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思考题 精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思考题 精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思考题 精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思考题 精

1、何谓史学史.

史学史就是叙述史学本身发展演变的过程,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历时性地研究历史学本身。

2、谈谈中国史学史的任务

1、清理中国史学遗产。

2、阐明中国史学演进的过程。

3、揭示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

3、试述中国史学史的对象和基本内容

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史学自身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1、史家的史学活动及其成果。

2、历史观:即人们对客观历史的根本本看法和观点(历史是否变,变的方向、动力、规律等)。

3、史学思想:即人们对史学自身的认识(撰史目的、历史的作用、史家的修养、官修及私修的利弊、求真求用的关系等)

4、历史编纂学:关于如何编撰史著的具体方式方法的学问,涉及到编写形式、内容和技巧,有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选择、体例安排、史书语言修饰等问题。

5、官方史学及其相关的制度与举措:包括关于史观建置、史馆机构、官方修史制度、官方修史活动等。同时,私家修史也历代盛行,写出了不少优秀史著,那么,也需要官私修史的利弊利弊得失的比较研究。

6、史学评论:对客观历史和史学自身的评论。前者包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后者包括对史料真伪、史书体例、成就高低、影响大小的判断,还有对史家素养、史学思想、史学方法的论说。

7、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史学史研究必当汲取哲学史、思想史以及历史学各门专业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同时也将自己的成果至于置于其他关联学科的知识系统中检验与定位

8、史学发展的社会运行机制:史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现象,越是在古代,史学活动越是与政治文化及其他社会因素交织一起,处于相互作用之中。

1、远古的传说有怎样的史学意义?

一是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保存了一些历史真实。

二是文字出现以后人们加工整理记载下来,成为揭示氏族社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

三是传说中反映出来的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相互关系的意识,影响了后世史家观点和史学风貌。

2、夏商周三代史官的基本情况及其职能。

据说黄帝时就有了史官,仓颉。夏商周三代均有史官。甲骨文中有多处“史”字,另外还有“尹”、“作册”等等,据考证都是当时的史官;周代史官分工很细,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春秋战国时期亦有史官。后世还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之说。

通过对三代史官的大量研究,我们得知三代史官至少有五种职能:一是起草公文;二是宣读文件;三是记录时事;四是保管文书;

五是在宗教活动中担任一些职务。

3、结合本讲内容分析中国史学的起源。

在远古的传说中,就有了历史意识,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就是先民的历史意识。

在卜辞金文中,有对时事的记载和对历史的追溯。卜辞中有关记载祭祀祖先的记载,包含有追寻历史的意识;

金文中“子子孙孙永宝用”的观念已是明确的历史观念。

4、谈谈你对“殷鉴”的认识。

“殷鉴”是周初统治者提出的概念,表达了对历史的思索与总结,就是要以前朝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作为行政的借鉴与警惕。这种思索深化到天命与人事的关系、民众的作用以及施政措施、政治原则等问题,形成了在天命论外壳内具有理性精神的历史观与政治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天命转移的观念。第二,“敬德”以修人事的观念。第三,“保民”的观念。第四,将“殷鉴”观念具体化:

3、解释名词:“属辞比事”。

“属辞比事”——“属辞”即表述史实时讲求遣词造句,注重文辞表达(一字褒贬);“比事”即按年月日的顺序排比史实,亦指对史实比较其大小轻重而取舍、详略。

2、谈谈史书《春秋》。

1、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

2、断限:记载了鲁国十二位君主242年的历史。哀公14年西狩获麟。

3、内容:会盟、战争、灾异等等,是春秋时期的政治简史。

4、笔法:

“属辞比事”——“属辞”即表述史实时讲求遣词造句,注重文辞表达(一字褒贬);“比事”即按年月日的顺序排比史实,亦指对史实比较其大小轻重而取舍、详略。

5、特点:

(1)初具编年体的雏形

(2)史书的多种因素能够有机结合

内容四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形式三大要素:文、史、义。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也。”(《孟子·离娄上》)

(3)以政治史为核心内容

(4)简——一般10个字。少则只有一字,最多45字。

(5)是第一部私修史书,开私人修史之先河。

3、试述孔子的史学思想。

(1)畏天命而重人事的天人观。孔子没有否认天命和神的存在,存在畏天命思想,但是在天人关系神人关系上更注重人事。孔子肯定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也存在尊先王,重圣贤的英雄史观。

(2)历史变化的损益史观。孔子承认历史在不断变化,而变化的标准为是否符合“道”。在孔子看来,历史变化不会改变社会根本性质,只能在某些礼仪制度上进行损益。

(3)惩恶劝善的史学功用观。孔子对历史上的人物,历史事件评价采用惩恶劝善的《春秋》笔法,属辞比事,微言大义,“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4)讳书思想。孔子用隐讳写法寓含褒贬,“为尊者讳,为亲者輝,为贤者讳”,如践土之盟实为晋文公招周天子与会,孔子《春秋》中则写“天王狩于河阳”。

(5)多闻阙疑的历史观。史学方法论上孔子把握相近略远原则,同时注重史实的可靠性,有疑则阙。

1、解释名词:《春秋》三传、《竹书纪年》、《国语》。

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和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左传》以补充《春秋》史实为主,其他二传以阐发《春秋》义理为胜。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2、分析《左传》的史学思想。

(1)强调历史变动论。《左传》记载了春秋五霸霸业、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重大历史变革事件,显示其具有历史进化论的倾向。

(2)继承《春秋》的惩恶劝善思想。《左传》采用“君子曰”的史评方式评论历史,发挥史学的惩戒功能。

(3)轻天命重人事。《左传》没有完全否定天命,也讲天道,认为“周礼”是社会的纲纪,但表现出对天命轻视态度,认为神“依人而行”;还重视民心向背对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的作用,体现重视人事的进步思想。

(4)对世俗迷信的放任态度。记载许多预言,星占等,大部分应验不误。

(5)提倡直笔著史。继承前代著史的优良传统,提倡直书实录精神。

3、谈谈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历史过程的某些时期对应起来,虚构出一个金、木、土、水、火相勊的历史循环论,强调人类社会就是按照五行相勊的原理和顺序运行的,并且往复循环。黄帝为土德,夏为木德,商为金德,周为火德,代周者必为水德。

1、试述董仲舒的史学思想。

1、三统论——历史依黑、白、赤三统循环

2、天意史观——天决定和支配人间一切

3、君王史观——君王决定国家兴亡。

2、分析《史记》的成因。

1、时代原因:

(1)经济繁荣(2)国家统一(3)统治者重视文化(4)历史资料的丰富与齐备。

2、个人原因:

1.家学渊源(2)拜师所得(3)游历的收获(4)李陵之祸的磨难(5)效法孔子写《春秋》精神的激励

3试述《史记》的体例与内容。

1、体例:

“发凡起例”是指《史记》创立了纪传体的史书体裁。《史记》分为五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有机结合。本纪是编年,记帝王大事;表以时间为序,用表格形式展示历史大事;书以专题形式叙述各种典章制度;世家记世袭诸侯;列传是人物传记,也记载少数民族史。

2、内容:一是时间上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空间上写了当时最广阔的汉代疆域上发生的事情。

二是《史记》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交通、民族、宗教、风俗等等。

三是描写了各个社会阶级和阶层。帝王、贵族、官吏、学者、游侠、农工商贾等等。

4分析《史记》的历史观和史学观。

历史观:

1、历史变化的状态和方向问题其一,认为历史变化的变化具有过程性和阶段性。其二,认为历史的变化具有变革性。其三,认为历史的变化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特性。其四,认为历史的变化方向具有类似循环的特性。

2、历史变化的动因问题。其一,未彻底摆脱天命论的人事动因论。其二,杰出人物决定历史变化的观点其三,注重了经济对历史的作用。其四,认识到了地理环境对历史的作用。

史学观:1、对历史作用的认识——自镜、求理。2、实录的治史态度3、“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史学方法

5、简论刘向刘歆父子对史学的贡献。

1、整理图书的方法

一是广集异本,去除重复,确立篇章。

二是调整篇章,序次篇目,力图恢复原书面貌。

三是校订文句,订核讹脱。

四是统一书名,勘定缮清

2、《七略》的产生。刘歆将《别录》丰富化,写成了《七略》。《七略》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现存最早的分类目录书,共分七个部分,即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

3、第一部女性史——《列女传》

1、试比较《史记》《汉书》之同异。

二书相同之处:

其一,都是纪传体。

其二,内容有许多相同处,汉初至武帝时。

其三,班固通变化,在思想上亦受司马迁的影响。

其四,二书都体现了实录精神。

其五,二书都关注文字表达。

二书相异之处:

其一,体例上,一是通史,一是断代史。班汉有四种体例,去掉了世家。

其二,在思想上,《史记》敢于揭露统治者的黑暗面,《汉书》有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

其三,《史记》以通古今之变为特色,《汉书》以详赡为优点。

其四,文风不同,《史记》文字跌宕起伏,《汉书》文字严整。

2、简述《东观汉记》的编修过程。

①明帝永平五年,汉明帝命班固、陈宗、尹敏、孟异等。

②汉安帝时著述场所转到东观,邓太后命刘珍、李尤、刘毅等。

③汉安帝时又命伏无忌、黄景等。

④汉桓帝命边韶、崔寔、朱穆、延笃等。

⑤汉灵帝命马日磾、蔡邕等。

3、何谓“天人三势”?何谓“立典五志”?

“天人三势”说:“夫事物之性,有自然而成者,有待人事而成、失人事而不成者,有虽加人事终不可成者,是谓三势。”“灾祥之应,无所谬矣”,“虽日遇祸福,亦在其中矣”(《汉纪》卷六)

“立典五志”说:《汉纪·序》——“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日通古今,四曰着功勋,五曰表贤能”。

1、解释名词:《后汉书》,《三国志注》,《华阳国志》,《后汉纪》,沈约,《文心雕龙·史传》,崔浩史狱。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文帝因陈寿的《三国志》过于简略,命史学家裴松之为之作注,即《三国志注》或称“裴注”。内容上裴松之不只注重对文义、名物、典制和地理等注释,而且更注重补足史实。他引用当时所能用的大量史籍对《三国志》加以注释,引用史料往往大量引用原文注明出处一般不加以割裂。做到大量补充史实、列举异同、考辨真伪、发表评论,为史注类史书和史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途径。

常璩的《华阳国志》:是我国保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一部记述中国古代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方面的地方志史书,由东晋常璩所著。内容记事上起巴蜀两国传说时期,下至东晋时期十六国之一成汉政权的灭亡,比较系统反映当地上下千余年的历史面貌,对研究西南地区历史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体例上吸收纪传体和编年体长处,创造性在地方志中把编年史、人物传、地理志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史著体裁。

《后汉纪》:东晋史学家袁宏撰,是记载东汉一代史事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后汉纪》是现存最早的有关东汉史的著作,它不但由于成书较早而最接近原始资料面貌,而且还保存了许多连范晔的《后汉书》也没有收录的史料。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一朝从光武帝到汉献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其中纪,传由范晔编写,志由晋司马彪编撰。范晔在《后汉书》中创设《宦者》、《党锢》、《列女》等七传,结构严密,内容丰富,文字优美,注重论赞及序,史料价值很高。但缺少《食货》、《文艺》、《刑法》等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并且没有表,目录编排上也有不妥当之处。

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出身世家大族,历南朝宋、齐、梁三代为官,为当时的著名文人、学者。

《文心雕龙史传》:《史传》是《文心雕龙》的第十六篇。从本篇到第二十五篇《书记》的十篇,所论文体,都属“笔”类,是对吝体散文的论述。从史学的角度看,本篇对晋宋以前的史书做了比较系统的总结,这对古代历史散文,特别是在古代史学理论上是有一定贡献的;但其重要不足之处,是未能着重从文学的角度来总结古代历史散文和传记文学的特点。

崔浩史狱:也被称为国史之狱。指的是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无所避讳,直书揭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一些羞耻屈辱的历史,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下令族诛,同时株连被杀的还有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汉族世家大族的这一事件。崔浩史狱实质上反映的是北方汉族士族地主阶级和鲜卑贵族阶级的尖锐矛盾,沉重打击了北方士族的实力。

2、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大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1、史书及史家数量大增

一是史书数量多,二是史家多。

《隋书·经籍志》:874部,165518卷。

2、出现了不少高质量的史书。

二十四史中五部成书于这一时期。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沈约的《宋书》,萧子显的《南齐书》、魏收的《魏书》。

(1)陈寿的《三国志》。“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2)范晔的《后汉书》。

(3)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不只注重对文义、名物、典制、地理的注释,更注重补足史实。他补充史实、列举异同、考辨真伪、发表评论,为史注类史书和史学的发展开拓了新途径。

(4)沈约与《宋书》。

(5)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述晋代梁、益、宁三州地区的历史,起自远古,止于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因该地区为《禹贡》所记之梁州,且有“华阳黑水惟梁州”一语,故以“华阳”名书。这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志书,创造性地把编年史、人物传、地理志结合了起来。

(6)《后汉纪》:东晋史学家袁宏撰,是记载东汉一代史事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后汉纪》是现存最早的有关东汉史的著作,它不但由于成书较早而最接近原始资料面貌,而且还保存了许多连范晔的《后汉书》也没有收录的史料。

3、开拓了许多新的史学领域

(1)新史类的涌现《隋书·经籍志》所载史部书籍,共分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薄录等十三类。为了适应门阀制度的需要,谱系之书大量出现。谱系是著录记载氏族家谱世系之史书,它主要包括家谱、姓氏学和谱学专著三部分。

地理方志——如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

史注——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史考——谯周《古史考》。

佛教史著——南朝梁代僧人慧皎的《高僧传》。

(2)旧史体内容的拓展

正史之中,范晔的《后汉书》首立《宦者》、《党锢》、《列女》与《文苑》之传;北齐魏收的《魏书》,根据佛道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现实,创立《释老志》。

4、史官设置和修史机构日趋完备

魏明帝时开始设置专掌修史之官,称为著作郎。西晋惠帝时,著作郎改属秘书省,并增置佐著作郎。

到北齐时修史机构有了明显的变迁,开始设置史馆修史,以宰相领之,谓之监修国史;下设著作郎著作佐郎,担任修史工作。

5、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汉书·艺文志》未把史学著作独立分类,而是附于《六艺略·春秋经》之后。

西晋荀勖“因魏《中经》,更著《新簿》”,将书籍分为甲、乙,内、丁四部,丙部为史籍专类。东晋李充所修《晋元帝四部书目》仍用四分之法,又将史部由第三位进到第二位。萧梁阮孝绪的《七录》虽用七部分类法但仍将史部紧排在经部之后,并将史部分为十二类,《隋书·经籍志》又以四分之法,类划图书,明文确定经、史、子、集四部。

6、史学批评初具雏形:刘勰的《文心雕龙·史传》

3、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突出特点。

1、以史为政。每一政权的统治者都重视史学,用史学借鉴、歌功颂德;注重撰修当代国史。

2、正统之争。一是是关于三国历史孰为正统的争论,陈寿《三国志》以魏为正,蜀为伪,习凿齿《汉晋春秋》则以蜀汉为正统。二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魏书》称北方为“中国”,南方为“岛夷”“异类”;而《宋书》立《索勒传》,《南齐书》列《魏

虏传》。

3、以谱学为代表的门阀士族史学兴盛。选官、联姻。东晋的《姓氏簿状》等。

4、少数民族史学及史学中的民族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少数民族政权重视史学;二是民族问题在史学中有突出反映。

崔浩史狱:

5、史家多为文学家。两汉史家多为经学家,该时期则史家多为文学家,如沈约、干宝、袁宏、刘勰等。

6、佛道两教对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高僧传》《高士传》出现并有魏收《魏书》的《释老志》等。

1、解释名词:史馆、《隋书》、六家二体、史家三长、《通典》

史馆:官署名。北齐始置,以宰相兼领,称监修国史。唐太宗以史馆为衬衫兼领职务之一,置史馆修撰、直馆等官,掌修国史,后为定帽。

《隋书》:《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一部分是纪传部分,由魏徵主编,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另一部分为史志部分,始修于贞观十五年(641年),成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是由长孙无忌监修的。

六家二体说:《尚书》、《春秋》、《国语》、《史记》等四家其体已废,惟余《左传》、《汉书》二家之体得以流传,即由六家演为二体,二体即编年、纪传。

才、学、识“史家三长”的思想:“史才”即修史的才能、技巧等;“史学”即丰富的史学知识和史料知识;“史识”即过人的见识,亦即评论史学的观点和方法。

《通典》:《通典》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典章制度史,专门记载唐以前历代经济、政治、军事等典章制度。共200卷。《通典》的出现开创了我国古代史书中典章制度史的新体例。

2、列举隋唐时期的重要史学成果。

1、设置了史馆并正式确立了史馆修史制度。

2、完善了史料搜集工作。

3、盛唐修成了八部正史。

4、产生了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刘知几的《史通》。

5、杜佑的《通典》创立了典章制度史新体例。

3、试析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1、历史及史学变化的思想。

2、六家二体说。《尚书》、《春秋》、《国语》、《史记》等四家其体已废,惟余《左传》、《汉书》二家之体得以流传,即由六家演为二体,二体即编年、纪传。

3、强调实录直笔及史学的惩恶劝善作用。《史通》立《直书》、《曲笔》。《史通·杂记下》:“君子以博闻多识为工,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

4、主张史书语言要简洁明确,写史宜使用当时的语言。

5、才、学、识“史家三长”的思想“史才”即修史的才能、技巧等;“史学”即丰富的史学知识和史料知识;“史识”即过人的见识,亦即评论史学的观点和方法。

6、反对文人修史。

4、《通典》的基本内容及杜佑的史学思想。

《通典》的基本内容:1、时限: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唐代天宝末年的历代典章制度。

2、具体内容:共分为8大门类——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

杜佑的史学思想

1、对社会经济高度重视。“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通典·总叙》)《通典》以食货为首,食货又以田制为先,把《田制》放在第一位,把《赋税》《货币》作为重点。

2、重视礼教。

3、具有历史进化论思想。

4、杜佑还主张重人轻天,反对各种虚妄的神学史观。

5、他对农民很蔑视,对起义的农民尤其仇恨,斥为盗贼。

6、他重视经济、政治,对文化比较忽视。

解释名词:

1、《资治通鉴纲目》:《资治通鉴纲目》,是朱熹生前未能定稿的史学巨著,其门人赵师渊于樊川书院续编完成,共59卷。内容注重严分正闰之际、明辨伦理纲常,并注意褒贬春秋笔法。

2、《资治通鉴音注》为校注《资治通鉴》之书,凡294卷,元初胡三省著。

问答:

1、试述两宋史学的主要成就。

1、官方修史机构与制度更加细密、完备。史馆、起居院(专修起居注)、国史院、实录院、玉牒所、会要所、日历所。

2、出现了许多通史性的史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郑樵的《通志》

3、编年体史书活跃起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4、地理方志类史书大量涌现出来。如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等。

5、史论文比比皆是。如范祖禹的《唐鉴》、叶适的《习学记言序目》等。

6、历史考据学成立。如吴缜的《新唐书纠谬》、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王应麟的《困学纪闻·考史》、《汉书艺文志考证》、《通鉴地理考》等。

7、出现了新的史书体裁和体例。南宋袁枢有《资治通鉴纪事本末》,朱熹依据《通鉴》写出《资治通鉴纲目》。

2、简述《资治通鉴》一书的特点

1、鲜明的资治鉴戒目的

2、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3、史料丰富且真实可靠《通鉴考异》

4、语言生动优美

3、简论司马光的历史观

(1)突出史学的经世致用作用。司马光明确提出作史之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因此《资治通鉴》详尽地叙述历史的治乱兴衰、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影响、历代军事战争及其成败之因、历代农民起义及其原因后果,意在为统治者敲警钟、筹对策

(2)主张据实直书,反对正统论.司马光认为只有“使九州为一统”的王朝才是正统王朝,分裂时期的并存政权,不可“独尊奖一国”,而指责其余为“僣伪”;司马光的正统观念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因素。

(3)借历史宣扬“孝慈仁义、忠信礼乐”的封建礼教。他认为“孝慈仁义、忠信礼乐”是“自生民以来谈之至今”的百世不易之“道”,竭力宣扬“礼”。

(4)竭力宣扬英雄史观。认为“国之治乱,尽在人君”。

(5)注意到了人心向背对治乱兴衰的影响。司马光反对谶纬神学与鬼神迷信,重视人事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6)略远详尽的史著编写思想。在年代分期上采用略远详尽方法。

4、司马光修《通鉴》采用了怎样的编纂方法?

1、分工协作发挥编纂人员的特长

2、合理有效的编纂程序“丛目”“长编”定稿

3、改进编年体的叙述方法。提纲法、追叙法、连类法、带叙法等

1.元代宋、辽、金三史的修纂过程及三书特点、优劣比较。

元自中统二年(1261)至天历年间(1328一1330,文宗),曾屡诏修辽、金、宋三史,均因三史义例难定,而迟不能成书。所谓三史“义例”,实质就是一个谁为正统的问题,也关系到元朝的继承问题。脱脱决定:“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至此,“议论遂息”。四年三月《辽史》先成,同年十一月《金史》继成,五年十月《宋史》最后完成。

辽:特点:志、表独到,《营卫志》、《仪卫志》,表约占全书1/6;附《国语解》。

金:特点:记载详备,史料价值高,比较系统地记载了女真族的发展历史,尤其是早期历史;志、表较完备(志14种);《国语解》注释女真方言,价值很高。

宋:全书编撰草率:(1)全书详于北宋而略于南宋2)一人重复列传(3)编次前后失当仅用两年半时间。成书之快,一则由于史料丰富;二则,当时元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编写工作也不容许旷日持久。因此造成了《宋史》难以弥补的弊病。评价:元修三史中,《辽史》简略,《宋史》繁杂,惟《金史》最为得体。历代对《金史》评价很高,远超《宋史》、《辽史》。

2.胡三省与马端临的史学贡献是什么?

胡:资治通鉴音注》一书。史学名著,对于阅读《资治通鉴》帮助极大。

首先,对于《资治通鉴》原文的字音、文义以及所述及的名物制度、地理沿革以致草木虫鱼,进行详细注释。

其次,指明了《资治通鉴》记事的前后照应,克服了原著中记一人或一事隔越数卷的问题,极端便读者阅读。

再次,考辨了原文记载和前任注释之误。

最后,全书精华所在是寓历史评论于注文之中。胡注有对敌国灭亡的感叹,有对历朝统治者残暴的揭露,有对卖国投降者的谴责,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进步历史观。

马:1)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会通”思想(2)重视社会经济(3)扩大了典制体史书的门类

3.明代前、后期史学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前期:强调正名分与辩正统;以修书拉拢士大夫;究心性命之学,忽视史学;官修史书的弱化

后期:私修兴盛;本朝史的繁荣,史书数量多,撰史者阵容强大。

4.论述明代史学普及性的表现及原因。

表现:1、明人的史学普及意识:明人已具有鲜明的史学普及意识。成化年间丘濬撰《世史正纲》,将阅读对象定位于“凡有目者”、“凡有耳者”、“粗知文义者”;嘉靖时顾应祥著《人代纪要》,自述其撰述宗旨:“穷乡下邑之士,无书可考者,一览而得其概矣。”已将眼光投向社会底层普及历史知识。

2、普及性史书种类繁多:

1)以《资治通鉴》、《通鉴纲目》衍生出的编年体通史,在明代普及性史书中占据主要地位。如《少微通鉴节要》、《凤洲纲鉴》等。

(2)史抄、史评类著作盛行

元初宋遗民《十八史略》在明代多次刊刻;杨以任《读史四集》4卷,摘录、编辑诸史中可快、可恨、有胆、有识者,分为4集;顾充《历朝捷录大成》。

(3)注重教化的各种类书的刊行

(4)明当代史著述的盛行

以陈建《皇明资治通纪》为代表,其后续补者不计其数。

史学普及化的原因:

(1)统治者对历史通俗读物形式的重视:太祖至宣宗,多令臣下编集历史读物,称“录”或“鉴”,目的是“善恶以为鉴戒”。(2)民间对历史通俗读物需求增大:科举制影响;教育发展,识字人数增加;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印刷业发展。

1.明清易代之际学风的转变与史学名家

对明代灭亡之反思:批评当时社会上的空疏学风提倡“经世应务”之实学

顾炎武:字宁人,初名绛,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从事抗清活动十余年。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日知录》许多内容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保存了大量的珍贵资料。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黎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抗清,明朝既亡,乃归里著书,至死不仕清廷。主要著作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等。《明夷待访录》一书,是反映黄宗羲政治、经济思想的代表作。反对君主专制,贬斥君为主子、臣为奴才的现象,主张“工商皆本”、“授田于民”,反对八股制艺,主张改革科举制度,主张强化宰相权力,扩大学校作用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因晚年隐居于衡水西岸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明亡,举义兵于衡山。《读通鉴论》和《宋论》为其史论代表作。

《读通鉴论》,就《资治通鉴》所载自战国至五代1300余年的历史进行评论。这是一部根据《通鉴》所载史事,用评论历史的形式来发表自己政治主张和历史哲学的史论专著。他所选择的评论、批判的历史实例,大都是针对明末清初各种社会政治问题的。比如鉴于明末党争误国,因此书中涉及前代党争,都反复予以贬斥。

2.清官方修史成果:

1)《清实录》

《清实录》是清代官修编年体史料长编。全书自太祖起,至德宗止,凡十一朝,共12部,总计4404卷。实录按汉、满、蒙三种文字各抄成五套,分藏于皇史宬、内阁、内廷和盛京崇谟阁。内阁藏置两套,其中一套专供皇帝一人调阅。实录不轻易示人,除了内阁及史馆诸臣,外人不得一见,以示禁秘。这样做,一方面是对先世的尊崇,增加其神秘性,另一方面则以备随时修改的需要

2)《大清会典》

记述清朝典章制度的官修史书,通称《清会典》。初修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雍正、乾隆、嘉庆和光绪曾四次重修。《康熙会典》162卷,《雍正会典》250卷。《乾隆会典》100卷。《嘉庆会典》会典80卷、事例920卷,又把礼部的仪式、祭器、卤簿,户部的舆图,钦天监的天体图,绘制成编,名“会典图”,132卷。《光绪会典》会典100卷、事例1220卷、图270卷。其内容有宗人府、内阁、军机处、六部、理藩院、都察院、寺监、八旗都统、内务府等。这些“会典”与“实录”一样,都有满、汉两种文本,完全是政府文件汇编

3)“续三通”和“清三通”

自乾隆十二年到三十二年,仿“三通”体例纂修《续文献通考》250卷,《续通典》150卷,《续通志》640卷,分别记述自唐或宋到明末的典章文物、政治经济制度的沿革。在纂修“续三通”的同时,还修了“清三通”,其中《清朝文献通考》300卷,辑录了清初到乾隆朝的文献资料;《清朝通典》100卷,记述清初到乾隆朝的典席制度;《清朝通志》126卷,不录本纪、列传,只存二十略,专述清初到乾隆朝的典志沿革

4)“十通”的形成。“九通”之后,近人刘锦藻于1921年撰成《清朝续文献通考》,根据时代特点增加了四类:外交、邮传、实业、宪政。是为“十通”。

3.清朝官修方志热潮高涨

清代是修志成就最大的时代。不仅数量甚多,而且体例纯熟,并形成专门之学。

(1)《大清一统志》。康熙中叶,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实现了全国统一,遂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开“一统志馆”,纂修《大清一统志》,到乾隆八年(1743年)成书,凡342卷。该书按省分述,先有概述及图表,再分别记述一省之内的分野、建置、形势等,省下再以府、州分卷,记述一府或直隶州的分野、沿革、形势、田赋、人物等。其体例虽多依仿《大明一统志》,但较元明两代一统志内容充实、考证精详。是书修成不久,清皇朝对西域各地接连用兵,平定了蒙古、维吾尔等族部分上层分子的叛乱,版图扩大。加之部分政区的划分有所变动,职官亦有增减,因而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一统志,历二十年成书,凡500卷,体例如前。嗣后不久又平定西藏、青海及大小金川上层分子的叛乱,进一步改革西南地区的土司

制度,“开屯列戌、益广幅员”,巩固了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因而自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对一统志又进行了第三次修纂,扩大为560卷,名《嘉庆重修一统志》,体例不变,内容加详。主要内容是对清朝各行政辖区分疆域、分野、建置沿革、形势、风俗、城池、学校、户口、田赋、山川、古迹、关隘、津梁、堤堰、陵墓、寺观、名宦、人物、流寓、列女、仙释、土产等25目进行介绍。《嘉庆重修一统志》内容丰富,体例完整,考订精详。是中国最完善的一部全国性地理总志,为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书。

(2)“通志”和府州县志。在修一统志的同时,统治者也抓紧了省志府州县志的修纂。

(3)康熙朝《皇舆全图》此项工作主要由西洋教士担任。他们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至五十八年间,采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经纬度测绘法编制了全国地图《皇舆全图》。

(4)乾隆朝《皇清职贡图》。清代记述海外诸国及国内各民族的史籍,9卷。

4.清朝的其它官修史书:

《通鉴辑览》116卷《资治通鉴纲目三编》40卷《满洲源流考》20卷《开国方略》32卷《古今图书集成》10000卷《四库全书》79337卷《贰臣传》12卷

5.清高宗的史学思想

(1)正统论观点

第一,大一统政权具有绝对正统地位,二不问其统治民族为何。第二,统一政权崩溃后,在原区域内形成的几个政权,只要具备一定规模,即可视为正统。第三,统治区域的大小事判定正统地位的依据。如南宋德祐以前均可视为正统,而罡、昺二王苟延残喘,则不能视为正统政权。第四,原正统政权的皇族血统,仍作为很重要的因素。

(2)提倡臣节原则(3)重视史学的鉴戒作用(4)彰善瘅恶的史学观念

(5)精思善疑、考据求实的治史精神

6.章学诚的史学思想

章学诚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最具创见性的,可与刘知几相媲美的史学理论家。其代表作是《文史通义》,集中体现章学诚的史学理论思想:

(1)承认历史进化。承认历史在不断进化,认为“古今时异,先王成法不可复也。”显然是比较积极的思想。

(2)提倡经世致用。针对当时考据学走入钻纸堆的死胡同的现象,章学诚提出“得一言而致用,逾于通万言而无用者矣。”在当时强调经世致用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3)强调六经皆史。与经世致用相配合,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强调古代经史一家,是经世致用的工具,批判考据学的空疏学风,有一定积极意义。

(4)看重史家的史德。章学诚继承刘知几“史家三长论”才学识和朱熹从理学角度强调道德对史家作用基础之上,提出史德。史德即史家的道德修养,如果没有史德或史德修养不够,史家会思想偏狭,心术不端,不可能写出信史,历史无真实可言。章学诚的史学理论还涉及史学批评,历史文学理论、方志修纂理论等。他的思想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如强调理学教化,强调封建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维护封建纲纪等。但他的《文史通义》毕竟代表了中国古代传统史学理论上的最高成就,对后来中国近代史学梁启超等人有很大的影响,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宝贵财富。

7.章学诚的方志学理论:

(1)提出“志为史体”观点

很长时期对方志的性质不甚清楚,往往以为属于地理。当时著名学者戴震有“夫志以考地理,但悉心于地理沿革,则志事已竟”之说。《四库全书总目》则将方志列于史部地理类。章氏以修志实践的感受反对方志为地理书之说,主张方志为史体,强调“方志为古国史,本非地理专门”。(《章氏遗书》卷十四《方志略例》一,《记与戴东原论修志》)又说:“夫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同上,《为张吉甫司马撰大名县志序》)这就是说,方志是地方史。章氏以为,方志是“一方全史”,“无所不载”。

(2)提出“方志立三书”

即“仿纪传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制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征’。三书相辅而行,缺一不可,合而为一”。“志”为地方志的主体,“掌故”相当于典制,“文征”相当于文选。章氏主张现存人物不应在方志中立传,志、掌故、文征要尽量地详细完备,以备国史取裁。

(3)总结出“乘二便,尽三长,去五难,除八忌,而立四体,以归四要”的修志指导思想。

“二便”:地近而易核,时近则迹真”;“三长”:识足以断凡例,明足以决去取,公足以绝请托”,;“五难”:“清晰天度难,考衷古界难,调剂众议难,广征藏书难,预杜是非难”。“八忌”:“忌条理混杂,忌详略失体,忌偏尚文辞,忌妆点名胜,忌擅翻旧案,忌浮记功绩,忌泥古不化,忌贪载传奇。”,“四体”是指“志”应包括纪、谱、考、传四体,相辅为用。“四要”即志书“要简,要严,要核,要雅”。

财务管理期末复习题

《财务管理》期末考试复习题 【客观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红色字为答案) 1.内含报酬率是指能够使()为零的报酬率。 A 净现金流量 B 净现值 C 报酬率 D 净利润 2.下列不存在财务杠杆作用的筹资方式是()。 A 银行借款 B 发行债券 C 发行优先股 D 发行普通股 3.以下不属于租赁筹资优点的是()。 A 租赁筹资限制较少B资本成本低 C 到期还本负担轻D免遭设备陈旧过时的风险 4.以下对普通股的权利义务描述错误的是()。 A 普通股股东对公司有经营管理权。 B 普通股股利分配在优先股分红之后进行,股利多少取决于公司的经营情况。 C 普通股股东的剩余财产求偿权位于公司各种债权人和优先股股东之前。 D 在公司增发新股时,有认股优先权。 5.某企业长期资本总额1000万元,借入资金占40%,利率为10%。当企业销售额为800万元时,息税前利润为200万元。则财务杠杆系数为()。 A、1.2 B、1.26 C、1.25 D、3.2 6.股东和经营者发生冲突的重要原因是( )。 A 实际地位不同 B 知识结构不同 C 掌握的信息不同 D 具体行为目标不同 7.某企业发行优先股1000万元,筹资费率为3%,年股息率为12%,所得税率为33%,则优先股的资金成本率为()。 A 13.2% B 8.9% C 12.37% D 11.2% 优先股的资金成本=[1000×12%]÷[1000×(1-3%)]=12.37% 8.在企业全部资本中,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各占50%,则企业()。 A 只存在经营风险 B 只存在财务风险 C 存在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D 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互相抵消 9.对投资项目内部收益率的大小不产生影响的因素是:()。 A 投资项目的原始投资 B 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 C 投资项目的项目计算期 D 投资项目的设定折现率 10.某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0%,下列业务会使资产负债率降低的有()。 A 发行五年期债券 B 赊购材料 C 偿还债务 D 发放股票股利 11. 财务管理的对象是()。 A 经营活动 B 投资活动 C 筹资活动 D 资金运动 12. 在投资规模相同的情况下,标准差越大的项目,其风险()。 A 越大 B 越小 C 不变 D 不确定 13. 企业增加速动资产,一般会()。 A 降低企业的机会成本 B 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C 提高流动资产的收益率 D 增加企业的机会成本 14. 较高的现金比率一方面会使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较强,另一方面也会带来()。 A. 存货购进的减少 B. 销售机会的丧失 C. 利息的增加 D. 机会成本的增加

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题 1专业沟通特权:有保密的咨询关系中,咨询准则允许咨询师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来访者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私人探讨。 2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潜意识:个体无法感知、不能意识到的精神活动。前意识:个体虽然当时意识不到,但可在集中注意、努力思索后同忆起来的那部分经验。 意识:个体可以觉察到的心理活动。 3本我、自我和超我: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本我: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部分,非理性,受本能支配,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自我:人格结构中的意识部分,遵守“现实原则”。超我:社会化的产物,遵守“至善原则”,主要在潜意识部分。 4.焦虑: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焦虑是由被压抑的精神力量转化而来的,分为三种: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5.自我防御机制: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当个体的自我无法借助理性用直接的方法去控制焦虑时,就逐渐发展出一些习惯性的反应方式,这就是自我防御机制。 6.空白屏幕: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精神分析中,强调咨询师的匿名立场,防止自我表露,对移情保持中立。 7.虚构目的论:阿德勒疗法的观点。人活在自己虚构的世界中,我们对现实的解释以及我们赋予我们经历的意义比客观现实更重要。 8.自卑情结与追求优越:阿德勒疗法的观点。随着诞生而产生的自卑感是人成长的力量,通过追求控制和掌握来达到完美和克服自卑足人的本能。其模式有两类:成长性模式和伤害性模式。 9.生活风格:阿德勒疗法的观点。生活风格是个体为了确保自己在世界上安全和生存而选择的抱负和目标。 10.社会兴趣:阿德勒疗法的观点。社会兴趣是指 人倾向与他人发生联系, 并愿意为社会福祉做出自 己的贡献。 11.现象场:以人为中心 疗法的观点。现象场是个 人特定的主观经验世界。 12.实现趋同:以人为中 心疗法的观点。表现为充 分实现在遗传限度内自己 的潜能。 13.机体智慧:以人为中 心疗法的观点。人类个体 借助机体智慧评价好坏, 以符合自我实现趋向。 14.自我概念:以人为中 心疗法的观点。足自我知 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 15.价值条件:以人为中 心疗法的观点。社会对个 体的尊重和关怀足有条件 的,这种条件就包含了礼 会的价值。 16.未完成事件:完形疗 法的观点。指未表达出来 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 怨恨、痛苦、焦虑、罪恶、 遗弃感等。 17.逃避:完形疗法的观 点。与未完成事件相关, 指人们用来避免面对未完 成事件、被免去体验未完 成情境所引发的不愉快情 绪所使用的工具。 18.品质世界:现实疗法 的观点。存在于大脑中的、 形象的、自我感觉良好的 事情,反映了个体需要得 到满足的状况。 19.行为:现实疗法的观 点。由行动、思考、感觉 和生理四个相互联系的要 素组成。 20.融入:现实疗法的观 点。是个体建立的一种有 意义的双向关系。融入关 系使个体具有成功的认 同。 21.画家谱图:家庭治疗 的观点。足一种将家庭现 实结果和关系直观化的方 法,既可以用作评估家庭, 也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技 术。 22.家庭雕塑:家庭治疗 的观点。是一种非语言的 经验性技术。方法足让家 庭成员将自己臵于一种空 间上的安排,构成一个戏 剧性的场面,家庭成员取 各种姿态。其场面象征家 庭成员对家庭关系的观 点。 23.广义的咨询目标:又 称一般目标,足指某一流 派或某一流派的咨询师所 持的,适用于其所有来访 者的目标。 24.狭义的咨询目标:又 称个别目标,是针对某个 特定来访者确定的咨询目 标,是一般目标在某个来 访者那里的具体化。 25.外部目标:咨询专业 组织或机构设定的咨询目 标,通常带有职业规范和 伦理要求的性质。 26.内部目标:咨询师个 人所持有的咨询目标。 27.终极目标:不针对来 访者需要协助解决的具体 问题,而是引导来访者走 向某种生活或成长之路的 咨询目标。终极目标即受 到咨询流派的理论影响, 又受到咨询师自身的价值 观影响。 28.中间目标:在具体的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和来 访者共同商定的目标。 29.直接目标:达到中间 目标过程中的每项工作。 30.漏斗效应:对心理健 康的观点有如漏斗,窄端 咨询师和来访者关于心理 异常的观点趋同,宽端_二 者关于心理健康的观点趋 异。 31.价值中立:咨询师小 对来访者进行价值评判, 也不强迫来访者服从治疗 师或咨询帅的价值观念, 而足要求咨询师对来访者 所持的价值观给予完全的 接纳和充分的尊重。 32.咨询关系:在心理咨 询过程中咨询师与来访者 之间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人 际关系,通过这种专业关 系咨询师帮助来访者获得 心理帮助,促进自我成长。 33.初级认同层次:来访 者认同咨询师的专业角色 和专业能力。 34.高级认同层次:来访 者认同咨询师的个人风格 和人格魅力。 35.共情:能体验他人的 精神世界,就好像那是自 己的精神世界一样的能 力。 36.具体化:在咨询会谈 中具体澄清重要的事实以 及特殊的情感。 37.即时化:咨询师对咨 询会谈中发生的事情作出 反应,引导来访者注意此 时此地的情况。 1.自我卷入性陈述:咨询 师在咨询过程中暴露自己 当时的想法和感情。 2.关系即时化:咨询师与 来访者讨论白己在咨询关 系中的感受及看法。 3.此时此地:咨询师与来 访者就会谈过程中发生的 事情展开讨论。 4.阻抗:伍咨询过程中来 访者反抗心理咨询的适宜 程序,并以此干扰产生领 悟性效果的所有努力。 5.积极关注:咨询师以积 极的态度看待来访者,注 意强调他们的长处,有选 择地突山来访者言语及行 为中的积极的方面,帮助 来访者认识并利用自身的 积极因素。 6.移情:在咨询关系中, 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的情 感和态度,即米访者将早 期对父母或重要他人的情 感转移到咨询师身上。 7.反移情:在咨询关系中, 咨询师对来访者产生的情 感和态度,即在咨询中咨 询师以不适当的行为对待 来访者。 8.收集资料:伞面而准确 的获知与来访肯求助的问 题相关的信息。 9.个案概念化:咨询师依 据某种心理理论对来坊者 的问题进行理论假设。 10.相倚性:在交流中一 方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依 赖于另一方的行为。 11.选择性知觉:人们倾 向十知觉并记住符合自己 需要的信息。 12.关注:咨询师能够与 来访者同在的方式,既包 括躯体方面,也包括心理 方面。 13.倾听:咨询师攫取和 理解米访肯所传达的信息 的能力,无论这些信息是 言语或非言语,足清晰或 含糊。 14.封闭式提问:提问给 对方的回答提供了备选答 案,具有非常明显的引导 性和强制性。 15.开放式提问:提问没 有限制米访肯的思路,无 备选答案,以引导短语提 提出,需要对方给与详细 的解释说明。 16.鼓励:咨询帅借助肯 定式的苦语或非言语,或 重复谈话关键语句等方 式,来强化来访者的叙述, 鼓肋其继续讲述。 17.澄清:要求来访者对 其陈述中含义模糊、意思

(完整word版)计量经济学思考题答案解析

计量经济学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1怎样理解产生于西方国家的计量经济学能够在中国的经济理论研究和现代 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答:计量经济学的产生源于对经济问题的定量研究,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是与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结合在一起的,它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对各种经济因素和经济活动进行数量分析的客观要求。经济学从定性研究向定量分析的发展,是经济学逐步向更加精密、更加科学发展的表现。我们只要坚持以科学的经济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就能够使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经济理论研究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2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计量经济学不仅要寻求经济计量分析的方法,而且要对实际经济问题加以研究,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个方面。 理论计量经济学是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技术为研究内容,目的在于为应用计量经济学提供方法论。所谓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技术的研究,实质上是指研究如何运用、改造和发展数理统计方法,使之成为适合测定随机经济关系的特殊方法。 应用计量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以反映经济事实的统计数据为依据,用计量经济方法技术研究计量经济模型的实用化或探索实证经济规律、分析经济现象和预测经济行为以及对经济政策作定量评价。 1.3怎样理解计量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经济统计学的关系? 答:1、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联系: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体—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数量规律;计量经济学必须以经济学提供的理论原则和经济运行规律为依据;经济计量分析的结果:对经济理论确定的原则加以验证、充实、完善。区别:经济理论重在定性分析,并不对经济关系提供数量上的具体度量;计量经济学对经济关系要作出定量的估计,对经济理论提出经验的内容。 2、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的关系。联系:经济统计侧重于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描述性计量;经济统计提供的数据是计量经济学据以估计参数、验证经济理论的基本依据;经济现象不能作实验,只能被动地观测客观经济现象变动的既成事实,只能依赖于经济统计数据。区别:经济统计学主要用统计指标和统计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和计量;计量经济学主要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经济变量间的关系进行计量。 1.4在计量经济模型中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答:在计量经济模型中,解释变量是变动的原因,被解释变量是变动的结果。被解释变量是模型要分析研究的对象。解释变量是说明被解释变量变动主要原因的变量。 1.5一个完整的计量经济模型应包括哪些基本要素?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答:一个完整的计量经济模型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经济变量、参数和随机误差项。例如研究消费函数的计量经济模型:Y=α+βX+u 其中,Y为居民消费支出,X为居民家庭收入,二者是经济变量;α和β为参数;u是随机误差项。

最新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2、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1.5万。 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6、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9、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10、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11、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12、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冬季平均气温高1-2℃,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13、尘盖:与热岛有关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有大量微小粒子悬浮于城市上空,呈盖子形状,称为尘盖。 14、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15、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16、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区域,同时她也是低价最高的地区。 17、邻里: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18、社区:一定地域,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9、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20、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1、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22、巨城市:指人口达800万以上的城市。 23、超级城市:指4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24、城市网络化: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25、配第—克拉克定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道路大致沿着从第一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二

管理学原理期末考试题目和答案

. . . . 《管理学原理》总复习与综合复习 一、基本概念 1、管理 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 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2、决策 是管理的基本要素。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都是管理的职能,而每项职能都要求做 出迅速且明确的决定,这些都是决策问题。 广义定义:人们为了实现目标,根据客观条件,通过调查和研究,在掌握大 量有关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从众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最满意或合 理的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狭义的决策:为达到某个目标,从众多方案中选定一个满意方案的行为,也就是通常 所说的“决定” 、“拍板”、或“决断”。 3、保健因素 是指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带有预防性,只起保持人的积极性、 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 4、控制 对组织各方面的活动给以监控,使组织实际运行状况与组织计划要求保持动 态适应的工作过程。这项工作由管理人员来做,并作为一项管理职能开展,通常称之为“管理控制” 。 5、反馈控制 把组织系统运行的结果返送到组织系统的输入端,与组织预定的计划标准进行比较,然 后找出实际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并采取措施纠正这种差异的一种控制方法。 6、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也称为管理宽度,指一个管理者直接管理下级人员的数目。 二、基本原理 1、决策的程序 要使决策有效就要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一般来说,决策的程序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步 骤: (1)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问题是决策的起点,任何管理组织的进步、发展都是从发现 问题开始,然后做出变革而实现的。这里的问题是指应有的状况和实际之间的差距。 (2)确定决策目标:决策要求有明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 (3)拟定备选方案:决策的基本含义是抉择,这就要求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可行性方案要具备 3 个条件,能够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有可行性,具有排他性。 (4)分析评选备选方案:鉴定所有方案执行后可能产生的后果。要明智地评价备选方案,必须设法预测该方案执行后可能产生的后果,应尽量把所有可能都估计到。 专注专业

名词解释题

第1章名词解释 1、软件开发工具: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第三代语言)的基础上,为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从规划、分析、设计、测试、成文和管理各阶段,对软件开发者提供各种不同程度帮助(支持)的一类广泛的软件。 2、第一代语言:即机器语言,是用0、1组成的二进制字符串书写的程序,用纸带等光电设备或通过控制台上的扳键送入机器,得以存储和执行。 3、第四代语言(4GL):第四代语言的原意是非过程化的程序设计语言。针对以处理过程为中心的第三代语言,它希望通过某些标准处理过程的自动生成,使用户可以只要求做什么,而把具体的执行步骤的安排交给软件自动处理。 4、CASE工具:CASE工具指“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或“计算机辅助系统工程”,它的基本思想与软件开发工具完全一致,即应用计算机自身处理信息的巨大能力,帮助人们开发复杂的软件或应用系统。 5、所见即所得:“所见即所得”原则力图实现编程工作的可视化,即随时可以看到结果,程序的调整与后果的调整同步进行。 6、需求分析:从用户提出的初始要求出发,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抽象出应用领域中实际的信息需求,设计出在计算机系统内外的、合理的信息流程,并规定软件的功能与性能要求,最后形成严格的、明确的、可供实际开发使用的“软件功能说明书”,这个阶段称为需求分析。 7、总体设计:根据软件功能说明书的要求,完成软件的总体设计,包括整个软件的结构设计、公用数据库文件或数据库的设计、各部分的连接方式及信息交换的标准等。 8、结构设计:所谓结构设计是把软件划分成若干个模块,指定每个模块的功能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9、模块测试:根据整体设计时制定的各个模块的设计任务书,对程序员完成的模块进行验收,看它们是否实现了所要求的功能和性能指标。 10、总体测试:每个模块都达到了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后,还要测试整个系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另外还要检查完成的软件与编写的文档是否一致,这个工作成为总体测试。 11、设计工具:设计工具是最具体的,它是指在实现阶段对人们提供帮助的工具,是最直接帮助人们编写与调试软件的工具。 12、分析工具:分析工具主要指用于支持需求分析的工具。它帮助人们认识与表述信息需求和信息流程,从逻辑上明确软件功能与要求。 13、计划工具:计划工具从宏观角度看待软件开发,它不仅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帮助人们组织与实施项目,而且把有关进度、资源、质量、验收情况等信息管理起来,同时考虑到了项目的反复循环、版本更新,实现了“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与共享,为信息和软件重用创造了条件。 14、工具的可靠程度:软件开发工具应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即在各种各样的干扰下仍能保持正常工作,而不致丢失或弄错信息。 第2章名词解释 1、软件危机:指随着软件功能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复杂性越来越高,引出一系列问题:软件产品交付拖延、错误多、不可靠、费用增大、不能适应应用变化等,因此怀疑大型软件的复杂性是否超越了人的处理能力。 2、水波效应:因修改程序带来的连带影响。当人们修改程序的某一处时,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修改对相关部分带来的影响,结果出现了新的错误。 3、黑箱检验:输入一些信息,通过观察是否能得出预期输出来判断软件是否正确的一种软件测试方法。黑箱检验只能证明程序有错,而不能证明程序没错。 4、模块的凝聚性:模块的功能在逻辑上尽可能的单一化、明确化,最好做到模块与任务的一一对应,即每个模块完成一个任务,反之每一项任务仅由一个模块来完成。这也称为模块的凝聚性。 5、模块间的耦合(耦合性):模块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称为耦合。 6、模块间逻辑耦合:如果模块间传递的是控制信号,则称模块间具有逻辑耦合。 7、(对象的)封装性:把对象的静态属性和相关操作作为一个整体,对外不必公开这些属性与操作。 8、(对象的)遗传性:对象所具有的性质,包括静态属性和动态操作,自然地成为其子类的性质,不必加以重复说明或规定。 9、即插即用程序设计:即插即用程序设计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用制造硬件的思路来生产软件。一部分人专门生产软件组件,一部分人设计整个软件结构,并且把软件组件插入这个结构,以便迅速完成大型软件的研制

周三多版管理学必背名词解释考研复习期末复习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3.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是人类社会劳动过程中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 4.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管理从来就是为了统治阶级、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管理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应; 5.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人)、信息角色(发言人、监督者、传播者)、决策角色(企业家、风险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人) 6.管理者的技能: 人际技能:成功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7.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宏观的治国学和微观的治生学。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对策、节俭、法治。 8.泰罗制的三个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最高工作效率; 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对管理人员和工人在思想上和精神上来一个彻底的变 革。 9.泰罗制的五项制度: 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的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②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③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拔、培训和提高; ④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⑤将管理和劳动分离,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10.泰罗制的四点评价: ①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并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这是管理理论的创新,为 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②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由于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④把人看做纯粹的“经济人”,而忽视了工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 因素的影响。

2017管理学复习思考题

2017《管理学原理》期末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平理论 2、强化理论 3、授权 4、滚动计划法 5、双因素理论 6、绿色管理 7、事业部型组织8、部门化 9、目标管理10、概念技能 11、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12、工作轮换 13、扁平式组织结构14、程序化决策 15、反馈控制16、需要层次理论 二、简答题: 1、简述“霍桑试验”的主要内容及其结论? 2、影响集权与分权程度的因素? 3、管理幅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4.如何衡量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 5.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区别? 6. 简述主要决策风格及其差异? 7. 授权的原则有哪些? 8、什么是扁平式组织结构和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各自的利弊有哪些? 9、管理者需要具备哪些管理技能? 10、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1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2.简述激励过程? 13. 衡量集权与分权的标志是什么? 14. 什么是非正式沟通?其优缺点是什么? 15.组织结构的主要形式有哪些(请列举出五种)? 16.部门划分有哪些方法? 17. 简述员工绩效评估的主要方法? 18. 企业一般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三、论述题: 1、简述泰罗制的主要观点及其原理,我们如何对泰罗制进行评价? 2、结合企业实际,运用PEST分析方法对企业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 3、论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当前面临的问题,并阐述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4、什么是SWOT分析?如何进行SWOT分析? 案例分析:(共18分) 激励理论,菲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

案例一 某工具厂从1990年以来一直经营生产A产品,虽然产品品种单一,但是市场销路一直很好。后来由于经济政策的暂时调整及客观条件的变化,A产品完全滞销,企业职工连续半年只能拿50%的工资,更谈不上奖金,企业职工怨声载道,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影响。 新厂长上任后,决心一年改变工厂的面貌。他发现该厂与其他部门合作的环保产品B 产品是成功的,于是决定下马A产品,改产B产品。一年过去,企业总算没有亏损,但工厂日子仍然不十分好过。 后来市场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A产品市场脱销,用户纷纷来函来电希望该厂能尽快恢复A产品的生产。与此同时,B产品销路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厂长又回来过头来抓A产品,但一时又无法搞上去,无论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为此,集团公司领导对该厂厂长很不满意,甚至认为改产是错误的决策,厂长感到很委屈,总是想不通。 问题: 1、你认为该厂长的决策是否有错误?请你做详细分析。 2、如果你是该厂厂长,你在决策过程中应如何去做? 案例二 北斗公司刘总经理在一次职业培训中学习到很多目标管理的内容。他对于这种理论逻辑上的简单清晰及其预期的收益印象非常深刻。因此,他决定在公司内部实施这种管理方法。首先他需要为公司的各部门制定工作目标。刘总认为:由于各部门的目标决定了整个公司的业绩,因此应该由他本人为他们确定较高目标。确定了目标之后,他就把目标下发给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要求他们如期完成,并口头说明在计划完成后要按照目标的要求进行考核和奖惩。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中层经理在收到任务书的第二天,就集体上书表示无法接受这些目标,致使目标管理方案无法顺利实施。刘总感到很困惑。 根据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目标管理实施的过程,分析刘总的做法存在哪些问题?他应该如何更好地实施目标管理? 案例三 钢材集团总公司下有8个分公司。其中第一、第二、第三分公司是集团中规模最大的分公司。张、王、李三人分别任第一、第二、第三分公司的业务科长。今年比利时召开全球钢材交易大会,此次会议对集团未来的发展和市场定位非常重要。集团决定让最具规模的第一、第二、第三分公司的科长同去参加此次会议。会议3天,加上来回的路程和周末,一共用去了一周的时间。 回来后,第四分公司没有参会的赵科长是新近被提拔的年轻的科长,很想同他们了解一些目前国际上最新的动态,就主动给张、王、李打电话询问什么时间方便开个小会。第一分公司的张科长还没有搞清楚赵科长的意图就打断说:"我现在手头有很多积压的文件,一半天没有时间,无论什么事情等过两天再说吧。"第二分公司的王科长比较耐心的听完后,思考了一下说:"上午我要处理开会期间没有办的工作,下午有时间,欢迎你来找我。"第三分公司的李科长表现的很热情:"没问题,你现在来都可以。"赵科长感到三个科长管理风格相

名词解释题库及答案

1.《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全篇按《风》、《雅》、《颂》三类编辑。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后世影响深远。 2.《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增入《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4.《红楼梦》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共一百二十回,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红楼梦》对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的腐朽等社会现实及道德观念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5.《呐喊》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1923年8月首次出版。收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期间的作品共14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作品。《呐喊》显示了鲁迅对传统文学和外来文艺的有机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它的出版,改变了文学革命初期仅有理论建树而创作不丰的局面,

计量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计量经济学练习题 第一章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⒈计量经济研究中常用的数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时间序列数据,另一类是【 B 】 A 总量数据 B 横截面数据 C平均数据 D 相对数据 ⒉横截面数据是指【 A 】 A 同一时点上不同统计单位相同统计指标组成的数据 B 同一时点上相同统计单位相同统计指标组成的数据 C 同一时点上相同统计单位不同统计指标组成的数据 D 同一时点上不同统计单位不同统计指标组成的数据 ⒊下面属于截面数据的是【 D 】 A 1991-2003年各年某地区20个乡镇的平均工业产值 B 1991-2003年各年某地区20个乡镇的各镇工业产值 C 某年某地区20个乡镇工业产值的合计数 D 某年某地区20个乡镇各镇工业产值 ⒋同一统计指标按时间顺序记录的数据列称为【 B 】 A 横截面数据 B 时间序列数据 C 修匀数据 D原始数据 ⒌回归分析中定义【 B 】 A 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都是随机变量 B 解释变量为非随机变量,被解释变量为随机变量 C 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都是非随机变量 D 解释变量为随机变量,被解释变量为非随机变量 二、填空题 ⒈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对经济问题进行定量实证研究的技术、方法和相关理论,可以理解为数学、统计学和_经济学_三者的结合。

⒉现代计量经济学已经形成了包括单方程回归分析,联立方程组模型,时间序列分 析三大支柱。 ⒊经典计量经济学的最基本方法是回归分析。 计量经济分析的基本步骤是:理论(或假说)陈述、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收集数据、计量经济模型参数的估计、检验和模型修正、预测和政策分析。 ⒋常用的三类样本数据是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 ⒌经济变量间的关系有不相关关系、相关关系、因果关系、相互影响关系和恒 等关系。 三、简答题 ⒈什么是计量经济学它与统计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计量经济学就是对经济规律进行数量实证研究,包括预测、检验等多方面的工作。计量经济学是一种定量分析,是以解释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一门经济学学科。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密切联系,如数据收集和处理、参数估计、计量分析方法设计,以及参数估计值、模型和预测结果可靠性和可信程度分析判断等。可以说,统计学的知识和方法不仅贯穿计量经济分析过程,而且现代统计学本身也与计量经济学有不少相似之处。例如,统计学也通过对经济数据的处理分析,得出经济问题的数字化特征和结论,也有对经济参数的估计和分析,也进行经济趋势的预测,并利用各种统计量对分析预测的结论进行判断和检验等,统计学的这些内容与计量经济学的内容都很相似。反过来,计量经济学也经常使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筛选数据、选择变量和检验相关结论,统计分析是计量经济分析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基础之一。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的根本区别在于,计量经济学是问题导向和以经济模型为核心的,而统计学则是以经济数据为核心,且常常是数据导向的。典型的计量经济学分析从具体经济问题出发,先建立经济模型,参数估计、判断、调整和预测分析等都是以模型为基础和出发点;典型的统计学研究则并不一定需要从具体明确的问题出发,虽然也有一些目标,但可以是模糊不明确的。虽然统计学并不排斥经济理论和模型,有时也会利用它们,但统计学通常

传播学期末考试复习and简答题集合名词解释等

传播学攻略 一般来说,传播研究的重点是符号学传播媒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书上其余的就不用看了, 符号学:两个人物索绪尔巴尔特 1、媒介主要是麦克卢汉的一些理论,如: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 2、人内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3、人际 4、群体: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只知道大众社会理论是什么就行了) 5、组织传播集群行为 6、大众公众群体区别 7、大众传播,主要是效果,如效果研究的几个阶段、主要理论和人物 名词解释: 第三章: 1.符号:任何事物主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2.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3.语境:又叫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务、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4.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5.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6.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第七章: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电子乌托邦思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 3.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第八章: 1.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3.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4.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5.大众传媒、大众传播者: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其生产规模巨大,受传者广泛。 6.技术:技术即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 7.把关人:传媒组织的一道关口,是一个取舍的标尺,使到达受众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完整word版)管理学期末考试题库

管理学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D) A.作业标准化B差别计件制C职能工长制D提高劳动生产率 2、在下面的各种陈述中,哪个属于企业使命的描述(B) A、在2008年完成销售额1000万 B、成为消费者群体中最优秀的商用计算机和商用计算机服务器的供应商 C、顾客第一,服务至上 D、以上都不是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计划的功能(A)。 A、为领导提供决策 B、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 C、为实施控制提供依据 D、利于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 4、根据赫茨柏格的双因素理论,(B)因素可激励员工。 A、报酬、成就、认可、责任 B、成长、成就、责任 C、成就、责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成长 D、报酬、工作条件、良好的工作关系 5.某公司总经理安排其助手去洽谈一个重要的工程项目合同,结果由于助手工作中的考虑欠周全,致

使合同最终被另一家公司截走。由于此合同对公司经营关系重大,董事会在讨论其中失误的责任时,存在以下几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最为合理? (A) A、总经理至少应该承担领导用人不当与督促检查失职的责任 B、总经理的助手既然承接了该谈判的任务,就应对谈判承担完全的责任 C、若总经理助手又进一步将任务委托给其下属,则也可不必承担谈判失败的责任 D、公司总经理已将些事委托给助手,所以,对谈判的失败完全没有责任 6、关于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叙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前者是经过人为筹划设计而形成的,后者是自发形成的 B、两者都有明确的组织目标 C、组织成员形成非正式组织的心理需要,正是正式组织不能满足的 D、非正式组织对于正式组织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7、根据价值链分析法,下列不属于基本活动的是(B)。 A、内部后勤 B、技术开发 C、生产作业 D、服务 8,下列关于强化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 。 A、实施负强化,应以连续负强化为主。

名词解释习题

名词解释 第一章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认知: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3口语报告法(大声想):即经过一定的训练后,让被试者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4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5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6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7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8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9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1、意识:(心理学上的意识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同义词使用。) 第二种含义指的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awareness)。具体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2、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即指向性和集中性。 (1)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3)随意后注意: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这方面它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 3、生物节律:生物节律(biological rhythm)指动物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它们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1)日节律 4、催眠:催眠(hypnosis)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suggestibility)的高低。 5、催眠诱导:催眠师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称为催眠诱导(hypnotic induction)。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感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

计量经济学(第四版)习题及参考答案详细版

计量经济学(第四版)习题参考答案 潘省初

第一章 绪论 1.1 试列出计量经济分析的主要步骤。 一般说来,计量经济分析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陈述理论(或假说) (2)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3)收集数据 (4)估计参数 (5)假设检验 (6)预测和政策分析 1.2 计量经济模型中为何要包括扰动项? 为了使模型更现实,我们有必要在模型中引进扰动项u 来代表所有影响因变量的其它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相对而言不重要因而未被引入模型的变量,以及纯粹的随机因素。 1.3什么是时间序列和横截面数据? 试举例说明二者的区别。 时间序列数据是按时间周期(即按固定的时间间隔)收集的数据,如年度或季度的国民生产总值、就业、货币供给、财政赤字或某人一生中每年的收入都是时间序列的例子。 横截面数据是在同一时点收集的不同个体(如个人、公司、国家等)的数据。如人口普查数据、世界各国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全班学生计量经济学成绩等都是横截面数据的例子。 1.4估计量和估计值有何区别? 估计量是指一个公式或方法,它告诉人们怎样用手中样本所提供的信息去估计总体参数。在一项应用中,依据估计量算出的一个具体的数值,称为估计值。如Y 就是一个估计量,1 n i i Y Y n == ∑。现有一样本,共4个数,100,104,96,130,则 根据这个样本的数据运用均值估计量得出的均值估计值为 5.1074 130 96104100=+++。 第二章 计量经济分析的统计学基础 2.1 略,参考教材。

2.2请用例2.2中的数据求北京男生平均身高的99%置信区间 N S S x = =45 =1.25 用α=0.05,N-1=15个自由度查表得005.0t =2.947,故99%置信限为 x S t X 005.0± =174±2.947×1.25=174±3.684 也就是说,根据样本,我们有99%的把握说,北京男高中生的平均身高在170.316至177.684厘米之间。 2.3 25个雇员的随机样本的平均周薪为130元,试问此样本是否取自一个均值为120元、标准差为10元的正态总体? 原假设 120:0=μH 备择假设 120:1≠μH 检验统计量 () 10/25X X μσ-Z == == 查表96.1025.0=Z 因为Z= 5 >96.1025.0=Z ,故拒绝原假设, 即 此样本不是取自一个均值为120元、标准差为10元的正态总体。 2.4 某月对零售商店的调查结果表明,市郊食品店的月平均销售额为2500元,在下一个月份中,取出16个这种食品店的一个样本,其月平均销售额为2600元,销售额的标准差为480元。试问能否得出结论,从上次调查以来,平均月销售额已经发生了变化? 原假设 : 2500:0=μH 备择假设 : 2500:1≠μH ()100/1200.83?X X t μσ-= === 查表得 131.2)116(025.0=-t 因为t = 0.83 < 131.2=c t , 故接受原假 设,即从上次调查以来,平均月销售额没有发生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