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它是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

保证实现政府的职能。

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1

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3)享用社会公共时无需支付或只需支付少量,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水多付出就多享用,

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

(1(4)

(公

(3)

(1)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供给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

是资源配置效率用什么指标来表示,如何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总效率以及财政在配置资源中的特殊机制和

手段。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A、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

B

C

D

系数<1,系数越小,越趋于公平。根据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出于0.3—0.4之间被视为合理区间。我国目前的系数已近接近0.5,

说明收入差距已经较大,而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A、合理界定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

B、规范工资制度;

C、加强税收调节;

D、加大转移性支出力度;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2

3

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

定与高速的最优组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使

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第三章

财政支出功能分类:

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

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国防、外交、科技等

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政府某项活动的某一方面的工作:“教育”

期使用的固定资产。

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即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可将全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

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政府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对分配的影响是间

接的。

(1)

公式:?G(%)=?G/Gn-1=Gn–Gn-1/Gn-1

【?G代表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财政支出的增(减)额,Gn代表当年财政支出,Gn-1代表上年财政支出】

(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以Eg表示。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

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Eg=?G(%)/?GDP(%)

(式中?GDP(%)=?GDP/GDPn-1=GDPn-GDPn-1/GDPn-1代表GDP增长率,?GDP代表当年GDP相对于上年GDP的增长额) (3)

公式:

(1的比重

之产生,社会公众同样需要政府出面进行管理和调节。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经济资源被集中在政府手中,政府的职能范围,在公众的推动下不断扩大,公共支出的规模相应地也就会出现持续增

长。

(2)皮科克和威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即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财政支出的比重会增加。但在危急时期过去以后,公共支出并不会退回到先前的水平,因此,每一次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都会导致财政支出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这种财政支出上升的规律,被称为替代—规模效应理论。(3

的增

的,但它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应是下降趋势。

我国行政管理费规模及国际比较:改革开放前,我国的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但自改革开放后总体呈现占比升高趋势(部分年份除外)。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费占财

政支出比重较世界主流国家高出很多。

我国行政管理费规模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1、经济总体增长水平2、财政收支规模3、政府职能与机构设置(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

4、行政效率及管理费本身使用效率低

国防支出:是用于国防建设和解放军方面的费用。我国国防支出

重点:

社会保险支出的性质:在财政支出项目中也是一项经常性支出,

它的属性属于转移性支出。

社会保险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

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政府实施社会保险制度的意义:1、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矫正市场分配的不公2、发挥“内在稳定器”作用3、私人保险或商业保

险市场存在种种局限

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特点:1、保险项目名目繁多2、社会保

4、西

(社

第五章

政府性投资支出的一般性分析

社会总投资可以分为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两部分

特点比较:

政府(财政)投资:目标在于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对于盈利性并不过分看重;多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非政府投资:首先要考虑经济效益,通常不能兼顾社会效益;投

资于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

政府投资在全社会总投资中占的比重不同的原因:1、经济体制的

1、

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实行“三补贴”政策。3、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入。4、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5、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

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

第六章

财政补贴: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与社会保险支出的区别:财政补贴总是和相对价格的变动联系在一起;社会保险支出则与

2、

4、消

公平竞争3、长期过多过广的补贴,人为地扩大了经济体系中的政府行为,相应的缩小了市场活动覆盖的范围4、某些补贴的不当,扭曲了价格体系,扭曲了合理的消费结构,加大了宏观调控

的难度。

完善财政补贴的思路:1、取消不符合WTO规则的补贴2、合理利用可诉补贴3、用足用好不可诉补贴:增加对落后地区的补贴;运用财政补贴,加强环境保护;运用财政补贴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的加速发展。4、调整现行一些效率不高的补贴:改变农业补贴方式;取消对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

}

A

B

C)税收抵免: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之处,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理论1000万,纳税1000*20%=200万,减免税额40万,需纳税160万)

B&C的不同之处:纳税扣除是从应税收入中减去一定金额,而税

收抵免是在计算出应纳税额后,从中减去一定数额

C)优惠税率:指对合乎规定的企业课以比一般较低的税率。本来

按20%缴费,后按15%缴费

E)延期纳税:“税负延迟缴纳”,允许纳税人对那些合乎规定的税收,延迟交纳或分期缴纳其应负担的税额,相当于纳税人得到一

F

200 G

H)

1、

一。经济影响财政的因素主要是经济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收入分配体制,价格水平等。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制约。一般,经济发展水平高,财政收入总额大,占GDP的比重也高。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

规模的影响实际是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研究的深化。

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调整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是必需的,但必须有缜密的整体设计,并要考虑国家财政的

承受能力。

3、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价格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995

1、

2、

难以满足各部门正常的公共需要,特别是各部门的公共投资,于是各部门纷纷出台各种收费和基金项目,预算外以及随之而

来的制度外资金迅速膨胀。

3、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来看,由于长期实行财

政包干制,财政收入增量向地方倾斜,中央可支配收入占全部

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

4、从财政与银行的关系来看,在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逐年下降的同时,居民储蓄急剧增长,银行贷款呈迅速扩

张的趋势。

4、税收的法治性和规范性强,而收费的法治性和规范性相对较差,

容易诱发滥收费现象。

第八章

税收:税收是与国家的存在直接联系的,是政府机器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即政府保证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基础;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是国家参与并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国家在征税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即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因而税收的性质取

转嫁的条件下。

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

征税的根据。

税源:是指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如财产税的课税对象是

纳税人的财产,但税源往往是纳税人的收入。(弄清税源和课税对

象的区别)

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

课税标准:指的是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或称课税依据。如纯所得额、商品流转额、财产净值等。

(3

二者中前者照顾的是低收入者,后者则是对所有纳税人的照顾。课税基础:简称税基,是指建立某一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

或依据。

税收分类:

1、按照课税对象的性质分: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

2、直接税与间接税

3、按课税标准分:从量税与从价税

4、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价内税(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

的)和价外税(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

1、

。2

征税对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

公平类税收原则(发达国家—公平为先):

1受益原则(按个社会成员享用的份额来承担,难量化,难执行);2能力原则(支付能力为标准,有收入再分配的作用,有利于实

现社会公平)。

税收效益类原则(新兴市场国家—效率为先,兼顾公平):1、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又称,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指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保证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应有利于经济发展)2、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税制岁对纳税人、可证对象、

漏税和抗税等。--违法行为

税负的转嫁方式:

前转方式:又称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降税负转嫁给

购买者。

财政的概念与职能(二)

财政的概念与职能(二) (总分:7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总题数:32,分数:32.00) 1.财政分配的目的是( )。 A.筹集建设资金 B.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C.保持汇率稳定 D.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A. B. √ C. D. 财政分配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这种需要属于社会公共需要。所谓社会公共需要,是指向社会提供公共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2.下列支出项目,属于保证执行国家职能需要的是( )。 A.高等教育 B.铁路设施 C.国防建设 D.电信服务 A. B. C. √ D. 保证执行国家职能的需要包括执行国家政权的职能和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如国防、外交、公安、司法、监察、行政管理,以及普及教育、基础科学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卫生防疫、保健等。这类需要是典型的社会公共需要。 3.财政通过调节使企业在大致相同的条件下获得大致相同的利润,这个职能是( )。 A.资源配置职能 B.收入分配职能 C.经济稳定职能 D.经济发展职能 A. B. √ C. D.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主要是通过调节不同经济主体的收入水平和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来实现的。财政调节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水平,主要是通过调节使经济主体的收入水平能够反映其经营管理水平和主观努力状况,在大致相同的条件下,使每个经济主体获得大致相同的收入。 4.下面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手段是( )。 A.允许进行抵扣税款的增值税 B.按比例征收的企业所得税 C.社会保障支出 D.发行国债增加基本建设支出 A. B. C. √ D. 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表现在财政收入和支出两方面的制度。在财政支出方面,主要体现在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补贴、救济和福利支出等)的安排上。 5.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 )。 A.c+v B.c+v+m C.v D.m A. B.

财政概念与职能

第一章财政的概念与财政的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一、财政的概念 1、什么是财政?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由于观点不同,所下的定义有所不同。按照“国家财政论”的观点,所谓财政是指以国家为主体分配资金活动。讲具体一点就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对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GNP)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经济活动。而如果按照目前提倡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实行的“公共财政论”的观点,所谓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保证社会公共需要,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所进行的分配和再分配的经济活动。这里的区别只是:一个是讲国家集中和分配资金是为了实现国家行使职能的需要;一个是讲国家或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是为了保证社会公共需要。 2、财政分配的内涵: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分配活动,那么分配的主体是什么?客体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性质是什么?这是必须也应当要弄清楚的问题。 ①财政分配的主体。就现代财政分配的主体来看,“国家财政论”与“公共财政论”的学者们并无多大分岐,一致认同国家或政府在财政收支活动中负有特殊重要地位,国家或政府就是财政分配的主体,其他社会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其本身所进行的分配活动,不属于财政分配活动,只有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才是财政分配活动。这里所讲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通常指资源配置;也包括生产成果的分配,即对单位和个人的收入分配的安排和调整。 ②财政分配的客体。即财政分配的对象,是国民生产总值(GNP),主要是指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在社会商品总价值量中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V+M,也就是一定时期一国新创造的价值量。其中,”V+M”中的M量,也就是剩余产品价值,是财政分配资金最主要来源。“C”被马克思称之为补偿基金的部分,即生产资料消耗的部分,自1985年国家取消集中企业折旧基金以后,基本上不再构成财政收入的来源。 ③财政分配的目的。即国家或政府为什么要进行财政分配?“国家财政论”者认为,是保证社会公共需要。目前保证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主要是三方面:一是公共权力方面,即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费用,国防、外交、公检法等支出需要;二是公共事业福利方面,即普及教育、公共卫生、基础科学、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抚贫救济等支出需要;三是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包括各种国有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海港、码头,江河湖海治理,各种水利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等项支出的需要。讲到这里,要特别提示一下,实现国家行使职能的需要和保证社会公共需要到底有什么区别?这里作出简介:厦门大学邓子基教授认为:国家行使职能的需要涵盖了“社会公共需要”。自阶级产生以后的人类社会里,所谓“社会公共需要”是由国家来执行的。所以社会公共需要自然也就表现为国家的需要,即实现国家行使职能需要。但反过来“社会公共需要”却不能包涵国家行使职能的需要。因为国家行使职能的范围永远大于“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关于“国家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它是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 保证实现政府的职能。 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 1 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3)享用社会公共时无需支付或只需支付少量,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水多付出就多享用,

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 (1(4) (公 (3) (1)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供给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

是资源配置效率用什么指标来表示,如何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总效率以及财政在配置资源中的特殊机制和 手段。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A、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 B C D 系数<1,系数越小,越趋于公平。根据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出于0.3—0.4之间被视为合理区间。我国目前的系数已近接近0.5, 说明收入差距已经较大,而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A、合理界定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 B、规范工资制度; C、加强税收调节; D、加大转移性支出力度;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2 3 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 定与高速的最优组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使 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第十六章开放经济下的财政问题 复习与思考 1.简述国际税收的内涵。 答:世界各国公认的国际税收定义,是指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权益的税收活动。税收的国际化主要是由所得税和财产税的跨国课征引起的,因而国际税收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在所得税和财产税课征上所发生的国家之间的权益关系。 国际税收以一般税收为基础和前提,是一般税收的延伸和派生物。但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本输出和跨国公司的涌现,特别是国际经济合作和交往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跨国所得、跨国财产和跨国纳税人,国际税收活动才可能形成。 间接税制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但因其具有明确的地域概念,不能跨国课征,因而也不可能出现国际税收问题。由于以所得税为代表的现代直接税的发展,才使国际税收活动成为现实,国家之间的税收联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了公正处理国际税收问题,世界各国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系列准则和惯例,国际税收由此才成为一个独立的范畴。税收是一种法律规范,国际税收同样以法律制度为基本表现形式,并在某种意义上被称为“国际税法”。但是,由于不存在一种超国家的政治权力,因而也不存在一种超越各国税收法律之上的国际税收法律。所谓国际税收法律实质上是指协调各个国家对外征税法律的约束性规范,是处理国家之间税收分配关系的惯例,国际税法只有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才具有实践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各个国家的涉外税收制度是国际税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各个国家课征涉外税,最容易引起国际税收问题。但是,涉外税收毕竟不等于国际税收,就像涉外法律不等于国际法一样。 2.简述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方法。 答:国际重复征税是以税收管辖权的冲突(即存在两个以上征税主体)为前提的,是由各国税收法律的冲突引起的。国际重复征税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必然会对国际经济合作与交往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消极的。首先,国际重复征税给跨国纳税人造成额外的税收负担。其次,国际重复征税阻碍国际资本、商品、劳务和技术的自由流动。再次,国际重复征税违背税收负担公平合理的原则。 避免国际重复征税可以有三种协调的途径:一是限定各国惟一地行使居民(公民)税收管辖权;二是限定世界各国惟一地行使地域税收管辖权;三是允许各国同时行使两种以上的税收管辖权。在发生冲突时,承认一种税收管辖权的优先地位,而其他的税收管辖权从属行使。显而易见,第三种做法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轻重复征税现象,而且可以得到各个国家的认可和赞同。当前,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地域税收管辖权优先的原则,即在出现税收管辖权冲突时,由来源国优先课征,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减轻乃至消除国际重复征税问题。 因此,国际重复征税减除实际是指行使居民(公民)税收管辖权的国家,通过优先承认纳税人向行使地域税收管辖权国家缴纳税收,借以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一种形式。 有了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正确途径,还需要有一系列的具体方法。从世界各国的实践考察,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1)扣除法和低税法。扣除法指一国政府为了减除国际重复征税,从本国纳税人来源于国外的所得中,扣除该所得所付外国所得税款,就其余额征税的方法。低税法指一国政府对本国人来源于国外的所得,单独制定较低税率以减轻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这种方法与扣除法类似,不能彻底消除国际重复征税。(2)免税法。指一国政府单方面放弃对本国纳税人国外所得的征税权利,以消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国家,不仅承认地域税收管辖权的优先地位,而且承认其独占地位。例如,有的国家仅对国外已税所得免税,鼓励本国企业、个人向海外投资;有的国家不论国外所得是否已税,只要汇回本国就予以免税,以鼓励向国内汇款。免税法对本国经济权益影响

第一章财政概念复习题

第一章财政概念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①企业②国家③家庭④社会团体与组织 2.国家政治权力在经济上实现自己的形式是() ①公债②上缴国有资产收益③税收④工资 3.社会主义财政本质的社会特征可概括为() ①取之于民,用之于民②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③取之于民,用之于己④灵活性、无偿性、固定性 4.财政分配属于社会再生产的() ①生产环节②分配环节③交换环节④消费环节 5.()形式在社会主义的社会产品和国民收人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 ①财政分配②信贷分配③价格分配④工资分配 6.财政分配的目的是() ①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国家②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③实现国家职能④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7.主张“财政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财政是国家财政”的观点是() ①国家分配论②价值分配论③国家资金运动论④社会共同需要论 8.财政产生的首要条件是() ①社会条件②历史条件③经济条件④政治条件 9.财政产生的必要条件是() ①社会条件②历史条件③经济条件④政治条件 10. 财政属于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中的()环节 ①生产②分配③交换④消费 二、多项选择题 1.财政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 ①组织收支活动②调节控制活动③监督管理活动④优化服务活 动⑤公司理财活动 2.财政属性的分配主要包括() ①政治权力属性的分配②思想属性的分配③财产权力属性的分配 ④文化属性的分配⑤意识形态属性的分配 3.财政与信用、价格等的性质差异,主要表现为() ①国家主体性②计划性③人民性④无偿性⑤强制性 4.财政产生的条件有() ①社会条件②文化条件③经济条件④历史条件⑤政治条件 5.奴隶制国家的财政支出主要是() ①战争②王室费用③祭祀④兴修水利支出⑤纳贡支出 6.我国古时在()和()两个朝代曾通过编制预决算来借以考核官吏① 殷商②周③秦④汉⑤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