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实验报告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实验报告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实验报告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实验报告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李璐 2010210781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本次实验通过重复Posner等人的字母实验,测得三种刺激条件下不同的反应时掌握减法反应时方法,从而证实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编码。

关键词: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视觉编码

1 引言

短时记忆是指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一般把它看作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近几十年来,记忆领域研究得较多的问题之一就是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短时记忆的的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其中1964年Conrad对短时记忆的听觉编码对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听觉编码是记忆的一种有效方式。1969年,Posner等人对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视觉编码实为存在。现在一般认为:先出现视觉编码,它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同时,Posner的实验清楚地说明了认知心理学中的减法反应时方法,其逻辑是:安排两个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而其它方面相同,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即是这个心理过程所用的时间,也是这个心理过程存在的证据。

相关研究表明造成学生对不同类别材料的记忆力差异是由记忆时的编码方式与加工程度不同而引起的。短时记忆主要以听觉编码为主,长时记忆以视觉编码为主。而本次实验主要是通过三种刺激条件下不同的反应时来证明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编码。

2 方法与程序

2.1 被试

华中师范大学大学本科生一名。

2.2 仪器

装有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的计算机,一号反应键盘。

2.3 实验程序

本实验重复Posner等人的实验。实验过程是这样的: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或同时呈现,或有一定间隔,让被试判断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

本实验所用字母对是AA(6次)、BB(6次)、Aa(6次)、Bb(6次)、AB(3次)、BA(3次)、Ab(3次)、Ba(3次),共出现36次,有三种呈现间隔:0s(即同时呈现)、0.5s和2s,采用如下拉丁方设计,即:第一次36张随机呈现,前12张间隔0s,中间12张间隔0.5s,最后12张间隔2s;休息30s后再做36张,间隔时间按0.5s→2s→0s的顺序;第三次的36张则采用2s→0s→0.5s的顺序。

主试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

“屏幕上将出现两个字母,要求你使用一号反应盒比较两个英文字母是否相同,同时记录你的反应时。两个英文字母可能同时呈现,也可能相继呈现。如果你觉得这两个字母的写法和发音都相同,或者写法不同而发音相同,都要按“红”键;如果你觉得两个字母的写法和发音都不同,就请按“绿”

键。例如,“DD”和“Dd”都应按“红”键,而“DE”和“De”都应按“绿”键。这样要做许多次,一定次数后,屏幕会提示休息。请注意要分辨得又快又准。

明白这段话的意思后,点击“确定”按钮开始。”

3 实验结果和讨论

3.1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ms)的描述统计结果及判断正确率(%)情况

字母类型音同形同音同形异音异形异

间隔424.7 537.7 550.3

0ms 447(100.00%)576( 91.67%)648( 75.00%)

500ms 430(100.00%)506( 83.33%)528( 83.33%)

2000ms 397(100.00%)531( 91.67%)475( 91.67%)

从统计结果来看,形状和名称都相同(同音同形)、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同音异形)、形状和名称都不相同(异音异形)的三个不同自变量的反应时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同音同形的字母让被试所反应的时间较短(Mean)=424.7,而异音异形的字母让被试所反应的时间最长(Mean=550.3)。

3.2 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时的差异

以间隔时间横坐标、反应时为纵坐标作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形状和名称都相同、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形状和名称都不同这三个水平的反应时存在很大的差异,证明了短时记忆中视觉编码的存在。在时间间隔为500ms和2000ms时,反应时差异变小,这说明时间间隔越长,视觉编码的作用越弱。那么这中间还存在听觉编码,这表明由瞬间记忆转入短时记忆后,编码的形状(视觉)优势已经让位于语音(听觉)了。

4 结论

短时记忆编码方式有听觉(声音)编码、视觉(形状)编码和语义编码。本实验主要考察的是在短时记忆中的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过程,采用了减法反应时的测量方法。结果表明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编码,并且时间间隔和字母音形对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的影响及其显著。

5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353-357页

视觉反应时实验报告

一、背景 在许多情况下,系统呈现一个刺激,要求操作者根据刺激的信息内容作出相应反应。一般将外界刺激出现到操作者根据刺激信息完成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反应时。 反应时是人因工程学在研究和应用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的心理特征指标。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大部分活动是在体内潜伏进行的,难以对信息接受、加工和传递各个阶段精确地进行实验测定。因此,在实践中往往利用反应时指标来近似说明人对信息处理过程的效率及影响因素。利用反应时可以分析人的感知觉、注意、识别、学习、唤醒水平、动作反应、定向运动、信号刺激量等,在此基础上,实现提高作业效率、监视水平和集中注意力等目的,合理制定作业标准,改进人机界面,改善作业条件和环境等。 二、实验目的 通过刺激概率、数奇偶不同排列、“刺激对”异同及时间间隔、信息量和数差大小排列五个小实验,加深对反应时概念的具体认知,比较不同颜色对反应时的影响,比较简单反应时与选择反应时的差异,寻找影响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的因素。为今后人机界面的改进打下基础。 三、实验场所 机械楼5楼,人因工程实验室。 四、实验仪器 BD-Ⅱ-511型视觉反应时测试仪(Visual Reaction Time Tester)。由单片机及有关控制电路、主试面板、被试面板等部分组成。可进行五大类十七组的反应时实验,包括经典反应时实验,也包括认知心理学的反应时实验。用于自动测量视觉的选择反应时,以及检测被试者的判别速度和准确性。 五、实验内容 1、刺激概率对反应时的影响 红、绿、黄三种色光分别作为刺激,每次试验选用一种色光刺激,仪器根据设定的组别,自动确定该组实验中“红”、“绿”、“黄”三种色光应出现的次数。按“红”、“绿”、“黄”三种色光出现次数的不同比例(概率)共分四组实验,即“概率1(组别为1)”、“概率2(组别为2)”、“概率3(组别为3)”、“概率4(组别为4)”。 回答可选用任一反应手键。每组实验完后,将自动反复显示本组实验中红、绿、黄三种色光的各自平均简单反应时及实验次数。 2、数奇偶不同排列特征对反应时的影响 根据数排列特征不同分成三组实验(“横和奇、偶”:数横向整齐排列——组别1;“竖和奇、偶”:数竖向整齐排列——组别2;“随机奇偶”:数随机排列——组别3)。 实验用红色光刺激,被试判别显示点之和是奇数还是偶数,用反应手键回答。如左右刺激点数和为奇数,按“左”键;为偶数,按“右”键。回答正确,显示器自动显示每一次正确判断的反应时间;回答错误,蜂鸣声响提示,自动记录错误次数。实验结束,仪器自动显示正确回答的平均选择反应时及错误回答次数。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姓名关瀚文学号222012306022011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2012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2013.11.6同组人姓名洪万里单宏宇成绩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关瀚文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 摘要本实验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2012级应用班的44名同学作为被试,每名被试运用PsyKey 心理教学系统 3.1,“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程序,进行以减数法探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试验108次,本实验旨在重复posner等人的字母实验,验证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并学习减法反应时方法。最后的结果显示,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确实存在,posner关于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理论得到验证。 关键词短时记忆减法反应时视觉编码 1引言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传统的观点认为主要是语音听觉编码。这是根据短时记忆中产生的错误与正确信息之间存在着语音听觉上的联系而推测出来的。康拉德在记忆广度实验中观察到,回忆错误与正确反应之间有着语音上的联系。但是这个结论因为以拼音文字的英文字母做实验材料,因而其普遍性受到了质疑。但70年代波斯纳等人利用减法反应时基本范式,在其实验中清楚地表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这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莫雷的实验也表明,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对于绘画、脸和身体动作以及视觉观察事件所属范畴的短时记忆,倾向于用视觉编码的短时记忆,倾向于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现在一般认为,短时记忆信息存在感觉代码与语义代码,其中前者包括听觉代码与视觉编码;对于感觉编码的过程而言,视觉编码率先出现并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特教系——刁昕 【摘要】本实验重复Cooper等人的R字符表象旋转实验,了解表象旋转的特点。实验结果表明:旋转180°时,反应时最长(无论正反),而0°和360°时,反应时最短。说明样本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用时也就越多。基本支持Cooper的研究结果。 本实验主要通过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将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的6名大二女生,1名大二男生(被试3)作为被试,采用正R和镜像R作为刺激,每种刺激形式以6种不同的旋转角度(0°、60°、120°、180°、240°、300°)呈现。结果发现:心理旋转过程确实存在,且基本支持Cooper和Shepard研究的结果;表象经过旋转的角度越大所需要的反应时就越长;不同被试反应是存在个体差异,但是男女之间的差异和正R、负R 间的差异并不显著;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大,不仅仅会增加被试的反应时,而且会减小被试的正确判断率。 【关键词】心理旋转减数反应时 1、引言 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表征。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指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之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即当一个知觉对象不是以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呈现时,人们可能是通过内部的心理过程把这个对象旋转到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加以辨认。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70年代初Cooper和Shepard用减数反应时试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减数法即唐德斯反应时ABC,是一种用减数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部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Cooper等人用不同角度的正和反(镜像)的字母为材料,如非对称字母或数字R、J、2、5等来研究表象的心理旋转。结果表明:当图片(字母)旋转180°时,无论正反,反应时最长;而当图片(字母)旋转0°时,反应最短。这说明样本偏离正位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时间也就越长;可见,人们在进行表象加工时,可能存在一种心理旋转范式。 2、方法 2.1被试: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的6名大二女生,1名大二男生(被试3) 2.2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2.2材料:不同方向的正R和反R(镜像)图片,共有0°、60°、120°、180°、240°、300°正反共12种不同角度和方向的R。

反应时实验报告

减法反应时实验 鄢婷婷院芬新鋆国祥 【摘要】本实验通过荷兰心理学家F.C.唐德斯的研究结果,了解基本反应时的概念和测定方法,测量最基本的三种反应时,即简单、选择、辨别反应时。设计阶段反应时实验,运用唐德斯减法反应时原理进行计算。结果发现:每个被试的简单反应实验的总耗时比选择和辨别反应实验是总耗时都短;个体间存在差异。【关键词】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个体差异 1引言 反应时的研究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传统课题。自19世纪中叶以来,反应时作为一个心理指标在个体差异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在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中常被定为必测项目。反应时的测量为推测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心理过程打开了一个窗口。 反应时是指从刺激呈现到做出反应之间所经历的时间。一个完整的反应过程由五部分组成:(1)感受器将物理或化学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的时间;(2)神经冲动由感受器到大脑皮质的时间;(3)大脑皮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时间;(4)神经冲动由大脑皮质传至效应器的时间;(5)效应器做出反应的时间。 实验者可根据测试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测量项目。例如:要了解被试的选择反应所用的时间,就要测b反应时和c反应时。b反应时和c反应时的差就是被试的选择反应所花费的时间。如想知道被试辨别刺激的时间,就要测量他的a反应时和c反应时。本实验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测选择反应时,第二部分测辨别反应时,第三部分测简单反应时。 反应时,又称反应潜伏期(response latencies),是指个体从接受刺激作

用开始到开始做出外部反应之间的这段时间。它与我们通常听说的动作完成所需要的时间是有差别的。反应时间包括刺激引起感官的活动,神经的传递,大脑的加工活动及效应器官接受冲动做出反应等所耗费的时间,其中以大脑活动占时最多。反应时的研究并非始于心理学,其最早开始于天文学。1976年,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长马斯基林在使用“眼耳”法观察星体经过望远镜中的铜线时发现其助手比他观察时间慢约半分钟。1823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和天文学家阿格兰德对此现象加以认真研究,确定了人差方程式。1850年赫尔姆霍茨成功地测定了蛙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约为26米/秒。而将反应时正式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唐德斯。他意识到可以利用反应时来测量各种心理活动所需的时间,并发展了三种反应时任务,后人将它们成为唐德斯反应时ABC。 减法反应时的原理是:安排两种大致相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比另一种增加了一个认知要求,其余的则相同。那么,增加了的哪个信息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即为这两种作业的反应时之差。唐得斯的减数法把反应分为三类,即A、B、C三种反应:第一类反应称A反应,又称简单反应。A反应一般只有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如被试对一个灯亮,作一个按键的反应。A反应是最简单的反应,也是复杂反应的成分或基本因素。唐得斯把简单反应时称为基线时间。第二类反应称为B反应,又称选择反应。它是复杂反应中的一种。在这类反应中,有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刺激和相当于刺激的反应数。每一个刺激都有它相应的反应。在这样的选择反应中,不仅要区别刺激信号,而且还要选择反应。因而在这样的反应中除了基线操作外,还包括了刺激辨认和反应选择的心理操作。根据减数法的逻辑,B反应时就等于基线时间加上刺激辨别时间和反应选择时间。第三类反应称为C反应,又称为辨别反应。它是另一种形式的复杂反应。C反应也有二个

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报告 1.题目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2.引言 R.Conrad(1964)的一项研究给被试视觉呈现字母,随后报告字母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视觉呈现的字母,我们使用听觉编码而非视觉。而Posner等人(1969)的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对于不同字母对(Aa和AA)判断是否同一字母的反应时不同,这否定了对于视觉呈现的字母,我们只用听觉编码的观点。对于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的先后问题,现在普遍的观点是视觉编码在先。 根据R.Conrad的实验,研究者们还在探讨这样一个逻辑,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而其它方面相同,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即是这个心理过程所用的时间,也是这个心理过程存在的证据。 本实验研究作为一个验证性研究,为存在视觉编码提供证据之外,还将探讨在不同时间间隔下反应时差的差异的内部机理。 3.方法 3.1被试:心理系大三学生 3.2仪器材料:字母对AA、BB、Aa、Bb、AB、BA、Ab、Ba 3.3实验程序: 3.3.1:实验前被试阅读指导语,清楚不同判断的按键方式,尽量正确的判断,并尽快按键反应 3.3.2:第一次实验时,每对字母对随机出现6次,前12对时间间隔是0s,中间12对间隔0.5s,最后12对间隔2s。36次完毕后,被试休息30s。继续第二次实验,但这次时间间隔按0.5s-2s-0s进行;同样休息30s进行第三次实验,这次间隔按照2s-0s-5s进行。被试看到呈现的字母后,尽快正确判断字母是否相同,并尽快按相应的键。 4.结果 表a 各水平下被试平均正确反应时(ms) 间隔(ms) 音同形 同 音同形 异 音异 形异 0 561.59 707.00 777.95 500 519.05 681.79 734.54 2000 489.62 639.46 725.00 表b 各水平下被试平均正确率(%) 间隔 (ms) 音同形 同 音同形 异 音异 形异 0 97.86 91.88 90.38 500 98.08 92.95 89.53 2000 98.08 92.74 90.60 表a显示: 音同形同比音同形异、音异形异在各个间隔时间水平下的反应时均值都要小;(多因素方差分析) 每种音形水平在时间间隔上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方差分析) 表b显示: 音同形同比音同形异、音异形异在各个间隔水平下的正确率均值都要大。而同一音形水平下的各个时间间隔水平上正确率均值相差不大。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姓名关瀚文学号222012306022011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 2012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2013.11.6 同组人姓名洪万里单宏宇成绩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关瀚文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 摘要本实验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2012级应用班的44名同学作为被试,每名被试运用PsyKey 心理教学系统 3.1,“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程序,进行以减数法探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试 验108次,本实验旨在重复posner等人的字母实验,验证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并学习减法反 应时方法。最后的结果显示,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确实存在,posner关于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理论得到验证。 关键词短时记忆减法反应时视觉编码 1引言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传统的观点认为主要是语音听觉编码。这是根据短时记忆中产生的错误与正确信息之间存在着语音听觉上的联系而推测出来的。康拉德在记忆广度实验中观察到,回忆错误与正确反应之间有着语音上的联系。但是这个结论因为以拼音文字的英文字母做实验材料,因而其普遍性受到了质疑。但70年代波斯纳等人利用减法反应时基本范式,在其实验中清楚地表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这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莫雷的实验也表明,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对于绘画、脸和身体动作以及视觉观察事件所属范畴的短时记忆,倾向于用视觉编码的短时记忆,倾向于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现在一般认为,短时记忆信息存在感觉代码与语义代码,其中前者包括听觉代码与视觉编码;对于感觉编码的过程而言,视觉编码率先出现并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反应时的测定实验报告

. 人因工程课程设计 —反应时的测量实验报告 专业工业工程 学号 1240408110 姓名志伟 指导老师吴俊 成绩 2015年06月30日

实验报告——反应时的测量 【摘要】本次试验的目的是学习视觉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的测定方法以及仪器的使用、材料的整理计算,并比较三种反应时的时间差异以及探讨影响反应时的因素。经过分析实验结果数据得出的结论为:被试作出反应所需时间是由刺激的复杂程度决定的。即简单反应时所需反应时间小于选择反应时所需时间。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多项职业能力测量仪1.引言 反应时是人因工程学在研究和应用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的心理特征指标。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大部分活动是在体潜伏进行的,难以对信息接受、加工和传递各个阶段精确地进行实验测定。因此,在实践中往往利用反应时指标来近似说明人对信息处理过程的效率及影响因素。利用反应时可以分析人的感知觉、注意、识别、学习、唤醒水平、动作反应、定向运动、信号刺激量等,在此基础上,实现提高作业效率、监视水平和集中注意力等目的,合理制定作业标准,改进人机界面,改善作业条件和环境等。 反应时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明显的反应开始时所需要的时间。刺激作用于感官引起感官的兴奋,兴奋传到大脑,并对其加工,再通过传出通路传到运动器官,运动反应器接受神经冲动,产生一定反应,这个过程可用时间作为标志来测量,这就是反应时。 本实验采用的是荷兰心理学家 F.C.唐德斯的研究结果。测量最基本的三种反应时,即简单、选择、辨别反应时。唐德斯将它们分别命名为:a、b、c反应时。(1)简单反应时(RTA) 在测试中呈现的刺激和要求被试做出的反应都只有一个,且固定不变。本实验程序可测量视觉、听觉两种简单反应时。视觉的刺激为一绿圆,听觉的刺激为773Hz纯音。测量方式一样,被试均按绿键反应。测30次,每次预备后间隔2秒呈现刺激。如果测试中被试在准备阶段有抢先现象,则该次结果无效,并由计算机剔除并警告抢码被试。另外以每5次呈现为一组,随机加入空白的探测刺激2秒,如有被试在此时抢码,则警告抢码被试,且本组实验将重新进行。最后以 2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记忆的加工水平 减法反应时实验 1、目的:检验短时记忆是否存在视觉编码 2、材料:4对字母:AA Aa BB Bb,装有Psykey心理教学系统的大学版的计算机,一号反应 键盘 3、过程: 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或同时呈现,或有一定间隔,让被试判断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 本实验所用字母对是AA(6次)、BB(6次)、Aa(6次)、Bb(6次)、AB(3次)、BA(3次)、Ab(3次)、Ba(3次),共出现36次,有三种呈现间隔:0s(即同时呈现)、50ms和100ms,采用如下拉丁方设计,即:第一次36张随机呈现,前12张间隔0s,中间12张间隔50s,最后12张间隔100ms;休息30s后再做36张,间隔时间按50ms→100ms→0s的顺序;第三次的36张则采用100ms→0s→50ms的顺序。 4、设计: 自变量:字母对的类型(AA BB Aa Bb)呈现时间的长短(0s 50ms 100ms) 因变量:判断的正确率以及辨别所需的时间 5、结果: =====结果数据===== ------------------------------------------------------------ 间隔音同形同音同形异音异形异 ------------------------------------------------------------ 0ms 650(100.00%) 716(100.00%) 768( 91.67%) 50ms 489(100.00%) 621(100.00%) 760(100.00%) 100ms 476(100.00%) 708(100.00%) 696( 91.67%) ------------------------------------------------------------

视觉反应时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视觉反应时测量 一、实验目的 学会测量视觉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的方法;比较视觉简单平均反应时、辨别平均反应时、选择平均反应时之间的差别。 二、实验设备 反应时测定仪 BD-II-510A型,记录纸、笔。 三、实验方法 接通仪器电源,主试打开开关,看仪器是否正常工作 四、实验人员 主视者:吴琪被试者:高爽记录者:张雨林 1.简单反应时部分 刺激呈现放在离被试1米处,被试以右手食指按在反应键任一孔上,主试按“启动键”。被试当感觉到刺激出现时,立即按压电键。当经过10次按键操作后(不包括错误次数),仪器最后得出的平均反应时即被试10次反应的平均反应时。记录人员记下成绩。 2.辨别反应时部分 主试按预先列出的程序操作信号呈现开关,发出“红”、“黄”、“蓝”、“绿”四种不同的光刺激。被试以右手食指作按键状,当感觉到红色光时,立即按压红色的反应键(即被试只对红色刺激作出反应,对其他颜色的光不作反应。反应时测定仪呈现视觉刺激,每种颜色刺激呈现10次,共做4组,仪器最后得出的平均反应时即被试10次反应的平均反应时。在记录纸(见附表)上记录每组实验被试的平均反应时。 3.选择反应时部分 主试按预先列出的程序操作信号呈现开关,发出“红”、“黄”、“蓝”、“绿”四种不同的光刺激。被试以右手食指作按键状,当感觉到某种色光时,立即按压相应的反应键(即被试只对四种不同的刺激相应作出四种不同的反应),反应时测定仪呈现视觉刺激,一组刺激呈现10次,做1组,仪器最后得出的平均反应时即被试10次反应的平均反应时。在记录纸(见附表)上记录每组实验被试的平均反应时。 五、实验结果

反应时测试实验报告

反应时测定实验报告 专业: 安全工程 指导教师: 陈明利 组员: 欧泽兵胡良民 于清华李欣燃 张琛晨王旭

2014年7月20日 反应时测试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会测量视觉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的方法; (2)比较视觉简单平均反应时、选择平均反应时之间的差别; (3)探索简单平均反应时与练习次数的关系; 【实验设备】 BD-II-510A型反应时测定仪 【实验方法】 用反应时测定仪对本小组1女5男做视觉反应时的测量实验。 【实验结果】 记录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的平均值,并制作不同类型的平均反应时的折线图;不同被试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的折线图。 【实验理论依据】 反应时可以说是心理学中常用的反应变量之一,它是指刺激施与有机体之后到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刺激作用于感官(如眼睛、耳朵)引起感官兴奋,兴奋传到大脑,并对其加工,再通过传出神经传到运动器官,反应器接受神经冲动,产生一定反应,这个过程可用时间作为标志来测量,这就是反应时。通常,反应时可分为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选择反应时三类。 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简单反应时的实验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早始于天文学家对“人差方程”的研究,赫希在1861~1865年间测量了视觉与触觉的“生理时间”,得到简单反应时的时值,光为180毫秒,声为140毫秒,触觉为140毫秒,这些数据到今天还算是相当标准的。 辨别反应时是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对某一特定的刺激作出反应,对其它刺激不做反应,被试在刺激呈现到做出辨别反应的这段时间,就是被试的辨别反应时,又称为C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就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在此过程中被试既要辨别当前出现的是哪个刺激,又要根据出现的刺激选择事先规定的反应。这种反应更能体现人的智能和能力。在选择反应时中,选择数越多,则选择反应时越长,选择任务越复杂,则反应时也越长。对选择反应时作出系统区分的当属唐德斯(1868),他运用减因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1 引言 实验逻辑 此次实验是根据短时记忆是以听觉编码为主的原理,该原理可以得出如果字母发音不同,被试的反应时会存在差异的推论。那么该实验就是要通过同时控制字母形状和发音形成的三个实验水平a1、a2、a3(其中a1:字母形状发音都相同,a2:字母形状不同但发音相同,a3: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实验旨在通过三个不同水平下的比较,探索视觉编码是否存在短时记忆中。 实验假设 我们假设视觉编码存在短时记忆中。若实验设计合理,实验进行正常。那么可以得到,短时记忆存在听觉编码。因此在字母形状不同发音相同、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的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会存在差异。 实验预期 被试在不同刺激条件a1、a2、a3下(a1字母形状名称均相同、a2字母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a3字母形状和名称都不同)的反应时存在差异。 2.方法 被试:五人一组,互为主被试,共85名被试。 实验材料:JGW—B型心理实验台的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1个,练习卡片3张(DD、Dd、DG),实验卡片16张(见下表),注视点卡片1张。 实验设计:单因素重复测量设计

实验程序: 统计方法 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3 结果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描述统计结果 在字母形状和发音都相同、字母形状不同但发音相同和字母形状和发音都不同三种条件下的反应时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三种条件下的反应时的描述统计结果(N=3) 条件M(SD)min max 形状和发音都相 同(a1) 形状不同但发音 相同(a2)

形状和发音都不 同(a3)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差异 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的结果发现,不同条件下,被试反应时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差异(F(2)=,P=0);再通过多重比较结果分析发现:a1≠a2,a1≠a3,a2≠a3,见表2. 表2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差异检验的结果 4 讨论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假设得到了验证。在a2(字母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与(a3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的条件下,被试反应时差异显着。这个结果表明,在字母形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字母发音的不同会影响到被试反应时的结果,即短时记忆存在记忆的声音编码,这一分析结果表明本实验的设计是比较合理。a1(字母形状发音都相同)与a2(字母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的条件下被试反应时差异显着,这表明,在字母发音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字母形状的不同也会影响被试反应时的结果,即短时记忆存在记忆的视觉编码。 5 结论

工作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工作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篇一:记忆广度实验 数字、字母、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12级心理系师范班10120330131 李敏 摘要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称为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本实验通过对华师大12级10名被试的数字与字母的短时记忆实验和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测定了各个被试的不同材料记忆广度,比较个体差异、材料差异、性别差异等影响因素,了解短时记忆的特点,探索性别间的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差异。发现数字记----------------精选公文范文---------------- 1

忆广度大于字母记忆广度,数字记忆广度同样大于空间位置记忆广度,记忆广度存在被试间差异和性别差异。 关键字记忆广度短时记忆字母数字空间位置 1 引言 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其中,短时记忆有以下性质: 第一,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约在15秒钟内会遗忘。心理学家对人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做过实验。当人被传入一个信息后立即对其进行检查,其回忆是准确无误的。随着保持时间的处长,回忆成绩就急速下降。当延长到15秒钟时,信息的再现率约为10%。但是超过15秒钟以后, ----------------精选公文范文---------------- 2

再现率便不再下降,一直维持在10%的接近值上。 第二,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7±2个信息组块。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表明,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以一种非常奇妙的形式被固定好了的,即无论哪一种形式的信息几乎都只能保持7个左右的项目即组块。这个发现的意义是,如果把低层次信息组块适当地再编排为数量较少的高层次信息组块,则将使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幅度地增加。 短时记忆的容量成为记忆广度(memory span)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按一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之后,被试能够按刺激呈现顺序正确再现刺激系列的内容,一般是呈现后,要求立刻再现,被试所能记住的材料数量是有个限量的。 有研究表明,不同性质材料的短时记忆容量----------------精选公文范文---------------- 3

测量反应时的实验报告

测量反应时的实验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实验报告——反应时的测量 一、摘要:本次试验的目的是学习视觉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的测定方法以及仪器的使用、材料的整理计算,并比较三种反应时的时间差异以及探讨影响反应时的因素。通过计算比较发现,选择反应时最长,简单反应时最短。 二、关键词:简单反应时 三、引言 1、解释术语 简单反应时:一个反应仅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其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时间也成为A反应时间; 2、实验目的:通过反应时实验学习使用减法反应时法。 四、方法 1、被试:吉林化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 2、仪器:反应时测试仪器 3、实验过程 (1)准备工作:接通仪器电源,主试打开开关,选择简单反应时实验按钮,等到仪器左边第一个灯亮起的同时,告知被试实验开始,然后开始正式实验过程。 (2)练习操作:被试坐在仪器的正前方,用一根手指放在按压器上,当听到主试“开始”的信号时,被试集中注意,约两三秒钟后,刺激开始间隔出现。当被试看到主试要求给出反应的刺激颜色时,立即按压。当听到简单反应时完成的提示音时,按“打印”键打印数据。练习实验作2-3次。 (3)正式实验: A、简单反应时

①主试选择一种颜色,并且告诉被试,选择颜色---红色。然后被试按照练习操作步骤中的做法,只要一看到显示灯亮了就按按钮,如此反复做20次,然后打印出实验数据。 ②当被试提前做出反应或者做出错误反应或者反应时间超过4秒时,仪器自动进行系统复位,重新进行实验。 ③一直做完20次后,仪器自动提示实验完毕。 B、选择反应时 ①这次实验主试不用选择颜色。被试按照练习操作步骤中的做法,只要一看到显示灯亮了就按与显示灯相对应颜色的按钮,如此反复做20次,然后打印出实验数据。 ②当被试提前做出反应或者做出错误反应或者反应时间超过4秒时,仪器自动进行系统复位,重新进行实验。 ③一直做完20次后,仪器自动提示实验完毕。 C、辨别反应时 ①主试选择一种颜色,并且告诉被试,选择颜色---红色。然后被试按照练习操作步骤中的做法,只要一看到显示灯是红色就按按钮,其他颜色则不做操作。如此反复做20次,然后打印出实验数据。 ②当被试提前做出反应或者做出错误反应或者反应时间超过4秒时,仪器自动进行系统复位,重新进行实验。 ③一直做完20次后,仪器自动提示实验完毕。 五、实验结果 1、实验数据结果处理 被试简单反应时 (s)选择反应时 (s) 辨别反应时 (s) 1 2 3

图像压缩编码实验报告

图像压缩编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有关数字图像压缩的基本概念,了解几种常用的图像压缩编码方式; 2.进一步熟悉JPEG编码与离散余弦变换(DCT)变换的原理及含义; 3.掌握编程实现离散余弦变换(DCT)变换及JPEG编码的方法; 4.对重建图像的质量进行评价。 二、实验原理 1、图像压缩基本概念及原理 图像压缩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省存储空间,增加传输速度。图像压缩的理想标准是信息丢失最少,压缩比例最大。不损失图像质量的压缩称为无损压缩,无损压缩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压缩比;损失图像质量的压缩称为有损压缩,高的压缩比是以牺牲图像质量为代价的。压缩的实现方法是对图像重新进行编码,希望用更少的数据表示图像。应用在多媒体中的图像压缩编码方法,从压缩编码算法原理上可以分为以下3类: (1)无损压缩编码种类 哈夫曼(Huffman)编码,算术编码,行程(RLE)编码,Lempel zev编码。(2)有损压缩编码种类 预测编码,DPCM,运动补偿; 频率域方法:正交变换编码(如DCT),子带编码; 空间域方法:统计分块编码; 模型方法:分形编码,模型基编码; 基于重要性:滤波,子采样,比特分配,向量量化; (3)混合编码 JBIG,,JPEG,MPEG等技术标准。 2、JPEG 压缩编码原理 JPEG是一个应用广泛的静态图像数据压缩标准,其中包含两种压缩算法(DCT和DPCM),并考虑了人眼的视觉特性,在量化和无损压缩编码方面综合权衡,达到较大的压缩比(25:1以上)。JPEG既适用于灰度图像也适用于彩色图像。其中最常用的是基于DCT变换的顺序式模式,又称为基本系统。JPEG 的压缩编码大致

加法反应时实验报告

加法反应时实验报告 周炜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09级心理班上海 200438) 摘要:学习使用斯腾伯格(Sternberg)的短时记忆提取的加法反应时实验,通过记忆集的大小(1-6个数字),是否反应以及反应是否正确来研究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一些因素对反应时有着怎样的影响。斯腾伯格的实验结果是这三个阶段是独立的。 关键词:反应时记忆集是否反应反应正确与否 1.前言 这种实验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是斯腾伯格(Sternberg)发展出来的。依照他的看法,完成一个作业所需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斯腾伯格(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现在一般都将斯腾伯格(Sternberg)的上述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模型看作应用相加因素法实验的典型。但它也引起一些批评和疑问。 本实验通过实验来学习和体会斯腾伯格(Sternberg)的观点和熟悉加法反应时实验的方法。 2.实验方法 2.1.被试 选取上海体育学院运科09级心理班一位男性,被试的视力及矫正视力均正常,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年龄为20岁。 2.2.仪器、材料 JGW_B型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一个。 卡片42张,其中32张为识记卡片,上面写有黑色数码1-6个不等;另有检测卡片10张,个写着一个红色数码;数码大小均为长=2cm,宽=1.5cm。材料清单如下: 练习用识记卡片2张,每张上有四个数码。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李璐 2010210781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本次实验通过重复Posner等人的字母实验,测得三种刺激条件下不同的反应时掌握减法反应时方法,从而证实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编码。 关键词: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视觉编码 1 引言 短时记忆是指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一般把它看作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近几十年来,记忆领域研究得较多的问题之一就是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短时记忆的的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其中1964年Conrad对短时记忆的听觉编码对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听觉编码是记忆的一种有效方式。1969年,Posner等人对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视觉编码实为存在。现在一般认为:先出现视觉编码,它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同时,Posner的实验清楚地说明了认知心理学中的减法反应时方法,其逻辑是:安排两个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而其它方面相同,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即是这个心理过程所用的时间,也是这个心理过程存在的证据。 相关研究表明造成学生对不同类别材料的记忆力差异是由记忆时的编码方式与加工程度不同而引起的。短时记忆主要以听觉编码为主,长时记忆以视觉编码为

主。而本次实验主要是通过三种刺激条件下不同的反应时来证明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编码。 2 方法与程序 2.1 被试 华中师范大学大学本科生一名。 2.2 仪器 装有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的计算机,一号反应键盘。 2.3 实验程序 本实验重复Posner等人的实验。实验过程是这样的: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或同时呈现,或有一定间隔,让被试判断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 本实验所用字母对是AA(6次)、BB(6次)、Aa(6次)、Bb(6次)、AB(3次)、BA(3 ,有三种呈现间隔:0s(即同时呈现)、0.5s和次)、Ab(3次)、Ba(3次),共出现36次 2s,采用如下拉丁方设计,即:第一次36张随机呈现,前12张间隔0s,中间12张间隔0.5s,最后12张间隔2s;休息30s后再做36张,间隔时间按 0.5s?2s?0s的顺序;第三次的36张则采用2s?0s?0.5s的顺序。 主试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 “屏幕上将出现两个字母,要求你使用一号反应盒比较两个英文字母是否相同,同时记录你的 反应时。两个英文字母可能同时呈现,也可能相继呈现。如果你觉得这两个字母的写法和发音都相

视觉检测实验报告1

视觉检测技术试验 题目:MV-BDP2000S视觉皮带传送试验台功能认识试验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测控技术与仪器1401 学号:14040110X 学生姓名:李二狗 指导教师:宋辉 设计时间:2017.11.06

目录 一、试验台介绍 (1) 1.1试验台主要构成 (1) 1.1.1机柜部分 (2) 1.1.2传送部分 (2) 1.1.3视觉检测部分 (2) 1.1.4分选机构部分 (2) 1.2主要器件的关键指标 (2) 1.2.1工业数字相机 (2) 1.2.2光源 (3) 二、仪器操作及配置流程 (4) 2.1视觉检测部分的调试 (4) 2.1.1调节相机前后位置的方法 (4) 2.1.2调节相机高度的方法 (5) 2.1.3调节光源高度的方法 (5) 2.2设备性能的调试 (6) 2.2.1运动性能调试的参数 (6) 2.2.1视觉检测性能调试的步骤 (6) 三、仪器主要测量指标分析 (7) 3.1OCR&OCV字符识别指标分析 (7) 3.3.1 OCR检测的参数 (7) 3.2 尺寸测量指标分析 (8) 3.2.1 尺寸测量的参数 (8) 四、仪器采集或测量的试样 (9) 4.1字符识别试验结果 (9) 4.2 尺寸测量试验结果 (10) 4.3 实验总结 (11)

一、试验台介绍 本次试验中以维视数字图像技术有限公司(MICROVISION)推出MV-BDP200S机器视觉皮带传送实验开发平台(高级型)作为主要的实验设备,主要针对小型电子产品的外形和外观检测等,应用于提供高效的产品质量控制系统。本设备采用MV-MVIPS机器视觉图像处理控制器软件,该软件具有强大的缺陷识别功能、测量功能、色差检测、OCR&OCV识别检测,主要针对检测各类小型机械或电子产品的外观和外形,对于OK和NG产品实施分类管理放置。同时硬件上设计了组合式的照明及控制系统,创造了一个最优的光照系统及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有效的解决了环境对检测精度的影响,同时满足了待检产品对光照条件的要求。运用强大的检测及分析软件工具对被测产品进行定位、测量、分析。 1.1试验台主要构成 从整体外观来看,设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机柜部分、传送部分、视觉检测部分、分选机构部分。设备的整体视图如图1所示: 图1整体设备部分视图

反应时实验的实验报告

反应时实验报告 姓名:XXX 区队:2013级应用心理学二区队学号:XXXXXX 日期:2015年12月8日指导老师:罗勇 合作者: 韩超慧陈相纬李俊良叶磊陈磊杨特张雅丽张游章倩 实验名称: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 【摘要】目的:(1)学会反应时的测定方法及仪器的使用、材料的整理与计算;(2) 了解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的特点及区别;(3)探索选择反应在性别上的差异性;(4)探 索辨别反应中个体间及各颜色本身反应时的差异性;(5)通过选择反应时实验验证不同颜色 是否会造成反应时时间长短的差异;(6)探讨训练效应是否对反应时时间产生影响。方法: 实验采用反应时测定装置测量了10名被试对四种光(红黄蓝绿)的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 时。结果: (1)由表1中数据可知p值皆>0.05,所以选择反应时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性; (2) 由表3数据可知,有的p值大于0.05,有的小于0.05,辨别反应时中个体对各颜色差异上, 有显著差异; (3)由表4数据可知对四种光的选择反应时差别显著。结论:(1)选择反应时 不存在男女差异;(2)辨别反应时在个体上存在差异性;(3)选择反应时实验不同颜色会造 成反应时时间长短的差异;(4)训练效应对反应时时间产生影响;。 【关键词】辨别反应时选择反应时视觉差异性 1引言 反应时,又称反应潜伏期,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明显的反应开始时的所需要的时 间。刺激作用于感官引起感官的兴奋,兴奋传到大脑,并对其加工,再通过传出通路传到运 动器官,运动反应器接受神经冲动,产生一定反应,这个过程可以用时间作为标志来测量, 这就是反应时。 反应时一般分为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与选择反应时三种。简单反应时是给被试呈现 单一的刺激,只要求做单一的反应,并且二者是固定不变的,这时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距 就是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是告知被试对主试规定的特定刺激做出反应,然后呈现多种视

测量反应时的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反应时的测量 一、摘要:本次试验的目的是学习视觉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 的测定方法以及仪器的使用、材料的整理计算,并比较三种反应时的时间差异以及探讨影响反应时的因素。通过计算比较发现,选择反应时最长,简单反应时最短。 二、关键词:简单反应时 三、引言 1、解释术语 简单反应时:一个反应仅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其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时间也成为A反应时间; 2、实验目的:通过反应时实验学习使用减法反应时法。 四、方法 1、被试:吉林化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11360128,秦世瑞。 2、仪器:反应时测试仪器 3、实验过程 (1)准备工作:接通仪器电源,主试打开开关,选择简单反应时实验按钮,等到仪器左边第一个灯亮起的同时,告知被试实验开始,然后开始正式实验过程。(2)练习操作:被试坐在仪器的正前方,用一根手指放在按压器上,当听到主试“开始”的信号时,被试集中注意,约两三秒钟后,刺激开始间隔出现。当被试看到主试要求给出反应的刺激颜色时,立即按压。当听到简单反应时完成的提示音时,按“打印”键打印数据。练习实验作2-3次。 (3)正式实验: A、简单反应时 ①主试选择一种颜色,并且告诉被试,选择颜色---红色。然后被试按照练习操作步骤中的做法,只要一看到显示灯亮了就按按钮,如此反复做20次,然后打印出实验数据。 ②当被试提前做出反应或者做出错误反应或者反应时间超过4秒时,仪器自动进行系统复位,重新进行实验。 ③一直做完20次后,仪器自动提示实验完毕。 B、选择反应时 ①这次实验主试不用选择颜色。被试按照练习操作步骤中的做法,只要一看到显示灯亮了就按与显示灯相对应颜色的按钮,如此反复做20次,然后打印出实验数据。 ②当被试提前做出反应或者做出错误反应或者反应时间超过4秒时,仪器自动进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1.简介 短时记忆是指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一般把它看作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近几十年来,记忆领域研究得较多的问题之一就是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短时记忆的的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其中1964年Conrad对短时记忆的听觉编码对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听觉编码是记忆的一种有效方式。1969年,Posner等人对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视觉编码实为存在。现在一般认为:先出现视觉编码,它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同时,Posner的实验清楚地说明了认知心理学中的减法反应时方法,其逻辑是:安排两个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而其它方面相同,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即是这个心理过程所用的时间,也是这个心理过程存在的证据。 相关研究表明造成学生对不同类别材料的记忆力差异是由记忆时的编码方式与加工程度不同而引起的。短时记忆主要以听觉编码为主,长时记忆以视觉编码为主。而本次实验主要是通过三种刺激条件下不同的反应时来证明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编码。 2 方法与程序 2.1 被试 华中师范大学大学本科生一名。 2.2 仪器 装有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的计算机,一号反应键盘。 2.3 实验程序 本实验重复Posner等人的实验。实验过程是这样的: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或同时呈现,或有一定间隔,让被试判断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 本实验所用字母对是AA(6次)、BB(6次)、Aa(6次)、Bb(6次)、AB(3次)、BA(3次)、Ab(3次)、Ba(3次),共出现36次,有三种呈现间隔:0s(即同时呈现)、0.5s和2s,采用如下拉丁方设计,即:第一次36张随机呈现,前12张间隔0s,中间12张间隔0.5s,最后12张间隔2s;休息30s后再做36张,间隔时间按0.5s→2s→0s的顺序;第三次的36张则采用2s→0s→0.5s的顺序。 3.结果 3.1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ms)的描述统计结果及判断正确率(%)情况 ------------------------------------------------------------ 间隔音同形同音同形异音异形异 ------------------------------------------------------------ 0ms 556(100.00%) 600(100.00%) 627( 91.67%) 500ms 505( 91.67%) 575(100.00%) 631( 75.0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