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柠檬市场

柠檬市场

柠檬市场(The Market for Lemons),"柠檬"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所以柠檬市场也称次品市场,也称阿克洛夫模型。柠檬市场效应则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

柠檬市场的存在是由于交易一方并不知道商品的真正价值,只能通过市场上的平均价格来判断平均质量,由于难以分清商品好坏,因此也只愿意付出平均价格。由于商品有好有坏,对于平均价格来说,提供好商品的自然就要吃亏,提供坏商品的便得益。于是好商品便会逐步退出市场。由于平均质量又因此下降,于是平均价格也会下降,真实价值处于平均价格以上的商品也逐渐退出市场,最后就只剩下坏商品。在这个情况下,消费者便会认为市场上的商品都是坏的,就算面对一件价格较高的好商品,都会持怀疑态度,为了避免被骗,最后还是选择坏商品。这就是柠檬市场的表现。

在柠檬市场形成的过程中,市场的买方始终无法在市场中分辨出好车与劣车,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始终无法消失,逆向选择持续作用,直到市场中充斥着劣车。

类似的“劣币驱逐良币”主要是套利机会持续存在的结果。良币比劣币有着更高的实际价值,却有着同等的法定价值,这意味着在交易中收良币、花劣币或是熔良币、铸劣币始终是有利可图的。在这一套利机会的作用下,市场最终充斥着劣币。

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中,人们对良币和劣币具有充分的辨识

力。人们只需要辨认哪种是良币、哪种是劣币,甚至不需要知道他们的实际价值,就能够做出相应的行为,因此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的问题。它的发生不是受逆向选择的持续驱动,而是受套利机会的持续驱动;不是人们规避道德风险的结果,而是人们追逐利益的结果。

人们化用“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来形容一些现象,可能只是在使用一种容易引发混淆或是刻意模糊逻辑的修辞手法。

奢侈品对富人具有炫耀性的效果,如购买高级轿车显示地位的高贵、收集名画显示雅致的爱好等,这类商品的价格定得越高,需求者反而越愿意购买,因为只有商品的高价,才能显示出购买者的富有和地位。这种消费随着社会发展有增长的趋势。

炫富心理其实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消费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商品的价格具有很好的排他作用,能够很好地显示出个人收入水平。

利用收入优势,通过高价消费这种方式,高层次者常常能够有效地把自己与低层次者分开。这也正是消费者出手阔绰,常有“惊人之举”的原因所在。

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们买一样东西,看中的并不完全是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希望通过这样东西彰显自己的财富、地位或者其他。更常见者,以拥有动物皮制作的奢侈品最突出,比如鳄鱼皮的手包、紫貂皮围巾、水貂皮大衣……每一件动辄都数万元起价,甚至有人讲

“哪天若能拥有一件紫貂皮大衣,则此生无憾”,人类与生俱来的喜新厌旧特性又迫使人们不停地追逐更多珍稀动物的皮毛。

经济学家把消费这种价格极其昂贵的名牌商品称为炫耀性消费,其含义这种消费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与享受,而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一种社会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消费行为的目的不在于其实用价值,而在于炫耀自己的身份——通常也称为“显摆”。人们博弈有时不一定是为了满足某种物质需求,还想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由于消费者可能是想通过使用价格高昂、优质的产品来引人注目,具有一定的炫耀性,因而这种现象又被称为“炫耀性消费”。其实,这反映了一种消费心理——“炫耀性”心理,它是指存在于消费者身上的一种商品价格越高反而越愿意购买的消费倾向。

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使用的货币不是我们今天大量使用的纸币,而是用金属铸造的铸币——类似我们今天的硬币。但不同的是,今天的硬币只是作为辅币使用,而在当时,有钱人出门则要带上一袋沉甸甸的货币——金币或银币,这是财富的象征。

与今天纸币不同的是,当时的铸币本身即有价值——其所采用的金属的价值,其面值的基础就是其重量和成色。随之而来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在铸造的时候,不能保证每一个货币都有一样的成色和重量;二是在长久的使用和流通中,有一定的磨损而导致重量的下降。换句话说,同样面值的货币,其实际价值会有差别。

那么,每个人都想着把“好”的钱(良币)留在自己手里,把“差”的钱(劣币)花出去。时间长了,市场上流通的就都是“差”的钱,于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产生了。

博比是伯勒马戏团的大力士,他的表演很受欢迎:一根很粗的铁棒,他轻轻一扳就断了。然后,在观众的喝采声中,他提出100英镑的悬赏:

“你们看到这颗柠檬吗?现在我把它挤干,如果谁能把我挤过的柠檬再挤出一滴汁来,我就给他100英镑。”

一般情况下,总有那么三、五个力气大的人上台试试,但都失败了。

一天晚上,一个50多岁的小个子走进表演场来碰运气,令人吃惊的是这个小个子居然把大力士博比挤过的柠檬挤出汁来,而且几乎挤了一汤匙!

博比惊叫:“你真行,你是干哪一行的?”

小个子“啊”了一声,说:“收税的。”

收税的狠劲相信很多人都领教过,但我们今天说的不是收税,而是笑话中的另一个物品,“柠檬”。“柠檬”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柠檬市场”也就是次品市场。为什么呢?

柠檬原属印度西部的喜马拉雅山脉,早先那里的人们是不吃柠檬的,人们欣赏的是柠檬树的美丽。但,后来西欧人到了印度,被柠檬的香气所吸引,后传遍整个世界。现在柠檬竟成为最美味的水果被人们喜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柠檬毕竟有些涩,甜味不足,

于是英国人就用柠檬来比喻性能和品质都比较差的低等商品,后来,经济学家更进一步,将交易低的商品和市场称为“柠檬市场”。

再比如,旧车市场上,买者和卖者有关汽车质量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卖者知道所售汽车的真实质量;但一般情况下,潜在的买者要想确切地辨认出旧车市场上汽车质量的好坏是困难的,他最多只能通过外观、介绍及简单的现场试验等来获取有关汽车质量的信息,而从这些信息中很难准确判断出车的质量,因为车的真实质量只有通过长时间的使用才能看出,但这在旧车市场上又是不可能的。

有一个二手车市场,里面的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都差不多,但质量有很大差别。卖主对自己的车的质量了解得很清楚,而买主则没法知道。假设汽车的质量由好到坏分布比较均匀,质量最好的车价格为50万元,买方会愿意出多少钱买一辆他不清楚质量的车呢?最正常的出价是25万元。很明显,如此一来,价格在25万元以上的“好车”的主人将不再在这个市场上出售他的车了。于是便进入恶性循环,当买车的人发现有一半的车退出市场后,他们就会判断剩下的都是中等质量以下的车了,于是,买方的出价就会降到15万,车主对此的反应是再次将质量高于15万元的车退出市场。以此类推,市场上好车的数量将越来越少,最终导致这个二手车市场的瓦解。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柠檬市场”。购买二手车的人不知道市场上所有车的优劣,而卖主就知道所有车的底细,但卖主为了能够卖个好价钱,卖出更多的多,肯定会隐瞒有关车的性能、运行信息和发生事

故与否等。

于是,买者和卖者之间就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卖方永远比买者拥有更多的信息。而买方呢?就会觉得,似乎所有的车都不可信任,买还是不买就拿不定注意,唯一的解决之道,似乎就是拼命压价,但卖主肯定不会同意啊,觉得自己的车这么好,哪里能这么便宜就开走呢!但如果提价的话,买主也不同意,谁知道你的车出过什么事故呢?

无奈之下,卖主要么低价卖出,要么将自己的好车开出二手车市场,长此以往,二手车市场上的好车越来越少,“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在没有好车的市场上,劣车占据了绝大多数,这时,价格低廉、品质不好的名声就会越传越远,而前来买车的人出价就只会越来越低,没办法“劣币驱逐良币”,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让所有的“劣车”将“好车”赶出了二手车市场,于是,“柠檬市场”全是便宜货。

可见,柠檬市场是道德松懈和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在这里,良货消失,劣货畅销,这是谁也不希望看到的场景。要想消除柠檬市场,就是要竭力营造出一种讲究诚信的社会风气,卖方的价格合理,买方得到高质量的产品。或者双方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证明商品的相关信息,例如质量保证、建立信誉、建立品牌等;或者买方迫使卖方披露信息,例如要卖方作出承诺,或请第三方专业人员出面作证等,如果卖方拒绝,那将表明他卖的车是次品。买卖双方如果真诚交易,共享某一商品的所有信息,就能实现公平、公正的交易才行。

当然了,在现实当中,一部分二手车的转手原因,跟它们性能

的可靠性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卖方会尽力沟通自己迫不得已卖车的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