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法律逻辑案例分析

2014法律逻辑案例分析

第二节简单命题

案例1 主谓项的周延性

【案情摘要】

小王在20岁的时候,经人介绍认识了20岁的小李。两人在恋爱一年后觉得情投意合于是准备结婚。两人将房子和家具都准备好了之后,才到当地的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程记.,但是婚姻登记机关却告知小王,因他的年龄还未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简称《婚姻法》)所规定的男22岁的年龄标准,所以没能给他们登记注册:小王非常不理解,他回到家首先查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该法第9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根据这一条,他认为他是公民,因此享有民事权利,当然也就享有结婚的权利。他又看到该法第12条规定: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话动

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该法第13条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小王根据这两条认为,既然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10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足指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而他已经年满18岁且精神正常,他就一定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也就能行使结婚的权利。他又查看了《婚姻法》,该法第6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他认为在结婚年龄限制上《婚姻法》和《民法通则》发生了矛盾。

【逻辑问题】

小王的认识正确吗?

参考答案

本案中,《民法通则》规定了如下的命题:

(1)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2)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3)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4)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这4个命题都是全称肯定命题。它们的主项都是周延的,而谓项都是不周延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凡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都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凡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都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也可以说,凡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都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凡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都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但是不能反过来说,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都是10周岁以上的末成年人,或者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都是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也不能说,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都是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或者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都是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也就是说,这些法律规定并没有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全部外延进行陈述,没有排除其他的限制民事行为

能力或者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情况。一般说来,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指的就是10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两种情况。但是有例外。《婚姻法》就对行使婚姻缔结权的年龄进行了限制,就是对当事人在婚姻缔结问题上的行为能力进行了限制。因

此在结婚年龄限制上《婚姻法》和《民法通则》并没有矛盾,这恰恰反映了立法对于逻辑工具的运用,即利用了全称肯定命题的谓项不周延的逻辑性质。但是,小王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案例2全称肯定命题

【案情摘要】

1985年,张某与丈夫离婚,女儿由丈夫抚养,儿子由张某抚养。不久张某患了精神病,儿子自行到其父亲那里生活,再也没有与张某联系。1999年2月,张某不慎烧伤,张某的妹妹为其交纳了医疗费用3万元,并把张某送至敬老院。

张某认为,根据《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因此,儿子、女儿应当履行赡养义务。故诉至法院要求其子女赡养。

张某的儿子、女儿以母亲没有履行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为由,认为不应当赡养母亲。

【逻辑问题】

1.上述法律规定属于什么类型的命题?

2.张某儿子、女儿的抗辩是否成立?

【参考结论】

1.上述法律规定是一个全称肯定命题

2.张某儿子、女儿的抗辩不能成妒。

第三节简单命题推理

案例l 简单命题对当推理

【案情摘要】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镀金时代》这部小说中揭露了美国政府的腐败,以及政客、资本家的卑鄙无耻。此书发表后,在一次酒会上马克·吐温对记者说:“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华盛顿议员们大为愤怒,要他道歉澄清,否则要以法律手段对付他。过了几天,《纽约时报》刊登了马克-吐温致联邦议员的“道歉启事”,全文如下:日前敝人在酒席上发言,说“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事后有人向我兴师问罪,我考虑再三,特此登报声明,把我的话改正如下:“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逻辑问题】

“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足狗婊子养的”与“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不是狗婊于养的”这两句话具有什么逻辑关系?

【参考结论】

上述两句话具有不可同假但可同真的逻辑关系。

案例2换质法、换位法

【案情摘要】

某地有个裁缝,妻子早亡,家中只有一女。一天,裁缝外出干活很晚才回家,见家门大开,女儿死在板凳上,双手被捆着,裤子拖在脚下,喉咙有手掐痕迹,另见地上有人舌半截。裁缝急忙去报案。公安局刑侦人员到现场勘验完毕,认为凶手是断舌人。追捕中,见寺庙中一个烧香的人口中滴血,跟他说话,只是摇头不语,便将其带走审讯,一审即服罪。因此确信此人就是凶手。

【逻辑问题】

1.追捕凶手的公安人员是怎样推理的?

2.该推理是否合乎逻辑?

【参考结论】

1.追捕凶手的公安人员的推理为:“凶手是断舌人,因此,断舌人就是手”。

2.这是直言命题直接推理中的换位推理,该推理不合逻辑。

【逻辑分析】

上述推理的推理形式为:SAP┣PAS。其中的前提是一个全称肯定命题。换位推理必须符合下述规则才有效:“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而对全称肯定命题进行的换位推理,前提的谓项P在前提中作全称肯定命题的谓项,是不周延的,而在结论中作全称命题的主项,是周延的,因此对全称肯定命题不能直接进行换

位推理,否则无效。

公安人员的推理中,“断舌人”在前提中是不周延的,在结论中周延,故该推理无效。

案例3换质法、换位法

【案情摘要】

2008年6月7日晚,魏某与两个同伴共开两辆货车拉沙子,路上,魏某以前面同向行驶的一辆山西货车靠了其汽车为借口追逐该车,待山西车停靠路边后,魏某将车停放在该车前面,故意找茬殴打该货车上的司机,抢走汽车钥匙和装货营运证、行驶征等手续的一个黑色皮包后驾车离去。检察院以魏某犯有抢劫罪提起公诉。法院审

理认为,本案的发生是因魏某原来去山西跑车时经常挨打受气,现在本地看到山西车后就想报复出气,其目的并不是为了非法占有他人财物:而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的,因此,不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的不是抢劫罪。遂依据相关法律判决魏某犯有寻衅滋事罪。

【逻辑问题】

1.法院是运用什么推理得出“不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的不是抢劫罪”这一结论的?

2.该推理是否合乎逻辑?

【参考结论】

1.法院运用了直言命题的直接推理得出上述结论。

2.该推理是合乎逻辑的。

【逻辑分析】

1.该法院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进行丁如下推理:

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的。

所以,不以非法古有他人财物为目的的不是抢劫罪。

上述推理运用丁直言命题直接推理中的换质位法。其推理形式为:SAP┣ES。

(1)先换质: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的;所以,抢劫罪不是不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的。这个换质推理的形式为:

SAP┣SE

(2)再换位:抢劫罪不是不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的;所以,不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的不是抢劫罪。这个换位推理的形式为:SEP┣ES

2.换质位法就是先换质再换位的推理。上述换质推理和换位推理都是合乎逻辑的,因此,人民法院的推理是合乎逻辑的。

案例4换质法、换位法

【案情摘要】

在审理小学生赵某为其班主任王某打开水致烫伤一案中,学校辩称:学校不应承担责任。,理由是:团体意志的过错是法人的过错,所以,非团体意志的过错不是法人的过错。而教师王某要赵某为其打开水,完全是她个人的意志和行为,不能体现学校的意志,所以,王某造成的损害不是法人的过错,学校不应承担责任。

【逻辑问题】

1.学校基于什么前提推出“非团体意志的过错不是法人的过错”这一结论?

2.该推理是何种推理?是否合乎逻辑?

【参考结论】

l.学校推理的前提是:团体意志的过错是法人的过错。

2.“团体意志的过错是法人的过错,所以,非团体意志的过错不是法人的过错。”这个推理属于直言命题的直接推理。该推理违反了推理规则,是不合逻辑的。

【逻辑分析】

直言命题的直接推理是指从一个直言命题的真假推出另一个直言命题真假的演绎推埋,包括对当推理、换质法、换位法二种类型。其中换质法和换位法常常综合起来使用。本案例所谈的推理就是一个换质、换位综合推理,其推理形式为:SAP┣EP.

根据换质、换位推理的规则,在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而上述推理中,词项“法人的过错”在前提中作肯定命题的谓项,是不周延的;在结论中作否定命题的谓项,是周延的,故学校的推理违反了“在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的推理规则,是不合逻辑的。

法律逻辑学案例分析

《普通逻辑学》课程案例分析 赵志仁 逻辑知识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节逻辑知识在侦查工作中的应用 一、侦查假设的逻辑方法 1侦查假设的概念及其特征 所谓侦查假设,是侦查机关的侦查人员采取秘密和公开的调查手段,在收集了一定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案情所做的一系列假定性设想的一种逻辑方法。侦查员和指挥员常常以此制定侦查方案,不断地推动侦查工作深入发展,达到破案的最终目的。这是一种特殊的逻辑推理,也是一种特殊的逻辑思维方法。侦查假设是查清犯罪活动的性质、目的、手段以及作案过程的一种假定性解释。侦查假设是侦查工作必经的一个阶段。 侦查假设具有客观实践性、个案性、连续性三个主要特征。 (1)客观实践性。侦查假设的客观实践性是指它来源于侦查的客观实践。只有在具备了犯罪的客观行为,经过一番调查了解,掌握了一定犯罪材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侦查假设。例如,只有当巨额钱物被盗,发生了盗窃案,才能在此基础上建立内盗还是外盗的侦查假设。 如果根本没有发生刑事案件,当然谈不上侦查假设了。离开具体的客观的犯罪事实,仅凭主观臆想瞎猜测、乱分析,就不是侦查假设了。一个比较复杂案件的侦查假设,总是随着侦破工作的进展,不断推出新的假设。侦查假设是否正确,最后总是要受客观实践的检验。因此,侦查假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客观实践性。 (2)个案性。一般情况下,假设可分全称假设、特称假设和单称假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常常是某一类,甚至是整个事物的性质、结构、功能等的假设,因此,往往用全称或特称假设,又称为类似假设。而侦查活动绝大部分都围绕着某个特定的对象、单个的犯罪人和事件进行,即使有并案侦

查的情况,但犯罪分子的犯罪活动、手段都是具有其个性特征的。因此,侦查对象的独特性质,决定了侦查假设的个案性质,如以人命名的案件:“张德刚案件”、“王利平案件”等,有以日期定名的案件:如“113案件”、“1120案件”(即指1月13日、11月20日)等,这些都是单称性的假设。因此,侦查假设必然是以单称、个案性进行的。 (3)连续性。侦查假设是一系列假设的提出→推动→再提出→完善、修改、补充→侦查实践证实的、连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个假设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也正是侦查过程步入深入的过程。侦查假设也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一个问题弄清了,又会出现另一个新矛盾。例如某年某月,一列装满重要军事物资的火车被颠覆,排除意外事件以后,首先要看是责任事故,还是有意破坏,这可以相应地建立两个侦查假设,再进行收集材料,勘察等等,一旦发现是故意破坏所致,那么,就要寻找作案人,这又必须进行新的假设,即:是什么人?采取了什么手段?作案过程如何等等。再根据这些新的假设,重新组织力量,开展侦查工作,直到破案为止。 2侦查假设的客观依据 侦查假设是建立在犯罪行为所改变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形态基础之上的,这些形态构成了犯罪信息。也就是说,任何犯罪行为必然是某种客体实施了精神的、或物质的侵犯行为或冲突,其结果一般都会改变物质的形态,并使有关信息储存在客体之中,例如:手印、脚印、刀痕、血迹、衣物、精斑、唾液等等。这种犯罪后留下的痕迹,就是犯罪信息。这些信息被侦查人员所接收、储存,经过筛选,并据此提出侦查假设,进行调查访问、摸底排队、获取证据等等。侦查假设决不是幻想或主观的虚构,而是根据犯罪信息,通过分析和推理的思维方法,而建立在已知的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 3侦查假设的步骤和方法 侦查假设一般有三步,即:提出假设、否定假设和验证假设。 第一步,侦查假设的提出。提出侦查假设是侦查假设的起始环节。提出假设必须根据犯罪分子作案的现场,综合运用各种侦查措施进行调查、勘察、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经典)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1 一、填空题 1,在"有的犯罪不是故意的"这一性质判断中的逻辑常项是(有的……不是……),逻辑变项是(犯罪,故意). 2,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前件(真)而后件(假)_时,它才是假的;在其它情况下,它都是真的. 3,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有(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排). 4,在"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这一定义中,被定义项是(刑法),种差是(规定犯罪和刑罚),邻近属概念是(法律). 二,单项选择题 1," (1) (3) 2, (1)所有的 (3)有S是 3,"p→q" (1)p∧ (3)p∨ p→g 4,与" (1)可能非 (3)必然非 5," (1) (3) 6," (1) (3) 7," (1) (3) _______ 8,"p∨g"的等值判断(3) _______?????????????______ (1)p→g???????????(2)p∨g ____ (3)p∧g???????????(4)p→g 9,当:"所有S是P"与"有的S是P"均是假时,则S与P在外延上的关系是(2) (1)反对关系????(2)差等关系 (3)矛盾关系????(4)下反对关系 10,当p假q假时,下列判断形式为真的是(3)

(1)p∧q???????(2)p∨q (3)p→q??????(4)p∧q 三,问答题 1,同一律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答: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 普通逻辑所说的"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的思维过程。 同一律的公式:A是A. "A"表示任何一个思想,它可以是概念,也可以是判断. 同一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A必须保持自我的同一性和确定性。 2, 前提, 第一, 第二, 第三, 3, 答: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对象表1, 2, 3, 五,指出下列推理的种类和逻辑结构,说明其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指出其违反的逻辑规则和所犯的逻辑错误是什么 1、所有的律师都是知识分子,所有的教师都是知识分子,所以有的教师是律师。 是三段论。不正确.因违反"中项在前题中必须至少周延一次"的规则,犯"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或答:违反第二格三段论关于"两个前提中必有一个是否定判断"的规则。) 2,凡贪污罪都是故意犯罪,凡放火罪都不是贪污罪,所以,凡放火罪都不是故意犯罪。 是三段论。不正确.因为违反"前提中不周延的大项或小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的规则,犯"大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或答:违反第一格三段论关于"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判断"的规则。) 3,凡盗窃罪都是侵犯财产罪,凡盗窃罪都是故意犯罪,所以,凡故意犯罪都是侵犯财产罪。

法理学案例分析题

法理学案例分析题 根据法律关系的理论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甲有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屋。因住房宽裕,甲欲将该房出租。后经某房屋中介公司介绍,甲与乙签订了该套房屋的租赁合同。 最佳答案 法律关系就是运用法律来调整社会关系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的内容包括主体、客体、标的三个要素。 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有一定资格、能力来行使法律权利,承担法律义务的自然人、组织。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权利、法律义务。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权利、法律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具体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关系。 本案中,甲方和乙方是房屋租赁合同法律关系的主体,房屋租赁关系是客体,出租房屋、支付房租是双方各自主要的权利/义务。 就中介而言,甲和房屋中介公司成立居间服务合同关系。甲、该公司是法律关系的主体,该公司提供居间信息服务,甲支付报酬,双方分别行使权利、承担义务,居间服务合同关系是客体。 一、法理学的基本特点 要搞好法理学的学习,关键是在掌握相应知识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具体讲是法理学所特有的思维能力。这首先要清楚法理学这门课程本身的属性特征,然后才能采取相应的学习方法。大家都应该听过老师讲课的笔记的核心问题:“法理学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的基本属性:“法”性、“理”性和“学”性,也就是法律性、理论性、学术性。法理学是这三种基本属性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同学们对何谓”法律思维“,何谓”理论思维“、何谓”学术思维“,以及它们的基本特点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法理学的法律性 从课程分类上来讲,法理学首先是一门法学课程,具有法律性。这一属性使它与自然科学、现代汉语、计算机、政治学、伦理学等其他课程区别开来。这里的法律性,主要是指法律学习需要具有一种特殊的法律思维的方式,象西方国家通常所说的那样,法科学生要学会“thinking like a lawyer”,即象律师那样思维。大家训练自己法律思维的过程并不象在一张白纸上绘画一样,而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清理”或“颠覆”自己已有的科学思维、道德思维以及 政治思维的过程。 1、法律思维不同于科学思维

法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

法理学案例分析 .一名 16 岁的男孩毒死了他的祖父。围绕他能 肯定者认为他是合法继承人。按法律规定他应当继承遗产。反对者则认为其继承与法律的目的不符。最终法院以“一个人不能从他的不当行为中得利”这一原则剥夺了男孩的继承权。请你运用所学的法律原则关系的原理对法院的判决作出评论。 答:( l )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2)法律规则是法律对于某一种行为规定的行为规范。而法律原则是法律规范的基础,是在法律中较为稳定的原理和准则.就两者的关系来看。法律原则是法律规则的基础。法律规则不能违反法律原则。否则就不能实现法律的目的和价值。( 3 )按照法律规则.男孩是合法继承人。应当继承财产。但从法林原则角度看.由于财产继承的出现是男孩的不当乃至犯罪行为所致,如允许男孩继承遗产。无疑是对其犯罪行为的肯定甚至鼓励.是对法律所体现的正义价值的违背。因此。按照法律原则高于法律规则的原则。应当判 .后屋人 将西塞罗排挤出统治的圈子。并开列了一份不受法律保护的名单(当然包括西塞罗),西塞罗遂遭追杀,头颅、双手被割下,钉在罗马城市广场的讲坛上。安东尼接着宣布:西塞罗一死,就可以废除宣布不受法律保护这一法令了。因为他相信,这位昔日的执政官,仅凭其雄辩的口才。就可在他面前筑起许多不可途越的障碍.请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说明安东尼等人的做法。 答:安东尼等人的做法违反了“法律的一般性”的要求。破坏了法律一般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其所颁布的所谓“不受法律保护的法令"不应具备法律效力。理由是:法律的概括性要求法体不针对其体的人或事.可以反复被适用。当时的执政者出于统治的需要,根本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只是把法律希成为任意迫.与法治观念不相容。 年底,某医科大学因考虑到吸烟是世界公认的三大不良公害之一, 因而作出决定,从 1996 年起该校不招收吸烟学生。在 1996 年初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届世界烟草和健康大会组委会上。大会也发出了在全国医学院校开展禁烟活动的倡议,倡议从 l996 年起医学院不再招收吸烟的学生。此一举动受到部分媒休的关注和肯定.但也引起了吸烟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请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说明上述决定和倡议是否合适及其理由。 答:( l )某医科大学的决定和大会组委会的倡议是不合适的。(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二这农明,受教育权是宪法从予公民的神圣权利。除了法律明文规定外,不能被随意剥夺和取消。上述医学院的决定和大会组委会的倡议.却在没有国家立法的情况下。剥夺了吸烟学生的受教育权,明显是与宪法的规定相抵触的,因而其做法足不合适的。应当予以撤销.( 3 )当然,上述决策者的动机和愿望无疑是良好的.也符合杜会文明和进步的趋势。但是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毕竟不能等同。倡导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对其负面进行法律禁止、法律制裁的东西。(4)一些新闻媒体对于此举的关注和肯定.表明在我国,宪法至上的观念和原则的确立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杜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我们必须维

法理学案例分析:齐玉苓案:

法理学案例分析:齐玉苓案| 1)齐玉苓可否向陈晓琪等主张受教育权; 2)法院能否依据宪法进行裁判; 3)陈晓琪等的行为如果违反了宪法的规定,能否要求其承担民 事责任。 对于第二个问题,虽然长期以来人们存在宪法不能进入诉讼的观念,法院内部也有判决不援引宪法的惯例,但这些并不代表法院不 能依据宪法进行裁判,我国宪法和法律也没有规定法院审判不得援 引宪法。笔者认为,法院有权适用宪法。这是因为: 首先,宪法的适用权来源于宪法的实施权。宪法的实施又与宪法适用紧密相连。因为宪法规范是一种较为原则和抽象的规定,同时 立宪者也不可能预见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宪法要得到实施必 须赋予宪法实施机关以宪法适用权。没有这种宪法适用权,宪法实 施机关的活动是难以实现的。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独 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法院作为宪法的实施机关,自然应当享有宪法 的适用权。 其次,人民法院在适用宪法时对宪法进行解释,并不与宪法将宪法解释权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规定相违背。人民法院行使的仅仅 是行宪解释权,行宪解释就其实质而言是有权国家机构在实施宪法、履行宪法所规定的权力和职责时,对宪法条文、规范原则以结构、 功能和相关法律关系所作的进一步的说明。从法理上看,行宪解释 一般只是适用、实施宪法的解释,并不是终极的宪法解释。 进一步说,在民事审判中适用宪法是人民法院的神圣职责。 这是因为,首先,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有责任保障宪法的正确实施。在民事审判中遇有违反宪法上规定的行为,自然应 当依照宪法的规定予以纠正,在普通法律没有规定但宪法有规定的 情况下自然有义务直接适用宪法中的规定对违反宪法的行为予以纠

法律逻辑案例分析

共四则故事: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的故事 《五杂俎》中的一则故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秦二世之时,王翦及其子贲皆已死,而又灭蒙氏。陈胜之反秦,秦使王翦之孙王离击赵,围赵王及张耳钜鹿城。或曰:“王离,秦之名将也。今将彊秦之兵,攻新造之赵,举之必矣。”客曰:“不然。夫为将三世者必败。必败者何也?必其所杀伐多矣,其後受其不祥。今王离已三世将矣。”居无何,项羽救赵,击秦军,果虏王离,王离军遂降诸侯。 二、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的故事。 王阳明与朋友一起登山,大谈“心外无物”,不料被脚下的石头绊了一下。朋友立即问他:“你没有想到石头的存在,而石头怎么会存在呢?”王阳明无言以对。 换成公式为:

三、《五杂俎》中的一则故事 宋叶衡罢相归,日与布衣饮甚欢,一日不怡,问诸客曰:“某且死,但未知死后佳否?”一位金士人曰:“甚佳”。叶惊问曰:“何以知之?”士人曰:“使死而不佳,死者皆逃归矣。一死不返,是以知其佳也。”满座皆笑。

四、《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法律逻辑案例分析

以迂为直——避角法 避角法是用在破斥二难诡辩时的顺驳方法,即避开对方二难推理顶来的两个犄角,重新构造一个与对方结构相同的二难推理,却推出与对方相反的结论,从而把对方顶过来的犄角再顶回去。 例如,“半费之讼”就是典型的避角法。不过是以诡辩对诡辩。 辩多而情激的庄子有个著名的理论——“辩无胜”: 即使我与若(你)辩矣,若胜我(你辩胜了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尔)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昏暗不明),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怎么)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庄子·齐物论》)在这段论述中,庄子采用了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从“用你的标准”“用我的标准”“用第三者的标准”“用你我共同的标准”来分析评价,认为这四个标准都不能评判“你我之间的是非”。而这四个不同的标准在庄子看来是评价“你我之间是非”的所有标准,所以可以得出一个取消“辩”的一般性的结论:没有任何一个标准可以评价你我之间的是非。所以,“辩无胜”。 “辩无胜”是庄子“齐物”“齐是非”的相对主义的必然产物。

“辩无胜”所提出的问题,首先是关于“是非”及“是非”的标准问题;其次是由“是、非”所引申出来的关于如何认识矛盾、解决矛盾以及对于是非的判断有无一个规范认识的思维规律的问题。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是非“樊然殽乱”的现实情况,是在“剽剥儒墨”的过程中“逼迫”出来的。但是,庄子所说的“是非标准”仍然都具有主观性。因此,在“辩无胜”所构成的“四难”面前,我们只要指出:判断是非的最终标准是客观事实,就避开这“四个犄角”了。 不过,说句题外话,庄子的“辩无胜”是对当时名辩思潮中取法标准上主观性的批判的结果,是庄子痛感其时人的存在危机而造成的人性迷失的悲叹,希望以此进行人的自我拯救、重塑人格的迷津指点。它在追求“无是非”的心境恬淡方面无疑有着非常消极的影响,但在认识论上,它却从反面提醒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才能认识到事物矛盾的相对性,才不会做出绝对的判断;在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上,它从反面刺激了人们,在言说论辩中,必须要确定一个统一的判断标准,以反对所谓的“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韩非子·外储说上》)的“独断论”,从反面推动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 再绕回题内。当今社会,有着许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代“辩无胜”,因此,庄子的“辩无胜”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仍然有它的现代启示,亦即,我们应该以代表公意的“法”的精神和普遍的社会道德原则,来破除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现代“辩无胜”。

2014法律逻辑案例分析

第二节简单命题 案例1 主谓项的周延性 【案情摘要】 小王在20岁的时候,经人介绍认识了20岁的小李。两人在恋爱一年后觉得情投意合于是准备结婚。两人将房子和家具都准备好了之后,才到当地的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程记.,但是婚姻登记机关却告知小王,因他的年龄还未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简称《婚姻法》)所规定的男22岁的年龄标准,所以没能给他们登记注册:小王非常不理解,他回到家首先查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该法第9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根据这一条,他认为他是公民,因此享有民事权利,当然也就享有结婚的权利。他又看到该法第12条规定: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话动 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该法第13条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小王根据这两条认为,既然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10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足指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而他已经年满18岁且精神正常,他就一定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也就能行使结婚的权利。他又查看了《婚姻法》,该法第6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他认为在结婚年龄限制上《婚姻法》和《民法通则》发生了矛盾。 【逻辑问题】 小王的认识正确吗? 参考答案 本案中,《民法通则》规定了如下的命题: (1)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2)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3)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4)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这4个命题都是全称肯定命题。它们的主项都是周延的,而谓项都是不周延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凡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都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凡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都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也可以说,凡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都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凡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都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但是不能反过来说,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都是10周岁以上的末成年人,或者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都是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也不能说,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都是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或者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都是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也就是说,这些法律规定并没有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全部外延进行陈述,没有排除其他的限制民事行为 能力或者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情况。一般说来,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指的就是10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两种情况。但是有例外。《婚姻法》就对行使婚姻缔结权的年龄进行了限制,就是对当事人在婚姻缔结问题上的行为能力进行了限制。因

2014年司考考试案例分析题拿分技巧完美解析

1、甲国某核电站因极强地震引发爆炸后,甲国政府依国内法批准将核电站含低浓度放射性物质的大量污水排入大海。乙国海域与甲国毗邻,均为《关于核损害的民事责任的维也纳公约》缔约国。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甲国领土范围发生的事情属于甲国内政 B.甲国排污应当得到国际海事组织同意 C.甲国对排污的行为负有国际法律责任,乙国可通过协商与甲国共同解决排污问题 D.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只能由致害方,即该核电站所属电力公司承担全部责任 2、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 B.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机关既是地方国家机关,又是自治机关 C.上级国家机关应该在收到自治机关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有关决议、决定执行的报告之日起60日内给予答复 D.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国家规定,可以和外国进行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3、中国甲公司与某国乙公司签订茶叶出口合同,并投保水渍险,议定由丙公司“天然”号货轮承运。下列哪些选项属于保险公司应赔偿范围? A.运输中因茶叶串味等外来原因造成货损 B.运输中因“天然”号过失与另一轮船相撞造成货损 C.运输延迟造成货损 D.运输中因遭遇台风造成部分货损 4、案件审理期间邓某提出,本案纠纷起因于自己与K公司的劳动关系,应属劳动争议案件,故K公司应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提起仲裁申请,遂请求法院裁定驳回起诉。关于该主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侵犯商业秘密本质上属于侵权,违反竞业禁止本质上属于违约 B.本案存在法律关系竞合,K公司有选择权 C.劳动关系优先于商事关系 D.邓某的主张应予支持 5、现查明,保证人陈富为S公司财务总监,其用于质押的存单是以S公司的资金办理的存储。并查明,L公司取得贷款后,曾向S公司管理层支付50万元报酬。对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2014年GCT考试逻辑真题答案与解析

2014年在职硕士GCT测试逻辑真题答案及分析 (本分析由上海交通大学黄斐华教授提供) 1、教授: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早就招收写作学的硕士生、博士生了,而我们还在为争取写作学的学位授予权而竭力呼吁。这就是对使用性、技能性学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是我们错了,还是人家错了? 以下哪一项所表述的问题对评估上述论证的合理性最为重要? A.如果允许我们招收写作学的硕士和博士,有多少人会报考这个专业? B.我们在写作学的师资和学科研究水平上是否具备招收硕士和博士的条件? C.我们在写作学以外的其它使用性、技能性学科是否招收了硕士和博士? D.我们是否应该重视对使用性、技能性学科硕士和博士的培养? 【答案】B 【分析】本题是个评价型题。题干通过对比两个国家对于写作学位不同的态度,得出我们错了的结论。要确定论证的合理性,只能在同类上比较。使用排除法解题:A选项问的是预期报考人数多少,D选项问的是是否应该重视此类学科,都是无关选项,排除。C选项是迷惑干扰项,看似正确其实也是无关选项。因为,它问的是其他学科是否招收,离开了题干对比的逻辑主线。所以,B才是正确选项。 2、一位音乐家在通讯商店买手机号时,发现一个号码比其它的便宜一半还多,就问店员:“这是为什么?”店员说:“这个号不好。”原来这个号的尾数是1414,很多人忌讳它的谐音“要死要死”,可这位音乐家开口一唱,却是哆发哆发,其谐音是“都发都发”,非常高兴地买了这个号码。 如果以上陈述为真,不能支持以下哪一项陈述? A.对数字谐音所暗示含义的忌讳或悦纳是愚蠢的. B.数字谐音所暗示的含义会影响购买号码的行为. C.人们可以将不同的思想附加到同样的数字上去. D.数字和它的谐音所暗示的含义并不具有唯一性. 【答案】A 【分析】本题是个支持型题。使用排除法解题:题干的意思为,一个号码,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解释,进而影响购买行为。B,C,D选项都可以体现题干的意思。只有A选项中的判断属于感情色彩而不是事实判断,和题干的意思不符,故为正确选项。 3、在南非的祖鲁兰,每17个小时就有一头犀牛被偷猎。“飞翔的犀牛”行动从乌姆福洛奇保护区精心挑选了114头白犀牛和10头黑犀牛,将它们空运到南非一个秘密的地区,犀牛保护者希望犀牛能在这里自然地繁殖和生长,以避免因偷猎而导致犀牛灭绝的厄运。 以下哪一项陈述不是“飞翔的犀牛”行动的假设? A.对犀牛新家的保密措施严密,使偷猎分子不知道那里有犀牛。 B.给犀牛人为选择的新家适合白犀牛和黑犀牛的繁殖和生长。 C.住在犀牛新家附近的居民不会有人为昂贵的犀牛角而偷猎。 D.60年前为避免黑犀牛灭绝而进行的一次保护转移行动获得成功。 【答案】D 【分析】本题是个假设型题。题干认为“飞翔的犀牛”行动可避免因偷猎而导致犀牛灭绝。正确选项应为能使题干的设想成立的必要条件。A、B、C选项都符合,排除。而D选项中60年前的实验只是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故为正确选项。 4、科学家:就像地球一样,金星内部也有一个炽热的熔岩核,随着金星的自转和公转会释放巨大的热量。地球是通过板块构造运动产生的火山喷发来释放内部热量的,在金星上却没有像板块构造运动那样造成的火山喷发现象,令人困惑。 如果以下陈述为真,哪一项对科学家的困惑给出了最佳的解释? A.金星自转缓慢而且其外壳比地球的薄得多,便于内部热量向外释放.

2014教育法学案例分析

《教育法学》案例分析(全面) 第一章绪论 案例1 学校“重男轻女”,对女生另眼相看 某县一重点中学,在1997年公布的初中升高中的录取分数线时,擅自对男女学生分别划定不同的分数线,男生是640分,女生是660分,女生的录取分数线比男升高20分。同时规定,女生的分数线上了 640分,未达660分的,如若要进该校高中部学习,要另交1 分析:案例中,学校的行为是对女生受教育权的一种侵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保护妇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我国《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公民不分性别,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法》第三十六条更明确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我国《妇女权益保护法》也有同样的规定。在入学、升学方面,男女机会平等,在同等条件下竞争,在录取分数线和其他条件上平等。不得擅自提高女性入学标准,不得有歧视性规定,男女凭自己的实力获得入学、升学的资格。由此可见,保障女子在教育活动中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是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其他部门等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必须履行的义务。它涉及到每一个女性的切身利益,涉及到每个女性的受教育权。如果不能依法对待此问题,我国的法律则将被践踏,受教育者的权利则将被侵犯。此案告诫人们:教育活动中存在着诸多的法律问题,社会各方面需要提高法律意识,保证教育活动的正常运转。 案例2:广东河源惩处高考作弊师生 7名涉案人员受处分 2001年7月高考时,广东河源市紫金县某中学的6名考生与2名社会青年互相勾结,利用手机将试卷答案信息发送到考生所携带的传呼机上。还有一名考生通过紫金某中学体育请依法分析这一案例。 分析:这是一起严重违反《教育法》的案件。此案件中,涉案人员的行为不但违反了国家《保密法》的有关规定还违反了《教育法》,《教育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高考是重要的国家教育考试,涉案人员违反国家法律,应当依法处理。 第二章教育法的基本原理 案例1:老师骂学生“坐台都没资格”致女生自杀案 渝中区实验中学初三年级学生丁婷(化名),2003年4月12日中午从学校教学楼跳楼坠地死亡。丁婷是一个15岁的少女,和同学的关系相处融洽,在出事之前没有什么异常的表现。丁婷自杀前, 汪宗惠分析:在这一案例中,汪宗惠骂学生丁婷“你长得又矮又丑,连坐台都没有资格”,是严重侮辱学生人格的行为,虽然这只是一句话,却对丁婷的心里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以致酿成自杀的悲剧,使学生丁婷用自杀来捍卫自己的尊严。《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然而, 汪宗惠作为从教30多年的老教师,明知道这样的语言对学生心理造成的伤害,却认为对学生骂几句、打几下是很正常的,是恨铁不成钢才这样做的。《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见教师必须提高法律意识,加深对《教师法》等法律的理解。案发后,渝中区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对汪宗惠进行了撤消教师资格的处理,同时,学校给予学生家长20万元的赔偿。 案例2:国家奖学金是否应该被二次分配“为了倡导一种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湖北省荆州师范学院日前“建议”对该校35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奖学金进行“二次分配”,以资助更多的未获奖的贫困生。为达目的,该院院、系领导“亲自”出马,拿着已经填好了“建议捐款数额”的“自愿捐款协议书”对获奖学生进行“动员”,终于使除家庭特别困难、所得奖学金不够交清所欠学费的3名学生之外的其他32名学生捐出10.4万元奖金。你认为湖北省荆州师范学院的这一做法是否妥当,对此应有哪些思考? 分析:首先,荆州师范学院此举的出发点是为了让更多的贫困生得到资助,这是应当肯定的。但问题是,那些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本身就是贫困学生,有的甚至连基本生活费都没有着落。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获取国家奖学金的机会,本来可以借此摆脱困境,现在却因为捐出了“数额巨大”的奖金,使自己在经济上再次陷入困境,这显然不合情理,也不公平。 其次,由于获奖者对奖学金的支配权得不到保证,必将打击贫困大学生竞争国家奖学金的积极性,这违背了设立国家奖学金的初衷。《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荆州师范学院的做法显然侵犯了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的这一权利。

法律法规案例分析

9.案例分析. 李力是某厂采购员,于1992年与本厂女工王燕结婚。婚后二人感情不和,李力借工作之便,开始常驻外地,结识女青年吴芳。1995年李向吴隐瞒了已婚事实,私刻了单位印章,假造证明信,与吴在吴的所在地又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领取结婚证。但二人感情也不是十分融洽,在2001年5月24日李吴二人办理了离婚手续。李又回到了原厂所在地,与王团聚。2002年5月28日案发。 问题:1.对李的行为如何认定?说明理由? 2.对李的行为是否应当追诉?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构成重婚罪和伪造企业印章罪按重婚罪定罪处罚。牵连犯,从一重罪处罚。 2)应当追诉,犯罪行为有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没有超过本罪最高为5年的追诉期限。 10.案例分析 魏某,男,育有两子一女,妻子早年亡故。长子魏成,因病去世,有妻子王某和女儿魏华。次子魏涛和女儿魏虹均已结婚成家。2004 年12 月,魏某病逝,留有存款、房产、家具等价值30 万元的遗产。在处理魏某丧事期间,魏虹遇车祸身亡。 问:魏某的遗产如何处理,为什么? 参考答案: 魏某没有遗嘱,因此其财产按照法定继承办理。长子魏成的女儿魏华代位继承魏某遗产的三分之一,次子魏涛第一顺序继承三分之一,魏虹的丈夫转继承三分之一。 11.案例分析 乙借给朋友甲人民币20 万元用于买房,有借条为证。乙要购房,想向甲要回自己的钱。此时乙才发现,甲不仅被工作单位开除,没有了

正常的收入,而且举了不少外债。为了躲避债权人的讨债,甲干脆将购买的房子过户到了其姐姐的名下。当乙向甲讨要自己的20 万元时,甲承认这笔债务,但声称无能力偿还。 问:在这种情况下,乙能否实现自己的债权?为什么? 参考答案: 乙能实现自己的债权。乙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撤销甲的赠送行为来实现自己的债权。因为根据民法规定:甲实施了危害债权的行为、甲实施行为时主观上有恶意、甲转让财产的行为是无偿的。所以乙可以要求法院撤销甲的赠送行为。 12.案例分析 甲,1986 年5月出生;乙,1987 年11月出生;丙,1989年4月出生。三人住同一家属院,经常一起去网吧玩网络游戏。为了筹集上网的费用,三人合谋绑架人质勒索钱财。2002年7 月,三人将同院的7岁女孩小童绑架,向其父母索要人民币5000 元。在交款时,三人被警方抓获。 问:甲乙丙是否要承担刑事责任?为什么? 参考答案: 甲承担刑事责任,乙不承担刑事责任,丙不承担刑事责任。甲乙丙侵犯了一定客体,实施了绑架行为,主观方面是故意,主体方面:甲已满16 ,属完全刑事责任时期;乙15 岁,属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但是对绑架犯罪不负刑事责任;丙不满14 ,不负刑事责任。 13.案例分析 某幼儿园教师王某,女,28 岁。王某于6 月25 日上午10 时,带领4 名幼儿外出游玩,走在最后面的幼儿杨某(男,6 岁)失足坠入路旁鱼塘中。王某见状惊惶失措,尽管平日里知道这个鱼塘不是很深但还是不肯跳入鱼塘中救人,只是大声呼救。此时,有一中学生田某(男,已满16 周岁)路经此处,闻声后立刻跑到鱼塘边观看,并同王某在附

法律逻辑考试试题及答案

法律逻辑考试试题及答案 1. 哲学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请用逻辑推理回答。 哲学和法律是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哲学作为一门研究思维、知识和价值的学科,对法律的理论基础和伦 理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法律的构建和应用都需要哲学思维和原则 的指导,例如,道德观念、公平正义、人权保护等都是法律实践中不 可或缺的要素。同时,法律也在实践中不断引发哲学上的思考和讨论,例如,法律的公正性、法治国家的构建等都会引发关于哲学伦理的争论。因此,哲学和法律是互相影响、互为基础的学科。 2. 法律逻辑是什么?它在法律领域中的作用是什么? 法律逻辑是一种运用逻辑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和分析法律问题的学科。它通过形式逻辑、推理、论证等方法,对法律规则、法律案例和 法律原则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推导出合理的法律结论。在法律领域中,法律逻辑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应用法律,准确解释法律条文,判断案 件中的法律关系,分析法律问题的合理性和逻辑性。通过运用法律逻辑,法律从业者可以更好地进行法律思考和论证,为法律实践提供有 力的支持。 3. 请简述法律逻辑推理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法律逻辑推理的基本原理包括三大要素:前提、推理规则和结论。 首先,前提是推理的基础,它由法律规则、法律事实和其他相关信息 组成。其次,推理规则是根据逻辑学原理建立的规则,包括概括、分

类、类比、排除法等。最后,结论是通过逻辑推理从前提中得出的合 理结果。法律逻辑推理的步骤主要包括:明确问题、确定前提、运用 推理规则和得出结论。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前提进行 收集和整理,运用适当的推理规则进行分析和推理,最终得出合理的 结论。 4. 举例说明法律逻辑在案例分析中的应用。 假设有一个案例:某人携带危险物品进入公共场所,造成他人受伤。在这种情况下,法律逻辑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案例分析。首先,收集和 整理案例中的相关信息,包括法律规则、事实和相关证据。其次,运 用推理规则进行分析。根据法律规则,携带危险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是 违法行为,而造成他人受伤是侵权行为。进一步分析,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其他可能原因导致他人受伤,最终确认携带危险物品是造成 他人受伤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某人应该对他人受伤承担侵权责任,并受到法律处罚。 5. 法律逻辑与法律伦理的关系是什么? 法律逻辑和法律伦理是法律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法律逻辑主要 关注的是对法律问题的推理和分析,强调逻辑上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而法律伦理则关注的是法律制度、法律规则以及法律实践中的价值和 道德层面问题。法律逻辑和法律伦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逻辑上的 合理性是法律伦理判断的前提,只有在法律逻辑上合理的基础上,才 能进行法律伦理的判断和评价。同时,法律伦理也为法律逻辑提供了

法律知识案例分析

法律知识案例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法律知识的普及越来越重要,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法律知识案例分析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法律知识案例分析 一、离婚协议对抚养费约定不影响子女要求抚养费 【案情】刘某与李某经人介绍于2004年6月结婚,2005年10月生有一子小明,后因感情不和,二人于2007年3月在离婚登记处协议离婚,并签有离婚协议。在协议中二人约定:小明由男方刘某独立抚养,女方李某无需支付小明的抚养费。2009年3月,刘某由于收入减少,无力独自承担孩子的抚养费用,遂以小明的名义起诉至法院,要求李某支付小明的抚养费。 【分析】本案涉及的是在离婚协议中关于抚养费的约定是否影响子女要求抚养费的问题。《婚姻法》第37条规定:“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分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关于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的协议或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离婚协议作为父母双方自愿达成的对离婚相关事项的约定,属于离婚双方意思自治的范围,我国法律对此充分予以尊重。但是,按照民法的相关法理,协议双方只能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加以约定,无权在协议中剥夺或限制他人的合法权益。所以本案中刘某与李某在离婚协议中关于抚养费的约定不能对小明产生法律约束力,法院应支持小明的诉讼请求。 二、无故拒签劳动合同可以解除劳动关系 【案情】2007年4月,陈某与某开发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期限为2007年4月15日至同年12月31日。2008年1月,该开发公司向陈某发放2008年合同续签通知,多次敦促陈某签订2008年度劳动合同,陈某均未理睬。在多次敦促无果的情形下,该开发公司向陈某现场送达了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并对送达过程进行了公证。对于该开发公司解除劳动关系的决定,陈某不服,提出要求该开发公司与之

法律逻辑案例

参考案例 联言命题【某伤害案】 某日下午,王某酒后在街边的标语牌处高声吼叫,交通民警某对王某的违章行为予以制止,王某不从。被告人某系交通队干部,见后前去制止,拉扯中,王某摔倒在地爬起来向路中心走去。被告怕开过来的车撞到王某,即抓住他的手往后一拉,王某因身体失去平衡,双手乱舞,把被告的警帽碰落。被告顿时大怒,双手抓住王某的前胸猛一推,王某当即“咧”的一声往后摔倒在水泥地上,被告气仍未消,又踢王某的下肢数脚,王某已毫无反应。之后,被告同另外几名交通民警将王某拖到人行道放下后,竟自离去,王某躺在人行道上4个多小时,方被同事发现并送回家,已不省人事。次日到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经解剖,王某头部后枕颅骨骨折10公分,系外伤引起颅出血,导致生命中枢衰竭而亡。一审法院判决,被告人某的行为已构成伤害罪,以过失伤害罪判处被告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经检察院抗诉,二审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被告有期徒刑5年。 选言命题【合同成立案】 某农资公司经理某出差时遇上了某化肥厂业务员郭某,某表示可以考虑从该化肥厂买入批钾肥。双方相互看过证件后,郭某拿出已盖好化肥厂合同专用章的合同文本并填好有关事项、签名,某也在合同上签了名,因当时是出差,某没带合同专用章,约好等某回到公司再盖章,然后传真给郭某。因合同约定化肥厂在3月15日之前送货上门,化肥厂于3月12日将备好的钾肥送到了农资公司,农资公司却已经从别的厂采购了相同的化肥,拒绝收货。化肥厂到法院起诉,要求认定双方合同关系成立,判决对方履行合同。农资公司答辩说,合同上没有盖章,合同还没有成立。法院审理后,依据《中华人民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32条“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认定双方合同关系成立。 负命题【沉尸葬母案】 海峡都市报11月30日报道:两个麻袋套着一具女尸,袋子里装着3块石头。南安市码头镇大庭村黑石潭,这具女尸大白天惊现河岸边。杀人抛尸?南安市公安局专案组民警艰苦排查9天后,疑案真相大白——28岁的外来工王小喜(化名)的66岁母亲猝死在出租房中,拮据

法律案例分析报告范文3篇

法律案例分析报告范文3篇 一、当事人基本情况: XXX是原告,XXX是被告。XXX现居住于郑州市金水区三全路,而XXX则住在郑州市金水区柳林镇沙门村。 二、案情简介: 2019年5月27日,XXX驾驶豫AB888号广州雅阁小型轿车在国基路163路公交站牌处与XXX驾驶的轻骑牌电动车相撞,导致XXX受伤,两车受损。事故发生后,XXX逃逸。XXX被送入XXX治疗,经诊断为多处伤势。交警五大队依法认定XXX负全责,事故鉴定所依法评定XXX伤情程度为重伤。XXX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被刑事拘留。 三、本案争议焦点: 本案争议焦点包括:1、交警五大队作出的事故认定书是否有瑕疵;2、事故鉴定所作出的损伤鉴定书是否有瑕疵;3、误工费的赔偿期间;4、陪护费的赔偿时限及陪护人数的确定问题;5、交通费赔偿数额;6、住院伙食补助费的赔偿时限; 7、受害者出院后所卖药品的票据及医嘱单问题;8、残疾赔偿

金的数额问题;9、精神抚慰金的主张问题;10、后期治疗费用是否应该赔付及数额计算问题。 四、争议焦点分析: 针对以上争议焦点,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以确定每个问题的具体情况和解决方案。其中,交警五大队和事故鉴定所作出的认定和鉴定书需要进一步核实是否存在瑕疵,而其他问题需要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例来确定赔偿期限和数额。对于精神抚慰金的主张问题,需要注意当前法律对此的支持程度。 1、交警五大队的事故认定书是否合法有效? 该事故认定书包含了交通事故的时间、地点、当事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等基本情况,以及事故发生经过、证据、原因分析、当事人的过错和责任或意外原因等信息,并符合法律构成要件。除非有相反的证据证明认定书存在瑕疵,否则司法机关应该采纳该认定书。 2、事故鉴定所的损伤鉴定书是否有效?

法律逻辑学案例分析集汇

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应用 (2) 2.1案例分析:概念的内涵《陈独秀的辩解》 (2) 2.2案例分析:概念的外延《残疾人的辩解》 (3) 2.3案例分析:定义《法人的过错》 (4) 2.4案例分析:划分《残疾人的辩解》 (5) 第四章性质命题 (6) 4.1案例分析:全称肯定命题《婚姻法与民法通则矛盾吗》 (6) 4.2案例分析:主谓项的周延性《婚姻法与民法通则矛盾吗》 (6) 4.3案例分析:简单命题对当推理《马克.吐温的声明》 (8) 4.4案例分析:换位法《断舌人是凶手吗》 (8) 4.5案例分析:换质换位法《断舌人是凶手吗》 (9) 第五章复合命题 (10) 5.1案例分析:选言命题《郝某的行为是否侵犯了李某的名誉权》 (10) 第六章规范命题 (11) 6.1案例分析:真值模态命题推理《预期违约》 (11) 第八章演绎推理 (12) 8.1案例分析:三段论《郝某的行为是否侵犯了李某的名誉权》 (12) 8.2案例分析:选言推理《是谁杀了刘某?》 (13) 8.3案例分析:假言推理《是从轻还是从重?》 (14) 8.4案例分析:假言推理《袁滋如何悬案》 (16) 8.5案例分析:二难推理《辩护律师为何陷人窘境?》 (17) 8.6案例分析:二难推理《辩护律师为何陷人窘境?》 (18) 第九章归纳推理 (19) 9.1案例分析:归纳推理《怎样得出萌生智齿的女性年龄》 (19) 9.2案例分析:求同法《注射速度过快是死亡的直接原因》 (20) 9.3案例分析:求异法《尸块在阳光下腐败可以形成褐色斑迹》 (21) 9.4案例分析:并用法《马可在家和嫌疑犯作案之间具有因果联系》 (22) 9.5案例分析:共变法《负重增加是脚印加深的原因》 (22) 9.5案例分析:剩余法《负重增加是脚印加深的原因》 (23) 第十章类比推理 (24) 10.1案例分析:类比推理《程序瑕疵的文件是假文件吗》 (24) 第十一章侦查假说 (25) 11.1案例分析:假说《破案需要假说》 (25) 11.2案例分析:假说的提出《可以提出哪些侦查假设》 (26) 第十二章论证 (27) 12.1案例分析:间接证明《牧人是否强奸》 (27) 12.2案例分析:直接反驳《中国公民当然有权利提出战争索赔》 (28) 12.3案例分析:间接反驳《警官在说谎》 (29) 12.3案例分析:归谬法《陆某是完全自愿离婚吗》 (30) 12.4案例分析:偷换概念《别把手放在口袋里》 (31) 12.5案例分析:混淆概念《思想犯罪和犯罪思想》 (31) 12.5案例分析:曲解概念《死刑和死缓》 (32) 12.6案例分析:矛盾律《自相矛盾揭露的谎言》 (33) 12.7案例分析:排中律《阿里亚获得了自由》 (3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