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笔记资料

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笔记资料

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笔记资料
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笔记资料

第四节汉大赋

汉大赋(散体赋、新体赋)

时代:汉武帝初年——东汉中叶

1.内容:主要歌颂国势、国威,表现王侯生活。末尾稍作讽喻劝诫,即所谓“劝百讽一”,以体物为主。

2.形式:篇幅长,规模大,句式参差(以三、四、六言为主)、韵散行间(首尾用散,篇中入韵),多用主客问答形式。“兮”字基本不用,多用“若乃”“尔乃”“于是”转接递进连接成文。行文铺张扬厉,语言堆砌、华丽。

3.代表作: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

Ⅰ《七发》枚乘

一、内容:以七件事启发太子。辞赋假设太子有疾,吴客往,以七事问之①欣赏音乐②品尝饮食③驰遂争胜④游乐遣兴⑥观涛⑦妙言要道

开篇以楚太子有病,吴客来探病为开端(1-2段主客问答)

“四患”的陈述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蹷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用自然的壮美来开拓太子的心胸,升华他的灵魂

二、七事

第一件事:用欣赏音乐来启发太子(第3段)

1.首先写制琴材料(龙门之桐……)

2.次写制琴“于是背秋涉冬,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孤子之钩以为隐,九寡之珥以为约。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歌曰:‘麦秀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

3.再写操琴,并以歌和之。“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歌曰:‘麦秀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

4.最后是对音乐效果的渲染(飞鸟闻之……)

枚乘的音乐观①功利的社会音乐观②尚悲的音乐审美观③极致的艺术美学追求

第二件事:用珍美的饮食来启发太子(第4段)

第三件事:驰车赌赛的竞技活动(第5段)

第四件事:游观(第6段)

第五件事:盛大规模、威武雄壮的田猎活动。太子受鼓舞,他虽不能参加,但疾已有起色。(第7-9段)

第六件事:广陵观涛(两节)(第10-11段)

第七件事:妙言要道(第12段)

三、主题内容

2.前四件事的“宫居而闺处”的范围,为太子逐一否定:田猎、观涛超越了宫墙,对太子有所触动。

3.最后一件事。“妙言要道”的精神良药致使太子病己,简要。正是汉大赋“劝百讽一”之处。

四、《七发》的文学特点

1.以“巨丽”为美,以奇为美,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

2.题材和内容:以“铺陈写物”为重点,多方面开拓了文学题材。开启了“劝百讽一”的内容模式

3.在体制结构上:鸿篇巨制,韵散结合,设为问答,分段立题,分类状物

4.辞藻丰富,铺陈渲染,手法多样(《文心雕龙》-“夸丽风骇”)

五、《七发》的历史地位

1.标志汉大赋形成(散体大赋)

2.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3.“七体”开山之作

————散体大赋兴盛的时代背景————

1.(散体大赋)是汉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文体

2.西汉武帝时代呈祥的皇权、帝国威望和气势

3.巨丽之美成为体现国家民族生命的美学方式

4.汉武帝对于”润色鸿业“的文学样式的欣赏,使其成为文士进身之阶

Ⅱ司马相如(汉代最重要的辞赋作家)的辞赋及其特点

《子虚》《上林》是汉赋中影响最深远最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子虚》虚构子虚、乌有、之是公三人,并通过他们讲述齐、楚和天子田猎的状况,以及对此事的态度,构成作品的骨架。

《天子游猎赋》主题内容;:歌颂汉帝国的强大声威,维护中央王朝大一统,体现昂扬上进的时代风貌,以“润色鸿业”为目的,又兼讽喻劝谏。

特点:1.虚构人物,夸大内容,劝百讽一

2.铺张扬厉的手法,博富绚丽的辞藻。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巨丽之美。

Ⅲ杨雄

以44岁为界| ①前期《蜀都赋》为汉代第一篇京都赋。另有《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扬赋》四大赋。对司马相如多有模仿和突破。

②后期,自述情怀的《解嘲》《逐贫赋》最为人称道。(晚年对赋产生批判)

Ⅳ东汉大赋代表作家班固和张衡

(一)班固《两都赋》在作品题材,结构规模和形式特点上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

《东都赋》《西都赋》实为上下章,虚拟“西都宾”“东都主人”,他们的谈话即赋的内容。《西》通过“西都宾”之口,盛赞故都(西汉都城)长安三代帝京所体现出来的繁华,丰腴,壮丽等巨丽之美。

《东》通过“东都主人”之口,否定旧的京都意识,提出重礼乐文明,法度之美的新京都意识。

特点:①打破“劝百讽一”模式,下篇《东》通篇讽喻,诱导,形成“劝”“讽”均匀布局②作品风格和内容契合无间。如《西》汪洋恣肆,气势华影充溢其间。《东》以平公典实账,法度风范随见。

③扩大描写笔触和范围。

(二)张衡《二京赋》(仿自《两都赋》,分为《东京赋》《西京赋》)

《西》假托“凭虚公子”称颂长安的繁盛富丽,,穷奢极欲。《东》以“安处先生”之口批评西京的奢靡生活,渲染简朴、崇德的礼制之美

《二京赋》以规模宏大、极度铺陈见长,故虽为仿作然突破甚多

————————汉大赋缺陷————————

夸张失实罗列过度呆板滞重

第五节抒情小赋(记行、述志赋)

1.时代:东汉中叶——东汉末

2.反映社会黑暗,讥讽时事,咏物抒情言志

3.形式:篇幅短于大赋,一般不用问答体,韵散间行,多通篇四六言,文字华饰有所收敛。

Ⅰ纪实性述行赋

①刘歆的《遂初赋》是汉代记行赋的开山之作

②班彪《北征赋》

③班召《东征赋》

④蔡邕《述行赋》代表作记载了从陈留出发到偃师托病不前,一段路途中遗迹众多,秋雨连绵,道路难行,悲愤寄寓其中。

主旨:愤宦官掌权致民不聊生,借古讽今批社会。

Ⅰ述志赋

①张衡《归田赋》(☆第一部表现田园隐居之乐的作品)

┌良辰风物

归田之乐├钓射船游

└读书弹琴作文

艺术特征:1.诗意化优美意境

2.语言清新自如,写景细腻形象,议论意蕴深厚

3.体制短小,四六句式,音韵和谐

②《刺世嫉邪赋》赵壹艺术特点:开门见山慷慨陈词极具锋芒刚劲有力|形式短小意尽而止

第六节汉赋的地位、影响、流变

地位:时代意义

影响:促进文学观念的进一步形成,提升文学语言表现能力,丰富词汇及表现手法┌右赋(正宗,好铺陈,多问答)

流变├俳赋(短小,整齐,多四六,文气重)

├律赋(对仗工整,音律谨平,限篇,定韵)

└文赋(多散文,句韵自由,多才学议论)

第二章两汉乐府诗

┌四言古诗

┌古体诗├五言古诗

│├七言古诗(歌行体)

│└杂诗

古代诗歌│

│┌五言律诗

│┌律诗└七言律诗

││

└近体诗│┌五言绝句

(今体诗、格律诗)└绝句└七言绝句

第一节乐府的含义与保存

含义 1.乐府:汉代音乐管理机构,六朝始成为带音乐性质的诗体名称

2.两汉乐府诗:由朝廷乐府机关收集而流传的汉代诗歌

3.新乐府:文人自拟乐府

宋元以后,从入乐出发,“乐府”又用于词曲的别称

创作与收集1.汉代汉武帝大兴乐府到东汉黄门鼓吹乐府——《汉书·礼乐志》

2.从帝王到平民都有相关创作(李延年《佳人曲》)

3.沈约《宋书·乐志》收录两汉乐府诗众多

4.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唐的乐府诗收集并分12类

[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陌上桑、长歌行)、杂歌谣辞。其中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第二节汉乐府之内容特点[感之哀乐,遇事而发]

一、苦与乐的揭示

1.底层百姓(《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平陵乐》《十五从军行》)

2.富贵人家奢华生活(《鸡鸣》《长安有狭斜行》)

二、爱与恨的坦率表白《上邪》讲析

①矩章之神品——胡应麟

②独到的抒情方式准确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

③清张玉榖编《古诗赏析》:

此古诗对后世影响极大

1.唐敦煌词曲《菩萨蛮》

2.辛恨的痛切:《有所思》

3.幽怨:《白头吟》《怨歌行》《上山采蘼花》

4.大胆抗争,反抗嘲讽强权:《孔雀东南飞》[中国第一首长诗]《陌上桑》

5.思念的绵长:《饮马长城窟行》

三、乐生恶死现象的充分表达

《薤露行》《蒿里行》《战城南》

第三节两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一、标志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1.选取富有诗意的生活镜头入诗

2.以典型生活片段或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叙事(《十五从军行》)

3.故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①详于叙事,略于抒情

4.刻画人物手法多样,人物性格各具特色(个性化语言)

5.寓言诗的创作(假托动植物之口)

二、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浅白,感情浓郁

三、形式自由多样,推动诗歌演变

古诗十九首[五言之冠冕]

一、题目、作者、年代

题目: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后人以首句为题。(《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

时代与作者:

①两汉说[枚乘→《文心雕龙》]

②东汉说[傅毅,蔡邕→唐皎然《诗式》]

③魏晋说[曹植,王粲→钟嵘《诗品》]

主题:①寄托说[《文选》]

②朋友说

③游子歌、思妇辞

④厌世、享乐主义[ 梁启超]

⑤怀疑论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 李泽厚]

⑥汉末文人思想的沉沦、觉醒、痛苦[ 郭预衡]

思想内容:①游子思乡[《明月何皎皎》、《涉江采芙蓉》]

②思妇情怀[《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

┌仕途腾达、名扬后世《今日良宴会》《回车驾言迈》

③游子思意与解脱├世态炎凉、知音难遇《明月何皎皎》《西北有高楼》

└及时行乐、慰藉解脱《驱车上东门》《东城高且长》

二、诗歌涉及人生命运的四种关系

①永恒与有限的关系(物长人促、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②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思君令人老)

③忧郁与欢乐的关系(秉烛夜游)

④来去亲疏的关系(所遇无故物)

三、抒发游子三种独特感受

1.敏锐的节序感(东风摇百草)

2.微妙的空间感(天涯咫尺)

四、文学成就

1.抒发时人生命意识

2.写出典型感情

3.长于抒情,反复婉转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总论

开启了唐宋文学的大时代,承前启后。

第一节时代特征和文学主题

“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却是思想上最解放,艺术上最自由的时代。——宗白华”

一、时代特点:乱世

1.社会动荡不宁(土地财富集中、战乱、瘟疫等)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无一,念之断人肠。——曹操”

2.文人多遭不测(孔融、嵇康、陆机、谢灵运……)

文人们感受到的人生短促、生命脆弱和无力感,形成文学悲剧性的基调。

二、魏晋文学三主题[生死、游仙、隐逸]

1.生死主题

分别表现为:提高生命质量(建功立业)、增加生命长度(修仙、磕药)、增加生命密度(及时行乐)、不以生死为念等

2.游仙主题

表现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乞求长生

3.隐逸主题

歌咏隐逸生活 | 陶渊明,隐逸诗文之宗

第二节九品中正与文学家族

一、九品中正制

由魏文帝曹丕初定,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把人分九品,以德行+门第为标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PS:真正打破该制度是在宋代

二、文学家族

魏晋存在大量的文学家族,如曹魏时期的三曹,阮氏,嵇氏;西晋时的三张、二陆等。

一、经学衰微

“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东汉赵壹

“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曹操《求贤令》

二、玄学兴起

1.玄学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

汉代儒学衰弱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产生。由黄老、道家思想演变,是汉末清谈演化的产物

2.玄学及其主要论题

《老子》《庄子》《易经》合称“三玄”

代表人物有王弼、阮籍、嵇康

论题有:有无之辩,言意之辩,形神之辩等。

三、佛道对文学的影响

1.玄佛合流,对丰富文学思想、艺术形式、表现手法都有很大影响

①想象世界的丰富

②故事性加强

③天竺声韵影响音韵学产生(如反切法),进而影响诗歌格律的形成

④词汇的多样化

2.道教与文学

①求长生,炼丹影响文学主题

②开发创作想象力

四、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对汉儒为人准则的一种否定,破除执障,还自我以本来面目。

魏晋人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并用言行、诗文、艺术来达到这一目的。

一、文学自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

1.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地位提升“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曹丕

*作品整理萧统《文选》、钟嵘《诗品》

*文学理论繁荣刘勰《文心雕龙》

2.文学成为单独门类

3.对各种文学题材有了较为细致的区分

曹丕《典论·论文》4科

陆机《文赋》10类

萧统《文选》37类

4.对文学的审美有了自觉追求(如刘勰)

简单来说就是如何将诗文写得更美,并在各方面进行了探讨

二、文学创作的自觉

1.新题材的开拓

2.文学形式的演化

3.追求修饰华美

4.文学与哲学结合

呈现出这一时期求新求变的文学风貌,折射出文学思潮的活跃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历程

1.建安文学建安元年至魏明帝末 [建安七子]

2.正始文学正始元年至魏末 [竹林七贤]

3.太康文学西晋武帝太康年间 [三张二陆]

4.玄言文学晋室南渡至刘裕篡晋

5.田园文学晋末宋初陶渊明

6.南北朝文学刘宋起至陈末 [山水诗、永明体]

四、魏晋南北朝文学地位

1.进入文学自觉时代

2.对文学规律认识更深刻

3.题材、体裁更丰富

第一章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节建安文学

一、建安[196-210]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但一般“建安文学”延续至魏明帝末年[239]

二、建安文学繁荣之因

1.思想的解放

“迨至建安,渐尚通脱”——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

2.社会动乱

“当天下大乱之际,亲戚朋友死于乱者特多,于是为文就不免带着悲凉、激昂和慷慨了——鲁迅”

3.文学内部发展规律

“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典论·论文》

4.领导的倡导

三、建安风骨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文人集团 [三曹、七子] 表现出的:政治理想高扬,哀叹人生苦短,强烈个性表现,浓郁悲剧色彩。由此形成“慷慨悲凉,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

第二节曹操曹丕

一、曹操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

文学观念主要是:务实、尚朴、通达

二、曹操的诗歌内容

1.悯时伤乱,汉末离乱

作品:《蒿里行》《苦寒行》

“汉末实录,真诗史也”——明钟惺《古诗归》

2.霸主情怀

作品:《步出夏门行》《短歌行》

3.游仙诗

作品:《秋胡行》《气出唱》三首

4.咏史诗

《善哉行》

三、曹操的文学贡献

1.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

2.为四言诗注入新活力

一、曹丕

邺下文人集团之核心

二、曹丕之诗歌

主要有四、五、六、七言诗及杂言诗,约40首。

1.宴游诗《芙蓉池做诗》

2.抒情言志《黎阳作诗》

3.征妇思夫《燕歌行》

曹丕

..文章语言华美,排偶气息和抒情意味强,代表了文章由质趋华的倾向。

三、曹丕的文学贡献

1.《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

2.《燕歌行》是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诗

3.注重文人化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形成

便娟婉约,工丽绮练

第三节曹植

“建安之杰”“才高八斗”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为界,曹植的创作分为前后两部分前期:

建功立业(《白马篇》)

感时伤乱(《送应氏》)

后期:表达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与不平,感情凄婉,含蓄蕴藉,代表作《赠马王彪》

《洛神赋》

一、写作背景

洛神赋是赋中名作,这篇赋受宋玉《神女赋》的影响,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赋创作于《赠白马王彪》的同时,曹植从“君王”对洛神的追求和幻灭过程中曲折的表达个人的政治失意和理想幻灭。

二、文学成就

1.浓郁的主体意识和抒情性

2.语言优美

3.意境优美,诗情画意

4.艺术形象鲜美生动,既有神的灵性和飘逸,更有人的个性特征

5.用思妇,弃妇托喻身世,表白心迹《七哀诗》《美女篇》

6.直抒胸臆,抒怀言志《杂诗》

三、曹植诗歌风格

1.风骨文才完美结合,风格独具

2.诗歌善用比兴,多用对偶,音韵和谐,精选辞藻,注重炼字,善警句,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

人诗的转变

四、曹植诗歌受后人推崇的原因

1.文采富艳

2.对五言诗发展的重大影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第一人

3.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

第四节建安七子与蔡琰

一、七子

他们都经历了汉末动乱,有一定的政治抱负,呈现出一些共同的风格特征,七子中王粲,刘祯成就最为突出

王粲《七哀诗》

真实的再现了战乱后生灵涂炭的惨象,和生者的无可奈何。风格属于典型的建安风骨:反映战乱,感情深沉,慷慨悲壮。《登楼赋》进一步抒情化,兼具诗人和赋作者的身份,标志着诗赋交互影响的神话,即景抒情,情景交融

刘祯

今存20首,分为赠答诗,游乐诗

蔡琰《悲愤诗》

建安诗中唯一的长篇叙事体抒情诗。全诗分为三部分:

1.写董卓之乱中被掳去匈奴途中的悲惨遭遇

2.写起边地念亲的痛苦,所到被赎消息的悲喜交集,及迎归时不忍弃子,去留两难的悲愤

3.叙述归途及归后的所见所感。艺术特色:①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②真实感极强③语言浑朴,

晓畅,无雕琢斧凿之迹,喜用表示痛苦的极端词语④激昂酸楚,感情强烈

第五节正始文学

一、正始文学

正始是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正始文学泛指从240到260年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学风以何宴,王弼为首,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开创了玄学清淡的风气,淡玄析理,放荡不羁,各世风流,始于洛下,世称“正始之音”,同时也是这一时期的文学。

二、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文人心态的变化:政治高压,政治理想落潮,危机感

诗歌内容的转向:抒发个人忧愤

文学风格的转变:慷慨悲凉变为词旨渊求,寄托遥深。

阮籍

他博览群籍,尤好《老》《庄》,曾为司马氏僚属,关内侯,散骑常侍。晚年做过步兵校尉,故世人称“阮步兵”,咏怀诗十二首。

诗歌主题:强烈的忧生俱祸之情

其二

通过对桃李盛衰时的景象的对比描写说明了当时的世态炎凉,人情淡薄,流露出对朝代更替的忧惧,认为人应该及时隐退,保全自身。

其六

1.倾诉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中,诗人的孤独焦虑以及生命难保,处境险恶的悲愤和哀伤。

2.对现实的批判与嘲讽。“志在刺讽”

3.借隐居,游仙表现遗世独立,高蹈出尘的情怀

4.理想壮志,及其破灭

艺术特点:

1.隐约曲折(风格),常用比兴,象征的手法表达情感,寄托怀抱多用典故。增强多义性。

2.反复凌乱,兴寄无端

3.不事雕琢

嵇康“嵇志清峻”

因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今存诗50多首,以四言诗为主,占一半以上。

内容与艺术特色

内容:1.鄙弃世俗,归归自然,高蹈隐逸之志

2.抒发理想与抱负

艺术特色

1.锋芒毕现

2.淡薄悠然

3.多用双音词的对偶句式、语言清新

第二章两晋诗坛

第一节西晋文学

一、太康诗风特点

Ⅰ拟古

Ⅱ繁缛:1.语言由朴素走向繁饰

2.描写由简单走向繁复

3.句式由散行走向骈偶

Ⅲ柔弱

Ⅳ某些诗歌写景时致力于体物

二、太康诗人

三张(载、协、方)二陆(机、云)一左。著名者有晋初傅玄与张华、晋末刘琨、郭璞。

潘岳(字安仁)

1.貌比潘安

2.人品缺陷

3.诗赋双才

诗歌特点:绮丽、多铺写,深与炼字

陆机(世称陆平原)

诗歌特点1.内容多模拟

2.文辞繁缛

3.语言华美典雅,多用排比

4.重修辞,雕琢过重

左思

《咏史》,多为寒士不平,对士族蔑视。

主题深刻,情调高昂,笔力矫健,辞采壮丽

刘琨(字越石)

当晋末乱亡之际,书写英雄失路之悲。在诗坛上独树一帜。

三、郭璞及其游仙诗

身处乱世,才高位卑,在诗歌创作上他选择游仙题材。今存游仙诗19首,其中9首为残篇。

特点:

1.借游仙诗的形式书写作者的怀抱与感慨仕途失意与壮志难酬之情。

2.文采富丽。

第二节东晋文学

玄言诗的特点:

1.内容多为玄言与山水的结合。

2.形式上没有诗味,缺乏形象。增加了哲理性,孕育了后世的山水诗。

代表人物:孙绰、许询

王羲之与兰亭诗

兰亭聚会的缘由:修禊

兰亭聚会的目的:欣赏山水,饮酒赋诗

兰亭聚会的成果:37首诗歌编成《兰亭集》,王羲之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兰亭诗或写山水游赏之乐,或由山水直接书法玄理,但总体艺术水平不高,但它展现出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预示着山水诗时代的到来。

第三章陶渊明

一、生平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曾祖为东晋名臣陶侃,私谥“靖节”

二、性格与思想

陶渊明的性格的最大特点可以概括为“任真”。其思想的特点是自然

1.任真也就是反对虚伪的矫饰,安贫乐道,宁固穷而不改其节操,处贫贱而能心境怡然

2.自然,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状态。崇尚自然,哲学思考

第二节陶渊明诗歌类型[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一、田园诗

弃官之前,欢欣愉悦,带有了宏观成分和玄言的痕迹。

1初期:《归园田居》为代表,心情闲适自得,语言质朴自然,对后世影响最大。

2.遭受火灾,生活困顿,诗歌情调由明朗转向晦暗,仍坚持自食其力。保持心情平静,

3.晚年:以《饮酒》诗30首为代表,带有若干消沉情绪,悲凉意味,仍具有坚定意志,旷达精

二、咏史诗,咏怀诗

游仙诗的积极性,有避世的消极性,有浓厚的幻想,也有深刻的矛盾。

三、行役、哲理、教子

第三节陶渊明诗歌艺术

1.平淡自然与诗意纯美的统一:平淡见警策,朴素见绮丽,语言锤炼而不露痕迹

2.情景事理的浑合

第四节陶渊明的影响与地位

1.人格

2.诗歌艺术:①开创了田园题材②开创了自然平淡的诗风

南北朝文学概述

一、这一时期社会总的特点是南北对峙,政权更迭频繁

南方:420-289 宋39年齐23年梁55年陈 33年

北方:鲜卑族北魏的太武帝统一了北方(534年)分裂成西魏,东魏,北周,北齐

二、从社会背景来看,南朝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并在一定时期呈现繁荣的局面

2.南朝社会的矛盾复杂

3儒佛玄三家思想进一步合流

三、南朝文学的特点

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创作活跃

文学创作上求新求变的倾向很突出

文学观念上,由“言志”转向“缘情”,因此重词采之美,抒情色彩

南朝文学也带来一堆不足:格局狭小,气格悲弱

第四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一节南朝民歌

1.经济背景:东晋以来,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迅速,商业发达,城市繁荣

2.时代风格;南朝是一个耽于声色的社会,从民间到贵族普遍崇好风情小调

3.统治者的有意采集和提倡:娱乐并按其趣味加以润色

南朝乐府民歌的分类

多保存于《乐府诗集》主要有吴歌,西曲类

关联:产生的地点为长江下游,以当时的都城建康为中心,产生为东晋和宋《子夜歌》《读曲》为代表

西曲:产生于长江中游的汉水流域,以江陵为中心,产生略晚于吴歌《石城乐》

南朝民歌的特点

1.南朝民歌以情歌居多,多作好口吻,风格委婉缠绵《华山歌》

2.南朝民歌大部分为城市中的产物,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思想感情

3.体质小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大量运用双关语,代表作品《西洲曲》第二节北朝民歌

北魏末年号称“三寸”的温子升,邢邵,魏收,诗歌创作平庸

北朝民歌主要见于《乐府诗集》

北朝民歌数量不多,保存的歌曲,大多翻译,少数民族用汉语创作,南人配合北曲

一、北朝民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精品

【关键字】历史、政治、情况、道路、方法、条件、成就、传统、认识、矛盾、体制、大力、密切、充分、整体、和谐、透明、健康、合作、配合、提升、统一、发展、建设、提出、发现、研究、规律、特点、突出、情绪、理想、思想、力量、成果、地位、精神、要素、基础、环境、体系、制度、特色、标准、结构、主体、秩序、反映、力度、关系、分析、提倡、包容、倡导、形成、丰富、坚持、创新、提高、转变、深化、规范、多方面、规范化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世称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20XX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复习笔记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也就是说: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2_期末复习重点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 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 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任诞。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诗歌创作具有象外之象。其中第一象是诗歌中具体,鲜明所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象指形象画面中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 9玄言诗:东晋时期出现的一种诗风,代表人物有孙卓,许洵等。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10骈文:齐梁时期,骈文是文章的代表。骈偶平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复,辞藻华美,四六句型是其最基本的文体要素。骈文在两汉时期孕育而出。在齐梁时期确立体势,并进入鼎盛期。 11永明体: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发现诗歌韵律,以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形式相结合出现的新诗体,注重对偶,讲求音律,守护四声八病之说,对篇短小,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过渡诗体,反映了诗歌创作由较为自由发展到讲求格律的必然趋势,代表人物有沈约,谢朓,王融

古代文学魏晋笔记整理

一、建安文学 (1)古乐府诗的杰出代表:曹操,中国第一位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作品《观沧海》《蒿里行》。 《步出厦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步出厦门行·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足,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3)曹丕《燕歌行》,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4)1、曹植:背诵《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起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借问叹着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尘路。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和依? 2、简答:曹植前后诗的对比:曹植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品特点:主要歌唱他的理想与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写了游侠儿的豪情与壮志。“白马饰金给,连翩西北驰”白马骁勇健美,少年勇武潇洒;“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宿昔秉良弓····性命安可怀”表现了他愿为国捐躯、建功立业的心愿。因为曹植少年时很有文学才华,颇受曹操赏识,曾一度欲立为太子。他为人不饰雕饰,流放不羁,过着贵公子的豪逸生活,具有满腔的建功立业的抱负。 后期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内容分为四类: ①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野田黄雀行》中写恶势力的强大,朋友的无辜受害以及自己的无能为力,以幻想结束,表达了作者的愿望。 ②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或叹盛年无偶,或自述无辜被弃,旨在抒发自己的失意。如《七哀》“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以孤妾自喻,表失意之情。 ③述志诗。如《杂诗》“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表示愿意为伐吴效力,但报国无门,充满慷慨之音。 ④游仙诗。如《远游篇》中所描写的神仙境界皆明净高洁,实际是诗人理想世界的象征,是其忧生之心、忧患之词。 曹植的诗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4)建安七子:指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其中王粲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七子”的创作风格共同特点体现为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内容上包括反映现实、渴望建功、对动乱之中人生的哀叹以及高扬个性;诗文以慷慨悲凉为主体风格;语言形式上以五言诗为主。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等。 (5)“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6)竹林七贤:指魏正始年间(240~249)的七位名士,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其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代表作有阮籍的《咏怀诗》(咏怀诗82首)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

一、传统神话对我们民族共同心理的作用与思维特征 (一)、共同心理作用 1、深沉的忧患意识 2、厚生爱民意识 3、先民的反抗精神 (二)、思维特征:象征性、隐喻性 1、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2、具体而形象 3、浓厚的情感体验 二、采诗的目的 “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三、赋诗言志 “赋诗言志”是春秋外交仪式上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当时真正的职业性外交专家是行人,在传统上是由史官充任的,并有采集诗歌的职责。行人采集诗歌的目的是用于朝廷或其他正式场合的礼仪中。诗歌为巫史行人的职业性修养,“赋诗言志”正反映了这一文化背景。诗歌可用于仪式和谣占,被认为具有神秘启示性,所以,可以通过赋诗来观察个人的意志或命运。 四、断章取义 只截取《诗经》中的某一篇章的诗句来表带自己的意见,而不顾及所引诗篇的原意,或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后来比喻征引别人的文章,言论时,只取与自己意见相合的部分。 五、流传:四家诗 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六、变风变雅 诗经学名词。原出自《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盖指《风》、《雅》中周政衰乱时期的作品,以与“正风”、“正雅”相对。“正”、“变”的划分,不是以时间为界,而是以“政教得失”来分的。凡讥刺时政者皆属“变风”、“变雅”。 七、《诗经》的艺术成就 1、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2、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3、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4、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

八、春秋笔法 《春秋》语言之凝练含蓄,历来为人叹赏。所谓“一字见义”的语言特点,其叙事之“微显瘅幽,婉而成章”(《史通·叙事》)也主要得力于此。较之《尚书》,《春秋》已明显地由“佶屈聱牙”一变而为简明含蓄,意味着历史散文的发展和进步。“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的语言特点,后世誉之为“《春秋》笔法”。 九、《左传》的文学成就 (1)善于写矛盾冲突,文章有不少富于故事性、戏剧性的情节。 (2)《左传》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其叙事虽尚简,但“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左传》记事精妙优美,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简而奥的辩证统一。刘熙所指出:“《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艺概·文概》)。 (3)善于写战事。《左传》之写战争,结构完整,情节精采,运笔灵活,并不局限于正面的战斗场面描写,而能着眼于战争的前后左右;重在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的内外因素,以历史家的卓越识见,揭示其前因后果、经验教训,因而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并且还以简练形象之笔,描写战争中的人物和事件,绘声绘色。 (4)、善于写人。古之史官,有所谓记言、记事之分。其实往往言中见事,事中有言,机械区分很难,而记言记事皆必记人。《左传》虽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非自觉描写人物,但毕竟涉及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5)工于记言,尤长于出色的外交辞令。如《烛之武退秦师》、《齐伐楚鉴于召陵》(末段)、《齐晋鞍之战》等。 十、《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善于选取典型而生动的故事情节,开始有意识地刻画人物,从而使其中的许多篇章具有颇为浓厚的小说色彩。 2、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 3、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1)敷张扬厉,善用铺陈,长于夸张渲染,在散体中包容着大量的骈辞俪句,具有“辩丽姿肆”,纵横驰骋,沉而快,雄而隽;气势充沛,如江河直下;词锋逼人,似高屋建瓴的特点。这也是战国时期一代文风的重要标志之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P.27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P.34-P.49 4、《尚书》以记言为主。P.58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P.77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P.79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P.85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P.91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P.92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P.94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P.105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P.117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P.120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P.121P.124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P.125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古代文学笔记

第一章汉赋 汉赋是两汉400多年最盛行的文体 第一节赋的起源和特点 一、汉赋的起源 赋:原本是《诗经》的六义之一,是一种铺陈直言的手法。 作为文体,是指一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不歌而诵”的文体。 (1)赋的形式:铺采摛(展开)文——用华丽的辞采进行铺陈、描述。 (2)赋的内容:体物写志——或对事物的刻画(大赋),或抒发作者情感(抒情 二、汉赋的渊源及其兴盛的原因 1、渊源 (1)汉赋直接从楚辞中发展而来 (2)《诗经》对汉赋也有影响 (3)荀子(最早以赋命名作品)及宋玉的赋体作品的影响(P163) 《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 (4)也受战国散文的影响 《战国策》宏大的结构、夸张的描写、说客的辩辞、铺排的手法、带讽喻的笔法等 2、兴盛的原因 (1)文学本身的发展继承性(渊源) (2)文体的特点,兼有诗与文的优点,容量大,又有讽喻的功能,可作上书之用,广受文人喜欢。(3)当时鼎盛的政治、经济状况,为汉赋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 太平盛世,游学风气浓厚。歌舞升平,歌功颂德;盛中含衰,需“既美且刺”、“劝百讽一”。(大赋的内容) (4)帝王的爱好和提倡(文艺政策)起了鼓励刺激作用(梁孝王、汉武帝)★文艺政策:以赋取士。(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 (5)小学的发达。当时的经学、训诂之学大盛,许多辞赋家又是小学家。如司马相如、杨雄、班固等大家。汉赋那种连篇累牍、夸艳斗靡,如同“字林”的文体与小学之发达有很大关系。 三、汉赋的发展与分类 汉赋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分三类(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 (一)初期(形成期):汉初至武帝初年七十多年“骚体赋” 1、骚体赋:指模仿楚辞而写成的一种赋,与楚辞十分相似,在形式上全用楚辞体句式,带“兮” 字语句,有讯辞,在表现手法上运用“香草美人式”比喻,内容侧重抒情,主要抒发怀才不遇的牢骚 2、代表作家作品: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枚乘《七发》(第一篇大赋,完成了从骚体赋向大赋的过渡。并形成了“七体”。) 司马相如《长门赋》(一首杰出的骚体抒情小赋) (二)中期(全盛期)汉武帝至东汉中叶二百多年“散体大赋” 1、散体大赋:内容侧重铺叙描写宫苑、京都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等活动,以及帝王贵族的声色犬马、田猎驰逐等生活。形式上韵散结合,散句为主;结构宏大,千言以上;采用主客问答式和夸张的手法,辞藻富丽;主题上以宣扬帝国的声威,对帝王歌功颂德为主,而临近篇末往往寄托一些讽谕君主励精图治的意思,“劝百讽一”或说临终奏雅。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大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大题 简答题 1、简述欧阳修文章风格方面的特点。P31 2、简述柳永词中的女性形象特点。P54 3、简述柳永对慢词发展的贡献。P55 4、简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P62

5、简述苏轼诗歌以理趣见长的特点。P67 6、简述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主张。P78 7、简述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P80 8、简述周邦彦词集大成的艺术特色。P90 9、简述李清照对婉约词风的发展。/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P99 10、简述诚斋体的艺术特色。P112

11、简述陆游诗的思想内容。P123 12、简述辛弃疾词排遣苦闷的方式。P137 13、简述辛弃疾对词风的开拓。P139 14、简述元杂剧衰落的原因。P193 15、简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P205

16、简述《西厢记》戏剧矛盾设置的特点。P212 17、简述《梧桐雨》的思想倾向。P216 18、简述马致远杂剧的艺术风格特征。P220 19、简述元杂剧中历史剧前后期的不同思想倾向。P227 20、简述元散曲的艺术表现力。P234

21、简述《琵琶记》戏剧结构的艺术特征。P248 22、宋元话本小说中爱情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P270 23、简述《三国演义》三虚七实的艺术特点。P17 24、简述《水浒传》的主要思想倾向。P25 25、简述《水浒传》在情结结构上的艺术特征。P33 26、简述宋濂散文艺术成就。P36

27、徐渭《四声猿》的艺术特色。P54 28、简述汤显祖的戏曲思想。P67 29、简述《金瓶梅》在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P89 30、简述归有光散文的艺术特色。P108 31、简述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及意义。P110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笔记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笔记整理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背诵: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携藏。 二汉赋 赋 赋者,铺也,铺采擒文,体悟写志也。——刘勰《文心雕龙》 赋之创始人:荀子、宋玉 荀子又称为“赋祖”、“赋体之父”。著有《礼》、《知》、《云》、《蚕》、《箴》 宋玉的《九变》开悲秋之先河,称为“赋之先导”。著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多以问答形式。 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班固《两都赋》 张衡《归田赋》、《两京赋》 杨雄《甘泉》、《河东》 古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背诵: 归田赋

张衡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渊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凉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丗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魦鰡。 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廻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三魏晋南北朝 类别:诗、文、赋、小说、文论 文论:曹丕《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风气之先,之后有陆机《诗品》、刘勰《文心雕龙》 建安文学以五言诗为主、次之赋 建安风骨:1、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感时、伤乱、惜民。 2、抒发了为国家统一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悲凉慷慨,表现一股昂扬奋发的时代感。 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正始文学:代表人物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背诵: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知识点汇总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目录 第五编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 1.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2.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晚唐体 3.“白体” 4.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变革的贡献 5.《西昆酬唱集》 6.杨亿的生平 7.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 8.西昆体 9.晚唐体 10.西昆体诗歌的一般特色 11.林逋诗歌的特点 12.晏殊的生平 13.《珠玉词》 14.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15.欧阳修的生平 16.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 17.《秋声赋》的艺术特点 18.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 19.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 20.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 21.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贡献 22.梅尧臣的生平 23.苏舜钦的生平 24.梅尧臣、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 25.梅尧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6.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 27.王安石的生平 28.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 对词境的开拓 29.王令诗歌的特点 30.王安石散文的特点 31.王安石诗歌的创作成就 32.王安石的文学创作成就 33.“三苏” 34.曾巩散文的艺术风格 35.苏洵散文的特点 36.苏辙散文的特点 第三章苏轼的文学成就 37.苏轼的生平 38.苏轼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39.苏轼记叙文的艺术特点 40.苏轼散文的总体特色 41.“东坡体” 42.苏轼诗歌的题材类别 43.苏轼诗歌分前、后期 44.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 45.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46.苏词的超旷高远襟怀 47.苏轼的“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 的贡献 48.苏词对题材的拓展及其意义 49.苏词的创作风格 50.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51.黄庭坚的生平 52.“山谷体” 53.黄庭坚诗歌的题材内容 54.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及其艺术 特色 55.黄庭坚词作的艺术特点 56.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57.“后山体” 58.“简斋体” 59.陈与义诗分前、后期 60.陈师道“后山体”的艺术特征 61.陈与义前期诗歌的艺术特点 62.陈与义后期诗歌的艺术风格 63.“简斋体”的艺术独特性 第五章柳永与北宋词坛 64.北宋词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及各期 代表词人 65.柳永的生平 66.柳永词的题材内容及其对词境的 开拓 67.柳永对词体的开拓 68.柳永词的艺术特点 69.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70.秦观的生平 71.晏几道的生平 72.贺铸的生平 73.秦观词作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宋词 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74.晏几道词作的艺术特点 75.贺铸词作的艺术特点 76.周邦彦的生平 77.周邦彦词的集大成 78.周邦彦词作的艺术成就 79.“易安体” 80.“樵歌体” 81.李清照的生平 82.朱敦儒的生平 83.李清照词分前、后期 84.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 85.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 86.朱敦儒词作的艺术特点 第六章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87.辛弃疾的生平 88.“稼轩体” 89.辛词题材内容的主体及其多样性 90.辛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词史地位 91.张元幹的生平 92.张孝祥的生平 93.陈亮的生平 94.张元幹词的特点 95.张孝祥词的特点 96.陈亮词的特点 97.刘过词的特点 第七章陆游与南宋中期诗文 98.“中兴四大诗人” 99.陆游的生平 100.陆游散文的特点 101.陆游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各期 的主要特点 102.陆游诗歌对江西诗派的扬弃 103.陆游词作的特色 104.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多样风 格 105.“诚斋体” 106.杨万里的生平 107.范成大的生平 108.杨万里的“活法”诗 109.“诚斋体”的艺术特色 110.范成大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11.朱熹的生平 112.朱熹诗歌的特点 113.朱熹散文的特点 114.南宋中叶散文之两派 115.南宋各体散文的一般特征 116.南宋“小品文”概况 第八章姜夔与南宋清雅词派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部分 导论 第五篇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