千个齿轮轴承、18个电机和电磁拖动机构、数以万计的零件和紧固件……呈现在记者眼前的两台银灰色圆柱状的精密复杂仪器,就是与“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机构一模一样的试验鉴定件。 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即将执行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之际,新华社记者来到对接机构的研制单位--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05所,探访这两个航天器如何进行“太空之吻”? 对接结构在地面已进行1101次试验 在太空将两个航天器对接起来形成一个“组合航天器”的对接技术,是人类载人航天活动的一项关键技术。目前,世界载人航天领域使用的对接机构有两大类:一类是美国航天飞机的“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另一类是俄罗斯和欧空局ATV飞船上的“锥-杆”式对接机构。 “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对接机构采用了导向板内翻式的异体同构周边式构型,对接机构所有的仪器设备都安装在周边,中间留了直径800毫米的人孔通道,宇航员和货物就是从这个通道运送。”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交会对接大型地面试验系统原负责人陶建中介绍说。 陶建中说,对接机构在我国是一项全新技术,许多问题都是以前从未遇到的,其中最主要的技术难点有四个方面:一是如何保证两个飞行

器相撞时“不撞坏、不弹开”,软硬适度;二是如何保证很多相互矛盾的动作(如推-拉、合-分等)组合在一起具有高可靠度;三是许多复杂的产品要协调安装于周边,中间留出人孔通道,如何实现系统集成;四是如何在地面充分试验、模拟天上微重力情况下的对接分离过程。 对接分为8个步骤约需十分钟时间 两个航天器在太空的交会和对接是两个不同过程。 陶建中介绍,当“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在同一时刻以同样的速度到达同一个地点顺利交会,两个飞行器的速度、位置、姿态、偏差等11个参数满足对接的初始条件后,飞行器就将停止控制,让它们根据惯性进行碰撞,整个对接过程一共大约需要十分钟时间。 对接过程分为8个步骤: 第一步是“相撞”。在惯性作用下,8吨重的“神舟八号”与8.6吨重的“天宫一号”以每秒0.2米左右的速度进行相撞,当“神舟八号”上的主动对接机构碰撞上“天宫一号”上的被动对接机构,对接过程正式开始。 第二步是“捕获”。当“神舟八号”主动对接机构上的对接环,接到失衡传感器发出对接指令信号后,6根滚珠丝杆就会向外推出200多毫米,对接环上安装的3对捕获锁,撞到“天宫一号”被动对接机构相对应的卡板器,就会被牢牢卡住。 第三步是“缓冲”。“神舟八号”对接环受到撞击后,将会通过一套传动机构,联向对接机构上的摩擦自动器和电磁阻尼器,分别吸收纵向

《天宫一号》的阅读题及答案

《天宫一号》的阅读题及答案 备受瞩目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后,我国将相继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这些飞船将分别与天宫一号实现空间交会对接。 神舟飞船轨道舱留轨运行的寿命只有6个月,而重达8吨多的天宫一号使用寿命要达到两年。 在孤独的旅行中,天宫一号也许会遇到一些“不速之客”——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是围绕地球轨道的无用人造物体,小到人造卫星碎片、漆片、粉尘,大到整个火箭发动机。据统计,直径大于1厘米的空间碎片数量就超过了11万个。千万别小看这些零零碎碎的太空垃圾,由于它们和航天器之间的相对速度很大。一般为几千米每秒至几十千米每秒,因此,即使轻微碰撞,也会造成航天器的重大损坏。 为了防止这些“不迭之客”的伤害,天宫一号自身带有防护板。可以遮挡微小碎片对飞行器的撞击,而其自身2毫米~3毫米厚的金属外衣。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为了保护天宫一号在轨运行的安全性,科技工作者制定了专门的预警机制,并用黄、橙、红代表不同的预警等级。红色代表的危险级别最高,即有可能撞击到天宫一号的碎片。为了精确计算空间碎片出现的可能性,科技工作者还引入碰撞概率的概念。这一概念是空间碎

片预警判断的参数与依据,表示的是碎片与天宫一号发生碰撞的概率。 天宫一号在太空飞行的每一天,科技人员都会进行碰撞概率的计算,看看那些散落在太空的“不速之客”有没有可能对天宫一号产生威胁。 初步计算的结果表明,天宫一号在轨运行的过程中,是不会遇到危险“访客”的。万一遇到危险,技术人员会在地面向天宫一号发出指令,改变其飞行轨道及速度,避开危险物后,再回到预定的轨道继续飞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型号主管设计师李兴乾对航天员生活进行了揭秘。 “交会对接完成后,航天员可以从飞船中进入‘天宫’进行工作和实验。在‘天宫’里为航天员配备了体育锻炼设施和娱乐设施,笔记本电脑里事先会存储好航天员感兴趣的影音节目,从太空中甚至还可以往地球上发送电子邮件。”李兴乾介绍,“天宫一号舱体密封性很好,所携带的资源足以供应航天员工作和实验时的需要。” 天宫一号里有500余台大小设备,它们对于“天宫”的在轨运行和正常工作都十分关键,在太空中,这些设备一旦出现故障该怎么办?李兴乾说:“设计时已做了充分的地面试验,有的设备试验次数达万次以上,就是为了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原来,研制人员经过大量试验,在参考同类设备实际飞行结果数据的基础上。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提前制定了几百种预案,从系

神州八号对接过程

从对接机构接触开始,经过捕获、缓冲、拉回、锁紧4个步骤,“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器3日凌晨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 深秋,北京的夜晚中泛着些许凉意,城郊,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两个大厅里,往来忙碌的人们正紧张地张罗着一场浪漫的约会。 这场约会已令中国人期待已久,这便是即将上演的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的交会对接。 于11月1日进入太空的神舟八号飞船,此刻正不断调整步伐,他知道,等待已久的天宫一号正期待这次在太空的“美丽之约”。 11月2日23时08分,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飞至智利圣地亚哥测控弧段内。 “神舟八号远距离导引正常完成,相对导航建立,转入自主控制” 随着调度自主控制口令的发出,此时,两个大厅前方大屏幕上,从左至右分为三个区域。中间最大的区域,是两个飞行器交会对接过程的实时模拟三维动画。在左下角,显示着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飞控计划。右侧区域则是一副巨大的世界地图,显示两个飞行器的当前位置、飞行轨迹,以及地基、海基、空基测控站测控范围等信息。 百台电脑高速运转,接收、处理海量数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瞬间得出结论:神舟八号飞船已正常启动自主控制允许指令,顺利转入寻的段,开始自主控制。 大屏幕上,天宫一号、神八飞船一前一后,像两个如约而来的恋人,开始寻找心上人所在的位置。 “飞船转5公里保持!”3日凌晨0时03分,飞船经过4次自主变轨控制,抵达距天宫一号约5公里的对接入口点。这时,飞船暂时停住“脚步”,等待地面对两航天器相对导航计算结果进行确认。 不久,洪亮的调度声依次在大厅响起,大屏幕上,神舟八号缓缓向天宫靠近,红色的飞行轨迹像月老手中绵长的红线牵引着他们。 “对接环推出开始” “飞船转140米接近” “飞船对接准备完成” 距离在一点点地拉近,等待已久的时刻缓缓来临。大屏幕上,神舟八号飞船对接机构缓缓推出。

神舟八号天宫一号对接过程详解

---------------------------------------------------------------范文最新推荐------------------------------------------------------ 神舟八号天宫一号对接过程详解 神舟八号天宫一号对接过程详解 118个传感器、5个控制器、上千个齿轮轴承、18个电机和电磁拖动机构、数以万计的零件和紧固件……呈现在记者眼前的两台银灰色圆柱状的精密复杂仪器,就是与“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机构一模一样的试验鉴定件。 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即将执行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之际,新华社记者来到对接机构的研制单位--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05所,探访这两个航天器如何进行“太空之吻”? 对接结构在地面已进行1101次试验 在太空将两个航天器对接起来形成一个“组合航天器”的对接技术,是人类载人航天活动的一项关键技术。目前,世界载人航天领域使用的对接机构有两大类:一类是美国航天飞机的“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另一类是俄罗斯和欧空局ATV飞船上的“锥-杆”式对接机构。 “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对接机构采用了导向板内翻式的异体同构周边式构型,对接机构所有的仪器设备都安装在周边,中间留了直径800毫米的人孔通道,宇航员和货物就是从这个通道运送。”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交会对接大型地面试验系统原负责人陶建中介绍说。 1 / 14

陶建中说,对接机构在我国是一项全新技术,许多问题都是以前从未遇到的,其中最主要的技术难点有四个方面:一是如何保证两个飞行器相撞时“不撞坏、不弹开”,软硬适度;二是如何保证很多相互矛盾的动作(如推-拉、合-分等)组合在一起具有高可靠度;三是许多复杂的产品要协调安装于周边,中间留出人孔通道,如何实现系统集成;四是如何在地面充分试验、模拟天上微重力情况下的对接分离过程。 对接分为8个步骤约需十分钟时间 两个航天器在太空的交会和对接是两个不同过程。 陶建中介绍,当“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在同一时刻以同样的速度到达同一个地点顺利交会,两个飞行器的速度、位置、姿态、偏差等11个参数满足对接的初始条件后,飞行器就将停止控制,让它们根据惯性进行碰撞,整个对接过程一共大约需要十分钟时间。 对接过程分为8个步骤: 第一步是“相撞”。在惯性作用下,8吨重的“神舟八号”与8.6吨重的“天宫一号”以每秒0.2米左右的速度进行相撞,当“神舟八号”上的主动对接机构碰撞上“天宫一号”上的被动对接机构,对接过程正式开始。 第二步是“捕获”。当“神舟八号”主动对接机构上的对接环,接到失衡传感器发出对接指令信号后,6根滚珠丝杆就会向外推出200多毫米,对接环上安装的3对捕获锁,撞到“天宫一号”被动对接机构相对应的卡板器,就会被牢牢卡住。

《“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阅读答案

《“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阅读答案 “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 ①“神舟八号”无人飞行器,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个,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实现了交会对接。11月17日,“神八”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 ②“神八”的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一号”实现对接,标志着中国已经初步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拥有建设简易空间实验室,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是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是突破和掌握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的关键之战,是继突破载人飞船天地往返和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技术后,我国组织实施的又一重大科技实践活动。“天宫一号”的学名叫“目标飞行器”,因为,其后发射的几艘神舟飞船将与它进行对接,完善航空器交会对接技术。用专业人士的话说,“天宫一号”既是一个空间交会对接的目标飞行器,又是一个简易的空间实验室,中国准备利用这个平台,进行空间实验室的有关技术试验。 ③“神八”将和此后的“神舟九号”、“十号”一起组成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在中国的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中,中国最终要建设的是一个基本型空间站,使之成为能容纳三名宇航员工作和生活的空间站雏形。它的规模不会超过现有的“和平号”国际空间站。 ④“神八”也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进入批量生产的代表。基本型空间站大致包括一个核心舱、一架货运飞船、一架载人飞船和两个用于实验等功能的其他舱,总重量在100吨以下。其中的核心舱需长期有人驻守,能与各种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对接。具备了20吨以上运载能力的火箭,才有资格发射核心舱。为此,我国在海南文昌新建继酒泉、太原、西昌之后的第四个航天发射场,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同时,我国还在天津新建总装场。 ⑤未来基本型空间站的建设,将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可以在地球轨道上长期滞留工作的空间站,对于探索宇宙奥秘、造福人类有着重要意义。 18.结合第②段画线句给“天宫一号”下定义。(不超过30字)(3分) 19.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选文内容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神舟八号”虽然是无人飞行,但这次“神八”有形体假人随之上天,相关科学实验数据为明年即将和“天宫一号”进行交会对接的载人飞船提供佐证。 【材料二】“神舟八号”飞船为三舱结构,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飞船轨道舱前端安装自动式对接机构,具备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与分离功能。”神舟八号”将基本成为我国的标准型空间渡船,未来实现批量生产。 (1)“神舟八号”成功发射的重要成果有_ 。(3分) (2)“神舟八号”未来实现批量生产的原因是_ 。(2分) 参考答案: 18.天宫一号是能够进行空间有关技术试验的供空间交会对接的目标飞行器。

天宫1号

天宫一号任务飞行方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九月

天宫一号任务飞行方案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安排,2008年9月,工程进入交会对接任务准备阶段。 一、任务目标 一是研制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飞船共同完成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飞行试验。二是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进行航天员空间驻留试验,以及载人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三是进行对地遥感、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探测、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及空间技术试验。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是指追踪飞行器和目标飞行器在空间预定的轨道上会合,并在结构上连接成一体的技术。该技术是完成航天器在轨组装、航天员天地往返、货物运输、燃料补给、空间营救等任务的基础,是建设载人空间站和载人航天发展必须突破掌握的基本技术。 二、任务规划 首先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之后依次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与其进行交会对接,验证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以及组合体运行控制、航天员驻

留等关键技术,开展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技术试验。 根据任务准备进展情况和发射窗口计算,计划2011年9月下旬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随后发射神舟八号飞船,实施我国首次空间无人交会对接试验;2012年分别发射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飞船,进行无人或载人交会对接试验。 三、技术状态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为全新研制,采用实验舱和资源舱两舱构型,全长10.4米,舱体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8506千克,设计在轨寿命2年。实验舱由密封舱和非密封后锥段组成,密封舱有效活动空间约15立方米,可满足3名航天员在舱内工作和生活需要;非密封后锥段安装遥感试验设备。实验舱前端安装被动对接机构及交会对接测量合作目标,与飞船对接后,可形成直径0.8米的转移通道。资源舱为柱状非密封舱,配置推进系统、太阳电池翼等,为空间飞行提供动力和能源。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T1火箭发射。该型号火箭在原长征二号F火箭的基础上,研制了新型整流罩,并对助推器、控制系统和故障检测系统等进行

天宫一号神八对接成功

天宫一号神八对接成功 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3日凌晨“大婚”亲吻! 这意味着中国首次太空交会对接完美进行。 随着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3日凌晨在茫茫太空紧紧“相拥”,中国航天人成功叩开通向空间站时代的大门。 中国叩开空间站时代大门 0时16分,1日5时58分07秒发射的神八飞船飞抵对接入口点,与32天又8小时前升空的天宫一号同处于一条直线上,二者相距5公里。 发生在距地球343公里的这历史性一幕,实时显示在北京飞控中心指控大厅的屏幕上:400米,140米,30米……1时35分58秒,神舟八号追上以7.8公里/秒高速飞行的天宫一号,两个飞行器开始携手遨游太空。它们的太空“双人舞”将绕地球飞行12天。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成的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 从“牵手”到“相拥”,交会对接历时7分12秒。它标志着继掌握天地往返、出舱活动技术后,中国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随后宣布:天宫一号、神舟八号首次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相约太空,入轨后距天宫一号1万公里左右的神舟八号,跨越了近130万公里追逐历程。 身兼飞船和空间实验室两个系统总设计师的张柏楠把此次相会比作“万里穿针”。他说,神舟八号先后跨过了瞄准、追赶、精控、防撞四道难关。 “让两个8吨多的庞然大物,对接机构挨近时误差在18厘米之内,姿态小于5度,就像飞船拿着一根线,穿到天宫握的那根绣花针的针眼里去。”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迄今为止经受的最为复杂的考验。”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在全世界所进行的300余次交会对接中,出现故障17次,“但成功突破这一技术,空间站建设就指日可待。” 2012年底前,中国还将进行至少有一次为载人飞行的神舟九号、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试验。据新华社 迎亲 交会对接八步走 真的步步惊心 据介绍,两个航天器在太空的交会和对接是两个不同过程。“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在同一时刻以同样的速度到达同一个地点顺利交会时,两个飞行器的速度、位置、姿态、偏差等11个参数满足对接的初始条件后,飞行器就将停止控制,让它们根据惯性进行碰撞,整个对接过程一共大约需要十分钟时间。 第1步“相撞” 在惯性作用下,8吨重的“神舟八号”与8.6吨重的“天宫一号”以每秒0.2米左右的速度进行相撞,当“神舟八号”上的主动对接机构碰撞上“天宫一号”上的被动对接机构,对接过程正式开始。 第2步“捕获” 当“神舟八号”主动对接机构上的对接环接到失衡传感器发出的对 接指令信号后,6根滚珠丝杆就会向外推出200多毫米,对接环上安装的3对捕获锁,撞到“天宫一号”被动对接机构相对应的卡板器,就会被牢牢卡住。 第3步“缓冲” “神舟八号”对接环受到撞击后,将会通过一套传动机构,联向对接机构上的摩擦自动器

中国载人航天成就简介

中国载人航成就简介 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 “神舟一号”:实现天地往返重大突破 1999年11月20日凌晨,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 鲜为人知的就是,这枚载人航天工程的“先锋官”,竟就是由地面试验用的电性能测试飞船临时改装而成的。作为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神舟二号”:中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中国第二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至此,飞船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7天。围绕着飞船的测控与回收,中国航天测控人员决战太空,展开了紧张的工作。 “神舟二号”就是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与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其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它的发射完全

就是按照载人飞船的环境与条件进行的,凡就是与航天员生命保障有关的设备,基本上都采用了真实件。 “神舟三号”:载人航天安全性提高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于4月1日返回地面。 “神舟三号”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与血液循环等重要生理活动参数。飞船工作正常,预定试验目标全部达到,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与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相比,“神舟三号”飞船的发射,在运载火箭、飞船与发射测控系统上,采用了许多新的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神舟四号”:突破中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 2002年12月,“神舟四号”在经受了零下29摄氏度低温的考验后,于30日0时30分成功发射,突破了中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2003年1月5日,飞船安全返回并完成所有预定试验内容。 “神舟四号”飞船就是在“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号”飞行试验成功的基础上,经进一步完善研制而成,其配置、功能及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相同。“神舟四号”飞船就是第四艘无人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与附加段组成。飞行中,飞船相继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