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农民行为分析的原理与方法(8047)自学考试大纲

一、本课程性质与设置的目的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农民行为分析的原理与方法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主要特点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较多,也有很强的应用性。课程设置是为了让考生了解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在农业推广中应用心理学知识去理解农民心理与行为的能力。学习时注意理论结合实践,融会贯通。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

农民行为分析的原理与方法是农业推广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学习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认识农民在生产劳动中对于农业科技的认识和使用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及其发生、变化的基本规律。学习该课程有助于人们预测农民在面对进行农业推广时可能表现出的心理与行为;有助于人们找到更适合于农民的农业科技推广的方式与途径;有助于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和农业推广的工作效率。

对自学者要求按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相同课程的要求进行水平合格考试。目的在于检测课程学习者是否达到课程合格水平。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学习该课程要求学习者能够掌握课程所涉及的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领会心理与行为的发生、变化的基本规律;能够应用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对农业推广过程中的农民的心理与行为现象进行解释;并且,能够综合应用所学到的知识与理论,在农业推广过程中有积极促进农民行为的改变,以提高农业推广的效率。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与本专业所开设的公共课程联系密切。如学习本课程为学习“农业传播与沟通”提供了理论的基础,而对“农业传播与沟通”的学习将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领会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同时,学习本课程还为学习“农村社会调查”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基础知识是:1、各种心理现象的概念和特征2、各种心理现象的有关理论3、个体在心理特征、个性特征及其年龄上的差异4、人际间的心理及其相互作用5、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6、了解人的心理现象对现实工作、生活的意义。7、农业推广中的农民行为

本课程学习的重点是:

1、人际间的心理及其相互作用

2、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3、个体在心理特征、个

-1-

性特征及其年龄上的差异4、了解人的心理现象对现实工作、生活的意义5、农业推广中的农民行为

本课程学习的难点是:了解人的心理现象对现实工作、生活的意义。

本课程学习的疑点是:心理现象的解释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每一种理论都有它的可以解释和不可以解释的现象。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一)自学目的与要求

1、重点: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一般了解: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3、一般掌握: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4、熟练掌握: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三)考核知识点

1、心理学的定义

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3、心理学各主要理论流派

4、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四)考核要求

1、识记:心理学的定义,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背景和事件,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领会: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理论观点。

3、简单应用:心理学与农民行为分析的关系,在农业推广工作中应用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自学目的与要求

-2-

1、重点:意识的性质,注意的概念,特点与分类,睡眠与梦。

2、一般了解:注意与意识的关系,生物节律。

3、一般掌握:睡眠的阶段,梦的研究,意识的特殊现象。

4、熟练掌握:意识的性质,注意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意识的性质

第二节注意

第三节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第四节意识的特殊现象

(三)考核知识点

1、意识的概念与意识活动的内容

2、意识的不同状态

3、注意的定义、特点和种类

4、睡眠的阶段

5、失眠的原因解释

6、梦的解释与研究

7、催眠的概念、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与催眠理论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意识的概念,注意的概念与种类,催眠的概念。

2、领会:意识的不同状态,睡眠的阶段与失眠的原因解释,梦的研究,催眠的理论。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自学目的与要求

1、重点: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与基本特性,基本听觉现象与基本视觉现象,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2、一般了解:感觉的生理机制,知觉的种类。

3、一般掌握: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基本听觉现象和视觉现象,社会知觉的概念。

4、熟练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特性,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感觉的概述

第二节视觉

第三节听觉

第四节知觉——感觉的整合

-3-

第五节社会知觉

(三)考核知识点

1、感觉的基本概念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3、基本的视觉现象和机制

4、基本的听觉现象和机制

5、知觉的概念、特性和机制

6、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社会认知的过程。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感觉、知觉和社会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特性。

2、领会:基本的听觉现象和视觉现象,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觉、听觉和视觉的生理机制。

3、简单应用:社会认知的过程。

4、综合应用: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几种效应在农业推广中应用。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一)自学目的与要求

1、重点:记忆的概念与基本过程,记忆的系统,遗忘的规律与原因,学习的分类与策略。

2、一般了解: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记忆与学习的关系。

3、一般掌握:记忆的类型,提高记忆的方法。

4、熟练掌握:记忆的概念与基本过程,记忆的系统,遗忘曲线和遗忘原因,学习的分类与学习的策略。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记忆概述

第二节记忆系统

第三节遗忘

第四节学习

(三)考核知识点

1、记忆的概念与基本过程、记忆类型、记忆系统

2、遗忘曲线与遗忘的原因

3、提高记忆的方法

4、学习的定义与分类

-4-

5、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

6、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四)考核要求

1、识记:记忆、遗忘、学习的定义。

2、领会:记忆的过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特征与关系。

3、简单应用:遗忘曲线与遗忘的原因,提高记忆的方法。

4、综合应用:在农业技术传授和农民学习农业技术中如何应用学习的几种类型与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

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

(一)自学目的与要求

1、重点:思维的概念与基本特征,概念的形成过程,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一般了解:推理的过程,想象的含义。

3、一般掌握:思维的过程与种类,创造性的测量与鉴别。

4、熟练掌握:思维的概念与基本特征,概念的形成过程,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推理和问题解决

第四节想象和创造性培养

(三)考核知识点

1、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2、概念的形成过程

3、推理的过程

4、问题解决的定义、策略和方法

5、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6、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含义

7、创造性的测量与鉴别

8、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思维的概念和特征,创造性的概念。

-5-

西方心理学史考试重点(精)(新)

第一章绪论 1、把握西方心理学史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①就其内容而言,西方心理学史属心理学学科范畴。 ②该学科的性质是历史科学,而不是理论科学。 研究对象:研究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2、理解西方心理学史发展的内部动力和外部条件。 内部动力:①新的心理学实验事实与原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②心理学知识资料的积累与已有的心理学理论突破之间的矛盾。 ③心理学发展中分化与综合之间的矛盾。 外部条件:①生产实践需要和科学发展水平。 ②哲学思想观点。 第二章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1、试析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的基本问题及其发展的逻辑线索。 基本问题:灵魂的本质,即心身关系、心物关系 逻辑线索:以原始宗教神话中万物有灵论观念为心理学思想的萌芽; 以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两种心理学思想为主干; 以亚里士多德的生机论心理学思想为总汇; 以亚历山大城学派的生理心理学思想为补充;以官能心理学的形成成为归宿。 2、了解德谟克利特原子论、柏拉图理念论的思想及其对后来心理学有何影响。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质, 无数的原子永远在无限的虚空中向各个方向运动,相互冲击,形成漩涡,产生无限的世界。原子不可分割,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形状大小的差异。 (影响 : 柏拉图理念论:①承认思维的能动性、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以回忆的方式最原始的表现了天赋观念和内省法; ②触及到主体和客体、先天和后天、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互动关系; ③指出心理活动包括理性和非理性部分,两者既统一又矛盾着;④相传是欧洲最早提出知、情、意三分法的雏形;⑤第一次描述了接近和相似两条联想律;⑥觉察和感觉的相对性和对比、情感两极性以及梦和欲望的关系等。(影响 : 3、理解亚里士多德生机论思想的成就及其对后来的心理学影响。 成就:①首次提出心理是有生命体活动的形式和功能; ②坚持身心不可分割的统一性和心理活动的整体性; ③提出发生学的观点、进化的思想和比较心理学的研究形式; ④提出心理结构的知、意二分法;⑤发现联想的三定律;⑥发现亚里士多德错觉;⑦触及到视觉后象、感觉阈限、感觉相互作用和适应、对比等; ⑧对记忆、梦和欲动等心理现象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影响 :①建立了一个知识体系, 关于灵魂的研究可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两方面都同关于活动的机体的研究发生关系。②界说了灵魂的性质及其活动。③具体描述了人类的经验和行为。 (P47 第三章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1、了解中世际哲学心理学思想的观点与代表哲学家 ·阿奎那经院哲学观点:重视理智和抽象功能,把心理视为一个系统,承认知、情、意、行的相互依存性等方面有正面意义。但存在理智主义、温和唯实论和神学目的论的倾向。 ·伊本·阿尔·海塔姆:视觉心理学思想,以光学决定论为基础,提供了科学解释视觉形成的某些根据,创造了机械决定论产生的前提条件。

心理学自考名词解释必考内容

心理学自考历年真题概念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明确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言语沟通是指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流体智力是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 社会性发展主要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感觉记忆中经过进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时间短、容量有限。 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性规律,或从一般原理推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 程。 认知发展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发展,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的发展。 心理健康(广义)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指人的心理内容完整,协调统一,即人的知情意行完整统一满足社会的需要。 道德感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锁产生的情感体验。 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聚合思维是指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关键期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以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 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

学前心理学 教学大纲

学前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学前心理学 课程编码: 14203B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48学时(理论40学时;讨论8学时) 总学分:3学分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本科)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 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与方法,阐述和介绍了0-6、7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为今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幼儿保健学及“五大领域”活动设计等课程奠定了基础。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与特点,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和基本方法,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教学目的如下: 1、全面理解和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初步了解和掌握研究儿童心理的方法和技术。 3、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的形成和巩固。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普通心理学是一门“入门课”,在组织教学内容主要遵循“认识”、“理解”、“领悟”、“运用”四个基本要求。即: 1、正确认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心理观; 2、熟悉理解学前心理学的相关概念与理论,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3、学会领悟学前心理学研究的“悟性”,知道学前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研究; 4、熟练运用所学学前心理学知识和理论,正确看待与解决儿童的各种心理现象。 (二)课程具体教学安排 教学学时(48学时)=理论教学(40学时)+讨论与实验(8学时)

第一章绪论(3学时)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儿童发展的本质内涵 2、能掌握儿童发展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 3、能了解儿童发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4、能熟悉儿童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儿童发展的本质内涵 2、儿童发展的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导入及对本课程学习的初步规划(10分钟) 一、儿童发展的本质内涵(40分钟) 二、儿童发展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50分钟) 三、儿童发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0分钟) 四、儿童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40分钟) 四、作业 1、名词解释:儿童发展年龄特征横向设计纵向设计跨文化研究设计 2、儿童发展有何特点? 3、儿童发展领域包括哪些? 第二章儿童发展的基础(3学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分析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2、能了解遗传及遗传的影响因素 3、能掌握大脑发育及神经的可塑性 4、能熟悉儿童动作发展的顺序及原则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儿童发展影响因素探析(重点与难点) 2、大脑发育及神经的可塑性(重点与难点)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遗传与产前发育(1学时)

高觉敷__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高觉敷__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反应的科学。人的心理现象很早就引起了人类的注意了。古人以为在人体内有某一东西在主宰人的活动,这个东西被他们称为"灵气"或者"灵魂"。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约460,370)、伯拉图(公元前427,347)、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古罗马的伊璧鸠鲁(公元前约 341,270)、卢克莱茨(公元前约99,95)、西欧中世纪的奥古斯丁(354,430)、阿奎那(1224,1275)等人对灵魂或心理现象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说明西方国家的心理学思想是源远流长的,心理学确实有一个长期的过去。心理学作为一种科学的历史却很短。心理学这个名词在欧洲16世纪以前没有出现过。通过17到19世纪哲学心理学的研究和19世纪心理生理学的研究,心理学才得到了它的体系、科学事实和研究方法。而科学心理学的创立,若以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的心理实验室建立为标志,则至今仅仅有120多年的历史。 绪论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可上溯至古希腊(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约 460,370]、柏拉图[公元前427,347]、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等人对灵魂或心理现象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1879年,德国的威廉.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培养出一大批一流的心理学家,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距今不过120多年的历史。 一、心理学史的性质和对象 1、学科性质与发展动力 研究心理学发展的学科,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是历史学科而不是理论科学。 关于发展动力的两种观点:伟人决定论(托马斯?卡莱尔的《论英雄、英雄崇拜及历史上的英雄行为》——整个历史“归根到底是伟人史”)和时代精神决定论

简明西方心理学史考试重点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起源 泰勒士: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水是万物的根源,万物由水生成,消灭后复归于水。他认为磁石有灵性,世界是活的,充满着神。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家和物活论者,其哲学思想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的开始。 毕达哥拉斯:古希腊的数学家,提出了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他认为数及其关系是万物的根源。毕达哥拉斯学派致力于运用数学知识来理解世界,并最终影响世界。 赫拉克利特:是爱弗斯学派的代表。万物由火生成,又复归于火。变化是万物的唯一常性,但是这种变化也是合乎法则的。人的身体是土,人的灵魂是纯净的火,是人体中最热烈的部分,也是干燥的。 巴门尼德:埃利亚学派的重要代表。认为存在唯一不变的。承认理性的真实性,否认感觉的可靠性,认为只有理性才能认识真理,因此他是理性主义的奠基者。恩培多克勒:西西里学派的创立者。多样变化的万物是由四种不变的物质,即所谓的四根构成。四根是土、水、火、空气。爱使四根结合,憎恨使四根分离,由此生成万物。 德谟克利特:希腊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也是最后一个物理学家。不断运动着的微小原子颗粒是万物的基础。万物的本源是原子和虚空。物质世界本来就永远活动,是完全机械的作用。同时他认为心理活动也是机械的作用。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享有盛名的智者。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人的品质问题、治理国家问题,等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唯心主义,苏格拉底明确的将灵魂看成与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产婆术,知识是人的理性中固有的,教育的作用只是把人固有的知识引出来的,这也是他的教育方法“产婆术”的依据。“产婆术”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唯心主义代表人物。他又把灵魂或心理分成三个部分,即理性、意气和情欲。提高我们对世界认识的精准性的唯一方法就是测量和演绎推理。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被称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其《论灵魂》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部关于心理学的专著。白板说:经验又对心灵的内容负责。是由经验来装备的,人的心理视作一块“白板”。 达芬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达芬奇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反对二重真理说,认为只有科学才是真理。他重视感觉的作用,认为“我们的全部知识都是从感觉开始的” 特勒肖: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他曾在欧洲首创自然科学园(又称科学院或自然科学学社),对欧洲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斐微斯:他的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他主张从经验来研究心理现象。斐微斯对于病理心理颇有见地。 弗兰西斯丶培根: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他还提出经验归纳法,主张以实验和观察材料为基础,经过分析、比较、选择、排斥,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笛卡儿:(1)我思故我在。认为人的知识不是来源于感觉经验,而是来源于理性,理性的演绎性是唯一的正确的方法。(2)天赋观念论。心理观念有两类:一类是天赋观念,是先天具有的,不依赖于经验;另一类是获得性概念,源于经验。(3)身体是机器。迪卡儿虽未正式提出“反射”这一术语,但他却提出了反射论思想。

学校心理学大纲

[06058] 学校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二○○二年一月 指定用书:《学校心理学》,林崇德、辛涛、邹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参考书:1.邓明昱、郭念峰:《咨询心理学》,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刘翔平:《学校心理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Ⅰ.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学校心理学》是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的考试课程,目的在于帮助考生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检验考生对学校心理学主要内容的掌握水平及应用能力。 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青少年学生的具体表现。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学校心理学是顺应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而设置的。本课程强调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注重对考生在基本理论、方法和能力上的培养。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是使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掌握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技术,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常见问题,了解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以及行为矫正和训练的方法。 Ⅱ.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应理解学校心理学的实质,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了解学校心理学的缘起以及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理解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难点是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性质 (二)学校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第二节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缘起 (一)社会问题 (二)科技发达、生活优越且教育管理不严 (三)学校咨询事业的发展 (四)危机期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学校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二)学校心理学在学校里所扮演的角色 第四节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一)普通心理学是学校心理学的基础

学前心理学教学大纲

《学前心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 一、大纲制订的目的和要求: 学前心理学是我国高等师范学院开设的一门主要的教育专业课程。它是结合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具体实际,介绍学前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探讨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规律的一门核心课程。学好学前儿童心理学是毕业生将来到工作岗位上做好学前教育工作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 (一)目的 1.使学生掌握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基础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 2.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的自觉性。 3.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二)要求 1.学前心理学的教学应在讲授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基本概念及其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着重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的认识过程和情感、意志过程的特点、学前儿童的言语、学前儿童的个性、等基本知识,全面的认识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的规律。 2.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和需要,适当增加一些本地区学前儿童某些心理特点的科学教材。 3.学前心理学的教学应通过课堂讲授、实验、教育实践和课外活动等,让学生了解研究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培养他们研究学前儿童和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学问题的兴趣;提高其运用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学前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4.学前心理学应结合各项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向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本课程教材遍选的指导思想。 学前儿童心理学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选用心理科学中有利于实现本课程教学目的的知识,力求做到教材内容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使学生在认识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实质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过程中,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二)吸取学前心理科学的新成就,促进学科内容的现代化。

西方心理学史知识点总结复习过程

实验心理学建立 一、科学背景 约翰内斯·缪勒、赫尔姆霍茨、海林在感官生理心理学方面的重大成果,韦伯、费希那在心理物理学方面用实验法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不仅为实验心理学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对冯特进一步建立实验心理学给以重要的启迪、借鉴和推动。有人比喻,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哲学是母亲,生理学是父亲,而生物学是媒人。 人差方程、脑机能的研究、神经心理学、感觉心理学、 二、冯特心理学的体系 内容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内省法,客观测量,反应时和词语联想,心理产品分析法。 四、心理学的任务 1.心理元素的分析 感觉和情感,情感三维说,意志。 2. 经验的结合 心理复合体:由心理元素结合成,由感觉组成的心理复合体称为观念,由感情组成的心理复合体称为情绪,情绪导致意志。 联想的四种形式:融合、同化、合并、相继联想。 统觉:把特定心理内容由意识的范围提升到注意焦点的过程,具有创造性综合的功能。 心理复合的规律:创造性综合原则、心理关系原则、心理对比原则。 德国的其他内容心理学家 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记忆研究 对记忆做了定量研究。 创造了无意义音节来排除旧经验对识记的影响;用完全记忆法和节省法来测量记忆效果;对记忆保持和遗忘规律的发现;记忆保持与诵读次数的关系;重复学习和分配学习的规律;对联想开展了实验研究。 创造了填充测验。 对社会心理学也有论述 二、格奥尔格·缪勒 研究内容 对费希纳心理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做了修订与补充。 对记忆的实验研究:整体学习比部分学习效果更好;提出了印象法;指出决心和心向对记忆的效果有很大影响;与舒曼一起发明了记忆鼓。 关于颜色视觉的研究。 用复合说对抗完形心理学的理论 三、缪勒的学生 舒曼——与缪勒一起发明了记忆鼓;视觉的空间知觉;用注意解释完形现象。 乔斯特——用无误的联想法得出Jost’s law。 卡茨——用经验来解释色觉的恒常性;提出三种颜色模式。 鲁宾——把视觉结构分为图形和背景,设计了著名的两可图形。 杨施——首先发现遗觉象,并且认为可以把它用来作为研究人格类型的一种方法。

2019心理学考研:西方心理学史备考问题汇总-毙考题

2019心理学考研:西方心理学史备考问题汇总 1.问:机能心理学;第二个特征说:理解心灵的功能,不是对心灵的内容作描述,这里不应该是意识吗,怎么说对象是心灵了?心灵和意识不是同一个概念啊。 答: 这里意识和心灵是差不多的涵义,两者是可以相通的。 2.问:机能心理学;詹姆斯的情绪论(情绪是由身体变化引起的)和闵斯特伯格的意识的活动理论(意识是由行为引起的)这个两个理论是对的吗? 答: 关于我们心理学史上的理论问题,由于每个流派以及心理学家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或者两者间的关系(例如身心关系)都会有一定差别。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在那时的情境下,每个人的想法不同。 3.问:机能心理学;书的最下面一句说:自私的冲动作为自我的核心,但是本能只有感觉冲动知觉冲动观念冲动三种啊,自私的冲动又是哪里来的,是什么意思。 答: 1、个人认为这里和本能观点的分类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这里的自私的冲动不是属于我们本能冲动概念之中的,是关于詹姆斯自我学说的一个概念。 2、只需记住关于自我学说,詹姆斯将自私的冲动作为自我的核心即可。 4.问:机能心理学;书上知觉冲动和观念冲动的举例,还是不太理解,望解释。 答:

1、知觉冲动即对事物整体属性及关系的反应冲动。例题里:很多人在跑,这是你觉察到的行为现象,从这行为中你自己也开始了动作,即跟着跑。 2、观念冲动只是一个想法,是由某特定情境或刺激引发的对应的想法,不一定有了实际的行动。 5.问:内容心理学;综合是关联统觉作用的产物,分析是比较统觉作用的产物,是什么意思? 答: (1)综合是归纳的过程,即把几种有类似特征的事物综合起来,因为事物间是有关联的,所以是关联统觉作用的产物。 (2)分析是对几种事物的一个比较,找相同、不同和关系,所以是比较统觉作用的产物。 6.问:内容心理学;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中,感情和情感是一个意思吗?书上有时候说他认为基本元素有感觉和感情,有时候又说基本元素有感觉和情感。 答: 这里应该是一样的。你只要记住他将意识分为这感觉和感情(或情感)两种基本元素就可以。 7.问:内容心理学;感觉是直接经验的客观方面和感情是主观方面是什么意思?感情不能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意思是说外部世界不能产生感情吗? 答:(1)感觉是直接经验的客观方面是指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个反映,依赖于外界事物,而外界事物或刺激是客观存在的,因而这是客观方面。 (2)感情是主观方面是指感情主要是我们的一个内在的情绪、情感,是对外界刺激的主观体验,因而是主观方面。

《个性心理学》,高玉祥著 自学考试大纲

《个性心理学》,高玉祥著自学考试大纲 指定用书:《个性心理学》,高玉祥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2 版。 一、课程性质、设置目的和基本要求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个性心理学就是研究这一动力组织的决定因素,有关的理论和规律,发展过程、结构、动力学特点和个性过程的一门科学。个性心理学是一门基础课,它是儿童心理学、教学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卫生和治疗、特教心理学等等心理学科的基础,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教学课程中的核心课程。 设置个性心理学课程的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个性心理学的系统教学,使学生掌握个性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基本规律、本学科发展的历史、今后研究的动向。要求学生掌握个性判断的方法和使用,以及个性对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和意义,即个别差异的作 用,培养学生研究和分析个性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要求学生: 1.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个性心理学课程的性质、特点、地位、研究对象以及基本 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术语。 2.掌握个性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掌握本学科的经典研究和实验。 3.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将个性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实践的知识和方法,以及它在各个相关领域发挥的影响及其应用。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1.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它与各门应用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是心理卫生、医学心理学、心理治疗与咨询、变态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妇女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消费与广告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宣传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课程的基础。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心理学( )课程教学大纲 一、前言 (一)大纲的适用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学前艺术教育专业函授专科。 (二)总学时安排 总学时6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0学时,自学30学时。 (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学前艺术教育专业函授必修课,是专业基础课。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员初步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形成运用学前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热爱幼儿、对幼儿教育工作感兴趣,进而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 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员比较全面地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主要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问题。课程涉及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及其表现的条件、原因和培养策略,会接触到学前教育专业其他有关课程如《学前教育学》等讨论的对象,但本课程是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进行讨论,其视点与有关的教育课程不同。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一)本课程要求学员初步掌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学前儿童的认识、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等各个方面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有关的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 (二)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的重点: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二是要注意把所学理论与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学前儿童心理表现及教育问题结合起来。 课程的难点是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方法的掌握及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理解。 h

三、本课程基本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初步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认识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初步了解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方法;激发学习学前心理学的兴趣和愿望。 课程内容: 第一节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学前心理学的对象;学前心理学的内容;学前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节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 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第三节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方法 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学习目的和要求: 初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理论知识;了解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领会针对儿童年龄特征进行教育的必要性;初步体会如何针对幼儿年龄特征组织教育活动。 课程内容: 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0-1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学前儿童注意的表现及其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学前儿童活动中的注意及促进学前儿童注意力发展的策略。 h

西方心理学史

西方心理学史 绪论 第一节西方心理学史得基本情况 一、西方心理学史得研究对象 西方心理学史就是研究西方心理学得产生、发展与演变得一门历史学科。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西方心理学得形成有三个故乡: ●古希腊就是心理学起源得故乡, ●德国就是心理学诞生得故乡, ●美国就是心理学发展得故乡。 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西方心理学得“第一大势力”; 精神分析心理学就是西方心理学得“第二大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西方心理学得“第三大势力” 二、西方心理学史得研究方法 (一)史论结合法: 史,指史料、史实;论,指理论、论断,即观点、论点。 (二)纵横比较法: 纵向比较法,把每位心理学家、流派放在一定得历史背景下进行 前后比较;横向比较法,把每位心理学家、流派与同时代得心理 学家、流派进行比较。 (三)具体抽象两步法: 历史研究得完整过程包括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两 步方法。 具体抽象具体 (四)四步说明法: 针对每个心理学流派或每位心理学家思想得产生原因、发展过程、 形成结果、理论意义一一作出说明。 三、西方心理学史得学习意义 (一)有助于掌握西方心理学得历史规律 把构成现代心理学得许多领域与分支综合起来,认识各事实与理论之间得相互关系。 (二)有助于培养理论思维能力与批判精神 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得能力,提高鉴别能力与批判能力以及理论思维能力。(三)有助于学习心理学大师得创新精神与人格魅力 学习心理学家推陈出新与开拓创新得精神。 了解心理学家得生平,了解其人格形成与发展对她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得意义。 (四)有助于促进我国心理学得建设 鉴古知今,避免西方心理学史上得错误,使我国心理学健康得发展。 四、西方心理学史得史学史 历史研究被称为史学; 历史研究得历史被成为史学史。 西方心理学史得史学史就是?就是西方心理学史研究得历史。 (一)西方得心理学史研究 第一个时期就是20世纪60年代之前得研究。(被忽视) 三位心理学家: 1、波林,1929年出版《实验心理学史》 2、墨菲,1929年出版《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 3、海德布雷德,1933年出版《七种心理学》、《心理学得一百年:1833—1933》

西方心理学史复习重点

西方心理学史 第一章绪论 一.把握西史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心理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范畴;理论心理学的范畴. 研究对象:研究西史的起源,产生和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理解西史发展的内部动力和外部条件 内部动力:新实验与旧理论的矛盾;学科发展分化与综合的矛盾;新知识理论的突破和就有史料重新认识的矛盾 外部条件:西方哲学思想;生产实践的需要;科学发展水平(三者关系?) 三.学习西史的意义 .夯实基础全面了解心理科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全貌,是专业学习基础牢固 .开拓眼界鉴古知今,形成对心理学流派和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 .洋为中用掌握西方科学的方法论,提高分析.鉴别.评鉴能力.为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事业作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四.学习西方心理学史应主要掌握哪些内容和学习方法? 内容.关于心理现象的哲学观点和具体见解. 2.关于心理学科学研究的重大发现和重大成就. 3.关于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各种争论及其发展趋势的预见 4.关于心理学与基础科学,临近科学在发展上的联系 5.关于西方各国心理学在发展上的相互影响及其传统特点 发法.整体把握与个别通晓 2.史论结合法 3.比较分析法 4.文献资料法 5.以哲学思想为指导 6.以社会学,文学,史学为基础 第二章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一.试分析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的基本问题及其发展的逻辑线索. 基本问题:灵魂本质,即心身关系,心物关系. 逻辑线索: 1.以原始宗教神话中万物有灵论为心理学思想的萌芽. 2.以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两种心理学思想为主干 3.以亚里士多德的生机论心理学思想为总汇 4.以亚历山大学派的生理心理学思想为补充 5.以官能心理学的形成为归宿 二.了解原子论心理学思想及其对后来的影响. 原子论心理学思想史古希腊罗马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的的研究取向.其中以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为先驱,以德谟克利特开创的,伊壁鸠鲁发展的,卢克来修系统化的原子论为代表. 影响: 原子论心理学思想提出了决定论原则,坚持灵魂的物质本源及其自动性,重视身心不可分的关系,否定灵魂的不死和转世的观念,承认感觉得客观性及其同主体的联系,指出脑是思想的器官,看到心理与灵魂的区别.显然原子论也有其思想局限性,不重视心理与物质的本质区别,

秘书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秘书学(050104)专业(独立本科段) 秘书心理学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 5007)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二○○九年十月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秘书心理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秘书学专业的必考课程,它是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秘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能力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秘书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秘书个性心理论。重点讲授秘书活动中秘书角色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如秘书的角色特征、个性心理、欲望要求、智能结构、价值倾向等。第二部分是秘书交往行为论。重点讲授秘书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公关行为、工作激励等。设置此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秘书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的揭示,既有利于领导充分尊重秘书工作的特殊规律,并根据心理学中的性格、气质的互补性原则,对秘书人员进行合理安排与搭配,推动秘书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有利于秘书人员加强自身的心理调节和心理保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工作能力。 秘书心理学与秘书学、心理学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学习秘书心理学,既要借助秘书学的理论与方法,如观察法、统计法等;又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如心理观察法、心理测量法等。学习秘书心理学要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由了解部分心理到了解心理的整体,直至了解心理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获得最佳学习效果。二是实践性原则,秘书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习者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把理论学习同秘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 二、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导论秘书心理学概观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导论学习,了解秘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理论体系,明确秘书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掌握学习秘书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秘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理论体系 (一)秘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二)秘书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秘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一)秘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秘书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第三节秘书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和研究方法 (一)秘书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二)秘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学前心理学张永红主编教学大纲复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本课程目前主要采用的教材是由张永红主编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30日] 点击数:133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为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阐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介绍各年龄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面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及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以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为学生将来从事学前教育实践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也为幼儿教育、幼儿园课程研究、幼儿园管理、幼儿家庭教育等提供必要的心理学基础,是幼教理论研究者和幼教实践工作者必须学习的课程之一。 二、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提高对学前儿童和学前教育的兴趣和情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掌握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形成和提高运用心理学知识观察和分析学前儿童的行为的能力、解决学前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教育创新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的学前儿童教育工作以及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揭示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趋势,同时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学前教育的实践密切结合。因此,教学应重点向学生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尤其是学前儿童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以及社会化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结合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本课程理论与实践性都比较强,在教学方法上宜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基本理论以教师讲解为主,发展性问题以师生讨论的方式为主,现实问题以案例分析、学生实践的形式为主。课堂教学以讲授法为主,辅之以提问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学生实践以去幼儿园实地观察和记录幼儿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主。

心理学史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通过系统学习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知识,使学生掌握心理学历史演变基本特征和共同规律,树立辩证唯物史观;学会用历史思维看待当前心理学的发展,达到以鉴古知今;整合在其他课程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学习心理学大家的创新精神,领略心理学大家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任务 在72个学时内完成主干教材的绪论、十八章和结语的教学工作,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并组织课堂讨论4学时,师生试讲、教师点评和补充6学时,另为组织学生课外进行主题研究和论文写作两次。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6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西方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 2.掌握西方心理学史的研究方法 3.了解西方心理学的史学史 4.掌握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尤其是近代英法的经验论心理学思想与德国的理性论心理学思想。 5.掌握西方心理学的科学起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讲西方心理学史的基本问题(一) 第二讲西方心理学史的基本问题(二) 第三讲西方心理学史的基本问题(三) 第四讲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一)

第五讲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二) 第六讲西方心理学的科学起源与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三)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四)教学要求 本章是整个课程的绪论,教师需要对心理学的历史发生背景以及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路线有着整体的把握。在历史发生背景上,理清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和科学背景:在哲学背景中,要重视近代心理学思想尤其是唯理论心理学和经验论心理学;在科学背景中,要重视心理物理学。在心理学的基本路线上,把握现代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心理学和人文科学心理学两条路线。 第二章内容心理学(5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内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2. 理解内容心理学的产生背景和代表人物。 3. 掌握内容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4. 正确评价内容心理学的贡献与局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讲内容心理学概述(一) 第二讲内容心理学概述(二) 第三讲内容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与简要评价(一) 第四讲内容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与简要评价(二) 第五讲内容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与简要评价(三) (三)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四)教学要求 教师在讲授本章时,需要把握内容心理学开创了自然科学心理学的地位,从学科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具体研究等方面有一以贯之的把握。同时,教师需要意识到冯特心理学思想的复杂性,他的思想中,除了内容心理学外,还存在着民族心理学思想。另外,冯特并非机械的元素论者,他的思想中也包括整体论观点。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06056 简答题、论述题整理 西方心理学史的分期: 1、自笛卡尔和洛克到冯特前为止,包括17-19世纪经验主义和理性心理学哲学心理学以及18、19世纪生理心理学。 2、主要包括实验的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3、自冯特到现代,包括心理学各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学习心理学史的意义: 1、有助于扩大我们的视野,提高心理学研究与学习的理论水平。以精神分析为例,通过史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看出精神分 析学说的发展及其对心理学的贡献。 2、通过心理学史的学习,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使心理学在更深的层上反映人的特性与本质。 3、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的意义: 1、对于我们掌握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 2、对于我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3、对于我们提高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也很有好处 17-19世纪英、法两国的心理学主要特点: 1、心理学仍然属于哲学心理学思想的范畴。 2、心理学理论主要以笛卡尔和洛克两派的哲学思想为基础。 3、哲学心理学主要以联想论、感觉论、经验论为理论形式。 费希纳的物理心理学的意义: 1、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来,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是实验心理学的先 驱。 2、费希纳被认为是近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心理学的建立起到了奠基的作 用。 冯特心理学的意义: 进步:1、冯特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建立了一个新的学科——实验心理学。 2、培养了一大批的学生,为心理学的发展造就了一批新人。 局限:冯特抱有混乱的唯心主义观点,这与他的科学训练和一心想要建立一们科学心理学是不相容,造就了他的心理学体系矛盾重重,并使得他的心理学工作摆脱不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 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的意义: 1、冯特继承了前人或用代人如费希纳、微博、高尔顿等人的工作。岁实验的条件等不断改进,得到了一些可信的和有一 定科学价值的心理资料,为心理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2、利用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为心理科学的国际性发展造就了一代新人。 艾宾浩斯理论的意义: 1、为心理学研究打开了一个新局面,用实验法研究所谓的高级心理活动,如学习、记忆、思维等。 2、在方法上力求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和对实验结果进行测量。 达尔文进化论的意义: 1、达尔文强调人与动物的历史连续性,在动物心理和人类意识这一鸿沟之间建立了桥梁。 2、发展观点、历史方法促进了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学史自学考试大纲

(0398)《心理学》复习大纲、样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说明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教材李红、张仲明主编的《心理学》教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为编写考试大纲的依据。标准答案以及各种相关提法以本教材的提法为准。在考试中,本着既考查基础知识,又考查理解和运用、分析、解决能力的原则编制考试大纲。 第二部分考试内容分布 第三部分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考核要求] ●识记: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无意识,个性,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反应变量,观察法,晤谈法,问卷法,测验法,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个案研究法。 ●理解:心理现象的特点;从历史发展角度来分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的关系;认知过程、意志过程、情绪过程的关系;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当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生理机制;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重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系统分析;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及各研究取向的基本观点。 第二章感知觉 [考核要求] ●识记:感觉,知觉,错觉,瀑布效应,诱导运动,自主运动、PHI现象,Tau效应、Kappa效应,结构级差,知觉的整体性,联觉,感受性,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感觉后象,感觉对比,感觉的相互补偿。 ●理解:感觉的信息加工过程;感觉的基本规律;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之间的关系;知觉的特点;知觉的信息加工过程;知觉的基本规律;知觉组织的规律;视空间知觉的规律;听空间知觉规律;时间知觉的规律;空间知觉的规律;错觉的种类;错觉的形成原理; ●重点:利用感觉和知觉规律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现象。 第三章记忆 [考核要求] ●识记: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图像记忆,声象记忆,复述,组块化,遗忘,痕迹衰退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前言 (一)大纲的适用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 (二)总学时安排 总学时72学时. (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基础课.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形成运用学前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热爱幼儿,对幼儿教育工作感兴趣,进而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 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员比较全面地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主要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问题.课程涉及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及其表现的条件,原因和培养策略,会接触到学前教育专业其他有关课程如《学前教育学》等讨论的对象,但本课程是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进行讨论,其视点与有关的教育课程不同. 二、基本要求 (一)课程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学前儿童的认识,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等各个方面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有关的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 (二)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的重点: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二是要注意把所学理论与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学前儿童心理表现及教育问题结合起来. 课程的难点是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方法的掌握及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理解. 三、本课程具体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 习的目的和要求: 初步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认识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掌握学前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