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船借箭》导学案(教师版)

《草船借箭》导学案(教师版)

《草船借箭》导学案(教师版)
《草船借箭》导学案(教师版)

2016学年下学期五年级语文科第五单元导学案(老师版)主备人:王美蓉审核人:

课题 19草船借箭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学习重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体会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案方法:

1、联系上下文,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认识文中的人物。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及复述,加深认识人物特点。

教案准备:

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至四十六回,了解当时巍、蜀、吴三国的形式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案时间:2课时

教案过程:

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简介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遗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2、自学生字词,通过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3、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以下问题:

○1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起因)他为借箭做了那些准备工作?他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经过)借箭的结果怎样?(结果)

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词语并抄写2遍,理解画“——”词语的意思。

妒忌都督甘心粗鲁迟延布幔私自水寨擂鼓呐喊支援

丞相曹军周瑜诸葛亮军令状弓弩手自有妙用神机妙算

2、比一比,再组词。

纳()漫()援()妒()呐()幔()缓()护()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入: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2、介绍历史背景。(课件出示)

3、学生齐读课题,解题,质疑:(如: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借到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字形,交流词语意思的理解。

2、小组合作探究:

○1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在哪几个自然段讲到的?除此还讲到了什么?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段意。

3、全班交流:

(1)课文脉络: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起因: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准备: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2)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计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最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3)再读课文,分析感悟

草船借箭的起因(1--2自然段):○1表面起因:周瑜借战事紧急,请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2实际起因: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加害于他。草船借箭前的准备(3--5自然段):草船、军士的准备。

草船借箭的经过(6--9自然段):诸葛亮借助鲁肃的帮助,施妙计用草船向曹操“借箭”。(详写)

草船借箭的结果(第10自然段):○1表面结果:诸葛亮神机妙算,周密布置,如期交箭。○2实际结果:挫败了周瑜加害自己的阴谋。

三、自主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

○1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请在文中画出相应的句子。

(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于是以共商军事,作战急需用箭为名,暗里是设下陷阱,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从周瑜不动声色的话中反映出他的险恶用心。)

○2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一方面诸葛亮顾全大局,为了维护蜀、吴联盟和战胜曹操的十万大军,所以不和周瑜计较。另一方面诸葛亮对于向曹操借箭的计划早就成竹在胸,所以他欣然地立下了周瑜想置他于死地的“军令状”,表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3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

(“军令状”是指接受军令后写下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他经过周密策划,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落入他设计好的圈套,周瑜当然高兴。他为诸葛亮没有识破他的阴谋而高兴,为自己的阴谋得逞而高兴。)

四、自主学习3—9自然段

1、自读经过部分,请你思考:

○1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

○2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3谁能复述借箭的经过?

2、探讨交流。

五、自主学习第10自然段

1、自读结果部分,请你思考:

○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2、探讨交流。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1、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板书:神机妙算)

3、“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神机妙算: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表现在:他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将计就计,挫败周瑜。

二、自主学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句子,老师点拨。

(一)知天时(课件出示句1):“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经算准了这场大雾。表现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和神机妙算。)

(课件出示句2):“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鲁肃看到会很吃惊、纳闷,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②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读出吃惊的语气。

(二)懂地理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1、“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为什么这样做?

船连在一起是为了在大雾天气下不会走散,而北岸正是曹营所在的方向。

2、填空:诸葛亮开始让“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后来又让“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的原因是:为了使船两面受箭,保持船体平衡,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了掉头的时间。

3、回答问题:为什么要“一字摆开”?为什么要“擂鼓呐喊?”

答:“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船受箭面积大。“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假象,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

(三)识人心

1、识曹操(生性多疑)

○1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画出相应的语句。

○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说明什么?“笑着说”反映了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答:“一定”说明诸葛亮胸有成竹,神机妙算。“笑着说”反映了诸葛亮的从容淡定,运筹帷幄、料事如神。

○3你怎样体会诸葛亮的“笑”?

他是在笑曹操多疑谨慎,是讽刺的、轻蔑的笑;笑鲁肃忠厚守信,是宽厚友善的笑;笑周瑜计策落空,是自笑,胜利的笑。

2、识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你认真思考体会。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思考:从这句话你了解鲁肃的为人是怎么样的吗?

3、识周瑜(心胸狭窄、妒贤嫉能)

从文中找出体现周瑜性格特点的词句,认真体会。

三、合作探究,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诸葛亮早已识破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军中的确缺箭,不顾个人恩怨,将计就计,不仅挫败周瑜,而且借来军需;相反周瑜心胸狭窄,妒贤嫉能。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知天文○2识人心○3晓地理○4巧谋划○5心胸宽广,顾全大局

3、请你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周瑜:心胸狭窄,凶狠狡诈,妒能忌贤,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难,加害诸葛亮。

诸葛亮:顾全大局,豁达大度,足智多谋、才华卓越。

鲁肃:忠厚老实,顾全大局。

曹操:生性多疑,不睹虚实,不敢轻易出击。

四、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诸葛亮全转》、《三国演义》的46等相关章节。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学评》19课。

2、讲这个故事给爸爸妈妈听。

3、阅读《三国演义》的原著。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知天时(大雾漫天,江上面对面都看不清)有胆量

有肚量

懂地理(船头船尾相连朝向)有计谋

诸葛亮神机妙算识周瑜(心胸狭窄)知人善用

识人心识曹操(生性多疑)

识鲁肃(忠厚老实)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文章来自: 《留侯论》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课前预习案 【基础知识整理】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又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和。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遇到的生平第一祸事就是乌台诗案。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 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

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文史知识 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导学案全集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导学案使用说明 一、学案的编写意图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更有效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师生积极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为此,我们编写了集教与学于一体的学习资料。 小学语文“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融入了我旗“小语整改”、“自主探究式教学”等科研成果,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强化了读书训练,重视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得法。整个学习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的读书活动有层次、有梯度,导学案的设计真正落实了有效教学的教育理念。 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导学案的基本结构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法提示 学习准备 课时 六年级上册学案课前预习(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学后疑问) 我来盘点 自我挑战 学习过程合作探究自主、合作学习 作业布置 达标训练 拓展延伸 相关链接 三、板块使用说明 学生在学习每课前首先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法提示、学习准备”,在此基础上学生按要求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随时看看这些要求,切实做到心中有教材、有目标、有重点、有学法,一句话心中有数,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关于“课前预习”。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课前预习课文的能力,因此,我们设计了此环节。学生按照预习要求认真的预习课文。它包括三个小版块,即:基础知识、内容了解、学后疑惑。基础知识:主要是本课的字和词认识、理解和书写,是依据中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和读书的能力而设计的。内容了解:是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而设计的题目,是让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大意有所了解,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学后疑惑:学生在自学课文后还有哪些主要疑问记录下来,以供课上学习探究中共同解决,以此培养学生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能力。 关于“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它涉及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和教师点拨指导,是教与学于一体的集中体现,这个环节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圆满完成任务。它包括六个环节:自

(完整word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9草船借箭》的练习题

19草船借箭 一、读拼音,结合语境写字词。 1.yán cháng()友谊的方法是:抛弃dù jì()和zìsī()。 2.有了领导的dū zhàn(),再加上球迷的léi gǔ()助威、摇旗nàhǎn(),北京国安队的wài yuán()在这场比赛中表现积极。 二、比一比,再组词。 寨() 幔() 赛()漫() 援() 延() 缓()诞() 三、用“然”字组词填空。 谁能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呢?()这是周瑜在刁难诸葛亮。如果三天之内造不出十万支箭,诸葛亮()遭到杀身之祸。诸葛亮()很清楚周瑜的阴谋,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呢?原因有两个,一是诸葛亮这时只能团结周瑜,()就会影响联吴抗曹的大计;二是诸葛亮才智过人,早有妙计。后来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不得不对他()起敬。 四、改写句子。 1.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________________。(把比喻句补充完整) 五、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排列句子。 ()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成功。 ()诸葛亮请鲁肃帮助他。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短期造十万支箭来为难他。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鲁肃为诸葛亮做好借箭的准备工作。 六、多项选择。 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A.他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可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C.诸葛亮能掐会算,因为他是神仙。 七、课内阅读。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

【精品】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学习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课前预习】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 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 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 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 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 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 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 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 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 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 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 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 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 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 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 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 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 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 十分典型的律诗。 三、背景介绍 《秋兴八首·其一》是诗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又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四起唐王朝难以复兴。此时,老友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失去依靠,遂沿江 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时年已经50多岁,常年卧病在床,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情寂寞、 抑郁。《秋兴八首·其一》融合了夔州萧条的秋色、凄凉的秋声、诗人暮年多病的苦况和关 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四、疏通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 解释重点字词并尝试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最好翻译成为现代诗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2课 留侯论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留侯论 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情况。2.了解本文的论题及艺术手法。3.正确辩证地看待“忍”。 1.背景探寻 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应举,主考官欧阳修见其文,“惊喜以为异人”,疑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抑置第二。拆封看名,当时就说此人“当是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进士及第后因母丧回蜀。服孝三年,又赴京应制举。此《留侯论》是嘉祐六年(1061)正月作者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是苏轼的早期作品。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2.文学常识 史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记叙和评价的一类文体。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抓住一方面联系现实,体现现实价值进行评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挟.持()②圯.上受书() ③刀锯鼎镬.() ④虽有贲.、育() ⑤孺.子() ⑥称.其志气()

⑦鲜腆.. 而深折之( ) 答案 ①xié ②yí ③huò ④bēn ⑤rú ⑥chèn ⑦xiǎntiǎn 2.通假字 ①卒. 然临之而不惊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其所以微见. 其意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猝” 突然 ②“现” 显现 3.一词多义 ①过??? 必有过.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 矣 ②怪??? 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 ③其??? 非子房其.谁全之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所以??? 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⑤而???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 卒然临之而. 不惊 ⑥之??? 必有过人之 .节 子房之.不死者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答案 ①超过,超越/错 ②奇怪/“以……为怪” ③难道/大概 ④“用……的方式”/“……的原因” ⑤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⑥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 人: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

19、草船借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国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史记)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二、前置学习 1、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齐读课题),有人说《三国演义》是部谋略之书,是部知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中的谋略,智慧中的智慧。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同学们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尽管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认为诸葛亮最有谋略、最有智慧。诸葛亮最聪明,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诸葛亮有谋略有智慧的?(板书:诸葛亮神机妙算) 2、学习目标: 课文中哪些地方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请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线画下来,然后细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小组交流(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师巡视。) 四、展示交流 文中很多地方都描写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现在请你挑一处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来说一说,你是怎样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 预设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能算到第三天有大雾,说明他精通天文,气象,预测非常准确。)(板书:知天时)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5:第7课 诗三首《归园田居》(含答案)

诗三首《归园田居》 学习目标 1、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 2、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4、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点: 1、感受田园风光构成的优美意境。 2、理解作者归田园前的心境,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 学习难点: 1、感受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 1、走近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为“五柳先生”,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他幼年时,家道已衰落,家境贫寒。青年时期,由于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而且,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陶渊明的人生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导学案《草船借箭》

19.草船借箭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我能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学习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悟人物形象。 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前因后果。 学时: 2学时 知识链接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作者罗贯中。小说是以东汉末年(距今1700多年)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的,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草船借箭》就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内容改写的。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刘备又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课前独学 独学任务:

1.我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勾画不懂的生字词 2.我知道课文选自那部小说?对这部小说有哪些了解? 3.我能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独学方法: 对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争取联系上下文理解或借助工具书、向他人请教。 独学检测: 1.我会填 十万()箭一千( )草把子二十()船 六千()弓弩手一()快艇一()扁舟 2.我知道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中有关情节改编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又派兵进攻(),于是,()和()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独学一问: 课中导学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习过程

《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年级:高2013级班科目:语文主备人:张白杨审稿:备课组 课题:《诗三首》课型:研读鉴赏课课时:3课时姓名 《诗三首》导学案 教学目标、重难点: 1、知识目标: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初步把握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预习案 一、知识积累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2、历史上的曹操形象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曹操的理解可能更多的会受到“尊刘抑曹”的影响,不能公平的评价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的认识曹操,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曹操:A、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 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C、文学家(诗歌领袖):建安文学的领袖 曹操在文学上又很高造诣。他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在诗歌方面,吸收民歌的营养,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写了一些语言质朴的五言诗。他又善于写四言诗,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的四言诗又获得了升级。他的诗歌现存二十余首,大

留侯论导学案

《留侯论》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2.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3.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号,眉州眉山人,北宋时著名文学家。他才气横溢,文学成就很大,是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继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散文为之一,并称;诗并称;词并称;书法、、、苏并称,北宋则是苏、、、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苏并称;诗苏黄(庭坚)并称;词苏辛(弃疾)并称;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并称,北宋则是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儒、释、道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2、背景链接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留侯,指,字。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沧海,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史有《留侯世家》。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良无战功。刘邦说:“,,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留,城名,在今徐州市,有一种说法,具体在今睢宁境内。

《山中访友》优秀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学生要通过四篇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描绘的自然美景,感受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从而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本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但是他们的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无法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思路: 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整篇文章。朗读时,结合多媒体创制情境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情境中体验。从文眼(课题:山中访友)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

索: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逐一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 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或阅读经验,让学生在自我生活找到"文章"的内容,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 利用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引起学生的反思,得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这样的结论。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学习运用。

《草船借箭》导学案

《草船借箭》导学案 文峰小学:王善根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事情的起因或结果,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周瑜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搜集相关资料,走进课文。 阅读课后的资料袋,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2、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1)、给课文后面的生字注音并组词,找出自己易读错的读音、写错的字写下来。 A、易读错的读音: B、易写错的字: (2)、写出需要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妒忌:军令状: 推却:迟延: 调度:神机妙算: 3、积累词句 A、我记住了这些新词: B、我积累了文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4、准备与老师、同学交流的问题: 二、小组讨论展示 活动一:初读课文,感悟大意,思考下列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理清文章的脉络。(按起因、准备、经过、结果进行分段) 活动二: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周瑜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的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1、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周瑜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你从中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2、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周瑜,反而立下军令状?从中你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3、分角色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象他们当时的表情、动作、语气,来体会周瑜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的特点,再现人物形象。 三、达标测评 1、读拼音,写词语 dù jì chí yán dū dū tuī què chéng xiàng léi gǔ nà hǎn ( )( )( ) ( ) ( )( ) 2、把画线的词语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使句子意思不变。

《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用)

《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用)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初步把握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前自学 一、知识积累 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代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2、历史上的曹操形象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曹操的理解可能更多的会受到“尊刘抑曹”的影响,不能公平地评价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的认识曹操,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曹操:“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述志令》 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裴松之:“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三国志(注)》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国志》A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 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C文学家(诗歌领袖):建安文学的领袖 曹操在文学上又很高造诣。他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在诗歌方面,吸收民歌的营养,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写了一些语言质朴的五言诗。他又善于写四言诗,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的四言诗又获得了升级。他的诗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抱负,他的诗风刚健古直、气韵雄浑、慷慨悲凉,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 3、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第一单元课文导读 一、单元学习内容 大自然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走进大自然,那美丽的风景会让人陶醉,那盎然的生机会让人激动……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它等待着我们用心灵去倾听,去感受。本组教材就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 《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 二、单元学习重点、难点 1、培养我们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2、引导我们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三、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组,要会写19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品味优美的语言,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3、整体感受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的。 4、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过程与方法 1、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丰富课堂内容。 2、运用多种朗读方式,领悟课文内容。 3、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解释词语、句子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培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趣。 四、单元学习方法

本组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山中访友》把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山雨》以合理而新奇的联想把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草虫的村落》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生命、美丽与智慧。《索溪峪的“野”》一文,生动的语言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学习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本组教材的特点,融会贯通。采用以读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进入情境,浮现画面,体会重点句子的思想感情。读写结合,丰富语言的积累。 五、单元课时安排 学习本组课文建议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1、《山中访友》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重点难点: 本文的学习重点:一是通过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体会他一路上的好心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积累语言。 难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法提示: 同学们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以从理解课文题目展开,然后细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①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②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③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④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通过同学之间交流。在交流中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达标 友情提示:充分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难读处做上记号,多读几遍,争取读正确、读流利。 1、通过认真朗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①、瞧,本课的生字我都会注音了!(我还能总结一下识字方法) ()()()() ( ) 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

草船借箭导学案

五年级上册 14 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联系上下文领悟“神机妙算”。 2.扣住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识天识人的本领。 3.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调动积累,揭题激趣: 1.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你熟悉《三国演义》中哪些人物、哪些故事?(学生说说)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题) 二、检查讨论: 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能告诉老师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分别有着怎样的关联,发生了什么事? ⑴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联系。 妒忌的意思、妒忌的原因,妒忌和造箭的联系 ⑵说说周瑜和鲁肃之间的事情 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打算怎样造箭。 ⑶说说诸葛亮和鲁肃之间的事情。 A.弄清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准备船只、军士等,并要求鲁肃不要把这件事告诉周瑜。

朗读诸葛亮请鲁肃帮忙的话,着重理解诸葛亮向鲁肃借些什么,还要如何布置草船。 B.鲁肃是怎么做的,抓住“果然”,弄清和上文的关系。 ⑷简要理解诸葛亮和曹操之间的关联。 诸葛亮在第三天带着二十条草船假装进攻曹军,曹操不敢派兵出来,叫了弓驽手射箭防御,诸葛亮的草船上插满了箭。诸葛亮带着这些箭驶回去,兑现了当初立下的军令状。 4.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研读对话,体会人物内心 1.通过前面的阅读,我们知道了周瑜要求诸葛亮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实际上是因妒忌而要陷害他。周瑜怎么把这个任务交给诸葛亮的,诸葛亮又是怎么接下这个任务的?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两人的一对一答,你会发现两人的话很有意思。同桌分角色互读,然后说说两人的话分别包含着什么意思。 2.指名一对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完后分别请学生以“周瑜”、“诸葛亮”的身份说说自己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说。 教师点拨、指导。针对学生回答情况,抓住有关语句指导朗读,帮助体会人物言外之意。 从周瑜的“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明知故问,为泄私怨,以公事相要挟,借军情紧急,步步紧逼的心理活动;从诸葛亮“用箭最好”、“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的豁达大度,沉着镇定、胸有成竹。 四、自由读3—5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五、精读课文第6—10自然段 1.鲁肃应邀随诸葛亮一起去取箭,经历的“草船借箭”的一幕使他又惊又叹。他回来后向周瑜讲述诸葛亮的借箭经过,肯定会赞叹诸葛亮的招招神机妙算。 默读第6—9自然段,想一想:如果你是鲁肃,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高超之处?在自己有所发现的地方做上记号,加上简单的批注;读不懂的地方也做上记号,准备共同讨论解决。 2.学生默读思考、批注后,用角色置换的方式向大家作交流。 你作为鲁肃,经历了“草船借箭”的一幕,发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巧妙、高超之处? 教师参与讨论,点拨引导。扣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

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学案1

《古诗三首》学案 【学习目标】 1.会认“鸳、鸯”等6个字,会写“融、燕”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根据注释理解诗意,结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心情。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院等。 2.认识本课生字。 rónɡ yàn yuān yānɡ 融燕鸳鸯 3.解释下列词语。 迟日: 泥融: 鸳鸯: 二、合作探究 1.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说说关于这首诗的题目“绝句”,你有哪些了解? 2.朗读《绝句》,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三、拓展练习 1.课下搜集杜甫所写的绝句,然后拿到班上来,与大家分享! 2.自选作业。 (1)画:画一幅画,画出春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2.认识本课生字。 huì chónɡ tún lú yá 惠崇豚芦芽 3. 解释下列词语。 三两枝:指两三枝桃花。 鸭先知: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 二、合作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里什么?然后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2)从画面上,我们能看出“正是河豚欲上时”吗? 第三课时

留侯论整理_教师版

<<留侯论>> 一基本字词 1.通假字 ①卒然临之而不惊( 猝) ②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现) ⒉找出下列古今异义词 ①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古义,抱负②必能信用其民矣 ⒊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人名词做动词,降低身份。 ②臣妾于吴者名词做动词,做臣妾。 ③油然而不怪者意动,以为怪。 ④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使动用法,使惊恐 ⑤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名词做动词称王 二、重点实词: ⒈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相互⒉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少,厚 ⒊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赤膊,表示谢罪⒋而非有平生之素交情。 ⒌养其全锋而待其弊保持⒍不称其志气相当 三、重点虚词 ⒈①彼其能有所忍也如果②非子房其谁全之难道③此其所以为子房欤大概 ⒉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竟然 ⒊①而世不察,以为鬼物认为 ⒋勾践之困于会稽在 ⒌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从 6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用,介词 .以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凭借,介词 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而,连词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来,目的连词 7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用来,连词 所以观其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的原因 四、重点句式 1.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被动句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判断句 五、句子翻译 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情,一般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2.天下有大勇者,卒而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是因为他报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3.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张良从圯上老人那儿接受赠送的兵书,这件事实在荒诞不经。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地出来考验张良的呢? 4.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5 草船借箭导学案

5 草船借箭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读拼音,写词语。 他dù jì( )小亮的才干,sī zì()逼迫小亮立下一定要完成任务的j ūn lìng zhuàng()。但小亮shén jī miào suàn(),先他请来了c áo ( ) 老师。在老师的帮助下,轻松地完成了任务。 二、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妒忌(yǐ jì) 幔(màn wàn)子都督(dū dōu) 水寨(zhài zài) 丞(chéng céng)相呐喊(nèi nà) 调(tiáo diào)度 三、比一比,再组词。 诸( ) 虚( ) 妙( ) 都( ) 虑( ) 沙( ) 著( ) 虎( ) 炒( )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商议——()退却——()委托——() 预计——()招待——()迟延——() 五、根据课文填空。 1.《草船借箭》节选自《》,作者是()。 2.草船借箭的起因是( );草船借箭准备是( );草船借箭的过程是( );草船借箭的结果是( ) 第二课时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________ ,接着写了________ ,着重写了 ________ ,最后写了________ 。

二、下列哪些选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A.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可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C.他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诚信向他借船没事,周瑜聪明过人,曹操生性多疑。 D.诸葛亮能算,因为他是神仙。 三、品味探究,选择正确的答案。 1.“鲁肃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箭的事,只说……” 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鲁肃________ (1)忠厚守信;(2)欺骗周瑜;(3)不诚实 2.从“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诸葛亮 ________________。 (1)胆量很大;(2)谋划周密,安排巧妙;(3)不拍牺牲 3.“雾这样大,曹操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这段话是________ 对________ 说的,表现了他________ 的特点。 (1)鲁肃诸葛亮贪酒;(2)诸葛亮周瑜勇敢;(3)诸葛亮鲁肃自信 4.从“曹操下令说:‘江上雾大……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诸葛亮________ ,曹操 ________。 (1)足智多谋谨慎多疑;(2)勇敢机智小心谨慎;(3)神机妙算爱惜士兵 四、阅读《三国演义》中感兴趣的章节,说说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请简要说明理由。 五、拓展阅读(选做) 《三国演义故事》节选 ①那年,曹操占领了荆州,又派兵追赶刘备。考虑到自己兵马少,抵挡不住曹操,刘备决定先撤退。 ②在撤退过程中,当地很多百姓追随而来。大家扶老携幼,推车挑担,慢慢腾腾地赶路。见此情景,不少将领劝说刘备:“干脆把百姓留下吧!曹军追上来,可就完啦!”“想想后面的曹军,可都是轻骑,一天一夜能跑三百多里呀!”“不”!刘备回过头望着连哭带喊的百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