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社会学一百年

中国社会学一百年

中国社会学一百年
中国社会学一百年

中国社会学一百年

韩明谟

2012-7-11 13:48:55 来源:爱思想

一、中国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起点与分期

中国之有社会学,究竟始于何时,过去大多认为可以从严复于1903年翻译出版了英国早期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群学肄言》一书算起;这些年来经学者们进一步认真考证,认为康有为1891年在长兴学舍所讲的群学就是社会学,这样,中国社会学产生的最早时间距今已100多年了。

也许有人说:“当时康有为所讲的群学,不是货真价实的西方社会学,而是把一鳞半爪的社会学常识和中国传统的群的观念揉合起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梁启超语)的所谓‘新学’而已,离西方社会学的原型甚远。”〔1〕这点, 我觉得要请后来人一方面持原谅的态度,一方面还要实事求是地、历史地看待问题。所谓持“原谅”态度,就是要考虑到一个学科产生的最初启蒙阶段,不应过高要求它的专业化水平。所谓历史地看待问题,就是要把问题摆在当时的历史中去考察。清朝末年的中国知识分子,如康有为等,企图从中西思想中寻找救国救民的道理,融合而成一种新的见解,名曰:“群学”,实是一种创造。没有这种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何谈学问?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一语,并不一定要理解为贬意,其实际语意也许可以理解为“不象中国的,也不象西方的;而又象中国的,又象西方的。”如果这种理解是对的,说它是“融合中西”的成品,有何不可!我说这话,也非毫无根据。因为梁氏是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他

说:“舍西学而言中学者,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者,其西学必为无本。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虽庠序如林,逢掖如鲫,适以蠹国,无救危亡。”〔2〕显然,梁氏是赞美“即中即西”的。

如果说中国社会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那么这100多年的发展过程,能不能找到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呢?我觉得这完全是可以的。因为社会学发展的坎坷历史,的确经过了几个不同的阶段。但究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又因各家的观点不同,分法各异。本文根据史实和过去的分类,认为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时期,即:

第一阶段发轫期1891—1910年持续20年

第二阶段幼苗期1911—1927年持续17年

第三阶段成长期1928—1951年持续24年

第四阶段停滞期1952—1978年持续27年

第五阶段恢复期1979年至今

这里需要声明的是,所谓历史的分期,只是为了说明学科发展历程的方便才作出的。事实上,历史的发展总是连续不断,往往很难把时间划分开来的,不过是一定时期有某些重点而已。再者,如上的分期,其基本思路是从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结合了中国社会学自己发生发展的

历史特点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来考虑的。这种思路的根据是:任何学科的发生发展,往往都是与这个学科发生发展时期的社会历史进程,特别是这个学科所在地、所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某些特定的历史条件相关联的,并且也一般地与它同时代的一些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相关联的。中国社会学的发生发展,与中国近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起来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推翻封建地主王朝的统治而掀起的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是分不开的。一门社会科学,象社会学,它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特定的历史情况的反映。因此,社会学的内容,一定程度体现为文学家所说的“时代的脉搏”。

二、发轫期的两簇社会学火花

阐述中国社会学早期的历史,许多人都喜欢称那段历史为“输入期”。我的视角则宁愿多看看自己的力量。所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 〕如果能从我们的内因上多探讨些情况,也许对了解那段历史,更能贴近实情,而不是局限在一些“输入”的表面现象上。

说那时中国已经有了社会学,那是言过其实;说那时已经有些先行人物,热心鼓动宣传,并迸发出一些社会学的火花,这确是历史的事实,这就是康有为的“社会改良”思想和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的“群学”概念。

康有为的社会改良思想,集中在他的《大同书》中。在长兴里万木草堂的四年教学中,康氏基本上完成了他的三部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大同书》全部完成是在戊戌政变以后)。这些著作就是他当时教学中重要的教材,并为他所领导的维新运动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根据。他的《大同书》早在1884年“法军震羊城”时就开始写作,但根据他“思必出位,行必素位”(思考必须客观,行为必须诚恳)的认真态度,他长时间“秘不示人”。在万木草堂教学时,虽然把它传授给学生,但不准学生们往外宣传。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居一年,乃闻所谓《大同书》者,喜欲狂,锐意谋宣传,有为谓非其时,但不能禁也……后此万木草堂学徒多言大同矣。”

康有为的大同学说,是他利用今文经的公羊学说和《礼记·礼运》的大同思想,揉合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幻想出的一个所谓“无邦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梁启超说:“先生之哲学,社会主义派哲学也。”先生“谓之实行者,不如谓之理想者”正是此意。其整个学说系统,理论轮廓,梁启超在《康南海传》中,有较详阐释。

大同学说的全部内容,不是本文叙述的范围,但其中论述的理想之家族与理想之社会,应该说属于社会学的范围。关于理想之社会,据梁启超回忆,康氏提出具有“特色”的“社会改良”计划十六条,其条目是:(A)进种改良,(B)育婴及幼稚教育,(C)教育平等,(D)职业普及,(E)劳作时间减少,(F)说教,(G)卫生,(H)养病,

(I)养老,(J)土地归公,(K)公立事业,(L)遗产处置,(M )奖励名实,(N)刑罚,(O)男女同权,(P)符号划一。 梁氏对每一条都作了具体翔实的说明。如第一条“进种改良”,他说:“欲造大同之世界,不可不使人类有可以为大同公民之资格,故改进良种为最要焉。……先生之议,以为女子平日当受完全之教育,不待也矣。而又必定市廛乡宅之地,使各有别。凡后室不许在城市工场尘溷之地,使其有清淑之气。而政府又别置各种旅馆于山明水秀之诸地,以为士女行乐之所,令其受生之始,已感天地清明之气。及妇人之有身也,即入公立之胎教院,……他日胎教之学日精一日,则人种自日进一日。又凡废疾者……若经名医认其有遗传恶种之患,则由公局饮以止产药,无俾育兹稂莠。如是则种必日良矣。”〔4〕这不是一条上好的国家优生政策吗? 虽然其说词今天看来有些欠科学,但不能过度苛求清末人的水平。统观各条社会改良计划,其中很多条目,都是传统社会学应用研究的主要课题。据此,说从《大同书》中迸发出社会学的火花,不是毫无根据的!

社会学在当时本有两个名称,一曰群学, 一曰社会学。 谭嗣同于1896年著《仁学》一书,即提出“社会学”。稍后,章太炎于1902年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著《社会学》,中文书名就定为《社会学》。但为什么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却大倡“群学”而不言“社会学”?我认为,如果按照当时的历史情况,可以说倡言群学是适应了时代潮流,能够起到鼓励中国人救亡图存、团结御敌的功效,对国家、社会的进步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群学的群字,来源于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荀子》一书的《王制》、《富国》篇中,都有论及。《王制》篇中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力多则强,强则胜物……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荀子》中的这段话,可以名之曰“合群论”,论点有三:一是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为什么牛马反而为人所用?这是由于人能合群,牛马不能合群。二是人为什么能合群,因为人有自己的“礼义法度”,人有社会制度,人有文化来管理自己。三是人为什么有了制度,有了文化就能战胜万物,这是因为有了制度和文化,就能和谐相处,团结一致,强大力量,向前发展。《荀子》中这一段话,论证得虽不尽合理,却称得上是精辟的社会学理论,是中国文化引为骄傲之处。无怪乎英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卜朗

(Radcliff-Brown)1936年就曾说过:“社会学的老祖宗应当是中国的荀子。”〔5〕因此严复说:“故学问之事,以群学为要归。唯群学明而后知治乱盛衰之故,而能有修齐治平之功。呜呼!此真大人之学矣!”〔6 〕为了宣扬这个“大人之学”,严复在翻译《群学肄言》时,其文笔古雅而情深,文章并可琅琅成诵。这就可以一扫那些大人(士大夫)睨视西洋文章经济远不如我,只是洋枪洋炮较好的看法。文笔古雅,就能传入那些大人、士大夫的书斋。章太炎虽于1902年翻译出版了日本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但他思想中仍是称颂群学的,因此他也说出了康、梁、严复等的同样看法,他说:“知群之道,细若贞虫,其动hóng@①hóng@①,有部曲进退,而物不能

害。”〔7〕蜜蜂那样的小虫,知道了合群,就像军队那样,别的动物

就不敢危害它们,何况人乎!

三、栉风沐雨的社会学幼苗

中国社会学的产生、成长与整个国家的命运风雨同舟。它在推翻清朝帝制,军阀混战,五四运动,国共合作进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等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暴风骤雨中,艰难地破土发芽,长出一些不同色彩的幼苗。

在辛亥革命前,清朝朝廷为了抵抗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压力而不得不采取一些所谓实行宪政的措施。“广修学校”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在所办的一些新型高等学校中,就有了社会学课程的设置计划。据查,最早考虑设置社会学一类课程的是京师政法学堂。该校在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奏定京师政法学堂章程”中,在政科政治门第一学年课程表内,设有社会学2小时。到1910 年(宣统二年十一月十九日)在该校改订的“政法学堂章程”中,政治门及经济门课程表内,第1学年均设有社会学2小时,第3 学年均有工业政策和社会政策4小时。接着,就在这一年, 我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大学“京师大学堂”(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创立)在它的“分科大学第一学年学科课程表”里,其中政治科政治学门第1 学年课程时刻表说明第四条有:“社会学、政治地理及伦理学,均与政治诸学科极有关

系,”“均拟于补助课中增入讲授。”所增加的这三门课程,系于第2学年及第4学年中讲授。到了1911年(宣统三年六月), 京师大学堂

在“改正政法科课程表”的补助课中,第3学年又有社会学2小时。〔8〕

从此可知,在当时清朝政府所办的新型高等学校中,已正式开设社会学一类的课程。但这类课程,虽然从课程表里看是开设了,而是否实际开设,何人所教,用什么教材或课本,其详情尚有待考证。至于京师以外各大学,如上海的南洋公学、天津的中西学堂或也已设置了社会学一类的课程,惟均尚无可考。惟知美国基督教会在上海所办的圣约翰大学于1908年开始设置社会学课程;由美国人孟(Arthur Monn )担任讲授,采用白芝浩(Waltor Bagehof)的《物理与政治》(Physicsandpolitics)为教材。可知在辛亥革命前,还没有中国人自著的社会学书籍,少数学校虽设置了社会学课程,但详情尚待进一步追询。

到了1912年(民国元年),京师大学堂正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就是积极介绍外国社会学著作的严复。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与西洋哲学门,均设有社会学课程。但迄今为止,能够证实已开课的时间,要到1916年秋。这年该校开讲了第一班社会学,由康保忠教授担任,自编讲义,印发学生参考。一般认为,这是中国人自己在大学讲授社会学的开始。除设置课程外,专门在大学设置系科,培养专业人才的,首推美国基督教会在上海开办的沪江大学。该校于1913年(民国二年)设置了社会学系,由美国教授讲课。另外,在科学研究方面,最早的要算1915年发表的陶孟和与梁宇皋合著的《中国乡村与城市生活》一书。这是作为一个中国社会学者第一次用英文发表的研究中国的书。也

可以说,这是中国人自己出版的第一本社会学著作。

早期的中国社会学与日本、美国和前苏联有特殊的关系。日本明治维新后,努力向西方学习,取得了很大成效。中国广大革命进步人士和有志青年纷纷东渡日本,学习革命真理和富国强兵的本领,一时形成潮流。1907年留学日本的已逾万人,其中也有不少是因为反对清朝政府而逃亡到日本的。这些对中国封建社会感到面临绝境而东渡日本就近探求新的出路的留学生和政治逃亡人士,相继翻译了日本社会学著作,传入国内,一时颇为热闹。最早要数前面已经提到的章太炎1902年翻译出版的日本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一书。接着,1907年汤一颚翻译出版了日本建部豚吾著《普通理论社会学纲领》,书名为《社会学》。但值得注意的还是欧阳钧编译的《社会学》,这书是根据日本人远藤隆吉的社会学讲义,并参照了其他著作编译而成。全书十三章,持心理学派思想,在当时是比较新颖的。同时这本书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上也有较全面和新鲜的论点。书中所举研究方法有五:即经验观察、单位研究、网罗无遗、抽象研究与综合为一。大致上相当于现在所讲的访问法、个案调查、普查、归纳与综合等。可知已相当完备。另外还有几本,不再赘述。

中国社会学与美国有着更加广泛的关系。一为美国教会在中国所办的高等学校中开办的社会学系,二为退回庚子赔款,开办留美学校,设置社会调查研究机构。这两方面的措施,对中国社会学的生长起到了更加深远的影响。一直到建国前夕,有22所大学或独立学院设置了社会学系或历史社会学系、社会事业行政学系。其中有10所是教会学校,而美

国教会所办的就占了8所。它们是:金陵大学、燕京大学、沪江大学、岭南大学、华西大学、东吴大学、齐鲁大学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其中前4所早于20年代就设立了社会学系。

“退款办学”首先是美国发起的。早在1906年,美国公理会牧师明恩溥(A.H·Smith)向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建议,将中国对美国的庚子赔款“退还”给中国一部分,以此款或息金作为每年派遣中国学生就学美国的经费。罗斯福同意后,从赔款中提出约1000万美元逐年“退还”给中国,这就是开办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留美学堂以及组

成“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的经费来源。“退款办学”的目的,可以当时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那句最要害的结语为代表:“为了扩展精神上的影响而花一些钱,即使从物质意义上说,也能够比用别的方法获得更多。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9 〕语意充分暴露了区别于老牌帝国主义武装侵略的新帝国主义美国,企图用“精神上的支配”的糖衣炮弹来进行文化侵略的意图。在商业上美国达到了一定的目的,可是在利用留美的中国知识分子来统治中国为美国效劳的企图上却落了空。就社会学而言,那些留美学生,不论是否使用过庚款,绝大多数都是爱国的。他们都是兢兢业业地把自己的所学贡献给祖国的建设和发展的。他们对中国社会学的产生和成长,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些人物有:陈翰笙、孙本文、吴文藻、陈达、吴景超、吴泽霖、潘光旦、李景汉等。

中国社会学的萌动出土,幼苗成长,也与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有

着密切的关系,因为马克思主义真正比较广泛地传播于中国,促使中国社会学得到肥料与阳光雨露,更加茁壮起来,是在十月革命以后的事。李大钊1920年在《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一文中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所以可把历史和历史学与社会和社会学相对而比论。”在李大钊的心目中,研究“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学,把社会学研究领域看得太宽。他在1920年八卷四号的《新青年》上撰文《唯物史观与现代史学上的价值》说:“唯物史观是社会学上的一种法则,是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1848年在他们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里所发见的。”在这里他又把唯物史观作为社会学的一种法则,与社会学又分不开了。接着,1922年,共产党人瞿秋白又到上海大学创办社会学系。他所讲的社会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至此,可以说中国社会学初期的产生和成长,特别是在五四运动之后的成长,由于中国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知识分子对科学与民主、思想解放的追求,加上日本、美国和俄国十月革命传来的社会学的不同思潮影响,从它的幼苗起就是在各种政治、社会、思想矛盾的激流中,栉风沐雨地逐步成长的。

四、成长期的三条枝干

中国社会学经过了清末康、梁、严复等的提倡,经过了辛亥革命的催化,又经过了划时代的五四运动的风雨滋润,到了30年代末期,已经

长出青翠的嫩枝绿叶,并发育出几条粗壮的枝干,直至1951年新中国建国初期的院系调整,取消了社会学。我们把这段30至40年代社会学繁茂阶段称之为“成长期”。

三条枝干中第一条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文化出版部门社会学的发展,第二条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第三条是“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对于这样的看法,也有不同意见,认为范围不应该包括得这么宽,只论及“学院派”社会学就可以了。对于这样的意见,早在建国前就已存在。孙本文在他的《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开头就申明:“本书认为唯物史观的著作不属于纯正的社会学,故凡以此种观点所编的书籍,概从割爱。”〔10〕相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也不承认学院派社会学。胡绳在1986年4月26 日举行的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说:“解放前,马克思主义者是不讲社会学的。……这是因为,那时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社会学,总的说来,是在保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研究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如何稳定社会秩序。”这种互不承认的偏激,发展到极端,就演出50年代以后中国索性取消了社会学。但是作为历史的回顾,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我们就不能只承认学院派的社会学或者相反。其实,这个问题在解放前也已经很明确。费孝通说:“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中国社会学依旧分离经院理论、实验区的调查和社会主义者教条性的实践的三条碰不上的平行线上。”〔11〕当时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赵承信说:“中国社会学主要的有‘两大主流’,即‘文化学派’和‘辩证唯物论派’。”〔12〕虽然费孝通把当时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不恰当地称为“社会主义者教条性的实践”,但却肯定了经院理论、实验区的调查和社会主义的实践这三条平行线。虽然赵承

信认为“被唯物论者目为布尔乔亚社会学的才是中国社会学的正宗”,但仍肯定了辩证唯物论是两大主流的一派,“对于青年学生影响很大。”〔13〕因此,说成长期的中国社会学可以分为三条枝干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三条枝干中,一条被人们认为最普通的枝干,就是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系统的社会学。在这个系统中,前已言之,至解放前夕,已有22所学校设置了有关的学系。在这些学系中担负教学任务的讲师以上的教师约有140人。在学制、课程设置上已逐步完备和定型化。学会、教材、杂志出版物也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学科分支也逐步齐全。但就整个学科水平说,尚未出现过一个令人倾倒的理论思想体系或独树一帜的学派。学者们的学术研究不过是各有侧重。其中较突出的并有代表性的,我认为应该推文化和心理论者孙本文、生物论者潘光旦、人口论者陈达、社区论者费孝通四人。

孙本文是那个时代社会学者中“穷经皓首”的代表,他博览中外社会学群书,著作最丰。其代表作是《社会学原理》和《社会心理学》。他的著作理论体系较完整,但资料和论点属于自己的很少。潘光旦一生致力于优生学、儒家社会思想和家庭问题,其主要贡献是对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的整理和挖掘,晚年对土家族和畲族进行研究并作出重大贡献。陈达则一生主要进行人口和劳动问题的实际调查研究,是解放前中国人口研究的权威,也是人口普查实验研究的开拓者。他最重视数据,著作中充分体现“靠资料立论,用数字说话”的精神。在人口问题上提出生存竞争与成绩竞争并重的理论,和“对等的更替”的计划生育原则。费

孝通的贡献是把文化人类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用自己的实践移植到社会学中来,实现了社区研究的具体化,开创了“社会学的中国学派”的先声。社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在80年代社会学恢复以来,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他的“小城镇发展模式”理论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论,是目前中国社会学在学术上领先的成就。

成长期的第二条枝干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这主要包括解放区的社会调查研究的发展和1927年至1937年间中国思想学术界掀起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中国社会史论战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以及在学院系统中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社会学者,如李达、许德珩等的教学科研活动。解放区的社会调查是在革命战争的艰难岁月里进行,为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的。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解放区的社会调查,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的世界观、方法论,并提供了一套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和具体方法。三次论战的社会学意义是弄清中国究竟是什么性质的社会,而中国的前途究竟应往何处去的问题。在学院系统中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社会学者,如李达,他的著作和活动对中国社会学中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李达出版的《社会学大纲》,据说毛泽东同志曾阅读了十遍,并作了详细的眉批,向延安哲学研究会和抗日军政大学推荐,指出这是中国人写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科书,并称李达是“真正的人”。

第三条枝干是30年代火热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它是企图以农村复兴来取代农村土地革命的农村改良运动。参加的先后约有600 多个团体,其中主要有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实验区、晏阳初领导的定县

平民教育实验区、江苏全省的民众教育实验区和陶行知领导的乡村教育运动。他们各有一套乡村建设理论和实际做法。这些活动并不全部等于社会学的活动,有的近于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活动。但无论是从他们的理论还是影响看,都显示出中国社会学当时的时代特色,并丰富了中国社会学成长期中,特别是在应用方面的内容。例如梁漱溟的“中国的建设必走乡村建设之路,必走振兴农业,以引发工业之路”,乡村建设的目的是要建设一个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等等,都是中国农村社会学当时深入探讨的主题。因而,乡村建设的理论与活动,实际上是促进了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

五、社会学之被取消并非咎由自取

建国后从1951年至1952年,高等学校进行了全面的院系调整,各校社会学系两年内逐步被撤销。至此,教学与科学研究活动被迫完全停止了。至1957年,人口学者陈达教授应中央宣传部和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邀请,两次组织社会学家座谈关于建立人口问题研究机构问题。可是不久反右运动开始,这些活动被认为是从人口问题上“打开向党进攻的缺口”,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复辟活动,因此所有参加人口问题座谈会的人,都被划成了右派。从此,人口问题、社会学成了危险的禁区。但社会学之被取消,目前有一种看法认为是咎由自取。比如有一本社会学概论教科书中说:“社会学自身在学科理论研究方面的不足,不能不说是导致它被取消的原因之一。”这种说法,至少是混淆了学术与政治的界限,并歪曲了当时的史实。在这个问题上,1979年3 月的一次社会学座谈会上,胡乔木同志的讲话是正确的。他说:“否认社会学是一门科

学,用非常粗暴的方法禁止它存在、发展、传播,无论从科学的还是政治的观点来说,都是错误的,是违背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的,是同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背道而驰的。”胡乔木同志说出了问题的实质。

社会学在它被取消的二十余年中,虽然它的活动基本上是停滞了,但事实上也并非百分之百的中断。社会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在某些新的土壤中还是在那里生长繁殖,并得到不少发展的。最显著的就是民族学的研究。民族学事实上是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基础上于解放以后重新形成的学科。一些社会学的教学和科研人员转到这方面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和地方的民族学院里,许多业务领导和骨干研究人员,都是原来学社会学的。

当然,说社会学之被取消并非咎由自取,并不能理解为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已经很够了。社会学自己永远要勉励它的专业人员寻求自己的不足。作为一个中国社会学的专业人员更要把过去的坎坷引以为戒,在新的征途上多作努力,永不灰心。

六、中国社会学重建后十六年来的发展

中国社会学自1979年3月恢复以来已走过16年的路程。16 年对于一个人说,他还是一个孩子,那么对于一个倍受劫难的学科说,更说不上成熟。因此,真正说来,过去16年还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好比一个剧

团,还是在组建、选角儿、搭戏台的阶段,而今后才是挂牌唱戏,并且要唱大戏的阶段。

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社会学的发展呢?用什么样的标志来记录社会学学科发展的成就呢?我们不妨借用费孝通的“五脏六腑”说,来比较形象地回答这一问题。

所谓五脏六腑,是借用中医学的理论。中医学以心、肝、脾、肺、肾为五脏,以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为六腑。五脏六腑说用到社会学上只是个比喻的说法。费孝通说:“一个学科的建立,至少要包括五个部分,即:学会组织、专业研究机构、各大学的社会学系、图书资料中心、出版物。这五个部分建设起来后,这个学科就初具规模了。”〔14〕我们姑且以这五个方面的情况,来检阅一下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成绩。可以名之曰社会学学科的“五脏”:

(一)学会组织它是学科的群众性组织。它的成员,最初不仅包括学科的专业人员,也包括支持这门学科的人。特别是在社会学重建恢复时期,更需要社会上的支持力量。全国性的学会有中国社会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中国社会学会下两级学会有乡村社会学会、教育社会学会等。全国(不包括台湾,下同)已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 个计划单列市建立了社会学会。

(二)专业研究机构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外,有26个

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社会科学院建立了社会学研究所(室),9 所大学建立了社会学研究所,还有民间的社会调查研究所两个,接受机关或企业委托的社会调查研究项目。专业研究机构在社会学的研究上起着带头、协调、交流和组织的作用,承担国家或地方分配的科研课题,直接为国家建设服务。

(三)各大学社会学系全国有15所高等学校设置了社会学系(或专业),在校博士、硕士和研究生班的学生约160人,本科生约900人,已为国家和社会输送研究生约150人,本科生约300人。在专业设置上,除社会学专业外,北京大学和吉林大学还设置了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专业。这是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提出的新需要而设置的。

(四)图书资料中心这项工作还没有很好地开始。各研究部门、各大学社会学系都有自己的小型图书资料中心,但都很不完备且互不通信息。在管理、运作手段上也较落后。因此,创造条件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图书资料中心还是必要的。这所中心在对外交流中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出版物包括刊物、丛书、教材和通俗读物,目前有公开出版的社会学刊物6种,内部不定期出版物10种。社会学丛书有天津、 浙江、山东3家人民出版社的3套丛书。另外在一些其他丛书中,也还有一定比例的社会学书籍。

根据《中国社会学年鉴》1979—1989和1989—1993年两本书的统

计,十四年来发表的有关社会学论文至少已有3600 篇, 出版的书籍已有500余种(包括翻译的书籍在内)。就论文说, 综论与理论两项合起来的比重要占全部论文的四分之一,而婚姻与家庭,青年、老年和妇女方面的占到36%,其他的如城乡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也是研究的重点。就书籍说,理论同样占到总数的四分之一,其次为婚姻家庭,再次则为社会学方法、城乡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但可以一提的是社会学辞书也出版了17种,“辞书热”过去在出版界曾盛行一时,社会学也适逢时令。

现在再谈六腑。所谓六腑,是说一个社会学系应当能开出六门基础课程。它们是: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城乡社会学、社会人类学、国外社会学说。社会学概论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基本的基本,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加上原来较有基础,可说基本上已经初具规模,即教材、大纲、参考文献等已较完备。其次是社会心理学,已有比较适合中国学生学习的教材。城乡社会学可以分成城市和乡村两方面考虑,目前仍缺乏具有中国城乡特点的教材。社会人类学的教材,目前可说仍处于空白状态。最后,关于国外社会学学说、资料和书籍已经不少,但理想的观点正确、资料全面的教材尚付缺如。就培养一个符合要求的社会学专业人才说,这六腑还要作较大的努力。

五脏六腑的说法,不过是从学科和学系发展的条件,提供一种衡量的方法,既不全面,也看不出质量。因此有必要从学科的学术成就来进一步说明16年来社会学发展的情况。按学科分类说,我们大致在社会学理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城乡社会学、婚姻家庭问题、社会发展与社

会现代化研究五个方面作出了较大的成就,获得了较多的成果。此外我们在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部门(或曰分支)社会学三个多环节的领域中获得了较多的发展。为篇幅计,我们只好割爱,不能把这16年来的突出成就,一一作出说明。现在结合前述一百年来不同阶段的情况,可以概括看到中国社会学的历史发展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是:

(一)为国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性

中国社会学从它萌芽、襁褓时期起就强调独立自主,强调学术思想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与一百多年来饱受外国侵略产生的反抗情绪结合起来自然而然的学术上的反映。社会学虽然是从国外引进的,但中国学者一直强调自身发展的主体性,强调社会学中国化、本土化,强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学。”

(二)基于传统哲学观点的应用性

受中国传统哲学观点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思想主流不尚空谈。早期的社会学,康有为把它归之为“经世之学”;中期的社会学,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救国救民的精神,可以名之曰“拯救中国之学”;恢复以来的社会学,可以名之曰“建设社会主义之学”。

(三)研究工作的群体性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学中家庭社会学浅谈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学中家庭社会学的浅谈 张成博 (上海交通大学电院5090309407) 家庭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借鉴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家庭个体关系和家庭与社会关系的变化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从本人一学期的社会学通识课的理解上来看,就是从微观角度研究宏观现象的学科,社会是家庭的宏观体现,而家庭则是社会的微观本质,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也促成了社会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可以说,这是一门在我看来意义重大的社会学分支。 下面就从家庭社会学的概况、热点研究课题和解决方向两个角度阐释我对该问题的初步理解。 家庭社会学的概况 (一)家庭的本质 关于家庭的本质理解,是在邓伟志所著的《家庭问题种种》一书中首先引起的,该书对家庭定义的表述是:按血缘和姻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简而言之就是:血缘+经济=家庭。他认为,在血缘和经济两大因素中,经济的关系更为重要。在阶级社会中,不仅姻缘要服从经济,就是血缘关系的亲疏,也要受到经济关系的制约。因此,他认为,家庭的本质,归根结底是一种经济关系。我对这种观点持部分肯定的态度。首先,经济基础确实可以决定家庭中每个个体的社会地位、生活质量乃至幸福指数,但血缘和亲情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我们可以在网上屡屡见到某位明星富翁因家庭问题产生心理疾病乃至自杀、犯罪等,而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虽然贫穷却生活的很快乐很满足。所以,对于家庭本质的理解我认为是结合了人口生产关系、情感关系和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在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的要素下构成的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

(二)家庭职能的概念 在《社会科学争鸣大系——社会学卷》中阐述道:家庭职能是指家庭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所能发挥的作用。一般来讲,这样的职能有三大类:第一类是生育职能,这个是自从存在家庭以来,在任何社会形态都具有的职能;第二类是消费,这保证了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第三类就是派生职能,如宗教,这不是每个家庭必须具备的。首先就生育职能来讲,这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传承的保证,同时也应该是家庭生活得以和睦美满的一个必要的条件。从这个职能中引申出的诸如“丁克”家庭、婚外生育等一些社会敏感问题,同样是印证了微观家庭可以对宏观社会产生影响的观点,这也将在后面的热点问题中加以细究。而消费则更是如此,从个人家庭的消费可以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和利益的分配问题,当然,这也是间接反映一个家庭经济基础的一个体现。如果一个家庭的消费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层面上,那这个家庭的经济基础必然是不高的。在看最后一个职能,这个从我个人的角度觉得中国的情况没有外国那么复杂,可能基于我国对宗教信教的管理的问题,以及一些历史考究的缘故,当然这个仅仅是个人的主观臆断。 针对家庭职能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学者研究的方向。同样从本书中参考相关信息,有些学者认为家庭经营终究是一种小生产方式,只适用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家庭的这种生产职能也将随之消失。关于生育职能,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提出的关于人类两种生产的论断:“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生产本身又又两种,一方面为生活资料,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所以,家庭生育职能作为最基本的一项职能将一直保留。我个人感觉,未来人类科技和文明的高速发展必将影响到家庭职能的转变。一部分职能被弱化,如生产职能;一部分职能将得到加强,如教育职能;而一部分职能将维持,如生育职能。总之,这样一种职能的转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多种文化相互冲击融合的结果。当然,不同的职能我觉得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所以其加强和削弱也不能直接或间接反映家庭在社会中地位的加强或者削弱,正如生物进化的道理,所谓优胜劣汰的原理在这里同样适用。 (三)家庭结构概述

中国社会学改革开放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学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 1960年代,除了美国的米尔斯,还有欧洲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等人在1964年召开的纪念韦伯诞辰100周年大会上发动的关于“价值中立”的论战;在1970-1980年代,继古尔德纳之后,曾任美国社会学会会长的m.英格在《论反文化》一书的前言中直截了当地申明,他“不能‘放逐价值’,在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论时,也不佯装骑墙。”到1990年代,对“价值中立”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扩展到相邻学科。一些权威人士,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指出:“研究的客观性不能仅仅通过试图排除价值观念来解决。相反,社会问题的每项研究,无论范围多么有限,都是且一定是由价值观念决定的。‘无偏见的’社会科学从来就不存在将来也不会有。努力逃避价值观念是错误的,并且注定是徒劳的和破坏性的,价值观念和我们在一起,即使把它打入地下,它们仍然指导我们的工作。”社会政策的资深学者蒂特姆斯也指出:“以中立的价值立场讨论社会政策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由于受到持续的批判,“价值中立”的影响在国外受到不小的削弱,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事实上,近20年来,从事社会科学理论或哲学研究的学者,很少会再认同实证论的观点了。社会研究必然会有价值介入这个论点几乎成为他们的共识。”中国社会学在“价值中立“问题上的成熟度的提高,总的来说,与国际社会学界的趋势是一致的。 2、社会学与意识形态性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消极后果是,人们由于厌恶那时的过度政治化和极端意识形态化,而导致较为普遍地对一切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厌烦和远离。

西方社会学的“价值中立”正好给了这种较为普遍的情绪以学理的支撑。这是“价值中立”1980年代在中国社会学界以及其他学界盛行的社会原因。 其结果是人们“有学理根据”地把社会学与政治、与意识形态分离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形成了这样一种影响广泛的“惯性思维定势”:似乎一涉及政治、一涉及意识形态,就不再是社会学,不再是学术。所以,“这不过是政治”,“这不过是意识形态”,成为杀伤力很大的话语,用来否定不合自己口味的观点和理论,用来认同符合自己口味的东西,甚至用来判定谁是真正的社会学家,用来造成一种排他性的不正常学术氛围,名之为“社会认可”。这种惯性思维定势、这种充满贬义的话语,至今还影响着一些教师和青年学子。 但是,事实一再表明,主张价值中立的的人,价值性往往是非常强的,字里行间时时露出他自己坚决反对和深恶痛绝所谓种种价值,给我们提供了提倡价值中立的人价值并不中立、甚至很不中立的例子。 为什么这样?道理并不复杂。这是因为,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不可能摆脱一切价值、一切政治,一切意识形态。因此,结果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选择、奉行符合自己胃口的价值、政治、意识形态。这里选择是一种价值,不选择也是一种价值。声称没有价值似乎显得很“清高”,很有“良心”,实际上,清高就是一种价值,良心同样是一种价值。所以主张摆脱一切价值、一切政治,一切意识形态的人,一定要在逻辑上、在实践上陷入悖论或自相矛盾。逻辑上的矛盾是主张摆脱一切价值,却选择某种价值,结论与前提矛盾;实践上的矛盾是主张价值中立,实际价值并不中立,言行矛盾。 吉登斯20xx年底中国广州讲学之行,应该给那些认为社会学能够摆脱价值、摆脱政治、摆脱意识形态的人一些启发。据网上报道,吉登斯自称经历过学术上的

全国2018年4月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 2018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 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 用橡皮擦干净后 ,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一、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30 小题 , 每小题 1 分, 共 3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冶的 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 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 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 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 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 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 D.AGIL 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 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 , 首次提出“社会学冶之名的是 A. 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 《中国社会学》 C. 《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 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 , 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 诠释方法论 D. 人文主义方法论 9. 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 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 被称为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 , 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 十五届三中全会 B. 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 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 A. 文化传播 B.文化冲突 C.文化采借 D.文化融合 13.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 , 被称为 A. 重新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 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4.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 , 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 A. 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B.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C. 群体角色与个人角色 D. 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期末答案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期末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认为,解决不稳定问题的治本之道还是要靠()。(1.0分)1.0 分 A、政府 B、社会 C、法治 D、群众 我的答案:C 2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的社会群体特征不包括()。(1.0分)1.0 分 A、有将近一半人接受过中高等教育 B、更为彻底地接受了都市生活方式 C、社会关系逐渐由同学同事网络转向亲属老乡网络 D、自身的发展定位主要放置在城市 我的答案:C 3社会学导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严复译介了以下那本书()(1.0分)1.0 分 A、《群学肄言》 B、《社会学导论》 C、《共同体与社会》 D、《社会学研究》 我的答案:D 4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不包括()。(1.0分)1.0 分 A、政治层面的农村治理体制与治理结构的问题

B、经济层面的农村发展问题,包括贫困问题的解决 C、制度层面的以农民为本位的问题 D、社会层面的人口与劳动问题 我的答案:C 5与农村社区相比,都市生活的特点不包括()。(1.0分)1.0 分 A、生活更加丰富和复杂 B、陌生人的社会,事本主义 C、文化更为异质化 D、个人主义、个体自主性更弱 我的答案:D 6泰坦尼克号上,二等舱乘客的幸存率是三等舱乘客的()。(1.0分)1.0 分 A、0.5倍 B、0.8倍 C、1.4倍 D、1.7倍 我的答案:D 7一般来说,公司内部的个体之间的一定具有的关系是()。(1.0分)1.0 分 A、强关系 B、弱关系 C、正式关系 D、非正式关系 我的答案:C

共识_分歧与趋势_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

2009年1月 河北学刊 Jan.,2009第29卷第1期 Hebei Acade m ic Journal Vol.29 No.1 共识、分歧与趋势: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 陈劲松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随着1979年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也陆续开展起来。经过差不多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丰硕的成果,既取得了很多共识,也存在一些重要分歧。 [关键词]中国社会学史;共识;分歧;趋势 [作者简介]陈劲松(1967—),男,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9)01-0088-05 [收稿日期]2008-09-25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由于社会学被取消,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也被迫中断。直到1979年社会学在中国恢复、重建以后,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才又陆续开展起来。本文拟对1979年以来近三十年中国社会学史研究取得的成果作比较全面、概括的梳理和评述,并对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未来趋势作初步的展望。 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的三个阶段 中国社会学史是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学科,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传入中国,在中国立足、发展,不断与中国的实际结合,并在中国社会发挥自身作用的历史[1](P1)。根据笔者的研究,1979年至今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的进程,可以初略地分为三个阶段:1979年至1989年为起步阶段,1990年至1999年为争鸣阶段, 2000年至今为深化阶段。 众所周知,1979年随着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有一个问题迫切需要回答,即社会学研究在中国的历史状况曾经是怎样的?对于社会学的专业领域来说,对建国初期的早期社会学的引进、发展的回顾总结是社会学重建的重要动力。而对于非专业领域来说,则存在着社会学知识普及化的需求。总之,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之初的现实决定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现实即处于起步阶段。在起步阶段,中国社会学史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1987年出版的两部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专著,一部是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一部是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 之所以将1990年至1999年称之为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争鸣阶段,主要是社会学史学界因为围绕着第一阶段的研究问题展开了富有意义的争论,其中主要围绕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上下限、分歧、范围、发展迟缓的原因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取得了部分共识。这个阶段的重要象征就是围绕韩明谟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发表的《中国社会学社会应用的历史传统》而引发的争论。争论主要在韩明谟与陈树德之间展开,至1994年韩明谟在《社会学研究》第4期发表《中国社会学史不等于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史———三与陈树德同志商榷》一文,共进行了三轮,持续时间达八年之久,为社会学界所瞩目。 2000年至今是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深化阶段。这一阶段虽然在一些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争论,但并不妨碍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继续前行。在经历了起步和争鸣阶段之后,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似乎更为成熟,并取得了更为喜人的成果。这一阶段的主要象征性成果是郑杭生、李迎生所著《中国社会学史新编》,杨雅彬专著《近代中国社会学》,闫明专著《一个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韩明谟专著《中国社会学名家》,郑杭生、刘少杰主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刘少杰专著《中国社会学的发端与扩展》。 二、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中的共识 随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不断展开和争鸣,在一些问题上逐步取得了共识: 其一,在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意义上取得了共识。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社会学史是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学史开展相关研究,是中国社会学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虽然在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分期问题上仍然存在极大的分歧,但 88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尔雅答案分

。。。。。。。。。。。。。。。。。。。。。。。。。。。。。。。。。。。。。。。。。。。。。。。。。。。。。。。。。。。。。。。。。。。。。。。。。。。。。。。。。。。。。。。。。。。。。。。。。。。。。。。。。。。。。。。。。。。。。。。。。。。。。。。。。。。。。。。。。。。。。。。。。。。。。。。。。。 我们都就是社会性动物 1 以下说法不正确得就是(D) A、人类社会具有一种超越其各个部分之与得整体系统性质,这就是社会学从总体上研究社会得客观依据。 B、社会学就是一门从社会结构得视角出发,来研究社会行动、社会生活与社会变化得学科。 C、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个现代公民,为我们自身得幸福与社会得进步提供方法。 D、社会学就是资产阶级学科,与社会主义不相容。 2 下列观点就是卡西尔提出得就是(A) A、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得动物来取代将人定义为理性得动物。 B、人应被定义为“社会动物”,社会性就是人得本质属性。 C、人就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得存在物。 D、人就是“有责任得”存在物,就是一种道德主体。 3 以下关于社会学得说法正确就是(AC) A、社会学中并不存在一种单一得、占统治地位得理论观点。 B、社会学不研究经济问题。

C、学习社会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生活中得现象。 D、社会学就是一门科学,因此只要掌握好社会学得研究方法就行了。 4 社会学概念就是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正式提出得。(√) 5 与心理学相比,社会学更侧重于研究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得心理变 化问题。(×) 命运多舛明证其力量所在 1 曾经在清华社会学系任教得社会学家有(ABC) A、费孝通 B、潘光旦 C、陈达 D、吴文藻 2 以下有关中国社会学得历史不正确得就是(BC) A、教会学校对中国设立社会学系贡献巨大。

中国社会学史中国社会学史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中国社会学史》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的作者是?()( ) A.费孝通 B.吴文藻 C.李达 D.孙本文 2、对建国前中国早期社会学作系统总结的中国社会学史著作是?()( ) A.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 B.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 C.孙本文的《当代中国社会学》 D.郑杭生、李迎生的《中国社会学史新编》 3、下列哪本著作是孙本文先生于建国前出版的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著作?()( ) A.《社会学原理》 B.《社会学发凡》 C.《当代中国社会学》 D.《社会学ABC 》 4、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的第一部专史是?()( ) A.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 B.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 C.孙本文的《当代中国社会学》 D.张琢的《现代中国社会学》(1979-1989)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

5、社会学界于下列哪一年出版了两部中国社会学史同名专著?()() A.1984年 B.1987年 C.1998年 D.1990年 6、将中国社会学史划分为“发轫期、萌芽期、幼苗期、成长期与改革期”的是下列哪位学者?()() A.李剑华 B.蔡毓骢 C.杨堃 D.韩明谟 7、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完成的中国社会学史著作是?()() A.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 B.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 C.孙本文的《当代中国社会学》 D.张琢的《现代中国社会学》(1979-1989) 8、群学”概念来源于我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 A.庄子 B.孟子 C.老子 D.荀子 9、国人始用“社会学”正式译名翻译出版的第一部外国社会学著作是?()() A.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 B.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 C.季廷史的《社会学提纲》 D.有贺长雄的《族制进化论》 10、西方社会学著作直接传入中国的开端是?()()

全国2020年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卷(供参考)

全国2018年4月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注:题干后标注的页码为《社会学概论》官方指定教材2012年版的页码。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C)。【P40】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A)。【P42】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D)。【P44】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 D.AGIL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B)。【P46】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是(A)。【P48】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D)。【P50】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B)。【P58】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D)。【P64】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C)。【P71】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A)。【P76】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C)。【P79】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A)。【P89】

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

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 21世纪是一个“文明大转换”的世纪。21世纪的中国社会在变革:社会成分日益复杂,社会结构再度调整,社会利益重新分配,社会生活急剧变化。在社会职能不断转变与完善的过程中,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里涉及到在包括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生活、医疗、教育、服务、调节等广泛领域中去实现人与社会和谐一致,促进社会进步的专业与实践。社会工作研究与实践者,面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必须去了解、去适应、去解决。 中国社会未来在社会工作政策研究上的新发展,要在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保障、教育、保健、服务、行政等社会工作政策上不断完善和发展。随着社会各层面的深度改革,稳定、和平、公平、效率等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弱势人群追求,这促使社会稳定机制的必然完善,更意味着作为有效机制的社会工作新政策、新制度的必然安排。根据社会工作的鲜明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我国社会工作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客观需求的事实,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模式和政策研究水平,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在政策上必将有一新发展。 中国社会未来在工作地域研究上的新扩大,一是城市社会工作新生长点、新领域、新天地研究。21世纪,作为城市基本细胞之社区,随着其功能的完善,人们对社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无论采取诸如“新老楼区结合”、“现代化小区”、“高层建筑”、“企业封闭小区”等模式,社区都离不开地域条件,因地理环境(自然的、文化的、经济的)、

人员结构的差异而各不相同,社区工作要正常化、健康化、持久化。这是社会工作新的生长点、新领域、新天地。二是农村(包括海岛、山区、水乡)区域社会工作新生长点、新领域、新天地研究。为大多数人谋求利益的社会活动必须在各地方得以实践,像健全农村保障制度的建立,切实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者的合法权益,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等农村区域社会工作模式的探究等,都将是社会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国社会未来社会化研究的新趋势,一是加强社会工作对象社会化研究。在人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工作针对上述特点,针对人们在教育、生活、就业、成才、社交等方面的需求,应使“多数人为少数人服务”与“少数人为多数人服务”相结合,遵循个人目标与组织相一致的原则。如社区工作的开展采取联合体、联络站、联谊会等多种形式,不仅仅从管理性、保护性上服务,更从发展性服务着手。二是强调社会工作的社会化工作程度。社会工作主动参与性与社会化工作程度有待提高。如作为21世纪文明标志的环保问题,其关键是建立公众参与的社会环境与社会机制。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不仅是一种有效的社会监督,更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社会工作的社会化理论,重要一个方面是意欲寻找社会工作的主动参与的准确契合点,以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中国社会未来国防科技研究趋势,国防科技工业要紧紧抓住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四个坚持”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020智慧树,知到《中国社会学史》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中国社会学史》章节 测试完整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 康有为在广州兴办了( ),其教学计划列有群学课程。 选项: A:自强学堂 B:万木草堂 C:长兴学舍 D:时务学堂 答案: 【长兴学舍】 2、单选题: 本课程所指的中国社会学发轫时期是( ) 选项: A:1898-1910 B:1891-1910 C:1900-1911 D:1898-1911 答案: 【1891-1910】 3、单选题: 严复所译的《群学肄言》出版于( )。 选项:

B:1903年 C:1899年 D:1902年 答案: 【1903年】 4、单选题: 李剑华明确表示中国社会学开端的标志是( )。 选项: A:天演论 B:群己权界论 C:盛世危言 D:群学肄言 答案: 【群学肄言】 5、判断题: 中国社会学史的学习可以成为公民教育的过程。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6、单选题: 最早讨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历史的学者是( )。 选项:

B:严复 C:蔡玉骢 D:阎明 答案: 【李剑华】 7、判断题: 西方社会学是对当时市民社会所出现的深刻危机的不同回答的产物。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8、判断题: 卢卡奇和葛兰西是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错】 9、判断题: 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的历史时,意思是说历史进程中的种种物质基础不重要。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10、判断题: 传统绝不是一种来自过去的僵死的遗产,而是被看作一种“超越时间而共有相同问题和关怀的思想共同体”。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第二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 冯桂芬的代表作是( )。 选项: A:盛世危言 B:大同书 C:校邠庐抗议 D:天演论 答案: 【校邠庐抗议】 2、单选题: 郑观应的代表作是( )。 选项:

全国2018年4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冶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冶之名的是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 A.文化传播 B.文化冲突 C.文化采借 D.文化融合 13.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 A.重新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4.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 A.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B.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C.群体角色与个人角色 D.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15.在一些农业地区逐步形成大家一起收获庄稼的合作习惯,属于 A.契约式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 自发性合作 D.指导性合作 16.霍尔提出,社会存在不同的个人空间有 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17.以个人和社会网络的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同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强势形态和弱势形态 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1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被称为 A.联合家庭 B.核心家庭 C.组合家庭 D.主干家庭

2018年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答案

第一节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1 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成绩:100.0分 1【单选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类社会具有一种超越其各个部分之和的整体系统性质,这是社会学从总体上研究社会的客观依据。 B、社会学是一门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出发,来研究社会行动、社会生活和社会变化的学科。 C、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个现代公民,为我们自身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方法。 D、社会学是资产阶级学科,与社会主义不相容。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单选题】下列观点是卡西尔提出的是() A、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将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 B、人应被定义为“社会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D、人是“有责任的”存在物,是一种道德主体。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判断题】社会学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正式提出的。()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判断题】与心理学相比,社会学更侧重于研究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问题。()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2 命运多舛明证其力量所在成绩:100.0分 1【多选题】曾经在清华社会学系任教的社会学家有() A、费孝通 B、潘光旦 C、陈达 D、吴文藻 我的答案:ABC 得分:33.3分 2【判断题】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于2000年重建,距被取缔的1952年相隔已48年。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判断题】1950年3月,潘光旦在《社会学系怎样改造》一文中提出主动改造的建议,以期社会学系继续存在。()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4【多选题】下有关中国社会学的历史不正确的是() A、教会学校对中国设立社会学系贡献巨大。 B、费孝通写《社会学系怎样改造》一文,提议将社会学系的任务明确定位为培养“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所需干部“。 C、1952年6月院系调整后仅存的两个社会学系是北大社会学系和清华社会学系。 D、不少社会学家被划为右派分子 我的答案:BC 【单选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有思想、会选择、能行动的主体,因此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比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更不易研究。 B、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概念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C、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那样一般的、有力的理论。

社会学专业未来发展前景

在职考研的专业很重要,这关系到日后所想从事的就业和发展,社会学专业是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究竟是什么吸引考生报考以及社会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让我们来一一探究。 社会学是一门“时代脉搏”的学科,研究领域涉及到我们身边的家庭、学校、企业到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社会学还自己一套专门的研究方法,比如通过观察、采访、舆论调查来搜集资料,并运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分析,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一定的数学、统计学知识和相应的计算机技能。可见,国家开设社会学的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社会学专业人才,能够把社会学的高深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中,为我们的社会解决实践难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与国际社会日益深入的交流,当今我国的社会热点问题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社会学作为一门紧密联系社会脉搏的学科,也逐渐朝着“微社会”结构发展。种族、社会阶级、性别及家庭、青少年犯罪问题、失业问题、环保问题、同性恋问题等等层出不穷,这也推动着社会学的发展,并以社会学的独特视角予以解答,从而设计到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带来更多的就业方向。譬如城乡经济分析,对发达工业社会的组织运行方式的研究,文化传统、宗教、法律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研究,审视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宗教、法律等层面的互动关系等等。 社会学专业作为在职考研的人们专业,选择具有深厚底蕴的高等学府进行学习是关键。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和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共同完成的2014-2015年中国社会学类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也纷纷上榜。 2014-2015年中国社会学类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

而今,社会学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演变,不仅在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中占据独特的地位,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成为一门包含众多分支、具有独立知识结构的社会科学。社会学跟社会心理学有关系,前者关心社会结构,后者关心社会行为。有人可能有这样的疑惑,社会学专业性不强,没有特别对口的职业,对于有美国留学意愿的人来说,这也就成为觉得这个专业比较“虚”的原因。但既然存在这个专业,那么肯定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以下是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分析 1、专业的调查公司。包括媒体调查公司和市场调查公司,例如央视零点调查公司。这类是主流的社会学就业对口渠道。因为社会学专业系统学习了“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及“社会统计学和数据分析技术”,和SPSS等课程,可以很好的胜任此类工作。 2、文秘和咨询方面的工作。目前咨询公司很多,需要社会学方面的人才。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完全可以胜任公关策划和公共形象设计等文秘相关职位的。人事或人力资源,和猎头公司职员。因为社会学专业包括“社会心理学”、“劳动社会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和“公共关系”等课程。 3、杂志,电台、电视台等传媒方面的记者、编辑和策划的工作。社会学专业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对社会时事和社会生活有独特视角人才,其写出的新闻报道或社会评论才会有深度。这方面的工作比较适于文笔好、文科功底好的同学。 4、应聘国内外的NPO、NGO组织。目前国外此类组织越来越多地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

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费孝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一生是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连在一起的,其对社会学发展的伟大贡献,奠定了其在学术上不可动摇的地位。费孝通先生虽然如今已离我们远去,但是其留给我们的是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仍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追溯费老的学术历程,理清费老的学术轨迹,深思费老的学术启迪,对我们这些社会学的后辈来讲是非常必要的。 一追溯费老的学术历程 费孝通先生一生的学术努力是与其毕生的社会学中国化的追求分不开的,费孝通从事学术研究70年,学术历程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三四十年代对中国乡村的研究;社会学重建以后到九十年代对中国小城镇的研究和区域发展的研究;九十年代后期对文化自觉的研究,费孝通每一次的学术贡献都是社会学中国化曲折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进步。 (1)对中国乡村的研究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江村经济》(1939)《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乡土中国》(1948)《江村经济》是在吴文藻先生所倡导的实地的社区研究的方向指导下,运用功能学派的研究方法,取得的卓越成果。《江村经济》“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等体系的书” 该书“将说明变化着的乡村的经济动力和问题”(注费孝通:《江村经济》前言,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 这本书在社会学中国化上有两个突破:一是打破了模仿或者照搬西洋模式的状态,开始“企图运用西洋传过来的科学方法和已有的理论去观察中国的现实生活,更进一步想对中国会有这样的德问题作出解释”(注费孝通:“中国社会学的成长”载《社会学研究》第七期)二本书在人类学研究领域开拓上亦有重大突破。它离开传统人类学对未开化状态的研究,而首次开创了对世界上为数众多的在经济政治上占有重大地位的民族较先进文化的研究。(注郑杭生李迎生《中国社会学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P142) 《禄村农田》是《江村经济》的姊妹篇,同样以村落为单位的社区为研究对象,但是以土地制度为核心,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江村经济》中重描述相比,重解释,更具有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生育制度》一书主要对中国得乡村婚姻家庭、生育、性等各种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在此开始转向了微观社会结构的研究。 《乡土中国》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等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社会结构,这是社区学派研究的重大突破。 费孝通在早期的研究中提到:“从乡村研究里,我曾想逐渐踏进更复杂的市镇社区,可是因为种种限制,我没有如愿以偿。我计划的街集调查并没有实行。一直到现在,我还在找机会去实地研究一个市镇。至于比市镇更复杂的的都会,我还不敢做一个具体计划。但是我明白如果不了解乡村以外的各种总不同性质的社区很容易像摸象的瞎子,把象形容成四根大柱子。”(注费孝通:《乡土重建》,上海观察社,1948.p152-p153) 这个愿望终于在社会学恢复以后如愿以偿。从此费孝通开始迎来了第二个学术高峰期,费孝通把研究的重心放到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小城镇。 (2)对小城镇的研究 费孝通形迹踏遍大江南北,写了大量的学术著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小城镇大问题》(1984)《小城镇四记》(1985)《论小城镇及其他》(1985)《行行重行行》(1992)等。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费孝通把小城镇的研究重心放在了江苏,对小城镇作了系统的研究。其研究思路,在《小城镇大问题》中费孝通作了概括“类型、分布、兴衰、发展”。在这一时期,费孝通提出了“苏南、苏中、苏北”的划分。后期,费孝通把研究的视野逐步扩大,踏遍中国,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发展模式,比如温州模式、民权模式、珠江模式等,并在宏观上提出了区域发展的战略。 (3)对文化自觉的研究 90年代末。费孝通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了文化自觉上。比较能够体现其学术思想的就是《百年北大与文化自觉》,系统地阐述了其文化自觉地思想。

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三个转向

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三个转向 社会学是一门探究社会秩序得经世致用之学,发轫于19世纪初叶.社会学从其诞生之日起 就由于强烈关注社会咨询题,寻寻社会进展得规律,并在探究人与社会得关系中连续学科价值, 作为一门完全从国外引入得学科,社会学在我国最早是先贤藉 在西方国家被誉为“社会医学”. 以改造社会得工具,因此,经世济民便成为中国社会学最为鲜亮得特色.严复先生对社会学冠 以《群学肄言》,即寄盼望借助于科学得法则认识社会进展规律,探究社会得功能,提出治理社会咨询题得方法;燕京学派得吴文藻、费孝通从社区研究做起,从解剖麻雀中透视整个中国 社会,所谓差序格局关系中得乡土中国;梁漱溟、晏阳初投身乡村建设运动,从农村改革推动 工业化;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瞿秋白、李达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者立足中国土壤,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诠释了社会学得另一个面向.在改革开放后社会学恢复重建 得三十多年里,中国社会学人兢兢业业得学术探究之路,连续了先辈得旨趣,展示了自身得智慧,但也出现了偏颇,需要引发我们反思. 一、立场转向:由批判到批判性建设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学严密关切中国改革试验场域中发生得一切,“不仅固守住了传统阵地,而且还深入到国家和市场得核心区域,努力到市场中去看经济学家所看不到得东 〔1 〕利西,到政府中去看政治学家所看不到得东西,到法院中去看法学家所看不到得东西”, 用社会转型和社会建设难得得历史机遇,为中国得经济社会进展做出了较大贡献,社会学经验性、现实性得学科品质再一次彰显.一方面,中国社会学者陆续完成了一系列对中国社会转型 期社会结构、社会分层与流淌等领域卓有成效得研究成果,丰富了中国社会学实证研究,建立了与国际学术界对话得机制,形成了中国本土得社会转型中层理论系列,为党和政府社会建设 执政方针得提出奠定了学理基础;另一方面,以改版得《社会学研究》和《社会》为标志,社会学研究得规范性增强,研究水平在国内社会科学中脱颖而出,得到了其他学科得确信.〔2 〕尤其是在高校扩招得大潮中,社会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始终以质量为本,培养得一批优秀青年学 者正逐渐活跃在国内外学术舞台上,成为中国社会学研究得生力军.不管是频频见于媒体得社 会学话语显现得社会学概念生活化,各地大学学术报告讲坛上随处可见得社会学家得身影,依然政府决策中社会学因素得考量,中国社会学以其鲜活得色彩感染了经济增长中得中国社会,尽力将中国社会引向生活世界. 但与此同时,以批判现实咨询题为取向得社会学研究不仅占据了该学科得要紧阵地,而且成为人们对社会学学科特质唯一得认知.尽管在全面推动社会建设得当下,有学者提出中国社 会学应该以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为学科理念,〔3 〕循序渐进地推动中国社会学规 范进展.然而,仅仅流于对社会咨询题得犀利话语和面对亟需解决得诸多社会咨询题束手无策 得尴尬,成为中国社会学令人沮丧得现实写照.在网络成为我们社会一个不容忽视得信息传播 和情绪传导得情形下,是附和于大众媒介和舆论得责备声浪,并以专家得姿态自居,剖析声色兼备得媒体显微镜下积聚得社会咨询题,为布满得暴戾之气推波助澜,依然平复分析咨询题得 来龙去脉,以学科实证得研究专长寻寻社会事实得因果逻辑,富有创建地提供解决得途径和策 甘愿做默默无闻、行远胜于言得学术良心,需要每一位略,真正成为解除病灶得“社会医学家”, 中国得社会学者得反思、抉择和担当. 中国社会学者从马克思现实批判精神中猎取灵感,敏锐地发掘社会现实咨询题,自觉地追随鲁迅等公共知识分子得步伐,甘为公共利益得代言人,基本上无可厚非且应该鼓舞得品质.但我们同样也不盼望面对种种社会咨询题只有声讨.面对中国那个庞大得社会体系,不至于只 清末腐朽王朝得废墟上,能冷嘲热讽,而不见有识之士富有见地得一声呐喊.“师夷长技以制夷”, 尚且有魏源先生穿透时空得真知,在我们追求美好社会得征程上,怎能缺乏“重立悬破”或者“重立轻破”得知识分子群体?

中国社会学史——吴文藻与李安宅的关联探究

李安宅与吴文藻的关联探究 社会学 12145040 杨秋莎 一、人物介绍 (一)、个人介绍 李安宅(1900-1985年),河北省迁西县人。字仁斋,笔名任责。著名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家。曾任四川省政协委员,中国社会学研究会顾问、中国民族学会顾问、中国民俗学研究会顾问等。1926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赴美国深造。1938年赴甘肃拉卜楞寺对藏传佛教进行实地调查,后任教于成都华西大学。1947年到1949年在美英从事研究工作。1950年进藏任教。1963年任教于四川师范学院。1985年逝世。李安宅教授一生专治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藏学的研究,以综合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来观察社会,强调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农村及中国的边疆地区,并提出“社会学与人类学不必再分”的观点。他在知识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方面都有建树。是中国社会学和民俗学的创始人之一。 吴文藻(1901年12月20日-1985年9月24日),江苏江阴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吴文藻先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本土化、中国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积极实践者。1923年赴美国留学,进入达特茅斯学院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后又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并荣获了校方颁发的“最近十年内最优秀的外国留学生”奖状。在美国,吴文藻如饥似渴地学习现代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和研究之中。他先后学习了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学、统计学、人口学、逻辑学、伦理学、生物学、化学等众多的课程,并且还挤出时间学习了法文和德文1939年创立社会学系,并建立了燕京大学和云南大学合作的实地调查站。妻子为著名作家冰心。吴文藻大力提倡和推行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 (二)二者之间的联系 早年,李安宅考入山东齐鲁大学。这是旧中国13所教会大学之一,前生是由美国、英国等教会创办的山东基督共和大学。1924年李安宅考入燕京大学研究生班。燕京大学是美国政府利用清朝政府在八国联军进军北京后被迫签订分《辛丑条约》中向各国交纳的所谓“庚子赔款”中分给美国的一份三千万两白银,在北京郊外建造的一所大学。以培养亲美派和去美国留学的学生。1926年李安宅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从著名的人类学家吴文藻先生学习和研究,兼任助教。吴先生一向认为,人类学只靠少数人的努力是不行的,只有造就大批人才,才能取得巨大成就。因此,他十分重视培养人才的工作,先后培养了费孝通、林耀、李安宅、翟同祖、关瑞梧、黄迪等中国当今知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1931年,李安宅的《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考察》有商务印书馆出版。1933年吴文藻担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之后,更是大力的提倡和推行他的人类学中国化的主张。他认为,人类学要中国化,最主要的是要研究中国的国情,即通过调查中国各地区的村社和城市的状况,提出一些改进中国社会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