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析1979年中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简析1979年中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简析1979年中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简析1979年中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简析1979年中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来源:彭晓菲的日志

摘要:1979年的中越战争被认为是中国近30年来最后一次实兵演习。此战进行共28天,中方在攻下越南谅山后撤军。中越战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乃至国际格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笔者以中越战争为背景,深入分析此战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对此战的研究也为我国与越南在领土纠纷问题上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越战争中国影响

越南,是中国西南的邻国。历史上,秦始皇统一中国在越南设置交趾郡开始,越南被划入中国版图长达千年;直到宋代,宋发动收服安南的战争宣告失败,越南才正式被中国政府承认独立藩属国。1883年的中法战争还因中法之间争夺越南主权而起;1950年,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并与其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1960年的越南独立战争,中国作为越南的大后方,不仅派出以大将陈赓为首的军事顾问团,还为越南提供了203.6845亿元人民币的无偿援助。中国政府曾经明确表示“七亿中国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坚强后盾,辽阔的中国领土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后方”,[1]曾在广东参加过中国的大革命的越南主席胡志明写过:“越中情意深,同志加兄弟”的诗句。

中越曾有这样历史渊源也曾有亲密国际关系,为何却在1979年战场上兵戎相见?

一、分析中越战争的背景

中越战争的国际大背景正是美苏争霸,世界处于两级格局的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立,并形成了东西方阵营,中国自称为第三世界的代言人,但是国际影响力还远远不足和美苏两国任何一国抗衡。

1975年后越南南北统一后,改变了“团结中苏,保持中立”的方针,奉行亲苏的政策这让中方甚为不满。而中方从1969年与苏联的珍宝岛战争后到70年代,双方一直处于敌对状态。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这对当时仍与中国友好而与美军交战的越南来说,却无疑是个坏消息,因为这将意味着中国将有可能减少甚至终止对越南的支持与援助。于是,越南转而全面投向苏联。

1978年11月越共总书记黎笋访苏,并同苏联签证为期25年的友好合作条约,条约规定:“在双方中的一方受到进攻或受到进攻的威胁时,缔约双方立即交换意见,以消除这一威胁,并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保障两国的和平和安全。”[2]苏联拉拢越南的目的,在于从战略上对中国形成合围态势。而越南全面亲苏则打算依靠苏联强有力的军事后盾,实行其在中南半岛的扩张战略。

1978年,越南中央四届全会的决议指出:“越南基本的、长远的敌人虽然是美帝国主义,但直接的敌人是中国和柬埔寨”[3]随后,越共给各部队的指示是“中国是最危险的敌人,是越南的作战对象,要采取进攻的战略,在边界进行反击和进攻”。[4]

同年12月,越南入侵并占领柬埔寨,推翻了中国盟友民主柬埔寨——由波尔布特的建立红色高棉政权。越南一心想吞并柬埔寨、老挝,三国合并统一建立“印度支那联邦”。越南还在

国内制造多起排华举动,诬陷中国“庇护”越南南方的华侨资本家,利用华侨作为在东南亚“推行扩张主义”的“第五纵队”。越南单方面挑起中越边界武装冲突高达1108次。[5]此外,在南中国海,中越之间也有领土纠纷,涉及到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越南的疯狂的排华浪潮和双方领土争端成为中越战争的导火索。

1978年的中国结束了“文革”时期的无政府局面,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也是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的实际执政期间。面对越南的咄咄逼人,1979年2月邓小平访美时,曾把越南侵略柬埔寨作为中美会谈的重点,说:“越南同苏联取得的条约带有军事同盟的性质,越南对柬埔寨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入侵,并正在中国边境的地区挑衅,越南起得的作用会比古巴更坏,我们把越南叫做东方的古巴。对付这样的人,没有必要的教训,恐怕任何其他方式都不会收到的效果。”[6]美国通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了解到新中国的力量和在地区事务的分量。美国国内开始有人主张同中国全面发展关系,以谋求在亚洲地区实现和平,同时对苏联在亚洲势力扩展进行遏制。

面对越南严重的反华举动和背信弃义的行径,为了西南边疆安全,援助盟友红色高棉政权,也为了与苏联争夺在共产世界中的领导权,突破中国战略上的不利形势及拓展外部空间,显示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统治能力和对军队的指挥能力的目的,中国政府在外交上采取联合美国抗苏联的措施,并通过出兵越南进而教训越南盟友苏联。

二、战争性质以及进程

关于1979年中越战争的性质,中方表述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共中央于1979年2月1 4日发出《关于对越进行自卫反击战、保卫边疆战斗的通知》,指出“我们进行自卫反击战的目的是求得我国边疆地区的和平和安定,以利于四个现代化的顺利进行。战斗的地区、时间和规模,都是极为有限的。”[7]

1979年2月17日,中国新华社发布声明:“越南当局无视中国方面的一再警告,最近连续出动武装部队,侵犯中国领土,袭击中国边防人员和边境居民,局势急剧恶化,严重威胁我国边疆的和平和安全。中国的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奋起反击。”[8]2月18

日中国《人民日报》在头刊中介绍了中越战争进程:“战斗在我国广西的龙州、靖西和云南河口、金平地区展开”[9]。

事实上,1978年11月底,广州军区、昆明军区、成都军区的参战部队已经完成一切行动准备。1979年,中方出动边防部队20多万兵力,从云南和广西两个方向1000多公里的战线对越南6省11县发动进攻,空军部分战机起飞,沿边境一侧巡逻,海军部分战舰进入北部湾保卫石油平台。

中国的第41军、第42军、第43军、第54军、第55军和第50军(缺149师)为东线兵团,由许世友指挥,从广西方向出击;中国的第11军、第13军、14军和第50军149师为西线兵团,由曾经在越南抗法战争中作为中国军事顾问的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上将任昆明军区司令员,担任西线云南边防部队总指挥,从云南方向出击。

中越战争分为三个阶段:1979年2月17日至26日为战争第一阶段,在中越两国延绵500公里的边界线上,中国云南、广西边防部队万炮齐发,发动了对越南军队的自卫还击战。中国政府宣称,歼灭了越南境内高平、老街两地区为据点的越南国境警备民兵,2月23日,中国军队与越军一番血战占领河江、柑塘;2月25日起,越军死守边防要地谅山。

2月27日至3月5日为战争第二阶段;3月1日,中越军队谅山激战,越军自河内增援,越军最精锐之师第308师向谅山展开逆袭,并使用化学武器。3月4日,越军308师被中方军队击退,中国攻克占领谅山。越南宣布全国总动员,誓言抵抗到底,并从柬埔寨和老挝抽调回国部队,而苏联开始增兵中苏边界。中苏大战一触即发。第二阶段中方宣称:2月1 7日至2月27日间,击毙越军15,000人,2月28日至3月16日间,击毙越军37,000人。

3月6日至16日是越战的第三阶段,中国已经攻下了谅山、同登、禄平、高平、复合、七溪、广渊、下琅、脱浪、和安、东溪、重庆、茶灵、通农、朔江、老街、柑糖、孟康、坝洒、沙巴、铺镂、郭参、封土等20多个越南城镇和战略要地,给予越南沉重打击。中国政府宣布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目的已经达到。3月13日,中国开始撤军,并在撤退路线上铺设地雷,以火箭与长程炮火掩护撤军。该阶段中国军队主要以交替掩护,边清剿边撤退的方式撤退,而越军并无大规模追击行动,中方于16日全部军队撤回国内,至此中越战争结束。

三、中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979年的中越战争是中国在结束10年“文革”后进行的最后一场卫国战争。这场战争海外媒体普遍称为“惩越”战争,战争彻底结束了中国与越南同志加兄弟的关系,自此,中越边境冲突不断,两国关系在其后的10年里一直处于低谷时期。

中越战争直接暴露了中方军队存在的许多问题:1、武器落后,作战设备捉襟见肘。中越战争彻底暴露了中国10年“文革”对军队造成的冲击。武器的落后给中方作战人员的牺牲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其次,越南方面的抵抗强度超乎中方预期,而中国方面由于缺乏战车、步兵、炮兵间的协同作战经验,导致战争期间伤亡惨重。前线通讯能力不良,炮兵因常发生误击友军事件而无法充分发挥支援效果。59式与62式战车不利于在山岳丛林地带使用,常遭到越南士兵以反装甲武器攻击,损失惨重。62式战车装甲太薄,防御力不足。

越战中,越南士兵普遍装备苏制的AK冲锋枪,而中方还在使用56式半自动步枪。军工生产质量得不到保证,手榴弹扔过去不会爆炸,冲锋枪开两下就卡壳,就连钢盔都无法做到人手一顶。解放军的坦克很容易被越军打垮,质量很差,有的炮弹不会爆炸,有的炮兵战争第一天所发的炮弹比过去20年还多。空军方面,苏联援越的飞机是米格21和米格23歼灭机,而中方依旧使用歼6,即米格19。

对于武器落后和装备不足的问题,中国当时总参总长助理刘华清在其回忆录这样说:“文革以来,部队大批贵重装备长期露天存放、风吹、日晒、雨淋,造成很大损失。”[10]“1979年2月,前方打得很紧,弹药消耗量很大,尤其是大口径炮弹消耗很快。而部队携带量不足,仓库储存也不多”[11]

2、高级参谋老化的问题严重。中越战争中方战争指挥是许世友和杨得志。以许世友为例子,广西前线总指挥许世友已经74岁,因为受到“文革”冲击,已经被闲置10年左右,之前一直在南京军区和广州军区工作,对西南局面并不是很熟悉。

西方媒体在报道中指出,解放军高级参谋年龄老化,不愿放弃传统的防御战,虽然个人骁勇善战,但是对进行一场现代战争毫无准备,中国军队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进攻理论,在重武器装备使用和用兵理论方面同越南人相比大为逊色。

3、人员伤亡惨重。中越战争一共进行28天,中方面对的是历经几十年抗法、抗美战争,有苏联超级大国做后盾,装备武装到牙齿,军队骁勇善战,百姓全民皆兵,“号称第三军事强国”的越南,而中方的军队历经“文革”内乱,军队缺乏训练,兵员多来自“老边穷”地区,对新武器知识一无所知。

中越战争里“中方参战的解放军、支前民兵共牺牲6954人,伤14800人,实际伤亡数字很可能比这个还大。”[12]短短28天,中方牺牲的人员甚至超过美国军队在越南10年牺牲的人员,1979年的中越战争部分战场战争的惨烈程度直逼朝鲜战争。

4、军事思想落后。中越战争,中国军队的作战方法还跟50年代差不多,中越双方没有动用空军,而陆军厮杀血腥之极,中国军队依靠人海战术,拼勇敢,拼牺牲,中方甚至还使用人肉“排雷”战法。

1984年,昆明军区作家彭荆风在其《猛士守边疆》写到:“彝族班长安忠文从容不迫的吩咐战士:‘前边是雷场,不要靠近我’,然后纵身滚向那片雷区,压发雷、绰发雷一颗接一颗爆炸了。他的右手被炸断了,仍然咬住牙向前滚;两眼炸瞎了,还在用血肉模糊的身躯向前滚…..”[13]军事思想落后,使得中方作战人员付出了极大地代价。

5、组织混乱。“文革”的结果是造成中国指战员红而不专,熟悉马、列主义的政治教条死板硬套领导专业军人,加上1965年中国废除了军衔制,军队等级制度变得不健全,军人之间没有外在的等级区别标志,军队指挥严重紊乱。

中方由于没有军衔作为辨识,在作战中军官在阵亡后,作战单位也随之解体,整个军队群龙无首,后勤保障跟不上,常靠人力进行运补,很多战场伤员因为得不到及时救治,死亡率极高;士兵对新领导并不承认,在战争中,中方士兵只能依靠军服来辨识敌我人员,由此产生的混乱给军队的指挥带来消极影响,甚至造成不必要的牺牲。

战争的影响是持久的。对越南方面来说,中国军队在撤退回中国的过程中回收了此前援助越南的物资,并使越南的村庄、公路、铁路遭到严重破坏,这给越南国内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等带来很大负面影响。中越战争也在中国的政治稳定、边疆安全、领土纠纷、军事改革、外交斡旋、人才培养、文学创作和改革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中越战争,中方可以用“惨胜”来形容,但这场战争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新影响。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干部会议上指出:“对越自卫反击战,在军事上,政治上都得到了胜利,不仅对于稳定东南亚局势,而且对于国际反霸斗争,已经起了重大的作用,将来还会起作用。”[14]

中越战争对中国政治的影响是深远的。由于“文化大革命”造成国内人民造成的对共产党统治阶层的信任危机,中国领导人认为有必要发动一场“打击侵略者”的战争,以重新凝聚其国民的民族向心力。

中越战争以后,中方基本稳定了国内局面。中越战争暴露的负面问题,再次证明“文革”“左”倾路线方针的错误,从而从侧面清算了“文革”的遗毒影响。对越战争的胜利,也巩固了邓小平作为第二代领导核心在党内和军队的领导地位,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并直接稳定了中国其后30年的政坛。

1979年中方撤军后,新华社发布声明:“我们不要越南一寸领土,也不容许别人侵犯我国领土,中国政府郑重声明,中国方面保留继续自卫还击的权力。”[15]中越两国在战争后,双方

对峙的状态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期。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越共总书记黎笋去世,两国才发表联合公报,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中越战争后,中国完全停止对越南的无条件援助,停止对越援助为中国人民减轻了负担,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越战争给中国国内外营造了一个相对缓和的局面,使得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从1979年以来的19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由36 24亿元人民币猛增至74772亿元,人均GDP由379元提高到6079元,到1997年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世界银行专家评价:“中国用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16],1979年的中越战争使得越南社会经济危机加重。1986年以后,越共六大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仿效中国正式实行“革新开放”政策。

中越战争后,双方还遗留了边境和领土等诸方面问题。中越边境云南段全长1353公里,大约有800公里地段有地雷。1979年的战争中,中越双方大约埋了不低于100万枚的地雷,除地雷外,还有许多手榴弹、炮弹等遗留的爆炸物,[17]因年久地下潮湿,使得深埋地下的爆炸物锈蚀严重,战争的硝烟虽然消散,但边境地雷的爆炸声响一直没有完全消失。

云南富宁县的一个寨子,83个人中81个人被深埋的地雷炸掉腿。到1993年7月,仅文山州就有4000多人触雷伤亡,其中死亡1400多人,致残1000多人,[18]边民谈雷色变。死神的幽灵在中越边界游荡者,有着雷场的威胁,中越边界的许多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不能收割,土地荒芜,严重影响了边疆经济的发展。雷场的威胁一直延续到今天,扫地雷工作依旧在进行着,现在有的云南边疆居民有的为雷场而担心。

中越战后,越南并未收敛中越在边境上的摩擦依旧频繁,双方开启了小规模的边界战争。如:1981年中国对越收复扣林山、法卡山之战,1984年收复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之战,对越拔点作战,两山轮战,对越坚守防御作战等。中越海军还于八十年代初在西沙群岛爆发数次海上军事冲突,而越南在与中国一次次的战争后,彻底的向苏联靠拢。

1981—1985年期间,越苏两国签订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苏联宣布在此后5年内将帮助越南兴建40个“具有重大经济意义”的项目,1987年越共总书记阮文灵发表题为《十月革命与越南革命》文章,文章说:越共和苏共在对内对外的关键问题上完全一致。苏越的亲密关系一直持续到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全面停止对越南的经济援助。

中越双方在边境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冲突不断了10年。中国各大军区轮流派兵参战,中越边境成为双方的实弹练兵场,边境不安定给双方民众的正常生活和双方的经贸往来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10年间,中越边境贸易冷淡,民间往来锐减,边疆地区的不稳定,滞后了云南、广西等省的经济发展,给中国西南边境安全和西南边境经贸往来带来消极影响。

中越战争后,双方关于领土的纠纷也没有得到彻底结束,对南沙群岛等岛屿的主权问题争议一直持续到现在。

尽管1991年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双方在发表新闻公报也称,将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领土问题。但如今越南媒体经常叫嚣:“中越在‘东海’必有一战”,[19]而一些态度温和的越南民众对中越双方的领土争议,则认为:“我不希望中越双方争端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20]中越对领土主权争议,对中越海疆的渔民影响比较大,他们靠出海捕鱼为生,双方主权的争端能否顺利解决直接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

在关于南沙群岛领土争端问题上,中国政府呼吁双方冷静,两国坐下来,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但是没有取得明显效果。越方在南沙群岛等岛屿争端问题上一直采取少说多做的方针,企图与南海周边国家共同蚕食南海资源。虽然中国政府已喊出“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和平构想,但越南仍声称对南海拥有全部主权,无视中国抗议,多次单独向联合国提交所谓的南海划界案,并不断引入大国介入中越南海的领土争端,使得双方领土纠纷的问题更加复杂化。近几年,中国媒体面对中越的领土争端,舆论开始趋于强硬,要求政府关注南沙现状,必要时,不惜以武力宣示主权。

尽管双方在南沙等岛屿问题上争吵不断,但双方在陆地领土勘界工作还是取得一些成就,截至2005年10月底,中越陆地边界云南段已确定296块基本界碑位置,竖立了258块界碑,勘定了294公里边界线。1999年2月,越共中央总书记黎可漂访华期间,中越两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确定了新世纪指导中越关系健康发展的16字方针,即“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之后,两国领导人又进一步确定了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努力目标,即永远成为“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中越关系由敌对逐渐转向友好,民间来往也逐渐频繁。

中越之战对中国外交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方通过中越战争教训了东南亚“小霸”越南,也乱了“大霸”苏联的全球霸权主义的扩张部署,有力的维护亚太地区的稳定。越战之前邓小平访美时,已和美国打了招呼,要求联手“孤立北极熊”。越战期间因为有了美国对苏联的牵制,苏联政府只是谴责、恐吓、恫吓、调兵,并没有在战争期间认真按照《苏越友好合作条约》真正出兵中国东北,履行盟友之责,这也导致苏联国际声誉和国际影响力大不如以前。中越战争后,中美苏三角关系呈现出微妙的三角关系,国际形势朝向有利于中国方向的发展。

邓小平说:“在我们教训越南时,我们对美国政府的立场和表明的态度是满意的,只要美国在道义上、在政治上继续采取这个立场,这就是美国对柬埔寨的支持。”[21]而美国政界则认为出现一个军事上强大的中国是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加强同中国在军事方面的合作,对抗衡苏联咄咄逼人的进攻是必要和有效的。越战后,美国放宽了对中国队中国出口商品的范围,中美关系有了长足发展,进入了近10年的黄金时期。

中越战争后,国际舆论对此也迅速做出反应,除苏联东欧集团对中方破口大骂之外,大多数国家表示中立和主张谈判解决,其中不少国家表面上中立,实际上偏向和同情中国方面,但是同时也担心苏联介入使得东南亚地区局势复杂化,威胁自身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国家安全。亚洲大部分国家如日本、印度和蒙古等国要求越南停止侵略柬埔寨而中国也应自越南撤军。东南亚的国家在越战后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反越阵营,一个是亲越阵营,但是总体看,反越阵营占多数。

中越战争暂时使得越南的地区霸权主义气焰得到遏制。中越战争期间,越南被迫从柬埔寨调回一些部队,后在1990年,在国际舆论强烈谴责下,被迫从柬埔寨撤军。中越战争也是中方在客观上支援了柬埔寨的抗越斗争。战争之后,在越的华裔继续受到歧视并被迫移民。他们之中很多人被迫成为船民逃难,而最终移居到澳洲、欧洲或北美的其他亚裔社区,也有部分华裔回到中国境内定居。

中越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国军队的正规化和国防的现代化,越战成为中国军事由传统战争向现代化战争转变的分水岭。中国后30年的军事改革和军事建设都是向着军事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越战使得中国建军思想得以拨乱反正,从建国政治运动时期一味强调人的精神力量第一,转到了政治军事并重的正常轨道。军事正规化建设包括优秀的训练素质,出色的指挥艺术,精良的装备。

越战后,中国部队基本上已经停止大量从士兵中选拔军官的做法,而代以从地方高中生选拔军校生,从部队优秀士兵中推荐考试选拔军校生两种途径。军官体制的革新带动了军校教育的改革,军校成为培养

...

《战场环境概论》论文 1

《战场空间环境概论》课程论文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二○一三年十月

论诺曼底登陆战役 盟军对战场环境的分析与利用 摘要:诺曼底战役发生在1944年,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为“霸王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地一场大规模攻势行动。 站在21世纪现代化信息化军队建设的征程中回眸这场世界最大海上登陆作战,战场环境在战争中产生的重要影响给予我们良多启示,盟军对于战场环境的分析预测与建设保障对于我们今天的信息化战争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与借鉴价值。 本篇论文将着重从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的天气、地形与潮汐三个要素切入,分析战场环境对于战争的重要影响,总结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盟军对战场环境的分析利用给予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诺曼底登陆;战场环境;天气;地形;潮汐;“H”时;“D”日 1诺曼底登陆战场环境简介 诺曼底海岸几乎都是悬崖峭壁,盟军的登陆地点选在比较平缓的5个滩头分别是奥马哈海滩、犹他海滩、金海滩、朱诺海滩和剑海滩。 犹他海滩是坡度不大的黄沙坡,被几道障碍物隔开,障碍物的纵深在低潮时约为270-370米。障碍物的后面是很窄的一段干沙滩,然后是90-180米宽的低沙丘地带。德军在靠着沙丘朝海的一面,筑起了一道低矮的混凝土壁垒。海滩的后面是淹没了的牧场,大约有1.5-3公里宽,有若干通路经过这片泛区。 奥马哈海滩位于科汤坦半岛东南端维尔河口到贝辛港之间,是长6.4公里的

凹进去的海滩,两端是30多米高的悬崖。悬崖之间的海岸逐渐上升,形成一片高地,向内陆延伸到0.8公里时,高地的高度已达45米。海岸潮间带的宽度大约为270米,由硬沙构成。 金海滩紧挨奥马哈海滩,这里海滩低平,基本上是高度不超过15米的沙质陡坡。 朱诺海滩在金海滩以东,与之相距7.2公里,位于塞尔河河口两侧,附近的海面有一段很长的礁脉,背后是沙丘。 剑海滩位于奥恩河和卡昂运河流入塞纳湾的入海口的两侧。朱诺区的礁脉一直延伸到这里,所以区内各滩都比较狭窄。 2盟军对天气要素的分析与利用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短时间内各种大气现象的综合。天气变化所造成的气温、气压、温度、风向、风速的迅速变化以及伴随产生的云、雾、降水、雷电等现象会对战争产生重要作用与影响,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主要是天气要素中的风向、风速、降水的变化对登陆的时间产生影响。 2.1盟军对天气的准备 诺曼底登陆时,盟军统帅部队对天气预测非常重视。盟军司令部成立了联合气象小组,下辖一个美军天气预报中心、两个英军天气预报中心,各中心都拥有气象侦察飞机和气象船。任命英国空军上校、气象学教授斯塔格为首席气象顾问,负责每周两次向最高司令部报告天气情况,1944年5月20日起改为每天两次汇报天气情况。 2.2盟军对天气的分析 5月29日-6月2日,斯塔格报告在预定登陆日6月5日会有暴风雨。这些报告领最高司令部的所有成员忧心忡忡。6月3日航程最远的“U”编队按计划

战场环境分析报告

一、总体分析 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位于北半球中纬地带,欧亚大陆东岸的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居北纬43°05’~45°15’;东经124°18’~127°05’。幅员20604平方公里。西北与松原市毗邻,西南和四平市相连,东南与吉林市相依,东北同黑龙江省接壤。长春位于东部低山丘陵向西部台地平原的过渡地带。平原面积较大,台地略有起伏,地势平坦,便利交通。长春地区除东部有小面积的低山丘陵,绝大部分为台地,第二松花江、饮马河、伊通河纵贯其间,沿河两岸则为平坦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方便交通。四通八达的自然区位,对长春的交通十分有利。 二、要素分析 长春地区有两个特点:一是地势起伏小。地表相对高差不超过40米至50米,地面坡度不超过4度至5度,有利于发展城市交通运输。二是地耐力比较好。长春地区的地质基础比较稳固,地耐力为15吨至20吨/平方米,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春到四平深断裂是一条分割山地与平原的主要构造线,以东为隆起区,以西为沉降区,长春地区位于隆起区与沉降区之间。地质构造的过渡性决定了长春地貌类型的多样性,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地貌特征。长春地区地貌由山地、台地和平原组成,形成了“一山四岗五分川”的地貌格局。长春山地面积不大,约占长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9%。其中,低山占%,丘陵占%。主要有大黑山和吉林哈达岭。长春台地面只较大,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1%。其中,平缓台地占%,高台地占%。主要有榆树台地、长春台地、双阳台地和优龙泉台地。长春平原面积最大,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0%。其中,河谷平原占%,低阶地占%,湖积平原占%。主要有双阳盆地、松花江河谷平原、拉林河河谷平原、饮马河河谷平原和农安湖积平原。 长春城区位于东部山地向西部平原过渡的台地上。地势东高西低,地貌由台地和平原组成。其中,台地占70%、平原占30%。不同的地貌类型对城市建设起着不同的制约作用。长春城区地貌共分7个小区。中部平坦分水高地区。位于长春城区西南部,地处宽平大桥、沿北东方向伸延。最高点在宽平大桥和西朝阳桥一带,海拔240米至250米。分水高地顶面,地势平坦,高地两侧分别向西北、东南方向缓缓倾斜。西南部起伏台地区。位于分水高地两则,包括西新沟和孟家南沟两个部分。西新沟在分水高地西侧,由一系列宽浅的沟组成;孟家南沟在分水高地东侧,由两条浅谷组成。这里地势起伏明显,坡度1°至2°,复杂程度7级至8级,不宜建筑。。 长春市气候宜人,冬季比同纬度地区气温高2-3度,夏季又比同纬度地区气温低3-5度。长春市地处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市区海拔在250--350米之间,地势平坦开阔。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在全国干湿气候分区中,地处湿润区向亚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气温自东向西递增,降水自东向西递减。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湿适中的气候特征。由于地理位置、地形结构与大气环流相配合的作用,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四季分明。春季较短,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炎热天气不多;秋季气爽,日夜温差大;冬季漫长较寒冷。季风显着,雨热同季。冬季在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下,气候寒冷而干燥。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常与东南移动的贝加尔湖的冷空气交汇于此,降水丰沛而集中。气候的大陆性强,气温的年差较大。冬季的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则高于同纬度地区。气候东西过渡,热量水分适中。由于长春市处于吉林省东部山地向西部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所以具有东部山区湿润气候向西部半干旱气候过渡的特征。过渡性气候使长春市的光照充足,热量条件优于东部,而雨水条件又好于西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长春市年平均气温°C,最高温度°C,最低温度°C,日照时间2,688小时。夏季,东南风盛行,也有渤海补充的湿气过境。年平均降水量522至615毫米,

中越战争经验教训

中越战争经验教训 1979年发生的对越自卫还击战,对解放军在日后30年改革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于这一点,美国陆军作战学院在新近出版的《以史为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历程》一书中有所体现,作者爱德华·C·奥多德(EdwardC.ODowd)和小约翰·F·科尔贝特(John F.Corbett,JR)通过探讨解放军在这次向越南发起的突击行动中获取的经验,并试图为以下结论找到证据,即1979年中越之战的经验教训决定了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方向。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奥多德和科尔贝特不仅分析了解放军广州军区步兵学校1979年编撰的相关报告(即《中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干部工作资料汇编》)中总结的中越自卫还击战作战经验,还深刻探讨了解放军军事科学院1997年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70年》一书中所总结的经验。上述两份资料充分证明,解放军一直都在认真分析研究这场短暂而血腥的军事行动,从中汲取的经验教训对其正在实施的新军事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奥多德和科尔贝特特别指出,把握中国从中越战争汲取的经验教训的过程,对外界了解中国新军事变革的节奏与方向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中越战争经验教训 1979年2月17日凌晨5时,至少30个师的中国军队迅速越过中越边境,与躲藏在防御工事中、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越军展开激烈交战。中国

是在越南刻意恶化双边关系、不断边境挑衅后发起进攻的。解放军的任务是通过教训越南,使其收敛扩张势头,客观上支援遭受越南侵略的柬埔寨。中国的作战目标是攻占越南的三个省会:老街、高平和谅山。此外,解放军还对越南沿中越边境一线的大约25个较小市镇实施袭击或佯攻。解放军最终攻占上述三座城市,但越南5个师的正规军和地方部队也使解放军在人员和物资上付出一定代价。3月5日,中国在解放军攻占谅山后宣布从越南撤军,此后的作战行动又持续了10天,中国最终于3月16日完成了从越南撤军。 中国从这次历时较短的残酷战争中汲取了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呢?广州军区步兵学校的教员和学员从独特视角出发,对1979年的中越战争进行了研究。根据广州军区司令部的命令,该校教员和学员被派至从广西方向对越南进攻的部队中。该校干部和学员随41和42军参与攻克高平的作战行动,并随43和55军参与进攻谅山的作战行动。当时分配至参战部队的该校人员在学校内都曾按照解放军的传统方式接受作战训练,并在这次战争中亲眼目睹了解放军的实际作战情况。因此,他们对作战行动观察的相关记录,在外界理解和掌握解放军对越作战经验教训方面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该校干部战士随上述4个军参战时所发现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问题。 一、进攻越南的部队所采用的步兵基本战术非常单调。虽然步兵部队

海湾战争战例分析

海湾战争战场环境分析 作者:赵杨 3011020033 单位:学员二旅五营四连 摘要:本文介绍了海湾战争的过程,美军起到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战场环境。在分析战场环境时,首先,说明了海湾战争的信息化战场,美军建立了5个层次的电子传感器网;又讲了海湾战争是一体化作战的典范,作战空间被大大的扩大,七维一体的作战模式和大量先进武器的使用是美军站在场控位置的关键;最后讲述了复杂的电磁环境成为海湾战争的主导。 关键词:海湾战争;战场环境;美军;电磁环境;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一体化作战 正文 在讲海湾战争的战场环境之前,先将一下海湾战争。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在此战争中,美军起到关键性作用。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 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 V—8B、F—15E、B—52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伊军部队54万人中伤亡达25%以上,重装备损失达30—45%。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美中央总部陆军也制定了具体战役计划,这就是“沙漠军刀”计划。该计划事实上是“沙漠风暴”计划的组成部分。计划决定,由5个军队集团执行地面作战任务。美第十八空降军在整个战线西部实施进攻,负责切断科战区伊军同后方的联系;美第七军在战线中段担负主攻任务,重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第七军右翼,依次是北线联合部队、美军中央总部海军陆战队和东线联合部队,他们将包围科威特后方及科威特市内的伊军部队,牵制伊军战术和战役部队,其中北线和东线联合部队的阿拉伯部队将负责解放科威特市。计划制定以后,多国部队从1月17日空袭之日开始至2月24日进行了大规模部署调整。美军两个军数十万人分别从原驻地向新的进攻出发地隐蔽机动了200多和300多公里。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整,多国部队向伊军发起了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进攻,将海湾战争推向了最后阶段。多国部队首先在战线中部发起攻击,以吸引伊军统帅部注意力。随后,东西两端开始行动,以造成西端“关门”,东端“驱赶”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担负主攻的美第七军发起决定性攻击。先向北,随后向东,歼击伊军主力部队。伊军在多国部队进攻面前进行了顽强抵抗,后逐渐向北和西方向撤退,并点燃了科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队控制,多国部队也大多完成了各自任务。鉴此,布什总统下达了当日当地时间8时暂

战场环境分析

战场环境分析讲义 战场环境是指战场及其周围对作战活动和作战效果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统称。战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电磁环境及战场建设情况。 根据《司令部条例》第六章第二节第二十八条第3款规定:战场环境情况,主要搜集地形特点,部队机动、伪装、防护和工程构筑的条件,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气象水文特点,电磁环境,可供利用的资源等情况。 《孙子兵法》地形篇有这样一名话:“知天知地,胜乃无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上卷第356页也有这样一名话:环境同军事行动有着十分密切而永远存在的关系,它不论是对战斗过程本身,还是对战斗的准备和运用都有决定性影响”。 美军认为“凡是能正确判断与利用气象和地形条件的指挥官,即可享有对其对手的决定性优势”。1943年11月,美军在进攻贝提澳岛作战中,由于对登陆海区潮汐判断错误,结果部队在低潮位登陆,登陆艇无法直接抵滩,陆战队员必须涉过数百米的浅水区才能上陆,在敌火的猛烈打击下,美军死伤官兵3000多人,损失履带登陆车90余辆。作战实践证明,指挥员能否正确分析战场环境,并根据战场环境条件去指挥作战,直接影响作战成败。 今天,我们学习三个内容: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要求、战场环境分析报告拟制。 一、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

战场环境是军事行动的舞台,把舞台搞清楚了,才能把战争的这场戏演好。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提示战场环境的作战价值,研究其对敌我双方 作战行动的影响,为指挥员定下正确决心提供依据,保证在作战行动中“趋利避害”,赢得作战的胜利。 战场环境分析一般按“五先五后”原则(先整体后局部、先敌方后我方、先主要方向后次要方向、先前沿后纵深、先概略分析后精确分析),采取整体分析、分区分析、要素分析、重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今天,我重点结合团机动防卫作战给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一)通观全貌整体分析。这是战场环境分析的首要环节。就是总体审视、把握大势。比如分析我省地区地形,其总体特点就是“广、要、密、远、难”。“广”,是指其地幅面积广(土地面积166947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74%,居华东各省之首),“要”江西地处东南沿海浅近纵深,是主力军团入闽的主要通道,屯兵储物的主要基地;“密”,境内大型军用、民用机场、重要交通干线、杀手锏部队阵地、重要战争潜力目标密布;“远”与台湾本岛距离较远,最近的鹰潭市距离台湾岛480多公里,敌对我空袭密度不可能太大,便于我完成防卫企图;“难”,防守难度大,区内目标众多,分布分散,且区内交通发达,便于敌人袭扰破坏。据此,并根据上级意图、敌情和参战力量实际,研究形成“XX、XX、XX”的战法。 (二)着眼特点分区分析。就是根据地形自然构成或明显特征,把敌我双方地形划分成若干地区,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对战场环境进行分析判断。比如,根据江西省地形,可区分为北部、南部2个区

对越自卫反击战 这个总结讲话够直白

对越自卫反击战,这个总结讲话够直白 邓小平(1979年3月16日下午) 报告王尚荣同志作了,我不算报告,讲几句。这次对越自卫反击战,决心进行一次有限度的惩罚作战,所谓有限度,就是打击深度浅一点,时间短一点,目的是教训教训这个狂妄的东方古巴,取得我们中越边界的比较安定的边界线,同时也是对于柬埔寨反对越南侵略的一个支援。当然,从更广泛意义上说,这是我们扩大“反对霸权国际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行动。现在,这个仗今天真正完了。5日宣布结束战争,部队开始向后撤,到今天撤完了。这11天,在回来的路上扫了一些洞,藏在这里、藏在那里的一些物资,一些小村子,也扫了好几千上万人。大家知道,党中央、中央军委下这个决心是不容易的。经过反复考虑,差不多经过两个月的考虑,才下了这个决心。我们党、我们人民当中,很多担心这个问题,能不能搞得好,连锁反应有多大,会不会影响我们四个现代化建设,打得好打不好?这些担心是对的,是个严肃的问题。中央、中央军委经过反复考虑,下了这个决心。今天看来,这个决心下得是对的。当时,下决心时,最大的担心是怕北边苏修有强烈的反应。所以我们下这个决心时,对这样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科学的分析。因为影响我们四个现代化建设,不是南边仗打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北边反应有多大,北边反应不大,那影响就不大。但是,在考虑这个问题时,越南仗恃有苏越友好条约,仗有这个条约大举进攻柬埔寨,仗这个条约在中越边界闹事,搞得我们不安宁。他们在北方的军队有

20万人,有7个师布置在我们边界线上,还有公安屯,边界长大约1700公里,队伍密集。同时,越南经营同中国对抗、打仗好多年了,就在我们加紧援助他们的时候,有的工事搞了7年,有的搞了3年,到处是工事,屯积大量的物资,好多物资都是我们援助的,大米、弹药、武器,这次搜回来一批,越南就仗恃有苏越条约才敢这样。它也想仗恃这个条约把苏拖下水,也仗恃这个条约认为我们不敢采取相当规模的惩罚。就在我们出兵前几天,它还估计我们只有两个师的小范围的行动。我们下这个决心,也确实清醒地估计到北边的反应有多大。这个不但我们在考虑,大家知道,我访美时一路上讲要教训越南,美国不赞成我采取较大的行动,怕引起苏联的大的反应。但同时我们也摸到了一点气候,美国一边反对我们惩罚,另一方面通报我们一点情报,说苏联的军队根本没动,而且告诉我们,在几千公里边界上有54个师,告诉我们没有满员师(一万二三千人)。比较充实的师,大约占满员的70%-80%,这样的师大约占1/3;第二种师也是1/3,占满员的50%-60%(六七千人),等于我们的简编师;还有架子师,大约4000人左右,占1/3。这样的情况,就可以具体分析了。所谓下决心是有风险的,风险主要来自北方。风险无非是大、中、小,大的、中的、小的。中央分析,大的牵涉到苏联战略重点转移的问题,现在苏战略重点在西方,它的3/4强的兵力布置在欧洲,所谓东面100万人,占1/4弱;而在装备上,主要装备更现代化、更重要的装备在欧洲。所以,如果要进行大规模向中国进攻,它的战略重点必须转移,起码要从欧洲调

自卫反击战观后感_心得体会

自卫反击战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自卫反击战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自卫反击战观后感(一) 197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广西、云南边境发起了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连续战斗28天,横扫越北浅近纵深地区,攻城拔寨20余座,歼敌5万,沉重打击了意图称霸东南亚的越南黎笋集团,一时成为国际政治热点。这场战争不但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使中美联手抗苏的局面完全形成,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在炮声中拉开了序幕,赢得了一个来之不易的国际环境。此后中越间战火不息,演变成了连绵10年的边境战争。 笔者弱冠之年,也就是1980年代初中期时,"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正如日中天,出现了大量反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书刊、报道、影视、歌曲。电影如《自豪吧母亲》、《铁甲OO八》、《长排山之战》、《新兵马强》、《花枝俏》、《年轻的朋友》、《高山下的花环》、《雷场相思树》、《闪电行动》、《蛇谷奇兵》;电视剧如《凯旋在子夜》、《黑豹突击队》、《神风神龙》、《无影侦察队》、《军魂》;纪录片如《奋起还击》;歌曲如《再见吧妈妈》、《相会在攀枝花下》、《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热血颂》等等。可以说,那种金戈铁马的爱国豪情给一代人正在成长中的心灵刻上了深深的烙印。 进入1990年代,中越两党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以后,双方就商定不再在本国对当年那场战争进行宣传和纪念,在出版物和媒体上也屏蔽相关的题材。中国方面从此再不宣传对越自卫还击战,相关出版物被基本禁止出版,偶有提及也是用"南疆的重大军事行动"来代称,和这场战争相关的一切在公开媒体上悄悄地消失了,以至于逐渐成为了一场被人们遗忘的战争。越南方面也在国内舆论上对中越战争进行封杀,对反华言论和行为予以打压。中国军队在1980年代收复罗家坪大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后,都在山上建立了纪念碑。随着形势发展,除老山主峰名气太大纪念碑予以保留外,其他几座主峰上的纪念碑都被炸毁拆除了。 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新一代年轻人对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二战等历史接触甚多,沉迷于《亮剑》、《雪豹》和《兄弟连》的铁血豪情中,却对朝鲜战争后中国军队进行的最大的一场边境战争知之甚少,有的人甚至对此一无

海湾战争战例分析学习资料

海湾战争战例分析

海湾战争战场环境分析 作者:赵杨 3011020033 单位:学员二旅五营四连 摘要:本文介绍了海湾战争的过程,美军起到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战场环境。在分析战场环境时,首先,说明了海湾战争的信息化战场,美军建立了5个层次的电子传感器网;又讲了海湾战争是一体化作战的典范,作战空间被大大的扩大,七维一体的作战模式和大量先进武器的使用是美军站在场控位置的关键;最后讲述了复杂的电磁环境成为海湾战争的主导。 关键词:海湾战争;战场环境;美军;电磁环境;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一体化作战 正文 在讲海湾战争的战场环境之前,先将一下海湾战争。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在此战争中,美军起到关键性作用。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

对越自卫反击战

对越自卫反击战 关于越战,出生在70年代后期的人基本都不是很了解,特别是80年代开始,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战争一词与我们这一代越离越远,我们只能从课本上,电影上了解这段中越战解历史。很多人都会觉得奇怪,越南这样的小国,怎么敢挑战中国这样的大国呢? 其实,在与法国开战的越南战争初期,共产主义的中国也和越南有着很紧密的关系。双方都对越南的统治者法国不信任。在战争期间,中国和苏联都为越南提供了援助,共同反对殖民主义敌人。 冷战后期,中国与苏联关系突然紧张,而尼克松访华后,中美的关系开始正常化。苏联出于牵制中国的目的,1978年11月3日与越南签订了带有军事援助性质的《苏越友好合作条约》,支持越南实施“地区霸权主义”,建立“印度支那联邦”。越南在苏联的默许下侵略了与中国的盟友之一柬埔寨,推翻了红色高棉政权。同时在越南国内进行大规模的“排华”;对中国的领海、领土提出主权要求,宣布把属于中国领海范围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岛屿纳入其版图范围,并出兵占领南沙群岛的部分岛屿;同时在中越边境集结大量军队,制造边境冲突,侵犯中国领土。 当时中国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新一届领导集体开始执政。由于文化大革命对国内人民造成的对统治阶层的信任危机,中国的领导人有必要发动一场“打击侵略者”的战争,以重新凝聚其国民的民族向心力。 由于当时还处在冷战时期,中国在世界上代表第三世界弱小国家,在国际上的政治观点与美国、苏联两超级大国在多个领域多有不同。同时美、苏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军事支援形成了在战略上合围的态势。为了显示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统治能力和对军队的指挥能力;中国不对外国势力低头的一贯强硬态度。当时越南的“后台老板”苏联发动了入侵阿富汗战争,暂时无暇对中国施加压力。而美国由于刚刚与中国改善缓和了关系,也乐于袖手旁观让中国教训一下苏联的“小喽罗”越南,以报其侵越战争被打败的“一箭之仇”,中国抓住了这个时机发动了战争。 70年代的乒乓外交为中美恢复正常邦交拉开了序幕。中美相互靠拢无疑令苏联和越南感到担忧和恐惧。美越战争结束后,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开始在中南半岛扩张势力,推翻柬普寨波尔布特领导的红

撤退,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上)

撤退,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上) 撤退,1979,中越战争的非专业检讨(上) 年底瞎忙,不得不忙,兼这类文章需要大量的查阅、比较和汇总资料等,工作量较大。耽误了《中越战争系列》的撰写,恳请朋友们谅解,并请朋友们予以一贯的支持和批评。 《撤退,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主要检讨1979年3月5日到3月16日阶段,中国军撤退,越南军在北方六省的游击战及中国军反游击战。除却笔者积累,查阅、比较和汇总资料等工作繁杂,还请朋友们有空多为推广。本号才疏学浅,书生意气,纸上谈兵。不到之处,信口之言,恳请方家见谅。如得幸参加该次战争的前辈的不吝赐教。不甚荣幸,致谢为先。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系列》以开战、进攻、撤退三部分,分别独立成文,尽可能就笔者的知悉与判断,回顾那场比邻国之间的战争。本号将于即日起,分:《开战,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上)》(完成)《开战,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下)》(完成)《进攻,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上)(完成)《进攻,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中)(完成)《进攻,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下)(完成)《进攻,1979,谅山战役非专业检讨》(完成)《撤退,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上)(完成)《撤退,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待续)

敬请新老朋友关注3月5日,在中国军东集群彻底攻占谅山市的当天,西山指挥部即向世界公布,下达全面撤退命令。随即,东西两个战役集群的中国军立刻开始组织撤退。特此申明,本文以下,不喜欢阅读的朋友,可以当做假想的小说。描叙可能不太适合“大中国”思维和片面狂热爱国者。请勿对假想小说为难。截止1979年2月22日,中国新华社汇总了诸多国家对中国发起“自卫还击”的“中越战争”的回应态度。大致官方爆出有八种。大致分类有三: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中国发起愤怒的声讨和谴责;以美帝为首的民主国家则和若干首鼠两端的国家站队,表情暧昧。至于发声支持中国发动这场战争的国家,仅仅是朝鲜和臭名昭著的红色高棉(假设,当年还算是国家)。随着中越战争的展开,前苏联也故意驱逐部分中国外交官,并且在他们回国途中,故意安排他们看到正往东方运输的部队、武器。正在东欧被北约搅得头晕的前苏联,此刻实际上在世界外交态势上,出现不利的两线“作战”。即便如此,前苏联庞大的机械化战力和原子弹,足以震撼中国。 其时,前苏联已经把60%边防师团转为战时编制(和平编制5000人到6000人不等,战时编制近20000人),中苏边境局势日益紧张,黑龙江地区甚至出现哄传谣言,居民逃往内地事件。中国军在1979中越战争开打前后,也调集了数以百万计的精锐做了相应战备,以防不测。

美军联合作战理论浅析

美军联合作战理论浅析 摘要:美军联合作战理论是在陆空协同作战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大致过程是:70 年代提出了陆空联合作战理论,80年代提出了空地一体作战理论,90年代提出了联合作故理论。联合作战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美军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美军联合作战理论的发展过程 美军联合作战理论是在陆空协同作战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大致过程是:70 年代提出了陆空联合作战理论,80年代提出了空地一体作战理论,90年代提出了联合作故理论。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越南战争,美军都曾进行过较大规模的陆空协同作战,并对陆空协同作战理论进行过一些研究,但在70年代以前,美军的军事理论一般只划分为战略和战术两个层次,陆空协同作战通常也只是作为战略或战术范畴军兵种的相直支援的问题来研究。 70年代初,正当美军在越南战争商临困境的时候,爆发了1973年的阿以战争。这场阿拉伯国家突袭以色列的战争,实际上是当时的北约和华约所用武器的一场大会战。美国原以为不可战胜的以军,岂料在战争初期遭受阿军大规模突袭后却几乎溃不成军。美军在震惊之后,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阿军用的是苏军的武器、装备、战略战术,既然阿军能让以军无法招架,那么苏军在中欧岂不是更难对付?于是美军便组织了一批研究人员,待阿以双方刚一停火,就立即赶往中东。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和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其中第一条就是:军兵种均衡搭配十分重要。只有使坦克、步兵、炮兵和飞机密切配合,才能赢得战争。在总结阿以战争和美军在越南战争教训的基础上,针对前苏联诸军种进攻战役理论,美军开始从战役层次

研究陆空协同作战问题,从而提出了陆空联合作战理论的设想。这一理论以前苏联为对象,以欧洲为主战场,认为,在华约军队数量上大大超过北约,并已取得技术上的优势的情况下,要与华约集团抗衡。仅以陆军在战术行动上连续取得胜利,己不能确保战略上的胜利,因而必须利用攻击直升机配合陆军打击敌坦克、装甲步兵,即先由地面部队、空军和攻击直升机一起压制敌人的防空系统,再由攻击直升机配合地面部队攻击敌装甲部队。并强调,要取得防御作战的胜利应采取更多的措施,不能仅仅依靠个别军种来实施,而应通过陆、空军的联合行动来达成,陆空联合作战理论在1976年7月颁发的Fl00-5号野战条令《作战纲要》中得到了充分反映。之后在1978年,美军又开始酝酿在战役层次利用空军部队,配合地面部队实施联合作战的理论,并提出了“一体化战场”和“纵深战场”等思想。紧接着,美军又对未来作战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未来的空中(包括外层空间)作战将与地面作战一起决定战役战斗的结局。1981年美军提出了“2000年空地一体作战理论”。美军研究人员经过对历史,现实、未来陆空协同作战的深入研究, 1982年颁发了新版《作战纲要》,确立了空地一体作战理论,强调实施诸军种部队战役层次的联合作战。虽然该纲要仍未打破陆军原有作战理论的框架,未充分论述陆、空联合作战的主要内容和协同问题,也没有论述在战区范围内如何对空地一体联合作战行动提供空中支援,对联合作战行动也只强调到军级,但应该说它仍是美军联合作战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该纲要指出:“陆军很少单独作战,美军的作战行动通常涉及一个以上军

中越战争原因背景分析

1451340 王宇凡中越自卫反击战的背景分析对越自卫反击战是指于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爆发在中国和越南之间的战争。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对中国采取敌对行为。中国采取反制措施,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一个月之内便宣布胜利,撤出了越南。越南在中方撤出之后,宣布越南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令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直至最低点。 文章主要分析一下中越自卫反击战的背景因素。在国际大背景的推动下,以及中国和越南的各自战争和政治的目的和需求,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的爆发。 首先是国际因素。美国借中越战争来援助泰国和牵制苏联,弥补东南亚的真空状态。而苏联为打击中国,支持越南的扩张。除了这两个超级军事大国之间的争斗,西方国家投资第三世界和地区,来拉拢第三世界国家,再加上东南亚局势本身就不稳定,从而使矛盾越来越激烈。 而越南因素是越战结束后,越南自认战胜美国,认为自己是除美苏外的第三大军事强国,狭隘的民族野心暴涨,况且它在美苏两国中选择了强大的苏联为依靠,妄想建立地区霸权。越南推测中国刚结束动乱,无力与它一战,并配合苏联围堵中国发展空间。越南利用其北部地形,人员基础、军事装备、部队实战经验,越方占优,想用战争

来获取更多的领土。所以归结起来是苏联的阴谋和越南的野心。 最后来具体看看中国的考虑: 首先是国内因素-重聚人气,提高民族凝聚力。文革刚结束,政治斗争的影响还在,民族士气低落,各阶层矛盾重重。对越自卫反击战可以提高、恢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缓解、转移国内矛盾,凝聚人心、提高我国军队及民族士气。因为邓小平刚上台不久,需要在中国共产党中树立威信及核心位置,并强调“党指挥枪”,重新握稳枪杆子,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及领导。文革期间,部队管理混乱,军心有待重整,同时通过此战摸一摸我国军队战斗力如何。 接着是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争取更大的国际战略空间。中苏交恶,而此时越南倚靠苏联甚至受苏联支使公然在我边境及周边国家滋事,因此打击越南就是对苏联霸权的回应,削弱甚至打破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霸权地位,树立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强势位置。而之前邓小平访美也是借我国与美关系攀升之势,先向美国打招呼,以取得美国认同,另一方面向苏联施压:中国打击越南苏联最好不要插手,在这一点上中美是取得一致的。结合朝鲜战争,树立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军事强国地位,确立了中国在东北亚的绝对强势地位,打出了到现在为止都能看得到的战略空间,威震世界。中苏珍宝岛之战,表明了中国宁愿冒受核打击之风险也不畏强权争取国家核心利益的决心,威震苏联。中印之战,树立了中国在第三世界中的老大地位,并通过打压印度,威震南亚。再通过打击越南、帮助柬埔寨等国以威震东南亚,从而完善中国的周边环境并确立中国在亚洲应有的作用。

战场环境分析

战场环境分析讲义 【点击】战场环境是指战场及其周围对作战活动和作战效果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统称。战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电磁环境及战场建设情况。 根据《司令部条例》第六章第二节第二十八条第3款规定:【点击】战场环境情况,主要搜集地形特点,部队机动、伪装、防护和工程构筑的条件,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气象水文特点,电磁环境,可供利用的资源等情况。 《孙子兵法》地形篇有这样一名话:【点击】“知天知地,胜乃无穷”。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上卷第356页也有这样一名话:【点击】环境同军事行动有着十分密切而永远存在的关系,它不论是对战斗过程本身,还是对战斗的准备和运用都有决定性影响”。 美军认为“凡是能正确判断与利用气象和地形条件的指挥官,即可享有对其对手的决定性优势”。【点击】1943年11月,美军在进攻贝提澳岛作战中,由于对登陆海区潮汐判断错误,结果部队在低潮位登陆,登陆艇无法直接抵滩,陆战队员必须涉过数百米的浅水区才能上陆,在敌火的猛烈打击下,美军死伤官兵3000多人,损失履带登陆车90余辆。作战实践证明,指挥员能否正确分析战场环境,并根据战场环境条件去指挥作战,直接影响作战成败。 今天,我们学习三个内容:【点击】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要求、战场环境分析报告拟制。 一、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 战场环境是军事行动的舞台,把舞台搞清楚了,才能把战争的这场戏演好。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提示战场环境的作战价值,研究其对敌我双方作战行动的影响,为指挥员定下正确决心提供依据,保证在作战行动中“趋利

避害”,赢得作战的胜利。 战场环境分析一般按“五先五后”原则【点击】(先整体后局部、先敌方后我方、先主要方向后次要方向、先前沿后纵深、先概略分析后精确分析),采取整体分析、分区分析、要素分析、重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今天,我重点结合团机动防卫作战给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点击】(一)通观全貌整体分析。这是战场环境分析的首要环节。就是总体审视、把握大势。比如分析我省地区地形,其总体特点就是【点击】“广、要、密、远、难”。“广”,是指其地幅面积广(土地面积166947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74%,居华东各省之首),“要”江西地处东南沿海浅近纵深,是主力军团入闽的主要通道,屯兵储物的主要基地;“密”,境内大型军用、民用机场、重要交通干线、杀手锏部队阵地、重要战争潜力目标密布;“远”与台湾本岛距离较远,最近的鹰潭市距离台湾岛480多公里,敌对我空袭密度不可能太大,便于我完成防卫企图;“难”,防守难度大,区内目标众多,分布分散,且区内交通发达,便于敌人袭扰破坏。据此,并根据上级意图、敌情和参战力量实际,研究形成“XX、XX、XX”的战法。 【点击】(二)着眼特点分区分析。就是根据地形自然构成或明显特征,把敌我双方地形划分成若干地区,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对战场环境进行分析判断。比如,根据江西省地形,可区分为北部、南部2个区域,对各个区域的战场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对作战行动的独特影响。 【点击】(三)区分要素逐个分析。就是把作战地域内具有战术价值的战场环境要素,分门别类进行分析判断,从中得出每个环境要素对作战行动的影响与对策措施。比如,我们来分析一下我省的交通要素。江西省现有高速公路总里程4260公里路,可概括为“三纵四横”,连接各地市。三纵:即济广、福银、

自卫反击战观后感

自卫反击战观后感 自卫反击战>观后感(一) 197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广西、云南边境发起了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连续战斗28天,横扫越北浅近纵深地区,攻城拔寨20余座,歼敌5万,沉重打击了意图称霸东南亚的越南黎笋集团,一时成为>国际政治热点。这场战争不但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使中美联手抗苏的局面完全形成,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在炮声中拉开了序幕,赢得了一个来之不易的国际环境。此后中越间战火不息,演变成了连绵10年的边境战争。 笔者弱冠之年,也就是1980年代初中期时,'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正如日中天,出现了大量反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书刊、报道、影视、歌曲。电影如《自豪吧母亲》、《铁甲OO八》、《长排山之战》、《新兵马强》、《花枝俏》、《年轻的朋友》、《高山下的花环》、《雷场相思树》、《闪电行动》、《蛇谷奇兵》;电视剧如《凯旋在子夜》、《黑豹突击队》、《神风神龙》、《无影侦察队》、《军魂》;纪录片如《奋起还击》;歌曲如《再见吧妈妈》、《相会在攀枝花下》、《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热血颂》等等。可以说,那种金戈铁马的爱国豪情给一代人正在成长中的心灵刻上了深深的烙印。 进入1990年代,中越两党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以后,双方就商定不再在本国对当年那场战争进行宣传和纪念,在出版物和媒体上也屏蔽相关的题材。中国方面从此再不宣传对越自卫还击战,相关出版物被基本禁止出版,偶有提及也是用'南疆的重大军事行动'来代称,和这场战争相关的一切在公开媒体上悄悄地消失了,以至于逐渐成为了一场被人们遗忘的战争。越南方面也在国内舆论上对中越战争进行封杀,对反华言论和行为予以打压。中国军队在1980年代收复罗家坪大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后,都在山上建立了纪念碑。随着形势发展,除老山主峰名气太大纪念碑予以保留外,其他几座主峰上的纪念碑都被炸毁拆除了。 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新一代年轻人对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二战等历史接触甚多,沉迷于《亮剑》、《雪豹》和《兄弟连》的铁血豪情中,却对朝鲜战争后中国军队进行的最大的一场边境战争知之甚少,有的人甚至对此一无所知。抚今追昔,实在令人感慨之至。 2011年,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中越边境人潮汹涌,车马如流,和平的阳光早已照耀大地。在这样的日子里,是否还有人能想起那场30多年前的边境战争,是否还有人能想起那些洒血卫国的将士英灵? 政治因素终会改变,历史怎敢遗忘!居安思奋,忘战必危。中华民族在100多年中遭受到的种种耻辱,早已无声地证明了这一切。儒雅其外,铁血筋骨,这是强汉盛唐的灵魂所在。今天,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 广西、云南境内的24座烈士陵园,见证了保卫祖国南疆的上万烈士英魂永在。'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这是来自那个时代的肺腑强音! 烈士英魂未远,无以索求,在心中为他们留有一席之地,足矣。 自卫反击战观后感(二) 对越自卫反击战对我国来说,已经成为历史,但是这场战争给中国人心灵上留下来的创伤,至今在老兵们的心中没有完全愈合对越自卫反击战是在朝鲜战争之後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广西、云南边境地区对越南发起自卫反击战。中国军队先后攻克越南谅山、高平、老街3个省会和17个县市,重创越军4个正规师零10个团,毙敌37300余人,俘敌22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和作战物资,摧毁了越南北

心得体会-自卫反击战观后感 精品

自卫反击战观后感 自卫反击战观后感一 197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广西、云南边境发起了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连续战斗28天,横扫越北浅近纵深地区,攻城拔寨20余座,歼敌5万,沉重打击了意图称霸东南亚的越南黎笋集团,一时成为国际政治热点。 这场战争不但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使中美联手抗苏的局面完全形成,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在炮声中拉开了序幕,赢得了一个来之不易的国际环境。 此后中越间战火不息,演变成了连绵10年的边境战争。 笔者弱冠之年,也就是1980年代初中期时,"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正如日中天,出现了大量反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书刊、报道、影视、歌曲。 电影如《自豪吧母亲》、《铁甲八》、《长排山之战》、《新兵马强》、《花枝俏》、《年轻的朋友》、《高山下的花环》、《雷场相思树》、《闪电行动》、《蛇谷奇兵》;电视剧如《凯旋在子夜》、《黑豹突击队》、《神风神龙》、《无影侦察队》、《军魂》;纪录片如《奋起还击》;歌曲如《再见吧妈妈》、《相会在攀枝花下》、《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热血颂》等等。 可以说,那种金戈铁马的爱国豪情给一代人正在成长中的心灵刻上了深深的烙印。 进入1990年代,中越两党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以后,双方就商定不再在本国对当年那场战争进行宣传和纪念,在出版物和媒体上也屏蔽相关的题材。 中国方面从此再不宣传对越自卫还击战,相关出版物被基本禁止出版,偶有提及也是用"南疆的重大军事行动"来代称,和这场战争相关的一切在公开媒体上悄悄地消失了,以至于逐渐成为了一场被人们遗忘的战争。 越南方面也在国内舆论上对中越战争进行封杀,对反华言论和行为予以打压。 中国军队在1980年代收复罗家坪大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后,都在山上建立了纪念碑。 随着形势发展,除老山主峰名气太大纪念碑予以保留外,其他几座主峰上的纪念碑都被炸毁拆除了。 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新一代年轻人对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二战等历史接触甚多,沉迷于《亮剑》、《雪豹》和《兄弟连》的铁血豪情中,却对

战场环境分析之气象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气象武器

气象武器 摘要:自古以来,能否及时了解并利用战场环境,都是决定战争胜利不可忽视的因素。然而对于高科技时代的现代战争来说,单纯地获取战场环境信息,利用现有条件已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基于对环境的改造,一种新概念武器——气象武器已成为现代战争的宠儿。本文着重介绍了气象武器的原理、种类、特点及研发现状和前景。 关键词:战场环境、气象武器、原理、种类、特点、现状前景 所谓“气象武器”是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人为地制造地震、海啸、

暴雨、山洪、雪崩、热高温、气雾等自然灾害,改造战场环境,以实现军事目的的一系列武器的总称。随着科学和气象科学的飞速发展,利用人造自然灾害的“地球物理环境”武器技术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必将在未来战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气象武器的原理 采用人工手段影响天气,主要是用飞机、火箭、火炮等手段向敌某些地区低空大气层播撒催雨物质进行降雨、播撒其他化学物质进行消雾和造雾,或通过其他手段改变敌方上空的臭氧含量等方法,以制造恶劣天候,对敌方造成各种危害。采用人工手段之所以能够使天气产生变化,这是因为大气层中所包含的水汽、水滴、冰晶和各种悬浮物质,时常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之中,只要人们掌握这些不稳定因素的变化规律,就可以使用较少的能量去引发和催化它们,即形成一种使天气产生变化的触发机制,天气中的不稳定因素就会产生较大的能量转换。而大气层中这种能量转换的结果,就会导致某些地区、某些空间天气、气候的变化。气象武器就是根据这一原理,按照一定的军事目的给大气施加某种能量,使天气按照有利于自己,不利于敌人的方向发展,以制造恶劣的天气和气候去直接攻击敌人,或为间接攻击敌人创造有利的战场环境。 二、气象武器的主要种类 (一)温压炸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