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阳泉市域总体规划(2011-2030)

阳泉市域总体规划(2011-2030)

阳泉市域总体规划(2011-2030)
阳泉市域总体规划(2011-2030)

《阳泉市域总体规划(2011-2030)》草案公告

类型:审批前公示

项目名称:《阳泉市域总体规划(2011~2030)》

公示日期:2012年7月13日~8月13日

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

1.规划背景

(1)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进入了发展的战略转型期,转型发展成为“主旋律”,转型和生态是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和时代要求。(2)国内产业转移由传统的沿海向内陆梯度转移,逐渐转变为“梯度转移”和“跨越转移”共存的格局,为阳泉主动、选择性的承接战略型新兴产业,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3)省委书记袁纯清在阳泉调研期间提出把全面推进城镇化做为阳泉市转型发展的目标点,在全省率先实现城镇化,“率先全面城镇化”是新时期阳泉面临的战略任务和发展要求。(4)新时期,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加快建设,省、市“十二五”规划出台,这些外部条件的变化和相关规划的出台都需要编制市域城乡总体规划加以应对、落实和衔接。

2.现状概况

2010年全市总人口136.86万人,市辖区总人口72.22万人,平定县总人口33.53万人,盂县总人口31.11万人,2010年城镇化率为61.92%,城镇人口84.7万人。阳泉市域面积4569.91平方公里,下辖3个市辖区(城区、矿区、郊区)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县(平定、盂县),12个街道办事处,12个乡,20个建制镇。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29.4亿元,排全省第5位。三次产业结构为1.5:59.5:3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141元。

二、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阳泉市域,面积4569.91平方公里,下辖城区、矿区和郊区三区及平定、盂县两县。

2.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为2010年,近期2011~2015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

三、区域定位、目标与战略

1.区域定位

京津冀层面: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与京津冀联系密切的特色旅游城市。

太原都市圈层面:东部重要增长极,联系京津冀地区的门户前沿,率先经济转型和全面城镇化的试点城市,生态修复和生态城市建设的先行先试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物流节点。

山西层面:山西省东部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新型工业基地。

2.城乡目标图景

以“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为方向,按照加紧落实“率先全面转型、率先全面城镇化”的要求,构建“经济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新阳泉。依托较好的经济基础,发挥区位与资源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3.发展战略

(1)由封闭走向融合的区域发展转型战略,融入太原都市圈,构建石太经济走廊,建设中部省域门户城市,全面对接京津冀。(2)由粗放走向集约的城镇化转型战略,

走质量优先、中心城市带动的城镇化道路,引导城镇发展空间上“轴带聚合、内聚外联”,促进小城镇和工业园区协同发展。(3)由单一向多元的产业转型战略,以传统煤炭产业为基础,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坚持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多元发展的道路。(4)由隔离走向一体化的城乡转型发展战略,加快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城乡全民共同富裕。(5)由忽视环境走向低碳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生态修复,建设生态新城,突出创新引领,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

四、发展规模

1.人口规模

至2030年,阳泉市域总人口达到17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8万人,农村人口22万人。

2.用地规模

至2030年,市域城乡建设用地235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包含平定县城)规划建设用地105平方公里;盂县县城规划建设用地35平方公里;市域其他镇区规划建设用地22平方公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用地40平方公里;村庄规划建设用地33平方公里。

3.城镇化水平

近期2015年总人口145万人,城镇人口98万人,城镇化水平68%;中期2020年总人口155万人,城镇人口120万人,城镇化水平77%;远期2030年总人口170万人,城镇人口148万人,城镇化水平87%。

五、城镇体系规划

1.构建“三轴、两心、五重点镇”的城镇空间结构

“三轴”分别为南北向城镇发展主轴、盂县———西烟西向发展副轴与中心城区———娘子关东向发展副轴;“两心”为市域中心城市(阳泉中心城区)和市域副中心城市(盂县县城);“五重点镇”分别为西烟、梁家寨、河底、娘子关、张庄。

2.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大城市1个,阳泉中心城区,100万人;中等城市1个,盂县县城,30万人;3~5万人的城镇3个:河底、张庄、西烟;0.6~1.0万人的城镇6个:上社、仙人、下社、娘子关、柏井、巨城;小于0.6万人的集镇8个:东梁、西南舁、锁簧、梁家寨、西潘、北下庄、岔口、东回。

3.城镇职能结构

综合发展型城市2个,阳泉中心城区、盂县县城;工业发展型城镇2个,西烟、张庄;物流发展型城镇1个,河底;商贸服务型城镇4个,上社、仙人、柏井、巨城;旅游服务型城镇2个,梁家寨、娘子关;农业服务型城镇8个,东梁、西潘、下社、北下庄、西南舁、岔口、东回、锁簧。

4.乡村发展规划

(1)重构乡村地区,采取特色小城镇与产业园区协同推进的发展模式,特色农业(旅游业)+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模式。(2)促进人口向城市和镇区集聚。通过向外拓展中心城区用地,积极推进城镇化,中心城区成为阳泉市域的主要人口集聚区。进一步扩大盂县县城规模。(3)农村居民点适度撤并,规划中心村39个(不包括乡镇驻地),其中郊区3个,盂县15个,平定县21个。

六、产业发展规划

1.以煤为基,提升传统工业门类

(1)煤炭循环产业:沿着集约高效、清洁生产的路径,提高煤炭产业生产集中度、机械化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围绕煤炭洗、配、发,延伸煤炭产业链条,提高煤炭深加工能力。重点发展节水电力产业;发挥好沁水煤田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利用煤层气;积极发

展煤化工多联产技术。(2)铝精深加工业:重点发展以民用型材、工业用型材及精铝箔、集成电路和阳极材料等为代表的铝精深加工业。

2.技术创新引导新兴产业培育

(1)新型材料:依托资源特点,重点发展以煤为原料生产的碳纤维、碳分子筛、各向同性石墨、活性炭以及特种填料等新材料;引导发展新型建材;充分利用好阳泉铝矾土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不定型耐火材料和不烧制品。(2)特色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大型综合煤机,大力发展环保设备。(3)绿色食品及农产品深加工。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撑工业新型化发展

(1)提升服务层次,发展现代物流业。(2)围绕完善城市功能、服务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优化发展环境的要求,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为方向,明确发展定位,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由电子信息服务、市场营销、产品设计、教育培训以及商务金融等构成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4.构建“一区、两板块、五园区”的工业布局结构

一区:一个采煤产业区;两板块:两大城市工业板块分别为阳泉中心城工业板块和盂县城市工业板块;五园区:五大城镇工业园区分别为西烟先进制造业工业园区、张庄煤化工工业园区、河底物流产业园区、杨家庄新型材料工业园区、龙川新型材料产业园区,园区规模控制在3~10平方公里。

5.农业发展规划

(1)构建现代农业体系,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空间布局,积极发展三大农业产业:“小杂粮+蔬菜”、“核桃干果+生态林业”、畜牧养殖。(2)促进农业、旅游业互动发展。(3)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七、生态环境规划

1.构建指标体系和功能框架引导全域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建设、资源利用、环境保护。

2.划定生态功能区,分区提出管制措施和建设要求,生态功能区划分为水源涵养与森林保育功能区、农业与水土保持功能区、城镇建设功能区。

3.“四核、七廊、两圈、一网络、多节点”的生态网络结构,建构城乡绿色空间格局。

4.能源节约,利用生态技术,建设绿色、生态、低碳城乡。

八、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1.铁路系统规划

(1)“四横一纵”的铁路网,“四横”为东西向的朔黄铁路、石太高速客运铁路、石太铁路复线和石太电气化铁路;“一纵”为一条南北向的阳盂南北铁路连通阳涉铁路,贯穿市域,将四条东西向铁路连通。(2)规划白羊墅、河底、乱流3个编组站,规划阳泉北站、阳泉站2个客运站,规划阳泉、河底2个货运站。

2.市域公路网规划

规划形成“两横两纵”的高速公路网、“五纵六横”的公路网。

3.公路客运系统

(1)规划客运总站2个,为阳泉客运站、盂县客运站,按一级客运站标准建设。(2)规划重点客运站5个,为平定客运站、河底客运站、娘子关客运站、梁家寨客运站和苌池(藏山)客运站,按二级客运站和三级客运站标准建设。

九、公用设施规划

1.市域供水规划

(1)中心城区:供水水源近期以娘子关地下水为主。加快建设滹沱河引水工程、

松塔水库调水工程,为中心城区开辟新的水源。(2)盂县县城:保留现状兴道泉地下水源地,扩建地下温池水源地。滹沱河引水工程实施后,作为盂县县城第二水源。

2.市域排水规划

(1)中心城区:扩建第二污水处理厂,新建新北区污水处理厂,扩建荫营污水处理厂,扩建平定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达到25万吨/日。(2)盂县县城:扩建现状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达到6万吨/日。

3.市域供电规划

(1)电源规划:迁址改造、关停电厂3座,新建电厂13座,新增发电容量4419兆瓦。新增主要电源包括:西上庄电厂、阳光电厂二期、阳煤热电厂、娘子关“以大代小”电厂、河坡“以大代小”电厂。(2)电网规划:500千伏电网:规划新建500千伏阳泉南变电站,容量2×1000 兆伏安;220千伏电网:规划220千伏公用变电站达到14座。其中保留现状5座,扩容改造1座,规划新建8座。

十、规划实施

1.规划实施的机制创新

(1)强化市域总体规划的地位,明确各部门、各级政府的责任与任务。(2)完善市域城乡统一规划、开发、建设、管理的体制。(3)推动空间管制的实施,加强重大项目选址的管理。(4)建立健全规划评价监控、监督检查机制,完善规划决策机制。

2.规划实施的政策保障

(1)城乡统筹政策:淡化户籍制度,合理引导城乡人口空间流动;创新土地政策,高效配置城乡土地资源;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2)产业引导政策:建立关键资源的开发预警制度;区分不同的产业类别,实施差异化的政策引导;通过设置门

槛、制定优惠政策等方式,引导产业空间集聚。(3)区域协调政策:加快区域交通衔接;协调区域旅游开发;统一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建立区域协调机制。(4)加强法规宣传和公众参与。

新济宁,看北湖

新济宁,看北湖 济宁城市总体规划图,滨湖城市中心即为北湖新区所处位置。 北湖新区规划效果图 已经建成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左)、奥体中心(右) 本报记者郭利民于国鹏 刚入秋的天气,热得还像夏天。暑假一开学就要升五年级的马海奇,假期里从鱼台来济宁串亲戚,跟着大人来到北湖景区游玩,湖、岛、花、树,优美的景色让他兴奋不已,尤其可以和小伙伴在湖边嬉水,更让他流连忘返。 正在建设中的北湖景区,计划今年国庆节正式对公众开放。整个景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北湖湖面

就占8.9平方公里,而整个北湖新区规划控制面积则达到了433.8平方公里。浩渺的北湖,广阔的湿地,水色山光,荷塘苇荡,光凭想像也会感觉美不胜收。 北湖景区属济宁市北湖新区打造的生态景观区。“生态宜居新城”,正是北湖新区的城市定位之一,这里也将成为济宁的城市未来主中心。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振川说:“北湖开发不仅是城市建设问题,更是发展战略问题。” 大气魄的决策,大手笔的布局,济宁市开发建设北湖新区,写下了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华彩一笔,更承载着城市未来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的巨大希望。 顺势布局―― 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尹营村居民尹大妈每天都会看到北湖新区的新变化,通畅宽阔的马路修起来,各种功能先进的设施逐渐成形。“变化太大了,俺这里是越来越漂亮,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受益于北湖新区的开发建设,尹大妈家住进尹营村回迁安置房里,这里有四栋小高层。原来,村边是一条狭窄的土路;现在,扩建延伸成一条大马路,取名济安桥路,平整宽阔、快捷方便,绿化景观也非常漂亮。尹大妈说:“看着就舒心。” 济安桥路是北湖新区“七纵七横”路网中的“七纵”之一。建成后的现代化路网,实现与老城区有机对接的同时,不仅勾连起整座新城,也大致分隔出新城的四大功能片区。根据北湖新区的整体城市规划,围绕新开挖延伸入城的北湖湾,将形成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四个功能区,各功能区既各有所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为济宁市的未来发展搭建起一个充满想像力的崭新平台。 前瞻思考、科学谋划,才能保证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功能定位为“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的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它的整体规划建设因地制宜、顺势布局的同时,又开阔视野扩大格局,与全省乃至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发展布局相呼应。 认识的高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新城建设正在扎实快速推进。与已经基本建成的北湖景区相比,文体教育中心区渐具规模,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新校区都已于去年投入使用。从空间鸟瞰,济宁医学院新校园错落有致的建筑组合起来,轮廓形同一个“细胞核”,形象体现出这所学院的学术特征。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园内,绿树成荫、蝉鸣悦耳,图书馆楼、实训楼时尚大气。市民路春蕾来到这里,禁不住感叹:“耳目一新,这才是大学应有的气质。”同在文教区内的,还有紧张建设中的济宁一中等新校区。济宁一中始建于1902年,曾培养出乔羽等著名校友。“明年,我们将在这里举行110周年校庆。”学校负责人介绍说。 一批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拔地而起,呈现出新城“生态、典雅、现代、大气”的鲜明特点。作为第23届省运会主体育场的“小鸟巢”,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座椅等收尾工作。济宁是2014年省运会承办城市,赛事主要安排在北湖新区举行。开幕式和田径赛事将在“小鸟巢”内将举行。小鸟巢”周围,未来还将镶嵌上三颗“宝石”。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射击射箭馆,形似“宝石”,红、橙、蓝三色,将共同烘托起时尚、大气的新城风貌。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委托单位:苏州市人民政府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批准时间:2000年1月10日 规划范围:苏州市域包括苏州市区及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县、吴江六市(县)在内的行政区范围,总面积8488.4平方公里。 苏州市城市规划区指苏州市区的行政范围和苏州市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面积2014.7平方公里。 苏州中心城指苏州市规划建成区,包括各规划分区(含吴县市区),面积186.6平方公里。 苏州古城指外城河以内的古苏州城,面积14.2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近期1996年—2000年;中期2001年—2005年;远期2006年—2010年;远景2010年以后。 城市性质:苏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城市人口规模:近期128.1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2万人。2005年149.1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3.5万人。远期185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5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近期为134.4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2平方公里。2005年为150.2平方公里,其中吴县新区13.5平方公里。远期为186.6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5平方公里。 城市总体布局:总体布局分都市圈、中心城(包括吴县市区)、古城三个层次,形成以中心城为主体,周边城镇卫星烘托的形态。 规划期内形成古城居中、东园(工业园区)、西区(苏州新区)、一体两翼、南景(风景区)、北廊(交通走廊)的城市形态。 古城内保持传统的“假山假水城中园”和“路河平行双棋盘”格局,古城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真山真水园中城”和“路河相错套棋盘”的格局。 “四角山水”以楔形绿地的形式引入古城四角,与古城环城绿带组成城市绿地的基本骨架。东北角:阳澄湖;东南角:独墅湖;西北角:虎丘至三角咀鱼塘;西南角:上方山、石湖。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一城、二线、三片。一城:外城河以内的整个古城;二线:山塘线、上塘线;三片:虎丘片、留园片、寒山寺片。

慈溪市市域总体规划

第一章区域发展宏观环境 第一节社会经济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强化,国际环境趋好,国际制造业加速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更快融入世界经济,更大围地分享国际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机会;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利用后发优势、改造提升传统经济、拓展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这对处于沿海制造业发达地区的慈溪若想在省或者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 二、长三角地区发展一体化 长三角地跨江、浙、沪三省市,位于长江和钱塘江的入,处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长江产业密集城市带的“T型”接合部,具有得天独厚的江海交汇、南北居中的区位条件,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镇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在核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下,正在加速向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迈进。随着湾大桥等一批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开工建设以及沪杭高速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研究的不断深入,慈溪与以及长三角北翼城市的联系日趋紧密,慈溪亟需确立在长三角世界城市群中的地位与功能,进一步明确市域空间发展结构。 三、省空间发展构架 “十一五”时期空间发展结构的确定要围绕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中心,突出“经济区域、生态优先、城市核心、交通关联、双重协调”的原则,在省城层面重点形成“四圈三带二区”的空间发展构架。慈溪市处于“四圈”的城市经济圈,共同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与临港重化工业的核心区域。同时也处于“三带”中的环湾产业带,形成涵盖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的地域经济系统,成为“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阶段发展的主骨架。 在《省环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确定了以“一个湾城市连绵带”为基础,形成“三三四六”的发展框架,在未来15年,慈溪是新增的50万—100万人口城市之一。因此,重新构筑慈溪市城镇发展空间显得十分有必要和紧迫。 四、大都市区发展 市经过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已经进入都市区经济的空间扩散和区域整合过程,以市中心区为中心、以余慈和奉化为组团的大都市区雏形已经形成。大都市的扩散作用直接导致中心城市的一些工业企业和资金进入慈溪,慈东工业区块成为了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在《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慈溪城市和城镇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慈溪市域的空间需要重新整合和调整。 第二节政策背景 一、科学发展观与“五个统筹”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涵和基本要求,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需要规划更多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及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国家宏观土地政策 从2004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简称28号文件)的颁布,到2005年初土地监察制度正式启动,国家颁发了有关于土地管理的多个配套具体实施文件和紧急通知,可见中央政府贯彻土地半垂直管理的决心无可动摇。这些土地政策都为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特征的慈溪市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可估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空间将会非常有限,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慈溪经济发展必须向集约涵转型,而且显得十分迫切。 三、省“八八战略”与推进城乡一体化 充分发挥“八个优势”、深入实施“八项举措”,扎实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扎实推进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条主线。对慈溪而言,要充分发挥其体制优势、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主动接轨,积极参与长三角,不断提高对对外水平,同时积极保护和改善

阳泉市域总体规划(2011-2030)

《阳泉市域总体规划(2011-2030)》草案公告 类型:审批前公示 项目名称:《阳泉市域总体规划(2011~2030)》 公示日期:2012年7月13日~8月13日 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 1.规划背景 (1)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进入了发展的战略转型期,转型发展成为“主旋律”,转型和生态是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和时代要求。(2)国内产业转移由传统的沿海向内陆梯度转移,逐渐转变为“梯度转移”和“跨越转移”共存的格局,为阳泉主动、选择性的承接战略型新兴产业,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3)省委书记袁纯清在阳泉调研期间提出把全面推进城镇化做为阳泉市转型发展的目标点,在全省率先实现城镇化,“率先全面城镇化”是新时期阳泉面临的战略任务和发展要求。(4)新时期,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加快建设,省、市“十二五”规划出台,这些外部条件的变化和相关规划的出台都需要编制市域城乡总体规划加以应对、落实和衔接。 2.现状概况 2010年全市总人口136.86万人,市辖区总人口72.22万人,平定县总人口33.53万人,盂县总人口31.11万人,2010年城镇化率为61.92%,城镇人口84.7万人。阳泉市域面积4569.91平方公里,下辖3个市辖区(城区、矿区、郊区)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县(平定、盂县),12个街道办事处,12个乡,20个建制镇。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29.4亿元,排全省第5位。三次产业结构为1.5:59.5:3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141元。 二、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阳泉市域,面积4569.91平方公里,下辖城区、矿区和郊区三区及平定、盂县两县。 2.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为2010年,近期2011~2015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 三、区域定位、目标与战略 1.区域定位 京津冀层面: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与京津冀联系密切的特色旅游城市。 太原都市圈层面:东部重要增长极,联系京津冀地区的门户前沿,率先经济转型和全面城镇化的试点城市,生态修复和生态城市建设的先行先试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物流节点。 山西层面:山西省东部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新型工业基地。 2.城乡目标图景 以“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为方向,按照加紧落实“率先全面转型、率先全面城镇化”的要求,构建“经济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新阳泉。依托较好的经济基础,发挥区位与资源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3.发展战略 (1)由封闭走向融合的区域发展转型战略,融入太原都市圈,构建石太经济走廊,建设中部省域门户城市,全面对接京津冀。(2)由粗放走向集约的城镇化转型战略,走质量优先、中心城市带动的城镇化道路,引导城镇发展空间上“轴带聚合、内聚外联”,促进小城镇和工业园区协同发展。(3)由单一向多元的产业转型战略,以传统煤炭产业为基础,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坚持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多元发展的道路。(4)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说明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是新形势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我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做出的战略性选择;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确保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的协调统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城市总体规划是调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出现新的变化,济宁所依托的发展格局有明显调整,2008年2月省政府出台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以枣庄、济宁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发挥京杭运河的功能,大力发展运河经济。济宁作为历史上管理运河航运的督府,需要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依托曲邹济三处历史文化名城实体和对泗水、峄山、九龙山等景观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发展的文化带动力,打造城市品牌,参与区域竞争。同时,多个重大设施在济宁地域相继落户,包括济宁曲阜机场、济徐高速公路、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京沪高速铁路等,提供了影响济宁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济宁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 人地矛盾突出,城市发展受限。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模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战略以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按照新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济宁现有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资源粗放消耗型模式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式、

金华城市总体规划

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 前言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金华因其优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历为浙江中西部及周边地区的中心城市。新千年之交,《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明确了金华作为浙江省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地位。为了抓住机遇,加快建设中心城市,市人民政府于2001年2月委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修编城市总体规划送审稿,同年12月,完成城市总体规划报批稿,2002年1月18日,《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05)》经金华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党力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2002年2月21日,市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呈交要求审批《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02年)》的请示,2002年9月10日,省政府批复原则同意《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年)》。 为了宣传城市总体规划,特编辑印刷《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年)》简介本,该简介本力求以较小的篇幅,概要地展示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 规划修编背景 一、省政府对金华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1.由国务院批复实施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将金华市定位为“一级经济亚区”、“发展成省域次区域中心”。 2.浙江省委(1999)41号文件批准的《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指出:金华应成为浙江省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与交通枢纽。井要求“对金华应优先加以重点扶持,同时加强周边城市群建设,发展群体优势”。 二、市域背景 1.金华市区行政区划调整,为实现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2.杭金衢、金丽温、金甬等七条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进一步强化了金华作为浙江省主要的交通枢纽地位。现已建设的国家一级光缆(1条)、二级光缆(2条)为建设我省第二大信息港创造了条件。 3.金华市正处于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在现有的体制下,按照一中、两翼两三角的战略布局,正在谋求新一轮的发展。 三、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局限性 1、产业发展空间不足,2000年市区实际工业、公共设施用地规模已逼近上一轮规划2020年的工业。公共设施的用地规模,重新确定合理的产业发展空间势在必行。 2、规划规模偏小,城市发展速度快于原规划的预测,急需确定与城市发展趋势相一致的规划框架,为城市合理发展奠定基础。 3、城市形态未摆脱圈层式发展模式。 4、城市发展时序欠妥。 四、国内与国际环境的变化 随着我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使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产生深刻变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一些都要求城市总体规划与时俱进。合理预留城市发展空间。 总体规划内容 1.本规划的期限 近期2000-2005;中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远景未来30—50年。 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 编者按:创新、生态、人文!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40年,上海将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目前正在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下面我们节选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的部分内容为您一一展现。 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 Striving for the Excellent Global City 城市愿景: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城市性质: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1、城市目标 The Primary Objective 1.1更具竞争力:一座繁荣创新之城GlobalCompetitiveness: a City of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 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为支撑,以建设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为基础,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提升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影响力,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门户和国家交通枢纽的功能,强化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提高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海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生活、出行、交流交往模式,促进城市生活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建设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 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和良好创新体系,充分发掘传统行业、创新经济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建设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创业的宜业城市。

镇总体规划

镇总体规划 《即墨市金口镇总体规划(2013-2030)》批前公示 2013年4月,金口镇人民政府委托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承编《即墨市金口镇总体规划(2013-2030)》(以下简称“金口总规”)。2015年5月,“金口总规”通过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2015年7月,“金口总规”通过专家及即墨市相关部门评审会。为加强公众参与,发挥公众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城乡规划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青岛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务公开的有关规定,对“金口总规”进行社会公示,欢迎社会各界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为规划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本次规划公示期限为三十天,公示期为2015年7月30日至8月30联系电话:0532-******** 地址:即墨市金口镇人民政府、即墨市店集中心社区管理委员会 公示内容如下: 一、规划背景

1、新型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抓住了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突出矛盾,实现城镇化的健康、高质量和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关键在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并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生态保护、生态边界、历史文化保护、地方财政、社会公共事业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2、大青岛全域统筹发展时代背景 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将被培育成国家级中心城市,成为山东省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城市,这也为即墨东部城镇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青岛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战略,大青岛城市发展空间由环胶州湾地区向全域拓展,全域统筹的重点是城乡统筹,城乡统筹的重点是南北统筹,这也为即墨金口小城镇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3、即墨行政区划调整

浙江省永康市石城山黄帝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说明

浙江省永康市石城山黄帝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说明 目录 第一章概况 1.1地理位置 1.2自然条件 1.3社会经济 1.4基础设施 1.5开发条件与存在问题 第二章风景资源评估 2.1风景资源总体特征 2.2风景资源分类特征 2.3景点分类列表 第三章总体规划 3.1规划依据 3.2景区规划范围 3.3规划原则 3.4景区性质与功能 3.5规划期限与目标 第四章分区规划 4.1石城山黄帝文化景区 4.2白云山景区 4.3休闲度假区

4.4农业观光区4.5高级别墅区4.6管理服务区 第五章专项规划5.1道路交通规划5.2植被与绿化规划5.3建筑风貌规划5.4基础设施规划5.5保护规划 第六章旅游发展规划6.1环境容景分析6.2旅游发展规划6.3游客规模预测6.4游程规划

第一章概况 1.1地理位置 永康市位于浙江省中部,行政隶属金华市。早在数千年前,即有人类活动,中国古代名著全译丛书《山海经全译》一书记载:“永康县南四里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去黄帝曾游此,即三天子都也。”而石城山即位于石城山黄帝文化旅游区。 石城山黄帝文化旅游区位于永康城郊,距市区仅3公里,地理位置座标东经120001′42″,北纬28054′09″。 1.2自然条件 1.2.1地质地貌 石城山黄帝文化旅游区属永康盆地西部低山丘陵区,地层结构属浙东南地区四明山地层分区永康地层4区,以晚白垩早期火山岩系特别发育为特征,一套紫灰色黄绿带褐色地状流纹质,含砾玻屑凝灰岩,玻宵熔结凝灰岩建造。 1.2.2气候水文 永康地处浙中内陆,是有典型中北亚热带季风区盆地气候特征,年平均湿度17.50 C,平均降雨量1328.9mm,无霜期245天,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每到夏秋季节,云雾缭绕,变化万千,形成特有的气候景观。 1.2.3.土壤植被 石城山黄帝文化旅游区地处中北亚热带季风过渡区,土壤主要成土母岩为凝来岩,共有红壤,黄壤,水稻土三个类型。

阳泉市城市总体规划

阳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草案公告 一、规划期限和范围 1、规划期限:2011—2030年。规划基期为2010年,近期为2011—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2、规划范围和层次 (1)规划区:包括市区(城区、矿区、郊区)、平定县的冠山镇、冶西镇、琐簧镇、石门口乡和娘子关镇,共计1181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包括城区,矿区,郊区的杨家庄乡、平坦镇、义井镇、荫营镇、李家庄乡,平定县的冠山镇,冶西镇的部分村庄,巨城镇的龙庄,石门口乡的乱流村、南上庄村、南坪村,总面积为566平方公里。 二、发展目标 以科学发展为导向,以低碳、生态发展为途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将阳泉中心城区建设成为“社会和谐、保障完善、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特色彰显”的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 三、城市性质 国家新型能源与材料工业基地,山西省东部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新型工业基地,文化旅游休闲与生态宜居城市。 四、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规划2015年达到80万人, 2020年达到90万人,2030年达到100万人。 2、用地规模:规划2015年建设用地为84平方公里;2020年建设用地为95平方公里;2030年建设用地为105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标准按105平方米/人控制。

五、空间发展策略 1、空间发展方向策略:向北空间跨越,向南优化提升,向西控制发展,向东生态涵养。 2、空间结构优化策略:外拓内疏,建设新区;生态融合,组团发展;城矿统筹,确保安全。 六、用地布局 1、空间结构:两园、两轴、一廊、三组团 两园:中心城区内规划两处森林公园,分别为中央公园和冠山森林公园。两轴:纵轴为城市的发展轴和景观轴,串联老城、新城和平定组团,形成城市的发展主轴,并串联两座森林公园形成城市的主要景观轴线和通廊。横轴为城市主要的现代服务功能轴,以漾泉大道为依托,联系市级行政中心、文化和体育中心,以及商务区及文教区。一廊:以桃河及两岸地区构成城市主要的商业活动和滨水景观廊道。三组团:即老城组团、新城组团和平定组团,各组团间保留较宽的生态隔离带,并以城市快速交通相联系。

092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W}

委托 济 项目名称: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 委托单位:济宁市城乡规划局 设 计单位: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 划甲级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号 院 长:史衍智 研 究 员 审 定:郭庭良 研 究 员 工程负责人:王 尧 高级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员 项目组成员 丁 芝 工 程 师 田冬梅 工 程 师 韩冬梅 工 程 师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汇报框架 一、项目概述 二、规划总则 三、溯源与展望 四、认知与行动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项目概述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线古槐路东侧 区位条件:位于城市历史文化轴 线古槐路东侧,处在济宁历史城区核心 部位,是济宁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 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有形制:“铁塔寺”原名 “崇觉寺”,又名“释迦寺”, 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年),后经 历代扩建和重修,至明代形成基本格局, 铁塔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 近十七亩,由左、中、右三路组成,各 类建筑八十多楹。现仅剩铁塔、大雄 宝殿、声远楼、僧王祠、汉碑室等 建筑铁塔寺—太白楼街区保护规划图 楹。 济宁崇觉寺铁塔为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是中国四大铁塔之一。 始建于北 宋崇宁四年(年)共九层, 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基座为砖砌,塔 身为铁汁铸造而成,通高米。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片区周边重要文物古迹潘家大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潘家大楼创 建于世纪年代,是潘洪均的私邸。 潘家大楼原是一组庞大豪华的近代建筑 群体。现仅存第二进院北厅。利用现有 戏台,将潘家大楼逐步恢复为传统戏院, 弘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道总督衙门:恢复河道总督衙门,河道总 督衙门是运河、黄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 构。河道总督衙门最初建于元代,兴于 明清,多次重修,现已不复存在。规划 拟于原址建设,位于古槐路、云路街、 西门大街、院后街四条街道形成的地块, 规划用地公顷。 吕家宅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吕德镇字 静之的私人住宅,系清末建筑。现仅 存原建筑的两进院落。整个建筑,民族 特色突出,传统风格浓厚是研究明、清 时期私人宅院的实物教材。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河道总督衙门规划总平面图吕家宅院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永康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文本

、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促进永康市城乡建设有序、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2006)40号文件、《永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并结合永康市实际制定本规划。(文本划线部分为强制性内容) 第二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6-2010年,与《永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期限一致; 远期:2011-2020年;与在编的《永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远期期限相一致; 远景:未来30-50年。 第三条规划范围 永康市全市域,面积1047平方公里。 二、人口与用地规模 第四条人口与用地规模 经“两规”衔接,确定永康市人口与用地规模见下表: 人口与用地规模 表2—1 第五条市域土地利用配置 规划耕地保有量至规划期末确保24262.5公顷,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21539公顷。至2020年,市域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18513.9公顷以内,其中城镇建设用地达到6765公顷,其中中心城区面积为4785公顷,建制镇用地规模为1980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2724公顷,独立工矿用地面积为2010公顷,交通用地面积为4571.8公顷,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2243.1公顷,特殊用地面积为200公顷,规划期内共增加建设用地5600公顷。 三、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第六条定位目标 (一)定位 浙中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全国现代五金产业中心,打造国际五金产业中心。

(二)目标 国民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结构向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初期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到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2020年,中心城区达到50万人口(包括独立工矿区6.5万人)的规模,在全市域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初步建成国际五金之都。 永康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表3—1 说明:现状人口数为2005年统计数,人均指标按户籍人口(55万)计算,人口为按“五普”口径计算的常住人口数。 第七条总体发展战略 (一)五金名城战略 大力引进国际资本、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科学安排空间布局、提升集约用地水平、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系统,加大城市现代化功能建设力度,打造现代化五金名城。 (二)生态城乡战略 强化市域生态保护,重点保护水源地、生态林地,风景区。优化村庄布局、改善村庄居住环境、加快建设中心村和新农村。力争把永康市建成环境友好、景观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综合生态型城乡。 (三)商旅大市战略 依托发达的市场体系和优美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永康市的商业、旅游业水平。大力强化商业、市场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现代化提升,形成为商业大市。同时,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景点布局,扩大旅游环境容量、增强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形成规模效应,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第八条空间发展战略 (一)中部提升核心 市域中部紧紧围绕中心城区这一核心,促进中心城区产业的综合化发展,在五金制造业向高精尖升级的同时,致力于培育更具附加值、更具区域辐射力和更大成长空间的面向五金产业商贸、物流、研发、信息、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幅提升市域核心竞争力,带动市域各镇经济社会和城乡建设的全面发展。 (二)外围突出重点 外围城镇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产业园区为重点发展二产经济。空间相邻的城镇应加强产业空间的整合协作,形成规模效应,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充分利用永康市城乡交错密布、时距小的布局特点,引导乡村共享城镇基础设施、社会设施,提高设施利用效率,并充分利用村庄居住功能,尽可能将可用地资源投入产业发展。 (三)周边保护环境 在规划期内,必须十分重视保护下一轮经济转型的核心资源:旅游资源、环境优美的宜居地、市域景观生态等,而市域周边区域正是生态环境敏感区,环境资源优美,理应更多地承担环境保护的职责,为下一轮经济转型打下基础。 第九条产业发展战略 (一)产业组织战略 1.一产:结构转型、扶持特色、规模提升 推动一产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大力扶持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发展,种植业内部从传统的粮食、蚕桑、茶叶种植业向发展优质蔬菜、果品发展;推动农业生产企业化、规模化发展,以规模效应提升产业效率。 2.二产:提升顶部、培育中部,优化底部,形成大区域的垂直分工体系

济宁市城市规划管理简明技术规定(参考Word)

济规〔2006〕17号 济宁市城市规划管理简明技术规定 (2006年版)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以及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济宁市城市规划区。各县(市)的城镇可参照执行。 第二条城市各项建设用地,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规定,城市规划确定的人均用地指标、用地性质和规模,在已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地段内进行。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的,须先提出调整规划,按程序审批。 第三条建筑容量 (一)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容积率、建筑密度按如下指标控制: 居住建筑:多层住宅容积率1.0~1.5,建筑密度不大于28%;高层住宅容积率1.5~3.0,建筑密度不大于25%。办公建筑:多层容积率0.6~2.5,建筑密度不大于38%;高层容积率2.5~5.5,建筑密度不大于35%。商业建筑:多层容积率0.8~2.5,建筑密

度不大于40%;高层容积率2.5~5.5,建筑密度不大于40%。

1、属于以上建筑类别的单个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周边环境、交通、地价和配套服务设施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 2、不属于以上建设类别的其它项目,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范另行确定建筑容量指标。 (二)建设用地最小面积小于(表一)规定的建设用地下限指标的,不应单独零星建设永久性建筑。 (表一)建设用地下限指标 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小于(表一)的规定,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城市规划的实施,可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1、社区配套用房、垃圾收集和中转站、变配电室、泵房、公厕等涉及社会公益性的建设项目。 2、邻近土地为完成规划或建设的河道、道路或其他类似情况,确无法与周边土地整合的建设项目。 3、被具有法定资质的机构鉴定为危房的拆翻建。 第四条工业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0.6,建筑密度不低于35%,绿地率不高于15%,厂前区用地比例不高于7%。

昆山市“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

昆山市“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

昆山市“十三五”产业研究与战略规划参考指导报告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的机遇以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前所未有。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国际产业分工、全球投资贸易规则、能源资源版图、地缘政治环境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已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十三五”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十三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编制好“十三五”规划意义重大而深远。

2014年04月1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宣布启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十三五”规划编制必须强化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学设定规划目标指标,积极推进市县规划体制改革,坚持开放民主编制规划,使“十三五”规划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发展规律,更加反映人民意愿。 “十二五”期间昆山市地区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素质明显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发展后劲大为增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对外开放全方位拓展,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整体和谐稳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成就为“十三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昆山市“十三五”产业研究与战略规划参考指导报告》由中商产业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和研究人员通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参考国家统计局、政府部门机构发布的最新权威数据,并对多位业内资深专家进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市场研究的工具、理论和模型撰写而成。本报告总结了昆山市“十二五”经济与社会发展成就、“十二五”重点产业发展规模与经济效益、预测了“十三五”期间昆山市地区的投资环境;提出了昆山市“十三五”整体规划建议、产业规划建议、区域规划建议、园区建设建议;最后,就昆山市地区“十三五”期间投资机遇、投资风险、投资策略进行了审慎分析。 本报告专业!权威!报告根据昆山市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及“十二五”的实践经验,对昆山市地区“十三五”规划进行了科学分析与建议,对昆山市地区“十三五”投资机遇、风险、策略做出了审慎分析与预测,是昆山市地区政府、昆山市地区企业、欲投资昆山市地区的外阜企业了解地区规划重点,把握市场机会,正确制定发展战略的必备参考工具,极具参考价值!

《海口市美兰区大致镇总体规划(2018-2030)》规划简介

《海口市美兰区大致镇总体规划 (2018-2030)》规划简介 一、规划范围 1.大致坡镇行政辖区范围,规划面积为115.42平方公里。 2.镇区规划范围:东、南接文昌市东路镇,西邻海文高速公路,北达乌土城村。规划总用地面积778.29公顷,建设用地面积262.16公顷。 二、总体发展目标 依托高效绿色农业、南洋河等资源及便捷的交通优势,秉承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原则,建成以商贸、“互联网+”为支撑,以琼剧文化为底蕴,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一流的特色产业小城镇。 三、总体发展定位 打造“海澄文”一体化的重要示范区、形成琼北地区商贸服务中心、创建以琼剧文化为特色的风情小镇。 四、空间发展结构 依托现状产业基础,大致坡镇城乡发展的空间结构为“一廊、两心、五区”结构。 一廊:以海文高速公路和琼文公路形成的交通发展廊道。

两心:为大致坡镇区综合发展中心和咸来片区综合发展中心。 五区:林下经济发展区、反季节瓜菜种植区、花卉种植区、乡村旅游发展区、建材加工产业区。 五、镇域土地利用规划 用地分类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公墓用地、水域、农林用地等。 六、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根据村镇体系空间结构组织,中心镇——中心村——特色村三个等级。 中心镇:大致坡中心镇区,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心村:咸来墟、大东村、咸来村、崇德村、美桐村、大榕村。其中咸来墟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经济辐射能力在大致坡镇西部片区中作用明显,是周边行政村经济、社会服务中心。其他中心村是周边各自然村的公共服务中心。 特色村:金堆村、昌福村、栽群村、美良村、永群村,特色村是作为周边各自然村的公共服务同时根据村庄特色建设共享农庄、田园综合体等,发展乡村旅游。 七、城镇性质 大致坡镇城镇性质为:琼东北地区以商业贸易、现代服

参江西省宜春市宜阳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江西省宜春市宜阳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项目建议书 《技术标》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二OO五年七月二十六日

内容 一、单位业绩 二、单位荣誉 三、项目总负责人业绩 四、项目总负责人荣誉 五、项目组组成人员情况 六、项目组组成人员业绩情况 七、项目建议书 八、后续服务承诺

一、单位业绩 2000年(含2000年)以来我院承担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15平方公里以上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地级市及以上的行政中心区的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 1、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 编制时间:2001.3~2002.4 规划规模:100万人口 规划特点:紧紧围绕“建设浙江省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总目标展开规划研究,注重远景空间发展战略与近期可操作性相结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一个核心区,六大功能区”的布局结构。 2、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编制时间:2003 规划规模:60万人口

规划特点:强化了城市合理结构的研究,通过城市用地的综合评价、城市现状条件以及城市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确定了一个能适应不同发展时序和发展速度的城市结构。针对城市的特点,采取组团式布局,将自然山体、水系作为组团划分的要素和城市生态、游憩的重要功能,形成山、水、城融为一体的空间格局。 3、湖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编制时间:2003 规划规模:98万人口 规划特点:湖州为环杭州湾城市群和环太湖城市群的节点中心城市,规划突出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主题,强化了城市生态绿楔、绿带、绿廊的预留与控制,形成一城两区、双心结构的带形城市结构。由13个城市分区组成。 4、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6、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 7、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8、浙江省温台地区城市群规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