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所以,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学校管理也应由传统的管理模式进入一切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发展,通过管理激发教职员工的潜能积蓄学校发展的内力。

一、学校管理者行事的原则应体现以人为本

1. 学校教育活动的本质就是为了人的发展

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作为一名学校主要负责人校长,应清楚认识学校既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场所,也是学校教师不断成熟和得以发展的基地。其根本任务都在于育人,都在为未来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学校教育活动和生产劳动有着质的区别,社会劳动和生产劳动体现的是“人—人”“物—人”“物—物”的关系,而学校教育活动体现的是“人—人—人”的关系。是学校领导、教职工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能动过程,也是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作为校长,不仅是教师的教师,也是学校的主要教育者,而是形象地说,也是一个特殊乐队的指挥,这个乐队是用一些极精细的‘乐器’—人的心灵来演奏的。校长的任务就是要听到每个演奏者(教师、教导员、班主任)发出的音响,你要看到并从心底里感觉出每个教育者在学生心里留下了什么。”因此在以人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活动中,校长必须以一切有利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为宗旨来筹划所有的工作。

2. 人是学校管理活动的核心

人既是学校管理的客体之一,又是管理的主体。在学校管理中,基本的物质条件是重要的,但所有物质都离不开人的使用和创造。在这方面,本人于2003年来到南京中山小学,该学校管理经验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在中山小学的管理中,我们常常感受到,教育的管理,不是管住人群,而是凝聚人心。校长在与我们座谈中谈到学校管理时,真诚地说,学校里每个岗位、每个角色都是重要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领导者的群体,每个人都是在不同的岗位上管理着一个家。教师有了思想,成了管理者,实际上不是削弱了校长的权力,而是凝聚了团队的合力,也就是在为学校的发展蓄势。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一所学校即使具备天时,地利,但如果缺乏人和,则该校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制约。用人,是基本管理职能之一。一位善于用人的校长,在力求人尽其才的同时,必然也会不断地培养下属,促其发展。显而易见,管理靠人,管理是为着人。

3. 人是一切社会的总和

人不是生下来就是自私、被动、必须严加管束的,也不是生来就乐于奉献、积极主动、善于自制的。人是社会的人。人与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协调

发展、对立统一的,人的社会性是后天形成的,特别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变化和发展的,从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构来看现代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可分为:领导活动,管理活动,执行活动和操作活动等几个方面。校长的领导,管理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求得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保证管理运行的基本点。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校长与时俱进的管理思想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就体现了人(即校长)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也即人与社会的和谐一致。反之,不关心尊重他人,或任人为亲,拉帮结派,或勾心斗角,不计效益,不着边际的瞎忙碌,都是与社会的发展相背离的,体现不出人与社会的和谐一致。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特色的管理模式。

二、以人为本应以情感管理为突破口

说到管理,人们容易想到的是规范与限制。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具有高超领导艺术的校长,其学校都有一套完备的规范。但完备的规范不应该束缚广大教职工的手脚,挫伤他们的工作热情。而应让教职工门激情洋溢。说到底,学校管理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着以人为本的宗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个性心理主要包括需要,动机,情感和态度等,它反映着人的社会性,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的反映,增强行为的动力,学校管理中情感还缩短了干群间的距离。干群距离进了,学校各项举措就容易形成共识。因此关注教职工的情感,实现“以心交心”成为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1.提升自我,赢得信任

相互信任是维系情感的基础。教职工对校长的信任不是建立在校长是“老好人”基础上,也不是校长权利影响力的敬畏,而主要源于校长的非权利影响力。校长要培育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首先必须勤于学习。古今中外无数杰出校长的实践证明,尽管每个人成功的具体途径千差万别,但是渴望求知,勤奋学习是他们的共同点。故校长要努力学习政治理论,科学文化知识,优秀的管理艺术,同时直接向周围的人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其次,必须勇于实践和担当。实践是重塑人格的主要途径,是人格魅力生长的源泉和动力。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长必须身心士卒,率先垂范,用好组织赋予的权。不滥用职权,不以权谋私,作到自尊,自爱,廉洁自律。校长要有淡薄名利的精神。许多矛盾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利益的驱使。在奖金分配,老务津贴的领取等一些细小又实际的问题上,不能斤斤计较,要多工作,少得利。校长大胆创新地开展工作,难免会出现问题和偏差。这时校长要主动承担责任,及时公开地改正缺点错误。应该知道,校长是学校的第一管理者,出了问题也自然是第一位的责任者。校长应推功揽过,只有这样,教职员工才会毫无顾虑地为实现学校的既定目标而努力工作,教师中蕴藏的极大热忱才会像火山一样喷发,一切困难才会迎刃而解。校长就会有无穷的魅力。

再次,要善于总结。校长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反省,经常进行自我批评,同时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营造彼此之间相互批评,相互监督的风尚。这样校长的人

格魅力才会在教职工中产生积极的反应,同时有利于群众同校长交流思想,沟通认识,达成共识。

2.以诚待人,以情感人。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校长与教职工建立良好的情感,首先要以诚相待,才会形成吸引力和凝聚力。为此,校长与教职工常交往,视他们为朋友通过相互了解,建立友谊,产生感情,校长不能总坐在办公室里,要与教师多接触,多谈心,倾听教师的意见。站在教职工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以忠诚宽厚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以自己的关怀热心去感召他人。要处处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校长要口勤腿勤、主动关心、走访问候,送去学校领导的温暖,这样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把教职工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关心体贴每一位下属,使每一位教职工都感到宽慰和温暖。危难之处见真情,职工自然会和校长一条心。

3.民主管理,尊重教师

校长要有广阔的胸怀,欢迎群众参与监督和管理,广开言路,让广大教职工对学校工作和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畅所欲言。要听得进不同的声音,哪怕是最刺耳的,甚至是逆耳的。在工作意见不一致是正常的,即使他人错怪了自己,也要豁达大度,可以通过交换意见,加强沟通来达成公识,消除误解。要尊重教师的劳动,维护教师的民主权利,多听意见。有效地运用教代会等形式讨论,贯彻计划,要求和工作安排。同时信任,尊重,爱护每一个教师,并因人而异地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要秉公办事,不搞亲亲疏疏。树立“尊贤爱才”的观念,善于团结并使用比自己更能干的人,注意发挥下属成员的聪明才智。积极为他们提供和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和机会,使教师产生愉快的内心体验唤起教师的主人翁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它的层次更高、程度更深。美国成功心理学大师克利夫顿认为,人本管理的关键,就是在对人性的科学理解基础上,看准人的优势和利用这些优势。也就是发现和肯定,就是发人的发展为核心。发现每一个人的独特的价值,发现每一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和不同点,然后激励之,弘扬之。在“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中,让师生学会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爱心助人、善于合作、宽容大度;学会尊重社会——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学会尊重自己——热爱生命、维护尊严、发展自己。这样学校的管理效益才会大大提高,学校工作才会出现勃勃生机。

三、几点思考:

1、“以人为本”的管理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人、关注人的发展,它与学校建立各种必要的规章制度并不矛盾,而是各种规章制度最好的补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不能把二者当成是互相矛盾的东西。

2、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成败的关键还是在人,特别是管理者对自己的定位。现代意义上的“人”是多元的:就群体而言,包括管理者、被管理者和自然、社会环境等等。

学校的管理要以人为本

学校的管理要以人为本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校管理也逐渐进化到以人为本的阶段。作为切实可行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在学校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学校如何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到实践中,以提升教育质量,促 进学校和谐发展。 一、营造人性化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人性化的校园环境则是学校以人为本的体现。学校管理应注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关爱与尊重,从而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具体实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建设美丽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学校应加强校园修缮和绿化建设工作,为学生创造宜人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同时,要营造积极向上、温馨舒适的氛围,增强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2、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学校管理应该以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为出发点。为了迎合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学校应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例如学生职业规

划指导、心理疏导服务、体育和文化活动等,建立完善的学生服务体系,全面保障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社交资源、丰富的文化资源。学校管理应该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让学生在感知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加深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倡导尊重与包容的管理方式 学校管理应该倡导尊重与包容,关注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和特点。教育是一项人的事业,必须从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个性、兴趣和能力出发,给予关爱、理解和支持。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1、推行学生关怀制度 学校管理要注重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班主任辅导等,优先为困难学生提供关爱和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2、打造师生和谐的团队 学校管理应建立一个和谐、团结、互助的教育团队,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互相尊重与理解。加强师生沟通、互动,通过教育类专业的培训和教师学科研讨,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保障学生的发展。 三、以“需求”为导向的管理方式

“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 施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学校发展的惟一动力。人本观念告诉我们:管理的核心是能动的人,管理的动力是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思想工作是整个教师队伍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管理者必须以做好人的工作为本,要一切着眼于师生员工,一切依靠师生员工。学校管理者要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采用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模式,创设一种和谐的学校小气候,让每一位教师都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从而获得学校工作整体创新发展的合力。容人之短,发挥教师长处每位学校管理者都想用人所长,但人又必有短处,有些人甚至因有其短才更显其长。在很多情况下,“扬长”很容易做到,“避短”就很难做到。既然难以“避短”,那就必须学会“客人之短”。 学校管理者必须要有容人之短的雅量。机会的开发,问题的消失,有效的学校管理者应该把每一个人都看作是一个可以开发的机会,唯有发挥团队中每个人的长处才能产生效果。身为学校领导者的责任不是重新塑造教师,而是在于运用每一位教师的才干。学校中每个人的才能各有不同。作为学校管理者要通过激励的方法,激发每个人的才能与潜力,以此激发组织的动能。这样,学校在面对不间断的挑战时,才能保持最佳的团队力量。学校管理者要懂得整合团队成员的能力,知人善任,用人之长来提升学校这个团队的综合绩效。 撬动学校发展的杠杆不是经济利益,而是丰富教师的生命质量。每一位教师都有优点和缺点,要学会用放大镜来看他们的优点。用缩小镜来看他们的缺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和发掘每一位教职工的创造能力,善于发现乃至挖掘教师工作的“闪光点”,放手让其实践,并及时肯定有价值的劳动,促使其不断自觉完善。要充分地信任教师。学校管理者用人成功的关键在于发挥了教师的长处,而不在于弥补了教师的短处。要懂得把每个教师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每个教师都是人才。 要注意满足和发展教师要求尊重的需要。每个教师是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在学校工作的,他们的劳动理应得到尊重,这是教师最基本的精神需要,有的教师不安心工作,并非是出于对物质贫乏的不满,而恰恰是由于不能受到领导的重视,自己的价值和才能无法得到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 管理是一种手段,一个过程,通过有效管理可以实现预期目标。管理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绝不可一味地以权压人。权势发挥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作为管理者的校长必须巧用权力、善用权力。以情感人,尊重教职工,满足其被认同的心理需求;以理服人,让广大教职工接受管理者的言论,被管理者才会理明气顺,行为畅达,从而使校长得到广大教职工的支持和拥护。 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随着人类社会对人在宇宙中心地位和重要作用的确立,人类认识的坐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校是建设精神文明的阵地,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没有人就不成学校。学校管理核心是如何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工作效率,完成目标任务。学校管理的动力和核心也是人,学校管理的成功与失败也取决于人,激励广大教师把师德建设作为内在需要,变被动的师德建设为教师主动参与的师德建设,这确实是顺应了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即教职工在学校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所涉及到的三个方面是: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学生,是一个由“人---人---人”构成的管理系统。所以,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在学校管理中,我体会最深的是:以人为本是学校管理的基石。 一、把握“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实施“以人为本”学校管理的前提。 在学校管理的理念体系中,起着基础作用的核心理念是对“学校人”的理解假设。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在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等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尊重人,激发人的热情,其着眼点在于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从而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所谓“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就是把人和人的发展作为根本。“以教师及其教师的发展”为本就是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突出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掘教师的主人翁的意识。要对传统意义上的师德进行重新认识,要从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挖掘师德的涵义。要充分调动教师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潜能,使教师成为主动参与师德建设的主体。因此要做好“以人为本”学校管理,我认为关键还是要组织好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使教师对“以人为本”的思想及其内涵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以人为本既是一种新的基本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也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以人为本要求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激发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动性,调动人的创造性。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要求学校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支柱,因此学校教育管理应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为目标,把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尊重师生,是“以人为本”学校管理的关键。 在学校管理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做到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质高效低耗完成,笔者认为,学校管理者应该认真做好带人、管人、用人、待人的“人”字文章。 学校要实行“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尊重师生,尊重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新课程改革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都突出了对学生主体或教师主体的关注和尊重。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特别是“学困生”“问题学生”和“残疾学生”,我们更应给他们以特别的关怀,不能冷落、嘲笑或体罚他们,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应培养和保护他们的自尊意识。倡导“蹲下来的教育”,要建立以尊重为前提,以信任为基础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对学生不抱偏见,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为学生个性才能的施展提供广阔

[以人为本,加强学校管理]学校管理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加强学校管理]学校管理以人为本 学校是一个教育集体,是按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规范来培养人才的,并以此组织自己的全部活动。学校要实现其教育目标主要得领导全体职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要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使教职工真正成为管理的主体。 1.学校的管理恪守“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本管理认为人具有广泛的创造性与自主性,是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信任的基础之上。人本管理与传统的以技术为本,以资本为本的管理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强调以人的个性为中心的管理,而不是简单地以人为中心。这是一种敬畏生命,发展个性,重视人的价值的管理思想。人本管理尊重员工的行为主体性,认为员工只有做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事、感兴趣的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强调个体行为主体权、强调人格独立、为组织的每一个成员创造个人发展空间,促使员工在充分认识自我,努力完善自我的过程得到发展。 管理的对象是人,应该由人出发,以人为本。作为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人本管理的核心是“给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提供充分的空间,使得个体充分施展才能,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配合,将组织中的成员培养成技术加管理型人才”。中小学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特殊社会组织,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是学校管理中的“题中应有之意”。按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先“理”后“管”,关注师生需要,把师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极大地激发全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加强对师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还要加强对教学环境的改善。学校管理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管理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选择、运用要讲辩证法,要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以人为本的“参与+规范”的策略。因为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质与重点是

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渗透措施

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渗透措施 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理念是指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以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为中心,强调人的尊重和关注,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切实提高教育质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措施的渗透: 一、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理念,必须优化师资队伍,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提高教职工工资待遇,激励教职工积极工作。 2. 注重教职工培训,提高教职工的教学水平。 3. 加强教职工管理,提高考核奖惩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4. 鼓励教职工深入学术研究,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二、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发展水平 高校教育管理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发展,提高学生发展水平。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开设与时俱进的教育课程。 2.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心理辅导。 3. 注重学生工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 4.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基础,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障教学质量。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制度,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 2. 建立完善的教材选用和应用管理制度,提高教材的质量和有效性。 3. 建立完善的考核奖惩机制,通过考核结果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奖惩。 4. 建立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学籍管理和服务加强监管。

总之,贯彻“以人为本”理念,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渗透。高校教育管理需要注重人的尊重和关注,注重师资队伍的优化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浅谈“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

浅谈“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 内容摘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管理理念正风靡整个管理界。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社会组织,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对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校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必须立足于学校实际,最大限度地关注人的问题,激发人的潜能,求得超越式发展。必须用人文精神去管理学校,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德服人。必须做到以人为核心,做到“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本",促进教师和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关键字:以人为本学校管理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社会组织,其组织开展的所有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学校活动中涉及两个很重要的因素:即教师与学生。其余因素只有通过这二者的相互作用才能发挥效用。因此,人的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关键和核心。学校管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促进学校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劳动者。本文就从“以人为本"学校管理的意义、内涵、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学校管理现状及实行“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学校管理采用分级管理的模式,分为三个层面:学校领导层面,为学校管理的高层;教师层面,为学校管理的中层;学生层面,为学校管理的下层。这种金字塔式的管理体制,决定了权利的高度集中。同时,国家为明确学校的责任,大力推行校长负责制,使学校权力基本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近十几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往往将指标分解下达,学校再把指标下达给教师,为确保指标的完成,学校大都推行一定的奖惩制度。在利益面前,教师轻重取舍就成了不言而喻的事情。所以,教师自主权被遏制,学生个性被抹杀,成了现行教育的主要弊病。这些弊病当然有学校外部的原因,但学校本身也难辞其咎。现行学校管理仍不尽人意,机制有待健全,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尤其需要花大力气来转变观念,否则,就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求,就会拖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腿,民族素质的提高、国家的振兴就很难落到实处。为此,实行“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理念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理念 一、学校管理的起点和归宿是人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即教职工在学校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所涉及到的三个方面是: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学生,是一个由“人——人——人”构成的管理系统。所以,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 对“人”的管理与对“物”的管理,显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管理。这不仅因为人是“活”的,物是“死”的,更重要的是活着的人,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巨大的主观能动性,它不可能像机器和商品一样,无条件地接受管理者的一切指令。管理者的指令只有经过被管理者头脑的加工、消化并得到认可以后,才能自觉地付诸行动。否则,管理者的指令就有落空的危险。即使被强迫执行,也会带来种种后遗症,特别是容易滋生逆反心理,给后继指令的执行带来消极作用。因此,只有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重视并做好人的管理工作,促使被管 理者对指令或目标的认同,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富有成效的进行下去。 在学校管理中,笔者体会最深的是: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反对“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更要避免“不把人当人看”的做法,需要在加强对人的管理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约束与调动、服从与协调、使用与培养、求同与求异等“方”与“圆”(前者为方,后者为圆)的关系。 1、约束与调动——应是“从圆到方” 怎样“从圆到方”辨证地处理约束与调动的关系?关键在于“从

圆”两个字。“从圆”就是强调“调动”,凡事从调动着手。争取人心,力求把有形约束化为无形约束,寓约束于调动中。人的管理首先是人心的管理。任何人在感情上都需要尊重、信任和理解,知识分子在这方面尤为突出。教职工受到尊重、信任和理解时,他们才会“士为知己者死”,才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自觉接受约束。校长要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着手,采取多种激励手段,如目标激励、荣誉激励、信任激励、情感激励等。多为教职工提供实现志向和发挥 才能的机会,多给教职工一些“感情投资”。 调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校领导的以身作则。学校领导要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教职工中起表率作用。要健全对学校领导的监督、约束机制。比如,学校制订了党政干部廉洁制度、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干部年度考核制度等。学校领导必须置身于共同的束约之中。只对下,不对上、不对己的约束,是达不到调动效果的。要完善规章制度,既要有约束性的,也要有调动性的。约束性的如:“教师教学常规要求”、“学校各类人员岗位规范”等;调动性的如“学校评选优秀青年教师制度”、“教学质量奖励条例”、“先进班主任、优秀教研组长评比制度”等。制定规章制度,一般注重约束性,而忽略调动性。校长要注意这个问题,建立健全调动性的规章制度,使之与约束规章制度相互配套。调动的另一层意思是要防止“力”的抵消,注意及时排除离心力。要设法变约束抵制为调动竞争,促进竞争机制的形成。 2、服从与协调——应是“以圆促方”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往往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一味要求下级服从,强调教职工听话;另一种是讲究民主,注意协调,以协调促

学校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所以,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学校管理也应由传统的管理模式进入一切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发展,通过管理激发教职员工的潜能积蓄学校发展的内力。 一、学校管理者行事的原则应体现以人为本 1. 学校教育活动的本质就是为了人的发展 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作为一名学校主要负责人校长,应清楚认识学校既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场所,也是学校教师不断成熟和得以发展的基地。其根本任务都在于育人,都在为未来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学校教育活动和生产劳动有着质的区别,社会劳动和生产劳动体现的是“人—人”“物—人”“物—物”的关系,而学校教育活动体现的是“人—人—人”的关系。是学校领导、教职工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能动过程,也是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作为校长,不仅是教师的教师,也是学校的主要教育者,而是形象地说,也是一个特殊乐队的指挥,这个乐队是用一些极精细的‘乐器’—人的心灵来演奏的。校长的任务就是要听到每个演奏者(教师、教导员、班主任)发出的音响,你要看到并从心底里感觉出每个教育者在学生心里留下了什么。”因此在以人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活动中,校长必须以一切有利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为宗旨来筹划所有的工作。 2. 人是学校管理活动的核心 人既是学校管理的客体之一,又是管理的主体。在学校管理中,基本的物质条件是重要的,但所有物质都离不开人的使用和创造。在这方面,本人于2003年来到南京中山小学,该学校管理经验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在中山小学的管理中,我们常常感受到,教育的管理,不是管住人群,而是凝聚人心。校长在与我们座谈中谈到学校管理时,真诚地说,学校里每个岗位、每个角色都是重要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领导者的群体,每个人都是在不同的岗位上管理着一个家。教师有了思想,成了管理者,实际上不是削弱了校长的权力,而是凝聚了团队的合力,也就是在为学校的发展蓄势。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一所学校即使具备天时,地利,但如果缺乏人和,则该校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制约。用人,是基本管理职能之一。一位善于用人的校长,在力求人尽其才的同时,必然也会不断地培养下属,促其发展。显而易见,管理靠人,管理是为着人。 3. 人是一切社会的总和 人不是生下来就是自私、被动、必须严加管束的,也不是生来就乐于奉献、积极主动、善于自制的。人是社会的人。人与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协调

新课改下的学校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

新课改下的学校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 现代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关心人、了解人、满足人的合理愿望,加强人际沟通,融洽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从而提高管理者的效益。 在学校教育中,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必须依靠教师干出来。因此,学校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是对教师的管理。只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才能搞好学校的一切工作。 管理的基本职能是控制与协调,控制旨在约束行为,形成规范,依靠的是权利、制度等刚性力量,协调旨在理顺关系,形成合力,依靠的是讲道理、动感情等柔性力量。要实施人本管理,必须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把“管”与“理”、控制与协调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管中理,在理中管,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管”要依法而管,管而有度;“理”要以情为理,理而有节。只有这样才能是学校形成规章严肃、人情温馨、个人心情舒畅、整体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从而达到治校、治教、治学的最终目的,收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管理的实践证明,以人为本的管理已成为学校管理的支柱。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对于建立高雅的校园管理文化,创建团结和谐的校风,开发师生的潜能,更具有持久效应和现实意义。作为学校管理者,如果充分发挥了人文因素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便能带领教职工同心同德、励精图治、不断进取,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实施以人为本管理,基础是教师,让教师充分自主、充分尊重、充分民主、充分张扬。充分自主就是在遵守共同规则的前提下,坚持每个教师都是自己的主人,都有充分的岗位自主权,专业自主权,和本课程教学的自主权、发言权。教师有自主,方能有个性,教师有个性,学校才会有特色。充分尊重就是要使教师善待学生和家长,作为校长必须要善待每一位教师,从心底尊重每一位教职工,使自己的人格魅力无限增长,使自己非权利因素的影响无限扩大,使全体师生认可自己的核心地位,才能充分发挥舵手和领头雁的引领作用。学校是个富矿,是广大师生为之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地方,作为校长必须重视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要多些“平等”,少些“架子”;多些“微笑”,少点“脸色”;多些“合作”,少点“说教”;多些“赞赏”,少点“指责”;多些“激励”,少点“威吓”。充分民主就是要让教师充分参与学校管理,这不仅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也是遏制“一言堂”,防止腐败的良策;更重要的是通过充分民主,教师才能视自己为主人,真正视校为家;每位教师的最新创意才能无阻碍地传递并分享,每位教师的建议才能迅速得到反馈并落实。充分张扬就是要建立起教师的功名心、成就感。马斯洛认为:人都是有需求的,而且这种需求是按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自然就是生存价值的实现,教师的个性充分张扬,必然促进教育事业的腾飞,才能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实施以人为本管理,关键在校长。一是要有新理念。只有校长确立起适合本

以人为本,凸现学校管理的人文性-精品文档

以人为本,凸现学校管理的人文性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即《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这种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在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这是我们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教育管理哲学。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时代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本位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正如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所概括出的人本管理核心精神那样: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以人为本首先是对“神本”与“君本”的超越与扬弃,是对君权、神权思想的彻底否定与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普遍尊重;是对自由、平等、法治等理想社会的价值诉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目标。尽管目前我们仍然无法绝对有效地使全社会共享社会所赋予的人类权益,但强调以人为本则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它也是对社会普遍的每一个体的关怀和尊重。整个社会成员中的弱势群体、少数人的利益以及个性化的要求都会受

到充分的关注。因此,以人为本是在不损害群体利益的前提下人的个性的充分展现。 二、学校人性化管理的具体体现 二千年前的孔子提出的“仁政”观点,为历代君王奠定了治国的方针。这种“仁政”的核心,体现了“域民不以封疆之 界”“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治策略。在今天的教育管理中,同样有现实意义。在学校教育管理中,更要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做到“以师为本”,以心换心,校长的工作才能博得教师的支持。 1. 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在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这是我们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教育管理哲学。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学校管理者应该树立“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是学校在人性化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理念。 从学校管理理论来讲,管理者和教职工之间固然存在着哲学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从而体现为领导和服从的关系,但这绝不是“老板”与“下属”的关系。由于学校管理系统的目的性和层次性的自身特点,使学校管理系统内的所有个体都具有管理、被管理和自我管理三种状态。教师也具有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双重

学校管理制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文档

学校治理制度应表达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需要相应的学校治理制度的支撑和保证,没有学校治理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就不可能有课改目标的真正实现.因此学校的治理制度必须与时俱进、开拓思路,打破以往的思维方式,更新治理理念,创新工作思路,改良工作方法,在总结反思新课改推进中的经验及问题的根底上,汲取各种有益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创新治理机制,逐步走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改革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 持续健康开展开拓广阔的前景. 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校治理制度 注重以人为本的情感治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治理应表达出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因此,必须在增强科学化、标准化管理的根底上,重视情感治理的能动作用.坚持依法治教〞和以 德治教〞相结合,在治理中加大情感投入,增强人本意识,用真情为教师创设平等、公正、宽松、和谐的工作气氛.在全面关注学生与家长的需求并使其保证得到落实的同时,注重发挥教职工 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 处处是楷模〞的教育气氛. 建立民主科学的参与式决策与治理机制. 教师参与学校民主治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师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 所以学校领导要改变以往家长式〞的治理形式,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

家长共同组织的治理机制.要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制定重 要事务决策程序工以此推动学校的民主治理.要把校务公开作为民主治理的载体,扎实开展校务公开工作. 在制订学校治理目标尤其是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生活福利、奖金分配等问题时要让 广阔教师参与,使教师在参与制订目标的过程中受到鼓励,使管 理目标得到教师的认同,通过参与认同来防止学校治理决策的盲目性,使领导与教师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形成和谐愉快的心理环境和相互推动的力量. 完善各项常规治理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实现标准治理、科学治理的重要前提,也是治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治理制度进行批判性反思, 剔除一些落后的、不利于教师开展的规定和做法, 最终形成新的有利于新课程实施和教师成长的教学治理制度.从宏观调控到微 观安排,从校长直至每一个员工的岗位责任都有目标和细那么,使 不同岗位的人员都清楚自己的责任和工作要求.实现凡事有准 那么,凡事有负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凡事有奖惩 建立家校联系制度.新课程下的学校治理呼唤开放性的管理,因此要重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治理,也要重视学校和家长相结合的治理方式.学校要欢送广阔家长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的教学治理工作,以灵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治理模式不断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可以采用家长学校、家校联系卡、家长会等多种形式来增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