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柠檬市场

柠檬市场

柠檬市场
柠檬市场

1970年,31岁的著名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发表了《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和市场机制》的论文,成为研究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最经典文献之一,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他凭着该论文摘取了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与其他两位经济学家一起奠定了"非对称信息学"的基础。在论文里,阿克尔洛夫首次提出了“柠檬市场”的概念(柠檬一词在美国俚语中意思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现在“柠檬”已成为每位经济学家最为熟知的一个隐喻。

柠檬市场也称次品市场,是指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在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会止步萎缩和不存在,这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阿克罗夫在其发表的《柠檬市场: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中举了一个二手车市场的案例。指出在二手车市场,显然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的信息,两者之间的信息是非对称的。买者肯定不会相信卖者的话,即使卖家说的天花乱坠。买者惟一的办法就是压低价格以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损失。买者过低的价格也使得卖者不愿意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从而低质品充斥市场,高质品被逐出市场,最后导致二手车市场萎缩。

柠檬市场的存在是由于交易一方并不知道商品的真正价值,只能通过市场上的平均价格来判断平均质量,由于难以分清商品好坏,因此也只愿意付出平均价格。由于商品有好有坏,对于平均价格来说,提供好商品的自然就要吃亏,提供坏商品的便得益。于是好商品便会逐步退出市场。由于平均质量有因此下降,于是平均价格也会下降,真实价值处于平均价格以上的商品也逐渐退出市场,最后就只剩下坏商品。在这个情况下,消费者便会认为市场上的商品都是坏的,就算面对一件价格较高的好商品,都会持怀疑态度,为了避免被骗,最后还是选择坏商品。这就是柠檬市场的表现。

[编辑]

信息不对称与柠檬市场

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柠檬市场上诸多不良现象的原因,但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柠檬市场”上要削减信息不对称,沟通是惟一的手段。在信息社会中,诚实也是一种工具。因为信息不完整和信息不对称,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对话,以取得信息。而且,因为不知道别人提供的信息是真是假,只好借着“对方是否诚实”来间接地解读对方所提供的信息。因此,“诚实”这种人性中的德性,成为了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工具”。

[编辑]

柠檬市场理论的运用

柠檬市场的这个概念对我国股市是受用的。在我国股市中,从“郑百文”、“ST猴王”,到“银广夏”无一不是踩着信息不对称的钢丝在跳舞,一旦不知情的股民最终发现了那枚光闪闪的硬币的另一面时,市场开始逆向选择,钢丝断裂,股价大跌,股民丧失信心。所以证监会才会加大监管力度,清除股市中的“柠檬”,重塑股民信心。

另外,在就业中的歧视中,“柠檬品”市场法则同样可以在就业中的歧视问题上进行解释。有些雇主拒绝在一些重要岗位上雇佣有色人种或少数民族。这并非因为他非理性,或者存在偏见,而恰恰是其遵循了“利润最大化”原则的后果。因为在缺乏充足、可信的信息的情况下,在这些雇主看来,一个人的种族、肤色便成为其社会背景和素质能力的一个信号。当然,对一个人的素质、能力,教育体系可以给出一个更好的衡量指标。它可以通过诸如授予学位等方法给出更好的信号。正如舒尔茨1964年写道的,“教育开发一个人的潜能,启迪

人的智慧,也只有通过接受教育,一个人的能力才可被发现和挖掘,才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当然,一个没有接受到任何训练的工人他完全可能有很好的潜质,但在一个公司接纳其以前,这种才能一定要经过教育体系的“鉴证”。这个“鉴证”的体系一定要有权威,具有可信度。而我们知道,由于在美国,有色人种或少数民族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很少,大多是在贫民窟学校完成学业。来自贫民窟学校的鉴证的可信度比起一些正规的名牌学校来说,要低得多。这使有色人种或少数民族的就业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因为在雇主不信任一些学校的“鉴证”时,对他而言,在重要的岗位上雇用有色人种或少数民族这类似于购车者花费较多的金钱在信息不完全的“二手车”市场上买车。正如购车者会去买一辆新车一样,雇主会在那些他认为“可能能力较高者较多”的市场中挑选人才。也正是如此,加强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资显得尤为必要,因为它可以提高一个群体的素质,提高其“鉴证”的可信性最终改善一个群体中成员的就业机会和生存状况。

总之,在许多的市场领域,柠檬市场的理论是十分受用的,只要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就会形成次品市场,从而使得次品驱逐优品,达到次品充斥整个市场。

[编辑]

柠檬市场案例分析

[编辑]

案例一:金融业务创新中的柠檬市场效应[1]

金融业务创新是金融机构发展的需要,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为金融机构带来了发展生机和盈利。但是在新业务的推广过程中存在着创新能力差、风险承受能力低、金融监管程度控制难题等种种问题,结果导致了金融业务创新中的柠檬市场效应。如何规避这种效应是当前金融业务创新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当前金融业务创新情况综述

(一)金融业务创新的内容

金融创新的内容十分广泛,各种创新又有着自己的明确目的与要求。按创新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制度创新、业务创新、工具创新。金融业务的创新是把创新的概念进一步引申到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领域。它是金融机构利用新思维、新组织方式和新技术,构造新型融资模式,通过其经营过程,取得并实现其经营成果的活动。商业银行业务在整个金融业务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业务创新构成了金融业务创新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

1.负债业务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创新,包括对传统业务的改造、新型存款方式的创设与拓展,创设新型存款账户在设立,扩大借入款的范围与用途上,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扩大商业银行原始存款的资金来源。而且,通过各种合理、合规的创新业务的技术处理,减少或逃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约束,从而创造更多的派生存款。

2.资产业务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贷款业务的创新,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创新,包括贷款结构的变化,主要是消费贷款业务增长迅速;贷款证券化,具有利率市场化和“表外化”趋势的新的贷款业务。创新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风险、服务客户、扩大收益、减少资本充足率指标对商业银行资金运用能力及业务范围方面的监管限制。

3.中间业务的创新。包括结算业务日益向电子转账发展,信托业务的发展,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自动化服务发展,商业银行信息咨询业的创新与发展等。

(二)金融业务创新的成就

在内外动力的推动下,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与外资金融机构竞争,金融部门在业务创新中动力足,机遇好,结合自身业务特点,试办和开办了一些新的金融业务,取得了一定成就。

1.业务种类增长迅速。三大业务种类都有大的增长,比如贷款业务有对企业针对某单一产品的封闭贷款,土地、房产抵押贷款,房地产开发和住房按揭贷款,实行库贷挂钩的粮食专项收购和储备贷款,打包贷款,保函、信用证等;针对个人开办的消费贷款,有生源地助学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信用卡透支业务,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贷款等形式的信贷服务产品等,在不同时期,对有效贯彻货币政策,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提高金融机构盈利水平,实现银企、银政双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资产业务有消费贷款的增长,消费者在购买住宅、汽车、大型家电、留学、修缮房屋等方面,都可以向商业银行申请一次性偿还或分期偿还的消费贷款。贷款证券化方面,比如商业性的房地产抵押贷款、汽车贷款以及信用卡贷款等。中间业务的种类更是达到百余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极大地降低了现金的漏损率,减少了信贷资金的不合理储备,提高了资金的流动性,银行的盈利水平大大提高。

2.服务范围广泛。商业银行从过去简单地存贷、动员储蓄的功能,转变为面向大众、面向企业、面向投资机构进行境内外投资的全面的金融服务功能,遍布经济的各个领域。大到企业生产贷款,小到个人交电话费,向外联系各个国家的金融机构,办理跨国金融业务,向内涉及千家万户日常生活。服务范围空前广泛。

3.服务手段增强。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电子化、自动化的全方位、全天候的金融服务使商业银行业务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比如通过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以电子货币的形式办理转账等。

4.金融部门利润结构改变。中间业务通过向客户提供特别设计的、全方位的、多品种的金融服务,极大地改善了商业银行的盈利结构,中间业务利润占比有所增加。

二、金融业务创新中的柠檬市场效应

何谓柠檬市场效应?“柠檬”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柠檬市场效应则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在许多的市场领域,柠檬市场的理论是十分受用的,“劣币驱逐良币”是柠檬市场的一个重要应用,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柠檬市场效应同样可以对就业歧视问题进行解释。柠檬市场这个概念对股票市场也是受用的。只要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就会形成次品市场,从而使得次品驱逐优品,达到次品充斥整个市场。

在金融业务创新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由于创新主体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往往存在着以下问题,形成柠檬市场效应。

(一)创新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低

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的金融业务创新,是为最大限度满足客户和市场的需求,有力地促进金融和经济的发展。而我国金融业务创新则往往是以金融机构自身盈利为目的,不是完全

以客户需求为目的。不仅新产品种类较少,而且产品质量低,不容易被客户和市场接受。创新方面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部门,各商业银行各自为政,形成某行的一项新的金融业务在推行中画地为牢,不能同时在金融系统推广应用,信息和成果不能共享。业务开发人员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不能将高新技术与市场需要的业务种类融合在一起,一项业务开发出来往往成本高而效益低,且极易被其他行“借鉴”,结果形成了不具特色的产品,创利能力差。并且在新业务推广中,宣传手段单一,宣传力度薄弱,主要靠口碑,使新业务难以快速占领市场。这就形成了在新的金融业务推出时的柠檬市场效应,开发机构了解多,而市场了解少。

(二)创新积极性弱,风险承受能力低

“搭便车”现象的普遍存在让一些商业银行缺乏创新精神,而在观望和等待其他金融机构推出新的业务种类,然后模仿去做,这样就使整个创新主体缺少了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使得新业务种类趋同,价格优势不明显,形成了“旧车市场”。在一项新的金融业务推出时,必然是效益与风险并行。我国的商业银行主体是国有商业银行,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商业意识薄弱,在风险中求效益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往往对风险考虑过多,因此偏重对效益好且风险小的产品的推广,而对风险程度较高的产品推广积极性不高,制约了新金融信贷产品的研发推广和应用。进一步把创新业务市场变成了竞争力差的“旧车市场”,不形成柠檬市场效应的概率反而变小了。

(三)金融监管落后,信息披露缺失

金融业务的创新,就其本质来说是金融自由化的必然产物,而金融监管则是国家干预主义在金融业的逻辑延伸。目前金融业务监管工作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

1.监管内容主要是市场准入,监管中还存在着重审批管理;重传统的存贷业务,轻表外业务及其他创新业务;重国有银行,轻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问题。

2.监管的方式和手段较为单一,主要是金融当局的外部监管。由于银行国有化,缺乏自主权和独立性,缺乏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机制,内部控制与监管流于形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行业自律组织及社会监督更是少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监督机构对金融业的检查只是偶尔才会有,并没有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制度,没有真正的权限。

3.基层监管人员素质不适应。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迅速,但目前的监管人员只能疲于应付繁重的日常监管工作,很少有针对性地进行现代金融业务和监管技能的培训,在监管工作中对新业务风险隐患和违规行为难以及时发现。监管队伍素质和监管力量不足是一些监管工作不及时、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4.政府审计受人员限制不能随时随地监督,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独立性又太差。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金融监管的手段主要有三种: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我国主要采用的是行政手段,行政命令和干预是最直接有效的监管手段。近几年,我国虽然陆续颁布了《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和《外汇管理法》等金融监管法律,但是并不能涵盖金融业的全部,且因规定比较原则在金融监管实践中难以具体操作,导致金融业务创新的信息难以及时、准确地向同行业和客户公开,缺少信息披露的平台。而信息不对称正是柠檬市场形成的基本因素。

三、如何规避金融业务创新中的柠檬市场效应

(一)转变创新观念,培养创新能力

商业银行要切实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充分认识到进行金融业务创新不仅是商业银行扩大经营规模和范围、提高收益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不可或缺的手段。尤其是要以客户的需求为创新的出发点,才能达到双赢。对新业务要运用宣传、培训等多种手段加强宣传,使客户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自觉自愿地接受和使用,并在市场上迅速推广。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应建立专门的机构,协调银行与企业之间以及银行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规范金融创新业务操作行为。建立有效的业务创新机制和鼓励机制,保护和调动基层业务创新的积极性。商业银行应根据创新业务种类繁多、业务面宽、服务内容复杂等特点,加强技术和人才的投入,尽快引进和培养一批新业务管理人才。应改变旧有的人才选择、使用和培训机制,建立新型的人才晋升选拔机制,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增强凝聚力、归属感,从而吸引人才,稳定人才,为全方位开拓银行创新业务奠定基础。这样一来,在新业务推出过程中,客户和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可相应减少,一定程度上可规避柠檬市场效应。

(二)充分认识风险,加强风险承受力

在充分而全面的认识风险基础上,正确面对风险,切勿因为惧怕风险而丧失开发创新业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积极应对,加强自身实力,采用多种方式防范和化解风险,敢于尝试、开发具有特色的金融创新业务,占领国内甚至国际金融市场、丰富金融业务,为客户提供多样,便利的金融服务,为自身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保证金融机构的稳定、健康发展、规避千篇一律的、没有特色的产品市场,从而规避由此而产生的柠檬市场效应。创新业务在为银行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潜伏着很大风险,特别是表外业务,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必须给予充分的认识,增强防范意识,加强内部控制,规范稳健发展。扩大中间业务,增加租赁、委托、代理、信息咨询等低风险或零风险中介业务的市场份额,降低金融创新业务自身风险。在新金融业务的推广应用过程中,要组织人员对新业务的运行状况、盈利状况、风险状况、客户认知度等进行资料收集,为产品分析与研发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与手段。在较为全面地认识风险后,应积极防范和化解风险,加强风险承受力。可采取组建大型金融控股公司防范综合经营带来的关联交易、风险传递、利益冲突和信息披露等风险。增加保险业务,向同行业和保险公司分散风险。

(三)强化金融监管,创新信息披露制度

金融创新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以维护金融安全,二者互相作用,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共同促进金融改革深化。金融监管要从外到内,法制化、制度化。监管面临的问题是监管的程度问题,从紧从宽都不利于金融业务创新的发展。目前提倡依法监管,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管理。

1.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作为国家监管主体,中央银行的监管要改变旧作风,监管内容要扩展,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覆盖金融业务的全部,避免监管的缺失。要适应创新的日新月异,及时调整监管内容及监管方式。培训基层监管人员,加强其监管能力,使监管政策在执行中行之有效。

2.建立银行业同业协会,通过协会协调解决新业务中的相互合作问题。加强社会监督,尤其是专业性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监督机构对金融业的检查,形成有效检查,有效监督,创造良好的外部监督环境。

3.强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监管。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形成内部控制机构,加强对中央银行监管政策的理解,以达到其监管要求,同时,与同行业建立有效的信息平台,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管。对制度,人员和风险等多个方面有正确的认识,这是商业银行自律也是防范风险的有效方式。

4.在内外的有效监管之下,改善不对称的信息分布情况,以保护客户利益。充分有效的沟通是削减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方式。充分披露信息,禁止内部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从而尽量使信息不对称减少到最低程度。搭建金融创新信息交流平台,建立金融创新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中资银行机构或中外资银行机构交流金融创新信息,研究各银行机构金融创新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金融创新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加强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外资银行先进的技术、理念和产品。

随着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深入展开,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柠檬市场效应仍然会继续存在,除了以上分析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规避手段之外,还有更多较深层次的原因和相对应的解决办法需要金融机构和金融理论学者在实践基础上继续观察、探讨和研究。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论文摘要: 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电子商务活动在世界各地迅速的兴起和飞速,同时也对我国的国际贸易影响巨大。加入WTO后,我国的国际贸易在电子商务大潮下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为此,1996年2月,外经贸部成立了国际贸易EDI服务中心,即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负责研究、建设、运营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工程。本文分析了在此背景下,发展国际化电子商务的策略。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快速普及,电子商务,无论是作为一种交易方式还是传播媒介,都在广度与深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国际贸易领域,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操作方式,更以其特有的优势为众多国家所接受和使用,并引起了国际贸易领域的重大变革。同时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工程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电子商务工程的网络框架、基本技术环境和应用规模己初步形成。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是一个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覆盖全国联通世界的国家级电子商务网,是集外经贸业务管理、信息、服务三位一体的、国家唯一的外经贸专用网络,是国家“金关工程”和“金贸工程”的骨干网络,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建成由通讯平台、资料交换平台、信息平台构架的网络平台。同时,借助于中国电信公用网实现了与联合国全球贸易网等国际商务网络的连接,在全国33个城市开通了节点,实现了部机关内部,部机关与各省市外经贸委(厅、局)、特派员办事处、六大进出口商会,以及海关总署等有关部委的联网,初步形成了功能完善、科学规范、安全实用,覆盖全国、连通世界的国家外经贸专用网,为全国各级外贸管理部门和各类进出口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网络服务,已成为我国外经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电子商务概述

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中英对照)

The Markets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 Geogre A. Akerlof 阿克洛夫 一、引言 This paper relates quality and uncertainty. The existence of goods of many grades poses interesting and important problems for the theory of markets.(本文论述的是质量和不确定性问题。现实中存在大量多种档次的物品给市场理论提出了饶有趣味而十分重大的难题)On the one hand, the interaction of quality differences and uncertainty may explain important institutions of the labor market.(一方面,质量差异和不确定性的相互作用可以解释劳动力的重要机制)On the other hand,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ruggling attempt to give structure to the statement: "Business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is difficult"; in particular, a structure is given for determining the economic costs of dishonesty.(另一方面,本文试图通过讨论获得这样的结论:在不发达国家,商业交易是困难的,其中,特别论及了欺骗性交易的经济成本)Additional applications of the theory include comments on the structure of money markets, on the notion of "insurability," on the liquidity of durables, and on brand-name goods.(本文的理论还可以用来研究货币市场、保险可行性、耐用品的流动性和名牌商品等问题) There are many markets in which buyers use some market statistic to judge the quality of prospective purchases.(在许多市场中,买者利用市场的统计数据来判断他们将要购买的商品的质量)In this case there is incentive for sellers to market poor quality merchandise, since the returns for good quality accrue mainly to the entire group whose statistic is affected rather than to the individual seller. As a result there tends to be a reduction in the average quality of goods and also in the size of the market.(在这种情况下,卖者有动力提供低质量商品,因为某种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所有同类商品质量的统计数据而非该商品的实际质量。结果,商品的平均质量将趋于下降,市场规模将不断缩小)It should also be perceived that in these markets social and private returns differ, and therefore, in some cases, governmental intervention may increase the welfare of all parties. Or private institutions may arise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potential increases in welfare which can accrue to all parties.(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在这种市场上,对个人和社会有不同的回报,因此,某种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可以增进社会的总体福利水平。或者说,私人组织利用了整个社会福利水平潜在的增长机会而使自己获利)By nature, however, these institutions are nonatomistic, and therefore concentrations of power- with ill consequences of their own-can develop.(实际上,这些私人组织的行动所产生的影响并非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尽管集权本身有许多负面影响,但是,一定

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成绩 目录 1 引言 (2) 1.1选题的背景 (2)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3) 1.3研究方法 (3) 2.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3) 2.1电子商务的概念 (3) 2.2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 (4) 2.3 外贸企业运用电子商务的方式 (5) 2.4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7) 3.我国对外贸易中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9) 3.1我国政府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发展现状 (9) 3.2我国对外贸易中运用电子商务的有利条件 (10) 4.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机遇与挑战 (11) 4.1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来带的机遇 (11) 4.2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挑战 (13) 5.结论与对策 (15)

6.结束语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当前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已普遍应用,国际贸易领域也不例外。它冲破了国家设置的一切障碍,使得国际贸易走向无国界贸易,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电子商务的使用给我国企业的国际贸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本文以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全面系统的讨论了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对它在我国外贸应用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终提出一些建议。目的是减少它所带来的弊端,对我国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使其更好的为我国发展国际贸易服务。本文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和研究的意义,回顾有关电子商务的定义,以及学者们就电子商务对外贸影响的相关论述。其次,本文将分析国外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的主要问题,以及电子商务应用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最后进行分析,帮助理解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和应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机遇挑战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various fields in the current economic societ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s no exception. It broke through all obstacles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make international trade go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and trade will play a tremendous role in promoting. It brings great convenience to the use of electronic commerce to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ese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mmerce,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Electronic Commerce on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It is analyz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problems,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he goal is to reduce the disadvantages it brings, on China's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network trade h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make it bett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in china.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a review of the definition of e-commerce, as well as scholars on the impact of e-commerce on foreign trade expositions. Second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foreign e-commerce, the domestic e-commerc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as well as e-commerce applications for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Final analysis, to help understanding of e-commerce in China'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ain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ir own proposals. Keywords E-commerce opportunities challenge

电子商务中的柠檬市场

电子商务中的柠檬市场 所谓柠檬市场,是指由于卖方掌握比买方更多的信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逆向选择。与传统市场相比,在电子商务中二手市场中情况又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第一,网络的虚拟性使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加剧,在传统市场中还可以看见原物,但是在网络上只能看见一些文字或者图片信息,而且不能面对面的与卖家沟通交流,商品质量更不具有可信性,卖家信誉也不容易得到保障。 解决措施:身份实名制,但是可以使用网名,当出了问题之后,可以通过中间商(淘宝等),寻求帮助。而且中间商要注意卖家信誉的算法,并将之以易理解的方式公之于众。卖家也要加强自己在信誉上的追求,如果一个商家信誉好,在网络上往往就意味着成功。关键是在网络上建立品牌信誉也是很难的,如果你的产品没有人买,那么销售为O的信号会产生恶性循环。 第二,在网上说谎更容易,这会导致商家轻易地突破心理障碍,而且买方也不好甄别,而且上当了也难追究责任,大多数时候是自认倒霉。如果产品出现问题,那么商家会找各种借口说不是我的问题是,是物流的问题啊之类的,非常容易出现道德风险。 解决措施:买家评价,但是现在有很多卖家评价造价或者恶意诋毁等,而且一般买家不愿意中评或者差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算你出了中评一下,卖家回联系你,以种种好处承诺希望你能改评价(评价不能修改制)。把物流和商家放在一起评价,商家要对物流负一定责任。还可以采取货到付款且7天有条件退货(物流大家一起分担),也可以通过保险公司~包退包换的承诺可以作为一个信号,因为包退包换的成本要记入卖家自己的成本里面,所以如果提供此项服务,买着会对产品质量更加放心。 第三,网络产品太多了!!网络上劣质产品也很多,这会导致买家的怀疑心理更重(采取消极态度),因而害怕上当受骗宁可出低价,这刺激了柠檬市场的加剧。而且因为网路上产品众多,买家觉得不合适就直接转向另外一家,成交的几率更小,最后看到的产品质量不断降低,最后退出市场。 解决措施:卖家可以多加查询,多对你要买的东西有一定了解,就是加强自己的信息程度,大概估计市场的产品分布和质量分布。另外中间商也要及时清除那些质量差的买家,每个东西都有实效性,如果在某个时效性已过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商家清除掉。而且中间商可以建立起非常容易的投诉机制!而且给消费者更加宽容的投诉条件!这样可以消除一部分因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心理负担,同时也给销售者以警惕。这样消费者更为主动。 第四,文字和图片,网络上的描述具有主观性,卖家倾向于说得很好,买家往往感觉图片与实物有差距。而且现在P图的技术这么高超,图片的真实性也不确定。如果是假的,真心不好检测。还有文字说明,他说什么不一定是什么。没有办法通过实际触摸等检测。 解决措施:可以在淘宝类似的中间商那里建立论坛之类的东西,便于消费者交流,会有高手出现指导,而且现在社会化媒体可以加入到二手市场,一方面给互相一个了解渠道,一方面可以争取朋友们的意见。而且二手市场的卖家基本也是消费者(一对一,消费者可以通过其他的信息渠道对对方有了解),可以建立转卖市场,消费者同盟(可以发帖帮助甄别,可以发帖寻求帮助)

二手车市场柠檬理论

二手车市场的一种模型——柠檬(瑕疵)和租赁 Arif Sulta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Saginaw Valley State University, 7400 Bay Road, University Center, Saginaw, MI 48710, USA E-mail: asultan@https://www.doczj.com/doc/cf10511268.html, 摘要:本文深入研究了Kim的二手车市场(1985)模型中关于信息不对称这点对审查租赁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针对市场上二手车成交平均质量的二手车认证(CPO)计划。笔者认为, 消费者可以购买或租赁一辆新车,或他/她可以购买二手或CPO车。同时,像Kim(1985年),笔者认为,在汽车保修期结束之后当这辆车仍然是一辆“新”(成色很好)的汽车的时候,汽车的质量取决于该汽车的维修水平即在这个模型中选择的维护水平。这个模型显示了交易二手车的平均质量可以高于或低于非交易二手车的平均质量。研究还发现,租赁和CPO已大大改善买家和二手车卖家之间的的信息机制,这反过来又帮助减少了市场中的不良选择并且提高了交易二手车的平均质量。 1 引言 对于柠檬(瑕疵)市场,因为买方和卖方之间对于一辆二手车的信息不对称,Akerlof(1970)的开创性论文提出两种可能的结果。首先,在二手车市场中,卖家知道他们车的质量,但买家无法辨别好车上的瑕疵:

“质量不够好的车往往都会被描述为质量好的车”(Akerlof,1970)。Wilson (1980)通过假设一个积极的贸易量显示了二手车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的平衡。因此,柠檬(瑕疵)原则可以重新解释为非交易二手车的平均质量高于交易二手车的说法。其次,私人机构可以给买家提供关于产品质量的信息。这些机构可改善市场的运作,但可能不能消除造成市场失的信息的不对称。 汽车行业中的租赁业务在过去的15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增长。例如,消费者租赁数量在汽车收购中所占的百分比从1992年的9.3%提高到2002年的20%。许多租赁合同是仅提供给一个消费者,每一份都有一个租金价格和一个选择价格。租客能在免费租约期终止前退回汽车或通过支付选择价格保留它。 大多数汽车租赁为 2-3 年的时间,研究显示只有 25%的承租人在到期之后保有他们的汽车,(Hendel和Lizzeri,2002年),这意味着承租人保有他们的汽车的时间要比汽车买家的短。实际上,许多取消租赁的车辆在被返回的时候仍然处于制造商的保修期内,这意味着那些取消租赁的车相比于二手车有着更好的质量。 认证二手车辆(CPO)计划的起源是由于市场中出现大量取消租赁的车辆。因此,制造商开始翻修这些车辆并提供一个保证,这一趋势一直迅速增加。对于这些选定的车辆,CPO计划旨在经过一系列的检查之后翻新这些车辆,并提供延长保修期。制造商会对大多数取消租赁的车辆检查,翻新,然后转售作为CPO车辆。仅在2002年,行业目睹了CPO车辆销售额同比增长大约20%的成果。

实验经济学设计 柠檬市场

课程名称 : 《实验经济学》 课程专题研究报告: 基于“柠檬市场”原理的实验设计 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授课时间: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16学时组长: 沈玥 08241023 学生小组姓名及学号: 史家宁 08241024 白雪梅 08241001 周慧子 08241033 陈凯 08272030 严玉婷 08243054 任课教师: 周耀东 提交日期: 2009年12 月17 日

1.实验目的 "柠檬"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柠檬"市场是次品市场的意思。 在许多的市场领域,柠檬市场的理论是十分受用的,只要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就会形成次品市场,从而使得次品驱逐优品,达到次品充斥整个市场。 柠檬市场(The Market for Lemons)也称次品市场,是指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在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会止步萎缩和不存在,这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柠檬市场效应则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 要削减柠檬市场以及信息不对称,沟通是惟一的手段。在信息社会中,诚实也是一种工具。因为信息不完整和信息不对称,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对话,以取得信息。而且,因为不知道别人提供的信息是真是假,只好借着“对方是否诚实”来间接地解读对方所提供的信息。因此,“诚实”这种人性中的德性,成为了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工具”。所以,充分有效的沟通是削减信息不对称的最重要方式。 这项实验主要利用简单的实验工具,结合相关的经济现象与周围所发生的各种经济行为,了解与熟悉经济学的假设、命题与推论过程,掌握实验经济学的相关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严谨和规范的科学态度与方法,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2.实验内容 关于信息不对称及信息经济学的讨论已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现实当中,不完全信息会带来种种问题,使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率大受影响。其中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柠檬市场”,“柠檬市场”也称次品市场,是指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在“柠檬市场”中,商品的卖方对于商品往往拥有比买方相对更多的信息。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会止步萎缩,甚至不再存在,这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柠檬市场效应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 本实验就是试图通过实验经济学方法利用简单扑克牌以及简单的游戏实验,来探讨不完全信息市场带来的问题,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主要分三个环节,一是信息对称的情况,二是信息不对称但没有保证书的情况,三是信息不对称但是可以提供保证书的情况。 3.实验要求 3.1实验需要的工具和材料: 扑克牌24张(红牌12张A-Q、黑牌12张A-Q),计时器一个,公告板,交易记录表24份。 3.2实验参与人员 市场监督人员: 负责告知每次交易的优品与次品的成本价格,并监督交易时不得有违规暗箱操作行为。 交易后,负责记录每位参加者的利润额,实验结束后根据公式核算每位参加者的利润总额。

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及对策研究

摘要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方式,在当前信息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下,以其强大的竞争优势和生命力,迅速蔓延到国际商务的各个领域,并对国际经济格局的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电子商务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络和先进的通讯技术,改变以往传统的实物买卖和现金交易,通过网页介绍商品,在网上进行支付,利用先进的物流系统配送物品来进行有形和无形商品交易的一种新型的贸易方式。这种新型的交易方式颠覆了以往传统的交易方式,使整个商务过程,不论是在国内外贸易的应用中,都实现了网上购物和交易的目标。电子商务节省了国际贸易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的效率,改变了对外贸易交易流程,发展了第三方交易平台,增加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创造了就业机会,对一国的对外贸易的各个方面和整体经济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电子商务正在建立一种全新的经济贸易秩序,原来已经成熟的世界贸易体系和秩序正在被电子商务这一新的贸易方式重新洗牌。我国作为目前世界进出口总额排名第一的世界贸易大国,如何在电子商务的浪潮下,迎难而上,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如何充分应用和扩大电子商务给我国对外贸易和整体经济带来的积极方面的影响,如何避免它带来的消极方面的影响,怎样及时的解决我国目前在电子商务领域发展出现的问题,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快速的让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的脚步跟上时代和世界的步伐,实现世界贸易强国的目标,是撰写这篇论文的原因和目的。本篇论文由绪论部分、正文3章和结论部分共5部分组成,以此分析电子商务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和我们的应对策略。第一章是绪论。这部分阐明论文选题的背景及选题的意义,为本论文写作提供切入角度。然后对电子商务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分析了电子商务理论依据中的交易成本、创新扩散和网络外部性等经典理论,同时探讨了国内外电子商务的研究现状,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以及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和不足。第二章分析电子商务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在这一部分阐述了电子商务的定义,详尽描述电子商务起步和成长历程及目前在国际上的应用现状,分析电子商务将来的发展趋势。第三章细致深入的分析电子商务对我国外贸行业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首分析了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并针对这一情况,结合S. Subba,Glenn & Carlo在2003年提出的电子商务应用阶段模型,例举了三个典型中小型外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案例,分析了电子商务给这三个外贸企业带来的影响,进而分析了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造成的积极影响,同时也指出了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面临的问题。第四章针对以上分析的电子商务的影响和问题,分别从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两个大的方面,提出了多条可行的对策和建议。最后做出结论,总结电子商务给我国和外贸企业同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我们要抓住当前良好的发展机遇,实现强国目标。本文运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使用实证、规范分析和案例分析法,对近十年国内外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建立数据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加以总结,运用S. Subba^Glenn&Carlo提出的电子商务应用阶段理论模型分析实际案例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例证和推论等分析手段,对我国外贸行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情况进行探究,总结出我国外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阶段和特点以及分析出哪些企业哪种商品更适合使用电子商务的交易方式,从而全方位阐述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总体的积极影响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提出了、一些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对外贸易;发展阶段模型

读《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兼议如何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读《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兼议如何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概述和观后感 柠檬市场,也称次品市场,也叫做阿克洛夫模型。它是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而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会止步萎缩和不存在,这其实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问题。柠檬市场效应则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质量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质量差的商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质量好的商品,从而导致市场之中充斥着劣质商品。 这和一个经济学名词“劣币驱逐良币”异曲同工,在远古的铸币时代,当那些质量和成色低于法定铸币的货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价值高的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劣币驱逐,市场上就只流通下劣币了。交易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已经十分地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一般说来,货币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当货币的接受方对货币的成色或真伪缺乏信息的时候,就会想办法提供价值更低的交易物,而交易物的需求方也就是支付货币的一方相应地也会想办法用更不足值的货币来进行支付,最终导致整个市场充斥劣币。 在产品市场上,显然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的信息,因此两者之间的信息是非对称的。买者肯定不会相信卖者的话,但即使卖家说的天花乱坠。买者唯一拥有的办法只有压低价格以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损失。因此这样买者出过低的价格也使得卖者不愿意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从而使得低质量产品充斥市场,高品质产品被逐出市场,最后整个产业产品市场萎缩退步。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个现象,我们假设市场中好车与坏车并存,每100 辆二手车中有50 辆质量较好的、50 辆质量较差,质量较好的车在市场中的价值是50 万元,质量较差的价值10万元。二手车市场的特性是卖方知道自己的车是好车或坏车,但买方在买卖交易时无法分辨。在买方无法确知车子的好坏时,聪明的卖方知道,无论自己手中的车是好车还是坏车,宣称自己的车是为“好车”一定是最好的策略。尽管市场中有一半好车、一半坏车。但如果你去问车况,卖方必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我们的车是好车。但消费者真的会以好车的价格向卖方买车吗?一定不会!因为买方知道,他买的车有一半几率是好车、有一半几率是坏车,因此最高只愿出价20万元买车。接着,更不幸的事情陆续发生,市场拥有的好车的原车主开始惜售,一台50 万元的好车却只能卖到20 万元,有一些车主宁愿留下自用,亦不愿忍痛割爱,因此好车逐渐退出市场。当部分好车退出市场时,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最后消费者只愿意花更低的价买车,好车因为承担不起成本退出了市场,而市场下也只剩下了劣质车辆,最后整个市场全只剩下成本低、质量差的劣质车辆,整个汽车产业都因此而退步。 二、如何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柠檬市场的本质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现象。在柠檬市场的情况下,市场是失灵的。市场的无形之手失效了。因为在这个市场中只剩下低质量的商品在交易,而淘汰了优质的产品,扭曲了市场资源分配的效率。因此针对柠檬市场的解决机制和措施关键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如果在没有中介的情况下,卖家需要主动消除信息优势,比如建立企业的官网网页,加大

电子商务在对外贸易的问题及措施

电子商务在对外贸易的问题及措施 1.电子商务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 因为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晚,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所 以电子商务在我国对外贸易方面的应用才刚刚兴起,而当前西方发达 国家早已将电子商务广泛应用在对外贸易中,为了跟国际接轨,我国 沿海发达地区的很多企业已经领先改变以往的传统贸易方式,快速的 进入电子商务状态,他们不但仅在网上公布广告、介绍产品信息,还 经常通过网络或可视电话实行商务洽谈,在网上签订合同、交换文本、支付货款等等。具体来说,当前电子商务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主 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网上公布买卖信息,物色贸易伙伴 传统的对外贸易活动下,企业要通过“广交会”、“华交会”这样的 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产品的优势,进而寻找自己的交易伙伴和合作对象,这样既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又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财力。而利用电子 商务就能够省去很多麻烦和不变,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借助相 关机构的网络商务平台向全世界的潜在客户公布产品或服务的供应信息,国外有需求的企业或个人就可通过网上的信息与企业取得联系, 进而展开洽谈,得到更多的商机;同样,国内的企业也能够通过网络 搜寻公布需求信息的买家,实行沟通筛选,寻找到理想的贸易伙伴。 1.2网上洽谈、订购 在没有电子商务的时候,买卖双方要共同约定一定的时间和地点见面,然后展开协商洽谈,这样一来,给双方的交往带来很大的不便,而且 还延时较长。而电子商务就没有这样的烦恼,国内企业能够借助E- mail或ICQQ跟国外客户洽谈交易事务,发送对方需要的产品样本图片和使用性能,与对方实行讨价还价,在双方意向取得一致后就能够在 网上接受外商的订单,签订合同。若遇到大型的交易,甚至能够借助 网络可视电话来面对面的交流,进而促使交易的成功。

农产品市场中的_柠檬问题_及其解决思路_徐金海

农产品市场中的“柠檬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徐金海 (扬州大学农经系,江苏 扬州 225009)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农产品市场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这就忽视了对其所存在的信息不完全尤其是信息不对称的研究。实际上,现实农产品市场上的过度竞争状况极易产生由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所致的“柠檬问题”,其结果是,低质伪劣农产品将高质量农产品挤出并占领农产品市场,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因此而受到巨大损失。解决农产品市场中的“柠檬问题”,既有赖于有效竞争的农产品市场环境的形成,更有赖于农产品市场“正的”信号显示。 关键词:农产品;柠檬市场;过度竞争 中图分类号:F3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2)08-4204 一、引 言 在经济学中,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农产品市场看作是最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因为传统农产品市场上,生产者(农户)和消费者众多;绝大多数农产品的鲜活、同质性较强;初级农产品的易辨识性强;农产品的交易频率较工业产品与服务性商品要高。结论是,传统农产品市场上信息不仅完备而且对称。但是,一方面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产品市场上存在着过度竞争现象;另一方面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农产品的复杂性、异质性和选择性增强,农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提高。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越来越明显、突出。针对信息不对称,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的乔治?阿克劳夫(G eorge Ak2 erlof)在1970年发展了著名的“柠檬市场”理论来说明其所导致的市场失灵。他的基于“旧车市场”的分析,被大量应用于对工业品市场、金融市场、保险市场上的逆向选择与劳动力市场上的道德风险问题的研究。罗必良教授(1999)曾将其引入对传统农业生产组织———人民公社的制度缺陷分析,而农产品市场交易中的“柠檬问题”一直未受到重视,这显然不利于农产品市场交易效率的提高。本文尝试用“柠檬市场”模型对此加以解释,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思路。 二、农产品市场交易中的“柠檬问题”分析 “柠檬”(lem on)一词来源于美国对次货或二手货的经验称呼,它由乔治?阿克劳夫引入信息经济学对次品市场进行分析,并得出著名的“柠檬市场”原则。它是指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价格比买方具有更多的信息时,低质量的产品将会驱逐高质量的产品,从而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持续下降并出现“劣车驱好车、劣币驱良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过度竞争市场中买卖双方对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的结果。 (一)过度竞争的农产品市场分析 所谓过度竞争,是指由于竞争过程内生或外部因素的作用,某一产业中的企业数目过多、产业过度供给和过度生产能力现象严重,产业内的企业为维持生存,不得不竭尽一切竞争手段将产品价格降低到接近或低于平均成本的水平,使整个产业中的企业和劳动力等潜在可流动性资源陷于只能获得远低于社会的平均回报和工资水平的窘境而又不能顺利从该产业 收稿日期:2002-07-01 作者简介:徐金海(1966-),男,扬州大学农经系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经济组织制度创新与农村发展。

电子商务市场的“柠檬题目”研究

电子商务市场的“柠檬题目”研究 [摘要] “柠檬题目”的实质是信息的不对称题目影响了市场的效率。电子商务市场是基于计算机处理和网络连接的各种商务活动的市场,计算机和网络为信息的传播和处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电子商务市场必将是一个高效率的市场。但从短期来看,由于电子商务发展还处在一种低级阶段,除了传统因素的影响外,还有政策、法律、社会文化、电子商务市场自身特点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保证信息传递的真实性上还存在很多题目,导致买卖双方存在信息的不对称,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会更加严重。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题目的思路。 [关键词] 电子商务市场;柠檬题目;解决思路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为电子商务市场的构建提供了物质可能和技术基础,同时随着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改变,传统的标准化、同类化产品向个性化产品方向转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得不使企业开始考虑如何运用电子化的手段、电子商务的模式进一步拓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在电子商务市场,信息是最活跃的因素。由于计算机强大的处理和存储信息能力以及网络的广泛分布、高速的采集、传递信息的能力,信息和计算机及网络的结合,可谓如鱼得水,计算机和网络成为信息的最佳拍档。尽管在电子商务市场上信息的发布和获得比传统市场要轻易得多,本钱也要低很多,但是电子商务市场自身和自身以外的特

点,也导致买卖双方信息沟通不对称、不***,影响了电子商务市场的效率发挥,阻碍了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 一、传统市场“柠檬题目”的由来 所谓“柠檬”在美国俚语中有“二手车”、“次品”的意思,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在20世纪60年代末对二手车市场进行研究发现,由于二手车的卖主和二手车的买主对车的质量信息把握完全不对称,结果导致市场效率低下,市场机制失灵,甚至市场崩溃。由于二手车的卖主了解车的质量,而买主处在信息的劣势,并不太了解二手车的质量,所以买主只愿意按照当时市场的均匀价格购买。这样就会导致质量好的二手车由于卖价低,卖主不肯卖而退出市场,整个市场的质量进一步下降。由于市场的质量进一步下降,又调低了消费者对整个市场均匀价格的预期,因此质量好的产品不断地被挤出市场,剩下的是质量差的产品,在极端情况下,没有顾客愿意购买,整个市场崩溃。1970年,阿克洛夫在其发表的《柠檬市场:品质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一文中对这一题目进行了科学的论述,由于他在经济学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题目研究上的卓越成就,荣获了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柠檬题目”的实质在于市场中由于买卖双方对商品质量信息的把握处在不对称的地位,这种不对称影响了市场效率的发挥,使优越劣汰的市场机制失灵。假如这种不对称现象超过了市场承受的极限,那么这个市场就无法维持。

信息经济学名词解释

八大基础理论:1.阿克洛夫《柠檬市场理论》2.赫什雷弗《信息市场理论》3.马夏克和拉德纳《团队经济理论》4.斯彭斯《信号发出理论》5.格罗斯曼和施蒂格利茨《格罗斯曼和施蒂格利茨悖论》6.《委托代理理论》7.施蒂格勒《搜寻理论》8.马夏克《信息系统选择理论》代表人物:肯尼斯·阿罗、莫利斯、格罗斯曼和施蒂格利茨、马克·波拉特 1.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区别 风险是一个经济代理人面对的随机状态,可以用某种具体概率值表示。即不能确定地知道,但能够预测到的事件状态。 不确定性是一个经济代理人面对的随机状态,不能够至少目前条件下不能够以某种实际概率值表述出可能产生的结果。即既不能确定知道,也不能预测到的事件状态。 2.信息就是传递中的知识差。 3.完全信息是指市场参加者对于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 4.完全信息经济的四点局限:·完全竞争·市场效率·供求法则·单一价格 5.公共信息:所有相关信息都能被所有市场参加者获取。 6.私人信息即个别知识是指个别市场参加者所拥有的具有独占性质的市场知识,其中,经验是市场参加者最为宝贵的个别知识。 7.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的区别:·在传播途径上·在传播频率与效率上·在预期效用上 “小道消息”的作用,共同知识使市场参加者成为价格受支配者,而个别知识则推动市场参加者成为价格支配者 8.对称信息:在某种相互对应的经济人关系中,对应双方都掌握有对方所具备的信息度量,也即对应双方都了解对方所具备的知识和所处的经济环境。 9.信息的对称性:可供利用的有关风险类别的信息同时被买卖双方观察到,并对买卖双方都发生作用的环境状况就称为信息的对称性。 10.非对称信息分析。原因:社会的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定义:所谓非对称信息,就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人之间不作对称分布的有关某些事件的知识或概率分布。 11.博弈论的五个基本要素:局中人、策略、收益、次序、信息。 12.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掌握信息多(或具有相对信息优势)的市场参加者称为代理人,掌握信息少(或处于相对信息劣势)的市场参加者称为委托人。13.构成委托-代理关系的两个基本条件:1,市场中存在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个体,且双方都是在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者。2,代理人与委托人都有面临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且他们两人之间掌握的信息处于非对称状态。 14.均衡合同的条件:1、参与约束2、激励相容 15.不利选择是指在建立委托人-代理人关系之前,代理人已经掌握某些委托人不了解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有可能是对委托人不利的。对策:1“市场信号”2.有效的信息收集。 16.道德风险:经济代理人在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损害委托人或其他代理人效用的行为。产生原因:代理人拥有独占性的私人信息是道德风险的关键17.信号与信息的异同:信息包含有更多的确定性和形式化的内容,信号则更多地具有模糊性和具体化的特征。 18.广告竞争是一种典型的非价格竞争形式。(1) 扩展和保卫市场(2)加强市场价格离散

跨境电商对中国的对外贸易的影响 0935 pm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结课论文 跨境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向 班级:商务1302

学号:201309040214 :前芬

跨境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摘要: 现如今,跨境电子商务正蓬勃发展,势如破竹,迅速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这种新业态的出现,不仅赢得了大众的喜爱和推崇,而且也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政府正逐渐建立适应跨境电商的政策,引导企业用互联网+外贸优进优出,推动其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新的转型与升级,为商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润,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然而,针对目前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我们发现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市场衍生的缺陷,使得跨境电子商务的缺陷也逐渐浮出水面,比如市场信用机制缺失,法律体系不健全、海关壁垒等问题,严重阻碍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制约着我国的对贸易规模的增加。这些问题都必须尽快解决,才能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规模更上一层楼。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海关壁垒对外贸易

目录 1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1) 1.1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念 (1) 1.2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 (1) 1.3跨境电子商务的类型 (2) 2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3) 2.1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占进出口贸易额比例不断提高 (3) 2.2跨境电商交易结构中,跨境出口占比更大 (3) 3跨境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积极影响 (4) 3.1降低贸易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利润 (4) 3.2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 (4) 3.3促进外贸方式的转型 (5) 3.4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模式 (5) 4跨境电商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5) 4.1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 (5) 4.2信用体系不完善问题 (6) 4.3海关贸易壁垒问题 (6)

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经济学思想述评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0月10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宾塞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以表彰他们运用不对称信息理论研究市场经济所取得的成就。众所周知,诺贝尔经济学奖认可的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成果,而经济学理论成果经过实践检验被认为是正确的,通常需要20、30年。此次获奖三人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他们的获奖意味着国际上正式承认其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其新闻公报中称,许多市场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买卖的一方往往掌握比另一方更多的信息。借款人比贷款人更了解自己的还贷潜力,企业经理和董事会比股民更了解企业的未来,客户比保险公司更了解他们发生事故的风险率。而一个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需要买者和卖者之间拥有充分的共同信息。如果信息不对称现象非常严重,那么就有可能限制市场功能的发挥,在极端情况下,会使整个市场不存在。此次获奖的三位经济学家分别从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保险及资金市场等领域探讨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指出市场体制需要完善、设计。这是对传统经济学的重大突破。他们的研究揭示了当代信息经济的核心问题,奠定了关于市场经济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基础,其分析理论用途广泛,既适用于对传统的农业市场的分析研究,也适用于对现代金融的分析研究。本文主要是对乔治·阿克洛夫的一些主要经济思想进行简单的评述,以便大家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 一、乔治·阿克洛夫生平简介 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Akerlof)1940年出生于美国康涅狄州纽黑文,现年61岁;1962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学士学位;4年后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他曾担任伦敦经济学院货币银行专业的经济学教授、经济顾问委员会高级经济学家、布鲁金斯小组(Brooking Panel)经济问题高级顾问和美国经济联合会副主席;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他的理论研究范围集中在金融市场、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贫困和失业以及种族歧视、犯罪、家庭问题等,在这些领域都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献,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不完全信息论。他于1970年发表的论文《“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首先提出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与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被并称“不完全信息经济学之父”。他的这篇文章具有典型的开创性特点,介绍了一种简单但深刻且普遍的观点,并对无数有趣的观点进行了广泛的运用,成为信息经济学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也奠定了他获得此次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如今,阿克洛夫关于逆向选择的深刻见解被普遍应用于本科生日常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这足以显示其影响之深远。近20年来,他对失业问题的研究成果也十分突出。 二、“柠檬”市场理论:不完全信息论 传统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万能的,通过自由竞争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这是以市场交换无摩擦为假定前提的。而越来越多的人在经济生活中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未必能带来最高的效率。 所谓信息不对称性,是指契约关系的一方(如代理人)在某些方面掌握着“私人信息”,这些信息只有他自己最了解;另一方则不了解。而造成信息不对称性的原因是不确定性以及社会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发展。社会劳动分工使信息差别的程度加深,产生不同的信息优势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